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6438

文章

263

篇1:乃甲切木石窟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乃甲切木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乃甲切木石窟寺

乃甲切木石窟寺位于岗巴县昌龙乡纳加村。昌龙乡与锡金国相邻,海拔5000米,南北两侧为大山,中为一片广阔的草场,苦曲藏布河从草场偏北部流过。石窟寺即座落在河北岸一座砾岩小山的断壁上,共有5座洞窟,洞口皆南向,距地面高约十余米,按从西至东的顺序,将5座洞窟分别编号为K1—K5。

正面窟壁上的身饰金彩的佛像为大日如来佛。东壁北侧的雕像主佛的须弥座为双象须弥座,佛像上身-,胸前斜结一带,左手禅定印,右手指地印,身饰黄彩,应为宝生佛。东壁南侧的雕像主佛的须弥座为双马须弥座,佛身上穿裸右肩贴身衣,左手禅定印,右手与愿印,身饰蓝色彩,应为阿佛。西北侧的雕像主佛的须弥座为一对类似金翅鸟王的小矮人抬举的须弥座,佛像裸上身,胸前斜系带,左手禅定印,身饰绿彩,应为不空成就佛。西壁南侧的雕像主佛的须弥座为双孔雀须弥座,佛像裸上身,胸前斜系带,双交至腹前,手作禅定印,身饰红彩,应为阿弥陀佛。

乃甲切木石窟寺是继拉萨查拉路甫石窟寺之后,在西藏发现的第二座石窟寺,它的发现进一步扩大了我国石窟寺遗址的分布范围,丰富了西藏石窟艺术的内容。

2019年10月7日,乃甲切木石窟寺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青岩石窟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青岩石窟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青岩石窟亦称青岩绝石窟,在淇县县城西北二十五公里庙口乡贺家村西青岩山上,背靠悬崖峭壁,面临淇水碧波,山水相映,景色宜人。

该石窟窟门向东,高1.87米,宽1.32米。窟内平面近方形,穹隆顶,面阔3.15,进深3.80,高2.77米。南北两侧及内壁下部凿有石台(神坛)。后壁中部雕释迦说法像,像高1.1米,头及手均残,削肩,袒胸,内着僧祗支,外着通肩大衣,结跏趺坐在低束腰莲花座上,后有“压地隐起”的圆顶光及椭圆形火焰纹背光。四壁雕有多层横向排列的小佛龛,每龛佛像姿态相同,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双手下垂掌心向上作禅定印。除少部分残损外,大都完好。这些小龛比例适宜,雕刻精细。表面涂有蓝、朱、石绿等色彩,使窟内显得鲜艳夺目。龛楣镌有楷书施主题名,主要有“常村韩郎妻李氏二尊”、“北吴里高览胜”等。本尊前边有一石供案,石案外面阴线刻有麟、狮、天马、龙及缭绕的云纹等,案侧刻有明“弘治七年”的题款。石窟左侧15米处的崖壁上镌有“通利军青石匠李亮全绍圣元年”十三字。其下立有一通清嘉庆四年《重修千佛洞碑记》。

该石窟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建造。其造像完全使用“剔地起凸”的漫圆刀法雕刻,线条柔和,衣纹简略,两肩瘦削,莲座低矮,莲瓣肥厚,背光已从唐代的莲瓣形演化为椭圆形。它为研究北宋时期的石窟雕造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198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榆林金佛寺石窟

全文共 899 字

+ 加入清单

榆林金佛石窟为文化旅游景点。

金佛寺石窟位于安崖乡东五公里处的石崖上,该寺共有交错分布的大小14处石窟,就修建在开光川北侧的悬崖(长约180米、高约35米)上。该崖上覆黄土,底部为砂岩质基岩,经开光河冲刷后裸露在外。因为金佛寺的原因,当地人也将此崖命名为金佛崖。“文革”时期,虽然各石窟内的造像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但很多石雕装饰都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1985年金佛寺石窟列为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佛寺石窟创建于唐代,也有相关的史料记载。曹颖僧所著《延绥揽胜》称,“唐时石崖倾塌,内现金佛一尊,因建(金佛)寺”;金佛寺内的明代《启建金佛寺记》碑文中,也有“悬崖上有松柏成林,下游潺潺绿水交流,东尽悬绝,西有古刹”的说法。时至今日,金佛崖顶部还生有几株古柏,历经数百年仍枝繁叶茂,堪称金佛寺历史最鲜活的见证。

