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黄氏峭山公祠堂在哪里(汇总20篇)

广州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该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浏览

7420

文章

183

篇1:牛皋衣冠冢及牛皋祠堂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牛皋衣冠冢及牛皋祠堂位于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应滨街道办事处花山村民。牛皋(1087—1147),字伯远,鲁山熊背石碑沟人,农民家庭出身,初为县中射士,擅长骑射,勇武过人。北宋末年金军南侵,牛皋激于民族大义,聚众奋勇抗击,屡战屡胜,受到宋廷京西道总管垂青,由保义郎而中军统领而同统制,跻身高级武官行列。建炎四年(1130)四月,牛皋率部设伏于滍水渡口宝丰宋村北花山之上,一举歼灭南侵北返金军主力一部,在南宋抗金史上 书-写下光辉一页,《宋史•牛皋传》和《续资治通鉴》均有记载。此后,宋高宗赵构将牛皋所部划归岳飞指挥,牛皋成为岳家军副统帅,在挥师中原对金作战中屡立战功。岳飞遇害后,牛皋心怀激愤,流露出对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地强烈不满。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牛皋接受都统制田师中宴请,席间突感不适,急归府第,已呈明显中毒症状。他对身边亲人感慨:“皋年六十一,官至侍从,幸不啻足。所恨南北通和,不以马革裹尸,顾死牖下耳。”次日卒,葬于杭州西湖栖霞岭。

牛皋被害的噩耗传回家乡,鲁山石碑沟和宝丰花山村乡亲遂封隆牛皋衣冠冢以示纪念。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鲁山和宝丰两县绅民为追慕先贤,特于牛将军当年大败金军之宋村建起牛皋祠。1964年宋村牛皋祠后因白龟山水库蓄水而没入水中。2014年7月大旱,宋村牛皋祠遗址再见天日。当地村民臧先生等将原宋村牛皋祠碑搬出保护,捐于已修复牛皋墓的花山村。

当今社会发展,文化繁荣。花山村两委尊重群众意愿,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敦人伦,厚教化,议决修复牛皋墓和重建牛皋祠,堪称壮举。村民慷慨解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热情赞助。公元二零一五年农历正月下旬花山村牛皋墓修复,牛将军祠也得以于同年十月在牛皋墓前重建落成。特树碑记其端末,俾留芳於千古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翕合堂张氏祠堂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翕合堂(张氏祠堂)为开化县文物保护单位。

翕合堂位于马金镇杨和村·清·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张氏祠堂。共有二进,中有天井,占地面积约345平方米。两进面阔都为五间。大门门罩用砖叠檐翘角,下有砖雕,门框砖砌。硬山顶,阴阳合瓦,有勾头滴水。

马金镇:开化县辖镇。1950年设马金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5年改镇。位于县境北部,马金溪东岸,距县城中心17.6公里。面积94平方公里,人口2.2万。205国道和衢(州)淳(安)公路过境。辖上街、下街、界首、排田、烂田、黄荆林、杨和、塘沿、柴坑、山头、湖头、上江坑、下江坑、姚家一、姚家二、明塘坞、星田、内徐塘、外徐塘、横岭底、璜田、苏阳、秧畈。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城固韩家祠堂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城固韩家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韩家祠堂位于城固县原公镇西坝村,始建于明代。2014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韩氏原为安徽凤阳人,明代时因军功迁到城固原公居住,修建祠堂,其子孙在此繁衍,清代时韩氏家族曾有多人考中举人和进士,其中嘉庆年间,韩氏家族中曾有人任无锡知府,先后两次被皇帝加封(圣旨现存城固县博物馆),为了牢记祖辈的功德,清嘉庆年进行了扩修,嗣后屡有修葺,总占地面积1170平方米,坐北向南,为砖土木混合结构,由照壁、牌楼、大门、议事厅、献殿、祭殿等组成。祭殿面阔三间,进身一间,硬山式顶,上盖小灰瓦,为明代所建。

