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ld not connect to memcache and try to use file cache now!
人离开地球多远才会失去引力 - 问学吧

0

人离开地球多远才会失去引力【推荐20篇】

浏览

6804

文章

1000

篇1:一颗太阳系外距离地球约1200光年行星被发现

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浩瀚无垠的宇宙拥有着众多行星,其中有一种被称为“太阳系外行星”。历史上天文学家一般相信在太阳系以外存在着其它行星,然而它们的普遍程度和性质则是一个谜。直至1990年代人类才首次确认系外行星的存在,而自2002年起每年都有超过20个新发现的系外行星。这不,日前,一颗太阳系外距离地球约1200光年行星被发现。

一队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天文学家组成的团队发现了一颗巨大的太阳系外行星,正围绕着一颗名为CVSO30的年轻恒星运转。科学家们不仅探测到了这颗行星,他们还拍摄到了行星的图像。

CVSO30,又名2MASSJ05250755+0134243与PTFO8-8695,是一颗M光谱类型的金牛T星,位于猎户星座内,距离地球大约1200光年,属于25猎户座星群。CVSO30的质量约为0.39太阳质量,温度大约为3200℃。CVSO30非常年轻,大约只诞生了两百万至三百万年,是25猎户座星群中最年轻的一颗。

2012年,帕洛马瞬变工厂(PalomarTransientFactory,PTF)的天文学家们在CVSO30附近发现了一颗围绕其运转的“热木星”系外行星,CVSO3b。如今,由汉堡大学TobiasSchmidt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拍摄到了一颗很可能是其第二颗行星。CVSO30b的质量是木星的6倍,新发现的这颗行星,名为CVSO30c,质量大约是木星的4-5倍。CVSO30b的轨道非常靠近其主恒星,公转一周时间大约为10.76小时,轨道距离约为0.008AU。而CVSO30c的轨道则更远,距离约为660AU,完成一周公转需要27000年。

天文学家们还在研究这样的系外行星系统如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形成,有可能这两颗系外行星在过去的某一时刻发生相互作用,相互排斥,使它们形成了如今的轨道。

Schmidt博士表示,CVSO30是首个同时具有相距极近的行星与相距极远的恒星围绕同一个恒星运转的系统。这两颗行星相去甚远,公转周期分别为10.76小时和27000年。轨道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在过去它们之间发生了相互排斥作用而造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44亿年前的地球完全就是一个“水球”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报道,一项新的研究表明,44亿年前,地球是平坦的,光秃秃的,几乎完全淹没在水中,只有几个小岛在水面上。研究人员称,当时地球的环境“安静而乏味”。

“地球的历史就像一本撕下了第一章的书。自从地球形成以来,没有岩石被保存下来。但我们通过追踪锆石中的元素,对当时的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的伯纳姆博士说,“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地球诞生后的7亿年里,没有山脉或大陆板块碰撞。这个世界平静而乏味。”

研究小组分析了储存在澳大利亚西部杰克山砂岩中的锆石颗粒,这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矿物。“结果还显示,这些锆石与未来15亿年主要岩石的锆石成分非常相似,这表明地球花了很长时间才演化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伯纳姆博士说,从这些古老岩石中磨出的锆石颗粒和犯罪现场发现的皮肤细胞一样重要。“我们正试图通过澳大利亚西南部的矿物找到锆石成分和岩浆岩之间的联系,并推测失踪岩石的下落。”

已知最早的生命形式出现在大约38亿年前。伯纳姆博士说,锆石是由熔化的火成岩形成的,而不是沉积物。“沉积物熔化是大规模板块碰撞的一个重要特征,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形成的。可以看出,在地球形成的早期没有这样的地质活动。伯纳姆博士说,这一领域的科学家可以利用彼此的研究成果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早期环境。杰克山的锆石样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并且需要大量的人力来收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20年前进行的化学分析很有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地球生命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哪里?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来自火星或空气。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生命起源于像现代细菌一样的“祖先”。它后来进化成各种生命形式,如植物、动物和人类。然而,欧洲和美洲国家的天文学家最近提出,在地球变冷之前很久,火星就已经适合生命存在了,我们的祖先可能是某种形式的“火星人”。

如果地球上的生命真的起源于火星,那么这种形式的生命很容易到达地球。科学家认为,火星陨石是由撞击火星地图的彗星或小行星造成的。这种撞击足以将火星表面的微生物岩石抛到火星重力范围之外。他们估计,即使只有不到1%的岩石到达了地球,它们也足以将生命的种子传播到地球上。

另一个假设是地球高层大气中的微小水滴有条件形成复杂的有机分子,生命也可能在这些水滴中诞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即将掠过地球的小行星“法厄同”有多危险?

全文共 1311 字

+ 加入清单

12月17日,根据俄罗斯天文学家的计算,以地球毁灭者命名的3200小行星“3200法厄同”将以相当近的距离掠过地球。

"近地小行星的危险不是危言耸听。"12月5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纪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预测,这颗小天体将于12月到达离地球仅1000万公里的位置,从天文角度来看,这个位置非常近。

俄罗斯联邦大学的专家发布了一段视频来追踪小行星的飞行路线。这个小物体也被美国宇航局归类为“潜在危险小行星”。

比命名的小行星更靠近太阳。

“目前,仅在太阳系就发现了16000多颗近地小行星,1000多颗近地小行星对地球构成威胁。近地小行星和地球之间的“警戒线”是750万公里。纪说:

观察表明,这颗小行星的直径约为5公里,还有一个特殊点。当小行星到达近日点位置时,它比任何其他命名的小行星都更靠近太阳。此外,3200“法厄同”号似乎显示了小行星和彗星的特征,这让科学家们感到困惑。

在之前接近地球的过程中,科学家观察到在这块太空岩石上似乎有一股尘埃射流,这与彗星尾巴形成的过程非常相似。

“法厄同的轨道表明,它最初是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形成的,那里是大多数小行星的发源地。一般来说,富含冷冻成分的彗星会在较冷的地方产生。一般来说,这些区域位于海王星轨道之外,甚至来自更远的奥尔特星云。”纪说:

这引起了人们对法厄同危险性的更多关注。更有趣的是,“法厄同”是以太阳神赫里俄斯和古希腊神话中的海洋女神克吕墨涅的儿子命名的。根据神话,法厄同几乎毁灭了地球。

未来5年中国将探索小行星

在小行星中,最令人担忧的是近地小行星,因为近地小行星有撞击地球的潜在危险。

“一些小行星轨道接近或与地球轨道相交,有可能与地球相撞,对地球和人类的安全构成潜在危险。这些“低语”有不同的形状、不同的纹理、不同的轨道和不同的运行周期。体积大、离地球近的“飞石”具有较高的风险因子纪说:

纪说,在迄今发现的近地小行星中,约有1800颗直径大于140米,这意味着它会对地球表面造成明显的损害。

计算表明,如果一颗直径100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它可以摧毁一座大城市。如果撞击小行星的直径超过10公里,它将导致全球毁灭。2013年2月,一颗近地小行星撞击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地区,造成1,000多人受伤。2017年10月4日20: 07: 05,美国宇航局监测到一颗小行星撞击中国云南省香格里拉县西北40公里处,其能量相当于540吨梯恩梯。

“885颗近地小行星的直径大于一公里,这意味着如果它们撞击地球,将会造成全球性灾难,甚至四分之一的人口可能会死亡。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与地球碰撞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纪说:

尽管如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16年中国空间》白皮书在介绍未来五年深空探测的主要任务时,也提到了小行星探测。

“专家们的计划是发射一颗小行星太空探测器。“冀说,勘探的首选目标是评估一些对地球构成威胁的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

纪说,面对近地天体的碰撞威胁,不仅需要在地面建造一个专门的望远镜,形成监测和预警网络,而且需要对天基近地天体进行全面调查。还必须发射一颗小行星探测器,进行仔细和详细的调查,以了解其物理特征、内部结构和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为什么人在失去半个大脑后还可以正常的生活?

全文共 1197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不断有新闻报道称,一些大脑受损或丧失的人仍能正常生活。这些事实震惊了人们。同时,它也暴露了一个问题:我们不理解大脑,甚至完全理解错误。

近年来,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震惊了人们,尤其是经典案例之一。一个女人失去了她的小脑——不是简单的损伤,而是整个小脑。一些人估计人类小脑包含了人类脑细胞的一半。然而,她仍然过着正常的生活:从工作、婚姻和孩子中毕业。她的生活轨迹完全正常。

但是她并没有不受影响。她一生都不稳定,走路笨拙。然而,在失去小脑的这一重要部分后能够行走本身就是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

这种情况也显示了我们对大脑理解的悲哀。虽然我们还没有宣布世界,但事实是我们对大脑的基本理解存在差距,我们对一些重要的部分和功能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上面的例子显示了我们对大脑的无知。

在医院里,人们定期扫描大脑。不同人的大脑之间经常存在一些惊人的差异,尽管这些差异对人们的行为影响很小。

这可能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有关。我们主观上认为大脑是自然选择的产物。然而,在我们人类社会中,这些产品的所有部分都有一定的用途并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有些部分丢失了,整个都会被销毁。

小脑缺失的例子表明大脑并不简单。虽然我们经常说大脑在哪里控制,爱的感觉在哪里产生,以及它在哪里表明人们饿了。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大脑不是一种技术产品,大脑的每一项功能都不是由一个单一的部分控制的。

例如,在另一个案例中,一种绦虫出现在一个人的大脑中。在过去的四年里,这种蠕虫已经从悲伤的人的大脑的一侧渗透到另一侧,给他带来了各种问题——癫痫、健忘症和嗅觉问题。幸运的是,这种通过大脑的蠕虫并没有给他带来多么严重的不可挽回的后果。然而,如果大脑像大多数技术产品一样,比如一条蠕虫从手机的一端传播到另一端,那么手机肯定会报废。

事实上,在20世纪40年代,有一个计算机故障的案例是由昆虫被困在继电器中引起的。

大脑具有“可塑性”,诺贝尔奖获得者杰拉德·埃德尔曼提出了一个概念。一些生物功能通常由多种结构支持,任何单一基因的缺失都不会导致某些功能特征的明显异常。他把这种多重结构的能力称为支持功能退化的能力。

大脑也是。大脑的功能不是由单一区域控制的,而是由多个区域支持的。当然,如果其中一个领域失败了,其他领域将相应地承担更多的“责任”。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科学家在划分不同大脑区域的功能时遇到困难。因为如果你总是以“一对一”的方式理解大脑,你永远不会成功。

人们都知道小脑与运动有关,但它也与大脑其他一些区域的运动有关。记忆是生物功能受多种结构系统支持的另一个证据。如果你遇到你以前见过的人,你可能会记得他的一些个性和与他相关的记忆。这些记忆由许多不同的大脑区域支持。尽管它们都有助于记忆,但方式可能不同。

埃德尔曼和他的同事说退化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这解释了为什么异常的大脑状况不会像想象的那样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也解释了为什么科学家必须如此努力地去理解大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李建成:26年只为“勾勒”精准地球

全文共 2133 字

+ 加入清单

李展示中国高精度城市似大地水准面研究成果

如果静止的地球是“圆的”,那么由于地球离心力的影响,旋转的地球将变成“平的”。什么时候是“圆”和“平”?李对此事已经思考了26年。

在现代大地测量领域,武汉大学副校长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决心“勾画”一个精确的地球。李于2016年获得何亮和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证书,离这一科研梦想又近了一步。

国家现代高程基准的建立

为了改变传统做法,减少误差,李团队创新性地提出用大地水准面数值模型代替传统水准标志。

一般来说,平静的海平面被定义为海拔起始面,世界上没有一个“标尺”可以直接测量相对于平均海平面的山脉高度。传统的高程测量依靠人工逐点野外传输和布设地面标志获取高程信息,这往往需要国家测绘、水利等部门的配合,建立国家高程控制网需要10年时间。

然而,由于地面沉降、地震灾害等原因,这种依靠人工标志石的定位方式容易受到破坏。此外,传统的水准测量效率较低,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在山区操作困难,不能跨海传输等。

