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最古老的门派(汇编14篇)

浏览

109

文章

14

篇1:中国最早的文字 中国最古老的原始文字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是甲骨文,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

甲骨文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它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标志着已进入成熟阶段。甲骨大小根据占卜主体的身份不同而异,王室多用各地进贡的大龟,贵族用王都附近产的小龟。中国古代甲骨占卜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墟时期则是占卜最盛行的时期,商王和贵族几乎每事必卜,占卜成为商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它不仅是研究我国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统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甲骨文书法重要的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古老的姓为什么都有女字旁?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姓在产生之初便是由女性来确定的,人们尊女性为部落首领,作为氏族徽号的姓带有女性色彩,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考古学资料表明,在西周铜器铭文中,记录有二十几个古老的姓,具体包括: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妤、嬴等。这些姓便是目前可以考证的最古老的姓了。明显可以看出,这些姓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便是基本上都带有一个“女”字。

文字学者据此推测,最早的姓很可能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在母系氏族社会,人类还处于狩猎与采集文明阶段。男人们因为狩猎而到处乱窜,居无定所。而女人们则主要从事采集活动,生活处所相对固定。并且因为实行群婚制,没有固定的婚姻对象,生出来的后代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整个部族都是以女人的血亲关系为核心而形成的。因此当时产生的姓便多带“女”字旁。并且当时的姓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或部落的称号。

“姓”本身由一个“女”字加一个“生”字组成,显示出它的本义便是用于说明该姓之人由某个母系氏族所生。至于姓的具体来源,考古学者推测,很可能是取自该氏族、部落所在地名或附近河名。比如“姜”姓,乃是炎帝部落之姓,缘由便是该部落生活在姜水旁;而黄帝部的“姬”姓,则是缘于该部落生活在姬水旁。目前来说,这些古老的姓有的依旧存在,比如姜、姚、姬等;有的则已经消失,比如妊、妤、姒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最古老四大名酒是什么?

全文共 119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老四大名酒是:贵州茅台酒、山西汾酒、四川泸州曲酒和陕西西凤酒。茅台酒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汾酒有4000年左右的悠久历史;泸州曲酒有2000多年的历史;西凤酒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四大名酒是指在1952年的第一次全国评酒会上评选出的四个国家级名酒,分别为:贵州茅台酒,山西汾酒,四川泸州曲酒,陕西西凤酒。

1、茅台酒

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茅台酒是中国的传统特产酒。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同时是中国三大名酒“茅五剑”之一。也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贵州茅台酒的风格质量特点是“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其特殊的风格来自于历经岁月积淀而形成的独特传统酿造技艺,酿造方法与其赤水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相结合,受环境的影响,季节性生产,端午踩曲、重阳投料,保留了当地一些原始的生活痕迹。

2、汾酒

汉族传统名酒,属于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因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又称“杏花村酒”。汾酒以工艺精湛,源远流长,素以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回味悠长特色而着称,在国内外消费者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历史上,汾酒曾经过了三次辉煌。汾酒有着4000年左右的悠久历史,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被载入二十四史,使汾酒一举成名。被誉为最早国酒,国之瑰宝,是凝聚着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3、泸州曲酒

泸州老窖中国最古老的四大名酒之一,“浓香鼻祖,酒中泰斗”。泸州老窖是浓香型白酒,产于四川省泸州市。据泸州出土文物考察,泸州酒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这可从泸州出土的汉代陶角酒杯、汉代饮酒陶佣以及汉代画像石棺上的巫术祈祷图上得到证明。也就是说泸州老窖至今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

但更确切的记载始于宋代,那时酿酒原料十分丰富,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代也出现了"大酒"、"小酒"之分。所谓"大酒",就是一种蒸馏酒,从《酒史》的记载可以知道,大酒是经过腊月下料,采取蒸馏工艺,从糊化后的高粱酒糟中烤制出来的酒。而且,经过"酿"、"蒸"出来的白酒,还要储存半年,待其自然醇化老熟,方可出售,即史称"侯夏而出",这种施曲蒸酿、储存醇化的"大酒"在原料的选用、工艺的操作、发酵方式以及酒的品质方面都已经与泸州浓香型曲酒非常接近,可以说是今日泸州老窖大曲酒的前身。

