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为什么曹操的国号叫魏【汇总20篇】

浏览

3060

文章

685

篇1:陈宫是曹操的救命恩人,为何曹操最后会杀了他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陈宫是曹操救命恩人

这主要是因为两人之间本身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理想,有着不一样的目的,因此也没有办法走到一起。曹操选择这么做也是为了能够成全对方,虽然说选择杀掉对方,但是还是一直会惺惺相惜,这可能也是一个彼此成就的做法。

一、道不同,不相为谋

两人之间其实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曹操和陈宫在等待许久之后,就听到后院里面有磨刀的声音,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多疑的人,因此就决定先下手为强,把这一家八口全部都杀掉。但是在来到厨房之后就发现被绑的肥猪,这才知道原来决定是杀猪。才知道杀错人之后匆忙离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买酒回来的吕伯奢。还是会选择残忍的将其杀害,在这种情况下陈宫也会觉得有一些纳闷。曹操直接就说,自己并不是滥杀无辜,完全就是为了保全自己,因此这两人之间开始决裂。

二、是为了成全对方

吕布都已经被杀掉,作为大臣又怎么可以苟活于世上,当时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继续追随吕布。陈宫一直都被后世人成长认为这就是一个一心一意的人,始终至死不渝。其实曹操一直都会知道自己的救命恩人内心想要什么,因此直接就选择处决对方。

三、两人惺惺相惜

虽然曹操选择杀掉对方,但是却并没有苛刻过对方的母亲,还有老婆孩子。陈宫知道曹操为了面子,就算把自己杀掉,也不可能会为难自己的,妻子孩子,还有母亲,曹操也会知道对方的想法,因此也不愿意祸及他人。如果真的这么做的话,可能就会留下一些污点,因此这两人之间也算是惺惺相惜,算是彼此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为什么曹操和曹丕没有听从刘晔的计谋?

全文共 2170 字

+ 加入清单

刘晔,是汉末三国时期曹魏的一名谋士,他和刘备一样,都是汉室宗亲,但是他选择的路却和刘备完全不一样。他成为曹魏的谋士,多次给曹魏出谋划策,并且提出过很多很好的建议。但是,谋士再怎么说也只是臣子,一切的决定权还是在主君的手里,刘晔提出的计谋再好,主君不予实施,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实上,曹操曹丕都曾经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以至于最终自己错过了非常好的机会,那么,为什么他们没有听从呢?

一、13岁时一鸣惊人。他叫刘晔,跟刘备一样都是汉室宗亲。但他的家庭条件可比刘备强多了,不但不用织履贩席,而且还有一位非常“狠”的母亲。

那年刘晔刚七岁,母亲便得了重病,临死前对刘晔道:“你老爸身边的一侍从,必会陷害咱家,等你和哥哥长大后,一定要杀了他,这样的话我死也就瞑目了。”

刘晔的母亲为何有此判断?没人知道。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信的,就是这位侍从必被刘晔父亲宠信,不然不会引起刘晔母亲的注意。同样从这件事可知,刘晔长大后之所以谋略惊人,恐怕多遗传自母亲这里。

当刘晔13岁这年时,他对哥哥说:“现在是完成母亲的嘱托的时候了。”哪料他的哥哥却说:“好啊,那你就去吧。”显然他哥哥不但打了退堂鼓,还有轻视刘晔的意思。哪料刘晔真就从容杀掉了那位侍从,立时全府震惊!刘晔的老爸大怒,刘晔却淡定告知:“我是完成娘临死前的嘱托而已。”

自然这事很快就又轰动了全城,恰好当时的大评论家许劭在这里避难,听闻这事后,亲自跑来看刘晔,当场放下一句话:这小子是王佐之才!许劭的评论是非常牛逼的,曹操年轻时就曾逼着他评论自己,结果许劭却根本不搭理他。引得曹操大怒,拿刀逼着许劭,你必须给我说道说道,这才换来了一句名言: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如今年仅13岁的刘晔得到许劭的推崇,自然名声鹊起。但通过“刘晔杀侍从”这事来看,刘晔的“狠”已暴露无遗,所谓该出手时就出手。从这点上来言,他跟曹操是属同一路人。所以刘晔最终辅佐了曹操父子,背叛“刘汉”,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献一计,若被曹操采纳,诸葛亮束手无策。如今已经是公元215年了,曹操率领大军功伐汉中的张鲁。而这时的益州,刚刚被刘备拿下。自古道: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曹操对张鲁的功伐,立刻引起了益州震动,被称为“蜀内一日十惊”。也许夸张了点,但足见当时曹操对刘备完全是处于压倒优势。

刘备只能一面祷告:曹哥我可不想念你,你也千万别想念我。一面拼命安抚内部,因为他是靠武力夺了刘璋的益州,内部是暗流涌动,而且又大战刚过,兵士都疲惫,需要休整。

随着张鲁投降,曹操于拿下了汉中,一脚踹开了刘备的家门。刘晔也跟随曹操前来了,并在汉中之战中多次献计,为曹操拿下汉中立下大功,于是刘晔便立刻献出一计:趁刘备在益州立足不稳,立刻攻击益州,如今蜀中是惊慌一片,只要大军猛扑而来,必会纷纷丢弃刘备依附咱。刘晔还指出:若是放弃了眼前这个良机,等刘备在益州站稳脚跟,那以后再想干掉刘备就太难了。所谓趁刘备病,要他命,就在此举!

啥叫最狠谋士?瞅瞅刘晔!倘若曹操听从了,别说刘备会哭,就是诸葛亮也束手无策,因为曹操大军士气正旺,反观自己却“一日十惊”,这怎么打?诸葛亮只能劝说刘备,退回荆州汇合关羽,另图它策了。

可哪料曹操却未能采纳,无论当时曹操是何种理由,显然都是臭棋,因为很快便尝到恶果了。刘备在益州刚站稳脚跟,就迫不及待地出兵汉中,引发了曹刘的汉中大战。

曹操不但丢了汉中,夏侯渊也被黄忠斩杀。且更要命的是,拥有了汉中的刘备,羽翼彻底丰满,而关羽又趁机发动了襄樊之战,来了个水淹七军,于禁被擒,庞德战死……追其根由,就是因为曹操不听刘晔所言,放弃了攻击刘备的最佳时间所致。

三、再献一计,若被曹丕采纳,诸葛亮无力回天。公元220年,曹操死了!曹丕很快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当了皇上,对刘晔是异常器重和信赖。随着刘备发动夷陵大战,形势顿时紧张起来。孙权为了自保,向曹丕称臣,满朝文武纷纷向曹丕祝贺。曹丕也很得意,老爸曹操没做到的事,我做到了。

刘晔却面露担忧,对曹丕道:“孙权向您称臣,只不过是害怕你趁机出兵攻击东吴,他处于夹击之下必败。而我看这次孙刘大战,刘备必败,等到了那时孙权就立刻会翻脸,如今孙权最怕啥,咱就做啥,应趁机出兵夹击孙权。”

这条计谋的关键是,若孙权处于曹、刘夹击中,他焉能不败,那么他会向谁投降?只能是向曹丕投降,绝不会向刘备投降。理由很简单,一则是孙权杀了关羽,刘备能善待他?二则更重要的是,曹魏实力最强,自然是向最强者投降,这点上以后刘禅投降时,就得到了印证。

所以刘晔这条计,出兵是虚的,真正的意图就是逼迫孙权彻底投降罢了。若真发展到这种地步,诸葛亮只能是一摊手:没的玩了,以弱小的蜀国,对抗没有牵制和后顾之忧的曹魏,还有啥胜算?

须知诸葛亮后期敢那么嚣张的攻击曹魏,就是因为有孙权的配合和牵制曹魏,诸葛亮不用担心,曹魏举国之力反扑他。但曹丕却再次犯了跟曹操一样的错,未采纳!果真孙权取得夷陵大战的胜利后就翻脸了。搞得曹丕这个没面子,又不顾刘晔劝告,御驾亲征孙权,结果闹了个兴师动众,徒劳无功。

而孙权和刘备在曹丕的优势碾压下,摒弃恩仇又抱团在了一起。等于曹丕眼睁睁地放弃了,最佳一统三国的机会。

刘晔这位汉室宗亲,三国时期的谋士,也许没有郭嘉、诸葛亮、庞统、荀彧等出名,但从他13岁从容杀侍从,两次献计,差点提起结束三国历史来看,这三国最狠谋士,只能是非他莫属!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张鲁为何投靠曹操?张鲁为什么不喜欢刘备?

