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亿年后的地球生物汇总20篇

浏览

3203

文章

22

篇1:臭氧层能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什么的伤害

全文共 216 字

+ 加入清单

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Km--50Km的大气中。臭氧含量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不同。

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6.3nm以下的紫外线。长波紫外线对生物细胞的伤害要比中波紫外线轻微得多。而短波紫外线对于人类以及动物来说伤害就非常大了。此外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

因此臭氧层能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如果过量吸收紫外线,会使人和动物免疫力下降,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地球寿命最长的生物---龙血树

全文共 2103 字

+ 加入清单

龙血树,地球寿命最长的生物!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地球上寿命最长的生物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地球寿命最长的生物

龙血树

(灌木——观赏栽培植物)

编辑锁定

龙血树,又被称之为:流血之树、活血圣药、植物寿星。是名贵的云南红药——血竭,又名麒麟竭,与云南白药齐名,又是著名药品“七厘散”的主要成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誉之为“活血圣药”,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的良好功效。

本属植物主要生长在非洲和亚洲南部,等热带地区,在中美洲只有一种,剑叶龙血树属(Pleomele)已经合并到本属中,虎尾兰属(Sanseviera)和本属亲缘关系较近,有的分类学家也将其合并到本属中。其花两性,小,花被7裂,圆锥花序或穗状的总状花序或稠密的穗状花序;果实为浆果。喜高温多湿的环境,喜光,不耐寒。

据说古时巨龙与大象交战时,巨龙的血洒大地,后来从土壤中生出来的便是龙血树。当龙血树受到损伤时,它会流出深红色的像血浆一样的粘液——这种在传说中被认为是龙血的粘液,龙血树便因此得名。

龙血树在2001年就已被国家列为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中。

主要分为两个族群:

一类为乔木,有树干和扁平的革质叶,通常生长在干旱的半沙漠区域,被通称为“龙血树”。

另一类为灌木,细茎,带状叶,一般生长在热带雨林中,通常作为观赏栽培植物。

常绿小灌木,高可达4m,皮灰色。叶无柄,密生于茎顶部,厚纸质,宽条形或倒披针形,长10~35cm,宽1~5.5cm,基部扩大抱茎,近基部较狭窄,中脉背面下部明显,呈肋状,顶生大型圆锥花序长达60cm,1~3朵簇生。花白色、芳香。浆果呈球形黄色。

同属多种和变种用于园林观赏。龙血树材质疏松,树身中空,枝干上都是窟窿,不能做栋梁;烧火时只冒烟不起火,又不能当柴禾,真是一无用处,所以又叫“不才树”。龙血树树皮一旦被割破,便会流出殷红的汁液,像人体的鲜血一样,因此而得名。它大多分布于海拔较高的石灰岩地区。

龙血树性喜高温多湿,喜光,光照充足,叶片色彩艳丽。不耐寒,冬季温度约15℃,最低温度5~10℃。温度过低,因根系吸水不足,叶尖及叶缘会出现黄褐色斑块。龙血树喜疏松、排水良好、含腐殖质营养丰富的土壤。

栽培养护

可用腐殖土、泥炭土、河沙各1份混合作基质,在遮光70~80%的条件下栽培。生长季节每月施复合肥1~2次,保持土壤湿润,夏季应多喷叶面,提高空气湿度,叶质会更肥厚,叶色亮丽,不易干尖。冬季要防寒,应保持8℃以上,盆土减少淋水,但经常淋湿地板增加湿度对保持叶片色彩、防止干尖有作用。本属植物叶姿优美,是各种室内布置的好材料,在入室前如能适当降低湿度,使之适应较干燥环境,入室后经常向叶面喷水,就可在室内长期观赏,不易干叶尖。有些经室内摆设受损的植株,如果损害不严重,只要搬回产场经过一段时间养护就可恢复,有些损毁严重的植株难以恢复,可用作种苗繁殖用;如香龙血树有些人摆一段时间叶片损毁后就扔掉,甚是可惜。其实只要在茎干上端萌枝下约2cm截除残枝,继续常规管理,一段时间后又可萌出新枝叶。[1]

龙血树肥水管理

龙血树喜欢疏松肥沃,通透性好的基质,可采用无土培育的方法,进行栽培管理。栽培的容器,应选美观大方的宜兴紫砂盆,或者挑选江西省景德镇市的瓷质高级陶盆。基质可用蛭石、珍珠岩、泥炭土充分混合。这种基质,通透性好、清洁干净、无菌无味。龙血树且这种基质栽培在高级容器中,可以数年不翻盆、不换土、植株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无土栽培的肥水管理,主要是追施营养液。如果栽培数量少,可以不专门配制营养液,而采用市场上出售的“红梅”、“金月”牌营养液。按照使用说明,加入适宜的水分,充分混合后加以浇灌,也可每隔30至40天,刨开表层基质,施一次颗粒状迟效性肥料。每3至5天浇水一次,保持基质湿润。夏季多数地区高温干燥,可在每天上午10时和下午6时以后,用细孔喷壶向叶面进行雾状喷水,保护好美丽鲜艳的叶片色泽。冬季休眠期要停止施肥,控制浇水,一般置于室内越冬,可以每隔十天半月浇水一次,维持盆土略为干润即可,使之安全越冬。

温度光照

龙血树既喜欢温暖湿润和阳光照射的环境,也能耐阴。但是,在室内莳养,若长时间置于过于荫蔽的环境,也会导致叶片退色。所以最好把花盆放在东南方向的窗台上,使之充分接受阳光的照射。如果肥龙血树置于阳台上莳养,当夏季阳光过于强烈的时候,要把花盆移入室内,特别是中午,要适当进行遮荫,一般光照度为40-50%即可,以免骄阳灼伤叶片。龙血树喜温暖,不耐严寒。它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8摄氏度,如果夏季高温,气温超过32摄氏度,或者冬季气温低于15摄氏度,龙血树便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10月下旬以后,要陆续将龙血树搬入室内,以防早霜的侵害。整个冬季,最好把室温控制在10-20摄氏度之间,不能太低。同时,应把盆花置于南向的窗台内,使阳光直接照在植株体上,并定期转动方位,使之受光均匀。如长时间无阳光照射,可利用晚上开灯,把龙血树置于40瓦的灯光下,进行人工灯光补助照射,保证叶片美观。晚间要把龙血树放在窗帘以内,

并用厚型窗帘阻挡冷空气,或者把花盆摆放在屋角温暖处,使之安全越冬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地球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全文共 1359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地球上可能曾经存活过40亿种生物,只不过在地球和生物圈演化过程中,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绝大多数物种都被灭绝并出局了!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地球历史上著名的地球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生态破坏小知识:

一:白垩纪-第三纪之交大灭绝

此次绝灭是地球历史上第二大的集群绝灭事件,而恐龙时代在此终结更使它成为最广为人知的大绝灭。据统计,在白垩纪末,生物圈有2868个属,到了第三纪初就只剩下1502个属,灭绝率达52%,种的灭绝率达85%,受影响最大的是陆地上的恐龙和海洋生物界的浮游生物,也包括一些海洋底栖生物类别。其灭绝率为:淡水生物达97%、海洋浮游微生物为58%、海洋底栖生物为51%、海洋游泳生物为30%。除了恐龙灭绝之外,曾在前4次大绝灭中都得以幸存的菊石最终还是灭绝了。而由于某种原因,某些物种却基本没有受到影响,鳄鱼、海龟、蜥蜴、哺乳动物以及鸟类都顺利渡过这场危难。恐龙及其同类的消失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登场提供了契机。

2.二: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大灭绝

不少科学家认为,这次灭绝的程度相对来说比较小。一些研究显示,这次灾难造成了60个科的海洋生物灭绝,科的灭绝率大约是1/4。还有研究认为,在三叠纪末期至少有两次灭绝时期,相隔1200—1700万年。但不论是单一的大灭绝还是几个连续稍小的灭绝,在这一时期里,牙形石类全部灭绝,菊石、海绵动物、头足类动物、腕足动物、昆虫及陆生脊椎动物中的多个门类,都走到了进化的终点。

三: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

发生在大约2.51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时期。这是地球上发生的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许多动物门类整个目或亚目全部灭亡。曾普遍生长的舌羊齿植物群,二叠纪末几乎全部绝灭;早古生代繁盛的三叶虫全部消失;蜓类原有40多个属,该世结束时全然无存;菊石有10个科绝灭;腕足类在同期大约有140个属所余无几。总共57%的科、83%的属(53%的海洋生物的科,84%的海洋生物的属,大约96%的海洋生物的种,估计有70%的陆地生物包括昆虫的物种灭绝了。

4.四、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

发生在大约3.75亿至3.60亿年前的泥盆纪-石炭纪过渡时期。主要是海洋生物的物种灭绝,陆地生物受影响不显著。19%的科、50%的属灭绝。这次大灭绝事件持续了近2000万年,期间有多次灭绝高峰期。造礁生物消失,竹节石类、腕足动物的3个目、四射珊瑚10多个科灭亡,被称为凯勒瓦瑟尔事件,又称弗朗斯-法门事件。

