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什么是校园暴力30字【精彩20篇】

浏览

3330

文章

327

篇1:关于校园暴力的法律条款有哪些

全文共 2532 字

+ 加入清单

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指统治阶级(统治集团,就是政党,包括国王、君主),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全体国民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那么关于校园暴力的法律条款有哪些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啊。

(一)校园暴力的行为人责任

1、刑事责任

同学间因故看不顺眼挑衅生事、辱骂、互殴、群殴等行为有可能触犯的法律是:过失至人死亡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故意伤害罪(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过失至人重伤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条)、非法拘禁罪(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侮辱罪(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聚众斗殴罪(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寻衅滋事罪(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等等。

同学间以保护、借钱为名向同学勒索财务或以其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务有可能触犯的法律是抢劫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盗窃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五条)、抢夺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敲诈勒索罪(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绑架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现在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是未成年人,即使是犯罪也不用负刑事责任,我们知道,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校园暴力的施害人如达到法定年龄,则法院应对犯罪嫌疑人加以刑罚,以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我刑事诉讼法采取国家追诉主义的原则,由检察官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公诉。

2、民事责任

因故意或过失侵害他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依法应负损害赔偿责任。由侵权行为引发的损害赔偿称为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旨在保护受害人的身体财产不受不法侵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当九种人格权力遭受不法侵害时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这九种人格权是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被害人因侵权行为致死,其家属因此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可以依法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要求支付抚慰金。精神损害抚慰金包括:致人死亡的,为死亡赔偿金;致人残疾的,为残疾赔偿金;行为人因过失或故意不法侵害他人身体,致使被害人残疾或死亡,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的相关规定,至被害人残疾的应当赔偿被害人医疗费、伤残生活补助费至被害人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

校园暴力的被害人如若死亡,就死亡本身来说并无损害赔偿请求权,因为被害人已经死亡,权利能力因而随之消灭,因此被害人的监护人或近亲属不能以被害人如果尚在人世时可以得到的利益为借口,请求施害人赔偿。

(二)校园暴力的学校责任

仅仅以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来界定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学生是未成年人这一重要事实。未成年人行为能力不健全,在校学习学校当然应该承担监护责任。从法理的角度考虑,虽然父母是监护人,但父母把孩子送到全日制寄宿学校,就没有办法对孩子实施监护,监护权实际上转移到学校。不管学校是寄宿学校还是非寄宿学校,学校对学生的监护责任都是不容置疑的。关于校园伤害事件中学校的责任问题,迄今为止,有关的法律、法规对此调整的范围性文件内容有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它教育机构,未尽到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使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第三人侵权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

(三)如何加强关于“校园暴力”的法律规范

(1)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要加强有关校园暴力的法律规范,首先要做到的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因此,我国应加快出台有关校园暴力法律法规,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此外,有关校园暴力法律法规的体系不能一成不变,要及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以及调整。

(2)普及相关法律知识

其次,要促进有关校园暴力法律规范的实施,就要积极创建法治社会,向社会公众普及法律知识。学校应该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有着一些独特之处,男生和女生的身心成长过程也是不同的,有关人员在编写法律教科书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同时,法律教科书的形式不能过于复杂,这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法律教科书的形式应该是通俗易懂的,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接受。同时,学校还应积极创新法律教育的形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少管所进行参观,也可以在校内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在课堂上开展模拟法庭,这些形式均有助于学生法律观念的增强。除了学校外,家长也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同时,家长也应加强自己的法律观念,主动带领自己的孩子学习法律知识,帮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正确方式,使他们能够避免校园暴力问题的伤害。此外,青少年要积极学习法律知识,用法律保护自己,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

(3)加强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

再次,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校园周边的治安,并且积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净化校园环境。对于校园周边的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政府有关部门应进行定期以及不定期的检查,对于那些违反规章制度的娱乐场所,有关部门必须严惩不贷。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加大对暴力、色情文化产品的查处力度,避免这些文化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同时,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安保体系的建设,增强校园安保力量,避免和减少校园暴力案件的发生。此外,对于校园暴力案件,司法机关在处理的时候,要加大惩罚力度,只有采取多元化的措施,才能够产生应有的震慑作用,对于那些初次参与校园暴力案件中的青少年,司法机关应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而对于那些惯犯,司法机关则要进行严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校园暴力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全文共 760 字

+ 加入清单

校园暴力事件已经发生了多起,让人触目惊心。而事件的起都是因为比如谁和谁玩的好冷落了她,比如谁看谁不顺眼这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但就因为这一点鸡毛蒜皮这些未成年的学生就对其他学生进行惨无人道的殴打、侮辱、折磨,当你从视屏里看过去简直不敢相信花季的女孩怎能如此心狠手辣。她们以此为乐,将暴力在是非颠倒的意识环境里集体作恶。那么校园暴力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呢?怎样防范和处理校园暴力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来了解。

首先,孩子犯罪成本太低,依据现行法律,此类暴力事件最多以严肃批评教育、责成家长严加管教结束,这恰恰是也是很多未成年人胆大包天去对其他孩子动辄暴力的主要原因。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没满岁,即使杀人都不用偿命,自己的这种行为在法律定性上不过“一件小事。”把殴打和伤害视为“恶作剧之类的小事”,这便是国内校园暴力不断发生,也始终无以得到遏制的真正原因。