金佛寺各个石窟均为平顶长方洞窟,其中较大的石窟为金佛殿、地藏十王殿、送子娘娘殿。此外还有眼光娘娘殿、观音殿、关圣帝君殿、三教殿、真武殿、七佛殿等、古佛殿。

金佛殿窟内宽5.7米,深7.3米,高4.6米,存石雕佛像10余尊,明代成化十二年(1476)修建金佛寺殿碑1幢;窟洞门浮雕脊兽等;窟内西角另开有石洞,依阶而下又有两石窟,一窟内宽3米,深9米,高2.4米,另一窟较小,均存残雕石佛像。

古佛殿窟内宽6.6米,深4.2米,高3.5米,内存石雕佛台上刻麒麟、奔马、莲花等图案,另有残佛座5个,上雕刻花饰。

地藏十王殿窟最大,内宽8米,深7.5米,高5米;窟顶浮雕八卦并彩绘,内还有残壁画及碑刻残座等。

三教殿窟内宽5米,深6.5米,高5.2米,存浮雕四神图石佛供台、石雕象、海马佛座及残石佛6尊,还存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碑刻1幢。

观音殿窟内宽3米,深3.4米,高2.7米,窟顶浮雕牡丹并饰彩。

眼光菩萨殿窟内宽3米,深3.8米,高2米,内存石雕残佛像。该眼光殿北侧存有唐代1石窟,内有身高60厘米、腹宽20厘米的残泥塑佛像6尊,还存身高约45厘米,腹宽15厘米石雕残佛像2尊。

景区地址: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安崖镇东5公里

乘车线路:榆林市内乘开往安崖镇的车,到安崖镇后换乘小巴或出租至金佛崖可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敦煌石窟艺术由什么组成?有什么特点?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敦煌石窟艺术由建筑、彩塑和壁画三大类艺术组成,石窟建筑是载体,它包括木结构窟檐和建筑绘画,彩塑是佛教供奉的主要神灵,是石窟艺术的主体,壁画是石窟的装饰,但由于内容丰富,面积广大,它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主体,因此敦煌石窟以壁画著称于世。

敦煌石窟(包括古代敦煌郡境内所有石窟)创始于四世纪,经历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历时千年,至今还保存着550多个洞窟,彩塑两千余身,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世界上无与伦此的石窟艺术博物馆。

飞天是敦煌艺术的代表和象征,在佛教初传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把壁画中的飞仙亦称为飞天,是飞天、飞仙不分,后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佛教的飞天、道教的飞仙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指的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后来成为中国独有的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三大石窟分别是什么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三大石窟分别是: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

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龙门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后加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而龙门石窟数量之多不仅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1、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2009年,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中国之最。

3、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东北好去处东北唯一的摩崖石窟群,万佛堂石窟!

全文共 3121 字

+ 加入清单

佛堂石窟,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城西北9公里,是我国东北地区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绝无仅有的北魏时期石窟建筑群。石窟分东西两区,现存大小洞窟16个、佛教石刻造像430余尊,具有珍贵的历史、宗教和艺术价值。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佛堂石窟坐北朝南、开凿在峭壁之上,其背依秀美福山、前临辽宁第二大河流大凌河,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现已成为千年古迹与山水林田完美交融的国家AAA级风景旅游区。作为“辽西故道、神奇义县”的重要旅游资源,瑰丽的万佛堂石窟风景区处处闪烁着灿耀的光辉!

