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古代单挑王精彩20篇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礼仪形式。年元旦、春节这一民俗节日是从周朝开端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晚辈给长辈拜年的风俗就此开始出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中国古代单挑王,欢迎借鉴参考。

浏览

6811

文章

288

篇1:中国古代着装礼仪文化

全文共 2289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古装剧,神州大地亦自然地掀起一股“古装热”。对古装情有独钟的小伙伴们,特为你们呈上历代服装视觉大餐,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中国古代着装礼仪文化,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中国古代着装礼仪文化

我国传统服装在历代的演变

1、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服饰

原始时代的服装形式,虽有个别考古资料的发现,但由于材料太少,还不能对该时期的服饰作详细的说明。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周初制礼作乐,对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冠服制度作了详细规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装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这两种服制,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春秋时期胡服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在服装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深衣的广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促进了汉族宽衣博带、长裙长袍服装的改革。赵武灵王为了军队的战斗力,冲破阻力,下令全国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学习骑射,终于使赵国强盛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装改革,胡服从此盛行。伴随胡服也传来了带钩,它是用于结束革带的,由于它比革带的扎结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很快就流行起来。

相关知识:“胡”是个模糊用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时专指匈奴,有时泛指从东北到西北诸游牧民族,有时甚至还要更宽泛一些。因此,胡服是指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他们为了游牧骑马的需要,多穿窄袖短衣、长裤和靴子。沈括说:“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一个“全”字,或者把话说得有点过分,但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发展确实影响极其巨大。

3、传统冠服制在在汉代的确立

汉代深衣仍很流行,汉代是传统冠服制的确立时期。汉代的裤是开裆的,裤,古称绔。《说文》:“绔,胫衣也。”《释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由此可见,当时的绔是开裆的,外罩以裳或深衣。后虽然出现满裆裤,但开裆裤仍长期存在。

4、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的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服装史上又一个大转变的时期。由于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胡服成为社会上司空见惯的装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受胡服的影响最为强烈。他们将胡服中窄袖紧身、圆领、开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饰中来。汉族贵族也在胡服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方法是将其长度加长,加大袖口和裤口,改左衽为右衽。但礼服仍然是传统的汉族礼服形式。

5、隋唐时期服装的转变时期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使其能上承历史服饰之源头,下启后世服饰制度之经道,所以,这一时期成为我国古代服饰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男子的常服为幞头、袍衫、穿长靿靴。但此时的袍衫与前朝略有不同,式样为圆领、右衽、窄袖、领袖裾无缘边。此外,还有襕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样。这种袍衫主要是受胡服影响,并且与汉族的生活习惯和礼仪特点相结合,形成了这时期袍衫的风格。

6、宋代的服装趋于保守

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在服装式样和名称上略有差异。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样有广袖大身和窄袖紧身两种。穿褙子和半臂的习惯极为普遍,但都不能作为礼服穿用。总的来说,宋代的服饰比较拘谨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鲜艳,给人以质朴、洁净、淡雅之感,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7、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既沿袭汉人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沿袭汉唐和宋代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辽金男子的服饰多为圆领、袖的缺胯袍,着长统靴或尖头靴,下穿裤,腰间束带。元代男子的服饰有汉族的圆领、交领袍,也有本民族的质孙服,其形制与深衣类似,衣袖窄瘦,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间有无数褶裥,形如现今的百褶裙,在腰部还加有横襕。领型有右衽交领、方领和盘领。下穿小口裤,脚穿络缝靴。服色以白、蓝、赭为主。此外,元代服饰在质料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棉花的广泛种植,棉布成为服饰材料的主要品种。

8、明代的服装继承前代,清代服装对近代影响较大

明代的服饰,大体上沿袭唐制,但宋元服装形式中的某些式样也有保留。清代的服饰对近现代服装形式影响较大,清代男子服饰可分为三种:汉族传统服装;满族民族服装;外来西洋服装。清代袍的式样,是在汉族传统基础上加以变化,并吸取满族服装特点。一般袖子比较窄瘦,礼服是箭袖,又称马蹄袖。袍身用钮扣系结。右衽大襟,圆领口。皇室的袍有前后左右四开气,而士庶男子只能在左右开气。马挂是清朝特有的服装。它式样多为圆领,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有长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为平袖口。直到清末西洋服装传入和辛亥革命后,我国的服装才起了重大变化,进入了近现代服装发展阶段。

我国传统服装的两种基本形式

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礼记·深衣》注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甚至现今的连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

全文共 997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知道屈原屈大夫,一个忠心爱国却报国无门而绝望自杀的才子。你知道他的《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吗?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地楚国丹阳,湖北省宜昌市,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朱熹《楚辞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赋注》等注本。

《离骚》节取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年初中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必备训练题填空题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13、杜甫,字子美,自称____________,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________”。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其诗代表了________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_________”。首创即事名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了后来白居易为首倡导的__________________。

14、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中唐_______________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唐宋八大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四大美女是哪四个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四大美女是貂蝉、杨玉环 、西施、王昭君。通常“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讲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讲的是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讲的是杨玉环贵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

四大美女是哪四个

王昭君

对于王昭君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她是汉朝外嫁到西塞的美女公主。她在去西区匈奴的路上,见路边一片荒凉,心里不觉难过起来,拨动了琴弦,奏起了悲伤的琴声。头顶南飞的大雁,听见这悲凉的琴声,低头看见马车上这个漂亮的女子,都忘了摆动翅膀,一下子从天上落了下来。从那以后,王昭君“落雁”的故事也就传开了。

貂蝉

喜欢耍王者荣耀的朋友肯定很熟悉貂蝉。“闭月”是貂蝉的代称。据说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

杨玉环

杨玉环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实杨玉环开始进宫并不受宠。因为见不到君王杨玉环终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唐玄宗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

西施

西施是四大美女之首,传说有一天她正在河边洗衣服,她的脸庞倒影在水里,显得她更加美丽。游过去的鱼儿看见了她的倒影,竟然忘记了游泳,渐渐地沉到了水底,西施从此也有了“沉鱼”的美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古代十大名花是哪些

