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空间站是怎么样的实用15篇

浏览

4492

文章

15

篇1:俄专家:神舟发射成功后邀中国共建国际空间站

全文共 88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由美、俄、日、加等16国合作建设的国际空间站始建于1998年,是世界航天领域最大规模的科技合作项目,也是航天史上第一个由各国合作建设的载人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计划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美国提出,欧洲航天局、加拿大和日本后来相继加入。1993年11月1日,美国宇航局与世界上惟一拥有长期航天飞行经验和向轨道运送

大型物品经验的俄罗斯航天局签署协议,决定在“和平”号空间站的基础上建造一座国际空间站。1998年1月29日,15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关于建设国际空间站的一系列协定和3个双边谅解备忘录,计划用9年时间建成国际空间站,到2006年全部建设完毕。

国际空间站的总体设计采用桁架挂舱式结构,即以桁架为基本结构,增压舱和其它各种服务设施挂靠在桁架上。该结构能够加强空间站的刚度,并有利于各分系统和科学实验设备、仪器工作性能的正常发挥以及宇航员出舱装配与维修等。

目前,空间站已建成“曙光”、“星辰”等6个舱以及机械臂和太阳能电池等外部设施。最终建成的国际空间站将包括6个实验舱、1个居住舱、3个节点舱以及平衡系统、供电系统、服务系统和运输系统,总重量约为500吨。国际空间站的指挥和控制由美俄双方分担,美国主要以航天飞机为运载工具建设空间站,俄罗斯则主要用飞船向空间站运送人员和物资。

建成后的国际空间站将是个“太空城市”,它将成为人类在太空中长期逗留的一个平台,可容纳7名宇航员在上面长期居住,最多时可容纳15人在上面从事考察活动,目前的国际空间站可以供3名宇航员长期工作。

目前,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却陷于困境。从2001年起,美国大幅度削减了航天预算,美国宇航局也宣布削减国际空间站计划,放弃两个舱体的建设。今年的“哥伦比亚”号灾难又导致美国航天飞机被迫暂停飞行,这使空间站建设工作大受影响。而俄罗斯由于航天经费紧缺,能否完成本国建设任务也令人担忧。国际空间站能否按时完成建设,建设完毕后又能否保证7名宇航员在上面长期工作,目前尚不得而知。

俄罗斯航天专家近日披露,如果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有可能被邀请参加国际空间站的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国际空间站的成员中为什么没有中国

全文共 1365 字

+ 加入清单

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是一项由六个太空机构联合推进的国际合作计划,也指运行于距离地面360公里的地球轨道上的该计划发射的航天器。国际空间站的设想是1983年由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的,经过近十余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设计,直到苏联解体、俄罗斯加盟,国际空间站才于1993年完成设计,开始实施。国际空间站由六个国际太空机构合作联合推进,这六个机构分别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加拿大航天局、欧洲空间局及巴西航天局。2020年后,国际空间站将结束使命,脱离轨道,直接坠入大海。

我们可以看出,国际空间站里面是没有我们中国存在的,那么为什么呢?

《时代》特约编辑克鲁格(Jeffrey Kluger)曾经撰写题为“中国不被允许进入国际空间站的愚蠢理由”一文。文章称,中国的航天技术发展已经让其“没有必要”窃取国际空间站上的技术。同时,文章更在导语中称“一个毫无意义的法案只会增加地缘政治风险”。

从克鲁格的文章我们可以猜出了一二,无非就是他们觉得我们没有能力,而且还会盗取技术.但是事实上,我们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发展即便没有美国也突飞猛进.

在政治上,美国和俄罗斯政府都不愿意帮助中国。 这也许是在中国是远远落后的唯一领域了。 既然如此华盛顿和莫斯科就没有任何理由缩小与我们之间的知识差距。

在2011年2月, 维基解密透露 ,中国和美国是一个幕后空间僵局。中国在2007年进行了反卫星试验,证明我们能够发动在轨道战争。 而美国回应,此后不久就有类似的示威。

按照美国的想法,如若允许我们参与其中,中国显然会有很大的收获 - ISS有更先进的空间站技术,而中国正在规划建设中。 从本质上讲,中国需要的经验,苏联/俄罗斯对和平号空间站的经验,美国人对太空实验室和航天飞机飞行的先进技术。 ISS的参与将加快中国获得经验过程,而中国肯定会得到一些重要的技术诀窍。 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却不会获得。

即使中国自主研发将在2020年得到一个完整的空间站了。但60吨的空间站与449吨的国际空间站还是老的130吨苏联的MIR相比都显得相形见绌。 甚至太空实验室,在1973年推出的美的美国空间站,都重为77万吨。 但是,这不是谁拥有更大的空间家伙的问题。 做一个更大的站要把更多的钱放在桌子上,中国也有层层叠叠的问题,所以中国发展还是需要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根据卫新报告

