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世纪的欧洲人有多脏(汇集12篇)

圣诞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也同样热闹非凡,很多人想在圣诞节当天出去游玩,去欧洲是不错的选择。以下是问学吧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圣诞节欧洲旅游目的地,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1192

文章

12

篇1:欧洲中世纪有多脏 揭秘中世纪贵族的混乱生活

全文共 1697 字

+ 加入清单

只要一聊起欧洲中世纪,那往往就是与无知、黑暗联系在了一起。频繁的宗教战争,王权的衰弱,底层的平民是苦不堪言。而一定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受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欧洲中世纪时期的贵族生活到底有多混乱,有多肮脏。

1、黑暗的中世纪欧洲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原因

当我们在历史书籍中看到欧洲的中世纪这一时期的时候,脑海中便会自然的想起黑暗、愚昧、无知这一类词。事实上,不同时期的史学家关于中世纪的争论也有很多。大多数情况下,会把"中世纪"与"黑暗时代"相等同。在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框架体系中,由国王、教会、贵族、骑士等封建主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构成了金字塔般森严的封建体系,而这与中国古代王朝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差别迥异。层层都掌握着权力导致割据分裂状态严重。

在经济上,中世纪的欧洲以封建奴隶主的庄园经济为主,农奴承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毫无人身自由可言;在政治上,教权凌驾于王权,皇室已经没有那么强大的世俗权力。与教会相互勾结,宗教战争频繁,普通百姓们民不聊生;在思想文化上,人们被教会似乌云笼罩般的教义所禁锢着,无法接受新的科学思想和文化教育,那些提出新思想的人会被贴上异教徒的标签甚至被迫害致死。更导致雪上加霜的是,瘟疫肆虐,因为封建宗教教义上限制科学研究的进行,在医学领域依旧是十分落后,人们只能在痛苦中死去。

欧洲中世纪贫苦农民与上层贵族的日常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仿佛存在于两个平行世界中。农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永远是被封建领主们压迫剥削的对象。以土地为生,即使辛勤劳动,却依然世世代代被束缚着人身自由,夜以继日的繁忙伴随的是被单调和贫困笼罩着黑灰色的未来。居住在以木头和茅草为材料的房屋里,而自然灾害又相对频繁,对农民的生命安全时刻都可能造成威胁。而反观另一个世界中的上层贵族的生活,锦衣玉食,奢靡华丽,居住在富丽堂皇的城堡宫殿中,国王、公主、王子还有各贵族阶级在城堡中,热闹的舞会,灯火如昼,彻夜狂欢,悠闲享乐,仿佛进入了极乐天堂。或许以上所描述的只是表层现象,其实真正生活在宫殿城堡中的上层贵族们,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光鲜亮丽与舒服自在。

2、中世纪欧洲的贵族生活有多脏?卫生观念随着社会进步不断改善

中世纪欧洲的欧洲城堡,在地理位置上大多位于地势险峻的山顶处,因为当时贵族之间为抢夺人口、粮食和土地等割据分裂战争频繁发生,所以城堡在一定意义上有着用来显示权贵与军事要塞的双重意义。城堡中为防止敌人基本上很少有窗洞,采光条件差,排涝设施也十分落后。阴暗潮湿的自然环境导致卫生状况比较恶劣,老鼠、跳蚤、蟑螂横行,这些动物在皇室成员的卧室都随处可见。

因当时卫生清洁系统极其不完善,抽水马桶的发明已经是几个世纪之后的事情了。一般在举行宫廷宴会期间,会有专门的侍女拿着便壶和纸巾站在皇室成员的身后,随时准备着清理排泄物。更有甚者,贵族各阶层之间居然将便壶数量的多少作为自己炫耀财富的工具。虽然不洗澡在当时贵族阶层中已经习以为常,路易十四及其王后一生中只洗过两次澡,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英王詹姆斯一世从未洗过澡,认为洗澡是对灵魂的亵渎和对教义的背叛。在靠近皇室建筑的周围,会在矮墙之间修建一些狭窄的沟壕用来方便处理粪便,其气味简直令人作呕,其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壕沟的防御能力。但是由于宫中下水道排污清洁系统落后,依旧是臭气熏天。粪便尿液几乎无处不在,看似宏伟华丽的建筑,实则都充满着难以忍受的气味。城市街道上的情况更是恶劣。会经常发生粪便和污水直接倒在大街上的现象。

不仅仅是因为当时社会经济水平低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起着制约作用。认为不洗澡是健康的象征,不洗脸寓意圣洁,代表着高贵和权力,甚至还认为垃圾具有带来吉祥好运的功能。中后期传染病、瘟疫等爆发,与之前不注重公共卫生有着极大的关系

3、结语

随着欧洲历史文明的演进,资本主义经济不断繁荣蓬勃发展,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革新,在阴霾中终于看见了思想解放的曙光。卫生观念和清洁技术也逐渐普及,上至贵族阶层下至普通民众,都越来越意识到公共及个人卫生的重要性,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为什么欧洲到中世纪倒退了?为何说欧洲中世纪是倒退的年代?

全文共 1934 字

+ 加入清单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记载道:“异教徒的大军闯入了英格兰,整个东西都驻扎在盎格利亚以东。异教徒在那里获得了粮草和补给,东盎格利亚人与他们和平相处。”这是公元865年,伊瓦尔率领的维京大军,对不列颠群岛进行的大规模入侵。和以往小规模抢劫不同,伊瓦尔决定逐个消灭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王国,让维京人完全统治不列颠群岛。

伊瓦尔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诺森布里亚王国,为此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准备粮草补给。公元866年秋,维京人出发了,目标直指约克城。

约克城,在罗马人统治不列颠时期,就是首府——不仅有着坚固的城墙,罗马人还修建了通往其他城市的道路。维京人就是顺着800多年前修建的罗马古道,一路畅通无阻的杀进了约克……

维京人发现,这座大城市不仅拥有坚固的城墙,可以抵御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围攻。更重要的是,保存非常完好的罗马古道,连接着西海岸的其他港口——罗马人修建的道路,直到现在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真没吹牛。

很明显,人们最初修路的目的是为了交通便利。大多数希腊人在地中海沿岸定居,是因为海上交通方便——比修路成本低,而且效率更高。亚平宁半岛上的伊特鲁里亚人也修路,但是他们的路局限于本民族定居点之间,与水利设施关系密切。

像罗马人这样系统性的让道路向外延伸,本质上就具有对外扩张属性,和其他民族是不一样的。罗马人一边打仗一边修路,加强自己对外征服的效率。比如公元前312年修建的“阿皮亚大道”,最初仅仅是连接南部城市加普亚的道路。但是随着继续扩张,这条道路也在不断向南延伸,最后到达了意大利的最南端港口布林迪西。

