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家》阅读题(汇编20篇)

六一儿童节的活动结束了,感触最深的应该是家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家》阅读题,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1191

文章

1000

篇1:语文现代文阅读:梦痕

全文共 2233 字

+ 加入清单

《梦痕》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额上有一条同眉毛一般长短的疤。这是我儿时游戏中在门槛上跌破了头颅而结成的。相面先生说这是破相,这是缺陷。但我自己美其名曰“梦痕”。因为这是我的梦一般的儿童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唯一的痕迹。由这痕迹可以探寻我的儿童时代的美丽的梦。

我四五岁时,有一天,我家为了“打送”(吾乡风俗,亲戚家的孩子第一次上门来作客,辞去时,主人家必做几盘包子送他,名曰“打送”)某家的小客人,母亲、姑母、婶母和诸姊们都在做米粉包子。厅屋的中间放一只大匾,匾的中央放一只大盘,盘内盛着一大堆粘土一般的米粉,和一大碗做馅用的甜甜的豆沙。母亲们大家围坐在大匾的四周。各人卷起衣袖,向盘内摘取一块米粉来,捏做一只碗的形状;夹取一筷豆沙来藏在这碗内;然后把碗口收拢来,做成一个圆子。再用手法把圆子捏成三角形,扭出三条绞丝花纹的脊梁来;最后在脊梁凑合的中心点上打一个红色的“寿”字印子,包子便做成。一圈一圈地陈列在大匾内,样子很是好看。大家一边做,一边兴高采烈地说笑。有时说谁的做得太小,谁的做得太大;有时盛称姑母的做得太玲珑,有时笑指母亲的做得象个?饼。笑语之声,充满一堂。这是年中难得的全家欢笑的日子。而在我,做孩子们的,在这种日子更有无上的欢乐;在准备做包子时,我得先吃一碗甜甜的豆沙。做的时候,我只要噪闹一下子,母亲们会另做一只小包子来给我当场就吃。新鲜的米粉和新鲜的豆沙,热热地做出来就吃,味道是好不过的。我往往吃一只不够,再噪闹一下子就得吃第二只。倘然吃第二只还不够,我可嚷着要替她们打寿字印子。这印子是不容易打的:蘸的水太多了,打出来一塌糊涂,看不出寿字;蘸的水太少了,打出来又不清楚;况且位置要摆得正,歪了就难看;打坏了又不能揩抹涂改。所以我嚷着要打印子,是母亲们所最怕的事。她们便会和我商量,把做圆子收口时摘下来的一小粒米粉给我,叫我“自己做来自己吃。”这正是我所盼望的主目的!开了这个例之后,各人做圆子收口时摘下来的米粉,就都得照例归我所有。再不够时还得要求向大盘中扭一把米粉来,自由捏造各种粘土手工:捏一个人,团拢了,改捏一个狗;再团拢了,再改捏一只水烟管……捏到手上的龌龊都混入其中,而雪白的米粉变成了灰色的时候,我再向她们要一朵豆沙来,裹成各种三不象的东西,吃下肚子里去。这一天因为我噪得特别厉害些,姑母做了两只小巧玲珑的包子给我吃,母亲又外加摘一团米粉给我玩。为求自由,我不在那场上吃弄,拿了到店堂里,和五哥哥一同玩弄。五哥哥者,后来我知道是我们店里的学徒,但在当时我只知道他是我儿时的最亲爱的伴侣。他的年纪比我长,智力比我高,胆量比我大,他常做出种种我所意想不到的玩意儿来,使得我惊奇。这一天我把包子和米粉拿出去同他共玩,他就寻出几个印泥菩萨的小形的红泥印子来,教我印米粉菩萨。后来我们争执起来,他拿了他的米粉菩萨逃,我就拿了我的米粉菩萨追。追到排门旁边,我跌了一交,额骨磕在排门槛上,磕了眼睛大小的一个洞,便晕迷不醒,等到知觉的时候,我已被抱在母亲手里,外科郎中蔡德本先生,正在用布条向我头上重重叠叠地包裹。

自从我跌伤以后,五哥哥每天乘店里空闲的时候到楼上来省问我。来时必然

偷地从衣袖里摸出些我所爱玩的东西来——例如关在自来火匣子里的几只叩头虫,洋皮纸人头,老菱壳做成的小脚,顺治铜钿磨成的小刀等——送给我玩,直到我额上结成这个疤。讲起我额上的疤的来由,我的回想中印象最清楚的人物,莫如五哥哥。而五哥哥的种种可惊可喜的行状,与我的儿童时代的欢乐,也便跟了这回想而历历地浮到眼前来。他的行为的顽皮,我现在想起了还觉吃惊。但这种行为对于当时的我,有的吸引力,使我时时刻刻追随他,自愿地做他的从者。他用手捉住一条大蜈蚣去了它的有毒的钩爪,而藏在衣袖里,走到各处,随时拿出来吓人。我跟了他走,欣赏他的把戏。他有时偷偷地把这条蜈蚣放在别人的瓜皮帽子上,让它沿着那人额骨爬下去,吓得那人直跳起来。有时怀着这条蜈蚣去登坑,等候邻席的登坑者在拉粪的时候,把蜈蚣丢在他的裤子上,使得那人扭着裤子乱跳,累了满身的粪。又有时当众人面前他偷把这条蜈蚣放在自己的额上,假装被咬的样子而号淘大哭来,使得满座的人惊惶失措,七手八脚地为他营救。正在危急存亡的时候,他伸手来收拾了这条蜈蚣,忽然破涕为笑,一缕烟逃走了。诸如此类的恶戏,不胜枚举。

现在我对这些儿时的乐事久已缘远了。但在说起我额上的疤的来由时,还能热烈地回忆神情活跃的五哥哥和这种兴致蓬勃的玩意儿。谁言我左额上的疤痕是缺陷?这是我的儿时欢乐的佐证,我的黄金时代的遗迹。过去的事,一切都同梦幻一般地消灭,没有痕迹留存了。只有这个疤,好象是“脊杖二十,刺配军州”时打在脸上的金印,永久地明显地录着过去的事实,一说起就可使我历历地回忆前尘。仿佛我是在儿童世界的本贯地方犯了罪,被刺配到这成人社会的“远恶军州”来的。这无期的流刑虽然使我永无还乡之望,但凭这脸上的金印,还可回溯往昔,追寻故乡的美丽的梦啊。

1.本文的叙事方法是(),表示思维跳跃的句子分别是()和()

2.用一句话归纳插入的内容。

3.采用插叙的方法有什么用?

答案:

第1题答案:插叙。其标志性的句子分别是“五哥哥的种种可惊可喜的行状,与我的儿童时代的欢乐,也便跟了这回想而历历地浮到眼前来。”和“现在我对这些儿时的乐事久已缘远了”.

第2题答案:回忆王哥哥的种种恶作剧。

第3题答案:插入王哥哥的种种顽皮行为,使五哥哥的人物形象更鲜明,进而突出他为我的童年带来欢乐这一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语文现代文阅读:棉花糖

全文共 2329 字

+ 加入清单

棉花糖(周波)

那年,老家的炊烟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

晌午,父亲拖着一身的泥巴吭哧吭哧地走回家。这日头!父亲心里一阵嘀咕。

“回来了?”母亲把毛巾递给父亲。

“嗯,先喝口水。”父亲走到水缸边,用勺满满地盛了一碗凉水,咕噜一声灌进肚里。

我那时年龄小,每天屋里屋外跑。父亲背着一大摞农具进院门时,我每次比母亲跑得快。

“丫头,又看我喝水?”父亲滴着汗珠朝我笑。

“甜吗?爹。”我两手搭着缸沿咯咯地笑弯着头。

“甜,很甜,像吃棉花糖。”爹又笑。

于是那天起我记住了棉花糖的滋味,做梦也想吃棉花糖。后来我上学了,看到学校的门口有流动的商贩卖好看的棉花团一样的东西。同学们说那是棉花糖。棉花糖?我禁不住诱惑,用零碎的硬币买了一小团吃。真的很甜,还带着香味。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父亲陶醉的样子。父亲说缸里的水是棉花糖味,这是真的吗?难道是棉花糖化了变的?

