0

nasa发现的行星(优秀20篇)

日前,美国新闻媒体最新盘点nasa发现的行星,其中包括:玛雅2012年世界末日论推迟50-100年;130种鸟类是“同性恋”; 研制相当于猫大脑的人工智能等。

浏览

3058

文章

27

篇1:科学家发现死亡恒星周围的行星残骸

全文共 1440 字

+ 加入清单

在距离地球410光年的处女座方向,一大块铁和镍金属正围绕着一颗死星高速旋转。科学家认为它应该是一个星球的尸体。

这一现象首先由英国沃里克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他们认为金属块可能是曾经存在的行星的核心。在恒星死亡期间,行星的外层被剥离了。现在,这颗曾经闪耀的恒星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它的高密度残骸:一颗编号为SDSS J122859.93+104032.9的白矮星。

因此,我们目睹了这样一个奇怪的场景:一颗死星的金属核心正围绕着一颗死星的碎片旋转。天文学家以前只见过一个这样的场景。相关研究成果已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对这些场景的观察将有助于我们窥探地球未来的命运。

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也可能面临类似的情况:当一颗恒星接近生命的尽头时,它会迅速膨胀,变得越来越大,成为一颗“巨星”,并在这个过程中吞噬或摧毁它周围的行星。

地球的命运几乎是注定的:有一天,随着太阳的膨胀,地球将被毁灭。英国华威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克里斯多佛·曼苏尔博士是这项最新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他说:“随着恒星年龄的增长,它们会变成红巨星,在这个过程中,许多轨道更靠近恒星的行星会受到影响。在我们的太阳系中,膨胀的太阳最终会膨胀到今天的地球轨道之外,吞噬我们今天知道的所有水星、金星和地球。火星和其他行星将会幸免于难。

对于一些大质量恒星来说,它们结束生命的方式是一种剧烈的爆炸,即所谓的“超新星爆炸”现象。爆炸后,黑洞或脉冲星将被留下。对于较小的恒星,如太阳,它们的死亡会平静得多。它们将继续膨胀,外层气体物质将逐渐消散到宇宙中,只留下一个白矮星核心。然而,围绕白矮星运行的行星碎片将有更大的机会相互碰撞,并由于它们的轨道被破坏而产生新的行星。

康奈尔大学卡尔·萨根研究所所长丽莎·卡尔特涅格没有参与这项研究。她评论道:“这项研究涉及年轻白矮星周围行星的形成。”她说:“随着白矮星逐渐冷却下来,这些行星将在相对合适的温度下保持数十亿年。”

然而,尽管听到地球未来的命运似乎有点令人不寒而栗,事实上,读者根本不用担心或恐慌。因为据估计,太阳的寿命至少有50亿年。

英国华威大学的科学家利用位于非洲海岸西班牙加那利群岛上的34英寸加那利望远镜,结合光谱方法,做出了这一发现。这也是科学家第一次通过光谱学发现围绕白矮星运行的固体物体。

这项研究的另一个合作者鲍里斯·冈恩斯克说:“我们发现的这颗小行星位于白矮星的引力场中,它的距离比我们最初想象的要近得多。我们没想到它会在这么近的距离存在。”他说:“如果它是一块纯铁,那么它确实可以在这么远的距离生存,但也有可能它是一个富含铁的天体,但同时它有很强的内部重力,可以将所有的物质聚集在一起,这也与它是一颗行星留下的大质量核心的假设相一致。”

在所有的观察线索中,科学家们相信有很多证据表明这可能是之前一颗行星留下的金属核心。然而,最明显的证据是,即使它在如此近的距离内以短的2小时周期绕着一颗致密的白矮星运行,这个固体小天体显然没有解体的迹象,但仍然完好无损。正如曼瑟所说:“这颗白矮星的引力非常强,其引力强度比地球引力场高10万倍以上。如果你在这么远的距离接近这样一个白矮星,普通的岩石物体会被撕成碎片。”

保持安全和健康的可能性几乎只有一种,那就是,它是由金属组成的,包括铁、镍、镁和其他较重的金属元素。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将继续使用更强大的望远镜来寻找更多类似的案例。他们说:“我们有信心在未来会发现更多围绕白矮星运行的碎片行星,更多的案例将有助于我们研究它们的共同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红色行星上的新发现,离生命有多远?

全文共 1698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从探索宇宙之初,就对外星生命充满好奇。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形式充满无限可能,但毫无疑问,碳基生命是我们目前唯一熟悉的生命形式。也正是如此,探寻水和有机物成为寻找外星生命的重要任务。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火星探测器“好奇”号发现了有机物存在的切实证据:加热分析的物质存在碳、硫、氢等元素,也可能有氮和氧,而且长期观测也坐实了火星地表甲烷的周期性变化。这意味着人类或向发现外星生命又迈进一步。

“将古比今”生命有可能存在

虽然还不能确定远古有机物和甲烷的季节性变化与生命有关,但多位研究者对此持积极态度。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副教授郭建崴介绍,“将古比今”是古生物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意思是用发现和经过论证的当今的一些自然规律和认识去解释远古的自然现象。因此在推测地球上生命起源问题时,也会考虑如果发现了远古时期的含碳有机物痕迹时,是否可以推测它就能代表原始生命。

