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子星碎片撞击地球(汇总20篇)

蓝鲸被认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过的体积最大的海洋生物。以下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有关地球上最大的海洋生物蓝鲸的文章。

浏览

7874

文章

1000

篇1:第一个算出地球周长的人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2000多年前,有人用一种简单的测量工具计算了地球周长。这个人是古希腊的厄拉多塞。

厄拉多塞知识渊博。他不仅懂天文学,还懂地理。他也是诗人、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曾担任亚历山大博物馆馆长。

细心的厄拉多塞发现,在离亚历山大港约800公里的塞恩城(现在埃及阿斯旺附近),夏天的正午阳光总能到达井底,所以此时地面上所有直立的物体都应该没有影子。然而,亚历山大港地面上的竖立物有一个短影子。他认为直立人的影子是由亚历山大和直立人的阳光形成的角度造成的。从地球是一个球体,阳光以直线传播的前提出发,从地球的假想中心引出两条直线到塞恩和亚历山大两座城市,其夹角应等于亚历山大的阳光与立柱形成的夹角。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地球的周长可以通过知道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来测量。厄拉多塞测量的夹角约为7度,是地球周向角(360度)的五十分之一,因此估计地球周长约为40,000公里,几乎与实际地球周长(40,076公里)相同。他还计算出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1.47亿公里,这与1.49亿公里的实际距离非常接近。这充分体现了厄拉多塞的理论和智慧。

厄拉多塞是第一个使用“地理”这个名称的人,此后他取代了传统的“地方志”,写了三卷专著。这本书描述了陆地和海洋上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分布。厄拉多塞还使用经纬网绘制地图,并且第一个将物理原理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创造数学地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在太空中遥望地球

全文共 1073 字

+ 加入清单

1968 年 11 月 24 日晨,载着 3 名宇航员的“阿波罗”8 号宇宙飞船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当飞船从月球背面转出来时,3 名宇航员看到人类首次看到的奇景——地球之出。只见淡蓝色的地球从月球布满环形山的灰色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宛如一块晶莹的蓝宝石,漂浮在太空。3 名宇航员拍下了这具有历史意义的镜头,宇航员从太空拍下的地球照片,最直截了当地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瞧,那黄色是陆地和沙漠,大面积的蔚蓝区域是海洋,而那白得可爱的棉絮状物,则是漂浮在地球大气中的云。更有趣的是,人造卫星测得地球的形状很像梨子。从照片上看,北极部分像是梨把,而南半球接近赤道的地方稍微鼓起,整个地球看上去就像一只梨。

地球是个巨大的磁体,在它周围的空间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地球磁场。人造卫星经过探测,发现在地球周围的广大空间内,存在着强度很大的带电粒子,这些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是在到达地球附近时,被地球磁场“捕获”的。人们把这些被捕获的带电粒子存在的区域,叫做地球的“辐射带”。这是 1958 年美国科学家范爱伦在分析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 号所提供的资料时发现的,这个发现被誉为是人造卫星首批重要发现之一。

空间探测船进一步发现,地球磁场并不像人们过去想像的那样,伸向无限远的空间,而是局限在被称为“磁层”的有限区域内。磁层中含有磁场和辐射带,它是地球的保护网,能把来自太阳的较弱的宇宙线“拒之门外”,只有较强的宇宙线方能穿透磁层,射向地球。

1990 年,行星探测船“旅行者”1 号飞行到距离地球 60 亿千米的太阳系边缘时,转过头来拍摄到了太阳和环绕在其周围的地球与金星的合照。尽管这张照片是在太阳系的边缘拍摄的,但仍能看到太阳的明亮光辉,地球和金星就只剩下细微的光点了。

1992 年,驶向木星的“伽利略”探测船,在飞越地球轨道时拍摄了另一幅极有意义的照片——地球和月球的合影。这幅照片上地球露出了南半球,在云缝隙间依稀可见南极大陆;月球则显露出从地球上无法看到的月球背面。照片上那湛蓝的地球同样十分美丽。

这些在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拍摄到的地球照片,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太阳也仅仅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我们地球人不过生活在一个“小小的世界”里。按理说,茫茫宇宙间,像地球这样有水、空气和比较合适温度的行星应该有很多,地球不可能是宇宙间具备这些条件的惟一星球。但问题在于,到目前为止,利用现有的一切先进的观测设备与手段,科学家还是没有发现宇宙间还有一个像地球这样的星球。进一步的探测和研究还要等待少年朋友们去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寻找另一个地球 科学家有四大法宝

全文共 2452 字

+ 加入清单

开普勒-186f星球的意境

行星运动引起光谱频率的红移和蓝移。

仰望星空,地球之外有没有适合居住的星球?这个问题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对可居住行星的探索继续带来好消息。在美国宇航局宣布利用开普勒数据发现一个新的“太阳系”后不久,科学家宣布在太空中发现了一组38亿光年以外的行星,将人们对行星的探索延伸到了银河系之外。

开普勒是如何发现行星的?科学家如何看待遥远的行星?寻找系外行星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独特的技能?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凌星观察:开普勒成为外星猎人

2009年发射的开普勒任务是世界上第一个探测外星行星的宇宙飞船。在任务的前三年半,开普勒望远镜连续监测了超过150,000个恒星系统,并产生了大量数据。

在分析了开普勒的数据之后,科学家们已经为系外行星选择了许多“候选者”。美国宇航局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开普勒已经发现了4496个“候选人”,其中2341个已经得到证实。

事实上,科学家已经确认总共有3704颗系外行星。这表明开普勒在扩大系外行星家族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愧于“系外行星猎人”的称号。

行星本身不发光,这在耀眼的恒星面前更难看到。那么,开普勒是如何“捕获”太阳系外行星的呢?

