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为何清皇陵仍有守墓人热门20篇

浏览

3458

文章

25

篇1:秦皇陵中有一绿脸兵马俑严谨外展,这是为何?绿脸兵马俑为何脸是绿色的?

全文共 972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兵马俑,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很多小伙伴还亲自去看过,这绝对是咱们中国千年文化中绚丽的篇章。兵马俑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国宝之一,是我国历史上秦朝时期所留下来的珍贵文物,拥有的历史价值无法估量。兵马俑所展现的就是当年秦朝军队最强大的军事面貌,当近距离观看兵马俑的时候,自豪感就由然而生了。

自从兵马俑被发掘之后,每年都会定时送到世界各地到处巡展,然而在这些兵马俑之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在展出两次后就被列入了严禁出国展出的文物名录。这尊兵马俑一次去的是台湾,另一侧则是在兵马俑博物馆内。这尊神秘的兵马俑便是1999年在秦兵马俑二号坑中发现的绿脸俑。它是所有兵马俑中最特殊的一个,因为除了它意外再找不出第二个绿脸的兵马俑,也找不出其他颜色的。

这个绿脸俑与人们所熟悉的肉红色或是白色面孔的兵马俑完全不同,这个绿脸俑除了头发、眼睛、胡子是黑色以外,脸部颜色全部都是使用石绿涂料涂成的绿色。大家都知道,当时秦国在制作兵马俑的时候是完全按照写实的样子所制作的,都是根据当时每一位秦国士兵的模样进行制作的真实样子。其他的兵马俑的脸色大多数都是接近正常人的粉肉色或是白色,而这些全部都是人的正常肤色了。

当时绿脸俑被发现之后引起了整个考古界的震惊,同时也引起了文物专家的争论,直到现在也没有谁敢确认这尊俑的面目为何要用绿色颜料制作,于是在当时很多考古学者都进行了猜测。有的人猜测是当时制作兵马俑的工匠故意恶作剧的,但是很显然,这个说法行不通。我们都知道,秦朝的法律是非常严格残酷的,兵马俑可是给皇帝陪葬的东西,属于皇帝的陵寝用品,在这上面做恶作剧,除非是自己嫌命长了。不过后来又有人猜测此人可能是当时秦军当中的傩人,相当于就是军中的巫师,专门是给军队做法祛除厄运和灾难的。

傩文化在中国远古时期就已经在流传了,在当时的周朝,傩礼还被称之为五礼之一的军礼中的一个项目。兵马俑的各个俑坑其实就是秦军阵法的一个模拟,行礼的猜测似乎也说得过去,而且绿脸俑除了脸部肤色不一样意外,也没有非常丑陋的的五官。还有得猜测是为了吓唬敌军才涂上绿色的,毕竟在一些国家或部落当中出兵打造会将牛角戴在头上进行恐吓的,也许秦军正是使用了绿色面容装神弄鬼来进行恐吓。

关于绿脸俑的脸为何是绿色的,一直到现在众说纷纭,也许在没有得到一个最终结论之前,世界各地的游客获取都无缘再见到这尊绿脸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为何挖了定陵之后 再也不挖皇陵

全文共 2400 字

+ 加入清单

定陵是明朝万历皇帝和他的皇后的皇陵,很多人都知道当年挖定陵的事件,而定陵也是最后一个被人为挖开的皇陵,自从挖了定陵之后,就再也没有主动挖过皇陵了,基本都是因为不小心发现之后抢救性的挖掘保护。那究竟为什么要挖定陵,后来又是在定陵中挖到了什么,至于之后再也没有主动挖过皇陵?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关于定陵的开掘

定陵里到底挖出了什么,其实压根不是秘密,定陵的挖掘简报就明明白白的刊载在《考古通讯》1958年07期上,但直到1990年,定陵挖掘的完整报告才出版成书。不过,计划开掘长陵,怎么挖成定陵了呢?答案很简单,就是找不到。

很多人对开掘陵墓的印象都来自于时下流行的盗墓小说,盗墓贼或者说摸金校尉拿个罗盘,神神叨叨念念口诀,就能找到陵墓的具体所在,挖个洞就能进陵墓。

确实,挖个洞确实能进陵墓,那个叫做“盗洞”,这种方式会不会对文物造成破坏可想而知。考古学家需要准确的找到陵墓的入口,以便保护文物。一大帮人忙活了几个月都没能找到长陵的入口,气的吴晗要“大揭顶”。

但没成想定陵一角的几块砖意外脱落,让考古人员找到了入口。这才转而开掘定陵。

2、定陵开掘出了什么

其实定陵本身的开掘并没有严重的原则性错误,定陵被视作遗憾的原因大致上有四点。

其一,出土很多丝织品因为技术限制以及经验问题保存不善,损失惨重。当时很多丝织品被装裱处理以便保存,研究此道的行家里手沈从文来看匹料,却发现织品全部是反面,气的拂袖而走。只留了一句话“做这样不负责任的解释,不是出于无知,就是有意欺骗!”。

其二则是帝后的木质棺椁被遗弃,随意的丢到山沟之中,被村民当做上好的金丝楠木抢光。

其三则是在运动期间,三具出土帝后尸体遗骸被焚毁。

最后则是材料整理进度一拖再拖,原始资料有所丢失。

但不能光看这四点,就说定陵开掘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定陵的开掘首先弄清楚了定陵玄宫结构,包括砖隧道、石隧道、金刚墙、隧道券、前殿、中殿、后殿、左配店、右配殿等等各处结构,有图样有文字,结构描述准确、记载详实。其次,弄清楚了帝后的葬式,包括孝靖后王氏、孝端后王氏、万历帝三人的随葬品、入葬姿势、棺木情况等等。而且还出土了一大批文物,包括各种冠服、金银器、玉器、葬仪用品、瓷器、漆器、铜镜、武器等等。

在这里面出土的金丝翼善冠,目前是堪称国宝级的文物,是至今为止唯一出土的皇帝金冠。另外还出土了四顶凤冠分别是“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三龙二凤冠”。各个都精美异常。这些文物都没有在研究之后被尘封,1959年定陵博物馆开放,很多定陵出土的文物都存放到了这座博物馆之中。几十年来,这座博物馆一直面向公众开放,让无数人增长见识、开拓眼界。

简单的将定陵视作灾难,我看有不妥之处。真正的考古灾难是什么,是花了钱、挖了遗址,但一没出报告,二没保存好一手资料,弄了几个标本或者别的什么放到博物馆里还要沾沾自喜。从这个角度来看,开掘定陵起码不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喊口号式考古,也不是名为考古实为盗墓的破坏性开掘,它离被称为灾难还很远。

但它也远远算不上成功,尤其是以考古人的身份来看。50年代的考古人都在干什么?1949年的北京,裴文中、贾兰坡、刘宪亭等等考古学前辈在发掘周口店遗址,这是古人类研究的重要起步。1950年,中科院考古所于琉璃阁、固围村等地,此次辉县考古发掘,确立了考古学中的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模式,数年后出版的《辉县发掘报告》,也成了我国第一部考古报告,一次考古,确定了两个范本。

1951年,苏秉琦、石兴邦、王伯洪等人,在西安一带,研究史前以及商周遗址,将关中地区分出了仰韶、龙山、周三个文化。1952年,国内第一个高校的考古学本科专业在北京大学正式开办。这一年还在北京进行了四期考古工作人员的训练班,前后四期学员总数高达369人,号称是考古界的“黄埔四期”,授课的老师几乎包括了当时内地全部的历史专业的大牛,将近400名学员几乎全部在授课结束后立刻被分配到了任务,时至今日,战果磊磊。

为什么这么急?因为当时中国的考古力量就是如此匮乏,要研究的课题太多,要做的事情太多,考古学在中国才刚刚起步,什么都没有,正是给万丈高楼打地基的关键时刻。当时的调查和发掘工作还有很多很多,随便抽出一例,无论是学术价值还是学术意义,都恐怕比发掘定陵重要的多。

那个年代的发掘报告如今几乎都被视作经典,不是因为50年代的考古人员是最优秀的人员,而是他们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为后人竖立了一个典范,成为后世研究者的标杆。

当时的空白实在太多,有太多太多需要发掘的地点,尤其洛阳之类发展又快又是千古名城的重点区域,是需要全国去支援,否则就要坐视发生文物损坏悲剧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抽调大批人力去发掘定陵,难道是一个好的选择吗?汉唐都城遗址、元大都遗址、元上都遗址,这些遗址如果不紧着开掘,后果会怎样呢?