天宫一号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和以支持未来空间站[......]中国缺乏在国际空间站的设计经验所需的交会对接技术的演示。 我们不知道是什么的科学设备应使用的设备是否能进行微重力环境下的科研,所以我们应该测试一遍又一遍地通过天工空间实验室我们的技术和设备。

中国已成功发射天宫一号 ,它的第一个空间实验室。 这是第一个系列的小测试站,并最终实现其在轨道上的60吨重的空间站,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目标的第一步。

正如中国科学杂志所说的那样:“我们是在技术发展中的国家还不是超级大国的行列。” 这虽然不好听,但得实事求是。既然发达国家都害怕我们,视中国为强力的竞争对手,不带我们玩耍了。我们还有理由不努力么,就是该让美国佬看着我们不断发展。

所以说,别人越瞧不起我们,我们就要越努力证明给他们看我们是可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是第几个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第三个拥有空间站国家。中国是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空间站的国家。中国空间站包括核心舱、实验舱梦天、实验舱问天、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飞船)五个模块组成。

各飞行器既是独立的飞行器,具备独立的飞行能力,又可以与核心舱组合成多种形态的空间组合体,在核心舱统一调度下协同工作,完成空间站承担的各项任务。

核心舱全长约18.1米,最大直径约4.2米,发射质量20-22吨。核心舱模块分为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主要任务包括为航天员提供居住环境,支持航天员的长期在轨驻留,支持飞船和扩展模块对接停靠并开展少量的空间应用实验,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核心舱有五个对接口,可以对接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和两个实验舱,另有一个供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出舱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空间站离地球有多远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空间站地球有400公里远。空间站不需要消耗燃料就可以一天绕地球16圈这样转,但它距离地面的高度约是400公里,说是真空环境,但并不是绝对的真空,还是稍微有一点大气的。过去咱们国家也只有天宫二号是达到了这个高度,天宫一号是约350公里的高度。

中国空间站一般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中的一个空间站系统。预计在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到450公里,倾角42到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可达90吨,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空间站拟按长期载3人状态设计,运营阶段每半年由载人飞船实施人员轮换,而初期将采用人员间断访问方式。载人空间站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空间科学和新技术研究实验的重要基地,在轨运营10年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空间站分为几个部分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空间站分为5个部分,由核心舱、实验舱梦天、实验舱问天、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五个模块组成。各飞行器既是独立的飞行器,具备独立的飞行能力,又可以与核心舱组合成多种形态的空间组合体,在核心舱统一调度下协同工作,完成空间站承担的各项任务。

中国空间站一般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中的一个空间站系统。预计在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到450公里,倾角42到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可达90吨,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空间站拟按长期载3人状态设计,运营阶段每半年由载人飞船实施人员轮换,而初期将采用人员间断访问方式。载人空间站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空间科学和新技术研究实验的重要基地,在轨运营10年以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的空间站建设,初期将建造三个舱段,包括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每个规模20多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征战星辰,一发定全局——中国空间站建造拉开序幕

全文共 1864 字

+ 加入清单

5月5日18时,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完成首次飞行。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赢得了第一次胜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正式拉开。当晚,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长征五号乙发射场区指挥部总指挥张、、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王珏介绍了该火箭、有效载荷的研制、首飞任务的实施以及空间站阶段任务的后续安排。

中国空间站阶段性任务获得第一次胜利

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的首次成功发射,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发展战略打开了大门冀表示,此次任务已经验证了火箭计划的正确性,并检查了火箭的功能性能。为了充分发挥首次飞行任务的综合效益,火箭搭载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一个柔性充气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和10多个试验载荷。

其中,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是为中国空间站的运行和未来载人探月的需要而研制的新一代天地穿梭飞船。本次任务将验证热防护、控制、伞群回收和高速再入期间航天器部分再利用等关键技术。柔性充气货物返回舱试验舱是中国新型航天运输工具的试验舱。本次任务将验证充气返回舱轨道再入的关键技术。根据飞行程序,试验舱和试验船将在完成在轨试验后分别于5月6日和8日返回东风着陆点。

张介绍说,从1月18日联合有效载荷空间站的核心舱进入空间站到5月5日成功发射的时间跨度为109天。面对防疫和控制的多重压力、任务的并行执行和空间飞行的严峻质量形势,所有参与者都以“确保安全和成功”为目标要求,为任务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射场系统将继续组织和实施主要的空间发射任务,如后续空间站建设阶段任务。

