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为什么叫阿波罗计划(合集五篇)

浏览

5215

文章

5

篇1:为什么阿波罗计划不是骗局?

全文共 2437 字

+ 加入清单

阿波罗计划带回了约382千克月岩和月壤。另外,阿波罗计划在月面上安放了3台激光反射镜,世界各地的天文台都一直使用这些反射镜测量地月距离。进入21世纪,随着各国月球探测器的成功发射,阿波罗留在月球上的遗迹被直接拍摄到了。这些都能证明阿波罗计划不是骗局

自20世纪70年代起,每过一段时间,关于“登月是骗局”的论调就兴起一阵喧嚣。出于各种目的,有些人说美国阿波罗登月是伪造的,人类根本没有去过月球,相关情景是用电影特技在地球上拍摄的,照片也是假的。他们还煞有介事地拿出了很多所谓的“证据”。然而这些“证据”根本站不住脚,每一条都已经被科学家和专业人士彻底粉碎。

“登月计划阴谋论”在国内外都很盛行,这些所谓“证据”大多来自人们对月球真空、低重力的环境缺少了解,机械地照搬地球上的情况而产生的误解。实际上,在月球上基本的物理化学等规律同样成立,只是具体环境条件不同,表现也会大不一样。科学家对此也给出了很多相应的分析,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还专门刊登过辟谣文章。

阴谋论者提出的所谓证据,主要有以下几条: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风,录像中的美国国旗不应该飘动;登月照片中不应该看不见星星;登月舱降落时吹走了附近的尘土,因此航天员不可能在登月舱附近踩出脚印;月球上无法踩出如此清晰的脚印。

其实,旗帜的飘动(表面起伏)并非被风吹动,而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使用了倒L型旗杆,使国旗呈悬挂状,看起来像在飘动;二是惯性所致——由于月球上缺少空气阻力,一开始产生的起伏运动会持续很久,这跟我们平时的经验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已经在地球上真空环境实验中得到证实,而且当旗帜停止飘动时,它会定格在“飘动”时的状态。

跟我们的“常识”也相反,登月照片中是不可能有星星的。阿波罗登月主要活动都是在月球的白天进行的。由于日照和反光强烈,在月面活动的照片中不可能拍摄到相对很黯淡的星星。在太空中要拍摄星星,需要避开强光,以及延长曝光时间,所以“哈勃”太空望远镜等都要避开强光(太阳、月亮或者白天地球的光线)。“神舟”飞船历次飞行活动也为我们带回了太空中真实的场景,从视频和照片中可以看出,在正常拍摄被阳光照亮的物体时,不可能拍摄到星星。

“月球脚印”是阿波罗登月重要的见证和纪念,也是阴谋论者攻击的重点。登月舱降落时确实会激起大量尘土,但与地球上的情况不同: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不会形成强大的气流,因此只有登月舱正下方的尘土会被激起,登月舱周围的尘土则不会被扰动,所以航天员出舱时当然会踩出脚印。而且月球上的尘土(月壤)和地球上的尘土不一样。地球上潮湿的沙地或泥土不容易踩出线条分明的脚印。但月球上没有空气,也就没有风化磨损过程,土壤保留了棱角分明的粗糙形状,踩出脚印来是很清晰的。

以上只是对反面意见的分析,那有没有独立的第三方证据,或客观存在的“物证”,能证实阿波罗登月确实发生过呢?当然是有的。

苏联对探月的构想始于1951年,后来在无人探月领域接连取得数次“历史第一”,然而载人登月计划的梦想却随着N1登月火箭接连发射失败化为泡影。尽管如此,在“阿波罗11号”飞船即将启程之时,苏联依然想做最后一次努力——将一个无人自动取样返回探测器“月球15号”送上月球,试图抢在美国“阿波罗”飞船之前取回月球土壤样本。1969年 7月13日,“月球15号”赶在“阿波罗11号”3天前发射。不幸的是,它在7月21日着陆时坠毁。而7月16日“阿波罗11号”发射升空,7月20日成功着陆在月球表面。“阿波罗11号”在“月球15号”坠毁后2小时从月球起飞返回地球。

这场角逐被西方航天史学界看作是冷战期间美苏“太空竞赛”最富戏剧性的高潮。2009年7月,英国焦德雷尔班克天文台首次公开了对“月球15号”的跟踪记录,其中可以分辨出“阿波罗11号”航天员与地面的通话。此外,为了避免两个月球飞行器发生相撞,苏联应美国的要求透露了“月球15号”的轨道参数。这些都证明半个世纪前那场太空中的赛跑实实在在地发生过。

