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中考真题 - 人教部编版初三上学期语文 - 读趣百科

《18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中考真题

1阅读解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守之以谦,行之以实

陈思炳

①鲁迅一生谦虚谨慎。刘半农曾提议他参评诺贝尔奖,他却说自己不配,“还欠努力”;人们推崇他的作品,他却认为那只是“时时随风而逝”的“许多小小的想头和言语”;他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为他作传,因为他觉得自己一生太平凡……他敞开胸怀和读者交流思想情感,洞察社会也深刻剖析自己。在自我贬抑与反思中,他的形象却伟岸起来。

②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观察成就斐然之人,的确大多如此。A杨绛是著名学者、作家,但她在《杨绛全集》的自序中,谦称“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才能突出却不恃才傲物,反而在自谦中矢志提升自我,这也许正是其人生分数值不断增大的内在原因。

③“器虚则受,实则不受。”谦逊之人往往能认识到自身不足,乐于接受新思想新知识。B骄矜之人则妄自尊大,或因自我感觉良好而睥睨一切,或因取得微小成绩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对于“墙角的花”来说,“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现实中有一些人,发了几篇文就自称“著名作家”,演了几场戏就自诩“明星演员”,于是开始好面子、摆架子,在自夸自满自负中逐渐失去了前行的能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标榜着“公仆”身份的人,如果也对自己有着不切实际的认知,甚至通过各种手段,为自己罩上“优秀”的外衣,其负面影响只会更甚。把自己看得很高,把别人看得很低,最终只会在华丽包装、自吹自擂中把分母无限增大,使自己的分数值愈变愈小,甚至成为他人眼中“轻于鸿毛”的人。

④自谦渺小者未必渺小,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人往往把他看得很重。《彭总在中南海》一书中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一天,彭德怀看到巴金在一篇文章中描写他“像长者对子弟讲话”,坐立不安,于是给他写信道:“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曾面对女儿的疑问:“爸爸,你是拿口镇最大的人吗?”他回答:“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因为爸爸是为全镇人服务的。”视自己为“渺小的人”,体现了纯朴谦逊的性情品格,映照出“人民大如天”的敬民意识。事实证明,谁把人民看得最大、把自己看得最小,谁在人民心中的分量就“重如泰山”。

⑤有人说,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的渺小。C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无论取得何种的成绩,倘若能始终守之以让、守之以法、守之以谦,一个人才能为自己的成长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成就更有价值、更有境界的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守之以谦,行之以实(“才能突出却不恃才傲物,反而在自谦中矢志提升自我”也对)

答案解析

中心论点的总结有以下方法:一是在原文中找,二是根据内容自己概括。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文章题目,二是文章开头,三是文章结尾。分析文章内容可知文章的标题“守之以谦,行之以实”就是中心论点。

第④段列举彭德怀和廖俊波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列举彭德怀和廖俊波的事例表明他们的纯朴谦逊的性情品格,映照出“人民大如天”的敬民意识。从而证明了“自谦渺小者未必渺小,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人往往把他看得很重”的观点。

答案解析

第④段列举彭德怀和廖俊波的事例,表现了他们纯朴谦逊的品格,证明了“自谦渺小者未必渺小,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人往往把他看得很重”的观点。

下面这句话是从原文A、B、C其中一处抽出来的,请将它放回原处,并说出理由。

牛顿曾建立起一座宏伟的经典力学大厦,但他并不因此自矜,反而将成就归因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A 分析文章内容可知,牛顿的事例证明了第②段的“才能突出却不恃才傲物,反而在自谦中矢志提升自我”的观点,所以应放在A处。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