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国为什么叫魏蜀吴(优秀四篇)

浏览

4312

文章

4

篇1:魏蜀吴终于形成三足鼎力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蜀魏吴三足鼎立的原因是什么呢

本来,在东汉末年,可以说属曹操的势力最大,属刘备的蜀汉实力最弱,但是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主要是与三场战役有关。第一场战役是官渡之战,当时的联盟军讨伐董卓成功之后,属袁绍的势力最大,但是当时的曹操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这两人之间爆发了官渡之战,最终是以曹操获胜,袁绍大败告终,这时候曹操的势力已经是最大了。

第二场战役便是大举削弱了曹操势力的赤壁之战,当时的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中火烧曹操战船获得胜利,也是很大程度的削弱了曹操的实力,在这场战役之后,曹操便是失去了一统全国的最好的时机。

第三场战役便是汉中之战。这是一场刘备与曹操之间的关于汉中地区争夺的持久战,最终是刘备获胜,占据了汉中地区,这才使得蜀汉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魏蜀吴的三次托孤,分别是什么结果?

全文共 1647 字

+ 加入清单

人生在世,难免会有一死,这是谁都没办法避免的。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但是掌权人也总会有离开人世的一天,他们的天下大业还没有完成,所以会选择一个自己信得过的,有能力的人,把后继者交给他们,让他们继续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那么,三国的三次托孤都选择了什么人?三个国家又分别有着怎样不同的命运呢?

历史中有很多著名的托孤故事,如果所托之士为正直忠良的能士,则可保国运昌隆;但是如果所托非人,则会招来亡国灭种的危害。三国时期,孙吴、蜀汉、曹魏集团分别有三次著名的托孤行为,最终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孙吴:孙策托孤于张昭

如果说孙权能顺利成为东吴的开国皇帝,那么其父孙坚、其兄孙策功不可没,尤其是孙策,一举统一江东,是东吴政权的奠基人。然而孙策在领兵作战、开疆拓土上是一把好手,但在统治国家、守疆护土方面却有着严重的不足。虞翻曾多次告诫孙策,作为一方之主应当庄重,有道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孙策觉得很有道理,但是从来没有听从。最终孙策在26岁时,于丹徒山打猎,被刺客刺杀身亡。

孙策遇刺以后,伤势严重,他自知时日无多,便将弟弟孙权托孤于张昭。而且嘱咐过张昭:“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三国志·卷五十二·吴书七·张顾诸葛步传第七》)可以说孙策这次托孤行为非常明智,首先他没有选择自己的儿子当继承人,而是选择了弟弟孙权。他非常了解孙权,知道孙权在举贤任能、保守疆土方面,比自己要强的多,所以孙权是一个非常合适的继承人。出于人性角度的考虑,谁不想把自己的一切留给自己的儿子啊,但是孙策之子年幼,从大局出发,孙策最终毅然选择了孙权当继承人,可见孙策眼光的高明;其次,孙策选的托孤大臣张昭,也是孙吴集团中有能力且正直的大臣,孙策坦坦荡荡得向他说出了可以“取而代之”的话。但是张昭却感激涕零、尽心竭力辅佐孙氏。

可以说孙策的这次托孤,是最正确的一次托孤,它为未来东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蜀汉:刘备托孤于诸葛亮

刘备白帝城托孤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托孤了,当时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一连串的打击、再加上年事已高,终令这位辛劳了半辈子的枭雄一病不起。于是刘备在白帝城,将刘禅托孤于诸葛亮。刘备当时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忙哭泣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已经有无数人分析过这次托孤行为中的暗藏玄机了,更有甚至道,虽然刘备说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但是却拿诸葛亮比于曹丕,所以这番话非常耐人寻味。但是诸葛亮赤胆忠心,又是何等聪慧,所以他也是尽心竭力得辅佐蜀汉集团。

但是诸葛亮与后主刘禅之间却没有那么亲密,真实历史中的刘禅并不傻,只是诸葛亮权力太大、太过闪耀,导致刘禅难有作为。已经有许多人分析过刘禅心里是如何不满意诸葛亮的,这个确实是客观事实,一旦相权过大,必定制约君权。虽然诸葛亮主观上没有这种想法,而且这次托孤行为也保障了蜀汉政权的平稳过渡,但是由于托孤行为日后带来制约君权的影响,所以这次与孙策的托孤相比,显然没有那么成功。

曹魏:曹叡托孤于司马懿

曹家与司马家可谓是相爱相杀,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经对曹操有过提携之恩,曹操内心是非常感念司马防的。后来司马懿在曹魏集团中逐渐受到重用,他不仅在曹操身边展露过头角,而且在曹丕和曹叡的时代更成为了皇帝的得力助手,他是曹魏集团独一无二的谋略家。所以曹叡在病重托孤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司马懿。

曹叡对司马懿说:“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曹叡可没有对司马懿说一些“取而代之”的话,相反,曹叡还另托孤于自己的宗室曹爽。之后曹爽与司马懿互相倾轧,最终司马懿战胜了曹爽,曹魏的权力被司马氏逐渐架空,司马氏的晋国取代了曹魏。

可以说这次的托孤,无疑是非常失败的一次托孤,曹叡所托非人,直接导致了曹魏集团的灭亡。

魏、蜀、吴三个集团的三次托孤,直接导致了不同的的后果,而且这后果可谓是天壤之别。因此托孤有风险,选人需谨慎!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魏蜀吴为什么会衰落?都是因为这三个人死导致的!