“结论是可以的。”郭建崴认为,因为如果没有生命活动,地球上的有机物在早期地球那种严酷的环境中由无机物自发合成的概率非常低,即使合成了也会很快分解,因此被发现的概率就更低。所以,只要能够发现可靠的有机物,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探测的有机物含量约为此前的100倍。郭建崴认为,如此类推的话,现在火星上的严酷环境,与地球初期的环境很类似。因此,如果发现了丰度较高的有机物,可以推测存在生命形成的基础,尤其是持续的生命活动才能维持较高丰度的有机物残存。

朱茂炎认为,有机物的发现虽然还不能说可以出现生命或者生命在火星上存在,但这说明了与生命有关的有机物在火星是存在的。而甲烷的季节性变化或许是发现外星生命的一条重要线索。他介绍,甲烷本身可以不由生命过程产生,但是火星上甲烷季节性变化,暗示可能火星表层有随环境变化的有规律产生的甲烷,这不排除生命活动的可能性。

曲折的发现之旅

如今“好奇”号在经过了将近6年的火星之旅后终于在有机物发现方面有了初步收获,但对于火星有机物的搜寻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1975年8月和9月,美国相继发射了“海盗1号”和“海盗2号”探测器。约一年之后,两艘探测器的着陆器相继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开启了火星着陆探测的新阶段。虽然两艘探测器都携带了专门用于分析有机物的科学仪器,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发现有机物存在的迹象。

随后在多个探测器着陆失败的阴影之下,2012年8月“好奇”号成功着陆在火星“盖尔”陨石坑中。“盖尔”陨石坑位于火星赤道以南,位于一个海拔5000米的高地附近。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个洼地在35年前曾是一个湖泊,后来随着火星的气候变化慢慢干涸,剩下如今的泥岩和沉积地貌河床。它可以说是发现生命痕迹的风水宝地。

然而“好奇”号的发现之旅也并非一帆风顺。在2015年,“好奇”号首次对火星上的有机分子进行了初步探测,发现在火星样品分析仪器(SAM)中被加热到800摄氏度以上的土壤样品可能存在碳化合物的证据。但是随后研究人员发现富含碳的化学试剂有一部分从SAM中泄漏出来,这可能污染附近的样品。

近日《科学》杂志发表两篇论文,分析了“好奇”号近六年收集到数据,给出了更加确凿的有机物存在的证据。

有机物可以不通过生命产生

让人振奋的两项研究不仅发现了噻吩、苯、甲苯等有机物分子,SAM还通过对5年火星大气的跟踪分析,发现了甲烷的含量在火星北半球的夏季达到最高,一年中的最高值大致是最低值的两到三倍。

“有机物是生命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说,目前地球上所有的已知生命,都离不开含有碳、氢、氧等元素的有机物。而甲烷作为一种基本的有机物,甲烷可以通过无生命参与的水岩反应产生,但由微生物作用产生的甲烷是地球上甲烷主要来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沼气、天然气等的主要成分就是甲烷。

但有机物的产生也可能和生命活动并不相关。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林杨挺介绍,现在有机物已经可以通过合成形成,这说明有机物的产生可以通过无生命参与的方式进行,此外还有一项重要证据就是在部分陨石中发现的有机物已经证明是没有生命参与的过程的产物。而在众多的星云中,我们也发现了有机物存在的证据,这些都是无生命参与的有机物的生产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我们的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行星状星云的呢?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行星星云的呢?

其实这是一个巧合,一开始科学家们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行星状星云,而是渐近巨星分支(AGB),所谓的渐近巨星分支,则是通过观察宇宙中的恒星接近垂死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也叫做红色巨星。

而这样的状态将意味着恒星将会产生大爆炸,而这样波及的范围则是相当地广的,以我们的太阳为例,如果太阳产生爆炸,那么其将会吞没水星、金星、甚至是我们的地球。之后随着爆炸的慢慢褪去,最后则是会形成一个白矮星。而红色的行星状星云,就是在这种走向垂死的过程之中产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NASA发现260光年外一颗行星大气的水汽分布

全文共 833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宇航局使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观察WASP-43b系外行星,它有一个极端的表面环境。温度可以达到华氏3000度。炎热的世界足以熔化一些钢铁,而背向恒星的一侧是相对寒冷的世界,温度低于1000华氏度,相当于537摄氏度。WASP-43b是260光年外的一颗系外行星,于2011年被发现。科学家发现它经常沐浴在星光下。过境现象使得这颗系外行星被我们发现。现在,我们已经获得了WASP-43b系外行星的大气数据,跟踪不同高度的水汽分布

芝加哥大学研究小组的负责人雅各布·比恩认为,这些观测为探测不同类型外行星的性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WASP-43b系外行星是一个典型的地狱世界,一边是极其炎热的环境,另一边是极其巨大的温差。这样的系外行星有极其严重的大气环流。因此,如果我们画一个行星的动力学模型,这对研究系外行星非常有帮助。WASP-43b系外行星的体积与太阳系中的木星相同,但其密度大约是木星的两倍。系统中还有一个橙色的侏儒。WASP-43b系外行星的轨道半径非常接近主星的轨道半径。

值得注意的是,WASP-43b的轨道周期只有19小时。这颗行星被潮汐锁定所包围,所以一个半球永远面对着恒星。这在一边创造了一个热地狱,在另一边创造了一个相对低温的世界,就像我们的月亮永远在一边面对地球一样。通过这次观测,天文学家第一次观测到了太阳系外行星的详细大气分层。科学家还使用前所未有的技术来研究WASP-43b行星的大气。光谱分析可以将系外行星的反照率转换成我们已知的谱线,从而确定这颗行星的含水量和大气温度。