全文共 1033 字

+ 加入清单

花香飘逸着我们的生活,花色点缀着我们的空间,有花的季节,心情总是那样舒坦,视野总是那么明朗。中国十大名花以其艳丽的色彩,浓郁的芳香令人赏心悦目,它们被赋予了种种的象征,深受国人的爱戴。那么,它们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1、热情如火——月季

月季素有“花中王后”之美誉,花大色艳,四季开花不断,象征着永久胜利。

2、凌波玉立——水仙

水仙素有“凌波仙子”之美称,花似金盆,叶如玉带,屹立水中,象征着恬静幽雅。

3、独立冰霜——菊花

菊花素有“花中隐士”之雅号,临霜开放,千姿百态,其形其态引人称颂,象征着高洁清逸。

中国古代十大名花

4、凌霜傲雪——梅花

梅花素有“梅占百花魁”之美誉,其傲霜斗雪的精神历来为众人所称颂,它象征着坚贞不屈的品格。

5、富丽堂皇——茶花

茶素有“花之寿者”的雅号,姹紫嫣红,象征着英勇顽强。

6、清新脱俗——荷花

荷花素有“花之君子”之美称,凌波荡漾,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高洁无邪。

7、总领群芳——牡丹

牡丹素有“花中之王”之美誉,花大叶鲜,国色天香,其形态令人赏心悦目,象征着高贵典雅的气质。

8、从容优雅——兰花

兰花素有“王者香”之美誉,兰叶青翠,花色脱俗,姿态婀娜,香气飘逸;象征着高尚正气与清雅脱俗。

9、繁花似锦——杜鹃

杜鹃花色丰富,生长适宜,象征着深情怀乡。

茶花知识延伸:

茶花(学名:Camellia japonica L.)又名山茶,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古名海石榴,性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因其植株形姿优美,叶为浓绿绿而光泽,花形艳丽缤纷,而受到世界园艺界的珍视。茶花的品种极多,是中国传统的观赏花卉,“十大名花”中排名第八,亦是世界名贵花木之一。原产于中国东部,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云南各地,朝鲜、日本、台湾和印度等地普遍种植。

历史发展

我国山茶花的栽培早在隋唐时代就已进入宫廷和百姓庭院了。

到了宋代,栽培山茶花之风日盛。南宋诗人范成大曾以“门巷欢呼十里寺,腊前风物已知春”的诗句,来描写当时成都海六寺山茶花的盛况。

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王象晋《群芳谱》,清代朴静子的《茶花谱》等都对山茶花有详细的记述。到了七世纪时,山茶首传日本;十八世纪起,山茶多次传往欧美。

生长习性

茶花生长适温在20~25 ℃之间,29℃以上时停止生长,35 ℃时叶子会有焦灼现象,要求有一定温差。环境湿度60%以上,大部分品种可耐-8 ℃低温(自然越冬,云茶稍不耐寒),在淮河以南地区一般可自然越冬。喜酸性土壤,并要求较好的透气性。

以利根毛发育,通常可用泥炭,腐锯木,红土,腐植土,或以上的混合基质栽培。茶花春秋冬三季可不遮阴,夏天可用50%遮光处理。茶花的花期较长,一般从10月份始花,翌年5月份终花,盛花期1~3月份。

11、十里飘香——桂花

桂花素有花中月老之美称,遍地生香,象征着异乡情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分别为:

1.指南针

指南针的前身是司南,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这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最早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体做成的,这说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发现了天然磁铁及其吸铁性。11世纪中叶时中国大科学家沈括在所著的《梦溪笔谈》中,介绍了指南针的人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发现和指南针的架设方法。

2.造纸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人们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中国历史上有丝絮纸和作书写用的缣帛纸和蔡侯纸,其基本工艺一直沿用至今。

3. 印刷术

1974年于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的《陀罗尼经》,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单页版印度梵文。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详细介绍了活板印刷术的全过程,通俗易懂,非常详细。

4.火药

当时的火药一种黑色或棕色的炸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机械混合而成,最初均制成粉末状。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炼丹术的目的和动机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实验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

指南针、纸、印刷术和火药这些发明创造是中国古代先民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迹,是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古代是如何植树造林的

全文共 776 字

+ 加入清单

先秦时期,《礼记》记载:“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早在先秦时期,就设有专门掌管国家山林的官员,此类官员称为“林衡”或“山虞”。山虞主要负责制定保护山林资源的政令,对树木的栽种砍伐进行决策。林衡职位相对较低,受山虞领导,主要职责是巡视山林,执行禁令等。即使是在诸侯混战、四方割据的春秋战国,植树依然盛行。

在秦汉时期的壁画与画像石、画像砖中可以见到大量的树木形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下令在道旁植树。《至言》记载:“秦为邓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树以青松”,可见当时植树之盛。西汉时期拥有很多树木的人,财富可以与千户侯相比。

隋唐时期,隋炀帝虽留下万世骂名,但非常重视植树造林。他爱酷爱种柳树,曾诏令民间每种活一棵柳树,就赏细绢一匹。唐代王公以下皆有“永业田”,相当于现代的“自留地”。在永业田里必须种上一定数量的树木。唐朝还规定,凡驿站与驿站之间,都要种上道树。开元年间,还下令各地在通衢两旁都种上各种树木,以荫蔽行旅。

宋元时期,宋太祖赵匡胤根据植树多少把百姓分成五等,并下令凡是垦荒植桑枣者,不缴田租。对率领百姓植树有功的官吏,可晋升一级。这就足见朝廷对种树的重视。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其中规定,每丁岁种桑、枣二十株。土性不宜者,可种榆、柳等。同时严饬各级官吏督促实施,如失职或审报不实,按律治罪。

明清时代,植树规模有更大发展。明太祖朱元璋,人称“植树皇帝”。到朱元璋退位时,据说全国各地栽种树木达几亿枚之多。清朝前期,也要求地方官员劝谕百姓植树,禁止非时采伐和牛羊践踏及盗窃之害。鸦片战争后,一批有识之士提倡维新,光绪皇帝曾诏谕发展农林事业,兴办农林教育。