许多独特的技术满足了中国载人空间站项目的需要。

长征五号乙火箭有许多独特的技术

首先,从构型的角度来看,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采用了一个半构型,由一个核心级1+助推器+短舱盖组件组成。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取消了核心二级。采用少级设计理念,所有火箭发动机在地面点火启动,减少了第一级之间的间隔,火箭第一级直接进入轨道,同时箭地接口采用零秒连接器等大量技术,提高了火箭固有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第二,从外观来看,两种火箭最大的区别在于整流罩。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整流罩长度为12.267米,长征五号乙火箭整流罩长度为20.5米,体积超过345立方米。它是目前我国运载量最大的火箭整流罩,以便更好地满足空间站舱发射任务的需要。它是我国现役火箭最大整流罩体积的1.8倍,与国外大型火箭的整流罩大小相当。

第三,从用途来看,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大型高轨道卫星和各种深空探测器,如东方五号平台卫星、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火星探测器等。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在低地球轨道发射大型航天器和模块,如空间站的核心模块和实验模块。

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第一次飞行的成功,充分验证了火箭和各系统总体设计的正确性和协调性。它突破了大型整流罩分离技术、大直径坦克火箭连接分离技术、大推力直接入轨偏差精确控制技术等新技术,使中国运载火箭在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提高到22吨以上。”王珏说,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的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和运载效率在中国处于最高水平,在世界处于最高水平,为中国空间站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空间站将于2022年左右完工。

“这次成功发射不仅取得了空间站阶段任务的第一次胜利,也为中国的太空飞行带来了转机,并增强了对后续任务的信心。”针对最近两次发射失败,冀表示,一个多月来,模型团队和航天专家一直集中精力,夜以继日地开展深入的问题恢复、原因分析、试验验证等调零工作。目前,这两种故障的故障位置和机理已经基本清楚。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及其任务相关系统立即进行故障剥离和类比,对技术状态和产品质量进行复查和复核,复查和复核,全面排查风险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计划,努力把失败的教训转化为宝贵的财富。

“这次任务在在轨建造阶段启动了空间站的任务,并为空间站核心模块和实验模块的后续发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纪说,根据计划,中国的空间站将于2022年左右完成,总共有12个计划中的任务。在这次任务之后,空间站的基本结构将通过依次发射空间站和核心模块、询问模块和梦想模块而在轨道上组装和建造。同时,计划发射4艘神舟载人飞船和4艘天州货运飞船进行人员轮换和货物补给。

目前,中国空间站的核心模块已经完成了样机产品的最终组装,正在进行询问模块和梦想模块的样机开发。空间科学应用的有效载荷已逐渐转移到原型开发。在空间站建造阶段执行过四次任务的宇航员已经被挑选出来,并正在进行任务培训。中国第三批后备航天员的选拔也将于今年7月左右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空间站有多大?

全文共 90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空间站的内部空间大约有110立方米,包括核心舱、实验舱梦天、实验舱问天、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五个模块组成。其中,核心舱全长约18.1米,最大直径约4.2米,发射质量20-22吨。实验舱全长均约14.4米,最大直径均约4.2米,发射质量均约20-22吨。货运飞船最大直径约3.35米,发射质量不大于13吨。

中国空间站有多大?

中国空间站的内部空间大约有110立方米,中国空间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中的一个空间站系统。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可达90吨,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中国空间站包括核心舱、实验舱梦天、实验舱问天、载人飞船(即已经命名的“神舟”号飞船)和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飞船)五个模块组成。各飞行器既是独立的飞行器,具备独立的飞行能力,又可以与核心舱组合成多种形态的空间组合体,在核心舱统一调度下协同工作,完成空间站承担的各项任务。

核心舱

全长约18.1米,最大直径约4.2米,发射质量20-22吨。核心舱模块分为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

主要任务包括为航天员提供居住环境,支持航天员的长期在轨驻留,支持飞船和扩展模块对接停靠并开展少量的空间应用实验,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

核心舱有五个对接口,可以对接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和两个实验舱,另有一个供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出舱口。

实验舱

全长均约14.4米,最大直径均约4.2米,发射质量均约20-22吨。

空间站核心舱以组合体控制任务为主,实验舱II以应用实验任务为主,实验舱I兼有二者功能。实验舱I、II先后发射,具备独立飞行功能,与核心舱对接后形成组合体,可开展长期在轨驻留的空间应用和新技术试验,并对核心舱平台功能予以备份和增强。

货运飞船

最大直径约3.35米,发射质量不大于13吨。货运飞船是空间站的地面后勤保障系统。

主要任务,一是补给空间站的推进剂消耗,空气泄漏,运送空间站维修和更换设备,延长空间站的在轨飞行寿命;二是运送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用品,保障空间站航天员在轨中长期驻留和工作;三是运送空间科学实验设备和用品,支持和保障空间站具备开展较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的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空间站长啥样?独家揭秘!