其次,因为立法缺失校园暴力问题并没有上升为法律议题,而仅仅停留在道德层次。所以我国围绕“校园暴力”干预的一系列机制,也处于相当滞后的地步。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没能有效地履行自身的责任,甚至有的家长怕自己小孩被欺负,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别人欺负你你也可以打他”。这种怕自己小孩吃亏的自私教育显然是无一利而百害的。

再次,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如果家庭当中充满暴力、冷漠,孩子们也容易具有攻击性,更有一部分家长忙于工作生计没有大多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这些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各种青春叛逆题材电影,电影或网络游戏中兄弟姐妹们结成同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类似“桃园结义”的举动,既可能成就共同进步、缔结深厚友谊,自然也可以埋下拉帮结派、血腥暴力的伏笔。

所以心里学家说校园暴力是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对武力畸形崇拜的表现,同时也折射出家长和学校对道德教育的忽视。更多校园暴力知识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记者对话心理专家:校园暴力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945 字

+ 加入清单

近段时间,“校园暴力”这个词已经几次刺痛了公众敏感的神经。先是某副县长之女率众对同校女生施暴,又来了个初二学生被十余中学生群殴当场昏迷,接着网上又开始轰轰烈烈地诉说着“布鞋门”。而“布鞋门”事件更是被拍成视频上传网络,使更多的人“欣赏”到了这场赤裸裸的校园版暴力电影。

本是一方净土的校园,为何会成为斗殴行凶的集散地?原为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又为什么变得青面獠牙?为此,中国青年报记者(以下简称“记”)采访了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彭熠(以下简称“彭”),以“布鞋门”事件为例,探讨了校园暴力产生的深层原因

记:近一段时间不断有关于校园暴力的新闻传入耳中,暴力行为缘何频频在校园出现?

彭:由于未成年人身心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他们的行为很明显地带有模仿性和习得性,也就是说,他们本身的一些行为很可能是通过模仿、比照学来的。之所以产生暴力行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其模仿性在作怪。这种模仿首先可能来源于家庭,例如父母打骂孩子、夫妻吵架等家庭暴力。长此以往,孩子们很可能会不把暴力当回事,完全出于好玩的心理而见怪不怪。

另外,网络游戏也是造成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网络游戏中有很多暴力元素,其中杀人、抢劫、打斗等情景很常见。青少年由于心理并未成熟,经常受网络暴力游戏的影响,久而久之就养成习惯,并慢慢开始对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习以为常。

记:作为“布鞋门”事件的施暴者,她们并没有把“布鞋妹妹”打伤,而是采用了赤裸裸的人格侮辱方式,对此该如何看待?

彭:“布鞋门”事件中施暴的女孩,其实都有一种扭曲的心理,她们并不以致受害人鲜血淋漓为目标,而是采取人格侮辱的方式,由此可见,她们的心理是非常扭曲的。这种心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内心当中存在很大的愤怒,进而把“布鞋妹妹”当成了宣泄对象。受了欺负,就会找一个更弱小的对象去欺负,以解心头之恨。

这种心理的产生很可能是因为她们在家庭中缺少关爱,在学校里缺乏老师、同学们的支持和鼓励。这种长期缺乏支持鼓励的孩子,其负面情绪积累后,就会产生愤怒感,于是,她们很可能会找一个宣泄物进行发泄。

她们本身和“布鞋妹妹”并没有深仇大恨,如果把“布鞋妹妹”打伤,很可能受到法律制裁。采用人格侮辱这一“外表不见伤”的暴力行为,既能发泄自己的愤怒,同时又能避免受到严厉的惩罚。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校园暴力案件频发,既有学生之间的打仗斗殴,也有男女同学之间搞对象争风吃醋,以及精神病人闯入校园肇事肇祸或是社会闲散人员到校内寻衅滋事、恐吓、勒索引发的暴力案件,那么校园暴力产生原因你知道吗?校园暴力为什么会频频发生?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校园安全知识:

形成暴力事件的原因较为复杂,导致暴力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又多样化,但就其导致暴力事件的根本原因,又有一定的规律特点。

(一)社会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形形色色的外来文化思潮不断涌入,加之社会诸多不良因素风气的侵袭,严重地影响和毒害青少年的思想,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为追求高额利润,制造了防不胜防的众多暴力和色情垃圾文化产品,在网上设立了很多花花绿绿的不健康的娱乐场所,黄色的图书和图片,如同“洪水猛兽”侵蚀着青少年一代,给具有强烈好奇的青少年带来巨大的毒害与诱惑。

(二)学校因素

作为承担教育义务的学校,这么多年始终强调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也采取了许多方式方法,但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奏效不大,效果不明显;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仍存在着追求数理化拔尖升学而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未能使学生们真正认识到法律是其行动的准则;另外,学校在学生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漏洞,不规范,不达标,对“差等生”没有持之以恒的教育决心,缺乏有效的法制教育手段,半途而废,成为社会的“负担”,对辍学、失学生问题亟待加强研究解决。

提醒您:现如今,对于校园暴力现状一定要多加关注,而且发生校园暴力原因非常多,多了解一些校园暴力知识来帮助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校园暴力事件频发,该如何预防暴力再现保护学生安全?