经验分享:东北(冬季)旅行注意事项

东北的冬季相对于南方来说是比较寒冷的,但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冷。原因是东北的冬季比较干燥,所以感觉上没有天气预报中说的那么寒冷。室内有暖气,一般温度都在18度以上。但由于东北的气候特点,还是有些注意事项要注意一下:

一 着装要求:东北冬季早晚温差大,请根据温度加减衣服,防寒服、雪地鞋、手套、帽子必备。

1鞋子:冬季北方路有冰雪,路面比较滑,最好穿防滑雪地鞋,鞋里面必须垫棉垫,切记不要穿单皮鞋,否则很容易将脚冻伤,高帮的登山鞋也非常实用.我在天猫里面看到几款雪地鞋,向大家推荐。

2衣服:首先贴身穿一件长袖棉内衣,然后穿一件羊毛毛衣(高龄人士可再多穿一件毛衣),最后穿上羽绒冬衣或冲锋衣(连帽子最好)。请注意:每件衣服不能过于肥大,已防空气侵入。我在天猫里面看到几款棉衣,向大家推荐。

3裤子:滑雪裤是最佳选择,如没有滑雪裤就要求从里到外依次是棉内裤+厚羊毛裤+厚休闲裤。请注意:裤宜长不宜短,不可露出足踝部。

4手套:最好备两副,一副薄的纺织手套一副,一副滑雪手套。

5帽子:建议您穿用的羽绒衣或冲锋衣冬装配有面帽,帽子最好是能够遮住耳朵的,毛线的很保暖又美观。

6围巾和口罩:外出参观时,口、鼻、脖子用围巾围起来,冷空气不会刺激到呼吸器官,便不会流鼻水。

7背包:建议使用登山包,不要带太好的,耗损太大,初级驴友用的背包就好。

8必须带拉杆箱,如果在当地购买或随身携带不方便,也可以选择在到达东北的吉林市购买一些物美价廉的适用品,当地可选择的质地及品种较多。

二 护肤、保湿:因东北室外天气十分干燥、室内多用暖气取暖,室内空气不是很流通,湿度一般在20%左右。所以准备油性较大具保湿功效的脂类护肤品就很重要,可防止干燥、皱裂,室内入睡前最好适当使用护肤品有并在床头放上一杯水可增加房间的湿度;有些南方的朋友,到了东北以后会流鼻血,这就是因为没有饮水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引起的。其实很简单,每天多喝开水多吃水果。女士带一支润唇膏,防冻膏

三 护眼:如果是眼镜一族,最好选戴隐形。因为脸部的热气会布满你的镜片挡你的视野。太阳镜不可少。雪地上因阳光反射强烈,必须戴上有色眼镜来保护眼睛防止太阳光刺伤眼睛。

四饮食:东北地区因为气温低,尽可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但是味道偏重,旅游途中,尽可能的多喝水,多吃水果;由于气温较低,所需热量相应增加,多食瘦肉类、蛋类、鲜鱼、豆制品、动物肝脏对补充人体热量很有好处,也可随身携带些巧克力,以补充热量。另外,最好携带旅行用的保温瓶,这样可保证随时喝到热水。

五 保健:由于室内和室外有比较大的温差,所以千万不要在出汗或衣物很少的情况下到室外,否则容易引起感冒。可以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出门常备的药物外,特别是感冒药,是东北之行的必备药品。

六. 电子产品的保护:

1相机:在寒冷的条件下,相机容易失灵,所以在室外一定要注意相机的保暖。尤其是数码相机更怕冻。在室外一定要注意相机的保暖或藏于怀中,从室外进入室内,切记将相机用厚布包好,或放入胶袋内保护,否则因室内外温差太大,整部相机出满水珠;

2电池:因为相机里的电池无法抵御低温,相机往往无法正常拍照,你应该在贴身口袋里多带一节电池备用,经常把有温度的电池装进相机

七 户外活动:尤其在积雪较厚的户外进行活动时,一定请听从领队的安排,不要擅自离队或到一些不清楚状况的区域拍照,以免发生意外;在冰雪上行走时,膝盖应微屈,身体的重心向前倾,小步行走,这样就不易滑倒。选择一双好的雪地鞋能帮助您解决大问题。进行有一定风险的活动时(如:冰上项目、滑雪等),一定要听从领队和教练的指导,活动前,搓搓手,跺跺脚,搓搓耳朵,让全身筋骨活络起来,注意裸露在外的皮肤保暖,有了暖意再活动时才不容易冻伤,也不会因摔倒造成骨折等伤害;如果因为不小心而造成局部伤冻,要敷上冻疮膏,而且有冻伤后不要用热水去敷,防止造成更深的创伤,可以用雪搓、用冷水缓解,这样才能逐步康复

