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2522

文章

172

篇1:火箭外形是如何确定的?有什么特殊作用?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设计人员根据火箭的总体指标和要求,在与飞行弹道、发动机、飞行姿态的稳定控制和结构安装等专业人员协调,设计出初步的外形方案。经过大量的分析、计算 ,各种试验后,将预测结果提供给相关的专业人员分析使用。相关专业人员如果发现问题,会对火箭外形进行修改,最后确定满足总体性能要求的合理气动外形方案。

就以我国的航空运载火箭为例,我国运载火箭早期外形是简单的椎-柱段设计,后来由于卫星尺寸越来越大,运载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发展出了外形和气动特性都比较复杂的大钝锥头设计和捆绑助推外形。目前,我国运载火箭最多可以捆绑4个助推器。刚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集成了我国当前运载火箭研制的最新技术。特别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长接近60米,芯级直径达到5米,采用了能够降低芯级气动阻力和局部的脉动压力的冯·卡门头锥外形,助推器首次采取了斜头锥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我国首台可复用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全系统试车成功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5月17日,中国首台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天阙”(TQ-12)在20秒内成功测试。该发动机由蓝剑航空航天公司独立开发。

据报道,“天阙”是继SpaceX的猛禽发动机和蓝色起源BE-4发动机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大推力液氧和甲烷火箭发动机。同一天,“天阙”发动机完成了第四次全系统试车,试车时间为20秒。发动机平稳、快速启动和停机,正常工作期间参数稳定,发动机各项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天阙”选用甲烷作为推进剂,液氧作为助燃剂。其安全性高于液氧和液氢。它的比冲(描述发动机效率的参数)略高于液氧和煤油。然而,用于空间的燃料级液体甲烷的制备难度远低于燃料级煤油,并且没有碳沉积和焦化。这是可回收火箭的最佳选择。因此,液氧甲烷发动机可以实现高性能、高安全性、低成本、易操作和可重复使用。试验的成功正式宣布,中国民营企业首次掌握了100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具备了发动机开发的必要支撑能力。

航天动力研发部总经理葛表示,航天于2017年开始研发“天阙”发动机。先后完成了气体发生器、短喷管推力室和半系统试验。它逐步推进了大型推力发动机的设计、研发、制造、生产、装配和试验的全过程。“天阙”发动机的真空推力为80吨,未来由其驱动的“朱雀2号”火箭的总推力可达268吨,可同时将两辆大型越野车送入太空。它是我国推力最大的双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

在以发动机为单元形成的动力系统设计中,蓝箭空间采用了“80+10”火箭动力系统技术路线。通过两个发动机的并联组合,它可以覆盖从小型、中型到大型的整个火箭系列。整个系统的成功试运行完全掌握了蓝箭航天发动机从10吨级到100吨级的发展能力,完全覆盖了功率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火箭叠法—立体火箭怎么折 用纸怎么折火箭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用一张正方形彩纸就可以折出立体火箭,下面将火箭的折纸图解分享给大家。

操作方法

1

准备一张正方形彩纸,折出"米"字折痕。米"

2

根据"米"字折痕,折成双三角形。

3

沿着三角形的中线,把两侧的角向中间折。

4

打开右侧的角并向下折出一个小正方形,左侧也折出一个小正方形。

5

用相同的方式折好另一面,如图所示。

6

将右侧向左翻,然后左右两侧向中间折,另一面也这样折。

7

翻回来,打开上一步,向下压折,其他三处也这样折,折成下图形状,此时火箭的形状已经出来了。

8

整理好形状,并将火箭立起来,这样一个立体火箭就折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火箭少女是限定团吗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了解到限定组合一般都有期限的成员,并不是固定的。2018年4月21日,由腾讯视频制作的一档选秀节目《创造101》上线首播此节目由来自多家经纪公司的101名女练习生相互竞争,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前十一位练习确定获胜并且以限定组合火箭少女101,成员及哇唧唧哇娱乐旗下艺人的名义进行为期两年的活动。

火箭少女101中的11个女孩,经过封闭了三个月的比赛,一出道便被推到行业最瞩目的位置,她们缺乏所谓的公众人物意识,对成为专业艺人这件事,都还没有做好准备,除了要面对外界的质疑还要进行团员相处的磨合。

由于中国女团市场的颓废,2018年创造101播出后,让中国女团市场出现了复苏,创造101承载了很大的希望,虽然对于这个团体有很多的质疑,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希望女团还未破茧便已失败,很明显,整个组合的成立就是有一个活动限定时间的,所以火箭少女101是限定团。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使用“三手”火箭,SpaceX把64颗卫星送上了天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报道,SpaceX在当地时间周一完成了今年的第19次发射,同时将64颗卫星送入轨道,创下了历史纪录。

此外,SpaceX还创造了历史,成为第一家成功使用回收的相同助推器完成第三次火箭发射的公司。此次发射使用的猎鹰9号火箭助推器在今年5月和8月进行了两次发射和着陆。发射后,助推器再次成功降落在公司位于西海岸的无人驾驶船上。

SpaceX目前主导着全球轨道火箭发射市场。今年早些时候,它首次作为最先进的主火箭猎鹰9块5。马斯克在5月份说,每一个猎鹰9号街区5“可以发射至少100次”。这位企业家表示,SpaceX计划最早在明年24小时内发射猎鹰9号进行回收和再发射。

周一的发射被称为“小型卫星快递”,由航天工业,发射服务联络机构协调。对于位于华盛顿的西雅图公司来说,这是迄今为止最雄心勃勃的行动。该公司已经筹集了2亿多美元。迄今为止,航天工业已经为世界各地的公司和大学发射了140多颗卫星。

航天工业的首席执行官科特·布莱克在一份声明中说:“发射64颗这种类型的卫星是史无前例的,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航天工业的核心业务是该公司所说的“拼车”任务:运载小型卫星的同时将大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