“开普勒主要是通过中天法探测行星,即行星的屏蔽效应,这也是目前探测行星的主要方式。”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勾立军告诉《每日科学》。

“金星凌日”是人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凌星现象。金星的轨道在地球轨道的内侧。在一些特殊的时刻,地球、金星和太阳会在一条直线上。这时,我们可以从地球上看到金星像一个小黑点一样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

当一颗行星在它的主星前面飞行时,它会阻挡主星的一些辐射,从而使主星的亮度看起来更低。虽然主星的亮度变化最多为百万分之一,但科学家也能收集到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直接看到行星,不仅可以判断行星的存在,而且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获得与行星相关的大气信息。

勾立军认为,凌星方法可以根据恒星亮度的周期性变化来确定外行星的轨道倾角,从而进一步确定行星的质量。凌星方法也可以用来了解行星的大气结构。当行星经过它的主星前面时,主星发出的光穿过行星的最外层大气。通过分析此时主星的光谱,我们可以知道行星的大气成分。此外,行星的光谱特性也可以通过中天法获得,从而分析行星的温度,甚至探测行星上云的形成。

虽然凌星方法相对有效,但它不是万能的。例如,当行星的轨道平面正好垂直于人们的视线方向时,恒星的光线不会被行星挡住视线方向,所以恒星的亮度变化是无法检测到的。

直接成像:拍一张行星的照片。

凌星的方法是间接地获得系外行星存在的证据。有什么方法可以一窥太阳系外行星的真实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即直接成像。

2004年,法国科学家用一架非常大的奥南台望远镜直接捕捉到了围绕一颗褐矮星运行的炽热木星。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直接成像对系外行星进行拍摄。勾立军指出,这次星星更暗,行星更亮,所以看行星时不会挡住星星。通常,有必要遮挡中心恒星的光线进行观察。

我们怎样才能挡住恒星耀眼的光,拍摄隐藏的行星呢?科学家们利用日冕原理在望远镜前部安装所谓的日冕仪,以屏蔽恒星的光线。日冕是太阳大气层的最外层。当日全食发生时,太阳完全被月亮挡住,日冕很容易被观察到。通常,科学家通过日冕仪观察日冕。

俗话说,“眼见为实”在各种行星探测方法中,直接成像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为科学家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例如,与原始行星盘的相互作用及其在行星北衰减门B的红外波段的不可见性对其质量有很大的限制。除了它非凡的亮度之外,科学家认为它可能被一个巨大质量的环状系统所包围。

但是到目前为止,通过直接成像观察到的系外行星的数量不是很大。到目前为止确认的系外行星中,只有大约1.2%是通过直接成像发现的。在现有的观测技术下,不容易获得直接成像。只有在非常严格的条件下,如行星非常明亮,主星非常暗,两者之间的距离非常长,才最有可能获得直接成像。因此,直接成像可能不是寻找大规模系外行星的好选择。

视速度:多普勒效应的另一种应用

当一辆鸣笛的汽车从前方驶来时,你会感觉到声音越来越大,而当汽车渐渐远去时,你会感觉到声音越来越低。这是日常生活中多普勒效应的一个例子。

当科学家使用视速度方法探测行星时,他们也使用多普勒效应。

“行星围绕恒星旋转,但同时恒星也围绕两者的质心旋转。因此,在恒星旋转的过程中,当面对或远离我们时,恒星的谱线频率会发生微小而有规律的变化。通过观察这一微小的变化,我们可以推断出另一个天体的质量,前提是该系统是一个双星系统,然后根据质量来确定行星的存在。”勾立君解释道。

如果恒星的光被充分散射,就会发现恒星光谱中有亮线,而亮线是恒星光谱中的发射线。当恒星向我们移动或远离我们时,发射线的频率向高频或低频移动,分别称为蓝移和红移,就像声音频率增加和减少一样。

通过分析恒星光谱中发射线的周期性变化,科学家可以推断出行星的证据。

然而,如果行星的质量相对较小,由它引起的恒星光谱偏移并不明显,并且很难从微弱的信号判断它的存在。勾立军指出,这样的方法可以更容易地找到大质量的行星或者更靠近恒星的行星。

引力微透镜:发现离地球最远的行星

几天前,官方网站俄克拉荷马大学的消息称,其天体物理团队首次发现了银河系外的行星。他们发现在距离地球38亿光年的RX J1131231星系中心,有一组质量介于月球和木星之间的行星。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遥远的一组行星。团队成员说他们已经用重力微透镜方法观察了行星。通过建模数据来分析特征信号的频率,以确定行星的质量。

重力微透镜是如何发现行星的?首先,当恒星本身经过背景物体前时,重力微透镜会使背景物体在短时间内看起来更亮,在光度变化曲线上反射出一个凸峰。

如果额外的小峰叠加在这些峰上,那么恒星周围还有其他小质量物体(如行星)。天文学家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外行星的存在,并分析它们的质量和离恒星的距离。

“重力微透镜是目前发现离地球很远的行星的唯一方法。然而,缺点是观察到的现象不能重复,不像其他方法,可以观察很多次。”勾立君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PS怎么制作地球旋转的3D动态效果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3D动态图片的制作,我们完全可以借助PS来实现,自从PS CS3以后,就加入了对3D制图的支持,只需要简单几步,即可制作出满意的3D动态图片。今天小编就教大家利用PS制作3D图片的方法。