与此同时,科学家还可以通过研究行星的自转来精确测量外行星不同经度上的水汽分布。WASP-43b系外行星是一种轨道半径非常小的热木星。太阳系中没有这样的行星。有趣的是,这样的行星在太阳系之外非常常见。芝加哥大学的团队成员劳拉认为WASP-43b非常热,所有的水都在大气中蒸发,而不是凝结成冷云。然而,热木星上的一些高层大气可以锁住冰水物质,这主要是由于早期彗星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在距地球179光年的行星大气中,天文学家发现了水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23日的报道,天文学家在寻找外星生命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他们在距离地球179光年的行星HR 8799c的大气发现了水,但缺少甲烷。

一个天文小组在夏威夷莫纳克亚的凯克天文台进行了观测,发现气态行星HR 8799c的大气中有水,但缺少甲烷。这颗行星位于人马座,是围绕恒星HR 8799运行的四颗行星之一,其大小是木星的七倍,距离地球179光年。

团队成员将高分辨率光谱学和自适应光学技术相结合,以避免地球大气的模糊效应,拍摄了这颗行星的照片,并使用光谱分析仪分解了这颗行星的光,以获得大气中化学物质的指纹。

尽管天文学家已经拍摄了十几颗外星行星的照片,但HR 8799是迄今为止唯一拍摄的多行星太阳系。目前,专家希望对离恒星更近的小行星重复这一过程。

凯克天文台的科学家们旨在寻找类地行星大气中的化学物质,例如水、氧气和甲烷,它们标志着生命的可居住性。这个目标可以通过即将投入使用的30米望远镜来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通过检测行星地表的植物反射光来发现外星生命

全文共 874 字

+ 加入清单

新发明的光学仪器可以用来发现外星生命的迹象。

这个原型装置被称为TreePol光谱旋光仪,是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生物学家卢卡斯·帕蒂多年研究的结果。如果他的理论想法成真,圆偏振光将最终成为外星生命的线索。

在新论文和之前的博士论文中,帕蒂描述了生物系统中的手性(或分子手性)如何影响它们反射光的方式,导致反射光的部分圆偏振,这“构成了清晰的生物印记”。

帕蒂于2015年开始研究生物标志物,并在实验室测试了检测常春藤和榕树树叶反射光偏振的仪器。

在进一步的实验中,他试图将TreePol分光光度计应用到一个更现实的场合——将设备安装在屋顶上,看看它是否能探测到附近大学足球场的草地。

结果令人惊讶,仪器没有检测到任何信号!但好消息是,问题不在于他的发明。

"所以那些人在人造草坪上玩耍!"帕蒂深吸了一口气。

因为人造草不是真正的植物,它在分子水平上不表现出同手性,也不产生能被TreePol光谱偏振仪接收的信号,就像死去的植物一样。

然而,活的植物和树木确实会产生圆偏振光。通过帕蒂的测试,该设备能够成功识别几公里外的圆偏振光信号。

这听起来有点过分,但是研究生命遥感的科学家以前已经开发了类似的系统。

帕蒂认为,这项技术有一天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完成许多实际任务,比如用飞机或卫星监测农作物,但更大的目标是太空是我们的家。

“在天体生物学的背景下,生物分子的圆极化是一个强有力的生物标记,”帕蒂和他的同事在一篇未经同行评议的新论文中解释道——这篇论文已经提交给《天体生物学》杂志。“与地球表面的其他生物标记相比,非生物物质不会产生明显的圆偏振信号,因此不会有假阳性。”

相关技术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提高效率,未来仍有大量工作要做,但原则上,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天体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我们的研究证实了圆偏振光的潜在重要性,它可以作为一种从远处探测外星生命存在的手段,也是一种监测地球植被的有价值的远程应用工具。”团队解释道。

“后一个重要部分是将这些结果应用于具有真实结构(如不同表面和云)的系外行星模型,未来的野外和实验室研究应继续探索这项技术的功能多样性和发展潜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理论上不应该存在的巨型行星

全文共 858 字

+ 加入清单

据英国媒体10月31日报道,天文学家惊讶地发现一颗“巨型行星”NGTS-1b围绕着一颗遥远而微弱的矮星运行。因为理论上,这个星球不应该存在

天文学家惊讶地发现一颗“巨型行星”NGTS-1b围绕着一颗遥远而微弱的矮星运行。

据报道,这颗行星的发现挑战了一个由来已久的理论,即这颗木星大小的行星不能在这么小的恒星附近形成。

据报道,NGTS-1b行星的半径约为其轨道恒星半径的四分之一。相比之下,木星的半径只有太阳的十分之一。据报道,NGTS-1b行星和恒星距离地球约600光年,位于鸽子星座。

皇家天文学会在一份声明中说,根据理论,岩石行星可以在小恒星附近形成,但是没有足够的物质可以积累形成木星大小的行星。

通常,行星被认为是由巨大宇宙爆炸留下的气体和尘埃形成的。这些物质将围绕新生行星周围的圆盘旋转,最终形成一个行星。

行星NGTS-1b是由位于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的“下一代凌星巡天”(NGTS)发现的。后来,欧洲南方天文台拉西亚天文台也观测到了这颗行星。

据报道,NGTS-1b行星是由位于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的“下一代凌星天空调查”(NGTS)发现的。后来,欧洲南方天文台拉西亚天文台也观测到了这颗行星。据报道,该观测项目的名称是NGTS一号,因此这颗行星也被命名为NGTS-1b。“B”意味着它是围绕这颗恒星发现的第一颗行星。

