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人分九型,你属哪一型人格(汇编20篇)

浏览

291

文章

230

篇1:什么是回避型依恋人格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回避依恋人格其实是组合的状态,简单来说,这类人格不仅仅有回避型的,也有依赖型的。而回避型依赖人格,主要在人际关系方面,特别是在一些亲密关系当中,这类症状是特别明显的。

1

其实回避依赖型人格,在特别亲密的关系当中,或者说自己就没有所谓的亲密关系,他们总是表现的比较冷漠,甚至于用冷酷来形容也不为过。通常情况下,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和追求总是能回避就回避。

2

也许这样的情况就属于回避性人格,另外依赖性人格又比较矛盾,他们往往会表现的特别的病态。毕竟他们对生活缺乏自信缺乏独立性,所以他们就过分的依赖别人。

3

因为在他们的定义当中,依赖别人能够实现自我。不得不说,这样的情况在人际关系当中往往会产生冲突,毕竟他们既想回避别人又想依赖别人。

4

一旦出现了这类人格之后,往往他们的情绪不太稳定。而人际关系也不太稳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所要的是什么,其实建议这类人群及时的进行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人格障碍的治疗 得了人格障碍如何有效治疗

全文共 3026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人格障碍,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但是在生活中还是会存在的,它是心理疾病的一种,人格障碍的病因主要是跟遗传、心理等因素有关,想要了解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就要明白人格障碍的表现症状,这样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得了人格障碍如何有效的治疗呢?相信这是很多患者和家属们都想要了解的,人格障碍这种疾病,严重的困扰了我们的正常生活,下面就来看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吧。

得了人格障碍如何有效治疗

一、自恋型人格障碍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解除自我中心观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可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然后一条一条改正。

学会爱别人

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

生活中最简单的爱和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就会自然减轻。

二、偏执型人格障碍

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应采用心理治疗为主以克服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己我中心的人格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认知提高法

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

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

交友训练法

交友要真诚相见,以诚交心,交往中尽量主动给予知心朋友各种帮助;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容原理”。

自我疗法

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喜欢走极端,要找出非理性观念。然后加以改造。

敌意纠正训练法

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陷于“敌对心理”的漩涡中;要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向你认识的所有人微笑;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有耐心。

三、分裂型人格障碍

对分裂型人格障碍的治疗目标是要纠正孤独离群性、情感淡漠和与周围环境的分离性。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社交训练法

旨在纠正孤独不合群法,提高认知能力,懂得孤独不合群、严重内向的危害,自觉投入心理训练。

兴趣培养法

兴趣是指积极探究事物而给予优先注意的认识倾向,并具有向往的良好情感。因此兴趣培养有助于克服兴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

人格障碍的病因

1、遗传因素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

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着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

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因素

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

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就要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

反之,若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迟缓,则习得性抑制能力就缓慢和软弱,人格障碍和犯罪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是异常的。

有人提出自主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的缓慢,可作为罪犯和人格障碍的一种易病素质特征。

3、环境因素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合理现象,拜金主义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产生对抗,愤怒,压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而发展至人格障碍。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间的关系为

1.人格特征可成为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或诱因。

2.某些人格特征是精神疾病的潜隐或残留表现。

3.人格障碍和临床综合征可有共同的素质与环境背景,两者可共存,但不一定有病因联系。

人格障碍吃什么好

1、枸杞子280克,猪心1个,洗净,切成小块,同时放入油锅之内炒熟,加食盐、味精调味。适用于烦躁不眠、心悸易惊者。

2、石菖蒲10克,猪心1个,切开洗净,加水适量,放如炖盅内隔水炖熟,加精盐调味,饮汤食猪心。适用于情感淡漠、目瞪如愚、傻笑自语者。

3、莲心3克,研末,大枣10枚左右煎汤送服,每日1次,饭后服。适用于情绪焦虑、时而躁狂者。

4、生萝卜200克,洗净切丝,浇上香麻油,加精盐、味精少许,拌匀,分次服食,一日内食毕,连日服。适用于躁狂多怒伴大便秘结者。

5、苦瓜300克,切丝,加清水急火烧沸,换汤出苦味。

瘦猪肉150克,切片,油煸后,入苦瓜丝同炒,加调味食用。适用于狂暴无知,便秘溲赤者。

人格障碍如何治疗与调适

提高认识,了解自己人格中的缺陷

正视自己,扬长避短,以适应社会环境。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自我膨胀,放任自流,就会处处碰壁,导致病情发作。

情绪自我调整法

癔症型人格的情绪表达太过分,旁人常无法接受。所以具有此种人格的人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便是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做一番调查,听听他们对这种情绪表达的看法。

对他们提出的看法

千万不要反驳,要扪心自问,这些情绪表现哪些是有意识的,哪些是无意识的;哪些是别人喜欢的,哪些是别人讨厌的。

对别人讨厌的要坚决予以改进,而别人喜欢的则在表现强度上力求适中,对无意识的表现,可将其写下来,放在醒目处,不时自我提醒。

此外,还可请好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后请好友对自己今天的表现做出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过火之处,并适当控制,达到自然、适度的效果。

升华法

癔症型人格患者有一定的艺术表演才能,不妨“将计就计”,将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这样患者原有的淤积能量就会在表演中得到升华。

事实上,许多艺术表演都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为了使观众沉浸到剧情中去,演员必须用自己的表情、语言去打动他们。因此,癔症型人格的人投身于表演艺术是一条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人格障碍的表现