我急切地穿过窄窄的田埂,我没见到父亲行走的身影,却看见母亲提着竹杆沿着河塘在追赶鸭群。

我打开家门,扔下书包就蹿到院里的水缸边。我个子矮,踮着脚看不到水的影子。我端来一把椅子站上去,才终于看见那一汪被父亲快喝光了的棉花糖水。

“你不要命了?”母亲不知啥时候进来的,见我的头隐没在缸里,大叫起来。

我后来对母亲说:“没有您一声叫,我也许就掉不进缸里去,也不会明白缸里的水根本不是棉花糖的味。”

父亲惊慌地把我湿漉漉从缸里拎了出来,嘴里咕噜噜地想说什么。然后我看见父亲舀了一瓢水喝,父亲那会儿喝水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当然我不敢问缸里的水甜不甜,因为我已经知道水不是棉花糖味的。

惊魂未定的母亲给我换干衣服后去了堂屋,我根本没想到她会去找那根赶鸭的竹杆来打我。

“你这是作啥?放下!”父亲扔了水瓢吼道。

“今天不打她一下,明天还会掉进缸去。”母亲气着说。

我受了太大的惊吓,在两个水缸缝隙里躲藏。

“出来!”父亲朝我喊。我从缸缝里看见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

“不出来我要砸缸了!”父亲嗓门特别大。

我只好出来,我想父亲一定不会打我,因为他从来没打过我,刚才还阻止了我母亲的竹杆。但我很快感到不妙了,父亲的眼睛转来转去显然是在寻找打我的家伙。

果然父亲在堆满农具的墙角一顿乱翻,第一次他拿起一根粗大的竹棍子走到我跟前,把我吓得半死。第二次他换成扁担又走到我跟前,我哭着求饶。第三次他拿起一顶草帽,我破涕为笑。然而父亲还是没打下来。而这时让我惊奇的是父亲蹲在地上拼命地在拔一根草。拔草作啥?我呆呆地看着父亲。

“站好了!”父亲站起身命令我。

我很听话,毕恭毕敬地站着。

随着一阵风吹过颈部,父亲说惩罚结束。原来父亲用那根草在我脸上打了一下。我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脸。有点痒。

晚上,父亲来到我床头边,问:“丫头,疼吗?”

我大哭起来,紧紧地抱住了父亲。

“小孩子不能喝生水,要得病的。”父亲微笑着对我说。

“今天我买了棉花糖吃,爹不是说缸里的水和棉花糖一个味吗?”我伤心地说。

“爹骗你的。”父亲愣愣地看着我。

父亲走的那年我正读大学。有一天,我接到加急电报,告知父亲病危的消息,我连夜乘火车赶回老家。

父亲一直等着我,在病床上他老泪纵横地捏紧着我的手。可父亲的手冰冷。

“爹…….这辈子…….只打过你……一次。”父亲喘着气说。

“您……一次……也没打过。”我感动得泣不成声。

母亲在一边默默地流着泪。

“爹,还记得这个吗?我把它带回来了。”我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小布包,一层层地打开。

“一根草?”周围的人全惊讶万分。

我把那根草轻轻地放到父亲的手心上,然后我把自己的手放上去,再把父亲的五指合起来……

10、本文描写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主要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水缸里的凉水明明不甜,为什么要说“甜,很甜,像吃棉花糖。”?(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表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在父亲寻找打“我”的家伙的过程中,“我”的神情随之发生了哪些变化?(用文中的词语回答)(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呆呆地看着

14、请说说文中“一根草”的特殊含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是否赞赏文中这种父亲?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1)当我好奇地问父亲喝凉水的味道时,父亲笑着哄我说是甜的

(2)当我掉进水缸后,父亲对我的惩罚仅仅是用一根草在我的脸上拂过,而且过后还怕我疼

(3)当父亲病危里,他还叨念着“打”我的那件事

11、口渴时喝凉水也甜逗女儿开心女儿的亲热举止和可爱神情让父亲从心底感到甜蜜。12、又气又急13、吓得半死哭着求饶破涕为笑

14、蕴含着浓浓的父爱15、开放题赞赏与否均可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

全文共 6188 字

+ 加入清单

明文的答题要点主要是要明确说明对象,并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明晰文章结构,掌握文章的说明顺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公式,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说明文的答题窍门

1、题目有什么妙处/作用/好处?

答题格式:(1)点明了__说明对象;(2)突出了__说明对象的__特征;(3)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结合文意,给本文加个标题。

答题要点:(1)要点明说明对象;(2)要点明说明对象的特征:(3)要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介绍了什么内容?

答题思路;(1)从题目中找;(2)从文中找,一般开头即点明。

4、本文所介绍的说明对象有什么特征?/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依次介绍__说明对象的?

答题思路:(1)可能在开头一段的尾句总说:(2)可能在中间每个大段的开头一句:(3)可能需要自己根据每段段意概括。

5、本文/本段/__几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答题思路:(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一般是这三种中的一种,有时是两种。

6、本文/本段/__几段采用了什么空间顺序?

答题格式:由__到__。常见的空间顺序有(1)由远到近;(2)由外到内:(3)由上到下;(4)由中间到两边;(5)由整体到局部等。

7、本文/本段/__几段采用了什么逻辑顺序?

答题格式:由__到__。常见的逻辑顺序有(1)由主到次:(2)由现象到原因(或本质);(3)由总到分:(4)由一般到特殊等。

8、本文/本段/__几段/某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1)举例子;(2)列数字;(3)作比较;(4)列图表

9、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多为举例子)/具体准确(多为列数字)/清楚明白(各种均可)地说明了__说明对象的__特征。

10、__词语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格式:不好。因为(1)__词语意思是__,在范围/程度/语气/数量等上起了限制作用,表明了____,符合事实;(2)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套路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

B、引用具体的数据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常见的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地点的转换。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比如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景泰蓝的制作》,它就是按照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做胎――掐丝――烧制――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的时间顺序来说明的。

(2)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如课本中的《核舟记》就是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故宫博物馆》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

(3)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概括到具体,或由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如课本中的《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都是运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物的。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条理清晰,最为适宜。

拓展阅读:说明文的特点三要素是什么

说明文的三要素是内容的严密性、说明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

说明文三要素:

1、内容的严密性: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2、说明的条理性:按时间顺序写和记叙文相似;按空间顺序写需注意观察点,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逻辑顺序写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3、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语言简明,说明严密。

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确切生动。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等。说明文有的是以时间为序,有的是以空间为序;有的由现象写到本质,有的由主写到次;有的按工艺流程顺序来说明,有的按事物的性质、功用、原理等顺序来说明。

说明文阅读答题套路

一、如何找到“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对此类题目,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例1:阅读下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在《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的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是想说明……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在《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其中,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就是以上三段文字的第一句: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三、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经常出现的考点,其类型如下:

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引用说明)的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__特点。

例2: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作用是用具体事实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例3:人工消雾有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气空中混合,促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__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例4:地壳可以大致比作一个鸭蛋的外壳;再往里是地幔,就好像鸭蛋的蛋清;最里面是地核,就好像鸭蛋的蛋黄。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__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例5: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 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

上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说明了臭氧浓度过高对人体的危害。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__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例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

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解析:绿色塑料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功效后,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__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引用说明应用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如何分析“说明的顺序”

考点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一: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南西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局部、总—分。

对策二: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的说明顺序对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五、如何分析“说明的语言”

分析“说明的语言”首先要了解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科学)、风格(平实、生动)。

知识要点: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即生动说明还是平实说明。

类型1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__的特征或事理。

例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通常”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 公里以内、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震荡波引起的。

解析:“通常”表明这只是一般情况,说明除了地震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海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8: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

解析:“一丝”说明变化之小,但即使是如此小的变化对动植物来说也是灾难性的。

类型2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或不符合实际。

类型3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示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示估计;“多”“有余”等表示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__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语,并体会。

对策:找出准确性的词语,然后说明其作用。找词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2)找有模糊数据的句子;(3)找使用限制词语的句子。

类型5 指示代词的含义。

类型:“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对策:找指示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离其最近的一句话。要注意有时指代的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例9:巴西生物工程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发现,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据介绍,科研人员正在根据蝗虫的这一特殊技能,着手研制开发车用行驶监视装置,以帮助减少公路上日益频繁的撞车事故。

文中的“这一特殊技能“是指什么样的技能?