步骤

1、打开PS,然后利用PS打开一张图片,比如今天小编打算给大家制作一张旋转地球仪,则选择一张世界地图打开。

2、接着点击“ 图像 ”→“ 模式 ”→“ RGB模式 ”,将当前文档转换成RGB模式。同时双击“ 背景层 ”将其转换成“图层0”。

3、点击“3D”→“ 从图层新建形状 ”→“球体”项,将当前图层转换为球体,效果如图:

4、接着点击“ 窗口 ”→“动画”项来打开“ 动画面板 ”,点击“ 动画面板 ”右上角的“菜单”按钮,从弹出的扩展菜单中选择“文档属性”项,并在打开的“文档属性”窗口中将“持续时间”设置为3秒,将“帧频率”设置为“24”或合适的数值,最后点击“确定”按钮。

5、展开“图层0”,并点击“3D对象位置”前面的开关按钮,以创建一个关键帧。

6、接着将时间轴移动到最右侧,在“属性”窗口“方向”输入框中,将“Z”设置为“360”。

7、然后就可以点击“动画面板”下方的“测试”按钮来测试动画啦。

8、当然,我们还可以增加其它动态效果。当效果制作完成后,我们就可以调整图片的尺寸并将其输出啦。利用“ 裁剪 ”工具将图片区域重新进行裁剪。

9、然后点击“ 文件 ”→“ 存储为Web和设备所有格式 ”项。并在打开的窗口中,点击“预览”按钮就可以通过网页对效果进行预览操作。

10、预览效果满意后,在“存储”窗口中将“循环选项”设置为“永远”,并点击“存储”按钮将结果输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宇宙的中心是地球吗?

全文共 1156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中心地球吗?

“XX功”邪教组织的头目李某某宣称,通过修炼“XX功”就能直接完全地认识宇宙的真相,这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是完全经不住科学论证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随着实践而发展,不断在广度和深度上向前发展。所谓“宇”指上下四方,“宙”即古往今来。从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角度上来看,对宇宙的认识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对于地球是否为宇宙中心的问题,同样也不例外。

远古时代,人类对天地关系的认识,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对地球在宇宙中地位的认识,完全是靠感觉,是直观的。世界上最早提出“地心说”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322 年)。他认为:宇宙是透明层次的水晶球体系,地球位于整个水晶球的中心.所有的天体,包括太阳在内都围绕着地球而旋转。直到 1543 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详细论证了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后,才动摇沿袭地球中心说的地位。1584 年布鲁诺在哥白尼学说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宇宙的无限性,从根本上否定了地球中心说的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为神学理论服务的,适应当时那个时代的需要。宗教宣扬的是“上帝创造万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创造太阳是为了照亮大地,上帝创造星星和月亮是为了点缀天空。当然地球就是中心了。那个时代宗教统治者根本不可能允许科学的真理存在。哥白尼的日心说死后才得以发表,布鲁诺由于不屈从于宗教的“地心说”而被活活烧死。

科学证实,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地球都不是宇宙的中心。今天,相信地球是宇宙中心的人不多了,但是宇宙是否有中心,许多人仍不得其解。因为太阳系有中心,太阳系的行星都围绕太阳旋转,太阳就是中心;银河系也有中心,银河系的恒星都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那么宇宙有没有中心呢?似乎宇宙也应该有一个中心,但科学家认为宇宙不存在中心。

根据宇宙膨胀理论,我们的宇宙最初是从一个奇点开始慢慢向四周扩散、膨胀。膨胀的宇宙一般来说应该包括四维空间:除长度、宽度和高度之外还应有第四维,即时间。描述四维空间膨胀可以借气球的膨胀来解释。假如一个膨胀着的气球就是宇宙,而逐渐散开的星系都存在于气球表面上,包括我们的地球都在这个表面的某一个点上,所有的星系都只能随着气球的膨胀而移动,不能单独向内或向外运动。因为都在气球表面上,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二维空间,但宇宙不断膨胀,也就是气球上的每一个点都一起向外运动,随着气球的扩张表面上的每一个点的距离就越来越远。如在某一点上看其它恒星,就会看到它们离自己越来越远。气球的膨胀是从内部中心开始的,是在三维空间内运动的,而恒星的位置是分布在二维空间上的,就整个膨胀的过程而言又是在四维空间内进行的,宇宙星系运动的历史是不可能倒行逆施,回到以往的任何瞬间,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到这个宇宙的恒定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头部撞击做ct最佳时间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头部受伤后,为了及时了解病人的情况,应尽快在医院进行CT检查。如果条件允许,应该尽快改善条件。

头部受到撞击后,患者应立即前往医院急诊科或神经内科进行CT检查,以确定是否有外伤性出血、颅骨骨折等。如果首次ct检查呈阴性,且无头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建议6小时后再次复查CT,以消除迟发性颅内血肿。如果患者第一次CT检查没有问题,但伴有严重头痛和呕吐等症状,也需要在6小时后复查CT。如果在CT检查中发现问题,应在受伤后24小时内进行第三次复查,以确保检查正确。

如果患者头部受到撞击后首次颅内CT检查没有发现问题,最好住院观察24-72小时,以消除迟发性脑出血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冰河时代还会降临地球吗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几百万年前,地球经历了冰川世纪。但地球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時间都和冰河不相干,近期一次的冰川世纪于1.五万年到一万年以前完毕。许多科学家觉得地球现阶段处在间冰期,即2次冰川世纪中间的溫暖观察期,这就代表着冰川世纪会再度来临。

