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护国寺遗址(精选20篇)

浏览

2209

文章

1000

篇1:冯家崖—任家坪遗址及墓葬

全文共 456 字

+ 加入清单

冯家崖—任家坪遗址墓葬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冯家崖—任家坪遗址及墓葬位于武都区柏林镇冯田家沟村东100米北峪河南岸。是一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址和寺洼文化墓葬共存的地点。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暴露有灰坑、红烧土。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片,纹饰有绳纹及施黑彩勾叶圆点纹、变体鸟纹,器形有直口、敛口圜底钵及盆、罐、重唇口尖底瓶等。遗址南部为墓群,出土有寺洼文化的夹砂灰褐陶、灰陶浅绳纹马鞍口双耳罐、豆、鬲等。另采集有石刀、斧和陶环。遗址和墓葬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内涵和寺洼文化的特征有重要价值。

柏林镇:武都县辖镇。1983年置乡。位于县境北部,北峪河两岸,距县城19公里。面积39.6平方公里,人口1.1万。略(阳)武(都)公路过境。辖石桥子、楼儿底下,腰坡、赵家湾、上渠道、下渠道、袁坝、湾儿下、田家沟、大社科、袁家塄、五角坪、李家山、大湾沟、罗湾里、大庄头、梨树湾里、垭头里、王家山、芝家山、浩家山、杨地湾、梨树底下23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马铃薯、玉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靖宁城遗址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宁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靖宁城遗址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政府改奇台堡为奇台县治,改管粮通判为县令。奇台设县后,即发动万余人开始修建靖宁城。靖宁城是在奇台堡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三州辑略》记载:“靖宁城是将旧堡展筑,周二里七分,高一丈五尺,城门四。”

从设县以来,到乾隆五十年(1786年),县城内外人口不断增加。清代流人赵均彤在《西行日记》中记载:“城内外人口不止一千家,亦大都会也。”道光二十三年,林则徐流放伊犁,路过老奇台,在《荷戈纪程》中记载:“壬寅十月,初六日,巳刻又行四十里,奇台县城,住南关外。贸易颇多,田畴弥望。”另一流人杨炳坤路经靖宁城时描述到:“遥望城廓参差,亭台矗立,绿野如云,平畴沃阔,诚饶衍之区。”

据载,嘉庆、道光和咸丰年间,奇台县人口增加到7000余户。奇台县在当时应该说是北疆通都大邑。那时,整个古城子大地是“闾关相望,比户可封,阡陌纵横,余粮栖亩,最称富庶之区”。

然而,靖宁城兴盛时期不足100年。同治战乱,波及古城子。反反复复遭受着战乱击打的靖宁城之创伤姿态可想而知。同治三年,上千间城内外官宅民房被烧毁.靖宁城成了一座废城,这座北疆重镇自此逐渐走向衰落。

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刘嘉德组织民众略加修补了一下靖宁城,便坐进衙署办公。光绪十五年(1889年,奇台县治从靖宁城迁往古城子。清政府在靖宁城设巡检一名管辖,此街剩有“驿站、邮局和商民四十家,并有缠回十家。”自此,靖宁城逐渐衰落成一个小小集镇。距今200余年的靖宁城,只剩下残垣断壁。这一古迹,成了古城子人追忆往昔岁月的一段梦幻。它留给今人的是一种瞻仰,一种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沙河桥遗址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沙河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秦、汉

沙河桥遗址位于咸阳市秦都区钓台镇资村西南的沙河枯河河道中,它是198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清理,一号桥现暴露出木桥桩16排,112根,每排间距3—6米,已经露出的木桩高2米左右,直径为40厘米。桥桩上端残缺不全,有火烧痕迹,桥面已不复存在。桥南端最末一排桥桩内外共发现7块约700×110×7厘米的巨型铁板,重约2-3吨。二号桥在一号桥东300米处,已发现5排41根木桩,排距8米左右,露出的木桩高2-3米,还发现9.54米方形大桥梁一根、卯俱在。

据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研究考证,这两座秦汉古桥是目前世界上迄今所知规模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大型木结构桥梁,在人类交通史,世界桥梁史上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2013年5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乔家岔石榴寺遗址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乔家岔石榴遗址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乔家岔石榴寺遗址位于会宁县柴家门镇樊郭村乔家岔社。