为了改革传统做法,减少误差,建立准确的地球表面空间三维数字模型,李和他的团队创新性地提出用大地水准面数字模型代替传统水准标志,建立和维护国家现代高程标准。

该模型取代了覆盖全国的标准石标,由传统升级为现代,实现了我国高程基准建立和维护模式的革命性变革。

转型只是第一步,也是下一个目标。李针对百年难题“确定1厘米精度大地水准面”。这个难题的一个解决办法是26年。

为什么要追求更高的精度?李说,这就像给普通人盖房子一样。在盖房子之前,我们必须先确定方位。施工期间,应进行放线,以确保房屋不倾斜。我们的技术是在地球上定位物体和空间,例如山脉和河流。例如,城市中修建的地铁隧道通常是同时从两个方向修建的。如果精度不高,当两侧封闭时,隧道入口不能对齐。

从1990年开始,李用了26年的时间完成了精度的“三级跳跃”——他把中国大地水准面的精度提高到1分米以下,把省级大地水准面的精度提高到3-5厘米,把城市大地水准面的精度提高到1厘米。该成果已大规模应用于我国200多个省市的大地水准面精化工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李是我国大地水准面工程应用研究的主要先驱。它解决了高精度区域大地水准面确定的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完成了从米级到分米级、厘米级和亚厘米级的三次精度飞跃。”在对他的研究成果的评价中,行业专家给予了他充分的认可和赞扬。

从“没人想要”到实际应用

26年前,“大地水准面”只是一个相对专业的术语,很少使用。但是李一头扎进去,乐在其中...

李说:“兴趣是动力之源。一旦确立了研究兴趣,就可以从被动研究转向主动研究。”26年前,当他选择“大地水准面”时,它只是一个专业术语,名称相当不完整,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但是李却一头扎进去,乐在其中。

2008年汶川地震破坏了该地区的大地基准。李团队利用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仅用半个月时间就快速建立了灾区高程基准,为震后重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中,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再次发挥其威力,极大地提高了灾区应急制图的效率。

李是一个执着的人。“我们必须有一种工匠的精神,如果我们要关注一件事,就必须把它做得彻底。”李从选择大地测量研究的那天起,就一直在挑战世纪难题,试图建立一个统一而精确的“国家大地水准面”。李的同事、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教授回忆说,从读书开始,无论是在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李总是在电脑前忙碌。

“八五”期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承担了一系列与中国重力场逼近有关的重点研究课题。然而,在此期间,该研究领域的医生和研究骨干相继离开了这个国家。李单独承担了几乎所有相关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计算工作。

在导师宁金院士的带领下,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假期,一头扎进实验室,最终顺利完成了项目。这一成就为他赢得了1996年国家测绘局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的称号,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为他在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

多年来,李一直站在教学的前列。即使当他成为院士时,他仍然坚持给学生上课...

作为大地测量学和测量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李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作为一名教师,李担任了15年的大地测量学和地球信息学学校的校长。他为学生的培养和学院的发展付出了很多努力。

在李的积极推动下,测绘学院设立了被誉为“中国测绘学界诺贝尔奖”的夏测绘科学技术创新奖,以及优秀学生创新奖、测绘优秀学生奖等一系列奖学金。多年来,李始终坚持教学一线,多次获得各类教学成果奖和优秀教材奖。即使当他成为院士时,他仍然坚持给学生上课。李健成为一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授物理大地测量学和高级卫星大地测量学等课程,并指导年轻教师教授物理海洋学。

尽管他已经是武汉大学的副校长,而且管理繁忙,但他仍然坚持研究和教学。为了保证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李宁愿推迟一些会议也不愿给学生讲课。他将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随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在同一个课程中,他的课件每年都不一样,他总是添加一些新知识。

“文艺复兴是一个科学时代。大量的人做了大量的基础科学研究,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科技时代。技术领先于科学,基础研究正在弱化。”李对说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地球高清无水印素颜照大图,快来看!

全文共 242 字

+ 加入清单

点击图片查看原件。原图约5KB,请耐心等待。

气象卫星向日葵8号于10月7日发射。最近,照片拍摄于离地球35790公里的地方。超高分辨率显示了云、海洋、沙漠等的细节。这也是第一张未经任何颜色修改的地球原貌照片。

过去,人们的印象是,水蓝色的地球实际上是美国宇航局拍摄的一张经过颜色校正的照片,与向日葵8号拍摄的灰色地球非常不同。然而,这张所谓的“真彩色”照片并不是指肉眼看到的图像,而是显示了地球在太空中的真实面貌。

如果你有兴趣,你也可以直接去日本气象厅的官方网站查看原始图纸和更多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失去的爱情怎么挽回 挽回失去爱情的方法

全文共 2254 字

+ 加入清单

爱情是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的,如果一旦经营的不好就有可能失去爱情,那么面对失去的爱情应该怎么挽回呢?下面跟着小编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失去的爱情怎么挽回

1.学会迎合对方需求

在很多情感挽回中,分手的理由都是我们不是很适合,但是有多少爱情是合适的呢?一方面无法满足对方的要求,双方站在不同的世界或者不同的高度上,这种情况下,靠着死乞白赖的挽回感情是没有办法长久下去的,就算是对方一时心软同意了复合,但是你们之间的矛盾还是没有根本解决还是很容易再次分开的。

2.重新开始注意你

分手成功以后,防止死缠烂打,千万不要去追踪对方的行踪,这样只会给对方增加一定的压力,你自认为这样可以付出很多,其实挽回这些都是无用功,在女友说分手的时候一定要答应他,千万不要去反驳他,越是相互之间纠缠,很容易让对方感觉厌烦,变得分手机率越大,见面聊天话题尽量多聊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

3.提高价值

分手以后你经常去网络上面发送一些负面的、悲伤、难过的问题,这样的行为会暴露出自己的需求感,让人觉得你的价值是非常低的,如果你不间断开始表达自己分手以后有多悲伤,多不舍得他,很多情况下我们随手可得的东西都不会好好珍惜,当我们需求感变得很高时,对方就会认为这是随手可得的。

挽回失去爱情的方法

1.改变自己

想从新唤醒她对于你的爱,就要从实际行动上展现自己的诚意,改掉自己身上的臭毛病,努力将自己塑造的更完美,等下一次和她见面时,要让她看到你脱胎换骨的样子,要让她看到自己为了挽回你们之间感情而付出的努力。