3、为什么定陵之后,再无皇陵开掘

定陵之后,为什么到今天都没有再挖过大型皇陵了呢?有人说是因为定陵的教训触目惊心,有太多文物都没能保护好,也有人说是因为“上面”下了死命令,暂不许开挖。其实都有,最关键的是,那个时代的考古人本身也对挖皇陵没有那么大的兴趣。

夏鼐先生写过一篇文,叫做《我所知道的史学家吴晗同志》,在里面提到了他对开掘定陵的看法:“郑振铎同志反对这件事,以为当时考古工作很忙,这些不急之务(指开掘定陵)可以暂缓。我还替郑同志作说客,知道吴晗同志是此一举的发起人,亲自劝说他不要急于搞这项发掘工作。”

在真正的考古人眼里,开掘定陵其实是不急之务,开掘定陵像政治活动多过像学术活动。定陵开掘之后,各地都热火朝天,闹着要开各地的皇陵,这些人是谁呢?我只知道这些人里没有夏老,也没有郑老。

定陵开掘确实是一个悲剧,它的悲剧之处在于,中国考古人的信誉在后来的指责声中被严重的损毁了。定陵确实有风雪,凄风苦雪,都像刀一样吹到真正的考古人的心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大明风华朱祁钰当了皇帝,为什么死后却没有葬入皇陵?

全文共 1689 字

+ 加入清单

大明风华》中的朱祁镇已经成为了瓦剌的俘虏,他原本就只是一个长在温室皇宫里的小皇帝,吵着要御驾亲征的时候,丝毫不懂什么才是战场,直到瓦剌军队攻破明君,来到他的面前的时候,朱祁镇才知道,战场真的不是儿戏。但在明朝皇宫,朱祁钰已经在临危之际登基成了新皇,不过在历史上,朱祁钰死后却并没有能够葬入皇陵,这是为何?他既然当了皇帝,为什么没能葬入明十三陵呢?1.为何朱祁钰没有葬入皇陵

在当时皇权社会里,兄弟之间的感情能达到这个程度的还是很少的,历来都是兄弟相防,兄弟相残的,毕竟皇帝那个位置实在太有诱惑力了。这哥俩就这么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在京城里过着舒坦日子,朱祁镇也不担心他弟弟觊觎他的皇位;朱祁钰更没有那个心思去想着哥哥的那把椅明英宗朱祁镇的御驾亲征到土木堡就戛然而止了,因为蒙古瓦剌给他挖了个大坑,不但坑死了大明的几十万精锐大军,而还把大明朝的最高统治者朱祁镇被瓦剌囚禁了。

朱祁镇让礼部讨论应该以何种礼仪下葬——这里隐含的意思是因为朱祁钰当过皇帝所以需要讨论,但谁都明白英宗期待的讨论结果是什么——于是知趣的礼部回奏应依亲王例祭葬之。英宗”欣然“采纳,随后下令,在北京玉泉山北麓安葬朱祁钰。之前孙太后也十分亏心地将自己亲自批准的朱祁钰即位说成是朱祁钰“遄据帝位”,也就是篡夺,这下自然是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最是无情帝王家”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明英宗回来以后,等待他的不是“皇位”而是“太上皇”哥哥当弟弟的太上皇,也是玩的嗨。但这样代宗还是不放心的,代宗派人监视着英宗,生怕他有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举动。就这样,英宗在苦难中度过七年,景泰八年,代宗病重,英宗在徐有贞等人的拥立下登位,囚禁代宗于西苑,不久朱祁钰去世,英宗按亲王礼把朱祁钰葬在北京西山。

明英宗朱祁镇,经历了八年磨难重登帝位后,确实在国事上更为用心任用贤臣,对宣宗废后胡氏追封,释放建庶人,以及废除宫妃殉葬制都显示了其仁慈的一面。可是复辟初期打击异党,尤其在处死于谦之事上,也为帝国埋下了隐患。2.朱祁镇被俘

孙若微知道朱祁镇突然改道后,十分不解,杨荣赶紧劝慰,说关外也连日大雨,瓦剌的军队也不会贸然出击,孙若微吩咐快马急报朱祁镇,让朱祁镇赶紧向宣大靠近,走兵部安排的路线,再通知陈文荣接驾,只要陈文荣顺利接驾,就记他首功。

樊忠等人终于见到了朱祁镇,樊忠劝说朱祁镇赶紧动身启程,并劝说朱祁镇赶紧阅读军报,朱祁镇看了孙若微斥责自己改道的军报,勃然大怒,觉得樊忠等人欺负自己年幼无知,当下就决定不继续前进了,樊忠怎么劝朱祁镇也不听。明军行进的路上,瓦剌骑兵突袭,明军被打了个猝不及防,樊忠得知消息后,赶紧率领军队去保护朱祁镇。

陈文荣带了两千骑兵赶去护卫朱祁镇,没过多久瓦剌兵就杀到了。樊忠身负重伤见到了朱祁镇,见王振还在一旁多嘴,便奋起杀了王振,在场没有人阻拦,王振被活活打死,朱祁镇终于明白打仗不是儿戏,绝望地坐在了地上。朱祁镇想要带兵冲出去杀敌,被陈文荣拦住,陈文荣当年因孙若微而活下去,决定拼命保护朱祁镇报恩。皇宫里,孙若微深夜来到兵部,知道朱祁镇被瓦剌军队困住后,一时支撑不住,倒在了地上。孙若微从昏迷中醒来,叫过杨士奇,恳求杨士奇帮帮自己把朱祁镇救出来,杨士奇面露难色,迟迟没有答应。3.朱祁钰登基

正统十四年,朱祁镇因为听信王振诽语,举兵讨伐瓦剌,最终导致土木堡之变,而且沦为瓦剌俘虏。瓦剌也趁势向北京抵进。

此时的大明王朝,可谓是岌岌可危,有王朝倾覆之势。而作为家事,册立谁为新君也便提上日程。此时的后宫之中张太皇太后早已薨逝多年,朱祁镇母孙太后摄六宫。是时朱祁镇之子朱见深年仅2岁,其弟邺王朱祁钰22岁,青春壮盛。

于是,在大学士王文等人的上书之下,担任监国的朱祁钰在获得孙太后的首肯之下,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七位天子。

朱祁钰,生母乃是吴氏。职位猥贱,虽然在朱祁钰成为新君后,也得以获封,但就后宫而言在讲求孝的古代,无疑孙太后是有着先天优势的。

随后,在登上宝座之后,于谦也因为拥立之功被擢升为兵部尚书,而且卖力统筹军力应对瓦剌雄师的进攻。在北京守卫战中,明军大破瓦刺,最终瓦剌也只得裹挟明英宗而走。

次年在,朱祁钰改年号景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秦皇陵兵马俑长相不一,但为什么都是单眼皮?

全文共 1242 字

+ 加入清单

皇陵兵马俑,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项震惊世界的奇迹,人们很难想象,在两千多年前,古人究竟是用一种怎样的精神和态度,去完成这样一项浩大繁杂的工程,数不清的兵马俑,每一个都拥有自己的模样,不尽相同。不过去参观过兵马俑的人一定发现了,兵马俑的模样,虽然长得不一样,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全都是单眼皮。这究竟是为什么?

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周秦汉唐等朝代在此遗留了无数珍宝,比如大雁塔、钟鼓楼、明城墙等,但要说到最震撼的文物,那一定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了。

参观过兵马俑的人们总会,被它的庞大、细腻所折服,但你是否注意到,这些沉默千年的守护者们,却个个都是单眼皮?这让很多双眼皮的朋友表示很费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关于兵马俑单眼皮这一现象,考古届也是争论颇多,后来经过反复论证,大家汇总出了下面几种原因。

1.颜料掉色了?

此展品为秦代的陶器,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细,对表情神态和发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画生动传神,并且文物原本的彩绘保存状况极好,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

此类说法认为兵马俑是仿真人制造的,所以兵马俑神态生动,有双眼皮也有单眼皮,不过由于双眼皮是颜料画上去的,在兵马俑被挖出来后因空气氧化了,颜色褪尽双眼皮就成了单眼。

此类说法也有一定依据,有学者证实兵马俑的确是上过颜色的,只是由于时间以及氧化褪尽了而已。

2.工匠偷工减料?

此类说法认为,陶俑没有双眼皮是因为有匠人偷工减料,为了偷懒所以估计没画上双眼皮。

不过这种说法看起来很不靠谱,真人大小的陶俑都造出来了,怎么会因为偷懒就少画眼皮?再加上秦始皇这个传说中的“手办达人”,他应该不会允许有人这么糊弄他。

3.单眼皮是纯种汉人的象征?

