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什么叫缺血性中风(实用九篇)

浏览

1481

文章

9

篇1:对缺血性中风存在哪些误区

全文共 756 字

+ 加入清单

一位陪父亲住院的年轻人奇怪地问医生:“我父亲很瘦,血压又不高,怎么会中风呢?”另一位陪护妻子的丈夫说,妻子有风湿性心脏病,半年前发现心房有血栓,一直在服药治疗,怎么最终还是瘫了呢?在中风病区,我们几乎每天都要面临这样的提问,下面来看看对缺血性中风存在哪些误区吧?

误区一: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中风分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种。缺血性中风的病因在于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均可能发生缺血性中风。

误区二:小中风无关紧要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误区三:药吃多少跟着感觉走有的人每晚仅服1片(25毫克)肠溶阿司匹林。在脑血栓的预防性用药中,不少人知道每晚睡前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但仅服1片。其实,目前国际公认的肠溶阿司匹林用量为每晚50~75毫克,即25毫克1片的肠溶阿司匹林应服2~3片。如果药量不足,则达不到预防目的。需要说明的是,“毫克”不等于“片”。有人使用心痛定降压时,错误地认为10毫克即10片,结果用药过量导致血压过低,脑血流变缓,吃出了偏瘫。

误区四:用药品种越多越好一些有过中风表现的人惶恐不安,于是四处看病。甲医生开了“圣通平”,乙医生开了“尼富达”,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心痛定,结果因用药过量导致中风。也有的病人牢记“是药三分毒”,血压高了也不用药,其结果可想而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缺血性脑中风的症状有哪些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血性中风可能是因为身体缺血的因素导致,也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反正只要有缺血性脑中风的问题出现,就要特别的重视治疗。那么缺血性脑中风的症状有哪些?给大家介绍一下。

1、头痛:无论是脑出血或脑梗死,头痛非常常见,亦是一个重要的脑中风症状和信号。

2、呕吐:一般是伴随头痛一起出现的,也非常常见,其特点是多为喷射状呕吐。如遇有呕吐咖啡色(酱油样或棕黑色)液体,表示病情非常为重。

3、眩晕:眩晕还多伴有呕吐或耳鸣,是脑中风的症状中比较常见的。

4、一侧肢体和面部的感觉异常。

5、口角流涎(流口水):出现口角斜、流口水或食物从口角流出的现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6、突发的视感障碍:表现为看不见左或右的物体或视觉缺损,也可以表现为一过性的眼前发黑或眼前突然飞过一只蚊子的感觉。

7、突发的言语不清和吞咽呛咳症状:表现为病人说话不清,吐词困难,喝水或吞咽时呛咳。

8、意识障碍:变现为神志模糊不清、呼吸不应、打呼噜,严重的可出现深度昏迷。

以上是小编关于缺血性脑中风症状的介绍,所以说要对其缺血性脑中风症状多加了解,如果还想要了解突发脑中风该如何进行急救,可以登录,这里有很多疾病急救知识可供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得了出血性中风应该如何恢复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脑溢血又称出血性中风,是由于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破裂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下面来看看得了出血性中风应该如何恢复呢?

1、康复治疗:偏瘫病人应注意将患肢放在功能位置,关节每天被动活动至少两次,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坐位、立位、行走及强化上肢伸展运动,增加运动量,持之以恒。

2、加强日常生活功能训练,尽量争取生活自理,如穿衣、吃饭、洗漱、入厕训练等。

3、适当选用针灸、按摩、理疗、体疗等配合治疗。

4、继续用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及脑代谢的中西药治疗,可在神经内科医师指导下服用。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得了出血性中风应该如何恢复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老人安全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可以让老人更健康长寿。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出血性中风的症状有哪些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血性中风一般是指因脑出血(脑溢血)所引起的昏迷和瘫痪,多见于50岁以上的高伞压患者,以男性为多。那么大家知道出血性中风的症状有哪些吗?下面请大家来了解一下吧。