五、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

这一时期大多数生物的机体是软体组织,形成化石的几率很小,只有那些具有壳或硬组织的动物才留下了比较多的线索,因而我们无法弄清楚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都有哪些物种受到了影响。据估计,大约有100个科的生物灭绝了,在属种级别上灭绝率更高,如腕足类属的灭绝率为60%,种的灭绝率可达85%。三叶虫类在这次灭绝中元气大伤,此后再也无法恢复前期的繁荣。此次灭绝事件对低纬度热带地区生物的影响较大,而对高纬度地区和深水区生物的影响相对较小,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物种灭绝事件。

提醒您:当物种灭绝后,我们该怎么做,这里要推荐大家多了解一些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等相关知识,并且也可以了解一些环境污染知识和生态破坏知识来帮助自己。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可继续关注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地球上最小的光合自养生物是啥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上最小的光合自养生物是原绿球藻。光合自养生物,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绿球藻是刚毛藻科刚毛藻属藻类。多年生沉水草本。藻体呈丝状聚生,多形成松散的球形或不规则绿色团块,直径1-30厘米,漂浮于水底,绿球藻喜无日光直射的明亮之处,其喜温暖,忌炎热,在20-28℃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良好,越冬温度不宜低于4℃。

绿球藻脱离水族馆养殖后进入自然水域,可后生生长,适宜于水域生境条件后会繁殖增量,种群优势突出,严重者改变水域生态环境,干扰水域物种多样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地球最长寿的生物--灯塔水母

全文共 1650 字

+ 加入清单

灯塔水母,多么奇妙的生物。蓝色的软体包裹着生命的火光,飘动,绽放。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地球长寿的生物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地球最长寿的生物

“不死之身”的灯塔水母依照现有的世界纪录,生存时间最长的是灯塔水母,不过它有点犯规。因为灯塔水母一旦成熟、交配之后,会再回到幼体的状态,也就是真正的返老还童!就这样不断循环,呈现一个不死之身的状态

灯塔水母(学名:Turritopsis nutricula):是一种小型水母。身体呈钟型,直径约4-5毫米,身体透明,能够看见红色的消化系统,状如灯塔,因而得名。灯塔水母胃巨大且呈现出鲜艳的红色,横断面为十字型。

多生活在热带海域。是肉食性的,以浮游生物,小的甲壳类、多毛类甚至小的鱼类为食。灯塔水母可以从水螅体无性繁殖,是唯一已知的能够从性成熟阶段恢复到幼虫阶段的生物。在20℃的水温中达到性成熟阶段需要25至30天。主要分布在加勒比地区的海域之中,但因为远洋船舶排放的压舱水,使它们逐渐散布至其他邻近海域,扩散到了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的近海

灯塔水母是一种小型水母。身体呈钟型,直径约4-5毫米,身体透明,能够看见红色的消化系统,状如灯塔,因而得名。伞形身体的直径和高度基本相等。向外凸出的一面称外伞面,凹入的一面称下伞面,下伞面的中央有一下垂的管称垂唇,垂唇的游离端为口,伞的边缘有一圈触手,钩手水母下伞的边缘向内伸出一圈窄的膜状结构,称为缘膜,缘膜是水螅纲水母的特征。体壁结构是由两层上皮肌肉细胞中间夹有中胶层构成。由胃囊向伞缘伸出4条的辐射管,并与伞缘平行的环管相连,由环管也可伸出离心的小管进入触手,直达触手末端。在伞缘或触手基部有感觉器官,例如眼点)或平衡囊。灯塔水母胃巨大且呈现出鲜艳的红色,横断面为十字型。

灯塔水母可以从水螅体无性繁殖,是唯一已知的能够从性成熟阶段恢复到幼虫阶段的生物。在20℃的水温中达到性成熟阶段需要25至30天,其特征是性成熟的(能够进行有性生殖)个体能够重新回到水螅型。普通的水母在有性生殖之后就会死亡,但是灯塔水母却能够再次回到水螅型。这被称作分化转移。理论上这个过程没有次数限制,这种水母可以通过反复的通常生殖和转分化获得无限的寿命。所以也被人称为“长生不老的水母”。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返老还童”。除非被其他动物吃掉,否则灯塔水母是“永生”的。

灯塔水母的直径只有4至5毫米,属于水螅虫纲,它们是捕食性生物,可以从水螅体无性繁殖,是目前唯一已知的能够从性成熟阶段回复到的幼虫阶段的生物。从理论上说,这个循环可以不断重复下去,也就是说,灯塔水母可以永远存活,无需面对死亡。曾经有一位研究灯塔水母的科学家观察了4000条灯塔水母,确认它们全部都能返老还童,没有一条死亡。[3] 灯塔水母水母的一种——灯塔水母(Turritopsisnutricula)在性成熟后会重新回到水螅型(Polyp)状态,并且可以无限重复这一过程。该报称,这种水母是唯一一种只要不被吃掉或病死,在理论上就会长生不老的动物*(结肠芽苞杆菌由于拥有环状的DNA,所以也可以永生。)。灯塔水母长约4至5毫米,在20摄氏度的水温中达到性成熟阶段需要25至30天

灯塔水母多生活在热带海域。是肉食性的,以浮游生物,小的甲壳类、多毛类甚至小的鱼类为食。由于食物的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引起这种水螅类动物伸长触手,并放出刺丝囊以缠绕、麻痹、毒杀捕获物,再将食物送入口中。口区腺细胞分泌的粘液有利于食物的吞咽,食物进入胃腔后,胃层的腺细胞开始分泌蛋白酶,分解、消化食物使之形成许多多肽,同时在胃腔中由于营养肌肉细胞的鞭毛运动,食物得以混合与推动。经这种细胞外消化之后,开始细胞内的消化过程,营养肌肉细胞的伪足吞噬食物颗粒,在细胞内形成大量的食物泡,经过酸性及碱性的化学过程之后,营养物质由细胞的扩散作用输送到全身。

灯塔水母主要分布在加勒比地区的海域之中,但因为远洋船舶排放的压舱水,使灯塔水母逐渐散布至其他邻近海域,扩散到了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的近海,并出现在大西洋的另一侧——巴拿马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地球上最长寿的生物你知道多少

全文共 1335 字

+ 加入清单

你觉得你了解大自然吗,下面请容许我带你们看看一下长寿的动物宝宝们!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有关地球上最长寿的生物资料,希望您喜欢

地球上最长寿的生物 最长寿龟 255岁

生活在加拉帕哥斯群岛、塞舌尔群岛、爪哇岛、印度尼西亚弗洛勒斯岛以及其他岛屿的巨型陆龟是最著名的长寿动物。这些行动迟缓但雄伟异常的动物在大陆上一度较为普遍,然而现在,它们只有在哺乳动物极少的岛屿上才能存活至今。

当前的最长寿巨型陆龟保持者是一只名叫“阿德维塔”(Adwaita),体重550磅(约合250公斤)的雄性阿尔达布拉巨型陆龟,最初作为礼物送给克莱夫勋爵(生于1725年,死于1774年)。英国水手曾在马达加斯加附近的塞舌尔群岛捕获阿德维塔以及其他3只陆龟。

据估计,阿德维塔出生于1750年左右。从1875年到2006年3月23日去世,它一直生活在印度加尔各答的阿里珀莱动物园。随后对阿

最长寿鲤鱼 226岁

在与一条鱼的长寿较量中,大象、猫、狗、鸟类以及马纷纷败下阵来,这个老寿星的年龄达到几乎令人无法相信的程度。你可能认为它是一条鲨鱼、鲟鱼或者巨型鲶鱼,但真正的答案却是一条鲤鱼。鲤鱼是金鱼的近亲,尤以生活在日本寺庙鱼塘内的鲤鱼名气最大。其中的一位居民名叫“花子”(Hanako),寿命达到令人吃惊的226岁。花子生于1751年,死于1977年7月17日。

科学家找到了不可辩驳的证据,证明花子确实如此长寿。与树一样,鱼的鳞片上也长有年轮。花子死后,科学家对它的鳞片进行了仔细检查,最终证实寺庙保存记录的真实性,即这条非比寻常的鲤鱼确实见证了226年的地质、气候变化和人类历史的变迁。第二幅照片拍摄于1966年,里面出现的鲤鱼便是令人不可思议的花子。花子生存的年代发生了一系列大事,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詹姆斯·麦迪逊降生,马里兰州乔治城建立以及金属镍被发现并加以描述。

最长寿大象 86岁

大象通常被视为除人类外最长寿的陆地哺乳动物,绝大多数可以活到70岁。然而,长寿也是大象的一种不幸。年龄最大的大象通常也长着最大、最长的象牙,因此最容易成为猎杀的目标。有记录可查的大象家族长寿纪录为86岁,由Lín Wàng创造。这个老寿星生于1917年,死于2003年2月26日。Lín Wàng曾为蒋介石的军队和日军效力,国民党倒台后被运至台湾。

第二幅图片展示的是世界最长寿活象头衔候选者,即生活在印度本纳老虎保护区的雌性印度象“瓦特萨拉”(Vatsala)。据它的饲养员估计,这头大象已经90多岁了。1971年,瓦特萨拉被运至这个保护区,当时象牙已经不复存在,说明年龄可能超过50岁。

最长寿马 62岁

马无疑是幸运的,它们饮食条件优越并且可以和同伴生活在一起,寿命能够达到数十年。绝大多数马的寿命在20岁至25岁之间,鉴于参加肯塔基州德比马赛等大型赛马比赛的绝大多数良种马只有3岁,20多年也算是一段很长的时间。

