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为什么攻打高句丽通用20篇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简称叙利亚,1946年4月7日独立,地理上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属于中东国家,首都大马士革。叙国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同黎巴嫩和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2013年8月21日,在叙利亚政府军与反对派的斗争中有一方使用化学武器,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美国总统奥巴马8月31日宣布,他已经决定对叙利亚动武,但只有征得国会同意才会开打。即使没有国会授权,他依然可以下令对叙利亚动武,但鉴于目前形势,他欢迎各界展开讨论。

浏览

2087

文章

34

篇1:晋南永游击大队攻打国民党大罗溪乡公所战斗旧址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晋南游击大队攻打国民党大罗溪乡公所战斗旧址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晋南永游击大队攻打国民党大罗溪乡公所战斗旧址,即黄氏大宗祠,位于洛江区罗溪镇双溪村东头崎。

1949年6月下旬,晋南永游击大队大队长林萱率100多名游击队员,兵分两路,直奔大罗溪,攻打设在双溪村东头崎黄氏宗祠的国民党乡公所。时任乡长张器闻风率员潜逃,游击大队占领乡公所,随即焚烧乡公所的所有一切公文、户籍及粮食清册,并向群众进行了短暂的形势宣传。

晋南永游击大队攻打国民党大罗溪乡公所战斗旧址黄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为二进五开间歇山式结构,红瓦大坡屋顶,飞檐翘脊,出砖入石,外有盘龙石柱、石鼓、石狮,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晋南永游击大队攻打国民党大罗溪乡公所战斗旧址黄氏大宗祠于2010年9月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信息来源:洛江区委党史研究室

罗溪镇:1971年置罗溪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改镇。位于区境北部,距市区49公里。面积126平方公里,人口4.1万。泉(州)仙(游)、罗(溪)南(安)公路过境。辖双溪、前溪、后溪、三村、新东、垵内、建兴、三合、柏山、永生、翁山、东方、洪四、钟山、广桥、双合、大路脚1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红薯、小麦,盛产龙眼。传统产品有铜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为什么秦国首先要攻打韩国?

全文共 1303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做事,讲究三思后行,这一点在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要发起对另一个国家的战争,没有充足的准备当然不行,有了准备,还要有规划。秦始皇对六国发动战争期间,第一个开刀的就是邻居韩国。当时,与秦国接壤的并不是只有一个韩国,还有另外三个国家,但是为什么秦国会选择首先对韩国发起战争?

公元前230年,秦国将领内史腾,奉命突然率部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韩国被打得措手不及,无力抵抗。秦军一举攻克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俘获韩王安。

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

我们从地图上看,秦国与赵国、魏国、韩国、楚国同时接壤。为何秦始皇吞并六国之战,首先拿韩国开刀?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韩国的地理位置太微妙了,它不偏不倚,正好堵在秦国函谷关前面。这就尴尬了,相当于在秦国的大门口堵上了一块大石头。秦国军队要外出对六国进行友好访问,就不得不首先搬开这块大石头。

其实,早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就打算直接灭掉韩国。只不过,那时候还没有灭国这种先例,此举会引起六国的攻击。秦国虽然强大,但也无力同时与六国作战。所以,秦国就放弃了灭掉韩国的打算。到秦始皇时期,秦国国力大幅度增加,不再惧怕六国联手,攻取韩国就成了首要之举。

其次,拿韩国开刀,可以获取宝贵的战略资源。在战国七雄中,韩国地盘最小,实力最弱,可韩国拥有天下著名的铁矿。韩国依靠丰富的铁矿石,再加上精巧的制作工艺,从而制造出质量水平很高的武器,深受各国欢迎。

韩国制造的武器一是强弓劲弩,以至于有“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的说法,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二是刀剑,韩国刀剑“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那是相当厉害。秦国攻占韩国后,就可以利用韩国的战略资源,发动下一步统一之战。

再者,是出于远交近攻的战略考虑。秦国老早就有吞并六国的野心,但具体到操作上,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直没有提到战略的高度。直到谋士范雎给秦昭王献上一计。范雎劝告秦昭王放弃攻打较远的齐国的打算,改而进攻邻居魏国和韩国。这就是所谓的“远交近攻”。那么,秦国为何不攻打同样是邻居的赵国呢?

其实,在攻打韩国之前,秦国还真是与赵国展开了一场恶战。然而,赵国的实力比较强大,哪怕长平之战中被白起坑杀了40万士兵,还没有失去战斗力。在名将李牧的率领下,赵国军队甚至还能在肥之战和番吾之战中,两次大败秦军,歼灭秦军15万人。拿不下赵国这块硬骨头,秦始皇只好“捏软柿子”,转而进攻韩国。

最后,也是韩国自己作死。我们再翻开地图,发现韩国位于秦国、楚国、魏国、齐国之间,可谓四面受敌,历来就是“四战之地”,战争频繁。照说,在夹缝中生存,就应该夹起尾巴做人,搞好与邻居们的关系。可韩国倒好,常常扮演“见风使舵”的角色,反复无常。

这就是说,秦国强大,韩国就倒向秦国,做秦国的“跟屁虫”;楚国打了胜仗,又赶紧扑向楚国的怀抱。对,“朝秦暮楚”说的就是韩国。不仅如此,韩国还欺负比他更弱的国家。战国初期,韩国就灭掉了郑国。

基于此,韩国在战国七雄中人缘非常差,谁也不待见他们。于是,当秦国将领内史腾率领虎狼之师攻破韩国时,其余战国五雄,都作壁上观,无人施以援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诸葛亮病死后 司马懿为何没有趁机攻打蜀汉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病逝后,为何司马懿至死都不攻打蜀汉?

留下蜀国是为了有效制衡权力。司马懿给大家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并不是谋略,而是一直都会善于隐忍。司马懿出兵蜀国主要就是以防守为主,然后就可以去做一个被动反击的角色。

司马懿是一个很懂得隐藏的人,而且隐藏的很深,目的并不是封侯败将,而是希望能够得到整个天下。在当时的环境中,司马懿也同样会掌握军权,然而曹氏家族依然还是魏国第一,只要曹氏家族想要,那么司马家族,相信一定要拱手让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

在当时的众多将领中,也只有司马懿才能够有效的抵挡得住蜀国,换句话来说,只要蜀国依然还在,那么军权肯定还是在司马家族的手中。

司马懿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懂得隐忍之人,一直以来都会知道明哲保身,所以才能够成为最终的一个大赢家。

曹睿在位之时,一直对司马懿产生一种警戒之心,因为曹睿知道一个国家的君权本身就等同一个国家的,根本担心司马懿可能就会选择夺走曹氏江山。所以只有在争吵的时候,才可能会把军权放在司马懿的手中,所以司马懿就算想要攻打蜀国,也没有任何的能力,因为只有经过曹家的同意,才有机会去动用军队。

军权本身就是用来夺得权利,而并不是用来去攻克蜀汉。就算司马懿掌握军权,在这个朝堂上还是有很多的人会支持曹家,所以一旦自己选择出兵去攻打蜀汉,这等同于是老家后院失火,在此时也是远水近不了救火。

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基业很有可能就会毁于一旦,所以在此时司马懿怎么可能会这么做呢?这显然没有办法符合自己睿智的一幕。在经过一番分析之后,也能够明白司马懿为什么会选择这么做。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李庄东岳庙南溪农民暴动攻打李庄指挥部旧址

全文共 994 字

+ 加入清单

李庄东岳庙(南溪农民暴动攻打李庄指挥部旧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李庄东岳庙(翠屏区)