全文共 832 字

+ 加入清单

汉末三国时期,张鲁是汉中一代的军阀,我们知道汉中最终是刘备的地盘,但也是刘备从曹操手里抢过来的,而在曹操之前,汉中就是归张鲁管辖。关于汉中为何会归属曹操,这就与张鲁这个人对待曹操和刘备两人不同的态度是有关系的,张鲁曾经说,宁愿去当曹操的奴隶,也坚决不做刘备的座上宾客。为何张鲁对曹操和刘备的态度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

1.张鲁

张鲁,字公祺,或称公旗,祖籍是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那个地方。相传,张鲁是留侯张良的十世孙,也是东汉时期五斗米教的创始人张道陵的孙子,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相传,第一、二、三、四代天师都得到了太上老君道法亲授,因此全部成仙,既然如此,张鲁自然也在其中。

2.张鲁对曹操

因为张鲁在汉中传播五斗米教,教化人民,因此汉中地区相对其他地方来说比较安定,同时也有很多其他地区的群众慕名来到汉中,张鲁对待他们也是同样。张鲁混迹汉中二十多年,五斗米教之下的信徒数量庞大,这股势力是绝对不能够轻视的。因此,刘备、曹操,都想要能够争取到张鲁。但是,为什么张鲁要选择曹操?

张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宁为曹公奴,不作刘备上宾”,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向,之后就带着大量的信众来到了长安、洛阳、邺城。张鲁难道是更欣赏曹操吗?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说。

3.张鲁为何没有选择刘备

刘备以仁义闻名于天下,但是张鲁却一点也不考虑他,是因为和刘备有仇吗?答案是否定的,张鲁与刘备并没有仇,事实上,曹操也不曾有恩于张鲁,张鲁之所以选择曹操,目的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发展自己的五斗米教。当他来到了曹操的地盘之后,曹操又怎么会亏待他?于是张鲁就利用曹操的优待,明里暗里都在宣传自己的五斗米教。

不管是下层平民,还是上层高官,只要是张鲁能够接触到的,他都会找几乎去发展,以至于到了东晋时期,就连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大书法家王羲之,都成为了五斗米教的信众。反观刘备,如果张鲁选择了刘备,他能够像这样发展吗?当然是不能的,受众太少,条件也不好,相比之下,自然是曹操一方更能够让他发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曹操敢用司马懿,为何却不敢用吕布?

全文共 670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敢用司马懿为什么不敢用吕布?

吕布的性格问题谁都知道,吕布是一个生性贪色的人,甚至还会选择强占自己部下的妻妾,这一种品行也是大家所不喜欢的,根本就谈不上任何的人品,所以曹操根本就不想要用。

吕布是三国的第1门将,曹操在听到吕布所说之后也会觉得特别的心动,毕竟如果这名大将能够为自己所用,这必然就会有更好的发展。但是当时刘备马上就说,你是否看见吕布到底是如何对待丁原还有董卓的。这两个人原本都是吕布的主子,这么说也会有着一些情缘,但是全部都被他狠心的杀掉,这就意味着这种人完全不值得相信。

曹操在听到之后马上就说,原本还打算给你留一条活路,但是有人觉得不妥,那么只好就把你杀了。吕布在死前大骂,这也让曹操吓出了浑身冷汗,要知道吕布本身就反骨,一般都是跟着谁就反谁,所以曹操马上就选择把吕布拉出去,马上的杀掉,一代猛将就这样直接被杀,确实也会让人觉得有一些遗憾。

如果不是当初刘备在边上劝阻曹操,真的很有可能会选择放掉吕布,然后让吕布成为自己的部将,但是这也是刘备所不愿意看到的一件事情。因为一旦吕布跟在曹操的身边,这就会影响到自己的计划,也会带来很多的阻碍,目前刘备手中还会有张飞以及关羽,如果曹操能够得到吕布,这对于自己来说绝对是有威胁的。

当时曹操的手下也会有着很多的门将,如果选择使用一个骂名满天下的人,这对于自己的名声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也会让很多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大将觉得有一些寒心。古代的时候大部分的人都会有一些迷信,吕布跟着谁谁就会死,相信曹操也会觉得这简直是特别晦气,综合这么多的原因,刘备煽风点火只是其中之一,曹操本身就打算处死吕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金日磾是谁?杨修老爹杨彪说了句什么让曹操羞愧难当?

全文共 1184 字

+ 加入清单

在建安24年的秋季,曹魏才子杨修死在了曹操的屠刀之下。从表面上来看,杨修解读曹操“鸡肋”俩字惹怒了曹操。但是实际上曹操是早就想杀掉杨修了。这其中原因主要三个:首先杨修协助曹植通过考验,蒙骗曹操,上位者最见不得的就是被蒙骗;其次杨修参与到了曹魏的夺嫡之争当中,犯了大忌;在这就是袁术是杨修的外公,而且杨修老爹与曹操的政治理念是相违背的,曹操一直对杨修很是忌惮。

曹操想杀杨修,除了因为杨修最贱,更重要的是杨修特殊的身份和屡次犯曹操的禁忌,杨修的一时嘴快,不仅害得自己丢了性命,更害得年迈的老父伤心欲绝,虽然杨修死后,曹操赏赐杨彪许多财物,但丧子之痛,岂是钱财所能弥补?

杨修死后不久,曹操与杨修的老爹杨彪会面,见杨彪憔悴异常,很是惊诧,便问杨彪:“您老咋的啦?怎么如此憔悴?”,杨彪见曹操问话,便答道:“我又不是金日磾”,曹操听完,面红耳赤,很是尴尬!

金日磾到底做了点啥?为何杨彪说自己不是金日磾,曹操便会面红耳赤?这就要从金日磾大义灭亲说起了!

金日磾本是匈奴休屠王子,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大汉战神霍去病攻打匈奴,不仅打的匈奴休屠王丢盔弃甲,就连祭天的金人都给抢了回来,休屠王大败,跑去投奔浑邪王,被浑邪王所杀,随后,金日磾跟随浑邪王一起投降了大汉!

投降后,金日磾虽然贵为休屠王子,但年纪尚小,根本没人把他当盘菜,被安置在黄门署养马,一日,汉武帝举行宴会,诏令阅马助兴,见一位英俊少年牵着马目不斜视,很是诧异,于是便让被安置在黄门署饲养马匹做了马监,进入汉武帝眼中后,金日磾很快便得到重用,没几年,便从小小的马监升到光禄大夫,成为朝中数一数二的大臣!

然而,有了高官厚禄的金日磾,并未因此目中无人,对汉武帝很是感激,决定为大汉王朝鞠躬尽瘁,可他的儿子,却让他头疼不已!

因为汉武帝喜欢金日磾,爱屋及乌,对金日磾的儿子也很喜欢,经常带着身边,一起游戏,一次,金日磾见自己的儿子竟然从后面爬上了汉武帝的背,金日磾见状,很是生气,这个小儿见老爹脸色不好看,便哭着对汉武帝道:“爹爹生气了!”,汉武帝闻言,对金日磾道:“干嘛生我弄儿的气?”,金日磾见状,无言以对!

待金日磾的儿子长大后,更是肆无忌惮,竟然仗着汉武帝的宠爱,在宫中肆意胡为,甚至与宫女们嬉戏打闹,金日磾见状,心里很是吃惊,如果任由此子胡闹下去,家族迟早会灭亡,于是痛下杀手,直接将这个儿子给杀了!

杀掉儿子后,金日磾给汉武帝上了一封奏折,将自己为啥要杀儿子说的明明白白,汉武帝虽然心痛这个小孩,但也知道金日磾是为了大汉王朝好,于是对金日磾更加敬重,在汉武帝病重之时,金日磾也成为托孤大臣,他的子孙也以忠孝显明,七世不衰!

而杨修老爹跟曹操说自己不是金日磾,意思很明显,一来,要自己大义灭亲,自己做不到,二来,杨修也不是金日磾的儿子所能比及,这句话是很明显表达对曹操的不满,曹操杀了人家儿子,还问人家为何憔悴,如何能不脸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田豫为什么没进五子良将?田豫是怎么转投曹操麾下的?

