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832

文章

122

篇1:能否通过寻找m33星系鉴别光污染等级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美丽的夜空令人神往,但是这种美景已经慢慢变得奢侈,原因就是光污染造成的。光污染是环境污染家族中的新成员,不但对人体有巨大的伤害,对于环境和生态的危害也很大。

在对光污染的研究中,科学家把光污染从轻到重分为了九个级别,即第一至第九级,级别越高代表污染的程度越重。

在区别鉴别光污染程度的方法中,科研人员会采用一种利用星系可见程度的办法进行划分。可利用的星系很多,比如M33、M31、M44等等。其中M33(也称NGC598)是一个位于三角座区域的漩涡星系,也是本星系群的第三大星系(仅次于M31和银河系),是距地球最近的星系之一。M33被认为是M31的卫星星系,也是不借助光学设备能看到的最远天体之一。

M33星系、银河和最邻近的仙女星系成本星系群“三驾马车”,在这“三驾马车”之间还有约50多个矮星系,在仙女星座不远处可以找到M33星系。M33距离银河系约295万光年,同时距离仙女星系75万光年,组成一个大三角。M33星系在天球上的移动速度很慢,马克·里德等人用美国的甚长基线射电望远镜系列经过2年多的观测,发现它的运动速度很慢,在一年之内才转动了千分之八度,这一速度等于在火星表面爬行的蜗牛的速度的1/100。

M33星系在大小上(其横截面为50光年左右)比银河系约小三分之二,在亮度上也比银河系暗淡。但是M33星系充满活力,观察它十分方便,因为M33星系恰好将自己的平面转向地球方向(方位角约45度)。在M33星系内部可以看到超新星爆发后形成的尘埃团,以及从巨大恒星发出的恒星风和新的年轻恒星的形成。

总之,M33星系是宇宙的一个缩影。因此,可以通过寻找m33星系鉴别光污染等级。更多的光污染知识介绍,更多造成光污染的原因请大家继续关注的相关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塞佛特星系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塞佛特星系

1943 年,美国天文学家塞佛特发现了一种星系核有强烈活动的旋涡星系,它们的主要特征是:

①有一个小而亮的恒星状核。②核的光谱显示有很宽而且是高激发、高电离的

气体发射线和OⅢ、OⅡ、NeⅢ等禁线,这是正常星系的光谱中看不到的。

③有较强的光度和很蓝的连续谱。

有很多星系,原认为是马卡良星系和 N 型特殊星系,但经过光谱分析,发现它们实际是塞佛特星系。这类星系的连续谱有很快的变化,时标为几个月,然而发射线却经常不变。这表示星系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区域产生非热连续谱而在外面是一个很大的产生发射谱线的区域。

由于受中心源的激发和电离,同时受到中心源的辐射压,外围区域中的电离气体以每秒几千公里的高速向外运动。中心区域发出的高能电子和质子,在磁场中产生同步加速辐射和逆康普顿散射,从而产生很强的红外线、X 射线以及射电辐射。

塞佛特星系可分为两类:Ⅰ型塞佛特星系具有很宽的氢巴耳末线翼;Ⅱ型则无明显的翼。Ⅰ型的光谱与类星体的很相似,最暗的类星体常常在最亮的塞佛特星系光谱内,因此人们常把塞佛特星系称为“微类星体”。Ⅱ型塞佛特的形态与Ⅰ型不同,他们大多数没有完整的旋臂,而有明显的喷射物,很可能是经过剧烈爆发后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星系的发现

全文共 1143 字

+ 加入清单

星系是一个宏大的天体系统,它包含了几十亿至几百亿甚至上千亿颗恒星及星际气体和尘埃,空间尺度达到几亿亿公里以上,实在是超级“庞然大物”。然而,人们直到 20 世纪初才真正发现它们。

在生活中,我们有一个常识,一个物体离我们越近,就可看得越清楚,当物体逐渐远去,它的像也就逐渐模糊,那是物体对观察者来说张角逐渐变小的缘故。到一定距离,我们就看不见它了。星系虽然那么庞大,但它们离地球实在太远,就拿最近的星系大麦哲仑星云来说,它离我们 16 万光年,光年是光在一年中所走过的路程,光每秒钟可绕地球 7 个半圈。计算得出 1 光年是 9 万多亿公里,16 万光年就约是 150 亿亿公里,因此,肉眼看上去,大麦哲仑星云就是一小片云雾状天体。

17  世纪,望远镜发明了,这种神奇的仪器可使得物体对人眼睛的张角增大,让人可以看清更遥远的物体。用望远镜来观测天空,人们又陆续观测到一些云雾状的天体,开始,以为它们都是气体云,而且和恒星一样是银河系内的天体,并称之为星云。

不过也有人对此有不同看法,18 世纪,德国的天文学家康德以及英国和瑞典的两位天文学家都猜测这些所谓星云是和银河系一样由恒星组成的天体系统,只是因为距离太远而分辨不出一颗颗的星来。如果把宇宙看作一个浩瀚的海洋,这些天体系统就犹如海中的岛屿,因而被形象地称为“宇宙岛”。

随着望远镜越造越大,人们可以看到这些星云的更进一步的细节了,正如康德他们所猜测的那样,星云在望远镜中分离成了一颗颗暗弱的星星。但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那就是,它们是银河系内的恒星集团,还是银河系之外的天体系统呢?

