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1841

文章

273

篇1:中国历史最长的皇后

全文共 120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皇帝很多,但是皇后比皇帝更多,如果不是意外、人为等原因她们多半比皇帝要长寿得多。那么,出名的皇后是特别的多,可是谁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最长寿的皇后之一——王政君

王政君(公元前71年-公元13年2月3日),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人,阳平侯王禁次女,母亲李氏,汉元帝刘奭皇后,汉成帝刘骜生母。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后之一。其身居后位(包含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时间61年(公元前49年-公元13年在位),仅次于清朝的孝惠章皇后(63年)。王莽篡汉时,王政君曾大怒将玉玺砸在地上,致使传国玉玺还崩碎了一角,不久忧愤而亡,与汉元帝刘奭合葬渭陵。

被废掉却最长寿的皇后——汪氏

妃——皇后——庶人——王妃——母后——皇后,这是明代宗朱祁钰正妻汪氏跌宕起伏的真实一生。

对于汪氏的跌宕一生,《万历野获编》有云:“惟景帝汪后,以正统十年乙丑册为郕王妃,十四年景帝即位,立为皇后,景泰三年被废,天顺元年复为郕王妃,至正德元年丙寅始薨。后以丁未年生,春秋恰八十,追崇为贞惠安和景皇后。凡为王妃者二次,为皇后者一次,为庶人者一次,为追赠母后者又一次。凡历五帝六朝,前后六十二年。升沉兴废,更叠为之,终得与景皇同穴,实前古未之闻。”汪氏虽然只当了三年皇后,不幸被废,但若论明朝历代皇后寿考,汪氏以八十岁高龄毫无悬念地占得头筹,这也算是老天对她的一份补偿。

皇后别称

椒房:汉朝皇后的宫殿多以椒涂壁,用以取暖避邪,也有“多子”之意,因此椒房可别称皇后、或用以代称皇后寝宫。汉哀帝宠爱美男子董贤,将董贤之妹册封为董昭仪,并将之称为次皇后,又在宫中赐董昭仪宫室名为椒风舍,和皇后所居之椒房相似。

中宫、正宫: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

元后、元嫡:皇帝的元配皇后可称元后,方便和继位皇后(继后)有所区别。

继后:皇帝的第二个皇后,区别元后。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等同于现代语中所说的“老婆”。天下母、天地母:皆为对皇后的敬称。

坤极:皇后的别称。

慈壶、慈闱:对皇后或皇帝生母(多为皇太后)的尊称,或是用以代称这两者的寝宫。

关于皇后

皇后简称为后,是世界历史上帝国最高统治者(皇帝)正配的称号。 “后”与“後”,古已有之。“后”字原指君主,以前的夏启就称作夏启后,后引申指“君主的妻妾”,这是一个位份、称谓,而不仅仅是”皇帝后面的女人“。因为汉字被简化的原因,我们习惯将”后“与”後“两字均合并为”后“,取其”后面“的意思。这是误解。在以前王朝运作中,外事五权,内事五枚。五枚均为”后“所执掌。

根据荀子的观点,天子独大,没有人可与之平起平坐,所以天子的配偶不可以取“齐”的谐音“妻”,只能叫“后”。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改天子为皇帝,并订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的后妃制度。较完备的后妃制度和等级划分直到汉朝才实际执行。

目前唯一仍有皇后存在的国家及皇室是日本皇室,为明仁天皇(亦是现存唯一的皇帝)的皇后美智子,其他国家君主的正配一般只称为“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第十四课钢铁长城

1.人民海军的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南海三个舰队。目前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2.人民空军是在陆军基础上建立起来,空军刚诞生就面临抗美援朝的考验,在朝鲜战场击落敌机三百多架,取得了辉煌战绩。随着科技发展,空军装备了一批新型飞机。

3.导弹部队是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又称为第二炮兵,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1966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导弹部队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等,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我国实行的是科技强军战略)

第十五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最早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共同倡导:1954年,周恩来、尼赫鲁(印度)、吴努(缅甸)。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

(1)召开时间:1955年

(2)“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者:周恩来

(3)“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的意义: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底)

(1)背景: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主要内容:

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刘少奇案

(2)民主与法制的加强

“文化大革命”使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后,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儒学三千年:中国历史背后的文化密码

全文共 4277 字

+ 加入清单

儒学千年

中国历史背后的文化密码

据说,巴黎和会在讨论山东问题时,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的顾维钧有一个精彩发言。顾维钧说,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的圣人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孔子犹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我们不是在这里讨论顾维钧的发言与巴黎和会的得失,而是觉得顾维钧的精譬之语道出了孔子、懦家对中国及世界的意义。作为圣人,孔子与耶稣地位相埒;作为圣地,山东与耶路撒冷同等重要。

这个判断,也最简洁地说出了这部《中国儒学三千年》的写作旨趣。孔子、儒家,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是简单的文化现象,而是与生命相关联,是中国文明的根,其意义、表征,就像耶稣、基督教在西方人心灵深处那样,是一体的,而不是外在的依附关系。

儒学的起源,曾建构了一个新的文明体系

从历史学的视角说,孔子并不是儒学的最初创造者。儒和儒学的起源,都远在孔子之前。孔子只是懦家典籍的整理者,儒家思想体系化的创建者。但“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道”,儒家经典经过孔子之手,后世儒生一般不会提出疑问,足见后世对孔子所谓的“顶礼膜拜”、“马首是瞻”,也反映了孔子、儒学、经典对我们民族的巨大影响力。

据研究,儒的发生大约在殷周之际。在那个天崩地裂的大变动时代,官学解体,学术重心下移,渐渐转移至民间。儒的前身大约是负责礼仪典章的文化管理者,原本依附于殷商王朝,然而在殷商王朝灭亡后,很多殷商遗民也因周朝统治者的安排,离开故都,迁往宋国等地,集中居住,便于管理。

贵族的文化传统养成绝非一朝一夕,而彻底丧失更非易事。于是,这批殷商遗民在宋国一定程度上反而自得其乐,传承着自己的文明,尤其是在殷商那几百年来形成的制度、典制、礼仪、习俗。

反观周朝的统治者并不是一批起自乡野的文盲,在漫长的“先周时期”,周人的祖先也在创造、传承着自己的文明,因而当周人取代殷人统治时,他们并不是只顾着庆贺、狂欢,而是有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他们思考的问题是,如此强大的殷商王朝为什么不堪一击,周王朝如何才能避免重蹈殷商王朝的覆辙?