全文共 870 字

+ 加入清单

不知道大家看完三国对田豫的印象深不深,其实田豫是曹操手下的一员大猛将,实力和赵云不相上下,而且还击败过孙权立下大功。不过这样的田豫为什么都没能进入到五子良将呢?本来田豫是刘备的手下,但是因为要照顾自己的母亲所以回乡转投公孙瓒,最后被曹操看中。可以说田豫是一位被低估了的武将,也是非常令人可惜了。

在古代历史上,比如三国时期,有很多和赵云经历相似的优秀将领,单纯以个人武功而论,赵云的武功可以说敌手不多。三国演义中,描述赵云七进七出,单骑救阿斗,曹操帐下无人能敌。如果按照正史《三国志》记载,赵云的领兵打仗经验,远远不如关羽,张飞。赵云更多的时候,是担任刘备的警卫部队将军。

今天呢,小编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大将,几乎很少人听说过。因为三国那段历史,民间流传最广的还是,曹操,刘关张等最出名的人物。我们来说说这个人,他叫田豫,最早投奔了刘备,然后跟随了公孙瓒。公孙瓒失败以后,他主动投靠了曹操,从此成了曹魏阵营,二线最优秀的将领。

小编这里,把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后将军徐晃,作为一线将领。这样大家就清楚,田豫在魏国的地位了吧。

早年刘备颠沛流离,投靠公孙瓒。当时田豫还十分年轻,就算刘备十分看好田豫。此时的田豫,还是个无名之辈。刘备当上豫州刺史以后,田豫以母亲年老为理由,请求离开。这也许是最委婉的拒绝了吧。刘备哭着告别田豫:只恨不能和你一起建立大业。

也许此时的田豫,已经看出即使刘备再贤明,但也不是最好的选择,毕竟良禽择木而栖。

接着,田豫投靠了公孙瓒,也没有真正得到重用。但此时田豫,眼光就已经十分独到了。曹操打败公孙瓒以后,鲜于辅被推举为新的太守。这时田豫对鲜于辅说:将来一统天下的就是曹操。

虽然说最后,曹操没有一统天下。但是晋朝也是在曹魏的基础上建立的。不得不说,田豫对大趋势的判断还是十分准确的。

投靠曹操以后,田豫如鱼得水。他的主要战绩有北征代郡,威震北疆,袭杀周贺,新城破孙权。关于田豫,历史上还有一个典故,说他虽然家里十分简朴清贫,却依然朝廷的赏赐分给部下将士。真是一个难得的清官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揭秘曹操为何三次在美女裙下栽跟头?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为什么喜欢有夫之妇?

这是因为色心不改,在曹操的心中始终都会喜欢美人,只要是漂亮的角色,都希望能够留在自己的身边。这也是因为美人而导致自己的发展受到了相应的影响,最终差点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性命。

一、淫人叔婶

那一年曹操为了消灭吕布,选择威胁张绣,在第1次攻打的时候,对方不战而降只是很可惜,曹操色心又起。在晚上找女人的时候没有找别人,反而想起张绣遗孀邹氏,张绣特别的愤怒,必然会流露出对于曹操的一些不满。在这一个阶段损失自己军中的第一猛将,也赔了第一继承人的性命。

二、迷恋少妇

关云长不仅仅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大将,是后世忠义的一个榜样。曹操和刘备在选择联合攻打的时候,关羽马上提出要求,希望能够把杜氏让给自己。关羽在当时可能完全不了解曹操的性格,在曹操的面前提起这件事情,简直是触动了多疑的神经。想着连关羽都喜欢,这会不会是一个美人,因此想要去看一下这一个女子。在看到之后果然觉得这是一个大美人,忘记了对关羽的承诺,亲自做了一顶绿帽子。曹操的好色之举简直是给关羽打了一个响亮的巴掌,这简直是夺走自己的梦中情人,曹操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会留住关羽。

三、没有得到美人

第3次真的是有一些冤枉,根本没有得到美人,可是自己却已经栽了一个大跟头。诸葛亮非常巧妙的去篡改铜雀台赋。这使得心中特别狭窄的周公瑾勃然大怒,马上说出了隐藏心中的真实想法,并且决定终身都和曹操成为敌人。这件事情也导致曹操受到了连累,但不可否认这一次是最为冤枉的,因为根本没有得到过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曹操草船借箭的故事 曹操草船借箭的故事是什么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草船借箭的故事指的是在赤壁之战时,曹操被诸葛亮的计谋多骗,被借出了十万余支箭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情节,是虚构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

草船借箭的故事一般都是指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了衬托诸葛亮才智不凡的形象,因此虚构了这一情节。其实在历史上,草船借箭的主人公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当时孙权和曹操两军对战,孙权一日上战船,巡视战情,曹操便命人往孙权所在的船上射箭。

原本曹操打算利用箭的重量让船只因为失衡而倾覆。结果孙权调转了船只的方向,让船的收尾受力均匀不至于倾覆,最后还白得了曹军的箭。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的局面,以及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蜀汉鼎盛时期的兵力和曹魏比差多少?揭秘刘备和曹操的真实兵力

全文共 119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三国时期曹操占领的北方还是最强大的,人口最多而且曹操拥有最多的士兵。虽然没有曹操自己说的80万大军这么夸张,但是十几万应该还是有的。那鼎盛时期的蜀汉和曹魏相比兵力到底差距多少呢?根据记载,蜀汉兵力最多的时候有9万人,接近10万,而曹魏那变可能有18、9万左右的兵力。如果这个时候大家对阵可能曹魏就不能靠兵力来碾压了,因为9万人能运用的战术很多,只是多一倍可能还不够。

蜀汉后期仅有9万军队了, 诸葛亮为何还主动进攻曹魏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蜀汉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在政治上把自己标榜成大汉正统,把曹魏定位为叛逆。如果蜀汉对曹魏坐视不理,那就是自打嘴巴。因此,诸葛亮只能不断的北伐,不断的对曹魏进行讨伐,以此彰显自己才是正统,这样才能确保自己在政治上不用处于劣势,不至于沦为真正意义上的割据政权。

坐等魏国来伐,还不如主动出击。曹魏伐蜀,迟早的事,这一点诸葛亮知道,所以才和东吴联盟,彼此相互支援。曹魏在曹丕、曹叡两代,因为自身有问题,都不敢轻易举兵伐蜀或者伐吴。诸葛亮明白闭关自守,自己匡扶大汉的抱负一定不会实现,主动出击,虽希望渺茫,不过还有一丝希望。

消耗魏国经济,避免两国国力差距过大;诸葛亮六处祁山,虽然没有攻下长安,但是却消耗了魏国的经济。由于蜀汉的人口、经济、文化都跟不上魏国,而起不如魏国发展迅速,诸葛亮进攻曹魏的时候,干了一件事:屯田!而且是在曹魏的地盘上进行屯田,就是当兵的平时种地,该打仗的时候打仗,两不耽搁,这样一来,蜀汉不用提供军粮,节省了一大笔开支;而曹魏却要苦苦的千里运送粮草,调集全国力量防范诸葛亮,这样此消彼长,蜀汉只需要少量的军粮,就能大量消耗魏国的粮草。当然,这是相当的危险,这也是为何诸葛亮死前,告诫姜维费祎不可轻易伐魏。伐魏不仅仅是克复中原,就算不能克服,也要消耗曹魏的国力。

蜀汉一直以正统自居,把自己看成是大汉的延续,而当时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自己当了皇帝,对于蜀汉来说这是大逆不道的。所以诸葛亮明明知道蜀国实力在三国中最为弱小,仍然不得不发兵攻打魏国。

你要问啥?你自命为正统,不讨伐所谓的乱臣贼子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吧,一旦放任曹魏不管,不就是等于承认曹魏的地位吗?这对于蜀汉来说是绝对不能承认的,一旦承认,蜀汉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所以说诸葛亮明知事情不可为而为之,实乃不得已而为之。

小国要图强。在魏蜀吴三国当中,蜀国实力最小。弱小的国家要生存,只有奋发图强,你不能坐着等着别人来打你吧。这一点在后出师表中就提到。“然不伐贼,王业亦亡,唯坐待亡,孰与伐之。”简单的来说就是要以攻为守,只有这样,蜀国才能够有更多的机遇。