根本的问题集中到距离上来了,可它们离我们十分遥远,通常所用的三角视差测距法已经无法测出它们的距离。1917 年,美国的天文学家 G·W·里奇在威尔逊山天文台所摄的一个星云照片中发现了一颗新星,因为新星极其暗弱,他认为星云应该极其遥远,是银河系之外的天体,但是给不出准确距

离,无法让人信服。

怎么办呢?难道人们在此困难面前真是束手无策吗?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造父变星周光关系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新的途径,造父变星是一种脉动变星,天文学家发现它的光变周期与绝对光度有确定关系,大体上是接近于成正比的。光变周期越长,它的绝对光度就越大。测出了它的光变周期,就可以算出它的绝对光度,而我们看到星的亮度是与它离我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从而由造父变星观测到的亮度和它的绝对亮度的比值就可以推算出距离来。

1924 年,美国的天文学家哈勃用威尔逊山天文台的 2.5 米大望远镜在仙女座星云,三角座星云和星云 NGC6822 中发现了造父变星,并且由周光关系算出了它们的距离,推出它们是银河系之外的天体系统,并称之为河外星系。到这时,星系才算真正发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星系为何有肥胖扁平之分?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珀斯国际中心射电天文学研究所和西澳大利亚大学的副教授丹尼尔说:“一些星系是由恒星组成的扁平圆盘,而另一些则更大,甚至是球形的。”。在上个世纪,许多研究致力于了解宇宙中星系的多样性,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获得了进一步的了解,表明螺旋星系的旋转速度是它们形状的关键驱动力。"

研究小组选择了16个距离地球1000万到5000万光年的星系来观察这些星系中的冷气体。冷气不仅能显示它在哪里,还能显示它是如何旋转的。这是一个关键点,但是要测量星系旋转,不能只拍照片,必须拍一张特殊的照片。

螺旋星系的形状由它的旋转和质量决定。如果一个星系被允许自己运行数十亿年,这两个量将保持不变。星系的形成方式看起来有点像弹性圆盘的“转盘”。研究人员说:“如果传送带静止不动,弹性圆盘就相当小。但是当整个传送带旋转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弹性圆盘会变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其他行星系中星体的构成是怎样的?

全文共 1401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们知道了太阳的基本化学成分,并意识到各星体及其之间的宇宙灰尘和气体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并假设星体和气云在宇宙中占主导地位的时候(读者会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发现这一假设并非完全正确),我们也就把握住了有关这一问题的脉络。

我们可以将宇宙中的各天体成分分为四大类:

1.气体:两种最简单的元素氢和氦,在宇宙中占有 98%的比例。这两种元素均以气体形式存在。氢原子和氦原子都很轻,而且移动非常迅速。我们知道,原子的质量越小,温度越高,其运动速度也就越快。而原子运动越快,引力作用也就越难束缚住它们。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某个高温物体不具备很大的质量和吸引力,它就无法束缚住周围的氢原子和氦原子。而太阳的质量足以束缚住大气中的氢原子、氦原子及某些宇宙灰尘和气体中的其他原子。

如果温度较低,那么这种物体束缚氢原子和氦原子的能力将比它在高温状态下强得多,所以不必具备像太阳那么大的质量和引力。太阳系中的四大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某些所谓“气体巨星”都属于这种情况。

上述事实说明,由于太阳和其他某些大型星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氢和氦,其密度只有 1.4 克/立方厘米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这些大型星体的内部未因压力作用而收缩,这一密度将更小。除上述星体之外,土星的密度也很小,这一点却是相当令人不解的。

2.冰:冰作为宇宙的第二种组成物质,在宇宙中所占的比重远远小于氢和氦。宇宙中的冰主要是由氧、氮、碳等元素与氢化合作用的产物,其中氢—氧结合生成水分子,氮—氢结合生成氨分子,碳—氢结合生成甲烷。水的冰点为 0℃以下,而甲烷的冰点比氨更低。当然,宇宙中的冰还来自碳—氧化合(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碳—氮化合(氰),硫—氢化合(硫化氢)以及硫一氧化合物(二氧化硫)。

冰的分子结构比气体的分子结构要紧密得多,即使某些很小的物体并不具备束缚大量氢、氦原子的能力也能较轻易地束缚住冰,其中氦作为惰性气体,不与任何物质化合,因此完全不受束缚,而氢可以与其他元素化合成冰,因此可以被束缚。

“气体巨星”有可能含有冰,但其含量绝对小于氢和氦。而那些形体较小而温度较低的天体包括彗星以及一些卫星则主要由冰构成,“木卫三”、“木卫四”、“木卫六”和“海卫一”这四颗卫星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3.岩石:作为宇宙的第三类组成部分,岩石主要来自于硫与氧、镁及其他元素的化合作用。其含量小于冰,但它的分子结构极其紧密,从微观角度看基本不受引力控制。即使物理引力作用再强烈,也无法破坏哪怕是一小块岩石碎片的化学键。同时,岩石的熔点很高,从而能够存在于太阳附近。

结冰状物质的核心部分有可能是岩石,这些岩石对其构造也起到了某些辅助作用。这一事实可在某些大型卫星甚至彗星中得到验证。某些形体较小而温度较高的星体,例如水星和月球,都含有气体和冰,但其表面的绝大部分都被岩石所覆盖。而火星和“木卫一”也基本由岩石构成,它的温度低得足以产生二氧化碳和固态硫化物。此外,经计算,“木卫二”上冰和岩石所占的比例几乎是相等的。

