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考语文词语运用解题技巧课件合集20篇

浏览

7460

文章

183

篇1:语文真题考点--词语运用

全文共 1205 字

+ 加入清单

97.【2018四川省自贡市】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实力自立门户,因此要有韬光养晦的精神,慢慢积聚能量。

B.每个音符在空中打斗而奏乐的人却各玩各的,相安无事,这最是昆明人性格的明证了。

C.乡里乡亲,难免有些磕磕绊绊。遇上大事情,有法律有政策,该怎样就怎样。

D.笑能治病,但也要有一个限度,恰如其分。有高血压或心脏病的人,不宜大笑。【适可而止】

【答案】3、D(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题干由选正确的改为选不正确的,难度稍大。ABC三项使用错误:A.韬光养晦:“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其序中有“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一句。《晋书·皇甫谧传》中又有“韬光逐薮,含章未曜”之说。韬:按捺,柔化,隐藏;光:锋芒,外露的锐气。引申为突出的、外露的才华、能力、荣誉等;“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诗经》中有“遵养时晦”之记。《宋史·邢恕传》中则有“公著荐于朝,得崇文院校书;王安石亦爱之。因宾客喻意,使养晦以待用,恕不能从”一段历史公案。养:修养,培养;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没有月光之夜,昏暗不明。此处使用符合语境;

B.守正不阿:相:互相;安:安稳。指彼此相处平安和睦,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符合“每个音符在空中打斗而奏乐的人却各玩各的”的语境;

C.磕磕绊绊,读音kēke-bànbàn,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因道路不平坦或腿脚有毛病而行走不方便。引申义为办事不顺利,总有由人为或环境带来的麻烦。到后来两目如漆,只得磕磕绊绊,勉强下了山坡。——《野叟曝言》也用于形容人一生的不顺利与坎坷,例:人生总会有磕磕绊绊,不用太失落的样子。符合“乡里乡亲”的语境。

D.正确区分恰如其分和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恰如其分【解释】:指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侧重于适合)【示例】:老师举的这个例子恰如其分,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这种方法。恰到好处【解释】:指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侧重于最合适)【示例】:在驾驶员考试中,她发挥出色,车停的位置恰到好处。要正确区分恰如其分和适可而止:适可而止,比喻做事恰到好处或者劝诫他人做事不要太过火候、咄咄相逼。出自《论语·乡党》。D项应该选用适可而止。

所以选D。

【命题意图】这是一道成语的辨析的题目,重在成语的运用,成语较为常见,考核成语运用是否正确。

【考试方向】此题考核的较为直接,就是判定成语运用的是否正确。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得分要点】①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②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③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注意常见的错误类型:望文生义、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语法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语文真题考点--词语运用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21.【2018贵州省铜仁市】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老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我们进行分类辅导,真可谓是处心积虑。

B.要是我们不珍惜水资源,总有一天会无水可用,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C.在生活工作很多方面,我们如果找对了方法,就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小明同学的基础不太好,课堂上又无动于衷,这样的学习态度,怎么能提高学习成绩呢?

【答案】3.B

【解析】A处心积虑:存在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用于有爱心的老师,属于褒贬不分;C事倍功半:形容做事的方法费力大,收效小。倍、半:数词,和前面“找对了方法”相矛盾,应改用“事半功倍”;D无动于衷:意思是一点儿也不心动。指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也指这个人呢:面对他人的建言或者批评丝毫没有放在心上,两只耳朵听到就好像什么也收到一样,讲了也没用,说的也不听,丝毫不为所动。不合语境。B危言耸听: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符合语境,使用正确,选B。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语文真题考点--词语运用

全文共 804 字

+ 加入清单

27.【2018黑龙江省绥化市】

5.下列语法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他委屈地离开教室”中的“委屈”在句中作状语。

B.“我悲伤着你的悲伤”中的“悲伤”依次是动词和形容词。

C.“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这是一个递进复句。

D.“天气晴朗”“晴朗的天”“洗衣服”“洗干净”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项对语法知识判断错误。第一个“悲伤”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填词人李子恒深谙古代汉语),在句中做谓语;第二个“悲伤”是名词,不是形容词。第二个“悲伤”做第一个“悲伤”的宾语。A项分析正确,“委屈”在句中作“离开”的状语。C项判断正确,“并且”是表递进的关联词,“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是在“开始想家”的基础上的递进。D项分析正确,“天气晴朗”“晴朗的天”“洗衣服”“洗干净”四个短语,依次是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此题出得非常好,一道小题涵盖了对句子成分、词性、复句、短语等语法知识的考察,对考生甚至是对老师都是依次全面的语文基础检测,区分度相当高,希望各地都要多出些这样的题,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语文味”会越来越淡,甚至会被英语语法教学超越,岂不痛哉!

