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超新星》【汇集20篇】

浏览

1700

文章

38

篇1:云南天文台发现Ia型超新星的偏振规律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刊登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孟祥存、副研究员张居甲和研究员韩占文共同合作完成的关于Ia型超新星偏振性质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所有的Ia型超新星都遵循统一的偏振规律

Ia型超新星是一类光谱中没有氢线、氦线,但是有很强的硅线的一类特殊超新星。这类超新星在经过光变曲线的校准以后,可以作为标准烛光来测距。正是利用Ia型超新星测距,人们发现宇宙中存在暗能量,而且宇宙是由暗能量主导的加速膨胀的宇宙。尽管Ia型超新星在现代宇宙学中是如此的重要,但其是怎么来的(前身星模型)、是如何爆炸的(爆炸模型)等有关Ia型超新星的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可能会阻碍精确宇宙学的发展。不同的前身星模型和不同的爆炸模型所预言的爆炸抛射物在空间的分布情况不一样,这导致Ia型超新星的吸收谱线具有不同的轮廓和偏振。所以,Ia型超新星的偏振测量与光谱测量相结合,能为其前身星模型和爆炸模型提供限制。

研究人员结合文献中已有的和云南天文台2.4米望远镜观测的Ia型超新星数据,发现所有的Ia型超新星都遵循着一个统一的偏振序列。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将是对Ia型超新星爆炸模型和前身星模型的一个强烈的限制。这一发现可能意味着,不论Ia型超新星来自何种前身星系统,其爆炸模型都是一样的。目前,还没有哪个模型再现了文中作者的这一发现。

图1:标准烛光和宇宙加速膨胀示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超新星的命运

全文共 1181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天文学家发现,当超新星爆发时,会以 10000 公里/秒的速度发出一股冲击波,紧跟冲击波的是破裂恒星的残碎物质。这些物质可形成一个膨胀的圆环,像是天空中的一个烟圈或气泡,这就是超新星遗迹。有些超新星遗迹呈破鱼网状或丝状亮云等状,天文学家由光谱分斩得知,纤维状结构的超新星遗迹仍在以一定的速度(可高达几千公里/秒)向星际空间膨胀。

恒星爆炸时也向恒星的内部施加强大的压力。如果恒星的残余物质不足1.44 个太阳质量,它将会变成一颗体积小、密度大的暗淡的白矮星。“1.44个太阳质量”这个限度是美籍印度天文学家钱德拉塞卡提出来的,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他的理论得到了大多数科学家的赞同,他因此荣获 1983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如果超新星爆发后的质量超过 1.44 个太阳质量,但小于 3 个太阳质量,则变成更暗而致密的星——中子星,这个质量极限是著名科学家奥本海默提出的。由于目前有关密度大于 1015 克/厘米 3(每立方厘米 10 亿吨)的物质的物态方程尚不确定,所以中子星在质量上限尚未确定,一般认为它相当于两个太阳质量。

如果超新星爆发后,其核心的质量超过 3 个太阳质量,几乎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星核的进一步坍缩了,那么整个星核将被全部压碎,最终成为一种不发光的奇特的天体——黑洞。综上所述,一颗大约为 8~10 个太阳质量的恒星,经超新星爆发而毁灭为自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至于其中的许多细节,乃至一些很关键性的问题,仍旧是迷雾重重,有待于后人去把它拨开。

超新星是一种非常壮观的天象。在很短的时间(几小时到几天)内,恒星亮度突然剧增几千万甚至上亿倍,其亮度可和亿万颗恒星发光的总和相当,一次超新星爆发发出的光,等于太阳从诞生以来发光的总和。这种天象和新星现象相似,但发亮的规模比新星大得多,因此叫超新星。

超新星是一种罕见的天象,自从天文望远镜问世以来,300 多年间,在银河系中从未观测到一次超新星。据天文学史专家的研究,认为历史上有可靠记录的超新星仅有 7 颗,其中最早的一次是公元 185 年半人马座超新星。 1006 年豺狼座超新星是最明亮的一颗,傍晚在天空,可与新月争辉。根据对我国、日本、朝鲜、阿拉伯和欧洲的史书记载分析,推断豺狼座超新星的亮度最亮时目视星等可达-9.5 等。1054 年金牛座超新星是被研究得最细致的超新星,全世界只有我国和日本有记载,其中我国的记载最为详细,因此被称为“中国新星”。我国宋史记述说:至和元年五月(1054 年 7 月 4 日),晨出东方,守天关(金牛座ζ),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估计它最亮时目视星等为-5 等。

现代天文学理论指出,超新星是恒星演化到“死亡”阶段所发生的一种爆发形式,爆发结果使恒星瓦解,成为星云,或抛掉大部分质量,星核坍缩为中子星(脉冲星)或黑洞,称为超新星遗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日本研究发现宇宙射线源于超新星爆炸残骸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研究发现宇宙射线源于超新星爆炸残骸

日本名古屋大学福井康雄教授等研究人员近日发现,从宇宙飞来的宇宙射线源于超新星爆发的残骸。

据《日本经济新闻》24日报道,研究人员通过名古屋大学设置在南美安第斯山脉的电波望远镜“南天”观测天蝎星座附近的超新星残骸时,发现包裹残骸的由氢分子构成的分子云正在产生大量伽马射线。这种伽马射线是宇宙射线的一种,一般认为由高速质子与分子云相撞产生。研究人员由此认为,这种现象间接证明,是高速质子在超新星残骸内加速并与分子云相撞产生了伽马射线,超新星残骸是宇宙射线的起源。

宇宙射线的起源问题一直存有争议。一般认为,一部分宇宙射线是恒星“行将就木”时发生的超新星爆发现象所致,而福井康雄等人的观测结果证明超新星残骸是宇宙射线的起源。科学家通过分析来自超新星残骸的宇宙射线,可以了解超新星残骸的元素组成和恒星演化历史。同时,由于每种化学元素都标志着特定的宇宙演化阶段和演化环境,因而这一发现对了解宇宙的形成也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与超新星的安全距离