李庄东岳庙位于上河街李庄场镇之上首,座南向北,占地1200余平方米,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经嘉靖、万历年间重建。现东岳庙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由东岳正殿(岱宗殿)、玉皇楼、丙灵殿(祀黄从化)、关圣殿(关羽)、后殿和闫罗殿等组成,为砖、木、石结构。

东岳庙位于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上河街,距宜宾市中区19公里。

1928年4月7日,由中共宜宾党组织直接领导,以李庄、牟坪为中心举行了“南溪农民暴-动-”,在四川打响了“八·七”会议后对国民党-派的第一-。“南溪农民暴-动-”明确提出“打倒--污吏,打倒土豪劣绅,夺取武器弹药,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口号并作为行动纲领;成立“川南工农革命军”,制作“川南工农革命军”大旗两面,分送长江南北两岸参加农民暴-动-的队伍各一面;刻制“川南工农革命军总指挥部”图章。负责长江南岸的农民暴-动-和攻打李庄的指挥部就设在东岳庙。抗战时期(1940~1946),内迁的国立同济大学工学院即设于此。

东岳庙座南向北,占地1200余平方米,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经嘉靖、万历年间重建。现东岳庙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由大山门、丙灵殿、玉皇楼、关圣殿、十二殿等建筑组成。庙的山门右边,是一通碑,上刻“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学生苏兆南(中国台北)霍藻润(美国)立”。东岳庙现在的山门,是同济大学于2006年抗战胜利回迁六十周年之际,出资修复的,并在东岳庙前建设了李庄同济纪念广场。

东岳庙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李庄镇:“传承文化有功绩,工艺四绝堪称奇”,李庄古镇位于宜宾东郊长江南岸,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李庄距今已有1460年建镇史,是长江边上的千年古镇,依长江繁衍生息,形成了“江导岷山,流通楚泽,峰排桂岭,秀流仙源”的自然景观。这里气候宜人,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捷,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荟萃。李庄是一个文化和历史遗迹沉淀的古老的小镇,是一个诉说着抗战风云和沧桑的古老…… 李庄镇详细信息++李庄古镇旋螺殿栗峰山庄李庄祖师殿(中共南溪县委早期活动地和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李庄张家祠李庄禹王宫(慧光寺)李庄奎星阁麦天官府李庄王爷庙李庄观音堂李庄桓侯宫李庄南华宫李庄玉佛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听雪楼迦若恢复记忆,池小苔高梦非攻打听雪楼

全文共 1678 字

+ 加入清单

迦若终于恢复了自己原本属于青岚的记忆,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切,包括是如何来到明河身边的,而明河知道以后陷入了痛不欲生的悲哀之中,毕竟自己一直以来都在想尽办法让迦若不要恢复记忆,而且还做了那么多伤害别人的事情,迦若告诉她,自己要慢慢向她讨回沉沙谷的血债,这让明河崩溃,而另一边,高梦非黑化,和池小苔一同进攻听雪楼。

《听雪楼》热播,作为古装武侠剧,这部剧的布景,剧情以及演员的演技都很在线,无论是反派还是好人都很有特色。虽然刚开播的时候,很多书粉吐槽《听雪楼》的选角,觉得男女主很不符合原著,不过随着剧情的播出,大家也都慢慢改观,秦俊杰的演技有目共睹,而袁冰妍也给观众很大的惊喜,一步步逆袭,播出至今,剧情紧凑跌宕起伏。

这部剧开播以来,很让观众好奇的就是大师兄青岚了,前几集的沉沙谷之战,大师兄“牺牲”,之后就好多集没有出现,再后来竟成为了拜月教的大祭司迦若,跟明河的感情线也越发明显,要知道大师兄喜欢的一直都是阿靖,而他跟拜月教是死敌,灭谷之仇不共戴天,不知道大师兄恢复记忆之后会作何选择呢?

阿靖这个角色真的改变了很多,不似原著中的倔强不言,傲娇不语,她对萧忆情和青岚的感情很分明,丝毫没有三角恋的现象,她喜欢的就是萧忆情,而大师兄就是她的家人。阿靖三观超正,可能很多电视剧中,反派就是十恶不赦,但阿靖不会逼大师兄离开拜月教,只希望他不要恢复记忆,想起以前痛苦的往事,别的不求,只求他平平安安。

明河跟阿靖的这段对戏好评,她们都是最爱青岚的人,一个是爱情,一个是亲情。而爱一个人并不是非要得到他,而是想让他过得好,平平安安足矣。阿靖人设真的是越来越讨喜了,三观很正,不仅对感情划分的清晰,对大师兄的亲情也毫不掩饰,若是明河让他恢复记忆,那他一定会把大师兄带走,亲自守护在他身边,这样的阿靖简直太圈粉了。

袁冰妍这段拿捏的很好,虽然不舍,但还是希望大师兄平安幸福,而明河也很爱他,所以她可以很放心的把大师兄交给明河。这样的阿靖人设太舒服了,引起了观众的纷纷好评,从最开始的讨厌阿靖,到现在的夸奖,袁冰妍塑造的阿靖很成功。

虽然明河跟阿靖达成协议,但按照剧情的发展,大师兄肯定是会恢复记忆的,毫无疑问,他肯定会选择离开明河,毕竟沉沙谷的血债历历在目。

明河的饰演者是袁澧林,颜值在线,演技也很不错,这段的哭戏好评。其实从头到尾她对迦若的爱都很真诚,但感情中最大的忌讳就是欺骗,她用自己的欺骗让迦若留在她身边,但恢复记忆的迦若是青岚,是沉沙谷的大师兄,喜欢的人是阿靖,不知道迦若会作何选择?

其实看迦若的反应,他内心很纠结,明河照顾他这么多年,而现在他恢复记忆,挣扎又痛苦,灭谷之仇不能不报,而恩情也必须要还,可是感情用什么来还呢?怎么还?又还得清吗?

明河的这段哭戏真的好评,她虽然是拜月教的少主,但从小缺少爱,而青岚的出现,对她的好让她陷入爱河,一发不可收拾,还让人有点心疼。

虽然青岚是被明河所救,但他爱恨分明,不会把感情和爱情混为一谈,很正义。相比之下池小苔和高梦非这链各个反派就很让人反感了,池小苔这个角色很不讨喜,没担当还爱推卸责任,种种劣迹让人反感,最关键的是她因爱生恨,竟然还背叛听雪楼。信看过原著的书粉都有被石明烟支配的恐惧吧,不知道剧版会不会有所改动?

高梦非这个角色真的是一点点改变,从当初那个可爱正义的大师兄,一步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为了地位不择手段,当初沉沙谷的他至少勇敢,明是非,会毫不犹豫保护阿靖,可现在的他完全变了样子,甚至与阿靖为敌。

池小苔跟高梦非一起攻打听雪楼,真的对她无话可说了,仗着自己父亲而肆无忌惮消耗师兄对她的包容,最后肯定会自食其果。

秦俊杰饰演的萧忆情很经典,还原原著。而剧情播出到现在,他受的伤不尽其数,跟高梦非打架竟然还两败俱伤,幸亏最后阿靖及时赶到,不得不说阿靖对楼主真的好。

高梦非的人设算是正式崩塌了,而阿靖面对背叛者肯定也不会手下留情,不知道最后结局如何,拭目以待吧。

《听雪楼》开播以来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铺天盖地的吐槽,之后就是不断的好评,剧情确实很不错,而全剧的演员演技都很在线,不可多得的好剧,拭目以待之后的剧情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王爷在朝堂上攻打大臣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王爷堂上殴打军机大臣

