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宇航员坐火箭在什么舱(热门20篇)

浏览

7867

文章

282

篇1:抢SpaceX饭碗?世界首枚3D打印火箭在新西兰发射了

全文共 1287 字

+ 加入清单

在硅谷成立了四年多的火箭实验室回到了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彼得·贝克的家乡新西兰,做了一件创造了许多“第一”的事情:它向太空发射了一枚由电池驱动的3D打印的小型火箭。

当地时间5月25日下午4点20分,3D打印火箭“电子”(Electronic)在新西兰北岛的马西亚半岛完成了升空测试。该火箭只有17米高,直径只有1.2米,最大运载能力为150公斤。

这不仅是世界上第一枚从私人发射台起飞的火箭,也是新西兰发射卫星运载火箭历史的开端,使新西兰成为世界上第11个有能力发射卫星的国家。

低发射成本一次性低成本火箭的研发

公司创始人彼得·贝克说,尽管第一枚试射的两级火箭成功地完成了第一级的分离和第二级的驱动,但它仍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在50万米的高度进入低地球轨道。幸运的是,火箭上覆盖着传感器,便于发射小组进一步研究。今年还将有两次试航,随后将在下半年进行全面的商业运营。

英国广播公司科学记者乔纳森·阿莫斯认为,电子发射是一次激动人心的尝试,预示着打破目前大型火箭发射卫星的垄断。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火箭实验室可能在今年年底发射一个小型月球着陆器,并与维珍轨道公司研发的一个类似项目进行竞争。

市场普遍认为,这是对硅谷“钢铁侠”马斯克领导下的SpaceX的又一次打击然而,马斯克和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正在探索的火箭业务与火箭实验室的目标不同。前者研究如何重复使用火箭来降低成本,而火箭实验室则专注于发射一次性的廉价小型火箭。

此外,SpaceX的任务是帮助美国航天局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并最终承担将人送上火星的任务。因此它的猎鹰9号高70米,最大运载能力为22800公斤,与联合发射联盟的阿特拉斯五号火箭的规格相似。

火箭实验室的目标是将小型卫星送入低地球轨道,因此每次发射成本仅为500万美元,不到SpaceX 6200万美元的十分之一。火箭实验室也带来了共享经济的好处。如果它愿意“拼车”上天,立方体卫星的发射成本只有77,000美元。

为新西兰创造商业机会

除了价格上的优势,火箭实验室在新西兰发射火箭的选择也受到了业界的青睐。首先,由于新西兰的空中交通较少,没有必要因为发射火箭而改变航班,发射时间安排得更好。然而,由于天气原因,“电子”的发射也被推迟了四天。

第二,无论是在新西兰的发射还是火箭的坠落都是在公海上进行的,这不会干扰人员或损坏财产。此外,在新西兰发射很容易将卫星送入连接地球两极的极地轨道。许多组织都珍惜这个机会。

新西兰经济发展部长西蒙·布里奇斯(Simon Bridges)明确表示,此次成功发射将吸引其他航空航天公司选择该国作为发射场,提升新西兰在卫星发射行业的国际地位,并创造大量商机。

目前,火箭实验室已经接到美国宇航局的命令,在地球附近发射小型卫星。参加谷歌月球X奖太空竞赛的月球快车已经下了三份订单,希望在今年竞赛结束前发射小型月球着陆器。许多小型卫星运营商也下了订单,据说今明两年都满了。

创始人彼得·贝克尔说,第二次试验希望火箭能以最大运载能力进入低地球轨道,希望它能在未来每年至少发射50次,并有望使全球卫星发射数量增加一倍。下图显示彼得手持3D打印的火箭发动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我国首台可复用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全系统试车成功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5月17日,中国首台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天阙”(TQ-12)在20秒内成功测试。该发动机由蓝剑航空航天公司独立开发。

据报道,“天阙”是继SpaceX的猛禽发动机和蓝色起源BE-4发动机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大推力液氧和甲烷火箭发动机。同一天,“天阙”发动机完成了第四次全系统试车,试车时间为20秒。发动机平稳、快速启动和停机,正常工作期间参数稳定,发动机各项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天阙”选用甲烷作为推进剂,液氧作为助燃剂。其安全性高于液氧和液氢。它的比冲(描述发动机效率的参数)略高于液氧和煤油。然而,用于空间的燃料级液体甲烷的制备难度远低于燃料级煤油,并且没有碳沉积和焦化。这是可回收火箭的最佳选择。因此,液氧甲烷发动机可以实现高性能、高安全性、低成本、易操作和可重复使用。试验的成功正式宣布,中国民营企业首次掌握了100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具备了发动机开发的必要支撑能力。

航天动力研发部总经理葛表示,航天于2017年开始研发“天阙”发动机。先后完成了气体发生器、短喷管推力室和半系统试验。它逐步推进了大型推力发动机的设计、研发、制造、生产、装配和试验的全过程。“天阙”发动机的真空推力为80吨,未来由其驱动的“朱雀2号”火箭的总推力可达268吨,可同时将两辆大型越野车送入太空。它是我国推力最大的双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

在以发动机为单元形成的动力系统设计中,蓝箭空间采用了“80+10”火箭动力系统技术路线。通过两个发动机的并联组合,它可以覆盖从小型、中型到大型的整个火箭系列。整个系统的成功试运行完全掌握了蓝箭航天发动机从10吨级到100吨级的发展能力,完全覆盖了功率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美国宇航员说:人类能胜任火星之旅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宇航员佩蒂特29日说,他和两名同事在国际空间站上长达161天的工作生活经历证明,人类能够胜任从地球到火星的长途星际旅行。

佩蒂特当天在美国宇航局华盛顿总部举行的吹风会上表达了以上观点。作为国际空间站第六长期考察组成员,佩蒂特和同胞鲍尔索克斯、俄罗斯宇航员布达林于2002年11月23日搭乘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进入空间站。

按计划,他们原本应该在今年3月随美国航天飞机返回地面。但2月1日“哥伦比亚”号解体坠毁事故后,美国所有航天飞机暂时停飞,佩蒂特等人的任期被迫延长近2个月,北京时间今年5月4日才乘坐俄罗斯“联盟”载人飞船返航。

佩蒂特认为,他们的这段经历与飞抵火星并在火星着陆之间有着不可思议的相似性。他说,“我们有5个半月时间处于弱重力环境下,这同单程的火星之旅所需时间几乎一样长。”