“老比利”(Old Billy)是已得到证实的最长寿的马。它出生于1760年,整整活了62岁。“老比利”的早年经历较为艰苦,充当负责拖拽货船的驳马,英国的很多内陆运河都曾留下它的足迹。早年的辛苦劳作并没有影响“老比利”的寿命,62岁才寿终正寝令所有人吃惊不已。

奇了怪了,这些小可爱们竟然能活这么长寿,666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空间站实验:能在火星生存的地球生物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南极低温霉菌生长在琼脂平板培养皿中

在国际空间站上,来自南极洲的微小真菌已经在类似火星的环境中存活了18个多月。这项实验增加了在火星上发现原始生命或其存在证据的可能性。

这种真菌是由研究人员在南极洲维多利亚高地的麦克默多干燥山谷中收集的,这里是地球上与火星环境最相似的地区之一。南极低温菌和明氏低温菌。这两种真菌对压力有极强的抵抗力,并且藏在岩石的裂缝中。

真菌被放置在安装在国际空间站哥伦布舱外壳上的研究平台上。它有一个气候控制单元来测试生物样本如何在太空或类似的系外行星上生存

在那里,这些真菌暴露在类似火星的大气中,95%的二氧化碳和强烈的紫外线辐射,而大气压力只有地球的1%。

箭头指的是安装在国际空间站哥伦布舱壳上的研究平台。

经过18个月的实验,超过60%的真菌细胞完整存活。尽管只有不超过10%的真菌能够分裂和繁殖,“它们的DNA稳定性仍然很高。”该研究的合著者、西班牙国际航空技术研究所的罗莎·德·拉·托雷·诺泽尔说。

这些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天体生物学》上。它们将帮助科学家理解火星环境中生命或其迹象是如何存在的。随后,国际空间站正在进行火星土壤如何保证微生物存活的测试。

蝌蚪先生编译自宇宙杂志,译者Mis...,转载时必须注明来自蝌蚪的工作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只占地球总生物量0.01%的人类消灭了83%的哺乳动物

全文共 2007 字

+ 加入清单

巴西马托格罗索的一个养牛场。世界上60%的哺乳动物是巴西马托格罗索州一个养牛场的家畜。世界上60%的哺乳动物是家畜。

人类只占地球生物量的0.01%,相比之下,植物占82%,细菌占13%。地球生物量的86%位于陆地上,地表以下的细菌占13%,而海洋生物量仅占1%

在地球上所有的哺乳动物生物量中,96%是牲畜和人类(分别为60%和36%),而只有4%是野生哺乳动物。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对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评估指出,尽管人类在地球上生命的总生物量中微不足道,但他们仍然占据着明显的主导地位。

根据这项研究,世界上76亿人口只占地球总生物量的0.01%。然而,自文明诞生以来,人类已经导致83%的野生哺乳动物和近一半的植物消失,而人类饲养的牲畜数量却急剧增加。

这项新的研究首次对每种生物的重量进行了全面的估计,并推翻了一些长期以来的假设。细菌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生命形式,占总生物量的13%。植物占所有生物材料的82%,占据绝对优势。所有其他生物,从昆虫到真菌,从鱼类到哺乳动物,总共只占世界总生物量的5%。

另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是,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蓝色星球2》中展示的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实际上只占地球总生物量的1%。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上,其中相当一部分——细菌约占总生物量的八分之一——存在于地球表面以下。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研究负责人罗恩·米洛教授说:“我震惊地发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总生物量的所有组成部分进行全面评估。”。“我希望这项工作能为人们理解人类目前在地球上扮演的主导角色提供一个视角。”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罗恩·米洛教授还说,考虑到畜牧业对环境的巨大影响,他现在选择少吃肉。

人类家禽生物量占地球上所有鸟类生物量的70%,而野生鸟类仅占30%

自从人类文明兴起以来,83%的野生哺乳动物、80%的海洋哺乳动物、50%的植物和15%的鱼类已经灭绝。

植物占地球总生物量的82%,是人类的7500倍。

人类活动对地球的改造促使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有些人认为这个时代变化的标志是家鸡的骨头,现在几乎世界各地都有。

新的研究还显示,家禽养殖已经占了地球上所有鸟类的70%,而野生鸟类只占30%。对于哺乳动物来说,这种对比更加明显。地球上60%的哺乳动物生物量由牲畜组成,主要是牛和猪,36%是人类,只有4%是野生哺乳动物。

“这太令人震惊了,”米洛教授说。“在野生动物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各种鸟类,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家禽的数量远远超过野生鸟类。”

许多科学家认为,农业、伐木和经济发展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是地球40亿年历史中第六次大规模灭绝事件的开始。据估计,在过去的50年里,地球上大约有一半的动物已经灭绝。

然而,只有将新研究的估计结果与人类成为农民之前和工业革命开始之前的情况进行比较,才能充分揭示这场巨大的衰退。从老鼠到大象,只有六分之一的野生哺乳动物幸存下来,这震惊了科学家。在海洋中,持续了三个世纪的捕鲸业只让五分之一的海洋哺乳动物存活下来。

“这绝对令人震惊。我们在地球上的位置不相称,”米洛教授说。“当我和女儿们玩拼图时,通常大象旁边会有一只长颈鹿,长颈鹿旁边会有一头犀牛。然而,如果我想让他们更真实地理解这个世界,这幅画就会变成一头牛站在另一头牛旁边,然后旁边是一只鸡。”

尽管人类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就重量而言,智人这个物种是微不足道的。病毒和蠕虫的总重量是人类的三倍,鱼是人类的12倍,真菌是人类的200倍。

然而,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仍然是巨大的,尤其是在我们选择食物的时候。我们的饮食选择对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的栖息地有很大影响。“我希望人们将这些工作作为他们消费观念的一部分,”米洛教授说。“我不会成为素食主义者,但我在做决定时会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所以这将有助于我思考,我真的想要牛肉或禽肉,还是豆腐?”

研究人员使用数百项研究的数据来计算生物量。这些研究经常使用现代技术,如卫星遥感,可以扫描大面积,基因测序,可以揭示微观世界中无数的生命形式。

首先,研究人员估计了某一类生物的生物量,然后确定了这类生物在地球上的生活环境,从而得出全球总量。使用碳作为一个关键指标,他们发现所有的生命都含有5500亿吨碳。研究人员承认,对于某些特定生物体,尤其是地下深处的细菌,生物量的估计可能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但这项工作仍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总结。

美国罗格斯大学的保罗·法尔考斯基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说:“据我所知,这项研究是对包括病毒在内的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物量分布的首次全面分析。”

“这篇论文有两个要点,”法尔考斯基补充说。“首先,人类非常有效地开发自然资源。人类在几乎所有的大陆上猎杀——在某些情况下已经灭绝——许多野生哺乳动物以获取食物或娱乐。第二,陆地植物的生物量在全球范围内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并且大部分以木材的形式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地球寿命最长的生物是什么样的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生命是地球宝贵的奥秘,饱经沧桑而能经久不衰,展现生命美丽的生物们,是大自然的一抹艳彩。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地球上寿命最长的生物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

弓头鲸

弓头鲸也被称为北极露脊鲸,到目前为止它们是地球上寿命最长的哺乳动物。一些弓头鲸被发现身上卡着象牙长矛的尖刺,这些都是200年前的捕鲸者捕捉失败留下的。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弓头鲸的寿命至少有211年。

南极洲海绵

或许由于南冰洋的极度低温,这种不能移动的生物拥有一种相当缓慢的生长率。其中最古老的一些个体估计有1550年的历史。

鳃纲管蠕虫

这些华美的深海生物是管蠕虫,它们生活在海底的碳水化合物通风口附近。众所周知的是它们存活了170年,但是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或许有一些已经存活了超过250年。

蜥蜴

老古董这个词通常都用于描述一个老人,但是当谈及一只蜥蜴的时候,这个词跟它所比喻的内容一样毫不夸张。目前存活的两个大蜥蜴物种是蜥蜴目中唯一存活的物种,它们是活着的老古董。它们也是地球上活的最长的脊椎动物,一些蜥蜴的寿命介于100年至200年间。

锦鲤

锦鲤是一种观赏性家养鲤鱼。它们通常都被饲养于装有人工假山的水池或者装饰性的池塘中。令人惊奇的是一些品种寿命超过200年,目前已知寿命最长是一条名为Hanako的锦鲤,死时年龄为226岁。

女神蛤

名单上首先是这些庞大的海生蛤蜊,它们原产自普吉特海湾而且已知的是至少存活了160年。它们以其长“脖子”而闻名,或者说是虹吸管,而且能够长到1米多长。

灯塔水母

灯塔水母这种水母物种或许是世界上唯一真正发现不老泉的动物。因为它有能力从一个成熟的成年阶段转变成一个不成熟的息肉阶段然后再变回来,或许它的寿命并不受大自然的限制。因为它们能够忽视死亡,所以个体的数量正在不断激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虐杀地球生物

全文共 3239 字

+ 加入清单

一提到外星人和飞碟来地球采集标本,人们立即会想到在美国各地这些年连续发生的残害牛的事件。

80  年代以来,美国阿肯色州、俄克拉荷马州、密苏里州和别的一些地方,牛被残害的事件不断发生,被残害致死的牛已达 1 万头以上。使人们无法理解的是,残牛者使用的“刀”的锋利程度是人不能想象的。牛被杀死以后,残牛者只割走了牛的部分脸部、生殖器官和内脏等,奇怪的是竟没有留下一滴血。牛的尸体抛弃在牧场,长时间不腐烂,连苍蝇都不去沾,最后全成了干尸。