2.反思自己的变化

爱情来源于二人的相互吸引,在恋爱前,自己总会将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现给对方,但恋爱后,自己的一些变化,就可能让会她感到不适,或是感情上的,比如对她的关心少了,或是生活上的,比如一些不好的习惯。总之你要反思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和她在一起后,自己发生了怎样变化,这种改变是否对她造成了伤害。学会找回丢失的那份吸引她的地方,改正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这才能重新唤醒她对与你的希望。

3.勾起她对于恋爱时的回忆

彼此还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会经历一些令你们难忘的事情,或开心,或感动,这些经历往往会让她怀念当初的时刻。通过美好的过往,引起她对恋爱时的留恋,是挽回爱情的有效方式。你可以将你们之前一起拍的照片,做成相册送给她,并在相册上写上一些道歉的话,当她看到相片时,一定会想起你们在一起时经历的开心时光,会激起她心中对于这份爱情的不舍,为你的挽回创造更大的可能性。

如何快速挽回失去的爱情

1、足够的信心和耐心

在挽回爱情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很多人在分手之后十分的伤心难过,迫切的想要挽回前任,想要在短时间内快速的挽回,越着急你越会做出一些错误的挽回方式,以前的付出前功尽弃。想要对方对你的态度有好转,那么你必须要做出一系列的挽回行为,所以在挽回的时候一定要有十足的耐心和信心,不能够操之过急,要一步一步的走好挽回当中的每个环节,因为在挽回的时候不单要做正确的事情,还要避免一些错误的挽回方式,这样你的挽回成功率才会去提升,你们之间才能够再一次破镜重圆。

2、了解前任需求,满足需求

前任跟你提出分手的时候,证明你们之间的三观已经不合,你已经满足不了对方对爱情的需求,所以想要挽回爱情,我们必须要知道对方的需求点是什么,是因为你们之间的成长产生了价差,还是因为你们之间的三观不合,任何的事情都达不到统一。所以在挽回爱情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学会观察对方的动态,了解他的心理需求,然后针对性的满足他这些需求,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不断的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比以前更加的优秀,这样你们的价值匹配度才会上升,才能够更好的吸引前任,这样挽回爱情的进度才能够向前推进。

3、审时度势,针对性挽回

想要高效的挽回爱情,我们一定要学会审时度势,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千万不能够操之过急,这样可能会让你前功尽弃。所以在挽回爱情的时候,一定要沉着冷静的分析你们分手的原因是什么,对方跟你提出分手一定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而做出的决定,所以你要反省你们的感情当中产生过哪些矛盾,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针对性的提升改变。在挽回爱情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学会正确识别对方的态度,然后进行挽回的下一步操作,不是你随心所欲的想说什么想做什么,一定要根据对方的态度进行,如果他对你的态度有所转变,那我们可以升级关系,当然如果对你的态度还十分的冷淡,我们要学会重新的改变提升自己,这样你的挽回成功率才会增加,才能够准确把握挽回的进度。

挽回爱情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一、不哀求不承诺

很多人分手后会觉得以前都是自己的错,是自己不懂珍惜,才导致现在的结果。挽回中无底线的讨好对方、哀求对方,并且向对方做出各种承诺,以后你会如何改变等等,其实这样操作只会加强对方对你的否定心理,也会让对方觉得你对他的需求感很强,让你在感情里更加被动,所以在挽回中不要暴露自己高需求,因为上次恋爱已经失败,想要挽回先反思自己,分析导致分手的原因,给对方冷静的时间。

二、不让错误漫延

分手后不要跟他去解释辩论任何东西,纠结感情谁对谁错,这段时间里你要找出导致你们感情失败的核心原因,反省自己的问题点是哪里错了,并主动跟对方承认错误,让对方感觉到你真的在改正,而不是因为挽回才做出的行为。(沟通时注意以一种轻松平和的语气,不要讲到感情,也不要暴露自己的需求)

三、学会改变自己

对方选择跟你分手,那么你肯定是有问题的,你不能一味陷在分手的痛苦里面,不愿意接受事实,不去改变自己,甚至还觉得分手问题不在你在于对方,对方跟你分手,所以要擅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去改善,不断提升自己的魅力,让对方看到你的改变,重新认识你再次吸引对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为什么地球上“三极”臭氧层破坏严重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臭氧具有强烈吸收有害紫外线的功能,臭氧层是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天然屏障。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氯氟烃,导致地球上空的臭氧层变薄,严重地危害了人类自身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安全。

据观测,目前臭氧层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方在地球的“三极”上,即北极度地区、南极度地区和青藏高原的上空。而地球上的这“三极”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稀少,当地人们向大气中所排放的氯氟烃数量有限,为什么“三地”上空臭氧层所受的破坏反而比较严重呢?

原来包围在地球周围厚厚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臭氧层就位于平流层当中。对流层是高度最低的一层,它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人类在向大气中排放的有害气体首先进入到该层当中。它的高度就是该层空气对流运动所能到达的顶端,因而其高度随纬度和地势高低而变化;赤道地区因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空气对流运动旺盛,因而对流层较高;两极地区因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空气对流运动较弱,对流层较低;南极相对于北极更冷一些,因而其对流层就更低;青藏高原虽然纬度不是很高,但由于它作为“世界屋脊”的较高的地势,使其表面温度降低,空气对流运动不够旺盛,因而对流层也较低。

正是由于“三极”地区上空的对流层也较低,相应的平流层的高度也随之降低。人们向对流层大气中排放的氯氟烃会随着大气的环流运动而到达“三极”地区的上空,正是因为“三地”的平流层较低,所以氯氟烃能到达平流层中而破坏臭氧层。实际的观测结果也最低,臭氧层破坏最为严重,已经出现了臭氧空洞;北极度地区臭氧层破坏较南极地区轻一些,青藏高原地区臭氧层破坏较北极度地区又轻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全球第三:印度也要建激光干涉仪引力波观测台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印度媒体称,印度将建立世界上第三个LIGO-印度激光干涉仪引力波观测站来探测引力波,这将类似于美国现有的两个观测站。根据《印度斯坦时报》网站2月12日的报道,马哈拉施特拉邦和中央邦都已经进入了进行实验的候选州名单。根据这份报告,到2022年,印度将成为在理解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之一。这些国家目前包括美国、意大利和日本。