乔家岔石榴寺遗址为第五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石榴寺外墙底边为基准,四周向外延伸5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柴家门镇:柴家门乡地处会宁县中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4公里。周边分别与八里湾乡、会师镇、定西西巩驿乡、甘沟驿乡相邻, 总面积279.3平方公里,全乡现辖11个村,67个村民小组,4711户22384人。 自然地理: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温度7℃,海拔1900米,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主要河流祖厉河贯穿南北。耕地面积10.3万亩,其中水地29300亩,属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明代永乐古堡遗址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明代永乐古堡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永乐古堡位于贵阳市东部近郊的永乐乡,古堡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为屯兵所筑,平面布局呈八卦图形,为内外两城,有东、南、西、北四城门,占地面积1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今残存西城门和城垣(矮墙)数段,长1650米,高3米,厚2米。古堡整体布局:整体上分为内堡和外堡两部份, 分别修建有富丽建筑物和围墙(城墙),内城墙围绕永乐山的山顶部分而建,内堡是内城墙围绕的部分,原建有玉皇殿、马王庙、五显楼等主要建筑、在“0”中被毁,内城墙沿东、西、南、北面的山腰而建、有东、南、西、北四道门与堡外连通,外城墙与内墙之间的区域,内居住权贵阶罢,而外堡侧多是平民百姓。这种布局符合属中国传统城池布局的特点,体现了防御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永乐乡: 永乐乡地处贵阳市东郊, 全乡总面积57.9平方公里,辖罗吏、柏杨、水塘、干井、永乐、羊角、石塘7个行政村,47个村民组,居住着汉、苗、布依等民族3756户,13035人。乡政府所在地距市中心22公里,离贵阳机场9公里,东、北与龙里县接壤,南与贵阳机场相连,西与情人谷、阿栗杨梅园风景区毗邻。永乐乡区位优势明显,人文历史厚重,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是贵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望江寺遗址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望江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望江寺遗址

望江寺遗址位于县城西南十公里的曾溪火车站上方,210国道旁,烟波湖南岸,交通十分便捷。旧寺庙已不存在,仅遗留:释迦牟尼佛、如来佛、阿弥陀佛三尊石像和三块功德记事碑。三尊石像石质为花岗岩,坐像造型,比例与真人大小相等。如来佛像十分完整,面部鼻高眼大,目光略下视,双手在胸前作手印;释迦佛身部完整,原佛像头被毁,现已补塑一头像,但造型低劣;阿弥陀佛整体基本完整,面部五官略有损伤。三块功德记事碑,石质均为绿豆石,其中二块为清嘉庆16年,咸丰3年,另一块无年限落款,碑文记载有《望江寺供石佛三尊,自汉而兴历时久远……》等证明望江寺兴建于汉代,另外还有生铁铸三足香炉一个。当地村民在原址修简易瓦房一间,将三尊石佛供置其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四道沟原始氏族公社晚期村落遗址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四道沟原始氏族公社晚期村落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四道沟原始氏族公社晚期村落遗址

四道沟原始氏族公社晚期村落遗址位于木垒县东城乡四道沟,距离县城10公里,东西为河沟地带,是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根据考古专家对四道沟出土的木炭标本测定,遗址分为早、晚两期。地层五、六两层为早期,距今3000多年;一、二、三层为晚期,距今2400年。1977年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工作队和县文化馆对该遗址进行试掘,清理出两个探沟,6个探方,6座墓葬,100余件历史文物。这些历史文物中有石球、石锄、石纺轮、磨谷器、石杵、铜刀、笄,饰件有骨针、骨饰、有陶纺轮、陶盆等。在众多的土石器中,有一状似生殖器的石祖尤为珍贵。由于当时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人均寿命只有三十来岁,人口增长缓慢。他们认为,生育是件神圣的事,男性生殖器背后有一个神灵。于是他们用石头打磨出男性生殖器形状的石祖,作为崇拜物而加以供奉,以祈求部落人丁兴旺。这种崇拜与康家石门子生殖崇拜岩画具有相同的意义。

四道沟氏族公社遗址四周风景秀丽,东城河从南面山口流出,在遗址南从东向西流过,三面环山,群山起伏。每当夏季来临,山坡上绿草茵茵,豌豆花飘香,微风佛过麦浪滚滚,是理想的旅游胜地。