1.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种人敏感多疑,常将他人无意的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蔑,过分警惕与防卫,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往往将自己的挫折或失败归咎于他人。

2.分裂型人格障碍

是以社会隔绝和情感疏远为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他们缺乏亲密的人际关系,缺乏性兴趣,体验不到愉快,情感平淡,沉默寡言,孤单。

3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或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这类人以情绪不稳定为特征。

他们具有过分的情绪表达以引起他人注意,对人情感肤浅,说话装腔作势,易受他人或环境影响,以自我为中心,为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择手段,不断渴望受到赞赏。

4.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此类人的特征是经常发生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患者在儿童少年期(15岁以前)即见端倪,表现为品行不良如离家外出、与人斗殴、伤害动物、毁坏他人财物、经常说谎、偷窃等。

成人(18岁以后)出现不负责任的或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他们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吸取教训,无自知之明。

5.焦虑型人格障碍

焦虑型人格障碍又称回避型人格障碍,此类人的特征是长期和全面的脱离社会关系。

他们回避社交,特别是涉及较多人际交往的职业活动,害怕被取笑、嘲弄和羞辱。自感无能,过分焦虑和担心,怕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拒绝。

人格障碍患者对周围环境可带来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易发生违反社会法纪行为。据对监狱和少教所的调查资料显示,青少年和成年罪犯中,反社会人格占半数左右。

结语:以上这些就是人格障碍的病因、表现以及治疗的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牢记这些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注意,心情郁闷烦躁的时候,就要采取一些合理的方式进行缓解,这样才有利于身心健康,才能远离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冲动型人格障碍的发病原因

全文共 804 字

+ 加入清单

冲动人格障碍的人往往在童年时就有所表现,往往因微小的事和精神刺激,就会突然爆发强烈的暴力行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从而造成破坏和伤害他人。那么,冲动型人格障碍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呢?

生理原因

大量动物实验与临床资料表明,攻击行为有其生理基础。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有人报告,暴力犯罪者中脑电波异常多见,特别是颖叶的慢波活动与正相尖波,在普通人群中为2%,在攻击型人格患者中则为14%。另外,攻击行为还与人体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心理原因

①角色的认同与攻击性。进入青春期的男孩,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了,而且特别热衷于对男子汉角色的认同和片面理解,强调男子汉的刚毅、果敢、义气、力量、善攻击等特征,因此,他们会在同龄人面前,特别是有异性在场时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以证明白已是一个男子汉。

②自卑与补偿。每个人都可因自己身体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产生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的人常寻求自卑的补偿方式。当以冲动、好斗来作为补偿的方式时,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③自尊心受挫。青年男子的自尊心特别强,如果经受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挫折是导致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挫折攻击”理论提醒我们: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挫折,因而每个人都有攻击性;挫折越大,越可能出现攻击行为,甚至使用暴力。

家庭原因

一般说来,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有较大关系。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太强,受到限制就容易采取“还击”;专制型的家庭,儿童常遭打骂,心理受到压抑,长期郁结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行为来发泄积怨。而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孩子还会模仿家长的攻击行为。

社会原因

武打、凶杀的小说和电影使缺乏分析的青年人容易产生模仿和认同。另外,社会上流行的“老实人吃亏”的观念也易使青年人产生攻击性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教师人格修养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哪些

全文共 2014 字

+ 加入清单

教师人格魅力体现在许多方面,在实践的教学中也对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教师人格修养在教学中的作用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师应具备的人格修养

宽宏与大度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健康人格的体现。而对于教师而言,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这种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宽宏与大度,无论是在其工作还是生活中,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首先,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要有一颗大度的心。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必须随时保持有最佳的心理与精神状态,教师心里不能过多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左右,不能出现情绪化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大度。有道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教师所需要拥有的正是这样一种情怀,一种处世的宽宏与大度,一种随时拥有冷静的态度与智慧的目光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真正做一名智者并随时注意用智者的行动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优化学生。

教师宽宏与大度的另一表现是在对待学生成长的问题上。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是充满童真与童心的。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出现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智者的目光充满童真的角度来加以冷静分析与正确引导,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处理问题又要做到宽宏与大度。绝不能带着成人的眼光来观察和处理学生的日常问题,做到严中有爱,而不能有任何意气用事的举动。处理一切问题要重在引导,要重在与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相结合起来。

教师人格修养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优秀的教师人格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品质形成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中写到:“你们不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可见,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人格品质对教育是多么重要。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价值渗透,使学生加快对某种价值的选择。教师人格会对学生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影响,使学生的价值选择得以确认。具体地说,教师的个人脾气性与后天教育实践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的总和,既是教师道德人格,也是教师一定价值的沉淀。事实上,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的价值魅力更有利于历史教育教学中进行价值渗透。

二、优秀的教师人格有利于学生对价值的选择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情感,教师的作风和意志等心理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期望、注意、关心等都属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积极热忱的态度能够使师生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学生喜欢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只有学生喜欢教师,才有高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表现、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兴趣的形成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国外也有教育家认为: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及他们对每一事物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能力、志向、才干的培养问题,没有教师个性对学生个性的直接影响,是不可能实际解决的。因此,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源泉中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跟学生交往最密切,因此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可以说,教师人格修养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优秀的教师人格对学生道德有示范作用