八 滑雪注意事项

1、检查雪具是否完整:雪鞋、雪板、雪杖,是否完整并配套。

2、滑雪基本姿势:双膝微曲。眼自然平视远方而不要盯着自己的雪板尖看。

九个人携带物品:教师证,学生证,导游证,军官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没有身份证的小孩子,要带可以证明自已身份的户口本复印件,个人卫生用品,手套,帽子,墨镜,围巾,护耳,棉衣(裤),雪地鞋,长棉袄,拉杆箱,雪套,冰爪,背包,保温杯等等

相信你已经被摩崖石窟群的美景深深打动,快去看看吧

地址线路

地址: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城西北9公里、头台镇万佛堂村东。路线:京哈高速、阜锦高速。

温情提示

●景区提倡文明行为,请勿进行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禁止毁坏财物、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偷窃等违法犯罪行为。

●请注意人身、财产安全,保管好个人物品,照顾好老人和儿童。遇有雨雪、沙尘暴等恶劣天气,要注意防风、防滑、避雷,听从导游或工作人员指挥。

●请您注意安全警示,遵守游览秩序,请勿攀爬、翻越安全防护栏;请勿进入未开放的景点游玩;请勿拥挤打闹,上下台阶时,要小心谨慎。

●请勿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进入景区。

●请您保护景区资源,严禁破坏景区内设施设备;严禁攀折花木;严禁伤害、捕捉小动物。

●进入景区的车辆请按规定的路线行驶,请自觉遵守景区停车管理规定。

●对景区的旅游服务有意见和建议,欢迎您提出。

景区特色

▲交脚弥勒:大多寺院内的弥勒佛均是以五代时期的布袋和尚契比为原型雕塑的,而万佛堂石窟的弥勒像是根据早期西方佛经的描述而雕刻,具有北魏时期典型的清风瘦骨、长眉细眼、高鼻薄唇的佛像特点。整尊像高3.5米,叉脚倚坐,体现出一种慈善尊严和超然出世的神态,他是万佛堂石窟群佛之冠,堪称佛雕艺术极品,被尊为“交脚弥勒”,佛教界称其为弥勒真身。

▲元景造像碑:存于万佛堂石窟西区第五窟的南壁上,属摩崖石碑,国宝级文物、声名蜚声海内外。梁启超先生评价其“天骨开张、光芒闪溢”;康有为称其为“元魏诸碑之极品”。碑刻文辞雅驯、文字遒劲挺秀、笔力极工、方圆兼备,结构严谨。其刻手尤为高明,刻出了毛笔书写的效果,这在北魏名碑中也是极为罕见的。前苏联曾叫嚣:长城以北自古不是中国领土,周恩来总理就曾以这块摩崖魏碑佐证,有力地反驳了他们的妄言。

▲笑佛:万佛堂石窟东区第六窟洞门外雕刻在摩崖上的笑佛造像,被佛学家和雕刻家誉为“东方蒙娜丽莎”,笑佛造像笑容自然平和,在佛雕历艺术中极其罕见,有“保游客天天笑口常开”的美誉和传说。

▲千手观音:万佛堂石窟东区第三窟的千手观音为明清匠人所塑,泥塑金身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共46支手臂向外伸展,每只手上均有一眼闪烁发光。佛教文化中,千手观音颇多,但所谓千眼实不多见,这也是万佛堂石窟的拔萃之处。

▲大雄宝殿:即西区第一窟。窟内平顶方形,高约5米,每边长约7米,中央有一方形塔柱,上连窟顶。游人进入窟内,瞬感其中别有天地,恍入仙境。1500多年前的能工巧匠鬼斧神工般硬是把偌大一块岩石凿成可容百多人的窟室,并在其中雕成千姿百态的佛像,从佛像的数量看,除底面通行处外,满洞皆是。仰大者,高可近丈,视小者,不过盈寸。他们有的立体全雕、形神毕肖;有的倚壁浮雕、呼之欲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吐峪沟石窟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吐峪沟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吐峪沟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吐峪沟乡,是吐鲁番地区目前已知开凿年代最早的石窟,是高昌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