四道沟遗址是目前新疆唯一经过科学挖掘的氏族公社晚期村落遗址,自治区早已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竖有保护界碑,木垒县博物馆有遗址出土文物展览。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龙龟山寺遗址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龙龟山寺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龟山寺遗址位于叙永县大石乡互助村三社龙龟山,北距龙龟河150米。建于明代。坐东北向西南。现存放始建于明代嘉靖四十三年的大石乡龙龟山寺的被埋于庙基及周围的二百尊石刻造像。遗址正前方石梯下有一牌坊,上刻文字记载建庙过程。现在这批石刻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地村社陆续挖掘出土,目前已达200尊。这部分石刻人物造像造形特别,形象生动,反映我国民俗文化方面内容。体量3米至几十厘米不等。其中50件赴成都参加建国五十周年考古成就展,并赴国外展出,现在存放于叙永县木雕石刻艺术博物馆内。2006年始管委会主持在庙基旧址重建“十二殿”,2008年8月新塑道家泥像1尊,佛家泥像9尊。2001年公布为泸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批石刻造像形象丰富,品位很高,是反映民俗文化内容的生动教材。我局先后组织相关专家到叙永县对龙龟山寺遗址进行了现场考察、论证,一致认为其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且保存情况很好。

保护范围:遗址占地范围外延3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5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略阳城墙遗址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略阳城墙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略阳城墙遗址

时代:清

地址:略阳县兴州街道办东关文家坪

保护范围:遗址本体四周外扩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南、北为A区外扩50米,西为A区外扩30米。

2018年,略阳城墙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兴州街道:2015年11月15日在新一轮镇村综合机构改革中,原城关镇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更名为兴州街道办事处。兴州街道办事处地处略阳县城,北邻五龙洞镇、西接横现河街道办事处、南壤白雀寺镇、东临接官亭镇,总面积3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578亩,辖10个社区居委会,15个行政村92个村民小组。辖区内交通发达,“十天”高速、309省道、略徽路、宝成铁路穿境而过,15个村全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三清宫遗址

全文共 292 字

+ 加入清单

清宫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三清宫遗址

三清宫位于县城东门外水磨河高坡处,建于清代光绪十七年(1891年),又名“疙瘩庙”、“封神庙”。因供奉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而得名,由道教全真派弟子捐建。此后又捐建“斗母宫”,道家与佛家融合在这里充分体现,使人难辨佛道。

1949年,斗母宫竣工,三清宫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到1964年,经过70多年的修建,三清宫已有相当规模。历史上,庙内香火旺盛,更有抽签、问卜,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和五月五赶庙会的居民川流不息。

现存三清宫坐北朝南,分东西两个殿平行并列,历-革期间被彻底毁坏,建筑如同一般平房,建筑风格不突出,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叠州城遗址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古叠州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介 绍 古叠州城遗址在今迭部县城东郊电尕乡然闹村,位于白龙江北岸的台地上,背倚扎尕独山之巅。今迭部县境在南北朝时期为合川县,唐高祖武德二年置叠州,置州前称交戍城,后称叠州城。

该城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450米,城墙随地形而筑,城廓呈不规则五边形,城内东北部筑有内城。迄今古城残垣断壁犹存,残垣上夹棍眼和夯土层清晰可见。在遗址内和城堡残垣夯土层中,多处发现大量彩、素陶片,以及陶壶、石器、布纹瓦、绳纹砖、石斧、牙齿化石等古文化遗存。古城西北约80米高的山梁上,有一处黄土夯筑的古烽燧。该古城遗址已于1993年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迭部县境内还有多处古城遗址。县城东15公里处的电尕乡吉爱那村南,有一处南北朝西魏时土谷浑所筑的“马牧城”,遗址现存残垣尚能显示呈平行四边形的古城轮廓,并曾挖出过很多陶器和陶片,其中有细泥质无耳陶壶,细泥质双耳红陶罐等。

距县城西10公里益哇乡的布岗山崩,有一处古城遗址,系唐代贞观年间,因战争迫使将古叠州城迁往该地所筑—该城附近曾发掘出古墓葬。还有古叠州城西南1公里处的嘉木堂古城遗址、县城东35公里处白龙江畔的古芳州城遗址、达拉沟的九如卡古城遗址、洛大古城遗址,均为唐代及唐以前所筑。

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塬子头遗址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塬子头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塬子头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周、唐·陇县城关镇塬子头村西。

保护范围:东至村西断崖,西至崖边以西350米的农田,南至崖边,北至无名小沟。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外延30米。