这项调查使用了一组12个望远镜来观察天空,并检测来自恒星的光线是否变暗。如果来自恒星的光从地球变弱,这表明一颗行星正在恒星和地球之间移动。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英国沃里克大学的贝勒斯说,NGTS-1b的发现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完全的惊喜。在此之前,据我们所知,没有一颗巨大的行星围绕如此小的恒星运行。

贝勒斯的同事惠特利说:“尽管NGTS-1b是一颗巨大的行星,但它很难被发现,因为它周围的恒星非常小,发出的光也非常微弱。”

根据研究小组的说法,围绕行星运行的恒星被称为“M矮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恒星类型,这意味着将来可能会发现更多的巨型行星。据报道,这项研究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的科学杂志《月刊》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科学家发现太阳系存在第九行星新证据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自冥王星被国际天文学会降级为矮行星后,关于太阳系是否存在第九行星的讨论一直就未停止过,寻找第九行星成为了科学家的目标。日前,科学家发现太阳系存在第九行星新证据

近日,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ScottS.Sheppard和北亚利桑那大学的ChadwickTrujillo两位天文学者,认为他们找到了更多证据证明太阳系的确存在第九行星。并称,太阳系确实存在一颗更大、更遥远的天体符合目前对该行星的定义。

天文学家们观测到的现象——在遥远的柯伊伯带椭圆轨道上运行的数个小天体—外海王星体,他们的倾斜角度大致一样,并且在同个太阳系象限内,围绕着太阳运转。唯一合理的解释为可能有第九颗行星通过引力将这些天体拉入这样的轨道。如果存在这颗行星,它的距日距离将五倍于太阳与冥王星的距离,超过日地距离的200倍,行星体积为地球的15倍。

ScottS.Sheppard称“我们现在可能正同19世纪中叶法国天文学家布瓦尔发现海王星时处于类似的情况,他推测某种未知行星的万有引力才使得天王星偏离了预测的轨道,于是发现了海王星。”

ScottS.Sheppard说:“假设这第九行星真的存在,它很可能是被其他行星挤到太阳系的边缘,过去十年我学到的事情就是太阳系的行星并非一开始就在他们现在的位置,而是在形成过程中在某个区域吸收其他物体如冰,并且常移动和互相推挤,天王星和海王星在这过程中被挤到边缘所以尺寸较小。”

第九行星可能也是在这过程中成长成地球的数倍大小,但是在靠近其他巨大行星时被弹到太阳系边缘,ScottS.Sheppard表示这就能说得通为何第九行星的轨道并非是个完美个圆圈、而是相当椭圆和长,因为它是在这样非常混乱的环境下形成的。

不过,ChadwickTrujillo表示,目前他们需要更多外海王星体的运行数据,才能够确切地推算出太阳系外是否存在巨大的第九行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临近太阳系附近发现两颗地球大小的“宜居”行星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德国哥廷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太阳系附近的一颗恒星“茶园星”附近发现了两颗类似地球行星。这两颗行星正在一个可能存在液态水的“可居住区”移动,恒星表面可能携带液态水。

过去三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蒂格登的恒星。茶园星距离地球约12.5光年,是迄今已知的最小的恒星之一。这是一颗“M型红矮星”,温度只有太阳的1/2,体积只有太阳的1/10。然而,“茶园星”的年龄是80亿年,是太阳的两倍,这意味着围绕“茶园星”运行的行星有足够的时间来进化生命。尽管它离地球很近,但这颗恒星本身非常暗,直到2003年才被发现。研究人员使用西班牙卡拉托天文台的CARMENES仪器捕捉到了这两颗行星。

研究人员称,这两颗行星与太阳系中的行星相似,但在有更强大的望远镜之前,无法判断行星表面的大气层是什么样的,以及行星上是否会有生命。两个行星都可能是可居住的,毕竟,它们的质量比地球稍重,而且它们位于可居住区。水可以液态存在。

这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冰巨星的发现有利于揭开行星起源之谜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冰巨星”,可能很多朋友都不是太了解,其实它是冰巨星是一种主要由比氢和氦重的气体组成的巨行星。我们所知的天王星和海王星均是典型的冰巨星。近日,天文学家最新发现了一颗环绕TW长蛇星运行的冰巨星,而且冰巨星的发现有利于揭开行星起源之谜。

据外媒报道,目前,天文学家发现距离地球176光年一颗正在孕育的行星,它可能是一颗冰巨星,类似于天王星和海王星。虽然过去20年天文学家探测发现了一些新行星,但天文学家仍不清楚冰巨星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家希望这项发现能够进一步理解各种类型行星的起源之谜。

来自日本茨城大学的天文学家观测发现邻近地球的TW长蛇星周围环绕着一颗新生行星。他们使用阿塔卡玛大型毫米阵列(ALMA)望远镜进行观测,基于这颗婴儿行星与恒星保持的距离,推测它是一颗冰巨星。

TW长蛇星被认为形成已有5.1亿年,是最接近地球的年轻恒星之一,它的质量是太阳的80%,该恒星的距离和方向对我们提供从地球正面观测的机会,使它成为天文学家观测研究行星形成的重要目标之一。

之前研究显示,TW长蛇星被一个微小灰尘微粒盘环绕,这是行星形成的一个区域。基于之前对该恒星的认知,日本研究人员在两个射频下通过ALMA望远镜观测TW长蛇星周围的灰尘微粒盘,可使他们评估分析灰尘颗粒的尺寸大小。