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校园本应当是一个教书育人、陶冶性情的好地方,但频频上演的校园暴力序幕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校园和谐的不确定因素。我们不禁想问应当如何保护学生安全,找寻到可行的校园暴力预防之法,笔者进行了一些方法总结,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校园暴力事件主要表现为:

本校或其他学校高年级学生殴打低年级学生;校外青年殴打在校学生;某些学生的家长因为学生之间的纠纷而到学校殴打其他学生;老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老师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如要求学生当众做出一些有损人格尊严的动作、辱骂学生等;校内外高年级学生以及社会青年抢劫、勒索学生钱财,使学生不但损失钱财,而且心理受到极大伤害;老师以及校内管理人员针对女学生的性侵害;同年级甚至同班同学之间的斗殴。

如何预防校园暴力发生?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老师、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1.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要让社会充分认识到校园暴力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危害,使实施者减少侵害行为,使受害者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

2.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对于暴力文化的传播。

3.学校与当地公安机关建立联动机制,对于实施暴力侵害行为的,要及时依法给以惩处。

4.加强对学校领导、管理人员以及老师的教育和管理力度。

5.从小对未成年人进行责任意识的教育,加强在校学生自我保护方面的教育。

6.、歌舞厅、游戏厅、卡拉OK厅、录像厅、网吧等这些青少年容易聚集的经营单位,一定要远离学校;学校周边也不应该建集贸市场等人员杂乱的经营场所。

7.学校加强门卫制度,发生有人强行进入的情况,校门值班人员一定要及时报告给公安机关和学校保卫部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校园暴力扒衣带来的危害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很多媒体都报道了女生在校园内被暴力扒衣侮辱的新闻,这简直是对校园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公然挑战,校园暴力扒衣带来危害是不可预计的,不但会给当事人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还会给整个校园都带来恐慌,怎样防范和处理校园暴力?不仅仅是要学生们了解校园暴力知识这么简单,而是要真正的做到严抓严管、坚决惩治。

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暴力。

1、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主要表现为易怒、焦虑、沮丧,学习效率低,成绩下降,厌学甚至弃学;沉默寡言、孤僻古怪;因无法承受压力而发生自伤、自残或自杀行为。受到暴力欺负,极易产生挫折情境,丧失安全感,常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缺乏自尊和自信;经常处于被欺凌的恐慌中,伴随紧张、烦恼、焦虑等情绪反应。

2、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校园暴力行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不仅破坏教学秩序,干扰他人学习生活,危害师生安全而且使学生和家长对学校产生不信任感,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3、对施暴者本人也会造成很大伤害

使其道德缺失,诚信度下降,或者因违法乱纪受到治安处罚或法律惩处,对本人、家庭成员的心理造成巨大的阴影和压力,使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得不到保证,身心健康畸形发展。

小编温馨提醒广大在校的学生,千万不要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因为冲动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不但会给被施暴者造成身心伤害,施暴者也难逃法律的制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老师如何预防校园暴力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同学都要树立正气,这样才会形成学校的正气,这就要求我们同学要按中小学生守则要求自己,养成举止文明、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好品德和好习惯,那么老师如何预防校园暴力

校园安全知识:

①在暴力事件未发生前进行预防

不论我们的应对措施是有多么的到位、多么的成功,都不如将校园霸凌事件预防在萌芽状态.日常教学应对给孩子们讲述校园霸凌的危害,让可能成为施暴者的学生得到警示,使可能成为受害者的学生学会保护自己.

②预防手段可以采取多样化

建议各位教师在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上要重视,不要以为自己的学生不会做出那么恐怖的事情.可以带孩子们去参观少教所,可以让他们观看校园暴力事件的案例视频之类的.

③班级确定多名班情联络员

教师不可能将全部时间都和自己的学生们进行相处,要想避免校园暴力事件,还是需要学生群体中有人监督、观察可能存在发生暴力事件的现象,及时跟老师汇报.或者在暴力事件发生后这部分班情联络员能够第一时间告知教师具体情况。

提醒您:校园暴力伤害大,如果做好防范和自我保护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而且大家在日常时也要多了解一些校园暴力知识和防范校园暴力措施来帮助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国校园暴力现状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本是静美之所的校园,不断有暴力、流血的事件发生,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校园暴力”俨然成为了21世纪的流行词汇,发达的网络和媒体机构让一幕幕“校园暴力”不断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感觉“校园暴力”就在身边。那么我国校园暴力现状是什么样的呢?来给您介绍一下。

中国校园暴力的现况,在我国,从已有研究结果来看,校园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暴力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其中一些暴力表现出团伙性、报复性、残忍性等特点。2003年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课题组调查显示:49.2%的同学承认对他人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3%的同学承认曾遭受过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侵害。