而且,阿波罗计划带回了约382千克月岩和月壤。其中有少量作为礼物赠送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中国科学家利用0.5克月岩成功地分析出了它的成分和在月球上的位置。这些岩石样本有力地证实了阿波罗登月的真实性。苏联利用无人取样器也获得了326克月壤和岩芯样本,并和美国进行了部分交换。

另外,“阿波罗11号”“阿波罗14号”“阿波罗15号”在月面上安放了3台激光反射镜。世界各地的天文台都一直使用这些反射镜测量地月距离,精确度达到厘米级别。当激光对准反射镜所在位置发射时,有相当一部分光会集中在同一瞬间返回,从而证明这些由阿波罗航天员安置在月面的激光反射镜确实存在。

进入21世纪,随着美国、欧洲航天局、中国、日本、印度等月球探测器的成功发射,“阿波罗”留在月球上的遗迹被直接拍摄到了。美国“月球勘测轨道器”拍摄了“阿波罗”各个登月点附近的照片,上面能清晰地看到登月舱下降级、放置在月面的仪器以及航天员和月球车留下的印迹等。除了“阿波罗11号”,各个登月舱附近都能看到美国国旗投下的影子,这也与事实相符。因为“阿波罗11号”的任务录像显示,美国国旗在登月舱上升级起飞时被吹倒了。它还拍摄到了苏联多个取样器的下降级,并找到了失踪已久的苏联自动月球车“月球车1号”和倾倒在月面上的“月球23号”取样器。

“嫦娥二号”也拍摄到了“阿波罗17号”着陆点的痕迹。尽管照片分辨率不及“月球勘测轨道器”,但依然可以分辨出3个像素大小的登月舱下降级,以及着陆点附近的众多地貌特征。日本通过处理“辉夜姬号”探测器的照片得到了“阿波罗15号”着陆点附近的地形分布,这与“阿波罗15号”实拍的照片一致。印度的“月船1号” 也拍下了“阿波罗15号”着陆点附近被月球车搅动过的土壤印迹。

其实阿波罗登月这一事实并不需要像考古学一样用证据才能证明其存在。半世纪前,有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到相关项目中,见证了人类这一伟大成就。因此,怀疑登月的真实性既没有理由,也没有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阿波罗计划”

全文共 2092 字

+ 加入清单

前苏联在航天技术领域的巨大成就,极大地刺激了一向骄傲的美国人。他们感到震惊,感到不安。他们期待着美国能早日赶上似乎所向无敌的苏联人。

经过对月球的一系列科学探测,人类彻底揭开了月球这一离地球最近的天体的神秘面纱。那千百年来,为无数诗人的激情和想象而美化了的月球,只不过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现象的世界。但是,对于那些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学家来说,月球仍是一个令人激动的世界。他们并不想从月球上找到生命,而是想把月球开辟成一个宇宙航行的基地,从那里向更远的太空探索。

1961 年 5 月 25 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正式向国会提交国家紧急需要特别咨文,宣布美国已经制定出“阿波罗计划,一定要在 10 年内登上月球。

“阿波罗”计划是有史以来人类所制定的最大规模的科学技术计划,它先后动员了 4.3 万名工程师和科学家,2 万多家企业,200 多所大学和 80 多个科研机构,共耗资 255 亿美元。

1969 年 7 月 16 日,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从地球到月球路程是 38 万公里,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的“阿波罗”11 号沿着环绕月球和地球的狭长椭圆形轨道的边缘飞行了 3 昼夜,终于到达绕月轨道。

7 月 19 日 22 点 51 分,电视屏幕上突然显现出一个白色模糊的身影扶梯而下,蹒蹒跚跚地踏上一块奇特的“地面”,像潜水员优雅地游向海底,同时传来了一个庄严的声音:“这是一个人跨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巨大的一跃。”这一声音迅速通过电波传遍世界各洲,整个地球沸腾了。啊,别忘了,在地球之外的一个孤寂的星体上,还有两个人也陷入了极度兴奋之中。他们就是首次在地球以外星体上留下脚印的、人类首登月球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上校。

