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6698

文章

461

篇1:300Mbps Wi-Fi增强神器新版极卫星图赏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极路由推出了全新一代Wi-Fi信号中继器——极卫星2015,传输速度提升到300Mbps,相比上代产品速度翻倍。现在我们已经拿到了这款产品,下面来看图赏。

极卫星2015外观素雅白净,插在墙壁插孔之中也不会太过显眼。 其正面采用两段式设计(上下处理工艺不同),配有两颗“眼睛”指示灯,不禁让人想起了Android机器人。

经过芯片升级, 最高传输速度从上代的150Mbps提升到300Mbps,号称可让路由信号覆盖200平方米的空间。 而且无需安装界面,智能配对系统通电后即可自动搜索和扩展极路由信号。同时 该极卫星还号称兼容99.9%的路由器 ,与其他品牌路由器配对也非常简单。

售价方面,官方给出的价格是99元,目前可在 京东 预约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大白鲨大小的小行星在磁层多尺度卫星附近“徘徊”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CNET报道,天文学家周四发现一颗小行星徘徊”在围绕地球运行的“磁层多尺度卫星周围。这块太空岩石有7米(23英尺)长,有一辆大卡车、货车或世界上最大的大白鲨“深蓝”那么大。

周二,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了小行星2019 JH7。两天后,它离地球约45,000英里(72,420公里),大约与环绕地球运行的四颗“磁层多尺度”卫星的高度相同。

JH7 2019是今年以来第五颗相对靠近地球的小行星。然而,幸运的是,天文学家说它对地球没有威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哪个国家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卫星在离地面900公里的高空运行;它每转一整周的时间是1小时35分钟,它的运行轨道和赤道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倾斜角是65度。它是一个球形体,直径58公分,重83.6公斤。内装两部不断放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发报机。

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哪个国家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1号",它是在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C.П.科罗廖夫博士领导下建造的。

其频率分别为20.005和40.002兆赫。信号采用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间歇时间与此相同。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最终这颗卫星,在天空中运行了392天,绕地球约1400圈,行程6000万公里后,于1958年1月4日陨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国产商用卫星上架”上热搜 网购卫星空间广阔吗?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这项商品的发展空间还需要时间的检验,毕竟这是一件“新鲜事”。商用卫星的制造、运营和服务都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技术支持,而如何平衡成本与服务质量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国产商用卫星上架后,可以进一步提高商用卫星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企业提供更加可靠和稳定的商用卫星服务。

商用卫星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通信、广播、气象、物流等领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增强品牌和竞争力等目标,因此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国产商用卫星的上架,不仅代表了中国在卫星技术方面的发展水平,更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商用卫星服务,为国内企业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供了新的支撑。

卫星的制造和设计需要大量的技术和人力资源,以及高昂的资金投入。卫星的维护和运营也需要专业的技术团队和设备,以确保卫星的正常运行和服务质量。这些都需要庞大的投资和耗费大量的时间,而这些成本将会转嫁给用户。如果网购卫星空间成本太高,将会限制其使用范围和市场规模,因此如何平衡成本和服务质量是商用卫星上架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商用卫星的服务需要满足高可靠性、高带宽和实时性等多方面的要求,而这些要求与当前国内卫星的技术水平和现有的规模并不完全匹配。商用卫星上架后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商用卫星服务涉及到国家安全、信息安全和私人信息保护等方面,在提供服务时需要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否则将可能面临被罚款、被查封和被撤销营业许可等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导航卫星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导航卫星堪称为太空中的灯塔,它帮助海上舰船辨明方向。导航卫星最初仅仅出于军事目的。美国海军从 1959 年开始发射导航卫星。其子午仪导航卫星曾为北极星导弹核潜艇在远洋航行中导过航。美国已建立起卫星导航系统,它由地面站、导航卫星网、船舶导航设备三部分组成。一些国家的卫星导航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石油勘探、海洋水文测量等各种船舶上。卫星导航在天文学、地学研究中也起了不少作用。

有消息报道说,前苏联从 1982 年开始部署的“全球导航系统”,类似于美国“导航全球定位系统”,于 1995 年底取得成功。这个导航卫星系统由

21    颗工作卫星和三颗备用卫星组成,分布在三个中高轨道上,可供军民两用。它使用军民两种密码,为空中飞机、地面用户、海上航船和太空航天器提供高精度的三维定位,精确度可达 100 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萧大亨墓地石刻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大亨墓地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萧大亨墓地石刻

萧大亨墓地石刻群座落于山东泰安市满庄镇东萧家林村村西侧的金牛山下。

萧大亨(1532—1612)明代泰安人(今新泰防城镇)。历史上的萧大亨,是明代泰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历任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官至兵刑两部尚书。

满庄镇:满庄镇辖6个管区,43个行政村,7万人口,7.8万亩耕地,总面积113平方公里,是泰安市“一城两区”建设的两区之一,2000年被确定为省级中心镇,城镇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规划布局合理。目前,建成区面积4万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成为泰城南邻一座日益繁荣兴旺的卫星城。 满庄镇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京沪铁路均穿境而过,镇驻地分别设。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五里岗墓地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五里岗墓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里岗墓地面积20万平方米,南水北调总干渠占压面积4万平方米,占压古墓500多座。