4.金属:铁元素与其他金属的化合物形成了宇宙中含量最小的成分。金属的密度远远大于其他三种物质,因此它一般存在于星体内部。太阳系中许多星体上的岩石中都含有金属,但真正含有大量金属的星球只有地球、金星和水星。

总之,太阳系中的各个星体的构成虽然看起来各不相同,但都可说“脱胎”于相同的宇宙灰尘和气体,而所谓的“不同于一般”表现在其温度和质量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一个星系两颗“心”

全文共 706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星系两颗“心”

在一座星系的中心处,天文学家发现了两个大型黑洞向着最终撞击而盘旋前行的证据。这个发现是由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利用沿轨道运行的 Chandrax射线观测站提供的数据得出的,它证实了天文学家们长期以来的猜想,即:许多星系中心的黑洞可能都是两个。

这个具有两个黑洞的星系名为 NGC6240,距离地球400万光年。1983年,观察 NGC6240可见光的天文学家发现,它的形状被强烈扭曲了,这表明它是由两个发生撞击的星系所组成的。然而,真正激起他们好奇心的是,这个星系以长波(光谱上的红外区)形式向外辐射出大量能量。

只有两种机制能够解释如此巨大的红外辐射。NGC6240星系内可能充斥着恒星爆发,形成了大量新生恒星。另一种可能性是,它可能具有一个活动星系核,系核附近的尘埃云能够吸收 X 射线,并以红外线的形式辐射能量。

研究小组成员、德国 Garching 市马普学会宇宙物理研究所的天文学家 Stefani· Komossa 指出,新的观测结果揭示出某些迹象,表明这些 X 射线源就是黑洞。首先,它们非常强烈而集中,而且发出的是异常强烈的高能 X 射线-这是 AGN 而并非恒星爆发的特点。当研究小组仔细观察 X 射线的分布情况时,他们发现了两处彼此距离3000光年的 X 射线源。两个黑洞以这个距离围绕它们共同的中心旋转了数百万年。再过几百万年,两个黑洞将越转越近,同时以引力波的形式释放能量,最终合为一体。

英国剑桥大学的天文学家 Royai Martin Rees 指出,这种合并大概能够解释为何某些星系并未表现得越靠近中心恒星密度越高:“在合并过程中,二者(黑洞)早就将恒星从星系中心除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NASA发布新图像,展示两个星系碰撞的壮观场景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BGR报道,美国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最近拍摄到了两个大型星系相互碰撞的美丽场景。两个星系之间的距离非常近。美国宇航局描述了我们在图像中看到的:

NGC 6052位于大约2.3亿光年之外的一对碰撞星系“大力神”中。威廉·赫歇尔于1784年首次发现了它们。由于它们奇特的形状,它们最初被归类为单一的不规则星系。然而,我们现在知道NGC 6052实际上是由两个碰撞过程中的星系组成的。

星系碰撞时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是恒星和行星不可预测的未来。星系中的恒星可能会被强大的引力拖走并抛向太空。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一篇新的博客文章中解释说,显示组成星系的恒星和行星通常有很高的综合存活率。恒星之间的实际碰撞非常罕见,因为恒星之间通常有足够的距离(大多数星系是空的)。最终,星系会完全融合,形成一个稳定的单一星系。

我们自己的银河系将来也会和我们最近的邻居仙女座星系发生类似的碰撞。然而,这次碰撞预计需要大约40亿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微行星形成环状结构有助于研究太阳系的起源问题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行星被认为是存在于原行星盘和残骸盘内的固态物体。研究微行星对科学家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它们蕴含了有关我们的太阳系诞生时的讯息。日前,科学家通过最新研究发现微行星形成环状结构有助于研究太阳系的起源问题

据科学新闻网站报道,目前,日本神户大学研究人员指出,太阳系内的气态巨行星会剥离微型行星的冰层表面,形成类似土星环的微型环,贯穿太阳系。

虽然土星环结构非常精致,但是所有气态巨行星都分布着环状结构。这些环状结构不仅非常美丽,它们还提供了一个“天文培养皿”。科学家认为,仅有气态巨行星可以支持环状结构,然而近期研究表明,体积较小的行星也支持环状结构的存在。女凯龙星和喀戎星都是半人马微型行星,是由岩石和冰块构成,位于太阳系外侧,目前科学家发现这两颗微型行星的运行轨道位于木星和海王星之间。

新评估的数据表明,至少有44000颗半人马微型行星直径大于1公里,女凯龙星的直径最大,达到250公里,而喀戎星是迄今观测唯一具有两个环状结构的天体。更多的半人马微型行星可能存在环状结构,然而对于这两个唯一观测到环状结构的半人马微型行星,其环状结构的起源理论可能是行星近距离遭遇的潮汐引力作用,从较小的天体碰撞过程中喷射物质,由于温度升高导致除气现象,但目前仍很难确定性地评估这种现象的普遍程度。

这些较小体积的天体仍保留着碰撞喷射物质,通过观测这种环状结构将排除单独的气态起源,RyukiHyodo教授带领研究小组运行详细的模拟实验,揭晓了其中的形成机制——近距离接近一颗气态巨行星,形成的潮汐引力移除了半人马微型行星的外壳部分。