还有一个宇航员迈克尔·柯林斯,当其他两个宇航员登月时,他继续留在绕月轨道上接应。

7 月 20 日,预定登陆月球的日子终于到了。睡眼惺忪的宇航员吃好了早餐,穿好了登月服装,戴上头罩,背上背囊。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通过对接舱门爬到了登月舱,柯林斯则留在指令舱里。柯林斯打开一个开关。起动了火箭,登月舱便与指令舱分离了,并迅速向外漂开了 1100 英尺的间隔。“鹰展翅飞行了!”奥尔德林兴奋地喊了出来。“鹰”登月舱向着月球奔去,它表面的金属涂层在阳光中闪烁。这时是 1969 年 7 月 20 日下午 1 点 47 分。

登月舱在下降发动机的推动下,向登陆点静海降落。随着月球引力的增强,宇航员又获得了重量。奥尔德林像一只喋喋不休的喜鹊,向留在指令舱里的柯林斯报告计算机显示的长串数字,阿姆斯特朗像一只鹰隼监视着仪表板,和平常一样一言不发。但地面指挥中心测得他的心跳率已达每分钟 156 下,等于正常心跳的两倍。当登月舱以每秒 129 英里的速度向下冲,距离月球表面只有 1 英里时,阿姆斯特朗发现预定着陆点布满了巨石,阿姆斯特朗冷静沉着地操纵着下沉的飞船向巨石堆前方的空地飞去。奥尔德林不断地向地面报告飞船下沉速度和角度:“400 百英尺,下降 2.5。出现了淡淡的影子  稍微右偏。”“鹰”在一片灰色的尘云里翱翔。这时地面指挥中心提醒他们,剩下的燃料已只够燃烧 60 秒钟,如果接地前燃料耗尽,登月舱将摔在巨石堆上撞个粉碎。地球上的听众和观众屏息凝神,提心吊胆,可就在这时,鹰脚伸向滚滚的烟尘,触及了月球的表面。阿姆斯特朗关掉了发动机开关,向休斯敦报告:“到达静海,鹰已着陆。”这时是 7 月 20 日下午 4 点

17  分。

但宇航员和地面指挥中心却不能陶醉在这一刻的成功中,他们还得冷静

地应付一切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立即开始倒数计算,以便在出现意外情况时能紧急升空脱离,地面指挥中心则像医生观察垂危的病人似地全面细致地检查登月舱。终于,从休斯敦传来了令人宽慰的指令:“鹰可歇在月球!”

直到这时,阿姆斯特朗才有心透过舷窗窥视神奇的月球大地。这里就像一幅用明暗对比法绘就的阴森可怕的图画,有的地方漆黑一团,有的地方亮得使人不快,唯一的中间色调是灰色。在选为着陆点的这个平原上有无数个小小的陨石坑、有的直径只有一英尺。远处可以看到许多半径约为 5~50 英尺的陨石坑、一些山脊和一个远山。再远外就模糊得很,看不清楚。月球上的视界很狭窄,在各个方向上都只能看到 4 英里。

下午 10 点 51 分,阿姆斯特朗放掉了登月舱内的空气,打开舱门闯入了真空世界。他小心翼翼地走下舷梯,顺便取下了装在登月舱外面的电视摄象机护罩,于是地球上的观众便看到了本文开始时的那一激动人心的场面。人类的足迹首次踏上了另一个星球的盛况,国外曾作过这样的报道:

“  1969 年 7 月 20 日美国东部夏令时间下午 10 点 51 分,‘阿波罗

11  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爬出舱门,在五米高的小平台上呆了几分钟,然后他伸出左脚,慢慢地走下扶梯,在每一级上稍微停一下,以使身体能够适应 1/6 的月球重力环境。他走完 9 级扶梯共花了 3 分钟。  在 11 时 7 分。他用左脚疑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月面  接着他鼓起勇气把右脚也站到月面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阿波罗计划遇到外星人了吗 计划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全文共 1788 字

+ 加入清单

阿波罗计划是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实行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期间总共六次登月成功,据说参与此次登月计划的人数超过了30万,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阿波罗计划一直存在许多争议和秘密,有人指出此计划的真正目的并非只是为了完成登月,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对于天文爱好者来说,他们十分关心在登月期间,有没有发现外星生物,如果有的话可就太振奋人心了。汤普金斯的观点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探索月球,探索太空是一个新兴的话题。面对已经先行一步的苏联,美国自然不甘落后。这个时候,许多公司都参与到支持登月的计划里来,TRW,也就是如今著名的天合集团,正是其中一个主力,为美国宇航业做出了不少贡献。而这位汤普斯金先生就声称自己正是这方面的一个负责人,知道其中许多秘密。