青少年学生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大,模仿力强,这时期,他们需要确立自己的生活坐标,由于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形象具体,其人格魅力能为学生提供行为规范的物化模式,最容易成为学生效法的典范。教师光明磊落、纯洁高尚的人格对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有着显著的示范作用。教师在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的人格魅力能形成无形而强大的“校园教育场”,能促使学生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教师的威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动力无穷的精神感染力,也是学生对教师尊重的依据。在某个程度上,学生为获取社会、他人对自己的认同,常主动确定教师所渗透的或具有的价值标准。曾有学生对他的老师写道:“握着这细小的笔,我有太多的话想对您说。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儿,因为让我在遇到了您。我和您有过吵闹,仍记得那次和你无理取闹,让您在办公室等我,我却没有去向您解释和道歉。

可事发后依然对我一样的好,我知道您原谅了我,把我的任性化解成了您对孩子一样的容忍。谢谢您!我想对您说:不是您不好,是我们太顽皮;您永远不会孤独,因为我们就在您左右;您从不为自己,因为您总觉得我们的将来就在您手里。”教师那种磊落的襟怀、突破功利羁绊的道德人格,无疑对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其道德行为和渗透其中的道德观念对学生构成了生动的道德主导因素,使学生能够自觉意识到要按照教师所显现的具体可感的道德规范来校正自己的道德观念,进而对自己重新设计。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人格是学生行为的具体参照物,这个参照物要求学生对照教师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从而把教师的人格力量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依赖性人格障碍形成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882 字

+ 加入清单

依赖性人格障碍以过分依赖为特征,表现为缺乏独立性,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深怕为人遗弃。将自己的需求依附于别人,过分顺从于别人意志。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当亲密关系终结时则有被毁灭和无助的体验,有一种将责任推给他人来对付逆境的倾向,下面来具体的看一下依赖性人格障碍形成原因是什么吧?

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采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极具代表性。

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飞,含在口里怕化,什么事都不让他干,儿子长大以后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怕儿子饿死,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颈上,告诉他想吃时就咬一口。等他们回到家里时,儿子已经饿死了。原来他只知道吃颈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这个故事讥讽得未免有些刻薄,但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不能说没有,特别是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视之为宝贝,孩子的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亲人,造成长大以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某报曾载有个学生考取了出国留学生,但该生一想到出国后没人给他洗衣,没人照顾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惧,最后只好放弃出国机会的事。据天津市少工委对15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其中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有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只有13.4%的学生偶尔做些简单家务,情况实在令人堪忧。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独生子女教育如果不抓紧抓好,有些孩子很可能会形成依赖型人格,从小的方面讲影响了个人的前途,从大的方面讲则是影响一代人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双重人格是什么

全文共 141 字

+ 加入清单

1、什么是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是指在我们本身的人格以外,还存在另外一种人格,并且这种人格它会影响我们的思维、言语和行为。

2、为什么会产生双重人格?

有双重人格的人早年都经历过一些重大的创伤,或者遭受过比较大的虐待,或者是早年经历过一些长时间的持续的压力,会衍生出另外一种人格来保护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人格障碍用什么药物进行治疗

全文共 1118 字

+ 加入清单

目前人格障碍这种疾病广受大家的关注,因为这种疾病会多发于青少年的身边,由于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所以就会导致人格障碍的症状出现,这种疾病会让孩子出现孤僻的情况,那么,人格障碍可以药物治疗吗,人格障碍用什么药物进行治疗呢?

一、针对智力发育退滞的药物治疗

人格障碍中约有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智力水平低下、自理生活能力差。可选用促进大脑功能(神经营养剂或称益智药物)的药物,以促进中枢神神经系统功能的发展,增加认知功能,提高智力水平。

常用药物包括有脑复康(吡拉西坦)、r氦酪酸、脑复新、哈伯英、凯尔、脑活素、活血素、脑复素等,也有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注射。中药益智药的种类也绞多,常用的包括益智丹、益智宝、智康口服液、智力糖浆等。

二、对人格障碍药物治疗

当前有共人格障碍的病因尚未明白,在总体治疗上尚无特效的疗法。据近年文献介绍治疗儿童人格障碍的药物种类繁多,包括下列种类。

(一)抗精神病药

诊断明确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药物、按医嘱用药及规律按时服药,维持治疗,通常可以减轻多动、冲动、哭闹及攻击行为,改善行为,稳定情绪等作用。

1、典型的(传统的)抗精神病药,包括氯丙嗪、舒必利,氟哌啶醇等。

2、非典型的(新型的)抗精神病药,包括利培酮(维思通)、氯氮平、奥氮平等。临床近来常用小刑量利培酮治疗人格障碍,可减轻多动、冲动、攻击行为、强迫重复行为症状,某些患儿可增进社合交往,奥氮平也有类似效果。

(二)抗抑郁药

一般选用氯丙咪嗪、丙咪嗉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荆(ssrs),如氟西汀,色曲林、氟伏沙明(兰释)等,也有应用丁螺环酮治疗儿童人格障碍,可以减少刻板行为、自伤行为、攻击行为和改善社合交往异常的症状。

(三)拮抗吗啡药

有应用钠屈酮(nalterxone),是一种吗啡阻滞剂,治疗人格障碍每日剂量每公斤休重0.5mg-2mg,可减轻过分活功,冲动、刻板行力、自伤行为、增加眼对视及社交行为。