五里岗考古队队长孔德铭介绍,目前已发掘了200多座,这些墓葬排列有序,没有随葬品,死者都是青壮男性,初步断定这是一处战国晚期与战争有关的墓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郝本性说,这里应该是史书上记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解邯郸之围的地方。公元前257年,秦军进攻赵国,兵临邯郸城下,赵国求救于魏楚两国,魏国派大将晋鄙率军10万救赵,就屯驻在这里。

战争过后,魏国阵亡将士被有计划地埋葬在这里。郝本性说,这一墓地的发掘,不仅印证了那段历史故事,还可以看出当年战争的惨烈。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卫星城市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卫星城市意义是在中心城市外围建设的人口较少,并且规模也被比较少,和中心城市功能联系紧密的城镇。

作用:为了分散城市的工业和人口,避免城市过分膨胀,使大城市发展得更为合理、健康、平衡、协调,能有效的缓解原有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环境压力、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

卫星城是指以大城市为中心、在地理空间上呈卫星分布状的城市或县镇。按其功能可分为生活城、工业城、文化城、科学城等类型。卫星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生产、生活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

卫星城镇作为一种积极的城市规划理论出现,已经有80余年历史。世界各国建设的卫星城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了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工业或科学研究机构等而建设的;另一类是为了在大城市外围发展新的工业或第三产业而建设的。它可以分担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功能,是中心城市职能的延伸。与中心城市密切相关,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帽儿山墓地

全文共 3420 字

+ 加入清单

帽儿山墓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分布面积约8平方千米,是汉代扶余国都城附近的大型墓地,已知墓葬约4000座,推测墓葬总数应数以万计,这些墓葬是从西汉晚期延续到西晋中期,历经了600年左右的时间。墓葬多土坑竖穴,为木椁与青膏泥加封土的汉式墓葬。出土有陶器、漆器、铜器、铁器和丝织品等。有少量岩穴墓和积石墓,后者为高句丽墓葬。墓地出土的马具等具有草原骑马民族的特征,可以看到扶余族与鲜卑、高句丽、东-民族的文化交流线索。附近有战国时期和汉代遗迹多处。1996年,帽儿山墓地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考证,西汉初年,秽貊族内的貊族部落,索离国王子东明,因不甘受排挤率众由嫩江下游南迁至现在松花江东岸东团山下的平原,与当地的土著涉人(秽貊族内的涉族人)结成新的民族共同体夫余族,并于汉武帝原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乃于“南城子”(吉林市东团山南麓的平地城)建都,国号夫余。夫余是我国东北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时间长达600年。夫余与汉、魏、晋王朝有过长期的友好朝贡往来,并确立了臣属关系。

根据出土文物与史书相互印证,经过考古学家认真分析研究,确认帽儿山古墓群主要是汉、魏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政权夫余贵族与平民的墓地,也有少量汉代汉族人的墓地。帽儿山古墓群的发现,对于确认吉林市是夫余王国前期都城所在地、对研究东北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兴衰和当时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习俗以及中原文化的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从1989年到1997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吉林市博物馆配合下,累计发掘各类墓葬200多座,出土各类遗物2000余件。随葬品中,有玉、石珠饰等装饰品以及铜器、铁器、陶器、金银器。墓中还出土有绢、帛一类丝织品残片和典型中原汉代器物,如日光镜、漆耳杯等。而新莽"货泉"币的出土,则说明相当一部分墓葬的年代已到东汉时期。从帽儿山主要的墓葬结构及出土兵器和陶器的种类看,与夫馀人的埋葬习俗和常用器物相吻合。夫馀首都的居民死后要葬在南面的山上,即所谓"尸之国南山"。这里所说的"国南山",应指夫馀王国王城南山。而帽儿山、龟盖山恰在"南城子"和龙潭山麓遗址的西南。帽儿山墓群的发现,不仅为夫馀前期王城的所在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而且为研究吉林地区汉魏夫馀族的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大批珍贵的实物资料。

帽儿山墓地分布在吉林市江南乡的帽儿山、西山、南山和偏脸山的多处山岭坡地上,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从1985年在高压线架建施工中发现了帽儿山上的两座墓葬后,随后的十余年间,吉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5次探寻帽儿山墓地,挖掘162座墓葬,出土文物近2000件。经钻探与密度测算,推断帽儿山墓地的所有墓群加起来,至少有6000座墓葬,有可能还会超过1万座。

在所发掘的墓葬当中,南山墓群的6个发掘区相对集中于西坡和向东的山梁上,而南坡也有墓葬,但未做发掘,有的区域在长不足百米的小岗梁上,竟有上百座墓葬,分布密度较大。而帽儿山山顶和四坡都有墓葬存在,由此可推断,帽儿山应为墓地中心,其山顶的墓葬都是大型墓,可以看出,墓主身份的等级较高。同时,各墓群均有较长的连续使用的年代跨度,各个墓群都有不同形式的墓葬相互叠压和彼此打破现象。

此外,墓地周边还发现有多处年代相近的城址,其中山城有龙潭山城、东团山城和天太古城,平地城有东团山下的南城子、江北市区的土城子,以及龙潭山车站对面,构建于江畔台地上的官地古城。