全文共 1037 字

+ 加入清单

超新星安全距离

对于人类来说,宇宙中充满了太多的威胁,特别是有可能发生的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然而在遥远的外层空间,还有一种威胁随时可能向我们逼近,这就是超新星的爆发,其释放的大量放射线足以撕开人类赖以生存的保护伞--臭氧层。最近,一项新的研究支持了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的论断,即一颗超新星如果在距地球25光年的范围内发生爆发,将对地球造成巨大的破坏。科学家同时指出,每10亿年里只有1到2次在这么近的范围内发生爆发的可能性。

在1974年,这种危险性曾被估计得更高。当时 美 国 纽 约 哥 伦 比 亚 大 学 的 物 理 学 者 Malvinruderman 计算出,在50光年范围内的一次超新星爆发所释放出的伽马射线和宇宙射线,足以在数十年里破坏掉大量的臭氧层,使地球表面完全暴露在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下。从那时开始,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超新星爆发将产生多少放射性物质、这些放射线将对大气层产生多大的危害,以及我们的太阳系周围发生恒星爆发的几率有多大。最新的结论来自马里兰美国国家航空总署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 NeigehRels,他认为这种威胁“遍布整个太空”。有些研究小组表示,最近的超新星爆发--多半发生在几百万年内--曾对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按照 GehRels 及其同事的研究结果来看,较早的估算可能是靠不住的。研究人员利用一个精细的大气模型来测量氮氧化物--一种由超新星放射线催化的化学物质--究竟会对臭氧层造成多大程度的破坏。研究人员同时利用了1987年在银河系以外爆发的一颗超新星--超新星1987A 所释放的能量作为研究对象,估算到底有多少放射线到达了地球。他们得出的结论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条好消息:如果要造成臭氧层变薄从而使2倍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就需要一颗恒星在距离地球25光年的范围里爆发。然而在这个范围内,如今并没有大规模的、有可能蜕变为超新星的恒星存在。并且这样的恒星在太阳系的附近也很少,平均每7亿才会出现一次超新星的爆发。按照研究人员对银河系中恒星运动的分析结果来看,它们对地球历史上的生物大灭绝也并未作出太大的“贡献”。

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的天文学家 Johnscalo 成果超越了其他所有试图对超新星爆发对地球大气的影响进行量化的研究工作。他说,“他们的研究依靠了大量的数据,这是我们现在所知的最好的结果”。 Scalo 同时强调,在地球的历史上,遥远的超新星爆发带来的低剂量放射线依然有可能触发成千上万次的基因突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超新星全运会是什么?超新星全运会有什么特点?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超新星全运会》是由腾讯视频、腾讯体育和京东联合出品打造的首个青春体娱跨界类型节目。每季节目由4期点播及2期直播组成。该节目集结了近150位艺人,在节目中跨界变身运动员,进行田径项目、水上项目和综合项目三大类比赛的备战、比拼。

超新星全运会有什么特点

《超新星全运会》最大的特点就是打造了一场通过线上传播的“综合运动会”,在专业体育场馆里通过多种方式反复强调了这场体育赛事的专业性。《超新星全运会》的赛场上有大批的“零基础选手”。尽管有一部分“超新星”因为曾经接受过体育、舞蹈的专业训练,在运动会中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超强实力,但项目组同样为那些在一个月内不断挑战自我、成长为合格运动员的“零基础”选手提供了更多的展示机会。但正是这部分选手的故事,向观众们证明了参与体育运动的门槛,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超新星全运会》中,艺人化身运动员不遗余力地投身体育项目,无论遭遇伤病或是摔倒等意外都决不放弃,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高水准的体育竞技。该节目开辟出一个以体育竞技为切入点的全新视角,记录下了每位选手的自我实现。该节目为呈现专业竞技体育风采,响应全民健身号召,激发年轻人身上拼搏向上的青春力量做出了有益尝试。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刘宇昆:横跨东西的科幻超新星

全文共 1817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9月,中国科幻作家刘宇昆获得美国科幻“雨果”奖。许多国内读者不熟悉这位以惊人速度崛起的年轻作家。本报特别邀请了获得“星云奖”三等奖的作家、刘宇昆的朋友陈秋凡来写一篇文章介绍这位才华横溢的新作家。

最佳短篇小说奖:中国作家刘宇昆的《艾芜》!祝贺刘宇昆连续第二年获得雨果奖!”

9月2日上午,这条新闻首次出现在数学教授、资深科幻迷北极星的微博上。这种兴奋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圣安东尼奥蔓延到大洋彼岸的中国科幻界。该奖项始于1953年,是为了纪念杰出的美国科幻杂志《惊奇故事》的创始人和现代科幻小说的创始人雨果·格恩西克而设立的。在科幻迷的眼里,它和奥斯卡奖一样重要。

作为一个长期没有出道的“新人”,刘宇昆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席卷了西方所有重要的幻想文学出版媒体。同时,他还获得了几个重要奖项(雨果奖、星云奖和世界奇幻奖)。根据最近访问中国的加拿大科幻教父罗伯特·索亚的说法,刘宇昆已经成为新一代科幻作家的领袖。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媒体和科幻迷来说,刘宇昆独特的身份和语言天赋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

11岁时,五年级的刘宇昆和家人移民到美国。当他很小的时候,他喜欢编自己的故事,然后给他的家人看。这个习惯伴随着他从兰州到美国。在写作课上,他更喜欢写故事而不是散文,这总是让老师们高兴。然后他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英美文学。这是一次美妙的经历。优秀的教学使刘宇昆由衷地钦佩英国文学传统的丰富性。与此同时,文学批评理论帮助他更好地理解文学,提高他的思维能力,并以其他语言拓展他的文学视野。

如果说刘宇昆高度的文学性意识成为他创作的左翼,那么右翼就是一种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为他喜欢数学的严谨,刘宇昆在哈佛修了许多计算机课程,然后在工作后回到哈佛法学院学习法律。他的许多小说表现了软件工程师和律师的思维习惯,如《迦太基玫瑰》中对编程语言的描述,以及《铁生记》中关于知识产权的讨论片段。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所创造的独特视野使刘宇昆的小说充满了文化冲突和人文关怀,但不乏严谨的技术细节。更有价值的是,他总能用优美的语言触动我们内心的柔软,赋予他的作品一种宗教般的同情心。就像在获奖作品《物哀》中一样,主人公大祥作为大和国唯一的幸存者,有机会登上宇宙飞船,逃离毁灭的地球。他的思想在童年记忆和当前危急情况之间来回穿梭。他从父亲的“哀悼”美学中获得了对生活和世界的新理解,并做出了影响全人类命运的选择。

