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为什么说孔子是圣人(经典三篇)

浏览

7080

文章

3

篇1:大家口中的圣人孔子,是什么人呢?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1、大家口中的圣人孔子,是什么人呢?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而祖籍是宋国的栗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孔子如此伟大,他有什么样的性格特质呢?

孔子这个人有很多的优点,他首先非常有悟性,比如,据说他可以根据一首曲子来推测出弹奏者的外貌形象、内心特征。他也是一个非常讲究规矩的人,孔子对应该尊敬的人,特别讲礼貌。比如见国君,必定弯腰低头,恭敬有礼。孔子也是一个不肯受委屈的人,他曾在鲁国当官时,因为鲁国国君沉迷美色让孔子感到失望和委屈,就一气之下卸任离开了。

3、孔子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他的道德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立人极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变通为方法论的完整思想体系。还有,他的思想保留在《论语》中,但《论语》不是孔子的著作,而是记录他和他弟子言行的一本典籍。

4、孔子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孔子对我们后代的影响可以说是十分的大了,孔子的“以和为贵、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因儒家而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诸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本主义思想、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格、舍身取义的节操等,都成为中华民族奋进不止的精神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圣人孔子晚年的养生之道是什么

全文共 1085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不得志,经历了许多政治纷扰,生活纷扰,可是他仍活了73岁。人生七十古来稀,应该说,孔子是长寿的,这与他晚年有一套养生术有关。下面,小编就为您介绍一些相关的常识知识。

心胸开阔以养性

孔子曾以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概括他一生几个阶段的特点。他的话就是很深刻的养生经。人到了老年,自己的行为能把握得住,也能放得开,进入一个人能解脱一切的状态,这时,不为世事所困扰,对一切顺境、逆境都看得很开,变得眼界高超,虚怀若谷。但这又不是看破红尘,消极避世,而仍然是积极进取,追求理想,享受生活乐趣。所以孔子晚年还致力于编撰《春秋》,不倦地学习《易》,以至韦编三绝,还继续给弟子上课。有一次楚国大夫叶公问孔子的学生子路:你们的孔夫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怎样回答人。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后对子路说:孔子这个人啊,发愤时可以忘了吃饭,高兴时什么忧愁都扔掉了。他啊,连快要老了自己还不知道。应该说,正是这种开阔的心境使孔子获得了长寿。

饮食讲究以养生

孔子晚年饮食很讲究,有八不食的习惯,从现在的保健、饮食卫生观点看,大部分也是正确的,要求高的。这八不食分为三类:

一、色味方面:食物变颜色了不吃,变味了不吃。

二、食物质量方面:粮食陈旧了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了不吃,不时新的菜蔬不吃。

三、制作方面: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饭菜不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熟肉不吃。

这八不吃,对饮食卫生的要求很全面,对当代人也是一种启发。孔子还很强调吃相,他说:食不语,寝不语。就是吃饭时不要说话,睡觉时也不要说话。孔子有句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指粮食,脍指切碎了的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多吃经过精加工的粮食,吃的肉切得越细越好。

这是大有道理的。老年人的牙齿不好,肠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减弱,食物太粗,肉不切细,不煮烂,便咬不动,会引起消化不良症。孔子晚年坚持了这一饮食原则,保证了营养的摄人,是他长寿的重要保证。孔子的这句话还可作另一种理解,那就是老年人要多食用美食。

美食就是经过精巧烹调,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能刺激人的食欲,使人胃口大开。现代很多营养学家都主张:保健食品应该是美食,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我们应提倡家庭美食。家庭也可以制作美食。美食精细以颐年,对老年人来说,这不是一种奢求,而是养生的需要。

如果你对如何调整老人心态?如何关爱丧偶老人心理健康?老人情绪不好容易导致心理不健康吗?空巢老人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空巢老人如何积极面对空巢带来的心理危机?空巢老人抑郁症早发现注意三个信号!等有关老人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老人心态调节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孔子被称为圣人,他的文化水平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说了你别不信

全文共 201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儒家学术的历史地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经过几千年圣人的积淀和总结,形成了贯通古今的理念和文化底蕴。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伟大的圣人,他们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便是孔子和老子。

他们俩可谓是中华文化的顶流人物,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学习儒家文化,坚持文化传承和发扬。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被称为万世师表。