思索的结果是我们看到中国历史至此出现了第一次大的转折,根据王国维先生《般周制度论》的研究,就是一个全新的宗法社会体系由此建立了起来。其要点有:立子以嫡的嫡长子继承制,比较稳妥地制定了一个政治权力传承、经济财富继承的基本规则;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又衍生出一系列宗法社会规则,诸如尊尊、亲亲、长长、男女有别,直至以个人为同心圆的五服制度,同姓不婚的婚姻制度等。

这些制度不仅结束了此前中国社会的无序、混乱的面貌,而且建构了一个新的文明体系。

新兴的周王朝统治者确实有大格局,有长远的考量,特别是周文王姬昌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为周王朝网罗了一大批有用之才。而他的第四子周公旦更是任劳任怨,竭尽全力协助幼主周成王执政,既让周王朝平稳度过了建立之初的困难时期,更为周王朝的长治久安制定了一套文明制度。周公之所以被誉为儒家功臣,孔子之所以时常梦见周公,其实都应该从制度层面给予解读。

周公主持制定的礼乐制度,主要凭借的还是那些迁徙至宋国的殷商遗民,这些遗民拥有渊博的知识。而周朝统治者的礼遇,让他们有了一个传承文明的机会,儒家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得以产生的。

据太史公《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先人就是迁徙于宋国的殷商贵族,拥有较高程度的知识、教养,精通殷商的礼乐制度。

经过周朝八百年发展,政治架构、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诸多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特别是周王朝政治架构上的双层体制,既有以周天子为中心的联邦要素,又有以各诸侯为中心的地方自治。各诸侯国的政治制度绝无完全相同,它们之间相互比较、相互竞争、相互激励。

周天子有自己的经济来源,除了象征意义,用以维持“天下共主”身分而令各诸侯国按礼制进贡方物外,周天子实无力向诸侯国摊派更多的费用,但周天子、周王朝是正义的化身,率有道伐无道,占据道德至高点。

因而各诸侯国不论国力强弱,在很多时候仍愿意与周天子一起,“同仇敌忾”。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周天子确有可以利用的价值。这种双层政治架构既维持了一个大的共同体以应对新的挑战,又使各诸侯国因时因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

孔子后来动辄赞美周制,梦见周公,是因他确实看到了周制的价值与意义。

然而,周朝的这种政治制度发展到中途,也遇到了新的问题,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的实力和影响逐渐式微,诸侯弱肉强食,遂相继形成了几个大的诸侯国。所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其实就是这些诸侯国在丛林规则中的胜出,征服、兼并其他诸侯国的结果。

假如周王室仍然能维持一个强有力的政治体制运行,并始终占据主导,那么即便出现几大诸侯国相继或同时争雄称霸的政治格局,也并不是绝对的坏事。毕竟许多事情超出了一个小的诸侯国范围,诸如治水。可惜的是,到了战国晚期,秦国异军突起,以武力征服诸国,一统天下,进而彻底废除了具有象征联邦意义的周天子。

遭遇秦朝致命打击,儒学反而发扬光大

秦帝国的统一,对于后世中国确实具有许多意义,但秦帝国的政治架构是对周朝双层政治架构的彻底破坏,以单一架构取代双层架构,完全废除了诸侯国的自治权,天下一统;又以郡县制替代封建制,对全国实行垂直管理。

对于秦帝国的政治选择,当年的争论不可谓不激烈,但统治者无视反对者的意见,一意孤行。统一帝国建立了,但相应的问题其实两千年来并未获得真正解决。这是中国历史上继“殷周之变”之后发生的第二次大变动,许多历史学家称之为“周秦之变”。

殷周之变产生了儒家,周秦之变遏制了儒家。在周秦之变争论最剧烈的时候,力主维持双层政治架构的仍是那些儒家学者,只是秦王朝的统治者没有接受他们的建议,而坚定不移地废封建、行郡县,甚至不惜以“焚书坑儒”的极端方式解决了持不同政见的儒者。

这是儒学史上最惨烈的一幕,被坑杀的儒者不算多,但焚书确实是对文明的摧残,给后来的儒学发展,甚至儒家学术史留下来许多持续争论的问题。后来所谓的“今古文之争”、汉宋之争,尤其是清代学术的内在理路,其实都与秦王朝的坑焚之虐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关联。

我在这本书里解释了,焚书坑儒的实际结果与动议者、批准者、执行者的愿望完全相反,坑焚之虐反而提升了儒家的地位,推动了儒家典籍更大范围的流传。到了汉武帝时期,儒学甚至被提升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儒术独尊,一家独大,而且持续了两千多年。直至20世纪,儒学的地位才受到冲击。

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反而促成新儒学的崛起

晚近儒学受到冲击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变局,即继“殷周之变”、“周秦之变”之后,因大规模的中西文化交流而引发的大变局。这个变局至今没有结束,如何定位还可以研究。

中西文化交流引发的对传统价值的再思考,其实是晚近的事情。在中西文明交流之初,双方彼此间都抱持着一种欣赏的态度。本书中就专门讲述了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情形,不论是最早的利玛窦、徐光启、李之藻、王徵,还是稍后的汤若望、南怀仁、梅文鼎、方以智,他们似乎都没有像佛教东来之初儒佛之间那样的相互敌视。

中国的儒家学者谨记圣人“儒者以一事不知以为耻”的教诲,对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人带来的西方文化抱着一种急切的学习态度,他们发誓与西儒合作,用二十年时间,将西儒带来的六千部西方典籍,就像《几何原本》那样全部译成中文。果真如此,中国的面貌将焕然一新,西方也将在文化交往中受益良多,比如中国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也确以某种形式参与了西方的启蒙运动。

换言之,起初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流时,并没有感到丝毫不适和无所适从,但中西文化后来发生冲突也是事实。

18世纪中期之后,英伦三岛的工业革命给全世界注入新的动力,遥远的东方也被波及。因工业革命而产生的工业社会、工业文明,与中国旧有的农业文明、儒家文明,并没有结构性的冲突,工业文明并不是要直接取代农业文明、消灭农业文明,即便融合到后来,也不过是用工业文明的手段去调整农业文明。