该模型的关键因素在于半人马微型行星通过放射性同位素产生分化型加热,使密集岩石物质沉积在内核,地幔和表面富含冰层。RyukiHyodo教授说:“我们的模拟计算表明,正确的近距离遭遇半人马微型岩石行星产生的适当潮汐引力,将使富含冰层的行星地幔物质脱离,形成迄今所观测到女凯龙星和喀戎星的环状物质。”

据悉,这项模拟测试延伸至整个半人马微型行星系统,研究人员认为10%的分化型微型行星将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环状结构。

神户大学行星学系RyukiHyodo教授表示,观察这些环状结构,将使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太阳系的起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在已发现的太阳系以外星系中可能有多个类行星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在已发现太阳系以外星系可能有多个类行星适合生命

英国天文学家最新研究认为,在目前已发现的太阳系以外星系中,可能有二十分之一拥有类似地球的行星。这些行星很可能存在支持生命的条件。

据最新一期《新科学家》杂志介绍,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天文学家们在太阳系之外陆续发现了 105 个星系。这些星系中的行星不能用望远镜直接观察,但可以通过一些间接方法探测。天文学家介绍说,当行星足够大而且距离所在星系中的恒星较近时,引力会使得恒星产生十分微弱的摇晃,从地球可以探测到遥远恒星的这一“小动作”,从而证明行星的存在。

天文学家认为,适合已知生命形式的行星应该是一颗岩石行星。它位于一个温度适宜的区域内,既不太热也不太冷。英国开放大学巴里·琼斯教授认为,宇宙中这样的行星,数量可能比人们通常认为的多。他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议上报告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的都是像木星一样不大可能有生命存在的行星。但我们预测,在可居住区域内会有一些较小型的岩石世界,在那里水是以液态形式存在的。”

琼斯领导的研究小组用计算机模拟了 9 个类似太阳系的星系,然后将虚拟的岩石行星放置到模拟太阳系中。这些虚拟行星的质量从地球的十分之一到十倍大小不等。研究人员观察了这些虚拟太阳系的运转情况。结果发现,在这些模拟太阳系中,虽然某些可居住的行星由于受到巨型行星的引力作用会被推出轨道,但仍有近一半的行星可以安然运行。

琼斯认为,至少有 10%的太阳系外星系中有行星。模拟结果显示,其中又有约一半的星系在温度适宜区域内能够支持岩石行星。这就意味着,大概有二十分之一的星系中可能有支持生命的条件,宇宙中很可能有丰富的生命资源。

自从第一次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系统以来,科学家们就一直在探寻是否有生命存在。今后,地球上架设的各种天文望远镜精度不断提高,将能够直接探测到这些行星,并查明行星的大气层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迹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美瞳环状花纹适合什么人 基础日常很百搭

全文共 984 字

+ 加入清单

美瞳和隐形眼镜除了用途上的差别,有没有颜色也是主要区别,颜色和花纹是美瞳大放异彩的原因,好看的花纹和颜色令我们的眼睛很有混血感,下面本网小编带大家来看一下美瞳环状花纹适合什么人?

美瞳环状花纹适合什么人

基础日常很百搭。环状花纹是最基础的一款,颜色主要偏黑、灰系,比较百搭,眼神自然大方,很日常,素颜佩戴也不会显得突兀,适用于上学、上班等日常生活中,搭配淡淡的妆容就美得不可方物了。

常见美瞳花纹

1、市场上最常见的美瞳花纹主要是放射状花纹,也被称为光线花纹。这种花纹增大的效果非常好,同时还非常百搭,会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目前合亚眼镜网的NEO、海昌、美光阿利安等品牌都有放射状花纹的美瞳在售,也非常受欢迎。

2、另外一个就是蕾丝花纹的彩色隐形眼镜,这类美瞳隐形眼镜镜片呈现出一种温柔梦幻的效果,佩戴者会有一种温婉的公主气质。目前博士伦的蕾丝花纹系列美瞳最多,消费者群体也最广泛。

3、钻石花纹也常见于美瞳镜片,它的佩戴效果非常突出,佩戴者的双眸也非常闪亮。目前钻石花纹系列美瞳最热门的是BESCON双色钻石系列美瞳。

美瞳建议

1、最好还是正规的大品牌,不要贪便宜买一些劣质产品。

2、选择透氧性高、短周期更换型的镜片。

3、注意佩戴时的卫生。

4、不要为了好看选择一些不适合自己的美瞳。

美瞳推荐

1、NATURALI

CharmingBrown日抛(10片/盒)

基弧:8.7mm

直径:14.2mm

购买渠道:代购

来自日本的人气美瞳NATURALI,也是日本杂志经常推荐的一个牌子,他们家的官网销售冠军就是CharmingBrown日抛这一款了,也是最受明星和网红推荐的王牌颜色。带有“玻璃珠”的渐变效果,上眼后与瞳孔颜色相融合,毫无违和感。还有一款是抗uv水润日抛的,非常适合夏天戴,毕竟夏天气温高紫外线高嘛,戴了抗uv的美瞳,免受紫外线的侵害。而且这款有大直径和小直径选择,颜色就相对NATURALI系列就少了一点。

2、envie

OLIVEBROWN日抛(10片/盒)