山城上的城墙不能说明这里就是夫余国的王城,但是,大规模的墓葬,以及形形色色的墓葬形态,能够看出当年古城中人口集聚,而且比较繁盛,其中还居住着大量贵族。

这些墓葬是从西汉晚期延续到西晋中期,历经了600年左右的时间。

发掘出的遗物种类繁多见证了当时夫余文化发展水平。

经过几次发掘,帽儿山墓地出土了不少遗物,但比较凌乱,主要原因是墓葬全部被盗发过,成组套的随葬品基本上都不见了,发掘所获多为盗墓后的残留物,有的已经不在原来摆放的位置。

墓中的遗物种类很多,主要有陶器、石器、玉器、玛瑙饰品、金银器、铜器、铁器、木器、漆器、丝织品等,共有近2000件,见证了夫余文化发展水平。这些现存的遗物中,饰品最多,其次为车马具、工具和兵器、容器和陶器。“其实,这些随葬品应该每座墓都有,但有些在盗发过程中被严重损毁,已无法修复。”王洪峰最大的遗憾,也是这些遗物经过扰动后,破损、残断的现象很多,这不仅破坏了墓葬及遗存的价值,更为整理和研究工作增添了极大的困难。

装饰花纹砖

发掘的墓葬主要分为四类。发掘于墓圹或木棺(椁)中的陶器不多,有的只有数片,难以复原,仅修复了陶器29件,其中有壶和罐,但罐类内涵较杂,显然不是同一时代之物。但是采集到了25件,有一些还有印花,形状一般呈长方体,但背面小于正面,可能是模制时易于脱模的缘故。砖的侧面和背面多数还见模糊不清的方形或菱形坑点,推侧是出于砌筑时增加粘接强度的考虑。此类花纹种类较繁,构图也较多变化,砖坯大小厚薄相差悬殊,可见其用于装饰而非简单砌筑,但具体用途和镶砌部位不明。

金属器种类繁多

金银器作为装饰物件,在一些形制较大的墓葬中多有出土,种类也很丰富。其中管环所占数量比重较大,此外还有牌饰、镶嵌片饰等。出土的铁器锈蚀都非常严重,保存得不完整。从功用上看,大致有工具、兵器、车具、马具等,各个墓区都有分布。

而出自墓中的铜器就比较多,数量最大的是泡饰、环、钏及腕饰,其次为镳、軎、辖、铃等车具和带具,另外还有少量复、插、弩机等容器和工具,以及铜镜及其他饰件的残器。此时的铜器均为青铜,大多为铸造,有的铜泡表面鎏金。由于合金成分和器物厚薄不同,保存状况也不相同,一些细小的如环、扣锈蚀严重,而有些如镳、镜等都只稍有锈蚀,都保存较好。

大量琉璃和玛瑙

帽儿山墓地出土的石玉数量不多,种类也很简单,玉器都是坠饰,石器以可以随身携带的磨石为主,但是琉璃和玛瑙制成的珠饰却有大量发现。在已经发掘的墓葬中,几乎90%以上的墓中都可见到散落的珠饰,有的墓中甚至出有十几颗、上百颗,可见当时夫余国的人们对于珠饰的喜爱,此外,这些珠饰除了项、腕部的串饰外,有的也用于耳部。

在帽儿山山顶上挖掘的一个大型墓当中,就发现了500多颗碎裂散落的琉璃珠饰,复原后,是一串五彩缤纷的琉璃项链。这个墓的主人当年肯定是一名级别很高的武将,因为在那时候,能穿铁甲的,肯定是一名将领,而且这个墓是所挖掘的所有墓中最大的,地势还在山顶,证明主人的地位也非常高。

有罕见的丝织物出土

所挖掘的墓中还出土了27件丝织物。这些丝织物绝大部分出自西山墓群,还有一小部分出自南山墓群。经过专业单位鉴定,这些丝织物的种类有胡绸、绢、纱、锦绮等,上面的纹饰有墨画和刺绣,可以看出夫余国当时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是比较高的。

“应该说,遗留下来帽儿山墓地的古代族群,虽不致‘金银玉帛尽送于死’,但也崇尚厚葬,决不草率。”而且,王洪峰说,从遗物的摆放位置看,随葬的陶或金属容器的放置不在棺椁之内,而是在棺上的一端。“由此看出,后世对先人长者有过追思和祭祀行为。”

在发掘过的162座墓中,西山Ⅰ区的18号墓,“这个墓中,出土的遗物是最多的。

1件瓷罐、6件陶罐、漆制耳杯、双连银贝饰,各种各样木芯包铜的马具等多种多样的遗物,18号墓中都有发掘,而且,出土的27件丝织物中,绝大部分也都是从这个墓中发现的。其中还有一张绢制、墨画的引魂图。”由此推断,18号墓的主人身份地位也比较高,生前有马,并且有一定的家财,发现大量的丝织品,以及图画,他生前可能是一名文官。

18号墓大批文物的出土,给考古队员们很大的鼓舞。“这类墓不只有这一座,在发掘过的162座墓中,有一半都是和18号相似的大墓。而且,这些大墓大部分都分布在西山上。”昨日,他们动身奔赴帽儿山墓地,展开了他们的考古规划,“西山,是我们这次的主要发掘位置。很有可能在西山上发掘夫余王的墓葬。”