今天小编对中国古代是如何植树造林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植树造林有什么用以及其他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重视孝道的中国古代没有母亲节?看了才知道原因

全文共 89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一个极为注重礼法的国家,对比西方文化,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但我们现在过的母亲节却是一个正宗的“洋节”。

母亲节的传统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母亲节并不是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而是在1月8日,古希腊人向希腊众神之母瑞亚致敬。我们现在过得母亲节是来自美国,1907年,美国修女安娜.查维斯夫人发起向各界发起的呼吁,“但愿在某处、某时,会有人创立一个母亲节,纪念和赞扬美国与全世界的母亲。”这一呼吁开始受到政府冷遇,但孝毕竟是人性最根本的诉求之一,安娜的呼吁很快得到了普通民众的支持,并很快由最早的费城席卷美国各州,1914年,美利坚合众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此后,母亲节便在各国开展。

重视孝道的中国古代为什么不设一个母亲节呢?

的确,中国古代特别为女性设定的节日并不多。但在非常讲究礼法的那个时代,对子女来说,只要在家,每天都是父亲节、母亲节,哪一天都得孝敬父母,尽孝道,只要在家,天天都要给父母请安,孝敬父母,关爱家长不只是一天纪念的事。中国没有专门的设定一个日子来纪念,没有用节日表达某种感情的传统,应该是更希望用中国传统的礼法来强化这种感情,比如儒家说的天地君亲师的道德约束等。

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孝道”,中国古代把孝看作百善之首,在汉代,一个人如果“孝”是可以被推荐去当官的,这叫“举孝廉”,皇帝更是以“孝”治天下,汉代皇帝的谥号中就都有一个“孝”字,比如我们熟悉的汉武帝,就是“汉孝武帝”。

我们熟知的《弟子规》对子女的言行也进行了规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子女在父母以及长辈面前不可大声说话、直呼其名,父母、长辈吩咐你坐、你才可以坐。在父母、长辈面前不可有大的动作。

在以前,不孝是最重的罪。“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吕氏春秋》;在汉代,由于汉朝皇帝出了名的多孝子,当时“不孝罪”被判“弃市”,即直接拖到闹市斩首示众。汉代的选官也被称为的“举孝廉”,从汉惠帝开“举孝授官”之先河后,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真实画像公开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很多朋友都好奇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到底长什么样子,但那个时候有没有相机所以根本没办法把她们的容颜给保存下来。不过现代可以通过模拟技术,还原四大美女的样貌,算是帮大家圆一个梦了。其实有时候把四大美女当做一种想象也挺好的,看到真正的样子可能还会失望。毕竟其中有些人物出身在千年以前,当时的整体审美和我们现在的审美非常不一样。唐朝时期,大家就会喜欢胖一点的女子,但到了如今好像瘦才是唯一真理了。

被称之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的古代四大美人,应该是西施最美,因为——“沉鱼”被排在四大美女之首。

不过,由于时代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四大美女应该各有千秋,她们个个都国色天香,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她们都与当时的重大历史件有着扯不断的关系,也因此才千古留名。不然话,历史上有那么多那么多的美女,谁还能记得她们是谁呢?

闲话少说,那么流传了千古的四大美人究竟谁才是最美呢?让我们找出她们的画像来比较一下吧:

1、西施浣纱

西施,出生春秋战国时期,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她从小就长得天生丽质,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国难当头之际,西施以身许国,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从而把吴王迷惑得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最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

2、貂蝉拜月

貂蝉,出生于东汉末年,从小生得国色天香,是王允王司充的歌女。当时,董卓将要篡夺东汉王朝,王允便利用貂蝉设下美人连环计。他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而董卓与吕布为义父子关系,但二人都是好色之徒。此后,貂蝉周旋於此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从而父子反目为仇,而被众英雄所杀。

3、贵妃醉酒

杨贵妃,名杨玉环,出生于唐明皇时期。她自小通晓音律,有着倾国倾城之貌,并且还能歌善舞。大唐皇帝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超群之后,便纳为贵妃。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千古名诗,就是说的杨贵妃,由于她非常喜爱岭南荔枝,于是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来。

4、昭君出塞

王昭君,出生于西汉元帝时期,她从小长得漂亮而聪明懂事,所以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宫中。当匈奴发生内乱时,一个呼韩邪单于,逃到汉朝来,亲自朝见汉宣帝,并请求娶汉人为妻。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遂将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并改元为竟宁。公元前33年,王昭君抵达匈奴后,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并生下一子,这就是著名的“昭君出塞”。

那么,朋友,看了她们四个的的画像,你觉得谁最美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古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欧阳询的书法特点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的四大书法家,指的是唐朝初期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唐朝后期的柳公权和元朝的赵孟頫四位书法家。而这四位书法家的书法特点都不同,那么本期名人书法,想要了解的就是欧阳询的书法特点。

一、书法特点

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司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欧阳询楷书碑版多为中楷,主要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等。

二、用笔特点

欧阳询书法用笔方整,略带隶意,笔力刚劲,一丝不苟。清包世臣曾说:“欧字指法沉实,力贯毫端,八方充满,更无假于外力。”就是说欧字强调指力,写出的笔画结实有力,骨气内含,既不过分瘦劲,又不过分丰满。每一笔画都

是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轻重得体,长短适宜,恰到好处。欧字的用笔还讲究笔画中段的力度,一些横画看上去中段饱满,得“中实”之趣;一些字的主笔都向外延伸,更显中宫紧密,尤其是右半边的竖画,常向上作夸张延伸,显示其超人的胆魄。这些都是欧字用笔的独特之处。

你可能也喜欢:

古代名人故事之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

古代名人故事之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之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

古代名人故事之范缜卖论取官我不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古代文人能长寿的原因

全文共 1042 字

+ 加入清单

长寿几乎是世界各民族的追求。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等强大的帝王,也不能免俗地求仙、服用灵丹妙药,以求长生。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发现,百岁以上的老人有一种共同的基因突变,科学家表示这一发现有助于找到减缓人类老化的方法。

中国古代文人为什么能长寿?

