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子星会灭亡吗【热门20篇】

浏览

2967

文章

239

篇1:秦朝灭亡时为什么如此的惨烈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大奸臣赵高胡乱政治、皇帝极为的昏庸,到处残害兄弟姐妹。残酷的腐败皇朝还会引起无数老百姓的埋怨,全国各地都会出现起义,最终也会导致秦朝进入到惨烈的阶段,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结果。

奸臣乱政

说到秦朝的历史,估计大家都比较熟悉,比如大奸臣赵高,比如秦始皇。如果不是赵高的弄权,相信秦朝并不会进入到灭亡的阶段。赵高的父亲原本是秦始皇父亲身边的一个奴婢,但是却始终受到青睐。赵高的父亲后来就一直在嬴子楚的身边因此后期才能够让自己的儿子有了控制权力的机会。当秦始皇云游四方时驾崩之后,身边其实仅仅只留下胡亥和赵高,所以在这个时候两人马上就直接选择修改,甚至无辜的逼迫蒙恬和扶苏自杀,这才有了后来的悲惨。

皇帝昏庸

自从在掌握权力之后,就会一直不停的唆使胡亥,将自己的兄弟姐妹全部的杀掉,甚至还包括秦始皇特别喜欢的女儿。或许是因为秦始皇之前比较喜欢,所以这一个女子才会死得特别惨,直接就被乱刀肢解,而且死法非常的残忍,另外还会把很多的大功臣全部的杀掉。甚至还会把所有的政治权利都会放在胡亥的手中,然后自己就只顾着享受,一时之间就会惹来无数人的不满。

民怨过大,起义不断

在一个腐败皇朝的背后,大部分都会有起义军,在秦朝也同样是如此。当时的项羽破釜沉舟,刘邦直逼关中也能够将百万雄师直接打退,所以因为朝政上下的腐败,军队的作战能力因为并不是很强,这可能就是导致秦朝直接进入到灭亡的阶段。而且因为秦始皇比较残忍,再加上继任的皇帝更是残忍,在这一个阶段早就已经导致大家心中充满了愤怒,自然就会希望尽快的终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雷布朗多为什么会灭亡,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布朗多星人,是《宇宙英雄之超银河传说》中的反派角色,也是连亚波人和希波利特星人都畏惧的自称全知全能的宇宙人。那么雷布朗多星人为什么会灭绝呢?

曾在过去的几万年间支配着宇宙,和安培拉星人、宙达等并列为宇宙侵略势力的支配者的存在。曾经有数万年支配过宇宙,现在是成为精神体的存在。曾经率领怪兽军団使全宇宙陷入恐慌的宇宙人,拥有让邪恶的宇宙人们感到害怕的强大力量。异次元人亚波人和地狱星人希波利特星人等强豪都慑于那个力量的究极生命体。精神体的存在,作为雷奥尼克斯战斗的黑幕暗中活跃着。为了选择后继者让雷奥尼克斯们互相残杀。

这个被称作究级生命体的全知全能的宇宙人,曾经支配宇宙数万年的支配者,其力量之强大,使之于宇宙中的两个大恶役。虽然在数百年前肉体毁灭,但精神体还存在于宇宙之中。不仅如此,它还具有同化能力,被同化后的奥特曼成为“邪恶贝利亚尔•奥特曼”。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蜀国怎么灭的 蜀国是怎么灭亡的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蜀国,史称“蜀汉”,是三国时期政权之一。在蜀汉后期,姜维的北伐使得蜀汉国力损耗巨大,宦官黄皓、诸葛瞻、张翼都开始反对北伐。姜维感到压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储备军资,打算继续北伐。

公元263年,姜维得到钟会治兵关中的消息,上表刘禅调遣将领驻守险要,但黄皓却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直到魏军攻入汉中,刘禅才派人前去救援,但为时已晚。姜维将钟会大军阻挡在剑阁,而邓艾从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杀败诸葛瞻,逼近成都。刘禅惊恐失色,感到大势已去,在主降派劝导下,决定向邓艾投降。邓艾率军入成都,蜀汉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子星是什么,超新星爆炸之后竟然变成了它!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中子星实则是超新星爆发后的遗骸。质量约为太阳8倍以上的超新星爆炸后,并不会完全消失,而留下这个致密的星体——中子星。由于这样的超新星质量极大,导致了可怕的内部压力,使得原子核外的电子,全都被压缩进了原子核内部。而使得核内正电荷的质子与负电荷的电子中和成为中子,这样的致密星体由只有中子的原子核组成,故而得名中子星。

同白矮星一样,中子星是处于演化后期的恒星,它也是在老年恒星的中心形成的。只不过能够形成中子星的恒星,其质量更大罢了。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当老年恒星的质量为太阳质量的约8~2、30倍时,它就有可能最后变为一颗中子星,而质量小于8个太阳的恒星往往只能变化为一颗白矮星。

中子星的特征有超高压强,超高温、超流、超导、超强磁场等性质。一颗自转着的中子星不仅发出无线电波,还发出所有类型的辐射,和可见光脉冲。它的结构和地球类似,是分层的,最外一层是固体。它的表面温度有1000万℃,比太阳的表面温度高1000倍。中子星辐射χ射线、γ射线和可见光。中子星有极强的磁场,它使中子星沿着磁极方向发射束状无线电波。中子星自转非常快,能达到每秒几百转。中子星的磁极与两极通常不吻合,所以如果中子星的磁极恰好朝向地球,那么随着自转,中子星发出的射电波束就会像一座旋转的灯塔那样一次次扫过地球,形成射电脉冲。人们又称这样的天体为“脉冲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蜀汉后期的宦官黄皓是怎样一个人?黄皓是不是蜀汉灭亡的凶手?

全文共 2014 字

+ 加入清单

在提到姜维的时候,他曾经不得已在沓中屯田避祸,而这不得已,就是朝中宦官黄皓的干扰。原本姜维是想直接杀了黄皓,却被郤正制止,无奈之下外出。那么就不得不让人好奇了,能够让姜维都退避三舍的黄皓,到底是怎样一个宦官?宦官祸乱朝政的事情历史上的确不少,但是这些究竟是事实,还是后人为了推脱而想出来的说辞呢?

原文: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三国志·姜维传》

译文:姜维本是托身异国羁旅他乡,连年攻战未立功绩,而宦官黄皓等在朝廷玩弄权术,右大将军阎宇与黄皓狼狈一气,黄皓阴谋废除姜维代之以阎宇。姜维也怀疑黄皓,故自己颇感危惧,不再返还成都。

一般认为,这个名叫黄皓的太监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这种论调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国家灭亡,皇帝没错,文官没错,武将没错,太监就是天生的背锅侠,谁让他们少了点东西呢?平心而论,蜀汉的灭亡,的确有黄皓的因素,但这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问题,黄皓这小身板还扛不起这么大的责任。

黄皓的罪状有哪些呢?查遍《三国志》,无非三条。

第一,专政。《后主传》《董允传》《陈祗传》里都说了,黄皓在被压制了很多年之后,终于掌握朝政。一个太监当政,不管好坏,这就是罪状。

第二,拉帮结派,排挤忠臣。黄皓把握政事之后,和陈祗、阎宇内外呼应,让诸葛瞻保持沉默,先后排挤了刘禅的弟弟刘永、樊建、罗宪、姜维等人。最牛的就是姜维曾经要求处死黄皓,被刘禅拒绝之后,自请屯田,不敢回成都,生怕被黄皓陷害。

第三,自作主张,隐瞒关键军事问题。我们知道,蜀国的灭亡是从邓艾奇袭直接导致的。事实上,姜维已经意识到防线中的漏洞,上了一份奏章,“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然而,黄皓算命得出魏国不会进攻的结论,把这份关键的军事部署请求压了下来,刘禅压根没就看见。

黄皓的人生轨迹至少和四个人有关。第一个当然是刘禅。刘禅这个皇帝其实当得很憋屈,从诸葛亮开始,一帮大臣就拿着先帝遗志说事,压力山大。只有和黄皓在一起的时候,刘禅才会放松下来,面对黄皓的迎合,刘禅才能体会到当皇帝的乐趣,所以,刘禅才会信任黄皓,重用黄皓。

第二个是董允。作为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董允接替了诸葛亮的责任,“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在董允的威势之下,别说黄皓,就连刘禅也不敢炸翅。在董允的刻意压制下,“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一个陪着皇帝玩乐的小太监罢了。