此外,本次考古行动,还将对龙潭山城、东团山城以及官地古城进行挖掘。通过一步步的挖掘与探寻,夫余国的王城所在地之谜将会日渐清晰。

“夫余国是最早的东北政权,《后汉书》中曾记载夫余国:‘自先世以来未尝破败’。但是夫余国的真实面目,却一直没有确切而详细的史料依据。”王洪峰说,现在,有关夫余国的史料记载比较薄弱,通过这次考古,将会向世人展现当年的夫余人经济文化水平。这次考古,不仅能证明夫余国王城所在地到底坐落在哪,更能极大地丰富我国关于夫余国的史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空中发射卫星具有很多优点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发射卫星,除了主要从地面使用火箭外,近年来也开始利用飞机来发射卫星,就是先把携带卫星的小型火箭用飞机送上一定高度,再启动火箭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从空中发射卫星具有很多优点。首先是发射费用低,至多为地面发射的2/3。这是因为火箭已在空中从母机获得了一定的初速度和高度,因而节省了许多昂贵的燃料。其次是发射的准备时间短,小型火箭通常只需几名技术人员花上2周时间就够了。再有,空中发射不需要有设备齐全的地面发射基地,也不会受到“发射窗口”、地面设备维修等的制约,随时可以从世界上任何一个机场起飞发射,而用户也可灵活地选择卫星的目标轨道。

当然,在空中发射卫星也有局限性。主要是卫星不能太重,卫星的轨道不能太高,这是由于受到母机运载能力和飞机飞行高度的限制。如用航天飞机,则可弥补这两点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爱国将领沈寿昌墓地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爱国将领沈寿昌墓地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沈寿昌,清末北洋海军爱国将领。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上海出洋总局肆业,旋随容闳赴美国,与詹天佑等120人同为中国首批官派留美学生。光绪七年(1881年),沈寿昌奉调回国,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至北洋海军服役。光绪十五年(1889年),升署中军左营都司,济远舰帮带(副舰长)兼领大副。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七日(1894年7月25日),济远舰执行任务后返航,于朝鲜牙山口外丰岛海域遭日本舰队围攻,甲午战争爆发。沈寿昌忠于职守,冒炮火立于望台指挥发炮,击伤日舰两艘,战斗酷烈时,望台中炮,沈寿昌头部被弹片击中,当即阵亡,年仅32岁。沈寿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第一个为国捐躯的海军将领,他视死如归的英勇业绩,永垂史册。

地址:普陀区真南路500号(同济大学沪西校区)

邮编:200331

电话:51030010

传真:62506812

开放时间:8:00~16:00

公共交通:公交838路

沈寿昌(1863~1894),字清和,洋泾镇人,自幼聪颖并有大志。年十二(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被选为出国留学的派遣幼童,入上海出洋总局学习,以优异成绩赴美,在挪威大学学习理化。时清廷初创海军,急需人才,清光绪七年(1881年)奉命回国,由北洋大臣李鸿章派往威远舰实习,旋任二副,光绪十二年任济远舰大副。光绪十五年升署北洋海军中军左营都司,继又升任济远舰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侦察卫星

全文共 1927 字

+ 加入清单

侦察卫星就是在空中对他国进行秘密侦察的卫星。显然它出于一种军事目的。但这些卫星常常和民用卫星不能截然分开。因为民用卫星,如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气象卫星等,都可以用于军事的通信、导航、照相等任务中。据参考消息说,我国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外国就称它是军事间谍卫星。世界上发射军事侦察卫星最多的要数美苏两国,这当然是军备竞赛的结果。统计表明,美苏发射的军事侦察卫星分别占各自发射总数的40%、60%以上。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侦察卫星。

(1)照相侦察卫星:

卫星站得高,看得远,飞行平衡,对地拍照时,分辨率相当高。美国早期从照相侦察卫星中取得了大量的收获,特别是弄清了前苏联的洲际导弹数目(1961 年仅 14 枚),于是开始加快发展。前苏联也不甘落后,仅在 1973 年中东 10 月的战争期间,在不到 20 天的时间就发射了六颗侦察卫星。1969年 3 月,前苏联侵犯我国珍宝岛时,在两个月的时间中,平均每六天发射一颗照相侦察卫星。

照相侦察卫星拍摄侦察照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回收型;二是无线电传输型。回收型要装好相机,带足胶卷,并把镜头对准目标进行拍照,拍完后,胶卷会进行空中、海洋或陆地回收。这种方式适合于对新目标的详细侦察(简称详查),而不适合大面积监视侦察(简称普查)。无线电传输技术能直接传播卫星上冲洗的胶片,完成任务及时。目前一些军事侦察卫星装上了电视摄象系统,可以一边拍照一边发送信号,十分灵活。

美国第四代侦察卫星大鸟号,在 1971 年发射,上面装有高分辨率的详查相机、普查相机和胶片处理机。大鸟号侦察卫星也装有测视雷达和红外探测器,在多云天气或夜间也能获得高清晰的照片。这些照片上,连坦克和汽车的牌号、甚至连人的脚印都分得清清楚楚。60 年代我国试爆原子弹期间,美国大鸟号卫星曾进行了大量侦察。近些年来,其他国也发射了不少照相侦察卫星。如 1995 年 12 月 5 日,美国发射了“美国—116”;同年 9 月 29 日,俄罗斯发射了第五代照相侦察卫星“宇宙—2320”;法国于同年 7 月 7 日,发射了传输型照相侦察卫星“太阳神—1A”;以色列于 1995 年 4 月发射了“地平线— 3”。

(2)电子侦察卫星:

它是悬在宇宙空间的窃听器。这种卫星能监视和窃听军事通信情报,也能确定敌方防空雷达、军用电台的精确位置,甚至能破译敌方的通信密码。照相侦察卫星与电子侦察卫星常常联合使用,互相配合。例如,1973 年中东战争时,美国利用大鸟号卫星拍摄了双方坦克的交战场面,用电子侦察卫星窃听了埃及飞行员的谈话内容。10 分钟后,美国居然知道了埃及飞行员的人数、住所甚至电话号码。

(3)预警卫星:

预警卫星主要用于对付洲际弹道导弹。弹道导弹速度快、位置高、射程远、威力大。射程为一万公里的洲际弹道导弹,最大飞行高度在 1000 公里以上,从发射到着陆仅需要 30 分钟。一般的雷达对付洲际导弹几乎无能为力,而预警卫星有红外线探测器,可以捕捉导弹发射后飞行的红外辐射信号,并进行早期预警。

美国从 1968 年开始发射预警卫星,起初的卫星装有红外探测器和电视摄象机。70 年代的预警卫星有了不少改进,可以在导弹点火 90 秒钟以内探测导弹的火焰,并能在五分钟以内将警报送入到战略防御指挥中心。现在,美国的导弹预警卫星已发展到第三代,它装有 6000 个红外传感器,能准确地探测地球除两极以外任何地方的导弹发射和核爆炸,并发出预警信号。在海湾战争中,它曾探测到全部“飞毛腿”导弹,为“爱国者”导弹提供了 90~120秒的截击时间。有报道说,美国于 1994 年批准了一个新的“预报”计划,并将建立一个新型多层预警卫星系统,它将由四颗同步轨道卫星、二颗大椭圆轨道卫星和九颗低轨道卫星组成。

(4)核爆炸探测卫星:

自从 1945 年 8 月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升起蘑菇状烟云以来,核武器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目前,仅美、俄罗斯拥有的核武器就足以把地球毁灭许多次。这就不得不令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一些大国对核武器的发展忧心忡忡。为了掌握别国的核资料,一些大国不惜血本研制核爆炸探测卫星。

卫星怎么能够探测核爆炸呢?原来,核爆炸发生后。周围会存在巨大的冲击波、光辐射、核辐射和电磁脉冲等。冲击波会衰变成声波,声波中的次声波会传到上千公里以外;光辐射包括 X 射线、可见光和红外射线,它们一起形成一种荧光辐射。卫星携上红外探测器、光学闪光探测器、电磁波脉冲接收设备等探测器,就可以测出核爆炸的时间、高度、当量等。核爆炸探测卫星一般轨道很高,美国早期核爆炸探测卫星“维拉”计划的轨道高度为 11 万公里以上。据统计,美国已发射了 10 颗以上核爆炸探测卫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全文共 544 字

+ 加入清单

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坐落在古埃及王国首都的周围,包括岩石墓、石雕墓、庙宇和金字塔,被认为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建造地点吉萨,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如此神圣,以致于虽然时间过去了几千年,但这里却依然保持原样。吉萨的金字塔外观宏伟,座落于高原之上,与开罗旧城隔着尼罗河遥相呼应。

吉萨高原的最东边矗立着狮身人面像及其相关神殿,此外,吉萨高原上还建有6座小型金字塔,也是用作墓地的,达官贵族死后可能就葬于这里。吉萨的古建筑群是一个连贯的整体,这里的一切都是为了神化那些死去的法老或达官贵族以及死亡本身,这个古建筑群的部分遗迹现在还在不断的发现之中。金字塔的基座系正方形,四面呈四个相等的三角形,远望如同汉字的“金”字,所以汉语译作“金字塔”。

几千年以来,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一直耸立在埃及吉萨市南郊的利比亚沙漠之中,这些人类建筑史的奇迹仿佛在向人们传达一个来自遥远时代的信息。

Memphis and its Necropolis – the Pyramid Fields from Giza to Dahshur

必去理由:最神秘的墓地金字塔

景点所在大洲: 非洲【Afric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埃及[Egypt]

景点所在省、州:吉萨省 [Giza Governorate]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西陵是谁的墓地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西陵是雍正、嘉庆、道光和光绪四位满清帝王及其皇后嫔妃的坟墓。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梁各庄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98公里。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完工于民国四年(1915年),其间185年。是现存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陵寝建筑类型最齐全的古代皇室陵墓群。

清西陵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有宫殿1000余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余座。清西陵建筑基本上是相沿明代帝后妃陵寝建筑样式修筑而成,它依据清官式作法,在严格遵守森严等级制度的同时,又不拘泥于典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清西陵众多建筑有彩画与雕刻,宫殿多施旋子彩画,庙宇牌坊多施和玺彩画,行宫、住宅多施苏式彩画,雕刻以龙凤最多。整个建筑群反映出清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和民族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曲踏墓地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曲踏墓地位于札达县,2014年发掘5座并列的带竖井墓道的洞式墓。墓道狭窄,两侧壁掏出成排的脚窝。墓道下挖约2.5米左右出现二层台,上面横置一排青石板封顶,将墓道分为上下两段。墓道底部向山体方向开挖圆拱形墓门,墓室有单室和双室两种。单室墓较小;双室墓较大,为多人合葬墓。墓室内都有保存较好的长方形箱式木棺、成组的陶器以及大量的马、羊等动物骨骼。木棺内有墓主骸骨及大量随葬品。墓主均为侧身屈肢,其周边摆放大量随葬品,包括彩绘木案、方形木梳、带柄铜镜、刻纹木牌、纺织工具以及大量玻璃珠、长方形木盘、草编器物和彩绘陶器等。