4、西凤酒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西凤酒古称秦酒、柳林酒,是产于凤酒之乡的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柳林镇的地方传统名酒,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始于殷商,盛于唐宋,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苏轼咏酒等诸多典故。西凤酒无色清亮透明,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浓而不艳,集清香、浓香之优点融于一体,以“醇香典雅、甘润挺爽、诸味协调、尾净悠长”和“不上头、不干喉、回味愉快”的独特风格闻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最古老的星图是什么?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敦煌星图

《敦煌星图》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是敦煌经卷中发现的一幅古星图,是中国古老,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星图。约绘制于唐中宗时期(公元705-710年)。

星图是恒星观测的一种形象记录,它是天文学上用来认星和指示位置的一种重要工具。可能你认为星图现代才有,但实际上古代就有了。中国最古老,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星图正是中国敦煌莫高窟的《敦煌星图》。

《敦煌星图》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是敦煌经卷中发现的一幅古星图。为世界现存古星图中星数较多而古老的一幅。约绘制于唐中宗时期(公元705-710年)。

敦煌星图的画法是现代星图的鼻祖。星图从12月开始,按照每月太阳所在的位置把赤道带附近的天区分成十二份,每一份投影到一张长方形的平面图上。每月星图下方的文字,说明了太阳在二十八宿的宿次,黄昏和傍晚出现在正南方的星宿;每月星图之间的文字说明了十二次起点和终点的度数。北极附近的紫微垣以北天极为中心投影到一张圆形的平面图上。简单地说,就是把北天极附近的星画在圆图上,把赤道上空的星画在横图上。敦煌星图上恒星的位置并不是按照测量数据点定,而是用眼睛估计星与星之间的相对距离而描绘的,但却极为精细。另外,绘制者还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了甘、石、巫三家星官。根据推测,这幅星图观测地点的地理纬度在北纬35度左右,即如今的西安洛阳一带。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最长最古老的人工运河

全文共 2295 字

+ 加入清单

在世界最古老人工运河是春秋时期,而最长的人工运河在隋朝时期,都是在中国的,以下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有关中国最长最古老的人工运河的素材。

中国最长最古老的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最长最古老的人工运河。 灵渠是我国最古老的运河,但是却不是最长的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也是最古老的的人工河流。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盐运”通道,到现在的“北煤南运”干线以及防洪灌溉干流,这条古老的运河至今仍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如此,京杭大运河对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融合,以及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站在保护人类文明的高度看,大运河不仅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也为世界所公认,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水系绵延数千里,独特的自然风情,孕育出浓郁的线形文化景观,如果再加上还未被很好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就更加丰富。如果将其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长城媲美,具有极丰富的研究价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消退,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正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将不复存在。

中国最古老的人工运河-邗沟

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是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长江、淮河之间开凿的“邗(han,第二声)沟”.又名邗江、邗溟沟、渠水、中渎水.故道自今扬州市南引江水北过高邮县西,折东北入射阳湖,又西北至淮安北入淮河.隋朝开凿大运河时重开故道,路线略有变化.(以上解释根据《辞海》)

第一个时期是东周春秋时期.位于东南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向北扩张势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长江水经瓜洲(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北入淮河.这条联系江、淮的运河,从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当时称为邗沟,长约150公里.这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

邗沟的历史变迁

古代淮河有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网,为地域经济的发展和各个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春秋晚期以前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水上交通,却是隔绝的。

吴王开凿邗沟之前,我国东南地区和中原诸州无自然的水道直接相通,南船北上,系由长江入黄海,由云梯关溯淮河而上,至淮阴故城,向北可由泗水而达齐鲁。这既绕了路,又要冒入海航行的风险。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从今扬州市西长江边向东北开凿航道,沿途拓沟穿湖至射阳湖,至淮安旧城北五里与淮河连接。这条航道,大半利用天然湖泊沟通,史称邗沟东道。

当时因邗沟底高,淮河底低,为防邗沟水尽泄入淮,影响航运,故于沟、河相接处设埝,因地处北辰坊,故名北辰堰,后称之为“末口”。

清《宝应图经》一书详细地记录了历史上邗沟在宝应段的十三次变迁,其中《历代县境图》有一幅名为“邗沟全图”,图上清晰地标明了当年邗沟流经的线路:从长江边广陵之邗口向北,经高邮县境的陆阳湖与武广湖之间,再向北穿越樊梁湖、博支湖、射阳湖、白马湖,经末口入淮河。