然而,在心爱的作品《历史的终结:一部纪录片》中,中国历史学家魏博士在妻子、日本物理学家明仁富野的帮助下,利用量子物理技术,直接目睹了1940年日本侵略军731部队犯下的暴行。这种跨时间的观察只能进行一次。这部入围星云奖和雨果奖的重要作品已被夏甲翻译成中文,并在《文学与艺术欣赏》杂志上发表。刘宇昆本人称赞翻译“美丽,并保持了最完整的原意”。

在过去一年的媒体报道中,英文版的《三体》经常提到刘宇昆的名字。由于他精通中文和英文,他成为为数不多的能把中国科幻作品带入西方视野的使者之一,被称为“像熊猫一样珍贵的国宝”。他将刘、夏甲、马伯勇和我自己的短篇小说翻译成英文,并在欧美主流科幻媒体上发表,赢得了许多好评和奖项。

《三体》的英文版已经由刘宇昆翻译,并将由北美最强大的奇幻文学出版商Tor出版。许多读过英文版《三体》的美国著名科幻作家都称赞了它。例如,认为“刘在世界科幻作家中处于领先地位,而流利的翻译使其成为任何想探索新观点的读者的必读之作”。这个好消息让“三体”迷和“磁铁”充满了期待,也让许多中国作家看到了让他们的作品走向海外更广阔市场的希望。例如,我的处女作《干旱的浪潮》也将被刘宇昆翻译成英文,并寻找海外出版机会。

凭借他的才华和勤奋,刘宇昆改变了中西幻想文学之间极度不平衡的“贸易逆差”现象。面对赞扬,他谦虚地说:“我很高兴拥有如此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语言遗产。这是一份极好的礼物。”

作为一名业余作家,刘宇昆目前正从事专门处理高科技专利案件的诉讼顾问,与妻子和两个女儿住在波士顿。孩子的出生使刘宇昆成为一个更加自律的作家,因为他在写作和工作的同时必须处理很多与孩子有关的家庭事务,他被迫变得更加高效和善于利用时间。他正和妻子一起创作一部基于东亚传奇的奇幻史诗。他的妻子负责提供想法和建设世界,而刘宇昆完成了大部分初稿。据说这部作品的背景与东方的“火与冰”一样大,但与读者熟悉的传统东方奇幻风格不同,刘宇昆将其命名为“丝绸朋克”。他们像孩子一样期待着这部作品的早日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人类祖先为何直立行走?要从远古超新星引发闪电说起

全文共 1498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报道,几百万年前,超新星爆炸带来的巨大能量可能导致我们的祖先学会直立行走

那时,超新星爆炸释放的能量触发了地球上闪电的急剧增加。这些雷击引发了世界各地的森林火灾,导致热带草原的出现,取代了烧焦的林地。八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靠四肢生活在这些森林里。后来,为了适应新的平原,人类逐渐进化成用两只脚直立行走。

到底是什么导致我们的古代祖先站直并开始用双脚行走?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关于这些问题,各种假说仍在争论之中。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称,这一变化是由超新星爆炸引起的连锁反应。这些恒星到达了它们生命的尽头,在从上新世到冰河时期的过渡期间,它们爆发时产生的能量到达了地球。早在800万年前,地球就开始受到这些宇宙能量的轰击,并在260万年前达到顶峰。

这些超新星能量引发了低层大气中的电子雪崩,而由能量波引起的大气电离引发了闪电,导致了非洲东北部的森林火灾,那里被摧毁的森林被巨大的混合森林和开阔的草原所取代。

这意味着我们远古的人类祖先不再需要爬树了。正因为如此,人类逐渐进化成两条腿直立行走。然而,在这个时候,人类的祖先主要是适应爬上爬下的树木。当森林变成大草原时,他们需要更频繁地从一棵树走到另一棵树,穿过草原,从而逐渐变得擅长直立行走。它们可以俯瞰草地,注意捕食者。从森林到草原的变化使得两足动物在人类祖先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并最终进化成直立人。

基于世界各地海床上的一层铁-60沉积物,天文学家确信超新星爆炸发生在地球附近,从上新世到冰河时期的过渡时期。铁-60同位素在地球上极其罕见,而且没有已知的自然生成方法。因此,从逻辑上讲,这层沉积物应该来自太空。研究人员根据铁-60沉积物估算了超新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并计算了超新星爆炸产生的宇宙射线对大气的电离效应。

电离是原子或分子通过获得或失去电子而获得负电荷或正电荷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宇宙射线不会穿透大气层太厚,以至于不会发生低水平电离。然而,超新星释放的辐射能量更高,将直接到达地球表面,因此许多电子将在大气中电离。

低层大气中的电离意味着大量电子将形成更多的雷击路径。当高能宇宙射线击中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时,它们会将电子击倒,这些电子会四处游走,而不是被束缚在原子上。

当云层之间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电压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闪电,并且随着电离的出现,这一过程更容易开始,从而会发生更多的雷击。

科学家在土壤中发现的碳沉积也支持闪电引发森林火灾的可能性。这些沉积物所处的地层与宇宙射线轰击的时间相吻合,为这一理论假说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但别担心,类似的事件短期内不会再发生。参宿四距离地球652光年,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可能在未来100万年内爆炸成超新星。

什么是超新星?

超新星是一些恒星在演化接近尾声时发生的剧烈爆炸,它发出极其明亮的光,并将恒星物质和辐射能喷射到太空中。超新星只会燃烧很短一段时间,但它能告诉科学家很多关于宇宙起源的信息。

科学家从一种超新星的研究中了解到,我们生活在一个膨胀的宇宙中,这个宇宙的膨胀速度越来越快。科学家们也相信超新星在宇宙中不同元素的分布中起着关键作用。

超新星主要有两种已知类型。第一种类型出现在双星系统中。其中一颗恒星是碳氧白矮星,它从它的伴星窃取物质。最终,白矮星积累了太多的物质,并爆发成超新星。

第二种类型的超新星发生在恒星生命周期的末期。当恒星耗尽核燃料时,它的一些物质会流入核心。最终,恒星核心由于质量太大而无法承受自身重力而坍塌,导致另一次剧烈爆炸。

地球上发现的许多元素都是在恒星的核心形成的。在超新星爆炸中,这些元素被抛入太空,它们将继续形成新的恒星、行星和宇宙中的其他一切。(任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超新星”的解说!

