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考语文满分作文范文(最新20篇)

浏览

126

文章

1000

篇1: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驮马》

全文共 2088 字

+ 加入清单

我第一次看见驮马队是在贵州,但熟悉驮马的生活则在云南。那据说是所谓"果下马"的矮小的马,成为一长行列地逶迤于山谷里,就是西南诸省在公路出现以前唯一的交通和运输工具了。当我乘坐汽车,从贵州公路上行过,第一次看见这些驮马队在一个山谷里行进的时候,我想,公路网的完成,将使这古老的运输队不久就消灭了罢。但是,在抗战三年后的今日润为液体燃料供应不足,这古老的运输工具还得建立它的最后功业,这是料想不到的。

西北有二万匹骆驼,西南有十万匹驮马,我们试设想,我们的抗战乃是用这样古旧的牲口运输法去抵抗人家的飞机汽车快艇,然而还能支持到今日的局面,这场面能说不是伟大的吗?因此,当我们看见一队驮马,负着它们的重荷,在一个峻坡上翻过山岭去的时候,不能不沉默地有所感动了。

一队驮马,通常是八匹十匹或十二匹,虽然有多到十六或二十匹的,但那是很少的。每一队的第一匹马,是一个领袖。它是比较高大的一匹。它额上有一个特别的装饰,常常是一面反射阳光的小圆镜子和一丛红绿色的流苏。它的项颈下挂着一串大马铃。当它昂然地在前面带路的时候,铃声咚咙咚咙地响着,头上的流苏跟着它底头部一起一落地耸动着,后边的马便跟着它行进。或是看着它头顶上的标帜,或是听着它的铃声。因为后面的马队中,常常混杂着聋的或盲的。倘若马数多了,则走在太后面的马就不容易望到它们的领袖,你知道,驮马的行进,差不多永远是排列着单行的。

每一匹马背上安一个木架子,那就叫做驮鞍。在驮鞍的左右两边便用牛皮绳绑缚了要它负荷的东西。这有两个作用。第一是不使那些形状不同的重载直接擦在马脊梁及肋骨上,因为那些重载常常有尖锐的角或粗糙的边缘,容易损伤了马的皮毛。第二是每逢行到一站,歇夜的时候,只要把那木架子连同那些负载物从马背上卸下来就行。第二天早上出发的时候,再把它搁上马背,可以省却许多解除和重又束缚的麻烦。

管理马队的人叫做马哥头,他常常管理着四五个小队的驮马。这所谓管理,实在不很费事。他老是抽着一根烟杆,在马队旁边。或前或后地行走。他们用简单的,一两个字--或者还不如说是一两个声音--的吆喝指挥着那匹领队的马。与其说他一的责任是管理马队、还不如说是管理着那些领队的马。马哥头也有女的。倘若是女的,则当这一长列辛苦的驮马行过一个美一丽的高原的时候,应合着那些马铃声,她的忧郁的山歌,虽然你不会懂得他们的意义--因为那些马哥头常常是夷人--会使你觉得何等感动啊!

在荒野的山林里终日前进的驮马队,决不是单独赶路的。它们常常可能集合到一二百匹马,七八个或十几个马哥头,结伴同行。在交通方便的大路上,它们每天走六十里,总可以获得一个歇站。那作为马队的歇站的地方,总有人经营着马店。每到日落时分,马店里的伙计便到城外或寨门外的大路口去迎候赶站的马队,这是西南一带山城里的每天的最后一阵喧哗。

马店常常是一所两层的大屋于,三开间的或五开间的。底下是马厩,楼上是马哥头的宿处。但是那所谓楼是非常低矮的。没有窗户,没有家具,实在只是一个阁楼罢了。马店里的伙计们帮同那些马哥头抬下了马背上的驮鞍,洗刷了马,喂过马料,他们的职务就完了。马哥头也正如一切的西南夷人一样,一虽然赶了一天路,很少有人需要洗脸洗脚甚至沐浴的。他们的晚饭也不由马店里供给,他们都随身带着一个布袋,袋里装着包谷粉,歇了店,侍候好了马匹,他们便自己去拿一副碗筷,斟上一点开水,把那些包谷粉吃了。这就是他们的晚餐。至于那些高兴到小饭店里去吃一杯升酒,叫一个炒菜下饭的,便是非常殷实的阔老了。在抗战以前,这情形是没有的,但在这一两年来,这样豪阔的马哥头已经不是稀有的了。

行走于迤西一带原始山林中的马队,常常有必须赶四五百里路才能到达一个小村子的情况。于是,他们不得不在森林里露宿了。用他们的名词说起来,这叫做"开夜"。要开夜的马队,规模比较的大,而且要随带着炊具。差不多在日落的时候,他们就得在森林中寻找一块平坦的草地。在那里卸下了驮鞍,把马拴在树上,打成一围。于是马哥头们安锅煮饭烧水。天色黑了,山里常常有虎豹或象群,所以他们必须捡拾许多枯枝,烧起火来,做成一个火圈,使野兽不敢进前。然而即使如此警戒,有时还会有猛兽在半夜里忽然袭来,咬死几匹马,等那些马哥头听见马的惊嘶声而醒起开枪的时候,它早已不知去向了。所以,有的马队还得带一只猴子,在临要睡觉的时候,把猴子拴缚在一株高树上。猴子最为敏感,到半夜里,倘若它看见或闻到远处有猛兽在行近来,它便会尖锐地啼起来,同时那些马也会得跟着惊嘶,于是睡熟的人也都醒了。

在云南的西北,贩茶叶的古宗人的驮马队是最为雄壮的。在寒冷的天气,在积雪的山峰中间的平原L,高大的古宗人腰里捎着刀和小铜佛,骑着他们的披着美丽的古宗氍鞍的马,尤其是当他们开夜的时候,张起来的那个帐幕,使人会对于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发生许多幻想。

二万匹运盐运米运茶叶的驮马,现在都在西南三省的崎岖的山路上,辛苦地走上一个坡,翻下一个坡,又走上一个坡,在那无穷尽的山坡上,运输着比盐米茶更重要的国防材物,我们看着那些矮小而矫健的马身上的热汗,和它们口中喷出来的白沫,心里会感到怎样沉重啊!