用从事农村建设的专家梁漱溟的观点解释,引进吸收西方工业文明之后的中国,工业文明的好处不妨应有尽有,中国固有的农业文明也会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调整自身。中国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增加一个工业文明,而不是工业文明完全替换掉农业文明。

理解这个道理现在当然不是问题,充分工业化的西方成了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而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的中国反成了世界工厂。但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人们并不清楚这些道理,因而当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缓慢不前,又不断受制于先发国家的丛林规则,处处吃亏时,一些思想者如陈独秀、吴虞等人将中国落后的责任推向思想文化,以为儒家伦理、孔孟之道必须承担中国落后的责任。

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正像贺麟后来在《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中所说,陈独秀等人对儒家、孔子的责难,不仅没有将孔子、儒家打倒,反而从另一个角度彰显了孔子和儒学的意义。

“后五四时代”新儒学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五四新文化极端反传统的回应。这个思潮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的走向。20世纪末再度掀起国学热、儒学热,以及对孔子地位不断的重新认同。

这些历史细节,书中尽量都予以描述与解释。由此可见,对于中国人而言,儒学就是类似于基督教在西方的意义,即便儒学不是宗教,但对中国人而言,它确实具有准宗教的意义。

书中没有从形而上的视角解读儒学、儒家与孔子、孔孟之道,因为纯理论的探讨、解读过于艰涩与枯燥,本书的主旨是希望从大历史的视角,给三千年的儒学发展史做一个鸟瞰式的描述,为读者诸君呈现一个宏观景象。

是为序。

近代以来关于儒学的争论太多太多,却逃不出两种极端:不是拟古不化,就是全盘否定,两种极度矛盾的观念交替流行,形成了一个圈套,把国人的思想都局限在里面,止步不前。

而本文作者马勇却跳出了这种思维的局限,用现代自由主义的观念,从大历史的视角,给三千年中国儒学的发展做了鸟瞰式的描述,为读者建构了一个宏观框架,为读者揭开三千年中国政治与文化的密码。

为此,诚挚推荐马勇《中国儒学三千年》,了解儒学在漫长历史中的发展与演变。

普及版“儒学史”:本书简洁而不简单。由于长期以来对儒学的两极化评价,中立客观的大众“儒学史”实际上是一个空白。本书则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一个崇尚文明的社会不应总是行走于极端,而只有普罗大众不被极端所裹挟,才成其为可能。

通过儒学,透视中国:孔子与儒学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现象,而是中国文明之根,是中国人之魂,与国人血脉相连。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天然就有儒学的基因,读懂中国,必先读懂中国儒学;一部中国史,就在三千年儒学史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上波斯为什么不打中国?这其中有着什么原因?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在世界历史上,世界各地各个地区都涌现出了强大的国家,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说创造的波斯帝国就是其中之一了。波斯帝国在昌盛的时候横跨欧亚大陆,所控制的提地范围不比后来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差多少。我们都知道,亚历山大大帝当初不打中国是因为军队远征太久了,已经没有心思再继续征战了。那么波斯帝国当年为何不打中国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事实上,当年波斯帝国的主要扩张目标是小亚细亚以及埃及、中东沿岸等地区,因为这些地方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农业发源地。那里肥沃的土壤不得不把波斯人的目标吸引到了西方。

若是当初波斯人相扰入侵中国的话,那么他们就必须要先进入中亚地区,然后在通过新疆,再经过河西走廊后才能进入当时的中国。但是当年中亚草原地区的游牧民部落是极其强悍的,波斯若是想向北或是东北方向扩展的话会非常的困难。当年波斯帝国的开创者居鲁士大帝就是死于波斯与游牧民的战争当中。所以一开始波斯人就知道中亚的游牧民不好对付,所以才转移目标面向西方。

另外,在波斯帝国与中国之间还有这一个当时非常强大的种族,那就是匈奴,之后又有了贵霜帝国。有了这两个强大种族的隔绝,另外再加上地理上的隔绝,中国与波斯双方之间是很难有着直接碰撞的。别说是波斯帝国,就连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也是因为眼前的喜马拉雅山脉而导致士兵厌战情绪高涨,从而导致无法继续征战,只好选择撤军。

喜马拉雅山脉对于当年的科技水平来说就是一个天然屏障,想要穿越喜马拉雅山脉,那简直比登天还难。若是想着往北绕行,先不提会不会与游牧民族发生冲突,面对中亚的荒漠与荒原,以当时的条件,后勤补给能够跟的上大部队的步伐吗?该如何运送粮草和补给呢?再把话说回来,那个时候正式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是强大匈奴游牧名的盘踞时期,就算走出了沙漠和隔壁,他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强大的匈奴。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名牌大学之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简介

全文共 166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人民大学是在北京除了清华与北大之外备受学子们关注的院校,在学校校徽的比赛中,中国人民大学更是光荣夺得第一名。人大从1937年创办至今已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那么,本期一起了解一下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简称人大,1937年诞生于抗日的战争烽火中,前身是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遂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1954年10月5日,经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批准,高等教育学部发布了《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中国人民大学被确定为全国首批6所重点大学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部直属,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列入“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校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被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面旗帜”。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学部,由教育学部与北京市共建。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的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央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

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着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先后担任校长。现任校长为纪宝成教授,书记为程天权教授。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中国人民大学广大师生发扬“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人大精神,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积极探索,求真务实,使学校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

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目前学校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储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体系。学校还是我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现有22个学院、5个跨院研究机构,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及深圳研究院、国际学院。

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63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48个(包括自主设置的30个硕士点),博士学位学科点100个(包括自主设置的22个博士点),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4个,博士后流动站15个。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33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有2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1个交叉重点学科,4个二级重点学科。

拥有5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和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3个教育学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在连续九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中国人民大学获选22篇,占全国已入选人文社科优秀博士论文总数(157篇)的1/7,在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第一。

在由教育学部组织的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5个一级学科整体水平排名全国第一,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实验室”获准建设“教育学部重点实验室”。

【结束语】中国人民大学是世界大学排行榜内地第五,更是世界一流大学,虽然在北京被清华北大的光彩遮掩住不少,不过喜欢这个学校的人还是很多的,更有着许多的名人在此毕业。