古代邗沟的景象在北宋诗人秦少游的《邗沟》诗中有生动的描述:“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邗沟在历史上的作用

邗沟开挖之初是用于军事,末口扼邗沟入淮之口,为江、淮、河、济四大水系的枢纽,不但是交通运输的要冲,且江淮地区发生战争,必争淮安。长期以来,淮安一直是“南必得而后进取有资,北必得而后饷运无阻”的军事重镇。但随着历史的变迁,邗沟逐渐成为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水上运输大动脉。

东汉末期,邗沟即用于漕运。其后,经济中心逐步移向东南,邗沟漕运量不断增加。

隋唐以后,邗沟是保障朝廷供给的生命线,当时漕运很艰苦,漕船容易失事,损失量很大。官僚们采取重刑,惩罚押送人员和船工。当时规定漕米从江南运至长安,损失十分之一的是死罪,但仍然还要损失半数以上。遇大灾之年,沿途饥民掏漕河中的剩米吃,可见漕米损失之多,绝非单纯为押运者偷盗。

北宋时由于漕粮自江淮至汴京每年多至800万石,少亦不下600万石,为当时最重要的运道。

明清两代,邗沟的漕运地位更显重要,每到运粮季节,有一万二千艘漕船,十二万漕军“帆樯衔尾,绵亘数省”。

此后,邗沟入淮处末口迅速出现一个重要城镇——北辰镇。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北辰镇迅速繁荣起来,到隋唐时期成为楚州治所,并随着大运河的南北贯通,而成为漕运要津,商业贸易很兴旺,吸引海内处商人,白居易有诗句盛赞此地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最古老的剧种——昆曲

全文共 1038 字

+ 加入清单

昆曲的发源地来源于苏州的昆山,昆曲是中国著名的戏曲,他的曲目丰富,剧本华美,在中国各地都非常的受欢迎,昆曲主要表演形式为艺术体系和舞蹈及武术的表演。下面的江苏文化为您带来昆曲的更多精彩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昆曲的成长代表了中国戏曲的成长,它对京剧和川剧、湘剧、越剧、黄梅戏等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这也就是人们常常把昆剧称为“百戏之祖”的原因。

渊源与发展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推动了他的发展,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居住在太仓的魏良辅总结北曲演唱的艺术成就,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这时的昆腔也只是清唱,闲雅整肃、清俊温润。

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万历末,昆腔传入北京,成为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

从明天启初到清康熙末,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从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传奇,变为演出折子戏。折子戏的演出既删除了软散的场子,又选出剧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实、丰富,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

折子戏以其生动的内容,细致的表演,多样的艺术风格弥补了当时剧本的冗长、拖沓、雷同的缺陷,给昆曲演出带来生动活泼的局面。出现了一批生、旦、净、丑本行为主的应工戏,是观众百看不厌的精品。

由于昆曲格律严格,文辞古奥典雅,使她逐渐脱离了世俗社会。到乾隆末年,在北方昆曲的优势地位已经让位给后来兴起的花部乱弹了。

你可能也喜欢:

独具特色的新疆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

迷人的蒙古风情—鄂尔多斯婚礼

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的搏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最古老的4个姓氏是哪4个?经常被误认为是日本姓氏

全文共 922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每一个人的姓氏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从上古时期开始,我国就有着姓氏这么个说法了,但是任谁也不敢保证百家姓中的姓氏他都认识。暂且先不说那些很少见很偏僻的姓氏,就拿姓氏的字数来说,从单字姓到十字姓,都在我们中华大地上出现过。其中有四个姓氏我们一直都以为是日本姓氏,但我们都错了,它们其实都来自中国

第四个是东门。我们一直都知道有一个叫西门庆的人,可是没想到东门也是我们国家的姓氏。东门姓出自于姬姓,源自于春秋时期,当时鲁庄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遂,字襄仲,当时担任鲁国大夫的职位,因为他的家就在东门边,所以大家叫他东门襄仲。后来因为被逐出国家,后世继任家主的人为了纪念他,于是就以祖号“东门”为姓,以后就称为“东门氏”了。

第三个是端木,听到这个名字脑子里往往浮现出”端木磊“的画面,而不认识他的人就会以为这个姓氏是日本姓,毕竟是很少见的复姓。端木是很古老的姓氏,源自于东周时期,据《元和姓纂》记载,端木姓的鼻祖是著名大思想家的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即子贡)。原本端木姓分布十分广泛,但是后来他们大多数都把姓氏改为端姓、木姓、沐姓,所以现在很少有姓端木的了。

