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为了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不良行为(实用7篇)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保持并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它是人格权的一种。这些被维护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那么你对名誉权有多少了解?下面由问学吧小编为你详细介绍名誉权的相关法律知识。

浏览

1481

文章

7

篇1:三种行为角度剖析中国式过马路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式马路的现象表面上是“法不责众”的社会心态在作怪,其实还是社会规则失范所致。正是因为对“法不责众”过于迁就与放纵,才形成了结伴而行的群体心态。因此,要从多角度,深层次出发解决中国式过马路,让我们的路走着更舒心更放心。以下从三个角度对中国式过马路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人作怪

公民意识是社会规范的内在支撑,是现代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得以稳固存在的重要文化价值观念基础。“失范”危机并不是源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价值的缺失,而是这些思想价值未能得到有效内化并“合法化”而导致的。必须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蕴含的新的价值体系进行及时的、理想的建构和阐释,将其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自觉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准则。培养公民意识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工作。

路作怪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和红绿灯无关,说明路上并没有快速行驶的车辆,这就间接说明了中国道路红绿灯的设置形同虚设,设置不合理,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过马路问题在一些城市得到了很大的重视,例如武汉,很少设置斑马线,更多的是修建地下通道,不仅有利于市民过马路的安全,也加快了城市交通,一举两得。规制中国式过马路,要从路上着手,这样有利于城市交通的完善,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出行安全,有利于为中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宝贵经验。

交警见怪不怪

除交警应该提高执法力度外,更需要完善法规,建立有效的社会奖惩机制。严格地说,要绝对禁止失范是不可能的,个人的越轨行为有其突发性。但是问题在于不能使失范积累成为一种社会风潮,成为一种理性化的有预期的习惯化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路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才能达到中国式过马路的终极目的。

中国式过马路与素质、交通、硬件设置等等有关,不理闯红灯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出成效。中国式过马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是一种潮流,不能根除,我们只能法治和德治相结合,让我们的红灯面前等一等,管好自已,才能创造更加和谐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杜绝中国式过马路 幼儿教育很重要

全文共 121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式马路现象受到了大众的关注和热议,尤其是当孩子出现在“中国式过马路”时,幼儿安全教育被提上了空前的关注高度。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1.85万名14岁以下的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其死亡率是欧洲的2.5倍,美国的2.6倍,这些惊人的数据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中国式过马路”是个“顽疾”,这些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孩子们早期良好行为的塑造。在孩子小时候忽略了对他们“公共意识”的培训与诱导,指望他们成为一个公共场合的“文明人”是不现实的。“中国式过马路”不仅会危害自己的生命安全,还会给自己和他人的家庭造成沉重的伤害,所以要想根治这种现状,杜绝“中国式过马路”,就应该从幼儿抓起。在幼儿园中教育幼儿树立安全意识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一是依托专题活动增长幼儿自我保护知识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仍以无意识注意为主,凡是生动、活泼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针对这一特性,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模仿游戏中掌握了红灯、绿灯等交通信号灯的作用。增进了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通过有趣的提问让幼儿说说自己的乘车的经历,鼓励孩子们大胆、积极说出自己的经历和想法。

了解交通安全标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设计了模仿游戏环节,让小朋友自由扮演行人、骑自行车的人、驾驶机动车的人。让孩子在学到了保护自己的方法的同时形成了注重他人安全的意识。通过学习和互动游戏。孩子掌握了“安全过马路三步曲”等交通安全知识。形成了交通安全初步意识和养成文明出行的基础习惯。

二是在环境创设中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注重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强化对幼儿安全知识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幼儿的安全知识,并重视日常生活细节中的安全习惯养成。通过长期的形象记忆,形成交通安全常规知识的强化,扎扎实实将交通安全意识融入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兴趣开展安全教育,以幼儿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为出发点,将交通安全教育渗透到各领域中。如语言方面可利用看图讲述、交通儿歌、故事等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与交通有关的各种标志。向幼儿灌输安全教育常识。帮助幼儿初步形成交通安全意识。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三是借助家长进行安全教育