你可能也喜欢:

魅力校园冬景,人民大学的雪景图片

人民大学有几个校区,各校区的分布

满族有多少人口,满族的分布情况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历史上的艺术宝库:西安碑林

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历史长河中,有非常多的物质遗产流传下来,也是如今的重点保护对象,在西安就有一个碑林,不仅记载了历朝历代名人的书法,而且还是一个艺术的殿堂,你知道西安碑林这个中国的艺术宝库吗?本期西安文化为你揭秘。

陕西省西安市南城墙魁星楼下的碑林,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这是收藏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汉族文化艺术宝库。它始建于北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原为保存唐开元年间镌刻的《十三经》、《石台孝经》而建,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清始称“碑林”。几经易名,1992年正式定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

该馆是在西安孔庙旧址上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馆区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书法四部分组成,设七个陈列室、六条游廊和一个碑亭,陈列面积4900平方米。

西安碑林坐落于着名古城西安市三学街(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而得此名)。西安碑林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点之一,也是历代着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说,许多碑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有的可藉以补充和订正史书中的记载的遗误,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宝贵资料。如从陕西周至县出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移入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通高353厘米,宽103厘米,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用中国和叙利亚两国文字记载了唐时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亚传入我国的情况。此外,唐《中尼合文之陀罗尼经幢》是我国唐代和尼泊尔人民友好交往的实证;《唐广智三藏碑》记载了一个印度僧人一生在中国的经历和密宗传入日本的师承关系。等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宗教史的珍贵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历史最长的大学

全文共 92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人才辈出。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所以我国的学校不胜枚举。那么最悠久的十所大学是哪些学校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1902年创建以来,她先后经历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1949年8月8日,由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2、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

3、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

4、山西大学

1902年5月8日山西大学堂正式开办,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一道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新纪元。

5、清华大学

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6、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

7、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1901年起曾几度易名并一度停办;1927年在原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劳农学院);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

8、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前身为1907年由清朝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建国以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

9、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创办于1895年10月2日,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1951年经院系调整更名为天津大学。

10、四川大学

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原成都科学技术大学1954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建立的成都工学院发展而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麦在中国的历史有什么历史?是从什么时期开始种植的?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在现代化的今天,中国人的主食主要有两样,就是米和面,也就是稻谷和小麦。这两样成为人们今天饮食中的绝对主流,南方多食稻米,北方多吃面食。但是在历史上可并非如此,中国历史上的传统主食其实是五谷,也就是小米、黄米、豆类和稻谷之类的食物,麦子其实是在某个历史时期传入中国的,接下来给大家说一下小麦在中国的历史。

在黄河流域两岸的三门峡、洛阳、卢氏以及西安、宝鸡等地大量存在植物学特征与普通小麦栽培种亲缘最接近的小麦草,这种小麦草很可能早已为我国先民采集和栽培。在中国继云南小麦亚种发现之后,在西藏高原又发现有麦穗自行断节的普通小麦原始类型;在伊犁河谷有大片的粗山羊草原生群落,而黄河中游麦田早就有混生节节麦,这些事实对研究中国小麦的起源、演化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在中国的历史发源于黄河流域,随后在各个区域不断演化和传播,对于研究小麦有重大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历史上最威武的战将白起,项羽,韩信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十大最强武力值战将

因为我国的历史中一直都是战争不断的,所以也就有了很多的战将,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有代表性的战将,但是要说到最为威武勇猛的,在这里就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三个。

首先第一个就是白起,想必白起的名号大家都听说过,他被人成为杀神,就是因为曾经在与赵国的战争中,坑杀了赵军数量高达40万,可以说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即便是夸张,那实际的人数也是不在少数的,可以说是很勇猛威武了。

第二个就是韩信,为什么要说韩信呢,这里就要说到韩信最有名的战役,背水一战了,这场战役是韩信最有名的战役,也是韩信的封神之战,这场战役中韩信仅用3万人的队伍打败了赵国20万的军队,也就可以看出来韩信的军事谋略。

第三就是项羽了,之所以会提到项羽,就是因为项羽的军事谋略其实很强,并且项羽本身就足够强大,十几岁便可以单手举起千斤鼎,后面如果不是因为傲气过于重,看不起刘邦,也不会被刘邦所打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人民兵工历史博物馆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人民兵工历史博物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山东人民兵工历史博物馆、中国现代兵器文化创意园整个工程主要包含兵工遗迹区、兵器博物馆、文化创意园、工业制造体验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内容。旨在通过对抗战时期人民兵工生与死、血与火、正义与-、血腥与惨烈等历史场景、文物遗迹、兵器陈列的再现,激发广大群众了解历史、敬仰先烈、珍爱和平、崇尚梦想的爱国情怀。该区域同时保留有体系完整、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自动化水平的现代机械加工制造生产示范线,以现场感受现代机械文明巨大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人民兵工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相互融合、共同推动、协调发展。同时,针对当代青少年成长发展需求,陆续建设青少年兵器制造体验区、兵器使用观摩区、现代高科技兵器野外游戏区等集休闲、体验、观赏、娱乐等于一体的户外活动区域,对于丰富广大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掌握一定现代兵器的操作技能、助推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造就新时代蓬勃向上的青少年队伍。

山东兵工总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东地区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第一个兵工厂。自1938年山东地区第一个“一肩挑”随军修械所诞生以来,英勇顽强、自强不息的人民兵工,以捍卫国家主权和独立、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为抗战、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新中国兵工事业的发展留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山东人民兵工历史博物馆、中国现代兵器文化创意园建设项目,是山东北方功力公司利用所处厂区的资源优势建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元宵节的传承意义是什么 元宵节历史传说有哪些

全文共 1346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中国的传统节日,它的标志性时间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那么,中国元宵节传承意义是什么呢?下面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元宵节古诗词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中国元宵节传承意义