这次它领导的SSO-A任务包括15颗“微型卫星”和49颗“立方体卫星”。这些小型卫星来自17个不同国家的34个私营和公共组织: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荷兰、芬兰、韩国、西班牙、瑞士、英国、德国、约旦、哈萨克斯坦、泰国、波兰、加拿大、巴西和印度。

据航天工业公司称,这种卫星设备有20英尺高,分为两部分。

任务开始大约13分钟后,航天工业将开始使用多种发射器和技术部署卫星。整个过程大约需要5个小时。该公司称这是它所承担的“最复杂的任务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诸葛亮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什么不用火箭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草船借箭想必大家都是有听说的,当时这个战役也还是把人看得大呼过瘾啊,真的是很有味道啊,但是过后有的人要问了,以曹操的才智在当时放个火箭诸葛亮他们也是不为过的吧?那么当时曹操为什么不用火箭呢?其实问题非常的简单,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首先小编还是给大家说说这个草船借箭的真实性吧,这个草船借箭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不叫草船借箭,而叫孙权为了使船不倒,在船一边被箭射多了之后,就倾斜了这样船差点就要沉了,这个孙权才调转船头让船的另外一边也受箭,这样船就摆正了,这件事情其实是发生在孙权去探查曹操的水军的情况时候发生的,其实这件事情和诸葛亮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了,但是没有办法啊,大家既然都觉得是诸葛亮草船借箭,那么我们就以这个前提来分析当时曹操为什么不用火箭吧。

第一:

当时的弓箭射程并不太远,如果诸葛亮靠太近,会有被抓危险,所以是在弓箭的极限距离试探,那么如果再在弓箭上加入火箭元素,那么弓箭是射不到人的。

第二:

当时雾气那么大,曹操人都看不清楚,火箭属于消耗品,再没有特定的情况下,盲目的放火箭去射击敌人,这是一种浪费,没有必要。

第三:

当时是在江上啊,火箭就算点起来了,那么风一吹岂不是自己也很危险?

第四:

这个其实是最为重要的,那就是曹操的水军船于船之间都是相互联合在一起的,如果曹军贸然的使用火箭,孙权来个拼死突围把着了火的船开到曹魏大军中怎么办啊?这不就直觉坟墓里?

所以综上所述,曹操在当时的情况,不管是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放火箭的前提,既然这样那曹操为什么要放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引擎竟然是它

全文共 3988 字

+ 加入清单

你知道世界推力最大的火箭引擎是哪种吗?它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研发的?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引擎是RD170火箭发动机,是苏联为能源号运载火箭研制生产的 采用高压补燃循环 以液氧煤油作为推进剂 海平面推力740吨 海平面比冲:309.5 s 真空推力:806.2吨 真空比冲:337.2 s 其改进型RD171M真空推力提高到了846.5吨 用于天顶号运载火箭。

计划中止

伴随着苏联解体,能源号火箭停止生产。虽然能源号不再生产,由其助推器发展的天顶号火箭仍在服役,其主发动机RD-170衍生的RD-171仍使用于天顶号火箭。

研发

在取消了不成功的N1火箭后,1974年,苏联开始了对新火箭的方案论证工作。正如NASA用航天飞机取代土星5号的计划,能源科研生产联合体提出了祝融星计划(Vulkan),计划设计一种以质子号运载火箭为基础,使用与质子号相同燃料、比质子号更大、推力更强的、采用模块化设计的火箭。

1987年5月15日,苏联价值200亿英镑的“能源”号 (Energia) 重型运越火箭首次从哈萨克斯坦的丘拉坦发射场 发射试飞成功,从而表明,苏联即将在工业开发太空方面居于领先地位。

“能源”号的研制工作可追溯到60年代。当NASA于1973年发射了天空实验室后不得不放弃 “土星” V 时( “阿波罗一联盟” 号的联合飞行是在2年后用小型“土星”1B进行的),苏联却仍在继续研究高能低温推进技术。1981年美国防部终于宣布,苏联正在研究一种全新的重型运载火箭,国防部称之谓SL一W。这种火箭既可以是用于发射大型无人有效载荷的一次性使用火箭,也可以是一种地球一轨道间的助推器,用于发射相当于美国航天飞机轨道器 的苏制轨道器。有资料表明,这种轨道器是和SL一W同时研制的。

“能源” 号是一种两级运载火箭,总长度为60m,芯级直径约为8m。总发射质量约为19600 kN (最小估计值),总发射推力为 29400 kN。推重比大致与美国航天飞机相当。其比冲4705以上,单台推力323 kN 以上,均比美国航天飞机高。 “能源” 号能将270t载荷送到低地轨道(约180km)、32t载荷送到月球或 27t载荷送到火星和金星。如经过充分改进,还能一次将270 t 载荷送入轨道,是目前世界上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

能源号火箭被设计用来运载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这也是能源号的载荷位于火箭的侧面而不是顶部的原因。但是能源号同样可以执行重型卫星的发射任务,能源号的第一次发射中携带了“极地”号斯泰基-DM型试验飞船。

能源号只执行过两次发射任务,而且第一次发射中,有效载荷没有正常工作(极地号与能源号成功分离后调整姿态失败,重返大气层解体)。能源-暴风雪计划的遗产是RD-170系列发动机和天顶号运载火箭。其中天顶号火箭的芯级和能源号的助推器相同。

为解决与运载火箭多次重复使用有关的结构、回收等问题创造了必要的试验与研究条件。“能源号”迄今仍是二次使用的运载火箭,费用昂贵。为了大幅度地降低使用成本,苏联正在进行火箭助推级和芯级回收与重复使用的可行性研究。在“能源号”火箭每个助推器外侧的上、下两端增设了回收设备舱,在底部还可以安装一个独特的折叠式桨叶状减速机构。在“能源号”发射后可以借助回收系统来回收助推级乃至芯级,此可回收重复利用火箭技术亦用于安加拉号火箭。苏联能源号和安加拉的火箭回收技术方案比SpaceX早好多年,然而因为缺少资金研发只造了一次性的。