第二个是东野姓。东野姓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日本著名小说家东野圭吾,但是他们并没有什么联系。东野姓源于姬姓,当时武王伐纣之后分封众人,姬旦的长子伯禽代父受封,被封为鲁公。鲁公生了三个孩子,他赐给第三个孩子“子鱼”一成的东野田,让他自给自足,因此“子鱼”从此以东野为姓,以田为名,这就是东野姓来历。

最后一个就是新垣了。这个姓氏是最容易让人误会的了,尤其是在新垣结衣那么大的影响下,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个姓氏来源于中国,可是事实就是这样。新垣姓来自于我国的南朝,徐陵的《广州刺史欧阳頠德政碑》中有记载:新垣既筑,外户无扃。可见新垣的的确确是来自于我国,以后再看见这个姓氏的人就要注意了,不要发生不必要的误会。

其实中国还有很多古古怪怪的姓氏,我们不可能去一一了解,我们能做的只有在发现这些姓氏的时候默默记住,以免把别人搞得很尴尬。比如说“睾”姓和“操”姓,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在骂人,希望大家如果有一天看到了这个姓氏的人,一定不要取笑别人,毕竟姓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要学会互相尊重,大家说是不是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是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中国现存古老建筑是南禅寺大殿,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西南22千米的李家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在这五千年的发展中古人用智慧建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般的建筑。那么你知道现代还存在的最古老的建筑是什么吗?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详细内容

1

南禅寺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在30年代对中国古建筑的大规模考察中发现的,中国古建筑因其多木结构,而留存极少。唐代建筑全国仅存4处,都在山西。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处的阳白乡李家庄附近,距东冶镇7里。跨进李家庄,顺着一条黄土坡路爬上一个土崖,便可看到雄踞在这里的南禅寺了。

2

南禅寺的确切建筑年代已无法考证,在考察时,林徽因看到南禅寺大殿的大梁上有一行字,仔细一看,上面记载了这座大殿建于唐建中二年(公元780年),这比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梁林夫妇发现的第一座唐代木建筑)还早75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一时间,南禅寺大殿成了唐代建筑的实物孤本,后来虽然又发现了几座唐代建筑,但南禅寺大殿仍是最古老的,它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

南禅寺坐北向南,有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和大佛殿等主要建筑,围成一个四合院形式,规模不大。 南禅寺大佛殿,外观气势雄伟,轮廓秀丽,形体俊美、古朴。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殿前有宽敞的月台,柱上安有雄健的斗拱,承托屋檐,殿内无柱,四椽状通达前后檐柱之外,梁架结构简练屋顶举折平缓,说明我国唐代建筑技术已有很高水平,而且已普及到了偏僻山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阁在哪里?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浙江宁波

中国现存古老藏书阁是浙江宁波的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天一阁原有藏书7万卷,至解放时因战乱等原因散失减至1.3万卷,后经天一阁文物工作者悉心访求和宁波藏书家的慷慨捐赠,又寻回范氏原藏4000卷,加上向社会征集的古籍,新天一阁现已有藏书30万卷。

天一阁藏书楼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一层面阔、进深各六间,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阁前凿“天一池”通月湖,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天一阁及其周围园林具有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天一阁的藏书和建筑为研究书法、地方史、石刻、石构建筑和浙东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天一阁收藏新老家谱的数量已接近五百五十部,内容涵盖百余个姓氏。收藏现代作家铁凝、黄亚洲、叶辛、高洪波、雷达、王宏甲、王剑冰、韩作荣、陈源斌、王旭烽、叶文玲、陈祖芬等12位作家的书稿,计14部23卷,是天一阁第一次成批量收藏当代通俗类文学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人杀生为什么要选择放血 源于祭祀神灵的古老传统

全文共 276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中国杀生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一种现象的,话说我们在杀生的时候好像都会选择放血的,那么有的人要说了这是为什么啊?其实有的人说了这是为了吃了毛血旺啊,但是我们仔细的分析的话会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样的现象其实是有很大的原因的,而且还是有古老的起源的,那么到底怎么说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啊!