尽管还在等待内阁的最终批准,但莫迪总理在宣布这一消息后不久就在推特上发帖称:“我希望印度能通过先进的引力波观测站做出更大贡献。”

印度政府将在15年内为该天文台项目提供126亿卢比(约12.16亿元人民币)的资助。计划委员会已经确定了这个项目,原子能部和科学技术部也研究了这个项目。

根据该报告,如果LIGO-印度真的付诸实践,印度将加入引力波探测器的全球网络。在印度建造一座天文台意义重大,因为这些天文台之间的距离越远,定位引力波的准确度就越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瓜岛战役当中为何日本会失去制空权?飞行员98%淘汰率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2224 字

+ 加入清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后,在日本总体的战略中,最具有影响或是最能西天出其扩张以往的恐怕就是他的“南进政策”了。在北进的过程中,被朱可夫打的是找不着北,在中国的战场也是被拖住了,久拖不决,没有“成就感”。而短短半年内横扫东南亚,却让日本人找到了称霸太平洋的感觉。

1942年8月,尼米兹积极应对,占领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以下简称“瓜岛”),打乱了日本进攻莫尔兹比港的计划。被一系列胜利冲昏头脑的日军高层,无论如何没有想到,在南太平洋的作战会全面溃败,并从战略进攻转为防守。

战略上的短视和胜利后的狂妄,是日军失败的根本原因。

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日军攻占了新加坡、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等,短短半年横扫整个东南亚地区,英国、美国都成为“手下败将”。这样的战果,让狂妄的日本人更加不可一世,完全不重视遇到的问题,不去分析美国战略,一意孤行。

首先,杜立特轰炸东京,没有炸醒日本人。按照他们的想法,经过珍珠港事件,以及在南太平洋一路高歌猛进后,以菲律宾为交换条件与美国人谈判、停战,继而放心大胆地攻占英属澳大利亚,实现其称霸太平洋的野心。

不过,日本人很快就挨了“一记响亮的耳光”,杜立特长途奔袭五千公里轰炸东京,来作为美国人的回答。就是说美国不但不屈服,反而要报复到底。但狂妄的日本人认为,没有真正“打疼”美国,急于寻找其太平洋舰队主力,进行决战。

其次,珊瑚海海战,表明了美国反击的决心。尼米兹派出包括2艘航母在内的特混舰队,成功地阻止了日本联合舰队,从海上攻占莫尔兹比港的企图。并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首次在超视距的情况下,以舰载机为攻击主力的航母对决。

虽然双方损失相当,却足以表明了美国反击的决心和实力。但日本人将对方航母一沉一伤解读为,美太平洋舰队实力消耗殆尽。殊不知,受伤的“约克城号”仅3天就恢复了战斗力,自以为是的日本人根本没有看到两国背后,国家实力的差距。

更为重要的是,中途岛海战的惨败,日本非但没有认真总结失败教训,反而为了稳定人心,在码头为失败的联合舰队举行“凯旋仪式”。根本没有意识到美国主宰太平洋的信心,以及开始反攻的前奏。这分明就是战略上的“短视”。

同时,对美军战略动向的误判,执意分兵,致使兵败南太平洋。

正是日军高层战略上的“短视”,以及主观上对美军的轻视,没有对美国的反击做好准备,被打了个猝不及防。尤其是当“瓜岛”机场被美军占领后,并没有及时调整战略部署,反而狂妄的坚持同时进攻莫尔兹比港和“瓜岛”,造成分兵,犯了兵家大忌。

其实,夺取莫尔兹比港是其战略的重点,在珊瑚海海战后,通过海上占领该港口的企图破灭,日本陆军决定从陆地进行攻击,这就是巴布亚半岛战役。但随着“瓜岛”战役爆发,日军大本营又将战略重心移向“瓜岛”。

一边命令进攻的南海支队停止推进,一边将进攻莫尔兹比港的预备队,抽调到“瓜岛”战场。然而,驻守“瓜岛”的美军十分顽强,给登岛的日军以大量杀伤,再加上美太平洋舰队的鼎力支援,攻占“瓜岛”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又转而恢复了对莫尔兹比港的进攻。然而,孤军奋战的南海支队深入茂密的雨林,翻越人迹罕至的“魔鬼山”,尽管一路追赶着麦克阿瑟的美澳联军,但终因分兵和补给困难,在距莫尔兹比港48公里处停了下来,成了“强弩之末”。

考虑到其十分危急的境地,南海支队受命后撤。这让从菲律宾逃亡至此的麦克阿瑟,看到了表现机会。他一面在莫尔兹比港设立前线指挥部,亲自督战,一面调集部队开始反攻,将疲惫不堪的日军赶出了巴布亚半岛,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

至此,日军在南太平洋的作战全面溃败,攻占澳大利亚,称霸太平洋也成为了奢望的梦想。更让他们郁闷的是,其所向披靡的陆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第一次战败撤退。当然,仅凭区区数万陆军同时在两个战线上用兵,显然是不自量力。

更给日军带来致命的,还有其制空权的丧失。

纵观日军战争初期,无不体现出制空权的重要性。无论是对空军的重视程度,还是飞行员的战术素养,日本空军的实力比美军高出一筹,日军飞行员常常能以一敌三、骁勇善战,这都离不开日本人对空军的偏爱。

一是,在日本,挑选飞行员是非常严格的。在1500名应征者中,只有70人能进航校学习,在航校的淘汰训练后,只有25人能成为正式飞行员,淘汰率高达98%。这些佼佼者的综合素质,明显高于美军飞行员。说白了,就是“精英教育”。

二是,日本飞行员受到各方偏爱。现代战争越来越离不开飞机的作用,尽管日本海、陆军矛盾很大,但对空军都是敬重有加,甚至在中途岛海战的危急时刻,南云忠一更换旗舰时,也不忘让飞行员先行撤离,对其偏爱可见一斑。

但随着战争的继续,日本空军的优势渐渐褪去。在“瓜岛”争夺战中,尼米兹和哈尔西不计成本与日军对耗,尽管损失大致相当,但日军飞行员在损失后,却难以补充,只得降低训练标准,致使后期的飞行员素质是比较低的。

