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动物【推荐4篇】

大家都知道,皇宫就是古代皇帝居住的地方,世界上有很多的皇宫,那么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是什么吗?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说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是什么。

浏览

7504

文章

4

篇1:世界最古老的动物

全文共 1361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那么你知道世界最古老动物是什么吗?

化石发现

2004年有报道,澄江化石库中最新发现的舌形贝型腕足动物——海口西山贝。

方法运用经典古生物学方法,结合化石解剖、形态比较进行研究。结果贝体轮廓呈圆形,刚毛长、浓而坚硬,肉茎长而粗大,经鉴定为一新属、新种。结论形态研究表明它们应属于圆货贝类,但可能的肌肉系统显示这类生物可能与神父贝类相关;结合形态特点和生态特征,认为这类生物并非可能穴居生活,而以肉茎固着海底、营滤食生活。它们的发现丰富了澄江化石库腕足动物的多样性,对于理解早寒武世腕足动物分异有重要意义。

形态特征

舌形贝呈壳舌形或长卵形,后缘尖缩,前缘平直。两壳凸度相似,大小近等,但腹壳略长。壳壁脆薄,壳多糖和磷灰质交互成层。壳面具油脂光泽,饰以同心纹。肉茎特长,自两壳间伸出,深埋于潜穴中,并在腹壳假铰合面上留下一个三角形的凹沟,称为肉茎沟(pedicle groove)。外套膜边缘具刚毛,促使水由前方两侧进入腕腔,再由前方中央排出。小舌形贝两壳大小相等,长卵形至亚三角形,前缘圆。腹壳后缘比较尖锐,有清晰的假铰合面和茎沟。背壳稍短。壳面具同心纹,有时呈断续的层状,或具放射纹。

舌形贝类

舌形贝类是无铰小腕足类,壳由壳多糖组成。现生属(海豆芽属〔lingula〕)见于正常的海洋环境,但在不适于大多数生物生活的多泥、缺氧的半咸水中更为普遍。小舌形贝属(lingulella)是寒武系的化石,外形和构造上都与现代海豆芽属类似。鳞舌形贝属(lingulepis,大致限於晚寒武世)外形不同于其他舌形贝类,形态更像泪滴。舌形贝类是提供环境信息的有用化石;对于地层对比作用不大;是寒武纪腕足动物群的重要成员。

世界最古老的动物——舌形贝

舌形贝(Lingula),俗名海豆芽,是世界上已发现生物中历史最长的腕足类海洋生物,生活在温带和热带海域。无铰纲腕足类动物,外形呈壳舌形或长卵形。壳由壳多糖组成,壳壁脆薄,壳多糖和磷灰质交互成层。其肉茎粗大且长,能在海底黏洞穴居住,肉茎可以在洞穴里自由伸缩。绝大部分时间在洞穴里,只靠外套膜上面三个管子和外界接触。

结构分析

贝类软体动物的外套膜,具有一种特殊的腺细胞,其分泌物可形成保护身体柔软部分的钙化物,称为贝壳。

生物起源

包括现存和古代绝灭类型的一类腕足动物。最初见于寒武系,很可能起源于寒武纪以前。

贝壳的数量、形状和结构变异极大,有的种类具有1个呈螺旋形的贝壳(如蜗牛、螺、鲍);有的种类具有2片瓣状壳(如蚌、蚶);有的种类具有8片板状贝壳,呈覆瓦状排列(如石鳖);有的种类的1块贝壳被包入体内(如乌贼、枪乌贼);有的种类的贝壳甚至完全退化(如船蛆)。 舌形贝的主要成分为95%的碳酸钙和少量的壳质素。一般可分为3层,最外层为黑褐色的角质层(壳皮),薄而透明,有防止碳酸侵蚀的作用,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壳质素构成;中层为棱柱层(壳层),较厚,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棱柱状的方解石构成,外层和中层可扩大贝壳的面积,但不增加厚度;内层为珍珠层(底层),由外套膜整个表面分泌的叶片状霰石(文石)叠成,具有美丽光泽,可随身体增长而加厚。方解石和霰石的主要化学成分都是CaCO3(碳酸钙)。舌形贝的外层具有多条深浅颜色相间、同心环状的生长线,但它不代表年龄;它的形成是由于外套膜边缘因受某些原因(食物不足、季节不同、生殖期间等)的影响、而不能继续分泌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

全文共 1473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就是东北虎,下面小编会向大家解释为什么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是它。