悲伤,是一个表抽象概念的名词,是种情绪反应,多数高等哺乳动物均有此反应,人类最为显著,是悲痛哀伤之意。

“我悲伤着你的悲伤”出自苏芮的著名歌曲《牵手》,《牵手》是歌手苏芮于1993年在飞碟唱片时期专辑同名主打歌曲,是苏芮又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由李子恒填词。李子恒(1957年1月3日-),为台湾知名音乐创作人,擅长填词与谱曲,从事音乐创作30年,写词又作曲在流行音乐界闯出一片天地,目前发表的词曲作品400首,制作唱片70多张。李子恒用音乐反映出了他对大地、对人类的关怀,藉音乐让更多人感受台湾的人情与风味。歌词的前四句为“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语文词语运用练习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火爆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把中国影响最深远的诗歌搬上综艺的舞台,以比拼竞赛的形式,离教于乐,让更多人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表达方式。

B.作为一部音乐电影,《爱乐之城》选择了走复古路线,在多首小士乐的背景声中,男女主角在月下山间翩翩起舞,浪漫的感觉扑面而来。

C.《朗读者)是一场可人的文化盛宴,这里有主持人与朗读者的亲切交谈,朗读者声情并茂的倾诉,李云迪和谐悦耳的钢琴伴奏。

D.洋紫荆花海把偌大的龙城淹没了,带上相机去采风的市民和游人纷纷驻足捕风捉影,记录、分享这梦幻美景。

【答案】D【解析】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语文真题考点--词语运用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83.【2018陕西省】

3.请从下面句子括号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2分)

(1)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和普法的力度,营造爱护文物的杜会氛围,有助于从源头上扼制(制裁扼制惩戒)不文明行为。

(2)从看日出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蒸蒸日上的朝气,感觉到生命的活泼,感觉到从绝望黑夜进入希望黎明的柳暗花明(熠熠生辉五光十色柳暗花明)。

【评分标准】:选对一个,得1分。共2分。

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3分)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灵气的、是有力量的。②它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性格里,启动着我们的心智,滋养着我们的心灵。③它要得到传承,就应融入公众生活。④一些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备受关注,说明很多人____对它缺乏热情,____缺少感受它的机会。

(3)第④句需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答案】不是而是

【评分标准】:(1)标点符号修改正确,得1分;(2)病句修改正确,得1分;(3)关联词语朴写正确,得1分。共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语文真题考点--词语运用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75.【2018山东省聊城市】

3.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2分)

①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指家乡.例如:“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赋”“比”“兴”六部分.()

【答案】3.①√②×

4.按要求答题.(2分)

“每天进步一点点,三年语文灿年华”.到传统佳节,人们会用特定的形式表达纪念和祝福.请在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中任选一个节日,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春节———无论是放鞭炮,还是贴春联,都传递着对亲人安康的祝福

3.①√②×

说明:本题2分.

4.示例1:清明节———无论是燃香烛,还是踏青游,都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示例2:端午节———无论是赛龙舟,还是包棕子,都诉说了对故人久远的怀念。

示例3:中秋节———无论是赏明月,还是吃月饼,都表达出对家人团圆的渴望。

说明:本题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语文真题考点--词语运用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41.【2018湖南省郴州市】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在5月24日的莽山“山谷风铃节”上,近万支风铃和风车将温泉区装饰成了童话般的世界,令人叹为观止。

B.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C.在郴州市青少年宫庆“六一”文艺汇演中,孩子们惟妙惟肖的小品表演让观众忍俊不禁地笑了。

D.4月9日,郴州市“禁毒知识”比赛正在进行,杨乐同学准备充分,对答如流,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3.C(“忍俊不禁”本身就是“笑”的意思,后面不用再跟“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语文真题考点--词语运用

全文共 508 字

+ 加入清单

19.【2018贵州省毕节市】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西南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虽然经济实力较弱,但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B、齐白石经过“不教一日闲过”的努力才成为国画大师,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学习围棋如果只看棋谱,不与高手交流,棋艺就很难达到较高水平。

D、面对各路强手,17岁小将龙清泉初生牛犊不怕虎,顽强拼搏,勇夺奥运举重金牌。

【答案】2.(3分)C

【解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后汉书·班超传》,比喻不经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也指需通过实践取得真知。不合语境。