第三个是陈祗。陈祗接班董允之后,不但放松了对黄皓的限制,而且和他勾结起来,把持朝政。

第四个是姜维。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连年发动对曹魏的北伐,以图恢复汉室。他认识到黄皓的危害性,上书要求处死黄皓,没有如愿,因为朝廷里黄皓的势力很大,姜维担心遭到报复,不敢呆在朝廷,自请屯田,连成都不敢回。

开始给黄皓鸣不平。黄皓是刘禅身边的亲信太监,服侍刘阿斗是本职工作,迎合奉承是应有之义。刘禅压力大,黄皓想方设法为刘禅解压,似乎没什么错。黄皓专政,貌似也没有造成太糟糕的后果。《三国演义》第113回和第115回,将姜维在两次战斗中处于优势却最终退败直接归罪于黄皓的谗言。但《三国演义》不是历史。

至于说拉帮结派,即使诸葛亮在世的时候,益州本土派和外来派就一直在不停的明争暗斗中,之后,北伐派和休养生息派同样吵得不可开交。政治斗争,文臣武将可以做,太监为什么不可以?只有隐瞒奏章一事造成的后果比较严重,但是,换个思路想一下,即使没有阴平小道的奇袭,蜀国就能保住吗?未必吧!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刘禅投降的时候,蜀国只有28万户,94万人,军队却有10万,官吏也有4万人。平均不到三户要负担一个兵,七户要负担一个吏,老百姓早就不堪重负,国家也在崩溃的边缘了。再看看刘备进川之前,《后汉书·郡国志》载,东汉后期,巴蜀有117万5千余户,522万4千余人,汉末战乱,由于地理因素,这里未遭破坏,中原大批人户流入益州,所以庞统说:“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

从刘备入川到刘禅投降,差不多50年的时间,人口缩水八成。这种情况下,连生存都成问题,北伐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说,蜀汉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黄皓的罪过没那么大。

有一种论点说,刘禅是真正的聪明人。他知道事不可为,就果断投降,在自己享受人生的同时,还避免了老百姓进一步遭受战争的苦难。从这个角度来说,黄皓所作所为又何尝不是顺水推舟呢?史书中说,邓艾打下成都之后,听说黄皓是个奸臣,想处死他,但黄皓金钱开道,终于让邓艾网开一面。

刘禅虽然“乐不思蜀”,曹魏方面终究不会把这么一个亲信放在刘禅身边。所以,黄皓后来的结局也就此成了一个谜。还是演义里比较干脆。第119回,刘禅迁到洛阳,司马昭因为黄皓祸国殃民,将他凌迟处死,给黄皓的命运画上了句号。

三国时期是太监史的低潮期,黄皓算是最有名的一个了。既然最有名,当然就要背黑锅。历史一直都是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六国灭亡顺序是怎样的?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韩;赵;魏;楚;燕;齐

六国灭亡顺序:韩、赵、魏、楚、燕、齐。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朝统一之战,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中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秦国进行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

六国灭亡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秦王嬴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秦朝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灭六国的战略有两个内容,一是乘六国混战之际,秦国“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秦王政采纳了尉缭破六国合纵的策略,“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从内部分化瓦解敌国。二是继承历代远交近攻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李斯建议秦王政先攻韩赵,“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国历史上被外族入侵的最惨的一次是哪一次?汉族差点灭亡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大多数都是以汉人所建立的王朝统治为主,作为华夏大地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一直以开都是以绝对的人口优势占据着中华大地上。所说也存在着数次被外族侵略和统治的时期,就比如蒙古人所统治的元朝,还有被满族人所统治的清朝。但是这些朝代总的来说还是能够和谐共存的。不过还有一次,是汉人的黑暗时期,差一点就被灭族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316年,三国时期的英雄都已经不在了,司马家族从曹魏家族夺取了西晋的江山,西晋王朝刚刚经历了八王之乱,国力虚弱不堪,匈奴人趁机入侵灭掉了西晋王朝。与此同时,鲜卑、羯、羌、氐这四个大部落趁乱大举入侵中原,史称“五胡乱华”,简直是可怕噩梦的开始。

五胡进入中原之后,先后建立起了自己的王朝,开始了有组织、有纪律、有目的灭汉行动。当他们占领一座城池之后,除了年轻的女性,其他汉人通通杀光,这直接导致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大减。据史书统计,北方地区的汉族人口在八年之内就减少了90%,整个汉族从西晋时期的大约2000万只剩下不到400万人口,即将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

其中羯族是最凶狠残忍的胡人部落,他们打仗从来不需要粮草,被他们抓起来的年轻女性,被当成牲畜一样养着,白天行军的时候牵着走,晚上给士兵奸淫,饿了就将这些少女宰杀烹食,留下来活着的少女,简直生不如死,被羯族人称为“双脚羊”。

后来冉闵的出现,解救了汉族人民。他颁布了《杀胡令》,大意为:“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汉家基业,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冉闵不才,受命于天,特以此昭告天下。令共分三道。”《杀胡令》一出,所有汉族人民斗志盎然,都被联合起来所有一起对抗外族,几天时间里就杀掉了30万胡人。冉闵后来在邺城对羯族屠杀了二十几万,加上全国各省各地的复仇屠杀,羯族与匈奴在愤慨的复仇中被杀到快要灭绝。

几番大战,打出了汉族军队的风采,各地汉人先后起义,匈奴、羌、氐等胡人势力被迫撤出中原。冉闵解放邺都,一次性解救被掠夺汉族少女就达20万,结束了五胡乱华地狱般的时刻,为汉人后世留下血脉。在这次空前绝后的民族灾难中,冉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后史书却对他没有过多的记载,历史不应该被忘记,民族英雄更不应该被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法国卡佩王朝是怎么灭亡的

全文共 1140 字

+ 加入清单

法国卡佩王朝灭亡是因为没有继承王位的后裔。之后,卡佩家族的分支机构继承了王位,然后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卡佩王朝是法国封建王朝。因为建立者雨果。·卡佩的名字。其实不能完全叫,因为古代欧洲贵族没有姓。之所以叫卡佩,是因为建立者雨果雨果。·卡佩喜欢一种名为卡佩的短披肩。Capet对来源于cape是斗篷的意思。

卡佩家族的前身被称为罗贝尔家族,是法兰克贵族。该家族起源于东法兰克王国。Haspengau,后来迁到法国Neustria和德国的Worms,Rheingau而今比利时地区Hesbaye那里的伯爵。

987年,雨果·卡佩加冕为王。从那以后,卡佩家族及其继承家族一直统治着法国。关于卡佩家族如何保持王位,主要说卡佩家族领土相对较小,相对较弱,无法控制贵族,更符合贵族的利益,被提升为王位。但卡洛林家族的公主,作为卡佩家族的祖先之一,确保了他们的王族血统要求。

王朝初年,法国是封建割据国。王室领地狭窄,仅限于塞纳河和罗亚尔河中游的分散领地,包括巴黎和奥尔良。卡佩家族生育能力强。从雨果·卡佩开始连续11代有成年男性后裔。但德国早期没有家族。所以德国早期的王朝并没有超过四代。正是由于卡佩家族的旺盛生育能力,这个家族才能用几百年的时间巩固自己的封君地位,这是德国早期皇帝所没有的。

卡佩王朝统治时期,农村发生了许多农民起义,南尔比派在南方城市很受欢迎,后来被教皇组织的十字军镇压。随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法国文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3~14世纪,巴黎成为巴黎、图卢兹和奥尔良的学术中心。

当卡佩的主要家庭传到12代时,这一代连续三个兄弟都没有留下成年男性后裔。路易十世大哥有一个女儿和一个遗腹子约翰。但小约翰很快就去世了。

虽然有人怀疑路易的两个弟弟谋杀了继承人。然而,路易的两个弟弟分别成为腓力五世和查理四世。他们只有三个女儿。然后三兄弟的表弟瓦卢瓦公爵腓力成为国王腓力六世。腓力六世是三兄弟叔叔查理的儿子。于是瓦鲁瓦王朝诞生了。

瓦鲁瓦王朝只是卡佩家族的支部。为了继承王位,三兄弟的侄子爱德华三世发动了一场百年战争。法国屡败屡战,最终赶走了英国军队。到了1498年,随着查理八世国王的死亡,瓦鲁瓦家族主要支持继承者。于是查理八世的叔叔曾祖父奥尔良公爵路易的曾孙路易继位,成为路易十二。于是奥尔良王朝开始了。