一九三九年六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落马》

全文共 2101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在科尔沁草原上长大,可惜从来没骑过马。

从没骑马的原因很简单,一是住在县城里,没马可骑;二是从打记事起耳朵听的全是烈马拖死骑手的故事,害怕。

后来走南闯北,远离了故乡,在云南入伍,到京城定居,与自行车形影不离,与骏马则成为遥远的思念。

不过要说骑马的经历从未有过,也不准确。北京有一处叫做十渡的风景点,可以骑马照相,若干年前我骑上马背,留下过气概不凡的英雄姿态,那一次是一匹枣红马,站在十渡的河滩上,感觉不坏;还有一次是远在甘肃,在“西出阳关”的典故源头,背景是坍塌的烽火台,以及无尽的大漠戈壁滩,我骑在一匹白马上,不但照了相,还走了几十米,感觉仍然不坏。

再往历史的纵深处追寻我的骑马史,就是母亲的叙说了:在母亲怀着我时的某一次骑马,马惊人落,那马踏在母亲胸口上,蹄子若踏下二寸,我可能早就不会坐在这里写什么关于落马的文字了。当时我七个月,虽未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但按照人道主义及人权主义的解释,我已具有一个人的权利,故而我骑马的历史已有四十四年,落马的历史与其同步。

最近的一次骑马是1995年8月26日,落马亦在此时。地点在故乡科尔沁草原,著名的风景点大青沟。

我此次回故乡,专程为的是一位蒙古族军旅作家巴根的长篇小说《成吉思汗》而来,来去匆匆;来科尔沁草原之前,我在长春参加一个与农村题材的文艺创作有关的研讨会,这个会上午闭幕,中午我就驱车赶赴哲里木盟的首府通辽。巴根是该地武警支队的上校政委,以写《僧格林沁亲王》而著称,在北京曾专门组织过这部书的研讨会,及至到第二部《成吉思汗》,我们就索性出关一回。同时出关的,还有我的老领导、文艺报前主编谢永旺、老朋友雷达及蒙古族评论家特·赛音巴雅尔。

巴根的《成吉思汗》讨论得很成功,热烈、认真且深刻,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讨论过后有一日空暇,老谢与雷达没到过大草原,东道主拉上他们奔向扎鲁特旗,说那里有地道的草原风光让他们欣赏;我则提出一走大青沟,因为从不少人笔下读到过大青沟的奇特,说是大漠中横切出一条深达百米的沟壑,绵延几十里,直通辽宁地界,沟里溪水潺潺,林木蓊郁,风景十分奇丽。

于是兵分两路。

大青沟的确名不虚传,它事实上是地壳运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从沟沿上向下探望,不见沟底深与浅,但闻人声传出来,我到过长白山的地下火山,与大青沟的地形十分相近。秋日的大青沟,青得异常彻底,知名或不知名的树木,密匝匝拥成绿的营垒,绿色成团地从地下涌上来,与蓝天接壤处,泅染成起伏有致的一条界线,如齐白石勾勒的苍劲有力的线条。青与绿,愈到近处愈分明。及至沿阶而下,刚走数步,清冷的气息便包围了你,青与绿的颜色具有了可感触、可呼吸的意蕴。

大青沟的确妙不可言。

我们一行五人,上有老,下有小,老者为我的父执辈、原哲盟文化处长赵长青,他写过大青沟的四季散文,我称他为“大青沟沟主”。小者为蒙古族女诗人白晶,加上少壮派乌力吉,一位武警驾驶员、英俊的蒙族小伙子,《天骄》副主编、小说家杨文环。我们深入沟底没多远,便不肯再走,坐在一处林间空地上聊天,继而野餐,赵长青叔叔聊的是自己14岁时遇到苏联红军(俗称“老毛子”)的惊险故事,我谈的则是不久前走访台湾金门的趣闻,一历史,一现实,加上滋味醇厚的“大青沟”牌白酒,落马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出得大青沟,只见三五成群的蒙古马,马旁有女骑手执缰,大声且热情地邀你骑乘。趁酒兴骑上一匹栗色马,马主人、一位东北口音的农村妇女递过马鞭,说我这马可听话了,“大叔你慢慢骑——”“大叔”叫得真亲切,透着乡情野趣。乌力吉早已扬鞭,他骑术精当,一看就是好把式;白晶也骑上一匹红马,她虽为蒙古人,却也是首次骑马,那马竟不肯走,俗称“欺生”;杨文环与赵长青叔叔不肯上马,只在一旁欣赏。我骑了三圈,感觉尚好,只是身体与马的动作协调不起来,有颠簸之感。

栗色马突然停住,前面是白晶和她的马,我挥起马鞭,替白晶赶马;我的马竟猛然一蹿,继而一停,我失去重心,一下子从马脖子上滚落。由于右脚插入马镫过深,急切间抽不出腿,于是只好用力抱住马脖子,死活不敢松手——刹那间我只看到马的温和的长脸,我从没有这样近距离地仰视过一匹马的脸!我相信此时我的眼睛里一定充满了绝望。只要栗色马向前跑一步,我肯定抱不住它的脖颈,马蹄定然会踏过我的胸膛,此时我仿佛已经感觉到了那马蹄子的坚硬与沉重……

然而栗色马一动也不动,四只蹄子稳稳地钉在草地上。我的满口酒气喷了它一脸,它亲切而温和地忍耐着,我敢肯定这是一匹有灵气的马儿,它知道每逢有这粗鲁而古怪的气味飘来时,骑手大多会出现落马的结果,它见怪不怪,浑似一位草原上的哲人智者。而且我相信如果这匹马会说话,一定会向我建议道:“您允许我学习笨骆驼的卧倒方式,让您安全着陆吗?!”

三天前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看电影,张瑜主演的《太阳有耳》,最后一幕就是女主角骑在一匹骏马上,把自己那位土匪兼军阀的情人活活拖死,那男主角的一只右脚插在马镫子里,至死也没有解脱。

我的落马,却有惊无险。全怪那一瓶“大青沟”酒。

平生第一次落马,落在故乡的草原上。一次晕眩而独特的跌落,恐惧混杂着惶惑甚至几分羞愧的挣扎,更难忘的,是那匹温驯而知趣的栗色马。

我错就错在不该举起鞭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翠湖心影》

全文共 3290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个姑娘,牙长得好。有人问她:“姑娘,你多大了?”

“十七。”

“住在哪里?”

“翠湖西?”

“爱吃什么?”

“辣子鸡。”

过了两天,姑娘摔了一跤,磕掉了门牙。有人问她:“姑娘多大了?”

“十五。”

“住在哪里?”

“翠湖。”

“爱吃什么?”

“麻婆豆腐。”

这是我在四十四年前听到的一个笑话。当时觉得很无聊(是在一个座谈会上听一个本地才子说的)。现在想起来觉得很亲切。因为它让我想起翠湖。

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它非常贴切。

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城中有湖,并不妨碍交通。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从文林街、先生坡、府甬道,到华山南路、正义路,这是一条直达的捷径。——否则就要走翠湖东路或翠湖西路,那就绕远多了。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因此,昆明人——包括外来的游子,对翠湖充满感激。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来。湖水极清。我的印象里翠湖似没有蚊子。夏天的夜晚,我们在湖中漫步或在堤边浅草中坐卧,好像都没有被蚊子咬过。湖水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偶尔接连下了几天大雨,湖水涨了,湖中的大路也被淹没,不能通过了。但这样的时候很少。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因此没有人到这里来自杀。我们有一个广东籍的同学,因为失恋,曾投过翠湖。但是他下湖在水里走了一截,又爬上来了。因为他大概还不太想死,而且翠湖里也淹不死人。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我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我以后也再也没看到过这样大片大片的水浮莲。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青莲街的同济中学的宿舍里,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这是我这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非常安静整洁。有一个侧院,院里种了好多盆白茶花。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着。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包裹单、汽车票,都叫“飞子”,——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个滑车。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小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我们想看的书大都能够借到。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

