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R5519星系(20篇)

在银河里面有很多的星球,地球就是其中之一。学过地理都有了解过,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自转和公转,这样才会有我们的白天和黑夜。那么地球在银河里面属于哪个星系呢?下面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浏览

934

文章

118

篇1:一个星系两颗“心”

全文共 706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星系两颗“心”

在一座星系的中心处,天文学家发现了两个大型黑洞向着最终撞击而盘旋前行的证据。这个发现是由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利用沿轨道运行的 Chandrax射线观测站提供的数据得出的,它证实了天文学家们长期以来的猜想,即:许多星系中心的黑洞可能都是两个。

这个具有两个黑洞的星系名为 NGC6240,距离地球400万光年。1983年,观察 NGC6240可见光的天文学家发现,它的形状被强烈扭曲了,这表明它是由两个发生撞击的星系所组成的。然而,真正激起他们好奇心的是,这个星系以长波(光谱上的红外区)形式向外辐射出大量能量。

只有两种机制能够解释如此巨大的红外辐射。NGC6240星系内可能充斥着恒星爆发,形成了大量新生恒星。另一种可能性是,它可能具有一个活动星系核,系核附近的尘埃云能够吸收 X 射线,并以红外线的形式辐射能量。

研究小组成员、德国 Garching 市马普学会宇宙物理研究所的天文学家 Stefani· Komossa 指出,新的观测结果揭示出某些迹象,表明这些 X 射线源就是黑洞。首先,它们非常强烈而集中,而且发出的是异常强烈的高能 X 射线-这是 AGN 而并非恒星爆发的特点。当研究小组仔细观察 X 射线的分布情况时,他们发现了两处彼此距离3000光年的 X 射线源。两个黑洞以这个距离围绕它们共同的中心旋转了数百万年。再过几百万年,两个黑洞将越转越近,同时以引力波的形式释放能量,最终合为一体。

英国剑桥大学的天文学家 Royai Martin Rees 指出,这种合并大概能够解释为何某些星系并未表现得越靠近中心恒星密度越高:“在合并过程中,二者(黑洞)早就将恒星从星系中心除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NASA发现拥有超大质量黑洞的最小星系

全文共 230 字

+ 加入清单

据报道,它的直径只有大约300光年。在M60-UCD1的中心,天文学家观察到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美国宇航局表示,这个黑洞的质量是银河系黑洞的五倍。至于密度,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说,如果一个人抬头看地球上的恒星,在银河系中只能看到大约4000颗行星,而在M60-UCD1中有100万颗。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表示,这一发现使他们确信,在外层空间一定还有其他具有超大质量黑洞的致密星系。此外,他们还认为这一发现有可能证明M60-UCD1等矮星系是爆炸后较大星系的残余。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神秘的暗物质可能藏在星系际空间的纤维结构中

全文共 1245 字

+ 加入清单

在宇宙学中,暗物质指的是不能通过电磁波观测来研究的物质,即不与电磁力相互作用的物质。据估计,整个宇宙的大约三分之一是暗物质。暗物质的探测已经成为粒子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中最热门的领域之一,但是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暗物质存在的确切证据。现在,在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的帮助下,天文学家认为他们已经发现了新的线索,可以帮助解开这些失踪物质的神秘面纱。

“如果我们找到这种缺失的材料,我们就能解决天体物理学中最大的问题之一,”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的博士生奥索利亚·科瓦奇在美国宇航局的一份声明中说。"宇宙物质构成了恒星、行星和我们,那么多物质藏在哪里呢?"

尽管暗物质是目前解释各种星系和星系团观测结果的最热门理论,但科学家们仍然没有暗物质的直接观测证据。科瓦奇和她的同事想探索一个流行的理论:暗物质隐藏在充满星系际空间纤维结构中。这些纤维是由温暖的气体组成的,通常很难研究,因为当望远镜调整我们眼睛能看到的光线时,它们就不能记录这些结构。

因此,研究人员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他们将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对准了一个名为H1821+643的类星体。类星体可以产生强烈的X射线信号。研究人员推测,如果暗物质真的隐藏在星际纤维结构中,那么类星体的X射线信号可能会受到干扰,这样它们就可以追溯并比较预期结果和观测结果。

研究人员还特别调整了搜索方法。基于观察到的特定类星体,他们逐渐确定了最能显示纤维结构效应的特定X射线波长。这意味着他们实际上可以用类星体的X射线作为工具,而不是被极度明亮的射线淹没。

“我们的技术在原理上类似于如何在广阔的非洲平原上有效搜索动物,”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该研究的合著者阿科斯·波格丹一世说。"我们知道动物需要水,所以先在水坑周围搜索是非常可靠的."

