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整理(最新20篇)

商务礼仪是人际交往的艺术,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现素质,那么中国商务礼仪是怎样的呢|?下面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商务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浏览

1291

文章

56

篇1: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一国两制”科学构想

全文共 687 字

+ 加入清单

一国两制

①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适用的范围是台湾、香港、澳门地区;

②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③原因:"一国两制"正是从历史和现实考虑,一要实现香港、澳门、台湾的主权回归,二要维持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繁荣。

④我们对台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⑵港澳回归:

①前提条件: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做出巨大的贡献。中国国力日益强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②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回归。

※英国政府同意把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说明了: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香港的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7月1日香港的回归,说明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③澳门的回归:1999年12月20日回归。

◎《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妈港)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闻一多

④意义:香港、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

祖国和平统一提供了范例。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促进改革开放,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⑤香港、澳门回归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对内改革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

1、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①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将田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②影响: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③)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中国农业发展。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包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凤阳花鼓词〉

2、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内容:

①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②政企分开;

③以按劳分配为主;

④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一、"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

1.原因:毛泽东错误地分析了国内形势。2.开始标志: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3.全面发动: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

4.全面夺权:1967年1月,红卫兵运动--造反派夺权到武斗;

5.最大冤案:刘少奇案,被加上"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开除出党。

6.两个反革命集体: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7.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四、评价1.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2.危害:(1)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2)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3)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五、启示: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为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的悲剧,必须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答题规律

全文共 1201 字

+ 加入清单

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现代中国

18、对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认识

(1)两种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两个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两部宪法:《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四大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形式。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

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直接民选,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19、“一二三”理解现代中国的外交

(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两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三个时期:

①奠基时期(50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方针,步入国际舞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②拓展时期(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

③创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全方位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活动,致力于地区合作。

20、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阶段线索

(1)过渡时期(1949~1956)

①含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②三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③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④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⑤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2)曲折前进(1956~1978)

①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②两方面探索:有益探索:中共八大;八字方针。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③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个错误:“左”倾错误恶性发展;一场浩劫:“文革”。

④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照搬外国经验。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五个转变

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

⑤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1、20世纪三次巨变、三大伟人、三大理论

(1)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

(2)三大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3)三大理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开国大典、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主要内容:

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④采用公元纪年;

⑤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天安门广场举行。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三年以来"指解放战争时期以来,"三十年以来"指五四爱国运动;"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中英鸦片战争战争的爆发。

※礼炮齐鸣28响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

⑶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㈠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的,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㈡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p八下27~28页):1958年发动。

①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②表现: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左倾"错误泛滥。

③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㈣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1966年毛泽东发动,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至死,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一、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大法;2.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初步建立起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二、就业制度的改变:(1)就业方针: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体制。(2)就业观念改变:逐渐告别"铁饭碗"、"大锅饭",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作岗位。

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20世纪90年代,我国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重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开始在全国建立。

四、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1)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宗旨是通过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1991年,我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提出"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合作原则;中国在多极化格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2001年,我国加入。

五、中共十五大:

1.时间: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845 字

+ 加入清单

第十七、十八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2)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3)导弹的研制: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实现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4)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神舟系列飞船: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成功地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5年,成功地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

2.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被称为“东方魔稻”的籼型杂交水稻。获得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863计划”: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提出,邓小平作重要批示,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七个领域,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第二十一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衣: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成了显示人们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2.食: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概念日益深入人心,野菜、粗粮成了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3.住:人均居住面积扩大了,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4.行: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出行乘飞机,私人汽车越来越多。

5.就业:自主择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

6.社会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7.衣食住行等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得到发展。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一、中共八大1.时间:1956年9月;地点:北京。2.地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3.取得成果: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探索时期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1)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3.表现:(1)工业方面:大炼钢铁运动,(2)农业:对农作物的产量估计浮夸;农村办起人民公社,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4.人民公社化运动:(1)特点:一大二公。(2)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有化程度高。

5.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泛滥,6.后果: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7.失误的原因:(1)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2)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3)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8.教训:(1)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3)要立足本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科技教育与文化社会生活