蜀汉自建立以后就存在着荆州派和益州派的矛盾。刘备当年就为了平衡两派的矛盾,娶了代表益州派的吴氏。刘备等人逝世后,荆州派的势力逐渐下降,两派矛盾凸显。对魏国用兵是转移国内的注意力是个不错的选择,同时可以寻求新的平衡点,比如后来的姜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曹操司马懿聊天 司马懿无意间回头 曹操大惊 日后必生异心

全文共 821 字

+ 加入清单

在动荡的乱世中,众多英雄豪杰涌现,他们以才智和抱负,塑造了历史的传奇。在三国时期的魏国,有一位英雄名叫司马懿,他的智谋和胆识在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司马懿出身士族,胸怀大志,他的一生既充满了起伏和挑战,也充满了机智和谋略。

司马懿的才智早在年少时就得到了赏识。他出身士族,家庭背景让他在士人氛围中受到熏陶,培养了博学多才的特质。年轻时,他怀揣着报国理想,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曹操看中了他的才华,任命他为官,从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司马懿并非只有才智,他还具备着独特的城府和智慧。他的外表常常让人难以窥见内心,深藏不露的性格让曹操对他既赞赏又忌惮。曹操甚至认为司马懿有着“狼顾之相”,即会因猜忌而回头观察,意味着他有可能在未来产生异心

司马懿并不仅仅是一个聪明的智者,他还有着深刻的人性洞察力。他明白曹操对他的多疑,于是在表面上保持低调,不给曹操任何借口对他进行打压。这种独具慧眼的洞察力,使他在曹操的周围度过了许多险恶的时光。

司马懿的智谋和魄力不仅在政治上得以展现,更在军事上获得彰显。他以高超的战略眼光和临机应变的能力,屡次在战场上获得胜利,展现出他的非凡才华。然而,他并不是一个只知战斗的武将,他更是一个善于隐忍和等待机会的智者。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成为魏国之主,司马懿在政治上的地位更加凸显。他的深谋远虑、稳重持重,让他成为了曹丕的重要谋士。然而,司马懿并没有被曹丕彻底掌控,他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时刻准备着转机的到来。

司马懿最终在西晋建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了魏国的大权,随后将曹魏政权转化为西晋,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割据局面。他的政治智慧和谋略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司马懿是一个才华横溢、机智敏锐的英雄人物。他凭借智谋和城府在乱世中生存并崭露头角,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大业。他的一生充满了起伏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坚定和追求。他的智慧让他成为了历史的一颗璀璨明珠,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翻译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翻译出自

全文共 6139 字

+ 加入清单

“非刘豫州可以曹操者”的意思是:除了刘备,没有可以挡住曹操的人。“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原句是: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

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著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赤壁之战》的翻译

当初,鲁肃听说刘表死了,对孙权说:“荆州与我们邻接,山川险要、坚固,土地广阔、肥沃,人民殷实富足,如果能占有它,这正是开创帝王大业的凭借。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不和,军队里的各位将领,有的拥护这个,有的拥护那个。

刘备是天下的杰出人物,跟曹操有仇怨,寄居在刘表那里,刘表畏忌他的才能,没有能够重用他,如果刘备同刘表手下人团结一心,上下一致,那么我们就应该安抚他们,跟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不同心协力,就应该另作打算,以成就帝王的大业。

我希望能够奉命去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并慰劳军中掌权的人,并且劝说刘备,使他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一定会高兴地接受我们的意见。如果这件事能够圆满成功,天下大势就可以定下来了。现在不赶快前往,恐怕被曹操抢在前头。”

孙权立即派鲁肃前往。鲁肃到了夏口,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军,就日夜兼程,等到到达南郡时,刘琮已投降曹操,刘备向南逃走,鲁肃直接去找刘备,和刘备在当阳长坂坡相会。

鲁肃传达孙权的意旨,谈论天下形势,表示真挚恳切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说:“豫州您准备到哪里去?”刘备说:“我和苍梧太守吴巨有交情,打算去投奔他。”

鲁肃说:“孙讨虏将军聪明仁惠,尊敬贤者,礼遇士人,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他,已经占据六个州郡,兵精粮多,足够使大事成立。现在为您打算,最好派遣亲信的人主动和东吴结交,从而建立流传后世的功业。您却准备投奔吴巨,吴巨是个平常人,偏僻地处在远处的州郡,即将被人吞并,哪里能够依靠呢!”刘备很高兴。

鲁肃又对诸葛亮说:“我是子瑜的朋友。”两人当即结下了交情。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因躲避战乱来到江东,现任孙权的长史。刘备采用了鲁肃的计策,进兵驻扎在鄂县的樊口。

曹操从江陵将要顺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紧急了,请让我奉命向孙将军求救。”就跟着鲁肃一起到孙权那里去。诸葛亮在柴桑会见了孙权,劝孙权说:“现在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南招收人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已经消除了几个大患,局面大致平定了,于是大破荆州,威势震动全国。

英雄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刘豫州才逃到这里,希望将军估计自己的力量来对付这个局面。假如果然能以吴越的人马同曹操的力量相对抗,不如趁早同他断绝关系;假若不能,为什么不停止军事行动,捆起铠甲,面向北面称臣去侍奉他呢!现在将军表面上假托服从的名义,内心抱着迟疑不决的想法,事情紧迫而不能决断,大祸临头没有几天了!”

孙权说:“如果像您所说的,刘豫州为什么不就去侍奉曹操呢?”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尚能坚守节义,不肯屈服受辱;何况刘豫州是汉朝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过当代所有的人,许多人爱戴拥护他,好像水流归大海一样。如果事业不能成功,这只是天意,怎么能够再做曹操的下属呢?”

孙权恼怒地说:“我不能用整个儿的吴地,十万军队,受别人控制,我的主意定了!除了刘豫州没有一个能和我一齐抵挡曹操的人。然而,刘豫州刚打了败仗,怎么能顶住这场灾难呢?”

诸葛亮说:“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可是现在归队的士兵以及关羽率领的水军精兵还有一万人,刘琦收集江夏的士兵也不少于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经疲劳不堪,听说追赶刘豫州时,轻装的骑兵一天一夜要走三百多里,这就是常说的:‘强弓所发的箭,飞到末尾,它的力量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

所以兵法上忌讳这种情况,说‘一定使主帅遭到挫败’。况且北方来的士兵不习惯在水上作战,再加上荆州的老百姓归附曹操的,只是受到武力的胁迫罢了,并不是真心的降服。现在将军果真能派勇猛的大将统帅几万军队,和刘豫州共同谋划,同心合力,打败曹操的军队是肯定无疑的。

曹操的军队被打败了,一定退还北方去;这样荆州和吴国的势力就会增强,三分天下的局面就形成了。成功和失败的关键,就在今天!”孙权非常高兴,跟他手下的臣子商量这件事。

这时候,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说:“近来,我奉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向南进军,刘琮投降了。现在训练了八十万水军,正要同将军在东吴一起打猎。”孙权把曹操的信给手下臣子们看,没有一个不像被巨大声响所震动吓得变了脸色。

长史张昭等人说:“曹操是豺狼虎豹,他挟持皇帝到处攻打,动不动就以朝廷的名义作借口,今天抗拒他,事情不顺乎道理。况且将军可以抗拒曹操的优势是长江;现在曹操已经取得了荆州,全部占领这个地方,刘表训练的水军,大小战船多到上千艘,曹操把这些战船全部沿江摆开,同时还有步兵,水陆齐下,这就是长江天险已经和我们共有了。

而军事实力的大小,又是无法与他相比,我们认为万全之计不如欢迎他。”只有鲁肃不说话。孙权起身去厕所,鲁肃追到廊檐下。孙权知道他的用意,拉着他的手说:“您想要说什么?”鲁肃说:“我刚才仔细分析大家的议论,他们的主张只会耽误您,不值得同他们谋划国家大事。

现在我鲁肃可以投降曹操,像将军您却不可以。凭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我鲁肃投降了曹操,曹操会把我送回故乡,评定我的名望地位,还不至于失去下曹从事这样的小官,坐着牛车,带着吏卒,跟士大夫们交往,一步一步地升官,仍旧不会失去州郡长官的职位。

将军您投降曹操,想要得到什么结局呢?希望您早定大计,不要采纳那些人的意见啊!”孙权感叹地说:“那些人所持的意见,使我非常失望。现在您阐明的正确方针,正和我的想法一样。”

当时周瑜接受使命到了番阳,鲁肃劝告孙权召周瑜回来。周瑜回来,对孙权说:“曹操假托汉朝宰相的名义,他的实质是汉朝的奸贼。将军您凭着超人的武略和杰出的才干,又依靠父兄的功业,占据江东一带,土地纵横数千里,军队精锐,物质充足,英雄乐意效力,应当驰骋天下,替汉朝翦除残暴,去掉污秽;何况曹操是自己来送死,怎么可以去投降他呢?