研究小组使用这种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识别17种纤维结构,并计算出隐藏在这些纤维中的实际质量。结果表明暗物质确实隐藏在这个宇宙中。详细的结果发表在2月13日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CXO)是美国宇航局于1999年发射的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以印第安裔美国物理学家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的名字命名。

作为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第三颗卫星,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主要用于观测天体的X射线辐射。它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被认为是X射线天文学中的标志性空间望远镜,标志着X射线天文学从光度时代进入光谱时代。

1999年7月23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了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其轨道为椭圆形,近地点为10,000公里,远地点为140,000公里,轨道周期为64小时。目前,这颗天文卫星由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控制和运营。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取得的主要成就包括:在雪茄星系(M82)发现了中等质量黑洞的证据,在伽马射线爆发GRB 991216中发现了X射线发射,在银河系中心观察到了来自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的X射线辐射,以及当物质从原恒星盘落入恒星时的X射线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宇宙中最亮的星系,曾经同时吞食了三个“自己的同胞”

全文共 1188 字

+ 加入清单

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发现,目前已知的最亮的星系似乎同时吞噬了三个类似的星系,这就是为什么它具有如此高的亮度。这一发现可能解释了这个“光秀”背后的黑洞在早期宇宙中是如何达到如此惊人的规模的。

几乎所有星系的中心都有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可以达到太阳的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倍。先前的研究表明,当这些巨大的黑洞吞噬外来物质时,它们会释放大量的光,这可能是宇宙中最亮的物质之一类星体的来源。天文学家可以观察到类星体,即使它们离我们更远。因此,类星体是人类已知的最遥远的天体之一。离我们最远的类星体也是宇宙中最早形成的类星体,因为它们离我们越远,光到达地球的时间就越长。

对于科学家来说,解释早期宇宙中的黑洞如何吞噬足够多的物质成为超大质量黑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研究人员希望分析尽可能多的早期类星体,以进一步了解它们的发展过程。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距离地球约250亿光年的类星体WISE J上。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智利圣地亚哥迭戈波塔利斯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塔尼奥·迪亚斯·桑托斯说,这个星系相对较小,直径只有银河系的十分之一。

然而,这个布满灰尘的小类星体是我们所知道的最亮的星系之一。英国莱斯特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安德鲁·布莱恩是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他说它的亮度比银河系高10000倍,比太阳高100万亿倍。

此外,类星体WISE J 224607.57-052635.0也是已知最早的类星体之一,形成于大约124亿年前,仅比大爆炸晚13亿年。这个类星体和它的同类非常热而且布满灰尘。

科学家使用智利的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望远镜(ALMA)和新墨西哥州的卡尔·詹斯基甚大阵列分析了类星体WISE J 224607.57-052635.0。详细的研究报告发表在11月15日的《科学》杂志上。

这张照片是迄今已知最亮的星系——WISE j 224607.57-052635.0的概念图。它的直径只有银河系的十分之一,但是它的亮度却是银河系的10000倍。

布莱恩的团队发现了三个通过尘埃与类星体相连的小星系,它们的碳含量非常高,类似于碳烟。"这些星系和尘埃分布在类星体WISE J 224607.57-052635.0周围,占据了银河系大小的区域。"

光是类星体内部的尘埃就有17亿倍于太阳的质量,而它们的“卫星”星系中的尘埃总量只有一点点多。“我们相信,这是人类第一次在早期宇宙的多重合并事件中发现尘埃连接带。”

构成尘埃的元素是由巨星内部的核反应形成的,然后分散到整个星系。这表明类星体周围的气体与更早的恒星诞生有关。布赖恩说,这一发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体和尘埃在星系诞生中的作用。

研究人员指出,星系与其他星系的融合不仅能为类星体发光提供原材料,还能产生大量的尘埃覆盖它们。因此,这项研究的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早期宇宙中这些明亮但布满灰尘的星系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怎样快速找到M33星系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在茫茫的宇宙中,有无数的星星,这些星星相互吸引,彼此联系,组成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星系,比如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广袤的银河系中。除了我们相对熟悉的银河系,还有一个离我们很近的星系——M33,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怎样快速找到M33星系。

M33(也称NGC598)是一个位于三角座区域的漩涡星系,也是本星系群的第三大星系(仅次于M31和银河系),是距地球最近的星系之一。M33被认为是M31的卫星星系,也是不借助光学设备能看到的最远天体之一。

M33星系、银河和最邻近的仙女星系成本星系群“三驾马车”,在这“三驾马车”之间还有约50多个矮星系,在仙女星座不远处可以找到M33星系。M33距离银河系约295万光年,同时距离仙女星系75万光年,组成一个大三角。M33星系在天球上的移动速度很慢,马克·里德等人用美国的甚长基线射电望远镜系列经过2年多的观测,发现它的运动速度很慢,在一年之内才转动了千分之八度,这一速度等于在火星表面爬行的蜗牛的速度的1/100。

M33星系在大小上(其横截面为50光年左右)比银河系约小三分之二,在亮度上也比银河系暗淡。但是M33星系充满活力,观察它十分方便,因为M33星系恰好将自己的平面转向地球方向(方位角约45度)。在M33星系内部可以看到超新星爆发后形成的尘埃团,以及从巨大恒星发出的恒星风和新的年轻恒星的形成。

虽然M33离我们很近,但是由于天气和光污染的影响,我们还是很难直接用肉眼看到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地球正在被另一个星系的不可见的古老能量轰炸

全文共 1234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正受到不可见光的轰击,没有人能理解。

这些超短超强的古代能量脉冲,也称为快速无线电脉冲,是看不见的宇宙中最亮的闪光。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行进数十亿光年,其强度相当于近100个太阳,当它们到达地球天文望远镜的范围时,在几毫秒内就消失了。因为它们是无线电波,所以在这样做的时候肉眼是看不见的。