该建筑是城固乃至陕南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家祠,因韩氏家族是城固的名望大家族,其后辈有多人在明清时为官,所以该建筑在修建时用料讲究,工匠技艺精湛,可以代表当时汉中地区家祠建筑的最高工艺水平,因此对于研究明清时期人口的迁移和当时的民居建筑艺术等有着重要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晏殊故居祠堂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晏殊故居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文港是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和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的故里,晏殊身居相位,他“开一代词风”,成为婉约词派的创始人,被推为开创临川文化的领头雁。晏几道将婉约词风推至顶峰。以“二晏父子”为北宋杰出的文化代表,将宋词小令推进一个新的艺术里程碑,加上后来晏殊门生: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一大批临川籍的政坛文豪,形成了江西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佳誉。

祠堂建于晚清,二进五间,220平方米,是晏氏家族祭祖拜堂的场所。唐代诗人戴叔伦“黄鸟数声催柳变,春溪一路踏花归”的诗篇,说的就是今天文港晏殊村的景致。

信息来源:进贤县人民政府网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 历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集贤校理、太常寺丞、户部员外郎、翰林侍读学士、三司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五十三岁时,任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 被贬为工部尚书,接着又出任颖州(今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郑氏祠堂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郑氏祠堂为黟县文物保护单位。

郑氏祠堂位于黟县宏村镇龙江村,时代为清,类别为古祠堂。

郑氏祠堂被公布为黟县文物保护单位。

龙江村:宏村镇龙江村是黟县村级区划调整的重点村之一(于2008年春由原龙川村与江村村合并组成龙江村),全村876户、3018人,辖属17个村民组,区域面积38.6平方公里,耕地603公顷,其中水田249公顷,桑茶226公顷,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多业并举的乡村。区位优势明显:龙江村位于黟城北郊,省道S218线纵贯全村南北,交通、通讯便捷,水电设施配套,是县城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碧江村心祠堂群

全文共 1215 字

+ 加入清单

碧江村祠堂群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碧江村心大街祠堂群位于顺德区北滘镇碧江社区,包括楚珍苏公祠,峭岩苏公祠,黄家祠堂,源庵苏公祠。

南山苏公祠,市级保护文物建筑。南山苏公祠占地面积235.6平方米,建筑面积181.7平方米。面阔三间,三进深。

峭岩苏公祠清代早期建筑,原为苏氏北便房二十世祖苏弼的私伙祠,又称“绳武堂”。祠堂坐西向东,面积464.78平方米。三角硬山墙,龙舟脊,有瓦当和滴水,三进均为心间敞开。

峭岩祠除了一进后檐作歇山处理,二进有生起等特点外,选材优良(细纹铁木、磨光咸水石、水磨青砖等等),工艺精巧(材径小、雕刻流畅、繁简得宜等等),也是其特色所在。该祠已于2005年由镇政府出资修复。

怡堂,省级保护文物建筑。典型的宅第居室,大厅深四进,头门水麻青砖外墙,凹肚式门面,脚门、档栊、大门、仪门,仅门扉就有四重,南北两侧傍着四柱三间的券棚庑廊,方柱、雕梁、棂窗、挂落均用精挑的柚木大材打造。

慕堂苏公祠,省级保护文物建筑。慕堂苏公祠面阔三间,进深三巷,主体结构保存完整,原堂匾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手书,是典型祠堂型制,主体结构保存完整,雕饰精美。

源庵苏公祠清代中期建筑,苏氏北厅房二十世祖苏廷爵的私伙祠,2004年抢救重修。该祠坐西向东,面阔三间,一路两进一院落,总宽11米,深18.35米,面积201.85平方米,镬耳山墙,博古脊,有瓦当,无滴水。其中一进头门凹肚门式,白麻石勒脚水磨青砖外墙,后檐全开敞,白石方檐柱;庭院无侧廊,有侧门可通两旁小巷。二进全开敞,深三间,白石前檐柱,坤甸木内柱,瓜柱式梁架。