然而,路易十二也没有后裔,于是奥尔良公爵的另一个曾孙,安古莱姆公爵弗朗西斯继位,成为法兰西斯一世,创立了安古莱姆王朝。这个人继续了两个堂兄的意大利事业,但打来打去还是没占便宜,只好带着遗憾去了地下。在与苏格兰卫队长蒙哥马利的比赛中,他的儿子亨利二世继续意大利战争。他和凯瑟琳·美第奇有三个儿子,和卡佩最后三兄弟一样,没有留下可以继承王位的男性后代。于是王位传给了卡佩的支系波旁家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西晋灭亡时有多惨 百姓民不聊生司马氏惨遭屠戮

全文共 1810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通过篡位夺得皇位的例子不少,后人对他们的评价有好有坏,其中司马懿或者说司马氏族的口碑就不是很好,原因在于他们开创的晋朝,对于全国百姓来说简直是场灾难。司马炎在位时,天下百姓好不容易从三国的纷争中得到休憩的机会,结果等司马衷继位后,百姓的好日子便又到头了。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西晋在大部分时期是有多么的黑暗,令人感到绝望。1、西晋灭亡时有多惨

惨到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提及!现代社会,随便去找一个人问,问问他们知道西晋灭亡的事情吗,问问他们知道五胡乱华的事情吗?估计很少有人会说知道。我们所看的电视剧,基本都只是拍到西晋一统天下,很少有人会接着往下拍,为何?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太惨了,那是一种屈辱,一种很多人至今不愿提及的伤痛。

自西晋灭亡开始,华夏大地经历了数百年的动乱,可以说是华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候,要说有多惨,无法用言语描述,只能剩下一片沉默!

西晋这个国家,它的奠基者其实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那就是司马懿!原本司马懿是托孤大臣,辅助曹魏的小皇帝。不过这哥们都人到70了,精力还是十分旺盛,还想着争权夺利。最终在高平陵之变中,他击败了曹爽,掌握了曹魏大权。虽然司马家成功掌握了大权,但是反对他们家的人也不少,毕竟那是曹家的天下。

可是曹家的子孙也确实是不争气,玩不过司马家,在司马家三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司马炎逼迫曹魏皇帝禅位,建立了西晋!很多人说西晋得国不正,所以后面很快的灭亡了,实际上这跟得国不正关系不大。

司马炎这个人,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还是比较有才能的。事实上,但凡是开国之君,大多不差,要不然也不可能建立一个朝代。不过司马炎虽能力不错,但是他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却出现了大纰漏,而这也是西晋快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司马炎能力不错,建立西晋,击败东吴,最终一统天下。不过他个人虽干得好,却没有将优良的基因传承下去,因为他选择了一个傻子做皇帝,这个傻子就是著名的晋惠帝司马衷。其实在司马衷的成长过程中,司马炎也发现了事情的不对劲,司马衷似乎智商不太对啊。但是司马衷娶了一个很厉害的老婆贾南风,在贾南风的帮助下,司马衷一次又一次的骗过了司马炎,以至于司马炎一直坚信,司马衷这还是只是反应较慢,处理国事还是没啥大问题的,最终放心的把皇位交给了司马衷。2、天下大乱

司马衷上位以后,皇后贾南风专权,在贾南风的策划下,很多司马炎留下来的重臣遭到诛杀,甚至有藩王被贾南风杀害,之后贾南风又诛杀了太子,引起众人不满,最终司马伦率先发难,起兵包围了皇后贾南风,并废掉了皇帝,自立为帝。而司马伦这个人,治国手段太差,不久又引起了三王起义,以后就是司马家的藩王不断的互相攻杀,史称八王之乱。司马家这么乱搞,使得西晋的权力中枢遭到了很大的打击,对各地的掌握也越来越弱。而见到司马家内乱,有心之人也开始蠢蠢欲动了。

公元304年,刘渊宣布起兵,反对西晋。西晋派兵剿灭刘渊,但经过十多年的动乱,西晋军队的战斗能力已经下降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且反对势力非常庞大,刘渊集合了众多不满西晋的势力,最终击败了西晋军队。四年后刘渊称帝,公元316年,刘渊的儿子派兵攻下了长安,西晋正式宣告灭亡。胡作非为的司马氏,终于为他们的无能付出了代价。

西晋灭亡,众多司马氏宗族之人遭到屠戮,西晋末代皇帝司马邺反绑双手,投降敌军,不过他并没有受到优待,反而是受尽了屈辱后,还是被无情斩杀。司马氏的男人,除了逃到南方的那一波人,其他大多遭到诛杀,而司马氏的女眷,也是受到了巨大的侮辱,很多人直接被送进了军营,凄惨度日,就连晋惠帝的皇后也没能免遭于难。说白了,西晋灭亡,整个司马家族,除了逃到南方去的,留在北方的不是被杀,就是为奴为仆受尽屈辱而死,当年高高在上的皇族,如今已然被踏至脚下。

而司马家犯的罪过,更是害惨了众多的百姓。由于司马家胡乱作为,使得天下大乱,进而诱使五胡乱华,北方的汉族百姓受尽了屈辱,不仅吃不饱穿不暖,还时时刻刻受到生命的威胁,更甚者,女人和孩子被别人称作为两脚羊,当作粮食使用,以至于当听闻异族军队前来时,很多人宁愿直接自杀,也不愿成为别人的口粮。

西晋灭亡后的惨状,真的是不忍详谈,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没有丝毫的光明。在那个时代,如果不幸生在了普通家庭,唯一需要做的是尽早体面死掉吧,因为在那个时代你只要活着,就会看到非常非常多的惨状,颠覆你的三观,会把你逼疯。其实每次看到这种乱世,都在庆幸,身为一个普通人,幸好是活在了和平年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辛宪英为什么能准确预测曹魏会灭亡?辛宪英到底有多聪明?

全文共 1582 字

+ 加入清单

辛毗的女儿辛宪英三国时期的大才女,辛宪英出名是应为所次准确预言天下的走势。而且知道曹丕和曹家政权不会长久,果然在曹丕称王后仅仅40年就被司马懿篡权成功。不过很多人都不太了解辛宪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辛宪英这么聪明却没什么人知道呢?毕竟古代女性从政的很少,所以一般都是在民间,辛宪英又被记载可是因为他爹辛毗是曹魏的大臣。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兴起义兵,平定叛乱,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一统江北,成为了最大的诸侯。公元220年,他去世之后,其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了曹魏政权。可是,220年才立国的曹魏,公元265年,便被司马家族以同样的方式取代了,国祚不过四十余年。在曹丕登基之前,他的妹妹曹节,也就是汉献帝的第二任皇后,气得破口大骂,称“天不祚尔”,意在诅咒曹丕建立的政权不会长久。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彼时还有一个奇女子,比曹节更早的说出了曹魏不可能长久之言,不过她并非诅咒,而是通过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女子又是谁呢?

她不是别人,正是辛毗的女儿辛宪英。辛毗原本是袁绍的谋士,后来袁绍去世,袁尚和袁谭争夺继承权,打得不可开交,辛毗代表袁谭来向曹操求援,其才能得到了曹操的赏识。后来袁氏被曹操平定,他也成为了曹操的麾下。据记载,当初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朝廷下达了固守的命令,司马懿受了女装之辱后,请命出兵,正是辛毗到往前线,阻止了司马懿。《三国志·辛毗传》记载:“青龙二年,诸葛亮率众出渭南。先是,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明帝终不听。是岁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

当然了,对于此事,很多人认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司马懿不可能不远千里的请战,应该只是为了做做样子,稳定军心,与朝廷演了一出双簧。抛开对此事的争议不谈,辛毗在曹操、曹丕、曹叡时代都表现不凡,且颇受重用,其才能可见一斑。而他的女儿,也就是辛宪英才更加厉害。她在曹丕刚刚被立为魏太子的时候,就料到了曹魏不可能长久。这是怎么回事呢?

《三国志》注引《世语》曰:“初文帝与陈思王争为太子,既而文帝得立,抱毗颈而喜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意思是说,当初曹丕与曹植争夺太子之位,终于取得胜利之后,高兴的发狂,搂着辛毗的脖子道,您知道我有多高兴吗?辛毗回家之后,对辛宪英说起了此事,辛宪英并没有当作趣事来听,她透过曹丕的言行,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于是对父亲说,太子是代替君主打理宗庙社稷的人物,应该怀着忧虑、谨慎的心情才对。曹丕在应该忧虑的时候却如此喜悦,魏国怎么昌盛、长久呢?