这些神秘的脉冲是来自超大质量超新星的远距离闪光吗?或者是宇宙中旋转速度最快的中子星的疯狂旋转?也许是外星飞船飞越宇宙时产生的推力?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原因。然而,自2007年首次发现以来,人类只检测到30次FRB。天文学家认为它们可能是不停的现象,但是人类的现代技术无法完全捕捉到它们。

由于澳大利亚的高科技天文望远镜,10月10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为这一说法增加了证据。

“我们在一年内发现了20次快速射电爆发,几乎是2007年发现以来全世界发现的两倍,”文章的第一作者,澳大利亚斯温伯恩科技大学和国际射电天文学中心的天文学家瑞安·香农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还证实了快速无线电爆发来自宇宙的另一边,而不是我们银河系的另一边。”

星际棒球捕手手套

在香农和他的同事们的一项新研究中,澳大利亚平方公里无线电阵列(ASKAP)——一个由36个相同的天线组成的阵列,连接到一个强大的射电望远镜上——被用来在比以前更大的范围内监测FRB。

阿斯卡普位于澳大利亚西部一个偏远的灌木覆盖的平原上。每个ASKAP天线从稍微不同的角度监视天空,同时盯着240平方度的空间。据研究人员称,这个无线电阵列监测到的狭窄天空“是满月面积的1000倍”,已经成为捕捉星际无线电传播的最佳“棒球接球手手套”之一。

那么,当您捕获FRB时,您应该做什么?首先,问问它是从哪里来的。

缺失材料的测绘

在过去一年记录了20个新的FRB之后,ASKAP的科学家们还可以预测每个光脉冲在宇宙中传播多远。当FRB在宇宙中涌动时,当它穿过星系间的尘埃和气体云时,它会减慢并延长光的波形。

合著者让-皮埃尔·麦克夸特在一份声明中说:“然后到达地球的FRB将被望远镜在稍微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波长和不同的传播速度捕捉到,就像运动员在游泳比赛中到达终点线一样。”。"不同波长的到达时间可以告诉我们FRB在它的旅程中穿过了多少物质。"

已知脉冲的传播波长越宽,它就越有可能在撞击地球之前在宇宙中传播很远的距离——可能是几十亿光年。事实上,麦克夸特说,研究FRB甚至可以帮助天文学家发现星系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物质。

根据今年早些时候发表的一篇研究文章,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大约三分之一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普通物质(也称为重子)存在于遥远恒星之间的气体云中。研究FRB如何在天空的特定部分变形和减速,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这些重子的位置。

“FRB可以被用作宇宙的灯塔,”麦克夸特在新研究论文的视频中说。“事实上,他们可以找到那种物质,找到它在宇宙中的潜在位置,然后发现我们缺失了多少。”

对这些看不见的宇宙光爆发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向我们的未知宇宙的完整地图迈出一大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地球属于哪个星系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地球属于太阳系,属于八大行星之一,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内部有地核、地幔、地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等构成。

在银河里面有很多的星球,地球就是其中之一。学过地理都有了解过,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自转和公转,这样才会有我们的白天和黑夜。那么地球在银河里面属于哪个星系呢?下面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详细内容

1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

2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0亿~46亿岁,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3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4

地球内部有地核、地幔、地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宇宙中人类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5

地球表面的气温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全球地表平均气温约15℃左右。而在不见阳光的地下深处,温度则主要受地热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地球中心处的地核温度更高达6000℃以上,比太阳光球表面温度更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行星被白矮星摧毁:这个星系也许就是太阳系的未来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任何对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略知一二的人都必须知道,太阳系是在大约46亿年前的一个大分子云中形成的,并将在大约50亿年后消亡。死亡的原因很简单:死亡。当太阳融合产生的能量不足以抵抗自身重力,身体的平衡被破坏时,它将向外膨胀超过其当前直径的许多倍(成为一个红巨星),并将其外层抛入行星状星云,最终留下一个称为白矮星的骨架核心。

在剧烈变化之后,靠近太阳的行星将被摧毁,而那些更远的行星将逐渐被其他恒星的引力卷走。简而言之,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太阳最终会变得孤独——太阳系中不会有其他天体运行。

似乎一切都是在这里结束的,但是天文学家的最新观察告诉我们,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WD 1145+017和围绕它运行的行星

最近,科学家们用开普勒望远镜观察了一颗570光年外的白矮星。神奇的是,它周围有一个不可抛弃的星球。虽然WD 1145+017还没有被抛弃,但是这个星球已经被一个类似于太阳未来命运的巨大变化摧毁了——身体几乎要散架了,从身体上落下的物质在身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尘埃云。然而,它仍然静静地围绕着白矮星运行。这真的是“我选择的道路,我必须跪着走”。

然而,尽管可能性很小,但痛苦的代价反而会带来机会。科学家说,行星的解体可能会引发恒星表面的一些变化,使一些地方适合生命生长。

简而言之,灾难过后,科学家将继续观察银河系。也许太阳系和现在一样。在太阳经历了重大变化并变成白矮星之后,我们还能继续活着吗?如果你真的如此不愿意放弃猎户座的旋臂,银河系中一个有点荒凉的地方,你不妨期待它。