迄今科学家依然没法毫无疑问冰川世纪因何造成,因而也没法明确人类是不是将再度亲身经历冰川世纪。但假如冰川世纪再度到来,例如在未来的2萬年中出現,可能给人类产生严重危害,北半球地图的绝大多数地域都将遮盖在很厚冰雪之中。

几亿年前只有一个初始内地泛古陆,之后古内地慢慢瓦解起来。现如今,美洲和非州每一年都背向飘移3厘米。照那样的发展趋势坚持下去,科学家推断几亿年后美洲将和西西伯利亚相碰,而非州则往北飘移,与欧州相连,波罗的海最后将消退。北边国家,如乌克兰、德国、德国、丹麦和澳大利亚将消退在冰雪之中,这种国家的全部性命征兆也将随着消退。或许冰雪会再次往南推动,威协到纽约等大都市。

地球上的气侯转冷虽然会产生不良影响,可是非州干躁酷热的地域却将会变成肥沃的土地。安第斯山脉在上一次冰川世纪就曾经的我们过柔和的气侯。假如荒漠地域因而越来越适合定居,不也是人类所期待的吗?或许下一次冰川世纪会再度造成人类大迁徙,人类也将会会从地球迁移到别的星体上,如同十九世纪上百万人从欧州迁移到美洲那般。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地球的形状如何?

全文共 2095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环顾一下四周,我们就会发现,地球表面并非是平坦的,其形态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描绘出来,即使我们将房屋及其他人造的景观排除在外,地球表面仍是凹凸不平的,它的表面布满了高高低低的岩石。

地球给人类的第一印象是:地球上布满了高山峡谷、陡壁悬崖以及深浅不一的沟壑。在科罗拉多、秘鲁、尼泊尔等地,一座座高达数英里的大山耸入云端。由此可见,地球表面的不平坦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有一些地区,如堪萨斯州、乌拉圭、乌克兰等地则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你看不到高山和峡谷。由此可见,地球表面是极不规则的。

如果你是在群山峻岭之中,会看到忽而隆起忽而陷下、起伏不定的奇山怪石,有些山谷和沟壑直上直下的如刀劈斧砍一样。你漫步在地球上,处处都是坎坷不平的,我们也只能说,从平均统计的角度来看,地球是平坦的。

假如你乘坐一叶扁舟漫游在一望无际的水面上,你能看到的是水的汪洋,四周根本见不到陆地。其实水面并非是平如明镜的,处处都涌动着浪花。无风的时候,浪花很小,几乎看不到起伏。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水面是平静的,甚至比地球表面平坦得多。

几千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地球表面是“平坦的”,既然这种错觉没有给人类带来什么麻烦,又有谁愿意大伤脑筋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呢?

不知各位是否站在山顶鸟瞰过身下的景观,凡是看过的,必然发现山谷的地势比山峰平坦得多,掠过房屋、树林、河流等物你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只是距离越远,看到的景物越发地模糊不清。当我们在空气并非纯净,大地被渺茫雾气笼罩着的时候极目眺望,大地和天空就像是连成了一片。

人们的视线中,天地的连接处称为地平线,该词源于希腊语,意为“边界”。在地表平坦的地方看地平线,它是条直线,人称“水平线”。

假如从某一个方向眺望附近的一座山,我们是无法看到它的另一面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视线不能拐弯。因此,如果我们仰视山顶,只能看到一片蔚蓝的天空,而看不到背面山势下滑的一面。这时,你只能看到近处的一条将山体和天空分开的界线。如果你是站在一片平原上,你就会看到遥远的天边一条朦胧的地平线。若想看到近一点的地平线,就要站到山顶上去。

让我们想象一下,我们正站在一艘航行于海上的轮船的甲板上。此时,阳光明媚,万里晴空,海面上风平浪静。因为海上比陆地上的空气纯净得多,所以眺望远方,将发现一条海天仿佛融合的直线——地平线,同时也许看到一座座山峰。

其实,海上是没有山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即海面并非是平面,而是一个曲面。从你在甲板上所处的位置看去,可以看得非常远,直至视线碰到曲面的顶端。如果你再往高处站一站,视野将延伸得更广阔,直至曲面的顶端再次挡住视线。反之,若我们站在低层甲板上,那么,目力所及的范围将会变近。进而,我们站在某一点处向前后左右的四周望去,将在同样的距离上看到形状完全相同的地平线。由此可见,海面不但是曲面状的,而且沿各方向的弯曲程度是一致的,至少在我们视力所及的范围内是如此。

但海面为什么是弯曲的呢?原因在于,海面的形状应与海水下的地表形状吻合。因此,地球自身必然是曲面状的,而且在各个方向上的弯曲程度是一致的,只不过陆地上的起伏更严重而已,并且陆地上的空气更加浑浊。

既然已知地表的形状是曲面,那就有必要搞清曲面的具体类型。若地表在各个方向上的曲度都相同,那么地球的形状一定是个球体。因为,只有球体是各方向上的曲度一致的几何体,只需认真地观察思考一下,就可得出结论:地球是个球体。

各位也许要问,几千年来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利用地平线的研究得出上述结论呢?问题在于,人们把地球表面简单地认为是平面,不给远古的人类带来各种疑问和麻烦。如假设地球是球体,就会引发出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许多问题,以至于我们必须深入地研究。

你也许还有疑问:即我们能完全信任我们的眼睛吗?难道仅仅通过对地平线的观测和研究就能断定地球是球体吗?的确,若不对证据仔细地加以推敲,我们就有可能误入歧途,被我们的眼睛所迷惑。