更何况在日本,优秀的飞行员不是留下来当教官,而是派往前线,也是其后劲不足的原因。反观美国,飞行是一项娱乐项目,各地都有众多的飞行俱乐部,在当时拥有飞行执照的人多达50多万人,稍加训练就能从容上战场,这是绝对的优势。

也就是说,日军在“瓜岛”战役中渐失制空权,从而失去了制海权。更要命的是,美国空军对其后勤基地、补给线不间断地轰炸,直接导致巴布亚半岛的日本陆军无力再战,“瓜岛”海域的日军不敢增援。战役的胜负,自然分晓。

两场战役过后,日本在太平洋的攻势变为守势。与其说是制空权成为他们的致命伤,倒不如他们的战略企图和自身实力不足的矛盾,是其走向失败的决定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地球自转的原理是什么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在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受到各种外力的大质量的天体为了保持自身运动的平衡性必然依靠自转来维系平衡性。小质量的粒子由于运动的速度极快,也必须依靠自转来维系自身运动的平衡。

传统的观点认为,太阳和行星皆形成于一团巨大的原始旋转星云物质。当这些原始旋转星云物质在自身引力作用下自行收缩时,由于角动量守恒,星云物质越收缩,越致密,旋转也就越来越快,当星球形成后,星云物质的旋转角动量就变成了寻求的自转角动量。首先,太阳系起源于一团星云物质,本身就是一种假说,所以,上述传统的关于地球自转的起源的解释也就是不确定的。其次,这种传统解释有许多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按照这种观点,原始星云应是按照同一方向以基本相同的角速度旋转的,这样形成的星球则应该是质量越大,其自转速度也越快,太阳系所有的天体应该是朝同一方向公转和自转。然而,太阳系的现状却偏偏不是这样。一是太阳的质量约为行星总质量的750倍,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以上,但是它的角动量却只有全系统的2%,行星的质量虽小,其角动量却很大;二是太阳系绝大多数天体是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包括公转和自转,但金星和少数卫星却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

今天小编对地球自转的原理是什么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地球的转动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月亮每天绕着地球不停地转动。有一天,它终于忍不住了,对地球埋怨道:“真烦,我每天绕着你转,好辛苦啊!你倒

是挺自在的!”。

地球笑了笑说:“你以为我很轻松吗?我每天要绕着那个大火球--太阳不停地转动,而且还要承载几十亿的人口,并时刻对他们产生吸引力,让他们安全地生活在我的身休上,不让他们因为我的转动而受到任何影响。你想一想,咱们俩到底谁更辛苦呢?”月亮听了地球的话不再言语了。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转动,可是我们却丝毫感觉不到,这是因为地心力的作用。地球对所有物体产生了吸引力,而且地球上的人、房屋、山川、河流等一切都在跟着转动,所以我们感觉不到地球的转动。

月球为什么总是围着地球转?

地球有一种吸引力,它可以吸引月球不让它离开。而且月球也有一种脱离地球的力量,即离心力。地球的引力和月球的离心力同样大,月球不会脱离地球,也不会掉下来。因此月球围着地球在相应距离的轨道上不停地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地球生命诞生于洋底岩石图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德国和英国的生物学家认为,地球生命很可能诞生在洋底岩石之中,洋底岩石表面的孔隙最初起着细胞壁的作用。在德国海涅大学威廉斯·马丁和英国格拉斯哥环境研究中心马克·罗素博士阐述的生命诞生新理论中,最关键的元素是硫化铁。硫化铁是从洋底温泉中进入海洋的,并以多孔结构形式成为洋底沉积物,其孔隙直径只有几百分之一毫米大。这种微孔可以是生命诞生的理想地方。新理论令人感兴趣的是,它首次提出生命最初是以细胞方式诞生的。而其他理论则相信,最初诞生的是自体繁殖分子或是蛋白质分子。

硫化铁会加速非有机物质分子结合的反应,并形成有机分子,某些微生物能积极利用这一点。除了硫化铁之外,温泉也是复杂有机物质如氨和一氧化碳合成的“原料”源。硫化铁微孔中比较简单的有机物质的浓度将来会形成更复杂的分子,其中包括蛋白质分子和负责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马丁博士指出,“不能假设这一过程只能局限在微孔内,形成的这些简单物质会向海洋中扩散。”他希望能复原这种介质或环境,并相信在实验室条件下能诞生生命。

许多生物学家对新理论持怀疑态度,同时又同意硫化铁能在形成适合生命诞生的介质中起一定作用,但强调最大的分歧是,应将比较简单的有机反应与生物化学区分开来。正如瑞士生物化学家皮尔·路易斯所指出的,“主要问题是,像酶这样的分子是怎样、在哪里和为何产生的。”

马丁和罗素博士认为,生命曾从微孔走入洋底沉积物中,并在这进化过程中形成细胞壁。他们同时指出,两组主要原始生物即细菌和太古细菌具有极不相同的细胞壁结构,这一事实说明,它们的诞生是彼此独立发生的,即生命在地球上可以再次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地球生物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一种生活在2.5亿年前的细菌,这是人类发现的地球上最古老生物

许多年前,科学家在新墨西哥州的卡尔斯巴德洞穴中发现了这些细菌。它们被包裹在盐晶体中,处于悬浮状态,被埋在地下500多米处。DNA测试表明,这些史前细菌与今天地球上存在的卡介苗细菌密切相关。科学家已经通过化石和辐射测试确定了这种晶体的2.5亿年历史。

目前,科学家已经从晶体中提取出这些悬浮的细菌孢子,并将其放入密封的试管中,等待它们再次孵化。科学家声称这些细菌比恐龙更古老。人类发现的最早恐龙遗骸是在2.3亿年前。这些细菌的发现使得研究地球上的古生代生物成为可能,因为地球上95%的海洋生物在经历了晚古生代的大冰期后灭绝了。

2.5亿年的生命也给科学家们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目前,他们不能排除外星生命的可能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地球上有几个超级火山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火山是地中常见的地质现象。地壳之下100至150千米处,超级火山是指能够引发极大规模爆发的火山。虽然对于爆发规模没有严谨的界定,但极大规模爆发都以瞬间改变地形,瞬间改变全球天气及全球性的生命灾难。地球上有几个超级火山?