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夕、上元节,标志性时间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它起源亍汉文帝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从中国传统的春节文化来看,元宵节又只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古代春节习俗为期长达一个半月,漫长的春节要经过备年、过年、贺年三个阶段,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进入春节,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才算是过了大年。如果拿三部曲乐章来比拟的话,处于贺年阶段尾声的元宵节,就是中国春节三部曲的高潮华彩乐段。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真正进入新一年的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元宵节之所以得以传承,是因为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团圆,和谐,追求自由,这些都是我们所向往,也是我们的美好期盼,每一个节日之所以可以得到传承就是里面包含了人民的祈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端午节被韩国人抢注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后,很多国人很生气,明明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却被归属到其他国家,元宵节文化内涵丰厚,其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当下民俗节日的世界之争愈演愈烈,我们必须好好保护好,好好的传承下去,才不会面临断层的危机。我们新一代人肩上背负的历史使命责任感是促使传统节日得以传承与发扬的动力。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非物质的文化精神。

元宵节历史传说

汉明帝刘庄信奉佛教,下令皇宫寺庙、民间百姓要在正月十五这天点灯敬佛。后来,这一礼仪逐渐演变为民间盛大节日。元宵节初兴于隋唐年间,得到百姓的普遍欢迎,到了宋代、明代已经很盛了,清代达到极致。

正月十五闹花灯。“正月十五,各地的大街小巷、民宅商铺无不张灯结彩,火树银花乐不完。宫灯、纱灯、鱼灯、龙灯、鸭子灯、楼船灯、跑马灯、蒺藜灯,光彩耀眼;静的,动的,跑画面的,目不暇接。”由国庆说,“灯火象征着希望,中国传统节日中赏灯,表明中华民族对生活的乐观、对未来的期盼。”

若将元宵节看作春节的一部分,那么元宵节就是春节的高潮。民俗专家表示,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合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欢腾、热烈,也道出了元宵节与其他节日的不同之处。这一晚,观灯、猜灯谜、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争奇斗巧,锣鼓喧天,满街鼎沸,游人摩肩接踵,笑逐颜开。所以元宵节也堪称中国人的狂欢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蒙古大汗国的人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蒙古大汗国的人是谁呢?据历史记载,此人就是古代蒙古首领、军事家和政治家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名铁木真,生于蒙古乞颜部孛儿只斤氏族,世为蒙古部落酋长。在蒙古语中,成吉思汗是“海洋”或“强大”的意思。

从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成吉思汗连续兼并了塔塔儿、克烈、乃蛮等部落,统一蒙古诸郡。1206年,他被推为大汗,并建立了全蒙古第一个政权――蒙古汗国。他制定新的军事、政治、法律等制度,创制蒙古文字,促进了蒙古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1211年和1215年,两次向金大举进功,直到黄河北岸,占领中都(今北京)。1219年,首次西征,攻灭花刺子模,在喀勒喀河击败斡罗思和钦察联军,攻取今中亚细亚,直至欧洲东部和伊朗北部,建立了横跨亚欧两洲的蒙古大汗国。1226年,成吉思汗率兵南下攻打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元朝建立后,成吉思汗被追尊为元太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历史上最痴情的皇帝:不纳妃嫔,不料却间接害了爱妻

全文共 1322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皇帝,我们都会想到万人之上的权柄和三宫六院的妃嫔,然而历史上总会出现与众不同之人。明朝就有一位皇帝,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别的皇帝都是后宫佳丽三千,他却不纳妃嫔,独宠皇后一人,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痴情的皇帝了,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专宠却为后来皇后的凄凉晚景埋下了伏笔,这是为何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咱们来说说历史上一对恩爱的帝后,他们就是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以及他的皇后张氏!说起朱祐樘,几乎是无人不知,他就是那位一生只娶一位女人的钟情皇帝。皇帝坐拥天下,富有四海,后宫佳丽无数,但朱祐樘只对张皇后一往情深,实在令人敬佩,但其实间接害了张皇后的,也是朱祐樘!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张皇后出身并不高,她的父亲张峦原是秀才,后来进入国子监,只不过是个监生的身份,只因女儿成为皇后,老张一家才“鸡犬升天”。朱祐樘与张皇后成婚后,两人十分恩爱,根据明朝人的记载“孝皇平生无别幸,与后相得甚欢”,正所谓爱屋及乌,就连张皇后的家人也备受恩宠,“后二弟俱封爵,势倾中外”。

既然张皇后这么得宠,那怎么说她的悲剧是丈夫造成的呢?这事还得从朱祐樘的子嗣情况说起,张皇后与朱祐樘成婚后,共生育两个儿子,长子朱厚照、次子朱厚炜。由于朱祐樘只有这两个儿子,那么皇位只能在这两个里面传承。岂料长子朱厚照即位后,一直嬉戏无度,但却没有降生一个子嗣。1521年,31岁的正德皇帝扔下江山社稷,在豹房中一命呜呼。

长子死了,不是还有次子么?但这个朱厚炜更是一个短命鬼,早在1496年就夭折了,年仅一岁。曾经最幸福的皇后,如今成为世界上最可怜,最孤独的人,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张皇后青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所有的痛苦都被这个至尊至贵的女人所承担。但她不会想到,至尊至尊的身份也将丢失,她的悲剧才刚刚开始。

由于明孝宗没有其他子嗣,明武宗也没有子嗣,大明王朝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谁将成为大明王朝的下一位皇帝呢?根据内阁的提议,经张太后的准许,兴献王之子朱厚熜继承大统,也就是嘉靖皇帝。按照辈分算,朱厚熜是明孝宗的侄子,应该管张太后叫伯母,但是他毕竟继承了皇位,所以应该称为母。

但嘉靖皇帝十分执着于名分,发生了后来的“大礼议”之争,最终嘉靖皇帝获胜,自己的生母被尊为皇太后,而张太后被成为皇伯母。称号的变化,更体现在礼仪上,嘉靖皇帝对张太后的态度十分冷淡,甚至打击张氏一族。张太后的弟弟张延龄为人告发,以谋逆罪准备处斩,张太后借太子出生,屈尊降贵去见皇帝,但嘉靖避而不见。

之后张太后派人去请皇帝,嘉靖也不前往。之后张太后的另一个弟弟张鹤龄也被捕入狱,张太后这次真的急了,她不顾自己的身份,“衣敝襦席藁为请”,也就是说她穿着破衣,跪在席子上请罪,但依然毫无作用。最终张鹤龄瘐死狱中。晚景凄凉的张太后一病不起,最终在1541年撒手人寰。她死后不久,她的另一个弟弟也被处死。