比如,假如你是在海上,正注意观察一艘驶向远方地平线的船只,那么随着它越驶越远,船上的甲板由底层到高层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而只剩下喷烟吐雾的大烟囱。如果这是一艘帆船,你就只能看到它的风帆。直至最后,这艘船将完全消失在视野中。这不仅仅是距离远了看不清楚的原因。你可以借助一架望远镜,把这条船看得更大一些,更靠近我们一些。但上述现象依然存在,驶远的船依然由底到高逐层地消失在视野中。实际上,我们看到的船是由地球曲面的“这一侧”驶向了“另一侧”。

现在人们公认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位提出地球是球体的人,他于公元前 500 年就提出了这一假设。

除上述所说,还有许多证据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例如,在地球的某些地方可以看到一些星体,而在其他地方就看不到;另外,每当月蚀发生时,地球在月亮上的投影也像球体投影一样是圆形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 384 年列举过一些已发现的证据,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但在一段时间内,他的观点并未被世人所接受。没受过教育的人一直对其观点持怀疑态度。历史发展至今,人类进入了宇宙空间时代,人们通过从人造卫星在太空中拍到的地球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是球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为什么小行星撞击地球恐龙会灭绝?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生物科学界一直有着一个颇为争论的话题,那就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数千万年前地球的环境再也不适合恐龙生存了。有团队则表示在6600万年前,一个超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在了如今墨西哥沿岸的地球,直接导致了除了鸟类之外其他所有的恐龙物种彻底灭绝。然而又有其他的研究团队表示,认为大型的火山喷发很可能才是导致地球上接近75%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来自UCL、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以及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者完成了一项新的研究,研究的结果就是限制只有小行星的撞击才可能造成全球范围内对恐龙生存不利的环境。根据这项研究,犹豫存在全球变暖的潜力,大规模的火山活动会帮助较小生命在小行星撞击中长期恢复。

该团队研究结果表面,小型的撞击导致了整个地球数十年之久的撞击寒冬,环境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恐龙彻底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再加上平凡而强大的火山喷发,能够彻底破坏掉地球原本的生态系统。团队的研究院表示,在他们首次研究的数量上表面,灭绝唯一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小行星的撞击是的全球气温极度下降,毁坏了全球范围内的恐龙栖息之地。

小行星的撞击会将气体和颗粒全部释放到高空,这些东西会阻碍阳光数十年,连续数十年地球大地接收不到阳光的照射,于是变成了永恒的冬季。同是火山的频繁喷发也会将大量颗粒和气体喷入高空,也能够阻挡太阳光。该团队将传统的气候地址标记与数学模型结合在了一起,这项组合给出了恐龙生存所需要的降水以及温度等一些环境数据。

然后团队在绘制模拟了小行星撞击地球和大规模火山活动之后的世界,然后在这样的世界里寻找符合恐龙生存的地方。结果就是没有一处符合条件的,很明显小型的撞击消灭了所有潜在的恐龙栖息地。而火山的喷发会在赤道附近留下极小面积适合小型生物继续生存的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地球的自转速度真的放慢了吗?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阅读指南:人们已经研究了月食周期,并从月球绕地球的旋转速度逐渐加快的事实中了解到,地球的旋转速度确实在减慢。月球快速旋转的原因在于地球的缓慢旋转。

人们已经研究了月食周期,并从月球绕地球旋转的逐渐加速中了解到,地球的旋转确实在减慢。月球快速旋转的原因在于地球的缓慢旋转。

地球自转缓慢有许多原因。其中最明显的是潮流。潮汐主要是由于月亮的吸引,这导致海水有规律地波动。海水的最高高度应该在月亮和地球中心的连线上。然而,海水膨胀需要一些时间,所以它偏离了这条线。也就是说,当月球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时,海水上升,从而迫使地球自转变慢。

由于潮汐导致地球自转变慢,每100年,一天的时间延长1/ld00秒。

此外,一般认为地球内部是一种类似液体的状态。因此,旋转的平衡被破坏,旋转的速度改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冰立方把地球变成了一个巨型中微子探测器

全文共 1565 字

+ 加入清单

资料来源:icecube协作,美国威斯康辛州,nsf

如图所示,冰块设施位于南极冰盖下的光电探测器阵列上方。

中微子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粒子之一,它们穿越宇宙几乎是不可阻挡的。你的身体每秒钟会通过数万亿次。但是中微子非常迷人:它们没有电荷,所以我们不能控制它们的路径或加速它们。它们几乎没有质量,几乎不能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这意味着我们的物理理论中许多关于中微子的预测很难验证。

南极的冰块探测器现在已经确认了物理标准模型的一部分,该模型描述了高能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特性。根据标准模型,当中微子的能量上升时,它们与其他粒子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也会增加。为了验证这一点,冰立方团队瞄准了中微子,中微子的能量是最好的粒子加速器所能产生的能量的几千倍,并将冰立方瞄准了地核,以捕捉从地球中心逃逸的中微子。

极坐标立方体

冰块由数百个埋在南极冰层下的探测器组成,这些探测器将探测穿过冰层的粒子。有时候,当有东西撞击冰中的原子时,冰块可以捕捉粒子和光子的喷射。在其他情况下,粒子只是轻推原子并释放一些光子。但是没有直接指向冰块的中微子源。相反,冰块的探测依赖于中微子的自然来源。其中一些是在遥远的太空中创造的,然后长途跋涉到地球。其他的是宇宙射线猛烈撞击大气层时产生的。

无论哪种情况,与粒子加速器相比,粒子碰撞时它们能产生的能量是巨大的。这项研究中的数据来自能量高达980万亿电子伏特的中微子。相比之下,大型强子对撞机只能将质子加速到6.5万亿电子伏,而只有更小的加速器才能产生中微子束。