现代人自然可以轻易理解,修路意味着各地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军事上作用极大。

在罗马帝国最鼎盛的时期,至少有29条大道从罗马城辐射出去,遍及所统治的每一个区域。如果加上用碎石铺成的支线道路,其总长超过40万公里。宽度从1.1米到7米不等的笔直大道,由石头、碎石和黏土修造坚固地基,上面再用多层小石子和沙子、混泥土夯实,最上面再铺上石块或碎石——路面总厚度能超过70厘米,坚固耐用。

所以,公元865年的维京人,才能通过方便的罗马古道,轻松到达约克城。

和罗马人的扩张、交流不同,中世纪欧洲完全进入了保守、分裂的境况。

中世纪的欧洲人,不再像罗马一样建设道路,甚至曾经的罗马古道,有些也年久失修。如果我们找一个最简单的理由来解释,那就是封建领主的自卫性,远大于他们的扩张野心。

分封制把整个西欧变成一块块零散的土地,没有人实力强到可以四处征伐。所以,在自己并不大的领地内修路意义不大(还要花费很多钱)——还有可能为敌人的突然袭击制造便利。

所以,整个中世纪欧洲的道路修建几近停滞,进一步导致了交流和发展的全面倒退

“对17、18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来说……几乎所有地方的道路都是小径,没有路基,也没有排水渠,经常被车辙弄得坑坑洼洼……欧洲的道路基本上是罗马帝国的遗产——尽管已经被疏于照管了1400多年。”——《企鹅欧洲史6》

对,你没有看错,直到18世纪的欧洲,除了年久失修的罗马古道之外,到处都是泥泞的小道。

以英国举例,维京人时代还能沿着笔直的罗马古道直通约克城。到了18世纪,人们的交通状况非但没有进步,反而更加糟糕了。1743年的《伦敦杂志》刊登过一篇文章,讲述了从伦敦到约克的糟糕旅程,除了凹凸不平极其糟糕的道路之外,搭乘公共马车的人还要忍受凌晨3点出发(太晚了就无法及时赶到目的地),以及同行乘客的“吃了大蒜口气熏人,有的放屁、打鼾,或是不停说话”,非常痛苦。

人们所抱怨的,还有道路之曲折,让人无法忍受。

和笔直的罗马大道相比,17、18世纪的英国道路是“灾难级别”的存在。1771年一位法国观察家前往英国考察,他发现英国人的道路太过于弯曲,让人费时费力。这位观察家解释说,英国之所以道路弯曲,是因为土地宝贵,被农民毫无章法、零零碎碎的耕种着。

另外,不管土地属于领主还是农民,英国人都坚持“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没有人敢因为修路侵占土地,“不管是工程师、稽查员还是别的人,甚至连国王本人都不例外”。

欧洲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1708年,法王路易十四的特使奉命前往西班牙马德里,他在路上差点崩溃。因为他出发了9天之后,才到达法国南部城市巴约讷。特使抱怨道路系统太糟糕,到达目的地恐怕还要再花两个星期——因为弄到拉车的骡子也比较困难。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8世纪中期,欧洲各国才开始修建新的道路。

18世纪的情况尚且如此,中世纪就更不用说了。贵族们自我封闭在领地之内,各地之间的交流非常有限。除了少量的教会人士和商人时常来往各地,大多数人都被束缚在那小小的封地之内,几乎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所以,单单从道路的情况来看,欧洲中世纪就是绝对的“倒退”,其带来的影响不可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欧洲中世纪国王每天都会吃些什么?有哪些食材?

全文共 1668 字

+ 加入清单

在如今人的眼中,中世纪的饮食总是会给人一种又单调又肮脏的感觉。然而在历史上,欧洲中世纪的食物并非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寒酸。至少从贵族饮食上看,我们至今都可以用“奢侈”两个字来形容。今天,我们就以英格兰中世纪国王【亨利八世】为例,一起探究“那些年,西欧国王都会吃些什么”的有趣议题。

据记载,亨利八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国王。他在晚年体重一度飙升至400磅,并患有II型糖尿病和高血压。

亨利八世对“吃”相当讲究,他也喜爱用食物来证明英格兰的盛况。其每天第一顿饭大概在上午十点左右,而第二顿饭则在下午4点开始。

期间,国王的餐桌上可能会多达14道菜。附以丁香,肉桂,胡椒和其他贵重的调味品再配上些许肉豆蔻,这对于那些从未见识过都铎宴会的宾客来说,“他们很可能在君主显露威严之前就屈服了。”

此外,几乎每道配菜都会显露亨利八世的小心思。它们或立有小杏仁饼制做的城堡,或包含纺糖和蜡制成的梦幻般的野兽...

然而亨利八世并非想要食用它们,他只是享受宾客们那些诧异的眼神和欣喜的赞美。

通常,烤肉是都铎餐桌上最核心的大菜,国王会为客人们提供烤熟的鲜美猪肉或羊肉。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烘烤过的孔雀,苍鹭,白鹭或者天鹅也是亨利八世最引以为傲的美食。

当然,像什么烤野鸭,烤野兔,烤阉鸡等等,在宫廷之上就更是稀松平常的小意思了。

一般在每周五,亨利八世还会为自己的原配皇后【阿拉贡的凯瑟琳】准备烧制好的海豚和鲸鱼肉。而像鳗鱼,鳕鱼,鲱鱼,螃蟹,鳟鱼,鲑鱼以及其他水生动物在都铎王朝的食谱中也都屡见不鲜。

特别地,亨利八世本人对鹿肉和牛肉也情有独钟,但他对蔬菜无感。有直接证据显示,亨利八世一生都很少食用蔬菜,这可能和英格兰皇室的传统有关。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都铎王朝所有人都厌恶蔬菜。

根据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Reading)的研究,“白菜,豌豆,蚕豆,韭菜以及洋葱等都会照常在宴请时提供给来访的宾客,而且”每顿饭还会供应大量的啤酒和葡萄酒。

说到酒,据历史学家估计,亨利八世时期汉普顿宫每年都能喝掉60万加仑的啤酒(相当于一个标准的游泳池)和大约75,000加仑的葡萄酒(足以装满1,500个浴缸)。

如此奢侈,以至于都铎王朝政治理论家【托马斯·斯塔基】(Thomas Starkey)在访问汉普顿宫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如果他们(贵族和仆人)在晚餐时没有提供20种不同的肉类菜肴,他们居然会认为自己是怠慢的。”