数量

100年前,世界上所有的野生虎超过100,000头虎;目前只有不到3,200只左右。

目前,世界上仅存近500只野生东北虎,其中只有20只左右在中国境内,其余全部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地区。

分布

黑龙江省东北虎分布于完达山东部林区、老爷岭南部林区、老爷岭北部林区、张广才岭南部林区。吉林省东北虎分布于大龙岭林区、哈尔巴岭林区、张广才岭南部林区、长白山西南坡林区。

虎在上世纪50年代遍及长白山区,栖息地面积约为8.0万平方公里。在60-90年代期间,栖息地在以每10年平均约35%的速度递减。尤其是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这短短5年的时间里,栖息地减少了76.7%。至90年代末,虎栖息地面积退缩到有史以来最低点,仅为0.9万平方公里;与50年代初相比,90年代末虎栖息地面积减少将近90%。50年代,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东部山地尚有东北虎分布,但是70年代调查表明大兴安岭东北虎绝迹了,90年代调查显示小兴安岭东北虎也绝迹了。进入本世纪后,虎栖息地减少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止。

今天, 虎仅仅占有了它7% 的历史栖息地。

领域

根据有蹄类密度不同,虎需要的栖息地大小也不同。按照有蹄类密度大约为3-6只/每平方公里估计(俄罗斯),东北虎雌虎的领域面积约为488平方公里,雄虎的领域面积约为1205平方公里。中国有蹄类密度要低于俄罗斯(约为1只/平方公里),故领域面积也要随之增加。

行走习性

1、视野开阔:低山丘陵地带常在山脊上行走;

2、林间小路或运材道;

3、喜欢走干路,不喜欢在潮湿的地带行走(夏季);

4、喜欢走雪相对薄的一侧,即山体的南侧(冬季);

5、不喜欢爬山。如果必须要从山的一侧到另外一侧,选择山脉的最低处翻越;

6、冬季时,如果小河流的冰冻实后,喜欢从冰上行走;

7、喜欢沿着河沿行走;

8、有来回行走的习惯。

中国1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1物种

物种名称

拉丁文学名:Panthera tigris altaica

英文名:Siberian/Amur Tiger

中文名:东北虎,也叫西伯利亚虎、阿穆尔虎、乌苏里虎、满洲虎、朝鲜虎

物种分类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哺乳纲

目: 食肉目

科: 猫科

属: 豹属

种: 虎

生境

东北虎分布区的植被类型可分为: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次生林、疏林灌丛和林间沼泽草地等5种生境类型。东北虎主要活动在为以红松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和以蒙古栎、黑桦、山杨等组成的阔叶次生林中。

食物

以中等大小体形野猪马鹿狍梅花鹿为主要猎物,一次可食20-30公斤肉。每周需要捕食相当于一头梅花鹿大小的大型有蹄类动物,一年需要大约52头梅花鹿或等量的猎物。

面临的威胁

人口压力:如果人口密度>28人/平方公里,虎将从这里消失。

栖息地丧失和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1975的到1996的21年间,位于长白山区域国有林区成过熟林面积由142.8万hm2减少到74.8万hm2、蓄积由2.87亿m3下降到1.51m3;除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外,原始森林资源已基本不复存在处于顶极群落的针阔混交原始森林被中幼令林所替代。

在森林面积减少--栖息地丧失的同时,和如开矿等资源开发工程项目也不断地造成栖息地的退化、污染;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的建设,也造成了栖息地的破碎化,阻碍了东北虎的自由活动和种群交流。

非法盗猎:在摆脱了枪弹之后,套子也成为了另一个威胁东北虎生存的致命威胁。

猎物匮乏:俄罗斯的有蹄类平均密度大约为3-6只/每平方公里,而我国的平均密度约为1只/每平方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世界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

全文共 1889 字

+ 加入清单

你知道体型和熊差不多大,是狮子老虎的两倍,就算是狮子老虎在这种动物面前也是相形见绌,没错,这种动物才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世界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伯利亚虎的形态特征:

成年雄性西伯利亚虎体重平均为300千克,体长约为2.6米,肩高约1.1米,尾长超过1米;成年母虎平均体重约为160千克,体长约为1.7米,肩高0.8米左右,尾长0.8米左右,。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故有“丛林之王”和“万兽之王”之美称。耳短圆,背面黑色,中央带有1块白斑。其毛色艳丽,体色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背部和体侧淡黄色,腹面白色,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全身布满黑色的条纹,前额上的黑色横纹中间略相串通,形似“王”字。在夏季由于日照时间长,被毛会变短,颜色变深。进入冬季则毛长而色淡,呈淡黄色。为了融进多雪的栖息地,西伯利亚虎冬季的毛色较白,不象温暖地区的老虎那样有红色的条纹。为了抵御低达零下45度的低温,它长着厚厚的皮毛,在所有老虎中,它每平方英寸的毛发数量是最多的。成年西伯利亚虎的牙齿较强大,一般为30个。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犬齿十分粗大,呈圆锥状,齿尖部稍向后弯。长54~78毫米,粗20~26毫米。