果然曹丕从魏太子到魏王,再到建立曹魏政权,虽然还算顺畅,但是曹魏政权果然没能长久。而她的先见之明,不仅表现在这一件事上。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她的弟弟辛敞是曹爽的属下,不知道该如何抉择,是辛宪英建议他出城与曹爽会和,但不要为曹爽拼死反抗司马懿,他才既保住了性命,又保住了名声。

司马昭派钟会发动灭蜀之战的时候,她的儿子羊琇被钟会任命为参军,她却看出了钟会的野心,预言钟会即将造反,害怕儿子甚至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于是劝阻司马昭。发现司马昭主意已定后,她无可奈何,只能叮嘱儿子选择正确的立场,小心谨慎,结果羊琇果然保全了自己。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辛宪英果然是一个奇女子,她有见识,有谋略,能够看透时事,分析时事,还能够有效的规避祸患,堪称女版诸葛亮,不愧“宪英聪明有才鉴”这一评价。如果她并非女子,而是男儿身,有出仕的机会,或许曹魏又会多一位名臣吧?如果她再能够身居高位的话,或许能够必变历史发展大势,也说不定。只可惜,纵使她再有才干,也未能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获得展现自我的平台。

泰始五年(公元269年),辛宪英逝世,享年七十九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清朝还没还完《辛丑条约》赔款就灭亡了,剩下的债怎么办?

全文共 236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在清朝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不平等条约。很多人认为当时的清政府实在是软弱无能,因此每一次与列强打仗都会输,而输到最后的结果就是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很多条约当中清政府还要向列强赔款,赔款金额也是非常非常高的。就比如说《辛丑条约》中清政府要向列强赔偿9.8亿两白银,而这些钱将用39年的时间还清。然而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清政府就已经灭亡了,也就是说还款的人已经不在了,那这些钱最后究竟是怎么还清的呢。这些钱后来有没有还?怎么还?为什么清政府灭亡了以后还要再继续还钱呢?1.辛丑条约简介

《辛丑条约》(Final Protocol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Disturbances of 1900),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与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十一国外交代表,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于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有中法两种文本,以法文本为准,共有12款,另加19个附件,主要内容包括:(1)中国对各国赔款,价息合计超过9.8亿两白银,并以关税和盐税等作抵押;(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3)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5)外国认为各个通商章程中应修之处或其他应办的通商事项,清政府概允商议;(6)惩办“首祸诸臣”;(7)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8)清政府对德、日道歉,等等。

《辛丑条约》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清政府赔款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1900年6月),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对万国宣战诏书》。大清帝国正式向美利坚合众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大日本帝国、奥匈帝国、西班牙王国、比利时王国、荷兰王国、意大利王国等11个国家宣战,这11个资本主义国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慈禧太后无疑是在向全世界宣战!在热血消退之后,列强们的报复也立刻到来,八国联军直扑北京,慈禧太后只能携光绪帝出逃。

慈禧太后一边仓皇“西狩”,一边派遣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劻与列强谈判。1901年9月7日,二人代表清政府在《辛丑条约》上签字,清政府从此彻底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完全形成。除了这些屈辱的下场,与当时4.5亿老百姓最息息相关的是,每个人都背上了一两白银的债务。《辛丑条约》没有让清政府割地,但赔款数目却是空前的,达到了4.5亿两白银。而这一标准的制定,正是因为当时的清王朝有4.5亿人口。

但是清政府一时半刻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来,于是列强又拿出了他们的惯用伎俩——“分期付款”。但是分期付款除了缓解清政府的压力之外,所需要支付的利息也是惊人的。清政府的这笔赔款被分了39年,而最终全部偿还共需要制度本息9.8亿两。列强打算让清政府从1901年一直还到1940年,但是在短短的10年后辛亥革命全面爆发了,清王朝也寿终正寝了。显然,39年的分期还款清政府肯定没有还完。那么剩下的债呢?3.清朝灭亡后赔款怎么办

需要注意的是,辛亥革命之所以没有被列强阻挠,是因为资产阶级愿意承认列强既有的在华利益。所以清王朝灭亡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列强的在华利益也没有受到损失。民国政府承担起赔款的责任之后,继续遵照条约支付赔款,直到世界局势发生变化。1914年“一战”爆发,中国加入协约国阵营派遣14万劳工奔赴欧洲前线。战争胜利后,中国以胜利国的身份停止了对德、奥两国的赔款,意大利则在1933年主动宣布放弃剩下的赔款。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沙皇政府被推翻,新的苏维埃政府也宣布放弃赔款。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宣战的国家有11个,但是组成联军反击的只有俄、德、法、英、美、日、意、奥等8个国家。至于其他的国家,所占到的比重加起来还不到1%,所以图中忽略不计。在1920年时,英法两国也同时主动宣布放弃赔款。至于美国和日本的那部分赔款的结局,就十分令人玩味的。早在1908年,清政府驻美公使梁诚证实了美国谎报战损,在赔款中多拿了三分之二。

于是梁诚向美国国会游说并引导舆论,美国为了维护国际形象,只得宣布退还一半的赔款。但美国并非直接退钱,而是以投资发展教育的方式返还给中国。当时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等学校,就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了。值得一提的是,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备忘录里有这样一段话:“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影响这一代中国青年人……获取最大的收益……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更为可靠……美国将最终赢得一批既熟悉美国又与美国相一致的朋友和伙伴……这将使我们赢得整个帝国”。

在各国纷纷退款或者放弃赔款的“潮流”之下,日本也不得不表示一下。日本政府也主动表示愿意放弃赔款,但开出的条件却无法令人接受,最终国民政府选择了继续支付赔款。为了国际形象上好看一点,日本利用这笔赔款设立了基金,用以扶持和发展在华的“文化事业”。但可笑的是,至始至终没有任何一个中国的文化团体成功申请到资金。所以对日赔款一直支付到了1939年,这一年的1月15日,国民政府财政部正式宣布停止支付赔款。

最后我们再来算个账,这笔近乎“天文数字”的庚子赔款,本息合计9.8亿两,限期39年。实际支付5.76亿两,占比约为59%,实际还款周期37年。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无疑不在警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历代王朝的噩梦,300年就灭亡,唯有宋朝躲过了却被人诟病?

全文共 2131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朝代,绝大多数都会想到唐朝。的确,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明,是史书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朝代。

然而如此强大的王朝也没能逃过300年灭亡魔咒,实际上,唐朝只存在了289年。

那么除去早期文明,中国历史上有没有逃过300年魔咒的朝代呢?当然有,它就是宋朝

然而与唐朝在人们心中享有的赫赫威名不同,宋朝一直以来都是饱受诟病的存在,这又是为何?武将开国,重文轻武

公元907年,偌大的唐王朝在无数人的痛哭和叹息中轰然倒塌。

此后,中原大地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天下战火渐起,纷争更甚。乱象一直到宋朝出现并统一中原后才得以终止,其中的最大功臣,便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

赵匡胤原本是后周的一名将军,公元960年,他发动陈桥兵变,很快掌握政权,被簇拥称王,建立宋朝。

成为万人之上的皇帝只是第一步,赵匡胤和任何一个开国皇帝一样,有更远大的目标,那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子孙后代都能享有此千秋伟业。

于是赵匡胤想到了他自己。武将出身,靠掌握兵权才当了皇帝,因此在他看来,武将是个大麻烦。

为了防止再次出现武将拥兵自重的现象,赵匡胤先是杯酒释兵权,将绝大部分的兵权收归自己所有。

接着又颁布重文轻武的国策,采取以文制武的方式,这也奠定了宋朝此后打压武将的一贯作风。

说起来宋朝的军队其实并不少,武器装备也很精良,但偏偏战斗力不高。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和宋朝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关。

宋朝为了避免产生藩镇割据的局面,将大部分的权力牢牢掌握在中央手中,其中自然包括军权。

在宋朝,发兵之权与握兵之权是分离的,中央禁军与边防厢军是分离的,军队与将领是分离的,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这种做法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武将专权,但也大大降低了指挥作战的灵活性。

因为战场上瞬息万变,随时会有突发状况,军队之间却有这样繁琐的规矩,又如何能战胜强大的游牧民族?将士彼此疏离,缺少配合,士气低落,又如何击败敌人?