佩蒂特等在乘坐飞船降落地面时,曾意外偏离预定着陆点400多公里,搜索人员花了4个多小时才找到他们。但3名宇航员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确保了飞船和自身的安全。佩蒂特说,这进一步证明,人类飞往火星和在火星上着陆没有任何体能上的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双胞胎宇航员的太空实验:真相可能永远保密

全文共 1795 字

+ 加入清单

3月28日,美国宇航局宇航员斯科特·凯利将前往国际空间站执行为期一年的任务。与此同时,一项史无前例的研究也开始了——了解人类在太空飞行中的生物变化。

研究人员将收集大量关于凯利的遗传、分子、生理和其他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他在地球上的同卵双胞胎兄弟、退休宇航员马克·凯利进行比较。这两兄弟在这些数据上的差异将揭示人体如何应对极端环境。

双胞胎研究将花费150万美元,但其结果可能永远不会公布。

斯科特·凯利和马克·凯利

为什么?考虑到凯利兄弟有他们自己的基因序列,如果他们发现一些他们不愿意与其他人分享的敏感医学信息——例如,他们易患某些疾病——那么这项研究的结果将不会公开。

“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无法预测将会发生什么,”美国宇航局负责人类研究项目的科学家克雷格·昆特说。

美国宇航局监测了宇航员约翰·格里恩的物理数据,他于1962年完成了环绕地球的飞行,36年后,77岁的他再次飞上太空。双胞胎研究将收集比格伦监测更有用的数据。格伦晚年的身体研究只显示出他能应付太空飞行的事实。但是美国西北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玛莎·维塔特娜说,既然地球上还有一对双胞胎,他们的基因完全相同,而且我们可以长时间采集样本,这项研究将会带来许多新发现。

凯利兄弟的研究将首次比较两个基因相同的人类,其中一个将长时间暴露在太空辐射和零重力下。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辐射生物学家苏珊·贝利说:“这只是一对双胞胎,但我们将在飞行前、飞行中和飞行后检查他们的身体数据。最终,我们将有足够的数据来获得一些有统计意义的数据。”

参与这些研究的基因流行病学家詹妮弗·哈里斯(Jennifer Harris)表示,通过了解在轨道飞行期间哪些基因将被开启或关闭,研究人员将能够更好地了解影响生理变化的基因路径。医生将能够使用更广泛的方法来处理由年老和疾病引起的遗传问题。哈里斯说,如果这项研究的结果能够公之于众,“它不仅对所有的双胞胎都有重大意义。”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俄罗斯航天局的罗斯科莫斯对人体如何适应太空飞行进行了长期研究,但在现代基因时代,对双胞胎的研究还是第一次。通过这项研究,不仅凯利兄弟将掌握他们所有的基因序列,而且科学家将知道他们的基因表达,基因标记,染色体缩写和其他详细的健康和衰老指标。

纽约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遗传学家克里斯托弗·梅森说,“这项研究是对人类最全面的分子描述,是一对双胞胎。”

这项研究的想法是由凯利兄弟自己提出的。斯科特曾经在太空飞行了大约180天。他和俄罗斯宇航员米哈伊尔·科尔涅延科将在太空度过一整年。(和他们一起去太空的宇航员根纳迪·帕达尔卡将在太空度过六个月,并将打破太空中最长累积时间803天的记录。)

在2011年退役之前,马克·凯利已经进行了四次短期太空飞行,并在太空度过了54天。斯科特这次返回地球后,他在太空的时间将是马克的10倍。

这对双胞胎暴露在太空环境中的时间会有明显的不同。斯科特说,“马克在太空中的经历在许多方面与我不同。他从未在太空呆过足够长的时间来适应太空环境并适应它。我有。”

这对双胞胎已经提供了一些样本,包括血液、唾液、尿液和粪便。他们还将在斯科特停留太空期间和返回后定期提供这些样本。两人都将接受一些基因咨询,告诉他们测试结果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所有遗传信息仅限于10名核心研究人员参与研究。没有双胞胎的同意,它不会被释放。

昆特说,收集遗传信息对未来的宇航员来说意义重大。例如,如果宇航员的基因信息显示他对空间辐射的电离效应非常敏感,这种信息将影响美国宇航局在选择候选人去太空时的决定。

这项研究中大约一半的项目以前在人类太空飞行中从未做过。

例如,我们从凯利兄弟的肠道中提取微生物。其他研究人员已经研究了太空中肠道菌群会有什么变化,但是像其他双胞胎一样,凯利兄弟最初也有类似的微生物。他们必须记录下他们每天吃什么,尽管马克不必像斯科特那样吃冷冻太空食品。

与此同时,贝利的团队还将检查这两个人的端粒,染色体末端的着丝粒,随着年龄的增长,着丝粒会变短。贝利相信斯科特的端粒在太空生活一年后会比马克的短。她说,了解这些原因对于了解地球上人类的老龄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梅森还将检查凯利兄弟的DNA和RNA上的化学标记。他说,“事实上,他们是孪生兄弟,这让我们能够进行很好的生物学比较,这让我非常高兴。”

(原文来自nature.com,原作者:亚历山德拉·威茨,蝌蚪君编译。请注明转载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宇航员氧气来源有哪些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宇航员氧气来源

1、携带的纯氧氧气瓶:宇航员在飞往太空之前,会携带一些氧气瓶。氧气瓶中都是携带的纯氧,可以保证宇航员在太空的时候,也有充足的氧气供应。

2、电解水的方法:利用电解水的方式可以产生氧气和氢气,氧气可以供宇航员呼吸,而氢气还可以作为燃料。

3、固体氧气发生器:利用传统的化学反应即固体燃料制造氧气。在化学反应中有许多都是可以制氧气的,比如固体粉末的燃烧等。

宇航员,或称航天员,全称宇宙航天员,则指以太空飞行为职业或进行过太空飞行的人。确定太空飞行的标准则没有完全统一。 在美国,以旅行高度超过海拔80公里的人被称为宇航员。国际航空联合会定义的宇宙飞行则需超过100公里。到2004年4月18日为止,按照美国的定义共计440人,在太空里度过了一共27,082个全体乘员天,在太空中散步共享了98个全体乘员天。在国际航空联合会的定义下,只有434人符合资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6:adidas harden vol.1 triple red火箭配色多少钱?