第二次发射

1988年11月15日进行第二次发射,能源号顺利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送入预定轨道。

影响以及结局

能源号运载火箭所使用的氢氧发动机RD-0120,它的真空推力为190吨,真空比冲为454.5秒(仅次于美国338吨的RS-68、213吨的SSME、优于法国136吨的Vulcain 2,日本111吨的LE-7A)。美国的宇宙神五号运载火箭使用RD-170系列火箭发动机的衍生型号RD-180,美国的安塔瑞斯号运载火箭使用衍生型号RD-181。韩国罗老号火箭以及俄罗斯安加拉火箭使用另一衍生型号RD-191。天顶号运载火箭则与美国、俄罗斯、乌克兰、挪威四国成立海上发射平台,这家公司拥有能源号全自动发射技术,这项技术目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而且是独家的。能源号大体和N-1运载火箭、TOPAZ-2型空间核反应堆电源以及雅克141结局一样被美国人购买用做航空航天技术储备。

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仅存的能源号M火箭只能存放在库房中,任灰尘飞扬,仪器老化。2002年,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中可以飞行的一架连同能源号火箭一道,因拜科努尔的厂房坍塌而被摧毁。至此暴风雪计划在凄凉惨淡中彻底终结[4] 。

能源II号

能源II号,又称 Uragan (俄文:Ураган, Hurricane)是一种计划可完全重复使用的火箭。该衍生型号的芯级可以自行再入和滑翔降落。

能源号运载火箭

11К25“能源”号运载火箭(俄语:11К25,Энергия)苏联研制的一种超重型运载火箭。能源号至今仍保持运载能力最强的世界纪录。

中文名 11К25“能源”号运载火箭 外文名 11К25,Энергия 首 飞 1987年5月15日 发射场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

概念

是由能源科研生产联合体设计的苏联火箭。 作为重型一次性使用运载系统以及作为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助推器,发射纬度北纬46度,能源号近地轨道运输能力为105吨货物,地球静止轨道运输能力为20吨,美国国防部对这种火箭的代号是“SL-17”。

它是一种全新设计结构、推力大、寿命长的运载火箭,这些特点使它至少与使用得最多的联盟号运载火箭(A4) 一样地扩大其性能。能源号性能提高表现在能把100吨载荷送入近地轨道。这相当于目前苏联每年送入近地轨道的有效载荷重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一枚能源号运载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等于五枚质子号SL一13 运载能力或15枚联盟号A4的运载能力,然而,不应设想用这样的数字就能表明

SL一4和SL一13已经过时了,它们仍将被继续用于它们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各次发射任务中。很明显,苏联人从 G 型运载火箭的失败中吸取了许多有益的教训并就直接应用于能源号运载火箭开始着手于初步设计中。基本技术要求包括:

1. 近地轨道有效载荷运载能力不少于100吨;

2.使用低温燃料即液甲烷或液氢;

3.各级保留使用液态燃料及其可控性;

4.所有有价值的部件可回收;

5.强调机组人员的安全,即运载火箭按载人要求进行设计;

6.具有技术水平高又受过严格训练的人员以保证快速发射和重新发射;

7.整个运载火箭尽可能坚固。[

首次发射

能源号在1987年5月15日20时30分第一次发射,携带了“极地”号斯泰基-DM型试验飞船。

发射后期,箭载RD-0120发动机提前停止燃烧,载荷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试射与计划中止

“能源号”只执行过两次发射任务就因为苏联解体、资金不足等原因不再使用。

火神号

祝融星(Vulkan-Hercules)能源家族的原型,最初始设计,该火箭家族运载能力涵盖10~200吨级。采用模块设计,助推器(天顶号)可以单独发射荷载,Vulkan发射质量达到4747吨,为两级半火箭,高度88米,配有逃逸塔,低轨道运载能力200吨,地球静止轨道运载能力为36吨,还可以将43吨的货物送往月球(直接起飞),52吨的货物送往火星。

后来在苏联国防部的干涉下,改型火箭的研发中断,改为研发该火箭的单级型号,也就是能源号,原因是该构型可以采用背负式搭载超大尺寸的荷载。运载能力200吨能源号还远不是苏联计划中的最大型号的运载火箭其中披露的RD170系列的图,有个六燃烧室的火箭发动机。

变型详况

苏联巨型运载火箭能源号的一些方案预计会得到发展,其中最大一种方案可把215 吨的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第一种能源号 (1987 年5月15号发射) 是由捆绑有四台助推器的芯级和在其一侧连接的带有单台“远地点发动机” 的上面级组成,在今年5月15号发射的能源号运载火箭中,这台 “远地点发动机”不能正确点火。这种能源号运载火箭全长60米,能把重达130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这种能源号运载火箭改型预计用来发射苏联大型航天飞机。在明年内可能对这种大型航天飞机(可能采用一种加固型航天飞机试验模型) 进行一次不载人试验飞行,但是载人任务飞行预计到九十年代初期以后才能实现。苏联 的这种大型空间站 (预计1991年后苏联将用大型空间站来代替当前使用的和平号空间站) 能用捆绑有六台或八台助推器且备有高能上面级的能源号改进型送入轨道,能源号运载火箭最大改进型高达110米,几乎和美国的阿波罗—土星5一样高,但具有更大的推力。

有经验的宇航员格赫曼·泰托夫在莫斯科电台发表讲话说,能源号火箭能实现建立载人的月球研究站和载人飞行到火星以及其他星球等空间计划。能源号运载火箭可把重达32吨的有效载荷送至月球。