4、依据语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藤野先生不讲究,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即“模糊”,这里指马虎、不讲究。)

B、在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过程中,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可以形成无比强大的力量。)

C、因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们又将在两三天“惊鸿”般地飞了回去!(惊飞的鸿雁,形容美人体态轻盈。)

D、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风光景色)

【答案】4.D

【解析】光景:句中的意思是情形,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语文真题考点--词语运用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30.【2018湖北省黄冈市】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得到了学校师生的广泛好评。

B.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我们要继往开来,再接再厉,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

C.我们如果只看到陶渊明诗文里恬淡自然的美景,却忽略了作者隐藏在这美景背后深深的苦痛,那实在是买椟还珠了。

D.自黄冈市教育局下发《关于推进全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实施意见》后,全市许多学校纷纷组织学生研学旅行,其势头如雨后春笋。

12.A(处心积虑,贬义词,褒贬不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语文真题考点--词语运用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117.【2018天津市中考】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真正的诗意,不应只是优雅时光里读书弄茶的闲情逸致,更应是纵使身处,依然不忘抬头看那柳梢的月、檐角的星。诗意不能带你渡过所有现实的难关,却能智慧,心灵,让平凡的生命,身在井隅,心向璀璨,追寻属于自己的不平凡。

A.困境启迪抚慰B.困境启发抚恤

C.困难启迪抚恤D.困难启发抚慰

2.A[解析]困境和困难的区别:困境是被一个险恶的环境包围着困住着。困难是针对比较复杂的难判断难选泽的甚至是无法判断不知所措的事情。所以困境是针对人,事,物等被困围进入窘境状态。而难题是针对无法选择不是如何处理的人,事,物等。“身处”的应该是“困境”而非“困难”。启迪和启发的区别:1、启发是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启迪是开导,启发。2、启迪不针对具体,启发针对具体。3、启发较为通俗,启迪则比较正规。4、一般的场合、小的方面、较浅的知识理论,用“启发”。而正规的场合、大的方面、较深的知识理论,用“启迪”。“智慧”应该用启迪。抚慰和抚恤的区别:抚慰指抚恤、安慰。是帮助别人从错误、忧虑中醒悟过来。抚恤指安抚体恤。指:在战争中牺牲以及因公牺牲和导致病故的人员,对其家属支付给一定数额的抚恤金,对其致伤致残的人员,按期付给一定数额的伤残抚恤金。同时,对伤残人员和家属给以精神上的安抚。对人的“心灵”应该用“抚慰”。综上所述,答案选A。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考语文词语真题汇编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依托于大数据建立的"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收集、传播的资源有图书、文字等传统纸介出版物,有美术、影视、音乐等音像作品。其中,贵州籍汉族歌手吟唱的楚辞经典诠释了汉语之美,彝族儿女演绎的悠悠旋律展现了他们的坚韧气质,大数据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新模式,为打造民族文化精品提供了无限可能。

A.既又迂回曲折开端

B.只要就慷慨激昂开始

C.不仅还荡气回肠开启

D.要么要么缠绵悱恻开拓

【答案】5.C

【解析】依次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本段文中两个"有":"有图书、文字等传统纸介出版物""有美术、影视、音乐等音像作品"可知是递进关系折关系,可判断前两空应该使用"不仅""还"关联词,答案为C。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语文真题考点--词语运用

全文共 214 字

+ 加入清单

26.【2018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五四”演讲赛场上,选手们信心十足,夸夸其谈,精彩的表现令观众由衷地赞叹。

B.当代中学生无时无刻都要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敢于向困难挑战。

C.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D.在“语文主题阅读”活动中,同学们煞费心机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

3.C(夸夸其谈,褒贬不分;无时无刻,应和“不”连用;煞费心机,褒贬不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语文真题考点--词语运用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20.【2018贵州省贵阳市】

4.(2018·贵阳中考)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诘难:诘问,为难。

B.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C.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D.众目睽睽: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

4.D【解析】众目睽睽:形容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5.(2018·贵阳中考)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有数据显示,贵州目前已建成公路桥梁约2.1万座,几乎当今世界全部桥型,因而贵州有“桥梁博物馆”的美誉。如此,在世界前100名离地最高、跨度最大的桥中,就有40多座在贵州。,贵州桥梁的世界地位。

A.囊括尽管但是不言而喻B.包含即使那么当之无愧

C.囊括不仅所以显而易见D.包含不但而且理所应当

5.C【解析】“包含”指里边含有;“囊括”指把全部包罗在内。第一空应选择“囊括”,排除BD项。第二空前后是并列关系,排除A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语文真题考点--词语运用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116.【2018海南省中考】