地球上的超级火山

1.多巴超级火山(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N2度34分E98度49分

2.黄石超级火山(位于美国黄石公园正下方)N44度26分W110度27分

3.长谷超级火山(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东部中心长谷河谷)N36度53分W117度27分

4.陶波超级火山(位于新西兰)S38度48分E175度53分

5.瓦勒斯超级火山(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N35度57分W106度26分

6.爱拉超级火山(位于日本南部的鹿儿岛)

7.特纳普超级火山(位于西伯利亚地区)

8.坎皮佛莱格瑞超级火山(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

9.乌图伦古超级火山(位于玻利维亚)

10.拉谢尔超级火山(位于德国拉谢尔湖)

超级火山喷发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它们能够毁灭整个地球。在最糟糕的情况下,超级火山会在短短数天或者数月时间内喷射出数千立方公里的岩浆和火山灰。漂浮在大气中的火山灰能够阻挡太阳的光线和热量,并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了关于火山的一些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如果您还想了解火山爆发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其他的更多的地质灾害小知识和自然灾害小知识,还请关注我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我们才是从其他地方移民到地球的外星后代?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说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是从一个外星星球迁移过来的。天体生物学家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地球上的生命可能不是来自地球本身,而是来自其他星球。人类的“故乡”可能是火星!

根据台湾今日新闻8月13日援引英国媒体报道,大约38亿至40亿年前,有机分子和水分子“乘着彗星的翅膀”来到地球。这一理论被称为“三色堇”。

一个理论学派甚至说生命是在一个外星星球上形成的。他们会来到地球,因为他们发现这是一个更完美的进化天堂。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生物学家彼得·沃德说,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来自火星,至少有证据表明地球上的生命是外星的。他说:“我认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火星,这种可能性非常高。”

英国白金汉大学的天体生物学家钱德拉·维克拉马辛赫认为,地球继续与邻近星系的行星交换有机物质,甚至生命形式。

维克勒马辛格参与撰写了许多学术论文。他说:“早在1871年,科学家就提出了泛物种理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这一理论。过去,这纯粹是理论上的推测,但现在我们有了证据。观念的改变是缓慢但不可避免的。”

由维克拉马辛哈编辑的《天体生物学学术期刊》最近发表了一篇论文,称学者们在银河系附近发现了大约900颗系外行星。仅在银河系就有大约1400亿颗可居住的恒星。基于此,科学家进一步估计离地球最近的可居住行星可能只有几光年远。因此,彗星、星尘彗星和其他天体很可能将“生命物质”带入地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鲁大师离开模式有什么用

全文共 1242 字

+ 加入清单

大师通过模拟离开模式的行为,让用户在Windows XP、Vista、Windows 7都可以方便地使用离开模式功能。

Windows的“离开”模式类似于待机(或休眠),它可以关闭大部分设备的电源以达到节电的目的,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快速返回到工作状态。但是离开模式更要比待机“技高一筹”,在“离开”状态下,影音处理、BT下载、文件复制等操作依然在进行,真是省电、工作两不误。

离开模式本来是微软为Windows Media Center操作系统提供的节能技术,让用户可以在离开模式下录制电视节目,但由于微软觉得这个功能对其他用户也非常有用,所以在Windows 7中开放了该功能,用户可以直接启用,而在Vista中需要修改注册表才能实现。不过Windows XP是不支持离开模式的。鲁大师通过模拟离开模式的行为,让用户在Windows XP、Vista、Windows 7都可以方便地使用离开模式功能。

使用方法是:右键点击任务栏上的鲁大师工具栏,在弹出菜单中选择"进入离开模式"。然后点击"确定"按钮,之后鲁大师会关闭显示器并设置静音,但是网络连接并不会被中断,这样用户既能省电又能继续下载。进入离开模式之后,只要移动鼠标或按任意键就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

简介

鲁大师是新一代的系统工具。它能轻松辨别电脑硬件真伪,保护电脑硬部件稳定运行,评估电脑硬部件性能,提升电脑运行速度的免费软件。

“鲁大师”作者鲁锦,当年凭借一款风靡一时的“Windows优化大师”,一举奠定其在国内软件业界的地位,被业内称为“中国优化第一人”。

2009年7月29日,Z武器软件开发团队在其网站上贴出公告,决定正式将“Z武器”更名为“鲁大师”。据该公告说明,此次更名为“鲁大师”的背景原因为:鲁班是中国历史上能工巧匠的化身,而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更在民间广为流传。鲁大师(原:Z武器)希望能秉承中国文化和Z武器的传统,继续打造这款助人为乐的免费软件。(现加入起飞计划,成为360旗下产品)

鲁大师拥有专业而易用的硬件检测,不仅超级准确,而且向你提供中文厂商信息,让你的电脑配置一目了然,拒绝奸商蒙蔽。

它适合于各种品牌台式机、笔记本电脑、DIY兼容机,实时的关键性部件的监控预警,全面的电脑硬件信息,有效预防硬件故障,让您的电脑免受困扰。

鲁大师帮你快速升级补丁,安全修复漏洞,远离黑屏困扰。更有硬件温度监测等带给你更稳定的电脑应用体验。如果你要购买电脑、升级系统,那么请不要拒绝鲁大师的帮助。鲁大师拥有专业而易用的硬件检测、系统漏洞扫描和修复、各类硬件温度监测……装机的繁琐和疑难,鲁大师帮助您轻松搞定。

现在已经插入到360,名称是“360硬件大师”。软件名称:鲁大师(原Z武器)软件版本:3.33 官方正式版软件大小:9.34MB软件授权:免费适用平台:Win9X Win2000 WinXP Win2003 Vista下载地址://dl.pconline.com.cn/download/51901.html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引力波能帮我们寻找白矮星周围的奇特行星?