这位王爷说的便是弘昼,也就是雍正皇帝的第五个儿子,至于他在朝堂之上殴打大臣的事件,还要从雍正的儿子,也就是乾隆继位之后开始说起了。

因为弘昼一直以来都对皇位没有兴趣,所以乾隆继位之后对他很是放心,将弘昼册封为亲王,并且让弘昼管理者八旗子弟的学习业务,这可以说是很轻松了,所以对于弘昼来说,每天的首要任务就是享受生活,既然不用处在权力的风波之中,那么肯定要好好地享受生活才有意义,所以弘昼也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每天花天酒地,但是也不做出格之事。

后来有一次在朝堂之上,他因为与一位大臣起了冲突,所以当堂殴打了大臣,事后他也知道肯定会被乾隆追究责任,所以便是提前写下了一首诗,大意就是我只在乎享受生活,无意于朝堂纷争,乾隆看了之后也是就这样放过了他,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朝堂大臣对此也是没法多言,所以弘昼就免于责难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柴荣为攻打后蜀是如何筹集军费的 曾下令全国禁用铜器

全文共 1599 字

+ 加入清单

柴荣野心非常大,他即位初期就制定了扫灭诸国,一统天下的计划。后来王朴向他提出先攻南唐再取后蜀,最后将燕云和北汉拿下的计划,这便是柴荣的一统大计。955年,柴荣派出向训、王景率领大军西征后蜀,不过当时后周军费紧张,为了筹集军资,柴荣决定对全国下令禁用铜器,全部上缴。此举虽然能让柴荣补充军费,但对于百姓来说无疑是一种掠取,虽然柴荣顺利将后蜀拿下,并且收复四州,也难免被人诟病。

高平之战是柴荣的立国之战,继承郭威皇权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这一场大战的胜利才真正建立了属于他自己的皇权威严。大战之前,柴荣对冯道等文臣说要效仿唐太宗,可能只是年轻人的豪情壮志。但是,一战成名之后,一匡天下,重建大帝国已然成为后周国策。

高平之战也暴露了后周军队的很多问题,柴荣决定整军经武,重构后周军事系统,当然这也是他打造自己军事力量的必要步骤。据宋初所修的《旧五代史》记载:

帝自高平之役,覩诸军未甚严整,遂有退却。至是命今上(赵匡胤)一概简阅,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因是有散员、散指挥使、内殿直、散都头、铁骑、控鹤之号。复命总戎者,自龙捷、虎捷以降,······选之,老弱赢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甲兵之盛,近代无比,且减冗食之费焉。

为了增强军事力量,柴荣大力招募“勇猛之士”补充军队,“诏诸道募山林亡命之徒有勇力者送于阙下,仍目之为强人。帝以趫捷勇猛之士多出于群盗中,故令所在招纳,有应命者,即贷其罪,以禁卫处之。”柴荣的扩军政策是唯军事主义的取向,招纳亡命之徒,宽宥罪犯的做法导致了很多乱象,甚至出现了“朝行杀夺,暮升军籍,仇人遇之不敢仰视”的事情。

后周国家快速军事化,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柴荣兼并天下的大周梦。高平大战之后,北汉得契丹支撑,恢复了在河东地区的统治,后周一时之间也难以攻灭北汉,北方局势重归稳定。后周下一步征讨的对象是割据巴蜀的孟氏后蜀政权。

原本割据于巴蜀的孟知祥后蜀政权一直是保境安民,并不介入域外纷争,中原王朝也无暇顾及这个偏居西南一隅的小国。但是,后晋灭于契丹之时,辽国大军南下,川陕一带形势不稳,后晋“秦州节度使何建以秦、成、阶三州入蜀,蜀人又取凤州”。如此一来,后蜀得到了死州之地,疆域与前蜀王氏政权几乎相同。

后汉及后周的郭威时代,北朝对后蜀政权都没有动作,主要原因还是中原局势不稳,四州之地成为柴荣在高平大战之后首先用兵的对象。《旧五代史》中说“秦、凤人户怨蜀之苛政,相次诣阙,乞举兵收复旧地”,这恐怕只是宋人对柴荣政权的溢美之词,相较于国家高度军事化的后周,后蜀的苛政又能到哪里去?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四月,柴荣下诏凤翔节度使王景与宣徽南院使向训发兵攻取四州。为了保证战争的经济和人力资源支撑,是月,柴荣下诏:“诸道府州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今后不得创造寺院兰若”,并“禁私变僧尼”。对于寺院僧尼的治理,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人力和经济资源。这一年,后周统治区域废寺院3336所,还俗僧尼多达61200人。

西征战线毕竟太长,后周军需供应不继,战事陷于僵局。时至七月,仍然没有进展,前线诸将要求罢兵。一心要求边功的柴荣怎么可能停战呢?雄心勃勃的皇帝派出了禁军新贵赵匡胤前往秦州前线视察战局,赵匡胤回奏称秦、凤诸州可取。

基于赵匡胤的判断,柴荣决定继续西征战事,擢王景兼西南面行营都招讨使,向训兼西南面行营都监。为了弥补战事经济资源不足,是年九月,柴荣下诏禁全国使用铜器,民间所有铜器全部“五十日内悉令输官”,交给政府用于铜钱铸造,“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处死,不及者论刑有差”。

从禁铜令来看,当时后周也确实陷入“钱荒”之中,柴荣此举不得不说是对民间的一种掠夺。这一年的闰九月,后周军队击败后蜀,秦、成、阶三州相继归附。十一月,周军最后攻克凤州,终于拿下四州之地。

西征战事持续逾半年,后周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最终的成功刺激了柴荣进一步征伐的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刘备死后,为什么诸葛亮一直不攻打东吴?

全文共 989 字

+ 加入清单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三国时期刘备是死在孙权手上的。他以为关羽复仇的名义进攻吴国,张飞的死名义上也能与吴国挂上关系,却被吴国所败,自己撤退白帝城,最终病逝。那么,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不与东吴为敌,反而想方设法与他们修好关系?而且相比之下,北伐比东征难多了,诸葛亮为何不肯攻打吴国呢?

自夷陵之战后,刘备重病不治,最终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从这一刻起,诸葛亮没有一刻忘记刘备光复汉室的遗愿。然而当时的蜀地并不太平,先有雍闿之乱,越嶲夷王高定紧随其后,同时叛乱,使得蜀汉内部忧患极深。毕竟攘外必先安内,于是诸葛亮先平定了蜀地内乱,随后南下平定南方蛮族叛乱,使蜀汉内部逐渐趋于稳定。终于在公元228年春时,诸葛亮出兵北伐,攻打曹魏。

而当时无论是曹魏还是东吴,都没有主动进攻蜀汉,因此诸葛亮北伐完全是他主动挑起的战事。要知道相比于曹魏,在蜀汉身旁的东吴似乎更容易进攻一些。毕竟东吴与蜀汉之间先有杀害关羽,夺取荆州之仇,后有刘备东征失败,最终身死白帝城的国仇,因此诸葛亮东征,更容易激起蜀汉民众同仇敌忾之心。再加上北方曹魏实力极强,兵多将广,想要一战而毕全功十分困难,而东吴的实力不如曹魏,对比北伐曹魏,东征孙吴似乎更容易一些。既然如此,为什么诸葛亮还是一直选择北伐,而不选择东征呢?