(四)情绪稳定剂

包括丙戊酸纳、卡马西平、碳酸锂,心得安、氯硝西泮,用药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稳定人格障碍儿童的情绪激功、哭同不安、紫张恐俱和自伤行为等症状。

(五)中枢兴奋剂

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利他林)和匹莫林,主要应用于患儿表现有严重的过份多动及注意不集中者,谨慎选用,有癫痫发作及脑电图有痫样放点者不宜服用。这类药物的目的为改善活功过度、注意涣散等症状。

(六)维生素和镁盐

曾有应用大刑量维生素b6和镁盐治疗儿童人格障碍,这两种药物主要影晌神经递质的代榭。结果意见不一,有认为可改善睡眠,减少多动和易激惹性,减少攻击、自伤行为、增强注意力。也有认为对人格障碍无明显作用,而且剂量过大可能产生不良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污、激动、失眠、停药征候群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青少年网络双重人格的形成

全文共 3505 字

+ 加入清单

青少年网络双重人格形成

现实中,人们注意到很多青少年在生活中循规蹈矩,但是在网络中却是截然不同的“另类”。这表明,青少年最容易受网络双重人格的困扰,使他们的态度发生很大变化,社会化程度受到严重影响,也给个体心理健康带来障碍,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攻击倾向和反社会行为。

一、青少年网络双重人格的形成

人格是一个人所表现的稳定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经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完成某种活动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是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是活动倾向性方面的调整,如动机、兴趣、理想、时间和地点的改变而出现本质的不同。多重人格则不同。我们可以把网络双重人格定义为“个体在网络中和现实中分别具有彼此独立、相对完整的人格,二者在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是处在剧烈的对立面”。

网络中,网民习惯于利用电子文本的方式创造出一个与现实“我”存在某些差距的网络“我”,这个虚拟的个体可能是完全不存在的,所提供的资料都是现实中无法证实的;也可能既具有某些真实个体的特点,也具有某些个体理想化编造出来的因素。个体可能在现实中积极、友好、顺应社会和有规可循的人格,但在网络中却可能是消极、攻击、反社会和杂乱无章的人格,同时它们又是相互独立,保持彼此的稳定性。

网络人格的塑造有两个基本的阶段。首先是试探与初步加工。由于网络是匿名的,每个人所讲的和所做的无法与现实中的个体建立起严密的一一对应,因此减少了对自己行为所肩负的责任,可以随心所欲地讨论所有的事情。但是,由于缺少对对方的理性理解和基本的感性信息,总是在不断的调整和修正的过程中试探对方,所以经常发生误解和错误的沟通。然后是有效塑造自己。由于网络成员已经建立起基于电子文本的信任和有效沟通。因此在自己留给对方的初始印象和想象空间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包装和加工,完善“网络我”的起码特点和性格。塑造成功与否,关键是对方是否认同网络“我”的陈述和表现,对于网络“我”表现的一致性是否予以肯定。事实上,网络交往是否可以深入下去,并不在于现实“我”的诚实度,而在于所塑造的网络“我”是否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青少年的网络双重人格主要是对网络人格的虚拟化,即凭空想象出自己所希望的、感兴趣的或者好奇的人格特质,并以此作为网络交往的基本个体特点,如同自己真的拥有这些人格一样。久而久之,这种虚拟人格固定下来,在心理上形成某种程度的分离。网络人格一旦形成,往往进入潜意识的层次,使现实人格有时也难以觉察到它的存在。如同多重人格中的后继人格一样,它总会寻找机会展示作为“另一个主体”的“真实”存在,表现出让现实人格也觉得不可思议的行为特点,并强烈抵御企图消灭它的一切努力。

二、青少年网络双重人格的原因

(一)转型期青少年发展的新问题

1.自由与现实的冲突

社会对每个人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竞争的压力在青少年身上也体现得相当明显。升学、竞赛、职业等都令他们不由自主地产生压力感,紧迫意识、危机意识明显增强。不成熟的社会成员如青少年都有自由的天性,这些要求极大地束缚了天性的发展。在这些压力面前,他们也需要缓解和释放,但是社会和家长、学校的高要求使他们平时不敢也没有机会有所表现,就只好借助网络把自我中有些部分体验成为客体。此后,凡是那些无法为父母或其它承认接受的行为或经常受到惩罚的冲动分离出来,压抑人想象的网络“游戏”中,借此释放心理的压力。

2.个人终极价值的虚无

在新的价值体系确立之前,需要寻找一定的价值填补已经出现的空白。青少年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追求反叛,常常有意无意地以自己的方式发现和检验外在的价值信条,但是他们缺乏分辨价值体系的内在客观标准,在多元价值冲突的时候是最容易迷失自我,从而无法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网络是多元价值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地方,因而他们选择在网络中寻找“另类”的快感。

3.家庭功能改变,人际支持系统失去原来的效用

传统的顺向社会化已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反向社会化”,即思维活跃的青少年首先把握了最新最有效的知识技术,然后再向儿童和成人延伸。这种状况使家庭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不满足现状的青少年不得不向外界尤其是信息容量大的网络集中。而代沟的进一步扩大使青少年与家长之间的有效心理沟通逐渐减少,相反,相当一部分心理冲突来源于家庭。心理的家庭保健功能降低,渴求理解和宣泄的青少年便纷纷转向网络寻求情感支持。