而且,在所有出事现场,也都没有发现遗迹和车印,显然不是地球人所

为。

1989 年春天,在阿肯色州一个牧场就有 5 头怀孕的母牛被残害。牛的腹部开了个大洞,当中的子宫和胎儿、胎液以及内脏被全部取走,尸体被摆在一条线上,周围地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连一滴血也没有。

人类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闻讯赶去的当地新闻记者在现场拍摄了照片,这些照片仍非常清晰。

美国的科罗拉多州,也是闻名的残牛事件的多发地区。因此, UFO 调查人员特地赶到科罗拉多州利尼达市郊外的麦凯牧场进行调查。

麦凯牧场是一片辽阔的荒野地,因为过于开阔,在牧场的许多地方都很难看到牛。调查者在麦克·斯塔格警官的陪同下赶到现场。通过警官的联系, UFO 调查者在现场见到了牧场主威廉·麦凯和莎伦·麦凯夫人。他们说,他们的牛多次遭到莫名其妙的残害,有的牛的尸体已经摆了一个半月多了,但仍然没有腐烂,连苍蝇也不去沾。

威廉·麦凯说:“我几乎每天都在牧场上巡视,在发现尸体之前,这里什么也没有。而且要把牛逮住,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即使是生下来 3~4 个月的仔牛,也得许多男人骑上马,用绳子才能逮住。”

莎伦夫人接着说:“按理,在那种情况下,应该混杂着马和牛的脚印,可是经警察方面彻底调查,连一点痕迹也没有,真不可思议。”

当时参加调查的斯塔格警官说:“我赶到这里时,牛还没有死,牛的脸部到处被割烂,但没有流一点血,那刀子的锋利程度是人想象不到的。一只眼睛周围的皮肤被利索地割走了,在场的兽医也不知道是怎么割的。此外,牛的生殖器也被割走了,牛屁股上开了一个圆洞,内脏全部取走。究竟是谁,出于什么目的,要把牛的脸部等割走呢?实在弄不清楚。在牛的尸体周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如果是盗牛人从路上来到这里(牛的尸体距道路约 100 米),就应该有车印或遗迹,可什么也没有。”斯塔格警官最后又补充说:“无论怎么说,也只能认为是外星人干的勾当。”

为了慎重起见,调查者还想尝试用现在地球最先进的技术,看看在杀牛时是否可以显示出锋利的刀口的可能性。他们请求外科医生艾伦·麦亚兹医师予以协助。麦亚兹医生表示乐于协助。他用激光手术刀割下一张牛皮,证明刀口确实很锋利,但上面却留下了灼伤痕迹,与残牛事件中的伤口有着明显的不同。

麦亚兹医生也表怀疑说:“从我试验的结果看,残害牛事件中牛的伤口不是用激光手术刀割开的。首先,要把激光器这么大的机器拿到牧场上去根本就办不到。”

经过努力,调查者终于成功地找到了目击残害牛事件的现场证人。她就是朱迪·杜拉特夫人。在出事的现场附近,朱迪·杜拉特夫人曾碰上飞碟,但她在那几小时的记忆消失了,只是隐隐约约地有那么一点可怕的体验。

为了查明夫人失去的记忆,调查者请求催眠实验的权威、怀俄明大学的列奥·斯普林库尔博士予以协助。催眠实验是一种唤起因某种事情而丧失记忆的人的潜在意识以恢复记忆的方法。

随着斯普林库尔博士低微的声音,夫人舒舒服服地进入了半睡眠状态。可是,当博士触及问题的核心时,夫人的脸就歪得厉害了,表现出一种因恐怖而产生的极度兴奋状态。

接着,夫人以一种“挤”出来的声音,开始说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可怕体

验:

牛  被吸进飞碟里去了!听到了牛的惨叫声,像是挣扎着要逃脱,被拖进了像房间似的地方,是圆形的房间  有一种像器具式的东西  ”夫人的话断断续续,脸上不时浮现出可怕的表情。博士以一种低沉的声

音催她往下说:“那是什么器具呢?”

“像是激光手术刀  又像是一束激光的光线  。牛的皮肤组织是用非常锋利的刀切开的。好像打针一样的东西插了进去。”

夫人的声音里带着喘息声。她接着说:

“像是一种检查器具,尽管如此,牛并没有死  。被那么乱割一气,为什么不死呢?真没法相信。牛在挣扎  啊!牛被弄得打滚,扔到了地面上  扔下来之后就死了。”

“有两个和人相似的东西  。”

“怎么个模样?”博士不失时机地发问。

“大眼睛  看起来像是在作催眠术的眼睛  特别的大  那眼睛眨

都不眨一下,简直像蛇的眼睛一样  ”

“后来呢  ”博士对夫人非同寻常的体验显得非常兴奋,可是夫人回答的声音已经变得不像是说话了:

“可怕  太可怕!实在受不了啊!”

夫人从喉咙深处挤出了这么句话,接着就哭开了。考虑到夫人精神上受到的打击,再试验下去会有危险,就不得已停止了实验。

如此看来,如果残害牛的事件是外星人所为,那么其目的显然是为了采集标本。

与此相似的事情也曾发生在玻璃维亚的乌尤尼,只不过被杀的是羊而不是牛。

1968 年 3 月某日当地时间 18 时,巴伦蒂纳·弗洛雷斯夫人走出家门,到 1 公里外的草地上把她的羊群赶回家。她关好羊群后,再去照料其他的牲畜。当她再返回羊圈时,她吃惊地看到羊圈的栅栏上蒙着一层塑料纺织成的网,同时又看到羊圈里有一个大约身高 1.1 米的矮人,正忙着用一根一端成钩子的粗管子宰她的羊。弗洛雷斯夫人以为那是个偷羊贼,因此拎起地上的石块就向他投掷过去。那个模样古怪的矮人立即向 4 英尺外的一个像收音机般的盒子跑去,他转动盒子上面的一个轮子,盒子便把羊圈上所有的塑料网吸入盒内。

巴伦蒂纳·弗洛雷斯是个精明能干的女人,她操起一根棍子走过去教训小偷,但那所谓的“小偷”竟拿着那根管子迎上前来。他用钩子扎了夫人几下,在她手臂上划出了几道轻伤,那武器在他手里像一支飞镖。接着他捡起吸走塑料网的盒子和透明材料做的一个袋子,袋里装的就是被杀的山羊的内脏。

夫人终于看清了这个人的样子和装束。她不再把他当作“小偷”了。她知道这是一个外星人。外星人戴着一顶跑车运动员那样的有透明脸甲的帽盔,顶上有一根 3 厘米长的小棒,弯曲成 S 型,像是金属做成的。他穿着一件暗色的上衣连裤衫,两腿埋在笨重的带毛靴子里。他背上背着一个大口袋。袋子用两条浅色宽带子从胸前交叉着绑在他的背上,袋中露出一根金属小棒,棒端是个小球,口袋下方有两根粗管子一直伸到地面。

外星人一只手拿着“装网的盒子”,另一只手拎着装有羊内脏的袋子,开始向空中升起。不一会儿,他发出巨响,加快速度消失在远空。

得到报警的警察立即赶到现场。他们查明,被宰杀的母羊竟然有 34 只之多,每只羊的消化道和内脏全部被取走了。

夫人受到详细的询问和监护。

参加调查此案的有:罗埃略·阿亚拉上校、阿尔弗雷多·安普埃罗中士、陆军的卡洛斯·科索,还有赫安·塞阿医生和当地派出所的赫苏斯·佩雷拉先生。上校的儿子巴勃罗·阿亚拉还根据目击者的描绘给外星人画了一张像。

在这类案例中,牛羊多被杀死,但也有只取标本而不杀动物的,因为他们只取动物的血样。

在美国的爱达荷,有个 43 岁的农民叫朗尼·达根。有一天,他听见自己的马在马厩里嘶叫,为查明马叫的原因,他拿着手电筒走出了屋子。到了马厩,他看见牲口的僵绳已经松脱,便从马厩的后门走了进去,想把马拴好。进到马房,他突然发现一个模样古怪,全身长毛的人,正在用又粗又大的注射器从马肚子上抽血,而牲口却毫无反应。

这个突然被人发现的人大约身高 1.35 米,面对着朗尼·达根,开始用一种奇怪的、像计算机一样的金属声音讲话:“我来自你们星球以外的世界,我来自你们的太阳系以外。我来自被你们称为 Touceti 的太阳的一个行星。我们来这里采集地球上有关生命过程的样品。”

外星人还说,他那里的人第一次来地球已是 100 年前的事了,自那以后就频繁地访问地球。他们星球人不想入侵地球,他说他那里的人民一定能同地球人共享他们的知识,但有一个条件:地球人应和睦相处,消灭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地球什么生物活的最长,你知道吗

全文共 1091 字

+ 加入清单

知道地球上什么动物活的最长吗?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有关地球什么生物活得最长资料,希望您喜欢

地球什么生物活的最长 1.“巨龟”乔纳森

乔纳森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它的寿命不少于182年。它是一个罕见的巨型龟,它出生在1832年,居住在圣海伦娜岛。证实它惊人的寿命的证据是拍摄于1900年的照片,那时的乌龟体态完全成熟,拍摄照片的时候它大约50岁。