翠湖图书馆现在还有么?这位图书管理员大概早已作古了。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常常想起他来,并和我所认识的几个孤独、贫穷而有点怪僻的小知识分子的印象掺和在一起,越来越鲜明。总有一天,这个人物的形象会出现在我的小说里的。

翠湖的好处是建筑物少。我最怕风景区挤满了亭台楼阁。除了翠湖图书馆,有一簇洋房,是法国人开的翠湖饭店。这所饭店似乎是终年空着的。大门虽开着,但我从未见过有人进去,不论是中国人还是法国人。此外,大路之东,有几间黑瓦朱栏的平房,狭长的,按形制似应该叫做“轩”。也许里面是有一方题作什么轩的横匾的,但是我记不得了。也许根本没有。轩里有一阵曾有人卖过面点,大概因为生意不好,停歇了。轩内空荡荡的,没有桌椅。只在廊下有一个卖“糠虾”的老婆婆。“糖虾”是只有皮壳没有肉的小虾。晒干了,卖给游人喂鱼。花极少的钱,便可从老婆婆手里买半碗,一把一把撒在水里,一尺多长的红鱼就很兴奋的游过来,抢食水面的糠虾,接喋有声。糠虾喂完,人鱼俱散,轩中又是空荡荡的,剩下老婆婆一个人寂然地坐在那里。

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阁上是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这家茶馆,夏天,是到了晚上还卖茶的(昆明的茶馆都是这样,收市很晚),我们有时会一直坐到十点多钟。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昆明的茶馆计帐的方法有点特别: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喝完了茶,“收茶钱!”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把瓜子碟扔进水里,自然是不大道德。不过堂倌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很可佩服的。

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的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

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

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前几年,听说因为搞什么“建设”,挖断了水脉,翠湖没有水了。我听了,觉得怅然,而且,愤怒了。这是怎么搞的!谁搞的?翠湖会成了什么样子呢?那些树呢?那些水浮莲呢?那些鱼呢?

最近听说,翠湖又有水了,我高兴!我当然会想到这是三中全会带来的好处。这是拨乱反正。

但是我又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这又会成了什么样子呢?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考英语知识点:分数表示法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英语知识点:分数表示

1).结构:a).分子用基数词,分母用序数词.b).当分子大于1时,分母加复数.

3/4threefourths或threequarters

1/3onethird或athird

1/2ahalf=onesecond

11/2oneandahalf

2).注意:

a).当分数后面接可数名词时,如果分数表示的值大于1,名词用复数;

11/2hours一个半小时(读作oneandahalfhours)4/5meter五分之四米

23/4meters二又四分之三米(读作twoandthree-fourthsmeters)

★b).分数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根据分数词后面的名词来确定.

例:Twofifthsofthemilk______(be)drunkbyTom.

Onethirdofthestudents_______(be)girls.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考英语定语从句知识点:that在定语从句中的用法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that在定语从句中的用法 (1)不用that的情况

(a)在引导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时。

(错)Thetree,thatisfourhundredyearsold,Isveryfamoushere.

(b)介词后不能用。

Wedependonthelandfromwhichwegetourfood.

Wedependonthelandthat/whichwegetourfoodfrom.

(2)只能用that作为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的情况

(a)在therebe句型中,只用that,不用which。

(b)在不定代词,如:anything,nothing,theone,all等作先行词时,只用that,不用which。

(c)先行词有theonly,thevery,thesame,thelast,just修饰时,只用that。

(d)先行词为序数词、数词、形容词最高级时,只用that,不能用which。.

(e)先行词既有人,又有物时。

(f)先行词指物,在主句中作表语时.

(g)为了避免重复.

(h)先行词是theway或thereason时,that可作关系副词,也可省略

(i)主句的主语是疑问词who/which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考物理知识点:动能、势能及其影响因素

全文共 216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物理知识点:动能势能及其影响因素

2018年世界杯正在俄罗斯举行,如图所示,是正在加速下降的足球,在此过程中,对其机械能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B.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C.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减小

【技法点拨】

(1)首先根据决定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分析各因素是否改变或怎样改变,从而判断动能和势能如何变化;

(2)然后再根据“机械能=动能+势能”的关系再判断机械能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语文名句默写:《陋室铭》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陋室铭》刘禹锡

1.《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考英语数词知识点:表示时刻用基数词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表示时刻用基数词

①表示整点可加oclock,口语中常省略

e.g.-Excuseme.Whatsthetime?-Itsfive(oclock).

②表示"几点几分"有两种形式

A.倒读法30分以内用"分钟数+past+钟点数",表示几点过几分。超过30分钟用"分钟数+to+下一个钟点数",表示到几点差几分。15分钟用aquarter,30分钟用half,不用fifteen或thirty,不可在后面加oclock。

e.g.7:10tenpastseven6:50tentoseven3:15aquarterpastthree5:30halfpastfive

B.顺读法第一个基数词表示钟点,第二个基数词表示分钟,"分钟"可用fifteen,thirty

e.g.1:15onefifteen10:30tenthirty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考英语知识点:一般疑问句

全文共 1858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英语知识点:一般疑问句

一、什么是一般疑问句

1.定义:用Yes或No作答的疑问句叫一般疑问句。

2.特点:1、以be动词、助动词或情态动词开头;

eg:Isyourfatherateacher

DoesCatherinelikeanimals

CanJennyspeakFrench

2、往往读升调;

3、译成汉语,都可以带上“吗”

eg:上面三句可分别译为:你父亲是老师吗?

凯瑟琳喜欢动物吗?

詹妮会说法语吗?

二.陈述句和一般疑问句间的转换

要将陈述句变成一般疑问句,可以遵循下列步骤:

1.看句中有没有be动词(am、is、are、was、were)助动词(do、does、

did、have、had)或情态动词(can、must、will、may等),如果有,

将其提到句首,句末打上问号即可。

eg:Itwasrainyyesterday.

→Wasitrainyyesterday

Tomsfathercanplaythepiano.

→CanTomsfatherplaythepiano

Ihavefinishedmyhomework.

→Haveyoufinishedyourhomework

2.如果句中没有be动词、助动词或情态动词,则根据谓语动词的形式借助

do的相应形式放在句首。具体方法是:如果谓语动词是原形,则借do;

如果谓语动词是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则借does;如果谓语动词

是过去式,则借did.需要注意的是,借does或did后,原句的谓语动词

要变回原形。

eg:Theygotoschoolbybike.

→Dotheygotoschoolbybike

Billgetsupat6:30everyday.

→Doesbillgetsupat6:30everyday

Thestudentssawafilmyesterday.

→Didthestudentsseeafilmyesterday

陈述句变一般疑问句应注意的事项

陈述句变成一般疑问句除了遵循上述规则以外,还应注意下列几点:

1.如果陈述句中有第一人称,则变问句时最好要变为第二人称。

eg:Iusuallyhavelunchatschool.

→Doyouusuallyhavelunchatschool

Myfatherisplayingsoccer.

→Isyourfatherplayingsoccer

2.如果陈述句中有some,则变问句时往往要变成any。

eg:Thereissomewaterontheplayground.

→Isthereanywaterontheplayground

3.复合句变一般疑问句通常只变主句,从句不变。

eg:IknowhecomesfromCanada.