专家曾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890名学生中,有1220名在过去的1年中曾经遭遇校园暴力,发生率为64.6%。在各种类型的暴力事件中,以语言暴力最为常见,占41.5%。男生校园暴力的发生率(70.1%)高于女生(58.9%);教室、厕所和回家的路上是躯体暴力的多发地点。引发校园暴力最常见的原因是语言摩擦,其次为受他人牵连和酒精、药物作用。暴力事件对学生的影响轻重不一,轻则无影响,重则可致使学生躯体受到伤害,甚至产生自杀念头。遭遇暴力事件后,多数学生会将遭遇告诉同学、老师和父母,但仍有5.3%的学生因受到威胁而不敢讲。对北京市初中校园暴力问卷调查显示,20%的同学承认“公开扬言要报复某人(教师或同学)”,18.7%的同学承认“经常故意找茬、欺负弱小”,16.8%的同学承认“事前做了些准备(找人帮忙或带工具),再找某人打架”,16.1%的同学承认有“结伙打架、滋事”行为。1.3.2台湾的校园霸凌现象在台湾地区,校园暴力也称为校园霸凌,国外也有用“霸凌”一词代替“校园暴力”。

以上是为大家介绍的校园暴力的现状,以后还要讲到怎样防范和处理校园暴力,想了解更多的校园暴力知识请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一个妈妈的反校园暴力战斗 如何杜绝校园暴力?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加强学生教育和校园管理,提高师生意识,建立校园文化。校园暴力是一个威胁学校安全和健康的问题,它让学生和家长都感到不安和担忧。当聆听那些经历过校园暴力的人的故事时,我们会发现其中往往有一些鲜为人知但非常重要的信息。一位母亲为了自己孩子的安全,勇敢站出来对校园暴力说不,引起了很多人关注。

校园暴力,指的是在校园内发生的各种形式的暴力行为,比如欺凌、侵犯、恐吓等。这些行为会对受害者造成心理和身体上的创伤,同时也会影响到整个校园的安全和和谐氛围。杜绝校园暴力成为了当代人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校园暴力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学生们的道德素质有关。可以从教育入手,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让学生们懂得尊重他人、珍视生命、遵守纪律等基本素质。

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减少或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校园暴力的防治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责任,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配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督促,让学生们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家长也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关注和引导,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园内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学校管理层也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校园管理。可以加强校园安保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确保校园内的安全。也可以建立校园暴力的举报制度,让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校园内的举报渠道,及时向管理层反映校园暴力的情况,管理层也应该及时对反映的问题进行核实和处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哪些留守儿童易遭校园暴力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随着校园暴力事件不断被曝光,校园暴力逐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对留守儿童易遭校园暴力。那么哪些留守儿童易遭校园暴力?下面会给您答案。

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易遭校园暴力,有的学生可能来自于单亲家庭。现在校园暴力小说充斥网络,一些中小学生迷恋小说中的暴力行为,以为主人公的暴力做派就是拽酷帅,不知道真正的尊严应该从哪里获取,不了解社会上的正确评价方式。再加上一些功利思想和不良评价标准的潜移默化,同学之间很容易产生嫉妒、愤恨等不良情绪,一旦疏导不及时就可能演变为暴力事件。

接下来看下留守儿童该怎么样防暴力?

小孩首先应该知道求助:求助应该根据当时情况求助能求助的人。比如老师,警察,甚至路人。然后马上和父母联系。

正确择友:选择朋友其实也等同于选择人生。对于一些人和事物事情应该具有自己的辨别能力,不去盲目受一些诱惑的侵蚀。

学会勇敢,不要慌张:遇事不慌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突发状况发生时,先要观察是不是有可以求助的人,及时呼救求助。这要求自己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平时应该多锻炼自己的气魄和应变能力。

学会和同学保持良好关系:这一点很重要。(和同学保持良好关系,有助于遇到问题家长和老师第一时间通过和你朝夕相处的同学找到关于你有用的信息,而且有好同伴,做很多事情都能避免独自一人)

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并注意一些安全细节(尤其对一些猥琐大叔应该抱有应有警觉)。小孩子应该避免独自处在一些偏僻黑暗的地方。还有就是注意学会遇到危险向警察和大人求救。(小孩子能力有限,遇到危险不要偏激不要慌张,求助大人见机行事才是正确选择。

为了孩子安全,我们应撑握些留守儿童安全小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怎样处理校园暴力事件谣言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校园暴力是指同学们之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暴力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着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可是现在校园暴力事件谣言四起,制造谣言者就是要看笑话,让人恐慌,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怎样处理校园暴力事件谣言。

处理校园暴力事件谣言之一:就是不予理会,不要去管,做好自己,谣言毕竟是谣言,谣言不是事实,保持本心就可以了,谣言到了一定时间就会不攻自破了。

处理校园暴力事件谣言之二:就是学会辨别,面对一个传言,我们要学会辨别,区别真假。由于对传言放弃了辨别,直接导致一些人,在有鼻子有眼的小道消息面前,选择了集体无意识地以讹传讹。有谣言不可怕,传谣手段日趋先进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谣言初起之时不闻不问,在谣言泛滥之时又手足无措。

处理校园暴力事件谣言之三:就是要举报揭发,当你掌握足够的证据时就要向相关部门举报,利用网络澄清事实也是可以的,有事情找警察。谣言之所以产生,并不断蔓延扩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往往是,权威、真实的信息的缺失,或者是事件的处理本身存在不透明和模糊、灰色的空间。如果你有足够的证据证实谣言的虚假,就一定要报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怎么避免校园暴力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跟孩子灌输反欺凌的想法。有些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以后他不会告诉任何人,其实孩子处于这样的情况下,可能会经常被欺负,建议家长及时的给孩子灌输反欺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够避免孩子在学校被打被嘲笑等等情况。