全文共 596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启动的载人航天计划有一个“三步走”的战略。从发射载人宇宙飞船到将中国宇航员送入太空,再到退出宇宙飞船和发射太空实验室,现在已经到了第三步。

5月5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第一枚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新一代载人飞船和一个柔性充气货物返回舱送入太空轨道。5月8日,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并返回,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是中国空间站在轨建设阶段的首次任务。期待已久的中国空间站建设终于拉开帷幕。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启动的载人航天计划有一个“三步走”的战略。从发射载人宇宙飞船把中国宇航员送入太空,到航天飞行和发射空间实验室,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第三步,即“建造空间站以解决大规模和长期关心的空间应用”随着空间站项目的全面发展,中国已经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根据计划,空间站将于2022年左右完工。届时,它将在340-450公里的低地球轨道上运行,并能在轨道上飞行10年以上,支持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技术实验和空间应用。此外,通过空间维护可以延长使用寿命和扩大规模。

5月8日,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现场。王江波摄

站长是什么样的?

整个结构是T形的,有三个隔间。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一辆汽车,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相当于一个房间和一个大厅,而空间站就像三个房间和两个带有储藏室的大厅。

中国空间站的名字很有中国特色。它被命名为“天宫”。通常情况下,空间站有3个人,当宇航员旋转时最多有6个人。该空间站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的国家空间实验室,并将在轨道上长期稳定运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空间站的基本结构由三个舱、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组成(如下图所示)。每个舱都是20吨级,三个舱的重量大约是66吨。空间站是以核心模块为中心的T形结构,实验模块一和实验模块二分别连接在两侧。其中,核心模块用于控制整个空间站组件,两个实验模块用于生物、材料、微重力流体、基础物理等科学实验。

未来中国空间站示意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朱形象地比喻道:“如果神舟飞船是一辆汽车,那么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就相当于一室一厅的房子,而空间站就像一个三室两厅的带储藏室的房子。”命名为天河,核心舱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它可以支持三名宇航员长时间留在轨道上。这是中国目前开发的最大的航天器。它不仅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宇航员生活的主要场所。它还可以支持少量的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为了让宇航员在太空的长期生活更加舒适,核心舱在设计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宇航员工作和生活的空间大约是50立方米。加上两个实验舱,宇航员的活动空间整体达到110立方米。

天宫一号目标飞机示意图。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示意图。

核心模块还包括三个部分:节点模块、生命控制模块和资源模块,有三个停靠端口和两个停靠端口。对接端口用于连接两个实验舱,并与核心舱一起形成空间站组件。该接口用于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和其他飞行器访问空间站,还有一个出口舱供宇航员离开空间站。其中,核心模块前端的两个对接端口接收载人飞船对接,后端的一个对接端口接收货物飞船对接和补给。对接接口可以支持其他飞行器的短期对接,并容纳新的对接段以扩大空间站的规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章昊表示,核心模块是空间站的主控制模块,主要控制整个空间站的飞行姿态、动力学和载人环境。核心舱的大柱段直径为4.2米,小柱段直径为2.8米。大圆柱段主要是宇航员工作和实验的地方,而小圆柱段是宇航员睡觉和卫生的地方,保证宇航员的生活和正常生活。

实验模块的名字是“问天”。它的主要任务是在模块内外进行科学技术实验。它也是宇航员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和紧急避难所。实验舱一配备了一个宇航员舱外活动专用气闸,以支持宇航员舱外活动,并配备了一个小型机械臂,以自动安装舱外载荷。实验模块一在核心模块中具有关键平台的功能,这意味着它可以在需要时执行空间站的全部管理和控制。

实验舱二被命名为“梦想日”,其功能与实验舱一类似。实验舱二还配备了货物专用气闸,在宇航员和机械臂的协助下,该气闸支持货物和货物的自动进出。

空间站项目还包括天地运输系统和货物运输系统。航天飞机系统由神舟载人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用于宇航员和一些材料往返空间站。神舟号载人飞船可搭载3名宇航员实现天地往返,也可作为空间站对接期间的救援船,进行紧急救援和宇航员返回。

空间站的货物运输系统由一艘天州货船和一枚长征7号运载火箭组成。货船为空间站运送诸如宇航员的生活材料、推进剂和装载设备等物资。

在空间站建设阶段,长5 b火箭还承担了将空间站模块送入轨道的重要任务。中国未来的空间站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计划。空间站建造完成后,将单独发射一个10吨重的光学模块,与空间站保持在轨道上。该光学模块被命名为“空中巡逻”,并具有自主飞行的能力。在正常飞行任务中,它将与空间站在同一轨道上飞行,进行高分辨率天文观测,并进行天体物理学和空间天文学研究。当需要补充燃料和设备维护时,光学模块可以与空间站对接,进行推进剂补充和设备维护,以提高其使用寿命和工作性能。

“计划在光学模块中安装一个两米长的望远镜。如果它在轨道上运行10年,可以观测到超过40%的天空。”周建平说。这套望远镜可以连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大量的观测数据,用于研究宇宙学和天文学。

中国空间站的设计和发展坚持适度规模、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理念,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周建平说,中国的空间站可以进一步扩大,为未来的发展留下空间。根据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需要,可以连接更多的舱段,并通过在轨维护、在轨技术升级等方式满足要求。中国空间站的研发遵循适度规模的原则,有利于控制项目成本,突出载人航天的特点,突出人在空间中的作用。

如何建造空间站?