乔纳森并不是独自一人在岛上。他和几个其他的小朋友-活龟桃金娘、弗雷德里卡、戴维和艾玛。这个神奇的乌龟乔纳森因为白内障已经失明了,而且失去了嗅觉,它很难找到食物,但幸运的是,它生活状态不错,在岛上经常能吃到水果和蔬菜,所以它不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圣海伦娜岛的游客和居民都认为这只老乌龟是很有绅士风度和仁慈的,当局制定了关于保持乔纳森健康的规则,决定为它建造一座青铜雕像,甚至会在乔纳森死后给它举办隆重的葬礼。乔纳森在1882年被带到岛上,直到现在,他才生产出一名后代,一只大乌龟最多可以活到250岁。

2.须腕动物门管状虫

这些神奇的生物居住在深海冷泉,海底充满了甲烷和石油泄漏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供给营养,他们依靠内部的硫氧化细菌共生体生存。

最著名的管状蠕虫生活在墨西哥湾,在海平面500多米深处,该蠕虫的长度可以达到10英尺。最古老的标本是可以达到250岁左右。

这种动物喜欢群居生活。

3.红海胆

红海胆是一种生活于沿海浅水域的形体小、刺状无脊椎动物,是地球上寿命最长的动物之一。它们能够存活100年,有些甚至可以存活200年或更长,并且保持健康状况,毫无衰老的迹象。

红海胆没有腿或眼睛,但发达的口与义齿位于身体的下部。1805年,路易斯和克拉克抵达奥勒冈,在这年某一天出生的一些红海胆,时至今日可能仍旺盛生长,甚至还在繁殖。

4.弓头鲸

北极露脊鲸是一个在世界上最长寿命的物种。它起源于露脊鲸科,它生活在北极和亚北极海域,是一个拥有最大嘴巴的动物。它高达58英尺,弓头鲸体长21米,体重190000公斤,雌性比雄性大。体色呈深色,无背鳍,上颚窄,下颚呈弓形。有长达3米的鲸须(为同类动物中最长者)以滤食水中的小动物,在耀眼的阳光下,鲸须常反射出绿色的荧光。和南北露脊鲸一样,弓头鲸的口腔前方并没有鲸须。

弓头鲸拥有一副洪厚的嗓子,在迁移、进食、和社交时用以互相沟通。其中一些长而重复的鲸歌可能是交配的讯号。部分个体是可以活到150-200岁。人们发现在鲸鱼的皮肤中的箭形弹,在1890年的狩猎活动中很受欢迎。

5.南极海绵

南极海绵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由于它生活在十分寒冷的地域,生长速度也放缓了,科学家发现了1550多年前的标本,它依然存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地球无氧时代是什么时候?地球无氧情况下出现的生物是怎么生存的?

全文共 211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生命,这也许是宇宙当中的一个奇迹。如今940亿光年的宇宙当中,科学家仍然是没有发现地外任何星球上存在着生命的迹象。根据目前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一颗星球想要孕育生命,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具有能够屏蔽宇宙辐射的大气层、能够支持新陈代谢的水和氧气、以及长时间保持这些条件的稳定环境。即便如此,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也不等于生命的出现,只有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一些复杂的分子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形成生命。

另一方面,一旦生命形成,它们似乎又能够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和调整能力。随着气候的变化,它们也会发展出不同的形式以延续自己的种族,这令人非常惊讶。

虽然地球已经提供了相对十分宜居和稳定的环境,但它还是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气候剧变,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差不多40亿年的历史上,生物从来没有因为这些剧变而彻底灭亡,它们始终能够在一次次的打击中复兴,这也是它们适应能力的一个铁证。

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到现在的差不多5.4亿年的时间里,地球经历过至少5次恐怖的环境剧变,带来了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这些事件足够恐怖,但是和早期的地球相比仍然是小巫见大巫。在最早期的地球,甚至连我们呼吸所必需的氧气都没有。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的最远古祖先正是在这个时期中一路走来,才繁衍出了今天这样繁华的地球生态圈。

对于这个现象,科学家们一直非常好奇:如今我们在寻找地外生命的时候,都会把氧气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那么早期地球的生物们又是如何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家很长的时间,直到最近,他们似乎终于找到了答案。在太平洋的东海岸,有一处世界闻名的沙漠,那就是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这里不仅有惊人的美景,还有着许多科研的机会。科学家不仅在这里建立了大量的天文望远镜,探寻宇宙最深处的秘密,也在这里找到了解答地球生命之谜的钥匙。

在这片沙漠中,有一个名叫Laguna LaBrava的地方,这里有一个永远都没有氧气的低盐湖泊,我们所说的“钥匙”,就隐藏在这个湖泊里。尽管完全没有氧气,但这里依然有生命存在。这是一种微生物,呈紫色,它不仅不需要氧气就能生存,甚至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多年以来,有一群科学家一直在这里对它进行研究,试图解开困扰人类多年的秘密。

来自康涅狄格大学的地球科学家PieterVisscher说:“我从事微生物垫的研究已经有差不多35年的时间了,这个系统是我目前所知地球上唯一能完全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正常运行的微生物垫。”

微生物垫这个结构,在地球上已经存在至少35亿年的时间了。它们是细菌和很多古生菌的一种膜结构,用于将细胞内的物质和外界环境隔离开来,对于这些微生物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在它存在的前10亿年时间里,地球上都没有足够的氧气供它们运行。那么,当初那些远古微生物到底是怎样来这样极端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呢?

长期以来,科学家都认为:在没有氧气的时代,早期生物可能会把铁或者是氢、硫当作替代品来完成必需的生理过程。但是,近些年来,在加利福尼亚的瑟尔斯湖和莫诺湖这两种含盐度超高的湖泊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非常极端的生物,它们竟然可以靠砷来进行新陈代谢。

这个发现非常惊人,因为砷对于现在很多生物来说都是剧毒的。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含砷化合物就是三氧化二砷,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砒霜。因此,在刚刚取得这个发现的时候,科学家们表示出了极大的震惊。

但随后,又有其他的发现也成为了这次研究成果的证据。

在西澳大利亚的TumbianaFormation,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叠层石。所谓的叠层石,指的是来自于25-28亿年前的化石,来自于当时海洋中的一些矿物甚至是微生物的沉淀。通过对这些叠层石的研究,科研人员发现了当时可能存在的一种非常神奇的过程:远古微生物捕获光和砷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是不适用于铁或者硫的。

更加令人兴奋的是,就在去年,科学家在太平洋发现了一种新的生命形式。即使是在今天的地球环境下,它们依然保持着通过砷来完成体内能量转化的机制。

而这一次在Laguna LaBrava发现的紫色微生物,同样是通过砷来进行能量转化。它们可以将亚砷酸盐进行氧化,合成砷酸盐。而且,对这种生物基因组的研究表明,它们似乎不仅可以在体内进行砷的转化,也可以转换硫的形式。兼具这两种转化形式的生物,对于早期地球的环境来说,将会具备相当强的生命力。

目前来说,虽然相关研究已经足够乐观,但科学家们还需要进一步的证实,我们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证明砷的形式转换是来自于生物体内的机制。

如果这些猜想最终都被证实,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次发现的生物的确是在“呼吸”砷,它也将成为人类所发现的第一个完全在无氧条件下能够持续生存下去的生物,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寒武纪之前地球的模样。

这是每个人都希望看到的答案,因为这将会扩大我们已知的生命形式,并且意味着虽然很多地球以外的天体并没有那么多氧气,却仍然有孕育生命的可能。我们或许会首先在火星上验证这个猜想,因为火星上确实几乎没有氧气。虽然火星表面的铁数不胜数,那里如果有生命的话更有可能是通过铁来进行能量转化,但砷也是另外的一个选择和可能。

就像谚语中所说的那样:“彼之蜜糖,吾之毒药”,那些看似恶劣的星球,没准正是其他生命形式生存的天堂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地球最长寿的生物是灯塔水母背后的秘密

全文共 1852 字

+ 加入清单

美丽而脆弱的蓝精灵,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惊人秘密,欢迎大家一起来探探“不死之王”灯塔水母。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地球长寿生物是什么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地球最长寿的生物是什么

水母的一种——灯塔水母(Turritopsis nutricula)在性成熟后会重新回到水螅型(Polyp)状态,并且可以无限重复这一过程。该报称,这种水母是唯一一种只要不被吃掉或病死,在理论上就会长生不老的生物。

灯塔水母的直径只有4至5毫米,属于水螅虫纲,它们是捕食性生物,可以从水螅体无性繁殖,是目前唯一已知的能够从性成熟阶段回复到的幼虫阶段的生物。从理论上说,这个循环可以不断重复下去,也就是说,灯塔水母可以永远存活,无需面对死亡。曾经有一位研究灯塔水母的科学家观察了4000条灯塔水母,确认它们全部都能返老还童,没有一条死亡。

灯塔水母水母的一种——灯塔水母(Turritopsisnutricula)在性成熟后会重新回到水螅型(Polyp)状态,并且可以无限重复这一过程。该报称,这种水母是唯一一种只要不被吃掉或病死,在理论上就会长生不老的动物*(结肠芽苞杆菌由于拥有环状的DNA,所以也可以永生。)。灯塔水母长约4至5毫米,在20摄氏度的水温中达到性成熟阶段需要25至30天。