全文共 2220 字

+ 加入清单

与特霍布勒和开普勒研究的巨星以及中国天文学家研究的早期“新星”相比,20世纪发现的“新星”并不明亮。1934年,瑞士天文学家弗里茨·泽维克给这颗明亮的新星命名为超新星

对超新星的研究始于法国天文学家卡尔·莫森。我们暂时不讨论亮度的观察和测量。莫森是彗星方面的专家。他意外地发现天空中有一个云团,后来证实不是彗星。在19世纪70年代,为了吸引天文学家的注意,他列出了这个星团的一些数据。

在莫斯利的桌子上,这些云被称为M1和M2……...每个名字后面都有一个数字。莫斯利认为它们比彗星更重要。莫森表上列出的第一个云团是M1,它是金牛座的云团。

1844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廉·帕森思·厄尔三世仔细研究了M1。他自己制造了一个非常大的望远镜,但由于操作复杂,而且安装在阳光很少的爱尔兰,所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尽管如此,他坚持自己的研究,发现M1就像漂浮的云雾,光线就像弯曲的灯丝。他把这些“弯曲的细丝”命名为“蟹状星云”,我们今天仍然使用它。

美国天文学家约翰·卡尔·迪肯于1921年对M1蟹状星云进行了另一项研究。他认为布拉斯认出的星云甚至更大。云似乎在不断扩大。另一位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帕维尔·哈勃也发现了这个结论。从星云的位置判断,它可能是1054年创造的“新星”爆炸的残留物。天文学家测量了星云的膨胀速度,并计算出爆炸发生在900年前。

当恒星爆炸时,就会发生“超新星”。它与普通新星的形成相同,但爆炸程度不同。超新星爆炸更加剧烈。然而,是什么导致了超级爆炸?

第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天文学家是印度人萨拉赫·拉赫门亚·肯德罗斯哈尔。1931年,他在英国工作。通过计算,他得到了白矮星的质量。我们知道,恒星的质量越大,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恒星自身受到的压缩就越大。肯德尔找到了一个极端。当质量超过这个值时,爆炸很容易。这个极值点被称为“肯德劳特点”,相当于太阳质量的1.44倍。当白矮星的质量超过这个值时,它就不复存在了。

起初,这个极值点并不十分重要,因为95%的现有恒星质量不超过太阳质量的1.44倍。它们都发展成红巨星,很容易缩小成白矮星。

甚至一些非常巨大的恒星也能变成白矮星。因为当一颗大质量恒星变成红巨星时,它会崩溃。当它向内坍缩并向外扩展时,它就形成了一个有星云的行星。这个假设似乎很自然,所以尽管红巨星的质量很大,但内部坍缩的质量总是比太阳的质量小1.44倍。因此,形成白矮星也很容易(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稍后会解释)。

现在假设有一颗白矮星,它的质量几乎是太阳的1.44倍,差别很小,假设它是两个相互靠近的恒星系统之一,而另一个是一颗普通恒星。白矮星会不断地从普通恒星吸引物质,从而增加其质量。即使这些被吸走的物质是氢或进化过程中的其他物质,它们也会变成氦,成为白矮星的身体。结果,白矮星变得越来越重,最终它的质量超过了肯道瑟极限点。

这种情况发生后,白矮星无法维持其原有结构,爆炸开始了,其强度远远超过普通“新星”形成时爆炸量的数百万倍。这是超新星。超新星发出的光被数十亿颗新星的闪光淹没,并逐渐消失。整个白矮星被摧毁了,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这种爆炸结果被称为“第一类超新星”和“第二类超新星”。相比之下,第二类的爆炸规模略小于第一类

显然,我们的太阳不会变成超新星。如果它能变成白矮星,它的质量也会低于肯道瑟极限点。此外,它没有伴星,所以没有条件吸收物质来增加它的重量。

“第一类超新星”的光谱显示它不含氢,这表明当红巨星坍缩成白矮星时,爆炸白矮星形成的恒星耗尽了氢。坍塌的核心中没有氢。

“第二类超新星”的光谱表明它含有相当多的氢,这表明形成这颗新恒星的红巨星在爆炸期间没有过渡到白矮星阶段。因此,新的恒星是由红巨星直接形成的。恒星的质量越大,形成的红巨星就越大,恒星坍塌的规模就越大。如果恒星足够大,坍缩会突然而猛烈地发生,氢会留在坍缩的部分并被压缩。这样一颗新星诞生了。

“第二类超新星”和“第一类超新星”还有另一个区别,那就是白矮星爆炸形成的“第一类超新星”不留痕迹,而红巨星爆炸坍缩形成的第二类超新星则留下一颗残星。

留下的残留物没有变成白矮星。原因是当恒星的质量足够大时——至少是太阳质量的20倍——坍缩后留下的物质超过了肯道瑟极限点。因为它的重量很重,所以不能形成白矮星。或者,由于坍缩太严重,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物质向内聚集,坍缩部分的质量小于太阳的质量,可能超过白矮星阶段。

然而,坍塌的碎片是如何超过白矮星阶段的呢?

1934年,日夫科和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独立地推测了这个问题。他们认为白矮星应该由自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而电子的运动可以起到刹车的作用,防止坍塌表面扩散得太广。然而,这种制动器防止冷凝的能力有限。如果恒星的质量太大或坍缩强度太大,电子将被迫与原子核中的质子结合形成中子。然后,新生成的恒星将由不带电荷的中子组成,这些中子将一个接一个地聚集在一起,形成由中子组成的“新星”。这颗“新星”将与太阳一起把它的重量挤压成一个不超过14公里的小球,从而形成一颗中子星。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推测。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我们没有能力探测如此小的物体。如果“天狼星B”不是白矮星,而是中子星,它将迫使“天狼星A”遵循波的路径,它发出的光只有其当前强度的1/750,000,它的星级只能是20,并且只能通过最先进的望远镜才能看到。天狼星是最近的白矮星。天文学家认为,如果其他白矮星被“中子星”取代,我们将无法探测到它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超新星的种类