全文共 1001 字

+ 加入清单

adidashardenvol.1triplered是本月哈登一代刚刚发售的一款最新配色,火红的鞋面非常显眼,麂皮和网面的搭配也特别新鲜,上脚效果非常棒。下面本网小编给大家讲讲adidashardenvol.1triplered火箭配色多少钱?

阿迪达斯哈登一代价格

品牌:Adidas阿迪达斯

款式:HardenVol.1

配色:TripleRed

发售日期:2017年7月1日

发售价格:140美元

阿迪达斯哈登一代怎么样

作为休斯顿火箭队的领袖,詹姆斯·哈登的签名战靴自然少不了纯红的营造!眼前这双刚刚上架的HardenVol.1“TripleRed”以通体大红贯穿,鞋头红色麂皮包裹更添一分质感表现,尾部注入醒目三线点缀,浓浓的火箭主色呼之欲出!目前已登陆全国各大指定店铺,登哥粉丝可要多多关注啦!

HardenVol.1拿到手之后,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之一,应该就是前脚掌整片的麂皮保护层了。以往的篮球鞋通常在大拇指都会设有加厚加固的设计,HardenVol.1一改以往,直接加了一层麂皮上去。内里的材质也很舒适,急停的时候大拇指顶到底也不会疼痛。

非常明显的,鞋面的不对称设计也是HardenVol.1非常吸引人的焦点之一。这设计真的就不只是好看了,类似半内靴的不对称设计虽然包覆性很强,但是却很轻松就可以把脚套进去,完全不像Soldier10或是KD9要费吃奶力气才能把脚塞进去鞋子里面。虽然鞋的内衬并没有用Geofit材质,但是里面的泡绵也足够厚,可以很好的包覆整双脚。

阿迪达斯品牌介绍

阿迪达斯(adidas)是德国运动用品制造商,阿迪达斯AG的成员公司。以其创办人阿道夫·阿迪·达斯勒(AdolfAdiDassler)命名,在1920年于接近纽伦堡的黑措根奥拉赫开始生产鞋类产品。1949年8月18日以adidasAG名字登记。阿迪达斯原本由两兄弟共同开设,在分道扬镳后,阿道夫的哥哥鲁道夫·达斯勒(RudolfDassler)开设了运动品牌puma。其经典广告语:“没有不可能”(Impossibleisnothing)。2011年3月,斥资1.6亿欧元启用全新口号——adidasisallin(全倾全力)。阿迪达斯logo有三个。与阿迪达斯经典系列相对应的logo为三叶草标志,与阿迪达斯运动时尚系列相对应的logo则是圆形半包三条纹标志,而与阿迪达斯运动表现系列相对应的logo就是我们在阿迪达斯专卖店中最常见的三条纹标志(也有人将其称为三砖logo)。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日本最大火箭发动机

全文共 1541 字

+ 加入清单

H2A(H-IIA)是由日本三菱重工(MHI)为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开发的火箭。H-IIA火箭使用液体燃料,已经被用来将卫星送入地球静止轨道月球轨道航天器,并将探测金星的晓号金星探测器送入行星际空间。H2A的发射地点在在种子岛宇宙中心。2007年4月1日,生产和管理H-IIA的任务由JAXA转交给三菱重工。H-IIA私有化后发射的第一个探测器是月球探测器SELENE。

目前主要包括 H2A-202、H2A-2022、H2A-2024、H2A-204 等 4 种型号,GTO 运载能力从 4.15 t到 6 t 不等。

简介

日本的火箭技术来自美国"Delta"系列运载火箭。通过购买Delta运载火箭进行研制,日本掌握了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和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先后开发出L、M、N、H系列运载火箭。

制造

H2A火箭是H系列火箭的最新型,能够代表日本重工业整体实力:日本三菱重工负责机体、发动机等的组装和发射的准备工作;石川岛播磨重工负责提供向发动机输送燃料的涡轮泵;IHI航空航天公司负责制造固体火箭助推器;川崎重工承造卫星整流罩;NEC、日本航空电子公司等单位也参加了H2A的开发与研制。

发展

H2A运载火箭在旧H2火箭基础上,引入了"通用化、模块化、标准化"这一火箭开发领域最新概念,使火箭的运载能力得到提高。由于引入了新的设计原则,允许由多种型号发动机组成运载火箭发动机系统。H2A火箭第一子级使用LE-7A液氢液氧主发动机,推力达到110吨,第二子级使用LE-5B液氢液氧主发动机,推力达到137千牛。H2A运载火箭可以使用3种助推器:推力225吨的SRB-A固体助推器;推力75吨的SSB固体助推器;如果使用2台LE-7A发动机组成助推器,则可以提供220吨的推力。火箭的运载能力是代表火箭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最大推力情况下,H2A可以将重达9吨的卫星送入太空。不难看出,日本自主研发的LE-7A发动机在H2A火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LE-7A采用液氢液氧分级燃烧方式,最大真空推力112吨,在发动机结构上,硬件简单紧凑,易于检测和维修,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载火箭发动机之一。另外,H2A"上面级"发动机(与有效载荷相连的发动机)LE-5B发动机使用了高效的再生膨胀循环技术,也代表了主流发展方向。

商业利益

日本要在商业卫星发射领域争取一席之地谈何容易,不仅信誉不佳,日本H2A火箭和欧、美、俄、中火箭相比,发射成本还过高。H2A火箭一次制造和发射费用本来计划为85亿日元,由于2003年发射失败,对H2A火箭进行了技术改良,更使这次发射成本上升到120亿日元,与中国相比,价格高出近一倍。结合2003年11月29日的发射失败来看,降低火箭发射成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样的价格,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根本难以立足。那么日本为什么还要坚持自己发射卫星呢?从2003年H2A火箭第六次发射失败可以看出原因:据披露,这次发射日本方面搭载的其实是一颗间谍卫星,显露了日本的军事用心。日本H2A火箭计划从2006年开始将转为民营化 ,从设计、制造到发射,均由日本著名军工企业三菱重工业公司负责,在体制上和欧美管理体制相同,意在调动民间资金发展日本航天业。

发射历史

H-2A火箭首次亮相是在2001年8月29日。2003年11月29日,第六次火箭发射失败,有消息称其搭载了两颗侦察卫星,目的是监视朝鲜。首次超越近地轨道的发射任务是在2007年9月14日,发射了"辉月姬"号卫星。H2A的第一次国际发射则是在2002年,发射的卫星是澳大利亚的FedSat-1号。截至2011年1月为止27次发射,有26次获得了成功。以下列出截止2014年5月,H2A火箭承载的所有发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漏了:宇航员进行太空行走任务时头盔进水