诸葛亮当时之所以选择北伐,而不是选择东征,主要还是因为一点,那就是出师有名。要知道刘备虽然从刘璋手中夺下了益州,与曹操对峙夺下了汉中,进而自立汉中王。后来曹丕废除汉献帝后登基称帝,建立魏国,刘备也紧随其后建立蜀汉,登基称帝,但刘备的这个帝王并不是正统的。

要知道即便是刘备要自立汉中王,依旧需要走一个手下大臣上表汉献帝这样名义上的流程,说明在当时刘备并不占据着大义与正统。后来刘备登基,号称续上汉祚,但同样也需要一个报仇复国的名头,而这个名头,就是北伐曹魏。

毕竟是曹丕取代了汉献帝登基称帝,而不是东吴的孙权取代了汉献帝,因此蜀汉当时的敌人就只能是曹魏,因此蜀汉北伐是出师有名的,但出兵东征则没有一点道理。毕竟当时诸葛亮如果放着报仇复国不干,反而要侵略他人国土,就会名不正言不顺。而北伐曹魏,不仅在政治上不会出错,而且还能继续与东吴联盟,因此蜀汉当时只能北伐。

笔者认为,诸葛亮当时如此做,也是为了以攻代守,为蜀汉争取一丝希望。虽说诸葛亮最终未能北伐成功,但也成功拖住了曹魏的发展,也算是另一种胜利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中长平之战时楚国为什么不乘虚攻打秦国?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历史上的长平之战,其实一直是一个谜团,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时的秦国实力并不是那么强,最后却可以完胜,其实,小编觉得这应该还是与当时的统治有关的,当时楚国的实力一般,可以最后却输了,在不得不说完全就是自己没有把握机会,小编看到有不少的人在问小编历史中长平之战楚国明明可以在趁着秦国空虚的时候攻打秦国,为什么没有行动呢?其实,小编也很好奇,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这个问题也算千古谜团了。其实,在秦赵在长平打得最惨烈的时候,楚国如果倾其所有,是完全有机会趁火打劫的,即使打不残秦国,肯定也会让秦半死。实际上,当时的秦并非没有担心这个问题。在和赵国苦战的时候,秦重点防备的两个国家。一个是魏国一个就是楚国,秦楚边界从始至终都保持想当的军事力量。另外一个很搞笑的是,秦赵激战长平是因为韩国而起。韩国是被秦国欺负的一方。可当赵国冲上去的时候,韩国反而成为秦国的小跟班。秦国防备魏楚,一步重要的棋就是韩国对这两个国家的制约。也许,这正是楚国忌惮而不敢动手的原因之一。

但是,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楚国统治集团集体的昏庸软弱,首先缺乏战略眼光,有一种隔岸观火的心态,等着秦赵两败俱伤,没意识到当时列国互相制衡的重要性。其次,楚国也好魏国也罢,确实被打怕了,整个楚国从上至下从文臣到武将都弥漫着对秦的恐惧。直到长平之后,身为重臣的黄歇才意识到秦的可怕,推动了楚魏练手支援邯郸。

当然,还有个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除了秦之外,列国集体性缺乏战略家。客观讲,哪怕是秦赵激战最惨的时候,以楚国的实力即使倾尽全力攻击秦国,楚国也必然要蒙受巨大的代价。楚国也必然要考虑一旦自身受损要防备其它国家的攻击。当时,如果有犀首或者苏秦这样的人物。即使列国不与楚国共同出兵,至少也可以让楚国没有后顾之忧,那么就可以为楚国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可惜的是,此时的关东诸国,有韩国这样为了苟活没有尊严的国家,也有魏国这样已经被秦吓破胆的国家,更有燕国这种喜欢趁火打劫的国家,还有齐国这种整天就祈祷列国倒霉的国家。所以,邯郸保卫战楚魏赵能够联手,已经是非常难得了,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秦灭六国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刘备攻打成都为什么没有选择庞统提供的上策?

全文共 2396 字

+ 加入清单

庞统与诸葛亮同在刘备手下,自然也会为刘备献计献策。当刘备准备去攻打成都的时候,庞统就曾经给刘备出了三个主意,这三条计策是不同的,庞统将它们分为上、中、下三策,顾名思义,自然是最好、一般、最差的计策。然而,刘备听完之后却选择的是中策,而不是最好的上策,这又是为什么呢?

上策是昼夜兼道,在刘璋猝不及防时,直取成都;中策是装作回荆州,将白水关守将杨怀、高沛骗来杀掉,夺取白水关,然后进兵成都;下策是退回到白帝城,和荆州结合起来,再想办法图川。刘备最终采取了庞统献上的中策。

刘备入川,留下诸葛亮协助关羽守荆州,让庞统跟随自己入川。应该说,这是除诸葛亮之外最大的信任了,实际情况也是,刘备入川后,大的军事行动都是和庞统商量。但是,既然庞统自己看来是上策的计谋,刘备为什么不采取,而是要采取中策呢?

上策太险,一旦不成会全军覆没

庞统的上策是:“暗中选派精锐兵马,日夜兼程从小路捷径奔袭成都。刘璋没有战略才能,又向来缺乏守备措施,我们大军突然到达,一举便可平定成都。”实行这个计策的关键点在于达到战役的突然性,在不被敌人觉察的情况下兵临城下,同时要一战解决问题。但实行这个计策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万一中途有个变故,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

首先是兵马问题,刘备本来兵马就不多,再要从中挑选出来一部分,能有多人兵马攻城?即便是刘璋这个人再无能,平常缺乏守备措施,这力量相差悬殊,列阵交战都没有任何胜算,何况是要攻城!再说了,刘璋好歹也是一方诸侯,总不能连一个忠勇之将也没有吧?其次是行军路线,直取成都要绕过白水、涪城、绵竹、雒城才能到达成都。要想绕开这条大道走捷径小道,一旦暴露行踪就会遭到攻击。至少,战役的突然性也就失去了。再就是一战解决问题,雒城离成都只有五十里,战役稍一迟延,必将遭到前后夹击。就刘备这点儿兵马,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必定是全军覆没,连一个退路都没有。如果是刘备亲自带兵前来,出现意外将无路可走。假如刘备留在葭萌,精兵已经分走,剩下些弱兵同样不是招架挨打吗?所以,刘备是要考虑风险的,这种冒险行为刘备不采纳应在情理之中。

虽然说打仗就要冒风险,过去不是有个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吗?但这两个战例都是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进行的,和刘备所处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项羽破釜沉舟,是诸侯都在避战,也就是等着章邯各个击破,而章邯一旦得到赵地,项羽等联军只能是被动挨打,失败的后果就是灭族。韩信的背水一战,走的是井陉口,本来就没有退路,还不如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刘备有退路,因为刘璋是要送他走。一旦开打,两人就撕破脸,不成功可真是进退无路了。

还有,两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也有所不同。庞统仅仅从战役层面来考虑问题,就是以最快的方式取得成都;而刘备是从战略层面考虑问题,既要夺取成都,还要考虑获取益州全境,将荆州和益州连成一体。所以,在庞统看来这是上策,在刘备这里并不一定就是上策。

中策最终实行,实际最为稳妥有利

庞统的中策是让刘备率领大军来到白水关,号称是要返回荆州,然后通知白水关守将前来作别。白水关守将是杨怀和高沛,两人本来就敬佩刘备的威名,建议打发刘备走的意见又是他们提出来的,听到刘备要走,心里必然高兴。这样一来,两人就会轻装前来,只要他们来,就将他们扣押,趁机收编他们的军队,进而兵发成都。刘备同意了这个中策。

刘备入川是得到刘璋手下张松和法正等人暗中支持的,张松暴露后,被刘璋杀掉。刘璋命令各关将领不要再把文书传送给刘备。刘备将白水关督军杨怀和守将高沛招来,以这个理由将他俩杀了。刘备进入关内,将守关将士的妻子儿女押做人质,趁机收编了这只部队,让黄忠和卓膺带领他们向成都进攻。在绵竹,督军李严又率领众将投降了刘备,刘备军力更加强大,很快来到了成都很近的雒城。在雒城,刘备围而不攻,一年后雒城破,刘备来到成都城下,十几天后刘璋出城投降。