据专家根据史料推算,中国古人的平均寿命大概在30岁左右,就是到了建国前也不过35岁而已。这与古代自然条件的恶劣,医疗条件的欠缺,艰苦的劳作,瘟疫流行,战乱频仍不无关系。但即便如此,中国古代的文人似乎算是一个特例。他们中活到八九十岁甚至于逾百岁的寿星不乏其人。

据已有资料显示的古代文人的平均寿命:先秦两汉时期,生卒记载明确的文人有20人,平均寿命为58.4岁。这其中孔子活了73岁,荀子74岁,庄子83岁,孟子84岁,墨子92岁,汉朝的伏生活了92岁;隋唐五代79人,平均寿命为65.6岁,“药王”孙思邈活了141岁,以“欧体”传世的书法家欧阳询85岁,“柳体”的创造者、大书法家柳公权88岁;宋代82人,平均为65.6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人陆游享年85岁;金元29人,平均寿命为67岁,画家书法家黄公望卒年85岁;明代77人,平均为64岁,善音律的冷谦享年150岁,“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活到90岁;清代126人,平均为63.4岁,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美誉的黄宗羲享年85岁,桐城学派代表人物“桐城三祖”姚鼐84岁、刘大櫆83岁、方苞81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文人的平均寿命,大概是古人平均寿命的一倍左右。

中国古代的这些文人为什么较常人的寿命要长些?笔者认为他们身上存在着三点共性的原因

一,善修养、重情操。修身可以养性,读书可以怡情,当然也可以消愁解闷了。中国古代文人以圣人为楷模,心态较常人也有优越感,多数时候能保持一份心灵上的恬静与淡定,可以说精神上是充实的。行为上又多奉行中庸之道,处事平和,不温不火,这些都是极助于养生的。

二,有坚忍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性格,从而也赋予了古代文人顽强的生命力。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的指导思想给古代的文人锁定了人生目标,从而也培育了他们顽强韧性的特性,也不断磨练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古人年近花甲仍孜孜读书以求功名的大有人在。这种精神和毅力让他们遇事不公之时能隐忍,于不开心处能释怀。

三,勤奋多思。勤于用脑有益于健康,文人自是用脑很多,脑细胞充满活力,衰老的自然慢些,也只有身心都健康人才能长寿。

可见中国古代文人的性格和处事态度是他们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PS如何制作中国古代风格的封面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为大家介绍怎么制作古风封面的方法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过来参考一下!

步骤

先用PS打开一张底图,这里是PS CS3。

底图很重要,它能体现你游戏的主要风格,甚至是内容。

因为这个做的是百科,就用这一张,别忘了改图的尺寸。

这时再打开一张书法素材(这里是用的书法笔刷),拖入底图,把空白填满。

一张书法素材一定不够,就不停地复制,然后填满。

然后就会变成这个样子。

右下角有很多图层,除了底图,其他的都合并。

就变成了两个图层。

书法图层调低透明度。

再用橡皮擦擦去一部分书法。

打字,同时确定好字体和字的大小。

因情况决定是一个字一个字打,还是几个字几个字打。

排字。

这时需要放入一张合适的墨迹素材,最好与周围相衬托。

将这个红色墨迹素材的图层放在书法素材图层上面。

把它移动到合集两个字下面,调整大小到合适。

加上拼音、作者、点击封面开始游戏,排版怎么好看怎么来。

加上标签!

比如这个百科

还是一样,排字。

再次放入一张墨迹,修改大小后放在标签下面

最后一步,合并图层,保存。

注意事项

书法素材一定要调低透明度!

墨迹素材放在书法素材上面,不要放在字上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古代的天文台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在夏代的时候,中国就有了天文台,那时候把它叫做“清台”;商代叫做“神台”;周代叫“灵台”。从很早以前开始,中国的帝王就认为他们是上天之骄子,受命于天来统治天下,只有他们才有权知道上天的意旨。因此,只有天子所在的都城才有天文台,“天子有灵台,以观天文,……诸侯卑,不得观天文,无灵台”。早期的灵台不仅进行天文观测,还是祭祀和每月初一举行告朔仪式的地方。后来,随着天文工作和祭祀活动日益扩大,灵台成为专门进行天文观测的场所,而祭祀和告朔则在社坛神庙和明堂进行。

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在今天的河南省偃师县境内,是在东汉中元元年(56)建造的。这座灵台在当时属太史令管辖,设有一个灵台丞主持全台的工作。全台共有四十二名工作人员,其中十四人负责观星,两人负责观测太阳,其它人则分别负责对风、气、晷影和钟律进行观测和测量。这座天文台从管理和组织上都已经相当完备,对后世官方天文台的建立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汉代以后,历代均有天文台,其规模和人员编制更为宏大,管理和组织更加完备,成为天文观测和历法编制的重要场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古代有没有女医生?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史书上记载的我国古代最早的女医生是汉武帝时期的义妁,她是当时的河东(今山西省)人。

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女医生呢?有人答曰:“有,稳婆是也。”想想也是,接生婆也算妇科大夫了。那一般意义上的女医生有没有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不过中国古代男尊女卑,一些中医师又规定传男不传女,所以女医生就比较少见了,但依然有些女医生的故事流传了下来。她们医术精湛、救死扶伤,深受当时百姓的爱戴。

西汉时期,山西复县有位叫义妁的女子,是中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女医生。她从小就对学医感兴趣,十几岁就上山采药,为乡亲邻居治病,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一次,村里来了一个腹部膨大的人,奄奄一息。义妁认真察看后,用针在他腹部和腿上扎了很多下,并喂服中药。过了一段时间,病人肿块消退,竟奇迹般痊愈了。汉武帝知道后,就召义妁进宫,专为太后看病。义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女医生。

晋代葛洪是个著名的炼丹家,著有《抱朴子》一书。他的妻子鲍姑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医学家,二人夫唱妇随,在深山老林炼丹采药好不快活。在岭南一带的罗浮山,二人经常为民治病,人们尊称鲍姑为“鲍仙姑”。据说《肘后备急方》为其与丈夫合著。在越秀山下,至今还有纪念她的“鲍姑艾”和“鲍姑祠”。