前几年,他就出版了一本名为《Selected ByExtraterrrstrials》的书。在书中,他揭露了上世纪为期十一年之久的阿波罗计划的本质。据他所言,阿波罗计划只是美国政府进入太空的一小步,他们真正的目的是打算在太空建造军事基地,而月球就是其中一个据点。阿波罗计划正是为建立太空军事基地探路的。

除此之外,他还声称,这个计划没多久就搁浅了。原因无它,正是因为在登月的过程中,宇航员们碰上了不明飞行物,并且发现了疑似外星人留下的痕迹。就这样,新星计划不了了之。

那么其中的具体情况是如何的呢?阿波罗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又发现了什么呢?阿波罗计划

阿波罗,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传说他保护着人类的文明,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美国以“阿波罗”来命名这次登月计划,其中的美好寓意以及征服太空的雄心壮志不言而喻。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美苏关系紧张的时刻,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争霸从未停止过。1961年,苏联的尤里·加加林乘坐载人航天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了古往今来第一个踏出地球,亲眼见到浩瀚宇宙的人。对此,美国可谓是深受刺激,发誓要在这个领域与苏联争个高低。

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谨慎思量后做出了明确指示:在1970年之前,美国一定要出现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就这样,美国人的登月计划如火如荼地展开了,除了政府提供的帮助以外,大批企业也参与其中,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原料等等。

终于,在经过多次试验与测试后,阿波罗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升天,月球上出现了人类的身影,也留下了人类的足迹。宇航员们采集了月球上的土壤等物回地球,与此同时,在整个计划过程中,探测器也拍下了许多月球的照片,而其中有一些照片显得十分神秘。匪夷所思的图片

在阿波罗计划中拍摄的这几张照片显得格外奇怪,这也是汤普金斯提出开头观点的原因之一。接下来,就让咱们来具体看看这几张照片。

第一张图片看起来很正常,但是在其左上角有一个近似于圆形的不明发光物体,在黑暗的宇宙中显得格外诡异。

第二张图片,这应该是在月球表面,原本暗淡凹凸不平的月球上有一个白色并且明亮的光点,这一幕确实不太符合常理。

第三张图片,黑暗的宇宙大幕中有四个非常明显的光点,疑似不明飞行物。

第四张图片,原本应该荒芜一物的月球表面上居然有一个斜斜立着的杆状物体。

第五张图片中中部靠右的地方,有一个明显的悬浮起来的不明物体,其下方还有映照的影子。

第六张图片就更奇怪了,一道亮白色的光柱从地表射出,这光线究竟是什么呢?

这一组图片着实奇怪,不明的发光物体,悬浮地表的不明物体,白色的光柱等等都不像应该出现在月球上的东西。汤普金斯据此,认为这些东西就是外星人来过月球痕迹,并声称在探月过程,宇航员正面遇见了外星人。也因此,新星计划被搁置。

在笔者看来,这个说法未免太过荒唐。

这些图片只不过是探测器拍到的数十万计照片中十分微不足道的一点点,用这么微小的论据来推论实在不太可靠。其次,怎么确定这些东西就一定是外星人留下的呢?外星人干嘛在一个荒芜贫瘠的月球留下这些东西呢?再者,这些照片中的光点也有可能是拍摄角度造成的光晕一类的问题,并不一定就真实存在。

除此之外,如果宇航员真的碰到了外星人,他们是怎么有惊无险地回到地球上的?对此观点可以提出的质疑简直是数不胜数。在没有大量并且可靠的试验验证的情况下,贸然说这些不明物体是外星人的足迹实在太不妥当,不免有哗众取宠的嫌疑。

这个世界上确实还有很多我们无法解释的事,地球之外的宇宙也可能确实存在着另外的生命,但事实究竟如何,还等着咱们的进一步研究与探索,而不是凭一丁点所谓的证据就信口开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阿波罗登月探险计划是怎样实现的

全文共 2857 字

+ 加入清单

迄今为止,阿波罗登月是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最富传奇性的人类对太空的探险行动。早在 1957 年就开始设想阿波罗登月计划,经过若干年科学、技术和财政支持的多方面综合论证,1961 年 5 月 25 日,美国正式宣布实施该项计划。历时 10 年多时间,于 1972 年 12 月底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参加阿波罗登月计划的,除美国航空航天局宇航中心外,先后有 120 所高等学校、 20 000 家工厂、400 多万人,耗去资金 250 亿美元。