由于这些巨大的能量,冰立方对标准模型试验非常有用:中微子更有可能与高能物质相互作用。物理学家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概率称为“横截面”,即特定时刻的趋势和规律。当科学家使用粒子加速器产生的中微子束进行测试时,这些测试只覆盖光谱较低部分的一小部分能量。尽管这些测试与标准模型一致,但所涉及的能量并不足以增加中微子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的概率。

如果冰块仅仅依赖于中微子与探测器中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那么至少需要几年时间来建立足够的碰撞测试来测试相关理论。因此,冰立方团队直接将整个地球作为观察对象,这样冰立方可以探测到生成的路径,科学研究团队可以识别从侧面进入探测器的中微子。这些中微子在南极从四面八方切向穿过地球,所以它们只与少数物质相互作用。

研究人员将这些中微子与穿过地球一半以上的中微子进行了比较,因为它们穿过了地球。在低能态,中微子相互作用非常罕见,所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地球仍然应该在足够高的能量下提供一个交互频率的测试。

仍然标准

正如预测的那样,与与地球相切的中微子数量相比,到达地球并穿过地球的中微子数量减少了。它们作为能量产物的频率也进一步下降。尽管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更多的中微子到达,并且比标准模型预测的要多,但是由于实验的不确定性,测试结果并不完全符合最初的理论。

在上述能量范围内,相互作用随着能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但数据中似乎有一条曲线隐约可见。这是意料之中的,因为中微子通过两种叫做W和Z玻色子的粒子与其他普通物质相互作用。它们的质量导致线性关系的轻微偏差。我们需要更多的数据来证实,但是这个新的分析只使用了冰块一年的数据,还有六年的时间。我希望不久能听到更多的消息。

在能量范围的较高部分,即980万亿电子伏特,几乎没有中微子。有了更多的数据,科学家可以进一步扩展分析。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许多理论推测都是基于高能相的高相互作用频率,比如额外的空间和尚未被发现和捕获的粒子光夸克。

与此同时,冰立方的科学家已经与地质学家取得了联系。因为他们注意到一些穿过地球的中微子会穿过地核,而另一些中微子会在避开地核的同时轻轻擦过地核。有了足够的数据,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地核的物质属性。毕竟,众所周知,没有人能钻到地核里去取样。

蝌蚪工作人员汇编自arstechnica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不只地球,太阳自转速度也在减慢

全文共 1256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是旋转的,这可以通过太阳黑子和太阳表面其他移动物体的运动来证实,例如日珥、暗条和光谱点,或者通过太阳东、西边缘的光谱线的多普勒效应来证实。太阳的旋转方向与地球的方向相同。以恒星为参考背景,太阳在太阳表面17°纬度上的自转周期为25.38天,这被称为太阳自转的恒星周期。然而,早在上个世纪,天文学家就提出,太阳的自转速率并不总是相同的。关于太阳自转变慢的说法,通过对其原因和机制的研究,天文学家认为他们可能最终解开这个谜团!

太阳平均每月绕其轴旋转一次。但是二十年前,科学家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太阳表面的旋转速度比内部旋转速度慢5%,这在当时没有解释。但是现在通过一项新的研究,我们可能会找到相关的原因。

夏威夷大学天文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杰夫·库恩曾写道:“尽管太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停止转动,但我们发现,一方面,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资源,另一方面,它会像刹车一样逐渐减缓其转动,这符合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太阳属于非固体天体,它的旋转模式不同于固体天体。当太阳旋转时,不同部分的速度互不相同。例如,两极的旋转速度不同于赤道的旋转速度。旋转速度主要取决于场地的纬度和离太阳中心的距离。这种旋转模式也称为差旋转,通常存在于大多数非固体天体中,如星系、恒星、巨型气体行星等。

当然,天文学家早就知道这一点,但是至于为什么太阳表面的旋转速度比其内部慢5%,他们还不明白。

为了彻底理解这个谜,研究小组仔细研究了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在过去三年半时间里获得的数据,这些数据自2010年以来一直被用于观测各种太阳活动。

该卫星的数据主要通过太阳地震和磁场成像仪获得,该成像仪在这里用于探测太阳磁场范围内的太阳地震。它可以测量太阳的细微明暗变化,从而获得整个太阳的长周期太阳地震数据。

研究人员还注意到太阳150公里外层的旋转速度急剧下降,他们预测这是由于“光子制动”效应。

研究小组预测,这种制动效应类似于所谓的坡印廷-罗伯逊效应(指的是光的压力导致尘埃粒子沿着螺旋轨道慢慢落入太阳的效应,这是由粒子吸收和发射辐射造成的)。通过这种效应,太阳辐射将导致最初围绕太阳旋转的尘埃粒子失去角动量,并最终减慢它们的旋转速度。

他们还认为,如果在太阳的外部区域放置一个制动器,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旋转速度减慢,当然它也可能受到宇宙中其他恒星的影响,从而减慢旋转速度。

库恩说:“这种转矩减缓转速的效果实际上非常小,但太阳目前的寿命长达50亿年,因此它对35000公里外区域的影响不容忽视。”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太阳自转变慢对太阳表面磁场有什么影响。太阳磁场控制着太阳耀斑的爆发,甚至对地球上的无线电通信有一定的影响。

