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6963

文章

1

篇1:中国古今数学家——陈景润

全文共 92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数学家。你对他们了解多少?让我们来看看关于他们的故事。

中国古今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1996),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他于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因为他改进了塔里问题的一个结果,他受到了华的重视。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在华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数论研究。他先是担任实习研究员和助理研究员,然后跳级成为研究员。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物理系成员,贵阳民族大学、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

陈景润是世界著名的分析算法之一。20世纪50年代,他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面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和沃林问题的先前结果进行了重要改进。20世纪60年代后,他对筛选方法及相关重要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1966年,被贬谪到一个6平方米的小屋里的陈景润,借了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倒在床板上,用一支笔消耗了几袋粗糙的纸,甚至征服了(1+2)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创造了一项辉煌的成就,离赢得数论(1+1)的桂冠只有一步之遥。他证明了“每一个大的偶数都是一个素数的和,并且是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这使他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世界领导者。这个结果在国际上被称为“陈定理”,并被广泛引用。这项工作也使他在1978年与王元、潘承东一起获得了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此后,上述定理得到了改进,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于1979年初完成,将最小素数从80推至16,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好评。还研究了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他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方面的成就仍然远远领先于世界。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魏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份工作都像是走在喜马拉雅山的顶端。”

陈景润在1978年和1982年两次接受国际数学家大会的邀请,做了45分钟的报告。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和骄傲。他所取得的成就和获得的特殊荣誉,为千千一千万知识分子树立了一面永恒的旗帜,反映了三山五山,号召亿万青年奋发向上。

陈景润发表了7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论数学兴趣》和《组合数学》等书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