→DoyouknowhecomesfromCanada

三.一般疑问句往往采用简短回答

由三部分(三个单词)组成,对这三部分(三个单词)的确定可以概括例下:

1.第一个词:不是Yes就是No。

(有时根据语气的不同,Yes可由Sure,Certainly,Ofcourse等代替.NO可

由sorry代替.)

2.第二个词:问谁答谁。即答语中的主语须与问句的主语一致(但必须用主

格代词)。

eg:DoesshecleanherroomeverydayYes,shedoes.

IsAnna′sfatheradoctorNo,heisn′t.

如果主语是thisthat,回答时用it代替,如果问句中主语these,those,

回答时用they′代替。

3.第三个词:用什么问,用什么答。即沿用问句中的引导词。

CanJimplaysoccerYes,hecan.

DoesMrBeanspeakEnglishYes,hedoes.

需要注意问题:(1).用may引导的问句,肯定回答用may,否定回答

用can′t或mustn′t

用must引导的问句,肯定回答用must,否定回

答用needn′t.

eg:MayIgototheparknow

Yes,youmay./No,youmustn′t.

MustIwashmyclothesnow

Yes,youmust./No,youneedn′t.

4.用No开头作否定回答时,结尾要加上not。因为回答必须是三部分,

所以否定回答必须缩写,而肯定回答不能缩写。

eg:DidThomascomehereyesterday

Yes,hedid./No,hedidn′t.

IsLinLininClass3

Yes,sheis./No,sheisn′t.或(No,she′snot).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长城春色无限好》

全文共 1436 字

+ 加入清单

四、五月的北京,正是百花盛开的好季节。在这春光绮丽的日子里,到郊外去行行,是件赏心悦意的事。北京可供郊游的地方很多,碧云寺、明十三陵、颐和园……固然是好去处,而到八达岭去领略一下北国的自然的风光,看一看古代的伟大建筑——万里长城,也别有一种雅趣。

我对八达岭并不怎么生疏。1955年春天我到过,从此对它也就有了深厚的感情,真想有机会再去看看它。四月二十七日,我随同回国观光的侨胞们去游览八达岭,使我得以实现“旧地重游”的愿望。

从京城到八达岭约一百五十余华里。清晨,我们分乘五部大汽车,出德胜门朝西北方向驶去车经清河、少河、昌平、南口等集镇,这段马路是柏油铺的,不甚崎岖,只是中间有几处正在翻修中。记得前年我去时,昌平至南口的一段路,还未完成。而且现在路的两旁,都已栽下树木,有二米多高,枝上长出嫩绿的新叶,迎风摆动,含着无限春意。过了南口,汽车就沿着曲折的山路行进,不时绕盘在高山峻岭之中,放眼向窗外望去,下面是深涧险谷,远处是重峦叠嶂,形势雄伟,气象万千。不久,就看到“居庸关”了。

居庸关键在山沟之中,两旁高山屹立,因此这是万里长城的重要关口。现时保存的关城是明朝初年建筑的,关口上写的“居庸关”三个大字,虽已剥蚀褪色,但字形仍可辨认。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徙居庸徒”于此(即把筑城的兵卒和民工迁居在这里),这就是“居庸关”得名的由来。关两旁的山坡上,野草丛生,一片葱茏郁茂,早年有“居庸叠翠”之称,并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汽车穿过居庸关,路边出现一个凸起的万台。这个叫做“云台”的台子,原来是一座建筑物的基座上面的建筑早已塌毁,目前仅剩下一个四方形的空台。它保存了许多元代的雕刻和各种文字的经文,是研究文学的宝贵实物资料,而且它的艺术坐标也很高。

到八达岭时已近晌午。我们下了车,略事休息和进餐后,就开始登上长城了。

我们从“北门锁钥”关口旁边拾级登城。在关口两侧,长城依山上筑,倾斜度极大,越向上走就感到困难。可是,为了要详细地看看这具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伟大建筑,有些年已花甲的老华侨,扶着手杖,亦步亦趋的且行且看。一位七十多岁的非洲老华侨偕同六十多岁的太太,也跟着大家一齐登城;尽管别人劝告他们不要上去但他们仍坚持着要上去。

这一段的城墙,经过修缮,已很整洁。我们走上八达岭的城楼高处,倚墙眺望,但见长城像一条长龙似的蜿蜒着,依山势的高低向远处伸展开去,忽起忽落,千形万状,至为壮观,怪不得古人说“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转过头来向前面望去隐隐约约的是一片广阔盆地,这时,不禁使我想起古人所描绘的“塞外风光”景象;但如今不再是那荒凉的了。我又抬头看那碧蓝的天空,看那青青的山和那玉带般的长城,顿觉心旷神怡。在高处风很紧,我拉着身边的一位华侨青年的手,和他肩并肩地靠在一起,同感祖国河山是何等壮丽!多么伟大!

谁不希望在长城留下自己的肖像呢!于是,携有照相机的侨胞,纷纷取角度,以长城的雄姿作为背景,来个“全家福”或是“特写”镜头。带有拍电影照相机的印度尼西亚华侨李世象先生,真是忙个不停。恨不得把长城美景尽收入镜头。

这天虽然不是星期日,但游人还是不少。几年来,八达岭已成为国内的游览胜地,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宾和回国观光的侨胞,都曾来过这里。人们瞻仰了长城,对古代劳动人发的伟大创造和中国的悠久历史,有了更具体的认识;而且莫不惊叹赞颂。据说,在八达岭附近,已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不久的将来,这里的景致更加优美,将吸引着更多的游人。

摘自:《中国新闻》1957年5月4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力与美的交响》

全文共 1296 字

+ 加入清单

多少年了!总想领略一下黄河上游刘家峡水库的雄奇风采。去年夏季,承蒙刘家峡水电厂的美意,我终于如愿以偿。

刘家峡峡谷,蜿蜒十五公里。千百年来,每当大雨滂沱,它就卷起滔天浊浪,常常以每秒七千立方米的流量,从峡口喷涌而出,像发疯的巨龙,无法无天,不知制造了多少起毁灭生灵的惨剧!面对这不可抗拒的自然破坏力,黄河儿女世世代代重复着一个心声:何时缚住苍龙?二十世纪下半叶,乾坤终于倒转:一九六八年,一座一百四十七米高的钢筋水泥巨坝在这里奇迹般矗立而起,制服了黄河巨龙的野性,并令它驯服地发出一百二十二点五万千瓦的电力,造福于千百万黄河儿女。这座大坝之宏伟,当年曾是“亚洲之最”。她是大禹子孙治水的丰碑,是人的力量的确证。

大坝挡住了五十七亿立方米的河水,使黄河上游八十公里的河段成了清水盈盈的高原湖泊,面积达一百三十平方公里。这可是个巨大的“聚宝盆”,其可观的经济效益暂且不说,仅就其蕴蓄的旅游资源而言就非同小可,这就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相依相衬;现代文明与古代艺术的交相辉映。而在众多的人文景点中,尤以水库尽头的炳灵寺为其“皇冠”。她是全国十大石窟艺术的胜地之一,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属于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她于大坝一前一后,一个代表美,一个象征力,合抱着一潭滢滢玉液,古代艺术精神与现代物质文明通过这“玉液”的脉脉传情,彼此交融在一起。