(二)网络特殊的角色扮演

青少年进入网络后,其中也有一些规则即“网络公德”,如同现实的规则一样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约束。这种半假半真的状态格外得到青少年的青睐,因为在自己感兴趣的时候可以完全真实的进行,一旦自己厌倦了,也可以有时间和机会退出。事情的进展和对自己的保护完全是由自己来把握的,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网络的交际与现实的交际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现实的交际对象是既定的。因此,为了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塑造良好的“社会自我”,每个人都会有所顾忌,基本会如实地反映自己的人格状况。而网络的交际对象是模糊的,任何留下的特征都有可能是编造的。交流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发泄或者倾诉自己的苦闷,尝试网络交际的快乐以及未曾谋面的想象空间。其次,现实中的交流不太容易有时间和足够的机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掩饰,更不可能进行虚拟。因为每个实体都希望自己的交际是有效的,而且能够为自己带来一定的收益。一旦出现言行不一,就会付出一定的信誉代价,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在网络中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首先,现实中的个体有时间和机会以对网络中的自己进行加工和创造,可以美化和掩饰,即使是熟人之间,如果没有明显的辨析线索,也难以分辨出来;其次,对于网络的加工后果没有现实中严重,一旦加工失败,可以迅速退出而不留下任何痕迹,或者自己厌倦了网络的这个角色时,也可以让它尽快在网上消失,很难有明显的责任承担主体。因此,网络交往的个体较少地体会到现实规则的束缚,显得无所顾忌。一旦从感官系统输入表面价值遭到否定和破坏,其“忠实偏差”(即对感官输入信息的信任)可能受到道德伤害,使之很难在网络与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甚至编造更加不符合事实的“人格”来进行报复。

(三)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独特规律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正处在不平衡矛盾状态中,如由性生理发育导致的性意识萌动,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常常让他们感到痛苦而迷茫,并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建立新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用以证明自己的方式通常指向外部世界,并借用一定的媒介物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中网络就是既时髦又新颖的工具之一。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我国现在的青春期教育还比较落后,没有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因此,他们必然通过别的途径来解决心中的疑团,满足自己的好奇。大量的色情网站成为青少年光顾的场所,他们对非道德的压抑往往通过一些被自我认可的方式得以排解,有效的方式是在上网的时候通过塑造另一个“我”得以释放,为形成网络双重人格打下了伏笔。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空前高涨。在经历过以“我”来指示自己的第一次自我意识发展后,青春期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更加关注自我,并把心智加工指向了内心世界。但是,他们还没有建立自我评价的客观指标,在自我认知上容易大起大落,以偏概全,时而自卑,时而自负;在自我体验上,容易走极端;在自我设计上,总是摇摆不定。总之,自我意识还不稳定,也容易受到外界如父母、教师等人的干预。出于对自我的角色体验需要,青少年总希望获得与自己有关的新异刺激。现实中一般的角色游戏由于要受到更多现实规则的束缚,对于敢反抗、受冒险的青少年而言,还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因此,青少年便在网络中捏造一个“我”来实现自己的想象,感受新的自我体验和自我设计。

青少年心理发展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由于身体的发育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意识,经常与成人进行反抗和抵触,同时在心理上闭锁倾向加强,不愿意向别人倾诉。但是,此时他人仍然对他们有很多依赖,尤其是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发展期间遇到的问题也使他们希望有人来帮助、关心,孤独和寂寞使他们急需得到有效的心理引导。对于父母的逆反、对教师的反抗、对同学的不信任,使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网络。极度的敏感令他们不能完全相信他人,对自我的保护也令他们必须进行起码的防御。但是,如果态度上已经超出了寻求理解和防御的程度,长期下去就会增加出现网络双重人格的机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冲动型人格障碍如何治疗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冲动人格障碍是一种因微小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非常强烈而又难以控制的愤怒情绪并伴有冲动行为的人格障碍,主要特征为情绪不稳定及缺乏冲动控制能力,暴力或威胁性行为的突然爆发也很常见。那么,冲动型人格障碍如何治疗呢?

(1)进行深入细致的心理访谈,使其正确对待挫折。人生在世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要正视挫折,总结经验,找到受挫折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而不是一遇挫折就采取攻击行为。通过各种手段培养他们的承受能力,并能对挫折采取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措施。

(2)近20年的大量研究发现,冲动型人格障碍与情感性精神障碍关系较为密切,药物治疗上可根据需要选用情感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如共患抑郁障碍,则不宜应用卡马西平,因药物相互作用而使血药浓度改变,降低治疗的安全性。

不过,冲动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是有一定难度的,药物尤其是抗精神病药治疗短期会有一定作用,但是治标不治本。单纯的心理治疗往往也效果不稳定,最佳的方法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

最后,小编了解到,冲动型人格障碍治疗较为困难,其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有不同的变化,一般具有逐渐缓解的趋势,但往往仍遗留有人际关系的障碍,表现为对亲友和邻居的敌对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从小身边的人都比自己优秀。从小成长于这样的环境当然是对孩子有榜样作用,但是也会滋生孩子的不自信,为形成讨好人格打下不良的基础。

2

感觉身边的人都不喜欢自己。总感觉需要讨好别人或者做点什么才会得到别人喜爱,不讨好迎合别人的话,别人就会肆意谩骂自己。

3

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总感觉不贬低自己抬高他人别人就会攻击自己,觉得讨好别人的同时可以把自己置于一个较为安全的位置上。