曲踏墓地的年代为距今1800年左右。该墓地很有可能是另一处象雄部族的贵族墓地。这5座墓葬是迄今在阿里地区主动发掘中首次发现的洞式墓群,由于随葬品种类特别丰富,为研究古代象雄部族的社会-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墓室的形制很有可能是模仿当时的洞穴居址修建的。这种墓室结构与古格时期普遍流行的穴居遗迹非常接近,为考察象雄时期的建筑形式及其使用的详细情况提供了参照。墓室内随葬大量青稞种子和牛、羊、马动物,说明当时象泉河流域半农半牧的-方式以及经济的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刚上天的这颗卫星,对中国意义非凡

全文共 2757 字

+ 加入清单

15日11时,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4B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眼睛之眼”。

“眼睛”是中国第一颗大型X射线天文卫星。据报道,该卫星的成功发射和正常运行将使中国具备国际先进的暗弱可变源天空测量能力和独特的多波段快速光观测能力,从而将中国的高能天体物理学研究推向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打开“眼睛”

对激动人心的宇宙的洞察

6月15日,中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天眼”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它将揭示一幅令人激动的宇宙图景:黑洞吞噬撕裂的恒星,脉冲星疯狂旋转,以及宇宙深处的剧烈爆炸...

据国防科学工业局称,这颗卫星被称为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由长征4B运载火箭发射到550公里的近地圆形轨道。它将巡视银河系中的X射线源,详细研究黑洞和脉冲星,监测伽马射线爆发,探索脉冲星在航天器导航中的应用。

它被命名为“智慧之眼”,意味着中国在太空中有“独一无二的眼睛”,可以通过星际物质的屏蔽“看到”宇宙中的X射线。它也是为了纪念已故科学家何,他推动了中国高能天体物理学的发展。

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引人注目”的方式解决黑洞演化、中子星强磁场等剧烈天文过程中的各种谜团,研究极端重力下的广义相对论、极端密度下的中子星状态、极端磁场下的物理定律等基础科学问题,这是现代物理学可能实现突破的重要方向。

1空间科学的重量

“眼睛”重约2.5吨,载重981公斤。它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空间天文台,配有三套高能、中能和低能x光望远镜。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卫星有效载荷总设计师鲁方军表示,该卫星首次实现了250千电子伏能量区的全覆盖,有利于从不同能量段观察和研究X射线天体的辐射机制。

“眼睛”的探测面积很大,特别是高能望远镜,它的探测面积超过5000平方厘米,是世界上同一能量区域内最大的探测器。“面积越大,探测到的信号越多,就越有可能发现其他望远镜看不到的现象。”参与卫星开发的科学家熊少林说。

“眼睛”的视野也很大。银河平面的扫描可以在大约两天内完成,这有利于对临时来源的监控。“对于已知的来源,肯定有可能做出新的发现,但对于新的来源,新发现的可能性肯定更大。”熊少林说。

“眼睛”是一种准直望远镜,基于中国科学家李体北和吴梅提出的直接解调成像方法,因此它还具有观测亮源的优势。

据低能望远镜的设计者陈勇说,X射线能量越低,光子就越多。“当观察低能量明亮光源时,聚焦望远镜将把所有的x光光子聚集到一个点上,导致曝光过度,只留下一个白色斑点。然而,我们的望远镜可以分散光子,并在不失明的情况下观察光源的亮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眼魔之眼”首席科学家张双南的提议,最初用于屏蔽高能望远镜主探测器中背景X射线光子的碘化铯晶体,只要在不增加或改变硬件和软件的情况下适当调整探测器的工作高压,就可以用来观察伽马射线爆发。这一创新想法将进一步推动“眼睛”的观测能量区域达到3MeV。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五研究院副总设计师倪表示,根据卫星的科学目标,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工作模式,包括巡天、哮天地区观测和定点观测。

研究人员还为中低能探测器设计了一把“遮阳伞”。“高能探测器的温度应该在18摄氏度左右,而中低能探测器的温度可能低至-80摄氏度或-40摄氏度。这就像一个人穿着同样的衣服,但他必须在南极和赤道生存。“遮阳”是为了实现低温工作环境卫星热控制副主任设计师周禹鹏说。

2捕捉活的黑洞和脉冲星

“智慧之眼”视野开阔,是银河系最重要的使命。"我们期望发现一些新的黑洞和中子星."张双南说。

他说,虽然其他国家发射的类似卫星进行了天空调查,但绝大多数X射线源都是可变来源,暴力耀斑不规则地发生,一两次天空调查无法探测到。因此,“眼睛”将进行反复的天空勘测,及时探测银河系中天体的耀斑。

“天空中有如此多的黑洞和中子星,但没有一个被完全了解,所以卫星将继续观测它们。”张双南说。

神秘的黑洞仍然隐藏着许多秘密。

“黑洞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辐射,如X射线、高能宇宙射线和强喷流。他们到底在干什么?目前,人类只有20或30个黑洞样本。找到更多当然是好事。我们也希望更清楚地研究发现的黑洞。发现黑洞只是开始。”张双南说。