值得一提的是,糖在中世纪末依然是种非常稀缺的商品。因此,蛋糕或馅饼形式的甜点通常不属于都铎饮食的一部分,水果也是如此,亨利八世的宴客桌几乎很难见到这两种东西。(尽管国王本人嗜糖如命)

另外,据英国国家档案馆的资料,“当时衡量伟大程度的一个标准(亨利在位)就是国王身边的人数。这也就意味着身边围绕越多的人,地位也就越尊贵。所以亨利八世在汉普顿宫时,有近1,000人守候在他身边。”

鉴于亨利八世拥有数量庞大的顾问、侍应生、贵宾以及情妇,这些人每天都至少要提供2顿丰富的美食。

所以,要想喂饱这些宫廷贵人,就需要非常多的厨房以及大约200名工作人员。

就像一位西班牙访客指出的那样:“都铎王宫里有18个非常忙碌的厨房,它们看起来像是地狱,充满着吵闹和喧嚣……不得不说,这里还有很多啤酒,而且他们(指都铎人)喝得比瓦拉多利德河还要多。”

其实西班牙宾客说的没错,据学者考证,都铎宫廷中一般都会设置15个以上的厨房,每间厨房还会配备6个开放式壁炉,用来烧水和烤肉。

而厨房工作人员的分工也很明确——通常涵盖了面包师,洗碗工,锅炉师、屠夫、配菜雕刻师、挤奶女工以及送餐男佣等。

为此,迈斯特·奇夸特萨沃伊公爵( Amadeus VIII, Duke of Savoy)还特意写了一本烹饪教学《 Du fait decuisine》(《烹饪论》)来告诉厨师们如何迅速而有效地准备这两餐。

他特别建议过主厨手边至少要有1000车“好的干柴火”以及一大堆谷仓的煤...

由此可见,中世纪末期大贵族的饮食完全可以用“酒池肉林”来形容。而网上那些不着边际的揣测和论断根本是站不住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世纪欧洲服饰男士是怎样的 揭秘中世纪男子贵族服饰

全文共 1766 字

+ 加入清单

欧洲世纪时期,人们的穿衣习惯会受到王国国王以及王后穿着的风格影响,同时也会受到所处地域的文化影响。就比方说,中世纪时期的不列颠被法兰克和西班牙以及意大利的侵略,就像中世纪的历史上的一切一样,你所处在哪个王国,在这个王国里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你所穿的衣服。

另一个对时尚的巨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就是十字军东征,因为丝绸、锦缎、缎子、锦缎和天鹅绒等材料都是在十字军东征时期从远东进口到欧洲的。

此外,穆斯林或者野蛮人的异域风格在中世纪也十分流行,游牧民族习惯戴的头巾大多需要从远东进口,这是留给上层阶级使用的,是游牧民族的时尚。

1、根据阶层和地位来选择时尚

1.2、贵族们的奢华中世纪宫廷里穿着在欧洲各地都受到法律的限制。英王爱德华三世曾经颁布了一项法律,规定只有皇室成员才能穿由金和紫色丝绸制成的衣服。王族和贵族的服装与农民的服装有很大的不同。上层社会和富裕的商人穿的衣服,都是非常精致华丽的装饰着珠宝,最显著的区别是强调服装的袖子。骑士们以穿着同样有盾形纹章的“骑士服”而闻名。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不同时期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中世纪早期的时尚是简单的形状,带有绣花边的长而宽的长袍,合身的束腰外衣是衣服的基本项目。

那时候的男人穿着宽松的束腰外衣、托加斯长袍、裤子和带花边的凉鞋,贴身衣物还会穿着汗衫和内裤,然后在外面套上一件无袖夹克,这通常是一件额外的束腰外衣,最后,他们还会穿上长筒袜。在外衣方面,男人还穿着带有圆孔的斗篷,可以很容易地从他们的头上滑落,斗篷的用途和夹克一样。

中世纪的妇女则穿着长及脚踝的束腰外衣。这种时尚在中世纪被称为“kirtles”,通常穿在衬衫外面。在公共场合,女性通常会在束腰外衣外面穿一条更短的短裙。女人越有钱,越有影响力,她的衣服就越奢华。已婚的妇女通常戴着紧身的奇形怪状帽子和发网,头上挽着一个发髻。有些女人也把面纱戴在头上,然后把头发紧紧地编成辫子,或者只是松松地垂在面纱下面。

在中世纪,时尚和社会阶层是联系在一起,当时的任何人都能一眼分辨出谁属于皇室,谁属于贵族,谁已婚或单身。

从衣服的材料上来看,中世纪的衣服大多是羊毛做的,内衣是亚麻做的。同样,富裕的上层阶级可以通过他们更明亮的衣服和更豪华的材料来区分。威尼斯商人们通过穿长夹克来显示他们的财富。

到了中世纪末期,贵族男子还穿着长筒袜,但是这种长筒袜演变到后来取代了裤子,上衣换成了打褶的外套,通常还会穿着更短更紧的衣服和更尖的鞋子,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哥特式风格。女性长袍变得更加飘逸,更多的时尚亮点放在了头饰上,通常会根据财富的多少配上不同的发饰和头巾。妇女衣服的系带变得更紧、更合身,腰上系了一根腰带,使腰部显得很长。长袍和袖子更长、拖尾更多、束腰外衣更窄,这种后来演变成紧身上衣。

1.2、教士们的苦修宗教界的人士穿着长羊毛的衣服,式样采用相同时尚风格的罗马服装。约定的衣服颜色表示此人在教会中的位置。本笃会的修女们习惯穿黑色的衣服,而贮水池的修女们习惯穿羊毛制成的白色衣服。僧侣的衣服朴素而舒适,他们被允许戴亚麻头巾以保持头部温暖。修女们最初是不允许穿羊毛袜的,如有必要她们须向教皇申请穿羊毛袜。

1.3、农民们的时尚根据当时的历史法律规定,农民的衣着样式受到王权极大的限制。男人们大多只能穿长筒袜和束腰外衣,而女人们则穿着无袖束腰外衣,并用粗制滥造的粉遮住头部。冬天,他们穿着羊皮斗篷,戴着手套和羊毛帽子,以抵御寒冷和雨水。为了保持脚部的温暖和干燥,他们穿着带有木制图案的皮靴。

值得一提的是,农民每天穿着外面的衣服,几乎从来不会去洗,他们只定期洗衣服里面的亚麻布。那时候农民的衣服通常有木头烟味,因为女人把羊毛纺成线,织进布料里,帮助吸收木头烟味,这是他们早期的除臭剂尝试。

2、珠宝和皮毛

有钱人常在衣服里衬上毛皮,功能和现在的皮草一样。买得起珠宝的大多是上层社会的人。他们佩戴着奢华的珠宝,这些珠宝通常是进口的,在缺钱时也会被用作贷款的担保。那时候的戒指和胸针和现在不太一样,宝石通常都没有啥光泽,因为宝石切割工艺要到后来的15世纪才成熟。

在14世纪初期,一颗永流传的钻石开始在欧洲流行。到了14世纪中期,西欧的法律开始规定哪些阶层可以戴首饰,比如说:骑士不允许戴戒指。

3、中世纪男性服装图片

游侠装束

普通防身装束

护卫装束

领主装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揭秘中世纪的欧洲人只喝酒不喝水?