幼儿安全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幼儿园要积极搭建良好的家园互动平台,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注重家庭幼儿园教育的同步性,形成家园一体、系统衔接的交通安全教育体系。调查显示:100%的家长都认为,对幼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园很有必要,因此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家长意识,改变家长观念。教师还可通过“家园联系栏”,开展“交通安全”每日一问,把交通安全活动内容展示给家长,对家长进行交通安全宣传。引导家长参与交通安全活动,鼓励家长以身作则。

安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中之重,没有安全就没有教育,更没有家庭幸福和社会的安宁,所以教育幼儿学会珍惜生命。让孩子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家长,成为安全教育的小宣传员和传递员,逐渐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和文明出行的良好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分析及管理对策

全文共 2079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急剧上升,城市交通压力变大,“人权”和“车权”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中国式马路”现象常态化。目前,全国多个城市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展开集中治理。交管部门虽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治理“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但效果并不理想。那么,通过城市道路交叉口行人过街普遍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多方面分析行人过街的行为特性,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一中国式过马路行为分析

“中国式过马路”已呈常态化现象,从行为分析涉及法律、公民素质、交通环境、管理等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行人安全意识淡薄,交通安全宣传力度不够

许多交通管理部门安全宣传工作不到位,存在针对性不强、宣传方式过于简单和流于形式等问题。行人安全教育也有待加强,目前学校对交通安全的教育仅限于上几堂课,开展几次“象征性”的活动,收效甚微,这与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交通安全教育机制、学校没有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活动等有关。有些家长以身试法,带着孩子闯红灯,随意横穿马路。

2处罚方式不合理

我国对“中国式过马路”采用“运动式”的治理方式,这意味着闯红灯在集中整治时可能受罚,但过后可能不会,这种不确定性既削弱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不利于公众规则意识的建立。很多交警完全采用罚款的方式处理闯红灯的行人,这是一种“以罚代管”式管理,这不利于现代政府管理部门职能的转变。

3信号灯配时不合理

为了缓解机动车交通拥堵的状况,在路权分配过程中,很多城市偏向机动车。在一些复杂的平交路口,当红绿灯的设计分别满足了机动车的直行、左转、右转的需求后,行人需要等待的时间有些甚至超过了120秒,分配给行人的通行时间大大减少。这使得行人很难有充足的时间通过人行横道,当行人的路权被压缩到最低极限时,行人间红灯、向机动车“借道”等问题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了。甚至还有一些路口人行横道处的指示灯配时与行车道上的红绿灯配时不协调,浪费了车辆与行人的时间,加大了交通管理的难度,甚至埋下了交通安全的隐患。

4基础设施设置缺失及设计不合理

行人交通安全设施的缺失以及设计不合理是引起“中国式过马路”的客观因素之一。交叉路口的设计片面追求增加车道数,许多城市存在行人过街设施不完善的状况,如人行横道距离长、道路中央缺少驻足空间以及缺少行人保护设施。

二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管理对策

1加强安全宣传,提高交通意识

相关部门坚持集中性宣传教育与经常性宣传教育相结合,主题宣传教育与普法宣传教育相结合,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广泛深入地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学校、家庭和交管部门要注重对小学生交通安全的宣传与教育,将交通安全知识纳入中小学的学习计划,积极推行交通安全责任制,形成长期有效的交通安全教育机制,提高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2加强基础设施改造

在人流量与车流量都较大的信号灯交叉口,当“人权”与“车权”无法合理分配时,行人过街闯红灯的情况就比较严重,且容易导致机动车通行效率低下。为平衡这种矛盾,建议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强改造,积极拓宽道路,架设立体交通,加快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的建设,实现行人与车辆在空间上的分离。

3创新管理手段

目前交警部门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采用的是罚款方式。对“中国式过马路”的处理不能仅依靠加大处罚力度来实现。为避免激化政府管理部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加大文明劝导的力度,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

1)相关部门要在人流量和车流量较大的信号灯交叉口增配安全文明劝导员,加大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违法行为的教育和劝阻力度,以有效遏制“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