有专家认为,兵马俑既是艺术品,又是写实的。之所以都是单眼皮,说明当时的人物原型或者说模特就是单眼皮,这就牵扯到人的生理结构的问题。

秦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中级军吏俑头戴双版长冠,手中握剑,有的立于高级军吏俑身旁似为副手,有的立于士兵队列中似为领队。

两千二百多年前,秦人秦国所统治的西北地区人种是东亚蒙古人种,相对比较单一。这个人种的生理结构就是单眼皮,就是有“蒙古褶”。“蒙古褶”在医学上叫“内眦赘皮”,也就是内眼角的上眼皮盖住下眼皮,常见于东亚和东南亚民族。

有观点称,晋室东渡后汉族的遗传结构在名族融合后已不像秦、汉时那样单一。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侵,被汉族同化,南下避难的汉族又同化了南方土著民族,汉人血统已不再纯粹。因此,我们才能看到出现在唐壁画及雕像中大量高鼻梁大眼睛的胡人。

不过,单眼皮以及丹凤眼仍为汉人主流审美,比如传世唐代仕女图中的美女人人都有一双细长的凤眼和单眼皮。

千年时光流逝,无声的秦俑们早已忘记帝国的兴衰,也不再关心血统的纯正,但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却能通过他们的形态、神情,了解更多当时的人文风情和社会风貌。

时至今日,秦始皇陵兵马俑这座人类历史文化的宝库,仍有无数的奥秘和财富,等待我们发现与继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元朝的皇陵找不着 明朝的皇陵不敢动 只有清朝皇陵被洗劫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皇帝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也是人们敬仰的对象。皇帝去世后,不仅要进行隆重的葬礼,还要建造豪华的陵墓,陪葬各种珍宝。这种厚葬现象源于封建社会的迷信观念,认为人死后仍可享受荣华富贵。然而,在我国历史上,元、明、清三个朝代的皇陵命运却截然不同。

1、元朝陵墓的秘密

元朝曾是强大的国家,统治范围涵盖中原和蒙古。然而,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与中原汉族存在一定区别,导致他们对陵墓的处理方式也不同。蒙古族游牧民族倾向于迁徙,没有固定住所,这使得祖先的坟墓常常遭到盗挖。于是,蒙古人多选择秘密埋葬,隐藏痕迹,避免被盗。元朝皇帝的陵墓一般位于蒙古境内,如肯特山,地理位置偏远,难以找到。这也是为何至今没有找到成吉思汗陵墓的原因之一。

2、明朝陵墓的幸运

明朝统一中原,多数皇帝葬于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尽管明朝中期遭遇动荡,但明陵却相对完好。这主要得益于历史事件的安排。明朝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虽焚毁了朱元璋的陵墓,却没有盗掘。清朝入主中原后,也未对明陵进行破坏,因不愿引起民愤。同时,反清复明人士的存在也限制了清朝对明陵的行动。

3、清朝陵墓的劫难

清朝入关后,盗墓贼将矛头指向了清廷。清朝社会动荡,腐败,人们对清朝极不满,这使得清朝皇陵成为了盗墓贼的目标。清朝皇陵多位于东陵,大多遭受洗劫,除顺治、雍正之陵外。清朝陵墓结构简单,埋葬较浅,更容易受到盗墓贼的袭扰。慈禧太后的陵墓甚至被军队掠夺,尽管也存在保护士兵,但仍难挡洗劫之劫。

4、不同朝代的皇陵命运差异

源自历史、文化与社会背景。元朝陵墓因蒙古特点,往往难以找到,成吉思汗陵墓尚未被寻获;明朝陵墓多位于繁华地区,受保护,未受严重侵害;清朝陵墓则因社会混乱,成为盗墓贼的目标,饱受洗劫之苦。

元、明、清三个朝代,皇陵的命运各异,展现出不同的历史图景。封建社会的迷信观念与政治环境,决定了皇陵的保存状况。这些皇陵的故事,既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迷信与奢靡,也折射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修建秦皇陵的人都被杀了,为何司马迁能够详细描述秦皇陵的结构?

全文共 1110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中国最伟大,最庞大的皇陵,相信很多人就会想到秦始皇陵了。秦皇陵的规模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因为整个工程耗时长达30多年,动用了73万的劳动力进行修建,很多人都跟着一起陪葬了。据说当年修建秦始皇陵的人全部都被处死了,那么为何司马迁可以详细描述秦始皇陵内部的结构呢?秦始皇陵,中国古代最大的“烂尾工程”

修筑秦始皇陵一共用了37年的时间。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古代最大的 “烂尾工程” ?因为秦始皇陵是分三个时期进行建造,整个秦陵并没有最终建造完成。

秦陵的选址与初期的建造是由吕不韦来负责,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则由李斯主持。李斯主持的这部分工程,是秦陵最为重要的主体工程。后期的工程,也就是工程的收尾阶段,这段时间,是从秦始皇下葬后开始算起。建造秦始皇陵的73万工匠并没有全部被杀掉

秦始皇陵分三期进行建造,号称动用了73万工匠。这帮工匠大多是被强抓来的役夫或是罪犯。整个工程建造,肯定不是同一批人,应该是倒下一批后再补充一批进去。毕竟在建造时间上长达三十多年之久,就算是一个二十岁的人,等到完工也该有六十岁了。

秦陵最后阶段的工程,由秦二世胡亥亲自主持。收尾阶段干了两年时间后,就发生了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咸阳。而戍边的秦军又来不及回朝救驾,急得胡亥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少府章邯就提议,不如把建造秦陵的几十万罪犯全给拉出来,组成一支“虎狼之师”。胡亥听后大喜,让章邯连忙去办。结果,这支由几十万罪犯与工匠组成的乌合之众,竟然大败陈胜、吴广起义军。

后来,又因为刘邦、项羽大军日益壮大,秦始皇陵的建造,就到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境地。最后,工程还没有完全峻工就一哄而散了。因此,秦始皇陵就落得个“中国古代最大烂尾工程”的名称。司马迁《史记》里详细描述秦始皇陵内部构造,部分的素材来自建造秦陵工匠的口述

与陈胜、吴广起义军交战的那批乌合之众,就是秦陵建造的工匠。在与陈胜、吴广起义军战斗时,有少部分人当了逃兵,偷偷地跑掉了。而这部分人极有可能,将秦陵的内部构造及细节等情节泄露出去。

这类工匠对秦陵的所见所闻,就成了日后司马迁《史记》里描述秦始皇陵内部构造的部分素材。司马迁《史记》里详细描述秦始皇陵内部构造,大部分的素材可能缘于秦朝史官的记录和编撰历史。

秦朝是否有专门负责记录与档案管理的官员?一直存有争议。直到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出土了一座秦代古墓。墓主人名“喜”,曾担任过秦朝安陆御史、安陆令史、鄢令史等官职。墓中更出土了1155枚秦朝竹简,也称为“睡虎地秦简”。这一发现,证实了秦朝仍保留有史官一职。

因此,司马迁《史记》里详细描述秦始皇陵内部构造,大部分的素材可能缘于秦朝史官的记录和编撰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秦始皇陵墓三大未解之谜 传国玉玺真的在皇陵里么

全文共 1028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陵墓目前因为各种原因始终没办法进行正式挖掘,主要还是秦始皇陵墓占地面积实在太大了,而且完全不知道地底下的东西是否保存完好,如果盲目动工很有可能带来巨额损失。不过关于秦始皇陵墓的秘密非常之多,因为秦始皇本来就是历史上少有比较喜欢不惜一切代价动用大工程的皇帝,光是看兵马俑这架势就已经把我们给惊住了。说不定在皇陵中有更加壮观的东西,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关于秦始皇陵墓的三大未解之谜,一起来看看吧。

秦王朝作为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在国人心中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而大秦王朝的皇帝-秦始皇,更是作为始皇帝更是有着无上的意义,秦王朝虽然只传承了两代之短,但是大秦王朝留给后人的未解之谜却是颇多。履至尊而制六合,破碎天下完成了中华的第一次大一统,对历史有着非凡的意义。今天我们在这里聊一聊秦王朝遗留给我们的未解之谜。

一、传国玉玺。“完璧归赵”作为一段历史佳话,当秦王嬴政破六合大一统,而获至宝。由丞相李斯将和氏璧雕为玉玺,上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在历史上传国玉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有了传国玉玺,这个皇帝的位子才算是得到了上天的承认。但是自秦始皇之后,传国玉玺的去处成了一个谜题。传国玉玺身为宝物可以抵挡很高的温度,烧毁是不可能的。现在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传国玉玺被陪葬在了秦陵,当秦陵地宫发掘之时,也必是传国玉玺的重见天日之时。

二、秦国十二铜人。当年秦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可是在秦王朝灭亡之后,这十二个铜人也不见了踪影。有一个说法是,楚汉之争,项羽入主咸阳,在焚烧阿房宫之时,也将十二个铜人烧毁了。但是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到了汉朝王莽篡政之后,为了解决钱荒,将十二个铜人销毁之后铸成了铜钱。但是大众对于这个说法也不怎么看好,大家更喜欢的一个说法就是,这十二个铜人陪着始皇帝一个深埋地宫,等着重见天日的一天。

三、华夏九鼎。大禹治水鼎九州,大禹当年为了治理洪水,分铸九鼎拱卫华夏,一鼎代表一州,华夏古九州在巨鼎的拱卫下国泰民安。九鼎作为华夏的国宝,也深得始皇帝的喜爱。《史记》记载秦穆公将九鼎掠到秦国都城,肯定最后落到了始皇帝的手中,杜牧在诗中写道“始皇东游出周鼎”。但是自秦始皇之后,九鼎在华夏的历史上就毫无踪迹可寻了,但是可以想到的是,始皇一直很喜欢九鼎,那么九鼎陪葬秦陵的可能是很大的。