全文共 492 字

+ 加入清单

蟹状星云中脉冲星的发现表明,超新星爆发后将形成脉冲星,因此人们纷纷在超新星遗迹中去寻找脉冲星。结果发现,多数超新星遗迹中都没有脉冲星存在。进一步研究仙后座超新星的遗迹和蟹状星云的射电强度分布情况,发现两者显著不同。蟹状星云的射电辐射主要来自中心区域;而仙后座超新星遗迹的射电亮区表现为一壳层结构。此外,蟹状星云的 X 射线辐射是来自中心区域的同步加速辐射,而大多数超新星遗迹的 X 射线是来自壳体的高温气体发出的热辐射。通过对超新星遗迹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存在两种不同的超新星:Ⅱ豆型超新星爆发既产生弥漫性超新星遗迹(星云),又同时形成脉冲星(中子星);Ⅰ型超新星爆发则只留下弥漫的超新星遗迹,而不形成脉冲星。Ⅰ型超新星的特点是,当发生碳聚变的核反应时,因某种原因失去控制而快速聚变,结果使整个恒星全部瓦解,没有脉冲星形成。Ⅱ型超新星是在核心温度高时产生大量中微子,中微子从核心很快逃逸出来,带走大量热能,而使核心部分突然变冷,星体自身引力超过辐射压力,恒星迅速坍缩而形成中子星,同时释放的引力能把壳抛出而形成星云。中子星还不断把能量向外发出,推动星云膨胀,就像蟹状星云所发生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超新星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超新星也叫作超新星爆发,超新星爆发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这种爆炸度极其明亮,过程中所突发电磁辐射经常能够照亮其所在的整个星系,并可持续几周至几个月才会逐渐衰减变为不可见。在这段期间内一颗超新星所辐射的能量可以与太阳在其一生中辐射能量的总和相媲美。

超新星可能是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的过程终止或突然启动的。当一个衰老的大质量恒星核无法再通过热核反应产生能量时,它有可能会通过引力坍缩的过程坍缩为一个中子星或黑洞。引力坍缩所释放的引力势能会加热并驱散恒星的外层物质。另一种形成机制可能是一颗白矮星从其伴星那里获取并积累物质从而提升内核的温度,以至能够将碳元素点燃并由此导致热失控下的核聚变,最终将恒星完全摧毁。

超新星的搜寻分为两大类,一些侧重于相对较近发生的事件,另一些则寻找更早期的爆炸。由于宇宙的膨胀,一个已知发射光谱的远程对象的距离可以通过测量其红移来估计。平均而言,较远的物体比较近的物体以更大速度减弱,因此具有更高的红移。所以,搜寻分为高红移和低红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低质量超新星爆炸可能促进太阳系形成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超新星爆炸是一种现象,天文学家发现迄今最早、最遥远的超新星爆炸,它出现于宇宙大爆炸之后仅30亿年的时期。从发现超新星爆炸至今,科学家一直从未停止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而日前,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表明,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与低质量超新星爆炸密切相关,低质量超新星爆炸可能促进太阳系形成。

据今日天文学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使用最新计算模型和陨石证据,显示低质量超新星将引发太阳系形成。大约46亿年前,气体和灰尘云最终形成现今的太阳系,接踵而至的引力坍缩形成存在行星盘的“原太阳”,太阳系的行星诞生于这个行星盘。据悉,超新星是恒星生命循环的最后时期,拥有充足的能量压缩气体云,在此之前并没有相关理论支持这一观点,此外,引发超新星爆炸的原因仍是一个谜团。

目前,天文学教授乔勇中和同事决定聚焦分析早期太阳系中短周期原子核,由于这些原子核生命周期较短,这些原子核仅来自于超新星爆炸,早期太阳系存在大量短周期原子核很可能源自陨石的衰变产物。作为太阳系形成的残骸,陨石相当于建筑工地上的残留砖头和灰泥,但是它们将揭晓太阳系的构成,尤其是超新星爆炸形成的短周期原子核。

乔勇中和同事决定测试是否低质量超新星对太阳系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低质量超新星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12倍,或将解释当前残留的陨石证据。他们通过检查铍-10,一种具有4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短周期原子核,其重量是10个质量单位,铍-10广泛分布在陨石之中。使用最新超新星演绎模型,乔勇中发现铍-10是低质量和高质量超新星的中微子散裂产物,然而仅有低质量超新星引发太阳系形成与全部的陨石记录相对应。

乔勇中教授表示:“这些证据将帮助我们解释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低质量超新星对太阳系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外星人或正在利用超新星爆炸引人类注意 有什么依据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北京时间2023年5月19日,日本的一名科学家在浩瀚的宇宙中发现了一颗超新星,近日来自于欧美的科学家们也发现了超新星,他们表示,外星人或正在利用超新星爆炸引起人们的关注。

1

根据相关报道发布的图片显示,超新星位于一组旋涡中,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而科学家表示,超新星的爆炸或许是外星人向人类输送的信号,向人类传送友好的示意。但实际上,人类从未亲眼见过外星人,数万年来人类将地球以外所有智慧生物都称为外星人,虽然与人类的语言不同,生活的星系不同,但人们断定外星人确实存在,并且出现了很多离奇的事件。

2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就多次在空中发现不明飞行物,将其称为UFO,并将其认为是外星人所乘坐的宇宙飞船。早在35亿年前,人类通过考古就发现了不少类似于外星人的模型,他们拥有尖尖的脑袋,尖尖的眼睛,细长的四肢,似乎与人类拥有的外格体型相差无异。于是在近现代以来,各大影视媒体纷纷利用人类发掘出来的所谓的外星人作为外星人的原型,拍摄了多部有关外星人的影片,勾起人们对外星人的好奇。

3

或许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或许外星人真的存在,或许外星人的外形正如人们所发现的那样,或许外星人正在以独特的方式窥探地球人类的生活。无论如何,世界存在无数有待探知的奥秘,或许不只存在外星人,还存在其他不同品种的生物。有一天当外星人携带其他生物来到地球时,人类能够做的只有友好的招待外星人,在未摸清对方底细之前以朋友相称,这样才能避免一场星球大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超新星是如何形成?形成过程是怎么样的?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当某恒星接近演化末期时,星体核开始产生冷却,由于没有足以支撑热量平衡的中心引力,导致星体失衡,整个星体从内科开始收缩,坍塌,导致星体出现外部冷却而内部红色层面发热的情况,如若恒星的质量足够大,发热的红色层面则会产生剧烈爆炸,星体中心遗留下的部分物质坍塌成一颗密度较高的星体,成为超新星