作为旅游胜地的刘家侠水库,其天然布局与结构可谓匠心独具。你若乘上游艇,在峡谷中蜿蜒十五公里,饱鉴了两岸崇山峻岭的雄奇、险拔之后,迎接你的是一望无际的浩森“海洋”。纵目远眺,让自己的心胸扩展得像湖面那样开阔;或者随着导游的指引驰骋自己的想象:一会儿跃上那形状毕肖的“笔架山”,让水库千种奇观尽收眼底;一会儿遁入万顷烟波之下,去追寻当年大禹治水的遗迹,并将刘家峡今天发生的一切告慰大禹的英魂;或去探访丝绸之路上当年繁华的临津古渡,领略一番古人用羊皮筏子摆渡的情趣;当然也可以去寻访明代将领刘伯温,体尝一下他为那位明代开国明君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草的艰辛……正当你沉醉的时候,不料又突然发现:“不好了!怎么湖面越来越窄,仿佛我们的游艇正驶向绝处,莫非真的“山重水复疑无路”了?且慢,游艇突然来了个急转弯——嗬,“柳暗花明又一村”!但这个叫作“小积石山”的“村”却是何等壮观!远远近近,万仞峭壁悬崖,千峰竞拔,至此,水库的自然景观已达到极致。然后跟着大家下船,向这个胜地的“压轴之作”——炳灵寺奔去。从自然景观的饱览,转入对人文景观的陶醉。在炳灵寺,面对一百三十八个石窟,龛中八百身大小不一、神态各异的佛像和九百多平方米的绚丽壁画确良,你不但会钦佩古代匠人在石窟艺术上那种鬼斧神工之高超,而且会惊叹祖先对宗教信仰之虔诚,以及由这虔诚产生的对艺术追求的毅力之惊人。

若把两小时游艇路程的水库比作一座“大观园”,则“园”内上述景点可谓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尤其是那气势磅礴的大坝与宁静古朴的石窟,一前一后扼守着全园,好比两座宏伟的历史门楼,闪烁着不同时代人类最高智慧之光,一个让人发思古之幽情,一个令人萌时代之豪兴。这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合唱,是力与美的交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语文字音字形练习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时光荏rǎn,蹉跎了谁的年华。匆匆行走的岁月长河中,有些人只顾着追寻他人的脚步,忘记了自己的方向,忘记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有些人几顾思量不敢走出自己的道路,因而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有些人默默坚守,把青春的岁月包guǒ在温热的怀里,载着它踏上梦想的征途,不留一丝遗hàn。

(1)加点字"载"的正确读音是()

A.zàiB.zǎi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字。

①rǎn________②guǒ_______③hàn_______

【答案】(1)A

(2)①苒②裹③憾

【解析】(1)本题考查对多音字的掌握。"载"字有载物或有承载之意,读zài。如:载歌载舞、载客。"载"字有记录或年的意思时读zǎi。如:刊载、一年半载。"载着它踏上梦想的征途",根据句意"载物",应读"zài"。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查工具书。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注意此题中的"遗憾"的"憾"的正确书写,不要写成"撼"。也可联系语境推断词语的正确书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考物理知识点:长度、时间的测量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物理知识点:长度时间测量

⑴单位:国际单位是米(m),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单位换算: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

1μm=10^-6m1nm=10^-9m

常见物体的长度:①课桌的高度:0.8M②一层楼的高度3M

③手指甲的厚度:1mm④一张纸的厚度:70~100μm

⑵测量工具: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方法:

①观察:零刻度线是否磨损(不使用磨损的零刻度,若使用则结果偏大),量程,分度值。

②使用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贴近所测长度(不要放歪了)。③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④记录测量结果要有一位估读数字(结果由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组成)。

⑶特殊长度的测量:

①测量硬币的直径:②测量铜丝的直径:D=I/N

⑷长度的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实际情况决定(测量窗帘的长度不需要准确到mm)。长度测量能够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考语文冲刺高效学习方法有哪些

全文共 5659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语文方法中考语文冲刺高效学习方法有哪些的呢?小伙伴们可有了解过?不妨一起来关注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考语文冲刺高效学习方法有哪些,希望您能喜欢!

如何较好地学习语文

1、运用想象和联想

想象和联想伴随着语文学习的始终,听说读写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比如:再看课文《春》的过程中可以联想到以前学过的描写春的古诗词,再现课文的内容和情景。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的把语言文字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结合起来。这样的锻炼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果把它运用到写作中,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

在课堂上老师对课文的理解是老师的理解,融入了老师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而同学们也许会有自己的理解,是站在一个未成年人的角度来理解课文,也许学生的理解会更好,所以学生要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都种能力。所以,同学们应该多思考,多提问,多研讨,使课堂活动丰富多样,精彩纷呈。

3、养成自控式的良好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要用心听讲、作业书写规范、独立完成作业、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多读、多背、多思考、经常练笔、看报等。这些都会帮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文水平。

中考语文冲刺高效学习方法有哪些

一、重基础,切实掌握

“该得的分一分都不少”,这是考试成功的基础。只要是通过机械记忆就能抓到的分数,不能有任何闪失。诸如考查名句默写、字词等试题,考生应保证获得满分。同时,考生应高度重视选择题,“得选择题者得天下”,实是至理名言。对于中考试题中的字音、字形、标点符号等试题,考生都不应出现失误。现就以上考点作点简要分析。

1、字音、字形

字音、字形复习要重视积累,尤其是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常见、常考、易错的字音、字形应引起高度重视。实践证明,较之大量地做复习试题,标注字音、听写字形是高效的复习方法。复习时,考生应重视归纳整理复习重点和难点,不断缩小包围圈,定期定量巩固,直至切实掌握。

2、成语

冲刺复习时,考生首先要重要积累,对那些常考成语的含义一定要烂熟于心。记忆时,考生只要识记关键部分即可。如“美轮美奂”“浩如烟海”等成语只需记其对象:“美轮美奂”的对象是“建筑”,而“浩如烟海”的对象则是“书籍和文件”;而“不名一文”这个成语只需记“名”的解释为“占有”即可;“曾几何时”则可把解释简化为“不久前”,这样,积累就轻松多了。其次,考生要重视梳理考点,成语运用多有“望文生义”“对象误联”“褒贬颠倒”“谦敬错位”“形近义近成语混用”等错误选择项的设置角度。

3、标点符号

中考考查标点符号的试题难度不大。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考生尤其应高度重视问号、分号、句末点号与引号的位置关系的考查。

二、重规律,归纳技巧

语文学习是很有规律可循的。而遗憾的是,很多考生多会迷失在题海中,而不重视语言规律和应试技巧的归纳。下面就结合中考具体考点谈谈规律。就中考病句题而言,考生要重视“三读”:

一读句子勤圈划,关注语序凭语感;

二找动词觅主干,搭配不当最常见,成分残缺与赘余,也在此时面目现;