多生活在热带海域。是肉食性的,以浮游生物,小的甲壳类、多毛类甚至小的鱼类为食。灯塔水母可以从水螅体无性繁殖,是唯一已知的能够从性成熟阶段恢复到幼虫阶段的生物。在20℃的水温中达到性成熟阶段需要25至30天。主要分布在加勒比地区的海域之中,但因为远洋船舶排放的压舱水,使它们逐渐散布至其他邻近海域,扩散到了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的近海

在2010年,Ma & Yang在其发表在网络刊物《自然与科学》(Nature and Science)上的一篇介绍灯塔水母的文章中,煞有介事地将其称为“不会死亡的动物”。文章称,灯塔水母只有5毫米长, 可以从成熟期阶段“轮回”到幼年的水螅状态重新生长,这样它便拥有没有界限的生命。由于拥有这样的特殊能力,灯塔水母从原来的栖息地加勒比海,扩散到了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的近海,并出现在大西洋的另一侧——巴拿马地区。研究者们相信,灯塔水母是通过依附在大船船底,“畅游”了彼此交汇的大洋。。

徐教授介绍,我们这里所说的“水母”其实是动物界刺胞动物门的成员,该动物门主要有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海蜇和各种珊瑚是人们最熟悉的刺胞动物。多数刺胞动物的生活史中都包括两个基本的形态阶段:一个是水螅型,一个是水母型。“在刺胞动物一个完整的生活史中,存在着一个无性生殖的水螅型阶段和一个有性生殖的水母型阶段。这两个阶段是交替出现的。在学术上,动物生活史中具有这种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交替出现的现象我们称为世代交替。一般来讲,一种动物的生活史具有种的特异性,且各阶段是必须经历的。”。对于低等生物而言,这是一种细胞分化的能力,而且不仅是灯塔水母,所有种类的水母都具备这种能力。

在徐教授看来,灯塔水母与普通水母其实并无太大区别。灯塔水母(Turritopsis nutricula)是McCrady于1857年定名的,它只是灯塔水母属的一个成员,该属还包括另外9个物种。中国有记载的是灯塔水母和短柄灯塔水母。“一般意义上的水母是指刺胞动物的水母型阶段,根据这样的界定,普遍意义上的水母就包括水螅纲的大多数种类和钵水母纲的全部种类,其已知种类超过3000种。水母型仅是刺胞动物生活史中的一个环节,故不同的种类,其水母型占总生活史时间的比例差异极大。”

事情出现转机是在1996年。当时,意大利研究者Piraino等人对4000只不同发育阶段的水母型灯塔水母进行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转化诱导试验,这些环境条件包括:(1)饥饿;(2)突然改变水温(升高或降低);(3)降低盐度;(4)机械损伤。结果显示,在人为改变的环境下,不同发育阶段的灯塔水母均出现了水母型转化为水螅型的现象,但转化过程随水母型发育的程度不同有所差异。这就是该研究的全部结果。

对于实验结果所说的灯塔水母拥有“逆生长”能力,徐教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质疑——假设灯塔水母是长生不老的,它从一种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姑且认可它是从成年转变为幼年状态,那么其生命状态应该从变为成年之后,能够再度转变为幼年,这才叫做“长生不老”,如果生命形式仅仅转换了一次,就不可以称之为“长生不老”。

因而,可以这样说,灯塔水母在一般条件下仍会死亡,其 “长生不老”的说法或许只是基于一个不严谨的科学实验以讹传讹的不实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地球史上最大的生物辐射,原来是它主导的!

全文共 3461 字

+ 加入清单

奥陶纪是古生代的第二个时代,在4.84.43亿年前,紧随寒武纪之后。奥陶纪是地球历史上大陆地区遭受大规模海侵的时代。那是一个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相对激烈的时代。这也是气候差异和冰川发展发生的时代。

在奥陶纪,无脊椎动物如甲鱼等出现在脊椎动物中,但海洋中真正的主角是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在那个时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是海洋生物中最重要的群体。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又发生了生物辐射事件,即所谓的“奥陶纪生物辐射”。

从演化水平和分类水平来看,虽然这次大规模的辐射不如“寒武纪大爆发”,但其辐射规模却远远大于后者,后者是寒武纪的3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主要体现在生物门一级的大辐射,而奥陶纪的大辐射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有序、科、属一级的生物。

奥陶纪动物群主要由钙质甲壳类腕足动物、三叶虫、半棘皮动物、棘皮动物、苔藓动物、棘皮动物等组成。此外,奥陶纪增加了大量的底栖生物游荡、生态分层和群落复杂性,食物链变得更加复杂和完善。

图1显生宙海洋演化动物群和奥陶纪生物辐射(照片来源:根据詹2017年版杰克·西普科斯基,1978,1981等。)

奥陶纪,各种无脊椎动物“星”竞相发展

奥陶纪海洋无脊椎动物在浅海空前繁盛,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以鹦鹉螺为代表的头足类逐渐取代了稀有的虾类,成为海洋中的新霸主和食物链的顶端。

鹦鹉螺是海洋生物诞生以来最大的“身体”动物,最长可达4米。这是奥陶纪真正的海怪。它的头两边都有眼睛,中间有一张嘴,嘴巴里有颚和有齿的舌头,类似鹦鹉的嘴,所以它被称为鹦鹉螺。嘴巴周围有许多长手腕,手腕上有吸盘。他们可以打猎和爬行。鹦鹉螺始于寒武纪晚期,在奥陶纪达到顶峰。

图2奥陶纪巨型鹦鹉螺(照片来源: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铅笔石动物看起来精致可爱。它的形状很奇怪,有些是树状的,有些像张开翅膀飞翔的大雁,有些像张开的弓,但最奇怪的是网兜状的细网笔石,它的表面布满各种网眼,中间形成一个空腔。

笔石非常类似于今天海洋中的杆壁虫,可能属于半角闪石。铅笔石有两种生活方式。原始的石笔动物就像一棵树,固定在海底,然后向上生长。更高级的笔石动物主要以漂浮方式生活,依靠笔石蠕虫的触角摆动和过滤海水中悬浮的有机物。奥陶纪和志留纪是笔石最繁荣的时期。有时在一个标本中可以看到数百种单独的笔石动物,这表明当时海洋中笔石动物是多么丰富。

图3笔石化石(照片来源:张远提供)

三叶虫在寒武纪已经非常繁荣,新的类型在奥陶纪进化。海洋痞子中的三叶虫有扁平的身体和坚硬的头,很容易挖掘。由于大量食肉鹦鹉螺的出现,一些三叶虫的胸部和尾部有许多针用于防御。其他三叶虫也进化出非常聪明的脊椎动物结构来抵抗新出现的天敌鱼类的捕食。

奥陶纪牙形刺极其多样,达到了历史发展的顶峰。那时,大海是牙形刺的天堂,大量牙形刺生活在那里。

奥陶纪腕足动物也极其丰富,总属数是寒武纪的6倍。华南资料表明,早奥陶世晚期,腕足动物辐射始于浅海细碎屑沉积区,晚奥陶世早期,腕足动物辐射占据了更深的海水环境。

图4腕足动物化石(照片来源:詹)

在此期间,海洋生态系统变得更加多样化。

奥陶纪海洋生物种类繁多,与生境的多样性密切相关。在台地环境中,有深穴居的双壳类、浅穴居的多毛类、一些腕足类和三叶虫类、低级无柄底栖腕足类、双壳类等。高级固着底栖棘皮动物、苔藓动物、珊瑚、树状笔石、水平软舌蜗牛、底栖游荡三叶虫、双壳类、腹足类和介形类等。,形成从海底到海面不同高度的生态分层。

此外,在陆架水域、海洋水域和斜坡环境中还有游动的头足类动物,以及漂浮的笔石、可疑来源、几丁质和放射虫。因此,在奥陶纪,从海底到海洋表层水,从海岸到深水斜坡带,生态空间被有效地占据,每个生态空间都有相当丰富的不同种类的生物。

图5奥陶纪海洋生态关系食物网(照片来源:·董等,2009)

在奥陶纪的各种生态类型中,底栖生物是主要类型。例如大量爆发的腕足动物、棘皮动物、苔藓植物、珊瑚和海绵,它们在海床上方的不同水层中移动和进食。与此同时,内生菌的数量也开始增加,一些动物(如鳃亚纲动物)可以挖洞或在海床下12厘米以上的深度钻孔。

奥陶纪,游泳生物和浮游生物开始兴起,如大型游泳生物——头足类和浮游笔石,它们进化迅速,在不同深度的海水生态空间中占据重要地位。

食物链关系“洗牌”

随着奥陶纪的到来,生物界已经建立的食物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不再是统治寒武纪时代的稀有虾。随着稀有虾的减少,它们已经被体型更大、游泳速度更快、更适应环境的食肉头足类动物取代,如直角石足类动物。它们的后代是现代海洋中的章鱼、鱿鱼和鹦鹉螺,这是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它们还以其卓越的游泳和捕食能力在海洋霸主中占据一席之地。

就摄食模式而言,奥陶纪海洋生物的最大特点是出现了大量不同的滤食性生物。

它们以悬浮物质或小型浮游生物为食,如海底浅层的一些枝角类、珊瑚类和磷壳腕足类过滤器,海底表面的大多数枝角类、单板类和腹足类过滤器,海底下层的钙质甲壳类腕足类过滤器,带有纤毛环,珊瑚和苔藓虫以不同高度的触须为食, 海百合和海百合能以触须(2100厘米)在海底上层为食,这是由于在有纤毛触须的开阔水域和海洋水域中存在着长茎、笔石等过滤物,从而形成海底。大量滤食生物的爆发和食物摄入生态分层的扩大是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重要特征。