全文共 91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中世纪欧洲人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些人了,他们有很多的故事,也有一些非常奇特的生活习惯,话说最近有人发现了,那就是这个中世纪的欧洲人啊,他们都是不喝水的,只喝酒的,这个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嘿嘿,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下面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中世纪欧洲的水,喝多了会死人的。

话说,在中世纪以前,欧洲人还是很干净的。古希腊时期城市都拥有引水沟渠、雨水收集系统、废水和雨水下水道系统、卫生用水系统,干净的厕所和大澡堂子也很多。

古罗马的城市用水系统也是非常先进,城市的下水道主干道的宽度甚至超过5米,7个分支流过罗马城的大街小巷。

所以,中世纪之前的欧洲城市,相对很干净,水源受污染的并不多,直接喝也不会有大问题。

但是,蛮族入侵后的欧洲,城市排污系统被废弃,人畜粪便到处都是,除了人烟稀少地区的天然水源还算干净,其他水源都是又脏又臭。中世纪人也不是不喝水,但是很多人喝这种臭水实在是难以下咽,再加上喝完之后会得病死亡,大家慢慢的也就很少喝生水了。

至于热水,那时候的人们没有细菌的概念,他们觉得把水烧开放凉了喝,和直接喝凉水没有啥区别,为啥要多此一举?东方人喝热水因为茶文化的普及,最初也并非为了防止生病。

总之,因为没有干净的水源,而人又离不开水,所以欧洲人把目标转向了酒。

中世纪欧洲人有两种酒可供选择,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地,气候适合葡萄生长,所以产出了大量的葡萄酒。在不适合葡萄生长的北部地区,比如德国、英国,葡萄酒比较贵,一般人都是喝啤酒。

但是,中世纪的酿酒技术并不高,不管是葡萄酒还是啤酒度数都很低,味道好一些就像现在的低度果酒,品质低的味道就会千奇百怪(当时几乎每个家庭都酿酒,品质无法保证),估计和刷锅水差不多。

但是,酒毕竟更容易保存,喝了不会让人生病,而且味道比臭水要好得多。于是,大家开始把酒当成水了……中世纪晚期,欧洲很多地区的成年人平均每天喝两升的葡萄酒或者啤酒,地中海地区的人们每年平均饮用四百升葡萄酒。越是富有的人,饮酒量越大。至于底层贫民,只能喝自己酿制的“酒”,还是要节省一点的。

实际上,中世纪欧洲的酒,只能算是味道奇怪的饮料,度数非常低。大家为了活命,只能喝这种东西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欧洲中世纪神权与皇权的关系是怎样的?有哪些矛盾?

全文共 1188 字

+ 加入清单

从公元313年开始,基督教在罗马获得了合法地位之后,一直都发展的非常迅猛。即便是罗马帝国日渐衰落,也没能阻止基督教势如破竹的发展轨迹。到了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候,基督教已经是传遍了整个欧洲。五世纪之前,大型的中心城市一般都有主教,而到了六世纪末,罗马主教的地位逐渐上升,开始被基督教世界称为教皇。(教皇一词于希腊语中有父亲之意)教皇一般由罗马城内与周围教会的主教和红衣主教组成的枢机团选举,第一任教皇是格里高利一世(590~604年在位)

最初,教皇统治人的精神世界,而国王们则支配人的世俗生活,但随着教会的权利日渐庞大,教皇与国王们的矛盾也开始凸显。

国王们认为教会分流了国民对其的尊敬,而教会认为国王对于上帝和教皇缺乏敬畏。由此,人类精神的君主和世俗的君主为了争夺对方的权利,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斗争。

一开始,双方心照不宣地将斗争藏在暧昧模糊的辞令和阳奉阴违的政令上,直到奥托一世当众表达不满。

按照教廷与各国皇帝共同遵守的规则,主教应由罗马教廷任命。但奥托一世坚持皇权是上帝赋予的,君主有权利任命教职人员,并亲自任命境内主教,且授予伯爵称号和土地,交予新任主教象征权利和地位的权杖和指环,史称奥托特权。

奥托一世本人于962年在罗马接受教皇加冕,而不过一年,他便在罗马召开的宗教会议上废黜了为他加冕的教皇。

以此为导火索,各国君主开始力图介入教皇选举,也因为此事,教会的软弱使教会改革者们大为不满,他们要求俗世退出教权领域,世俗君主不得干预教皇选举,主教必须由教皇任命。

就在事件愈演愈烈之时,教会的改革派,教皇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年在位)颁布了《教皇赦令》。

赦令宣布将主教任命权收归教廷,世俗君主不得干预神职人员选举;

教皇有权废除君主,开除教籍。

德皇亨利四世(1056~1106年在位)试图用武力使教廷收回赦令,却无功而返。便于1076年在沃姆斯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废除格里高利七世。

作为对此的回应,格里高利七世于罗马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废黜亨利四世,开除教籍,并号召德国贵族、教士和教徒反对被废皇帝。

就这样,身居罗马的教皇用一场宗教会议和废除德皇的布告挑起了德国的内战,德国的诸侯们纷纷响应教皇的号召,起兵反对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在难以镇压国内接连不断的反抗,不得不翻山越岭来到意大利,在卡诺莎城堡外寒冷的冬日里占了三天三夜,才得到教皇的接见,史称卡诺莎觐见。

亨利四世在得到教皇原谅后,火速返回国内镇压反对他的诸侯。因对此事的耿耿于怀,1080年,他再度出兵意大利,且在三年后攻陷罗马,使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慌忙撤出意大利。

至此,教皇与德皇不死不休,而直到亨利四世历史,德皇与教皇间的矛盾也没有缓和。

此后十六年,双方依旧势如水火。

如此直至1122年,教皇卡里克特斯二世(1119~1124年在位)才与德皇和解,双方就此签订《沃姆斯宗教协定》。

直到此时,教权与皇权才取得了勉强的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欧洲中世纪时间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欧洲中世纪时间是公元五世纪后期到公元十五世纪中期。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传统的三大时间划分之一,而全部划分为古典时代、中世纪、近现代。中世纪起源于公元476年的西罗马帝国灭亡,结束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最终融入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地理大发现。