它分为三个阶段:关键技术验证、建设和运行。第一次飞行后,55B将先后发射“天河”核心舱、“田文”实验舱和“梦田”实验舱。宇航员将参加许多建造空间站的舱外活动。

根据任务规划,空间站项目分为三个阶段: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说,计划完成12项任务来完成空间站的建设。经过5个月的首次飞行,它将先后发射“天河”号核心舱、“田文”号实验舱和“梦田”号实验舱,用于空间站的在轨组装和基本构型的建造。还计划发射4艘神舟载人飞船和4艘天州货运飞船,用于航天员轮换和货物补给。

“未来11个任务将是高密度发射任务,充满大量新技术和挑战,发射频率和任务复杂性将大大增加。”周建平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也将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实验。11项任务的完成将意味着中国空间站的正式建成。

空间站的测试核心模块计划在2020年左右发射,以验证空间站的关键技术。验证完成后,将相继发射两个实验舱与之对接,然后空间站将从建造阶段转移到运行阶段。从核心模块阶段开始,宇航员还将开始参与空间站的建设并承担许多任务。例如,他们必须多次执行复杂的退出活动。那时,宇航员可以用机械臂配合完成在轨安装、调试和载荷升级。

事实上,在低地球轨道上建设空间站意味着掌握大型空间设施的建设技术和运行管理技术,并具有较强的维护和升级能力。宇航员的舱外活动和机械臂的使用都是重要的手段。

“宇航员操作机舱中的机械臂,宇航员在外太空行走。无论是舱段的移位、大型设备的移动还是宇航员自身的移动,都可以通过机械臂来完成。”周建平说,“空间站设计有两种类型的机械臂。人机合作使得建造和维护空间站成为可能。”

在2008年9月25日至27日的神舟七号任务中,担任飞船指挥官的翟志刚正在进行退出活动。

“将材料运送到太空的成本非常高。回收和提高材料的回收率是世界载人航天飞行关注的主要技术问题。周建平说。

通过新的技术支持,中国宇航员向空间站的供应将得到更好的保证。中国宇航员在轨道上飞行的前记录是33天。宇航员生存所必需的水和氧气由宇宙飞船直接带入太空。为了让宇航员在轨道上停留更长时间,空间站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可再生生命支持系统。宇航员呼出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电解过程中产生的氢气将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氧气,这也可以减少氧气的供应需求。

如此庞大的空间站系统需要强大的电源。空间站的供电系统包括两对“翅膀”——翼展约30米的柔性太阳能翅膀。该系统可以为空间站提供可靠和充足的不间断电源。此外,空间站将采用电力推进技术作为空间站轨道维护的动力装置,这将大大减少空间站运行期间的推进剂供应需求。

空间站有什么用?

在其在轨运行期间,它将面向科学探索、人类生存和空间活动,并支持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技术实验和空间应用。

空间站建成后,它将成为宇航员的“太空屋”,也是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一流的空间实验平台将为科学家实现世界级重大突破提供有力保障。

根据计划,空间站将在轨道上运行10年以上。在环绕地球的轨道上,它将面向未来的科学探索、人类生存和空间活动,并支持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实验和空间应用。

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专家表示,中国空间站不仅是中国科学家的科学探索平台,也是全球科学家的平台。通过空间站平台,更多的科学成就有望出现,许多宇宙之谜也将被揭开。

空间站的资源非常珍贵。经过科学和仔细的选择,空间站将配备与生物学、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学、微重力、流体和其他类别有关的科学研究和实验设施。

空间站计划在密封的舱里部署十几个科学实验舱,并在舱外放置一个暴露的实验平台,包括一个与空间站在同一轨道上飞行的望远镜。每一个科学实验室都可以被视为一个小型空间实验室,支持空间科学和一个或多个方向的应用研究。

具体而言,在人类生存方面,空间站将围绕人类长期空间生存和提高地面生活质量开展研究和应用。在空间活动方面,空间站支持测试和验证应用技术,如远程科学和技术、在轨组装、维护和修理以及人机联合作业,以加强人类空间活动和在轨服务能力,并扩大人类活动的范围。

在空间站,宇航员不仅是空间站的居民,也是要研究的对象。例如,到目前为止,11名中国宇航员已经成功完成了6次载人任务。同时,有效验证了航天员选拔训练技术和健康、生活、工作三大常驻保障技术,为未来空间站的长期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空间站时代,围绕宇航员的科技研究将会继续。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和运营国家空间实验室,为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全面支持,推动中国空间科学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不断将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应用。”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主任高明说。

谁将住在空间站?