咱步入正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我国杀牲口,例如猪、牛、羊、鸡、鸭此类的,不论大小和肥瘦,从来都是要放血的,而且非正常死亡的,譬如病死的,也是要放血的,如果不经过这一系列的步骤,这肉吃起来就格外让人不舒服,有时候人们宁愿选择不吃,也不去吃没经过放血的牲畜(当然,这是在有得选的情况下,像是五六十年代闹饥荒的时候,人们大多是不顾虑这些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杀牲口要放血呢?进入现代社会,我们完全可以选择电死、药死,古代没有化学药品,也可以溺死或勒死嘛!总之,我们有一百种方法,可以让一头猪安静的走向死亡!为什么要费心费力的支使七八个人,将猪按在案子上,由屠夫由颈脖处插进去一把锃亮的铁刀,引出大量的鲜血呢?

老教授在课堂上,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他说他在欧洲讲学的时候,曾经发誓自己再也不要吃肉了,但是回国后试着吃了几顿肉,觉得还不错,又接着吃上了,打破了之前的誓言!这是为什么呢?他风趣的讲道:“我在欧洲的时候呀,吃过一次牛排,那个腥味实在是太重了,差点就吐了,真是吃不惯!”

故事讲完,老教授也彻底的向我们解释了这个问题。原来外国的牛羊都是电死的,没有放血这一说,这样一来的话,肉自然是腥的,没吃习惯的中国人当然就受不了。那么,为什么中国宰杀猪牛羊要放血呢?难道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就知道不放血会很腥么?

可能,会有人说,放血是为了吃‘毛血旺’啊!事实果真如此么?别急,教授给了答案,而我,也会毫不隐瞒的告诉你们。

事实上,这与夏商周的传统有关,可从那个时候遗留下来的传统可是多如牛毛,具体又指得是哪种传统呢?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里面的戎很好理解,便是‘战争’的意思,祀意为‘祭祀’,却比战争麻烦了很多。也许有人会觉得我在神吹,但古老的祭祀绝对不是我们现在流于形式的‘表演’,他们全然相信,若是失了‘礼节’,有了‘亏待’,就会带来无尽的灾难,会降下暴雨、会放出名为瘟疫的‘魔鬼’;而尽心侍奉,则能带来丰收、带来延年益寿。当然,在这儿说这两件‘大事’,并不是无脑神吹,杀牲放血其实就来源于祭祀神灵的古老传统。

心急的读者可能这会儿会批评我,绕来绕去还是没有解释传统的宰杀牲口为什么要放血的问题,全都是在说宰杀牲口要放血的来源,其实不然,解释清楚了来源,才能顺理成章的解释为什么。

现如今的祭祀大多流与形式,失去了神秘、敬重与畏惧,沦为了取悦众人的表演,不仅如此,祭祀这一传统全然靠着祭祖‘苟延残喘’,古代则不同,人们不仅仅经常性的祭祀,还为不同的祭祀对象设计了不同的程序、步骤,或者称之为仪式。电视剧中常有的祭祀场景,长案上总摆放着的都是些乳猪、烧鸡、烤鸭,也包括一些瓜果,群众看得多了,也就以为古代的祭祀就是那个样子。其实不然,在古代,祭天、祭地、祭四方,祭五岳、祭山林、祭川泽,祭人鬼都是有规定的,用多少牲口、采用什么方式,全然不能逾矩。而且,在祭祀中,牲口最被珍视的不是我们现在所看重的肉,而是牲口体内流淌着的鲜血。对的,在祭祀中是要把牲口的血全部放干,用于祭祀之中的。放干血之后的肉也就该蒸的蒸、该煮的煮,用于下一步的祭祀流程中。

就像现在的习俗一样,这些用于祭祀的肉,在祭祀完成后也是可以分而食之的。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能明白中国的牲口宰杀使用的手段都是放血了吧!这来源于祭祀,数千年以来,植根于我们代代相传的血液中,就算是祭祀不多见了,却依然保持着祭祀时宰杀牲口的习惯。

关于祭祀,短短的几千字是远远不能够阐释清楚的,在这儿,我还想再说明两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祭祀的对象有哪些?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三类,包括天神、人鬼和地示。天神,当然指的是天上的神仙了,包括天、昊天、上帝,日月等;人鬼,顾名思义,指的是变成鬼的人,包括先公、先王、先祖等;地示,指的是社稷、五岳、山林和川泽。这基本与现代的神仙体系相融合,可见其中的传承。

二、夏商周时期的祭祀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好像不太好回答,因为不容易找到一个合适的银钱单位来形容。所以,我们用占比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礼记·王制》中对祭祀的用度有过这样的描述:“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算今年一岁经用之数,用其什一”。意思是看今年的收入怎么样,量入为出,然后用去今年总支配额度的十分之一来祭祀。可能有人不太理解‘十分之一’有多少?其实一张每年各国用于军队的支出占比全然可以凸显出惊人之处!