宋代也有一位著名的女医生,叫张小娘子。她的医术既不是来源于祖传,也不是随夫行医所得。据说她年轻的时候曾遇到一位云游郎中向其讨水喝,张小娘子一看此人皓首银髯,气度不凡,就赶紧让到屋里,好酒好菜招待。临去时,老人传授给她很多开刀和制膏的外科秘方,并赠他一本《痈疽异方》。后来张小娘子通过不断实践,终于成为一名外科名医,经她医治的疮疡痈肿病人都是药到病除。

明代有一位叫谈允贤的女名医,其父曾担任朝中侍郎之职,祖父母也精通医道,算是医药世家。她非常喜欢学医,祖母临终时把秘方和制药工具都传给了她。她在妇科方面非常有名,当时一些大家闺秀得了妇科病,碍于礼教不便医治,就去找她。她的《女医杂言》流传后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古代的皇帝们大多短命是什么原因_皇帝为什么都那么短命

全文共 3261 字

+ 加入清单

有史以来,皇帝总是要比普通人短命得多,而且大都是开国的皇帝比较长寿,越到后来,就越是短命。下面给大家分析皇帝们大多短命的原因,欢迎大家来阅读。

皇帝的起源

“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皇为上,帝为下”。古人所说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词则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万物之主。

中国最早所谓的“皇帝”,是对“三皇五帝”的统称。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传说中的三个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即天帝,后来许多国家混战,各自称帝,出现西帝、东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来到人间,成为超越“王”的人间尊号(也有说是部落时期的黄帝、炎帝、蚩尤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将“皇”“帝”这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称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先秦时期,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后”或单称“皇”、“帝”,如:帝尧、帝舜、夏后禹、商汤王、周文王、周武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嬴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就“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嬴政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决定兼采“皇”、“帝”之号,将这两个称呼结合起来称为“皇帝”,成为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世俗称“秦始皇” ,从此天子称为皇帝。至我国明代,行文中“皇帝”一语已经很常见,如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皇帝曰:‘巡抚佥都御史可立厥治行劳哉,赐汝朱提文蟒。汝(袁可立)嘉而毛帅骄愎不协,蛊于兵,满蒲昌城袭报用敢献功。”

自公元前3000年至前21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还有一说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传说伏羲氏(又称羲皇),以通神明之德创八卦,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致嫁娶,以丽皮为礼,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又创造了五弦琴,即后来的七弦琴。而已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约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她练石以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神农氏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开始蜡祭和市场。看来,至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社会。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原居于西北,建都有熊(今河南新郑)。炎帝,姜姓,号烈山氏或厉山氏。时南方强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领蚩尤率领之下,和炎帝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黄帝求救,并结为联盟。炎、黄二部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下,大败蚩尤,结果蚩尤被杀。涿鹿之战后,炎黄两部落发生战争,黄帝击败了炎帝。从此,中原各部落咸尊黄帝为共主,炎、黄等部落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中华民族素自承为“黄帝后裔”,又因炎、黄两部落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也称为“炎黄子孙”。

1.

2.

3.

4.

皇帝短命的原因

前几年我无聊时,忽发傻劲,拿中国各个朝代和皇帝的寿命,作过一个统计。最短命的王朝是南北朝(例如南朝的“宋”,在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中,算是最长命的王朝,共五十九年,而五十九年中,却换了八位皇帝。最短命的“齐朝”,二十四年中换了七位皇帝),但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皇帝有死于非命的,有被废立的,这个不算。其次皇帝寿命平均最短的是东汉,开国的皇帝刘秀(汉光武帝)算是最长命的了,活到六十二岁。其他十二位皇帝,有四位都是未过十岁,在孩童时代就夭折的。有六位皇帝是三十岁左右就死掉的,只有两位皇帝活过四十岁(明帝和献帝)。十三位皇帝总共的岁数是三百八十五岁,平均寿命不到三十岁。

比较来说,最长命的王朝是中国最后的一个王朝——清朝,从入关之后算起至辛亥革命止(一六四四年至一九一一年),共二百六十八年,只不过换了十位皇帝,其中还有一位“古稀天子” 乾隆,活到八十九岁,算是历代皇帝中最长命的(无信史可考的、传说中的长命皇帝不算)。

清代十位皇帝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呢?有数得计:顺治(二十四),康熙(六十九),雍正(五十八),乾隆(八十九),嘉庆(六十一),道光(六十九),咸丰(三十一),同治(十八),光绪(三十八),宣统(六十一),十位皇帝总共的岁数是五百一十八岁。平均寿命不到五十二岁,亦不过“中人之寿”而已!

这种现象,看似奇怪,实是理所必然。我们平常也可看到,劳动人民多是健康长寿,而富贵人家娇生惯养的子弟,却常常都闹毛病,经不起风吹雨打。富贵人家尚且如此,何况“贵为天子”的皇帝。皇帝的家庭是与社会隔离的,也是与大自然隔离的,他们过着皇宫的阴暗生活,又哪里会长命?而且更大的原因是,荒淫的生活方式本来就等如慢性自杀,就是健康的人也受不了,更何况那些皇帝在遗传上已经是体质脆弱的呢!