如果明孝宗多娶几个妃嫔,多生几个子嗣,如果明武宗不是那么任性,能多生几个子嗣,那么张太后的结局断不至此!历史没有如果,但她的悲剧确实与孝宗没有子嗣有关,在封建社会,一夫一妻制是极为罕见的,特别是在皇室之中。我们可以说在封建制度下,张皇后的悲剧其实缘自他的幸福,当然这是在封建社会下,才会发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嘉陵桥东村1号(上清寺转盘西北侧),西临特园陈列馆。这里原址是特园,是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前后0和各民主党派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是南方局在重庆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民主同盟的诞生地。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包括中国0和八个民主党派。八个民主党派是中国-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70多年后的今天,新中国的历史已经翻到了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崭新一页。然而,中国0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间团结合作、肝胆相照的历史财富,仍然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时代价值。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这一处“精神富矿”,2004年3月,0中央-部决定,在重庆建立首个“中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2006年5月22日开始动工,2007年6月20日竣工。2007年4月6日,正式批准该馆馆名,并于2008年5月l2日正式开馆。

信息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历史上三支真正的精锐骑兵三国,唐朝,蒙古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三支真正精锐骑兵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之中,战争一直都是频发的,而骑兵作为一支杀伤力很高的军队,在每个朝代都是有的,在这里就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大家公认的伤害力最高的三支骑兵,其中一支来自三国,一支来自唐朝,一支来自蒙古

首先第一支来自三国的就是北魏曹操手下的特种骑兵了,那时候曹操手中是专门培养了一支特种骑兵的,并且这支骑兵历代的首领都是由曹氏的将领来带的,就可以看出来曹操对这支骑兵的看重程度,并且这支军队也是帮助曹操获得了不少战争的胜利。

第二支来自唐朝的就是李世民的骑兵了,这支骑兵是李世民还在秦王位置时候,那时候因为掌握兵权的缘故,所以李世民经常外出打仗,自然会有一支自己亲信的队伍,都是经过严格的训练,虽然只有千余人,但是玄武门之变就是这千余人发挥的作用。

第三支来自蒙古的,不用想那肯定是成吉思汗的骑兵了,那时候成吉思汗带兵打仗,差点统治亚欧大陆,就可以看出这支骑兵的威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丞相张苍,晚年没牙齿靠食人乳活了104岁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张苍其实还是有蛮多的人了解的,他的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他应该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长寿丞相了吧,他活到了104岁,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活到60岁就已经是古稀了,那么这104岁是怎么活到的?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吧!

在中国古代,因为医学水平有限,人们的寿命大多不长,能活个七十岁就已经算是高寿了。令人惊叹的是,在2000多年前,西汉有一位丞相,竟然活了100多岁,这个人叫做张苍,也叫张丞相。

张苍生于公元前256年,处于战国末期,著名的荀子是他的老师,而像李斯、韩非这些,都是张苍的同门师兄;张苍死于公元前152年,活了整整104岁,这在古代那是十分罕见的,更何况还是2000多年前。

张苍秦朝的时候就当过御史,后来追随刘邦,跟着南征北战,也算是开国功臣。他曾辅佐刘邦的儿子刘长,作为相国。到汉文帝时期,丞相灌婴去世,张苍继任为丞相,此时他已经68岁。

张苍在丞相的位置上做了十多年,后来因为保举的人贪污谋私,张苍受到了牵连,从此退出了政治舞台。

张苍退休后,年岁已经很大了,牙齿都掉光了,为了生存下去,只能靠吃人奶度日。他让一些女人当他的乳母,还养了100多位妻妾,竟然因此得以长寿,104岁后才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一段永被铭记的历史

全文共 3336 字

+ 加入清单

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激素,主要用于控制血糖。1921年,加拿大的万津和贝斯特首次发现了它,并于1922年开始在临床上使用,从而挽救了过去死亡的糖尿病患者。

现在人们对胰岛素并不陌生,胰岛素随时都可以在药店买到。它既便宜又容易使用。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人工蛋白质合成仍然是一个没有人攀登过的科学高峰。然而,正是中国科学家在那个时期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克服了这个科学问题。首次在实验室人工合成了具有全生物活性的晶体牛胰岛素。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艰难旅程,在此期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曲折?

这是当时人工合成的最大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实验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

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项目

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发展科学的口号:“我们的人民正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大步前进。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我们的人民已经开始走向科学。”同年,中央政府还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的12年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当时,社会各界人士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都频繁报道好消息。科学家们也倾其所有,在科学领域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向世界展示中国有人才。

下定决心,该怎么办?怎么做?怎么做?一系列问题仍有待解决。

20世纪50年代,蛋白质是世界生物化学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1955年,英国科学家f·桑格率先测定了牛胰岛素的所有氨基酸序列,为人类了解蛋白质的分子化学结构开辟了道路,从而获得了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虽然牛胰岛素的结构是清楚的,但由于当时的条件,很难人工合成。

桑格发表的牛胰岛素分子结构图表明,牛胰岛素由两条分子链组成:A链和B链

受当时形势的影响,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研究“合成牛胰岛素”。1959年,该项目被批准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这个基础科学项目意义重大,难度极大,从未被世界上任何人研究过,最初计划在20年内完成。然而,在那个中国迫切需要证明自己实力的特殊时代,20年太长了,参与该项目的科学家决定将日期缩短至5年。这个计划似乎有点违背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对当时充满热情的年轻科学家来说是如此的自然。为了祖国,他们想攻击这个科学高峰。

当时决定采用“大部队作战”的研究方法,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生物系联合进行研究。参与这项研究的研究人员知道这场战斗将是极其困难的。只有当他们真正投入到研究工作中时,他们才发现困难比预期的要大得多。

有许多困难,你自己去做,勇敢地攀登科学高峰。

当时,中国在蛋白质合成方面没有任何经验。除了味精,它甚至不产生任何形式的氨基酸,更不用说比氨基酸更复杂的多肽合成了。一切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这在科学研究中是多么困难和可怕。

胰岛素所需的17种氨基酸都是进口的。然而,就在项目开始前一年,苏联对华援助专家被撤回,中苏关系达到冰点。当时,欧美国家正试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从这些国家进口合成牛胰岛素所需的氨基酸是绝对不可能的。