“中世纪”一词是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比昂多最早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由于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停滞不前,人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所以中世纪早期也被称作是“黑暗时代”,但这也是社会与思想发生转型的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欧洲中世纪数学

全文共 937 字

+ 加入清单

中世纪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止于15世纪。这一千年的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在11世纪之前,它通常被称为黑暗时代。在基督教神学和繁琐哲学的教条下,西欧人失去了思想自由,生产僵化,技术进步缓慢,数学停滞不前。自11世纪以来,情况略有改善。

很少有希腊文化通过罗马人传播到中世纪,其中大部分见于伊希斯的作品(约480 ~ 524)。他的《算术原理》基本上是新毕达哥拉斯数学家尼科尔·霍斯的《算术导论》的翻译,但一些精彩的命题被删除了。博伊西斯的“几何”是基于欧几里得的“原始几何”,但根本没有证明,因为他认为证明是多余的。

公元529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雅典的学校,并严格禁止数学研究和传播。数学的发展再次受到重创。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只有少数几个著名的数学家,其中大部分是神职人员。

比德自称博学多才,是一位在修道院度过一生的英国僧侣和学者。他的技能是计算复活节的日期(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并使用手指。后来,阿尔金也是一位著名的英国神学家。大约在781年,他接受了查理曼大帝的邀请,在法兰克王国担任宫廷教师和顾问。他汇编的算术书籍现在似乎相当肤浅。盖尔伯最初是兰斯的大主教,后来被选为教皇,并改名为西尔维斯特二世。他热衷于学术推广,并为促进“四门艺术”(音乐、几何、算术和天文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十字军东征(1096 ~ 1291)使欧洲人接触到阿拉伯国家拥有的古代文化宝藏。

他们将大量阿拉伯语书籍翻译成了拉丁语。因此,希腊、印度和阿拉伯人创造的文化,以及中国的四大发明,都传播到了欧洲。意大利位于东西交通的十字路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12和13世纪,斐波那契是欧洲数学的代表人物。他向欧洲人介绍了印度阿拉伯数字和数字位置系统,以及各种算法的商业应用。

中国的盈与亏技巧和《孙子兵法》的不定方程解法也出现在斐波那契的书中。此外,他还有许多原创作品。

法国主教奥尔斯姆在14世纪引入了索引符号和坐标系统的概念,这是从天文和地理经纬度到现代坐标几何的过渡。英格兰大主教布拉德福德·哈丁在算术、几何和力学方面的作品也很有影响力。欧洲第一个系统三角学的作者是雷乔蒙塔努斯。

文艺复兴后,人类摆脱了中世纪思想的精神枷锁,迎来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欧洲中世纪的鸟人是做什么的?有着怎样的社会地位?

全文共 1203 字

+ 加入清单

从14世纪开始,由于愚昧的信仰关系,欧洲人过于肮脏,爆发了史上最致命的瘟疫:黑死病。相信很多人都有听说过这种瘟疫了,这种瘟疫仅仅在几年之内就杀死了2500多万的欧洲人,大约占了欧洲总人口的30-60%。传染性极强的瘟疫,让全欧洲人心惶惶,不过,该做的事情必须要还要做,比如治疗和查找病原,于是诞生了一个特殊的职业,瘟疫医生,也叫鸟人医生。

之所以叫他们鸟嘴医生,是因为这些人穿着打扮都一样,全皮革套装,一个鸟嘴面具和一顶高帽,手持长棒。最吸引眼球的,无疑是鸟嘴面具,正因为有这个鸟嘴面具,才有了鸟嘴医生的称呼。

这身装备设计出来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主要基于中世纪的欧洲的两种疾病传播和感染的主要理论:四体液学说和瘴气学说。

这身装备是为了阻隔传播而设计的,面具的眼睛的地方有玻璃,还有一个弯曲的喙,形状像鸟的喙,带着绷带,绷带和鼻子支撑着鸟喙。鸟喙有两个小鼻孔,是一种含有芳香物品的呼吸器。喙可以容纳干花(包括玫瑰和康乃馨),草药(包括薄荷),香料,樟脑,或醋海绵。

鸟喙口罩的设计就是基于瘴气学说,人们认为鼠疫的传播是因为“坏空气”而导致的的,所以这个面具的鸟嘴设计的目的就是让戴口罩的人把气味宜人的药材放进去,通过这些药材过滤“坏空气”,医生们相信这种草药可以对抗瘟疫的“恶臭”,防止被感染。

瘟疫医生所穿的鸟嘴服装,戴着一顶宽边的皮革帽子,以表明他们的职业。他们用木棒来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并在不接触病人的情况下检查病人。这些拐杖也被用来远离患者,除去瘟疫患者身上的衣物,而不必触摸它们,并用来测量病人的脉搏。

鸟嘴服是由法国医生查尔斯·德·洛姆(CharlesdeLorme)发明的,他在1619年借鉴士兵盔甲的从头到脚防护服装的想法设计了最初的鸟嘴服。包括一个像鸟一样戴眼镜的面具,和一件从脖子到脚踝的长皮革(摩洛哥或利文汀)或蜡质帆布长袍。这件外衣,以及裤腿、手套、靴子和帽子,都是用蜡皮做的,并且浸透了与喙面具相似的芳香物品。

1656年的瘟疫期间,瘟疫医生也穿这种服装,当时罗马有145,000人死于瘟疫,那不勒斯有300,000人死于瘟疫。这种服装吓坏了人们,因为如果有人看到它,那是死亡即将来临的征兆。但是,如果没有鼠疫医生的,他们会死的更多,所以当时欧洲人民心情也挺复杂的。

瘟疫医生可以说是中世纪出现的最神秘的人物之一,鼠疫医生是瘟疫发生时受雇于村庄、城镇或城市的医生。

从理论上讲,鼠疫医生的主要职责是治疗鼠疫患者,埋葬死者。鼠疫医生还负责在日志中记录伤亡人数,并记录病人的遗愿。此外,鼠疫医生经常被召集来为死者和垂死之人的遗嘱作证。似乎大部分的鼠疫医生都专注于这方面的工作。有时,鼠疫医生甚至被要求进行尸检,以便更好地了解如何治疗鼠疫。

人类的生存发展史,就是一部与疫病不断斗争的历史。而这些与死神打交道的瘟疫医生们,孤独的奋战在一线,他们的外形虽然令人不寒而栗,但这些瘟疫医生真的值得后人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欧洲中世纪为什么盛行女巫?女巫为何被残杀?