1

让孩子正确的理解校园暴力。孩子要是特别的小,他们被批判的态度评价,伤害别人的笑话,传播不健康的信息,其实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非常不利的,孩子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会产生影响,建议家长让孩子正确的理解校园暴力。

2

尽可能的不要让孩子上网太早。孩子出现校园暴力可能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部分孩子是因为他们太早的接触网络,在网络上学习了一些相对先进的思想,其实这样是要不得的,建议家长尽可能的不要让孩子玩手机频繁的接触电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学生遭遇老师校园暴力后怎么办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国内国外校园暴力事件不断被媒体曝光,每年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多达几十起,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校园暴力事件越来越多,国内国外都没有很有效的办法遏制校园暴力事件,校园暴力已经成为了现金威胁校园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学生遭遇老师校园暴力后怎么办?

校园安全知识:

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教育。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压着,学生也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师生间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由于他们学习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时时处处地受到别人的歧视。在这种情景下,这些所谓“坏孩子”、“差学生”从内心经常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这样对待他们是不公平的,这样做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从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校园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即学生打老师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学习不好的学生与老师之间。此外,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对待学生不是以身作则,而是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

提醒您:遭遇校园暴力后该如何应对和维权等相关的校园暴力处理知识已经成了大家最关注的问题了,因为校园暴力伤害非常大,只有积极应对校园暴力,学习校园暴力知识才能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学生遭遇校园暴力该如何维权

全文共 774 字

+ 加入清单

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视频不断的在网上播放,引起社会高度重视,那么学生遭遇校园暴力该如何维权呢?接下来请大家来了解详情吧。

学生遭遇校园暴力该如何维权?小编给大家支招了:

近些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许多学校重视知识教育,轻视法制与规则教育,忽视生命、尊重与心理教育,由于很多国家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在欺凌过程中,欺凌者会对受害者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调查显示;校园暴力比较主要原因校园的霸王们,他们社会有保护伞,欺负同学恐吓同学,殴打比较不听话同学。

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欺凌(暴力)。

遭遇校园暴力后,学生最该做的是固定证据和及时报警。因为维权重在及时,否则即便得到了赔偿,那么维权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受害学生及家属应该及时报警,由司法机关介入调查,固定相关证据,这是进一步维权的基础。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因此,被加害学生家长可以依此追究实施校园暴力学生的监护人责任。

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以上内容由调查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期人身伤害维权小知识讲座中我们来了解不同年龄人群常见的人为伤害有哪些,敬请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如何有效遏制校园软暴力

全文共 3613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行为、教育观念、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学校的规范和监督下,教师体罚学生等硬暴力现象越来越少。硬暴力几乎销声匿迹了,但是另一种软暴力却又有抬头的现象,那么如何有效遏制校园软暴力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校园软暴力及其危害

何谓教育软暴力?教育软暴力是相对于教育硬暴力而言的,就是学生不打、不骂、不体罚,而是用写检讨、罚抄写、讽刺挖苦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惩罚,致使学生身心受到极大伤害,以至付出结束生命的代价。教育软暴力最大的特点就是伤害时间长软伤害很难治愈。硬暴力体罚疼在身上,软暴力伤在心上,有些学生甚至十多年后也依然留有伤害的阴影。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变成教训,学生见了教师如履薄冰,瑟瑟发抖。更为严重的是在批评时总爱带上从来、每次、总是、没有一点等夸大其词的字眼。这些行为给学生造成看不见的心理伤害,使学生感觉一无是处一蹶不振,没有自信,看不到希望。教育软暴力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经常遭到教师侮辱、讽刺的学生会变得不合群、孤僻、沉默寡言、学习的兴趣丧失、厌恶学习甚至逃避学习。

二、如何有效遏制校园软暴力

为了有效遏制校园软暴力,剔除校园软暴力的温床,避免学生受到软暴力的伤害,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我们重点做好了一、二、三、四四项工程。

(一)达成一个共识是前提。

校园软暴力现象的发生,说明部分教师观念还没有真正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我们以《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为抓手,统一思想认识,达成一个共识:规范办学行为,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尊重学生,尊重教育规律,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的管理,力戒形式主义,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量,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更多的走进生活开阔视野,张扬个性发展自己。

(二)常抓两个教育是基础。

一是师德教育常抓不懈。我们学校利用每月的师德教育月例会时间,组织教师反复学习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等文件,在学习后组织教师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明确了哪些是是违反师德规范和违反教育规律的。通过学习内化自己的行为,让教师尊重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对学生的心灵、精神的高度尊重和小心呵护,教师不能动辄讽刺、挖苦,损害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师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高尚纯洁的爱,是师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用以点燃照亮学生心灵的希望之光。有了它,教师就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从思想意识上切实杜绝教师软暴力的错误行为存在的土壤。二是抓法律法规教育。我校利用校本培训的时间,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法律法规,提高依法治教水平。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师用语十提倡》、《教师行为十不准》、《教师行为规范二十条》等内容。通过学习法律法规,增强了对教师的法制意识,使教师做到依法治教,为人师表。明确自己的职责、权利、义务。让广大教师认识到校园软暴力是一种违法行为,是一种变相的体罚行为,教师真正意识到依法治教和依德施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律意识,转变教育观念,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诚信、融洽、愉悦的师生关系。让广大教师明确热爱学生是做教师的根本,真正树立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从从教行为上遏制了软暴力现象的发生。