研究结果表明,较小的灰尘微粒占支配地位,而较大的灰尘微粒则存在于盘状结构中的空隙之中。基于该空隙的宽度,研究人员能够计算出这颗行星的质量,认为它比海王星的质量略大一些。

研究负责人TakashiTsukagoshi说:“结合TW长蛇星的轨道大小和亮度,这颗行星很可能是像海王星一样的冰冷巨行星。”目前,研究人员希望进一步观测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在已发现的太阳系以外星系中可能有多个类行星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在已发现太阳系以外星系可能有多个类行星适合生命

英国天文学家最新研究认为,在目前已发现的太阳系以外星系中,可能有二十分之一拥有类似地球的行星。这些行星很可能存在支持生命的条件。

据最新一期《新科学家》杂志介绍,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天文学家们在太阳系之外陆续发现了 105 个星系。这些星系中的行星不能用望远镜直接观察,但可以通过一些间接方法探测。天文学家介绍说,当行星足够大而且距离所在星系中的恒星较近时,引力会使得恒星产生十分微弱的摇晃,从地球可以探测到遥远恒星的这一“小动作”,从而证明行星的存在。

天文学家认为,适合已知生命形式的行星应该是一颗岩石行星。它位于一个温度适宜的区域内,既不太热也不太冷。英国开放大学巴里·琼斯教授认为,宇宙中这样的行星,数量可能比人们通常认为的多。他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议上报告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的都是像木星一样不大可能有生命存在的行星。但我们预测,在可居住区域内会有一些较小型的岩石世界,在那里水是以液态形式存在的。”

琼斯领导的研究小组用计算机模拟了 9 个类似太阳系的星系,然后将虚拟的岩石行星放置到模拟太阳系中。这些虚拟行星的质量从地球的十分之一到十倍大小不等。研究人员观察了这些虚拟太阳系的运转情况。结果发现,在这些模拟太阳系中,虽然某些可居住的行星由于受到巨型行星的引力作用会被推出轨道,但仍有近一半的行星可以安然运行。

琼斯认为,至少有 10%的太阳系外星系中有行星。模拟结果显示,其中又有约一半的星系在温度适宜区域内能够支持岩石行星。这就意味着,大概有二十分之一的星系中可能有支持生命的条件,宇宙中很可能有丰富的生命资源。

自从第一次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系统以来,科学家们就一直在探寻是否有生命存在。今后,地球上架设的各种天文望远镜精度不断提高,将能够直接探测到这些行星,并查明行星的大气层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迹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美科学家发现太阳系第十颗行星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发现太阳系第十颗行星

太阳系第十颗行星,直径 2000 公里距地球 100 亿公里.

美国科学家可能已发现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它距地球 100 亿公里,比冥王星距太阳的距离远 30 亿公里。这颗行星已命名为 Sedna。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布朗和他的同事,采用最近发射的斯皮泽(Spitzer)太空望远镜,发现了被称为 Sedna 的太阳系第十颗行星。

利用美国亚利桑纳州 Tenagra 天文台的大型天文望远镜,科学家对所发现的天体测量数据进行了二次核对。这颗行星是自 1930 年发现冥王星以来,绕太阳旋转最大的天体。这一发现也再次引发了关于行星构成条件的争论。

最初的观测发现,该颗行星是由冰和岩石组成的,其直径为 2000 公里,小于冥王星的直径。目前仍有很多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的直径太小了,只有 2300 公里,根本不能称之为行星,它实际上仅仅是太阳系外围中的一颗小天体。

当然,主张冥王星是太阳系内行星的天文学家,自然也认为 Sedna 是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据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消息,布朗将在美国东部时间 15 日下午 1 点,于 NASA 总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他们的新发现。斯皮泽太空望远镜是去年 8 月发射的,该望远镜是 NASA 四大太空望远镜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人类或许并不孤单,NASA再发现10颗类地行星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19日宣布发现219颗疑似系外行星,包括10颗类地行星,位于其行星系统内的可居住区。这些行星的条件允许液态水存在于行星表面,并可能孕育生命,这是寻找可居住行星的一个关键特征。

新发现的10颗疑似类地行星与地球大小相似,可能由岩石组成。它们离它们所在的行星系统的太阳距离适中,不会太冷或太热,因此表面可能存在液态水。

包括这10颗行星,开普勒望远镜在2009年发射至今已经发现了49颗行星,其中30颗已经得到证实。这个数字似乎只是银河系的一小部分。

当地时间5月10日,美国宇航局宣布开普勒任务已经确认了另外1284颗系外行星的发现,使开普勒系外行星的发现增加了一倍,并增加了在宇宙中发现另一个地球的希望。

开普勒望远镜通过观察在恒星前面经过时变暗的恒星的亮度来推断行星的存在。自2009年发射以来,它已经观测到近20万个行星数据。美国宇航局的发布是在此期间观察到的最后一批数据。

随着219颗潜在外行星的新发现,开普勒的潜在外行星总数现已达到4034颗,其中2335颗已经得到证实。

开普勒科学家马里奥。马里奥·佩雷斯说,这意味着“我们可能并不孤独”,因为四年的数据表明像地球这样的行星是多么常见。科学界一致认为,新发现提高了人们对别处生活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理论上不应存在的行星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搜寻系外行星时,他们很难预测他们会发现什么,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可以遵循的规则。NGTS-4b是一颗新发现的围绕遥远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但它并不遵循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知道的许多规则,因此它赢得了“被禁行星”的绰号。