2)对严重违规的典型案例、事件要曝光“亮丑”,运用舆论力量,扩大宣传教育的效果。这种方式既可改变“运动式”治理的不确定性现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安置更多的就业人员。

3)将机动车道与人行横道用隔离栏进行隔离,同时在信号灯交叉口人行横道左右两端仿照地铁设置语音自动门(简称红绿灯自动门),与人行横道红绿灯设置一致,当红灯亮时门自动关闭不允许行人通过,当绿灯亮时自动开启允许行人通过,这样可有效地控制“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4优化信号灯配时方案

信号灯给行人分配路权时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对红灯设置时间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我国首部《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规划与设计规范》中规定,交叉口信号控制行人过街可忍受的等待时间不宜大于80秒,否则会导致闯红灯、集体闯红灯等行为。由于地方文化背景、生活节奏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地区的行人过街极限等待时间也有所不同。故各地应该对当地的信号交叉口进行行人等待调查,综合考虑交通流量、道路条件、车型、行人组成等因素,最终建立一个测算风险的数学模型,通过专业的统计分析,得到适合于当地的行人等待极限时间结果。然后根据等待极限时间和交通流来设置信号灯,使等待红灯时间小于极限时间。二是要充分考虑行人通过人行横道的时间。《中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设定的行人步速为1.1米/秒,也就是说通过30米长的人行横道所需的时间应该为27.3秒。因此,交管部门在设置人行横道红绿灯时间分配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行人通过人行横道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杜绝中国式过马路 知道如何文明过马路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文明马路是一个城市文明的直接体现,更是关乎每个人生命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提高规范行走意识,坚决杜绝中国式过马路。

宁等一分,不抢一秒

最常见的就是行人闯红灯,或者是不走人行横道线,过马路时随意走,有些行人起点是在人行横道线上,但走到对面时早已偏离了人行横道。还有许多行人习惯在车道内或者人行横道线内等红灯,把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都挡住了,影响别人的行车安全。一些行人喜欢在非机动车道内行走,在许多市民看来,这可能很合理,但其实也是违反交通规则的。另外,跨越隔离设施过马路、抢红灯现象也时有发生,我们经常说,“宁等一分,不抢一秒”,这些行为都是非常危险的。

“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之所以这么普遍,关键是市民交通安全意识不够。许多市民习惯自由过马路,缺乏规范行走意识、安全意识、遵纪守法的意识。交警在执勤时发现行人闯红灯,首先对行人进行批评教育,并采取罚款5元的惩罚措施,加上近几年文明出行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在闯红灯的人明显少于往年,说明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正在提高。同时,希望行人在过马路时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有人行横道的路口坚持走人行横道,没有人行横道的路口要看清车辆,垂直通行。

红灯停、绿灯行、不跟风

每年都有志愿者到车流量较大、人流量较多的路段开展交通文明劝导行动,近几年闯红灯的行人明显减少。对于劝导,大部分行人会接受,但仍有小部分行人不太配合。当劝导员上前告诉他“你闯红灯了”,有些行人会很无辜地说一句“是吗?我没看见啊”,也有行人无视红绿灯,完全按照自己的判断,有车就停,没车就行。

对于“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跟风心理,看见大家闯红灯了,也许你就跟着凑堆走。所以我们要求志愿者首先自己要做到红灯停、绿灯行、不跟风,通过自己的文明言行去影响周围的人,从而影响更多的人。

去年开始,我就一直在考虑怎么才能让我们的劝导被更多的行人接受。第一,劝导的方式需要创新,用更生动、醒目的方式让行人乐于接受。比如,志愿者手上举块牌子,写上“拒绝中国式过马路”等标语,这样,即使对面的行人想闯红灯,看到这几个字也许就不好意思闯了,能起到提前预防的作用。第二,可以在主要路口放置一些因为闯红灯导致事故的展板或视频,给路过的行人提个醒,直面闯红灯的严重后果,从心理上引导行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如何杜绝校园不良行为比较合适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想要杜绝校园不良行为的时候,首先我们需要做一个预防的观念。简单来说,就是大家要对校园不良行为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再认识的过程中,宁可鲜花一块钱,也需要多付出一分钟,并且还需要结合学校所有的人员对这方面作出认知。