全文共 1247 字

+ 加入清单

这次泄漏让人想起两年前铁轨上一次差点淹死的泄漏。然而,这次泄漏的水量相对较小。宇航员特里·维特的头盔里漂浮着一大滴水。2013年夏天,另一名宇航员的头盔几乎被淹没,他几乎没能返回空间站。

维特当时没有危险,地面控制员强调说,在他6.5小时的太空行走中,他没有报告任何漏水。

这是美国宇航局宇航员维特五天内的第二次太空行走。他在为船员舱布置电缆时遇到了这个问题,该舱将在未来几年在美国使用。

周二,特里·维尔茨在国际空间站的外部进行了太空行走。

计划进行三次太空行走。下一次行走原定于周日,但由于周二的事故,下一次行走的时间仍不确定。工程师们计划周五会面讨论这个问题。

事故发生在周二,当太空行走结束时,另外两名关闭舱门的宇航员在密闭的舱里。当气密舱被加压时,Virts第一次注意到了水,他说他将在一分钟后报告。

Virts头盔后面的吸水垫是湿的,但没有饱和,六名宇航员之一的意大利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说。自2013年紧急事件以来,吸水垫一直是头盔的标准配置。维兹离开太空舱加入团队后,克里斯托佛莱蒂帮他取下头盔,并用毛巾擦去脸上的水。她注意到她的脖子又湿又冷。

水是冷的,味道是化学的,很可能来自冷凝系统,与2013年的泄漏源相同。控制中心认为水不多,至少与2013年的事故相比。

42岁的空军上校维尔茨周二花了一半时间润滑巨大机械臂的螺丝、支架和轨道。在过去的几年里,机械臂已经一天天老化。工程师们希望注入润滑剂,使其运行更加顺畅。

“我们是电缆工人。“现在它是油猴——也许我是唯一的一个,”维尔茨通过无线电报报道。“是的,你生命的一半掌握在美国宇航局手中。你做得很好。”控制中心回答道。

当太空行走结束时,Virts注意到了水。通过视频放大,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大水滴漂浮在他的左眼。"是的,维尔茨,正如我们所见,谢谢你兴风作浪."控制中心说。

控制中心指出,同样的宇航服在2013年平安夜也有同样的问题,并且在气密舱加压时也出现了。美国宇航局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查,并在2013年7月得出结论,卢卡·帕尔米塔诺的紧急情况是由于风扇和水泵装置的管道堵塞造成的。

在上周的太空行走之前,曾被认为与第一次泄漏无关的同类型风扇和泵装置的腐蚀被排除了。分析这个问题需要一天时间。

美国宇航局认为,有16年历史的国际空间站最复杂的问题是电缆问题。到目前为止,Virts和Wilmore已经安装了111米的电缆和数据线,在下一次太空行走中将需要安装122米。美国宇航局希望威尔莫能在三月中旬返回地球之前完成这项工作。在今年一对新的太空舱连接端口到达之前,这些外部电缆的重铺必须完成,而商用客舱仍在设计和开发中。美国宇航局希望第一个接口将在7月到达,第二个将在12月到达。

SpaceX和波音公司新设计的载人飞船将于2017年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自从航天飞机于2011年退役以来,载人飞行一直被搁置。SpaceX正在发射一艘货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退出空间站运输计划是为了在未来十年内把重点放在航天工业上,也就是火星探索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回收火箭有三种办法,中国会选择哪一种?

全文共 1366 字

+ 加入清单

不久前,美国第八次成功回收火箭的消息成为太空热点。中国“可回收火箭”的发展进展如何?技术上有什么不同?新华社2日采访了来自航天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独家披露了中国正在研究和预先演示的新火箭技术。

可重用性是未来的趋势

安全、快速、廉价地进入太空是人类不懈的追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谭永华告诉记者,目前有两种基本的发展方式。一个是空对地穿梭系统,它像飞机一样自由起降,技术跨度很大。第二,火箭可以重复使用,不断降低现有火箭的成本。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员会主任包为民说,现役火箭的成本降低主要是通过改进和优化试验和发射过程来实现的,但从长远来看,可重复使用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与国外主流火箭相比,尽管目前在中国服役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成本较低,但随着中国空间探索活动的增加,降低火箭成本势在必行。”包为民说。

根据“2016年中国太空”白皮书,中国将加强对低成本运载火箭、新型末级和可重复使用的从天到地运输系统等技术的研究。

据了解,中国“可回收火箭”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早在“十二五”时期就已经开展,并取得了一些关键突破。

如何实现火箭回收?

常规一次性火箭的再利用主要是通过回收子级和助推器来实现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所研发中心副总设计师林深表示,目前有三种方式实现回收和再利用。

首先是使用“降落伞+气囊”回收。中国进行了高空热气球发射试验,以验证相关技术。

第二种方法是在火箭助推器上安装可控翼伞,并增加一个小型控制系统,使火箭助推器能够像机翼飞行一样在分离后调整其角度,并利用卫星导航向下滑行。

第三是采用类似于美国SpaceX公司的垂直回收方法。这就需要高精度姿态控制技术、主机多点启动技术、下降过程推进剂管理技术、着陆保障机制等关键技术。我国对此进行了示范研究,并对一些单项进行了原型试验。

对于上述三条技术路线,中国尚未决定锁定哪一条。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对这三种方法进行了论证、模拟和验证。通过关键技术论证和方案比较,有望在“十三五”期间选择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路线。

林深说,只要道路畅通,我相信进展会很快。

组合动力航天器有望实现其太空梦想。

除了将传统的一次性火箭回收再利用之外,更理想的是拥有可重复使用的运输机,这些运输机可以在机场水平起降,将来可以多次自由进出太空,并且成本低廉。人们甚至期望普通人能够实现“太空旅游”的梦想。

虽然众所周知的航天飞机在技术上可以重复使用,但使用和维护的成本比一次性火箭高得多,最终它将在美国完全退役。

世界太空强国并没有停止探索更先进的可重复使用的天地间运输技术。专家称,美国和英国的航天飞机计划是将火箭发动机和吸气发动机结合起来,实现航母的水平起飞、着陆和单级入轨。

谭永华说,空对地运输系统的动力系统应该同时具备吸入大气中空气的航空发动机和能够在真空环境中工作的火箭发动机的功能。最理想的状态是联合力量。目前,中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系统级地面验证方面取得了进展。

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进步,中国在先进的热防护系统、先进的动力系统技术、再入制导与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进步包为民表示,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将紧跟前沿,开展天地之间可重复使用交通系统的技术研究,并相信这一领域未来将会有许多进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区块链如何保护宇航员在太空漫游时不被宇宙碎片撞到?