楚珍苏公祠紧贴源庵祠北侧,中隔一道青云巷,两祠可通过青云巷内侧门相连。楚珍祠始建于明代后期,其二进大殿仍保留着古老的铁力木大柱。清代中期建造源庵祠时,楚珍祠亦作了大规模的重新修建,所以两祠的规格,形制基本相同。楚珍祠的最大特色是完整地保留了一进前檐的浮雕戏曲人物封檐板,二进次间前檐的八角木格贝壳窗和心间金柱的木雕挂落,这些装修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黄家祠堂该祠面阔三间,深三进。其中一进头门凹门肚式,粗面岩勒脚,水磨青砖墙,带有明末清初的建筑特征。墙以的灰塑萱草,彩绘壁画和镬耳山墙应为清代中期重修时所作。头门门洞不知何年已砌墙封堵,只留下东厅巷内的小侧门出入。由于原住户已迁居,祠堂多年空置深锁,普查时未能进内深入了解,只从门隙中窥得祠内已十分颓废。在昔日苏姓祠堂林立的村心街上,独一无二的黄家祠居然能保留了数百年,这不能不算是一大特色。

碧江社区:碧江社区居委会位于北滘镇镇区东北5.8公里处,是顺德的“东大门”;辖区总面积为8.9平方公里,共有12个居民小组,社区常住人口28000人,其中户籍人口14827人。据县志记载:碧江源于宋代建村,古称“迫岗”,因村内土岗有二岩石相互挤迫而得名,后用同音字改称碧江,并沿用至今。碧江原属番禺紫泥司龙头堡,明景泰三年(1452年)划入顺德县治,民国期间属第三区。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新基莫氏祠堂

全文共 733 字

+ 加入清单

新基莫氏祠堂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基莫氏祠堂位于东莞市麻涌镇新基村的八宅坊,坐西向东,三进五开间硬山顶建筑,长120米,宽20米,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前院1600平方米,全用石栅栏围着。这么宏伟的宗祠可能是东莞最大的。相传莫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2-1620)。残存的墙壁画处,有“民国37年重修”几字。最近一次重建是2006年。

莫氏为麻涌一大族群,其先祖发祥于肇庆。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传至邑三世祖考丕莫东湖始迁入麻涌(古梅)。至四世,支分两派,号南糖和北糖。南糖分布新基、东埔(含九宅);北糖分布麻涌的东宁(麻三)、西宁、松柏坊、向北(麻一属地),遂称“一莫三乡”。莫东湖为“莫氏崇本堂”的鼻祖,传至七世祖简庵,建立宗“启佑莫氏公祠”。其中东湖莫氏宗祠位于麻三村新街基,建于元末明初,座西向东,东临麻涌河。该祠分前门、中厅、后堂三进,青砖、石脚、穿斗结构。启佑莫氏公祠位于麻三村一坊,建于明代中叶。该祠占地约1000平方米,前留广场。前门和中厅的建筑华贵,壁画鲜艳夺目逼真。砖石雕像玲珑浮现,梁柱雕刻精美,人物肖像栩栩如生。“哪吒闹海”、“八仙过海”、“桃园结义”、“赵子龙催归”、“貂蝉拜月”等等依次连接。启佑莫氏公祠是当时麻涌祠堂的一流建筑.

新基村:新基村地处麻涌镇中心东北部,总面积4.4平方公里。立村于宋淳祐五年(1245),1958年为新基大队,1983年设乡,1987年改称管理区,1999年改为村。下辖20个生产队,户籍人口5864人,外来人口约1万人。多年来新基村致力于集体经济的发展、村容环境的改善、村民生活的提高,社会和谐稳定。成功打造了宜居乡村、水乡特色村、美丽乡村等极具岭南特色风貌的古村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缉熙堂祠堂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熙堂祠堂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清代