解析:这一特殊技能指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

六、如何概括“说明文中的信息”

类型: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对策:(1)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用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3)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有复杂内容的文章。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七、如何分析“文段的作用”

类型: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两个。

(1)对文章的结构、内容有何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或前文。有时文段在文章的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八、如何分析中心句

类型1 直接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类型2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示序次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九、如何解答拓展题型

类型: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对策: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库存,按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征去写。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超有效的3中阅读技巧与方法推荐

全文共 1017 字

+ 加入清单

1、SQ3R读书法

这种读书方法是由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罗宾森提出的,SQ3R读书法是英语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五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分别代表“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五个学习阶段。

浏览:当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应大略地读一读该书的提要、目录,让自己对书有大体的了解。

发问:要读书中各章节的标题把标题变为问题,一边粗读一边提问。可以激发好奇心,促进自己的阅读兴趣。

阅读: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毛主席在读书时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

复述:即“回忆印象”,回忆书中的内容,看自己发问 题目上否获得了正确的理解。这是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也是巩固记忆的手段。

复习:一般在复述后一、二天内进行,隔一段时间再重复一次,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又能温故而知新,从中获得新的体会。

这种一般适合用于专业书籍,内容比较多的大头书。

2、由浅入深读书法

了解一段历史和专业,我们需要先找一本与之相关的入门书来看,对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看一本专业的书籍来看,当然看专业的书也许会很累,你很累的时候就可以找一些相关的畅销书来看,当做放松,最后寻找一些纪录片和电视剧来看。这对你了解一个专业和一段历史特别有帮助。这个是一位大学教授的读书方法,他当时以雍正举例,他说想要了解雍正王朝怎么办。他说会选择四本书,

第一本是《朕知道了》这是历史随笔,这个可以轻松读完,因此我对雍正王朝的历史世界有了框架的了解。

第二本选择专业的书籍来看冯尔康的《雍正传》。

第三本选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王朝》,用来放松的看。你看了专业的书籍后你就可以用来指出小说的历史错误。这可以让你加深印象。

第四电视剧唐国强演的《雍正王朝》,这四本书成了他了解雍正王朝的一个系列。

这个适合一些历史书及专业书。

4、对照读书方法

一次看二三本描写相同内容的书,看看不同的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那些是他们没有思考到的观点。

你可以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陈寿的《三国志》联系起来读,看看两本书是怎么描写的不同在哪,相同再那,当然《三国志》是史书,是真实的历史,《三国演义》创作过程中,借鉴了很多《三国志》内容。同样,在读《西游记》时,可以找《大唐西域记》,前者是吴承恩创作的神话小说,后者则是高僧玄奘所记下的取经过程中的见闻,《西游记》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大唐西域记》。

这个适合用来搞研究和写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说明文:生物信息护照

全文共 1575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信息护照

①从2006年11月30日开始,凡欲进入美国境内的“免签证计划”成员国(例如欧盟和日本)公民不需要签证,但是他们必须拥有一张特殊的生物信息护照。

②生物信息护照是一种用生物识别技术制作的证件,也就是在一张电子卡上存储了有关持卡者身体多个部位的生物信息,这些部位主要包括虹膜、视网膜、脸、手、耳、指纹等,还有嗓音、签字等信息,而且这些生物信息都可以数字化和信息化。这种新型的护照可通过光学读出方式来确认其真伪。电子卡上的机器可读区带(光学读出代码)可以将持卡人的真实面貌呈现给出入境口岸的读解机器;机器可读区带上的证件持有者的姓名、国籍、出生日期、性别、证件号码、证件有效期等可在读解机器上读出。检查人员将机器可读区带表示的信息与已经存放在远程中央数据库内的储存在模板中的信息进行对照,便可鉴别护照的真伪。这样一来,任何持盗窃来的或者伪造的护照的人都将被拒之国门以外。可以说,生物信息护照是目前最安全的护照。

③现在,很多国家的政府认为有必要推广使用生物信息识别技术制作的证件。美国在2002年作了一次人口身份普查,结果发现有750万人冒充身份。在其他西方国家,也有不计其数的假护照、假身份证或者假驾驶证。而假身份证往往成为某些人犯罪的工具。

④一个文明社会应该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提供便利。那么,生物信息证件的使用是否能方便人们进行合法的活动呢?如果某人持有的一张证件集中了他身体多部位的信息,那么他是否会成为别人进行肉体攻击的目标呢?识别生物信息证件实际上是对信息卡的处理,如果各个出入境口岸的信息处理设备不统一,或者使用的算法不一样,那么在使用识别生物信息证件时错误率是否会升高?所有这些疑问的提出不是没有道理的。另外,今天旅客通过机场的证件检查口只需要十几秒钟,由于使用生物信息证件需要检查的项目增多,势必会让旅客延长等候的时间。由此看来,缩短证件检查时间也是生物信息证件制作技术需要改进的一个方面。

⑤“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历来如此。人们为了安全而发明了更先进的技术,但是不法分子也会想出蒙混过关的种种手段。例如,他们可以用明胶制作能骗过检查设备的假手指。明胶手指按出的假指纹与真手指按出的真指纹差别甚微。但是,更先进的检查设备还是能够分辨出真假手指之间的湿度、电阻率、透明度、密度等指标的不同。尽管生物信息证件存在遗失、被盗和被人复制的危险,但是只要持有者保守密码,被盗用的和复制的证件仍没有效用。

1.下列对生物信息护照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它是“免签证计划”成员国公民2006年11月30日进入美国时必须拥有的特殊护照。

B.它足以数字化和集约化的方式存储了持卡者身体多个部位的生物信息的证件。

C.它是存储了持卡者身体多个部位的生物信息并能以光学读出方式辨认真伪的证件。

D.它是用生物识别技术制作并可以将任何假护照拒之国门以外的目前最安全的护照。

2.作者列举美国在2002年作了一次人口身份普查发现有75O万人冒充身份,其他西方国家,也有不计其数的假护照、假身份证或者假驾驶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④⑤两节内容,把当前“生物信息证件”还存在的弊端补充完整。

①持证者有可能成为被人进行肉体攻击的目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旅客通过证件检查口时势必等候更长的时间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推广使用生物信息识别技术制作的证件的必要。

3.②使用识别生物信息证件时错误率可能会升高④生物信息证件存在遗失、被盗和被复制的危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说明文:地球公民当警醒

全文共 1562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公民警醒

顾玉清

①地球,人类生命的摇篮。在无垠的宇宙中,地球只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00多公里的小小星球,却为孕育和维持一个奇妙的生命系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宇航员们乘坐航天器遥望地球时,都为我们大家能共同拥有这么一个美好的家园而赞叹!