基弧:8.6mm

直径:14.0mm

购买渠道:代购

梨花代言的envie,是舒适度、自然着称的美瞳,梨花戴的是OLIVEBROWN,是很火的一个颜色,我之前买的是CHAWEAUBROWN,偏棕色,我用我平坦的小胸口向你们保证,真的很水润,一整天下来眼睛都不会干涩。OLIVEBROWN我去官网看了一下花纹还有模特上眼图片,上眼是有种偏绿色的,最里面是绿中带点金色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如何比较各星系的年龄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如何比较各星系年龄

在天文界中经常谈到某某星系的年龄问题,谁比谁年轻。那么天文专家们是通过什么来判断某星系的年龄呢?一般最通常的方法是颜色差别法。专家们认为:年轻的星系中的某些星团有氦气在燃烧的恒星,颜色呈红色;反之,年老星系中球状星团中恒星燃烧呈蓝色。这样,通过观测颜色就可以判断出一个星系年龄的大小。当然,也有测量星系中恒星重元素含量丰度等方法,相比之下就要复杂和困难些。

通过观颜色,最近发现离地球 240 万光年远的三角座中有一个 M33 星系,其中有 8 个球状星团,其恒星颜色为红色,故可以判断 M33 星系比其它星系(比如仙女星系 M31 和我们所在的银河系)都年轻。年轻的时间估计有 50 亿年~100 亿年。专家们认为 M33 星系在开始构成大量恒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了。据专家们推断,M33 星系中恒星的形成,很可能是该星系在宇宙中与别的星系相遇,在相互间作用的原因下而形成了恒星。

M33 星系和银河系一样,是漩涡星系。在我们所在的本星系群中,M33 星系的质量排第三位,仙女星系 M31 和银河系分别为冠军和亚军。 M33 8 个球状星团的发现是基特峰天文台最近发现的。用的是地面天文望远镜拍摄的图像。

今天,地球人已有了像“哈勃”太空望远镜这样先进的观测仪器,它可以拍到 100 亿光年以外星系中的各种图像和现象,这对我们研究宇宙奥秘更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美天文学家绘制出星系磁场图像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绘制星系磁场图像

美国夏威夷联合天文中心的科学家最近宣布,他们绘制出银河系近领 M82 星系的磁场图像,这将有助于研究恒星诞生的过程。这一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这是科学家首次绘出河外星系的磁场图像。

在可见光照片中,M82 星系呈普通的扁盘形,但其磁场看上去却像两个相连的气泡。科学家认为,磁场的气泡形状可能是由恒星和超新星喷出的大量高能气体风“吹”出来的。

科学家早就认为,星系中央分子气体去中的磁场对恒星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星系磁场结构很难确定,这一设想一直未得到证实。这次借助夏威夷纳凯阿天文台的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望远镜,研究人员使用一种“毫米波偏振技术”对 M82 星系进行观察,研究星际尘埃微粒的极化方向,从而判断出磁场方向。

M82 星系距地球 1100 万光年,这在天文距离上并不算远。它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星系,其核心地带有数十个迅速产生大量恒星的区域。科学家计划用相同方法对其它星系进行观测,以研究 M82 星系是否因为具有特殊的磁场结构才这么活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天文学家刚刚发现了有史以来最早的星系合并的例子

全文共 1621 字

+ 加入清单

资料来源:美国航天局/欧空局

星系合并并不罕见,但对于涉及的星系来说,对于试图拼凑星系演化过程的科学家来说,它们是非常重要的事件。现在,天文学家已经使用ALMA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星系合并的例子

合并后的星系被称为B14-65666(现在我们称之为“天体”)。在六分仪星座中,天体离我们有139亿光年远。

这意味着我们现在看到的光是130亿年前的,也就是说,宇宙在这个天体开始后不久就离开了它。

这个星系不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此前,哈勃望远镜捕捉到了这个天体,但当时它似乎是两个独立的天体,可能是星团。

然而,通过使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ALMA),一个世界上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的候选者,研究小组已经证明了这个天体实际上是130亿年前两个星系的合并。

这些新的观察结果发表在2019年6月18日的日本天文学会杂志上。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桥本拓也。

当哈勃观察天体时,它仅限于紫外光谱。由于这个限制,天体看起来像两个星团,一个在东北,一个在西南。

但是当桥本和他的团队利用阿尔玛来研究天体时,他们看到了其他东西:化学元素的指纹。

阿尔玛可以看到物体中的碳、氧和尘埃发出的无线电波。探测这三个信号是解开物体本质的关键。

分析表明,天体确实有两个部分,就像哈勃看到的那样。然而,有了ALMA,我们可以通过来自碳、氧和尘埃的信号给物体增加另一层信息。

这表明,尽管这两个部分不同,但它们形成了一个单一的系统。每个部分以不同的速度移动,这表明它们的两个星系正在合并。

桥本在一份新闻稿中解释道:“借助来自阿尔玛和哈勃望远镜的丰富数据,结合先进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将所有部分放在一起,证明B14-65666是宇宙中最早的一对合并星系。”。“在如此遥远的物体中,可以探测到来自三种成分的无线电波,证明了阿尔玛研究遥远宇宙的卓越能力。”