4

内心缺乏主见。缺乏自己的想法与主见可能会导致盲目跟随他人,始终觉得别人说的是对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女孩子是讨好型人格如何改变合适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说的讨好人格,其实就是时时刻刻的都在为对方着想,而忘了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通常我们想要改变讨好型人格就需要不断的尝试疏忽,千万不要觉得这是道德绑架,而是我们要时时刻刻的做自己。

1

当我们决定做自己的时候,此刻就应该努力的尝试,并且及时的告知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自己,才能够让自己特别的开心,可能面对别人无理取闹的要求,自己也需要学会收敛。

2

当我们在收敛之后,别人变本加厉的话,这时候就应该大胆的说出不,毕竟我们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不仅仅会给自己增加了困难,而且也会让他变本加厉。

3

当我们决定改变讨好型人格的时候,肯定要勇敢的表达自我,毕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想,如果讨好型的人格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那么一切的一切都是白搭。

4

可能有部分小伙伴在生活中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完美,这时候我们不要逃避责任,应该努力的尝试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毕竟是自己的事情,那么就自己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人格障碍会形成精神病吗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具有人格障碍的人明显人格特征与正常人存在差异,而且这样的人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差,并且会有一些我们常人难以捉摸的行为模式。人格障碍的人会很容易与周围环境产生冲突,甚至会导致严重的悲剧。那么,人格障碍会形成精神病吗?

小编了解到,人格障碍不属于精神病,但是根据传统和实际临床诊治情况,属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

人格障碍在精神刺激下会变成精神病,而且一旦治疗起来难度会增加,既要治愈精神病,又要治疗人格障碍。

当然,人格障碍也不单单是精神疾病,还有可能是身体器质性病变而导致的。一个人的人格与周围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人在出生之后是一张白纸,出生后与外界环境的不断交互而形成了我们的人格。

如果一个人出生后与外界环境交互良好则会形成正常的人格特征,如果交互不良好则会导致人格障碍,比如说有的人从小就接触了过多的暴力以及犯罪等信息,那么势必会导致以后人格发育不健全,甚至会导致人格障碍。

不过,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格障碍的形成除了环境因素外,大脑的某些器质性病变也能够导致。比如说人大脑因为从小外伤而又脑炎或者是有脑额叶方面的疾病则很容易在病人长大之后发生人格障碍的现象。

人格障碍虽然被归纳为精神疾病,但是一些脑部的损伤同样可以导致此病。而且此病发病机理十分复杂而且长期。想要避免人格障碍除了积极预防脑部伤害之外,还需要注意从小对于孩子生长环境的营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老年情感和人格的提升

全文共 1144 字

+ 加入清单

(一)情感能力的提升老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老人生活质量。那么中老年情感和人格的提升你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编就来为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情感使人稳定,深刻持久的内心态度体验对人的行为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动力作用。因此情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培养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稳固性,使感情建立在有关事物的本质作用上,成为人积极行为的坚决而持久的动力,发挥情感对人实际行动的积极鼓励作用。

1、情感培养注意事项

(1)提高认知水平必须确立科学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丰富生活内容。

(3)加强意志锻炼。

(4)积极参加活动。

2、几种意志缺陷及对策

(1)意志力

在人本身,意志力是一个人品和成就的代表。这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是一个人一定要做什么的意愿。

①坚定目标意志力的锤炼,要先弄清楚目标,然后坚持不懈一干到底。

②战胜惰性意志力的锤炼。

③意志缺陷的两种具体形式是:缺乏力量,缺乏恒久性。

(2)意志不能支配大脑活动

例如,陷入狂喜,或沉于自己主关意向中,无法把自己的思绪转移到能够纠正自己意向的现实中来。精神失常,需要专门治疗。

(3)优柔寡断

有的人永远无法对某种处境形成自己的明确看法。治疗办法:对手中正在从事的工作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不管工作有任何利弊之处,锻炼自己的意志,无论如何要从乐观的一面迅速考虑事情的发展。

(4)对犹豫不定的意志,治疗方法是精神预防,培养一种专注态度,我一定要做到

这种精神状态应该一直保持在自己的意识中,并时时审查。

(5)对三心二意,要培养坚持到底的精神,不做可耻的逃兵

(6)培养理智和连贯持久的精神热忱

(二)人格的全面提升与保健

(1)期望理论与价值定位。大部分时候心理期望值与人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成正比。但是期望过高,明显达不到这一目标,就会放弃,从而阻碍了积极性的调动。因此合理的期望值才是调动积极性的动力。

要结合多方面因素做出价值观定位:

①利用社会因素发展完美人格;

②根据客观条件,确定期望值;

③根据自身条件,确定期望值。

(2)建立自我意向,充分激发潜能。

(3)建立积极的心理图像。

(4)个性潜能释放练习:

①不要先考虑想说的内容,张开嘴巴说出来就可以;

②不要计划,不要在行动前考虑;

③停止自我批评;

④养成勇敢大声的说话的习惯;

⑤不断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5)爱心的培养。

(6)个人凝聚的培养与提升:

①信念;

②自信;

③热情;

④自我控制;