红点是银河系中太阳系的位置

原创文章,转载必须注明来自蝌蚪工作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庞大星系流

全文共 1166 字

+ 加入清单

室女星系团周围更大的区域,把我们所在的位置也囊括进去,被称作本超星系团。几乎在30年前,被戏称为“七武士”的一群天文学家发现,不仅银河系在以几百千米每秒的速度朝半人马座运动,整个本超星系团也都在做同样的运动。他们把拖曳这些星系运动的神秘质量称为巨引源。在许多方面来说,巨引源都没有那么神秘——宇宙那个方向的物质密度明显很高,因为以它为中心的1亿光年范围内包含了7个和室女星系团差不多的星系团,其中最大的三个星系团是矩尺星系团、半人马星系团和长蛇星系团。

根据我们把超星系团作为宇宙分水岭的构想,它们的边界是根据星系发散的运动而画出来的,这么说来,所谓的本超星系团名不副实。它只是一个更大结构的一部分,也就是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后者还包括了其他的大尺度结构,例如孔雀-印第安纤维结构和蛇夫星系团。把拉尼亚凯亚想象成一个城市,我们交通拥挤的市中心就是巨引源区域。正如大部分都市核心一样,我们很难确定一个精准的中心,它的大概位置是在矩尺星系团和半人马星系团之间的某处。根据这样的定位,我们的银河系就被放到了远郊,接近拉尼亚凯亚与毗邻的英仙-双鱼超星系团的交界处。这条边境线在宇宙尺度下相对很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它的仔细研究来界定拉尼亚凯亚直径约5亿光年的近圆边界。总的来说,拉尼亚凯亚的边界内正常物质和暗物质的总质量相当于大约10亿亿个太阳。

天文学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也瞥见了一些可能位于拉尼亚凯亚之外的结构的轮廓。在七武士发现巨引源之后,天文学家很快就在星际间的黑暗中发现了一些更大的结构。就在巨引源的背后,大约3倍远的地方,是一个巨大的星系团聚集体——这是局域宇宙中目前所知最密集的结构。因为天文学家哈罗•沙普利(Harlow Shapley)在20世纪30年代第一个发现了它存在的证据,这个遥远的巨大结构也被称为沙普利超星系团。(巧合的是,就像本星系墙一样,室女星系团和本超星系团的主要部分,以及巨引源和沙普利超星系团都落在超星系赤道面上。想象一下一个由超星系团组成的庞大薄饼,你就会对我们的大尺度局域环境有个直观的印象。)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的本超星系团的本动速度达到了600千米每秒?在某种程度上,罪魁祸首是巨引源集合体。但是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到沙普利超星系团的引力拖曳,虽然它的距离是3倍远,但是它拥有4倍数量的富星系团。现在,根据Cosmicflows-2——就是揭示了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那个星系目录——故事没那么简单。这个目录里的8000个星系的本动速度都表明它们在一致地朝向沙普利超星系团运动。这种流动在Cosmicflows-2目录覆盖的整个14亿光年的范围内都存在。它是否会在某处停下?我们还不知道。只有利用更大的巡天项目描绘出越来越大的宇宙区域,才能揭示出我们局域宇宙中星系整体壮观运动背后的最终根源——以及最终的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太空中藏着一个会“笑”的星系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照片:欧空局/哈勃和美国航天局

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使用哈勃望远镜搜寻新恒星时,意外地拍下了一张看起来非常开心的星系照片。早些时候,美国宇航局已经分享了奇怪的照片,如“蝙蝠阴影”和“骷髅星云”。周五,美国宇航局在其网站上发布了这张照片。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看到在两个黄色球体之间有一条“嘴角上扬”的弧线。

美国宇航局说:“这张“笑脸”是由于光线穿过一个巨大物体时发生的扭曲。下面的弧形是一个带有引力透镜的星系的典型形状。这张脸位于星系团SDSS J0952+ 3434。恒星诞生在巨大的气体云中。

这些气体云在重力作用下变得不稳定,开始坍缩,然后形成新的行星。

通过分析不同气体云的亮度、大小和形成速率,科学家希望进一步了解新生恒星的形成过程。对不同星系中气体云的研究将提供宇宙中不同时间和空间点的恒星形成信息。哈勃的广角相机(WFC3)有足够的分辨率来定位和研究恒星形成区域。

蝌蚪工作人员从美国广播公司编译,翻译狗格格,转载必须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早期的星系

全文共 956 字

+ 加入清单

早期星系

艺术家对可观测宇宙的对数尺度概念图。星系让位于外围的大尺度结构,以及大爆炸产生的热而稠密的等离子体。这个“边缘”只是时间上的边缘。

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是大爆炸发生138亿年后的样子。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星系聚集在一起,形成星系群(如本星系群)和星系团(如室女座星系团),它们被所谓的“空洞”分隔开来。这些星系群中既有螺旋星系,也有椭圆星系,其中类似银河系的典型星系平均每年可以形成1颗像太阳一样的新恒星。

此外,宇宙中的常规物质主要由氢和氦组成,但还有大约1%到2%的常规物质由周期表中的重元素组成,使得像地球这样的岩石行星得以形成,并产生复杂的,甚至有机的化学反应。尽管星系之间有很多差别,比如一些星系十分活跃,恒星不断形成;一些星系具有活跃的黑洞,而另一些却几十亿年都没有任何新的恒星形成,不一而足,但通常而言,我们所看到的星系都十分庞大,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而聚集在一起。