这项研究表明,这个天体是已知最早的星系合并的例子。研究人员还估计,B14-65666的恒星总质量不到银河系质量的10%。这意味着该物体处于其进化的最早阶段。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它非常古老。

即使天体很年轻,它在恒星形成过程中也比我们自己的星系更活跃。阿尔玛的观测探测到了尘埃中的高温和亮度。作者说这可能是活跃恒星形成产生的非常强的紫外线辐射的结果。

这种活跃的恒星形成是星系合并的另一个标志,因为碰撞的星系经历了大量的气体压缩,从而引发了恒星形成的爆炸。正如作者在论文中所说...我们认为B14-65666是一个由大合并引起的恒星系统。”

“我们的下一步是找到氮,另一种主要的化学元素,甚至是一氧化碳分子,”早稻田大学教授、研究小组成员井上昭夫说。最后,我们希望通过观察了解星系形成和演化背景下元素和物质的循环和积累

星系合并是星系进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通常,较大的星系会吞噬较小的星系。小星系可以合并形成大星系,尽管这被认为是罕见的。我们自己的星系经历了一次合并,这使它达到了目前的巨大规模。

在2018年的一篇论文中,天文学家提出了基于一个世纪观察的证据,即银河系包含来自不同星系的星团。

大约100亿年前,另一个星系与我们的星系相撞,在星系晕中留下了一个明显的星团。论文的作者认为这些恒星来自一个小麦哲伦星云大小的小星系。

大约45亿年后,银河系将与仙女座菌株碰撞并融合。由此产生的星系叫做牛奶场。现在,银河系正在与一个更小的叫做Antlia 2(Ant 2)的幽灵星系合并。

这项研究的作者认为,像我们的银河系一样,未来的天体(过去?到目前为止,可能还没有发现更多的合并过程。他们在论文中说,“虽然我们目前的数据没有显示B14-65666附近的物体,但未来进一步的ALMA数据可能会揭示B14-65666附近的伴星系。”

他们得出结论,这个物体是随后观察的最佳候选者。“B14-65666是ALMA和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后续观测的最佳目标之一,因为它拥有丰富的数据和空间可扩展性……”

蝌蚪工作人员从科学警报,翻译李同信,转载必须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超未来泡状构造到超巨大椭圆星系构成的宇宙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约150亿年前因大爆炸而诞生的宇宙里,物质发生的扰动逐渐成长以后就形成巨大的泡状构造,其中产生了很多星系团与星系群,同时也诞生了数千亿个星系。但是,一旦生成的星系彼此因引力而结合在一起,那么迟早会因为引力摩擦合而为一。大的星系会吞没附近的星系而变得更大,甚至可以靠着强大的引力擒获在附近经过的星系,并将它们吞噬掉。星系就这样反复地进行着合并行为,最终失去各自的旋转方向而变成巨大的椭圆星系。

前面已经说过,我们的本星系群也会变成巨大的椭圆星系,而更大的星团--星系团也会落入同样的命运。约聚集了2500个星系的室女座星系团在数千亿年后恐怕也会成为一个超巨大的椭圆星系。曾经充满星系团的高温气体也已经冷却,被星系吸收,全部跑到恒星里去了。曾经发光的恒星也已结束演化而濒临死亡边缘,占星系团大半质量的无数暗淡恒星--褐矮星此时也不过是勉强放出红外线。宇宙将变成幽暗的空间,泡状构造的组织则四分五裂并各自凝固。在星系团曾经存在的接点处,已经冷却的超巨大椭圆星系稳稳地坐落在那里。位于其中心核的依然是超巨大的黑洞,依然吞没周围结束了演化的恒星而越变越大。预计再往后几千亿年,因宇宙膨胀之故,超巨大椭圆星系间的距离会扩大到现在的几十倍,只要宇宙永远膨胀下去,应该就不会再有收缩的情形出现。

大爆炸、星系与恒星的形成或者爆发释放巨大能量的类星体,这些华丽耀眼的现象为宇宙增添了不少色彩。现在我们已经能够身历其境般地观测宇宙,这真是一种无上的幸福。而在遥远的未来,宇宙将只是一望无际的黑暗空间。

诞生于幽暗宇宙时代的超未来的天文学家们也许会借助因宇宙膨胀而产生的波长无限的光来观测我们现在所居住的世界,拼命想要阐明初期宇宙的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能用肉眼看到的星系有哪些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星系源自于希腊语的γαλαξίας(galaxias)。广义上星系指无数的恒星系(包括恒星的自体)、尘埃(如星云等)组成的运行系统。参考银河系,它是一个包含恒星、气体的星际物质、宇宙尘和暗物质,并且受到重力束缚的大星系。

星系际介质被认为主要是电离气体的原因是以地球的标准来看,它的温度被认为是相当高的(虽然有些地区以天文物理的标准来看只是温暖)。当气体由空洞进入星系际介质,它被加热至10K到10K,这是足够让氢原子在碰撞时被撞出的电子成为自由电子,像这种温度的星系际介质被称为温热星系际介质(WHIM)。电脑模拟显示,在宇宙中约有一半的原子物质可能存在于这种温热、稀薄的状态。当气体从温热星系际介质的纤维状结构进入星系团的宇宙斯状结构的界面时,它的温度会升得更高,温度可以达到10K或更高。