当然,这也是研究人员希望在未来取得突破的一个方面。即使我们还不知道,至少对我们来说,最终找到一个太阳自转变慢的合理解释是不容易的。

该研究报告将很快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在arXiv.org可以全文阅读。

蝌蚪工作人员从科学警报,翻译阳光,转载必须授权。

相关阅读:地球自转变慢,一天的时间变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NASA称地球将进入连续六天黑夜?没有的事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该信息——美国宇航局局长查尔斯·博尔登通过视频发布了一个关于警告的紧急讲话:下个月将会有一场前所未有的太阳风暴,届时太阳系中升起的太空尘埃和天体碎片将阻挡90%的阳光,导致我们整个世界在这6天内完全看不见太阳。因此,他敦促人们积极准备应对在这个前所未有的黑暗时期我们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袭击和破坏。

这是谣言发布中使用的视频:

仔细听了这段视频中的演讲后,我发现它根本没有提到任何关于太阳风暴的事情,而是关于美国政府的鹰地平线演习(每年举行的一次紧急演习)的演讲。他只给出了一些关于家庭应该如何处理紧急情况的建议。显然,这段视频是借来的,成了化妆谣言的掩护。

另外,这个谣言的内容没有天文学常识。

首先,太阳风暴是指在日冕的高温(几百万摄氏度)下,氢、氦和其他原子电离成带正电的质子、氦核和带负电的自由电子。这些带电粒子移动如此之快,以至于连续不断的带电粒子脱离了太阳的引力限制,射向太阳的外围,形成了太阳风暴。这种带电粒子对星际尘埃几乎没有影响——它们不能像地球上的风暴一样扫除大量尘埃。当这些带电粒子飞过地球时,如果它们被地球磁场捕获并坠入大气层,它们将形成壮观的极光。

第二,星际尘埃早就存在于太阳系空间,但是它们非常薄,有一种力量将它们捆绑起来,覆盖90%的阳光,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你知道,如果它们撞击地球的大气层,它们只会形成美丽的流星或流星雨,它们到达地面的机会非常渺茫。它们如何覆盖比地球大130万倍的太阳?

第三,目前,人类没有能力准确预测太阳风暴的发生。一般来说,美国宇航局只会给出一个预测,以及明年可能发生太阳风暴的概率,但它没有能力向天空准确预测太阳风暴的发生。

只要你知道一些普通的天文知识,这个谣言就不会被打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寻找“另一个地球” ,NASA发射新探测器“苔丝”

全文共 730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航天局)计划于当地时间16日晚发射一颗探测卫星,搜寻太阳系外的行星,希望发现可能孕育生命的“另一个地球”。

这颗名为“凌日外行星勘测卫星”的卫星在英文中缩写为“TESS”。计划由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猎鹰9号火箭于16日18: 32(北京时间17日6: 32)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

苔丝身高1.5米。当太阳翼,也就是太阳能电池板折叠起来时,它的直径约为1.3米,重363公斤。它比大多数太空探索卫星都小。根据美国宇航局的说法,它的大小介于冰箱和“洗衣干衣机”之间。

苔丝的主要任务是在未来两年内“扫描”太阳系以外离地球最近、最亮的20多万颗恒星,看看是否有行星围绕它们运行。美国宇航局预计将发现20,000颗系外行星,其中超过50颗“约为地球大小”,多达500颗“不到地球大小的两倍”

“我们甚至可能发现肉眼可见的绕恒星运行的行星,”美国宇航局科学家伊莉莎·金塔纳在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也许两年后我们可以去户外,指着天空中的一颗星,清楚地知道一颗行星围绕着它旋转。"

美国宇航局天体物理学部主任保罗·赫兹说,在过去的25年里,人类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颗围绕其他恒星运行的行星。"我们相信银河系中的所有恒星都必须有自己的行星家族."

苔丝使用“过渡方法”来探测系外行星。原理是当一颗行星经过一颗恒星前面时,它可以观察到恒星的“变暗”。苔丝将接替耗尽燃料的“长者”,美国宇航局在2009年启动的开普勒任务,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2300颗确认的“候选”行星。

苔丝配备了四个先进的广角镜头。观测到的空间面积比开普勒大350倍,观测到的恒星平均比开普勒亮30到100倍。

美国宇航局计划在2020年再发射两台太空望远镜,继续寻找“可居住的行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地球上所有动物牙齿的起源找到了

全文共 688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牙齿,牙齿赋予我们咀嚼食物的能力。可以说,下颌和牙齿对脊椎动物的进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今天,超过98%的脊椎动物都有下颚。

然而,牙齿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一直是个谜。这项关于下颌脊椎动物最早牙齿化石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及时的帮助,而且非常罕见。在从碎屑大小的碎片中寻找化石痕迹之前,研究人员需要用酸溶解含化石岩石样本的表面。

来自荷兰莱顿自然生物多样性中心和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在荷兰保罗·谢勒研究所的瑞士光源处。瑞士研究所)利用高能x射线揭示了古生物牙齿的结构和牙齿进化的秘密。

该小组的新发现发表在《生物学快报》杂志上。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荷兰莱顿自然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马丁·吕克林说:“在处理和分析一块原始牙床化石后,我们可以画出它内部的清晰图像,然后区分牙齿组织的不同部分。凭借强大的计算机性能,我们整合了成千上万的x光数据,并建立了一个能够再现第一颗牙齿生长过程的计算机模型。”

布里斯托尔大学的菲利普·多诺霍解释道:“我们展示的早期动物的牙齿与现代人的非常相似。同时,它们也非常类似于原始鱼类的鳞片。这有力地表明牙齿是由鳞片进化而来的,这在脊椎动物进化中出现得更早。