年轻的科学家在几个月内建立了一个专门合成氨基酸的工厂,以确保研究过程中氨基酸的供应。由于条件简陋,一栋旧建筑的屋顶上建了一个棚子。科学家自己戴着防毒面具来生产。他们不怕艰难和死亡。他们用无畏的精神跳跃,摘挂在树梢上的科学胜利果实。

然而,尽管克服了许多困难,科学家们发现,只有在他们真正进入实际操作研究之后,科学研究才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现实。在最初的几个月里,似乎没有任何进展。悲观情绪逐渐在研究人员中滋长。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出现了。

总合成胰岛素研究小组成立之初。前排是王(支部书记);中间一排左边4个按钮,左边5个,,左边6个曹,左边7个沈;后排右侧有1名徐根军,2名张,5名龚悦婷,6名沈备。

第一场战斗胜利了,天然胰岛素被分离了。

合成胰岛素项目组的成员之一,1959年,在项目开始的几个月后,邹承鲁领导的小组首次实现了天然胰岛素的分离,解决了合成牛胰岛素研究的第一个关键问题。

邹承鲁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知名生物化学家。

1960年1月,在第一届全国生物化学学术会议上,邹承鲁集团的年轻科学家杜宇昌代表全集团发表了天然牛胰岛素解离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当时保密的需要,这一重大研究成果并未在国际上发表,这也使其错过了诺贝尔奖。

后来,在1961年,美国科学家安芬森完成了核糖核酸酶二硫键的分解和重建工作,从而获得了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

兵团在行动中进退两难。

最初战斗的成功证明了研究方向的设定是正确的,每个参与的人都很兴奋。为了充实研究团队,相关部门还挑选了300多名生物或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参与牛胰岛素合成的研究。

新生的小牛不怕老虎。刚刚走出学校的毕业生认为合成蛋白质多肽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仅仅通过将两种多肽倒在一起,就合成了一种新的多肽。很快,一些团队宣布了A链的合成,而其他团队不愿意落后。后来,他们还宣布了动态人工胰岛素的研究。这些新的部队似乎在一夜之间解决了牛胰岛素合成中的所有问题,并无限接近成功。

然而,这些充满激情的发明在应用阶段都失败了。原本在战斗中团结合作的庞大军队,在军队扩张后陷入困境,变得支离破碎,使得本已捉襟见肘的研究资源变得更加不可持续。

同时,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新中国合成牛胰岛素的研究工作自1960年以来一直陷于困境。

再次起航,征服科学问题。

1964年,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研究,中国科学院决定进行改革。国家科委党组、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项意见(草案)。最重要的建议之一是精简机构,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开展重点研究。这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究工作就可以继续下去了,这项工作已经开始得很好。

根据工作需要,最初由几百人组成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究小组被缩减为一个大约20人的精干小组。很快令人兴奋的消息传来,牛胰岛素的A链和B链成功合成,标志着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研究的最后阶段——A链和B链的成功连接产生了与天然牛胰岛素相同的蛋白质。

最后,合成A链和B链的重担落在了杜宇昌的肩上。1965年9月3日,杜宇昌经过24小时的实验工作和几次模拟运算,完成了A链和B链的人工全合成实验。

经过14天的冷藏,1965年9月17日上午,杜宇昌小心翼翼地收集了一个样品,并用高倍显微镜检查了合成结果。经过六年多的努力,所有的项目团队成员都在等待结果的公布。

在显微镜下,完美的六面体晶体像透明溶液中的宝石一样晶莹闪亮。“我看到了,完美的水晶,我成功了。”当杜宇昌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大声喊着要看水晶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幸福。成功只有最后一步,需要对结晶进行计量并在小鼠中测试活性。

这种完美的六面体晶体是合成牛胰岛素

参与合成工作的龚月亭回忆道:“当老鼠开始抽筋和跳跃时,实验室里所有的人都开始欢呼,忍不住拥抱和庆祝。这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难以言表。”此后,对合成牛胰岛素的研究已经成功完成。

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动物实验成功的现场,右二杜宇昌,右三龚月婷

1965年11月,这项重要的研究成果首次以简要报告的形式发表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并于1966年4月全文发表。

科学通报1966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了两次人工晶体牛胰岛素鉴定会议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家龚月婷

轰动全世界

1966年4月,国际生物化学学会邀请王英来、邹承鲁、龚月亭在华沙欧洲生物化学联席会议上发言,向世界宣读这一伟大的胜利,引起了世界的轰动。

《人民日报》1966年12月24日报道

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祝贺我们的伟大成就。一些著名科学家来到中国,先后参观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我国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已经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尽管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最后一项重大研究成果未能获得诺贝尔奖,但这项重大科学成就为人类福祉和保护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参与人工牛胰岛素研究的科学家们的最高荣誉和最宝贵的价值。

参与该项目的科学家不仅热情高涨,而且具有严谨无畏的科学探索精神。在那种艰难的环境中,他们一步一步地爬上了科学的顶峰。我们赞美他们。

1966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与合成牛胰岛素结晶团队合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南京中山陵真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型陵墓吗?中山陵是怎样的?

全文共 113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中山陵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中山陵是当时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标志物,说到中山陵就要说到中国的近代史了。中国的近代史博大精深,很长时间内都是迸发出了很强大的力量的。那么,中山陵现在在南京,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南京的中山陵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建筑,南京中山陵真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型陵墓吗?中山陵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1925年孙中山因胆囊癌在北京去世,去世前孙中山曾对宋庆龄和汪精卫说,希望自己的遗体可以效仿列宁的遗体做防腐处理保存下来,同时他还希望自己的遗体可以葬在南京。其实早在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紫金山打猎的时候,就曾今对胡汉民表达过自己逝世以后希望葬在紫金山的想法。

委员会成立以后的第一件要紧的事情就是如何按照孙中山生前的遗愿将他遗体妥善处理和安放。当时国内尸体处理和保存技术比较落后,国民党便求助于有经验的苏联,希望苏联能提供保存遗体用的玻璃钢棺材,苏联人也不吝啬,当即答应了下来。

可是后来的事情并不顺利,由于各种原因,苏联赠送的玻璃钢棺材并没有及时运到中国,孙中山的遗体只能暂时安放在一个西式玻璃盖棺木棺内。直到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入殓了半个多月,苏联的玻璃钢棺材才运达北京,但此时孙中山的遗体已经开始腐烂,不具备供人瞻仰的条件了,丧事筹备委员会便决定改用传统的土葬。