我们可以想到的是,在秦陵地宫发掘的时候,绝对是轰动世界的时刻,也是很多宝藏重见天日的时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皇陵修建需要多久?汉武帝的皇陵竟修了53年

全文共 1397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的皇帝,一般从登基之后就开始给自己修建皇陵了,毕竟身为天下至尊,活着的时候是,自然也希望自己死后也能够有一个很好的栖息之所,而且不只是安葬,还要有很多陪葬品,还要防止盗墓贼。皇陵的修建一般都是耗时良久,可能很多人都以为秦始皇陵已经是最大的了,但事实上,还有一个皇帝的陵墓更大,那就是汉武帝的茂陵,而它修建的时间也是最长,汉武帝在位54年,这座皇陵竟然就修建了53年

说到秦皇陵,很多人都认为它应该是全国最大的坟墓,但是,只有少数人知道,在中国最大的皇陵是茂陵。茂陵躺的不是别人,是汉武帝刘彻。这个皇陵就厉害了,当属中国最大的坟墓:陪葬品比秦陵还多,修了53年,打破7项历史记录。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刘彻十六岁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而他的这座陵墓整整是修了有53年。很多人会说,秦始皇陵应该是花钱最多的一座皇陵,事实上不是这样的,茂陵才是耗资最多的皇陵。

在嬴政统一天下以前,秦始皇就以秦国的财富来修陵墓,统一六国以后,虽抽出天下赋税修建皇陵,国内早就积弱严重,财力物力的耗费上也不是很值钱的。而汉武帝修坟墓的情形就不一样了,茂陵的修建正是在汉朝国力鼎盛的时期,据史书记载,居然征用全国赋税的三分之一来修皇陵,而且动用的人力和无力根本无法想象,要知道修建的时间达到了53年!一座坟墓修了53年是什么样的概念?要知道,秦始皇修自己的坟墓都只用了30年,汉朝总比秦朝要发达,还修了53年,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我要说的这个茂陵的陪葬品,肯定要比秦陵的要多得多,它的修建还创造了7项我国修建坟墓的历史记录。一是修建时间最长,53年,二是耗资最多,每年全国赋税三分之一用来修建皇陵,加上其他移民的费用还有劳工损耗,耗资可想而知;第三是移民最多,为了修建茂陵,当时官方的统计是,移民数十万户;第四是占地面积最大;第五是茂陵本体最高,同时也是最大的;第六项记录,是茂陵的规模最大,超过秦始皇陵,已经探明的从葬坑就达400多处;第七项记录,是陪葬品最多,也超过秦始皇陵,陪葬多到了塞不进去的地步。

很多人肯定会直呼长见识了,居然是茂陵的规模最大,超过秦始皇陵,要知道,茂陵已经探明的从葬坑就达400多处,面积的话自然很好解释,量的出来。陪葬品的话,自然要比秦陵多,因为茂陵的陪葬品多到塞不进去的地步了,不过,茂陵有一点比不上秦始皇陵,就是茂陵的防盗能力很有限,机关设计得不够巧妙,所以茂陵在历史上先后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盗墓事件。西汉末年,茂陵就被赤眉军洗劫,董卓和黄巢军队也在茂陵捞了一把,据说曹操的”摸金三人组“也染指过茂陵,至于如今的茂陵还埋着多少值钱的宝贝,这个还真无从考究。

如今,茂陵已经成为了咸阳非常受欢迎的旅游景点,要想一睹风采的话,还真值得一去,那里还有其他太多古人的坟墓可以参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最大的皇陵

全文共 1871 字

+ 加入清单

夏商开始,历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集中在一个地区。那么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陵是哪个?下面小编整理的中国最大皇陵排名。

1、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约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为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是我国最大的西夏文化遗址。虽然已遭到了毁灭性的破,然而外形虽毁,但骨架尚存,宏伟的规模,严谨的布局,残留的陵丘,仍可显示出西夏王朝特有的时代气息和风貌。

2、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之巅。陵区景色迷人,山麓有建于汉代的轩辕庙,庙东侧碑廊珍藏历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现又新增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陵、庙所在地桥山现有千年古柏816000株,是我国最大的古柏群。庙内有相传黄帝手植柏,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是我国最古老、最大的一株柏树。

3、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在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全世界游客竞相前来的理由。

4、明孝陵

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明孝陵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

5、昭陵

昭陵位于礼泉县东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唐太宗从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死后就开始营建昭陵,贞观二十三年完成,历时达13年。唐代皇帝的陵寝摒弃了秦汉时期掘土而葬的方式,而是沿用了魏晋和南朝以来流行的办法,选择风水极佳的天然山峰,凿开山的中部作为墓室,从外观上看山峰挺拔,气势压人,相形之下,再高大的陵——冢如秦始皇陵——在形式上也稍逊了一筹。而开创唐代帝王依山为陵先例的,就是唐太宗的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这位开创了大唐盛世的皇帝生前显赫无比,号称“天可汗”,死后他的陵墓也是唐代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

6、清东西陵

清东陵、清西陵同时于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举行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缔约国大会上,被成员国全票通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河北易县的清西陵、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分别于今年4月和5月举行了世界文化遗产标志揭幕仪式。清初先建陵于遵化县马兰峪西(东陵),雍正8年(1730年)选易州永宁山下太平峪为陵址(西陵),翌年兴建泰陵,乾隆时有诏定父子不葬一地之制,相间在东西二陵分葬,自此清皇室陵有东西陵之分。

7、乾陵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东距西安市约80公里。它是唐代第三个皇帝高宗李治和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气势雄伟壮观。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在海拔1047.9米。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8、巩县八陵

巩县在河南郑州、洛阳之间,南望嵩山少室,北临黄河天险,蜿蜒阻隔,东为巍峨挺拔、群山绵谒的青龙山,洛水东西横贯全县,自古以来就北风水先生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所以北宋皇帝除徽、钦二宗外全部安葬在这里,统称"巩县八陵"。巩县的北宋陵区,北起孝义镇,西至西村,中贯芝田镇,面积约有三十多平方公里。偌大的陵区,真可谓是大枕黄河,足登黄河了。

9、成吉思汗陵

位于鄂尔多斯市中部伊金霍洛旗境内,距东胜区65公里,座落在高高的甘德尔山岗上。相传,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率军远征西夏途经鄂尔多斯高原,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心里特别高兴,陶醉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了地上。部将刚要拾起马鞭,却被成吉思汗制止了,并即兴吟诗一首:“梅花幼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孵化之乡,衰亡之朝复兴之地,白发吾翁安息之邦。”成吉思汗死后,人们就遵嘱将他葬在这里。

10、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位于北京西北约40多公里处的一个著名的陵墓区。明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鹏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溥仪去世的时候清朝已经灭亡了50年,为何他还能葬入清朝的皇陵?

全文共 143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一个已经拥有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文明古国,在数千年的朝代更替交接,期间诞生了有几百位皇帝。人与人之间的命运各不相同,皇帝与皇帝之间的命运也是千差万别的。那些开创了盛世的皇帝青史留名,生前死后都享尽盛誉。而每朝最后一位的亡国皇帝,结局却都大多悲惨。

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作为亡国之君,一生三次登上帝位,三次被赶了下来,估计是历代皇帝中极其坎坷的一位了。但是,他是十分幸运的,无论是孙中山、袁世凯,还是日本人、苏联人以及新中国政府都曾想要杀掉他,但溥仪最后不仅得以善终,还被葬入皇家园林!

新中国成立后,溥仪在历时十年的改造中,成为一位遵纪守法的普通公民,1967年溥仪尿毒症病逝,死后溥仪的骨灰经过几次转移,最后葬在清西陵。溥仪去世时候是1967年,此时大清已经灭亡了50多年,为啥他最终还能葬入清朝皇陵中呢?溥仪作为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清朝灭亡半个世纪后还能埋入皇陵里,需要感谢一个人,她就是李淑贤——溥仪一生娶过五位妻子,而李淑贤是他最后一任妻子,是陪伴他走到生命尽头的人。

众所周知,我国历代帝王最看中的一件事,就是选择风水宝地建陵寝。那么,作为清末皇帝,溥仪自然也不例外。在10岁的时候,溥仪已经选择了一个风水宝地,打算藏于旁边的墓地。然而,在陵墓还未完全修建好的时候,溥仪就被当时的军阀冯玉祥驱赶出了紫禁城,至此一直流落天津,后来,溥仪成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度过漫长的几十年,平平淡淡的了却残生!