三找有否关联词,关联误用也不鲜。如能把这段文字牢记于心,解题时就能有的放矢了。又如文言虚词重点用法的识记,如能重视归纳识记规律,定能事半功倍。

下面着重谈谈现代文阅读的规律。考生在做现代文阅读时,一定要具备以下意识。

一是圈划意识

阅读文章时,考生要有边读边圈划的习惯。在阅读时该圈划的内容如下: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要圈划,文中意味深长、含蓄隽永的句段要圈划,初次阅读时读不懂的地方要圈划,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的句段(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重章复唱句等)要圈划。

二是主题意识

考生可在阅读文章后,先按照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概括出文章主题:本文用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或情感。因为不管文章用什么表现手法行文,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在答题时,考生要有强烈的主题意识,重视答案与主题间的关系。

三是区间意识

在解题时,准确确定信息提取区间很重要。确定信息提取区间时宜大不宜小,应在快速筛选信息过程中慢慢缩小包围圈。同时,考生还应重视思考题与题之间的区间制约关系。两道题的答案出自同一区间,这样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四是审题意识

考生要重视,试卷上的每个字都是能彰显命题人意图的。如下例:本文写的是张家界的山,文章第三段大段描写篝火燃烧的情景,有何作用?此题题干完全可这样拟:文章第三段描写篝火燃烧的情景,有何作用?命题人之所以那么问,就是在暗示考生,你别忘了文章的写作主体是山,写篝火是为了从侧面来烘托山。这就是重视审题的意义。

五是完美意识

考生在答主观题时,要力求答案的完美。要努力避免字迹不清、胡乱圈画带来的负面影响。要避免语句不通、病句、错别字等情况的出现。尤其是答案要点中的错别字更是要不得,如把“拟人”写成“似人”,把“铺垫”写成“辅垫”等,实是遗憾。

六是完整意识

完整意识,首先是答案表述的完整。而不是发电报式的爱理不理的回答。其次是踩分点的完整。很多考生洋洋洒洒一大片,却只答了其中的一个小点,甚是遗憾。考生要重视分值提供的信息,如2分,应为一点或两点;3分,应为两点或三点;4分,应为两点或四点;6分,应为三点或六点。

对常考的题型,考生也要重视总结归纳规律。如现代文阅读中的作用题,一般既要思考内容上的作用,即主题和情感上的作用,也要思考结构上的作用。如问文章开篇的作用,最常见的有:点明主题,开门见山亮观点;奠定文章感情基调;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等。结尾段的常见作用有:点明主旨;升华中心;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引人思考,发人深省;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等。过渡段则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如景物描写的作用常见的有:渲染氛围、营造意境,映衬人物性格、身份、命运,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等。

对千变万化的现代文阅读试题,考生要重视练习,更应重视研究参考答案。建议考生能就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展开比较,比较后思考答题思路,必有规范思路、启发思维之效。

三、重难点,重点突击

考生在中考冲刺复习时,既要重视全面复习,力求学科间平衡;同时又要重点突出,为自己量身打造复习重点,力争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对好多初三考生而言,作文是个不小的难点。对此,考生应学会重点突击。

作文如何重点突击呢?

首先,考生应洞察作文中考命题思路和方向。

一是作文题重道德评判更重性灵抒发。主张考生“以我为圆心,以自我的生活历练为半径”创作;

二是重关注理想更重关注现实。考生要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意识,牢记“人情练达即学问,世事洞明皆文章”的道理;

三是重理性思考更重感性抒情。考生应着重训练描写、抒情的`能力,让自己的文章由理性走向感性,由枯燥走向丰盈。

其次,考生要多多阅读经典范文章,积极以读促写,提升写作能力。阅读的文章可以是经典名家走笔,如_的《目送》、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等都是很值得读的散文集;同时,考生也可以阅读中考、高考满分作文,尤其是近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往往会给考生带来不错的启发。

再次,考生要重视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立意、素材、语言和技巧。现就积累写作技巧做点简析。限于篇幅,简介两种让文章形象生动、具体可感的描写技法。

高中语文的高效学习方法有哪些

1、提高学习心理的素质

(1)学习的动机。学习需要动机。由于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产生的学习内驱力很重要。有人有旺盛的求知欲,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正是如此,如升学、就业、兴趣、爱好、荣誉、地位、求知欲、事业、前途等都是。我们要努力强化学习的动机,如树立远大理想;参加各种竞赛,挑战强者,激起学习欲望;看到自己学习成果而受鼓励,从而增强自信,经受挫折,要有不甘失败和屈辱的精神。

(2)学习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效率有密切关系,可以从好奇心和求知欲中激发学习兴趣。如物理的实验,化学的变化等,容易引起人的好奇和求知;培养对各门功课的兴趣。往往是刻苦学习后,才发现知识的奥秘和用途,才提高学习成绩,所以一定要钻进“书海”去;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激发兴趣,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出问题时,那种成功感易激发学习兴趣。

(3)学习的情感、意志和态度。将积极的情感同学习联系起来,防止消极情绪的滋生,可以促进学习。善于控制自己,是学习意志力培养的关键。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动,控制不需要的想法和情绪,可以使思想集中到学习上来,这点是尤为重要的。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预习在测览教材的总体内容后再细读,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理清哪些内容已经了解,哪些内容有疑问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点、难点)分别标出并记下来。这样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为听课“铺”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师解析的心理定势;这种需求心理定势必将调动起我们的学习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2)听课听老师讲课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老师传授的是经过历史验证的真理;是老师长期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精华。因为提高课堂效率是尤为重要的,那么课堂效率如何提高呢?

a、做好课前准备。精神上的准备十分重要。保持课内精力旺盛,头脑清醒,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条件。

b、集中注意力。思想开小差会分心等一切都要靠理智强制自己专心听讲,靠意志来排除干扰。

c、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不要做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对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结论由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而得,会比先听现成结论的学习效果好。

d、充分理解、掌握方法。

e、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有的同学在听课,往往忽视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这是错误的,开头,往往寥寥数语。但却是全堂讲课的纲。只要抓住这个纲去听课,下面的内容才会眉目清楚。结尾的话虽也不多,但却是对一节课精要的提炼和复习提示。同时还要注意老师反复强调的部分。

f、做好课堂笔记。笔记记忆法,是强化记忆的最佳方法之一。笔记,一份永恒的笔录,可以克服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

俗语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因此为了充分理解和消化,必须记笔记。同时做笔记充分调动耳、眼、手、心等器官协同工作可帮助学习。

g、注意和老师的交流,目光交流,提问式交流,都可以促进学习。

(3)作业的方法作业是提高思维能力,复习掌握知识,提高解题速度的途径。通过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达到巩固检验自己的目的。当然在分析问题时,可有几条思路,如顺推法、逆推法、双向法、辅助法、排除法等,另外作业是千万不可COpy的,那样毫无意义。不理解的也要及时弄明白。

(4)复习的方法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必须时常回复到所学的东西上而加以复习……牢固地记住所学会的东西,这比贪学新东西而又很快忘掉好得多。”因此往往考前的“临时抱佛脚”是不起作用的。复习在于平时,如何复习?