②前不久,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地球公民”环境大会上,与会者一致指出,人类正在以可怕的速度破坏生态环境,地球因此变得暴躁不安、喜怒无常,危险与风险每天都在发生、发展,各种灾难一次次向人们敲响警钟。

③在所谓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已经为自己的不当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地球已存在了约50亿年,人类的出现才几百万年,据说自有人类存在的最冷的冰川期以来,地球上的气温已上升了5摄氏度左右。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摄氏度。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④水是生命之源。地球有“水球”之称,水所覆盖的面积为3.8亿平方公里,约占地表面积的70%。然而,其中不能直接使用的97.5%是海水,淡水储量仅占2.5%,而人类实际能开发利用的淡水又只占淡水总量的0.3%。与全球日益增长的人口相比,少得这么可怜的淡水也被人类无情地污染了。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污水排入江河湖海,使5.5万亿立方米淡水受到污染,这相当于全球淡水径流总量的14%。水体污染造成人类和万物生灵的“血脉”硬化,水危机当然也就不请自来。

⑤荒漠化正在向人类一步步逼来,这已不是一句骇人听闻的话。乱砍滥伐、毁林造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使荒漠化情势加剧。现在,地球上每分钟就有10多公顷土地被沙漠吞噬,也就是说沙漠正以每年700万公顷的速度扩展。日趋严重的荒漠化正威胁着10多亿人的生存。

⑥英国一项科学研究表明,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无处不在,地球上物种消失的速度在加快,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主要生态系统几乎都存在物种数量下降的问题。科学家们估计,每天都有若干个物种消失,再由于生物链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个物种,往往会引起与之相关的更多物种的消亡。人类如不尽快采取措施加以遏制,地球上近1∕4的物种在未来50年内将可能遭受灭绝之灾。生物多样性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构成的一个大生物圈系统,倘若它的平衡被严重打破,人类恐怕就难逃与恐龙一样的厄运了。

⑦地球不堪重负!地球生病了!地球在呻吟!世人该警醒了!地球与人类不是相互博弈的关系,人类不可以没有地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为了全人类的未来,我们每个地球人都应真正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悉心呵护好地球,尽力抚平她的创伤,参与到拯救地球的行动中来。

(选自2007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答:

2.第②段说“由于人类正在以可怕的速度破坏生态环境,地球因此变得暴躁不安、喜怒无常”。地球的“暴躁不安”“喜怒无常”指的是哪些现象?(列举三种)

答:

3.文中③④⑤⑥段从整体上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答:

4.第⑦段中地球“不堪重负”“生病了”“在呻吟”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答:

5.认真观察漫画“我们最后扔掉的将是地球”,

谈谈你对保护地球的认识。

答:

参考答案

1.对象:地球的生态环境。。

2.海啸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等。

3.分类别列数字说明:写对一种给1分。

4.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或气候变暧;水体被污染;土地荒漠化加剧;物种消失速度加快。

5.参考:漫画:如果地球真的成为垃圾,人类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认识:保护地球不能光喊口号,重要的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少用空调,保护森林、植被,不吃野生动物,不用一次性筷子、塑料用品等。说明:漫画1分,认识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读书技巧中的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全文共 9108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文的学习是语文学习中必须学习的一门功课,想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掌握现代文阅读理解技巧,在这里小编向大家分享读书技巧中的现代文阅读理解技巧。

(一)、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

【解题思路】 散文(小说)开头,形式不拘一格,作用也多种多样:或开门见山,点题明目;或宕笔引题,铺垫后文;或总括全文,点题明旨;或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结尾是一篇文章的总收束,好的结尾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或如“豹尾”“撞钟”,引人振奋;或如“临去秋波”,含蓄隽永,耐人回味。无论开头还是结尾,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备选术语】开头语段的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结尾语段的作用: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答题规范】

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

(二)、文中内容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解题思路】

首先确认指定内容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后分析它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议论、叙述还是描写,使答案更有针对性,如属议论文体中举例论证,答题思路则可概括为“论点+作用”,具体事例一般有“丰富内容,突出中心,增强说服力的作用”。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答题时就应注意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入手。

1、从“思想内容上”入手:

(1)联系本句的含义。 (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2、从“结构上”入手:

【备选术语】结构上的作用如: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三)、修辞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解题思路】

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语、设问、反问(或反诘)、借代、层递、反复等。

其次,结合语句分析其具体作用。

一般来说,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拟人的作用是赋予人的感情,便于抒发情感;对比有突出或反衬的作用;反复能起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的作用等。

【备选术语】

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

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

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对比中有正比,就是平常说的衬托,术语有侧面烘托衬托(烘托);有反比,就是平常说的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四)、表现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解题思路】

明确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类比、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比兴、烘托、白描等。

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

在此基础上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解题步骤:手法+分析(举例)+作用,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切合手法的特点,表述作用时要符合作者写作的动机及主旨。

【备选术语】

白描 象征 反讽类比 联想 想象 托物言志 铺垫 比兴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见大:表现人、事。

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

(五)、表达方式作用题答题程式

【解题思路】

1、要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要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3、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备选术语】

描写: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渲染(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

4.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5.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6.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7.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8.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9.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记叙:1.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2.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3.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议论:1.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2.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

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2.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说明:1.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注意:1.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3.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六)、不同人称作用题答题程式 【解题思路】

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第一人称则便于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情真挚。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拉近距离,便于抒情,有真切感、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备选术语】

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七)、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 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 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八)、筛选整合型

常见的命题形式: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答题方略:

1、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

2、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

3、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

4、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进行整合,拟写答案时,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有时还应讲究句式的一致性。

答题技巧:

①所写内容如果有几个方面就从内容方面分析概括;

②如果内容集中写某一方面,无法从内容上分成几个方面时,则应考虑从手法(正反、虚实、点面)方面分店概括。 归纳与概括的方法:

1、中心完善法:原文本身有中心句,只要我们根据需要加以整理和提炼)

2、摘要整合法:摘取文中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进行整合。

3、分层归纳法:先弄清文章每个层次的内容要点,然后抓住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全局角度进行综合行整合。 4、揣摩提炼法:如果需要概括的内容是形象的、隐晦含蓄的,找不到能够直接用来概括的词语,就需要就需要在揣摩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

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

答案为:(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3)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4)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九)、审美鉴赏性试题:(就文章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进行赏析。)要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表达技巧,审视艺术效果,把握独特风格。

一般来说题目只会要求从某个方面(或主题或构思或艺术特点等)来进行赏析。写作时只能紧扣一个方面,从某一角度赏析,选准角度,不求面面俱到。

(1)鉴赏形象:

答题技巧:鉴赏形象要抓住典型特征、刻画方法和典型意义等进行。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A、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形象要抓住典型特征、刻画方法和典型意义等进行。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1)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

(2)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

(3)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B、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语言:

鉴赏语言的具体鉴赏角度如下: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常见语言特点:⑴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⑵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⑶体物入微: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⑷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⑸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⑹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⑺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⑻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⑼整散结合:既匀称整齐,又有错综变化。

诗情画意、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答题的一般思路:语言特点/手法+该特点或手法的常规效果+对象+抒发情感/观点/句段内容

(3)鉴赏其它:

鉴赏内容,要抓住主题,从深刻、透彻以及给人的启示等方面赏析。 鉴赏构思,要抓住结构特点(一波三折、首尾呼应、伏笔、照应)和表达技巧(烘托、铺垫、抑扬、映衬、象征等)。总之用语要讲究分寸、态度要辩证。 如果要求写鉴赏短文,结构安排上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总说明确提出观点;分说结合原文对中心观点进行分解并各自举一到两例进行分析;最后总说再次点题。

(十)、其他: 1、词语理解型 (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

(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5)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6)“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2、句子理解型: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