1

其实我们要加强学校跟家庭之间的联系,这样的话,能够从根本上杜绝校园的不良行为。另外还应该跟公安,医疗,司法等等部门进行联系,从而做好的不时之需。

2

学校的不良行为产生之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说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等。只有找到了具体的原因之后,才能够找到具体的解决对策。

3

另外对于众多的家长来说,面对学校的一些不良行为,建议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有爱心,有悲天悯人的胸怀。

4

为了能够有效的发挥整体的效果,需要对学校以及各方面都做出管理措施,并且让学生和有关人士能够在这方面做出足够的认知。而一些行为偏差的学生在处理的时候,也需要尽量满足自尊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式过马路行为暴露交通管理漏洞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式马路暴露出中国交通现状的尴尬。行人闯红灯诚然与国人道德意识与规则意识的薄弱有关,然而反思“中国式过马路”,更需要反思“中国式管理”。而“中国式过马路”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作为道路通行的两类主体——行人与机动车之间不同的利益诉求。

1“中国式过马路”背后利益冲突

在红绿灯设置中,汽车通行的时间大多有两三分钟,而行人通行时间却只有十秒二十秒,要想在规定时间穿过马路,行人很多时候都要小跑才能完成。这也就滋生了行人抱团闯红灯的想法,而抱团更是为了以人数居多来给机动车压力,从而确保自己的安全。“中国式过马路”其实是机动车与行人争夺道路资源而产生的利益冲突。

2“中国式过马路”管理漏洞

红灯等待时间是影响行人行为的最敏感因素之一。当等待时间超过行人可忍受时间时,行人违章率会显著上升。通过调查发现,行人对红灯的忍受等待时间约为70~90秒,然而很多路口的红灯时长超出了这个限度。而德国行人的忍耐时间限度为60秒,英国人则只有45秒。在国外以国民实情来制定红绿灯时长的同时,国内却因行人违背完全超出国人忍耐时限的规则而对行人大加进行道德谴责,这也许在理论上说得过去,然而在人性上却不免令人心寒。

政府治理“中国式过马路”的政策是对行人闯红灯现象进行小额罚款。从理论上,闯红灯确实是行人的错,但政府采取罚款的措施却似乎是将过错全归结于行人了,这恐怕也是行人不支持的原因之一。

3治理“中国式过马路”需人文关怀

治理“中国式过马路”,我们需要的是精细化的管理。若我们的管理部门在设计交通信号灯时,进行实地调研,根据中国人的行为习惯进行改进,如实地测量行人过马路的忍耐时长,合理设置红绿灯时长等,我相信“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一定能得到改善。大范围的交通整治已是大势所趋,相信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下,诸多社会的症结问题都会慢慢得以解决,让“中国式过马路”真正成为“过去式”。

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治标不治本,通过无关痛痒的罚款是不能有效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全国范围的整治是大势所趋,然而真正切实有效的政策却需要管理者做更深层次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式过马路行为分析 摆脱恶习需全民行动

全文共 2094 字

+ 加入清单

马路不仅能折射一个国家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而且能折射出国家社会文化底蕴的浓厚程度,而“中国式过马路”的出现则揭示了中国人过马路时闯红灯现象严重的社会现实。通过对“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分析,谈谈中国如何摆脱这一丑陋现状。

一中国式过马路行为分析

1行人素质

“红灯停绿灯行”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交通规则,所以把“中国式过马路”的原因归结于中国的人口素质偏低,法律、安全意识淡薄不无道理。虽然近几年我国国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但是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每个城市里都有一定比例的农民工,这些人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存在对交通法规认识不足的问题。

我国社会整体道德素质在提高,但是总有一部分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交通法规铤而走险,给自己、社会和他人带来危害。就法律素质而言,整体来说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不够,很多行人没有摆正心态,对于过马路的行为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把遵守交通规则作为一种义务,导致“中国式过马路”的产生。