(三)完善三项制度是保障。

一是不断完善师德考核制度。把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师德考核的重要指标。在师德考核中,只要发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软暴力行为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年度考核、评优树先一律不得参加。二是修改教师评价制度。我们修改了以教学成绩占权重大的教师综合量化评估方案,在评估的导向上,改变了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来评判教师的方法,从一个侧面减少了教师的压力,让教师不单纯仅仅靠抓学生的成绩,从而有更多、更充裕的时间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三是建立健全奖惩制度。逐步完善师德标兵评选制度、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评选制度、十佳百优班主任评选制度。通过开展师德标兵评选、十佳百优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等活动,加强师德宣传,树立先进典型,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以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示范、带动作用。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置于各项工作的首位,并与年度奖惩、职称评聘、晋级晋职和评先树优挂钩。凡职业道德考核达不到优者,年终考核不能确定为优秀等次,不得参加各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各种评选表彰奖励活动。对违反教育规律的教育软暴力行为,实行校内待岗,视情节轻重按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理、处罚、处分,决不姑息。对道德失范以至违法犯罪的,将坚决清理出教师队伍,并视情节送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四)、抓实四项活动是关键。

一是理论培训活动。我们通过集体教育、典型引路、自我塑造等途径,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借助假期集中培训和每周三政治学习日,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讲座、收看录像和交流讨论等多种有效方式,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让教师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成长特点进行有效的教育活动。并收集本县师德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丰富学习内容。建立完善学习制度,组织教师结合工作实际,加强交流,引导广大教师把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结合起来,与教育改革、教育科研结合起来,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促进教师确立正确的职业思想、职业观念,进一步树立依法治教的法制意识和以德治教的道德意识。通过学习,教师就可以注意在教育管理中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规范教师用语,提高教师教育艺术性,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是开展扎实的师德活动。首先是师德监督活动。我们建立了以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健全日常监督制度,设立师德监督信箱、师德举报(投诉)电话,向家长发放师德评议反馈卡,积极鼓励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对教师职业道德状况进行监督和评议,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聘请社区代表做师德督察员,加大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监督力度,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广泛争取社会的支持。让教师的师德行为在社会、家长的监督之下,做到师德行为不当即改,教育行为不规范即纠,避免了教育软暴力的发生。其次我们还进行师德宣誓活动。每学期利用周一升国旗的仪式,组织全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师德宣誓活动。让教师用誓词来证实自己的行动,立足岗位,严格要求自己,干好本职工作,践行自己的诺言,在本职工作中既教书又育人,既重视培养学生智力,又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活动。现在的学生,由于随着信息量的增大,年龄的增长,不断接触社会及各种新鲜事物,会产生很多困惑、迷惘、猜疑、嫉妒、敌视,甚至焦虑和不安。为了缓解各种因素带来的不安和困惑,给学生一个释放自我的空间,我们开展了心理疏导活动。在每个班级设立悄悄话信箱,学生可以把自己苦恼、不满、疑惑用书信的方式倾诉出来,教师定期给予指导帮助解疑答惑。让学生不稳定的情绪变得稳定积极,让他们愉快、乐观、开朗、满意。另外我还设立心理咨询室,充实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工作,教师面对面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的内心充满阳光,树立自信,坦然面对各种困难,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四是家校协作活动。我校不断完善家庭、学校、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好学生。每学期召开1次家长会,通过家长会的双向互动,了解学生在家和在校的情况,家长和教师及时沟通,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教育。班主任重点对行为偏差生进行家访。行为偏差生经常犯错,但班主任要和家长找出他们犯错的原因,查找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放大优点和闪光点。人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发现学生哪怕是一点微不足道的良好行为时,家长和教师要及时肯定鼓励,能让学生找到自信看到自己的优点,增进师生家长之间的信任,使师生家长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顺畅。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要坚决摈弃教育软暴力,民主、科学、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才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只要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国内校园暴力有多严重?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2019年出现了一部电影斩获各大奖项,那就是《少年的你》。电影围绕的主题就是校园暴力,这些年来网上出现的一些关于校园暴力的新闻让人毛骨悚然。许多看起来花枝烂漫的少男少女竟也是校园暴力事件中的施害者,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国内校园暴力到底有多严重呢?

1、宿舍已经成为校园暴力高危区域

从校园暴力案件发生的场所来看,宿舍、教室、厕所、走廊楼道和操场是暴力行为的高发地。其中,宿舍以35.31%的案件发生率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

2、抢劫、强奸等恶性校园暴力行为呈年轻化趋势

2015年全国校园暴力案件有接近2000名被告人,随后两年被告人数量下降,其中未成年人占比也从64.87%下降到60.79%。但是,涉抢劫罪校园暴力案件超八成被告人为未成年人,其中以16~18周岁为主;涉强奸罪和被迫卖淫罪校园暴力案件中,16~18周岁未成年人占比最大,作案呈年轻化趋势。

