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红眼树蛙的形态特征【汇集4篇】

浏览

2954

文章

4

篇1:红眼树蛙的形态特征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红眼树蛙

红眼树蛙事实上并不是树蛙,至于该名字是一误会。红眼树蛙其实是一个中等大小的树蟾,红眼树蛙的背部是绿色的,这一体色是它们的保护色。最特殊的要算它那大大的突出的橙色眼睛了。红眼树蛙的边是紫色或蓝色的,并有着白色条纹的橙色脚趾。这使它们在以岩石和树木为背景的雨林中和背景“合为一体”。红眼树蛙生活在中美洲的热带雨林地区,那里经常下雨,天气炎热而且非常潮湿。然而,那里的人们为了建造房子和开垦农场,正在不断砍伐森林,它的居住地在一点一点地缩小。红眼树蛙的许多特性使它能在森林里生存下来。它的脚蹼大大的,形状像水杯,能帮助它在树上爬来爬去捉昆虫吃。它的皮肤在夜里会变得暗暗的,这样,它的天敌就看不到它啦!天亮起来的时候,它的皮肤就会发出绿色的亮光,使它看上去像绿色的树叶。当树蛙蜷缩在树叶上睡觉时,它身上那明亮的光泽会变得暗淡,红红的大眼睛会藏进脑袋里,腿也会收拢到身体下面。如果你轻轻地推它一下,它那红红的大眼睛会瞪得溜圆溜圆,而它那美丽又细长的腿就会慢慢地从柔软的身体下面伸出来。红眼树蛙为什么有明亮的色彩呢?这存在着许多可能。也许那些正准备吃它的天敌,不会料到树蛙醒来时,色彩竟是那么明亮!它们会被吓得一愣。这时,树蛙就可以安全地逃跑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棕树蛙的形态特征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树蛙(详情介绍)

棕树蛙的形态特征明显,因此它们很容易与其他蛙类区分开来。很多人可能都以为棕树蛙的体色应该是绿色的,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大多数的棕树蛙身体呈褐色,不同的个体其体色也有深浅的不同,但相同的是它们都有两条黑色纹路,其中一条是从它们的眼后到背部由黑色斑点组成的带状或条状纹路,而另外一条则从它们的鼻孔开始,然后到眼睛,再一路延伸至肩部。

棕树蛙详细形态特征描述

头部:中等大小。

眼睛:大。

前肢:较短。

后肢:较长且粗大,大腿背部呈红色。

腹部:奶油色。

体色:褐色。有些个体部分或全身变绿。

身长:35mm左右。超过40mm的个体属于同类蛙中比较大的个体。

棕树蛙没有固定的繁殖期,一年四季都会有繁殖行为的出现,大规模的繁殖行为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南半球的夏季)。除此之外,雄性棕树蛙全年都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叫声,这种叫声类似于口哨声,你听过一次便不会忘记。目前,人们尚未在北半球发现棕树蛙的踪迹,即便是在南半球,人们也仅能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看到它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棕叶掌树蛙的形态特征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棕叶掌树蛙(详情介绍)

我国虽然有约30种的树蛙,但棕叶掌树蛙并没有在国内被发现,它们一般见于马来西亚、印度、缅甸等地。跟其他树蛙一样,棕叶掌树蛙也以树林为栖息地,为了适应在这样一种栖息地的生活,它们的指尖都会有吸盘,因此即便在树林间穿梭跳跃,它们也能稳稳地落在树枝上。

除了有吸盘外,棕叶掌树蛙的体型绝对能很好地适应它们的生存环境:它们的身体细长,可以自由地在林间活动;它们的后肢较长且有力,在面对天敌时能迅速地离开。

此外,棕叶掌树蛙还有一个跟变色龙一样的本领——它们会变色。当它们在树枝或离树叶很近的地方时,通常体色为绿色或淡绿色;当它们在土地上时,则会让自己看上去接近土色。这样一种特殊的生存技能可以让棕叶掌树蛙巧妙躲过敌人的眼睛、争取更多的存活机会。

对树蛙有一些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树蛙眼睛虽大,不过它们对静止的事物总是提不起多大的兴趣,棕叶掌树蛙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不管有多美味,只要是静止的,棕叶掌树蛙也会视而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树蛙的形态特征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树蛙

中国树蛙(详情介绍)比较难被发现除了因为它们是树栖性动物外,还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原因,这两点都跟它们的形态特征有关:1.中国树蛙不是大型蛙类,相对于大型蛙类来讲,它们可谓体型娇小,稍不留神就会将它们忽略;2.中国树蛙的体色跟周围环境可谓能达到完美融合的程度,这种“隐身术”帮助中国树蛙躲过不少天敌的眼睛。

如上文所说,中国树蛙并不大,它们的体长最多仅达30mm,而且雌蛙一般比雄蛙大。小体型的中国树蛙不仅能更好地藏身,它们的移动速度也相对来说更快。为了适应树栖生活,中国树蛙都有大大的吸盘,当它们在树林间“飞驰”时,这些吸盘可以帮助它们牢牢依附在目标树上。

树蛙的体色一般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一些变化,由于中国树蛙长期生活在树林间,所以它们的体色一般跟树叶的颜色相近,为绿色。而下雨时,如果中国树蛙回到里面,那么它们的身体则会由绿色变为接近地面的棕色。当然,中国树蛙身体某些部位也有固定颜色,比如大腿内部为黄色,一般还带有黑色的斑纹等等。

中国树蛙的后肢有力,且比前肢长,所以它们是一等一的跳跃能手。不过虽然它们“弹力十足”,但它们的活动范围却很有限,即便是在大自然中,它们也不会迁移到多远的地方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