请让我为将军具体分析一下这件事。现在北方还没有平定,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而曹操放弃骑兵,依靠水军和东吴比高低。现在又是严寒的天气,战马没有稿草饲料。驱赶中原地区的士兵远道跋涉来到江湖地带,不服水土,一定会生疾病。这几件事都是用兵时最忌讳的,可是曹操却冒失地这样做。将军捉拿曹操,应该就在今天。我请求得到精锐军队几万人,进军驻到夏口。一定替将军打败曹操。”

孙权说:“曹操这个老贼想废掉汉朝皇帝而自立为皇帝已经很久了,只是顾忌二袁、吕布、刘表和我罢了;现在那几位英雄已经灭亡,只有我还在。我和老贼势不两立,您说应该抗击他,同我的意见很相合,这是老天把您赐给我啊!”于是拔刀砍面前放置奏章文书的矮桌,说:“各位文武官员敢有再说应该投降曹操的,就和这桌子一样!”

于是就散会了。这天夜里,周瑜又去见孙权说:“人们只看到曹操信上说水军和步兵有八十万就一个个吓住了,不再去估计它的真假,便提出这种投降的主张,是很没有道理的。现在按照实际情况核对它,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并且久已疲惫。

他所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也不过七八万而已,还抱着犹豫的心理。用疲乏劳累的军队,控制犹豫不定的降兵,人数虽然多,也是很不值得害怕的。我能有精兵五万,就完全能制服他,希望将军不必忧虑!”

孙权拍着周瑜的背说:“公瑾,您说到这里,非常合我的心意。子布、元表这些人各人只顾自己的妻子儿女,怀着自私的打算,很使我失望;只有您和子敬与我同心同德,这是老天让你们两人来辅助我的呀!五万精兵难以一下子集合起来,已经选好三万人,船只、粮草、战斗武器都已经准备好了。

您和子敬、程公便可先出发,我一定继续调派军队,多多装载物资和粮草,作为你们的后援。您能对付就同他决战,万一遇到战事不利,就回到我这里来。我当和曹孟德决一死战。”于是以周瑜、程普为正副统帅,率领部队同刘备共同抵挡曹操,并派鲁肃担任赞军校尉,协助谋划作战的策略。进军,与曹操的军队在赤壁相遇。

这时曹操的军队已经感染了疾病,刚开始交战,曹军失利,退却驻扎在长江北岸。周瑜等驻扎在南岸。周瑜部将黄盖说:“现在敌众我寡,很难同他们坚持长久,曹军并连战船,首尾相接,可用火攻使他们败逃。”

于是就用十艘蒙冲斗舰,装满干燥苇荻和枯柴,把油浇灌在里面,外面用帐幕包起来,上面插上旗帜,预先准备好轻快的小船,连结在战船的尾部。先送信给曹操,假说要投降。当时东南风刮得很急,黄盖把十艘战船放在最前面,到了江心,挂起风帆,其余各船按次序前进。曹操军中的士兵和军官都走出军营站着观看,指点着,谈论着黄盖来投降了。

距离曹军二里多远的时候,各船同时点火,火烈风猛,船走如箭,把北面曹军的船全烧光了,还蔓延到岸上的军营。一会儿,烟雾和火焰布满天空,曹操的人马烧死淹死的很多。周瑜等率领轻装的精锐部队紧跟在后面,擂起战鼓,大举进攻,曹军大败。

曹操带领败兵从通往华容县的陆路步行逃跑,遇上烂泥,道路通不过,天又刮着大风,曹操就命令体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那些体弱的士兵被人马践踏,陷在泥中,死掉的很多。

刘备、周瑜从水陆两路同时并进,追击曹军,一直到了南郡。当时,曹操的军队还加饥饿和疾病,死亡的有一大半。曹操于是留下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卫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卫襄阳,自己带领军队回北方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夏侯惇为什么阻止曹操称帝?曹操一死夏侯惇为什么也死了?

全文共 1194 字

+ 加入清单

夏侯惇是曹操身边最信任的人,因为夏侯惇为人正直就算是自己的部下或者宗亲也毫不偏袒,对老百姓也是爱戴有佳,所以夏侯惇在三国里的口碑一直很好。曹操很早就梳理过自己的威严,所以一般人是不敢反对曹操做出的决定的,曹操本来在世就有机会称帝但是夏侯惇却极力反对,而且曹操真的没称帝,可见夏侯惇在曹操眼里分量明显不一样。不过曹操死后,为什么夏侯惇很快也死掉了呢?

可以想象,像夏侯惇这样一位身居高位但一生清廉、战绩一般却管理有方、虽为嫡系而不偏不倚的将领,无论是在任何的朝代都将成为一个极好的助手和亲信,一代英雄曹操又怎么会错过呢?就连曹操的儿子曹丕在缅怀夏侯惇功绩的事情也曾经由衷的说到:“(夏侯)惇,魏之元功,勋书竹帛。昔庭坚不祀,犹或悼之,况朕受禅于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

曹操与夏侯惇之间既有着特殊的亲戚关系,又有着多年的了解,同时夏侯惇还具有着曹操非常欣赏的个人特质,这些都是曹操对夏侯惇青睐有加、委以重任的重要原因。因此这就注定了夏侯惇成为了曹操嫡系之中的嫡系、成为曹操每到关键时刻第一时间会任用的大将。对于曹操的赏识,夏侯惇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夏侯惇也与曹操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成了曹操的传话筒和代言人。对于曹操集团内部对于汉室存亡问题的态度上,夏侯惇也是直言不讳,公开支持曹操废帝自立。这个故事出在在《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氏春秋》当中。说起这个故事,出现一个有趣的插曲,这里不妨介绍一下。

《魏氏春秋》中说,孙权主动称臣并联合曹操杀死关羽之后,曾经致信要求曹操立即称帝。当时曹操集团内部也有不少大臣赞同孙权的主张,夏侯惇作为曹操的嫡系,自然不甘人后,极力主张曹操应该立即称帝。而曹操当时就说出了一个名句:“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虽然曹操拒绝了夏侯惇等人的请求,但是对于夏侯惇的公开表态,曹操从内心里还是非常赞赏的,毕竟这个时候的表态足以证明对自己的忠心程度。

这个记载原本没有什么问题,也印证了夏侯惇与曹操之间的那种亲密关系。但是或许是出于贬低曹魏集团的目的,东吴时人所撰写的《曹瞒传》和晋人郭颁的《世语》中却出现了令人疑惑的记载。两书都说在这个时候不少大臣都赞同曹操称帝,只有夏侯惇公开表示反对。夏侯惇反对的理由也非常蹊跷。他认为目前天下未定,应该先灭掉刘备,等到孙权降服之后曹操方可称帝。这两本书还说曹操当时听从了夏侯惇的建议,等到曹操不久病逝之后,夏侯惇对于自己当时的建议感到十分后悔,不久也发病而亡了。

这个记载自出现以后就遭到了质疑。晋人孙盛就认为:夏侯惇连自己没有被曹操任命为魏国的官职而仍然担任汉官感到耻辱,又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反对曹操称帝呢?显然《曹瞒传》和《世语》的记载为不实之作。

作为曹操的嫡系,夏侯惇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么荒唐的建议,显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至于夏侯惇在曹操去世的同年也病逝,或许是给了《曹瞒传》和《世语》的作者一个发挥想象的巨大空间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羽投降了曹操之后提出过一个要求,为何能让曹操如此高兴?

全文共 1158 字

+ 加入清单

历来被人们视为忠义化身的关公关羽,甚至能够与被尊为文圣的孔老夫子齐名,除却他本身的优点,还有历朝历代的朝廷对他的推崇和罗贯中不惜笔墨的描绘。但毕竟人无完人,关羽也不可能一个缺点也没有,就比如他在投降曹操之后提出的一个要求,差点让刘备气死。那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要求呢?