2003年,塬子头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城关镇:城关镇地处千河川道,是陇县县城所在地。版图面积111平方公里。辖1个办事处、2个居委会、15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5430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062人。镇区山川塬兼备,宝平、宝天公路、宝中铁路穿境而过,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是陇县重要的交通枢纽,工商贸和农产品生产销售基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41 元。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阳平关遗址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阳平关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阳平关遗址

时代:汉

地点:勉县武侯镇莲水村

保护范围:以四周城墙墙基为界,向东至正寿路,向西至咸河,向南至汉江,向北至汉惠渠。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面各外延20米。

2008年,阳平关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武侯镇:武侯镇位于勉县城西5公里处,是历史明镇。镇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深山区,中部是浅山丘陵,南部为平川地带。国道108公路、省道309公路沿镇而过,交通便利。境内有武侯祠、古阳平关城墙、诸葛亮读书台、万寿塔等文化旅游景点,有省属企业西北有色冶金地质勘探711总队,民营骨干企业三粮液酒厂、天元面粉厂和达峰精米加工厂,有省级重点中学--勉县一中。全镇总面积93平方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共舟坝支部遗址——沐川县舟坝学校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沐川县舟坝学校位于沐川县舟坝镇临河街1号。

1933年冬,中共嘉定中心县委认为高笋、舟坝、凤村和犍为县的同兴乡地处山区,相互毗邻,发动武装斗争可以彼此呼应,便把这些地区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派梁祚超、段其臻前往开辟工作,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梁祚超曾于1932年在舟坝隐蔽,结识了有进步思想的小学教师胡立本,对胡立本进行培养考察后,发展其入党。不久胡立本介绍舟坝小学高小班学生刘本昭入党。1934年春,又发展犍为县同兴乡小学校长潘英仲入党,并随即建立党支部,潘英仲任书记。中共嘉定中心县委派往临时负责马边河一带农运工作的周南熏,在高笋小学校立住脚跟后,经梁祚超、段祺臻介绍,与党支部接上组织关系,随后发展一部分积极分子入党。同年秋,高笋、舟坝分别建立了党支部,均属中共嘉定中心县委领导,两个支部共有党员10人。于1934年秋建立中共舟坝支部,胡立本任书记。舟坝的党组织和党员按照统一部署,在各自负责的地方发动群众,启发农民的觉悟,开展革命工作。1935年5月10日,因高笋农民暴-动-失败,舟坝支部遭到破坏。

因修建舟坝水电站,遗址已被淹没,无保护级别和利用级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二程夫子读书遗址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二程夫子读书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二程夫子读书遗址

官成镇思回村畅岩山的“天南理窟”,是宋皇佐年(公元1049年)中国理学家开山祖师周敦颐给时任龚州知州程垧的两个儿子程颢、程颐授学之地。后人称周程三夫子,二程后来成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誉满中国哲学史,畅岩山也因此名扬千古。

“天南理窟”,则成为研究中国理学哲学史具有非同寻常价值的“圣地”。

周敦颐(1017-1073 ),宋理学家。原名敦实,后避宋英宗讳,改名敦颐,字茂叔,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生,道州营道县(今道县)人。晚年居庐山莲花峰下,筑室讲学,取营道故里濂溪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父辅成,曾任贺州桂岭县令。敦颐15岁时丧父,依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抚育。24岁以荫受任为洪州分宁县主簿。仁宗庆历五年(1045)调南安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红岩观遗址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红岩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红岩观:故址在红岩观小学,离兴马3公里。传说此庙,原先准备建在庙梁上,在立庙的前一夜,正梁落在红岩下的荆棘蓬上,只好把上面的建庙材料也同样放到下面重整庙基,建成一座四水归堂的庙宇。因为位于红岩下,所以,取名“红岩观”。庙周翠柏丛生,不入林不能见庙。庙内塑有各种神像,钟鼓皆有,住有黄仙姑,黄死后,却是空庙。1952年,土地改革后,神像被毁,作为学校。1967年,学校扩建时,将庙全部拆去,一切全废,仅存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明秦王府城墙遗址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秦王府城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秦王府城墙遗址位于西安市陕西省人民政府周边及新城广场上,建成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明初,朱元璋将其次子朱樉封为秦王镇守西安,修建了秦王府。明末李自成攻入西安,占据秦王府并在此成立大顺农民政权。