在执行阿波罗登月计划的 10 年时间里,共进行了 17 次飞行试验,包括 6 次无人亚轨道和地球轨道飞行、1 次载人地球轨道飞行、3 次载人月球轨道飞行、7 次载人登月飞行(其中 6 次成功,1 次失败)。

阿波罗重 50 吨、高 25 米,装在高 85 米的土星 V 运载火箭上,合成高度达 110 米,相当于一座 36 层现代化大楼的高度。飞船由 3 部分组成。指挥舱高 3.6 米,最宽处近 4 米,约有一辆旅行车大小;服务舱长 7.3 米,内装飞船主要发动机、电源、水、氧以及仪器设备;登月舱高 6.9 米,直径 9.2 米,重约 16 吨,分上升和下降舱段两部分。土星 V 火箭由三级组成。第一级火箭工作 2.5 分钟,可使飞船速度达每秒 2.7 公里。飞船飞到离地 60 公里高度时,第一级火箭脱落后坠入海洋中。接着第二级点火,第二级火箭点火后工作约 6 分钟,飞船速度可达每秒 6.8 公里,当飞行高度达 180 公里时,第二级火箭脱落,第三级火箭接着点火,工作约 2 分钟,即起飞后 12 分钟,飞船速度达到每秒 7.9 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进入地球轨道后,第三级火箭再启动工作约 5 分钟,使飞船达到每秒 10.9 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这时飞船逸出地球飞往月球。若干小时后,飞船与第三级火箭脱离,靠惯性飞行约 3 天进入月球轨道。当飞船飞至距地球约 32 万公里时,它受地球和月球的引力正好抵消,速度降到最低。在这之后月球的引力影响逐渐增加,当飞船速度增至每秒 12.2 公里时,制动火箭降低速度,进入月球轨道。由于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原因,月球从飞船发射时的位置转过约 30 多度。飞船进入月球轨道后,2 名准备登月的航天员从指挥舱进入登月舱。登月舱与指挥舱脱离并开动下降发动机。离月面 20.4 公里时,用自动控制降落器控制降落;离月面 2 公里时,进行盘旋,选择登月位置;在降落点上空 150 米时,以每秒 0.9 米的速度下降,在月球的探险活动结束后,航天员再爬上登月舱准备返航。航天员控制推力 1.6 吨的上升发动机点火,使上升舱段以下降舱段作发射台发射起飞,飞行 4 分钟进入 16~83 公里的月球轨道,逐步接近指挥舱并最后完成和它的对接。航天员进入指挥舱后,抛掉登月舱,并开动服务舱发动机使飞船获每秒 2.4 公里的速度,脱离月球轨道,开始返回地球。离地球约 640 公里时,

开制动发动机,离开轨道,飞向溅落区,抛掉服务舱,进入稀薄大气层,在南太平洋上溅落,由航空母舰上的直升飞机进行搜索打捞工作。

1969 年 7 月 16 日,载着 3 名航天员的阿波罗 11 号载人飞船,史无前例地启程飞往月球,开始执行人类首次对月球的冒险探测行动。经过长途跋涉,飞行约 38 万公里的距离,5 天后的 7 月 21 日,阿波罗 11 号终于飞抵月球轨道。人类的两位使者,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及其同伴奥德林要进入登月舱,开始驾驶登月舱进行登月下降。另一名航天员则驾驶指挥舱继续绕月球轨道飞行,在进行科学考察的同时,和登月舱的同事保持通讯联系,一旦登月活动发生意外或危险,负责救援。好在一切顺利,登月舱在月球的静海着陆。指令长阿姆斯特朗首先爬出舱门,站在 5 米高的小平台上,面对这陌生、荒凉和神秘的月球,举目四望片刻。不知他此时此刻怀着怎样的心情,他先伸出左脚,一步一步地爬下扶梯。这时全世界数亿人围坐电视机前观看了这一轰动全球的登月创举。只见阿姆斯特朗的左脚小心翼翼地首先触及月面,而右脚还停留在登月舱上。当他发现左脚陷入月面很少后,才鼓起勇气将右脚也踩上月面。就这样,阿姆斯特朗作为地球人类的使者,首先登上了月球表面。随后同伴奥德林也踏上了月球,为纪念这伟大的有意义的探险行动,两位使者在月球上安放了一块金属纪念牌,上刻“1969 年 7 月,地球人在月球首次着陆处,我们为人类和平来到这里”。他们在月面停留 21 小时 18 分钟,进行了一系列实地月球考察,然后带上采集的月球土壤和月岩标本,启程返航。他们搬动登月舱的控制器,炸开爆炸螺栓,使上升发动机点火,起飞升入月空,登月舱进入月球轨道,航天员从登月舱顶端的光学观察窗可以在对接时观察指挥舱,用调节高度和方向的小型变轨发动机调节飞行轨道,使其逐渐接近指挥舱。然后通过仪器使登月舱对准指挥舱,以每秒 7.6 厘米的速度实施并完成对接。两位航天员带着月球样品及其他物件,费力地爬过连结通道,回到指挥舱和指挥舱驾驶员会合,然后抛掉登月舱,使它撞击在月球上并进行一次月震试验。启动服务舱发动机,飞船获得每秒 2.4 公里速度后,逸出月球轨道,正式进入返回地球航程。7 月 24 日,飞船安全溅落在南太平洋上,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登月探险任务。