⑤善良的动机。

经过这一系列科学的指导与锻炼,将使被指导人的人格进一步完善,对以后的人生旅途将有很大的助益。

如果你对老人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详解老年人心理健康三危害?中老年心理健康心理因素会导致疾病?老人居住养老院心理健康受影响?老年心理健康如何维持?等有关老人心理健康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心理健康保持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人格权纠纷原因分析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人格权是指为民事主体所固有而由法律直接赋予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人格权纠纷原因分析呢?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般人格权的产生主要起因于人格权法自身的发展逻辑,而不只是为了应对侵权法上权利类型列举的局限性所带来的法益扩张。由于人权思想的深入,关于人格权的法律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力量,推动了人格权制度的急剧发展。一方面,新型的具体人格权如隐私、形象等不断被“发现”;

另一方面,则从具体人格权发展出“一般人格权”。在法源上,一般人格权是宪法价值民法化的民法工具。在理念上,一般人格权的实质性内容主要是指“人之尊严和人格自由发展”,即“人之为人”的那些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而这与道德伦理意义上的人权的内容基本无差。当然,侵权法立法模式所蕴含的功能缺陷,客观上的确为一般人格权的出现提供了温床。侵权法是保护已经存在的权利的法律,而不是由此创设新的权利的法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暴力催收算不算人格权纠纷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暴力催收的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治安条列能解决的问题,仅仅的传播淫秽短信和图片,这就牵扯到了借款人的名誉权、肖像权、人格权、侮辱罪。暴力催收算不算人格权纠纷呢?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催款是可以,但催款信息包含侮辱性语言,是不可以的。这种行为,是一种侵权行为,侵犯了亲戚朋友的人格权、名誉权,可以向网贷平台予以警告,或者提起诉讼。

对付暴力催收唯一有效的招数就是:

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搜集好证据,直接起诉贷款平台!很多人认为网贷催收都是外包的,为什么是直接起诉贷款平台,而不是起诉催收?因为咱们国家互联网协会有规定,网贷平台必须对催收的行为负责。

其实在催收机构群发借款人照片的时候已经侵犯了借款人的肖像权,姓名权等,语言中带有侮辱淫秽词语的还涉嫌侵犯了借款人的名誉权、人格权,几乎暴力催收的每一条都是违规,借款人对于这样的情况一定要抵制,不能够屈服于催收。暴力催收算人格权纠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心理常识:多重人格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多重人格的定义

多重人格障碍是心理疾病的一种,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将多重人格归类于解离症的一种。多重人格是具有超过一个的人格存在,就有如在一个身体里住着好几个灵魂。它也称作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和多重人格障碍以及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将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定义为该病症的国际统一正式名称。

多重人格的表现

多重人格的各个亚人格都是各自独立、彼此分开的,一种人格出现,其他人格就自动退场。任何时候,都有一个主要人格占优势,人的行为也就由占优势的人格值班控制,不会出现好几个人格争夺控制权的混乱状态。究竟由哪种人格来支配,完全遵循哪种人格最适应当时的环境和需要,就启动和出现哪种人格的原则。

多重人格的治疗

其治疗方法,有格式塔疗法、精神分析法、支持疗法等。但所有疗法都离不开家人、朋友、同事等人长期而耐心的配合。治疗时尤应避免激惹病源。长期的治疗发现催眠分析要比经典的精神分析更具疗效,当治疗者与多重人格患形成一种良好的移情关系,避免对患当中任何一个人抱以反感或恶意时,治疗最具动力。在治疗时应鼓励各分离的人格之间的内部交流,因为这种内部交流有助于拆除置于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之间的隔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每个人背后都有人格阴影吗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看到电视上一些评论员经常攻击某明星,比如小沈阳,很多人都说他“不男不女”“变态”“垃圾”,导向不健康,降低了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准。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因为嫉妒吗?有深层次的原因吗?弗洛伊德说人的本性是恶的,是个人欲望的集合体,荣格又说人格阴影。那么每个人背后都有人格阴影吗?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有时,对风化与伦理方面的贬抑是有想与之划清界限的心理动机的。对小沈阳之流的批评可能是他们的艺术风格破坏了一些人内心热爱的艺术形式,让内心有不悦感。不是嫉妒,也不是愤怒,只是不适应与牢骚而已。想想很多先锐的艺术形式最初都会受到传统审美情趣的攻击,如爵士、摇滚、印象派、朦胧诗等,批评这些东西往往意味着我们想表达内心的纯正。不过,往往反应很强烈的人,也是这些艺术形式最后的追随者。

万物是否有自信,性格是否真的存在,人性是善是恶都只是一些解释系统,弗洛伊德也好,荣格也罢,他们提及的理论只是在描述一种存在,这些理论只是帮助我们去理解心理或心灵存在的工具而已。佛教里有种解释,说这些都是船,帮助我们到达彼岸,一旦我们内心感受到那种存在性,船就没有用了,不能背着船生活。科学也是一种达及真理的工具,人们不能把科学的理论当真理来崇拜。人本无善恶,是因为有了善恶的说法,就显现出善恶。人格也一样,因为有了人格的分类理论,我们才看到人的行为是具有特征性的,其实这些理论并没有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多少,反倒限制了我们灵动的感知觉。你提问的方式显示你是一个很认真执著的人,这是科学精神。如果我们相信世界上的一切充满了不确定性,任何认定的背后都存在着大量的例外,就不会再为某个人的一句话苦恼了。因为他说的时候那个情景存在,你看的时候那情景不同,很多说法是很难去分析与评述的。唯一的是看能否激发我们的感悟,我们感悟到什么就是什么,至于人或书上究竟如何在说已经完全不重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第五人格地窖怎么打开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地窖的外形呈现出一种四面方的形状,在地面上会有一点点的凸起来的样子,然后外围是灰色的木质,在中间的主要面是呈现红色,这个大家千万不要认错了,不然屠夫追你的时候找错就尴尬了。