三国时期的关羽,因为其对刘备的忠诚,被称为忠诚和信义的化身。从关羽去世后,其形象就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然而,一生忠义的关羽,身上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污点,那就是他曾投降过刘备的死敌曹操。到底怎么回事呢?

公元200年,曹操派刘岱、王忠攻打刘备,却被刘备击败。于是,曹操亲提大军前来征讨刘备。刘备用了张飞的计策,趁曹军立足未稳,半夜前去劫寨。谁知曹军早有准备,刘备、张飞被杀得大败。刘备单骑冲出重围,仓皇投奔了袁绍。张飞左冲右突,也只剩下数十骑,道路都被曹军截断,只得败走芒砀山。而独守下邳关羽,最终也被曹操困到土山上。

曹操手下大将张辽与关羽交情不错,就前去劝降关羽,关羽就跟曹操约定了三件事,其中一件是“降汉不降曹”。曹操听了关羽的这个要求,非常高兴,因为曹操自称大汉丞相,投降汉朝不就是投降他曹操。而刘备听到关羽这个要求,恐怕要杀关羽的心都有。为何如此说呢?因为刘备自称是正统的汉室代表,而关羽说降曹操所代表的汉,那不就证明自己是反贼吗?

说道这里,大家可能就会说了,关羽只是被当时的形势所迫,再说关羽投降曹操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而当关羽又回到刘备身边时,刘备对关羽也是非常的信任,尤其是刘备占领益州后,把蜀汉的半壁江山荆州交给关羽。尤其可以看出刘备对关羽的器重。

但是,我们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从刘备把关羽派到荆州,就已经为关羽的败亡埋下了伏笔。众所周知,关羽是一个非常自傲的人,他重视军士,却不重视士大夫。因此,他看不起黄忠,更看不起江东的孙权。而当孙权派人来向关羽提亲时,关羽直接一句虎女安肯嫁犬子,直接把孙权得罪死,根本不顾诸葛亮曾定下的联吴抗曹战略方针。

所以说,很多人都能看出来,自负的关羽一个人根本守不住荆州。而作为关羽大哥的刘备不可能看不出来。即使在明知关羽守不住荆州的时候,刘备却不为他派一个像样的谋士去辅佐关羽,反而派了一个平庸的王甫过去协助关羽。因此,对于刘备的安排,我们不能不怀疑,是刘备有意而为之。

而刘备想除掉关羽的最主要原因,还是要回到我们前面说的关羽向曹操提的“降汉不降曹”。关羽是忠于刘备的,但是他也是忠于汉室的。而此时的刘备却想要称帝,忠于汉室的关羽会不会阻止刘备,这都是刘备担心的问题。所以,从关羽向曹操提出“降汉不降曹”那一刻,也许刘备对关羽就已经动了杀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陈宫被俘之后为什么求死?其实曹操不想杀他

全文共 1353 字

+ 加入清单

陈宫,是东汉末期的一名谋士,还是吕布手下的首席谋士,也是一名将领,可谓是足智多谋。不过,我们都知道,最终吕布被曹操俘获杀掉,而陈宫,曹操其实一点也不想杀他,毕竟陈宫才能出众,曹操爱才之心太强烈,自然不愿意陈宫死。只是,陈宫本人却只是一心求死,一点也没有想要活下来的意思,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陈宫被曹操俘虏后,曹操似有饶过陈宫的想法,但陈宫态度很坚决,只求一死。陈宫并非贪生怕死之人,但这只是一个方面,陈宫求死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1.陈宫知道曹操未必肯放过自己

曹操跟陈宫是老熟人,倒不是因为“捉放曹”,那是虚构的故事,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陈宫与曹操首次打交道是在兖州。

陈宫是兖州本土派的能人,在能力,也有一定影响力,正是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曹操才由东郡太守升为兖州牧,陈宫对曹操的贡献可谓巨大。

曹操一开始还很倚仗陈宫,交给他很多重要的工作,陈宫以其在兖州独特的身份,继续为曹操做贡献,对于这些曹操是非常认可的,这是曹操对陈宫有活命之意的原因。

但是,陈宫也知道曹操的为人,曹操对俘虏相对尊重,并非只有杀戮一道,但对叛徒则不然,陈宫在曹操背后捅刀,这不是一般的矛盾,曹操对陈宫也许只是做个姿态,如果陈宫顺势乞活,难保曹操不会变脸。

2.陈宫知道自己欠曹军血债太多

即使曹操真的饶过陈宫,陈宫在曹操阵营也断无生存空间,因为陈宫欠曹军将士的血债太多了。

张邈之叛中陈宫是幕后推手,仓促之间,曹操在兖州的近百个县城只剩下了3座,在这个易主的过程中,难免有杀人流血的发生,这笔帐自然会算在陈宫的头上。

陈宫作为张邈、吕布的谋主,在兖州与曹军周旋了一年多,大小战事发生无数,曹军将士又死了成千上万,这又是一笔血债。

陈宫随吕布到了徐州,继续辅佐吕布与曹操周旋,又打了不少仗,死了不少人,曹军将士对陈宫已恨之入骨,曹操即使心胸宽广,但手下的将士们未必能放过陈宫。

3.陈宫坚决反曹是“反面典型”

到徐州后,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吕布曾经打算放弃,干脆降曹算了,但陈宫力阻,让吕布的投降计划未成。

曹军攻打下邳,这一仗打得极为艰辛,围城几个月未下,这其中,陈宫誓死抵抗发挥了重要作用,曹操如果不杀陈宫,那就是鼓励今后的抵抗者,给人一种印象:在曹操的面前,拼死抵抗或许就有出路,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

曹操军令很严,围城之前投降的接受,围城之后还在拼死抵抗的,俘虏后要严惩,乌巢之战,曹操下令把袁军将士的鼻子都割了,就是这种刑罚。

4.陈宫无法面对吕布的旧部

陈宫是被吕布手下魏续、侯成等人抓住后献给曹操的,在魏续等人看来陈宫也是有罪的,那就是把吕布集团一步步拖入了不可收拾之地。

同样的,曹操如果不杀陈宫,也必须给魏续等人一个说法,如果真的不杀,魏续等人难免心有芥蒂,而杀了陈宫可以平息吕布旧部们的愤怒。

5.陈宫已经彻底绝望了

陈宫其实也不是一个不识大体的人,他叛离曹操有着自己的原因,倒不是为一已之私,而是为了兖州百姓的利益。

曹操占据兖州后不断发动对外战争,给兖州百姓带来沉重负担,陈宫由拥曹变为反曹,主要原因就是这个。

陈宫后来对吕布也不满,甚至参与了对吕布的谋反活动,原因是,一部分跟随陈宫来到徐州的兖州子弟兵想打回去,而吕布无法帮助陈宫实现这个愿望。

吕布失败后,陈宫的理想完全破灭了,他的家乡兖州已完全被曹操控制,对陈宫来说,此时已生无可恋,唯救一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马超明知道自己家人在曹操手上,为什么还要起兵反曹?

全文共 1419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马超一生中有一个非常大的污点,那就是自己家的两百多号人,因为自己而被曹操诛杀,马超也因为这件事情,即便后来投靠蜀汉,自己又是一身的本领,却也始终得不到重用。但是当时,马超明知道自己的家人全部都在曹操的手上,为什么还要起兵反曹?马超并不是因为父亲被杀才起兵,而是因为他的起兵导致了父亲的死亡。马超为什么要这样做?

马超是怎么样的一个人?马超在演义中可谓战神,其战力毋须赘述。但是被誉为战神的马超在投奔刘备之后,却没有了什么辉煌战绩。马超在演义里忠肝义胆,那是演义。在史实上,马超当初决定造反,明知此事结果将害死身在许都的父亲及兄弟,他却对韩遂(韩约)说出:“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这种不要脸的话来,他的人生就已经贴上了“不忠不孝”标签。

他的起兵间接害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和两个弟弟,还有宗门两百余口!此外,他还把自己的队友如韩遂等人给坑了。

那么马超为何明知全家性命在曹操手中,却还要起兵反曹呢?