01万世师表之名

而孔子无疑处于中华文化正统地位的,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当时社会中最为博学的学者之一。

他游历全国各地,吸收并取,融会贯通,在世时曾被尊称为孔圣人,能得圣人之名,可见孔子的学识和思想境界高深。

孔子一生清贫,重视教育,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风,他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至今仍能够指导人们的行为实践。

相比于道教的不与人争,孔子的思想更为中庸,孔子的影响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没有缩小,甚至还在扩大,而祭拜孔子的大典一度也成为中国人的重要习俗。

02传承与发展

孔子门生众多,为人解惑答疑,周游列国期间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之后经典作品层出不穷,六经被后世奉为经典传承千年。

孔子去世之后,他的门生将其言行和精神思想记录了下来,并进行了整理汇编,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

追究孔子的原创性,国人中无人能比,论及其思想维度,今人也难有几个能触及。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急需一套理论维系统治,结合中国人的特点,中庸之道贯穿于人们的思想生活中,成为主流思想被普及。

谈及文化水平,总有人想比较古人与今人的水平级别,但其实我们都明白,这两者是无法进行比较的。

就好比我们拿今天医科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与华佗相比较一样,两者没有可比性,一个是开创医学先河的人,另一个是学习前人经验的人,时代不一样,影响也大不相同。

先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必定是因为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法被替代,她所具有的启迪意义无法被超越,有先有后,有因有果,有前人的总结就有后人的不断更新改进。

03儒家学说历久弥新

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人,孔子必定是开了一个时代的先河。有水先修渠,有些人认为孔子仅仅是一名教书匠,但其实孔子身上有十分可贵的品质:立功,立德,立言,所以永垂不朽。

孔子的思想和儒家文化传承至今,对社会发展有着推动作用,他强调人伦关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重视维系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联系。

他以此强调小到家庭,大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不仅能够给社会稳定和谐带来理论指导,更给家庭提供了一种约束力。也正是因此,中国人强调家风建设不是没有道理。

从孔子周游十几载就能看出,孔子眼界心胸的拓宽与此息息相关。他不仅自学,还教书育人,通过教育和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和道德水平,活到老学到老,为社会做出了一定贡献。

此外,孔子对人本身的思考良多,他强调人的主体性,认为人应该自主思考,自主选择,自主行动,不能被动接受命运和社会的安排。

这与今天我们所强调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目标相一致。

可见这种价值观能够为人所认可是因为人们追寻的生活态度大多如此,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使命,从而更加有目标地生活和工作。

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共处,孔子也有一套,归根结底说的便是在既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要考虑他人及社会的利益,最终达到共赢的结果,实现社会平衡发展。

04主流地位不可撼动

儒家思想早已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价值大同使千年前的文化得以传承至今,因此儒家学说不仅成为我国文明的核心,也站在世界面前,屹立不倒。

在我国古代百花齐放的时期,思想呈现开放状态,这一时期涌现出众多的学术思想,其中法墨道儒是最受当时统治者欢迎的学派。

当然,儒家在其中占据着主要地位,作为四大家中最强大的一个学派,儒家的思想融会贯通,积聚了各家所长,并结合时代需求,最终成为统治阶级治国理政的方针。

即便儒家学说如此为统治者推崇,孔子也依然虚心学习,不断吸收百家所长,补充自己,孔子的水平在先秦时代绝对是独步的存在。

因为拥有如此品格,孔子才得以永垂不朽,即便是将孔子放到今天,以他的品格和智慧,或许也能够达到多数人所达不到的程度。

我们如今强调全方位发展,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这一点是古代人所不能达到的。

今时不同往日,时代在改变,社会在发展,发展的社会又在时时刻刻地对社会人提出更高的要求。

05结语

孔子或许学识渊博,才高八斗,但依照现在的教育水平和社会要求来说,孔子时期的儒家学说并不能够全方位体现一个人的素质。

教育是紧跟时代步伐的,倘若教育脱离时代要求,教育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显得空洞不切实际。

我们不能一味地将孔子拎出来与现代人比较,每个人所经历的环境背景都不相同,所以在客观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超越时代的比较显得尤为不公。

毫无疑问,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的确为后世学术思想注入了核心要素,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历久弥新,总能为社会不同阶段提供关键指导。

这也是为什么孔子的文化水平,不能与现代人相提并论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