3、过半的校园暴力案件涉及故意伤害

2015~2017年,57.5%的校园暴力案件为故意伤害案件,其中高达88.74%的案件导致受害人存在伤亡情况,31.87%的案件受害人重伤,11.59%的案件受害人死亡,超过80%的校园暴力案件为无预谋的突发性冲突犯罪。

4、日常琐事最容易引发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案中,55.12%是因为发生口角、小摩擦,因满足个人私欲进行犯罪行为的案件占比不足20%。同时,诱发故意杀人的案件中,67.44%是日常琐事引起的,21.74%是感情问题,为发泄个人情绪的仅占4.65%。

5、人口密集地区校园暴力案件量占比不高

校园暴力案件多集中在人口不太密集的地区,有36.89%的被告人有自首情节。

可以看出,国内的校园暴力已经很严重,但还是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希望家长以及学校教师都要加强有关于这方面的教育,不要觉得年纪小就可以为所欲为,也不要觉得自己的举动不会伤害到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学校应怎样防范校园暴力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学校是孩子们充满知识和欢乐的地方,但是经常会发生一些暴力的事件发生,那么学校应怎样防范校园暴力?接下来我们的小编为您介绍一下。

1、告诉孩子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

2、必要时,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

3、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

4、顺从对方的话去说,从其言语中找出可插入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同时获取信任,为自己争取时间。

5、教育孩子上下学尽可能结伴而行。

6、家长给孩子的穿戴用品尽量低调,不要过于招摇。

7、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

8、上下学、独自出去找同学玩时,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要走大路。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

9、学校定期开展心理、思想道德课程教育;适当组织同学间的协作活动,加强团队互助意识。

以上是我们为您提供一些小知识,希望您能够参考一下,其实日常中还有很多校园安全知识,如:怎样防范和处理校园暴力等,您可以登录我们的去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校园暴力要承担哪些刑事责任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园里发生的暴力事件,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暴行以及对学校的破坏行为。那么校园暴力要承担哪些刑事责任呢?接下来给大家讲讲校园暴力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哪些,请各位认真阅读。

校园暴力要承担哪些刑事责任?小编总结如下:

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应负何种刑事责任,并给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校园暴力是暴力行为的一种。只要这种暴力行为后果达到一定事实程度,触及刑法的规定犯罪行为,就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除非属于符合刑法免责的规定。由于校园暴力有特殊之处,即它发生在我国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机构里及附近,一旦校园暴力发生,其波面之广,影响之深,范围之大,是深远的。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是一辈子挥之不去的阴影。对于社会来说,可能是一代人、几代人难已磨灭的记忆,对于国家来说,可能有不可估量的负作用。所以刑法对校园暴力的调整是不敢轻视的。为此需要刑法对校园暴力与之相关的行为予以强制性的规范。

校园暴力的学校责任仅仅以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来界定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学生是未成年人这一重要事实。未成年人行为能力不健全,在校学习学校当然应该承担监护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当九种人格权力遭受不法侵害时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这九种人格权是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被害人因侵权行为致死,其家属因此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可以依法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要求支付抚慰金。

校园暴力的被害人如若死亡,就死亡本身来说并无损害赔偿请求权,因为被害人已经死亡,权利能力因而随之消灭,因此被害人的监护人或近亲属不能以被害人如果尚在人世时可以得到的利益为借口,请求施害人赔偿。

以上内容由调查整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如果各位还想了解不同年龄人群常见的人为伤害有哪些,那就继续关注我们下期的人身伤害维权小知识讲座吧,小编很高兴为大家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大学生校园暴力为何频繁发生?

全文共 2940 字

+ 加入清单

大学生作为实施校园暴力行为的主体,离不开其心理活动、心理特征对其行为的影响。

首先,认知因素是人的行为的基础。大学生本来就涉世不深,他们的大部分活动都固定在学校里,由于其接触社会的局限性,遇到事情时在认知上比较直观和片面,除此之外,成长于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大学生有着更深刻的认知纠结。面对由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以及现存的主流文化构成的社会文化系统,某些大学生缺乏恰当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严重的“文化冲突”感导致他们在遇到困惑却无法获得一致的认知解释时,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以寻找刺激、易实施的暴力手段来获得满足。其次,情感因素是人的行为的内部支柱。大学生校园暴力行为人的情感特点主要是情绪的不稳定性和易受感染性。情感是人对待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与人的各种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来就具有两极性,实施校园暴力的大学生的情感两极性特别强烈,并且两极状态变化得十分频繁、十分激进,尤其是当他们处理矛盾或受到挫折时,会产生消极情绪,理智降至极低易采取极端手段,实施暴力行为。再次,意志因素对人的行动起着支配或调节作用。大学生校园暴力行为人的意志特点主要是缺乏抑制冲动的意志力,自制力差。大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诱因通常有两种,其一是对挫折的耐受力差,其二是对挑衅缺乏理智。可以说,某些大学生由于年轻气盛,自尊心很强,自负又容易自卑,没有很好的意志锻炼,动摇性大,遇到困难和挫折以及挑衅等际遇其心理就极具易变性,一旦被外界不良因素所惑,就易产生偶发性的不良动机,这种不良动机一旦遇到适当的情境,还有可能发展为反社会的暴力犯罪行为,给校园和社会带来恶劣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实施校园暴力行为的主体,其暴力心理活动及其心理特征的形成有其特殊的群体原因。人的一生都需要不断地去思考和解决灵与肉的关系,大学生也不例外。从肉体角度看,大学生的身体发展已进入到生长稳定期,各器官各系统的机能日益完善,人体最后发育的生殖系统已完全成熟,处于这样生理阶段的大学生,正处在情感活跃的时期,这意味着也是情感失衡高发期。一方面,生殖系统已完全成熟,对性的渴求尤为强烈,但由于缺乏同异性(有些是同性)的交往经验和不会处理恋爱问题,常会因为感情纠葛而产生焦虑情绪,有时可能陷入感情漩涡不能自拔,甚至产生毁容、他杀或自杀等暴力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人体机能旺盛时期,他们对外部世界及内心世界许多方面的自我体验都比较敏感,尤其当涉及的是与他们相互联系的事物时,很快就会引起情绪、情感反应。勃勃生机在某些情境下表现为平衡能力的不足,如果加上人际交往的障碍等,往往会产生情绪焦虑的病态心理,易于导致校园暴力,有时伤人,有时伤己。从灵魂角度看,大学生的“三观”对其行为有重大影响,特别要指出的是信仰在大学生校园暴力问题中的作用。信仰是人类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在一定情况下,它决定、支配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在根本方向上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一个人确立什么样的信仰,将什么样的信仰作为自己的追求,决定了这个人精神世界的层次,也直接或间接决定了这个人的行为、思维方式以及精神风貌。从这个意义上讲,信仰是某些大学生实施校园暴力行为背后的核心原因。