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

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做题时要主要采取语境分析法和比喻点染法。语境分析法是指根据语境来理解的方法,因为某一重要句子的意思可能在它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找到充分的解释,如对这些句子进行重点分析,就很容易得到答案。有的重要语句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比喻点染法就是通过理解比喻修辞格的对应关系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即可以用本体来解释喻体,也可以是用喻体来解释本体。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找准其对应关系。

2、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技巧点拨:

题干中要求“赏析”重要语句,答题时就应注意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入手。

1、从“思想内容上”入手:

(1)联系本句的含义。(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2、从“结构上”入手:

(1)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点明主旨,领起下文”;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再或者“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不直接点明观点,而是为观点的出现服务,或者为下文的叙事与抒情奠定感情基调;还有的“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或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起“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

(3)语句位于文章末尾:“总结上文”,议论文中往往在结尾部分。“呼应上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含蓄地表达主旨”,往往是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3、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4、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5、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文章标题的理解或赏析,一般来说重点也是对词语的理解,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同时要掌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①有的标题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

②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文章线索的作用;③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④有的标题有比喻作用;⑤有的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因此,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二是要注意修辞,三是要注意虚实,四是要联系全文内容和结构,五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背景。

6、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虚实结合:关于散文的线索,明线和暗线。)散文构思的线索,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7、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藏情〉此为散文中的描写,而在小说中的描写主要有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的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象征意义。

补充: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学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例]本文主要运用于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另一种表现手法是拟人)

8、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9、文中引用某些文字或诗词有何作用或为什么要引用这些文字或诗词?

答题技巧 :引用,可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具有说服力;充实论据,丰富内容,深化文章主题;增添文章意趣、文采和文化底蕴,增强文章感染力;点明题意,文题相应,铺垫对比,结构严谨;诗文相间,生动活泼,文采斐然,使语言更雅趣或更具文化底蕴。

10、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答题技巧:“情感”与文章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对所写的内容做具体的分析,看它本身写的是什么,是用来说明(或证明)什么的,与文章主旨是什么关系,再结合所在段落、前后段内容、作者所处的坏境以及文章主旨分析其写作的目的、用意。 “表达的意思”的确定既要抓住段落的中心,又要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并且要合上下文才能准确把握。 要注意的是“情感”是就作者而言,而“意思”是就文章而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3步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具体方法是什么?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方法一:记笔记

·将记忆中每一个章节、甚至每一段落的内容大致记下来。不需要过于详细,只需要通过记录的内容将故事串联起来即可。

·当发生一件大事、奇怪的事情或出现新人物的时候,需特别记录。

·记录一段时候后,停下来梳理笔记,查看能否连贯,以免出现笔记完成后,中间部分不连贯,需要重新返工的情况。

·思考故事的主题或作者的意图。养成这样的思考过程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帮助阅读者对故事有更深的理解

·保存笔记,以便后期翻看。将同一本书的笔记整理在一起,添加页眉,标出段落章节,以便查找。

方法二:信息指引

·阅读教科书或报纸的时候,除了看内容、章节标题外,还需注意内容梗概、内容简介、小结及每一段的大致意思。

·如果是因为准备某一章节课对某篇文章产生兴趣的话,阅读时,需注意提纲,有家庭作业的话,可以带着问题进入内容中寻找答案,注意教师在课堂上强调过的内容,以此为基础思想理解全文。

方法三:掌握其他策略

·大声阅读。大声阅读可以减缓阅读速度,读得慢有助于加深理解,不仅通过视觉学习,还可以通过听觉学习。

·逐级提高难度。从难易度低于自身的阅读能力的书开始阅读,然后逐渐提高难度,会发现自己阅读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

·频繁阅读。流畅是指阅读的速度达到一定的程度,要想达到流畅的话,阅读速度一般要达到200字一分钟,只需多加练习即可。

·扩大词汇量。读书时旁边放一个字典或者电子词典,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短语是查找一下词典释义。多读书对于提升阅读理解也是很有好处的,有时候某一个词的意义可以通过句子的背景进行推测。读得愈多,就越懂得如何推测生词的含义。

小提示

·记笔记的时候,将记忆中每一个章节、甚至每一段落的内容大致记下来。不需要过于详细,只需要通过记录的内容将故事串联起来即可。

·从难易度低于自身的阅读能力的书开始阅读,然后逐渐提高难度,会发现自己阅读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

·大声阅读可以减缓阅读速度,读得慢有助于加深理解,不仅通过视觉学习,还可以通过听觉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语文现代文阅读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全文共 854 字

+ 加入清单

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答题示例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①?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②?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补充:

1.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2.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3.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读书技巧:怎样做好语文阅读题?

全文共 124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些读书技巧和方法,希望同学们可以好好借鉴,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事半功倍。更多的读书技巧尽在。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道,策, 驱使 ;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 “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现代文阅读知识点:说明文阅读题名师指导

全文共 1417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考现代阅读测试中,说明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就说明文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考查类型及答题对策分别进行总结、归纳,原来同学们感觉困难的说明文阅读,也没有什么神秘的。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

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①的说明顺序对②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①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②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之四: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摹状貌、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全文共 1111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语文不像数学有固定的公式,但是答题规律还是有的,只要熟悉掌握,做题时会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技巧方法的知识点,希望大家能仔细看完哦,一定会有很大收获的!

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

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3.渲染气氛。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2.局部内容的理解

〈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

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①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出现问题:

①.缺要素

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

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

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4.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

答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整体观念,应把全文看做一个大的语言场,注意前后文的联系,不要只取一点,不及其余。

2.要充分利用原文的关键词句,它们往往有 最明确的提示性与暗示性,有些文句就是答题的基本语言材料。

3.要以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前提,去鉴赏表达技巧;依据表达技巧,去分析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以联想与想象去体味、完善作品的形象,用自己对语言的感悟去体味作品语言的精妙。

4.抓住文体特点,用自己掌握的基本的文体知识,巧妙答题。

5.注意突破思维定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随意拔高,也不随意贬损。

命题特点

词语理解

解释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是常见的命题形式。一般来说,散文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根据文意写出某词语的含义。这就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种类型的词语:

(1)体现作用思想观点的词语;

(2)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

(3)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及移用或移情、反语等修辞手法的词语;

(4)体现文章主旨及作者意图的“文眼”及“居要”的“片言”;

(5)展示文章脉络及过渡衔接的词语;

(6)表示指代性的词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

全文共 1747 字

+ 加入清单

(2017·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

①城市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健康环保的代步工具,已成为绿色出行的象征。一些发达国家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从、到,日臻完善,成为现代城市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发展中国家改善交通现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样本。

②196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群年轻人将一些涂成白色、没有上锁的自行车放在公共区域,供人们免费使用,被称作“白色自行车计划”。这个勇敢的尝试普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起源。现在,这个古老且曾经超级发达的城市约有40%的交通由自行车承担,那一条条河道把城市划分成了无数个格子街区,自行车成为最适合的出行工具。此外,荷兰还具有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良好基础。早在1890年,荷兰就开始建设世界上第一条自行车专用道。目前,荷兰人均自行车道路长度居世界第一位,并拥有先进的自行车指路系统,可以提供地点、距离、方向等信息。[来源:学科网ZXXK]

③法国是世界上首个成功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的国家。1974年拉罗舍尔推出了供市民租赁使用的“小黄车”项目。2004年里昂推出了世界上首个使用计算机控制、采取会员卡制度系统的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开启了以高新技术应用为特色的第三代公共自行车潮流。2007年法国最为著名的自行车租赁系统Velib在巴黎诞生。Velib这个词语是由法语中“自行车”(Velo)与“免费”(liberte)组合而成,这个项目实际上也始终践行着这一理念——无论是巴黎市民还是旅居者,只办理相关手续便能享受一年无限次的使用。目前,巴黎的公共自行车吸引了22.43万名会员,骑行人数增加41%,每年巴黎的公共自行车使用总次数达1.3亿次。