全文共 182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给大家说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大家都魏蜀吴这个三个国家在三国时期还真的是谁都干不过谁,谁也干不死谁,但是到了后期却不一样了,但是其实在中期有些国家就已经出现了颓势了,因为死了最为主要的大将了,为什么魏蜀吴会衰落,就是因为这三个人导致的,到底是哪三个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揭秘分析看看吧!

三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段战火纷飞的历史,群雄割据,逐鹿中原。经过几十年的大小战事,逐渐形成魏蜀三足鼎立之势。三国时期,看似猛将辈出,但没有战神级的武将,也就是说没有一个能够吊打天下的人。比如战国时期的白起、李牧,楚汉时期的韩信、项羽,三国时期缺少这种级别的猛将。

即便如此,三国时期还有是几位一流猛将,他们的生死决定了魏蜀吴的兴衰,甚至决定了历史的走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魏蜀吴三国各自的栋梁猛将,他们三人的死,直接导致了魏蜀吴的衰败。

1.蜀汉——关羽

蜀之小地,名将唯羽。在正史中,关羽是蜀汉无可争议的第一战将。关羽和张飞二人被程昱和郭嘉评价为“万人敌”,被周瑜评价为“熊虎之将”。但张飞在三国志中被陈寿评价为“暴而无恩”,关羽则是“威震华夏”。当然,关羽被评为“威震华夏”,靠的不是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这些虚构事迹,他有响当当的战功。

建安十四年,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曹仁所镇守的南郡将近一年,曹仁兵少,可曹魏的将军却没有一个前来救援的。当时南郡周边的曹魏武将一共有五个:乐进、徐晃、满宠、文聘、李通。这五个人为什么不来救曹仁呢?答曰:关羽挡住了他们五个,这就是著名的“兵绝北道”。

襄樊之战中,曹仁是曹操内姓第一大将,于禁是曹操外姓第一大将(张辽地位比不上于禁)。可这两位曹操麾下最猛的大将,一个被关羽打得丝毫没有还手之力,一个被水淹七军活捉,吓得曹操都想迁都。关羽这等的威风,当真是“威震华夏”。关羽最后败走麦城的原因很复杂,绝不是“关羽太傲气”这么简单。

关羽死后,蜀汉由盛转衰。关羽战死,蜀汉再无超一流的猛将,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也就剩下了张飞、魏延。关羽的死,也就意味着蜀汉失去了荆州这个天下之腹。没了荆州,蜀汉只能偏安西蜀一隅,再没有图谋天下的机会。

2.东吴——周瑜

建安十五年,周瑜病逝于巴丘,时年三十六岁。万人之英的周公瑾,就此陨落于历史长河中,从此,东吴再没有人记得“两分天下”的梦想。

赤壁之战时,曹操带领大军南下,如果没有周瑜,也就没有三国鼎立。如果没有周瑜,曹操那一战就平定天下了。可惜曹操天命不来,他遇见了自己一生的梦魇,周瑜周公瑾。“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以少胜多,一把大火把曹操烧的大败,他是当之无愧的东吴第一战将。

赤壁之战获胜后,周瑜乘胜追击。经过一年多的相持,曹操令曹仁撤退,东吴控制了整个长江北岸的南郡地区。

此时,对于东吴未来的战略,东吴群臣有两种不同的思想。第一种是周瑜坚持的“伐蜀”,周瑜想趁曹操大败而归,短时间内没有余力起兵,所以赶紧攻下西蜀,跟曹操“两分天下”。第二种是鲁肃等人坚持的“借荆州”,鲁肃等人想联刘抗曹,坚守江东,休养生息,不再大规模向外扩张。

周瑜去找孙权面谈,孙权当面同意了他以荆州为基础,起兵进攻四川的计划。然而,周瑜死在了路上。周瑜死后,东吴再无人提起“两分天下”的这一宏伟蓝图,也再没有人能撑起这个梦想。周瑜一死,就意味着东吴只能偏安江东,迟早要被曹魏吞并。

3.曹魏——曹真

魏蜀吴三国中,武将最强的,就是曹魏。曹操时代,内姓武将有曹仁、夏侯渊、夏侯惇等一流猛将,外姓武将有张辽、徐晃、于禁、张郃、乐进等五子良将。曹操在世时,曹魏一直都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一个。曹操死后,曹魏的一流猛将也逐渐凋零。直到曹真去世,曹魏开始由盛转衰,司马懿开始把控曹魏兵权。

历史上的曹真可不是三国演义中的那个“曹萌萌”,他是曹魏的第一战将,多次率军击退诸葛亮北伐。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是败给了曹真。曹真命张郃直击街亭要害,自己则率军击败箕谷的赵云,这跟司马懿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曹真认为如果诸葛亮再出兵,肯定会打陈仓,他派郝昭加固陈仓的城墙,里面屯满了粮草。果然,诸葛亮第二年出兵攻打陈仓,但曹真早就部署好了。郝昭在陈仓坚守了20多天,诸葛亮寸步未进。曹真率大军赶到后,诸葛亮撤退。这跟司马懿也毫无关系。

曹真于太和五年病逝,为了抵挡诸葛亮的进攻,曹叡不得不启用司马懿。从此,司马懿有了掌兵的机会和权力,也有了篡魏的机会。曹真死后,曹魏内姓武将再没有能人了,这导致了司马家族的强势崛起,也导致了曹魏的衰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魏蜀吴的代表人物是谁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魏蜀吴的代表人物:魏国,曹操、典韦、郭嘉、司马懿、曹丕。蜀国,刘备、关羽、张飞、黄忠、赵云、马超、诸葛亮、黄月英。吴国,孙权、孙策、黄盖、周瑜、大小乔、孙尚香。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265年,魏国相国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正式结束,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晋朝时代。280年,晋灭东吴,统一中国,三国时期彻底结束。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