不仅如此,溥仪在新中国结婚后竟成了个“妻管严”,往日八面威风的皇帝范消散无遗。1959年溥仪从抚顺战犯管理所特赦,到了北京。之后,他开始了新生活。新政府十分关心他,因为考虑到他从皇帝成为平头百姓这个落差有点大,再加上当时溥仪年龄也有些大了,于是政府把他安排到了植物园工作,平时非常清闲,而且接触的人不多,拿到的工资不少。

单位的领导也蛮照顾他,知道他喜欢抽烟,每个月还会专门发给他一条烟。一开始,溥仪最高兴的,就是每个月拿到烟的那一刻了,然而自从结婚后他就再也拿不到了,不是没发,是他的妻子扣押了!因为他之前被人伺候惯了,一切都有人负责打理,因而他仍旧将他的一切,全都交给了李淑贤打理。

这位曾经的皇帝对妻子非常恐惧,有一次吵架溥仪居然吓得给李淑贤跪下求饶,毫无皇帝的自尊和骄傲!溥仪怕老婆其实是一个心理疾病,缘起于他退位之后,他特别喜欢的妃子文绣坚决要和他离婚,这让溥仪很没面子,给他留下极大的心理创伤。

而李淑贤呢,原本以为嫁给曾经的皇帝会非常棒,很有面子,但是结婚之后才发现皇帝不过如此,更重要的是,溥仪还没有生育能力!溥仪本来就与李淑贤的心理预期相差不少,何况他还有生理隐疾,让李淑贤格外不舒服。她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发雷霆,而溥仪毫无招架之力,他只能像个孩子一样站在边上大气不敢喘一个!

她在家里,俨然成了一个“太上皇”。话说有一次溥仪的弟弟溥杰过生日邀请溥仪前去赴宴,但是发过来的请柬上没有李淑贤的名字。李淑贤觉得这是看不起她,所以当溥仪要和她一起去的时候,她坚决不肯,最终,因为李淑贤不肯去,“妻管严”的溥仪吓得也没敢去!

这位“太上皇”不仅在溥仪活着的时候主导他的生活,甚至死后的溥仪也要任他摆布!1967年溥仪去世后溥仪被葬入了八宝山,能够进入八宝山本来对于溥仪来说也是一种荣幸,然而他的坟后来又被李淑贤迁到了清西陵中,原因竟然是金钱诱惑!中国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不仅在生命的尽头没有尊严的活着,死后都没得到尊重,尸体被挖出来,真是可怜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明清皇陵有多少座没有被盗?被盗的是哪些?

全文共 1893 字

+ 加入清单

皇陵作为我国古代皇帝陵墓,一直以来其实也都是很多盗墓贼光顾的地方,皇陵的规模自然不是一般的陵墓可以比的,里面也可能会有很多的奇珍异宝,因此会有很多盗墓贼盗取皇陵的宝物拿去倒卖,换取钱财,这其实自然是对古代珍贵文物的一种破坏。而其实历朝历代都会发生盗墓的行为,距离现代最近的两个朝代就是明朝和清朝了,很多人也对明清时期的皇陵非常的感兴趣而最为人所熟知的恐怕就是东陵大盗孙殿英了,而除了他盗取的清东陵皇陵之外,明清时期的皇陵还有哪些被盗过呢?现如今又还有哪些皇陵没有被盗过?

要想知道明朝和清朝的皇陵都有哪些没有被盗,首先就要知道明朝和清朝的皇陵都有哪些。明朝的皇陵分为了三部分,一部分是明朝的祖陵,位于凤阳,其余两部分分别在明朝的南京和北京,其中南京皇陵葬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而北方祖陵则葬有明成祖之后的明朝十四位皇帝。清朝的皇陵与明朝一样,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也是清朝的关外三陵,即:葬有清朝先祖的永陵、葬有努尔哈赤的福陵和葬有皇太极的昭陵,其余两部分位于关内,分别为清东陵和清西陵。这便是明朝皇陵和清朝皇陵的基本情况。1.明朝皇陵有哪些没有被盗?

那么明清两朝哪些皇陵至今没有被盗过呢?其实明朝的皇陵总体保存完好,只有位于凤阳的明朝祖陵曾被明末农民起义军焚毁盗掘过,其余南京皇陵和北京皇陵基本保存完好,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曾带领“专家”发掘过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定陵。除此之外,明朝其余皇陵都没有被盗掘过。明朝皇陵没有被盗掘过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后天保护得当的原因,明朝皇陵修建的非常坚固,并且地下宫殿挖掘的非常深,从发掘的万历帝定陵来看,明朝皇陵的地宫竟然深达25米,这样的深度增加了盗掘的难度,使得很多盗墓贼无计可施、望洋兴叹,这也是明朝皇陵绝大部分能够幸免于难的原因。

除此之外,清朝历代统治者对明朝皇陵的妥善保护也是明朝皇陵能够得以保存并不被盗掘的重要原因。南京和北京的明朝皇陵一直由清朝历代皇帝派专人看管,所以至今保存完好。2.清朝皇陵有哪些没有被盗?

相比于明朝皇陵绝大多数没有被盗的现状,清朝的众多皇陵的命运就显得悲惨多了。清朝灭亡后,中国陷入了多年的内战和混乱时期,清朝的皇陵因此被大量盗掘,其中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慈禧的定东陵,同治的惠陵、光绪的崇陵都被乱兵和盗墓贼光顾过。尤其是1928年孙殿英的那次盗掘,对于清朝皇陵的损坏几乎是毁灭性的。

清朝皇陵中没有被盗的又关外三陵,也就是葬有清朝先祖的永陵和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以及葬有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除了关外三陵外,清西陵中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以及道光帝的慕陵至今没有被盗掘,而清东陵中仅有顺治皇帝的孝陵没有被盗过。为何顺治皇帝的孝陵能够在清东陵诸多被盗的皇陵中一枝独秀幸免于难呢?实际上这与传说中的顺治皇帝出嫁的传言有关,盗墓贼们认为顺治皇帝最终出家为僧,并没有被葬入孝陵之内,他们认为孝陵仅为一个顺治皇帝的衣冠冢,说白了就是个空坟,也没有什么随葬品,这样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使得顺治帝的孝陵失去了对盗墓贼们的吸引力。3.明朝皇陵都没被盗,为何清朝皇陵接连有五座被盗

盗墓事件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孙殿英盗了慈禧和乾隆的陵墓。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享国267年,清朝皇室大部分都被埋葬在清东陵,截止目前为止,清东陵是中国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清东陵从顺治十八年就开始修建,一共用了247年,也就是到清末时期才刚刚修建完成。唯一遗憾的是孙殿英把清东陵大部分的财宝都给盗走。

话说这么多皇家陵寝被偷盗,明朝的皇陵但几乎没有出现被盗的经历,一直到现在明朝十三陵保存得非常完好。明朝崇祯皇帝的陵墓没有时间建造,所以就把他埋葬在了贵妃墓,这也是明朝唯一被盗墓的皇帝,但是他的陵墓并没有存在北京十三陵中,也就是说明朝13陵从来没有发生过偷盗的经历,明清两代的皇陵为何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呢?

清朝的皇帝陵被偷盗的就有四个了,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再加上慈禧墓,就有五个被盗墓,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要知道在明陵开启之后发现有一道非常厚的金刚墙,可能用炸药都不能一次把它炸开,明朝从来没有被盗墓的经历原因主要有两个。其实清朝建立之后,对于明陵专门派人保护过,而且日常维护的工作也做得非常好,这是其中之一。

第二个原因上面提到过明陵的构造非常坚固,最重要的是明陵的入口轻易找不到,地宫也比清陵深太多了。总之来说明陵的构造比清陵复杂得多,一般入口都找不到,这还怎么进行盗墓呢?话说当初孙殿英到清东陵如果不是有人指路,他也不可能成功盗墓,也就是说明陵比较幸运,而清陵比较倒霉,可能坏事做多了上天给予的报应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皇陵南兆域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皇陵南兆域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皇陵南兆域位于偃师市高龙镇、大口乡、顾县镇和伊滨区庞村镇、寇店镇、李村镇。

概况:东汉王朝共建造了12座帝陵,其中有11座分布在洛阳附近。5座帝陵坐落在汉魏故城西北的邙山上, 东汉河南省另外6座帝陵坐落在汉魏故城东南的万安山麓,这就是东汉帝陵的邙山和洛南两大陵区。洛南东汉帝陵区葬有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桓帝(宣陵)6位皇帝。如今这些陵区内墓冢林立,基本保存着皇陵气势恢宏、肃穆威严的原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明皇陵陵墓

全文共 1228 字

+ 加入清单

皇陵陵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皇陵位于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陵墓,初建于吴王时期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洪武二年后又两次大规模修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竣工。陵园占地2万余亩。当时有城垣三重,周长二十八里,其内"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享殿、斋宫、官厅数百间。历经600余载,虽经多次兵乱,但陵前神道上的三十一对(原为三十二对)石象生和皇陵碑、无字碑及坟丘等保存完整。皇陵碑文为朱元璋亲撰,石象生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元璋出身贫寒,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其父母、兄嫂相继去世。朱元璋年仅10余岁,无力大办丧事,仅以“被体恶裳,浮掩三尺”之礼,安厝亲人。20多年后,朱元璋受封吴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修缮父母陵寝。洪武二年,他下诏在家乡兴建中都城,同时诏谕因旧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罢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营建父母之陵。到洪武十二年,皇陵的总体格局基本形式,外有城垣,内有护所、祭祀设施;又在陵前竖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双成对的石像生。