超新星是恒星演化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所产生的剧烈爆炸,爆炸通常会引发光亮,爆炸期间所引发的电磁辐射甚至可能影响整个星系,影响时间长达几个月,才会慢慢减退。恒星通过爆炸将绝大多数的物质以光速向外部散落,同时向周围释放辐射激波,从而产生一类由膨胀气体与尘埃构成的结构,被称作超新星遗迹,呈现壳状。

其实恒星爆炸不是一定会产生超新星,也可能造成恒星解体,爆炸后所有物质向周围散落,转化成由膨胀气体和尘埃物质构成的混合物质,最终变成星际物质,恒星演化结束,并未演化为超新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超新星现象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在晴朗的夜空中,人们有时会在原先看不到星星的地方发现一颗新出现的星星在闪耀,人们最早时称它为新星。实际上它并不是一颗新出现的星,只是因为过去它太暗弱而不引人注意罢了。后来,天文学家把在短时间内亮度突然增大 1 万倍甚至 100 万倍的恒星称为新星;把亮度突然增加比新星强得多,光度能达到太阳光度的 107~1010(1000 万~100 亿)倍的星称之为超新星

现代天文学家统计分析了古代天文观测记录,特别是我国丰富的历史资料,结果只确定了不足 10 个银河系内的历史超新星。天文学家们公认,公元 1006 年、1054 年、1181 年、1572 和 1604 年诸年的中国古书中的“客星”记载,都是银河系中的超新星(见下表)。离现在最近的两颗超新星(1572 年、 1604 年),著名天文学家第谷和开普勒曾观测过,曾分别被称为“第谷新星”和“开普勒新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古代对新星和超新星的记载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恒星中有一些亮度发生变化的恒星叫做变星。变星中有的原来比较暗,肉眼经常观测不到,但是在短短的几天内,它的亮度能够突然增加几万倍,人们不仅能在夜晚观测到,甚至在白天也能够看到,这类变星叫做新星超新星爆发的规模比新星还要大的多,释放的能量也是新星的上万倍。

中国古代将新星和超新星大多叫做客星,就像它们是天上的客人,突然出现之后又消失了。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新星记录出现在春秋时期。历史上最早的超新星记录大概要属《后汉书·天文志》中记载的“中平二年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门中,……至后年六月消”。这颗超新星自公元185年12月7日出现,到公元187年七、八月间才消失,总共持续了大约一年半左右。中国古代的新星和超新星记录不少于90次。

最令人瞩目的超新星要属《宋会要辑稿》中记载的1054年出现在天关星附近的那一颗。后来,人们在这个位置上发现了蟹状星云,并且发现它在不停地向外膨胀。1921年,天文学家根据蟹状星云的膨胀速度推算它的年龄只有一千多年。考虑到这个星云的年龄和位置,人们很自然就会推想蟹状星云可能是超新星爆发所射出的外部物质扩散形成的。1968年,天文学家又在星云的内核中发现了中子星。而这些发现都充分体现了中国超新星记录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伟德bv聚焦2022世界杯超新星乔纳森·戴维——加拿大C罗

全文共 1301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2022世界杯预选赛,国足未能创造奇迹,时隔20年,也未能队史第二次入围世界杯正赛。创造奇迹的是威尔士、加拿大,威尔士时隔64年重返世界杯,加拿大时隔36年重返世界杯,伟德bv提示,两家此前都和国足一样,属于“世界杯决赛圈一回游”的球队。

1

相比拥有这个时代顶级球星贝尔的威尔士,加拿大入围2022世界杯正赛的历程,更加励志。

加拿大国家队第一次闯进世界杯决赛圈,是1986年世界杯,战绩也比2002年世界杯的国足好不到哪里去。

2

1986年世界杯,中北美区的墨西哥是东道主,不用参加预选赛,加拿大是中北美区唯一一支通过预选赛入围正赛的球队,AiFA体育数据,正赛小组赛0:1法国、0:2匈牙利、0:2苏联,3连败小组垫底出局。其后,从1990年世界杯到2018年世界杯,加拿大国家队连续8次在预选赛中出局。

3

2022年世界杯预选赛中北美区,美国、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牙买加、洪都拉斯5队作为种子队直接入围第三阶段,加拿大等30支球队经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预选赛争夺3个晋级第三阶段的名额。第一阶段小组赛,加拿大4战全胜积12分,进27球失1球,小组第一晋级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加拿大两回合总比分4:0淘汰海地晋级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加拿大最终14战8胜4平2负积28分,进23球失7球,力压墨西哥、美国、哥斯达黎加排第一,进攻、防守都是做得最好的。

4

AiFA赞助加拿大国家队阵中,最大牌的球星,无疑是阿方索·戴维斯,现年21岁的阿方索,2019-20赛季就已经是德甲豪门拜仁阵中主力了。作为一名左边后卫,阿方索在世预赛中出场13次贡献5球3助攻,已经是相当彪悍了。

5

阿方索之外,加拿大阵中最耀眼的新星,当属有“加拿大C罗”之称的乔纳森·戴维了。

乔纳森·戴维生于2000年1月14日,身高177cm,司职前锋,目前的身价高达4500万欧元。乔纳森·戴维出生在美国纽约,父母都来自海地,但他最终选择了为加拿大国家队效力。

乔纳森·戴维出道于加拿大国内的渥太华无畏青训营,2008年1月,刚满8岁的乔纳森·戴维就来到了比利时,进入比甲豪门根特梯队。2018年7月,18岁的乔纳森·戴维被提拔进根特一线队,两年时间,打出了83场37球、15助的惊人数据。

6

2020年夏窗,法甲老牌豪门里尔从根特引进乔纳森·戴维,转会费高达2700万欧元。这在法甲,已经属于大手笔了,尤其是像里尔这样向来靠出售球星赚钱的俱乐部来说。2020-21赛季,乔纳森·戴维在法甲联赛中打进13球,还有2个助攻,是里尔力压大巴黎夺得法甲联赛冠军的重要功臣。