如此看来,在宋朝这样的军事制度下,拥有强大兵力的可能性的确微乎其微。畏战求和,偏安一隅

和其他王朝边境多附属国不同,宋朝的边境,大多都对中原土地虎视眈眈。宋朝没有足够的兵力镇压他们,只能勉强与他们形成鼎立之势。

然而,这还不算最令人诟病的。最令人诟病的是宋朝胆小畏战的态度。

拿最经典的潭渊一战来说,宋真宗亲临战场督战,军队士气大振,打得辽兵连连败退,只能求和。这对宋朝来说本是个乘胜追击的绝妙机会。

然而,宋真宗本人畏战,朝中大臣也多数畏惧辽兵,哪怕有官员拼命谏言,宋朝最后还是和辽签订了潭渊之盟,达成短暂和平。

此后,宋朝不是求和,就是在准备求和的路上,从此开启了自己屈辱外交的生涯。这种耻辱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顶点。

公元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耻。

自此,北宋灭亡。宋朝既丢了皇帝,也丢了都城,只能迁往南方,摇身一变,成了南宋。

之后,南宋皇帝虽然也曾想要北上收复失地,成就一番事业,但最根本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即便有忠臣良将,也还是无力回天。

更别说大多数时候都是求和派占上风了,他们龟缩在江南,只关注眼前的风花雪月,丝毫没有作战的勇气。

短短的一百五十年里,南宋就经历了不断的“抗金”“求和”“再抗金”“再求和”,求和派和主战派也互相争吵,打作一团。

于是,就在这种权力的倾轧和斗争中,宋朝最终和以往的任何一个王朝一样,毫无意外地走向了灭亡的结局。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失败,面对气势汹汹的追兵,陆秀夫抱着幼帝跳海身亡。这个强大又懦弱的王朝,终于在最后一战,展露出它的气节。

辛弃疾曾在诗词里叹息般写道:“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抗金的战场还历历在目,只可惜啊,如今已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多维角度,再看宋朝

很多人不喜欢宋朝,是因为它空有300年的时光,却只知道一味求和,毫无其他王朝的魄力。

论民族影响,比不过唐朝;论军事战斗,比不过元朝。其他王朝哪怕后来没落了,好歹还有过高光时刻,但宋朝从赵匡胤之后,就被逼得节节败退,在求和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这样的做派,实在看得人牙痒痒。

然而,我们评判一个朝代,从来都不只看它的军事。宋朝没有自己的高光时刻吗?实际上是有的,只是不在战斗上,而在经济文化上。

宋朝可以说是商品经济极速发展的朝代,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极为突出,此外更是发展了海外贸易,加速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

在宋朝,第一次出现纸币“交子”,第一次打破了市坊的分界线,第一次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也是第一次商业税款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这在别的朝代都是绝无仅有的,也是宋朝经济繁荣的体现。

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宋朝盛行诗词,也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词人。

苏轼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描绘月亮;晏几道用“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来吟诵过往。

辛弃疾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来歌咏豪迈;李清照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来书写婉约。

繁华的时代赋予他们灵感,他们赠予其瑰宝。不可否认,宋词与唐诗一样,都是我们文化中最重要的硕果之一。

王朝更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宋朝也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环。我们只能从史书中去寻找它的影子,捕捉它的足迹,构建起对它的印象。

但,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看宋朝,看看它在其他方面的贡献,就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感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秦朝灭亡的时候,王翦为什么不出来?

全文共 1948 字

+ 加入清单

王翦的名号,很多人都知道,作为后世人眼中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王翦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了。王翦的名号在当时也是很响亮的,王翦一生征战无数,而且深受秦始皇的信任,他也知道如何能够让皇帝信任自己,相信自己的忠诚,不怀疑自己有二心,这也一直都是很多人称赞的地方。然而从时间上来看,王翦去世的第二年,就是秦朝灭亡的时间,然而在王翦死之前,已经发生了大泽乡起义,秦朝的统治地位也是岌岌可危,为什么王翦没有出来保护秦国呢?1.王翦的生卒年问题

因为根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21年,王翦急流勇退,告老还乡,此后关于他的事迹不见于史籍。而且《史记》中对他病死记载也只是“秦二世之时,王翦及其子贲皆已死”(秦二世在位时,王翦与其子王贲都皆已去世)。并没明说王翦病死在秦二世在位期间。(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所以王翦病死于公元前208年的说法,证据不足。一般公认的说法,都还是认为王翦卒于前210年之前。毕竟王翦是服务了四代秦王的四朝元老,他如果活能到陈胜吴广起义时,凭借他的政治影响力和地位,不可能一点记载都没有。

另外我个人认为,即便秦末那会儿王翦还活着,他也不大可能有大多的作为。

因为首先,假设王翦能活到秦末,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他第一次见于史书记载是献计逼死魏齐。虽然史书上对于魏齐是死于长平之战前还是长平之战后没有准确记载。但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之间,无论战前战后,赵国都怕秦国,都会逼杀魏齐讨好秦相范睢。

我假定是战后,即公元前260年。做为一个以军功为官,且能在秦国朝堂上献计,并且记入史书的将领,王翦这时的年龄至少20岁以上!否则他没资格说话。

按公元前260年王翦20岁来算,那么他的出生时间就在公元前280年左右。以这个年纪活到公元前208年,七十多岁的王翦还能有多大的作为?

人不服老不行,尤其是武将。像廉颇那种八十多岁还能领兵杀敌的例子,百年难遇。2.王翦出山未必能有善终

秦朝统一前后诞生了两大武将家族,一是以王翦代表的王氏家族,二是以蒙恬为代表的蒙氏家族。蒙氏的崛起原本比王氏早,但由于王翦和王贲父子功劳大,六国被灭有五国跟他们父子都有关系,以至于灭楚后,功高震主了,蒙氏被王氏完全压制。所以从秦始皇开始,秦朝皇室就一直在扶持蒙氏制约王翦父子。比如王翦攻楚时,带走了六十万大军,给他当副将顺便监视他的人,就是蒙恬和蒙毅的父亲蒙武。

后来王翦退隐,王氏衰落,蒙氏顺理成章的成了头号家族,王氏则排到了第二。直接证据就是王翦的孙子王离给蒙恬当副手,秦始皇把公子扶苏也派到了蒙恬处实习,这妥妥的就是想扶蒙恬上位。

再到后来,秦二世登基,下诏害死了蒙恬和扶苏,王离作为蒙恬的副手受到秦二世的拉拢和扶持,接替了蒙恬的位置。

从这个过程来看,王、蒙两家的地位在秦始皇父子的操纵下,翻过来,又翻过去,最后又翻了回来。再牛掰的武将,在皇帝手上也不过就是玩物罢了。

所以,假设王翦还活着,以他的地位,以及秦二世和赵高的德性,他能不能善终,真的很难说。有可能秦二世会把他和蒙恬一锅端了,再扶持其它家族的人充当头牌。3.作为中国历史上的bug人物,王翦能不能在项羽身上占到便宜,是个问号

很多人喜欢习惯性的把秦灭的锅甩给秦二世和赵高,好像大秦将士忠勇能战,打不赢项羽完全是因为后方昏庸,接济不上才败下阵来。可实际上,直到巨鹿之战王离被项羽覆灭前,秦朝中枢对前线章邯的支持基本是无可指摘,朝廷基本上把能做的全做了,不仅军粮装备供应充足,及时调动一切国内兵力增援前线,并且还把前线指挥权也交给了章邯调度。

可问题是,从对上楚军的第一天起,秦军就面临着一个问题——打不过楚军。

定陶之战前,章邯就打不过楚军,从山东东阿一直打到河南杞县,秦军始终打不过。后来是秦二世的援军来了,再加上项梁麻痹大意,章邯才翻了盘。

定陶之战后,项羽上位,章邯、王离集中了秦朝关中军团和长城军团两大主力,四十万精锐部队,以胜利之师,占据地势,工事完备,并且士气还很高涨,就等着围点打援消灭不怕死的项羽。

而项羽带着新丧之师,区区五万人,既没有地利,又无粮草,仅携三日干粮就敢发动主动攻击,以破釜沉舟,有进无退,所向无前的勇气以弱击强。就是硬生生把秦军毫无破绽的部署正面打爆了。

章邯没犯任何错误,项羽也没偷奸耍滑,他被项羽直接干翻,没有任何道理可说,只能说明项羽的楚军对于秦军来说,完全是降维打击的存在。

PS:秦末作战惯用三板斧,深沟高磊,坚守不出,靠国力拼消耗对付项羽的楚军采取的运动战法不奏效。

王翦当然是名将,但以他的年纪来说,遇上如此逆天,不讲道理的项羽,很难说他不会被项羽挑翻在地。

而且秦军的杀手锏反间计(当年打不过李牧就用反间计)对于项羽而言,也不奏效。项羽根本不讲道理,谁反间他,他就杀了使者自立为王,这种人,很可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西晋灭亡之后 司马家族的下场到底有多惨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西晋灭亡司马下场有多惨?