全文共 1363 字

+ 加入清单

一说起“女巫”,你会想到什么?或许很多人想到的都是一些欧美影视剧或者动画片当中出现的,骑着扫把带着尖尖的高帽子的形象,而欧洲中世纪时期,就非常盛行女巫,虽然后来都消亡了。那么为什么欧洲中世纪女巫文化那么流行,出现了那么多的女巫?这样大量的女巫最终的结果却很一致,都是被杀了,那她们究竟又是为什么会被杀呢?

欧洲中世纪为什么要把女巫烧死?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宗教原因,中世纪的欧洲是完全由教会所统治的神权社会,而巫术在基督教教义里则是被严格禁止而且受到严厉谴责的。

基督教《圣经》对巫术的态度

欧洲古代对女巫的憎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来自基督教《圣经》,因为基督教《圣经》里曾多次对巫术有过严厉的谴责和禁止,比如在《圣经·申命记》里曾这样说:

你们中间不可有人使儿女经火,也不可有占卜的、观兆的、用法术的、行邪术的、 用迷术的、交鬼的、行巫术的、过阴的,凡行这些事的都为耶和华所憎恶。因那些国民行这可憎恶的事,所以耶和华你的神将他们从你面前赶出。

其实这种态度也跟基督教一神教的本质是密切相关的。虽然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同源异神教相信精神力量和超自然力量,但却将这些力量严格限定在其教义规定的框架之内,超出这些框架即被视为异端,而被称为女巫的人恰恰是很大程度上宣称并“利用”基督教教义之外的精神力量和超自然力量,所以被当时欧洲的教会定罪并被烧死也是很自然的事了。

中世纪究竟处死了多少女巫?

在中世纪早期,因为教会对欧洲社会的控制极其严格,欧洲信仰巫术的人其实很少,因此教会也不太重视对巫术的防范,只是简单地将其视为异端,没有特别严重或者特定的处罚。但在公元15世纪到18世纪,在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之后,教会对欧洲社会出现渐渐失控的现象,因此在新教兴起的同时,各种巫术信仰也同步兴起。因此也渐渐被教会当作重要敌人严峻对待。

因此在中世纪的欧洲,对女巫的处罚其实也经历了一个由轻到重的过程。这里举一个案例,即东方圣母案。在公元1384年,在意大利米兰有两个女人,西比拉和皮耶丽娜被指控为女巫,因为她们四处散布关于一个东方圣母神迹的故事,她们说这个东方圣母曾多次当众表演让被杀死的动物复活的神迹,说明其有能让人死而复生的神力。而在当年宗教裁判所的审讯中,这两人只受到了轻微的处罚,被要求进行一段时间的苦修。但在随后几年中,类似的传说层出不穷,尽管从来没人见过这个东方圣母,但教会还是认为这个传说对其统治危害越来越大,因此在1390年又再次将二人抓捕,而这次经过审讯之后,这两人就被烧死了。

而且当时不光是天主教宗教裁判所会烧死女巫,一些进行了宗教改革的新教教会也同样将女巫视为大敌,也曾大量杀死女巫。比如开创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马丁·路德就曾亲口说过:

人们对女巫不应有任何同情,我会亲手把她们烧死,因为教法规定了教士们应该带头对罪犯执行石刑。

而在当时各种教会还是欧洲社会主导势力的时代,在公元1450年到1750年之间的300年时间里,据估计欧洲总共有3.5万到10万女巫被处死,其中许多都是被烧死的。而此外还有至少20万女巫曾受到严刑拷打。

这种风潮直到公元19世纪初才渐渐宣告停止。公元1811年,一个名叫芭芭拉·兹敦克的女巫在普鲁士被处死,成为了历史记载中欧洲最后一个被处死的女巫。而在欧洲持续了300多年的猎巫风潮到此也才算最终划上了句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世纪欧洲真的很黑暗吗?揭秘真实的欧洲中世纪

全文共 4502 字

+ 加入清单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当中,欧洲世纪是一个极其黑暗的时期,人们愚昧,宗教迫害严重,到处充满着瘟疫和杀戮,被视为古典文明与文艺复兴之间的一段间歇期,人类文明在这一千年的时间里仿佛陷入了停滞。所谓“黑暗的中世纪”这一印象,主要是启蒙运动的知识分子给我们留下的。文艺复兴弘扬理性,贬抑宗教,主张向希腊罗马学习。而由基督教主导的中世纪,自然成了讨伐的对象。另外,中世纪还遭遇了类似黑死病这样的世纪大灾难,导致欧洲人口锐减了三分之一。这些可怕的天灾,进一步巩固了人们对中世纪“黑暗”的认知。那么,中世纪真有我们想的那么糟糕吗?我们先来看中世纪时期的几个重大发明。

1、中世纪的伟大发明

首先是眼镜,这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一个人的视力在40岁左右便开始退化,在眼镜出现以前,那些需要好视力的精细工作,比如抄书,机械工匠、纺织工人等等,不得不早早地结束他们的职业生涯,这对劳动力而言是巨大的浪费。眼镜的发明,延长了匠人的职业寿命,也延长了人们一生的阅读时间,为知识传播与技术进步提供了帮助。

中世纪的另一项重要发明是机械钟。的确,人类自古就有计时的传统,但古人计时主要依赖自然现象,比如中国的日晷,就是依靠太阳的移动。但这种计时器的缺点显而易见,它只能在晴天使用。到了阴天或者晚上,就丧失了计时功能。

但机械钟却不同,机械钟对时间进行了均匀划分,而且不受天气的影响。从此以后,人们掌握了统一的计时规律,不必再依赖于大自然的帮忙。机械钟的出现,让每个人都有了时间意识。在过去,人们了解时间主要是通过教堂的报时,从某种意义上,机械钟打破了教会对时间的垄断。更重要的是,机械钟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对时间的管理,也是劳动迈向效率化的开端。“时间就是金钱”这一概念,也是从机械钟诞生后才有的。

中国人把这些发明皆视为雕虫小技。眼镜和机械钟自明代传入中国后,并未引起中国人太大的兴趣,它们一直是王功权贵才配有的玩意儿,机械钟被当成奢侈品,作为有钱人家的摆设。直到20世纪,机械钟才在普通人家获得普及。

当然,中世纪对西方最大的影响,不在于这些发明,而是它特有的社会形态。

2、国王与教会

罗马帝国的灭亡,被视为中世纪的开端。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绝对不敢相信,欧洲会在一千年后引领世界的发展。