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科学家发现了NGTS-4b。这颗行星位于一个叫做海王星沙漠的区域。这是一个靠近恒星的区域,环境非常恶劣,几乎没有发现类似海王星大小的行星。在这个地区发现的行星通常会失去它们的大气层。

NGTS-4b是这个规则的一个罕见的例外,因为它似乎仍然完全保持它的大气。这相当令人震惊,尤其是它与恒星的距离只有0.02天文单位,而且公转周期不到两个地球日。据估计,这颗行星的表面温度约为1000摄氏度。

沃里克大学的理查德·韦斯特博士在一份声明中说:“这颗行星一定很顽强,它恰好位于我们预计海王星大小的行星无法生存的区域。”。“我们现在正在寻找数据,看看我们是否能在海王星沙漠中看到更多的行星——也许这个沙漠比以前想象的更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科学家在太阳系内发现一颗新矮行星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太阳系家族的合影中,现在又多了一个新面孔。在太阳系内冥王星以外的地区,科学家在太阳系内发现一颗新矮行星。根据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的报道,这颗矮行星叫作“2014UZ224”,直径约有530千米,距离太阳约有137亿千米远。科学家表示,该矮行星的发现或有助于研究人员揭示太阳系起源和演化历程。

日前,太阳系家族又添新“面孔”:美国科学家在太阳系内发现了一颗新的矮行星2014UZ224,美国小行星中心证实了它的存在。NPR12日报道称,这颗矮行星直径约530千米,离太阳约137亿千米。相较之下,冥王星最大的卫星“卡戎”直径为1200公里,离太阳最大距离为73亿公里。这颗矮行星上的一年约为1100个地球年;而冥王星上的一年约为248个地球年。此前太阳系内最小的矮行星是“谷神星”,它也是太阳系中唯一位于小行星带(木星和火星之间)的矮行星,直径约为950公里。

目前,除了谷神星,太阳系内另外4颗矮行星也早已被“验明正身”,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认为,可能有数十颗,甚至超过100颗矮行星尚未被发现。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太阳系家族的中,现在又多了一个新面孔——矮行星2014UZ224。

NPR报道说,科学家们历时两年才证实探测到了2014UZ224,尽管其确切的轨道路径还是个未知数,但他们认为,2014UZ224是太阳系内已知的离太阳第三遥远的天体。

据了解,发现这颗矮行星的是“暗能量相机(DECam)”,其本来的主要任务是观测星系和超新星的运动,提供更多线索帮科学家揭示暗物质究竟是“何方神圣”。

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天体物理学家曼弗雷德·昆特兹接受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采访时说:“最新发现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位于海王星之外的天体,进一步厘清太阳系的起源、形成以及演化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茫茫宇宙,如见比邻:发现4光年外的类地行星!

全文共 2006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去年发现的开普勒452B是地球的大表亲,那么欧洲南方天文台今天早上宣布的这颗类地行星(图1)很可能被称为“地球的孪生兄弟”。它的名字叫“比邻星b”,质量是地球的1.3倍(开普勒452B大约是地球的5倍)。它距离我们4.23光年,可能有液态水。宇宙是巨大的,只有4光年远,它可以被称为“天堂仍然是我们的邻居”。

(图1:欧洲南方天文台举行新闻发布会)

巧合的是,正如我们居住的蓝星围绕太阳旋转一样,比邻星b的母星也围绕着比邻星半人马星旋转。半人马座比邻星是离太阳最近的恒星,只有0.12个太阳质量。这是一颗非常暗淡的红矮星。卡尔·萨根称地球为“深蓝色的点”,那么半人马座比邻星就是“深红色的点”。比邻星和两个比它强大得多的兄弟组成了一个被称为“人马座阿尔法”的三星系统(图2)。它的两个大哥是人马座阿尔法A和人马座阿尔法B,它们都接近太阳的大小,是全天第四亮的恒星。在古代中国,这两颗明亮的星星被称为“南门二号”。半人马座比邻星离我们最近,但是它的光被《南门2》遮住了。因此,直到1915年爱尔兰天文学家罗伯特·因斯才发现了暗红点。(顺便说一下,发现新行星比邻星b的计划叫做“暗红点计划”。)

(图2:左下方:半人马座A星和B星的照片;右下角:比邻星的照片)

比邻星b和半人马座比邻星之间的距离只有0.05天文单位(AU,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被定义为一个天文单位,约为1.5亿公里),即地球和太阳之间距离的1/20。如果我们站在比邻星b上,我们会看到天空中有三颗明亮的星星,最近的比邻星将比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大三倍。这也决定了它的公转周期非常短,只需要11.2天就能绕着它的母星完成一次自转。如果我们有机会登上这个星球,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沉浸在庆祝新年的喜悦中。如果那时我们还有3天的新年假期,我们每年只需要在比邻星工作8天。

我们不仅对发现这颗孪生兄弟行星感到兴奋,更重要的是,它恰好位于人类寄予许多希望和努力的可居住区(图4中的绿色区域),即所谓的“金发区”。在恒星周围,有一个液态水可以存在的区域,即“可居住区”。根据目前人类对生命的理解,液态水是生命最基本的元素。对于一个能够孕育生命的行星来说,它不能离恒星太近或太远——如果太近,行星表面就会太热;太远的话,地球表面会再次过冷——由于过热和过冷,没有液态水。然而,对于不同温度的恒星来说,它们周围的可居住区域也是不同的。对外星生命的探索一直集中在每一颗主要恒星的可居住区,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对火星进行了不懈而深入的探索——对于恒星太阳来说,只有地球和火星位于可居住区。