实际上,刘备走这条路线最为有利,攻下白水关,刘备既得了地又得了兵,攻下绵竹,刘备同样是既得了城又得了兵。围困雒城一年,虽然时间长了一点,并不是刘备没有能力早一点攻下来,实际是刘备的一种策略,那就是让刘璋不能分兵,腾出时间给诸葛亮、张飞等人攻城略地。等到成都打下来,益州的大部分城池已经掌握在刘备手中了。可见,这条路线是既稳妥又获利最多。

其实下策之外还有下下策

庞统的下策是让刘备率军退回到白帝城,连接荆州积蓄势力,慢慢图谋杀回成都。实际上,这个下策也不是一无是处,白帝城也属于蜀地,来到这儿后,马上从荆州调兵掠城占地,同样能够得川。由于刘璋昏暗无能,北部又有一个张鲁要防,他很难做出一个防住刘备的战略计划。即便是真要出兵应战,益州内部大臣将领各怀鬼胎,也很难说那时候就不会出法正、李严,来一个像绵竹一样的临阵倒戈。而这样计策的实施,虽然是慢一点,倒也稳妥。所以说,这下策也有可取之处。

除了这上中下三策,庞统还暗示了另一种情况,这就是等待不作为,也可以称之为下下策。庞统的话是这样说的:“如果犹豫不决,长久滞留此地,就将深陷困境,于理是难以长久的。”庞统这话虽然有让刘备赶快决断的意思,但说的也是实情。当然,刘备是战略家,又是从无数阵仗中拼杀出来的人,是绝对不会犯这种错误的。

不管是上策还是中策,刘备用的都是庞统的计策,只不过是所处的位置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做出的选择也不同。这不像有些领导,一定要把下属的意见换一个说法,或者是换一个说法变成他自己的意见才来实行,一定要显得比别人高明。实际上,能用人的领导才是最高明的领导,也是最有才能的人。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刘备这个人好像没有多少本事,只不过是沾了皇叔名号的光,武靠着关羽、张飞的帮衬,文靠着诸葛亮的谋划,才让他有所成就。可真要回到史实当中看看,刘备还真不愧是天下枭雄,并不是浪得虚名。取成都用的虽然是庞统说的中策,可实行起来却是一种大框架大战略。也难怪他能在打下成都后短短时间内拥有益州全境,这就是一个主公和谋士的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商纣王为何要屡次出兵攻打东夷?等于间接给了周武王机会

全文共 1629 字

+ 加入清单

商纣王在位期间,曾多次出兵攻打东夷各个部落,虽然最后是将东夷击败,但自身也有一定损失,这也间接给了周武王伐纣的机会。当时商朝的最大对手就是周,为什么纣王还要不惜消耗国力来对付东夷呢?实际上纣王也有他出兵的理由,只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出兵东夷的举动加速了商朝的灭亡。当时朝内原本就内乱不断,王室地位已经岌岌可危,牧野之战成了压死纣王的最后一根稻草。

关于纣王亡国,历史上给出的解释很多,但有一点最为关键,即商朝数十万大军进攻东夷,内部极度空虚之际,周国突然发动战争,从而一举灭商。不管纣王多么荒淫,如果当时内部有足够精兵,武王焉敢伐纣?正因如此,不少学者认为商朝灭亡,根源在于常年征讨东夷。

《左传》: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史书记载“东夷叛之”,所以纣王常年攻打东夷。然而,如果了解纣王时期“国际形势”,就能清楚的看到,殷商最大敌人是周国,而且周国野心勃勃的想取而代之,东夷对殷商国家安全并不构成绝对威胁。

既然如此,为何纣王不打周国而打东夷?如果纣王重兵防备周国,或不停的攻打周国,估计就没有武王伐纣的传奇了,商朝自然也不会灭亡。其实,纣王心里有苦说不出,因为有必须要打东夷的原因,妇好墓出土的甲骨文,揭开了一千古之谜。

《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所谓东夷,是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与擅长射箭有关,具体包括今天的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势力一度极为强大,曾颠覆过夏朝政权。

从殷墟甲骨文来看,商朝与东夷几乎是杠上了,一直不停的攻打东夷。史书记载只有一个原因,即“东夷叛之”。然而,天下那么大,当时不愿臣服于殷商的“方国”有很多,为何殷商和纣王要执意攻打东夷呢?妇好墓出土的甲骨文,揭开了一千古之谜。

妇好是武丁妻子,能征善战,是中国一位女性统帅和民族英雄,在抗击雅利安人入侵过程中,为中华民族立下汗马功劳。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甲骨文显示,武丁多次命令妇好进攻东夷,其中就有“取玉”、“正(征)玉”的记载,而妇好墓中有大量玉石,学者研究发现很多就来自于南方。与此同时,在妇好墓中的贝,也是来自南方地区。

玉与贝,算是奢侈品,单单为了这两东西,殷商就一直发动对东夷战争,好像说不过去。其实,再结合史料记载和殷墟考古,纣王执意攻打东夷就真相大白了。

周朝《诗经·鲁颂》记载“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西周铭文中也有很多“孚”(俘)戎器、“孚(俘)金”,“孚(俘)吉金”的记载。

商朝之后,周朝依然不停攻打东夷。为啥,难道周朝也吃错药了? 其实,上文提到的各种“金”才是关键。

原来,商周炼制青铜需要铜、锡、铅等金属,这些矿产主要分布在东夷地区,不仅如此,玉石、作为钱币的贝壳、盐等大量战略物资,主要都是源于东夷地区。为了维持王朝运转,为了祭祀用的青铜礼器和军队的青铜兵器等,商周两朝就不得不攻打东夷。

殷墟考古也佐证了这一点。学者考古殷墟时发现,冶炼遗址都是铸铜作坊,而不是从矿石炼铜的炼铜作坊。集运节省运输的原因,炼铜作坊肯定就在矿产附近。因此,商周征讨东夷,是为了获取炼制好的粗铜,然后拿到殷商铸铜,所以不仅需要数十万大军征伐,而且还需要固定驻军确保炼铜基地安全。

正因如此,当周国“三分天下有其二”,对殷商威胁极大,甚至姬昌公然称王时,纣王无可奈何,只能极力安抚,周原遗址甲骨文中提到“衣王(殷王)田,至于帛,王(周文王)隹田”,纣王打猎到了帛地,周文王陪同,这一记录可见纣王对周国的忍耐。其实,不仅是忍耐,还有拉拢的意思。

纣王忍耐和拉拢周国的背后原因,就是为了攻打东夷,获取丰富的战略物资。然而,纣王没想到周国突然翻脸,趁纣王大军在外之机发动突袭,否则武王焉能一举灭商?可想而知的是,周国对纣王进行了战略欺骗,让纣王以为周国暂时不会造反,只是究竟如何成功欺骗,让纣王放心周国而征讨东夷,目前还没有考古发现。

另外,一直强大的东夷,经过夏商周的连续打击,到了春秋时期,吴国灭掉徐国,东夷人建立最后一个国家消亡,代表了东夷的消失,融入了华夏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攻打古邑乡公所战斗旧址

全文共 843 字

+ 加入清单

攻打古邑乡公所战斗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攻打古邑乡公所战斗旧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游洋镇游洋村桥头自然村。