同时,苏联报纸已经透露了在普列谢茨克的北部发射场 的详细情况 , 虽然苏联人在1966年首次使用过这个发射场,但是他们在1984年才第一次承认它的存在。

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的卫星有闪电、流星、宇宙和国际宇宙,还包括发送到极轨道的 “科学空间勘察”卫星。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实质上是用来发射大部分苏联照像侦察卫星的发射场。宇宙号1875 (于1987年9月3号发射) 正是这种卫星。它被发射到3公里至208公里之间的轨道上,轨道倾角为73°。9月8号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用一枚SL一8运载火箭发射了六颗宇审号军事通讯卫星。

闪电和流星卫星是在联盟号运载火箭发射台上发射的,而小型和中型的宇宙号和国际宇宙卫星却是在称为虹号和上升号的发射台上发射。

能源号M

能源号M是最小的衍生型号,使用二到四个经过改装的天顶号火箭作为助推器,芯级中只有一个RD-0122发动机。能源号M旨在取代质子号运载火箭,但是在1993年输掉了和安加拉火箭的竞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戈达德火箭的挑战

全文共 2004 字

+ 加入清单

齐奥尔科夫斯基在他那部开拓性的著作中,不仅提出了著名的火箭运动公式,而且还描绘了世界上第一个用液体火箭发动机作动力飞行器草图。但遗憾的是,他并未来得及把这个草图变成现实的航天飞行器。

谁料与此同时,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被誉为“火箭之父”的罗伯特·戈达德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现代液体火箭的飞行。

戈达德于 1882 年诞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城。从幼年起,就迷恋于科学发明,具有超群的想象力。1920 年他就写了一篇题为《空间导航》的科学论文,虽未发表,但却显露了戈达德对于实现宇宙航行的理论素养。1904年他进入伍斯特理工学院后,曾在《1950 年的旅游》一篇命题作文中,依靠他的知识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了制造一种磁悬浮列车,从波士顿到纽约只需 10 分钟,而当时的火车却要用 8 小时。后来,戈达德在克拉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利用火箭推力实现宇宙飞行,并指出只有用液体燃料才能提供宇宙航行所需的能量。这与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研究结果一样,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所以,根据当时的科学认识水平,大都集中

研究用液体燃料作动力的火箭来实现飞出地球的构想。

戈达德以挣脱地球引力为目标,于 1919 年发表《一种达到极端高度的方法》论文,从理论上阐明制造一种足以脱离地球引力并击中月球的火箭的可能性,描述这种火箭的有效载荷携带镁粉,那么地球上的人借助望远镜便可以看到火箭击中月面发出的闪光。1920 年华盛顿传出一条新闻,称戈达德成功地设计出一种火箭可能把探测仪器送到大气层之外,甚至飞到月球。戈达德的“月球火箭”曾名噪一时,有讥笑嘲弄的,有赞叹夸奖的,有半信半疑的,有寄予希望的,而戈达德对所有这些议论处之泰然,毫不理睬,照样走他自己的路。

为此,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表达出自己的心境和态度:“生命如此之短暂,而世上又有那么多的事需要我们去做,这是令人着急的。我们应当冒点风险,去做那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工作。”

在马萨诸塞州奥本郊外的沃德农场,建起了一座液体火箭静态试验和发射基地,这是戈达德艰苦努力的结果。他一面在克拉克大学从事理论研究,一面利用假日到沃德农场进行试验。试验中遇到过不少挫折和失败。他在对大型燃料贮箱进行试验时,第一次点火发生逆火现象,烧坏了液氧管路;第二次点火试验中,燃料溢出,发生爆炸;第三次试验烧毁了橡皮管道。经过多次失败,最后才成功地获得了供飞行试验用的液体火箭样机。

1926 年 3 月 16 日,这是“戈达德火箭”首次飞行试验日子。在沃德试验场,竖立在简陋发射架上的一枚液体火箭,顷刻由尾端喷射出一簇火焰,火箭冉冉升空,飞行 2.5 秒,上升高度 14 米,飞行距离 68 米。“戈达德火箭”一鸣惊人。尽管它的飞行时间很短,但却敲开了火箭技术的大门。

这是世界上第一枚飞行成功的液体火箭,看似平淡无奇,其貌不扬,然而却是戈达德花了 20 多年心血的结晶。这枚火箭高 3.04 米,由一台 0.6 米长的液体发动机和两个燃料贮箱组成。它的试飞成功,使戈达德信心倍增,焕发出不断进取的精神。他克服困难,奔波操劳,又研究新的液体火箭,选择新的试验场。1930 年 7 月 15 日,戈达德在第一次飞越大西洋的飞行员林白的帮助下,从著名慈善家古根海姆那里得到资金,把试验基地迁到新墨西哥州罗斯韦尔东北的梅斯卡勒罗农场。他和同事们在这里定居下来,一心一意从事他的火箭试验工作。同年 12 月 30 日,又一枚戈达德火箭从地平线上升起,发射高度 610 米,飞行距离 300 米,速度达到每小时 800 公里,火箭的性能大大提高了一步。

正当戈达德的火箭试验迅速进展的时候,1932 年 6 月由于受到经济萧条的影响,古根海姆基金会无力继续资助,他不得不中止试验,离开他苦心经营的车间和靶场。但他并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孜孜以求。后来又在好友林白的支持下,再次回到罗斯韦尔试验基地,重建他的火箭试验事业。从 1934 年到 1941 年,戈达德先后研制出 4 种系列的液体火箭,获得许多试验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不致因战争而中断对液体火箭的发展,戈达德发起“写信运动”,试图说服军方重视液体火箭的基础研究工作。但军方却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短斯研究工程上,希望发展有较大潜力的固体燃料火箭。戈达德当时在与世隔绝的荒漠中消息闭塞,无法适应军方的要求,这给他的研究试验工作又带来极大困难。尽管在战争环境下,戈达德的研究试验几乎无人问津,但他初衷不改,志向坚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戈达德向地球引力挑战的初步成功,应验了今天在戈达德航天中心的一

块纪念碑上镌刻着他说过的一句话:“很难说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而且还可以成为明天的现实。”