根据他的描述,黑洞有时“平静”,有时“易怒”。当它“发脾气”时,产生的x光强度极高。外国卫星适合观察“安静”的黑洞,而“眼睛”特别适合观察“炽热”的黑洞和中子星。

“我们仍然不知道为什么有些黑洞会‘发脾气’,所以我们希望对银河系中的黑洞和中子星进行一次详细的调查。”张双南说。

此外,“眼睛”必须“脉动”宇宙中奇怪的中子星(脉冲星)。

“我们仍然不知道中子星里面是什么。它们有超强的引力场、电磁场和核密度,可以称之为极端物理的自然实验室。通过研究中子星的X射线,我们可以测量它们表面的磁场强度,并研究物质在高密度和强磁场下的性质。”张双南说。

期待意想不到的发现

人类已经多次探测到引力波,但科学家们渴望找到与引力波相对应的电磁波信号,这也是一项“引人注目”的重要任务。

张双南说:“已经发现的引力波中没有一个找到了电磁对应物。如果我们只观察一个波段,信息往往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们非常希望在引力波产生时能看到X射线、伽马射线或其他波段的信号。这些熟悉的电磁波信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引力波。”

他认为找到引力波的电磁对应物是极其重要的。“眼睛”拥有最大的伽马射线爆发探测器,能量范围为200千电子伏至3千电子伏,是目前世界上最好设备的10倍。据估计,一年内可以观测到近200次伽马射线爆发。在未来寻找引力波的电磁对应物时,有可能获得最终结果。

“如果我们能找到引力波的电磁对应物,这将是眼睛最奇妙的科学成就。”张双南说。

“我们的望远镜会发现许多我们以前不知道的现象,甚至是新的天体,我们对此非常期待。然而,没有人知道它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发现。天文学研究中最有趣的发现是意想不到的。”张双南说。

4促进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

这台来之不易的太空望远镜凝聚了几代科学家的智慧和心血,将推动中国天文学研究的全面发展,实现空间科学的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顾一栋认为,中国的空间科学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应该经过120年的努力,力争使中国的空间科学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欧空局科学委员会科学支持办公室主任阿尔温德·帕尔默说,“眼魔之眼”应该研究黑洞、中子星等。通过x光,这是全世界科学家感兴趣的话题。

“眼”号发射后,将有许多机会与欧空局的几颗卫星进行联合观测,这比单颗卫星观测更有利于科学研究。

“我对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印象深刻。过去两年发射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量子卫星和未来发射计划都证明了中国发展科学的能力和决心。”帕默说。

意大利航天局高级科学家保罗·黎心依说,中国未来的空间科学卫星将更加复杂和有竞争力,这些卫星和地面科学设施肯定会使中国成为空间科学知识的重要生产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上线,未来有望超过美国全球定位系统及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

全文共 1017 字

+ 加入清单

一开始因为投资规模从最初的 10 亿欧元,飙升到 100 亿欧元,导致许多欧盟成员国不愿出钱,使得计划一拖再拖的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 PosiTIoning System) 计划,历经 17 年来的数次预算增加,以及卫星发射失败造成的技术延误后,日前终于上线投入运行,开始向智能手机和汽车导航设备内发送第一批卫星信号。

据了解,这一将由 30 个卫星组成的导航系统,未来有望超过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及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 卫星导航系统,成为全世界精确度最高的定位导航技术,从而结束欧洲长期以来对 GPS 与 GLONASS 的依赖。

而且,由于卫星数量更多,且安装了最精确原子钟,估计运行 300 万年后误差也只有 1 秒的情况下,伽利略卫星导航能提供更好的信号、传递更多资讯。而且,其免费定位精确度可达到一米以内,付费服务精确度更高,将可达到厘米的精确度。相较之下,GPS 和 GLONASS 的精确度只能达到几米的距离。

伽利略系统目前有 18 颗卫星在轨运行,开始阶段信号并不稳定,因此仍需要依靠 GPS 卫星的帮助。但等 2020 年之时,完成另外 12 颗卫星的发射候,总计 30 颗卫星盘旋在地球上空 23,333 公里高度,其信号传导会更加可靠,届时将提供前所未有的精准时间和位置数据。

根据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官网指出,待 30 颗卫星全部就位,其搜救服务能大大缩减人员搜救时间。例如,落入海底或山间迷路人员的搜救,将从之前的 3 小时缩短到 10 分钟。而且,无论是隧道内,还是被高楼大厦围绕的街道,伽利略系统的信号就能顺利到达。

负责开发这一技术的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太空总署表示,一些手机生产商已经着手制造相关芯片,今后只要装载相容伽利略导航系统的芯片,不论是智能手机和车用导航系统都可免费使用导航服务,有些甚至只需通过软件升级就能使用。

据了解,目前包括中国华为 Mate9,和西班牙的一款智能手机已经装载了相容伽利略导航系统的芯片。另包括高通、博通、英特尔、联发科等芯片大厂也正在生产相容伽利略导航系统的十几种芯片。这些产业合作将为伽利略导航注入大量资金和创新元素,帮助开发出全新运用和服务。根据估计,伽利略导航系统将为欧盟的 GDP 贡献 10 个百分点,这一比率到 2030 年会增加到 30%。 欧盟委员会也表示,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将在未来 20 年创造 900 亿欧元的营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火星的卫星主要来源是怎样的

全文共 757 字

+ 加入清单

火星,这一荧荧似火的天体自人们发现以来,就不断的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此前,科学家就在火星上发现了湖的遗迹和冰的存在。而1877年来自美国的霍尔还发现了火星上存在两颗天然卫星,它们分别是火卫一和火卫二,那么火星的卫星主要来源是怎样的呢?