宇宙大尺度结构的演化,从早期的均匀状态到我们今天所知的聚集成团的宇宙。如果改变现今宇宙所拥有的物质,那么暗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将会组成一个完全不同的宇宙。请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在所有情况下,小规模结构都出现在早期,而大规模结构直到很久以后才出现。

然而,如果我们向更远的宇宙望去,也就是回望更早的宇宙,就会看到宇宙是如何成长成现在这样的。在更远的宇宙中,我们会发现星系团的规模稍微小一些,也稍微均匀一些,尤其是在更大的尺度上。我们会看到星系的质量更低,演变特征也更少,螺旋星系更多,椭圆星系更少。平均而言,这些星系中蓝色恒星的比例更大,其过往的恒星形成率也更高。尽管星系之间的空间变小,但早期星系群和星系团的整体质量也变小了。

在这幅宇宙的图景中,今天的星系是由规模更小、质量更低的星系在宇宙的时间尺度上合并而成的,并逐渐发展成为宇宙中最庞大的结构之一。与如今的星系相比,早期宇宙中星系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规模较小;

•质量较低;

•聚集得更加紧密;

•数量更多;

•呈现蓝色;

•含有更多气体;

•恒星形成速率较高;

•重元素的比例较少。

可以与现在的银河系相媲美的星系有很多,但与现今看到的星系相比,与银河系相似的更年轻的星系本质上更小、更蓝、更混乱、气体更丰富。对于第一批星系来说,这种效应非常极端。在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中,星系就遵循着这些规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能否通过寻找m33星系鉴别光污染等级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美丽的夜空令人神往,但是这种美景已经慢慢变得奢侈,原因就是光污染造成的。光污染是环境污染家族中的新成员,不但对人体有巨大的伤害,对于环境和生态的危害也很大。

在对光污染的研究中,科学家把光污染从轻到重分为了九个级别,即第一至第九级,级别越高代表污染的程度越重。

在区别鉴别光污染程度的方法中,科研人员会采用一种利用星系可见程度的办法进行划分。可利用的星系很多,比如M33、M31、M44等等。其中M33(也称NGC598)是一个位于三角座区域的漩涡星系,也是本星系群的第三大星系(仅次于M31和银河系),是距地球最近的星系之一。M33被认为是M31的卫星星系,也是不借助光学设备能看到的最远天体之一。

M33星系、银河和最邻近的仙女星系成本星系群“三驾马车”,在这“三驾马车”之间还有约50多个矮星系,在仙女星座不远处可以找到M33星系。M33距离银河系约295万光年,同时距离仙女星系75万光年,组成一个大三角。M33星系在天球上的移动速度很慢,马克·里德等人用美国的甚长基线射电望远镜系列经过2年多的观测,发现它的运动速度很慢,在一年之内才转动了千分之八度,这一速度等于在火星表面爬行的蜗牛的速度的1/100。

M33星系在大小上(其横截面为50光年左右)比银河系约小三分之二,在亮度上也比银河系暗淡。但是M33星系充满活力,观察它十分方便,因为M33星系恰好将自己的平面转向地球方向(方位角约45度)。在M33星系内部可以看到超新星爆发后形成的尘埃团,以及从巨大恒星发出的恒星风和新的年轻恒星的形成。

总之,M33星系是宇宙的一个缩影。因此,可以通过寻找m33星系鉴别光污染等级。更多的光污染知识介绍,更多造成光污染的原因请大家继续关注的相关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3000万光年外,一个小星系中发现超大黑洞

全文共 1279 字

+ 加入清单

据报道,新发现星系ESO 495-21位于约3000万光年之外的罗丹星座。它属于一个矮星风暴星系,由于形成了大量的恒星,它是“辐射的”。爆发星系的“恒星形成”速度极快,达到银河系速度的1000倍。

与银河系相比,这个超级富饶的星系是一个“小点”。它的直径只有大约3000光年,而银河系大约是100000光年。

此外,天文学家估计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大约是太阳质量的100万倍。你知道,银河系中心有超过300个超大质量黑洞,其大小相当于这个星系,质量是太阳的400多万倍。

"一般来说,星系越大,其中心的黑洞质量越大."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在接受《每日科学》采访时说,这样的小星系和大黑洞极其罕见。

欧洲航天局的天文学家也对这场“套餐比赛”感到不寻常。问题是这样的。银河系中心的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小星系能支持超大质量黑洞“生存”或“成长”吗?这个黑洞平时“吃”什么?

事实上,目前天文学界对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起源一直争论不休。一些学者认为黑洞首先形成,然后积聚大量气体,逐渐形成恒星并形成星系。一些学者还认为星系形成得更早,它们中心区域的恒星碰撞或合并产生黑洞。总之,“公众说公众是对的,而女人说女人是对的。”我相信将来会有关于这个新发现的银河中央黑洞起源的进一步研究。

在“增长”方面,陈指出星系虽然很小,但与黑洞相比仍是一个“怪物”。例如,银河系的总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1000亿倍,而中央黑洞只有太阳质量的100万倍。因此,小星系也有足够的能力“喂养”黑洞,而不用担心被“吃掉”。一般来说,超大质量黑洞会吞噬气体或恒星,然后慢慢“长大”银河系的中央黑洞也不例外。