战争把罗马文明的遗产几乎全部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遭到破坏,文学艺术从此衰落。如果你观察那个时代的艺术作品,除了建筑以外,其余的一切都笼罩着阴郁的色彩。相比于希腊与罗马,中世纪艺术几乎毫无生气。基督教宰制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创造的火花从此被熄灭。

罗马帝国之后,西欧陷入蛮族的统治。当然,新的统治者并未放弃回归大一统的梦想,他们也为此付出了努力。比方说查理曼大帝,他有着二米一的巨人身材,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能听得懂日耳曼语、拉丁语和希腊语,他敬佩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了庇护。

公元800年,查理被教皇授予皇帝的称号,成了欧洲名义上的统治者。不过请注意,查理能登上皇帝宝座,是经过教会授权的。这和古罗马与中国的皇帝不同,后者在统治集团内部完成权力交接,不需要第三方同意。但查理的帝位却需要教皇的承认。这就意味着,在中世纪,世俗权力受到了另一方力量的制约,那就是宗教。

尽管查理曼大帝的文治武功都很卓越,但他的统治仍旧是昙花一现。在他死后,庞大的领土就被子孙瓜分。几百年后,东西方教会分裂,西欧成了天主教的世界,而作为“正统”的东正教,则移师到了东方。

天主教与东正教最大的区别,体现在他们和世俗权力的关系上。东方的拜占庭帝国作为古罗马的延续,保留了罗马时代的制度与文化。在古罗马帝国,基督教是作为统治国家的工具而存在的。君士坦丁把基督教奉为国教,但他本人算不上虔诚的基督徒,只是希望通过基督教凝聚人心,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因此,教会虽然获得了正名,却必须依附于权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合法性。

到了拜占庭时期,这种依附关系被保留了下来,君权凌驾于教权之上,教会只能对君权构成有限的制约。

但西欧的天主教就不同,天主教面对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而且这里的统治者大多是蛮族。他们没有能力建立像古罗马那样的超级帝国,只能借助于宗教。所以,天主教在西欧反而有更大的话语权,因为没有世俗国家能一统欧洲,但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所以,天主教会能够居中调停,谁不听话,就拉拢一方,打压另一方。

不过这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教会的权力并不是绝对的。教皇虽然享有权威,但他手里没有兵,军队掌握在世俗国王的手中。所以,国王们也不总是听话的,如果教会把他们惹毛了,他们就会翻脸不认人。

国王与教会,形成了微妙的制衡关系。前者要获得权力,必须得到后者的承认。但教会没有兵权,要想打压国王,只能通过与别的国家结盟,这就不得不向世俗权力让步。就这样,教权与王权相互利用,相互博弈,上演了无数分分合合的悲喜剧。

3、欧洲的封建制

你可能会说,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有点相似。教皇就像周天子,而各地的国王们如同分封的诸侯。周天子拥有法统,诸侯们掌握军队,诸侯利用周天子约束其他诸侯。

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最大的不同在于,教会的权威是精神上的,而非世俗上的。教会与国王之间,不存在分封与被分封的关系。在周天子的时代,人们相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说,即便诸侯在自己的土地上拥有管辖权,但它们名义上仍旧属于周天子。

但欧洲人不信这一套,上帝的国在天上,而尘世的产权则由本事与运气决定。就这样,欧洲独特的封建制应运而生。

封建制不是人为设计的结果,它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封建制的产生,源于罗马帝国霸权的衰落。事实上,任何大一统专制国家都不会推行封建制。秦朝灭亡后,项羽一度想恢复封建制,但刘邦却敏锐地意识到,大一统国家是历史大势所趋,封建制不利于长治久安,此后,中国一直朝着中央集权的方向不断发展。

只有当一个地区的制度或法律不完善时,封建制才会成形。封建制本质上是群体对个人的依附。比如农民依附于地主,士兵依附于将军。在中世纪,则主要体现为佃农与领主之间的关系。

领主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有大有小,最大的领主就是国王。领主有自己的军队和家臣,后者被称为“封臣”。封臣也有土地,但这些土地不是世袭的,而是领主赐予的。封臣拥有的土地,被称作“采邑”。

只有能把土地继承给下一代的贵族,才称得上“领主”。一旦封臣与领主的关系确立,就不得更改。封臣得到领主面前下跪立誓,永远效忠于他。作为回报,领主必须赏赐给封臣一块土地。

然而,封臣与领主之间,并非中国人所谓的“君臣关系”,在“君臣关系”中,臣对君必须绝对服从,而君对臣几乎没有任何义务。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是封臣与领主却不是这样,双方要签订契约,各自都有义务。封臣得为领主服务,主要包括服兵役、服劳役,还得定期向领主提供经济支持。领主则必须为封臣提供庇护,抵御外敌,还要充当封臣之间的劳动仲裁人。

从这个意义上,封臣对领主的义务,有点像现代国家民众向政府交税,以获取必要的公共服务。双方除了从属关系,还有交易关系。

4、 相互制约

为什么欧洲要实行封建制?前面已经说过,并非统治者想这样,而是他们不得不如此。欧洲没有任何国家拥有罗马帝国那样的实力,能让西方重归统一。然而,欧洲又时刻面临蛮族入侵的威胁,出于安全的需要,欧洲人只能选择“抱团”,在各自的领土上形成一个个紧密的小单元。而每一级领主之间的实力,又是彼此相当的。

封建制的发展,首先催生了“产权”这个概念。土地属于谁,得有明确的规定,在这一层层的契约关系中,产权明晰是根本的前提。其次,封建制是教会权力之外,对世俗权力的第二重制衡。因为在封建制中,权力是高度分散的,无法形成大一统的力量。国王不能随便剥夺领主的土地,因为他的钱财与兵源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领主,万一把领主逼急了,他们造起反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当然,封建制也引发了战争,如同中国的春秋战国一样。领主之间时常兵戎相见。因为他们可以利用封臣提供的兵源,不断扩充军队,从而使战争不断升级。

尽管我们对封建制做了简要的介绍,但它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就拿中世纪的城市来说,它可能是某位领主的领地,也可能是某位封臣的采邑。采邑的持有者包括国王或各种享受爵位的人。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宗主,这些宗主也许是国王、主教、贵族或他们的封臣。甚至一座城市还会成为其他城市的宗主。

正因为这层复杂的封建关系,使得中世纪城市获得了难得的自由空气。中世纪的欧洲城市高度自治,简直堪比独立王国。

5、封建制孕育了现代制度

为何欧洲的城市会与众不同?因为它打破了农村地区平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城市以商人和手工业者居多,他们对土地或领主没有依赖。而城市由于商业发达,又会成为宗主重要的税收来源。所以,宗主要想征更多的税,不得不与他们讨价还价,赋予他们政治上的参与权。后来被启蒙思想家津津乐道的“市民阶层”,就是从这个时候崛起的。