祭祀源于信仰,衍生出了传统,孕育了文明,却也被诟病为无知的代表,其实无知也好、传统也罢,人们都应该给予关注,不仅仅因它是我们的过去,更因它衍生出的民族记忆。

扩展阅读:

欧洲人杀生畜为什么又不放血?

中国人不论是在自己家里杀鸡,还是在肉联厂流水线上宰牛宰羊,都忘不了把血放干净,以便清洗和烹饪。但在欧洲,不论英国,法国还是德国,宰杀牲畜的办法则是用电击,并且不做放血处理。大到牛羊,小到鸡鸭,无不如此。这样一来,肉的味道就和中国大不相同。难怪华人,尤其是爱吃肉的男士叫苦不迭。

在欧洲人看来,割断血管,放尽鲜血是件“残忍”的事,所以他们在屠宰时,一般都会采用各种可以快速致死的办法,如牛羊类大型牲畜用电击将其击晕,然后迅速宰杀,这样它们就不感到疼痛。鸡鸭等家禽类通常会采用二氧化碳等气体使其窒息,或者在水池中通电让它们晕倒,再用专门的切割机进行宰杀。而鱼虾类采用在水池中通电然后迅速冷冻的办法。如果是少量的扑捉,可以用钝器将鱼击晕,然后处理。因此在西方人们在超市里一般看不到活鱼,拿到柜台上出售的都是冷冻过的死鱼。西方屠宰行业不仅严格遵守这些规定,还有专门部门对他们进行监督,想找条“漏网之鱼”解解馋都很难。

有些华人在烹制肉类时试图先用滚水煮,或在烹制中加大量的葱姜蒜等调味品,但始终难以去掉留在血管和肌肉中的浓浓腥味。不过欧洲人倒是认为这样可使营养保持完整,符合养生之道。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巴黎血鸭,英国带血牛排这类招牌菜。此外西方人烹制肉类的方法主要就是煎炸烤几种,一般不会切肉丝,肉丁与蔬菜一起炒,也不会吃肉馅。中国人对西餐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牛排了,真是实打实的一块肉,但这却是很多华人不能接受的。

欧洲人杀牲畜不放血的习惯,据说与当年横扫欧洲大陆的蒙古西征军有关。当年的蒙古军队携带了很多牛羊作为军粮,他们在宰杀时就严格规定不得放血,说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牲畜身上的热量和营养,从而保证每个官兵都能吃饱。蒙古大兵匆匆离去,但他们这种独特习惯却被多数欧洲人借鉴过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最古老的大学是哪一所

全文共 83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老大学是哪一所

中国真正的第一所大学是诞生于19世纪六十年代的外国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瀚大学,圣约瀚大学是完全按照西方大学模式设立的大学,这所实力一直很雄厚的大学最终在解放后被强行解体。

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简称圣约翰、约大,诞生于1879年,初名圣约翰书院。1881年成为中国首座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892年起开设大学课程,1905年升格为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191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至1949年春,学校设有文、理、医、工、神5个学院和附属中学,在校学生1200余人。该校最后占地面积达348亩,建有校舍楼馆、住宅约50所。

圣约翰大学对成绩优异的学生会给予免费或一定的补助,每年约30个名额。1929年以后,圣约翰校友开始进入校董会,参与学校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学校经费的预决算。学校的办学经费来自学膳费收入、教会津贴和社会各界及校友捐赠。

圣约翰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美国多所名牌大学如耶鲁大学等,皆承认约大学生的学历,并给予直升其研究生院的优待。卜舫济主持圣约翰校政长达53年之久,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很大影响。该校师生具有反清、反殖民主义的光荣传统,上海历次的学生爱国运动,都有约大学生积极参加。73年的办学历程中,圣约翰大学享有“东方哈佛”、“外交人才的养成所”等盛名,更是培育出了顾维钧、宋子文、颜福庆、严家淦、刘鸿生、林语堂、潘序伦、邹韬奋、荣毅仁、经叔平、贝聿铭、张爱玲、孟宪承、周有光等一大批声名显赫的校友,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