历史上的秦王府城规模宏大,建有承运殿、存心殿、承庆宫等宫殿房屋863间。清朝开始秦王府逐渐衰落,清雍正年间,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用来修建庙宇。至此秦王府已基本消失。到后来残有的建筑也被拆除另作他用,如今只留下东、南、西、北几段城墙。

南面城墙是四面城墙中保存最好的一处,在新城广场上,现已砌砖修复。东西两段相距30米左右。东面城墙紧邻皇城东路,南从省政府幼儿园起、北至西安市体育场西门止,两段保存较好的城墙各长150米左右,中间间隔10米。北面城墙隐藏在居民区和政府办公楼之间,部分已修复,比较难找。西面残留了一部分砌砖,夯土基本不存。

地址:西安市新城区皇城东路(省政府对面)及新城广场喷泉南侧

类型:古迹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无需门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桥镇遗址

全文共 214 字

+ 加入清单

桥镇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西周

桥镇遗址,位于宝鸡市陈仓区桥镇村东北约10米处的台塬上,面积约15万平方米,出土了龙山时期的陶器残片、石器和破碎的白灰居住面。该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的筒瓦,把中国用瓦历史提前了一千年,堪称“华夏第一瓦”。

遗址被盗墓分子严重盗扰,地表遗物较少,这里出土了数件可辨器、基本可复原器、可复原器和两件完整器,三件石器。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唐代“谒者馆”遗址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唐代“谒者馆”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唐代“谒者馆”遗址

唐代“谒者馆”遗址位于县城东北约92公里处。南距拉库孜萨来古遗址约32公里,北距柯坪县境内之阿恰约50公里,是国家文化部文物局和新疆博物馆联合组成的南疆重点县文物考古综合调查组1983年底在巴楚县新发现的。其建筑为一小型城堡,占地约384平方米,建筑位于四面均为平川的中心台地上。城堡东南有守望塔,残高7.8米,门向北开。堡外约5平方公里范围内出土文物丰富,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龟兹小钱及钱范、龟兹文陶片、兽头陶器等;还有陶窖遗址5处,有窖十几个,烧结和烧留的模印陶钱,随处可见,同时有相当数量的陶纺轮、冶铜钳锅等。考古学家认定,此处与贾耽所著《通四夷道》的记载相符,系唐代“谒者馆”(即丝绸之路沿线的宾馆)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红号军三角庄根据地遗址

全文共 688 字

+ 加入清单

红号军三角根据地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红号军三角庄根据地遗址

三角庄,在江口县德旺乡杨柳村朝阳山的半山腰,距德旺乡政府约6公里,距县城约60公里,前有顺溪河,背靠朝阳山,与梵净山原始森林相连。

清朝末年,因战祸连年,自然灾害不断,苛捐杂税不堪重负,百姓民不聊生,奋起-,此起彼伏,红号军起义就是其中之一。公元1855年(咸丰五年),江口举人徐廷杰、梅济鼎、贡生夏昶、农民吴劳苟、陈福林、徐兴等人集中上五洞(铜仁)地区各族群众数千人以红布蒙头为号,于公元1855年11月7日(咸丰五年十月初二)在铜仁举行起义,称红号军。红号军因顺应民意,大得人心

,所到之处势如破竹,从11月到第二年2月的4个月间,先后攻下铜仁府、松桃、思南、印江、石阡、玉屏、岑巩、青溪、三穗、秀山、晃县、凤凰、花垣等城池,红号军发展到2万多人。1856年2月28日(咸丰六年正月二十三日),红号军兵败铜仁,首领徐廷杰、梅济鼎、吴劳苟、徐兴、毛大仙等阵亡。

咸丰六年二月(1856、3)红号军首领陈福林、刘世美、赵子隆、严占鳖、朱元北、杨宗保等率领红号军退往梵净山南麓三角庄建立根据地,这里背山面水,进可攻,退可守。红号军在此构筑土木石城,设前营、中营、后营,积极筹粮备战,赶造军械,遍帖告示,并主动与松桃的苗族义军和思南的白号军联络,相互支援配合,共同与清军战斗。因声势浩大,惊动清廷,咸丰皇帝令川、湘、黔三省清军全力会剿,终因寡不敌众,于1856年10月26日,根据地失陷,红号军失败。其余部坚持斗争10多年,最后投奔白号军。红号军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波及面广,影响很大,震撼了清朝的统制,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