溥仪的身体本来也很弱,据《末代皇帝》一书说,他的许多毛病,还是由于在俘虏营中的时候,一方面得到适当的医疗,一方面从事合乎体力的劳动,因而才转弱为强,健康起来的。

皇帝由来

先秦时期,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后”或单称“皇”、“帝”,如:虞帝舜、夏后启、商王纣、周文王、周武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嬴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就“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嬴政反复考虑,决定兼采“皇”、“帝”之号,称为“皇帝”。自此以后,“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世俗称“秦始皇” 。[3]

陛下由来至我国明代,行文中“皇帝”一语已经很常见,如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皇帝曰:‘巡抚佥都御史可立厥治行劳哉,赐汝朱提文蟒。汝(袁可立)嘉而毛帅骄愎不协,蛊于兵,满蒲昌城袭报用敢献功。”

人们在文艺作品中,经常会看到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的情况。为什么把皇帝称为“陛下”呢?“陛下”是封建时代

上皇由来臣民对皇帝的称谓。“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以示皇

权的崇高。“陛下”这一称呼《韩非子》已有之。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后来,人们就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直接称呼,表示自己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在礼仪上不敢忘记自己本来无此资格。

上皇,是太上皇帝(太上皇)的简称。

皇帝宫殿秦朝末年,楚汉争霸,汉高祖刘邦最终取得了胜利。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刘邦十面埋

伏,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突围不成,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每天都去参拜自己的老父亲。谁知有一天当他又去参拜父亲刘太公(刘煓)时,却见父亲穿着一件旧袄,手拿扫帚,毕恭毕敬地迎接他。刘邦大吃一惊,急忙上前搀扶父亲,而刘太公却连连后退。刘太公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然是您的父亲,也只是一个平头百姓,平头百姓不敬皇帝,是要被杀头的。我也不想为这事坏了天下的法纪。”汉高祖犯了愁,对于怎样才能不失礼度地对待自己的父亲,他一直想不出个好办法。后来,有个大臣说秦始皇曾尊去世的父亲为太上皇帝,建议刘邦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帝”。刘邦听了这话大喜过望,马上举行大典,将刘太公扶上太上皇帝(太上皇)之位。皇帝的父亲从此就被称为“太上皇帝”,这一叫法历代沿袭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年初中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必备训练题填空题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19、辛弃疾,字幼安,号_______,与苏轼并称“_________”。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宋词中成就卓异者,继承并发展了_________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20、关汉卿(字),名一斋,号已斋叟。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元曲四大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21、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主要作品为《震川文集》(有《___________》、《先妣事略》等)。他推崇唐宋古文,被称为“_________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元旦节要吃什么 中国古代元旦饮食习俗大盘点

全文共 2677 字

+ 加入清单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下面小编来给大家盘点中国古代元旦饮食习俗,大家快来看看吧!

胶牙饧

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胶牙的含义是“使其牢固不动”。实际上此俗寄托了长寿的美好愿望,因为牙齿坚固,能吃能喝,自然身体健康。隋注还说“今北人亦如之”,可见此俗的广泛性。自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殷判官》有“春盘先劝胶牙饧”之句,反映了唐代元目的食俗。不过胶牙饧在南宋以后作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从元旦食品中消失。

桃汤

即取桃之叶、枝、茎三者煮沸而饮,古人以桃为五行之精,能厌伏邪气。制百鬼,故饮之。

中国古代元旦饮食丰富多彩,《荆楚岁时记》的记述就是集中体现。南朝时荆楚元旦拜贺毕,接着是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táng)、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吃一个鸡蛋。其中有饮料、食品,还有药物,一应俱全,各有其特殊含义。椒柏酒。在东汉《四民月令》中已经出现。

汤饼

是指古代凡小麦面制品用水煮的食品,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九“饼法”中,讲了“水引馎饦法”,其中“水引”制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可知水引和馎饦属于同一类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面条,馎饦似今长揪皮。其实宋人说的“年馎饦”是一句概括语,也包括了水引。北宋《岁时杂记》说:“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岁时广记》卷五引)索饼就是前代的长引。长引是说拉长的东西,索饼指像绳索一样细长的饼,两个名称讲的都是形状细长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面条之类的食品。流传至今的元旦食品要数饺子和年糕了。

饺子

前身是“馄饨”。馄饨是指面食中带馅的食品。北齐人颜之推曾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唐段公路《北户录》注引)类似今天的饺子。明代《正字通》说:“今俗饺饵,屑米面和饴为之,干湿大小不一,或谓之‘粉角’。北人说角如矫,实即饺耳。唐人谓之‘牢丸’。段成式《食品》有‘汤中牢丸’,即今水饺子;其‘笼上牢丸’即今蒸汤饺也。食毕出门拜年,由近及远,元午直到烧灯后。”据此则唐牢丸近似饺子,而且有煮有蒸。宋代食品中出现角子一词.元代把饺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语。明代的饺子如《正字通》所说,称饺饵、粉角、水饺子、蒸烫面饺。此外,还有水点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还把饺子称作“煮饽饽”。元旦吃饺子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方。如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说,北京郊区的宛平县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长上为寿”。明嘉靖时山西《曲沃县志》记载:“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元代扁食一词在民间流传下来。

敷于散

是一种中药,药方出自葛洪《炼化篇》,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粉碎成末,用干净井水饮服。

年糕

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6世纪食谱《食次》就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羊糕”。在南方,江浙的苏州、嘉定等地方志称“节糕”,明正德广东《琼台志》记载当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笼蒸春糕,围径尺许,厚五六寸,杂诸果品岁祀,递割为年茶,以相馈答。”其形制类似今天的生日蛋糕。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记载更为详细,说将黍粉和糖为糕,叫做“年糕”,有黄色和白色之别。大的一尺见方为“方头糕”,还有像元宝的“糕元宝”,用于除夕供先、亲戚朋友间的赠答。此外,还有细长的“条头糕”、宽大的“条半糕”。过节时富家雇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购买。

屠苏酒

唐人韩鄂《岁华纪丽·进屠苏》记载:“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

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日屠苏而已。”韩鄂还在他的另一部著作《四时纂要》中披露了这一预防瘟疫的屠苏酒方:大黄、花椒、桔梗、桂心、防风各半两,白术、虎杖各一两,乌头半分。他说将以上八味切细,装入深红色的口袋里,年三十的傍晚,把它放在井中。初一早上,拿出来连口袋浸在酒里。全家从小到大,依次稍许各喝一些,一年没有病。

椒是花椒,古人说椒是玉衡星之精,气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轻耐老;柏是柏树叶,古人视为仙药,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别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饮用。饮椒柏酒可去病长寿。南朝庾信《正旦蒙赉酒》:“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描绘了元旦朝贺受到赏赐椒柏酒的喜悦心情。而唐代武平一《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一诗,以“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之句,表达以健康长寿之身服务万年天子的愿望。饮椒柏酒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明代山东历城、浙江嘉兴均有此俗。