它既是戈达德在实验不断遭到失败并不断受到嘲讽时对自己的勉励,也是表示他对于液体燃料火箭和进行其他发明时所具有的信心。

7、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火箭的头部是尖的的原因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火箭(rocket),火箭有很多种,原始的火箭是用引火物附在弓箭头上,然后射到敌人身上引起焚烧的一种箭矢。起初只是用于过年过节放烟火用。现代的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现代火箭可作为快速远距离运输工具,可以用来发射卫星和投送武器战斗部(弹头)。

火箭

火箭的头部是尖的的原因

我们看到的火箭和飞机的头部都是尖的,这是为了减小它们在飞行中空气所带来的阻力。不要说飞机火箭那么快的速度了,就是你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伸出头来,也会体会到空气阻力的具大。

速度越快,这种阻力越大。把头部做成尖的,就会减小这种阻力了。

实际上,即使做成尖的,阻力还是很大的,还会使飞机和火箭因为摩擦带来许多热量,所以高速火箭一般在飞行时还要采取一些降温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全球最大飞机下线,只用来发射火箭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当地时间5月31日,世界上最大的双机身飞机“同温层”在加州莫哈韦空军基地下线。“平流层发射”是世界上最大的飞机,由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和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共同制造。计划向空中发射火箭

“平流层发射”采用双机身设计,翼展117米,长度72.5米。它装有六个发动机。机身和一些零件来自两架二手波音747飞机。驾驶舱位于右机身,可容纳3名机组人员,包括飞行员、副驾驶和飞机工程师。一枚275吨重的火箭可以装在机身两侧。当飞机上升到11000米的高度时,火箭将分离并点火,将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平流层发射系统公司”表示,飞机离线后将进行包括燃料系统在内的地面测试。如果一切顺利,飞机将在2019年进行首次演示发射。

据报道,飞机起飞时的重量达到227吨,而最大起飞重量达到589吨,可以承载250吨的载荷。该公司计划用这架飞机发射轨道飞行器飞马座XL,最初一次发射一架,计划在项目成熟后一次发射三架。

2011年,保罗·艾伦开始建造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埃隆·马斯克参与了该计划。“同温层发射系统”公司制造这架超大型飞机并不仅仅是为了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它的主要目的是成为运载卫星火箭的空中发射平台。

在空中发射火箭有许多优点。它可以忽略地面恶劣天气造成的干扰,节省燃料,因为在空中发射不需要从零开始加速。

根据设计,这架飞机可以与轨道飞行器合作,将6.1吨的载荷送入低地球轨道。然而,由于起飞至少需要3600米的跑道和飞机本身巨大的翼展,大多数机场很难支撑飞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火箭的速度是多快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1

日前单级火箭前进的最大速度是4.5公里/秒,多级火箭的速度可达到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物体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的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11.2 公里/秒(摆脱地球引力束缚,飞离地球的速度)。

2

火箭推进速度近7马赫。火箭(rocket)是火箭发动机喷射工质(工作介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推进的飞行器。它自身携带全部推进剂,不依赖外界工质产生推力,可以在稠密大气层内,也可以在稠密大气层外飞行,是实现航天飞行的运载工具。

3

火箭按用途分为探空火箭和运载火箭。无论固体运载火箭还是液体运载火箭,无论单级运载火箭还是多级运载火箭,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均包括结构系统(又称箭体结构)、动力装置系统(又称推进系统)和控制系统。

4

探空火箭是用于将科学仪器以抛物线轨迹送入地球大气层的上部区域,使其进入近地空间的一种火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草船借箭曹为何不放火箭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草船借箭曹为何不放火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三国时期有很多的事迹,比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等,当时刘备权势比较弱,就联合孙权一起,在诸葛亮用自己的口才征服很多人之后,周瑜虽然同意了一起对抗曹操的建议,但内心还是不服诸葛亮的,就想找个机会把他杀死,但是碍于他们是盟友的关系,正在光明的杀死,又觉得不光彩。

于是周瑜就想出来一个让他十天拿出10万支箭,否则就取他性命的方法。没想到诸葛亮不仅同意了,还答应的特别痛快,他说自己用不了十天,三天足矣,就有了接下来草船借箭的故事。最后一天晚上,他找来20艘船,船边都放满稻草人,然后敲着鼓,气势冲冲的开向曹军大营。

因为当时天气是大雾,什么都看不清,曹军只听见声声浩大好多艘船开过来,但又不确定对方有多少人,不敢贸然出兵,只好命令向水里放箭,以此来阻碍他们的前进。诸葛亮此时在船里待的正舒适,命令一边。草人箭射满了就换另一边,就这样,10万支箭轻松的就凑齐了。事后有人说,当时如果人家用火箭来攻打,那岂不是都会死在哪里?

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因为曹军根本想不到敌军会这么突然攻打,来不及准备,火箭是需要时间准备的,时间方面不允许准备的。并且火箭和普通箭不一样,因为重量不一样,不会射得太远,不能很好的阻击他们。其次就是曹军他们不擅长在水上作战,为了安全,他们用铁链把船只都绑在一起,如果这时候敌军把带有火星的船开过来,他们自己也会损失惨重。所以诸葛亮应该早就想好了这一切,料定了自己最后肯定会成功接到10万支箭,最后否则也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做赌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草船借箭到底是诸葛亮的计谋还是孙权的?揭秘曹操不用火箭原因

全文共 1048 字

+ 加入清单

草船借箭这个典故在三国非常出名,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事情,不过关于草船借箭到底是诸葛亮的主意还是孙权计谋呢?当然不管是谁的点子,我们更加关注的是为什么就让吴蜀轻易就借来十万支箭呢。但是要制造出十万支箭并不是一个小工程,很多人都说如果当时曹操能想的在周到一点用火箭,那不就完事了么?其实想用火箭也没那么简单,一起来看看曹操为什么不用火箭吧。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中经典的桥段,周瑜和诸葛亮斗智斗勇,一方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一方却表示“只需三天”,于是就有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在大雾天气的帮助下,诸葛亮调来二十只草船袭扰曹营,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最终借来十万支箭。