a、课后回忆,即在听课基础上把所学内容回忆一遍。

b、精读教材。对教材理解的越透,掌握得越牢,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c、整理笔记。

d、看参考书。这是补充课外知识的好方法。

e、补缺补漏,系统掌握知识结构。

f、循环复习。将甲复习完后复习乙,在复习完乙后对甲再进行一次复习,然后前进……

这种循环复习利于记忆。

总的来说,科学的学习方法可用如下此歌谣来概括:课前要预习,听课易人脑。温故才知新,歧义见分晓。自学新内容,要把重点找。问题列出来,听课有目标。听课要专心,努力排干扰。扼要做笔记,动脑多思考。课后须复习,回忆第一条。看书要深思,消化细咀嚼。重视做作业,切勿照搬抄。编织知识网,简洁又明了。

3、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1)发展观察力。观察是掌握知识,搞好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成才的必要条件。聪明,即耳聪目明,接听力强,视力强,实指观察力强,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要a、明确的目的和周密的计划山、灵活应用各种观察法,如重复观察、比较观察、定期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观察等。

(2)提高记忆能力。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的原理是随时间变化的,在学习后的几天内遗忘的速度非常的快。但过了一星期后遗忘速度便趋缓了。因此记忆的关键便在最容易遗忘的那几天里巩固复习。选择最佳的时间段进行记忆,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而无法作一个绝对的定论。但是掌握好时间安排是提高记忆能力永远不变的真理。为了同遗忘作斗争,正确安排复习时间便是选择最佳学习时间段了。

a、及时复习。把识记过的材料再拿来识记,使之巩固。其生理基础是对暂时神经联系不断强化,使它的痕迹进一步巩固。由于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复习必须及时,要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行。

b、在时间和量上合理安排复习。实验证明: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同一内容,记忆效果好。但也要适当分散,因为复习时间过于集中容易发生干扰;过于分散容易发生遗忘。

c、交替地分配时间学习也可以提高记忆。科学实验证明:用相等频率的电脉冲刺激脑神经细胞,反应敏捷,可是一旦反复刺激时间过长,神经细胞的反应便消失了。休息一段时间后,反应得以恢复。人的记忆也是如此。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就曾说过:“我同时读几种书,因为专研究一种东西会使我的宝贵的头脑疲倦。”因此我们必须“分配交替”地进行记忆。

d、另外,采用各种记忆方式也有效果。如特征记忆;歌决记忆;形象记忆;比较记忆;联想记忆等。

(3)发展思维能力。

a、学好基础知识,练好基本功;

b、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c、掌握思维的基本方法;

d、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不断学习);

e、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4)发展想象能力。

a、学习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b、学习诗文作画;

c、开拓思路,研究假设;

d、学好立几发挥空间想象力;

e、参与创造活动。

(5)培养自学能力,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

同时在学习方法培养之时,要发挥创造才能。这是时代和未来的要求。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多样性和个性,有利于学习的创新、科技与发展。

总之,优化心理素质,就是在高中学习中攻克难点的信心与勇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运筹正确的战略技术;提高智力能力,就是改良攻关武器,三者是不可或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考英语知识点:whether,if 引导的宾语从句

全文共 1195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英语知识点:whether,if引导宾语从句

当由一般疑问句充当宾语从句时,用if或whether引导,意为“是否”。如:

Idontknowif/whetherhestillliveshereaftersomanyyears.我不知道这么多年后他是否还住在这儿。

但在下列情况下只能用whether,不能用if:

①在具有选择意义,又有or或ornot时,尤其是直接与ornot连用时,往往用whether(if…ornot也可以使用)。如:

Letmeknowwhether/ifhewillcomeornot.(=Letmeknowwhetherornothewillcome)让我知道他是否能来。

Idontknowwhether/ifhedoesanywashingornot.(=Idontknowwhetherornothedoesanywashing.)我不知道他洗不洗衣服。

Iwonderwhetherwestayorwhetherwego.我不知道我们是去还是留。

②在介词之后用whether。如:

IminterestedinwhetherhelikesEnglish.我关心的是他是否喜欢英语。

Werethinkingaboutwhetherwecanfinishtheworkontime.我们正在考虑是否能按时完成这项工作。

③在不定式前用whether。如:

Hehasntdecidedwhethertovisittheoldman.他尚未决定是否拜访那位老人。

Hehasntdecidedwhethertogobybusorbytrain.他还未决定是乘公共汽车去还是坐火车去。

④whether置于句首时,不能换用if。如:

Whetherthisistrueornot,Icantsay.这是否真的我说不上来。

⑤引导主语从句和表语从句时宜用whether。如:

Whethershewillcomeornotisstillaquestion.她是否能来还是个问题。

⑥若用if会引起歧义时,则用whether。如:

Pleaseletmeknowifyoulikethebook.可理解为:

a.Pleaseletmeknowwhetheryoulikethebook.请告诉我你是否喜欢这本书。

b.Ifyoulikethebook,pleaseletmeknow.你如果喜欢这本书,请告诉我。

只能用if不能用whether引导的从句

1、if引导条件状语从句,意为“如果”

Thestudentswillgoonapicnicifitissunny.

2、if引导否定概念的宾语从句时

HeaskedifIdidn’tcometoschoolyesterday.

3、引导状语从句evenif(即使)和asif(好象)时

Hetalksasifhehasknownallaboutit.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北海漫写》

全文共 848 字

+ 加入清单

人看得人太多的时候,便想看看树木花鸟,石头和轻云,这便叫做赏玩风景。北海也有南方的风味。我在西北旅行了两个礼拜,整日整夜,看见的是灰土和沙漠,所见的也是灰土和沙漠,乃至想象的,梦见的,也是灰土和沙漠变做人形打吵子!骤然今天到北海,我真像回到南方了!你一听见声响,便可以想得见那草上的波纹呵!芦草变做美人鱼儿,她们在临波微步呢!可是,你将从那里找得见一点尘土?那怕北平再往北平迁移一千里,只要有三海在,灰土止步吧!古来的时候,只有皇帝们才能在这里享福。因为不那样时,他们早已要迁都到杭州去了。而今是民主时代,所以每一个老百姓——但也要腰藏二十枚铜元者为限——都是无冠帝王了!

我离开北平不到半个月,北海中的草繁茂得多了。从前是没水的泥皮的地方,现在一望都是生动的绿野了。荷花也已开放。今年北平的荷花,总算是开得晚了些。然而这目前的繁荣锦簇,能说是初夏苦旱的痕迹吗?

我真得同情于西北方的朋友们,虽然我自己不愿在那里居一月呵!他们虽然不是由于选择的结果,然而实际上他们选择了那最苦的生活过了。从张家口到北平的路上,我听见几个旅客在赞美东北的富庶。他们有的说:到奉天去好了,那里不是个吃饭!这话的意义就是说,总不过都是个吃饭的问题,何必一定留恋故乡呢?我也常听得朋友们艳谈东北,山多么高,森林多少广袤呵!我只是还没有去过,虽然我已计议过这一两天内便去来呢!但是,当然现在又不能去了!

我这两天真想回到南方去。我不想在上海久停。我想去的庐山,普陀,无锡,镇江,杭州,那怕就是玄武湖也好的!

