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为啥姬昌的儿子叫伯邑考【精选三篇】

浏览

6393

文章

3

篇1:为何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叫姬发呢?

全文共 922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姬昌大家都很熟悉了,也就是周文王,周朝的基垫者。估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西伯侯,却很少人知道他也被称之为西伯昌。在这里的“西伯”是世袭的爵位名,西可以指西岐,也可以指西方。在那个时代,兄弟之间都是以伯、仲、叔、季来做排名,伯也有长兄的意思。昌是姬昌的名字,所以西伯昌就把贵族的封地,家庭排序,名字全说清楚了。

在《封神演义》中,相传姬昌有一百个儿子,让我们熟知的有伯邑考,姬发,雷震子,周公旦,雷震子这一类是收养的,其他的血亲却少有和姬昌同姓的,这时为什么呢?在历史上姬昌真实可考的儿子只有十八个,并没有一百子那么夸张,他们其实都和姬昌同姓姬,比如伯邑考,考是他的名,叫做姬考,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周公旦,旦是他的名,叫做姬旦。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邻国日本,他们的姓氏什么井上,田中等,都是以地名为姓。在最初中国的古老姓氏中,也一样多以地名为姓,比如姬姓,据说就是当年黄帝,长期居住在姬水(陕西省武功县的漆水河)旁,所以就以姬水的姬为姓,之后随着封建王朝夏朝的建立,随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职业,管理国家的官员,在这个时候起,姓氏,名字逐渐产生了演变,一些人就以自己的职业,官职作为姓氏来取名,一个是让自己的子孙知道祖上是做什么工作的,另外一个也是贵族表明自己身份用的。

伯邑考是姬昌的嫡长子,按照史书记载,姬昌十三岁,伯邑考就出生了,姬昌给他起名为考,本名为姬考,因为是长子,伯邑考的伯,是和西伯昌的伯意思一样,同样是长子的意思,邑有一种说法是官职,但是邑只是代表一座城池的小官,所以这个解释并不合适伯邑考的身份,而邑另外一个意思是都城,封地的意思,这也符合伯邑考世子的身份,所以称为伯邑考,而不直接叫姬考,这是因为伯邑考这个名字,包含了他在家族里的排序,地位和姓氏等内容。

在称呼的时候,古代不会有人直接称呼你的名字,因为那是不礼貌的行为,称呼字是比较常见的,另外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贡献,或是被封了爵位,称呼一般都是称呼爵位,头衔等,这是代表尊称,就如西伯侯,孔子(姓子,名丘,字仲尼),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等等,称呼伯邑考同样是对他地位,身份的一种尊称。而仔细看《封神演义》,其中记述姬发的地方常常写的是武王,而非直接写姬发,这也是同样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姬昌的儿子怎么一个叫伯邑考一个叫姬发?其实是因为古代的姓氏问题了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姬昌儿子其实大家也知道有一个叫“伯邑考”还有一个叫“姬发”,看名字这三个人真的是一家的吗?不是姓氏都是一样的吗?怎么就变成了这个样子了,所以很多人也在讨论这个问题,其实也不见得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因为古代和现代的姓氏叫法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到底是什么情况,下面接着看!

第一,姬昌、姬发都不是正确的称呼,当时的人们不会这么叫他俩。

姬发确实姓姬,名发,但是可不能称他姬发。因为在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

今天的人说姓氏,但是在先秦姓和氏是不同的,姓是为了表明血缘关系,是不会变的。同一个祖先的人都是一个姓。氏则是用来分别贵贱,别说同一个祖先的人会有不同的氏,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氏。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所以以公孙为氏,即卫公子孙之意,叫公孙鞅;后来公孙鞅到了魏国,魏国有自己的公孙氏,肯定不会继续称他公孙鞅,因为他从卫国来,所以以卫为氏,叫卫鞅;最后卫鞅到了秦国游说秦孝公,孝公将他封在商地,于是他以自己的封地为氏,叫商鞅。

那么当时的人怎么称呼武王呢?登基之前,他应该以王子为氏,因为他是周王的儿子,所以叫王子发。登基之后,以国为氏,叫周发。相似的例子还有夏桀、商纣等。

第二,伯邑考应该也不是一个名字。

先秦称呼别人也不一定用氏+姓的形式,有的时候会使用字+名的形式。比如孔子的祖先孔父嘉,并不是姓孔名父嘉,而是名嘉,字孔父,他的后代都以他的字为氏,所以孔子是子姓孔氏。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名纥,字叔梁。

那么伯邑考是否也是字+名的形式呢?有可能,因为伯字显然是排行,意味着嫡长子,先秦人的字经常会包含着排行,比如叔梁纥的叔字就是排行。那么伯邑考可能名考,字伯邑。

当然还有其他可能,比如说伯是排行,而邑考是名。还有人认为,考字是对先人的尊称,那么伯邑考可能名伯邑,或者名邑,被后人尊称伯邑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姬昌的100个儿子怎么来的?为什么有100个?

全文共 845 字

+ 加入清单

《封神演义》里面的周文王,一共有一百个儿子,但是也很明显,这些儿子并非全部都是他亲生的,比如第100个,也就是雷震子,就是他捡回来的,但是雷震子可以说却是除了姬发和伯邑考这两个姬昌的亲儿子之外,最有名的儿子了。那么,除了他们之外,姬昌还有那么多儿子,都是从何而来,为什么一定要是100个呢?

先来说说历史上的姬昌,历史上姬昌的儿子,史书记载的一共有十八个,除了长子伯邑考,周武王姬发之外,还有很多,比如周公姬旦,管叔鲜姬鲜,蔡叔度姬度等等,只不过很明显的是,除了这些比较有名的之外,很少有人对其他十几个儿子还有什么了解了,甚至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就像曹操二十几个儿子,很多人却只了解曹植曹丕一样。

很多人所了解的,一定是最为出色,或者历史参与度最高的,这样一来史书中对他们的记载才会更多。而在《封神演义》里面,当姬昌捡到了一个婴儿之后,说这是自己的第100个儿子,也就是义子,为他取名为雷震子。不过书中对于姬昌的儿子的设定是,只有姬发和伯邑考两个是亲生的,其他的全部都是义子,并非亲生儿子。

至于为什么要给姬昌设定这么多儿子,或许是源于一种“文王百子”的愿望吧,古代人的观念与现代人不同,现代人对于生孩子这件事情,也是存在很多不同看法的,有的喜欢多生,有的认为一个就够了,还有的甚至根本不想生孩子,这些观念都是存在的,但是古人因为是以农业为主,所以如果孩子多的话,劳动力就会更多,所以古人喜欢多子多福。

因此,给周文王姬昌设定有100个儿子也就不稀奇了,虽然其中只有两个是亲生的,剩下的都是义子,但是这种设定,不仅体现出了古人多子多福的愿望,也体现出了姬昌的仁慈和善,毕竟不是每个王侯将相都能做到收养这么多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的,这也是一种古人对于姬昌的美好想象,认为他应该就是这样的一位仁君。

书中说文王有百子,但是又没有一个一个的写明白是谁,这说明作者更加在意的其实还是文王本人,而不是他的这么多儿子是谁,做了些什么,因此文王才是重点,他的仁慈,还有古人的观念,都在这一情节当中体现出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