当然,这是《三国演义》的故事,并不是真实历史,暂且不论。如果当时诸葛亮来袭,曹操用的是火箭,那结果会怎样呢?其实,智近乎妖的诸葛亮断然不会把自己放在危墙之下,曹操之所以没用火箭,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火箭的使用范围

火箭能够焚烧敌军,是在普通箭头上包裹油布,蘸油点燃释放,使用的场合多用于阵地战和攻坚战。由于油、火需求量大,运输复杂,火箭需要现做现用,难以长期保存,所以运动战和遭遇战很少用到火箭,因为没有准备火箭的时间。

2.火箭的实用性

火箭携带火,虽然焚烧能力增强,但是穿透性减弱,包裹了油布的弓箭远距离是不可能穿透木板。那么,带火的箭无法在船上进行持续点火就纷纷掉入水中熄灭,没有一点效果。如果是是攻击谷仓,效果会很理想,水战就不行。这也是为什么火烧赤壁需要苦肉计,而不是直接射火箭的原因。

3.火箭的夜战

夜战,两军有雾相隔,属于盲射的状态。如果曹军点火放箭,岸边就有星星火光,而江中一片黑暗。这样,岸上的曹军不就成为江中射手的活靶子了吗?这场战斗,也就成了一个明眼人打一个瞎子。这是基本上的常识,曹操不会犯这种错误。

4.火箭是否存在

历史上关于火箭的记载,最早是公元228年,《三国志·明帝纪》记载,当时诸葛亮率军进攻陈仓时,魏国守将郝昭就用火箭焚烧了蜀军攻城的云梯,守住了陈仓。当时的火箭,只是在箭头后部绑附浸满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点燃后射向敌方,达到纵火的效果。

另外,历史上确实有“草船借箭”,只是故事的主角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公元213年,曹操南下伐吴,两军对峙在濡须之地。孙权艺高人胆大,乘轻舟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曹操生性多疑,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便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

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权随后安全返回,曹操这才明白上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民营火箭首次海上发射成功 有哪些意义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民营火箭首次海上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民营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不仅让人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更让人们看到了未来无限的可能性。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推动下,相信我国的民营火箭公司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为人类探索宇宙、实现梦想做出更多贡献。

作为我国民营火箭领域的先锋,星河动力航天公司多年来致力于研发和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火箭产品。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推动下,该公司不断取得突破,逐渐成为我国民营航天领域的领军企业。此次海上发射成功,是我国民营火箭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这次发射所使用的火箭采用了最先进的航天技术,包括发动机、材料和导航系统等。通过精密的计算和设计,火箭在起飞后能够精确控制飞行方向和速度,确保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火箭还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推进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发射成功率,也为未来的航天探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这次海上发射成功,无疑对我国民营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证明了民营企业在航天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展示了民营企业参与国家航天事业的积极性和贡献。这次发射成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为未来更多的航天任务奠定坚实基础。这次发射也提高了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更多机会。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民营火箭公司将不仅仅局限于提供发射服务,还将积极探索更多的商业应用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火箭发射塔的高度是多少?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火箭发射塔的高度是106米。

火箭是火箭发动机喷射工作介质所产生的作用力向前推进的一种飞行器,它自身携带了全部的推进剂,不靠外界工质产生推力,不仅能在稠密的大气层内飞行,还能在稠密的大气层外飞行,是实现航天飞行的一种运载工具。

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就是火箭。在公元969年,唐朝时期,就已经发明了火药。北宋时期的军官岳义方和冯继升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以火药为动力的飞行兵器,也就是火箭。这种火箭是有药筒、箭身所组成的,其中药筒是用厚纸以及竹子所制成的,内部放置火药,前端封死,后端引出导火绳;当点燃后,火药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会向后喷出,以气体的反作用力将火箭向前推,在飞行中杀伤敌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发现超级金属:飞机火箭上天全靠它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长期以来,航空发动机一直是中国航空业的短板。为了尽快弥补这个短板,国家一直在加大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力度。

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位于温度最高、应力最复杂、环境最恶劣的部位。它们是航空产品的首要关键部件,直接决定着航空发动机的性能。1000公斤推力发动机的核心部件是60片单晶叶片。发动机压缩空气,然后将其压入燃烧室。在有限的空间内,它与燃料一起剧烈燃烧,产生猛烈的气体喷射,推动叶片高速旋转。发电机产生惊人的能量。每个叶片输出的马力相当于排量为2.0的运动型多功能车。据了解,1,000千克发动机的高压转速超过30,000转/分,接近40,000转/分。切线速度约为每秒450米,温度约为1720度。

为了防止熔化,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把每个叶片做成中空的,并在中间设计了一个精确而复杂的冷却系统。冷却系统带走的热量可以在1/20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内烧开一壶水。但是在1700度的高温下,普通金属仍然不耐热。因此,单晶刀片的生产不能与稀有贵金属铼分离。

铼是人类发现的最新天然元素。它在地壳中的含量比所有稀土元素都少,而且比钻石更难获得。世界上已探明的铼储量只有2500吨左右。铼的价格类似于铂,每克大约300元。成都于航高温合金技术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可以提纯铼金属。2010年,该公司在陕西省洛南县黄龙铺钼矿发现铼,总储量176吨,约占世界储量的7%,仅次于智利、美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该公司认为,尽管外国对单晶叶的生产实施了技术封锁,但中国人必须找到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一技术。“我们不能只做供应商,向外国企业供应稀有元素,这对中国没有帮助。”公司负责人说。最后,该企业克服了许多困难,生产出合格的单晶叶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航天母舰:能背火箭的家伙有多大?