据外媒报道,一项新研究显示,火星的两个小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是一次产生多个卫星的巨型碰撞事件的两个幸存者,其他卫星现在已经消失了。

土豆形状的火卫一和火卫二一开始被认为是被火星捕获的小行星,然而已经有人提出它们可能是在一次大碰撞中形成的,与地球的卫星月球形成类似。然而,研究人员一直不清楚为何火星从如此巨大碰撞事件中形成了两颗小卫星,而不是像月球一样的一颗大卫星。

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PascalRosenblatt和同事使用数值模拟了一次火星上的大碰撞事件以及碰撞造成的碎片盘的演变。他们发现,大一些的卫星会在碎片盘的内侧吸积形成,因为此处的碎片最密集。在碎片盘的外侧,也就是先前认为的火卫一和火卫二的形成区域,碎片低密度地分散着,不容易吸积形成卫星。但研究显示,当内侧有一个巨大的卫星时,产生的引力牵引会搅动碎片盘的外侧,在那里形成小卫星。

天文学家表示,内侧的巨大卫星最后会毁于火星的潮汐力,落到火星上,其他在潮汐力范围之内的外侧卫星也经历了相同的命运,只留下火卫一和火卫二作为曾经大碰撞事件的幸存者。他们表示,这种方案可以解释为什么今日的火星有两颗卫星,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未来的火星将剩下一颗卫星:火卫二的轨道是稳定的,而火卫一正在逐渐被拉向火星。

在同期发表的文章中,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天文学家ErikAsphaug表示:“当时火星可能有很多卫星,最大的那些卫星塑造了整个系统,最小的那些最晚落下。而火卫一可能是一系列坠入火星的小卫星中最后的流浪者,正在为最后的进发作好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飞船和卫星的区别有哪些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飞船卫星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使用用途、运行时间以及类别等方面。

1、使用用途:飞船是保证航天员在太空生活并进行一定的工作。卫星是对地面进行照相、侦察,调查资源,监测地球气候和污染进行天文观测。

2、运行时间:飞船的运行时间是几天到半个月。卫星运行几个月或者几年。

3、类别不同:飞船是一次性的航天器。卫星是运载火箭发射到高空运行的宇宙飞行器。

飞船,是一种运送航天员、货物到达太空并安全返回的航天器。宇宙飞船可分为一次性使用与可重复使用两种类型。用运载火箭把飞船送入地球卫星轨道运行,然后再进入大气层。飞船上除有一般人造卫星基本系统设备外,还有生命维持系统、重返地球的再入系统,回收登陆系统等。

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人造卫星一般亦可称为卫星。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建造,以太空飞行载具如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装置。往往气体行星的卫星都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为何在不同地方建设多个卫星发射基地?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基地。它的中心发射基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海拔1000米,北纬41度。这是一个温和的沙漠气候,全年阳光充足,周围人烟稀少。当时这是建造火箭发射场的理想地点。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卫星越来越大,运载火箭的能力也越来越强。高纬度的酒泉基地短板逐渐显现。为了充分利用地球自转带来的较小纬度和较大线速度的优势,提高火箭运载能力,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于1970年启动,1982年投入使用。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位于北纬28度附近,海拔1500米。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相比,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具有明显的低纬度、高海拔优势。对于地球同步卫星(以与地球自传相同的角速度绕地球赤道运行的人造卫星),它们还有靠近卫星轨道的优势。所有这些优点都可以提高火箭的有效载荷。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从未如此简单。毕竟,它有资格变得更加多样化。在1967年准备建造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之前,中国已经在太原附近建造了一个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火箭和卫星的研制主要是在北京和上海完成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远离北京,在北京附近建立新的卫星发射基地成为当时的共识。因此,新的卫星发射基地被选在太原西北的高原上,这里海拔1500米,北纬38度。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相比,周边人口密集地区不利,阳光稍弱。然而,正如你所看到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火箭设备和卫星之间的运输距离很近,高度为500米,纬度较低。对于不需要利用地球自转线速度的极卫星或太阳同步卫星(卫星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较大),太原卫星发射基地自然是首选。

大国自然拥有大国的优势。随着航天工业的发展,中国需要更强的太空运输能力,尤其是摆脱地球引力的能力。建造更大的运载火箭是不可避免的选择。充分利用地球的旋转速度也是很自然的。在中国低纬度岛屿海南岛建立卫星发射基地已成为共识。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于2009年开始建设,现已基本建成,并将投入运行。

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北纬19度以上,位于沿海地区。它克服了铁路运输火箭的缺点,可以用船来装载巨型火箭,为我国巨型火箭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火箭碎片可能会掉入海洋,避免掉在陆地上的潜在危险。比西昌低9度也是一个明显的优势。缺点是海拔太低。

从长远来看,在青藏铁路沿线建设一个卫星发射基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可以达到4000多米的高度和北纬30度左右的纬度。它人少,阳光充足,视野开阔,基本可以取代酒泉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