在陵墓的外围,有3道城垣,形成3城包裹陵墓的平面布局。皇陵的3道城中轴线两旁,建设了不少祭祀、护卫、住所建筑,形成规模宏大,森严壮观的皇陵建筑群。经过精心的设计、规划、施工,建成后的皇陵,气象巍峨,被誉为“重门列戟园陵肃”,“壮哉斯陵从古无”。

明皇陵陵墓是椭圆形覆斗式大平顶,高出周围地面5米。陵墓堆土而成,占地面积1750平方米。陵前北部的金水桥向北,有长257米、宽6.3米的神道,两旁对称排列着雕琢精美的32对石像生。这些石像生是目前所知明代最早、数量最多、刻工最精细的皇家陵园石刻,具有很高的石刻艺术价值。不仅数量居历代帝王陵墓之冠,而且雕刻技艺上也有独到之处。均用整块石料雕琢,无论是人像,还是动物,均造型生动,刻琢精细,具有高超的技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们是宋元石刻艺术发展的最早产物,对明清的石刻造型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道南端紧连金水桥遗址,遗址南侧的东西两边各竖立一块大碑,东为无字碑,西为皇陵碑。两碑尺寸相同,规格一致,分别由螭龙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组成。皇陵碑额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个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亲自撰写,又名“御制皇陵碑”。朱元璋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艰辛家世和开创江山的艰难,秉笔直书,历述家世实情与戎马生涯,一改历代帝陵碑刻粉饰夸功、谀墓不实的恶习。皇皇大著,堪称一绝。碑文长达1105字,是研究朱元璋家史与元末明初历史的珍贵史料。

明皇陵一直受到明王朝的悉心保护。明朝末年,张献忠起义军攻占凤阳,火烧皇陵,享殿等建筑为之涂炭,之后又屡遭毁坏。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大肆砍伐陵园松柏,使郁郁葱葱的陵园变成光秃秃的土堆,荒芜不堪。

新中国成立后,中都城和皇陵设立了文物管理机构,使周围的环境得到保护.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西晋皇陵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西晋皇陵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晋皇陵】其中潘屯、杜楼两村北枕头山西晋墓地一号墓,为晋文帝崇阳陵。墓室长4.5米,宽3.7米,高2.5米。

南蔡庄村北西晋墓地一号墓,位于最东端,规模最大。墓道长36米,宽10.5米,墓室长5.5米,宽3米,高2米,为晋武帝峻阳陵。

西晋皇陵分东西两区,东区在偃师市城关镇潘屯、杜楼两村以北的枕头山下,西区在首阳山镇南蔡庄北的鏊子山下,两区相距数里。晋武帝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在墓地选择上看来是费了一番心机。鏊子山两端分别向南伸出一道较为平缓的山梁,对墓地形成三面环抱之势,就如一把罗圈椅,可以安安稳稳地坐享太平,是修建帝王陵墓的很理想的风水宝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史上唯一葬入皇陵的太监是谁?为何太监葬在皇陵是谁把他下葬的?

全文共 1377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一定不会相信,居然有一个皇陵里面,埋葬的不是皇帝,也不是后宫妃子或者太子等皇室成员,而是一个太监,这个太监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葬入皇陵的太监。这个太监究竟是什么人,又做了什么事情,死后居然会有这样结局?又是谁将这位太监埋在皇陵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秘,看看这位太监的生平事迹吧。

这个太监就是明朝崇祯时期的大太监王承恩,说起王承恩来,他最大的功劳就是伴随着崇祯皇帝登上了煤山,然后一起在煤山自缢身亡,而不是选择了自己逃跑,这一点就值得称赞。

王承恩官至司礼监太监,曾经提督京营抵抗李自成,但是当时的时局已经很糜烂了,王承恩也没有什么办法,崇祯十七年,王承恩陪伴着自己的主子朱由检登上煤山,一起自缢身亡,相比魏忠贤等人,王承恩忠心为主,这种忠心别人不能比。

为什么说王承恩葬在皇陵了呢,因为朱由检死后,被葬的地方叫做明思陵,就是专门为朱由检建造的陵墓,贴身太监王承恩作为陪葬太监,其实是顺治皇帝为他们下葬的,就是因为王承恩的忠心耿耿。

顺治皇帝还为了表彰王承恩的功劳,专门还为其树碑立传,而且为了表彰王承恩的这种功劳,顺治皇帝还专门为他写了八百字的碑文,可见王承恩的品德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

明思陵是顺治二年的时候修建的,其实,表彰王承恩也是有清王朝有目的的,但是,他本人得到了顺治,还有康熙两位皇帝的称颂却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明思陵规模小,但是葬入皇陵的,也唯有王承恩这一位太监。

王承恩,太监曹化淳名下也,累官司礼秉笔太监。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犯阙,帝命承恩提督京营。是时,事势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贼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三门。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帝召承恩,令亟整内官,备亲征。夜分,内城陷。天将曙,帝崩于寿皇亭,承恩即自缢其下。福王时,谥忠愍。本朝赐地六十亩,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侧。摘录:《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宦官二。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祯帝朱由检由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树上。王承恩也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中午,李自成进入皇宫,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崇祯尸体在树上吊了三天,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发现,被停放在东华门外,装入柳木棺内。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祯。福王时,谥忠愍。承恩后为清朝康熙皇帝所称颂,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竖碑立传。

墓碑

与刘瑾、魏忠贤相比,王承恩的殉葬光辉得多。在一个朝代即将覆亡、几十万人“解甲”的时候能够护佑君主,不畏强敌,这表现了强烈的忠贞性格。于是他的死充满了悲壮的意义。

清朝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入主中原。开国皇帝顺治在为崇祯皇帝发丧的同时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将他葬在崇祯皇帝思陵门外,让他“守护”皇陵。

现存的王承恩墓保留仍旧比较完好。墓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但却完整地保留了三通石碑。王承恩墓坐西朝东,东侧第一通碑高2米,正面由吴下倪钦题行书刻“王承恩墓”。此碑最令人称道之处是其基座四周浮雕十分生动,表现题材为“龙马负书”、“犀牛望月”等神话传说。第二通碑高4米,螭首龟趺,碑首有“敕建”字样,碑文800字,为清顺治帝(顺治17年)亲自撰写。紧靠墓前的碑高2米,螭首方趺,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碑文240字,是顺治二年营建思陵时,顺治帝为褒奖王承恩“贞臣为主,捐躯以从”撰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燧皇陵

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皇陵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燧皇陵,又名燧人氏陵园,是上古时期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的墓园,位于商丘古城西南三里处。据《归德府志》、《韩非子》、《左传》、《三皇五帝时代》等典籍记载:“燧皇陵在阏伯台西北”。据专家考证,燧人氏为天下第一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燧人氏立方牙、观天象,确立了中华第一姓——“风姓”,研究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历法,确立了商丘为天地之中,在商丘建立了中华第一都。由于他贡献巨大,被后人尊为“天皇”,位列“三皇”之首。

燧皇陵历经多次修复、扩建,占地440多亩,皇陵墓冢呈方锥型,长、宽各82米,高13.9米,前面延伸有神道,两侧有龙凤麒麟等石像生,周围有松柏葱郁环绕。陵前高台面积约1400平方米,高3.6米,可容纳1500人同时祭拜。陵园内绿草成茵,繁花似锦。燧人氏墓冢高大,经历代重修,燧皇陵已形成一个占地面积约4万多平方米的陵园,长达5000米的围墙和墙瓦古色古香,陵门三楹,十分壮观。进入燧皇陵,首先看到的是一条神道,神道两边,有排列整齐的石雕,庄严肃穆,燧人氏墓冢和雕像矗立于陵区的中心,四周翠柏环抱,绿草如茵。

商丘是火的诞生地,历史上多次在此取火,1992年4月12日,国际旅游观光年“黄河之旅”首游式点火仪式在这里举行;1992年9月18日,河南省七运会在此取火;2003年12月19日,“信用河南圣火”在此点燃;最值得骄傲的是我们与北京、南京并列为全国十运会三个取火点之一,2005年7月15日,河南省省委书记徐光春,河南省省长李成玉、国际乒坛名将邓亚萍、全国劳动模范,永煤集团总经理陈雪枫在此共同点燃了“华夏文明之火”。

景区地址:商丘市平原南路166号

用时参考

1~2小时

门票

20元

开放时间

8:00—18:00

景点位置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南6.3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湖北钟祥为什么有处明朝皇陵?里面埋的是谁?