全文共 134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亿万富翁兼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Paul Allen)宣布成立一家新公司,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协助开发迄今最大的飞机。这架飞机已经秘密研制多年了。它太大了,媒体给它起了个名字“太空载体”。然而,最大的飞机已经有了自己的绰号,那就是大鹏,一种东方和西方都传说中的一口能吞下一头大象的鸟。

大鹏成品装配概念图

大鹏有多大?

很难想象大鹏的翼展有多长,但我们可以考虑一下100米跑道。大鹏的翼展为117米,这意味着它的长度可以保持100米。

说到翼展最大的飞机,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安-225“梦想”运输机,但它实际上不是翼展最大的飞机,而是巨型水上运输机“休斯H-4大力神”。然而,几年后,大鹏将获得“翼展第一”的称号。

大鹏、休斯H-4大力士、安-225、A380和波音747的尺寸比较

大鹏使用波音74400上的六个引擎来驱动它。事实上,它的外观看起来就像是两架波音747被连接在一起。

大鹏能做什么?

大鹏雄心勃勃,它的主要任务是将卫星、宇宙飞船甚至乘客送入太空。交通方式不难理解:在大鹏身体的中部,有一个放置火箭的地方。

飞机在机场起飞,到达9000多米的高度后发射火箭。火箭发动机被打开,并进一步进入太空。

大鹏火箭发射示意图

为什么火箭不能顺利地从地面直接发射到太空?使用大鹏的发射方法有什么好处?

我们都知道,为了将有效载荷送入太空,运载火箭的第一级需要捆绑多个高推力助推火箭。然而,这带来了一个问题。虽然捆绑助推火箭可以带来巨大的推力,但它也大大增加了运载火箭的重量。为了增加这个额外的重量,必须不断增加推力,这是一个矛盾。如果火箭能被飞机运送到一定的高度,并有一定的初速,火箭的体积和重量将会大大减少,这可以大大节约成本。

飞机可以重复使用许多次,寿命为几年,但助推火箭只能使用一次。设计和制造大鹏的初衷是为了节约成本。

成本节约也反映在其他地方,例如,只要有机场,就不需要建造固定的发射器。然而,现有机场的总数非常大。这意味着火箭的发射不受固定发射区的限制,只要是在条件合适的机场,这就给火箭的发射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

飞机发射宇宙飞船?不是第一次

从飞机上发射宇宙飞船的想法并不新鲜。早在半个世纪前,B-52同温层堡垒轰炸机就这样做了。

1961年,一架X-15火箭飞机从一架B-52平流层堡垒轰炸机上发射升空。

B-52轰炸机60多年前首次飞行,目前仍在升级中。它的老主人波音公司说,B-52可以飞行到它的第100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B-52真的可以延长寿命,它的法宝是与时俱进。

当巡航导弹发展迅速,轰炸机受到冷落时,B-52跳出来说,“我可以发射巡航导弹。我是巡航导弹的完美发射平台。”

B-52正在发射巡航导弹。

冷战结束时,当人们关注低成本太空飞行时,B-52补充说我可以发射火箭。

1991年,飞马座火箭在脱离B-52轰炸机后发射。中间远处的侦察机是一架战斗机。

飞马座火箭是一种小型有翼运载火箭,负责将443公斤以下的卫星送入低轨道。

所有上述事实表明,从大型飞机上发射火箭的想法和行动早已存在。然而,不同之处在于,像B-52这样的大型飞机只能发射小型火箭,但仍能发射到低轨道。然而,大鹏将走得更远。它将把卫星或宇宙飞船送入太空,还能把乘客送到太空玩耍。这是它的使命,这是当之无愧的大使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火箭转场时有几种姿势?这些你知道吗?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火箭转场就是将火箭从技术区转运到发射区的过程,火箭的转场方式是根据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目前我国火箭的转场方式分为水平转场和垂直转场两种类型。

火箭转场姿势介绍:

水平转场:即我们看到的“躺”着转场,是将火箭的芯级、整流罩等各个部段,分别转运到发射区,然后在发射塔架上完成火箭的吊装、对接、测试。这种转场方式的优势是不需要建垂直总装厂房,成本低,在我国航天发展的早期,多采用水平转场方式。但是水平转场的火箭,转到发射区后要完成垂直吊装和垂直测试工作,整个流程下来大约需要14天,在发射区时间相对较长,不便于连续发射。

垂直转场:即我们看到的“站”着转场。转场前,要先在总装测试厂房内完成火箭吊装、对接、测试后,再将“站”起来的火箭整体运往发射塔架。垂直转场对技术区的设施要求高,但火箭在发射区的时间较短,仅3至7天,因此连续发射能力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SpaceX火箭再次发射成功,助推器却回收失败

全文共 1333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SpaceX开始回收猎鹰9号火箭以来,该公司第一次未能成功回收一枚本应落在地面上的火箭。

照片:猎鹰9号成功降落在SpaceX的第13次国际空间站货物补给任务。

美国当地时间周三下午,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发射后仅7分钟,它的第一个助推器就准备降落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附近的一个混凝土平台上。但是助推器的视频显示它失控了。SpaceX评论员证实,火箭坠入大西洋。

SpaceX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埃隆·马斯克将事故归咎于猎鹰9号火箭的栅格翼,该翼用于引导助推器到达预定的着陆目标。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视频中的助推器一直在旋转。马斯克说SpaceX可以找到火箭。他认为它没有损坏,并且仍然与水中的控制中心保持联系。马斯克指出,该火箭可以用于SpaceX的其他“内部任务”,如发射星光太空网络卫星。

这次失败结束了SpaceX在地面回收方面的连胜。该公司在回收发射的猎鹰9号火箭时有两个选择:第一,该火箭可以降落在漂浮在海上的无人驾驶回收船上,第二,它可以降落在SpaceX的混凝土平台上,该平台通常位于火箭起飞点附近。SpaceX已经尝试了12次地面检索,该公司称之为RTLS,或“返回发射场”以前,所有的回收努力都是成功的。但是现在,这个完美的记录终于被打破了。