全文共 1840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围绕白矮星运行的太阳系外行星的艺术草图,周围环绕着一个碎片盘。

欧洲正在计划一项未来的任务,探测太空中的引力波,这将有助于科学家找到像科幻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中的那些奇怪的行星。

在过去的几年里,借助引力波信号,人类发现了几对黑洞的存在。不久,人们可能会发现围绕着双白矮星系统运行的行星。白矮星是中等质量恒星生命末期的状态。一颗在两颗恒星进化中幸存下来的行星一定非常非常古老。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主要的序列星进化成了两个白矮星,这将需要很长时间。

然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未来将需要更先进的探索任务,如正在开发的欧洲“激光干扰空间天线”项目。由于引力波探测器比电磁波探测器能观测到更远的宇宙深处,LISA也许能探测到远至银河系的行星。

LISA计划在21世纪30年代推出。像这样的引力波探测器主要用来探测宇宙中成对致密天体产生的引力波信号。这种双星系统包括一个双白矮星系统。当一颗太阳大小的恒星接近死亡时,它将变成白矮星,不再能够产生内部核聚变反应。它会逐渐冷却并死亡。

用光学方法或其他电磁波探测方法探测这种温度较低的恒星更困难,但探测它们周围隐藏的行星更像是天方夜谭。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只在白矮星周围发现了一颗行星,或者他们正在使用间接观测方法。

了解白矮星周围有多少行星可以存活,对于我们理解行星系统的未来进化至关重要。LISA探测器将帮助科学家做到这一点。研究表明,如果这样的行星真的存在,LISA应该能够发现数百颗新的系外行星。

在过去的30年里,天文学家已经探测到4000多颗系外行星。真正的突破来自美国宇航局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它借助于“中转方法”识别了大量的外行星目标。所谓的过渡方法是一种使用精确测光的技术,当行星以视线方向从观测到的恒星前面经过时,恒星的亮度会略微降低,从而让科学家能够逆转行星的存在。

引力波技术将以类似的方式用于探测系外行星。简而言之,一对白矮星相互环绕产生的引力波信号不同于一个有行星环绕的双白矮星系统产生的引力波信号。研究这些信号可以粗略估计隐藏的第三个目标(行星体)的质量。

同时,只要距离不太远,电磁波探测方法就可以提供数据补充,尽管光波波段不能直接观察行星。理论上,LISA将能够探测到质量仅为地球50倍的系外行星。

此外,Tamagnini还指出,如果一颗白矮星周围存在行星,也会产生引力波信号,但这种信号太弱,LISA或其他计划中的探测器在不久的将来无法探测到。

与电磁波探测不同,引力波探测器可以穿透雾。LISA可以穿透银河系的中心区域,探测到银河系另一边的信号,甚至是来自附近其他星系内部的信号,比如大麦哲伦星云和小麦哲伦星云。

恒星生命的终结

在接下来的50亿年左右,我们的太阳将逐渐膨胀成一个巨大的红巨星,然后慢慢下降,成为一颗白矮星。在这个过程中,水星和金星(它们的轨道位于最内侧)将被摧毁,而地球的轨道将与这颗巨大膨胀的垂死恒星相撞,其命运无法预测。然而,火星和更靠外的行星通常是安全的,它们将继续围绕太阳运行。

此外,一个行星系统的死亡可能意味着另一个新行星系统的重生。目前的研究表明,被摧毁的世界产生的大量碎片,如太阳膨胀时被摧毁的水星和金星碎片,最终将围绕恒星死亡后留下的白矮星运行。一种理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碎片将逐渐在白矮星的轨道上形成第二代行星,如果复活行星的质量足够大,它们将被LISA和其他未来的引力波信号探测设备探测到。

如果系统中再增加一颗白矮星,那么这个星球的命运将变得不那么确定。科学家已经观察到这颗行星的残骸至少围绕着一个双白矮星系统,这至少表明这颗行星可以存在于围绕着双白矮星的轨道上。

然而,在LISA发射之前,科学家们无法确定双白矮星系统周围是否有行星,是少数情况还是普通情况,或者是两者之间的情况。然而,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存在,LISA的发现将有助于科学家们改进他们对太阳系诞生和死亡的模型,我们将见证一个之前未知状态的行星进化阶段。如果这种情况不存在,它也会向研究行星系统进化的科学家发送许多重要信息。

然而,如果科学家真的发现了双白矮星系统周围的行星,那就像是《银河系漫游指南》中情节的复制品。在这部小说(电影)中,有一颗名为麦格拉西亚的行星,它围绕着两颗分别名为苏利亚尼斯和拉姆的恒星运行。作者在书中描述了这两颗恒星发出的光是白色的,可能是两个白矮星。

引力波可能不是生命、宇宙和所有事物的最终答案。但最终,它可能会帮助我们找到麦格拉西亚行星。

原标题“探测未来的空间引力波:寻找白矮星双星周围的奇怪行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小行星撞地球灭绝了恐龙,还让地球黑暗两年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导致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灭绝了曾经统治陆地的恐龙。美国科学家的最新模拟研究表明,撞击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火灾,大量的烟尘进入大气层,最终在地球上方形成一道屏障,使地球陷入黑暗中近两年。

这项由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领导的研究发现,估计有150亿吨烟尘进入大气层,阻挡了超过99%的阳光到达地球表面。起初,天空漆黑一片,仿佛是一个月夜。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空逐渐变亮,但植物至少有18个月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研究人员说,由于地球上的大多数植物都被撞击引起的火灾所破坏,处于海洋食物链底部的海洋浮游植物受黑暗的影响最大。由于缺乏光合作用,浮游植物死亡后,连锁效应最终导致许多海洋生物灭绝。

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只有50亿吨烟尘进入大气层,地球也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来恢复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地球陆地温度可能下降28摄氏度,而海洋表面温度可能下降11摄氏度。

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这项研究还发现,由于煤烟吸收阳光,大气中平流层的温度变得非常高,导致大量臭氧消耗,并储存了大量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化合物,导致臭氧进一步消耗。煤烟被清除后,臭氧消耗将导致破坏性剂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这可能进一步对生物体造成伤害。

令人惊讶的是,分析显示,一旦蒸汽开始清除大气中的烟尘,这个过程就非常快。当煤烟带着水蒸气回到地球时,高层大气的温度开始下降,导致水蒸气凝结成冰粒,从而进一步清除更多的煤烟。在由温度下降和降雨引起的温度下降引起的降雨循环下,薄薄的烟尘层在几个月内被清除。

研究人员希望这项研究的结果能够比过去更清楚地描述白垩纪-第三纪大规模灭绝的过程,但同时他们也指出,他们的模拟研究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以今天的地球为基础的模拟,以及地球目前的大陆位置与6600万年前略有不同,而且大气成分也不同。此外,他们也没有考虑火山爆发和其他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