全文共 4789 字

+ 加入清单

新的宇宙纪元已经到来,我们见证着新兴事物的涌现和太空任务先进的技术发展。这种科技进步大爆发对太空研究,旅行和探索达到里程碑阶段的进度和效率有着深层的影响。

政府和国际空间站与私人公司和研究机构一直保持合作。由于高昂的费用和技术复杂性,太空领域的发展是多方合作且涉及多方利益。我了解第一手信息,是因为2017年我在阿斯特拉火箭公司担任全球沟通经理一职,我的工作内容重点是发展太空运输中的先进等离子电力推进技术。

从小我就对宇宙深深地着迷。太空预示着冒险,它给我们展现了文明社会发展里需要解决的一些复杂的挑战。当前全球太空生态系统正在逐步发展,太空中网络安全的传统模式是保护国家安全相关敏感信息和加强中心化计算服务器和基于云端的架构。随着基于对等网络(P2P)的基础设施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寻求避免造成失误方法。最近我在研究政府和私人企业的太空合作在区块链上的发展。

六周的时间,我和来自全球的区块链爱好者,学生和专家一起参与了首届区块链学员班,并一起学习了企业区块链基础课程。整个课程先后由区块链中心的金融科技学校和Gregory LaBlanc教授组织。

在我的调查过程中,我了解到区块链作为一项激动人心的新兴太空技术一点也不落后于其它技术。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分类记账技术,这项技术可提供所有权记录,并将数据传输到单个共享的真实来源,而不是集中式总账。

准确地来说,数据区块使用具有加密算法功能的哈希在链上有序地排列,这样使得数据得以被追踪和提供交易证明。如果链上的数据被篡改,计算机节点可以很快检测到数据的不一致并拒绝交易达到网络共识。

国家和私人研究机构正在一起探索太空领域的区块链架构,特别是人造卫星。太空链(SpaceChain)区块链公司提出通过众筹开发开源元卫星。区块链公司Blockchain建议运用人造卫星来发布关于比特币区块链的信息,从而减少比特币对互联网的依赖性。ConsensySpace发行了TruSat,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库,功能是监测人造卫星的位置变化。

问题背景

关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实例就是太空碎片。人造物体的爆炸,相撞或在轨道上破裂都可以导致太空碎片的出现。根据体积和大小的情况,太空中高速运转的碎片可以导致巨大的损害。太空碎片也可能让人造卫星脱离轨道,对国际空间站ISS这些基础设施造成影响,也可能对在太空行走的宇航员造成伤害。

截止至2020年二月,欧洲航天局就报道了有34,000块直径大于10厘米的物体在绕地球运行,和超过500次解体、爆炸和碰撞在近地轨道发生。近地轨道距离地面(一般是以美国航空局NASA所在的位置为准)大约2000千米。近地轨道有大量的碎片聚集,重力也在地球重力范围内。

地球同步轨道是在赤道以上离地球大约35,786千米的位置。不断增加的通讯和天气人造卫星让同步轨道越受关注,因为地球同步轨道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一致。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太空碎片造成的危害是无法预估的。只有一部分成功发射了的人造卫星目前仍然在太空保持正常运行。为了加快网络速度,越来越多的人造卫星被发射到太空。私人机构计划发射上万的卫星群,其中就包括SpaceX公司的Startlink网络卫星,亚马逊的的Project Kuiper卫星和OneWeb卫星。

问题是我们如何用新兴的技术管理聚集着人造卫星和太空碎片的地球轨道上的数据。从长期看,这是很难实施的。轨道上密集的物体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太空中的碎片是一种聚集的风险。大多研究机构和相关利益的各方协作又互相独立管理太空碎片,包括但不仅限于美国航天局NASA,美国国防部太空碎片计划,欧洲航天局和机构太空碎片协调委员会(IADC)等。

实例1:NASA和研究员的研究

NASA将2018年的三年早期职业生涯教师奖项授予了俄亥俄州阿克伦大学教授。据新闻报道,这个奖项授予NASA的格伦研究中心基金,重点关注太空区块链项目的研究。

研究计划发展基于以太坊的架构,并应用于自主航天器上的认知计算、物联网和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自主航天器能够监测,识别和躲避太空碎片,也能自动在外太空环境下执行任务。外太空的范围超过了近地轨道和日月间位置。

作为政府组织,NASA与公众分享了整个过程的发展细节和目前执行任务的状态。关于整个研究的有趣最新内容将在一些技术报刊上可以阅读到。Wei Kocsis 和其他研究员,包括NASA的全体员工在刊登的技术论文上也对此做了解释。

“发展有效的以数据驱动的方法仍然是目前的挑战,因为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足够的计算能力来处理数据。为了应对挑战,需要一个去中心化、安全和保护隐私的编程范型在众多分散和不可信且可能限制计算能力和计算智能的计算节点中实现异步协同计算过程。这个编程范型是为了开发区块链、去中心化学习、同态加密和软件定义的网络技术而设计的。”

Wei Kocsis目前是普度大学的教授,在2019年Converge2Xcelerate会议上他分享了一些值得讨论的见解。Wei Kocsis强调了外太空计算能力和基于中心化的云端系统的机器智能的局限性。距离、碎片或辐射干扰对航天器是毁灭性的,会造成数据、通讯和判断的延迟。

“如果在外太空有紧急情况发生,将会没有足够的时间能够立即反映问题,也可能造成紧急情况发生。”Wei Kocsis解释道。

关于紧急情况的观点在NASA的文件中得到了证实。文件列举了太空碎片对国际空间站宇航员的影响,其中NASA的工程学院和工程重要部门APPLE写道:

“有时候关于总体的评估和策略的执行没有足够的预警。举例子,在2019年,国际空间站就经历碰撞危险的红色警告,意味着发生碰撞的风险大于万分之一。因为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执行躲避碰撞的命令,如果国际空间站被碎片击中,宇航员将进入Suyuz航天器躲避危险,这样宇航员才有生存的可能。”