经闽中支队司令部同意,古邑游击队于1949年4月上旬决定攻打古邑乡公所和开展破仓分粮斗争。游击队员分别深入梧椿、天马、金石、黄龙等村发动群众配合游击队的行动。4月11日,由中队长陈兰苑带领两支游击小分队,假装为过路的农民,三五成群集合在梧椿西林山上。傅德标派出几个游击队员在古邑乡公所对面的一座山上设立了观察哨,密切注视乡公所的动静。一切准备就绪,当天黄昏,第一小分队的游击队员向古邑乡公所挺进,路上呼喊口号,群众也呐喊助威,一起涌向乡公所。乡公所的伪职人员闻风而逃,游击队趁势攻下古邑乡公所。但驻在乡公所附近的古邑自卫队,凭借坚固的碉堡,向乡公所方向开-射击,游击队与自卫队展开激战,持续一个多小时。这时,吴国庆带领第二游击小分队赶来增援,自卫队顽抗之敌见势从后门撤出逃往山上。游击队乘胜追击,击伤自卫队多人,缴获-5支。攻打古邑乡公所和开展破仓分粮斗争取得全胜。

古邑乡公所被游击队攻克,自卫队又遭伏击,古邑谷仓粮食全部丢光,国民党仙游县政府将古邑乡长林振亚撤职。伪县长宋庆烈召开紧急防务会议,一方面派兵追回粮食,另一方面制订兴太地区的治安联防,设联防队,每个联防队90人,联防队长由古邑、鲤湖、浔阳等3个乡的乡长兼任。可见,袭击古邑乡公所给国民党-势力一个沉重打击。

攻打古邑乡公所战斗旧址为三层土木结构的三间厢民房,中间为大厅,左右两边的厢房,墙壁上还依稀可见当年的革命标语,占地面积120平方米,房屋较为破旧。

信息来源: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

游洋镇:仙游县辖镇。1961年建游洋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北部,面积177.1平方公里,人口3.4万。仙永公路与仙莆公路相交于此。辖游洋、梧椿、天马、龙山、沽山、里洋、桥光、五星、双峰、石里、河星、龙溪、兴山、石山、鲁头、霞峰、金石1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水果、竹木。乡镇企业有商贸、运输及饮食服务等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揭秘二战时期德国为什么不攻打土耳其

全文共 114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二战其实大家都知道的,全世界感觉真的是好多国家都参战了,这个欧洲地区更加感觉是没有一家落下的,但是这其中却有一家叫土耳其的落下了,土耳其本是非常厉害的一个国家了,也非常的有实力,当时的德国为什么不选择攻打这个国家呢?其实这个也是非常有说法的啊,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些问题继续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感兴趣的老哥一定别错过了!

首先从德国的二战时面对英国的极力反抗,“海狮计划”受阻,被无限期推迟,英国海军在欧洲大陆的辐射范围广,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当时的德国注重发展陆军,海军并不强大。因而短时间打败英国并不现实。这时候在德国看来,苏联经过“大清洗”,众多老一辈的军事将领被迫害,军事力量受到很很程度的损失,以及打下苏联可以获得大量的战略物资,比如五乌克兰的粮仓,高加索地区的油田,顿巴斯的煤矿。如果获得这些资源,就可以成倍地加强德国的持续作战能力,以应对将来有可能发生的对美英作战。在击败苏联之后,可以迅速和亚洲的日本汇合,打通亚欧大陆交通联系,彻底切断英国殖民地与本土的联系,彻底突破英国现实和美国潜在的封锁和包围。于是突然转对苏联发动攻击,正如德国的判断和发动战争的突然性,苏联节节败退。但是正如大家所知的,苏联借助战略纵深,和坚决的意志,还是抵挡住了德国的攻击,战争再一次陷入僵持。

我们再来看看土耳其,首先土耳其大部分位于小亚细亚半岛,扼守土耳其海霞,如果德国占领土耳其,就可以一路东进,战略上包围苏联,但是,现实中没那么容易。彼时土耳其是西亚第一大国,人口有2000万,而且由于是伊斯兰国家,凝聚力很强,如果遭到侵犯一定有其他伊斯兰国家帮助,德国如果草率入侵一定陷入泥潭。土耳其地形复杂,还有八九十万军队,正是由于土耳其基础设施差,公路都很少,德国的战术已经装甲部队很难在这崎岖的地形上前进,所以,希特勒最终放弃了对土耳其的进攻,

其次,土耳其和德国关系密切,没有出兵的理由。表面上,土耳其是中立国家,但是实际上和德国关系十分密切,源源不断地向德国提供各种能源物资,算是准盟友的位置。既然不占领就能有占领的好处,德国也不会费心去占领。还有,德国已经两面作战,深陷战争泥潭,兵力已经开始不足,自己的海军又很弱,盟友意大利的军队在北非失败,这一切使得德国不能够草率出兵。

至于一开始,德国也不可能首先把重点放在进攻土耳其身上,因为在德国看来,英国、苏联、美国这些大国才是主宰战争方向的国家,他不可能在这些国家的虎视眈眈下,去进攻一个实力不弱,无法完成闪电战的国家,那样结果只可能让其他大国渔翁得利。所以他必须打败英苏,这样他才能完成他的战略意图,到那时候土耳其这样的国家自然是手到擒来。但过高的战图意图和不利的战争现实,让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潭,此时也无法再抽身来打土耳其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代在攻城作战的时候 古人为何都是爬云梯不直接攻打城门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攻城战,为何宁愿冒险搭云梯,也不直接攻打城门

因为根本就不知道在这背后到底会有什么样的陷阱,要知道古代的城池非常的重要,会选择修建厚厚的城池,而且在上面也会有重兵把守,如果敌军一旦攻破,那么这就代表着整座城市早就已经被控制,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在这里其实也会设置瓮城。

瓮中捉鳖这一个现象早就已经逐渐的扩大,在这里也就会逐渐的放大,也会把所有的现象慢慢的扩大化。而如果古代的士兵们真的打算攻城略地,自然就会选择集中火力。一般在城池的内部全部都会选择修建一个城市,当敌军进入到其中时,这些将领们全部都会万箭齐发,那么这些敌军马上就会变成待宰羔羊。

古代的将士们在打仗的时候一般都会占领一个制高点,而这一个城池的制高点本身也就是在城墙之上。为了能够占据至高点,为了不让自己陷入到悲惨的境地,所以就会选择搭建云梯,另外还会有着一小股的力量,主要是针对城门,于是选择双管齐下,这才是一个比较保险的。

城墙中要说最弱的必然就是城门,所有修建城池的人全部都会发现,如果要保证这一个城池的安全,那么必然也就需要上安全锁,一旦有士兵进入,在此时也会启动第2个安全防线。第2道安全防线在此时也会把整个战争就这么推向高潮,所以成败全部都会在这一点。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如果获胜,这必然就可以直接决定这些失败者的生死,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会有效关系每一个人的生命财产利益,因此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全部都会做好一些万全的准备。在攻城略地之时,自然就会选择攻破城门,而城墙上也会有着各种不一样的将领。这些将领如果没有产出的话,也自然就会导致战争的结果会受到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曹操为何发兵徐州攻打陶谦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发兵徐州攻打陶谦是因为曹操和陶谦的恩怨由来已久,早在当时诸侯混战的时候,因为结盟的不同,陶谦就曾经主动攻打过曹操,而且徐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曹操也早就有了杀陶谦的心思,直到曹操的父亲曹嵩死在了陶谦的手中,两人之间的矛盾才彻底爆发出来,于是就发生了曹操攻打徐州,陶谦忧愁而死的故事。

曹操和陶谦早在之前就因为诸侯之间混战产生了仇怨,但是因为找不到好的借口,师出无名,所以曹操不好像陶谦出手,后来曹操的父亲曹嵩的死就成了一个炸药桶,彻底引爆了曹操和陶谦之间的仇恨。

扩展资料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曹操少年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迁济南相,奏免贪吏,禁断淫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攻打中国真的是因为鸦片吗?