阿波罗登月飞行共进行 7 次,参加的航天员共 21 人,其中有 12 人登上月球。登月航天员的平均年龄 40 岁左右。其他几次登月飞行的时间是:阿波罗 12 号的飞行是从 1969 年 11 月 14 日至 24 日,在月球的风暴海降落;13号的飞行从 1970 年 4 月 11 日至 17 日,因故障中途返航,未能登月;14 号的飞行从 1971 年 1 月 31 日至 2 月 9 日,在月球的薄拉莫勒地区降落;15 号的飞行从 1971 年 7 月 26 日至 8 月 7 日,在月球的亚平宁山哈得利峡谷降落; 16 号的飞行从 1972 年 4 月 16 日至 27 日,在月球的迪卡尔高地降落;17 号的飞行从 1972 年 12 月 6 日至 19 日,在月球的曹拉斯利特罗山脉降落,它历时 12 天又 14 小时,为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

阿波罗登月,除考察外,还在月球上建立了核动力科学站;驾驶月球车进行活动;采集的月岩月土标本达 400 千克,都带回地球做进一步科学分析。

阿波罗登月的成功,无疑具有伟大的科学和技术意义,因为它是人类第一次离开地球而到达别的天体,是人类向太空渗透的新里程碑,是一次飞跃。在人类向太空继续渗透、探索宇宙的奥秘时,月球还将成为桥头堡。登月的成功,也为人类开拓新的疆域,开发利用月球创造了条件。

阿波罗登月计划完成之后,美国决定在以后的几十年内不再进行。这样,

为登月飞行研制的精良技术设备,其中包括土星运载工具、飞船和许多实验设备就不再需要了,这一事件曾引起各种议论。至于美国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则是一个谜。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阿波罗计划带回的382千克样本,让科学家发现了什么

全文共 4072 字

+ 加入清单

在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阿波罗15号带回地球的一块月球岩石被保存了下来。这也是最大的一块,编号为15556。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壮和巴兹·奥德林离开了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首次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的足迹。1969年至1972年间,美国宇航局成功地完成了六次登月任务,不仅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而且为天体研究提供了无尽的财富。

在阿波罗计划期间,宇航员从月球带回了大量岩石样本,重382公斤。在过去的59年里,美国已经向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145名科学家发送了月球岩石样本。经过对这些样本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的发现极具颠覆性,可能会彻底改写月球甚至太阳系行星的进化史。

关于阿波罗计划,最令人兴奋的是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了脚印。但是在科学领域,它最大的贡献在于来自月球的岩石。长途航行的宇航员收集了大量不同的样本,并把它们带回地球。总共收集了382公斤的样本,包括岩石和月球土壤(月球表面的一层厚厚的物质,由破碎的岩石和灰尘组成)。称这些样品为珍宝并不过分。通过在实验室研究月球样品,我们建立了现代行星科学,这也为理解各种行星的地质演化过程提供了深刻的见解。

瑞安·齐格勒是美国宇航局阿波罗计划的样本主任。他说,在过去的50年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收到了3190份研究特殊月球样本的申请,至少有来自15个国家的500多名科学家参与其中。他还说,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分发了5万多个特殊的月球样本,不同领域的145名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8000多个月球样本,涵盖天文学、生物学、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医学和地质学。