石窟始建于4世纪。5~6世纪,北凉至麹氏高昌时期建寺凿窟达到热潮,并成为皇家寺院所在。7~12世纪,回鹘高昌时期也有开凿或改凿洞窟。13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逐渐废弃。20世纪初,外国探险队至此盗割盗掘,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洞窟沿吐峪沟两侧南北长约500米的范围内分布。分东西二区,现存洞窟总计为94个,编号洞窟46个,其中仅有9个窟留有壁画。其窟形可分为方型窟、中心柱窟和纵券顶窟。方形窟以其窟顶形式,又可分为平顶式、覆斗式、穹庐式。石窟类型有支提窟、毗诃罗窟和讲经窟3种。以禅窟和讲经窟数量最多,计37个窟,且分居于礼拜窟左右,与克孜尔石窟布局相似,反映了中国早期石窟特征。

吐峪沟石窟的壁画大部剥落严重,较能辨其内容的第44窟中,正壁和两侧壁上均绘一佛二菩萨。本生故事画较为清晰,计每壁各有1组7幅画,每幅画旁有汉文题记。尚可辨认的壁画内容有:“羼提婆利忍辱截割手足”、“摩钳太子求法赴火”、“慈力王施血饮五夜叉”、“萨那太子舍身饲虎”和“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尸毗王割肉贸鸽”等。

吐峪沟石窟是高昌地区已知开凿年代最早的石窟,是中原佛教文化与西域佛教文化最早交汇的地区。洞窟形制和壁画遗存反映出多种文化对高昌石窟艺术的影响,是我国佛教艺术的艺术宝库。吐峪沟石窟附近古老的传统建筑形制的民居使用至今,在中国土质建筑史上也是罕见的。吐峪沟石窟周围的祆教墓葬、佛教寺院、伊斯兰教麻扎,反映了当地多种宗教、多种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

2006年5月,吐峪沟石窟作为南北朝至唐时期的石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克孜尔尕哈石窟

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克孜尔尕哈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克孜尔尕哈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西北14公里的盐水沟旁的却勒塔格山脉南麓,与克孜尔尕哈烽隧毗邻。始建于公元5世纪。

石窟开凿在东西宽170米,南北长300米范围内的崖壁上。分为东、西两大组群,现存洞窟54个,编号洞窟46个,其中较完整的洞窟39个,有壁画的洞窟13个。洞窟时代大致可分为两期,前期为公元6~7世纪,后期为公元10世纪以后。根据国王和王族供养像及龟兹文题记分析,这里曾是龟兹王室寺院。石窟建筑形式多样,按功能分有支提窟、僧房窟、讲经堂、禅窟等;按窟顶形状分有、平顶、券顶、穹庐顶、套斗顶、覆斗顶等。现存较完整的39个窟可划分为5组,每组都具有礼拜、讲经、禅修和居住等各种功能。

石窟壁画均是典型的龟兹风格,有佛本生故事40余种,因缘故事20余种,还有佛传故事画及龟兹文题记。本生故事绘在中心柱窟甬道侧壁上,且画面较大,为龟兹其他石窟所少见。全盛期的石窟壁画展示了“曲铁盘丝”画法,色彩鲜明华丽,人物姿态自然,服饰华美多样。其中以第30窟的八身飞天最为著名。

克孜尔尕哈石窟是距古代龟兹国都城最近的一处石窟寺,属于国家寺院,是龟兹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址。其中的讲经窟在龟兹石窟中别具一格,其浓郁的龟兹画风及珍稀的龟兹文题记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2001年6月,克孜尔尕哈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龙门石窟位于哪个省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龙门石窟处于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价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洛村石窟

全文共 1435 字

+ 加入清单

洛村石窟

洛石窟位于县城以南约38公里处的堆随乡洛村附近。洞窟开凿于村庄南北侧的山崖上,开凿石窟的崖面总长度为750米,大小石窟约40个,平均海拔4020米。根据调查情况,将石窟其用途分为两类,一类为供置-泥塑并绘有壁画的洞窟;另一类是僧侣静修苦行的修行洞,多遗有生活居住痕迹。

“佐母娜窟,意为母犏牛鼻子,根据洞窟的形状得名。该洞窟位于洛村东南面,距地面高约15米,海拔4010米处。该石窟洞口阔8.8米,高2.6米,深9米,沿洞口有一高出地面约0.3米的石槛,用石块砌成。洞窟有中心方柱,底部平面为长形,长边3.6米,短边2.8米,侧视呈束腰形,顶部向四面伸开。