全文共 1110 字

+ 加入清单

鸦片众所周知是一种毒品,吸食鸦片会让人产生依赖,在清朝时期英国为了攻入中国,打垮中国于是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当时的爱国人士林则徐为了警醒世人,在虎门进行大肆的硝烟,俗称虎门硝烟,英国趁机以此为由要清政府赔偿巨额白银。鸦片战争在后来也是一触即发。有很多的人在问小编,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攻打中国真的是为了鸦片吗?其实,不管有没有鸦片,英国都要攻打中国的,鸦片只是一个导火线而已。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一起来看看吧!

从领土上看,中国拥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本土面积仅次于沙俄,是世界第二大国家。不过当时的英国虽然本土面积没有中国大,但拥有辽阔的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印度等国家和地区都是英国的属地,英国殖民地面积遍及各大洲,国土面积比中国还大,比俄国都不遑多让,“日不落帝国”可不是白叫的。此外,英国几乎控制了世界上所有的海上通道和战略要地,控制着海上霸权,垄断着世界大部分海上贸易,势力遍及全球。用英国人的话来讲:芝加哥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连美国和俄国都是英国的原材料产地,英国的势力可见一斑。和英国比,中国完全没有什么优势。

从人口来看,英国本土人口1000多万,加上国外移民也不过两三千万。虽然英国人口数量不到中国的零头,但英国人口素质非常高,已经普及了小学,中学遍地都是,大学数量也不少,每年培育出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金融学家等等。而中国大部分是文盲,即使受过教育的士子读的也是四书五经,满脑子都是不实用的仁义道德、礼义廉耻。英国人在搞蒸汽机、轮船,在玩微积分和生物学,而中国在搞文字狱,在玩大刀长矛,连大一些的船都不许出海。一潭死水的中国怎么整的过朝气蓬勃、一日千里的英国。人才和科技的差距才是两国真正的差距。

从经济和工业上看,英国控制了全球大部分贸易,英国的工业产值占到了世界工业总产值的47%,生产和出口的是商品,是火枪、大炮这种高科技产品。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很大,但生产的都是茶叶、小麦、棉花等低附加值的农产品,中国的庞大经济是由农业人口堆积起来的。中国和英国的差距就像现在的非洲和我们的差距一样。

从军事上看,英国拥有庞大的商船队和世界第一的海军,陆军已经近代化,不仅武器装备先进,而且采用的是现代的训练和作战方式,英国的军事力量根本不是大清国能比的。英国能从遥远的欧洲把大规模兵力投送到远东,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都没有这种能力。大清海军在英国海军面前几乎和摆设一样,大清国的陆军也强不到哪去,英国靠拼刺刀就把八旗军打的屁滚尿流。当时中英两国已经有了代差,英国人领先中国一个时代,加上清政府腐朽自大,打不过英国一点不奇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为何老百姓帮忙带路,官员还赠送锦旗?

全文共 112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在清朝默念时期,朝廷腐败,老百姓们也是苦不堪言,同时也是清朝政府统治200多年里最为屈辱的时候。1900年庚子年吗,慈禧一改对义和团的态度,由最初的“剿灭”态度改成了“安抚”态度,因为慈禧想利用义和团与西方侵略者们进行豪赌一把。相比了解过近代历史的小伙伴们都知道结果如何了。慈禧是彻底的把西方列强搞火了,随之便成为了8国联军侵略中国,并且还攻占了北京城。

随着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进军天津,随后两万多人的联军便向着北京城进发了。在这样的危急关头,慈禧太后不仅没有去集合兵力全力抵抗,反倒是叫李鸿章跑去跟人家议和,妄想通过谈判的方式向侵略者求和,然而最终还是和谈失败了。1900年8月13日,八国联军已经贡献了通州,当天晚上俄国军队就已经到了北京城下。到了第二天,英国军队就已经攻破了广渠门,随即其他国家的军队也先后涌进了北京城内,北京宣告沦陷。

如果有小伙伴们看过当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时的老照片的话,相信肯定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事情,那就是在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老百姓不但不帮助朝廷军队的忙,反而是站在远处围观,似乎就是等着看联军是如何收拾朝廷军队的。等到联军进城后,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官员给联军送锦旗的情况,有人还主动为联军带路。面对这些外敌入侵,老百姓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与朝廷军队同仇敌忾,反而是在协助侵略者实施侵略,那么这是为何呢?

对于解答这个问题,小编就给大家将两个小故事吧,只要看完这两个小故事,小伙伴们肯定也就都明白了。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鲁国要攻打邹国,然而邹国被鲁国面前几乎毫无战斗力,被鲁国打的溃不成军,然而这时候邹国的老百姓却是幸灾乐祸,欢呼雀跃。当时邹穆公就想不通了,非常的生气,对着孟子说到:“这些老百姓实在是太可恶了,国家都要灭亡了,为何他们在欢呼雀跃,无动于衷?”然而孟子只是淡淡的说到:“庄稼在大丰收的时候你却玩弄职权,横征暴敛。遇到了灾年你却又守着粮仓不愿意放粮救灾,完全不顾及老百姓的死活。既然邹国只是你一个人的,那么国家要灭亡了,这根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呢?”

再说个故事,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的战船已经是突破了虎门要塞了,沿着珠江北上。当时珠江的岸边挤满了数以几十万计的老百姓观看战斗。据当年的一些英国战报中描述:中国的老百姓全部都用非常冷漠的神情注释着自己朝廷的舰队与外邦之间的战斗,只要当清朝的舰队被击沉后,两岸的老百姓就会像看马戏一样欢呼雀跃,回事唏嘘不已。当时智慧英国海军战斗的统帅巴夏对这样的情况感到非常的意外和不解,于是十分困惑的询问身边的中国商人为何会这样?然而这位中国商人也只是淡淡的说到:“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朝廷都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了,再这样的时候,老百姓当然也是漠然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刘伯温为何阻止朱元璋攻打日本?刘伯温是怎样劝阻朱元璋攻打日本的?

全文共 1513 字

+ 加入清单

朱元璋能够成为皇帝的经历,可也算得上是一段传奇故事了,原本只是一介平民的他,借助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一步一步从一个不起眼的农民,坐到了最终的至尊之位。明朝建立之后,他曾经因为日本对待明朝的态度问题,想要起兵攻打日本,然而都被刘伯温劝阻了,那么,为什么刘伯温要阻止朱元璋?他又是怎样对朱元璋说的,是如何阻止朱元璋的呢?

在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就开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了周边的番邦日本、高丽、安南、占城四国,目的有两个,第一就是告诉他们这几个国家的统治者,现在中国之地是大明当国,元朝已经完蛋了。让他们俯首称臣,将来磕头别磕错了人。第二就是去探查这些四夷有没有可能帮助元朝余孽。

使者去了这四个国家后,高丽,安南和占城都还不错,只有小日本出现情况了。当时日本处于南北朝时期,明朝使者以杨载为主使的使团见到的是南朝的怀良亲王。此人是后醍醐天皇的皇子,性格残暴,作战勇猛,反过来说就是个大老粗。

而朱元璋对于日本人十分蔑视,加之当时南北朝时期日本浪人都跑到中原王朝这当倭寇,让朱元璋十分不高兴。因此老朱的国书写的十分不客气。下面给大家摘录一段:

“圣旨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盗,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岂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图之。”

这段话大意就是,你们日本要么认我大明当宗主国,要么就整军备战等着挨揍。要是不知悔改,非要当倭寇,就等着我们杀过去吧!这段话说的非常不客气,怀良亲王本就是粗人,一怒之下把杨载给揍了,还杀了其他使者。

朱元璋得知这件事情后愤怒值爆棚,此时刘伯温出场,第一次劝朱元璋。他说此时国家初定,老百姓刚过安生日子。国力不足啊!况且兵凶战危,没有必胜的道理,如果重蹈元朝伐日本的覆辙,岂不是大损国力!朱元璋虽然生气,但是一代雄主,他并不蠢,明白现在不是伐日本的好时机,便忍了下来。

等到第二年,老朱再次写了国书给日本人。好死不死,还是南朝这个怀良亲王收到国书。也就是说老朱的国书一直没有送对人。更悲催的是,此次的使臣姓赵。怀良亲王认为这次的使臣是元朝赵良弼后人,非常生气,上来就要杀人。要不说小鬼子脑子有病呢!你先分出来谁是谁啊!