公元176年,马超出生,字孟起,从其字孟起可看出其貌似为庶出,这似乎就已经暗示着什么。也许在揭示马超的一个身份信息——他不是嫡长子,而是庶长子。《说文》:“孟,长也。从子,皿声”。《礼纬》:“嫡长曰伯,庶长曰孟。”《白虎通义·姓名》:“嫡长为伯,庶长为孟。”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马腾年少贫困时娶了羌女,生下马超。发迹之后重新娶了汉女,并聘为正妻,而马超的身份就从长子变为庶长子,弱冠取字的时候定字为“孟起”。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已迎奉汉献帝于许都,委派颍川士人钟繇持节督关中诸军。钟繇的统战工作主要靠忽悠,写信给马腾、韩遂,一方面调解二人的争斗,另一方面劝说二人为朝廷效力。马、韩二人都派遣儿子到许昌作为人质(遣子入侍),表示了臣服的态度。遣子入侍,一般都是要求把第一继承人送来。马超继续在马腾身边活蹦乱跳,很有可能因为他不是嫡长子。

马腾入邺之时,带上全家200余口,只留下马超及其妻族和一些其他疏族(如马岱,估计是马腾弟弟的儿子)统领马腾的军队。这个做法是马腾与曹操互相认可的做法,马腾希望保留这么一直军队增加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曹操也希望通过马腾来控制关中的这支军队,方便自己攻略汉中。

但是马腾曹操都错估了马超对于马腾的感情,以及这支军队自己的意思。这支军队的本质是地方武装,以陇右、关中的汉人、羌人为主,很有后世“团练”的味道。谁要来统治关中,他们就会跟谁对抗,但如果谁真的统治了关中,他们又会到其麾下效力。换句话说,他们只服硬不服软。

在正史中,马超是私自起兵。但起兵之时,马腾并没被曹操杀害,而是被软禁在许都,因此限制马超的行动。从三国历史上,这种行为并不罕见。例如,曹操(又是他,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最喜欢要挟别人了)同样屡次叫孙权送儿子来许都,名为为朝廷效力,实际上大家都清楚,就是想要挟孙权。但孙权从来没真正送过儿子到曹操掌控的范围内。

姜叙的老娘骂马超骂的也很到位: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

然而,马超竟然不顾父亲的性命安全强行出兵。父子之情在他看来并没有这么地重要。后来,马超兵败曹操后投靠张鲁,张鲁十分爱惜马超,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引起张鲁部下极力反对。一个连自己父亲姓名都不顾的人,主公又怎么可以把爱女交托给他?此事由此作罢。马超悍然起兵造反,全然不顾全家人的安危,包括马超的亲生父亲马腾。这就能说明马超是一个冷血的人,在他的心目中江山比家人更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董卓和曹操都挟天子 曹操为何能成为人生赢家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曹操成为人生赢家

主要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考虑,一个就是对待天子的问题,一个就是对待诸侯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对待文武百官的问题。在分析之后就会发现曹操表面功夫做得很好,这也让大家找不到任何讨伐的理由,所以才能够获得最后的成功。

一、对待天子问题

董卓在进入到京城之后,直接就选择废掉汉少帝,然后立了一个更小的孩子将皇帝软禁,俨然自己就成为了实际的天子。

曹操虽然也是挟持天子,将天子囚禁,但是并没有苛刻天子,反而创建了一个皇宫,依然还是会行跪拜之礼表面上来看还是会尊敬天子。

从这2点上面来看,董卓连一点点的表面工作都没有做到,直接就把自己当成了实际的天子,这自然就没有办法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二、对待诸侯问题。

董卓马上就选择将自己为相国,然后对手底下的这些人大加封赏,但是对于外面的群雄却没有任何的赏赐。难道外面的人打进来之后才开始想要笼络孙坚。

曹操在挟持天子之后,马上就对于所有的群雄大加赏识,但是自己却没有任何的职位。通过对比就可以看到曹操的做法是比较合理的,能够有效免去被所有人讨伐的理由。

三、对待百官问题

董卓霸占汉廷对于所有不顺从自己的人甚至都不想要捏造罪名,直接就选择大开杀戒,这其实就是瑕疵必报之人。能够活下来的这些人也都是表面上阿谀奉承。

曹操所选择的就是一种分化的措施,让这些大臣能够有效看清楚眼前的形势,然后选择去投靠自己,对于一些没有办法争取过来的顽固派,就会去找到一些合适的证据,然后才杀掉对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曹操是如何对待那些背叛他的人的?

全文共 1461 字

+ 加入清单

面对背叛,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不相信或者憎恨,毕竟,会背叛自己的人,一定是平日里与自己交好的人。那么,在三国时期,曹操手底下背叛他转投其他人的人不在少数,自负的曹操又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呢。或许有人会觉得,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杀了这个人,那么,事实究竟是如何呢?

曹操是历史上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他文武全才,善于打仗,他在总结前人兵法的基础上自己写兵书。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善用人才,知人善任。《三国志》中,有这样几个故事可以看出曹操很会笼络人心。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刘备身上。当落魄的刘备带着他的两个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投奔曹操时,曹操看出了刘备的与众不同,曹操手下的程昱也看出了刘备的不同凡响,他劝曹操杀了刘备。从曹操内心来说,他也很愿意这么做,这样他就少了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但他没有同意程昱的建议,原因是,“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考虑的比较长远,如果因为一个刘备而失去天下有识之士的心,岂不是得不偿失?

第二件事发生在毕谌身上。毕谌是曹操的别驾。当张邈背叛了曹操,曹操生气地要去灭了张邈。但毕谌全家,包括老母亲在内,都被张邈劫持做了人质。于是,曹操对毕谌说,你妈在张邈手里,你去投奔他吧,我不怪你。

毕谌一方面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没有二心,一方面转身投奔了张邈。这可真是让曹操打脸了。后来,曹操打败了张邈,活捉了毕谌,曹操不但没有杀了毕谌,反而说,毕谌正是他想要的人才,因为孝顺亲娘的人不可能会不忠于君主呢。后来,毕谌被曹操封为鲁相。

第三件事发生在魏种身上。当张邈和毕谌先后背叛了曹操,曹操很自信地预言,魏种绝不会背叛自己。可是,他很快又被打脸,魏种竟然背叛了他。得到这个消息,曹操恨恨地说,魏种个小兔崽子,不管他跑到天南海北,我都不会放过你!

后来,魏种被曹军生擒,五花大绑地送到曹操面前。曹操没有杀了他,反而解开他的绳子,又重新任用他,理由是,他有才能。

第四件事发生在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打败了袁绍,除了缴获了袁绍的兵马、珍宝,还得到了袁绍的书信往来。这些书信中,就有很多是他手下的将领和袁绍写的,可以看出,官渡之战前,曹操不少手下和袁绍有来往。对于这些信件,有人提出,把写信人一个一个找出来,然后一一进行惩罚,让他们脚踩两只船!

曹操没有同意。他把这些信件集中起来,一把火全烧了。他的理由是,之前的袁绍很强势,他自己都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手下人哪里会有安全感?他们想找一个更大的靠山,这个想法也可以理解。一句话,一个做法,收买了很多人心!宰相肚里能撑船,曹操名副其实。冀州很多人也因此投靠到曹操门下。这真是一场双赢。

第五件事发生在张绣身上。因为曹操霸占了张绣的婶婶,张绣觉得受到了侮辱,就反了曹操。在和张绣的战争中,曹操的大儿子曹昂战死。这是他最喜欢的孩子,也是他培养的接班人。从这一点上来说,曹操和张绣有杀子之仇,但曹操没有记仇。后来,张绣因为实力不足,又投靠了曹操。面对再次归来的张绣,曹操根本就不提以前的事,而是拉着张绣的手把酒言欢。为了笼络张绣,还跟他结下了儿女亲家。这样的事,也只有曹操能做出来。

第六件事发生在曹操和刘雄鸣之间。刘雄鸣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神人,当他第一次归顺曹操时,曹操拉着他的手高兴地说,我刚入关就梦见得到一个神人,就是你吗?但刘雄鸣后来反了曹操,可是,当他像落水狗一样无处可逃时,又投靠了曹操。面对再次归来的刘雄鸣,曹操揪着他的胡子说,老贼,真的又得到你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看完这六个关于曹操用人的小故事,你明白了曹操为什么会成功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曹操最后悔的三件事分别是什么 曹操做错哪些事情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做错了三件事情,睡了张秀的嫂子,放走刘备,漏杀司马懿。否则早已能够稳固自己的政权,通过多年的努力之后拥有稳定的江山,可不想因为子孙对司马懿的重视,导致司马懿反败为胜,夺走自己多年以来的江山。