地址: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四巷与五巷之间

缉熙堂乃清朝嘉庆年间梁君杖的十一个儿子为他所建的祖祠。嘉庆四年(1799)动工,次年竣工。该祠堂布局为三进两天井,青砖结构,杉瓦盖顶,宽10.45米,进深26.8米,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巨木为柱,抬梁坚固,构件雕刻精美,彩绘壁画清晰,原汁原味,充分体现出清代中期岭南建筑的艺术特点。建此祠堂时,因梁君杖健在,按俗礼讳死,故不称祠堂,为弘扬祖德,发扬家族“忠信仁义,尊师重道”等优良传统,故起名缉熙堂。缉熙堂建成后,成为梁君杖家族议事,喜庆的活动场所,并以超前的意识,物尽其用,利用它开辟成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书院。梁君杖四世同堂,四代共育男丁107人,其中有功名的81人,监生、贡生、举人及进士70人;二品官员4人;四品以上官员6人;五品以上10人,可谓人才济济,缉熙堂在教育上担当了重要角色。1905年在中国己存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宣告寿终正寝。缉熙堂的教育功能并没有因此而退出,1920--1928年,歇马著名爱国人士梁启常利用缉熙堂开办了慈善学校。解放后,村人为保护缉熙堂,用来做过生产队、村委会,现由歇马举人村旅游区布置成“梁元桂家史”展馆,重现昔日缉熙堂做书院时的原貌。2007年1月恩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歇马村:歇马村位于广东恩平圣堂镇内,交通便利,背山面水,风景优美,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元代古村,有着全国文明村、广东最美的乡村、绿色生态村、健康长寿村、教育文化村、民俗文化村等美誉。 丁财贵寿的岭南名村。“区村名堂歇马水,还有乌石一老龙”讲的是恩平三大风水名村,其中以前拥一江锦水的歇马最为有名。歇马是恩平有名的风水村,相传是著名风水大师赖布衣。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油榨坪祠堂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油榨坪祠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油榨坪祠堂距江安县城东南15公里的留耕镇新场村,是川南封建宗族制和宗族活动的珍贵实物佐证,已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堂始建于清康熙15年(公元1667年),重建于道光10年(公元1860年),系留耕镇曾姓宗族祠堂,为曾氏家族从湖北迁入四川后的二世祖所建。祠堂座西北、向东南,占地1446平方米,建筑面积768平方米,进深两进。祠堂前面的戏楼和后边的配房为悬山穿斗式建筑,其余均为歇山穿斗式建筑。屋面为小青瓦,飞檐翘角,颇具气势。整个建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装饰较为华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考价值。

油榨坪祠堂已有300多年历史,现存建筑有170多年之久。由于解放后不断变更使用单位,使其建筑没有得到系统地保护。整个祠堂的大木构架还存在,但部分已损坏,局部破坏较严重,特别是戏楼的屋面已改变形状,有的木雕破坏,部分梁柱朽毁,少部分檩、椽朽损。

江安县委、县府及其旅游文化管理部门对油榨坪祠堂已实施抢救保护,专门成立油榨坪祠堂管理所,多方筹集资金,收集有关祠堂的史载资料,依其原貌进行修复。届时,独具川南封建宗族风格的人文景观将呈现在游人的面前。

保护范围:围墙向东外延50米,向西外延20米,向南外延30米,向北外延3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自贡陈家祠堂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自贡陈家祠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自贡陈家祠堂位于自贡市贡井老街河街历史文化街区,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筑面积760m2。于2007年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堂位于贡井老街顺岩碥33号,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为正厅、厢房廊楼、戏楼构建而成的砖木结构四合院,其建筑精巧玲珑,木雕、石雕、泥塑美轮美奂,是清代川南地区民居宗祠的典型代表。该祠堂曾作为清朝荣县贡井分县第82任县丞居所,是中国古代首批工业生产专设行政区划和自贡因盐设市的珍贵历史物证。