为理解星系形成提供新的思路

有能力“喂养”并不意味着“愿意”去“喂养”。过去的经验也让天文学家想知道为什么小星系和大黑洞是和平的。这将成为一些学者的下一个焦点。

20世纪90年代末,人们发现星系和中心黑洞的质量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只能说这两者高度相关,应该有某种机制来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就像一个函数的存在,给定自变量,就可以得到函数值。

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找到这种“功能”。“星系和星系中心黑洞大小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楚。人们普遍认为黑洞的形成过程和星系的演化过程是相互作用的。例如,黑洞产生反馈效应来抑制恒星的形成,从而导致黑洞和星系之间的密切关系。”陈对说:

气体是恒星形成的重要原料。黑洞“吐出”部分能量,并在积聚周围物质时发出光和热。当这些光和热作用于星系中心周围的气体时,它们被给予能量逃逸并形成反馈效应,从而影响恒星的诞生并进一步影响星系的质量和大小。

“学术界之所以普遍认为大星系中心有一个大黑洞,小星系中心有一个小黑洞,是因为有大量以前的观察作为支持,这一观点似乎也是合理和可接受的。”在陈看来,这就像高个子的人往往有大脚一样,但是没有人能肯定地说高个子的人会有多大的大脚。

银河系可能会打破传统观点。陈视其为验证各种星系-黑洞质量关联模型的新“实验室”,这也有助于启发新的更接近事实的假说或理论。欧洲航天局的天文学家认为,这可能为人类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在我们的星系中隐藏着数以百万计的黑洞

全文共 1326 字

+ 加入清单

来源:图片:梭特斯托克

两位日本天体物理学家写了一篇论文,提议重新发现可能淹没我们银河系的数百万个“孤立黑洞”。这些黑洞在黑暗中消失,从星际尘埃和其他漂浮在恒星之间的物质中吸取物质。但是这一过程效率低下,许多物质被高速排入太空。研究人员写道,由于这种外流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它会产生无线电波,可以被人类的射电望远镜探测到。如果天文学家能从这些噪音中找到这些波,他们也许能找到这些看不见的黑洞。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观察肠易激综合征的一个简单方法是观察它们发出的x光。”

为什么?当黑洞从空间吸取物质时,其边缘的物质加速并形成所谓的吸积盘。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旋转到事件视界,也就是黑洞的止回点,圆盘中的物质摩擦自身并发射X射线。然而,孤立的黑洞比超大质量的黑洞小,不会以这种方式发射大量的X射线。他们的吸积盘中没有足够的物质或能量来产生大的x光特征。在过去,这种方法被用于搜索,但没有得出结论性的结果。

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大池恒和京都大学的江中纪子在他们的论文中写道:“这些外流可能使传染性法氏囊病在其他波长下也能被检测到。流出物可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并在界面产生强烈的无碰撞冲击。这些撞击可以放大磁场并加速电子,电子可以发出无线电波长的同步辐射。”

换句话说,在星际介质中滑动的外流会导致电子以产生无线电波的速度运动。

“有趣的论文,”荷兰莱顿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西蒙·波特吉斯·兹瓦特说。他没有参与海啸和川中的研究,但也研究了中型黑洞的问题,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中等质量黑洞。

波特吉斯·兹瓦特说:“这将是一个找到IMBHs的好方法。“我认为LOFAR(荷兰的低频阵列)可以使这种研究成为可能,但灵敏度可能会带来问题。”

Portegies Zwart解释说,IBHs被认为是天文学家可以探测到的两个黑洞之间的“缺失环节”:恒星质量黑洞的大小可能是太阳的2到100倍,而超大质量黑洞是生活在星系核心的巨大野兽,其大小是太阳的几十万倍。

恒星质量黑洞偶尔会在有规则恒星的双星系统中被发现,因为双星系统可以产生引力波,而伴星可以为大规模X射线爆发提供燃料。超大质量黑洞的吸积盘可以释放出如此多的能量,以至于天文学家可以探测到它们,甚至拍摄到它们。

然而,IBHS处于这两种类型的中间,因此更难检测。太空中有一些天体。天文学家怀疑这可能是IBHs,但结果仍不确定。但是过去的研究,包括2017年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的一篇论文和波特吉斯·兹瓦特合著的一篇论文,表明数百万个IBHs隐藏在太空中。

海啸和川中写道,对中型散货箱进行无线电调查的最佳前景可能包括使用千米阵列(SKA),这是一种将在南非和澳大利亚建造的多部件射电望远镜。无线电波收集总面积预计为1平方公里(0.39平方英里)。研究人员估计,SKA将在其第一个概念验证阶段(计划于2020年)发现至少30个由IBHs发射的无线电波。他们写道,一个完整的SKA(计划在21世纪20年代中期)应该能够探测到多达700个IBHs。

他们写道,SKA不仅应该能够发现来自这些IBHs的无线电波,而且应该能够准确地估计到其中许多的距离。最后,所有这些看不见的黑洞应该会逐渐出现。

蝌蚪工作人员从太空编译,翻译李同信,必须授权重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宇宙中也弱肉强食 银河系吞食邻居人马座矮星系