在其在轨运行期间,它将面向科学探索、人类生存和空间活动,并支持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技术实验和空间应用。

目前,已经挑选出在空间站建造阶段执行过四次任务的宇航员,他们正在进行任务培训。中国第三批后备航天员的选拔也将于今年7月左右完成。

在空间站的正常运行中,三名宇航员作为机组人员飞行了很长时间,机组人员定期轮换。在旋转期间,多达6名宇航员可以同时在空间站工作。交接后,前宇航员将乘坐载人飞船返回地球。

与中国以前每两年进行一次的载人航天任务相比,空间站在建造和运行期间每年发射多次,需要更多类型和数量的宇航员。

目前,中国的宇航员都是从现役空军飞行员中选拔出来的,他们主要是太空飞行员。空间站将进行空间科学实验。除了身体健康的普遍要求外,未来还需要不同类型的宇航员,如航天工程师和有效载荷专家(科学家)。飞行工程师执行空间站的建造、维护和修理等任务。科学家,也就是有效载荷专家,可以在空间站,一个空间实验室里做实验。根据空间站的实验项目,选择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科学家进行培训也是宇航员选择和培训的一个主要方向。

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宇航员杨利伟说,中国将从2018年开始挑选第三批宇航员。所选内容在数量、类型和范围上都发生了变化。不仅要选拔空军飞行员,还要选拔社会相关领域的飞行员,如相关的工业部门、科研机构和大学。

空间站任务也要求宇航员有更多的能力。将来,宇航员在轨道上停留的时间将大大延长。目前,中国宇航员在太空停留的最长记录是一个月,未来将是3个月、6个月甚至更长。宇航员的技术技能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过去,宇航员在太空中做了大部分实验。将来,在空间站的建造阶段,宇航员将在舱外空间做大量的工作。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进一步解释说,在空间站任务期间,空间站有许多舱,运行时间长。宇航员每天需要花大量时间在空间站内部的维护和管理上。他们还必须参与空间站的组装和建造,以及空间站的维护、修理和设备更换。同样,在空间站任务中,宇航员必须完成大量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实验和有效载荷操作,学科众多,跨度大,这对宇航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科学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执行过神舟11号任务的宇航员陈东说,空间站任务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在轨道上飞行,而且将会有更多的实验项目。他希望通过加强学习成为一名科研宇航员,并能独立设计实验。"将来在太空亲自完成它一定非常美妙。"

记者注意:中国航天开启空间站时代

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着空间站阶段任务的第一次胜利,为全面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空间站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步骤,但是巨大的收获是无与伦比的。空间站和空间技术本身的飞跃将导致许多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进步和突破,使空间成果得到广泛应用。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院士所言,太空为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科技进步水平提供了广泛的机遇。中国空间站无疑将加快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宇宙的步伐。

与太空强国相比,中国的空间站建设并没有提前开始。看看时间,国际空间站在1998年发射了它的第一个模块。中国空间站的建造比国际空间站晚了20多年。就规模而言,中国空间站的三个舱由两艘载人飞船和一艘货船连接,总重量超过90吨,比400吨的国际空间站小得多。国际空间站的可扩展设计和两自由度太阳翼都值得学习。

然而,中国的空间站也有自己的优势。它充分利用了现代技术的成就,并充分考虑了技术进步在空间发展中的作用。它将20多年的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成果集中在能源技术、可再生人寿保险技术、空间探索技术和科研设备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它站在了更高的科技起点上。同时,规模由需求决定。在演示和研发过程中,中国空间站充分考虑了科学家的需求。目前的规模能够满足空间科学研究的需要,预计将比过去类似规模的空间站完成更多的空间实验。

空间站的建造是中国近地空间的一个壮举。它也是载人登月和火星探测等进一步深空探测的技术基石。机遇和挑战并存。以好奇心、智慧和勇气为翅膀,探索广阔空间的中国梦将会前进。

原标题:深度观测:中国空间站独家披露

展开阅读全文

篇9:SpaceX的二手飞船,从空间站带回一个中国的实验装置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龙”号货轮3日从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带回了第一个中国设计的实验装置,登上太空实验室。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其社交媒体网站上称,“龙”号宇宙飞船在同一天离开空间站,飞行了大约5个小时,然后在东部时间8: 12(北京时间20: 12)坠入加利福尼亚以西的太平洋。

“龙”号宇宙飞船从空间站返回了1.8吨材料。这批材料中还包括由中国北京工业大学邓玉麟教授团队自主设计的实验装置。该实验项目旨在研究空间辐射和微重力环境对抗体编码基因的突变效应。

邓玉麟在电话中告诉新华社:“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已经计划好了,所有返回的实验数据都非常好。”