陈家祠堂是一颗建筑艺术明珠。祠堂整体为砖木结构,穿斗、抬梁式构架,木雕、石雕、砖雕、泥塑等雕刻雕塑艺术一应俱全,镂雕、阴刻、浮雕多种技法并用,山门、戏楼,大殿上的石雕、木雕均异常精美,尤以戏台眉板上的木雕为精华。雕刻物上使用的颜料均为矿物颜料,山门采用青绿色调为主,戏楼、大殿木雕则施青、绿、金色,空档处施红色,其图案有线纹、花卉、人物场景,及龙纹、楷体书法等。雕刻内容少见佛、道,体现了世俗生活中人们的精神追求;有关礼教的也较少,反映了生活在异乡的移民谋生的艰难和思想的自由。此外,还有不少现已失传的传统剧目及“剧照”。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保护范围外10米,南至保护范围外20米,西、北分别至保护范围外1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苏李村王氏祠堂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苏李村王氏祠堂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苏李村王氏祠堂位于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年代为明清。

2015年6月23日,苏李村王氏祠堂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村镇:新成立的王村镇总面积57.97平方公里,辖41个村、l个居委会,总人口 5453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588人,农业人口34942人.工业初步形成耐火材料、机械、电子、食品酿造、建材及建筑安装、环保、日用陶瓷、化工、农药、地下资源开采加工等十大支柱行业。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拉开框架,初具小城镇规模。农村经济日趋活跃,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方圆数十里的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陆士龙祠堂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陆士龙祠堂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陆士龙祠堂位于相城区阳澄湖镇湘城老街人民街,年代为民国。

2019年8月23日,陆士龙祠堂被公布为苏州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阳澄湖镇:阳澄湖镇位于苏州城区北侧,低处风光秀丽的阳澄湖畔,居苏州周边市区的核心,到苏州周边各经济开发区的距离均在30公里之内,半个小时之内均可到达。完成全球化经济转型的苏州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最有吸引力的城市,高速增长的GDP和财政收入为各级工业园的基础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保障,目前苏州已吸引世界各国众多巨无霸企业和500强企业,苏州已成为世界IT产业的中心。 完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张堰钱家祠堂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张堰钱家祠堂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钱家祠堂位于张堰镇东河沿路15号。该祠堂所属张堰钱家,系钱圩钱氏一脉。祠堂坐东朝西,砖木结构,四合院式格局。现存后厅及两侧厢房,共17间,建筑面积约352平方米。2007年公布为金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堰镇:张堰这个地名,显示了张堰历史的重厚。“张”字的来历,传说二千年前的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功成身退,追隨赤松子游,曾到此隐居。张堰镇上至今还存有“留溪路”的街名。“堰”字,指唐末五代(公元907年左右)所建华亭濒海之“堰海十八所”,至清乾隆年间,“所存者唯张泾一堰”。张泾堰的遗址,就在今张堰镇石皮弄口。张堰镇就建在古代张泾堰的旧址上。 人们往往用“沧海桑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戴时宗祠堂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戴时宗祠堂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戴时宗祠堂位于长泰县武安镇陶然园,年代为明至清。

简介:又名“瞻依堂”,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清代重修。建筑面积438平方米,坐西朝东,由前厅、天井、月台、两侧过水廊房和主堂组成,硬山顶。祠前有旷埕和泮池。前厅面阔五开间,进深两间。主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厅、主堂均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梁架、柱础雕刻精美细腻。

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2018年,戴时宗祠堂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安镇:长泰县辖镇。县府驻地。1940年置武安镇,1958年建红星公社,1960年更名城关公社,1984年复置武安镇。位于龙津溪下游,面积1012平方公里,人口48万。鹰厦铁路、郊柏公路过境。辖十里、积山、欧山、鹤亭、溪东、宫山、珠坂、城关、京元、金里、珠浦11个村委会和城河、登科、中山、罗山4个居委会。主要企业有运输、建材、饮食服务等业。农业主产水稻、甘蔗、水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连氏祠堂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连氏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连氏祠堂位于襄垣县古韩镇南峰沟村北。坐北朝南,南北长16米,东西宽15.7米,占地面积251平方米。据碑文记载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山门、正殿,两侧有东西厢房、东西耳殿。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梁架结构,柱头斗拱为三踩单昂。庙内存壁画4平方米。原有碑碣不存。