7

2021-22赛季,乔纳森·戴维法甲联赛进球为15球,是里尔队内第一射手,但里尔的成绩却跌到了法甲积分榜第10。AiFA赔率公司数据,2022年世界杯预选赛,乔纳森·戴维贡献9球3助攻,在中北美区预算赛射手榜上排第二。

8

今年夏天,有媒体称拜仁有意引进乔纳森·戴维,作为已转投巴萨的莱万的替代者,但拜仁官方并没有对此表态。里尔对乔纳森·戴维的标价也高达6000万欧元。除了拜仁,还有不少豪门盯上了“加拿大C罗”。在AiFA国际足联看来,如果能在2022世界杯上有亮眼的发挥,乔纳森·戴维不愁没机会转投豪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超新星能为我们揭开260万年前海洋生物的大灭绝之谜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发表在《天体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超新星爆炸可能引发了260万年前史前海洋生物灭绝。大型海洋生物如巨齿鲨在上新世晚期突然消失了。科学家注意到古代海底的铁60同位素大约在同一时间达到峰值。

堪萨斯大学的科学家认为,位于150光年之外的一颗超新星爆炸,释放出一部分到达地球的致命辐射。

那时,太阳系处于被称为星系气泡的星际介质的边缘,辐射被放大了。暴露在辐射下的动物会有健康问题,而且体积越大,动物的致癌率越高。

颌骨可能会发展成癌症并过早死亡,因为它们吸收了足够的辐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闪亮超新星不变暗能量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闪亮超新星不变暗能量

宇宙中最耀眼的天体正在向我们展示自然界最神秘的力量。天文学家在2月20日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对遥远的超新星进行的观测表明,变幻莫测的“暗能量”具有分离星系以及延伸时空结构的特性。

科学家如今已经发现了7颗最远的超新星。通过对包括其中6颗在内的超新星进行的观测研究,我们已经初步了解暗能量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如何随时间流逝而变化的。

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 Stsci 的 Adamriess 和同事,通过对某一类型的爆发恒星进行观测从而就暗能量的特性展开了研究。由于超新星亮度是已知的,因此它们就如同宇宙中的一个个路标,借助它们研究人员能够计算出那些遥远星系到底有多远;与此同时,超新星的明暗度还为科学家揭示星系的移动速度提供了可能。这两种信息最终让科学家得以推算宇宙在其137亿年历史中的各个阶段都以何种速度膨胀,以及这种由于暗能量作用而逐渐加快的膨胀过程到底有多快。

总共16颗超新星的观测结果使科学家对“海绵”似的暗能量有了一个新认识——在不同的作用力下暗能量会释放多少能量,以及这种“海绵”属性是否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在几种假设当中确定描述宇宙演化进程以及宇宙源于何处的最佳模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Riess 强调,“这些还都是非常初步的研究工作”。但是他指出他们的观测结果与宇宙论中的恒量——不变的暗能量——是一致的。Riess 说,“即便暗能量发生改变,它的变化速度也不会很快”。

Stsci 的理论家 Mariolivio 说,这些观测结果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它们比较原始,因此还无法推翻一些有关暗能量的经典学说,例如假设暗能量的强度是变化的,或者某些更为奇异的推论。他说,“依旧有许多不规则的区域使暗能量成为一个变化的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超新星的距离多近才可能毁灭地球上的生命?

全文共 2833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年轻研究员尼尔·格拉尔斯登上了一架飞往澳大利亚内陆的军用飞机。格拉尔斯携带了一些特殊物品:一个聚乙烯太空气球和一组他刚刚在实验室建造的辐射探测器。他的目的地是爱丽斯泉,北部地区的一个偏远城镇。在那里,格拉尔斯将使用这些设备来一窥地球大气层上方宇宙中最令人兴奋的事件之一:超新星爆炸,它位于银河系附近的卫星星系中。

像许多超新星一样,SN 1987A宣布了一颗大质量恒星的剧烈坍缩。这次爆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非常靠近地球。这是自1604年开普勒超新星(SN 1604)以来最新的超新星爆炸。SN 1604是迄今为止银河系中最后一颗可见的超新星。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记录了这次爆炸,这也记录在中国的明朝历史上。自SN 1604以来,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进一步观察新的超新星事件。一个问题是:超新星离毁灭地球上的生命有多近?

早在20世纪70年代,研究人员就认为来自附近超新星的辐射会破坏地球的臭氧层,使动植物暴露在有害的紫外线下,并进一步导致大规模灭绝。根据SN 1987A的新数据,Gralls现在可以计算理论上的“毁灭半径”,也就是说,这个半径内的超新星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此外,他还能计算出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垂死恒星出现的概率。

最重要的是,可能有一颗超新星离地球足够近,每十亿年左右就会对地球的臭氧层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这种情况并不经常发生,也没有恒星威胁到太阳系。然而,地球已经存在了46亿年,生命的时间大约是地球历史的一半,这意味着超新星爆炸可能发生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问题是,这次爆发到底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此外,由于超新星主要影响大气,因此很难找到确凿的证据。

天文学家在银河系周围的宇宙中寻找线索,但是超新星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自海底。这听起来有点矛盾。在水下山脉裸露的基岩上,一种叫做铁锰结壳的黑色矿物正在缓慢生长,速度慢得令人难以置信。在这种矿物的薄层结构中,记录了地球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获得邻近超新星的第一个直接证据。

对科学家来说,这些关于古代超新星爆炸的线索非常有价值。他们推测超新星可能在地球生命进化中扮演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色,这一事件可能是地球生命故事的一部分。为了理解超新星如何影响地球上生命的延续,科学家需要将它们的爆发时间与地球上的关键事件联系起来,如大规模灭绝或进化跳跃。做到这一点的唯一方法是追踪超新星爆炸沉积在地球上的碎片,也就是说,找到我们星球上主要融合在超新星内部的元素。

稀有放射性金属衰变非常缓慢,因此它们的存在成为恒星死亡的确凿证据。最有希望的候选者之一是铁-60,一种比传统同位素多4个中子的铁同位素,半衰期约为260万年。然而,要找到散布在地球表面的铁-60原子并不容易,只有极少量的铁-60会到达我们的星球。在陆地上,铁-60会被天然铁稀释,或者被侵蚀几百万年,最终被水冲走。