在可以看见的可观测宇宙中,星系的总数可能超过一千亿个以上。大部分的星系直径介于1,000至100,000秒差距,彼此间相距的距离则是百万秒差距的数量级。星系际空间(存在于星系之间的空间)充满了极稀薄的电浆,平均密度小于每立方公尺一个原子。多数的星系会组织成更大的集团,成为星系群或团,它们又为聚集成更大的超星系团。这些更大的集团通常被称为薄片或纤维,围绕在宇宙中巨大的空洞周围。对于宇宙星系的研究,由于距离是以光年作为计算单位,这个对于人类来说就太过遥远了,因此,除了银河系之外,能用肉眼看到的只有M31仙女座大星系、大麦哲伦星系、小麦哲伦星系,而且大小麦哲伦星系只能在南半球看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星系从何而来?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星系从何而来?直到最近,科学家才能够解释恒星和行星是怎么形成的。现在,科学家们将注意力转向一个更大的谜,星系从何而来?目前所知道的是,星系不是错落地分布在太空中,而是集群存在的,享有“超级集群”的美誉。

真有外星人吗?人类最想知道的宇宙十大未解之谜 关于星系的形成,科学家们有两个主要的理论。首先,宇宙大爆炸中释放出的气体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星系;二是宇宙大爆炸中释放出的气体变成了恒星和行星,它们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了星系。但这两种理论都还没有被普遍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银河系外侧潜伏神秘“幽灵星系”:体积庞大却很昏暗

全文共 1353 字

+ 加入清单

目前,天文学家已经在银河系圆盘后面发现了一个隐藏的“暗鬼星系”。这个星系被称为“安第列亚2”。它的亮度是银河系中另一个被探测到的卫星星系的10,000倍,它被认为是一个矮星系。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了这个暗淡的星系。他们从欧洲航天局的“盖亚”卫星上获得了观察图像,该卫星通常用于在昏暗的星系中寻找古老的、缺乏金属的恒星。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加布里埃尔·托雷亚尔巴说:“这是一个幽灵星系。像“安第列拉2星系”这样的扩散物体以前从未被发现过。目前,最新的研究完全归功于盖亚卫星。”

研究人员指出矮星系是早期宇宙中最早形成的天体。尽管它们很大,但释放的光线比预期的要少得多。他们利用天琴座的观测数据来定位银河系附近隐藏得很好的天体。据报道,秦天RR变星是一种短周期变星,其可变光周期为1.2至30小时。它通常出现在一些球状星团中,所以也被称为“短周期变星”或“星团变星”。

这项研究的合著者、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的合著者瓦西里·别洛库洛夫(Vasily Belokurov)说:“到目前为止,我们观察到的所有卫星矮星系都有ü chen RR变量,所以当我们观察到银河系圆盘上方的一组ü chen RR变量时,我们并不感到惊讶。”

但是,当我们更仔细地观察宇宙时,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天体,因为在搜索任何天文数据库时,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先前确定的天体。在观察了这些恒星之后,研究小组意识到他们获得更多数据的时间有限,因为地球的运动很快会使安第列拉2星系在几个月内无法被探测到。然而,研究人员能够及时测量100多颗红巨星的光谱,从而证实了这一发现。该团队指出,安塔利亚2号距离银河系13万光年,其质量比预期的要小得多。

该研究的合著者、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谢尔盖·科波索夫(Sergey Koposov)说:“安塔利亚2号今天质量如此之小的最简单解释是,它正被银河系的潮汐力撕裂。”然而,安塔利亚2号星系的大小仍然无法解释。通常,当星系由于潮汐力而失去质量时,星系会收缩而不是增长。目前,尚不清楚是什么导致安塔利亚2号星系异常大,但它的亮度非常暗,尽管有人怀疑恒星的活跃诞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该研究报告的合著者詹·杰森·桑德斯说:“即使恒星诞生能够重塑安塔利亚2号星系的暗物质分布,它的效率也绝对是前所未有的。”

该项研究的另一位合作者,卡耐基梅隆大学的马修·沃克说:“与银河系中大约60个其他卫星星系相比,安塔利亚2号非常奇怪。我们想知道像这样的星系是否只是冰山一角。银河系被大量几乎看不见的矮星系所包围,就像安塔利亚2号一样。”

银河系中最古老的恒星存在了多少年?

这颗新发现的恒星被认为是银河系中最古老的恒星之一。西班牙天体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认为,它可能是在大爆炸后约3亿年形成的。

天体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乔纳森·冈萨雷斯·埃尔南德斯说:“理论预测表明,这些最古老的恒星是在大爆炸后不久形成的,它们的形成材料来自宇宙中最早的超新星。”

研究人员希望猞猁星座中的J0815+4729恒星能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大爆炸,这是目前宇宙星系演化的主流理论。

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拉斐尔·里波罗说:“锂元素的探测将为我们提供与大爆炸核合成相关的重要信息。我们正在研究一种高分辨率、宽光谱范围的光谱仪,它可以测量特殊恒星(如J0815+4729)的详细化学成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碰撞星系指的是什么,你了解清楚了吗?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一般两个或多个互相碰撞中的星系是碰撞星系,由于宇宙随时都在运动着,星系在加速扩张之前就已经被聚集到了一起,从而有了导致碰撞的可能。但是一般星系碰撞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它们之间有很大的距离,是以光年为单位测量的。