西晋在灭亡之后,司马家族的下场还是很惨的,在这个家族中没有离开的宫女,还有后宫妃子,全部都被杀死,更是一片凄凉。

刘渊当时带兵选择攻打,在此时就可以得到统治,西晋贵族也同样会破坏他们在所有老百姓的形象,长此以往,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刘渊的地位就会逐渐的提升,让百姓也同样更加喜欢刘渊。

在这种情况下留言怎么可能会放松警惕,一直都没有选择放弃抵抗,但是最终寡不敌众,还是弱不胜强。司马家族并不像刘渊这般拥有着比较强大的兵力,而且军民一心素质相对比较良好,最终战不胜这必然就是必然的。

刘渊在成为皇帝之后也同样会派儿子一直都和官兵纠缠,这才会打的对方节节败退,其实在初期的战争中,在这个队伍中也会有着大批的将士全部都会前来支持。

西晋会慢慢的增加,但是并没有像想象中的一样直接就拿下洛阳。

就这样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刘渊确实也没有,等到等到儿子继承地位之后,直接就选择去攻打洛阳,在消灭对手之后,西晋也开始进入到灭亡的阶段。

刘聪军队在开始进入到洛阳之后,也开始诛杀司马家族的贵族,还有奴婢,最终还抓获了皇帝以及皇后,所有的人全部都会被消灭。

行军打仗肯定就会有伤亡,其中受伤比较明显的就是老百姓每一个皇朝的服役,也同样需要通过老百姓,每一个皇朝的稳定也同样需要依赖于老百姓,老百姓本身就是一个基础,君主也不能够只考虑自己,还是应该为农民而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晚清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当时的清政府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当时的清政府可以说非常的落后,当时清政府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不与外界进行沟通。紧闭国门。因为当时的清政府认为中国是这么大,无所不有,应有尽有。可以不用和外界沟通了,自己的资源足够养活自己了。但是,当时的清朝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做法是加剧了清朝的灭亡。最后的国门被英国强行打开。当时的统治者是慈禧太后,有人说慈禧太后非常的阴险狡诈。在慈禧太后继位期间,是大肆的挥霍浪费。当时的皇帝是光绪帝,说光绪帝是皇帝,还不如说光绪帝是被慈禧太后通知的一个工具。各种军政大权都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小编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在问小编,晚晴是如何一步步的走向灭亡的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有很多人说慈禧太后的出现是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不仅是让清朝更加的腐朽,也让清朝更快的瓦解了。因为,当时慈禧太后可以说苟且的或者,慈禧让曾国潘去了太平天国,让李鸿章搞洋务运动。当时的英法压迫清政府,逼的清政府非常紧。

剧相关的文献记载,真正让清政府走向灭亡的是慈禧太后的一封诏书,这封诏书就是慈禧太后要发起战争的诏书,宣战的对象是十一帝国。这个诏书最后只被当时的大臣们看到,没有传出去,这也是清朝走向灭亡的前兆。

最后,满国和汉国的矛盾是终于爆发了,最后光绪帝驾崩,慈禧太后也死了。矛盾爆发,清朝灭亡了。

小编觉得,不管有没有慈禧太后,清朝最后都会灭亡,只是说慈禧太后的做法加速了清朝的灭亡罢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蜀汉灭亡的责任在刘备还是刘禅呢?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蜀汉灭亡是刘禅负主要责任吗?

蜀汉灭亡的责任应该是在刘备,但是在这一方面人们也会给出一些不一样的看法,其中有一部分人认为这可能和刘禅有一定的关系。

大部分的人都会认为蜀汉之所以灭亡,这和刘禅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这个人一辈子软弱无能,对于小人根本就没有洞察能力。在即将要胜利的北伐中,最终也选择半途而废,在诸葛亮去世之后,面对司马昭并没有选择积极的对战,而是直接选择放弃,也就是因为如此才导致蜀汉灭亡。

蜀汉本来就是一个小国家,在经过连年的斗争之后,老百姓早就已经雪上加霜,再加上荆州派和本地派的内部斗争,根本就不得人心。

当然也有一些人会觉得这所有的一切应该责怪刘备。为关羽报仇其实只不过是私事,孙刘联盟这才是一个公。但是在这一次的战役中更是损兵折将。导致无数的人因此受到影响,而且还直接导致孙刘联盟因此被破坏。这一个原因才会导致国力受到影响,最终曹魏能够渔翁得利。孙刘两家在得知真相之后,一定会悔不当初。

也有一些人会觉得蜀汉灭亡真正的罪魁祸首其实也就是诸葛亮不用看历史,从今天的对战就可以知道,最终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失败告终,战争也同样是如此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首先挑起战断的一方,那么最终还是会以失败告终。所以可能也就是因为如此,才会导致蜀汉灭亡之间埋下了伏笔,这一点也是大家一直都会比较关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如果刘备没打夷陵之战蜀国还会灭亡么?夷陵之战对蜀国影响有多大?

全文共 1441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死后刘备急于为关羽报仇,所以决定亲自带兵伐吴,但是在其中最为关键的夷陵之战中,刘备大败几乎快要全军覆没。回撤后刘备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最后在白帝城去世,而蜀国也开始走向了下坡路。可以说夷陵之战是蜀国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如果蜀国没打夷陵之战的话会不会有些什么不同呢?会不会延缓蜀国灭亡的时间?

公元221年,雄据巴蜀的刘备,登基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同年,他宣称要为关羽报仇,于是不顾群臣劝阻,一意孤行要东征伐吴。虽然战争开始前,孙权立马求和,战争之初,他也占尽了优势。可是之后孙权任用陆逊为主将,先诱敌深入,后火烧七百里连营,杀得刘备狼狈逃窜,在这一战中,他损失了马良、庞林等谋士,以及傅肜、冯习、张南等将领,兵马也被杀得损失大半。然而,这还不是最惨的——曾协助法正一起谋划,使黄忠顺利阵斩夏侯渊的大将黄权,因被吴军阻断归程,于是率军投降了曹魏。

很多人认为,刘备不听众臣劝阻,坚决发动夷陵之战之后,几乎败光了蜀汉的家底,甚至有人提出,如果刘备不发动这一场战争,而是在一开始就接受孙权求和,通过谈判,拿回荆州的地盘,便可重新施行隆中对,凭借荆州和益州的力量,一统全国。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刘备如果不一意孤行,真的有望实现自己“还于旧都,兴复汉室”的人生目标吗?如果刘备不发动夷陵之战,究竟能不能赢得天下小编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一、孙权不可能归还荆州

赤壁之战的时候,虽然抗击曹操的,号称是孙刘联军,但是刘备却几乎相当于,一个打酱油的存在,他的大半精力,都放在了平定荆州四郡。而且,他不仅自己不上前,偷偷捞好处,还在周瑜打下南郡之后,借口地盘“不足以安民”,提出“借”南郡。孙权在鲁肃的建议之下,为了维护盟友关系,与刘备共抗曹操,同意了此事。后来,刘备拿下了益州,却不肯归还借来的地盘,双方差点开战。吕蒙自己夺回三郡之后,双主才讲和,刘备被夺的地盘也没能拿回。

而到了襄樊之战的时候,孙权再次出手,原因倒不再是收回“借”出去的地盘,而是因为他不想眼看着刘备势力发展壮大。毕竟孙权也是一代雄主,同样不甘心偏安一隅,刘备发展成,能与曹操抗衡的势力,甚至更加强大,对他而言不算什么好事。所以他才听从了魏使满宠的劝说,派吕蒙白衣渡江。虽然夷陵之战前,他主动求和,却也绝对不会甘心,再把荆州还给刘备。因此刘备想重新拿回荆州,只能自己打回来,否则隆中对便不可能再次实施了。

二、曹魏对刘备的防范

如果刘备不东征伐吴,那么他想要一统全国,只能从北伐开始,但是诸葛亮当初,第一次北伐最为顺利,主要是因为,刘备生前,诸葛亮几乎从未插手军事,因此曹魏根本没有防备他。但是刘备本人不一样,他是曾得到曹操认可的对手,因此,只要他在,曹魏绝对不会掉以轻心,因此他想在北伐中取得什么巨大的战果,可谓难上加难,想要完成吞魏之志,更是异想天开。

三、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损失的兵马、人才,不影响北伐

另外,虽然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折损了大量的兵马,以及数位文臣武将,但是蜀汉真正的名将,和顶尖谋士的去世,大都与夷陵之战无关,他损失的兵马,当诸葛亮率军北伐的时候,也已通过五年的休养生息,逐渐养了回来,而且吴蜀联盟,也已逐渐修复,可是蜀汉依旧没有能一统三国,可见就算当初没有夷陵之战,刘备大约也难免“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结局。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虽然刘备一意孤意,非要东征伐吴,是一个并不正确的战略规划,他此举也给蜀汉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就算他不一意孤行,蜀汉也不可能一统三国,这是不争的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明朝还没灭亡的时候,孔子后人为何主动投降?