因此,科学家将目光转向海底,发现铁锰结壳含有铁-60原子。这些岩石的形成过程有点像石笋:它们都是从液体中沉淀出来并一层一层地积累起来的,除了铁锰结壳是由金属组成并形成一个更宽的壳状,而不是像石笋一样的单个尖锥。铁锰结壳主要由铁和锰的氧化物组成,还含有元素周期表中几乎所有金属的微量元素,从钴到钇。

当铁、锰和其他金属离子从陆地被冲入海水或从海底火山口喷射出来时,它们会与海水中的氧发生反应,形成固体物质,这些固体物质会沉淀到海底或四处漂浮,直到它们附着在现有的地壳上。海底岩石区铁锰结壳最初形成的确切过程仍是一个谜。一旦第一层堆积起来,更多的岩层将不断堆积,最终达到25厘米的厚度。

因此,铁锰结壳可以被视为“宇宙历史学家”,记录海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包括一些可以指示垂死恒星的元素。20世纪80年代,地质学家在夏威夷西南部发现了最古老的铁锰结壳之一,可追溯到7000多万年前。那时,恐龙在地球上游荡,而印度次大陆只是南极洲和亚洲之间的一个岛屿。

铁锰结壳的生长是科学上已知的最慢的过程之一,每百万年仅增长约5毫米。相比之下,人类指甲的生长速度大约快700万倍。原因其实很简单。海洋中每十亿个水分子中只有不到一个铁或锰原子。在它们被固定在新的地壳层之前,它们必须抵抗过去洋流和其他化学作用的拉力。

与生长缓慢的铁锰结壳不同,超新星爆发几乎是瞬间发生的。在最常见的超新星类型中,恒星首先耗尽氢和氦燃料,然后它们的核心开始燃烧较重的元素,直到最终产生铁。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百万年,但是恒星的最后时刻只需要几毫秒。随着重元素在恒星核心积累,核心变得不稳定并内爆,以光速的四分之一将外层物质吸进核心。但核心中的粒子密度很快阻止了内爆,引发了一场大爆炸,将大量恒星碎片送入太空,包括铁-60同位素,其中一些最终落入铁锰结壳。

克劳斯·克尼是第一个在铁锰结壳中寻找铁-60的人,当时他是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实验物理学家。然而,他的团队既没有研究超新星也没有研究铁锰结壳,而是正在开发测量包括铁60在内的各种元素稀有同位素的方法。当时,另一位科学家测量了铍的同位素,可以用来测定铁锰结壳的年代。因此,克劳斯·切尼决定在同一样品中检测铁-60。此时,他已经知道铁-60是由超新星产生的。“我们是宇宙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找到了正确的地方,我们就有机会把这种‘天体物理’物质握在手中,”现在在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工作的康妮说。

研究中使用的铁锰结壳也是从离夏威夷不远的海底获得的。测试结果显示这个位置确实是正确的。克劳斯·柯尼希和他的同事在一层地壳中发现了一个Fe-60峰,可以追溯到大约280万年前,这标志着当时附近一颗恒星的死亡。这一发现意义重大。这是在地球上发现超新星遗迹的第一个证据,准确地表明了邻近宇宙中最后一次超新星爆炸的大致时间(如果有更近的事件,研究人员可能会发现更近的Fe-60尖峰)。然而,这一发现也让克努特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进化理论。

根据铁锰结壳中铁-60的含量,柯尼希估计超新星爆炸的位置距离地球至少100光年。这个距离是臭氧层可能被破坏的三倍长,但它足以潜在地改变云的形成,从而改变气候。尽管280万年前没有大规模灭绝,但有一些剧烈的气候变化可能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大约在那个时候,非洲的气候变得干燥,导致森林萎缩,大片草原被取代。科学家认为,这种变化可能促使我们的原始人类祖先从树上下来,最终开始用两条腿走路。

这个想法,像任何年轻的理论一样,仍然是推测性的,一些学者反对它。一些科学家认为Fe-60可能是由陨石带到地球上的,而其他人则认为几百万年前的这些气候变化可以用温室气体浓度的降低或南北美洲之间的海洋通道的关闭来解释。然而,Kony等人的研究确实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新的工具来确定其他可能更古老的超新星靠近地球的时间,并研究它们对地球的影响。菲尔兹说,我们可以用这些暗淡的、生长缓慢的岩石来研究恒星爆发的快速发光,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将来他们会告诉我们更多的故事。

原标题:恒星的爆炸将如何影响地球上的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超新星遗迹比脉冲星少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只有一部分超新星爆发形成脉冲星,显然,超新星遗迹应该比脉冲星要多些,但观测事实却相反,超新星遗迹约有 170 多个,脉冲星却发现有 500 多个。为什么超新星遗迹反而比脉冲星少呢?一种看法认为,主要是因为脉冲星的寿命较长,一般可达几百万年,依靠其自转的减慢,慢慢地把自转能释放为电磁辐射,因此在超新星爆发几百万年以后,仍可被观测到。而超新星遗迹的寿命只有几万年,它不断膨胀、冷却,几万年后就慢慢消散成为星际物质了。

但是,大多数超新星遗迹里并不存在脉冲星,只有在少数超新星遗迹中才能找到脉冲星,这一事实似乎又表明超新星遗迹应比脉冲星多。如何解释这一观测事实呢?有人提出这样的看法:在超新星爆发时,同时产生超新星遗迹和脉冲星,但脉冲垦以相当快的速度运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飞离开超新星遗迹,所以在超新星遗迹中就找不到脉冲星了。因此,超新星遗迹内找不到脉冲星,并不表示超新星遗迹比脉冲星多。

对超新星遗迹比脉冲星少的观测事实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有人提出,这是由于光学天文学家漏看了许多超新星,并举出漏看的实例:1982 年有五位射电天文学家用射电天文方法观测到河外星系 NGC4258 中的一颗超新星爆发,而光学天文学家却没观测到这颗超新星。

最近还有一种新的理论,认为超新星爆发并不是脉冲星的唯一形成原因,在某些双星中,由于其中的一颗子星白矮星不断吸积其伴星的物质而增加质量,也会演变为中子星,即脉冲星。这样一来,脉冲星的数目自然会比超新星遗迹多了。

也许上述原因都起着部分作用,但此外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导致超新星遗迹比脉冲星少呢?尚待人们进一步去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