星系是由无数星球组成的,当它们发生正面的碰撞时,将会穿过彼此而不对对方产生很大影响。原因是星系中星球间的空间并不是空无一物的,它们充斥着气体和灰尘。这些物质将会在星系碰撞时,在引力的作用下相互影响着。碰撞中的星系会带着其他星系中的气体和灰尘,这样就摧毁了星系原本的形态结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气体间也会存在着摩擦力,产生一定的冲击波,就会引发星系中一些星球的形成,这就是星系碰撞后最终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超级星爆星系” 每年诞生4500颗恒星

全文共 99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星爆星系”,若不是很了解天文学的朋友可能并不知道它。那么,星爆星系呢?星爆星系是指在比较星系的恒星形成速率时,其形成速率比大多数的星系都要高出许多的一种星系。目前,天文学家最新观测到一个“超级星爆星系”,而且“超级星爆星系”每年诞生4500颗恒星。

目前,天文学家最新观测显示,一个遥远星系每年“大量生产”恒星,预计每年可形成4500颗太阳质量的恒星,它被命名为SPT0346-52。相比之下,银河系每年形成一颗太阳大小的恒星,而距离地球127亿光年之遥的SPT0346-52星系能够每年形成4500颗太阳质量的恒星,科学家对该现象迷惑不解。天文学家希望进一步研究这个星系,从而理解这样的星系在中心黑洞未吞噬其质量的情况下,为什么变得更大,以及如何和其它星系聚集在一起。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研究人员通过观测127亿光年之遥的太空区域,发现了这个星系,这个星系形成时宇宙诞生不足10亿年。这个星系释放明亮光线,暗示着它每年形成大量的恒星。研究报告合著作者、佛罗里达大学安东尼-冈萨雷斯说:“天文学家称形成大量恒星的星系是‘星爆星系’,天文学家将其称为‘超级星爆星系’。”

智利阿塔卡玛毫米/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ALMA)显示该星系释放极端明亮红外线辐射。这表明SPT0346-52星系如果不是处于大量恒星诞生过程,就是气体落入黑洞中心,制造出大量热量。超大质量黑洞是星系中心超级密集区域,其质量相当于太阳的数十亿倍。许多大型星系中心区域存在超大质量黑洞,它们强烈的引力牵引促使恒星能够在星系中正常运行。

最新天文观测发现一颗神秘“高产星系”,每年可以形成大约4500颗太阳大小的恒星。

为了计算分析这一现象,研究人员使用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CSIRO)澳大利亚射电望远镜紧密阵列进行观测,但是他们并未探测到X射线或者射电波,因此可以排除黑洞制造多数明亮红外光线的可能性。研究负责人、佛罗里达大学马金哲说:“目前我们知道该星系并不存在一个吞噬性的黑洞,但却闪烁着来自新生恒星的明亮光线,这将为我们提供重要信息,揭晓宇宙最早期星系和恒星如何进化。”

天文学家希望通过研究类似SPT0346-52的星系,能够更多地掌握大质量星系和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如何形成和成长。研究人员称:“通过这项研究,我们或将掌握该星系的详细结构信息,理解何种因素导致恒星形成,以及如何影响黑洞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自相残杀的星系与星球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自相残杀星系星球

我们知道, 宇宙中星体之间相距十分遥远, 相互靠近的机会很少。但经过天文学家的观测和研究, 发现星球之间也在互相吞食,

互相残杀。科学家们把这类星球称为宇宙中的“杀星”。

前不久, 美国天文学家就发现了这样一颗“杀星”。这两颗恒

星 , 本来是一对双星, 都已进入晚年, 均属白矮星。这两个星球体积很小, 可质量要比太阳大得多。经观测发现, 这两颗星体靠得很近, 相互围绕对方旋转运动。其中一颗大的恒星, 时刻都在吞吃比它小的那一个。大恒星把小恒星的外层物质剥下来吸到自己身上来, 使自己越来越胖, 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而那颗被吞食的恒

星 , 逐渐变得骨瘦如柴, 现在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星核了。

不但星体之间存在着互相吞食的现象, 星系之间也在互相吞

食和残杀。现在有一种理论认为, 宇宙中的椭圆星系就是由两个

漩涡扁平星系互相碰撞、混合、吞食而成。有人曾用计算机做过模

· 51 ·

拟实验: 用两组质点代表星系内的恒星, 分布在两个平面内, 由于

引力作用, 以一定的规律相向而行, 逐渐趋于混合。在一定条件

下, 两个扁平星系经过混合确能发展成一个椭圆星系。

在宇宙中, 除漩涡扁平星系和椭圆星系外, 还有一种环状星系。天文学家们发现, 这类星系从外形看, 恒星分布在环状圈内,

有时环中央没有任何天体, 有时有天体, 有时环上还有结点。有人

认为, 这种环状星系的形成, 是由两个星系碰撞、互相吞食的结果。

环中心的天体和环上结点, 就是相互吞食后留下的痕迹。

加拿大天文学家科门迪通过观测还发现, 某些巨椭圆形星系,

其亮度分布异常, 好像中心部位另有一个小核。他认为, 这就是一个质量小的椭圆星系被巨椭星系吞食的结果。前面说过, 天体之

间、星系之间距离都非常遥远, 碰撞和吞食的机会很少。所以, 要想证实以上说法能否成立, 还需一定的时间。

宇宙流浪者———彗星

1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