领主与领主之间存在竞争,如果领主想要壮大实力,就必须征更多的税,给市民更大的政治参与权,这为后来的民主制开创了先河。

就此而言,封建制其实是一个复杂的互动系统,从国王、贵族到平民,他们通过契约和交换,建立了一种合作关系。当然,这样的关系不能确保一劳永逸,它并非像童话故事那般美好。因为无论是领主与领主之间,封臣与封臣之间,还是贵族与平民之间,他们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所以不断地引发矛盾与冲突。基督教在其中起到了调和的作用,从而避免了欧洲陷入中国魏晋南北朝那样的血腥混战。

中世纪孕育了不少现代制度。比如市场经济,就建立在产权保护的前提上。所以,中世纪的商业精神较古罗马有了长足的进步,商人的地位大大提升,他们甚至成了城市的守护者。而不必像中国的商人那样,永远对权力卑躬屈膝。

另外,封建制也是自由主义精神的摇篮。因为它是基于契约的合作关系,这要求合作者之间享有相对平等的权利和义务。而城市间的相互竞争,也培育了多元化的土壤。宗教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6、总结

最后想说的是,尽管我们能从封建制看到后世资本主义制度的雏形。但它本质上仍只是一种过渡。由封建制导致的四分五裂,并非人为追求的结果。正如在市场经济中,每个参与竞争的企业,都不希望竞争对手存活一样。封建制是由竞争和妥协产生的,它不是任何一方的主动选择。

虽然中世纪实现了权力分散,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权力只有重新整合起来,欧洲才会重新变得强大,而这也正是近代国家的任务。

现代西方国家的建立,是在中世纪支离破碎的格局基础上,将一盘散沙的社会重新组织,形成一个由政府和民间相互协作,并有着强大动员力量的社会。这不是让欧洲陷入东方世界那样的集权统治,而是对贵族或教会手中的权力进行有限的剥夺。并通过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游戏规则(比如民主投票,议会协商等等)让双方在共同的制度框架下展开博弈。国家从此不再陷入频繁的内部纷争,而是成为一个整体。

由此可见,伟大的变革不可能通过一次性设计产生,它只能是一点点,一步步,在修修补补,讨价还价中完成。看似琐碎昏暗的中世纪,恰恰为西方现代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地基,它并不完美,但也恰恰是这种不完美,才孕育了新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世纪欧洲的日常饮食是怎样的?中世纪平民与贵族的饮食差距有多大?

全文共 1441 字

+ 加入清单

欧洲世纪时期,欧洲贵族平民之间是有着非常大的差异的。贵族与富人是能够获得厨师专门为其精心准备的各种营养食品,而平民则必须要忍受他们所能担负的起的少量肉类以及蔬菜。此外即使是一道菜在贵族与农民中都很常见,但是在同一个群体的烹制下,人们仍然是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巨大的差异。

如果这道菜由贵族烹制,将有丰富的精心挑选而来的配料,以精致的方式烹制而成,既新鲜又美味。由于从亚洲进口了昂贵的香料,它也可能含有与原配方不同的某些变化。相反,如果是由农民准备的同一道菜,就会减少肉的数量,而且这些肉都是经过长期保存的,以最基本的方式供应。使用的香料很可能仅限于盐和蜂蜜,如果幸运的话,还可以加一些野生草药。富人

与穷人相比,富人享有相对广泛的食物种类。他们能够从他们的饮食中获得大量的肉类,驯养动物是主要来源。在富人中,牛肉、猪肉和鸡肉很常见,因为它们是由为它们工作的农民大量种植的。除了肉,穷人和富人对鱼的选择也不同。富人主要吃鲤鱼和梭子鱼,因为它们不像许多鱼类那样含有强烈的自然恶臭。某些河流只能由贵族来捕鱼,提供了大量的鱼,任何非法捕鱼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除了受限制的河流外,许多城堡还设有池塘,里面养着活鱼,以便在河中捕鱼量不足时维持稳定的鱼供应。

与肉和鱼相似,富人消费的谷物产品比穷人消费的要精致得多。富人们食用精制小麦,这种小麦在使用前经过精心挑选和研磨。用精制的小麦可以生产出更柔软、更甜的谷物产品,这些产品与今天人们食用的面包有些相似。除了国内的农产品,富人和贵族还享有许多进口商品,这些商品是农民无法获得的。外国商品的大部分是通过中东进口的干粮和亚洲香料,大多数香料都是以极高的价格进口的,当时被认为是非常珍贵的。它们通常是胡椒、糖、肉桂、大蒜粉和其他香料,这些在今天很常见,但在中世纪全部都不是在欧洲生产的。如同香料一样,干果通常是今天很容易找到的水果,这些干果通常是杏仁和当时欧洲不产的其他亚洲水果。穷人

由于封建制度,贵族和农民之间的社会经济地位差距非常大。一顿中世纪大餐的形象可能不是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人们挤在桌子上,野蛮地吃着大块的肉。农民不愿杀家畜,因为家畜对农场来说是珍贵的,相反,他们通常通过狩猎来增加肉食。而且,穷人每周只能吃四天肉,因为周三、周五和周六是教会规定的禁食日。当时大多数贵族完全无视这一规则,但农民却被限制在捕鱼。与富人不同的是,农民通过在野外捕鱼获得了所有的供给,因为他们没有富人所享有的奢侈“鱼塘”。此外,农民在捕鱼方面受到许多限制,他们往往被限制在资源贫乏、鱼质较差的河流中捕鱼。捕捞的主要是鲱鱼和鳗鱼,如果有的话,还会加上一些贝类。

与富人不同,穷人的饮食中含有丰富的肉类,而且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粮食产品来获得必要的营养。穷人没有富人那么有钱能使用精制小麦,甚至于他们没有任何可以种植的谷物。他们吃只能吃荞麦、燕麦、萝卜、荨麻、芦苇、大麦、黑麦、荆棘和豌豆壳,即使它们还是绿色未成熟的时候。此外,中世纪的饮食也包括大量的玉米,尽管它们并不像我们今天所享受的那样大和多汁。

人们应该注意的一个事实是,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怎么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通常夏季和秋季的新鲜水果是中世纪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其他季节吃得并不多。在中世纪,没有任何形式的冷藏技术存在,大部分食物在收获季节后用盐或蜂蜜保存。

此外,中世纪的人们也没有一个正确的健康概念,他们认为吃大量的肉是获得必要营养的最佳途径。因此,蔬菜和水果的重要性长期被忽视,进一步减少了消费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