这个姓赵的使臣好一通解释后,怀良亲王才明白怎么回事,打开国书一看,是这么写的:

蠢尔倭夷,出没海滨为寇,已尝遣人往问,久而不答,朕疑王使之故扰我民。今中国奠安,猛将无用武之地,智士无所施其谋,二十年鏖战,精锐饱食,终日投石超距。方将整饬巨舟,致罚于尔邦,俄闻被寇者来归,始知前日之寇非王之意,乃命有司,暂停造舟之役。

怎么说呢,老朱还是不拿日本人当人。怀良亲王也修书一封,是这么答的:

臣闻陛下有兴战之策,小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竭力之兵,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岂肯跪涂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若君胜臣负,君亦不武;若臣胜君负,反贻小邦之羞。

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救黎庶之艰辛。年年进奉于上国,岁岁称臣为弱倭。今遣使臣答黑麻,敬诣丹墀。臣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具表以闻。

这段文字写的确实文采斐然,但是,我一直不明白,第一段怀良亲王还在吹嘘自己有何惧哉,怎么到第二段就惶恐,就稽首了呢?老朱接到这信后,再次炸毛。此时刘伯温又出现了,他并没有如第一次一样劝说朱元璋放弃,而是上书说西北不平,委婉的表示,现在咱们还是消停为上,日本人留给后人吧。

这就是刘伯温第二次劝朱元璋的过程。不过,网上有很多人认为,刘伯温如果不劝朱元璋,没准以老朱的能力,加上南北朝时期日本的分裂,还真能一战灭了日本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隋炀帝为何攻打不下高句丽

全文共 388 字

+ 加入清单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

隋炀帝当初野心勃勃对于对隋王朝不恭敬的高句丽非常看不顺眼,于是就决定让他们见识一下自己的厉害,带领着上百万大军去攻打高句丽,但是却迟迟攻打不下,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第1个重点原因就是决策错误,当初隋炀帝不让轻军独进,要互相配合,当敌人说要投降的时候就得停止进攻,可是战场上本就瞬息万变,高高丽的军队根本就不讲信用,他们看到自己快被打败了就赶紧投降,等到隋炀帝的军队不敢进攻的时候,他们又立刻反攻,不能一举歼灭这些敌人成为了隋炀帝的军队无法获胜的根本原因。

第2个原因是粮食保障和后勤远征军不到位,在古代打仗不像现在有很先进的后勤供应,能够跟得上战士们至少是不愁吃喝的,但是在古代兵马未动粮草一定要先行,粮食是最为重要的部队保障,可是后来隋炀帝的军队还没到目的地,粮食就被吃的差不多了。再加上后来将领之间出现矛盾频繁争吵,动不动就罢工,所以打不下高句丽也很正常。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是什么原因导致青年时期的努尔哈赤决心起兵攻打明朝?

全文共 150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努尔哈赤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努尔哈赤是当时厉害的一个人。在当时的明朝时期,还有很多的少数民族,比如当时的满族等,这些名族一直是明朝被攻打的对象,说到努尔哈赤为什么要下定决心攻打明朝呢?其实,这与当时努尔哈赤的父亲被杀害有关,当时的努尔哈赤年轻时期经历比较惨,幼年时努尔哈赤的母亲就死了。最后让努尔哈赤忍无可忍的是自己的父亲还有爷爷被害,关于努尔哈赤的相关介绍我们一起来看看!

清太祖努尔哈赤生于1559年,即明朝嘉靖三十八年。那时明朝建立了近二百年,经历过辉煌也巩固了政权,但在1644年却被努尔哈赤创建的大清所取代,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努尔哈赤下决心推翻明朝的呢?

努尔哈赤,满族人,满族的前身是女真,在明朝时女真分为四个分支,海西女真,建州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努尔哈赤属于建州女真。那时,明朝廷为统治辽东各个少数民族,对于蒙古,女真族等采取不同的政策,有打有压,有拉拢有诱惑,有瓦解有分化,当时因女真里的两个分支东海女真与黑龙江女真与明朝廷相距较远,居住又比较分散,对于明朝没有太大的威胁,明朝重点打击对象是蒙古与海西女真,而建州女真却在这样的环境下悄然壮大。

后来有人提出异议,说当时的辽东总兵李成梁虽然在辽东平定边疆很有功劳,其实,反过来说,努尔哈赤后来的崛起也是由李成梁的养虎为患造成的,或许这并不是名将李成梁的本意,但事实上真的就是在李成梁平定辽东的时候,努尔哈赤表面上与时任辽东总兵的李成梁关系非常密切,甚至结成亲戚关系,也有说当时努尔哈赤与总兵李成梁两家是非常熟悉非常了解的,但或许努尔哈赤正是利用了这样的关系,蒙蔽麻痹了身经百战的大明辽东总兵,也或者明朝当时集中精力打击蒙古,遏制海西女真的壮大而忽略了建州女真的成长,终于在努尔哈赤准备了三十六年后,有了与大明抗衡的条件。

但是,这种发展势态也是由于一些小因而引起的,凡事都是有因果关系的,或许一件大事的起因就是由于那么一点点看似不被人注意的小事,就象一座大厦都是从一小块砖头垒起的一样,努尔哈赤想推翻明朝的决心也是如此。

当时建州女真最强大的部落就是努尔哈赤外祖父王杲所在的部落,王杲曾做过明朝的建州右卫指挥使,而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则先后做过建州的左卫指挥使。 那时明朝正处于万历皇帝怠政时期,皇帝及朝廷官员思想涣散,中枢瘫痪,许多政策引起民众的不满,就是在这个时候王杲借口明朝廷断绝贡市,部众坐困为由,进犯当时的明朝重镇辽阳和沈阳,于是明朝就派兵清剿王杲所在的古勒寨,这一仗的结果是明军“毁其巢穴,斩首一千余级。”而王杲在乱中逃跑,后又被抓住施以“磔尸剖腹”,那个时候努尔哈赤已是十五六岁的少年。

王杲死后,他的儿子即努尔哈赤的舅舅阿台回到古勒寨接替父亲做了寨主,明朝又派人再一次来清剿,面对不利的局势,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就想从中劝解一下阿台投降,可是,明军却先是诱惑寨内人投降,后又杀尽寨内所有男女老幼,这一仗明军又斩杀二千多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而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就在其中。

当努尔哈赤得到这个噩耗,悲痛万分,他立刻前往明朝负责边民的官员处质问:因何杀了他的祖父和父亲?!明朝的官员则不置可否,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不是有意而为,纯属误会。然后归还了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的遗体,又给了努尔哈赤三十匹马等做为补偿,那一年努尔哈赤25岁。

两个亲人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明朝无辜杀害了,这个不共戴天的仇恨自此在努尔哈赤的心里就种下了,从此,努尔哈赤就成为女真人向明朝发起挑战摧毁明朝的第一人,也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1644年努尔哈赤创建的大清取代了大明,而努尔哈赤也就是清朝的第一任皇帝清太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