④英国的自行车租赁业务很发达,租赁公司遍布全国,许多外国游客使用自行车环游英国。2010年,伦敦推出自行车出租服务,由当地政府税收支撑,实行全天24小时不停歇运营。租车系统中的两个租借点之间一般不超过300米,用控制触屏在无停车位时直接搜索,并点选宽限15分钟找车位的选项,可免去找下一个车位的租用金。2016年,伦敦的11500辆公共自行车安装了blaze激光灯,它会在车前的地面上投射一个绿色的符号,可以让骑行者在夜间更加醒目,提高骑车的安全性。

⑤美国纽约市庞大而且成熟的自行车共享系统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于2013年5月27日正式开始投入服务。纽约市民以及来自美国和全世界的游客,在纽约可以方便地利用300个无人看管停车点的6000辆自行车去上班、上学、购物、锻炼、旅游,为纽约市增添了一项绿色、健康的交通方式。

⑥目前,成熟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全球至少49个国家的535个城市建立起来。

⑦在我国,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也开始大规模的运行。短短一年多,用户总数从0增至1900万,引来了众多企业的资金追捧、技术助力和需求支撑。国外的做法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在未来,我国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行将更趋于规范,更利于环保,更便于出行。

(根据有关材料改写)[来源:学科网ZXXK]

8.根据相关内容,给第①段空缺处补充恰当的词语,依次填写在下面的方框内。(3分)

9.请写出第③段中加点的“这一理念”所指代的内容。(2分)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条条河道把阿姆斯特丹划分成无数个格子街区,独特的城市规划让该市40%的市民选择用自行车解决交通问题。

B.拉罗舍尔和巴黎分别推出的“小黄车”和“Velib”,都是法国成功推行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的典型案例。

C.遍布伦敦的自行车租赁公司,实行24小时不停歇运营。使用者在相距15分钟车程的两个租赁点之间租车时,可免去租用金。

D.自行车共享系统在纽约投入服务后,市民以及游客的分享意识大幅提高,纽约市的交通方式也更加绿色、健康。

11.国外的哪些做法,使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日正完善?请梳理概括。(4分)

答案:

8.起源发展成熟

9.免费(或:租用自行车免费)

10.B

11.①发展城市自行车专用道;②建立自行车指路系统;③采用会员卡制度;④应用高新技术;⑤践行“免费”理念;⑥规范租赁停放点的管理;⑦改进设备,提高骑行安全性;⑧实施政府补贴鼓励政策;⑨提高共享程度;⑩服务人性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托福阅读复习方法

全文共 1342 字

+ 加入清单

托福阅读复习方法中,逻辑在托福阅读考试中是很重要的托福阅读技巧。托福阅读考试中对单词量的要求很大,即使托福阅读单词量储备很大,也难免会遇上生僻词的情况。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托福阅读复习方法,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路上越来越好。

托福阅读考试高效复习方法

1.如果新托福阅读基础一般的同学,想要参加托福考试,最好提前3-4个月准备起来。

一本好的词汇书是必不可少的。其实背哪一本词汇书不是重点所在,重要的是能够持之以恒,每天对所背的词汇进行复习和总结。

因为你在做词汇题时如果能遇到你熟悉的词,可以节省你会到文章中去看上下文猜词的时间。虽然不能保证背到就一定能考到,但是单词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文章。

2.然后要从理解文章的结构开始理解托福阅读文章。

我们要明白,托福考试的阅读文章都是北美校园基础课程的文章,基本没有做过改动。所以文章的结构就是完全按照美式作文的五段法,我们的考生只要用这样的方式去分析每一篇文章,就会发现他们的结构是大同小异的。

3.积累背景知识对我们来说相当的重要.

因此我们在做新托福阅读的题目的同时,也应该在空余的时候多阅读课外读物,原版杂志。譬如,国家地理,自然,这不仅可以扩充我们的背景知识,同时也可以补充我们在词汇量上的不足。

4.在新托福阅读考试复习的最后阶段,做做模拟练习题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做一下模考软件。因为这样可以模仿新托福机考的真实场景。

猜您感兴趣:

托福阅读复习方法介绍

第一点:词汇基础要扎实。

托福阅读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有专门考察单词的题型,也就是托福阅读词汇题。从文章中抽出一个单词,让考生选择与这个单词词义最接近最符合的。这些词汇是没有一个大纲让考生去背的,只有靠考生平时自己大量的托福阅读词汇积累,尤其是一些学术学科的词汇。

第二点: 托福阅读试题基本语法知识要了解。

托福阅读考试是一项比较全面的考察学生英语能力的内容,所以从词汇开始,一直到句子已经篇章都有对应的考题类型去考察。但是要理解句子的含义,光是词汇认识也不一定能完全搞清楚,有的时候需要通过语法知识去分析。这种语法在很多题型中有所体现。

第三点:逻辑关系词要牢记在心。

托福阅读试题英语句子的理解很多时候是要去理解其逻辑关系的,常见的逻辑关系有并列(and, as well),比较(than, as….as),因果(because, so, therefore, thus, result from),递进(also, furthermore),转折(but, however, yet)等等。

第四点:快速阅读能力要加强。

托福阅读考试每篇的时间是规定为20分钟,除了看托福阅读文章长篇的文章外,还有11或13道题目的内容,所以时间是非常紧张的,因此在托福阅读的时候速度就很关键。考生要改掉一些阅读的坏习惯,例如逐字阅读,出声阅读,或者指着阅读等,这样的习惯只会拖慢阅读的速度。所以快速托福阅读能力在考试中是非常重要的,读的时候要以意群来看。

第五点:注重归纳的能力培养。

托福阅读最后一大题都是以全文意思的归纳为基础才能完成的,尤其是summary,考察的就是考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因此考生在平时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文章段落的归纳,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文章段落的中心大意读出来,然后进行总结,最后选择出最能代表文章中心含义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语文真题考点--说明文阅读

全文共 1484 字

+ 加入清单

(2017·杭州中考)(二)

废旧衣物,可别一扔了之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物资极为匮乏的年代,一件衣服可以穿很多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的衣服渐渐从“不够穿”,变成了“穿不完”。每到换季时,都能整理出一批废旧衣物,它们成为“鸡肋”,甚至被一扔了之。[来源*:中&~#^教网]

一扔了之,带来的问题也不少。一般说来,废旧衣物中化纤类产品的比例高达60%到70%,它们混在生活垃圾里,被填埋后仍难以降解,会污染土地。烧掉也不是个好办法。不少小工厂低价买来废旧衣物,当燃料使用,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更何况,有些废旧衣物没有运往垃圾场,而是直接流入二手市场。这些未经严格处理的衣物可能携带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有害物,直接或间接使用都会危害人体健康。2-1-c-n-j-y

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2600万吨旧衣物被扔进垃圾桶,而再利用率却非常低,只有不到1%,如何合理回收利用废旧衣物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z%step.#c~o^m]

回收废旧衣物,我们通常的做法比较单一,只是在居民小区里放置回收箱。固定的回收箱的确便民,但管理上存在着许多漏洞。回收箱的数量增加了,服务质量不一定跟得上,需要安排专人收集、运输,增加了成本。有时回收箱已经“超载”却无人来收。回收箱还可能成为拾荒者的淘宝地,导致旧衣物以违规方式流向二手市场。在回收废旧衣物这件事情上,上海的做法是由政府主导,回收公司统一回收。除设置回收箱外,还通过市民电话预约上门收集、市民自付运费寄送、企事业单位组织募集活动等多种途径进行回收。英国则有着慈善商店、衣物回收银行、社区衣物回收箱、上门回收、再利用中心等多条废旧衣物回收渠道。这些做法,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出处:21教育名师】

对回收的废旧衣物,如何规范处置,做到物尽其用呢?首先,废旧衣物要经历一次严格的“面试”。那些成色较新、没有破损的衣物应先送往水洗区清洗,然后接受高温高压消毒,最后进行烘干、包装。焕然一新后,可以无偿送给慈善机构或直接捐赠给贫困地区。而“面试”后“落选”的那些衣物,会根据棉、毛、化纤等面料再次分类,然后发送到有资质的加工企业进行处理,制成可再利用的工业原料,比如白色棉织物和有色织物,纤维化处理后可以变为棉纱、无纺布;涤纶织物进行化学处理分解,则可变为涤纶原料。经过这样的处理,废旧衣物就可以实现循环再利用了。

(根据相关资料改写)

12.根据文章相关内容,填写“废旧衣物处理流程图”中的①②③处。(3分)

13.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每到换季时,都能整理出一批废旧衣物,它们成为“鸡肋”,甚至被一扔了之。(为什么说废旧衣物是“鸡肋”?)