最重要的是,这些来自月球的岩石完全改变了我们对三个主要问题的理解:月球表面的性质、月球的起源和太阳系的演化。

管理员从不锈钢储物柜的气闸中转移阿波罗15号样品。管理员从不锈钢储物柜的气闸中转移阿波罗15号样品。

40亿年

在将登月舱和宇航员送上月球之前,我们对这颗天然卫星的理解主要是基于推测,因为它只停留在地球表面,严重限制了人们对月球的观察。

先前的研究已经证明,月球表面布满环形山应该是非常古老的,因为形成这么多环形山需要数十亿年的时间。当我们到达月球时,这也得到证实。当月球的岩石样本被带回地球时,地球化学家(如果行星化学家专注于研究系外行星的化学组成特征的话)分析了样本的同位素组成(同位素会在一段固定的时间内衰变,这一点科学家们很清楚)。结果显示,来自月球的样本比地球上大多数岩石都要古老,年龄从30亿年到45亿年不等。

后来,行星科学家建立了一套非常有用的模型,可以影响随后与月球或其他行星相关的研究。他们计算了阿波罗11号着陆点附近撞击坑的数量,并用这些数据来匹配相应地点的月球岩石年龄。匹配完成后,该模型可以确定月球表面撞击坑的形成速度。从阿波罗带回的样本就像地质领域中的罗塞塔石碑,建立了陨石坑数量和月球年龄之间的联系。现在,科学家可以在不到达现场的情况下估计月球(甚至其他行星)上任何位置的年龄。

在月球上收集的样本中,最老的一个与月球的年龄基本相似,大约有45亿年。由于板块构造存在于地球上,导致地壳不断循环,地球上的大多数岩石都比40亿年前年轻得多,而月球上不存在板块构造。因此,我们可以透过月球看豹,看到早期太阳系的古老岩石,甚至早期地球的岩石。在今年3月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分析了从阿波罗14号带回的角砾岩样本,发现其中一个可能根本不属于月球。相反,这可能是40亿年前第一颗从地球飞出并意外降落在月球表面的陨石。几十亿年后,宇航员艾伦·谢泼德把它捡起来,带回了家。

月亮的起源

在阿波罗计划之前,科学家们对月球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辩论。当然,争论的焦点还包括其他行星的卫星是如何形成的。也许地球捕获了另一颗太近的恒星。也许在它形成之初,地球的旋转速度太高,有一小块被抛出并与主体分离。也许地球和月球是同时形成的,并且都出生在“原行星盘”中,这个盘产生了太阳系中的所有行星。然而,在阿波罗计划之后,我们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

阿波罗15号带回的样本15415被称为“起源石”,它帮助科学家提出关于月球起源的重要理论。

目前,描述月球起源的最流行的理论叫做大碰撞假说。这个假设是基于阿波罗计划期间收集的证据。据信,大约45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地球解体,部分地壳和地幔被喷射到太空。这个假想的星球叫做“忒伊亚”。最后,喷射出的物质和特伊亚的残余物混合在一起,合并成一颗恒星,冷却后形成了今天的月亮。

除了来自阿波罗岩石样本的大量证据外,还有许多个月的表面测试来支持这一推测。这些包括:

铁:月球上的铁缺乏非常严重。当时,阿波罗已经在月球表面进行了行星物理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类地行星相比,月球的内核体积非常小,仅占总半径的25%。这也意味着月球内核缺乏铁。也许,在大碰撞的时候,地球已经形成了一个铁芯,只在月球上留下了少量的铁。

干燥:月球上的样本非常干燥,几乎所有的挥发物都被去除了。易挥发是指低沸点元素或分子容易挥发,如水,二氧化碳,氮气和氢气。为了解释这一现象,一些科学家认为,大碰撞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和热量,将挥发从月球分离出来。

岩浆海洋:来自月球的样本使科学家们提出了大量有影响的假说,包括岩浆海洋假说,该假说认为月球早期被岩浆海洋覆盖。阿波罗11号的样本显示,月球高地(表面明亮的高海拔地区,而不是黑暗和下沉的月球海域)含有大量斜长石矿物,这些矿物可能是在大规模岩石融化中形成的。因为斜长石更轻,在熔体冷却过程中可以浮在顶部。月球探测器在其他地区也发现了这种岩石,所以它们在月球高地可能很常见。这可能表明当时岩浆层覆盖了月球的大部分表面,甚至可能完全覆盖。