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科技成就:

⑴两弹一星--"两弹元勋"邓稼先

①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10月,导弹发射成功;

③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5年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④提出"863计划":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海洋高技术。

⑵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起进行水稻良种的培育,经多次杂交试验和筛选,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⑶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科技取得成就的原因:

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投入和全国人民的支持,

③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④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⑷作为青少年学生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系民族发展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从小就树立起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⑸认识:中国应积极吸收当今世界最新的科技成就;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进行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发展;转变观念,积极探索科教兴国的新途径;加大科技投入等。

教育成就: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198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提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底)

(1)背景: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主要内容:

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刘少奇案

(2)民主与法制的加强

“文化大革命”使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后,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一、1.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出的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立即驱逐台湾的提案进行投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登上国际政治舞台。(2)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二、中美建交:

1."小球转动大球"指中美的乒乓外交。

2.建交过程:(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和周恩来会见了他,这一周被西方新闻界称作为"改变世界的一周"。(2)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中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双方认为:a、要实行_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__,反对__霸权主义_的威胁;b、只有一个中国,_台湾_是中国的一部分。(3)_尼克松访华_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对_国际形势__产生了重大影响。(4)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5)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4)1972年9月,中日建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邓小平理论的内涵: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后,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1992年,南巡讲话,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

2.一句话评价邓小平: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并确立它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我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1.一国两制:(1)提出: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对台湾问题提出,首先被运用与解决香港问题,开始由构想进入实践。(2)含义: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3)地位: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香港和澳门回归: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分别是紫荆花红旗、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的绿色旗帜。)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两岸交往的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3)前提:一个中国。(4)交往的任务: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各项交往,为国家和平统一创造条件。(4)1995年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呼吁所有中国人团结起来,坚持统一,反对分裂,全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5)日益密切的交往: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民往来以及新闻、科技、学术、体育、文艺等各方面的交流蓬勃发展。(6)有利条件: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五年计划”时间表

全文共 804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2010年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1-2015年

为什么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三个五年计划中间有3年的空白时间?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期间遇到了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连年出现财政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我国经济建设己不能按照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继续发展,国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个方针是1960年8月周恩来、李富春主持研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时提出来,经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后来,中央又多次召开会议,进一步制定了一系列贯彻落实的政策和措施,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坚决的全面的调整。到1962年,经济调整工作开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许多方面都出现了迅速恢复的转机。为了争取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1963年2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从当年起,再用二三年的时间,继续实行"八字方针"。在这之后的三年调整时期,除继续改善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之外,着重是加强现有生产能力的填平补齐,并搞好一批设备的更新;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适当组织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65年,原定的各项调整任务均顺利完成,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新的面貌,这就是3年调整时期。也就是为什么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3个五年计划中间有3年的空白时间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第十六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1.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时间:1971年10月25日,

(2)相关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

(3)内容:

①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②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4)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中日建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3.中美建交

(1)基辛格访华:1971年7月,为尼克松访华作准备。

(2)尼克松总统访华:1972年2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正式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建交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2001年中国还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这些都说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5.现阶段任何国家与中国建交的前提和基础是:

必须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第二课最可爱的人

1.抗美援朝概况

(1)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2)军队: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3)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4)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抗美援朝的意义:(1)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第三课土地改革

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时间:1950年—1952年底

3.土地改革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土地改革的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6.西藏的土地改革:1959年,西藏进行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到六十年代初,废除了封建农奴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人,西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

(1)提出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四字构想:即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

2.八字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3.“三不”政策的调整:

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4.“两会”成立: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5.“九二共识”:

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称为“九二共识”。

6.汪辜会谈:

1993年,两会领导人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协议,并就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7.1995年******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8.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与基础是:一个中国原则。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⑴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阿沛·阿旺晋美达成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0月,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除台湾、香港及澳门以外的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它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来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村生产力大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准备条件。

★封建土地制度形成于战国时期,消亡于195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1)内容:

①思想: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政治: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