Wei Kocsis在会议讨论到:“有限的燃料和基于云端和中心化计算架构的存储记忆是在外太空维持太空任务的关键挑战。多方组织、机构和相关利益各方在信任问题上也一直存在挑战。”

“太空的航天器不止有NASA所属的还有其他国家的。这也意味着会有恶意竞争的存在,我的意思是值得相信的组织会比较少。”

从这个意义上讲,信任问题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复杂的去中心化区块链分类总账可以通过其它级别的应用程序解决问题,比如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是电子交易,是区块链网络比如以太坊上的程序化执行。如果满足必需条件,交易过程的执行和实施就得到保障。Wei Kocsis和研究员Praveen Fernsndo在智能合约上扩展了他们的工作。

“在我们计划的网络方案中,我们通过以太坊的智能合约确保自动化和安全性。”

双方研究员都声称提交了关于这些技术的临时专利申请。区块链网络上有共同数据来源,因此多方建立的内部激励将会提前运行这些自动执行的智能合约。这些可计算的合约将根据具体目的被程序化。当前,还没有单一的可信数据来源。关于独立人造卫星和太空碎片的混杂数据反映了繁琐的技术和政策问题。

作为我研究的一部分,我从合约法律角度看智能合约中令人惊叹和深层次的细节问题。和ExMachina合约中,Kevin werbach和Nicolas Cornell教授解释说:

“智能合约和其它电子协议的关键区别就是执行问题。一旦计算机觉得满足必要条件,就会自动执行以数据为导向或可计算的合约。从电子化发展到以数据和可计算合约为导向,这体现了机器自动化的趋势。当计算机能够快速代替人类在谈判、形成、执行和实施合约的功能,合约就能在机器的一致允许下快速运行。软件密码执行前的步骤目前得到简化,在一些情况下智能合约只是转变问题而不是消除了问题。即使智能合约按照设计般执行,结果也可能达不到标准,在合作多方看来也是如此。或者考虑到经济效率也达不到标准,因为这已经被固定化了。举例子,不执行可能是最理想的结果,而关于效率的问题一直在改进。”

机器自动化的增加确实能够管理和解决太空碎片的问题。太空碎片的管理可能是自动执行而不是机构和跨网络之间起的作用。然而,从合约法律角度看未来的情景应用,可能会导致很多复杂问题的出现。举例子,如何处理编码中的错误。

Werbach 和Cornell写道:“即使区块链的共识运行系统是可靠的,智能合约应用程序的运行也可能……”

管理自动化机器中根据不同目的编程的具有强制性的智能合约,其涉及的用途也会引起一些问题。过度依赖的自动化航天器也可能会失去控制。

2019年Converge2Xcelerate会议上,Wei Kocsis讲述了原型硬件的发展。

原型硬件使用基于区块链的协议发展人造卫星。在NASA研究工作检测阶段使用工作量证明。工作量证明跟共识算法协议的类型有关,都必须达到协调交易的节点。Wei Korcsis提示在得到允许的区块链上的协议授权证明上,其共识上需要得到授权的人批准交易生效,交易也可以重新被考虑。被授权的公链和私链上有重要的区别。公链和无权限的区块链是不同的,比如比特币的和以太坊的,公链和授权的区块链是使用公共数据验证。只有已验证的用户可以编写和控制区块链上的数据。公链和授权的区块链的不同在于它们在识别管理认证用户的工具等级不同,它们可以轮流阅读和编写数据。

实例2:Blockchain Army公司

咨询公司——Blockchain Army的总部位于伊斯坦布尔和鹿特丹,其重点研究是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太空碎片问题。在他们的官网上,Blockchain Army计划采用基于区块链的碎片单独管理平台。在平台上,机构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将碎片进行分类列出。太空碎片在区块链架构上的数字化将会减少协调数据和利益相关者之间沟通所需的时间。访问太空碎片的数据将会受已授权公链的控制。这个架构将保护已通过验证的用户信息中有关国家利益的内容,也保持公共数据公开,确保能够实时追踪。

Blockchain Army像Wei Kocsis和其它研究员一样,都计划使用智能合约。这些智能合约将会自动化执行并通知合作方运行过程的风险。根据评估,移除掉所有太空碎片花费高达27亿美元。这个数字和其它研究这个领域市场的预估花费相差不大。

未来已来

太空碎片的区块链架构的使用是以新方式解决老问题。行业中的专家几十年来一直在提醒我们优先考虑这个方法的必需性。专家的研究和解决方案和咨询公司都对此持有相同的两条主要原则。

第一条原则跟具有自我强制的智能合约有关,这是为了减少延迟和摩擦。把多方的信任问题转变由基于技术堆栈的自动架构来解决。

第二条原则和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大数据的完整和透明度有关。在区块链公司里,太空碎片的数据完善越来越得到重视。由Aratos Group、区块链2050 BV、LTO网络和英国SpaceChain公司组成的太空垃圾管理行动最近计划运用区块链技术识别和管理碎片。

还有其它重要的研究和包括NASA的人类航空飞行自动化航天器的探索和2019年NASA太空交通管理的区块链白皮书。欧洲航天局的区块链白皮书则采取保守态度并寻找地球观测的方法。

关键要点

协调大量空间碎片的数据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一些区块链技术基础属性对上面提到的用例是适用的。区块链技术的航空公司和机构的技术堆栈让网络替代变得可行。区块链堆栈的多样性由平台层上的比如共识、算法、协议、规则和加密,应用层的智能合约,还有不同等级节点共同组成。用户(验证者)在太空任务、探索、碎片的验证和移除上可能是有所贡献的。

随着区块链技术不断成熟,公共和私立的联合组织将会更加关注太空区块链的发展情况,这将不断带领我们走向未来。Wei Korcsis在2019年Conv2x 会议上已经给了我们很多具有价值的建议。

“在我看来,计算技术的未来将会是一种合作的关系,人们需要对他们的数据保有所有权,让他们的数据和计算智能变得有价值。计算技术的未来不仅仅是NASA的外太空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薇娅卖火箭真的吗 薇娅卖火箭是不是真的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薇娅卖火箭是真的。卖的是快舟火箭发射服务和品牌服务。这件商品的总价格为4000万,买家需要在直播开售时先支付50万定金,之后再补齐尾款。购买该商品的顾客能享受火箭的发射服务,也就是买家可以把自己的物品送上天,当然发射的物品必须经过有关部门审核通过后才行。