8辛盘

作为元日食品最早见于吴晋间处的《风土记》,说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玉烛宝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种有辛味的菜,《荆楚岁时记》隋注说是大蒜、小蒜、韭菜、云台、胡荽。如《风土记》所说可活动五脏,是祈求健康的东西。《荆楚岁时记》注引《庄子》说:“春日饮酒茹葱,以通五藏。”可见元日食辛菜的传统由来已久。隋唐时代的孙思邈在《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厉气。”(《岁时广记》卷五91)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又说:“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这种食辛盘迎新当是晚起的意思。

却鬼丸

《荆楚岁时记》隋注讲的处方是:武都雄黄丹散二两,用蜡调和,使之像弹丸一般,正月初一早晨,男的佩戴在左臂上,女的佩戴在右臂上。如此鬼便会逃避的。不过《荆楚岁时记》说的却鬼丸是服食的,与注不同,可能佩戴是后起的风俗。南朝梁的文学家庾肩吾《岁尽应制》中有“金簿图神燕。朱泥却鬼丸”之句,说明除夕夜有准备却鬼丸的活动。司空曙《酬卫长林岁日见呈》有“朱泥一丸药,柏叶万年杯”的诗句,反映了唐朝尚有此俗。

各人吃一个鸡蛋的习俗,在吴晋间的《风土记》中已出现。《风土记》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练形是道家用语,指修炼形体,认为可以成仙。生吃鸡蛋是为了长生。《太平御览》卷二九引《荆楚岁时记》说:“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即梁武帝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属于小荤的鸡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代中国重视孝道,为什么没有母亲节?

全文共 130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自古以来就遵守“百善孝为先”的理念,孝道在古人眼里是等同于自己生死的大事。不过既然古人如此重视孝道,为什么古时候没有母亲节或者父亲节呢?实际上我们如今过的母亲节和父亲节都是起源于西方国家,这也让很多小伙伴们产生疑问。其实对于家人的孝顺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做,虽然没有建立节日,但相信大家也听过不少古人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感人故事,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其中三则,一起来回忆下吧。

汉文帝亲尝汤药

汉文帝叫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是西汉第5位皇帝。刘恒的母亲叫薄姬,是刘邦的妃子,在宫中地位不高。刘恒出生后,母子俩很少有见面的机会。

刘邦去世后,薄姬被允许出宫,来到儿子刘恒的封地,跟随儿子一起生活。虽然刘恒体贴入微地照顾母亲,但由于母亲年纪一天一天增大,身体每况愈下。一次,母亲生了重病,很久没有好转,三年卧床不起。刘恒心里很是着急,“目不交睫,衣不解带”,还亲自为母亲熬制汤药。

每次汤药熬制好后,刘恒必定首先尝一下,看汤药烫不烫。等汤药不烫后,这次送到母亲床前。

刘恒为母亲尝汤药的故事,被收录进“二十四孝”。后来,刘恒做皇帝后,将对母亲的孝顺延伸到天下百姓,休养生息,尽到了“天子之孝”,创造出著名的“文景之治”。

董黯怒杀侮辱母亲的流氓

董黯是浙江余姚大隐人,年幼时就丧失了父亲,由母亲含辛茹苦地带大。董黯也不辜负母亲的一番苦心,长大后尽心尽力地伺候母亲,“采薪供养,甘果美味,奔献于母。”

当时,董黯有一个叫王寄的邻居。王寄是一个有钱人,可秉性顽劣,对母亲很不孝顺。一天,王寄的母亲和董黯的母亲和王寄在一起拉家常,各自说到了自己的儿子,他们的孝与不孝。巧的是,王寄刚好路过,听到了这些话。

王寄感到很不爽,迁怒于董黯的母亲。这天,王寄等董黯离家外出时,悄悄来到董黯家,对董黯母亲进行辱骂殴打。董黯母亲忧愤不已,卧病不起,不久便离开人世。

董黯非常愤怒,买了一把刀,日夜放在枕头下,等待报仇的那一天。几年后,王寄的母亲病逝了。董黯等王寄办完丧事,就跑去取了他的首级,以此祭奠母亲的在天之灵。接下来,董黯把自己捆绑起来,到官府投案自首。官府也不好处理这件事,就一级级往上报,最终来到汉和帝这儿。

汉和帝详细了解事情的经过之后,做了一个决定:他不但没有追究董黯“防卫过当”的罪责,还封他做郎中,并传令天下,将其孝子之名“海内闻名,昭然千秋”。

江革背着母亲逃难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导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四处躲避灾难。

在逃难的队伍里,有一个独特的身影:一个年轻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背负着一个年迈的妇人。

这个年轻人叫江革。他背上的年迈妇人,是他的母亲。

江革是山东临淄人,由于从小失去了父亲,他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后,江革还没来得及好好孝顺母亲,就遇到了连年战乱,被迫背井离乡,四处躲避。母亲年老体衰,无法长时间奔走。江革干脆将母亲背在背上,一同前行。

逃难的路上免不了风餐露宿,这倒也可以忍受。但他们还经常遇到盗贼。他们没有什么财物,可盗贼不仅抢财物,还会抓走年轻男子,逼着他们入伙。每当这时,江革就跪在盗贼面前,苦苦哀求:“你们将我抓走后,母亲孤苦伶仃,怎么保全生命呢?”

盗贼的心也是肉长的,他们见到江革一片孝心,不忍心将他劫走,放了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古代十大美女介绍 第一美女皇帝愿为她放弃江山

全文共 371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大家应该都比较了解,但是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要说美女肯定不止四个。所以这次就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十大美女,第一位可是连皇帝都愿意为她放弃江山。要说古代的皇帝应该也是没有不爱美女的,毕竟号称后宫佳丽三千,所以说皇帝的后宫不是战场却别战场还激烈的多。下面这十大美女你又认识几个呢?