古韩镇:古韩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文景观,古有八景:宝峰晴雪、狮山晚照、凉楼盛观、漳江春渡、市桥怀故、韩山独秀、仙堂旧隐、甘泉嗽玉。历史人物主要有,西汉杰出的政治家张良;东晋著名高僧、旅行家、翻译家法显;明洪武年间监察御史连楹;明嘉靖年间礼部和吏部尚书刘龙等。 古韩镇地处襄垣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信息中心,是全县的人口大镇、经济重镇、发展强镇。全镇共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施甸蒋氏祠堂

全文共 876 字

+ 加入清单

施甸蒋氏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蒋氏祠堂

“耶律庭前千株树,阿莽蒋氏一堂春。”这是木瓜榔村的蒋氏武略祠大门所见的两幅楹联,楹联暗示出“耶律”、“阿”、“莽”、“蒋”四姓氏之间存在的关联。蒋氏祠堂年久失修,看上去已经破败,门口的这两幅楹联因地震损坏有一半几乎不能辩识;祠堂正中挂着“武略祠”的匾额,匾额的左上写着“契丹建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之后裔太阿苏鲁任元末万户大明洪武17年任石甸长官司首任长官后封为承直郎武略将军”。由此可见,这个蒋氏祠堂是为纪念先祖阿苏鲁而立,并向外人昭示自己契丹后裔的身份,但“阿”姓又如何演变为“蒋”姓的呢?

在施甸有“汉家蒋”、“阿莽蒋”两个蒋氏,其中“阿莽蒋”自称为契丹的后裔。记者在施甸见到了对自己姓氏史颇有研究的蒋启坤先生,蒋先生告诉记者,其先父蒋蔚复曾收藏过不少族谱和家谱资料,其中《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的“青牛白马”图最能说明问题,据蒋先生的描述,该图正中是一棵高大的青松,两侧是并排的4棵小青松,大青松的左前方画有一条河,一男子骑白马奔向大青松所在的山,右前方也画有一条河,一女子骑青牛,同样奔向大青松所在的山。据孟志东等专家们的解读,山是木叶山,大青松象征的是契丹人的始祖,四棵小青松代表契丹后来的八部,两位男女意味着生育契丹的夫妇,左前方的河为土河、右前方是潢河。这个解读与史籍所载的契丹人起源传说基本相符。

从1995年开始,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国家科委联合申报了“分子考古学”课题,而云南契丹的问题成为该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课题组从有墓志为证的契丹墓葬中提取标本,并从标本中提取DNA,与此同时,课题组在保山市的后庄村、龙洞村和施甸的木瓜榔村、大竹棚村采集蒋姓人氏的血样100份,并提取DNA,通过DNA测序检测,最后的结论是,在进行分析过的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人群体中,达斡尔人具有与契丹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后裔,而云南保山、施甸的“蒋姓”人氏与达斡尔人有相似的父系起源,结合历史资料判断,很可能是蒙古军队中契丹官兵的后裔。由此,施甸契丹后裔的确认问题最终画上了一个0的句号。

地址:施甸县木瓜榔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汤氏祠堂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汤氏祠堂为黟县文物保护单位。

汤氏祠堂位于黟县碧阳镇马道村,时代为清,类别为古祠堂。

汤氏祠堂被公布为黟县文物保护单位。

马道村:马道村位于县城漳河之滨,东邻深冲村、南邻横岗村、西与县城交合、北邻碧山村,总面积4.32平方公里。全村共有人口2590人,858户,耕地面积2832亩,水田2332亩。其中蔬菜面积600余亩,平均年产量200万斤,产值600万元,是一个典型的“一村一品”专业村。在县、镇两级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年来的农村建设,村庄面貌焕然一新,2011年人均收入9074元。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为何我国北方很少见到祠堂,而南方几乎每个姓氏都有祠堂呢?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问题,其实要从多个方面来综合判断。首先南方很多地区是不适宜耕种的,就以广东地区为例子,广东自古就属于南蛮之地,但是祠堂却是非常盛行的,主要就是因为地理条件十分恶劣,所以当地的人对祖先就这更深的感情。而且话说回来,早期很对北方有很多被派往南方的官员,地处他乡,难免会思念家乡,所以在传承这里就各位的注重了,不断的修建祠堂来提醒自己以及后代自己的根在哪里。