2020年4月1日晚上8点半,在淘宝主播薇娅直播间,火箭发射服务上架了,火箭原价4500万元,因为首次上淘宝直播,优惠500万,4000万的价格,需要先支付定金50万元。资料显示,此次 “上架”的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由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研制,是一款成熟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此前已成功完成多次商业发射。

该火箭可以将300公斤的物体发射到300公里的地球轨道上,具有高可靠性、高入轨精度、低成本等特点,在火箭链接上架后5分钟内有800多人拍下定金,最终“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与快舟火箭联系,确定了最终购买意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火箭叠法—立体火箭怎么折 用纸怎么折火箭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用一张正方形彩纸就可以折出立体火箭,下面将火箭的折纸图解分享给大家。

操作方法

1

准备一张正方形彩纸,折出"米"字折痕。米"

2

根据"米"字折痕,折成双三角形。

3

沿着三角形的中线,把两侧的角向中间折。

4

打开右侧的角并向下折出一个小正方形,左侧也折出一个小正方形。

5

用相同的方式折好另一面,如图所示。

6

将右侧向左翻,然后左右两侧向中间折,另一面也这样折。

7

翻回来,打开上一步,向下压折,其他三处也这样折,折成下图形状,此时火箭的形状已经出来了。

8

整理好形状,并将火箭立起来,这样一个立体火箭就折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首次登上月球的宇航员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目前没有首次登上月球宇航员,只是把卫星送上了月球。根据中国已经确定的计划,中国首先要完成的是探月工程,整个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 2017年进行的三期工程为回,之后再进行载人登月计划。

扩展资料

中国曾经建造了一个月球车,名字叫玉兔号,它到达了月球表面。玉兔号是由中国国家航天局设计和制造的,带有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是长征3号运载火箭将其发射到空中。重136公斤,长1.5米,宽1米,高1.1米。2013年12月14日,它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帮助所有中国人实现了降落在月球上的愿望。

玉兔号是中国首辆月球车,和着陆器共同组成嫦娥三号探测器。玉兔号月球车设计质量140千克,能源为太阳能,能够耐受月球表面真空、强辐射、零下180摄氏度到零上150摄氏度极限温度等极端环境。月球车具备20度爬坡、20厘米越障能力,并配备有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测月雷达、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等科学探测仪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宇航员再也不用担心在太空中迷路了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对任何宇航员来说,太空行走任务中的“搁浅”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现在,美国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带我回家”按钮。一旦它被激活,宇航服将自动把宇航员带回他们安全的目的地。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目前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宇航员在太空行走中的安全,其中之一就是给宇航员绑一根绳子。即使绳子意外断裂,宇航员仍然背着装满压缩气体的喷气背包。启动背包可以引导宇航员回到宇宙飞船或国际空间站。

美国德雷柏公司最近发表声明称,喷气背包完全依赖人工操作,在紧急情况下启动背包对宇航员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因此,他们提出了“带我回家”的自动导航解决方案。这个按钮可以由宇航员、空间站中的宇航员或地面控制中心激活,以确保宇航员的安全返回。

开发这个按钮需要克服两个主要困难。首先,导航系统必须在没有全球定位系统信号的空间环境中确定精确位置。其次,制导系统应根据时间、耗氧量、安全性等要求计算出最佳返回路径。,并尽快把宇航员送回安全的地方。

“在太空中,给宇航员定位是一个挑战,因为没有重力,也没有简单的方法来确定上下位置。我们的技术通过确保宇航员的安全提高了任务的成功率,”德雷柏公司太空系统主管西莫斯·图伊说。

美国宇航局为这项研究提供了财政支持。

根据德雷珀公司申请的专利,“带我回家”按钮也可以与全球定位系统、视觉辅助导航等结合使用。它可以应用于其他不同的环境,比如帮助消防员在烟雾弥漫的房间里找到最佳的逃生路线,或者帮助潜水员在深水中迷失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宇航员的寓意是什么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宇航员在爱情里寓意着“自己喜欢或等待的人”。而在其它情景中宇航员代表着勇敢和自由。

在爱情里,“宇航员”这个词出自网络流行语“不是所有月亮都能等到宇航员”中,在这句话中,把月亮代指自己,而把“宇航员”代指自己喜欢或等待的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不是所有月亮都能等到宇航员,而自己也不一定能等到自己喜欢的人。

由于宇航员要经历过刻苦的训练,同时还具备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能,以及健康的体格、良好的心里素质等要求,才会被选拔成一名真正的宇航员,因此宇航员一般都代表着勇气。除此之外,宇航员还要去太空中探索,所以人们一般将他们看做是自由的象征。

宇航员也叫航天员,是指以太空飞行为职业或者进行过太空飞行的人。自1961年人类首次飞天以来,一共有来自38个国家的宇航员先后飞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火箭怎么飞上天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火箭是靠火箭发动机燃烧燃料向前推进飞上天的。

火箭发动机在点火后,会使发动机燃烧室里面的推进剂燃烧,从而产生大量高压燃气。这些高压燃气以非常快的速度从发动机的喷管喷出,从而产生对燃烧室,也就是对火箭的推动力。火箭受到推动力后,会沿着燃料喷射的反方向前进。

火箭推进的原理依据是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早在17世纪,牛顿就很清晰地进行了描述:如果以一定速度向后抛出一定质量,就会受到一个反作用力的推动,向前加速。

火箭是火箭发动机喷射工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推进的飞行器。它自身携带全部推进剂,不依赖外界工质产生推力,可以在稠密的大气层内,也可以在稠密的大气层外飞行,是实现航天飞行的运载工具,火箭按照用途可以分为探空火箭和运载火箭。

目前火箭发射有三种方式:一是地面发射,二是空中发射,三是海上发射。早期,运送有效载荷的火箭都是从地面发射场发射的。地面发射场受地理位置的制约,限制了有效载荷的发射范围,难以满足各种有效载荷的需求,于是出现了从空中发射和从海上平台发射火箭的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猎鹰重型火箭完成第二次发射任务并回收3枚助推器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私人航天公司SpaceX完成猎鹰重型火箭的第二次发射,并首次成功回收了所有三个助推器