2心理因素

许多人闯红灯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极低。而从众心理诱导大多数行人随大流,“中国式过马路”的人群不断壮大。闯红灯的行人认为违反交通法规的又不是个人,群众共同违章也会消除自身的内疚感、罪责感。

3对行人要求宽松,法律不完善

我国城市化进程较快,公民的素质还没有得到相同比例的提高,交通管理部门对行人的要求也较为宽松。一直以来,我国都没有对行人制定专门的过马路的惩治标准,也没有针对“中国式过马路”制定统一的治理措施。宣传上,交通法规的宣传流于形式,宣传形式过于单一;惩治量上,1986年制定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过马路闯红灯者罚款五元,这一规定一直实施至今,但对行人基本上没有约束作用。

4交通压力

私家车数量与日俱增,交通压力较大,尤其对于一些一线城市来说,堵车随处可见。在首都北京曾经一辆急救车因交通拥堵,车内病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遗憾丧生。在舆论的反思声中,社会车辆“不让道”领受了大部分指责,而“无道可让”,却是另一重无奈现实。

5红绿灯设计不合理

很多人行道上的红绿灯时间设置不合理,没有考虑到人流量在增多、道路过宽、人的步伐频率问题,更没有考虑到道路日后的变迁问题。同济大学曾对中国人的忍耐限度做过调研,得出中国人最长忍耐时间为90秒的结论,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出现闯红灯的倾向。而与国外的相关数据比较,我们发现我国行人忍耐限度则与其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外忍耐限度对比

如图所示,德国、英国、美国的忍耐限度分别为60秒、45秒、40秒,与国外相比,中国的行人是耐心有余的,而信号灯的设置不合理才是更多的中国人选择闯红灯的重要原因。

6中国式路权分配,过分偏向机动车

在机动车与行人冲突的背景下,中国往往将权力偏向机动车,而行人则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机动车右转不受到限制,肆意穿越人行道,给行人带来不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同等背景下国外法律则更多的是更加维护行人的利益,保护行人的生命安全,如美国在人流量大时采用禁止机动车在红灯时右拐的方案,而德国则利用最小时间间隔的方法避免右拐的机动车与行人发生冲突。

二实施对策杜绝“中国式过马路”

1提高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

从小对孩子加强交通法规常识的普及,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成年人更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家长遵守交通规则并正确指导孩子。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将交通法规的基本内容、公民遵守交通法规的职责、我国交通事故带来的危害传递到群众中去,以宣传册、社区黑板报等形式落实到每一个居民区,让每一个人真正意义认识到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并且做到遵守交通规则。

2加大惩罚力度

我国的交通法规惩罚方式应当多样化,包括增加罚款费用、记录在案、情节严重者刑事拘留等,让大家把遵守交通的决心放在一定的高度。近日以来各地陆续出台了新的交通法规细则集中整治行人过马路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以东部发达城市为表率带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将严惩作为一种手段,坚持下去“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必将有所改善。

3调整交通信号灯红灯时间

机动车红灯右拐的法规应该改变。各地区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对本地交通路口市场调查获得相关可靠地数据,了解当地主要交通路口的人流量、高峰期、行人过马路的行走速度以及对于等待红灯的忍耐限度,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制定恰当的方案,合理的延长或缩短红灯的时间。

4加大文明执法,将规劝与严惩相结合

交通信号灯应该设置自动提示系统,红灯提示行人等一等,绿灯提醒行人安全通行。对于不懂法的行人,交通警察应该耐心的讲解交通法规,规劝行人文明通行。对于规劝不听,任意闯红灯者,交警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

5调整交通压力过大的路段

对于长期处于交通拥挤状态的路段,有关部门应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拓宽马路,提供更大的空间用于通行。同时也可以通过建设地下通道、天桥等其他交通设施分散人流量。

三结论

“中国式过马路”是扰乱交通秩序、给交通安全带来威胁的行为,目前在各大城市治理工作已经陆续展开,也初见成效。但是,仅仅从加大惩罚力度方面入手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依据行人闯红灯的心理以及红绿灯设计、路权分配因素等制定全民行动的方案,只有多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闯红灯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