第二,南方现在保留的祠堂,大部分建成于明清时期。研究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从南宋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由北向南转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我国的经济中心最终在南方得以确立。南方先后出现了著名的徽商、浙商、粤商等等。而祠堂的建设、修缮以及保护是一个宗族综合实力和经济实力的体现,宗族汇总不断出现的高官、富商对保护祠堂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所以,从经济实力上来说,南方更有保护宗族祠堂的实力。

第三,修祠堂容易,维护祠堂可是件难事。北方作为政治中心,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战乱频繁、农民起义不断。比如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人口消失了1500万以上。家族都灭亡了,还怎么会有祠堂。并且战争以及之后的饥荒和疾病,进一步加剧了人口的流动,这也就使得很难有连续几代、十几代的家族安稳地生活在一个地方。再加上外部契丹、女真、匈奴这些凶悍的少数民族对内地的袭扰一直不断,所以北方人一直把生存作为第一需要,而无法在祠堂的维护上费太多心思。而南方就相对稳定一些,在五胡乱华时期,南方虽然也有朝代更替、但没有大规模的战乱和屠杀,所以祠堂也就维护得更好一些。

第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祠堂成为了四旧的代表性符号,北方相比起南方来,更接近政治中心,所以受到的冲击也就更明显。而同一时期的南方,祠堂虽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由于南方人普遍存在的宗族意识,所以想尽一切办法将祠堂保留了下来。比如皖南赣北有些祠堂,当地人将食堂设在了里面,这就巧妙地躲过了一劫。

综上所述,之所以祠堂在北方不如在南方常见,一是因为南方宗族观念更强;二是因为北方战乱频繁,再加上一些天灾,所以祠堂不容易保留下来。三是因为北方是政治中心,所以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受影响比较严重,而南方受政治的影响较小一些。四是因为经济重心后来移转到南方,南方对祠堂的维护投入的更多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良教祠堂群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良教祠堂群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良教何氏家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良教外工村。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7),现存清代建筑风格。坐东南向西北,面阔三间12.1米,进深三进40.9米。硬山顶,素胎瓦当,青砖墙,麻石脚。头门前设三步廊,雕花梁架。两根麻石方前檐柱,四方出戟柱础,有人物挑头。虾公梁,石狮、异形花卉斗拱隔架。门枕石和石门框上雕有瑞兽。石门框上刻有“何氏家庙”大字。该家塾保存情况稍差,但结构基本保存,并且作为祠堂群的一部分,仍有其作为“家庙”功用的价值。

2006年10月25日,以良教祠堂群名义,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良教村:良教村位于乐从镇西北面,距镇面3公里,东与葛岸村为邻,南连禅城区南庄镇杏头村,西连禅城区南庄镇贺丰村,北与上华村隔河相望,面积约4平方公里,全村分良教、马滘、理教、良沙四个自然村,本村人口2830人,总户数790户,流动人口2900多人,村委会下设5个村民小组和1个股份社,支村“两委”成员3人,村民小组长5人,股份社理事12人, 53名村民代表,63名股东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李氏祠堂遗址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李氏祠堂遗址为邯郸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氏祠堂遗址位于永年县临洺关镇,年代为明。

李氏祠堂遗址为邯郸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临洺关镇:临洺关镇,永年县城所在地,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属河北省较大乡镇。全镇现辖32个村,总面积82平方公里,总人口13.5万。其中镇区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万亩,行政人口7.8万。邯郸市首批小康乡镇,首批现代化建设试点乡镇、“发展民营经济十强乡镇”、河北省“百强乡镇”。 临洺关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临名”始见于隋书地理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