(图3:从比邻星看到的比邻星的大小和从地球看到的太阳的大小的比较)

(图4:比邻星系统中行星的比较)

比邻星b的三星系统毗邻我们的家和银河系,所以它已经成为许多科幻小说的对象。去年获得雨果奖的中国作家刘·慈欣在他的小说《三体》中以类似的三体为背景。在流行科幻电影《星际迷航》中,也提到在这个系统中有可居住的类地行星。地球人甚至在2154年殖民了那里的行星。

在现实世界中,人类也在加快探索的步伐。今年早些时候,“红色科学网”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在新浪微博的第二天发布了一则轰动新闻——他与俄罗斯亿万富翁尤里·米尔纳和脸书CEO马克扎克伯格一起推出了一项名为“突破性星火”的计划。他们将制造一种由纳米材料制成的探测器,仅重约1克。他们将使用强激光在很短的时间内加速到光速的0.2倍,在大约20年内将其传送到半人马座比邻星附近,然后拍摄照片并送回地球。

(图5:左:比邻星b的想象;)

该计划将由前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主任皮特·沃顿领导,由世界级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委员会担任顾问。许多世界顶尖科学家都参与其中。纳米筏由淀粉制成,可以集成相机、光学推进器、电源、导航和通信设备以及轻型风帆。现在它已经制造了一个不到1克重的原型。目前,最大的困难可能是激光束——即使整架飞机重量很小,使其达到0.2倍光速所需的激光能量仍然很大,约为100千兆瓦,即1亿千瓦,相当于三峡五座水电站的总功率——因此,目前,“突破卫星拍摄”计划的可能性似乎相对较小。

(图6:俄罗斯大亨尤里·米尔纳手里拿着一个明星芯片。背景是光帆系统的想象图。)

然而,看看其他星球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一个愿意并且值得更多努力的梦想。“然而,当中国维系着我们的友谊,而天堂仍然是我们的邻居时”,希望我们能早日看到我们的宇宙邻居,甚至踏上4光年之外的“孪生”土地。

幸运的是,欧洲空间组织拍摄了一部短片,从地球(暗淡的蓝点)前往比邻星b,一颗在比邻星半人马座新发现的类地行星。当我们离开地球时,我们会看到熟悉的星座,包括南十字星和半人马座,其中半人马座包括三颗星,即半人马座和阿尔法星;半人马座β星恒星和半人马座比邻星,当我们接近半人马座比邻星时,我们会看到离地球最近的系外行星比邻星b。

制作:中国科普

作品:黑洞游客队,黄阅勾立军

生产者: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太阳系边缘发现“小妖精”?“第九行星”真的存在?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妖精”潜伏在太阳系边缘

发现的天体可能会重新定义太阳系的边缘。照片来源:罗伯特·摩尔·坎达诺萨,斯科特·谢泼德/卡内基科学研究所

天文学家现在发现了太阳系以外的一个遥远的世界。它被命名为“2015 TG387”,并因在2015年万圣节前后被发现而被昵称为“小妖精”。

这个天体位于冥王星之外,它离太阳的距离永远不会小于太阳和地球之间距离的65倍,或者冥王星和太阳之间距离的大约两倍。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也被称为天文单位。冥王星离太阳大约34个天文单位。然而,当旅行到远端时,天体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太阳和地球之间距离的2300倍。

研究表明,“2015 TG387”将花费大约40,000年绕太阳运行。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可能会重新定义太阳系的边缘。

“2015 TG387”是在这遥远的天空中为数不多的已知天体之一。尽管它还没有被证明,但它的轨道与在遥远的太阳系中有一颗叫做“第九颗行星”的大行星的假设是一致的。华盛顿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斯科特·谢泼德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莫纳克山用日本8.2米兹帕茹望远镜发现了这个“妖精”。

研究人员在本月国际天文联合会的一份通知中宣布了这一发现。他们还于10月3日在预印的服务器arXiv上报告了这一发现。

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中心于10月2日发布了一份文件,称直径近300公里的“2015 TG387”轨道表明在更遥远的地方存在“第九颗行星”。

发现者之一、夏威夷大学的大卫·多伦(David Tholen)指出,由于轨道太暗,该物体99%的时间都看不清楚。科学研究小组在寻找未知的矮行星和“第九行星”时发现了天体。谢泼德说,这些遥远的天体是寻找“第九颗行星”的“面包屑”

较早发现的“2012 VP113”和“Sedna”的近日点分别为80和76个天文单位,被认为是太阳系中已知最远的两个天体。新发现的天体在近日点排名第三,但它的轨道非常平坦,远远领先于两者。

按照天文学家的设想,“第九颗行星”是离太阳最远的最大行星。它距离太阳可能有数百个天文单位,其质量估计是地球的10倍,但其确切位置仍不清楚。

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一些遥远的小天体的轨道可能会受到“第九行星”的影响,以确保它们不会离“第九行星”太近。

研究人员说,“小妖精”现在已经加入了一小组太阳系极端天体,它们的轨道超出了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引力范围。尽管模拟结果不能直接证明太阳系中存在像“第九颗行星”这样大的物体,但它可以提供更多的证据,证明在太阳系边缘确实存在一个未知物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天文学家发现一个正在诞生的全新行星系统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大约45亿年前,地球和太阳系中的所有其他行星开始形成围绕太阳旋转的大量尘埃和气体。现在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发生在附近年轻恒星周围的同样的事情,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行星形成的过程。