全文共 2698 字

+ 加入清单

一说到皇陵,很多人想到的自然都是皇帝的陵墓了,而皇帝的陵墓,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选址上面,比如明朝的皇陵基本上都集中在当时的都城附近,也就是现如今的北京,明朝大部分的皇帝都安葬在这里,除了极个别的皇帝之外。而朱元璋不在这里是因为他当时的都城是南京,而他也就葬在了南京。从这里似乎也可以看得出来,古代都城和皇陵之间的关系了。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湖北钟祥这个地方,居然也有一座明朝时期的皇陵,但是我们也知道,明朝皇帝都不在钟祥,为什么这里还会出现皇陵呢?钟祥的皇陵里面埋的是谁,为什么会被葬在这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钟祥简介

钟祥,湖北省辖县级市,由荆门市代管,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中游,北接宜城、随州,南邻天门市、沙洋县,东靠京山市,西连东宝区、掇刀区,介于北纬30°42’-31°36’、东经112°07’-113°00’之间,境内有207国道、焦枝铁路、长荆铁路、襄荆高速公路、武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钟祥市版图总面积4488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末,下辖1个街道、15个镇、1个乡,设有2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8年,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5亿元,比2017年增长8%。钟祥地处鄂中低山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等特点。

钟祥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2700多年,在春秋战国时称郊郢,系楚国陪都,后期曾为楚国国都。公元1531年,明朝嘉靖帝以自己出生、发迹于此,取“风水宝地、祥瑞所钟”之意,赐县名“钟祥”,升安陆府为承天府,为明朝三大直辖府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县名仍为钟祥。1992年5月,国务院批准钟祥撤县设市。

钟祥境内长寿人口众多,是联合国老龄所认证的“世界长寿之乡”,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市。钟祥还造就了明代帝王朱厚熜、楚辞文学家宋玉、楚歌舞艺术家莫愁女等一批历史名人,诞生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历史典故。2019年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钟祥为什么有座明朝皇陵

我们都知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生于安徽凤阳。作为皇帝的家乡,凤阳在明朝建立后地位非同一般,朱元璋升凤阳为中都,设凤阳府,置中都留守司。即使是明朝把国都从南京迁至北京,中都凤阳依然是明朝皇室的根脉所系。不过呢,明朝实际上还有一个与中都凤阳同等地位的皇帝家乡,也升都设府,也置留守司。

钟祥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中游的东岸,北有大洪山,隶属于荆门市。钟祥在历史上曾为楚地,南北朝大名鼎鼎的竟陵郡,郡治就在钟祥。南齐末年有著名的竟陵八友,是当时文坛翘楚,如沈约、王融、范云、任昉、谢朓等人。八友中还有一个人,他叫萧衍,于公元502年推翻南齐王朝,建立了大梁王朝。这八人为何叫竟陵八友呢?因为这八个才子都依附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萧子良的父亲是齐武帝萧赜,祖父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

钟祥在隋朝依然是竟陵郡的治所,到了唐朝,钟祥县改名长寿县,曾为郢州治所,宋朝时郢州治所依然放在钟祥。不过唐宋时的钟祥比较安静,没“闹出什么动静”,真正让钟祥出名的是在明朝。准确地讲,是明武宗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这一年的四月(农历),顽皮的正德皇帝朱厚燳(也作“朱厚照”)驾崩,年仅31岁。因为明武宗没有子嗣,也没有亲兄弟,下一任大明皇帝只能在明武宗的堂兄弟之间产生。明武宗临崩前已经确定了皇帝人选,他就是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时年15岁(虚岁)。

朱厚熜和明武宗同一个祖父,就是与比自己大近二十岁的宫女万贞儿爱得死去活来的宪宗成化帝朱见深。明宪宗第三个儿子是朱祐樘,就是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弘治帝朱祐樘。明宪宗第四个儿子名叫朱祐杬,在明宪宗驾崩的那一年封为兴王。按明制,皇子长大后要就藩于封国的,朱祐杬的封国在安陆州,也就是现在的钟祥。朱祐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朱厚熙只在世上活了5天,次子朱厚熜平平安安地长大成人。

由于朱厚熜是与明武宗血缘关系最近的堂弟,所以明武宗临崩前遗诏把皇位传给封地在钟祥的兴王朱厚熜,就是明世宗嘉靖帝。大臣们也同意朱厚熜继位,认为朱厚熜比较老实,易于控制。结果很打脸,明世宗通过大礼仪事件树立了自己的无上权威,从此专国长达四十五年,同时也把大明王朝闹了个鸡飞狗跳。

在宋朝时,一个皇帝从藩王当上皇帝,他都把自己的潜邸所在州升格为府,到了明朝也是如此。明成祖朱棣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从某种意义上也是这种思维的延续。只不过宋朝皇帝多无子嗣,所以藩王继承大统的较多,但明朝自永乐帝以下,藩王入继的较少。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虏,郕王朱祁钰以藩王入继,但朱祁钰本人在京师。像明世宗这样在远离京师的藩王入继大统的事例是非常少的,所以明世宗当然要提升钟祥的地位,这也是人之常情。

嘉靖十年(1531年),明世宗下诏把自己的出生地升为承天府,设钟祥县,取“祥瑞钟聚”之意。嘉靖十八年(1539年),朝廷又在钟祥设兴都留守司,辖显陵,显陵是明世宗之父朱祐杬的陵寝。在明世宗之前,明朝皇帝的根脉之地在凤阳,但在明世宗之后,明朝皇帝的根脉之地实际上又多了一个钟祥。也就是说,自明世宗以下,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崇祯帝的根,往远了说来自中都凤阳,往近了说来自兴都钟祥。3.钟祥的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今钟祥为楚国别邑郊郢。

秦时属南郡。

西汉沿秦制,设郢县,钟祥设县自此始,仍属南郡。

东汉初,废郢县。

三国吴于郊郢置牙门戍,依山垒石筑城,名石城。

西晋惠帝元康九年(299年),置竟陵郡,治石城(今钟祥)。

南朝刘宋泰始六年(470年),立苌寿县,为竟陵郡治。

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改苌寿县为长寿县;同年置郢州,治长寿。

元改郢州为安陆府,治长寿。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安陆府为安陆州,省长寿县,并入州;嘉靖十年(1531年),升安陆州为承天府;同年复立县,取“祥瑞钟聚”之意,命名钟祥,承天府治钟祥。

清顺治三年(1646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仍治钟祥。

民国元年(1912年),废安陆府,钟祥县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二十一年(1932年),改属第六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三十七年(1948年),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名仍为钟祥,属湖北省荆州地区行政公署。

199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钟祥县,设立钟祥市(县级),仍属荆州地区行政公署。

1996年12月,改属湖北省荆门市代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为什么说世界上最大的皇陵是日本仁德天皇陵?

全文共 1926 字

+ 加入清单

要说世界上最大的皇陵是哪一个,很多人首先可能会想到的就是秦始皇陵,或者是埃及金字塔,秦始皇陵的确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古代皇帝的地下陵墓,但是放在世界上来说,却有人认为,日本仁德天皇陵才是世界上最大的皇陵,为什么这么说?日本仁德天皇陵究竟有多大?1.仁德天皇陵简介

仁德天皇陵的全名是百舌鸟耳原中陵,位于今天日本堺市大仙町。墓主实际身份不明,日本传统上将之比附为仁德天皇。这座前方后圆的古坟异常地巨大,它前方朝南。

全长约486m,后圆部直径约249m,高度约35m,前方部分宽度约305m,高度约33m,由3层建成。是日本最大的陵寝,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前方后圆坟。

2018年10月15日,日本宫内厅宣布,将与大阪府堺市共同挖掘和调查日本最大的“大仙古坟”,仁德天皇陵。

所谓的仁德天皇陵通常称其为“大仙古坟”,其正式名称为百舌鸟耳原中陵,位于今天日本堺市大仙町,这座前圆后方的古坟异常地巨大,它前方朝南,全长约486m,后圆部直径约249m,高度约35m,前方部分宽度约305m,高度约33m,由3层建成。是日本最大的古坟。墓主实际身份不得而知,日本传统上将之比附为仁德天皇。

据估算要建造如此巨大的前方后圆坟,仅运土就需要载重量五吨的卡车五十六万二千三百辆。以一天动员两千人,一个月二十五天计算,一年就是六十万人工,至少需要十五年零八个月才能建成。

经计算,结果是三者体积分别为一百四十万立方米、二百六十万立方米和三百万立方米,(其中仁德天皇陵只计算了陵墓的本体而未将周濠中水的体积计算进去),由此可以想象这举世罕见的三大陵墓是何等壮观。2.仁德天皇陵真的是世界最大皇陵吗

日本人称自己为“大和民族”,并不是说日本没有其它的少数民族,而是日本第十六代天皇在位的这段时间,是日本历史上罕见的大一统时代和盛世,因此,这段时期被称为“大和时代”,日本文化的源头也正是出自这一时期。