(2)首先,废旧衣物要经历一次严格的“面试”。(“面试”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14.文章为什么要举上海和英国回收旧衣物的例子?(3分)

15.联系文章内容,对下列处理废旧衣物的做法进行评价。(4分)

李大妈:我把旧衣服剪成小块,用来擦油烟机,用完扔掉,还省得洗抹布了。

沈阿姨:我把家里的旧衣物直接打包,寄往贫困山区,也算献了份爱心。

答案:

12.①清洗、消毒、烘干、包装②送到有资质的加工企业进行处理③纤维化处理

13.(1)因为废旧衣物和“鸡肋”一样,都是留着无用、弃之可惜的东西。

(2)判断废旧衣物的成色与破损程度。

14.具体说明旧衣物的回收是有成功经验的,为解决目前旧衣物回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

15.李大妈的做法:利用意识强,但利用后的处理方式不妥当,一扔了之会造成污染。

沈阿姨的做法:利用意识强,又有爱心,但做法欠妥,未经处理的旧衣物可能危害他人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英语知识点:阅读理解的三种阅读策略

全文共 456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同学们应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主要可使用的阅读策略有快读、跳读和细读。

1.快读

即快速浏览文章,其目的在于了解文章的大意。快读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阅读时可不必去记忆细节,遇到个别生词及难句,均大致扫过,以求对全文总体意思有个了解。在快读时,还要特别注意文章的首句、首段以及结束句、结束段,因为它们往往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读懂它们会有助于对文章大意的理解

2.跳读

即根据问题信息有选择地阅读文章的某些段落或某些句子,其目的在于加强阅读的针对性、、节约阅渎时间和提高阅读效率。跳读法尤其适合看了题目后带着问题阅读,即看了文章所设的题目后,带着问题跳读文章,以求找到答题依据。

3.细读

即认真仔细地阅读文章,目的在于弄清文章的各个细节,从而把握文章的细节内容、判断推测文章的言外之意或对文中的内容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细读时若遇到生词,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猜测;遇到难句,要根据自己学过的语法知识进行分析。同时,同学们要注意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细读的不一定是整篇文章,而是文中的部分句子或段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阅读学习方法指导学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阅读有什么学习方法呢?下面和小编具体了解下阅读学习方法指导方法。

阅读学习方法指导方法一: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阅读理解辅导: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点拨

全文共 2601 字

+ 加入清单

阅读理解一直是英语考试中的重头戏,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却是让不少学生头疼的事。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山区教师进修学校中教部英语教研员于洋,请她讲讲中考英语阅读理解有哪些解题技巧。于洋说,"英语阅读理解的命题基本分为细节事实,主旨大意,推理判断,词意猜测四种类型。其总体遵循的规律是题目的设置顺序与原文的段落设置顺序基本一致。掌握这个规律,不仅能够帮助考生节省时间,还能帮助学生保证思路顺畅清晰,稳定心态。"

一、细节事实

新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对这种"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能力的考查,主要采用的方式就是细节判断。这类题在阅读理解题中占据半壁江山,做好这类题是确保基础分的关键。同时,弄清细节,正确获取信息,也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因此,要特别重视做好这类题。

1、细节事实题题干常见的问句形式

1)TrueorNOTtrue是非判断类型WhichofthefollowingisNOTmentionedinthepassage?WhichofthefollowingstatementsisNOTtrue?WhichofthefollowingisNOTconsideredas……?Accordingtothepassage,whichofthefollowingisNOTmentionedasoneofthereasonsfor……?

2)特殊疑问词提问类型Howmany……?What/who/when/where/how/why……?

3)排序题类型Whichoftheordersiscorrectaccordingtothepassage?

4)例证题类型Theauthorgivestheexamplein……paragraphinorderto……

5)表唯一细节概念题类型:……themost/~est…………theonly……

2、细节事实题的解题方法:

做这类题的一般方法是先要找出题干或是选项中的关键字,一般为数字、大写或人名地名,再通过scanning快速确定该细节在文中的出处(信息源),仔细对照题干要求,排除或选择。命题者在出这类题时惯用"偷梁换柱、张冠李戴"的手法来迷惑考生,即对原句细微处做改动,截取原文词语或结构进行改造,因果倒置,把A的观点说成B的观点等。所以正确理解题干和信息句的意义是关键。细节事实题还要十分注意句子的非主干成分,如定语、状语、补语等,这些成分都是出题者常进行误导的落脚点。

是非判断一般都遵循对照选项进行"三对一错或三错一对"的判断。若该信息句是长句或难句,要学会找出其主干部分,分析句子结构,正确理解信息句的意义。一定要注意的是,要所答是所问,不要受到惯势思维的影响,习惯性地去选择正确的细节事实,切记要弄清问题,不要所答非所问。

例证题一定要注意以forexample……,suchas……等关键入手处,找出细节出处。排序题要先仔细观察选项,找出首尾相同的选项分组,进而通过具体细节信息比较进行排除和选择。唯一细节题一定要仔细审题,弄清题干所需。特别需要提醒的是,选项中出现有most(最高级)、theonly(唯一)、all(所有)、none(全否)修饰的细节,都具有绝对性,选择判断时要慎选。

二、主旨大意

此类题型用以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或中心思想的领会和理解能力。其中一类题型为主旨问题。

1、主旨大意题题干常见的问句形式

1)主旨句设问类型Whatisthemainideaofthispassage?Whatdoesthepassagemailytalkabout?Wecanconclude/learnfromthepassagethat……

2)最佳标题选择类型Thebesttitleforthispassageis……

3)作者主旨意图类型Whatdoesthewriterwanttotellus?Whichcanexpressthepurposeofthewriteraccordingtothepassage?

2、主旨大意题的解题方法

主旨大意题一定要注意文章的首尾两段。如果首尾两段的主旨表达是一致的,那么文章的主旨便是两段重复表明的语句内容表达。找出选项中与归纳的主旨表达重复最多的选项即为最佳答案。如果首尾两段的主旨表达不一致,则需要观察文章的段落篇幅量是倾向于首段或是尾段,从而确定主旨段落。在此过程中,观察篇幅量只需跳读文章段落的首句尾句即可,无需细读段落内容,以节省时间。如果文章只有一段,则注意文章的首两句及尾句,然后用以上的方法确定主旨句。

此外,标题选择即为主旨句的压缩表达,注意抓住主旨句进行主要词汇的提炼,把一个句子提炼为几个关键词,即是对主旨大意进行概括归纳的标题。而作者意图表达必须通过归纳中心主题才能找到,通常体现为advise,convince,present,propose,warn等。

三、推理判断

此类题的关键是要注意原文出现的语句不是我们做出的推理判断,而是原文给出的细节信息,所以原文语句不能选。判断时对已知的事实仔细评价后做出的合理决定并非唯一决定,要对事实进行合乎情理的判断,有时还需借助常识进行判断。

推理判断题分两种,即对细节的推理和对主旨的推理。主要以Wecaninfer/imply/learnfromthispassagethat……等进行提问。解决此类题要注意,一是与原文相同的细节不能选,二是文中没有出现的细节不能跳出文章做推断。解题过程中只要注意上述两点,再结合做细节和主旨的方法,即可以做出推理判断题。

四、词义猜测题

词义猜测是利用上下文语境对某些生词、难句做出推测和判断。该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词汇的能力,因而,所考单词的意义通常超出大纲范围。常见形式有:Theword/phrase……means/refersto……Fromthepassage,wecaninfertheword……isclosestinmeaningto……Whatdoestheword……inparagraph……mean?