全文共 1805 字

+ 加入清单

衍圣公这个称号,很多人都还是非常尊敬的,这个称号所代表的的意义非同寻常,都是孔子后人,孔子又被人们认为是圣人,因此孔家后人自然也是很受人尊敬的。但是也有一些事情让人不能理解,明朝末期,在明朝还没有完全灭亡时候,当时的衍圣公孔衍植,就首先站出来投降了清兵,后来剃发易服的时候,他也是率先完成了,这究竟是为什么?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孔衍植投靠清朝

儒家是最讲究忠的,儒家经典《左传》就有一句名言,叫做:临患不忘国,忠也。儒家另一部经典《礼记》中也有一句话叫做: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忠于国家是儒家遵循的重要价值。

1644年,作为孔子圣裔的衍圣公却似乎忘了先祖孔子的教导,在清兵还未南下之时,就早早主动投靠了清朝,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的衍圣公名叫孔衍植,是孔子的第六十四孙,他是公元1621年袭封的衍圣公。作为孔圣人的后代,明朝自然对他是恩宠有加,每逢节庆,必有赏赐,崇祯三年,又加封太子太傅,这是文臣很少能在生前得到的荣誉,可见明朝对孔衍植之礼遇。

然而,清军刚刚入关还未南下之际,这位孔衍植就给清廷送去了一份表文,在表文中极尽阿谀谄媚之能事,称清军入关是普天同庆,顺治皇帝在北京登基是全宇宙拥戴,全天下歌颂,天下儒家名士,争先恐后的要去为清廷效力,他这个清廷的臣子怀着无比幸福的心情向顺治皇帝报告这个情况。这篇《初进表文》至今还保存在孔府档案中。

这其实是叛国行为,当时,北京虽然被占领,但明朝还未灭亡,南京还有一个影子政府,半壁江山还处在明王朝的统治下,包括孔衍植所在的曲阜,从法理上,孔衍植还是明朝的高级官员。还当着明朝的官,他就急着去向千里之外的外族新主子表忠心了。

那是不是清兵立马就要杀到了,他为了全家安全不得已而为之呢?似乎也不是,当时的清军还在与李自成的农民军作战,南下还要等到一年之后,孔衍植有充足的时间举家迁移。

这在历史上是有先例的,两宋之际金兵入侵,建炎南渡,当时的衍圣公不愿成为异族统治的工具而举家搬迁到了衢州,这也是孔府南宗的由来。

但孔衍植没有,他似乎已经洞悉了明朝最后的命运,早早地投靠了异族统治者,将祖先教给他的忠字抛在了脑后。2、孔衍植剃发易服

儒家是最讲究孝的,儒家经典《孝经》开宗明义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为了遵循这一圣训,中原汉族男子往往束发,并不剃发。清军入关后,不顾汉族大臣“海内渐归混一,当以礼乐衣冠之治治天下”的呼吁,悍然下令在全国剃发,企图用屠刀强迫一个具有数千年礼仪文明传统的民族去接受征服者的落后习俗。

清廷的这一野蛮命令激起了全国的义愤,龙马君家乡常州府的一名书吏在抄写公文时,看到清廷的剃发令竟如此荒谬,愤而投笔,与十几万江阴乡民据城抗虏,誓不剃发,守城八十一日,最后全城军民百姓殉国,无一人投降。

可这位孔子圣裔孔衍植呢?剃发令一下,他立马向清廷上了《上剃头奏稿》,在奏折中他不顾廉耻地迎合清廷,表示坚决剃发易服,并说自己已经择良辰吉日,恭敬地设了香案,宣读皇帝的剃发令,与曲阜的地方官、五经博士以及各书院学录及府内属官,按照剃发令的要求都剃了发。

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君子的品行和家风经过几代人之后就不复存在了,孔家就算门风再好,经过了数十代人,孔子的教行估计也剩不下多少了,所以,孔衍植数典忘祖如此,也没什么好奇怪的。然而国人出于对孔子的尊崇,礼遇了孔子后代两千年,孔衍植如此作为,实在是让人寒心。

现在有些人呼吁要恢复“衍圣公”制度,据说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从孔衍植的例子来看,实在是没有必要。3、孔衍植生平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袭封衍圣公。

天启七年(1627年),加太子太保。

崇祯三年(1630年),晋太子太傅。

顺治元年九月初一(1644年),孔胤植上《初进表文》 表示自己愿意归诚清朝的意愿。内容如下: 万国仰维新之治;乾纲中正,九重弘更始之仁 率土归程,普天称庆恭惟皇帝陛下,承天御极,以德绥民 瞻圣学之崇隆,趋跄恐后;仰皇猷之赫濯,景慕弥深……

顺治二年(1645),朝廷颁布剃发令,孔胤植率领族众威望族人率先剃发,并向清廷上奏了《剃头奏折》

清朝对历史上所沿袭下来的对孔家种种优待“俱应相沿”并“期于优渥”。孔胤植凡进京朝见,皇帝都遣迎劳,入朝,班列大学士之上。顺治三年(1646年),在都城太仆寺街赐第一座,计门、厅、楼、房一百多间。这就是北京的衍圣公府。卒年56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汉朝怎么灭亡的 汉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全文共 2295 字

+ 加入清单

说道汉朝,相比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毕竟曹操这首歌都有唱到东汉。汉朝也是分为东汉和西汉。但是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怎么就灭亡了呢?在这一方面,小编也是着实不理解啊。他们也是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汉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就灭亡了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汉朝怎么灭亡的

如果说汉元帝是汉朝衰落的起点,那么汉成帝就是彻底断送了西汉帝国仅存的实力与希望。

他才是西汉唯一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昏君,贪婪、腐朽、淫乱、荒唐、昏庸、无道,全部都是他的代名词。他自甘堕落、,穷奢极欲,致使举国疲敝,民不聊生,各地起义不断。他一手葬送汉家江山,留下千古骂名,在我国古代昏君排行榜上也是赫赫有名,有了汉武帝对匈奴人的胜利,才有了之后汉朝人对强敌匈奴人的心理优势,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到了西汉末年,仅仅作为一个校尉就可以指挥西域数十国军队向匈奴人开战。随着战场上的胜利,汉朝人的精神特质开始变化,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充满了斗志。于是,在汉朝的瓦当中“努力”成了非常常见的字眼。反过来,汉朝人的这种精神让他们即使面对强敌,也永不后退,东汉时期,地方势力庞大,的推行,更加让地方经营输入中央,进一步增加了地方豪强的实力。而东汉末年,更加让地方大族发展武装力量有了借口。最后进入洛阳,直接导致了中央政权解体,各地纷纷举兵的军阀混战时代。

2、汉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一、外戚、宦官乱政

东汉初期,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政治较为清明,对外戚与宦官有所抑制。章帝之后从和帝起,外戚、宦官势力膨胀,各自结成利益集团,互相争斗,攫取权力与财富,致使政治日益黑暗。而这种黑暗政治同封建王朝家天下的一些固有弊端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原因,是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

刘秀加强皇权的这种措施,在东汉初年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而,到了东汉中期,却发生了一种微妙的权力转移。尚书台职微权重,既拥有实际权力,又便于皇帝控制。而尚书台既然便利于皇帝自己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外戚的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宦官的控制。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只要加有“平尚书事”、“录尚书事”的头衔,就能指挥、控制尚书台,而一旦控制了尚书台,就等于把国家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所以说,中央职能部门职微权重的这种安排,给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

第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

豪强地主的势力到东汉中期更为发展。他们在经济上抢占土地,争夺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争夺权利。