这颗恒星叫做DMτ,距离我们约470光年。它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一半,年龄可能在300万到500万年之间。

但是关于DMτ最有趣的事情是它周围的大尘埃云。这似乎是在太阳系的行星上形成的那种,这表明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全新的行星系统诞生。先前的研究已经讨论了这个原行星盘和恒星之间的关系。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该团队使用了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来进行密切关注,并发现它实际上是一个双原行星盘。

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工藤友之说:“之前的观察推断出了围绕DM Tau的原始行星盘的两种不同模型。”。“一些研究表明,原始行星盘的半径大约是太阳系中小行星带的位置。其他观察显示海王星的大小。我们的阿尔玛观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两者都是正确的。DMτ有两个原行星盘。”

内盘从恒星延伸大约4个天文单位,或者说是太阳和地球之间平均距离的四倍。在太阳系,这将覆盖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以及小行星带。在穿过一个小缝隙后,第二个环达到了20 AU,覆盖了气态巨行星。正是在这个外环,天文学家发现了更密集的尘埃,这可能会产生像天王星或海王星这样的行星。

该研究的作者桥本淳说:“我们也对看到原始行星盘内部区域的细节感兴趣,因为地球是在围绕年轻太阳的区域形成的。”。“围绕DMτ的内环中的尘埃分布将为理解诸如地球这样的行星的起源提供重要的信息。”

这项研究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一颗太阳系外距离地球约1200光年行星被发现

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浩瀚无垠的宇宙拥有着众多行星,其中有一种被称为“太阳系外行星”。历史上天文学家一般相信在太阳系以外存在着其它行星,然而它们的普遍程度和性质则是一个谜。直至1990年代人类才首次确认系外行星的存在,而自2002年起每年都有超过20个新发现的系外行星。这不,日前,一颗太阳系外距离地球约1200光年行星被发现。

一队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天文学家组成的团队发现了一颗巨大的太阳系外行星,正围绕着一颗名为CVSO30的年轻恒星运转。科学家们不仅探测到了这颗行星,他们还拍摄到了行星的图像。

CVSO30,又名2MASSJ05250755+0134243与PTFO8-8695,是一颗M光谱类型的金牛T星,位于猎户星座内,距离地球大约1200光年,属于25猎户座星群。CVSO30的质量约为0.39太阳质量,温度大约为3200℃。CVSO30非常年轻,大约只诞生了两百万至三百万年,是25猎户座星群中最年轻的一颗。

2012年,帕洛马瞬变工厂(PalomarTransientFactory,PTF)的天文学家们在CVSO30附近发现了一颗围绕其运转的“热木星”系外行星,CVSO3b。如今,由汉堡大学TobiasSchmidt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拍摄到了一颗很可能是其第二颗行星。CVSO30b的质量是木星的6倍,新发现的这颗行星,名为CVSO30c,质量大约是木星的4-5倍。CVSO30b的轨道非常靠近其主恒星,公转一周时间大约为10.76小时,轨道距离约为0.008AU。而CVSO30c的轨道则更远,距离约为660AU,完成一周公转需要27000年。

天文学家们还在研究这样的系外行星系统如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形成,有可能这两颗系外行星在过去的某一时刻发生相互作用,相互排斥,使它们形成了如今的轨道。

Schmidt博士表示,CVSO30是首个同时具有相距极近的行星与相距极远的恒星围绕同一个恒星运转的系统。这两颗行星相去甚远,公转周期分别为10.76小时和27000年。轨道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在过去它们之间发生了相互排斥作用而造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天文学家发现已知最古老的行星

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发现已知最古老行星

天文学家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证实,一颗形成于距今约127亿年前的行星是迄今已知的最古老行星。这一发现为研究宇宙中行星的形成历史提供了新线索。

美国和加拿大天文学家在美国宇航局华盛顿总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这颗气状行星大小与木星相当,质量相当于木星的2.5 倍,处于代号为“M4”的球状星团核心区域附近。该星团包含的恒星数量在10万颗以上,位于距地球约5600光年的天蝎星座。

新发现的行星围绕由一颗脉冲星和一颗白矮星组成的双星系统运转。天文学家们早在1988年就观测到该系统中的脉冲星,随后又很快发现了其中的白矮星,并推断出还有第三个天体围绕它们运动。但这个天体究竟是一颗行星,还是褐矮星或低质量恒星,天文学界在过去10多年中一直存在争论。

美加天文学家对“哈勃”望远镜的观测结果进行分析后推算出了该天体的精确质量。天文学家们说,这个天体质量仅为木星的2.5倍,用恒星或褐矮星的标准来衡量都显得太小,只能是一颗行星。

据天文学家们推测,这颗行星约在距今127亿年前、也就是导致宇宙诞生的“大爆炸”后约10亿年形成,它起初在“M4”星团边缘围绕一颗类似太阳的年轻恒星运转,随后二者一起落入恒星密集的星团核心区域,并被一颗中子星及其伴星俘获,形成一个混合系统。该行星围绕运转的恒星以及中子星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分别变成了白矮星和脉冲星。

天文学家们认为,“M4”星团中发现的这颗行星不仅表明,在宇宙诞生早期、“大爆炸”后的头10亿年内,宇宙中就可能快速孕育出第一批行星,它也意味着宇宙中行星的数量也许比早先认为的多。曾有观点认为,类似“M4”的古老球状星团由于在宇宙早期形成,缺乏一些重元素,其中不可能包含行星。但美国和加拿大天文学家指出,他们的新发现显示“球状星团中有可能富含行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