全文共 815 字

+ 加入清单

银河系仗着自己块头大,好像吞食面条一样将弱小的邻居人马座矮星系拉长、扯裂,然后吃掉。美国天文学家新公布的观测结果,描绘出宇宙弱肉强食的情景。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27日发布消息说,由该校和马萨诸塞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小组,首次在红外波段上对人马座矮星系进行了完整的测绘分析。在他们得出的模拟照片上,银河系是一个带有螺旋形分支的蓝色扁平圆盘,人马座矮星系中的大量恒星组成了一条暗红色带状物,形似很多聚集在一起的面条,从银河系下部缠绕到上部,然后又向下穿入银河系圆盘。

人马座矮星系质量仅为银河系的万分之一,它被银河系鲸吞的真相此前一直被恒星和宇宙尘埃所遮蔽。天文学家们在新观测中将重点集中于一类名叫“M巨星”的恒星。“M巨星”在红外波段上比较明亮,大量存在于人马座矮星系,在银河系外部却十分少见。因此,通过观测“M巨星”就可以知道人马座矮星系的遭遇。

科学家通过观测证实,银河系外层的许多恒星和星团,都是它凭借强大的引力从人马座矮星系攫取来的。负责这项研究的弗吉尼亚大学马耶夫斯基教授说,上述结果生动地证明银河系如何通过吃掉更小的邻居而成长。

观测还显示,人马座矮星系这道大餐已被银河系津津有味地吃了快20亿年,在银河系持续而缓慢的咀嚼下,它已到了濒临灭亡的临界阶段。参与研究的马萨诸塞大学专家温伯格说,“人马座矮星系作为一个完整系统,正处在生命的末日”。

马耶夫斯基等人的观测结果预计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普林斯顿大学的施佩尔格尔教授评论说,天文学家曾一直将星系形成看作是久远的过去发生的单个事件,但新观测结果进一步表明这其实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施佩尔格尔认为,新结果也有助于更深入研究银河系中暗物质的特性。天文学家们根据人马座矮星系被银河系吞食形成的残迹形状推算,银河系中的暗物质可能呈球状分布。这一推算结果让他们感到意外。施佩尔格尔分析说,这也许意味着银河系本身不同寻常,或者暗物质的特性比传统模型所假定的更加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地球属于哪个星系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的眼中,地球是非常大的,容纳了我们这么多人类 ,不过地球在整个宇宙中却是一个很小很平凡的星球,那么,你知道地球属于哪个星系吗?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 ,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 。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地球表面面积有5.1亿平方公里 ,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 。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有11个星系都在逃跑!

全文共 1167 字

+ 加入清单

逃逸星系图。在第一张照片中,一个螺旋星系正在侵入一个星系团的中心。在那里,一个紧凑的椭圆星系已经在围绕一个大的中心椭圆星系运行。在第二张照片中,一个螺旋星系与一个紧凑的椭圆星系紧密接触,后者被入侵者的重力弹回。在第三张照片中,当入侵者被星团中心的巨大椭圆星系吞没时,致密椭圆星系从星团中逃脱。

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20多颗逃逸恒星,甚至是成群的逃逸恒星。现在,他们已经发现了11个逃往星际空间的星系。天文学家伊戈尔·奇林加里安说:“这些星系已经从它们曾经居住的星系团中被驱逐出去,将来会独自漂浮在宇宙中。”。

如果一个天体的速度超过逃逸速度,它将成为一个逃逸天体,也就是说,它将离开它的家,永远不再回来。对于逃逸的恒星,这个速度是每秒500公里。逃逸星系必须更快,达到每秒3000公里。

Chilingarian和他的合作者Ivan Zolotukhin最初的目标是寻找新的致密椭圆星系。这是一小群恒星,比恒星群大,但比普通星系小,跨度只有几百光年。相比之下,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跨度为10万光年。紧凑的椭圆星系只有像银河系一样的普通星系质量的千分之几。

在这项研究之前,我们只发现了大约30个致密的椭圆星系,它们都生活在星系团中。为了找到一个新的致密椭圆星系,奇林加良和佐洛奇恩整理了斯隆数字天空测量和GALEX卫星的公共观测数据。

他们还发现了近200个以前未知的致密椭圆星系。其中,11个星系是完全孤立的,远离任何大星系或星系团。

Zolotukhin说,“最初发现的致密椭圆星系都是在星系团中发现的,因为人们一直在观察星系团。现在我们扩大了搜索范围,并有了意想不到的发现。”

这些孤立的致密椭圆星系之所以出人意料,是因为理论家认为致密椭圆星系最初是相对较大的星系。由于它们与较大星系的相互作用,大多数恒星被后者带走,从而成为致密的椭圆星系。因此,致密的椭圆星系应该都在大星系附近。

这些新发现的致密椭圆星系不仅是孤立的,而且比星系团中的其他星系运行得更快。

奇林加里安说,“我们问自己,还有什么其他因素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答案是经典的三体互动。”

如果一个双星系统靠近星系中心的黑洞,它将形成一颗超高速恒星。双星系统中的一颗恒星将被黑洞捕获,而另一颗将以非常高的速度被抛出。

类似地,一个紧凑的椭圆星系可能与一个掠夺其大部分恒星的大星系成对出现。然后,第三个星系突然出现,将这个紧凑的椭圆星系抛出。作为一种“惩罚”,入侵者被剩余的大星系所束缚。

这一发现是虚拟天文台项目的重大成功——虚拟天文台项目使研究人员更容易从大型天文观测项目中获得数据,而数据挖掘可以带来原始数据收集时从未预料到的发现。

“我们意识到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库的力量找到一些有趣的东西,事实证明是这样的,”奇林加里安补充道。