2.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10分)

①2018年,海南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贸区(港),万众zhǔ()目。②作为最新设立也是前景最为广阔的自贸区(港),海南有着巨大的优势。③首先,海南的地理位置(A.独树一帜B.得天独厚)。④从亚洲范围来看,海南位于东亚和东南亚的中心位置,是泛南海合作的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⑤其次,海南的土地面积最大,即使与新加坡和迪拜等老牌国际知名自贸港相比,未来海南也毫不逊色。⑥再者,海南是(A.驰名中外B.超凡脱俗)的国际旅游岛,环境优美,是镶.()嵌在中国浩瀚.()南海上的一颗明珠。⑦海南空气清新,散发着醉人的芬芳;阳光明媚,绽放着火一般的热情;,。⑧非常适合居住、度假和开展商贸活动。⑨建立自贸区(港),必将使海南飞速发展,风mǐ()全球。

(2)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将字母序号填在相应的位置上。(2分)

(2)(2分)BA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语文词语运用练习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在学习上取得丰功伟绩。

B.此次旅游曲终幕落,我们虽已身在回程,但对喀纳斯湖那不可名状的美仍然心驰神往。

C.那眼花缭乱的特写镜头,更是将场景的线条和色调表现得极其清晰真切。

D.听到有儿童落水了,正在江边消夏的人们忘乎所以地跳入水中营救。

【答案】B【解析】A.“丰功伟绩”指伟大的功绩,用来形容“学习”不恰当;C.“眼花缭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与后面的“清晰真切”矛盾;D.“忘乎所以”形容由于激动而忘了应有的态度,做出不适宜的举动,贬义词,此处不符合语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语文真题考点--词语运用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110.【2018青海省西宁市】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海洋深处还有许多尚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其巨大的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B.班会课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商量着春游的去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C.执法部门的严厉打击有效地遏制了食品市场上不法分子锐不可当的造假势头,极大地净化了西宁市的食品市场。

D.我们在引用他人著作中的语句时,首先要理解所引用语句的原意,切不可不顾上下文的联系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3.C(锐不可当,褒义词,不能用于“食品市场上的不法分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语文真题考点--词语运用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4.【2018甘肃省天水市】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好,考上大学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

B.看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C.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钱泳辰在电视剧《苦乐村官》中,把村长万喜的角色表演得淋

离尽致,这让导演喜出望外。

D.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规律。

【答案】C

【解析】本题是结合语境辨析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种题型,前提是对成语(或词语)的理解,只有事先理解了它,才能知其义,明其用。另外,还要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来分析,同时还要关注是否望文生义、褒贬失当、搭配不妥、用错对象、重复累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等。本题中C项中“喜出望外”的意思是“遇上出乎意料的、不在预测中的好事而感到特别高兴、开心。”本句不是意料之外,开关一句表明已经预料到了,所以应该改为“大喜过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考语文词语真题汇编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学生成绩优秀,应该归咎于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B.我的令尊大人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每天坚持去跳广场舞,身体棒棒的。[来源:学科网ZXXK]

C.货运飞船,顾名思义就是以货物运载为主的飞船,一次能装载6吨多物资。

D.九年级开展了"爱我东坡"活动,同学们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感动了老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A项使用对象不当,归咎:归罪,指不好的方面,这里应为"归功";B项谦敬不当,令尊:敬词,你的父亲,不能指自己的父亲;D项词义范围大小不当,可歌可泣:指悲壮的事迹使人感动,不能用于一般人。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有关中考语文的答题技巧

全文共 4761 字

+ 加入清单

备考的日子对于每一位学子来说都是很宝贵的经历,答题的技巧也是不能少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有关中考语文的答题技巧,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

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_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中考语文的答题技巧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孔乙己》——“孔乙己”。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方法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1.文章体裁?

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语文真题考点--词语运用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53.【2018江苏省淮安市】

一(24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有的人长着强有力的翅膀,因凡心未泯而坠落人间,折断了翅膀,例如我就是。后来,他们▲(煽动扇动)折断的翅膀,奋力飞起,却又迭落下来。翅膀一定会痊愈,我仍会震翅高飞。

(节选自《名人传》,有改动)

①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1分)折:▲

【答案】1、(1)zhé

②找出并改正文段中两个错别字。(2分)▲改为▲▲改为▲

【答案】(2)迭-跌震-振

③结合语境,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1分)▲_

【答案】(3)扇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