仁德天皇陵位于日本大阪市南面,建于15世纪初日本仁德年间。陵墓前方后圆,包括三条宽阔的护陵濠在内,总面积为464000平方米,这与总面积249000多平方米的中国骊山秦始皇陵、529000平方米的埃及最大的金字塔库夫皇陵相比,可以说遥遥领先了。全长为486米,大约有16万座古坟,是世界三大古坟群之一。剩余两个分别是:中国秦始皇陵,长约350米;埃及法王金字塔,长约230。从长度来看,日本的仁德天皇皇陵为世界最大级的古坟群。古坟一周大约有2.7公里,从出土文献、文物来看,大约是公元5世纪中期建成,其实日本历史届并未正式明确是谁的坟墓,日本宫内厅,将其作为第16代天皇--仁德天皇的陵墓来管理。

秦帝陵是56万平方米的面积,这只是封土区的面积,还没算兵马俑的陪葬坑的面积,估计少说也要200万平方米左右的。仁德陵封土高度不及秦帝陵三分之一,封土面积略大于秦帝陵,但整体也没过40万平方米啊,还有就是仁德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前方后圆陵

仁德天皇陵一直实行全封闭管理,游客一律都只能在外面观赏。日本宫内厅更把全国近 900个皇室古墓列为保护区,即使是考古学家,也无法进入帝陵。以至于想解开天皇身世之谜的一众专家也无可奈何,日本皇室的态度,是宁愿让千古之谜永无揭秘之日,也不愿让人轻易侵犯帝陵的神圣和神秘性。3.仁德天皇陵为何一直不允许被挖掘

历史上,日本的皇家陵墓一向被视为不可亵渎的禁区。在中国隋唐之前,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而对于实实在在存在的历史,只能借助实物的保护才能留住历史的踪迹。因此,日本对本国的古物采取严密保护。仁德天皇陵这样的地方,更是绝对禁止外人入内。

仁德天皇陵一直实行全封闭管理,游客一律都只能在外面观赏。日本宫内厅更把全国近 900个皇室古墓列为保护区,即使是考古学家,也无法进入帝陵。以至于想解开天皇身世之谜的一众专家也无可奈何,日本皇室的态度,是宁愿让千古之谜永无揭秘之日,也不愿让人轻易侵犯帝陵的神圣和神秘性。

另外一方面,大家知道日本文化是承袭中国文化,尤其是承袭中国的汉唐文化,他们的文字都是从中国的汉字演化而来,并且,曾经还是中国的藩属国,而日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不是太高,如果进行挖掘,把这一事实呈现在世人面前,日本会觉得很尴尬。

再者,文物的保护技术还不成熟。在考古学界,挖掘帝王陵墓不是难事,但是,全世界考古学家都面临着同一个难题,那就是文物的保护技术,大家知道,陵墓里面的文物,很多一见光或者是接触的外面的氧气,就会瞬间被氧化,尤其是一些类似于竹简或者是纸张的东西,基本上挖出来瞬间就不在了,中国很多帝王陵墓的发掘,都是属于抢救性发掘。

而日本天皇陵几百年来鲜有盗挖,其主要原因不言而喻,因为里面真没什么值得挖的。对于皇陵孰大孰小这件事,明眼人一看便知,不言而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孙殿英盗皇陵,挖开一看,发现清朝皇后“面目如生,有如古佛”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令妃是乾隆最有名的妃子之一,近些年来各种电视剧对其也多有表现,而且她基本上都是正面的角色。令妃是乾隆中后期最爱的女人,在乾隆心中的地位大概只有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可以与之相比了。

令妃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她是在乾隆20年到乾隆40年影响乾隆最大的女人,还在于她也是清朝生育最多的后妃之一,她为乾隆生了6个儿子。又有乾隆的宠爱,又生了6个儿子,令妃为何一直到死后才被奉为皇后呢?这就又要说道她独特的血统了——她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有汉人血统的皇后。

令妃出身并不高,而且又有汉人血统,当乾隆决心把他们的儿子永琰立为储君时,就必须考虑令妃的身份给永琰(也就是嘉庆皇帝)带来的不便和阻力。如果大臣们不同意立令妃为后,这就意味着永琰也会被一块否决,这是乾隆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到了乾隆晚年公开永琰为储君的同一天,才把令妃追封为皇后,由此可见乾隆对于令妃的爱以及缜密的心思。

乾隆死后,和他的两位皇后,3为皇贵妃一起被葬在裕陵,“令妃”就是这两位皇后的中一位,而乾隆的妃子们包括被葬在裕陵西侧的妃园寝。1928年,孙殿英盗掘清朝皇陵,不仅慈禧的墓被洗劫一空,乾隆的裕陵和旁边的妃园寝也惨遭洗劫。东陵盗案发生后,溥仪痛心疾首,他下令派载泽、耆龄等皇室宗亲去处理善后的工作,也正是在这次清理中,人们发现了令妃的遗骸,别人的尸骨都已经腐烂成了枯骨,但是唯独令妃尸身不腐,这让众人惊诧不已。

参与善后工作的皇亲爱新觉罗·宝熙在自己的日记中记载了令妃遗骸的模样:颏多皱纹,齿未全脱,皮骨俱存,丝毫未腐,笑容圆相,有如古佛,诚异事也。为什么令妃的尸体能保持不腐,至今都没有完美的解释,而爱新觉罗·宝熙所记载的“笑容圆相,有如古佛”更是令人惊叹。

令妃自从乾隆24年被封为令贵妃之后,由于皇后乌拉那拉氏和前空不和,自断头发,实际上已经只是名义上的皇后了,令妃从这时起实际上已经成了真正的后宫女主,她统摄六宫十几年,处事得体,母允垂仪,是一位相当贤惠的皇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北魏皇陵

全文共 1146 字

+ 加入清单

北魏皇陵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自从魏孝文帝建都洛阳起,先后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阳北郊邙山一带,即有魏孝文帝的长陵,魏宣武帝的景陵,魏孝明帝的定陵,魏孝庄帝的静陵。

《魏书》记载:魏孝文帝“及迁洛阳,乃自表瀍西以为山园之所”。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死葬长陵。长陵的方位以往不清楚。1946年文昭皇太后墓志在洛阳市北郊官庄东一座小冢内出土,墓志称:“拊高祖长陵之右。”恰好在小冢东南不远处有一大冢,高约35米,直径约60米,小冢正是在大冢之右。这亦与《魏书"己载的“后先葬城西长陵东南”,后“迁灵榇于长陵兆西北六十步”相合。由此可证大冢是孝文帝长陵。

宣武帝元恪死于延昌四年(515年),葬景陵。《资治通鉴》说,唐初秦王李世民在洛阳讨伐王世充时,“登魏宣武陵以望之”,可见景陵应在邙山之巅。又,元氏宗室、王公嫔妃陪葬景陵者甚多。宣武嫔司马显姿墓志出土于伯乐凹村东偏南,志称“陪葬景陵”;宣武嫔李氏墓志出土于南石山村南,志称“葬于洛阳景陵垣”,这些都是就整个陵区而言。另外,冯邕妻元氏墓志出土于东陡沟村西,志称“葬于景陵之南岗”,正是在冢头正南。元玮墓志出土于盘龙冢村东南,志称“归窆(埋葬)于景陵东山之阳”;元朗墓志出土于后李村,志称“葬景陵东岗”,该二村均在冢头以东。穆纂墓志出土于水泉村,志称“迁窆于景陵之右”,正处在冢头村西北三里许。元则墓志出土于安驾沟村,志称“窆于景陵之东北”。可见今洛阳市北郊冢头村东之大冢当为宣武帝景陵。该墓北距孝文帝长陵约5公里。1991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发掘。

景陵墓冢平面略呈圆形,直径105—110米,四周稍有残损,现存高度24米,平顶。墓冢用黄土夯筑而成。陵墓的墓道及墓室全部覆盖在这一高大墓冢之下。

宣武帝陵墓虽曾遭受盗掘,但墓葬形制与结构基本完整。从总体看,它是一座坐北面南的砖室墓,全长54.8米,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平面略呈“甲”字形。墓道系由原地面直接下挖而成,全部为墓冢所覆盖,南起墓冢南缘,北接前甬道,其水平长度为40.6米。墓道南段为土壁,北段为砖壁。前甬道南接砖壁墓道,拱券顶,券高3.78米,地面铺石。后甬道位于墓葬中轴线上,连结前甬道和墓室,平面呈纵长方形,拱券顶。石门安装在后甬道北端,或者说是嵌于墓室南壁中部,由门楣、门额、立颊、门下坎、门扇等青石构件组成。墓室位于后甬道之北,青条砖筑砌。墓室平面近方形,原铺有石板。墓顶作四角攒尖式,高9.36米。整个墓室结构严密,十分坚固。从墓室内残存

状况看出,墓室分作东西两半东半摆放随葬晶,西半为石棺床占据。棺床南北长,由十五块方形石块拼砌而成。该墓因盗掘严重,随葬器物仅剩下一小部分,多不在原位,计有青瓷器12件、釉陶器1件、陶器20件、石器2件、铁器10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