1952年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被撤销,其院系分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上海第二医学院、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华东政法学院,校址划归华东政法学院。

2015年10月17日,圣约翰大学第十一届世界校友联谊会在沪召开。会上,圣约翰校友联谊会主席高尚全正式宣布圣约翰大学北京校友会加入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迄今为止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是什么?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骨笛

迄今为止中国古老乐器是骨笛,距今已有8千多年的历史,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和在化妆版上刻画的类似后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

迄今为止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是骨笛。骨笛是笛子的一种,也是最早的乐器。又称鹰笛或鹰骨笛,藏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边棱气鸣乐器,藏语称当惹。用鹫鹰翅骨制成,流行于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省等的藏族牧区。常用于独奏。是藏族青年喜爱的自娱性吹奏乐器,多在夏季放牧或田间劳动休息时吹奏自娱。经常吹奏的乐曲有《春播》、《上山》和《下山》等。

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贾湖骨笛,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分属于贾湖早中晚三期的二十多支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骨笛,经专家研究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八千年前。

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距今已有8千多年的历史,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和在化妆版上刻画的类似后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被称为我国笛子的鼻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最古老的城市排名,是文化发祥地

全文共 157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在世界上,也许不算是最历史最悠久的,但是中国的文化底蕴一定比其他国家要来的深厚,那么你知道中国最古老城市有什么吗?本期的城市文化带你去了解详细情况。

1、中国最古老的城市,洛阳(建城史4000年)

洛阳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

中国上古的帝喾、尧、舜、禹等传说均发生在此。洛阳还有许许多多的文化景点,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龙门石窟、二里头遗址以及许多帝王、文化名人的墓碑均在此。

洛阳简称洛。建城史4000年,别称京洛、神都,十三朝古都,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举世闻名的东方文化圣城,是除北京外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三皇时期,伏羲氏得河图演八卦。洛阳在五帝时期是黄帝的密都,帝喾的都城。夏都斟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的都城,故洛阳有华夏第一王都之称。商汤灭夏后,在斟鄩附近另立新都西亳,洛阳也是商朝的立国之都。周成王宅兹中国,洛阳是中国的第一座有着完整规划城市,中国的国名就源自古洛阳,故有着国之源,城之源之美誉,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和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洛阳【华夏第一王都】、【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其中【中国、中州、中土、中原、华夏】等称谓均来自于洛阳。“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中国古代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帝喾都亳邑,夏太康迁都斟鄩,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沿袭,共十三个王朝。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迁宅于成周,宅此中国”;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四方入贡,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勋卓异、光耀千秋。

“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在洛阳建东都,下令开凿大运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总长达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运国家立洛阳—华夏第一王都网;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史学考证知,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圣贤云集,人文荟萃。洛阳还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

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周公“制礼作乐”,老子着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着《资治通鉴》,程颐、程颢开创宋代理学,着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造纸,马钧发明翻车……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可能也喜欢:

比城市还富裕的中国十大名村排名

神秘的韩国十大财团排名

七十大寿有什么讲究,如何给老人做寿

传统文化:春节民谣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迄今中国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存放于青海省循化县撒拉族自治县的一部手抄本古兰经》,日前经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宗教局组织的专家鉴定,被认为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

这部《古兰经》全书共30卷867页,分上下两函装,函封为犀牛皮,套上印有精美图案,函内每册封面为天蓝色丝绸装裱。1954年,它曾被送往叙利亚参加国际展览会,在伊斯

兰世界引起很大反响,专家盛赞其为“少有的珍本”。

中国的穆斯林中有许多手抄本闻名伊斯兰世界。过去普遍认为现存于北京东四清真寺,公元1318年抄写的《古兰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由南京博物馆副院长奚三彩、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仲跻昆、中国伊斯兰经学院教授陈进惠、中国文物研究所陈进惠组成的专家组,对目前存放在循化街子清真大寺的《古兰经》手抄本进行鉴定后初步认为,这部《古兰经》的成书年代可能为公元8--13世纪,因此它的历史应早于前者。

专家认为,这部《古兰经》不仅对研究撒拉族的来源、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伊斯兰教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