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丽水山体滑坡最新消息(优秀三篇)

浏览

6357

文章

3

篇1:丽水山体滑坡发生时间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9·28丽水山体滑坡是指2016年9月28日17时35分,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苏村(距离遂昌县城37公里)发生一起山体滑坡灾害,约20幢居民楼被泥石流冲毁,人员伤亡情况不明,初步确认有27人失联。截至2016年9月28日23时06分,在27名人员中,已有4人被救出。

受台风“鲇鱼”影响,9月28日17时28分左右,浙江省遂昌县北界镇苏村村发生山体滑坡,约20幢居民楼被泥石流冲毁;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据悉,此次山体滑坡塌方量40余万立方米,致20户房屋被埋,17户房屋进水。10月9日15时07分许,现场搜救出1人,确认无生命迹象。据官方通报的消息称,截至10月9日,共搜救出19人,已确认死亡19人,8人仍失联。

丽水山体滑坡的原因地址因素以及触发因素:

1、自然因素: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地形地貌和地质构成复杂,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占全省陆地面积的65.5%,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5907处,涉及全省700多个山区乡镇。

2、人为因素:这几年浙江山区经济发展很快,建设活动很多,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隐患。还有一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没有被发现,实际受威胁的范围和程度可能比预期的更大、更严重。

今天小编对丽水山体滑坡发生时间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滑坡多发于什么地区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关注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丽水发生山体滑坡原因

全文共 686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11月13日22时50分许,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雅溪镇里东村发生山体滑坡。山体滑坡塌方量30余万立方米,导致27户房屋被埋,21户房屋进水。截至2015年11月19日12时39分,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里东村山体滑坡救援现场找到第39位失联人员。此次山体滑坡已有38人遇难,1人经抢救后生命体征平稳。

丽水里东村山体滑坡原因调查结果:

1、自然因素: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地形地貌和地质构成复杂,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占全省陆地面积的65.5%,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5907处,涉及全省700多个山区乡镇。该地区地形高陡、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和降雨长期作用下形成的特大型地质灾害。在发生山体滑坡前,该地区曾大量的降水。2015年11月13日晚,丽水市莲都区雅溪镇平均降雨量只有6到8毫米,但之前的降水量大,截至13日上午8点的数据显示,近24小时平均雨量36毫米,有13个站点超过50毫米。

2、人为因素:这几年浙江山区经济发展很快,建设活动很多,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隐患。还有一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没有被发现,实际受威胁的范围和程度可能比预期的更大、更严重。灾害发生前,该区域正在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工程,划定了危险区和影响区,危险区内的98人已避让搬迁。但由于治理工程实施各方对滑坡区地质条件复杂性和灾害风险的认知不足,已实施的削坡、锚固工程未能有效提供坡体的稳定性,施工安全监测预警不到位,从而未能完全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今天小编对丽水发生山体滑坡原因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山体滑坡是怎么发生的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关注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浙江丽水山体滑坡成因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浙江丽水山体滑坡塌方量30余万立方米,导致27户房屋被埋,21户房屋进水,38人遇难,导致人民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浙江丽水山体滑坡成因是什么呢?下面带您了解一下。

浙江丽水山体滑坡原因调查:

1、自然因素: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地形地貌和地质构成复杂,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占全省陆地面积的65.5%,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5907处,涉及全省700多个山区乡镇。该地区地形高陡、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和降雨长期作用下形成的特大型地质灾害。在发生山体滑坡前,该地区曾大量的降水。2015年11月13日晚,丽水市莲都区雅溪镇平均降雨量只有6到8毫米,但之前的降水量大,截至13日上午8点的数据显示,近24小时平均雨量36毫米,有13个站点超过50毫米。

2、人为因素:这几年浙江山区经济发展很快,建设活动很多,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隐患。还有一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没有被发现,实际受威胁的范围和程度可能比预期的更大、更严重。灾害发生前,该区域正在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工程,划定了危险区和影响区,危险区内的98人已避让搬迁。但由于治理工程实施各方对滑坡区地质条件复杂性和灾害风险的认知不足,已实施的削坡、锚固工程未能有效提供坡体的稳定性,施工安全监测预警不到位,从而未能完全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今天小编对浙江丽水山体滑坡成因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山体滑坡是怎么发生的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关注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