在那有树木和水的地方,风吹过我们身边的时候,就像是风吹过水和树木的身边,也是像水和树木吹过我们的身边。这种感觉,不但凉爽,而且润洁,的确像是女姓的陶融,自然是一个最美的女子!而美的女子也是自然!

平庸的游人们当然是最好的到那平庸的中山公园去写意了!因为一切都是对的,所以三海留给诗人和艺术家以不少的清净。我在北海停了两点钟,没有看见五十个人,所以她做了我的最好的工作室了!荷花的芬芳,你试也夹在风中一息,吹送入我的文字中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考英语知识点:序数词主要形式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英语知识点:序数词主要形式

(1)从第一至第十二:

one—first

two—second

three—third

four-fourth

five—fifth

six—sixth

seven—seventh

eight—eighth

nine—ninth

ten—tenth

eleven—eleventh

twelve—twelfth

大多的序数词都是由其相对应的基数词后面添加“th”构成。

(2)从第二十至第九十九整数第几十的形式由其对应的基数词改变结尾字母y为ie,再加“th”构成。

twenty——twentieth

thirty——thirtieth

表示第几十几时,用几十的基数词形式加上连字符“-”和个位序数词形式一起表示。

thirty-first第三十一

fifty-sixth第五十六

seventy-third第七十三

ninety-ninth第九十九

第一百以上的多位序数词

由基数词的形式变结尾部分为序数词形式来表示。

onehundredandtwenty-first第一百二十一

onethousand,threehundredandtwentieth第一千三百二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考英语知识点:关系副词where的用法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英语知识点:关系副词where的用法

关系副词where代替的先行词表示的是地点,where在定语从句作地点状语。例如:

DuringtheSpringFestivalIwentbacktothetownwhereIwasbroughtup.

春节期间,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家乡。(where的先行词是town)

ThisistheplacewhereLiBaioncelived.

这是李白曾经生活过的地方。(where先行词是place)

上面这个句子不可以将where改为that,因为that不能作为表示地点的关系副词。试比较下句:

ThisistheplacethatLiBaioncevisited.

这是李白曾经游览过的地方。(that的先行词同样是place,但这个that是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作宾语,可以省略,还可以用which替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九年级语文古诗文解题指导

全文共 3064 字

+ 加入清单

年级语文诗文解题指导

近年来,各地中考对文言诗文加强了延伸拓展的考查,这些延伸拓展题的命题点多在阅读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情景、语句等处,需要应试者根据文章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能力点的提出,表明文言诗文阅读测试加强了创造性阅读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创新意识的理念。

延伸拓展题一般为问答题,它主要可分为如下几类:1.结合文章内容,针对某句话、某件事、某种写作技巧等谈借鉴作用;2.根据文中观点按要求补充恰当的事例;3.以古代文段(或事例)论证现实观点;4.以课外文段印证选段观点。

九年级语文古诗文例题:

例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2008年河南省中考试题)

解析:此题为简答题,考查诗句的借鉴引用。它要求根据诗中的材料推出新的结论。这实际上是运用原文所提供的材料,在原文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推出原文没有直接表述的观点,得出原文没有直接得出的结论,或者提出新的看法。

答案:①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例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2008年山西太原市中考试题)

解析:这道题目其实就是以古代文段论证现实观点。回答此题,关键要抓住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主旨(题干中常常会明确提出),并应联系实际,说出自己的启示。启示也许会有多方面,此时千万别面面俱到,抓住一点,谈深刻一些即可。

答案: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答题方略

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阅读时,须以着眼于全篇的目光,认真通读全文,从宏观上驾驭诗文,并从整体出发,抓住诗文中的基本要素,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明确作品所包含的人物、事件、景物和所抒发的感情,以及作者借以表达的对生活的见解和对笔下人物所持的态度。

2.锁定范围,准确摘取。答题时,必须确认题目涉及到的语句、段落或区间,揣摩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语句,选出最有用的信息。

3.调动积累,综合推理。这一类问题的答案,在原材料中没有明确出现,可以通过分析,推断出来。但是原材料中的语句可能是不够全面的,仅凭这些有时难以作出正确的回答。这就需要考生既要吃透原文,又要充分调动知识积淀,融会贯通,进行推理,找出正确答案。

4.综合分析,全面考察。要吃透题干要求,把握内容要点,看看是否有字数限制,是谈感悟还是描述画面或者补充事例,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3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后面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方略: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补充的是名言还是事例;第二,所补充的事例要与选文的论点相吻合;第三,补充事例时,要用概括的手法,千万不要展开来描写;第四,要选择那些熟悉的事例,确保它的准确性。当然,解答的关键是平时要注重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答案: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2008年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能力演练

(一)阅读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完成后面题目。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你想到了哪句谚语?

2.本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它对我们有什么借鉴作用呢?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桓南郡好猎①。每田狩②,车骑甚盛,五六十里中,旌旗蔽隰③。骋良马,驰击若飞;双甄所指④,不避陵壑。或行陈不整⑤,麏⑥兔腾逸,参佐无不被系束。桓道恭,玄之族也,时为贼曹参军⑦,颇敢直言。常自带绛绵绳著腰中,玄问:“用此何为?”答曰:“公猎,好缚人士,会当被缚,手不能堪芒也⑧。”玄自此小差⑨。

(选自《世说新语·规箴》)

【注释】①桓南郡:桓玄,是桓温的儿子,曾任江州刺史、荆州刺史等职。②田狩:打猎。③隰(xí):低而湿的地方。④双甄:作战时军队的左右两翼称双甄。打猎也像打仗,所以也称两翼为双甄。⑤行陈:即行阵,军队的行列。⑥麏(jūn):古同“麇”,指獐子。⑦贼曹参军:掌管捕盗贼的官。⑧不能堪芒:不能忍受粗绳上的芒刺。⑨小差:捆绑部下的事略好一些。差,同“瘥”,病愈。

【助读】桓南郡喜欢打猎,而且打猎的场面蔚为壮观。猎物跑了,他就要把部下捆绑起来。桓道恭大胆进言,最后让桓南郡有所醒悟。当然,桓道恭劝说的艺术也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1.你怎样看待桓道恭的言行?

2.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其实,劝说人不一定要“逆耳”,如果讲究方法能达到出人意料的结果。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另举一个例子。

延伸拓展答案

(一)1.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2.诗的前四句运用了夸张手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后四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求荐入仕的愿望。全诗理在事中,情在景中。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二)1.桓道恭故意自带绛绵绳,又故意说准备被捆,其目的是为了委婉地劝阻桓南郡的粗暴行为。2.示例: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语文病句满分突破之定语成分多余

全文共 194 字

+ 加入清单

定语多余

例:你去劝劝她,让她别把过去的往事放在心上。

“往事”的“往”就是“过去”的意思,“过去的往事”,显然说重复了,可以说“别把往事放在心上”,或者“别把过去的事情放在心上”。

例:昨天是交作文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小胜老师又收到了十多篇作文。

“截止日期”就是“最后期限”的意思,“截止日期”也只能是一天,不存在这个范围里还有“最后一天”的问题。“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犯了语义重复的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