随着美国国会在2011年发布“狼条款”,中国与美国航天局的官方太空合作已经“冻结”了很长时间。然而,邓玉麟的团队在2015年通过商业合作模式与美国公司Norax签署了一项协议,后者充当中介将他们的实验送到国际空间站,成功地打破了中美空间合作的“坚冰”。

今年6月3日,在邓玉麟的实验装置与“龙”号宇宙飞船一起升空之前,美国宇航局发言人凯瑟琳·汉布莱顿向新华社记者证实,美国宇航局遵守了所有法律法规,并向国会报告了该法案。国际空间站的所有合作伙伴都批准了中国登上国际空间站的实验。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国际空间站上的美国宇航员根据需要使用邓玉麟团队设计的设备进行了两次实验。

邓玉麟说,他计划6日飞往美国,参加7日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室举行的实验交接仪式。接下来,他还将讨论与Norax公司的进一步合作。

龙号宇宙飞船于6月3日发射,两天后抵达国际空间站。7月3日早些时候,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操作空间站的机械臂,从空间站释放“龙”号宇宙飞船。“龙”号飞船是目前唯一能够返回地球的货船。其他货船将在坠入地球大气层的过程中烧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国际空间站为什么没有中国

全文共 87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发展不可谓不快,特别是在航天技术上。可是当初中国却没有加入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为什么没有中国?对此小编找了一些网友们的答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国际空间站为什么没有中国?

1、政治原因。 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遭到美国的反对,国际空间筹划建设时美国反对邀请中国参与,所以中国没有成为国际空间站的启动方。后来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载人航天领域的进步,以及经济条件的改善,国际空间站的参与方普遍支持中国更多的参与国际空间站,包括美国,但是由于中国参与更多的是作为出钱方,技术上参与受到很大限制,没有主导权和决定权,所以中国对此项提议不感兴趣。

2、经济原因。 参与国际空间站基本都是发达国家,国际空间站的入门费很高,至少需要投入上亿美元才能有机会参与,这对中国有限的航天经费来说,性价比显然过低,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去参与。

不是中国不愿意加入,而是美国担心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计划后,会促进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它也不允许中国接触到更多前沿的航天技术,正如西方国家的对华武器禁运一样,是一种政治歧视.至于说俄罗斯为什么会参与到该计划当中,还是美国深知,由于在航天飞机全面退役和美国新式运载飞船投入使用之间,美国以及欧洲都没有足够的能力执行国际空间站的物资和人员运送任务,而这恰恰是俄罗斯的强项.也就是是说他们离不开俄罗斯的联盟飞船.我觉得如果中国能够加入到该计划当中,肯定会受益匪浅,因为那样中国的神舟飞船有可能与联盟飞船一起担任往返国际空间站的任务,对于神船飞船的改进会起到积极作用.而且也能推进中国自主空间站的发展.但,没办法,别人歧视你.所以,我觉得这也刺激了中国发展自主空间站的决心.若说资金技术不到位,试问,印度,巴西这样的二半调子哪个资金技术到位了.美国一直把中国作为其太空领域的对手,一直忌惮中国所谓的反太空武器技术.它根本不可能给你这么好的练兵机会.而俄罗斯主要是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和能力.中国之前和欧洲合作伽利略系统,结果还是在美国的极力反对下不了了之,事实说明,中国航天必须卧薪尝胆,丰满羽毛,努力发展自己的航天技术,要不然,别人根本不给你公平竞争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建造的空间站是什么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建造空间站叫做“天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中的一个空间站系统,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建造。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到450公里,倾角42到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可达90吨,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空间站拟按长期载3人状态设计,运营阶段每半年由载人飞船实施人员轮换,而初期将采用人员间断访问方式。载人空间站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空间科学和新技术研究实验的重要基地,在轨运营10年以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的空间站建设,初期将建造三个舱段,包括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每个规模20多吨。基本构型为T字形,核心舱居中,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分别连接于两侧。

核心舱前端设两个对接口,接纳载人太空船对接和停靠,后端设后向对接口,用于货运飞船停靠补给。站上设气闸舱用于太空人出舱,配置机械臂用于辅助对接、补给、出舱和科学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的空间站叫什么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空间站叫天宫。中国空间站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中的一个空间站系统。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可达180吨,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1992年,中国政府就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建成空间站是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2021年5月,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在轨测试验证。5月29日晚,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这是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第一次应用性飞行。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6月17日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行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

北京时间2021年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空间站什么时候建成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1

2022年前后

2022年前后,我国将研制并发射基本模块为20吨级舱段组合的空间站。到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并坠毁时,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2

2014年9月10日,第27届太空探索者协会年会在北京召开。年会中方组委会主席杨利伟称,中国在2016年9月15号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随后2016年10月下旬发射神舟11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并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建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透露,中国计划2018年前后发射空间站试验性核心舱,2022年前后发射20吨级舱段组合的空间站。到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并坠毁时,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3