奥陶纪增加了一些食肉动物,如头足类动物、帽足类动物、无颚鱼类和在海底移动的海星等。他们中的一些人直接利用各种食肉器官来积极捕猎。

此外,植食性生物也显著增加。除了寒武纪出现的表层和介形类外,在奥陶纪还加入了海胆、一些腹足类、介形类和软壳节肢动物(如核桃虾),以底栖微生物群落为食。与此同时,以海底沉积物淤泥为食的生物继续繁殖,如三叶虫、一些腹足类和介形类。

总的来说,许多底栖和远洋食肉动物的出现以及食草动物群体的增加改善了奥陶纪海洋生物的食物结构。

因此,奥陶纪海洋生物可能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和复杂的食物网或食物链。

根据对笔石孔口装饰的功能分析,专家得出结论,笔石可能是许多其他化石物种的食物,其中最有可能的捕食者包括头足类和节肢动物。近年来在浙江和瑞典发现的残体笔石标本,以及在美国奥陶纪地层和瑞典志留纪地层中发现的带有水疱寄生痕迹的笔石标本,为笔石与其他生物的共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捕食是三叶虫食性的一种原始方式,主要局限于早寒武世类型。奥陶纪的种类主要包括颗粒摄食和滤食性,因此尽管奥陶纪三叶虫可以在海底自由移动,但它们可能不是食肉动物,而是更有可能捕食的动物。

大多数奥陶纪腕足动物是底栖无柄动物,以过滤食物为食。它们也更有可能成为猎物。美国晚奥陶世地层中的腕足动物化石保存了头足动物留下的疤痕。在浙江西部和江西东部的晚奥陶世腕足动物中,也有寄生在活着的腕足动物壳上的角状环石的例子。

此外,在美国石炭纪地层记录中也发现了头足类动物捕食腕足类动物的证据,早在奥陶纪就可能建立了捕食和被捕食之间的关系。在瑞典,奥陶纪的腹足动物也有被捕食留下疤痕的证据。

地形、地质和洋流的变化是奥陶纪生物大发展的原因。

继寒武纪大爆发之后,奥陶纪是另一个生物大发展的时代,特别是无脊椎动物的竞争性发展。那么,生物学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科学家最近的研究表明,早奥陶世,随着气温上升和海平面上升,扬子地台逐渐被淹没。氧气含量高的紫红色泥质灰岩沉积覆盖整个平台。在氧化的同时,原来的平台地形被“改造”成一个相对平缓的斜坡,增加了不同的生态位,为相关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

此外,由于区域地质构造运动和风化作用,一些来自陆地的岩石碎块进入海洋,增加了海底的营养物质,从而为不同物种的生物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营养来源,导致了奥陶纪第一次生物大发展。

后来,随着华南板块在晚奥陶世向北漂移,沿着冈瓦纳大陆海岸出现了从南极到赤道的寒流,也被称为“冷舌”。受此影响,冷水流给华南板块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了海洋生物的分化和繁荣,从而形成了凉水动物群,被记录为一套凉水碳酸盐岩。因此,赤道“冷舌”是华南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背景机制之一。

总之,奥陶纪是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时代,为古生代生物的伟大发展打开了帷幕。

谁控制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生物辐射?》

参考:

1.詹,金吉硕,。2013.奥陶纪生物辐射研究:回顾与展望。科学通报,58 (33),3357–3371。

2.荣家峪,黄冰。2014.生物灭绝研究三十年。中国科学地球科学,44,28。

3.董,詹,范娟新,,刘晓。2009.奥陶纪生物辐射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中国科学系列D:地球科学,39,129-14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臭氧层能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什么的伤害 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臭氧层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它将太阳光中99%的紫外线过滤掉,这对于地球上生命的生存十分重要。

臭氧层

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公里的高度处。若把臭氧层的臭氧校订到标准情况,则其厚度平均仅为3毫米左右。臭氧含量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不同。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裨益。过量的紫外线会使人和动物免疫力下降,最明显的表现是皮肤癌的发病率增高,甚至于使动物和人眼睛失明。

臭氧层的作用

1、保护作用,它能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6.3nm以下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2、加热作用,吸收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

3、温室气体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即在气温很低的这一高度,臭氧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如果这一高度的臭氧减少,则会产生使地面气温下降的动力。因此,臭氧的高度分布及变化是极其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地球生物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一种生活在2.5亿年前的细菌,这是人类发现的地球上最古老生物

许多年前,科学家在新墨西哥州的卡尔斯巴德洞穴中发现了这些细菌。它们被包裹在盐晶体中,处于悬浮状态,被埋在地下500多米处。DNA测试表明,这些史前细菌与今天地球上存在的卡介苗细菌密切相关。科学家已经通过化石和辐射测试确定了这种晶体的2.5亿年历史。

目前,科学家已经从晶体中提取出这些悬浮的细菌孢子,并将其放入密封的试管中,等待它们再次孵化。科学家声称这些细菌比恐龙更古老。人类发现的最早恐龙遗骸是在2.3亿年前。这些细菌的发现使得研究地球上的古生代生物成为可能,因为地球上95%的海洋生物在经历了晚古生代的大冰期后灭绝了。

2.5亿年的生命也给科学家们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目前,他们不能排除外星生命的可能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地球生命最长的生物你知道有多少

全文共 1141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生命最长的动物宝宝你知道的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地球上生命最长的生物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地球生命最长的生物

科学家认为,人类的生命应该在120岁左右,但是由于一生中各种意外的原因,以及饮食、情绪、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人类的寿命普遍集中在70-80岁左右。而在动物世界中,如果不是为人类所捕杀或干扰,100岁的寿命可以说遍地皆是。有些生物甚至能够轻松活到200岁。而寿命最长的南极洲海绵,一生的长度甚至能超过1500年。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寿命长过人类的罕见生物吧。

1、 灯塔水母

灯塔水母这种水母物种或许是世界上唯一真正发现不老泉的动物。因为它有能力从一个成熟的成年阶段转变成一个不成熟的息肉阶段然后再变回来,或许它的寿命并不受大自然的限制。因为它们能够忽视死亡,所以个体的数量正在不断激增。

这才是长生不死来

2、 蜥蜴

老古董这个词通常都用于描述一个老人,但是当谈及一只蜥蜴的时候,这个词跟它所比喻的内容一样毫不夸张。目前存活的两个大蜥蜴物种是蜥蜴目中唯一存活的物种,它们是活着的老古董。它们也是地球上活的最长的脊椎动物,一些蜥蜴的寿命介于100年至200年间。

3、 弓头鲸

弓头鲸也被称为北极露脊鲸,到目前为止它们是地球上寿命最长的哺乳动物。一些弓头鲸被发现身上卡着象牙长矛的尖刺,这些都是200年前的捕鲸者捕捉失败留下的。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弓头鲸的寿命至少有211年。

4、 加拉帕戈斯象龟

乌龟被认为是地球上寿命最长的脊椎动物。它们当中寿命最长的代表是名为哈里特的一只加拉帕戈斯象龟,它在2006年6月因心脏衰竭在一个动物园中去世的时候为175岁。哈里特被认为是达尔文乘坐小猎犬号进行史诗级航行的代表。据说一只名为Adwaita的亚拉伯拉象龟去世时年龄为250岁。

5、 蛤蜊

名单上首先是这些庞大的海生蛤蜊,它们原产自普吉特海湾而且已知的是至少存活了160年。它们以其长“脖子”而闻名,或者说是虹吸管,而且能够长到1米多长。

6、 管蠕虫

这些华美的深海生物是管蠕虫,它们生活在海底的碳水化合物通风口附近。众所周知的是它们存活了170年,但是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或许有一些已经存活了超过250年。

7、 紫球海胆

红海胆又名巨紫球海胆,只能在太平洋中发现它们的踪影,主要生活在北美的西海岸沿岸。它们生活在浅滩区域,有时候是岩石上,或者低潮线向下90米的水中,但是它们不会呆在波涛汹涌的地方。它们把自己的体刺用作高跷在海底爬行。如果你发现一只红海胆,记得告诉你的长辈,因为一些个体的寿命超过了200年。

8、 锦鲤

锦鲤是一种观赏性家养鲤鱼。它们通常都被饲养于装有人工假山的水池或者装饰性的池塘中。令人惊奇的是一些品种寿命超过200年,目前已知寿命最长是一条名为Hanako的锦鲤,死时年龄为226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地球磁场对生物的影响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磁场是客观存在的,各种生物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地球磁场,下面带您了解一下地球磁场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的地磁感应能力

海龟、信鸽、候鸟等多种生物可以依靠磁场进行精确的定位。

1.科学家们发现,海龟能通过地球磁场和太阳及其他星体的位置来辨别方向,信鸽辨别方向的能力特别强,即使上海的信鸽带到新疆放飞,它仍然会飞回上海,路途中就是碰到狂风暴雨,它也不会迷失方向。

2.科学家曾对信鸽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把磁棒和铜棒分别绑在一些鸽子身上,然后运到很远的地方选择在阴天放飞。绑着铜棒的鸽子,飞行方向正确,都安全返回主人家,而那些绑着磁棒的鸽子却满天飞,失去了方向,这个实验说明,鸽子能利用地磁场导向,绑了磁棒的鸽子,识别地磁场本领受到磁棒的干扰,自然也就迷失方向。