1.张丽华

生平:张丽华(559年—589年),南朝陈后主叔宝宠妃,出生兵家,以织席为生。太建二年(569年)陈叔宝立为太子,张丽华年仅十岁入宫,充当太子宫龚良娣(太子妃妾)侍女。生了陈深,立为太子。太建十四年(582年)陈宣帝陈顼死,陈叔宝即位为陈后主,立张丽华为皇贵妃,陈后主于光照殿前筑临春、结绮、望仙三阁,植以奇树名花,陈后主住在临春阁,张贵妃住在结绮阁。

相貌:发长七尺,鬓黑如漆,光可鉴人,眉目如画。

结局:《陈书》记载张丽华之死是杨广命人斩之。

上榜理由:一个让皇帝放弃锦绣山河的美人。

2、 西施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王维

生平:西施,原名施夷光,出生于春秋末越国苎萝(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苎萝地区)。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

结局:据说范蠡一是喜欢西施的美貌,二是怕勾践像夫差除掉伍子胥一样杀掉自己,就在吴国灭亡后挂印而去,带着西施泛舟西湖而去,后来范蠡成为陶朱公,富甲天下。

相貌: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流传开来。中国历史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上榜理由:中国四大美女之一,自古红颜祸水,美人很少能够善始善终,西施则结局圆满,功德兼备。

3.、王昭君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王昭君

生平:王嫱,号昭君,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的。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结局:红颜薄命,昭君年仅33岁就香消玉损,离开人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相貌: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在马上百无聊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的掉落在地。因而“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上榜理由:中国四大美女之一,民族友好的典范,不辱国名,深得人心。

4、貂蝉

一点樱桃启绛唇,两行碎玉喷阳春。

丁香舌吐衠钢剑,要斩奸邪乱国臣。

生平:貂蝉,在关汉卿的剧本里记载此女名为任红昌,山西并州(今忻州)人。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於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於此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而貂禅也跟随了吕布。吕布死后貂禅不知所踪,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只有两个人物没有记载去向,其中就有貂禅。

结局:貂蝉在怜香惜玉的关羽庇护下逃走,削发为尼,曹操派人追捕,为使桃园三兄弟不再重蹈自相残杀的覆辙,貂蝉毅然触剑身亡,一缕幽怨的香魂,追随国家大义而去。

相貌: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在花园中拜月时,有云彩遮住月光,被王允看到。此后王允就对人说貂禅比月亮还漂亮,称为“闭月”。

上榜理由: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奉献青春,连环汉贼,留名青史,可歌可泣。

5.蔡文姬

蔡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当然也有人认为是伪作)。相传,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6、杨贵妃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白居易

生平:原名杨玉环,唐代蒲州永乐人(陕西省华阴市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纳入宫中为女道士,号太真。天宝四年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结局: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安史治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相貌:传说杨玉环在花园中赏花时悲叹自己的命运,用手抚花,也许是含羞草,也许是别的原因,花瓣收缩,花叶垂下。被宫女看见,就说杨贵妃与花儿比美,花儿都羞得低下了头。

上榜理由: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封建王朝皇帝尊严的扞卫者与牺牲者。

7.班婕妤,

班婕妤汉武帝刘骜的嫔,赵飞燕、赵合德孪生姐妹的情敌,真名无考,婕妤是标示嫔妃的等级一个称号。她是贤德、美貌合一的象征,是宠辱不惊的典范,具备作为皇帝亦师亦友亦妃的综合性魅力,堪称学者型美女。

8.李祖娥

李祖娥,生卒年不详,赵郡人,上党太守李希宗之女,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出生于著名的高门士族赵郡李氏,属于当时没有南渡的北方世家大族。李祖娥温婉可爱,才貌双全。被其父李希宗视为掌上明珠。李祖娥十几岁时,便倾国倾城,被丞相高欢选择嫁给当时还是太原公的高洋,明媒正娶,成为太原公夫人,以后更是步步高升。高洋建立北齐后,李祖娥变成可贺敦皇后。生北齐废帝高殷与太原王高绍德。史书对她的评论是“容德甚美”。其父李希宗,曾在东魏、北齐王朝任过上党太守、御史等职。李家是没有南渡的少数几支北方著名世族,重视家教。因此,李祖娥具有优良的儒学文化修养。她十几岁时,已是天生丽质,花容月貌,鸟雀见了也要多叫几声,花儿见了也会收敛起绽放的勇气。

9.红拂女

红拂女姓张,名出尘,风尘三侠之一,江南人氏。父亲为陈朝大将张忠肃,被隋将史万岁所杀,被隋帝杨坚赏赐给杨素,因带一女,在杨素府充当乳娘,红拂女从小在杨素府长大,后成为杨素府歌妓。因手执红色拂尘,故称作红拂女。

10.周娥皇

周娥皇(936年-965年),南唐司徒周宗长女,十九岁时,入宫为妃,得到后主李煜恩宠。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册封周娥皇为国后。乾德二年(964年),周娥皇因病逝于瑶光殿,时年二十九岁,谥昭惠,葬于懿陵,史称大周后。周娥皇精通音律,能歌善舞,尤工琵琶,曾创作乐曲《邀醉舞破》、《恨来迟破》,并搜寻五代时已失传的《霓裳羽衣曲》,改订为新曲。周娥皇与后主感情甚笃,李煜曾为其创作《书琵琶背》、《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等诗词,及其去世,又作《昭惠周后诔》、《挽辞》以纪念,为后世留下了鲜明的文学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扁鹊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扁鹊,本名秦缓,字越人,号卢医,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相当汉代渤海郡人(今天河北任丘)。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中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传说,扁鹊在青年时曾替贵族管理客馆,结拜了名医长桑君,得其真传,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扁鹊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通过望色、听声,即能知病之所在,因医术高明,被当时广大老百姓尊称神医“扁鹊”。又传说,扁鹊为秦武王治病,遭太医李醯xī嫉妒,李醯派人把扁鹊杀害。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同时,扁鹊的切脉诊断法也很突出,具有较高水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

扁鹊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先河。扁鹊的医学经验,在我国传统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因此,传统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