雷凡培表示,中国空间站建设方案已确定。空间站包括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有多个交会对接口,能实现多飞行器同时对接。2018年前后,空间站试验性核心舱将由长征五号重型运载火箭送入轨道。

4

价值意义:

据了解,中国要把空间站建成开展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的太空实验基地。

张伟指出,“与前期任务相比,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将更加开放,包括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与此同时,有望产出一大批重大科学成果,突破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获得无法估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例如,开展国际前沿的量子调控与光传输研究将有力促进世界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甚至引发通信革命。”

空间科学研究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张伟分类介绍说,比如空间生物学研究应用方面,可以为培育优良物种、探索疾病机理、研发生物药物、改进人类健康而服务;

5

微重力流体与燃烧研究应用方面,可以促进新型清洁能源开发、改善地球环境;空间材料研究应用方面,开展空间材料加工、先进材料制备等研究,探索和揭示材料物理和化学过程规律,可以改进地面材料加工与生产工艺,研发与生产先进材料,推动工业技术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航天今后需要什么样的空间站?

全文共 108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一名发言人说,中国载人航天发射计划已经公布,天宫二号将于2016年第三季度发射。这是继天宫一号之后的又一个空间实验室。神舟11号飞船将于同年第四季度发射,实现与天宫二号的对接。应该指出的是,“神舟11号”宇宙飞船只有两名宇航员将完成天宫二号的中期太空停留试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建设的详细时间表引起了外界的关注,这表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开始逐步推进空间站的建设,从短期载人看护型向中期常驻型转变。

天宫二号任务前后,中国发生了两次重大的太空事件。第一次是在2016年6月,中国长征7号运载火箭将首次发射。作为两级半构型运载火箭,它在低地球轨道上的运载能力为13.5吨。该发射场位于海南省新建的航天发射场,将逐步取代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长征二号、三号和四号火箭,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天宫二号任务完成后,中国航天还将利用“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天州一号”货船,从而建立一个成熟的天地供应体系,为未来“长期载人空间站”的建设奠定基础。

天宫二号任务完成后,中国航天还将利用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天州一号”货船,从而建立一个成熟的天地供应体系。

天宫二号是真正的太空实验室

天宫二号是在天宫一号的基础上建造的,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发射,定位为目标飞行器。更具体地说,它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模型。首先,发射一个实验模型,验证在轨空间实验室,熟悉其基本操作,掌握空间实验室的制造、发射和在轨运行等相关技术。因此,神舟八号、九号和十号都有后续任务。这些航天器与天宫一号对接。其中,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是载人飞船,神舟八号是无人飞船。经过实践和熟悉“敏郎悲歌模式”,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空间实验室的运作,但仍存在一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天宫一号实现了发射、会合和对接等技术,这是建立空间站的基本前提,但为了维持轨道生境,需要更关键的再生循环技术。这就要求天宫二号长期满足宇航员的需求,并通过补充货运飞船来实现燃料和食物的更新,而这并不涉及天宫一号的任务。在美国和俄罗斯共同建造的空间站中,使用货运飞船进行材料补充是空间站再生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货物补给能力,这种轨道飞行器就不是真正的太空实验室。天宫二号将实现货物补给,进一步巩固和验证在轨对接技术。

天宫一号是一种发射、交会对接技术,是建设空间站的基本前提。

天宫二号的基本结构与天宫一号基本相同。也可以认为天宫二号是天宫一号的备份,但内部设备会有所不同。例如,天宫二号将携带高灵敏度伽马射线探测器,用于中国和瑞士联合实施的空间伽马射线探测计划。许多空间科学设备将被添加到实验舱,以执行地球观测、空间观测和其他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空间站近在咫尺 这一成就表明了什么?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空间站的发展,不仅是中国在航天领域的重要成就,更是中国在维护区域和全球安全稳定、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方面的重要贡献,也为中国在世界科技格局中的地位提供了坚实支撑。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从2003年开始,已有5个载人飞船与天宫空间实验室完成了6次交会对接,耗时近20年,终于迎来了关键的一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了长征五号B遥一火箭,将“天和”核心舱、前后对接舱及货运飞船一次性送入太空。这是中国向建设空间站迈出的关键一步,也是被称为“中国航天史上最复杂的一次任务”。

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正在逐步实现自身的“航天梦”。从最开始的跟随学习到现在的创新发展,中国航天在短短30年内,已经在多个领域迎头赶上或超越了老牌发达国家,如卫星导航系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

这一成就表明了中国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责任担当。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推动的是“和平、发展、合作”的全球治理理念,而航天领域的发展也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中国在航天领域没有采取零和思维,在开展自身航天事业的同时,也积极与国际合作,打造了自己的空间站,并为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提供卫星数据等服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也表明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指引下,中国加速推进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实力。航天领域的发展,不仅是中国移动通信、电子商务、互联网等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对于自身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布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