从1925年到1929年,丧事筹备委员会前后共举行了69次会议,主要讨论丧事费用、陵墓选址、陵墓设计和工程建设、迎接孙中山灵柩回南京等重大问题。中山陵具体地址由宋庆龄亲自选定,陵墓采用方案征集大赛第一名获得者吕彦直的设计方案,并由其担任总建筑师。中山陵从1925年开始修建,到1931年才全部完工,不过比较可惜的是,由于劳累过度,吕彦直在1929年的时候因病去世,丧事筹备委员会念其功劳,便在中山陵为其立碑以示纪念,至今仍能看到那块石碑。

1929年6月1日,是孙中山灵柩来到南京的日子。这一天凌晨三时许,为迎接孙中山灵柩而修建的中山大道两侧人潮涌动,一时间南京城万人空巷。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国民党高层也是倾巢而出,宋庆龄、孙科夫妇及子女、蒋介石夫妇、宋子文夫妇、宋霭龄、梅屋庄吉等以及国民党中央委员、国府委员、葬事筹备委员、迎榇专员、各国专使代表均在迎接之列。据说,为了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遗容,凌晨便出门来到中山大道等待的人居然有五十余万,真可谓壮观。当天下午,孙中山遗体被葬于南京钟山。

1931年,中山陵三期工程全部完工,总面积达到了八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如下图。

孙中山先生是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大革命家,贵为国父,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并不为过,但是当时国家贫穷,还要花费巨资修建陵墓,我以为并不十分妥当,完全可以等到国富民强的时候再行修建陵墓也不迟,不如把这些钱用在国计民生上岂不是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日本天皇宝座有什么历史,为和上面有9只中国神鸟?

全文共 161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日本天皇的事情,最近小编也关注了下,其他的事情小编不感兴趣,但是有一件事情小编十分的感兴趣,话说这个日本天皇宝座好像非常的有意思啊,上面还有9只中国神鸟,话说这个日本天皇宝座的历史也非常的悠久,那么有的人了,这个日本天皇宝座到底有什么故事呢?为何上面有中国9只神鸟呢?下面我们继续来借米分析看看吧!

当地时间22日下午,日本第126代天皇德仁在东京皇居正殿举行“即位礼正殿之仪”,向国内外宣告即位。在此次即位仪式中,德仁天皇所登上的宝座“高御座”备受关注。

今年4月30日,日本明仁天皇宣布退位,5月1日,德仁皇太子即位,成为日本第126代天皇,日本正式进入“令和”时代。

共同社称,出席即位仪式的有194个国家和行业的代表等2000多人,包括外国元首、王族、政府高官,以及日本国内的皇室成员、三权之长、知事等。

即位仪式沿袭传统

据共同社消息,下午1时,“即位礼正殿之仪”正式开始。天皇身穿传统装束“黄栌染袍”进入皇居正殿“松之间”,他身后是捧着国玺、天皇私玺,以及日本皇室神器草薙剑和八尺琼勾玉的侍从官。

随后,天皇登上宝座“高御座”,侍从官将剑、玉、玺等安放在御座前的桌上。雅子皇后则身穿十二单衣站在旁边的“御帐台”。

向来自国内外的宾客致敬后,德仁天皇宣布即位并发表讲话。

“上皇陛下30多年的在位期间,始终祈愿国民幸福和世界和平,无论何时都与国民苦乐与共,身体力行地展示其内心,我对此再次深切感念。”

他表示,“我立誓在始终祈愿国民幸福和世界和平,贴近国民的同时,遵循《宪法》,作为日本国与日本国民统合的象征履行职责。”

天皇结束发言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读名为“寿词”的贺辞,然后携一众官员三呼“万岁”。

长安街知事注意到,即位仪式结束后,新天皇、皇后本应坐着敞篷车上街,参加庆祝游行接受民众祝福。但由于超强台风“海贝思”造成的影响惨重,原定于22日举行的庆祝巡游将延期至11月10日举行。

今晚,日本皇宫还会举行庆祝宴会“飨宴之仪”,天皇夫妇将与外国宾客等共进晚餐。明日,他们将邀请外国的国王等王室成员到皇居交谈。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将忙碌起来。他将同约50个国家的政要举行单独会谈,开展每天会见十几人的“马拉松式会谈”。

“宝座”装饰中国神鸟

在此次即位仪式中,德仁天皇所登上的宝座“高御座”备受关注。

“高御座”是天皇权力的象征,从大约公元8世纪开始,就一直用于天皇的加冕典礼和其他重要的皇室仪式。

此次亮相的“高御座”是1915年为大正天皇即位礼制作的,它高约6.5米,重约8吨。

“高御座”(左)与“御账台”

“高御座”全座未使用钉子,均用榫卯结构接合,其黑漆底座上竖起的8根圆柱支撑起整个大顶。

日经中文网称,“高御座”顶上有大小9只灵鸟和凤凰的装饰,是古代中国传说中在品德出众的天子的治世之下才会出现的神鸟。

此外,雅子皇后登上的“御账台”则是在大正天皇即位礼的时候首次设置的,比“高御座”略小巧一些。

由于自上次使用以来老化严重,在本次即位礼开始之前,宝座被拆分成将近3千个部分,于2018年9月用卡车运送到了东京的皇居,由专业人士对其进行了重新刷漆等修缮工作。

日本政府编列了约5亿日元(约3200万元人民币)预算,用于修复及运送宝座。

安保等级“史上最高”

长安街知事注意到,为确保即位仪式的安全,东京的安保措施升至最高等级。

据日本《每日新潮》杂志介绍,日本政府在时隔20年后再次组建了“最高警备本部”,本部长由日本警视厅总监担任。

此外,日本从全国各地的警察局抽调了精锐警护官,他们将开着巡逻车、警护车,结伴在机场、酒店、大使馆等重要位置反复巡逻。安保等级堪称日本“史上最高”。

知情人士透露,这次德仁天皇即位庆典跟警备相关的预算超过38亿日元,比29年前明仁天皇即位时的54亿日元减少了约30%。

但并不意味着这次的警备力量打了折扣,因为这次使用的最新装备都是2016年G7伊势志摩峰会召开时购买的,还有一些预算划入到了明年东京奥运会的警备费用当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