虽然,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目前大学生信仰状况中存在着值得关注的趋势和问题。问题之一是信仰选择的多样化趋势。除了主流的信仰之外,信仰取向呈现多样化,上帝、明星、金钱、权力等虚幻的或者物质性的东西在部分大学生的信仰世界里也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其他的社会发展理论和各种“主义”也成为部分大学生“追捧”的对象。一方面,多样化的信仰取向激发了多元的价值选择,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意义世界;另一方面,信仰取向多样化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的纠结,特别是道德价值观的纠结。面对瞬息万变、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某些大学生逐渐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陷入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加大了发生校园暴力的概率。问题之二是信仰选择的功利化趋势。信仰本质上是超越的,信仰一旦功利化就失去了信仰对社会发展和人生导向的神圣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信仰功利化是一种无信仰的状态。走向极端的话,只要这种信仰能带来更多的物质利益那就会去追求这种信仰,信仰就会沦落成为人们获取功利的幌子和工具。毋庸讳言,以个人、物质、眼前利益为重的价值观,这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已不是个别现象。强调个体的主体地位,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但是,如果大学生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价值评价体系里以自我为中心,片面地只是想着如何实现自我需要,对他人和社会缺乏基本的责任感和道义感,这样的价值观使得他们可能形成一意孤行、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性,选择极端的手法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可以说,信仰选择的功利化趋势加剧了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加剧了大学生因为价值观不同引发矛盾、激化矛盾的概率。

大学生作为实施校园暴力行为的主体,环境对于他们的影响之深远也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家庭教育有偏颇。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群体,也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家庭成员(主要指父母)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对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性格、品德、行为习惯等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生活上的溺爱和过于保护极易造就孩子任性、依赖、适应能力差、交往能力弱、骄横等不良心理;另一方面,父母对考试、升学、成才过高的期望值,甚至把升学当成成功的唯一指标,这使得孩子们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极易使孩子们产生焦虑、恐慌、内疚等心理,产生心理障碍。其次,学校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到位。推行素质教育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但在升学率以及就业率的压力下,许多学校片面强调智育而忽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不到位,必然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社会的关系;法制教育不到位,必然导致学生或者不懂法或者懂法却不守法。这些都为大学生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再次,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当他们在学习、恋爱、人际交往、就业方面受到挫折和压力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与某些媒体的不当宣传以及网络世界里的暴力信息、暴力游戏等都会加剧大学生对现实的不满、加剧大学生的心理落差,从而导致暴力心理的形成并且引发暴力行为的产生。

大学生作为实施校园暴力行为的主体,其暴力行为与其暴力心理特征以及他们这个群体所处的特殊的成长阶段有关,特别是大学生的“三观”对其心理和行为有重大影响,可以说信仰选择的多样化、功利化趋势是某些大学生实施校园暴力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之一,家庭教育的偏颇、学校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到位和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预防、解决大学生校园暴力问题要从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上下功夫,加强对大学生“三观”的科学教育,对那些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联合起来,及时沟通信息,把握学生最新的心理动态,共同帮助大学生,防患于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这些校园暴力法律法规值得你掌握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并未出台相应的校园暴力法规,但是这并不代表校园暴力事件的肇事者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从其他的法律法规中我们还是可以给校园暴力事件肇事者量刑定刑的,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这些校园暴力法律法规值得掌握

校园安全知识:

1、第二条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2、第十二条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14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3、第二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的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斗殴的;

(二)追逐、拦截他人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的;

(四)其他寻衅滋事行为。

4、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提醒您:应对校园暴力是大家都应该做的事情,而且学习一些校园暴力处理方法和校园暴力知识对我们人身安全也有保障。最后大家想要了解更多遭遇校园暴力后该如何应对和维权等相关的知识可关注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