西伯利亚虎拥有火一样的目光,身体厚实而完美,背部和前肢上强劲的肌肉在运动中起伏,巨大的四肢推动向前,平稳而安静,就好像在丛林中滑行。它还有尖硬的锯牙钩爪,5个非常锐利的虎爪使用时伸出,不用时缩回爪鞘避免行走时摩擦地面。西伯利亚虎生性内向,多疑而凶猛,动作敏捷,在丛林中出没无常,一般人很难亲眼目睹野生的西伯利亚虎。

西伯利亚虎的种族现状:

1、栖息地消失。过度地采伐森林加速了西伯利亚虎栖息地的丧失,同时也使西伯利亚虎的捕食对象(如狍、野猪和麂等)无栖身之地,造成西伯利亚虎的食物短缺。

2、虎皮虎骨的药用价值使得西伯利亚虎长期以来成为狩猎对象。

3、由于人类的活动、栖息地的破坏等因素使西伯利亚虎的分布区被分割成多个孤立的“岛屿”,各分布区之间缺乏基因交流,甚至一些分布区内仅有一只个体而不能繁殖。

一个世纪以来,虎的.种群数量减少了95%,致使西伯利亚虎如今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然而,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广泛的教育支持,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的科学家对虎的未来还是比较乐观的。“大多数人对虎都充满了善意,如果保护者能将这些积极因素转换成直接的行动,虎的未来将是光明的。” WCS动物保护学家、印度著名的虎专家——Ullas Karanth博士如是说。据估计,现在野生的西伯利亚虎数量只有366到406头,是地球上排名第二的濒危老虎亚种。

迄今为止,在珲春地区5次拍摄到野生东北虎的珍贵照片。[8] 猎捕有蹄类动物的套子对东北虎的生存一直存在巨大威胁,有多起东北虎被套死或误伤的案件发生。为打击非法盗猎,保护东北虎及其猎物,自2000年至今,WCS多次组织了在黑龙江和吉林东北虎重要分布区开展反偷猎宣传及清套活动。随着猎套、夹子等非法狩猎工具的减少,珲春地区东北虎的活动信息也不断增加。为加强反盗猎执法和野生动物资源监测,2008年WCS率先在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引入先进的MIST(管理信息系统)执法巡护系统,并提供了相关软件、技术培训、设备和资金支持。通过系统巡护,保护区管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东北虎及其猎物的分布与威胁状况,减少偷猎与人类干扰,使保护区的东北虎野外保护达到系统化、规范化的水平。

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猫科动物——西伯利亚虎

西伯利亚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ssp.altaica):又称东北虎,是虎的亚种之一。是现存体重最大的肉食性猫科动物,其中雄性体长可达2.8米左右,尾长约1米,最大体重达到350千克以上。野生西伯利亚虎体色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故有“丛林之王”之美称。栖居于森林、灌木和野草丛生的地带。独居,无定居,具领域行为,活动范围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夜行性,感官敏锐,性凶猛,行动迅捷,善游泳,善爬树,很少袭击人类。东北虎主要捕食鹿、羊、野猪等大中型哺乳动物,也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捕食方式为偷袭。孕期为103至105天,一胎生2至4仔,二至三年生产一次,野生寿命15至17年,最高为20年,人工饲养情况下寿命为20-25年。分布于亚洲东北部,即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由于栖息地被破坏与偷猎,至2015年初统计,世界上仅存野生西伯利亚虎仅500头之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什么桥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现存古老石拱桥是赵州桥。

赵州桥是一座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洨河之上的石拱桥,因赵县古称赵州而得名,当地人称之为大石桥,以区别于城西门外的永通桥(小石桥)。赵州桥始建于隋代,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后由宋哲宗赵煦赐名安济桥,并以之为正名。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其建造工艺独特,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雕作刀法苍劲有力,艺术风格新颖豪放,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俊逸的石雕风貌,桥体饰纹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赵州桥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全世界后代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1961年3月4日,安济桥(大石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赵州桥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