出血性中风的症状有哪些?小编总结如下:

1、中老年、多有高血压病史,多在活动或用力、激动状态下突然起病。症状体征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

2、数分钟内出现的头痛、呕吐、偏身无力或/和麻木、口角歪斜、讲话不清,嗜睡、烦躁谵妄、甚至不省人事等;

3、起病早期多有血压升高、心率快、呼吸急促,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4、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偶见视乳头水肿;

5、多数病人脑膜刺激征阳性;

6、基底节区:病灶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偏盲;出血在左半球者常有不同类型的失语;出血量大或出血靠近丘脑(内侧型或混合型)者常有高热、瞳孔小、昏迷及颞叶勾回疝表现。

7、脑叶出血:额叶、顶叶、枕叶、颞叶相应的功能损害症状。

8、桥脑出血:交叉性瘫痪,即出血侧面神经和外展神经麻痹,对侧肢体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即病源侧面部感觉障碍和对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双眼向患侧凝视;重症者双瞳孔缩小、昏迷、去脑强直或四肢瘫痪、高热、中枢性呼吸困难等。

9、小脑出血:多表现头晕、频繁呕吐、眼球震颤、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行走基底部加宽。出血量大者可表现突然昏迷及枕骨大孔疝表现。

10、脑室出血:常无局灶定位体征,表现颅高压症状及脑膜刺激征阳性(易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重症者出现昏迷、双瞳孔缩小、中枢性高热等。

以上内容由调查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期疾病急救知识讲座中小编给大家总结突发脑中风该如何进行急救,敬请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出血性中风的急救方法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中风是中老年朋友常见的一种疾病,很多中风患者都会出现口眼歪外斜,很多老年人都会怕中风,而且中风对老年人的危害是非常大的。那么大家知道中风如何急救呢?下面给大家讲讲出血性中风的急救方法,请各位认真阅读。

出血性中风的急救方法总结如下:

1、发现病人突然发病后切忌慌乱紧张,应保持镇静,切勿为了弄醒病人而大声叫喊或猛烈摇动昏迷者,这样只会使病情迅速恶化。而是应让病人平卧,尽快拨打120。

2、在尚未明确诊断是出血性中风或缺血性中风时,不要急于用药,因为两者用药是完全不同的。

3、掌握正确搬运病人的方法。首先,不要急于从地上把病人扶起,最好2~3人同时把病人平托到床上,头部略抬高,以避免震动。其次,松开病人衣领,取出假牙,呕吐病人应将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堵塞气管而窒息。最后,病人出现气急、咽喉部痰鸣等症状时,可用塑料管或橡皮管插入到病人咽喉部,从另一端用口吸出痰液。

4、在送医院前尽量减少移动患者。转送病人时要用担架卧式搬抬。如果从楼上抬下病人,要头部朝上脚朝下,这样可以减少脑部充血。在送医院途中,家属可双手轻轻托住患者头部,避免头部颠簸。

5、对昏迷较深、呼吸不规则的危重病人,尽快拨打120请救护人员进行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往医院。

温馨提示:中风错误应付,只顾及喊人帮忙或忙着把病人搬上床,并盲目给病人喂水或饮料。

以上内容由调查整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下期疾病急救知识讲座中小编给大家总结突发脑中风该如何进行急救,敬请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出血性中风有哪些临床表现

全文共 630 字

+ 加入清单

血性中风一般是指因脑出血(脑溢血)所引起的昏迷和瘫痪,多见于50岁以上的高伞压患者。那么大家知道出血性中风有哪些临床表现吗?接下来请大家来寻找答案吧。

出血性中风有哪些临床表现?小编总结如下:

当人体患有出血性中风后,大部分患者身上都会出现头晕头痛、呕吐、昏迷、偏瘫大小便失禁等常见的症状。而脑出血则是初出血性中风的主要症状,患者昏迷持续的时间与出血量的大小和发生出血的部位有关。