然而,大碰撞假说由于一种新证据的出现而变得更加复杂,这种新证据也来自阿波罗收集的样本,它表明月球上各种同位素的组成非常特殊。在2001年和2012年,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叫做“激光氟化”的方法,发现地球和月球上钛和氧的同位素组成几乎相同。如果月球只是木卫一和地球的混合物,为什么它的同位素组成与地球相同?新的证据激发了新的想法。行星科学家西蒙·洛克和莎拉·斯图尔特在本期的另一篇文章《月亮的起源:岩石蒸汽中的重生》中描述了他们的“恒星合并”模型

颠覆太阳系

研究月球得出的结论也可以延伸到其他星球。也许其中最重要的是太阳系演化的尼斯模型(在法国尼斯提出,因此得名)。根据这个模型,太阳系外的大行星在形成的早期彼此非常接近。数亿年后,它们的轨道变得如此不稳定,以至于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迅速向外扩展,并移动到它们当前的轨道位置。它们也离太阳越来越远。在移动到当前位置后,这些巨大的行星变得更加靠近太阳系外侧的柯伊伯带。结果,他们将这一区域的物质向内拉,导致陨石与太阳系的行星和卫星相撞,造成整个太阳系的混乱。

这个模型听起来可能有些牵强,但它优雅地解释了我们在宇宙中观察到的一系列现象。例如,通过测定阿波罗样本的年代和分析陨石坑的细节,科学家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现象。当月球在7亿年前形成时,陨石对太阳系行星的灾难性撞击达到了顶峰,这也被称为“晚期大轰炸”。起初,科学家找不到简单的解释。很难解释为什么这一时期的影响达到了顶峰。尼斯的模型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它预测的混沌碰撞周期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除了告诉我们太阳系的演化,来自月球的样本也能帮助科学家研究行星表面的化学变化。“空间风化”是指在没有大气的情况下天体的物理和化学风化。在仔细分析了阿波罗计划的月球土壤样本后,科学家发现月球土壤由水泥、熔融玻璃和微粒撞击形成的矿物碎片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泥可以占到成熟月壤成分的60%到70%。有一种微型金属铁球,也是太空风化的产物,叫做纳米铁。它可以聚集在月球土壤的外层,使表面变暗。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有许多因素可以导致太空风化,包括太阳辐射、温度的大幅波动和微陨石的持续轰击。

对于未来的样本

现在,月球研究迎来了另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就在今年,储存在美国的所有月球样本都将被公开,其中一些样本自50年前收集以来一直没有被启封。当阿波罗艰难地带回从月球上采集的岩石样本时,美国宇航局特意决定将其中一些密封起来,等待科学技术超越阿波罗时代,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研究。

今年3月,阿波罗新一代样本分析项目(ANGSA)挑选了9个研究小组,并分配给他们从阿波罗15号、16号和17号上采集的样本,这些样本之前一直处于真空密封状态。研究“新”月球样本可能是一个全新的机会,让我们发现更多的基础理论,进一步了解自然卫星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阿波罗15号、16号和17号任务中收集的五个样本

虽然我们已经从阿波罗带回的样本和月球表面测试中获得了很多信息,但新打开的样本仍将为我们提供罕见的信息。当然,我们也急需更多的样品。例如,我们没有月球远端、极地或月球深部的样本。我个人特别想要两个样本,一个来自月球南极的艾肯盆地,另一个来自极地火山口的冰。南极洲的艾肯盆地被认为是月球上最大的撞击盆地,也是太阳系最大的撞击盆地之一。盆地内部可能包含来自地壳甚至下个月地幔的物质。研究南极洲的艾肯盆地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巨型盆地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行星体的表面和内部结构。如果将来极地的冰样本能带回地球,它不仅能告诉我们水的来源和年龄,还能让我们知道地球上的水来自哪里。

无论是通过载人飞行还是机器人,将来都有可能实现月球样本的愿望清单。至于哪个方案更好,行星科学家还没有达成共识。具体来说,一些科学家认为机器人比载人任务更便宜、更安全、更可持续。另一方面,人类比机器人更聪明,可以选择更多种类的更具地质意义的样本,阿波罗计划带回的样本就证明了这一点。

阿波罗计划代表了一项独特的成就,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太阳系的看法。在庆祝人类大跃进50周年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自从1972年12月14日阿波罗17号任务完成以来,没有人踏上过另一个星球。作为一名受到这一使命鼓舞的科学家,我希望尽最大努力为我们这一代创造阿波罗时刻:在月球上再次看到人类,并带着智慧、坚定的信念和好奇心探索所有未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