东汉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将,名门大族,他们是豪强地主上层的代表。东汉的外戚,主要有“马、窦、邓、梁”四大家族。东汉明帝的马皇后,是大功臣马援的女儿;章帝的窦皇后,是大功臣窦融的曾孙女;和帝的邓皇后,是功臣邓禹的孙女;顺帝的梁皇后,是功臣梁统的后代。这四大家族,集功臣与外戚于一身,势力非常强大。除了马皇后一门,能够自我谦抑之外,其余的几家,都是专横跋扈,显赫一时。

宦官一般出身低微,目不识丁,为一般人所不齿。然而一旦掌权之后,宦官也开始兼并土地,上升为地主阶级。我们说,宦官并不一定都是坏人,宦官中也时有出类拔萃者,修《史记》的太史公,发明造纸术的蔡侯,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都在青史上留有好名。宦官虽然不都是坏人,但是,宦官政治却一定是黑暗的。这是因为:第一,宦官身受腐刑,性情上变态,对社会、对正常人存在着仇视心理;第二,宦官没有后代,因此也就不受道德观念的丝毫约束;第三,宦官出身低微,目不识丁,没有文化素养;第四,宦官只懂得送往迎来,阿谀奉承,而没有任何政治经验。

东汉时期,宦官在政治上与外戚争夺,在经济上也疯狂地扩张,他们霸占土地,强取民财,略取民女,胡作非为,民愤极大。宦官上升为豪强地主,但不为上层豪门及清流所看重,乃是豪强地主下层的政治代表。

二、娃娃皇帝太多

东汉后期的七八朝皇帝,即位时都是娃娃。和帝即位时年十岁,安帝即位时年十三岁,顺帝即位时十一岁。顺帝死后冲帝即位时只两岁,到三岁时死了,继位的质帝只八岁,到九岁死了,继位的桓帝也只十五岁。桓帝之后的灵帝,即位时年十二岁,仍是个娃娃。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临朝,外戚掌权,作威作福。皇帝长大后,反过来要摆脱外戚控制,于是求助于宦官,通过宦官势力来消灭外戚势力;下一届小皇帝登基,外戚又得势,反过来又要消灭宦官势力。这样循环往复,把整个东汉王朝搅得不见天日。最终宦官、外戚两大势力在灵帝死后的火拼中同归于尽,东汉王朝也在实际上一起完蛋了。

三、黄巾起义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

黄巾起义对东汉政权的打击,其实是很有限的,因为中央并未派大规模军队去剿杀,而只是各地大地主、大官僚为了维护本土本乡的利益,建立起了地方武装,这些地方武装又很快发展为私人武装,使得原来的国家正规军也逐渐私人化,中央政权就被掏空了。董卓奉命进京,就可以废立皇帝,恰恰说明的这一点。刘协的登基其实就是东汉的灭亡,他后来的25年做的只是象征性的皇帝,实际是高级囚犯。

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利用“太平道”把几十万农民组织成三十六“方”。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张角和弟子秘密约定在甲子年(184年)三月五日,各地同时起义。由于叛徒告密,提前于当年二月起义。

起义迅速攻占河北许多郡县,黄河南北和长江流域,人民纷纷起义响应。起义军包围洛阳,屡次打败东汉官军。起义军头包黄色头巾,故称“黄巾军”。

起义军多次打败敌人进攻,不幸张角病死。在东汉官军和各地豪强地主武装联合镇压下,经过几个月战斗,主力黄巾军失败,但各地起义军仍坚持战斗三十多年。在黄巾起义打击下,东汉政权瓦解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李成梁镇守辽东,为什么被视为明朝灭亡的罪魁?

全文共 178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戚继光,大家都知道他是明朝时期的抗倭英雄,但如果说李成梁,可能没几个人知道。然而事实上,在明朝时期,他们两位都是镇守边疆的大将,要论起来,李成梁的名气还比戚继光更高。然而,这位保得辽东边境三十年平安无事的大将,却被认为是明朝灭亡罪魁祸首,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明朝万历皇帝当政时期,中国漫长的边疆战线上出现了两名威名远播的战将。一是我们所熟知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二是鲜为人知的辽东守将李成梁。

戚继光和李成梁,一个镇守东南,抵抗肃清倭寇;一个镇守东北,力压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堪称大明王朝的“双子座”,确保基业安稳如山。现在知道戚继光的人很多,可在明朝时期,李成梁的威名远远胜戚继光。

1562年,李成梁出生于辽东铁岭卫。

李成梁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当年,他的祖先李英从朝鲜半岛迁居到中国辽东铁岭一带。经过几代人的融合,李成梁已经被视为汉族人。多年以后,清朝末年的革命家章太炎流亡日本时起草宣言时就说:“愿吾楚人,毋忘何腾蛟;愿吾辽人,毋忘李成梁。”

从嘉靖后期开始,明朝面临着将星凋零、边备废弛的窘状,来自北方的蒙古人屡屡南侵。李成梁受命于危难之际,被任命为辽东都督佥事,驻节广宁(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抵挡蒙古。李成梁不负厚望,多次击败蒙古军队,声威大震。

1574年,建州女真都指挥王杲率部进犯辽东重镇辽阳、沈阳。在万历初年,女真势力还不强大,在兵强马壮的李成梁军队面前没有过上几招就败下阵来。

此战,李成梁率军数万攻破王杲老巢古勒寨,取得了斩首1000余级的战果。不过,以后世的眼光来看,李成梁此战最大的收获却是抓获了两个俘虏。他们是兄弟俩,名字分别叫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

李成梁没有杀掉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而是将他们收留下来,作为自己的奴仆。10年后,李成梁的妻子见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仪表不凡,便将他们放走。谁也想不到,就是这个不经意的动作,为大明王朝培养了一个掘墓人。

那时候,给李成梁干过奴仆的人可了不起。努尔哈赤回到建州后,在白山黑水之间迅速崛起,吆五喝六,如鱼得水。这固然与努尔哈赤过人的本领有关,更与他背后站着一个强大的李成梁有关。没有李成梁,努尔哈赤早就在残酷的女真部落战争中被撕得粉粹。

李成梁似乎有意将努尔哈赤培养成大明王朝在女真的代言人。早在努尔哈赤给自己当奴仆时,李成梁就让他与长子李如松一起读书、学习,还给他们请来有“东南第一军师”之称的徐渭(徐文长)担任老师。努尔哈赤回到女真后,李成梁“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给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提供方便和支持。

正是在李成梁的支持下,努尔哈赤干掉了杀死他祖父和父亲的仇敌尼堪外兰,还把尼堪外兰一家灭了族。

1588年,努尔哈赤征服了建州女真的最后一个对手完颜部,统一了建州5部。

李成梁在辽东镇守达30余年,屡次取得大捷。在他面前,不管是蒙古还是女真,都被他压得死死的。稍有冒头,就被往死里打。正因为此,明朝辽东边境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稳定。

不过,李成梁虽然是一名军事奇才,却在私德上不太检点(这一点比戚继光差远了)。李成梁贵极而骄,奢侈无度,又杀降冒功,遭到言官弹劾。1591年,李成梁被万历皇帝罢免了在辽东的一切职务,只保留了一个宁远伯的身份。1601年,辽东总兵马林获罪下马,已经76岁的李成梁被重新启用,又在辽东镇守了8年。1606年,由于李成梁放弃辽左宽甸六堡,并强行将64000余户居民迁移到内地,引发了流血事件,再次遭到言官弹劾。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辽东,指出李成梁罪可至死。万历皇帝只好再次免去李成梁的职务。

近些年来,网络上流行一种观点,指责李成梁养虎成患,放任努尔哈赤一天天壮大,成为明朝最大的劲敌,最终灭掉了明朝。在这种观点看来,李成梁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但是这种观点根本就站不住脚。李成梁不是诸葛亮那样未卜先知的预言家,能够看出魏延脑后的“反骨”。也不是当代的历史爱好者,能够以上帝视角审视多年以前的历史事件。李成梁在世时,努尔哈赤并没有对明朝表示出仇恨的举动,相反,对李成梁言听计从,马首是瞻。李成梁有什么理由杀掉努尔哈赤?

1615年,李成梁以90岁高龄去世。3年后(3年是古代孝子守孝的期限),努尔哈赤才诏告对明朝的“七大恨”檄文,正式对明朝宣战。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不应该对身后的历史事件负责。就这一点而言,将李成梁视为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毫无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