根据患者出现出血部位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为内囊出血、桥脑出血、小脑出血、脑叶出血等。不同的出血位置,患者身上所表现出现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

当人体的桥脑出现出血的情况后,患者就会出现交叉性瘫痪的情况。交叉性瘫痪是指出血的侧面神经和外展神经发生麻痹,对侧的躯干发生瘫痪的现象。除了交叉性瘫痪外,患者还会出现交叉性感觉障碍,与交叉性瘫痪医院,出血位置的侧面部感觉会发生障碍,对侧躯干的感觉神经也会发生问题。

人体的小脑保持人体躯干的平衡,当小脑发生出血的情况后,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呕吐、共济失调等症状。出血量比较大时,患者还可能突发性昏迷,甚至是出现枕骨大孔疝的情况,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温馨提示:预防中风,就要把中风的危险因素尽可能降到最低。控制高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点。高血压病人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有条件者最好每日测1次血压,特别是在调整降压药物阶段,以保持血压稳定。

以上内容由提供给大家,还望采纳。下期疾病急救知识中小编给大家总结突发脑中风该如何进行急救,敬请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缺血性脑中风如何进行预防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血性中风包括脑栓塞、脑血栓形成和短暂脑缺血发作(tia)。随着社会老龄化,对缺血性中风的防治已为公众所关注。虽然缺血性中风是在瞬间发生,但其病理生理学的异常却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而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渐进过程,那么缺血性脑中风如何进行预防呢?

一级预防又称为病因性预防或根本性预防,主要是避免和控制导致中风的各种危险因素。目前已知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抽烟、高脂血症、心房纤颤、大量饮酒、肥胖、活动少、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高龄、遗传、男性。一级预防不能理解为短期应急行为,而是一种长期、持续的治疗,每个人从年轻时就应重视健康,选择合理的生活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老人食用亚油酸可预防缺血性中风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老人食用油酸预防血性中风,亚油酸能够保护大脑免于缺血性中风。日本科研人员推测,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得益于血压降低、血小板聚集受到抑制和红细胞变形性增加。在一项前瞻性嵌套式病例对照研究中,日本筑波大学的hiroyasuiso博士及其同事测定了血清脂肪酸,并将此作为中风的潜在危险因子。该小组研究了参加心血管危险性调查的7450例年龄在40到85岁之间的日本人的冰冻血清标本。他们共发现197例中风,每一病例都与三例对照相匹配。

大脑示意图

在197例中风病人中,75例为出血性,122例为缺血性。研究人员发现中风病人的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比例较对照者低。另外,他们的饱和及单一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两组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相似。

在校正高血压、糖尿病、血清总胆固醇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后,与亚油酸增加5%相关的多元优势率在出血性中风为0。81,总中风为0。72,缺血性中风为0。66,陷窝梗塞为0。63。在校正其他脂肪酸后,亚油酸和缺血性中风之间的关系仍然非常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老年人对缺血性中风存在哪些误区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许多人对缺血性中风(脑血栓)都存在一些误区,有人认为老年人不胖,血压也不高就不应该会中风;还有人认为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虽然发现了心房有血栓的症状,但一直在服药治疗,为什么还是会中风呢?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些情况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老年人对缺血性中风存在哪些误区吧?

误区一: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中风分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种。缺血性中风的病因在于某支脑动脉发生了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均可能发生缺血性中风。

误区二:小中风无关紧要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误区三:药吃多少跟着感觉走有的人每晚仅服1片(25毫克)肠溶阿司匹林。在脑血栓的预防性用药中,不少人知道每晚睡前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但仅服1片。其实,目前国际公认的肠溶阿司匹林用量为每晚50~75毫克,即25毫克1片的肠溶阿司匹林应服2~3片。如果药量不足,则达不到预防目的。需要说明的是,“毫克”不等于“片”。有人使用心痛定降压时,错误地认为10毫克即10片,结果用药过量导致血压过低,脑血流变缓,吃出了偏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