据报道,发射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举行。发射后,两个辅助助推器成功着陆并成功回收,而较大的中央助推器成功着陆在大西洋的一艘驳船上。

此前,在第一次发射中,中央助推器因燃料耗尽而坠毁在水中。第二次发射成功回收三个助推器是完美的。

猎鹰重型火箭有27个发动机,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为63.8吨,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26.7吨。它也是现役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

猎鹰重型火箭在2018年2月几乎完成了第一次发射任务,并成功地将一辆红色的2008特斯拉跑车送入太空。这是第二次发射。每次发射的价格在9000万到1.5亿美元之间。

猎鹰重型火箭原定于2013年首次发射,但由于各种原因推迟到2018年。然而,太空探索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早在2011年就想到了在地面上搭载最强火箭的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NASA即将展开首次全女性宇航员太空行走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宇航局最近透露,他们将在当地时间10月18日星期五进行首次全女性宇航员太空行走。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美国宇航局宇航员克里斯蒂娜·科赫和杰西卡·梅尔将于周五早上从轨道研究平台出发,然后开始维修空间站外的国际空间站电气系统的一个关键部分。

虽然这次修复工作相对简单,但这次太空行走意义重大。这将是全女性宇航员完成的第一次太空行走。虽然这是宇航员科赫第四次离开国际空间站,但她的同事梅尔将是第一次。

两位宇航员预计将于东部时间上午7:50左右离开探索联合气闸。发现号航天飞机的气闸是国际空间站的主气闸。它由一个储存宇航服和其他设备的舱组成,宇航员可以通过这些设备离开空间站。在2001年安装之前,美国人只能在航天飞机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时才能在太空行走,因为他们的宇航服太大,无法穿过现有的俄罗斯气闸门。

整个修理工作预计需要五个半小时。欧空局指挥官卢卡·帕尔梅塔诺将是第三名宇航员。他将负责操作加拿大2号机械臂,而美国宇航局的飞行工程师安德鲁·摩根将提供空气制动和太空服支持。

据报道,美国宇航局将在东部时间早上6:30开始直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日本发射了一枚世界上最小的运载火箭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pan日下午在鹿儿岛浦太空天文台成功发射世界上最小的火箭“SS-520”5,将一颗人造卫星送入轨道。

据报道,该火箭总长约10米,直径约50厘米。日本媒体称,此次发射旨在满足全球对超小型卫星低成本发射的高需求。

据报道,此次发射的总成本约为5亿日元(2860万元人民币),约为日本H2A火箭的二十分之一。为了降低发射成本,除了为适应恶劣的太空环境而专门设计的部件外,火箭还使用集成电路和电缆等家用电器。

2017年1月,“SS-520”4号箭因飞行过程中机体电线短路而失败,无法向地面传输数据。为此,日本专家对火箭进行了40多次改进。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围绕轻型火箭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除了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传统的太空大国,欧洲、中国、日本、韩国、巴西、土耳其等国家也纷纷推出新产品参与。其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快船”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在中国首次采用了世界上第一个星箭一体化技术和网格舵控制技术。它是中国第一个具有快速集成和快速入轨能力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的最快记录,将中国航天运载火箭从液体运载火箭扩展到固体运载火箭,初步形成了中国急需的航天快速反应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宇航员失眠怎么办?靠吃安眠药入睡

全文共 1205 字

+ 加入清单

宇航员需要在睡袋里度过漫长的夜晚。

神舟六号宇航员聂海胜睡在太空

许多科学家正在研究宇航员的睡眠监测和安眠药。哈佛医学院布里格姆女子医院和科罗拉多大学睡眠和生理节律紊乱分部的研究人员发现,宇航员在飞船起飞和在轨飞行期间将面临严重的睡眠不足问题。这项研究还强调,许多宇航员将接受睡眠疗法。

这项研究记录了64名宇航员在地球上的4000个夜晚和80次太空飞行中的4200个夜晚的睡眠状况,其中包括21名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宇航员。这项研究持续了10年,是人类开始太空飞行以来最大的睡眠研究。这项研究的结论是,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睡眠,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人体功能。

“宇航员在太空执行任务时通常会面临睡眠不足的问题,”该项研究的主要作者、布里格姆妇女医院睡眠和昼夜节律紊乱部的生理学家劳拉·k·巴格尔博士说。“显然,有必要更有效地测量宇航员的睡眠,以便在训练和太空任务期间有效地调整他们的睡眠。在许多实验室和现场研究中,已经发现睡眠不足通常会导致工作表现下降。"

尽管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计划,宇航员在太空飞行期间每晚有8.5小时的睡眠,但在航天飞机上飞行时,实际平均睡眠时间不到6小时(5.96小时)。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时,实际平均睡眠时间只有6个多小时(6.09小时)。在航天飞机任务期间,只有12%的人睡了7个多小时。在国际空间站任务期间,24%的人睡了7个多小时。然而,大多数宇航员在完成这两类任务回家后,一次睡眠时间超过7小时,分别占42%和50%。

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宇航员在宇宙飞船发射前很少会开始睡眠不足,在发射前三个月的训练期间,他们的平均睡眠时间将少于每晚6.5小时。

研究还表明,宇航员在太空飞行中会大量使用安眠药,如唑吡坦和扎来普隆。四分之三的国际空间站工作人员说,他们有时在空间站工作时使用安眠药。超过四分之三(78%)的航天飞机工作人员将在太空中使用安眠药超过一半的时间(52%)。

“由于使用了促进睡眠的药物,宇航员在被闹钟吵醒后可能不会表现出最佳状态,”巴格尔说。“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操纵飞机的宇航员经常使用这种药物。美国联邦药物管理局警告说,服用安眠药的病人在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或协调运动的危险职业中应该小心。尤其重要的是,所有执行特定任务的员工都可能同时受到促睡眠药物的影响。”

该研究的第二作者、布里格姆妇女医院睡眠和昼夜节律紊乱部的查尔斯·齐斯勒补充道:“未来,人类将探索月球、火星甚至更远的行星,因此必须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来改善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睡眠状态,从而使他们的人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方法可能包括调整工作时间表,允许宇航员接收特定波长的光波,以及采取特定措施确保充足的睡眠。这对维护宇航员的健康、表现和安全非常重要。”

(原文转自eurekalert.org,原标题:10年研究发现宇航员面临睡眠不足,原作者:伊莲·圣彼得,蝌蚪君编译。请注明转载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