卢克敏补充道:“我们的结果表明,进化树上牙齿的起源比我们预期的要早得多。我们需要观察更多的基底颌脊椎动物和无牙动物的化石。早期动物的下颚和牙齿并不十分吻合,牙齿的结构比预期的复杂得多。我很高兴我的研究和我的团队能够得到荷兰科学研究组织(荷兰科学研究组织(NWO)的VIDI-格兰特)的支持。未来五年,我们将继续研究这些早期牙齿化石,并最终揭示人类复杂而多功能的牙颌结构是如何进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飞出地球新方式,不用火箭用弹弓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超视技术公司(Hyper-V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正试图制造一种可以直接将物体射入太空的巨型弹弓。这个项目被命名为斯林格顿项目。

据相关研究人员介绍,建造新的空间运输系统的目的是降低进入轨道的成本。例如,一些小物品和补给可以不用昂贵的火箭发射系统,直接用超级弹弓弹射到轨道上。因为火箭发射的高风险,失败将导致货物的损失。到那时,不仅货物将不能被送入轨道,而且高发射成本将需要支付失败。如果计划成功,它将迎来一个太空探索的新时代。

斯林格特龙项目主要通过离心和电磁原理来加速物体。不断增加的旋转圈数使有效载荷能够达到与地球分离的速度。此外,该物体的形状需要设计成空气动力学模块,如升力体结构,如飞镖,它可以将空气直接送入地球轨道。负责研究和设计的虚拟仪器技术公司称之为“太空铁路”,并投资25万美元进行研究。目前,该研究小组已经建造了一个直径为1米的原型来进行物理模拟。接下来,研究小组将开发一种直径为5米的验证机,可以将0.5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轨道。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使用超级弹弓将物体射入轨道太疯狂了,几乎不可能完成。从视觉上讲,这是将物体直接“扔”出地球。如果计划成功,它将预示着一个新的太空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听说只有地球上有云彩,是真的吗?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据说地球上只有云,是真的吗?

我们看到的云是厚厚的大气层中水蒸气形成的水或冰的微粒。因此,在月球上不可能看到没有大气层的云和只有地球重量1/20的水星。木星和土星等巨型行星的云层厚度超过1000公里,温度较低。自上而下形成的固体氨、硫化氨和水(冰)层由于对流显示出花条纹。

除了上面提到的水星,类地行星也有云。

沙尘暴形成的沙云在火星上非常有名。根据水手4号宇宙飞船的观测,火星有相当于地球大气1/5的稀薄大气和少量水蒸气,所以它可以像地球一样形成冰云。

然而,其中95%是二氧化碳。维京1号宇宙飞船观测到的天空最低温度是139摄氏度。由于这种低温,形成的云几乎都是干冰。

就金星而言,在95%二氧化碳的大气中,云的厚度是50公里,云的上方是120摄氏度,这不能形成干冰。金星探测器观察到液体粒子云,这被认为是硫酸云至少在天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地球上第一列火车“火箭号”时速只有46公里!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1830年5月3日,第一列普通蒸汽客运列车在英格兰肯特郡坎特伯雷-惠斯勒铁路的一英里路段开通。这是火车载客的开始。

蒸汽机车是一种利用蒸汽发动机将燃料(通常是煤)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然后转化为机械能使机车运行的火车机车。第一台蒸汽机车由英国人理查德·特里维希克制造,并于1804年2月21日首次测试。

1825年9月27日,斯蒂芬森亲自驾驶“旅行车”。机车将12辆满载煤和面粉的汽车和20辆载满乘客的汽车从伊库莱因安全抵达达林顿车站。当时,火车上有450名乘客,总载重量为90吨,最高时速为20至24公里。“旅行”号的成功交付使用开创了陆上运输的新时代。

1829年,斯蒂芬森成功开发了新的“火箭”机车,并亲自驾驶该车。结果,“火箭”以每小时46公里的最高速度毫无故障地赢得了冠军。自1830年5月3日以来,火车已被正式用于交通运输。蒸汽机在运输业的应用将人类带入了“火车时代”,并迅速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蒸汽机车的出现加快了人类进入工业时代的步伐。蒸汽机车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重要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科学家模拟行星撞击地球:纽约最危险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许多顶尖科学家来说,他们都在关注可能的小行星以及它们对地球构成的威胁。如果发生碰撞,后果将不堪设想。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最近完成了一项大型模拟实验,即当一颗大行星直接撞击地球时会发生什么。

由于这个模拟实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更重要的是,新的信息会实时出现,所以科学家们正在密切关注它。从目前的模拟趋势来看,较大天体的一小部分将开始新的路线前往纽约市。

科学家们担心的是,由于政治分歧,不可能用核弹攻击目标小行星来改变其轨道。在不可避免的灾难性影响发生之前,只能尝试组织疏散以防止生命损失。

在桌面演习中,科学家们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没有得到回答,比如当数百万人的家园即将被摧毁时,如何安置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保护地球的宣传语 爱护地球的口号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1、地球是我家人人爱护它,每人做一点,造福千万家!

2、爱青山,绿水,爱蓝天,白云,让生命在爱中每时每刻充满活力。

3、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让我们托起双手共同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4、地球只有一个,爱护家园从我做起。

5、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克隆绿色是地球的本色。

6、天空是小鸟家,河流是鱼儿的家,地球是咱们的家。

7、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8、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清除白色污染。

9、不乱扔垃圾,别四处污染,只有先清洁我们周围,才能清洁美丽的地球。

10、地球是人类之母,勿做竭泽而渔的子孙。

11、让我们为母亲来战斗,让我们为地球来战斗。

12、亿万双手动起来,绿色家园建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