每个宝箱颜色对应的功能:红色宝箱的话,是可以增加求生者的移动速度的(半血的情况下也可以)绿色宝箱的话,就是可以恢复求生者的满血状态。而黄色宝箱是可以让监管者获得存在感的。最后地窖也是有使用条件限制的,使用条件便是我们逃生者死了3个以上,才能直接逃生。可以说算是一种福利一般的存在。

第五人格地窖怎么打开

其实就是场上开两台电机,然后会刷新,最后只剩一个人的时候打开,关于地窖,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放在地上的门,需要仔细看,有时候会错过,找地窖的时候需要用耳机去听,会有嗡嗡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导致“讨好型人格”的3大根源和表现 孩子若有征兆 家长要重视

全文共 1421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思维上、行为上、情感上的根源。追求和融合人际关系是人类天生的需求,然而,过分的讨好他人却可能导致一种被称为“讨好型人格”的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类型的个体倾向于迎合他人,不断牺牲自己的需求,以换取别人的认可和喜爱。如果您的孩子表现出对他人情感过分敏感,担心麻烦别人,或者不敢拒绝别人的请求,那么他们可能正处于“讨好型人格”的发展阶段。

1

一、“讨好型人格”的孩子通常会呈现出以下五个共性特征

1. 善于观察和理解别人的情感,往往受他人情绪所左右。

2. 缺乏自己的主见,行事目的是为了赢得他人的关注和赞赏。

3. 过分乖巧,总是优先考虑他人的感受。

4. 性格胆小、自卑、容易受伤,行事小心翼翼。

5. 喜欢不断道歉,不愿与他人争抢,害怕拒绝别人的要求。

这些特征表明孩子习惯性地迎合他人,牺牲了自己的需求和意见。但是,让我们深入探讨这种“讨好型人格”背后的三大根源,以及如何避免孩子陷入这一心理陷阱。

2

二、导致“讨好型人格”的三大根源

1. 思维上的根源:渴望被每个人喜欢

孩子的个性和心理特征往往在童年时期形成,而“讨好型人格”也不例外。讨好型人格的孩子通常从小就开始试图取悦父母,因为在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之初,父母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

如果父母对孩子非常严格,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表现总是不够好,无法取悦父母。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变得过分敏感,努力迎合父母的期望,以期获得他们的认可和喜爱。这种行为习惯可能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逐渐树立,导致讨好型人格的形成。

2. 行为上的根源:迎合成了一种习惯

许多讨好者已经不再简单地试图取悦他人,而是无法自控地迎合他人,不自觉地牺牲自己,甚至对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这种行为上的成瘾可能源于童年时期,当孩子在不断迎合父母的需求时,逐渐将这种行为视为一种习惯。

3. 情感上的根源:逃避冲突的渴望

在原生家庭中,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支持有所吝啬,或者父母情绪不稳定,孩子可能会感到缺乏安全感。这种情感上的不安全感可能导致孩子变得过度敏感,对冲突感到害怕,并试图通过迎合他人来避免冲突和伤害。

虽然上述三个根源有助于理解“讨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但父母可以采取积极的步骤来帮助孩子避免陷入这种心理特征。

3

三、父母如何避免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

1. 给予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父母需要向孩子传递无条件的爱,不要将爱与孩子的行为或成就挂钩,也不要让孩子感到有附加条件的压力。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感到满足,不再迎合他人以获得关注,也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感。

2. 多鼓励和欣赏

鼓励孩子的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意见。父母的鼓励和欣赏是孩子建立自信的重要源泉。在家庭中创造一个放松和支持的氛围,让孩子自由表达自己,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3. 避免严厉压抑的教育方式

不要采用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避免随意的体罚或言语威胁。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内疚感和焦虑,从而更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4. 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停下来仔细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感受,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这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知道他们的声音和观点受到重视

5. 父母要树立榜样

父母自己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确保不成为“讨好型人格”的榜样。如果父母本身也倾向于迎合他人,那么孩子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

虽然“讨好型人格”并不是一种疾病,但它可能对孩子的自信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父母可以通过无条件的爱、鼓励、尊重和倾听,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独立性,从而避免他们形成这种心理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奉献型人格的特点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里?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奉献人格特点是喜欢帮助人,积极主动,慷慨大方,但是时常忽略了自己的需要;在他们的世界中,满足别人比满足自己更重要,通过满足别人的需要,自己也能获得满足感。

奉献型人格的人常常给人一种无欲无求,与世无争的感觉,嘴上经常说“无所谓”“怎么都行”,其实内心戏很足,暗藏着一种“你必须要重视我”的潜台词,但是从来不说出来。

奉献型人格的人不适合当领导,因为他们不善于独当一面,果断决策,只适合执行别人定好的政策,做一些支持和配合的工作。

奉献型人格的基本困思为:我若不帮助人,就没有人会爱我。奉献型人格的基本特征:渴望别人的爱或良好关系、甘愿迁就他人、以人为本、要别人觉得需要自己、常忽略自己。生活风格:爱报告事实,逃避被帮助,忙于助人,否认问题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