3.科学家对候鸟迁徙现象进行研究,发现候鸟体内有“雷达”,它能够根据自己的电磁场同地磁场的相互作用来正确定向。在秋天,科学家把候鸟关进笼子里,用布罩起来,不让它们看到外面世界,这些鸟却聚集在笼子的南部,准备向南飞,后来,把笼子放在一种磁场装置里,这些鸟在笼子里到处都有,可见,地磁场对于候鸟是很重要的。

不光鸟类,就是一些昆虫,甚至细菌也会对地磁场有感受之能力,有一种细菌,总是一头朝南,一头朝北,从不朝向东西方向;有的鱼,把它放进陌生的静水池里,它也是朝着南北方向游动;有种白蚁能在南北方向上建巢,因此,这种白蚁被称为“罗盘白蚁”。

今天小编就地球磁场对生物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是什么

全文共 2602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但是,你知道什么动物是世界上最大的么?小编接下来就为你揭晓。

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

蓝鲸不但是最大的鲸类,而且比地球上曾经生活的最大的恐龙还要大,是目前人们所知道的自古至今所有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般体长为2400~3400厘米,体重为150,000~200,000千克,也就是说,它的体重相当于25只以上的非洲象,或者2000~3000个人的重量的总和。所幸的是,由于海洋浮力的作用,它不需要像陆生动物那样费力地支撑自己的体重,另外庞大的身躯还有助于保持恒定的体温。蓝鲸全身体表均呈淡蓝色或鼠灰色,背部有淡色的细碎斑纹,胸部有白色的斑点,褶沟在20条以上,腹部也布满褶皱,长达脐部,并带有赭石色的黄斑。雌兽在生殖孔两侧有乳沟,内有细长的乳头。头相对较小而扁平,有2个喷气孔,位于头的顶上,吻宽,口大,嘴里没有牙齿,上颌宽,向上凸起呈弧形,生有黑色的须板,每侧多达300~400枚,长90~110厘米,宽50~60厘米。在耳膜内每年都积存有很多蜡,根据蜡的厚度,可以判断它的年龄。在它的上颌部还有一块白色的胼胝,曾经是生长毛发的地方,后来,毛发都退化了,就留下一块疣状的赘生物,成了寄生虫的滋生地。由于这块胼胝在每个个体上都不相同,就像是戴着不同形状的“帽子”,所以可以据此区分不同的个体。背鳍特别短小,其长度不及体长的1.5%,鳍肢也不算太长,约为4米左右,具4趾,其后缘没有波浪状的缺刻,尾巴宽阔而平扁。整个身体呈流线形,看起来很像一把剃刀,所以又被称为“剃刀鲸”。

蓝鲸的身躯是如此的巨大,以致于一条舌头就有2000千克,头骨有3000千克,肝脏有1000千克,心脏有500千克,血液循环量达8000千克,雄兽的睾丸也有45千克。如果把它的肠子拉直,足有200~300米,血管粗得足以装下一个小孩,脏壁厚达60多厘米,雄兽的阴茎长达3米。它的力量也大得惊人,所发出的功率约为1500~1700马力,堪称是动物世界中当之无愧的大力士。

蓝鲸分布于从南极到北极之间的南北两半球各大海洋中,尤以接近南极附近的海洋中数量较多,但热带水域较为少见。在我国见于黄海、东海、南海,包括台湾南部及西南部水域。尽管体型巨大,平时行动缓慢,常常静止不动,却能在水中沉浮自如,尾巴灵活地摆动,既是前进的动力,也起着舵的作用,前进的时速高达28公里。

蓝鲸栖息的海湾大多由陆地的河水中冲入了极为丰富的有机质,使水质十分肥沃,促进了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密集的浮游生物,又引来了身体闪耀着钻蓝色光芒的大群磷虾。不可思意的是,蓝鲸这种超大型的动物竟然就是以鳞虾这种微小的动物为主要食料的。它的胃分成四个,第一胃为食道部分膨大而变成的,所以胃口极大,一次可以吞食磷虾200万只,每天要吃掉4000~8000千克,如果腹中的食物少于2000千克,就会有饥饿的感觉。磷虾是全世界数量最多的动物,广泛分布于南北极海区,正是由于如此丰富的食物,而且生活在水里没有支持体重的限制,所以蓝鲸才能发育得这样巨大。它每天都用大部分时间张开大口游弋于稠密的浮游生物丛中,嘴巴上的两排板状的须像筛子一样,肚子里还有很多像手风琴的风箱一样的褶皱,能扩大又能缩小,这样它就可以将海水和磷虾一齐吞下,然后嘴巴一闭,使海水从须缝里排出,滤下小虾小鱼,吞而食之。蓝鲸的食物还有其他虾类、小鱼、水母、硅藻,以及各种浮游生物等,相形之下,生活在北方海域的蓝鲸,体型比生活于南极附近水域的要小,一般认为这与其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蓝鲸虽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肺进行呼吸,肺的重量达1000多千克,能容纳1000多公升的空气。这样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数大大减少,大约每隔10~15分钟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呼吸时先将肺内的二氧化碳等废气从鼻孔逐出体外,然后再吸进新鲜氧气。每当它的头部露出水面呼吸时,先将体内的二氧化碳等废气逐出体外,这股强有力的灼热气流冲出鼻孔时,喷射的高度可达10米左右,并把附近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使蓝色的海面上出现了一股蔚为壮观的水柱,远远望去,宛如一股海上喷泉,同时还发出犹如火车的气笛一般响亮的声音,人们称之为“喷潮”。人们可以根据蓝鲸喷气时发出的声音、喷潮的高度和形状,来确定它的位置。

一般鲸类在潜水之前是不会升起尾巴的,但蓝鲸在潜水之前总是将尾巴露出水面,有时竟高高地跃出水面,然后迅速潜入30~40米的水中去寻觅食物。平时它也喜欢用尾鳍打水,这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和多种目的的消遣,可能是在做游戏,也可能是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许是为了摆脱皮肤上的寄生虫的骚扰。

虽然有人曾见到50~60只蓝鲸成群活动,但一般很少结成群体,大多数是孤独的,或仅有2~3只在一起活动。双栖的蓝鲸彼此十分和睦,一起游泳、潜水、觅食和呼吸,宛如鸳鸯,形影不离,身后常常留下一条宽宽的水道。3只在一起的蓝鲸,大多为雌兽和一只幼仔鲸紧靠在一起,雄兽尾随其后,相距大约3米左右。

蓝鲸在冬季繁殖,雌兽一般每2年生育一次,怀孕期为10~12个月,每胎只产1仔。刚出生的幼仔体长就达6~8米,体重约为6000千克,为了防止窒息而死,雌兽要将幼仔托出水面呼吸第一口空气,以后它就能自己呼吸了。雌兽的一对乳头长在生殖孔的两侧,哺乳的时候游在海水的上层,幼仔则紧跟在雌兽后方的下面,因为幼仔没有能动的嘴唇,不能自己衔着乳头吮乳汁,雌兽就凭借肌肉的收缩,将乳汁直接喷射到幼仔的嘴里,这也是它对水中生活的一种很好的适应。蓝鲸乳汁中的营养十分丰富,其中脂肪的含量是牛乳的10倍,而幼仔每天吸食的乳汁在1000千克以上,所以发育得很快,8个月以后,可增加到15米,体重增长到23,000千克,可以自己张嘴吃各种浮游生物了。到了2岁半至3岁时,体长即可超过20米。性成熟的年龄约为8~10岁,寿命一般都在50岁以上,最多可以活到90~100岁。

蓝鲸在分类学上隶属于哺乳纲、鲸目、长须鲸科、长须鲸属。由于多年来世界各国在各大海洋中竞相猎捕,现在体长在25米以上的蓝鲸已经很少见了。另外,鳞虾的大量捕捞,也使蓝鲸的觅食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据统计,半个世纪以前,全世界的蓝鲸大约还有30万只之多,到1974年尚有25000只,而现在仅剩有大约2000只了。尽管自1932年以来,国际上就已经对每年捕杀蓝鲸的数量作了限制,但是这种世界上最大动物的前景仍然十分危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 是有外星生物吗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连续35年接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是一个未解之谜,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无论这些信号的来源如何,它们都为人类未来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需要更加关注和重视这些信号,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手段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本质和来源。还需要考虑到这些信号可能对人类未来的探索产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人类的未来发展。

据报道,这些信号是一系列规律的脉冲,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复出现。这些脉冲信号具有很高的强度和稳定性,表明它们的来源非常遥远。科学家们最初认为这些信号可能来自磁星,但最新的研究显示它们的来源可能更为神秘。目前这些信号的具体本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由于这些信号的来源尚未确定,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可能的假设,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信号可能来自外星文明。这些文明可能使用了一种先进的通信方式,通过发送一系列规律的脉冲来传递信息。这种假设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目前还无法确定这些信号是否包含有意义的信息。

无论这些信号的来源如何,它们都为人类未来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如果这些信号确实来自外星文明,那么将有机会了解其他星球上的生命形式和文明发展。这可能会对未来探索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所在的宇宙。如果这些信号是来自某种自然现象,那么将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奥秘。这些信号可能会成为了解宇宙的新工具,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的运作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