睡了一个女人

这一个人就是张绣的叔母邹夫人,张绣在当时是一位军阀,曹操带领着大部队去选择讨伐。张绣当时因为寡不敌众,只能选择投降,可不想曹操色欲滔天,居然看中对方的叔母。而且强行睡了对方,这才让张绣决定反叛。偷偷趁着夜深人静时偷袭,导致曹操损失惨重,自己的大儿子,侄子还有猛将在这一次的偷袭过程中失去性命。

放走了一个人

曹操后悔放走的人是刘备。在曹操的心中唯一认可的大人物是刘备,当时曹操会有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情绪,因此没有赶尽杀绝,而选择放走了刘备。谁也没有想到这就是放虎归山,而且还被刘备借走了一只精良的队伍。后来伴随着实力逐渐的提升,刘备和孙权以及袁绍等人一起联合反过来对抗曹操。如果没有刘备的离开,没有刘备的崛起,相信曹操早已实现一种天下的目的。

漏杀了一个人

这就是司马懿。曹操面对司马懿始终都有警惕的心,有过怀疑,知道司马懿并非是甘于平凡之人。自己的儿子在面对司马懿时极度的信任,因此也希望给自己儿子这份薄面,留下了这一位大臣,可不想一时的心软,这才导致曹魏的大权被夺走。曹操万万没有想到,曹丕在登上皇位之后,才只有6年就已经死亡。司马懿后来在下一任皇帝的支持之下,直接就成为持刀人,顺利的登上皇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曹操和孙权谁更厉害?曹操是怎么评价孙权的?

全文共 1062 字

+ 加入清单

孙权曹操小27岁,按照曹操的性格根本就不会把孙权这种小儿放在眼里,但是曹操曾对孙权做出过很高的评价,起码和刘备比起来算是很好了。东吴是三国当中最“人和”的地方,孙权在位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内斗发生,大家都很团结,这是曹魏和吴蜀都不如他的地方。在用人方面孙权也是和曹操有的一拼,那两人的雄才大略到底谁更胜一筹呢?

在东汉、三国时代,能称得上雄才大略的只有曹操。如果非要再加一个人,这个人一定是孙权。孙权是守成之主,所以地位容易被忽视。如果仅仅以驾驭群臣的手段来评估的话,孙权的水平不次于曹操。

整个江东的统治阶层分为这么几类:第一、孙氏宗族;第二、北方羁旅士族;第三、江东大族;第四、北方羁旅寒族以及江东寒族。在这个体系中,第四类是非常难出头的。孙权要想驾驭前三类,那么对第四类就必必须有一定的提携。

同样逻辑,如果提携第四类,那么如何平息其他类人的不满,这又是学问。以驾驭将领为例,对吕蒙这样的人才,孙权直接将军权全部授权给他,没有任何怀疑。对陆逊这种白面书生,孙权也是直接授权,毫不含糊,也丝毫不马虎。

把合适的人用到合适的岗位上并给予充分的信任与授权,然后有一套验收与评价体系,这样就可以实现对人才的管理了。孙权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最重要的一个案例是周泰。公元217年,孙权命令平虏将军周泰统领朱然、徐盛的大军。

周泰是寒族出身,没有任何背景,当然也不会有个人品牌。孙权的这个任命引起了军中巨大的矛盾。朱然、徐盛非常不服气。孙权是如何让大家服气的呢?他靠的不是行政命令,而是靠自己的头脑。他召开了一个盛大的宴会,邀请所有的高级将领都到。

在宴会上,当着众人的面,让周泰脱去衣服,向大家展示他身上的伤疤。仅仅有一次为了保护孙权,周泰就身中二十多刀,养了很久才好起来。周泰对孙权指出的伤疤一一作答,向诸位将士述说了每一场战争的细节。

孙权当众将他视为骨肉兄弟,并表达了对他的信任。宴会结束后,孙权亲自将他送到了军中。给予了他这样的待遇与认可,朱然、徐盛彻底叹服,再也不敢表达不满。这就是孙权,不用行政命令,仅仅用一次宴会就弥合了将领的冲突。

在用人方面,类似的案例有很多,孙权从来都是听从手下人的建议,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又能照顾手下人的观点与情绪。所以,他治理下的东吴,人才济济,大家畅所欲言,与东吴政权比较紧密地绑在一起。没有雄才大略,孙权绝对做不到这点。

孙权对周瑜、鲁肃、诸葛瑾无不是如此,对周泰、吕蒙、陆逊也是如此。他们恰好在文武方面加持了孙权的统治。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绝对不是戏言。曹操对孙权的欣赏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玩笑之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曹操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欣赏孙权这个优点

全文共 1332 字

+ 加入清单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说的,就连曹操也希望生孩子能生出像孙权这样的人,那曹操到底是欣赏孙权什么呢?要比武艺孙权远远比不上自己的父亲和哥哥,不过孙权掌管东吴基本上没发生过什么内斗,大家相处的都非常好,这就体现孙权的能耐了。其实这句话也体现了曹操羡慕孙权这样的性格,因为曹操永远都不可能放下防备,对谁始终都要有一颗防备的心。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18岁就继承家业的孙权,也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比起他在内斗上点歪的技能点,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对江南的开发。

草船借箭

事实上,“草船借箭”是孙权的杰作,至于诸葛亮,那是《三国演义》给他加的戏。213年,曹操进攻濡须口,与孙权对峙了足足一个月,看孙权军容齐整,就默默退兵了,这是《三国志》记载。

按裴松之引注的《魏略》,孙权乘船出来观察曹军阵容,曹操下令用弓弩逼退孙权。孙权很机智,只让船的一面受箭,一边中箭导致船也倾斜了,这时候孙权再调转船头,又让船另一面受箭,正好保持了船身的平衡,这才施施然退去。

其实就一艘船能中多少箭嘛,主要是看孙权在箭雨中的从容,也许还打击到了曹军的士气。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还是濡须口这一战,这次是《吴历》,曹操趁夜率军渡江,被孙权水军包围,活捉3000人,溺水者数千。这下曹操吸取教训了,水军自己还是玩不转呀,不管孙权再怎么挑战,曹操就是坚守不出。

孙权一看你不出来,那我就过去呗,驾着小楫轻舟,来到曹操阵前。曹军将领一看这么张狂,都想请命出战,曹操制止了他们“孙权就是亲自来看看我军阵容而已”,随即下令军中精锐戒严,但不许乱放箭。

这也给了孙权“秀”出自己的机会,船行了5、6里,撤退的时候还敲锣打鼓,生怕曹军听不见。但即便是撤退,孙权的军容也保持得整整齐齐,曹操看完就叹了口气,“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意思是生儿子就得生孙权这样的,刘表的儿子也就是猪狗那种水平,刘表的俩儿子,一个刘琦,一个刘琮,刘琦把江夏拱手让给了刘备,刘备取荆南四郡还用了他的名义,然而谁都知道这只是说说而已。至于刘琮,父亲单骑定荆州,他倒好开门献城,直接降了曹操。虽然刘表不止俩儿子,但确实跟孙权没得比。

还没完,孙权回去后给曹操写了封信“春潮刚来,你该趁早撤退了”,信背面则写着:足下不死,我心难安。曹操看完说了句“孙权不至于骗我”,就率军撤退了。

至于“生子当如孙仲谋”是不是占孙权便宜,那显然是呀,毕竟曹操比孙权大了27岁,辈分不一样的。顺便,刘备娶了孙夫人,孙权娶了袁术之女,张飞娶了夏侯氏,顿时就把魏蜀吴三国串在一起了,曹操、袁术辈分最高...

亲射虎,看孙郎

写孙权就索性写完吧,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提了句“亲射虎,看孙郎”。因为孙权生平的2个爱好,一个是喝大酒,另一个就是打老虎。年轻时的孙权经常乘马射虎,220年那次出猎,孙权的坐骑还被老虎伤了,孙权则用双戟逼退了老虎。

也许是吸取了教训,孙权专门制作了“射虎车”,而孙权这个爱好,也被苏轼引为典故。孙权还有另一个迷弟,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用到了“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个典故。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孙权:孙权也是爱哭鬼? 盘点孙权13哭

孙权:孙权:凭什么叫我孙十万?不就是送了点经验吗

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