(原文来自《科学日报》,由蝌蚪君编辑,转载时请注明蝌蚪工作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活动星系指的是什么,你了解清楚了吗?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活动星系指的是有猛烈活动现象或剧烈物理过程的星系,包括塞弗特星系、类星体、射电星系、蝎虎天体、星爆星系等,而且有10%的星系是活动星系。大部分活动星系都位于极遥远距离的事实表明它们是宇宙中的年轻天体,因为它们的光要经过数百万年乃至数十亿年才能到达地球。

活动星系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星系中心区域有一个极小而极亮的核,称为活动星系核;强的非热连续谱;光谱中有宽的发射线。有的活动星系有快速光变,时标为几小时至几年。有的活动星系有明显的爆发现象,如喷流。活动星系的特点大多数是与活动星系核联系在一起的。

活跃星系核是一类中央核区活动性很强的河外星系。这些星系显得比普通星系活跃,在从无线电波到伽玛射线的全波段里都发出很强的电磁辐射,人们将它们称为活跃星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1.3亿光年外星系互相碰撞:绚烂似太空烟火秀

全文共 938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圣诞节和新年的临近,地球上的人们正在度过一年中最轻松愉快的时光,空间似乎也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最近,美国宇航局发布了几组星系相互碰撞的图像,就好像它们正在上演一场精彩的太空焰火表演。然而,尽管这些图像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事实上它们也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这些图像上可以识别出许多超亮的X射线源,这可能代表了一种新的黑洞。

图中所示的两个星系,NGC 2207和IC 2163,距离地球约1.3亿光年,位于大犬座。它们的总直径约为18万光年。用来合成这些图像的数据来自美国宇航局的三个太空望远镜——钱德拉塞卡X射线太空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和斯皮策太空望远镜。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哈佛医学院和德克萨斯州亨茨维尔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制作了这些图像。

图像中的x光波段数据来自钱德拉望远镜,用粉红色表示。图片中粉红色比例如此之高的原因是这些星系包含了最大数量的所谓“超大型星系”。

这两个星系,就像我们自己的银河系一样,都有被称为“X射线双星”的恒星系统。在这样的恒星系统中,一颗质量接近太阳的恒星围绕一颗中子星或一个非常近轨道的小黑洞运行,就像电影《星际穿越》中看到的那样。

这样的系统会释放出大量的X射线辐射,但相比之下,这两个星系中丰富的“极高光度X射线源”在这个波段的辐射强度要高得多。

然而,为什么极高光度的X射线源的辐射亮度比传统的X射线双星高得多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但是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与前者包含的更大质量的黑洞有关——在这样一个系统中,可能有两个“中等质量的黑洞”围绕着彼此旋转,这还没有得到证实。

目前,科学家已经从这两个星系中确定了28个极高光度的X射线源。

除了x光波段,哈勃的可见光波段数据在图像中用蓝色、橙色和棕色表示,而斯皮策太空望远镜获得的红外数据用红色表示。

通过这些数据,科学家们发现在银河系的任何区域的恒星形成率和该区域的X射线源之间都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例如,在银河系的旋臂部分,有大量极高光度的X射线源。同时,它也是新恒星形成的一个非常活跃的区域。

这种相关性表明,黑洞双星系统中的恒星通常年轻,质量大,并发出大量辐射。事实上,科学家估计这些星系中每年会产生大约24颗新恒星。相比之下,银河系每年诞生的新星数量只有3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宇宙里充满了“食人族”星系,吞噬"邻居"让自己变大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美国太空网络最近的一份报告,宇宙充满了“食人”星系。天文学家长期以来一直怀疑,像银河系这样的大质量星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如此巨大,是因为它们吞噬了周围较小星系中的恒星。但是新的研究表明,小星系也有“大胃口”西班牙科学家报告说,他们可能已经探测到了迄今为止最小的食人星系——塞克斯矮星系,它是银河系的一个卫星星系。

加那利群岛研究所和拉古纳大学的天文学家在最近出版的《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发表的一篇新论文中说,矮星系大约有120亿年历史,非常小,质量只有银河系的十万倍——在吞噬了一个较小的邻居之后。

新的研究分析了以前的调查数据,比较了六分仪矮星系中恒星的颜色、亮度和轨道速度,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模式。

首先,六分仪矮星系中的恒星似乎被分为蓝色的贫金属恒星和红色的富金属恒星,这两种恒星的“行为”是不同的:尽管蓝色恒星形成了一个有序的圆形星团;但是红星分散在更不规则的椭圆轨道上。首席研究作者路易斯·西库纳德兹说:“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两个星系融合在一起,具有不同的金属丰度。”

此外,速度数据显示,低金属恒星填满了六分仪星系的腹部,形成了所谓的“环状子结构”此外,形成这个环的所有恒星的金属性似乎明显低于其邻近恒星和轨道更快的恒星。

研究人员解释说,也许几十亿年前,六分仪星系吞噬了另一个金属含量较低的邻居,形成了这个低金属恒星环。这些恒星是那个古老而不幸的星系的残余,还是在两个星系合并时形成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无论如何,六分仪星系会吞噬其他星系,这是迄今为止星系食人的最小案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