要做好此类题,要注意,第一要熟练掌握大纲单词,平时注意积累生词和短语。第二,要把词放到句子里,把句子放在句群里。第三,注意词、句的位置,确定结构关系。第四,要善于利用连词、代词及词性、同义词法、反义词法等进行判断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语文现代文阅读:挂在墙上的风筝

全文共 2059 字

+ 加入清单

李治修《挂在墙上的风筝》记叙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说明:部分试卷中本文又名《挂在墙上的童年》,特此说明。

①刚交新春,寒气未尽,风筝却迫不及待地飞上了晴空。原野上时不时地扬起孩子们的笑声。风筝,令人不无眷顾地记起那早已逝去的童年,可现在,我心中被它牵出的却是缕缕失落和愧悔。

②孩子刚进入初中二年级,老师家访时告诫我:这是孩子成绩转变的关键的年级,关系到将来升学,家长必须如何如何。我和妻当然坚决照办,可学期完结,成效甚微。我很生气,也十分着急,立即对孩子约法三章:寒假不准玩,晚上不准看电视,下学期每科必须上85分。在我的责令下,孩子噙着泪水订出了学习计划。

③除夕,我和妻忙着准备过年,无暇过问孩子的功课。不知什么时候,他乘我们不备悄悄溜出户外,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了。

④一会儿,他从外面蹦蹦跳跳地跑回家来,手里高高擎着一只色彩鲜艳的风筝。“爸爸,妈妈,你们看哪,多漂亮的蝴蝶!”孩子一脸得意忘形的神态。一见之下,我气往上冲,抢步上前,一把夺过风筝,就要撕个粉碎。孩子从未见我发这么大的火,半是惊吓,半是疼惜自己的风筝,“哇”地一声嚎啕大哭起来。妻心软了,赶忙夺下风筝,连连哄孩子道:“别哭!别哭!妈替你把风筝挂在墙上,以后再放吧。”孩子也一边拭泪一边走进卧室拿起书本。以后,他竟没再看风筝一眼,也没提起放风筝的事。我很欣赏孩子的自制力,妻也向我夸孩子有志气。

⑤从此,我对孩子的学习盯得更紧了。一天,照惯例检查孩子作业,看到整整齐齐的书写,老师划上的道道红勾,我喜不自胜,连忙递给妻看。我俩对视一眼,会心地笑了,感到无限欣慰。看完数理化作业,再拿起作文本。突然,一则标题引起我的注意——“咦?《挂在墙上的童年》!童年能挂上墙么?不通!题目就不通,拿腔捏调的!怎么,还给了九十分?”

⑥妻见我大惊小怪,忙放下手里的针线凑过来一起看。随着视线扫描,看着看着,我的心渐渐抽紧。倏地,一滴热乎乎的东西滴落在我的手上,妻哭了。从她的泪眼里,我分明觉察到几丝怨艾和谴责。

⑦孩子在作文中记叙了买风筝的那段往事。他并没有责怪自己的父亲,相反,还很理解做父母的一片苦心;负担过重,这是现实;竞争激烈,这更是现实!因此,他说:“户外的春天不是我的,天上的风筝没有我的,只能将自己的童年永远永远挂在墙上!”然而,在作文的结尾处,他仍旧忍不住发出了成年人的叹息:“唉,别了,我的童年!但愿比我年纪更小的千千万万弟弟妹妹们,不再将童年挂在墙上。”

⑧此时,我不由眼前叠印出孩子苍白瘦削的面容,失神困倦的眼睛。他的早熟分明留下了被摧折的印痕!在此之前,我怎么一点也未察觉呢?无限愧悔,百感交集,我情不自禁热泪盈眶。……

⑨我想起自己的童年,因家境贫寒想买风筝而不可能;眼下,孩子买到风筝却又不能放!这是怎样的错位和失调啊!

⑩更使我不安的是,这之后,无论我暗示或直接动员,孩子都不愿放风筝。他的兴趣似乎完全变了,变为全身心倾注在对前途的拼搏和追求上。他成熟了?还是成熟得太早了?

11.“难道剥夺孩子童年的只是我这做父亲的吗?”在深自愧悔中,我试图从情感的罗网中解脱出来,但愈是挣扎,愈感惶惑。我想,象我一样陷入惶惑中的父亲们,能以这样的理由安然自释么?

12.唉!孩子的童年被我挂在了墙上,而我的中年又被挂在什么地方呢?一种不可名状的失落感涌上心头,我抬起头来,无限惆怅地望着蓝天上的风筝……

1、文章第①段画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我看到风筝为什么被它牵出的却是缕缕失落和愧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划线的词语“得意忘形”写出了孩子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中画线句“这是怎样的错位和失调啊!”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一段有何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作用:领起下文。

(2)看到风筝,想起自己剥夺了孩子放风筝的权利,让孩子失去了童年的许多乐趣,因此失落和愧悔。(意对即可)

2、写出放风筝给孩子带来的巨大快乐,也写出了孩子因为做了一件高兴的事而快乐自豪的心情。(意对即可)

3、这种现象是不该发生的令人遗憾的。(意对即可)

4、童趣和快乐像风筝一样被挂在墙上,让孩子失去了童年应有的乐趣。(意对即可)

5、写出了我因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快乐而自责、懊悔,但同时又深感无奈的心情。(意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阅读的方法技巧 使你的阅读更有效率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中离不开阅读,尤其对于学生来讲,更是每天要阅读大量的文章与书籍,那么怎么读书才能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呢?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做笔记

在读书时,可以边读书边整理笔记,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写下来,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养成一个很好的读书习惯。做读书笔记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理解与感悟,当时的读书心情也是不一样的,再回过头看书的时候,也会感触颇多。

略读法

当阅读一本小说或者是课文中的选修篇目时,可以不必咬文嚼字,只需要大致读一遍就可以,了解一下文章大概讲了什么内容或故事,主要在于培养语感与阅读能力。略读法适用于不太重要的文章。

诵读法

对于一些篇幅短小的文章,或者是要求背诵的文章,可以一遍遍去朗读,最后达到背诵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诵读法。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话没错,但是也不能一味的靠读去感悟作品内涵,最主要的还是要主动去思考,去理解每个重点字、每个词的含义,才能更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主旨。另外,多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对理解课文也很有好处。

看梗概再读书

有时候读书,我们第一遍去读很难理解一本小说讲了什么故事或者想表达什么意思,如果能在读之前先看一下小说简介,知道人物之间的关系,再读起来就会很流畅,不会有太多障碍,而且能更好的理解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但是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容易被看到的观点所左右,缺乏自己的主见。

精读法

主要适用于那些考试要考的科目,这些课文即使在考试中不会原文复现,也需要去精读,去认真学习,因为在精读的过程中,能掌握很多有用的知识点,学到很多实用的分析句子以及篇章结构的窍门,学会一篇就能够举一反三,所以要好好学,尤其适用于语文科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