SpaceX在无人驾驶回收船上成功回收火箭的情况相对较少,但即便如此,失败也很少。SpaceX最后一次未成功回收猎鹰9号助推器是在2016年6月15日。在那次尝试中,火箭助推器在飞往大西洋无人驾驶船的途中耗尽了燃料。

今年2月,SpaceX未能着陆猎鹰重型飞机的中间“核心”。猎鹰重型火箭是猎鹰9号火箭的一个更大的变体,由三个助推器捆绑在一起组成。发射后,火箭的两个外核几乎同时成功着陆在着陆平台上,但中间的核耗尽了点火液,在下降过程中无法重新点燃发动机。所以它降落在大西洋,而不是无人驾驶的回收船上。

然而,回收这些火箭只是每个任务的次要目标,这意味着SpaceX不需要为每次飞行制造新的助推器。主要目的是将猎鹰9号送入轨道,而SpaceX的最新火箭发射也是如此。猎鹰9号火箭的任务是发射SpaceX的龙,为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运送食物和补给。龙飞船成功进入轨道,并部署太阳能电池板开始接收电力。它预定于周六早上抵达国际空间站。

然而,回收的失败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因为不清楚失败的助推器会落在哪里。卡纳维拉尔角所在的布雷瓦德县应急管理办公室表示,幸运的是,火箭降落在预定着陆点附近的海域,漂浮助推器目前显然是安全的。

事实上,猎鹰9号在水中着陆时经历了一个被称为“武装”的过程,这意味着它从燃料箱中释放出推进剂。SpaceX负责任务保障的副总裁汉斯·柯尼希斯曼(Hans Koenigsmann)表示,这使得人们可以安全地访问它。他还指出,猎鹰9号火箭有一个安全装置来防止助推器着陆,除非火箭能正常工作。即使在着陆时,火箭也有避开建筑物的意识。

在发射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柯尼希斯曼说:“我想说的是,从公共安全的角度来看,这枚火箭将远离任何东西,不会对人口或财产构成哪怕是最小的风险,因此这里的公共安全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尽管我们对这次恢复不成功感到失望,但这表明整个系统知道如何从一些故障中恢复过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半途夭折的登月火箭

全文共 1350 字

+ 加入清单

60  年代初,当苏联东方号运载火箭将载人飞船送上太空之后,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开始酝酿一种新的大型运载火箭。这种运载火箭能将上百吨的有载荷送上天穹,而最主要的是可以实现载人登月飞行计划。

这种大型运载火箭与美国的土星 5 号登月火箭相仿。科罗廖夫提出的载人登月方案是:第一步由质子号运载火箭发射载人飞船作环绕月球的观察飞行;第二步研制 H—l 火箭将载人登月舱送上月球。H—1 运载火箭的两对发动机和第二级火箭的一对发动机失灵,火箭也能飞到目标。这种火箭高 100 米,底部直径 17.1 米。它与土星 5 号运载火箭相比,H—1 短 10.6 米,直径

大  7.l 米,H—l 第一级有 30 台发动机,而土星 5 号的第一级只有 5 台 F—l 发动机。土星 5 号的上面各级均用液氢液氧推进剂,而 H—1 的上面级用的是液氧和煤油作推进剂的发动机。在苏、美向月球进军的竞赛中,H—l 运载火箭不如土星 5 号火箭顺利,累遭挫折,最终也未能如愿以偿。

前苏联有 26 个政府部门的 500 多个单位参与 H—l 火箭的研制生产,对此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组织协调,统一步伐。不巧的是,H—1 火箭尚未研制出来,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就于 1966 年去世了。这给 H—1 火箭蒙上一层阴影。原定 1968 年下半年实现登月计划,但直到 1969 年初 H—1 火箭研制才匆匆完成,而且接连 4 次试飞失败。

1969 年 2 月 21 日,在拜科努尔发射场首次试验 H—l 运载火箭。由于火箭尾舱着火,发动机不得不在发射 70 秒钟关闭,火箭升到 12 公里的空中爆炸。首次试飞失败表明,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美国载人登月的步伐了。在美国土星 5 号运载火箭把阿波罗载人飞船送上月球的前夕,1969 年 7 月 3 日 H—1 火箭进行第二次试飞,又发生偶然事故:火箭还未飞离发射台,主发动机的一台液氧涡轮泵爆炸,火箭燃烧后倒塌,连同全套发射设备一起炸毁。至今在拜科努发射场还能看到当年火箭爆炸后留下的痕迹。

尽管美国人捷足先登,但前苏联不甘落后,试图挽回已经失败的局面。 1971 年 7 月 27 日,H—l 火箭进行第三次发射,意想不到的发动机仅工作 7 秒钟,火箭发生滚动失控,箭载计算机随即指令关机,试飞又一次严重受挫。一年之后,1972 年 11 月 23 日进行了一次决定 H—1 火箭命运的试飞。火箭发射后正党,几乎持续到第一级工作完毕,当火箭开始级间分离,一级内侧 6 台发动机关机时,箭体突然居然振荡,造成一条推进剂输送管路破裂而爆炸起火。这时火箭起飞已 107 秒,上升到 40 公里的高空,地面指挥中心发出指令,火箭在高空自毁。原因主要是 H—l 第一级火箭发动机及箭体结构的飞行动力相互作用在控制上有缺陷,从而导致功亏一篑的结果。由于 H—1 火箭

的难产,苏联的载人登月飞行计划后来例销声匿迹了。

在通向太空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也会有失败。前苏联继科罗廖夫之后的著名航天总设计师米申在谈到 H—1 火箭的夭折时,沉痛地感慨说:“虽然我们离成功仅有一步之遥,但没有允许我们走完这一步。为它奉献了毕生年华的人们掉下了悲伤的眼泪。我们曾分析研究我们的差错,为的是纠正它们并向前进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