洞窟采用金属工具在砾岩崖面开凿而成,洞顶及三面壁上、中心柱四壁均抹涂一层草泥皮,其上再涮一层白色灰浆,在泥皮剥落的壁面上尚可观察到清晰的工具凿痕,呈长条形,宽1厘米左右。在刷有白灰的洞窟顶部、三面壁上及中心柱四周,原有彩塑(泥)和彩绘壁画。窟顶图案为四方连续的圆形莲花,四枚莲花之间以四叶莲纹,图案用红、白、黑三种颜色绘制,色调淡雅统一,线条流畅自然。

东壁绘制有泥佛像一排,西、北两壁亦有泥塑佛像及彩绘壁画。现多已残毁,仅余火焰形背光及固定泥塑佛像而安插短木桩的洞孔若干。可辨识的彩绘壁内容有:卷云图案一排四朵,其间以横条色带相连,最东端为四叶莲花纹一朵,这排图案之间还绘有一长方形色块作点缀。卷云、莲叶纹之下有佛像数尊,从遗痕上看原为4尊,其中较为清淅的两尊。由西向东的第一尊头戴宝高冠,著袒右的僧祗支,右手屈于胸前作法印手臂戴有钏、镯等饰物。第二尊佛像为螺发,著右衽长袍,右手平置于膝上,左手作与愿印。第三、四尊佛像仅见背其形象已残不可辨。这组彩绘以单线勾勒形象平涂色彩,线条流畅并与其下泥塑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中心柱东南(正面)中央有泥塑佛像有舟形背光一躯,两侧塑有卷云纹,外环上亦有连续的涡旋纹,原佛像已不存。光背的上方左右两侧分别绘有一乾闼婆(飞天)形象,头戴花冠,身披飘飞的帛带,作翩然飞舞状,形象虽已残毁,但其姿态依然生动可辨。

背面彩绘仅存上半部图案。中间残存泥塑背光一躯,为舟形项光及圆形身光组成,光环上塑出涡旋纹及云状纹饰,原似用色彩作过填描,局部凹处尚存红、绿色矿物质原料痕迹。光背之上为半圆形的彩绘背屏,其上满绘菩提树叶,中间嵌描出两朵圆形单瓣花纹背屏的两侧画有单个的圆形莲花及圆形、长方形色块。背光左右两侧及下方原绘有佛像数尊。大部分已被摧毁,仅辨靠上的两尊残存光背画痕,其佛像依稀可辨出右侧似为一菩萨像,头戴花冠身披飘带、天衣,手、臂皆佩钏、镯饰物,项下饰缨络;左侧似为观音像,头戴高宝冠,身披天衣结跏趺座于莲台,手、臂皆佩饰钏、镯及插花等饰物。

中心柱北面(左侧)中央残存泥塑佛像的圆形背光,大部已残,仅见光环上饰有涡旋纹;其左侧可辨识出较为清晰的彩绘内容为佛像一尊,有圆形头光和身光,佛像结跏趺座于莲台,莲台下有一排长方形色块与其下的彩绘佛像相同。中心柱南面(右侧)仅存中央泥塑佛像的背光残部,由舟形身光和圆形背光构成,光环上塑有涡旋纹并残存填彩痕迹。洞窟中的中心柱背后堆置有大量神塔小像(读音“嚓嚓”,是用模型印造的小泥塔或小泥像)形制以天降塔为主,推测其年代可能与洞窟的年代相当。

洛村石窟群是西藏地区首次发现的一种石窟艺术类型,其诸多特征与甘肃敦煌莫高窟较为接近,它的发现为研究探讨西藏地区石窟艺术的起源、发展及其与其它地区石窟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提联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牛角寨石窟

全文共 1282 字

+ 加入清单

牛角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仁寿牛角寨大佛位于县城北35公里的高家镇鹰头村牛角寨山上,龙泉山脉中段东侧边缘,海拔760米。南北西群山连接,重峦叠嶂;东面平畴,俯视千里。近观鹰头水库,远眺简阳市三岔湖。寨上古柏苍郁,怪石嶙峋;寨东侧崖壁依山镌造弥勒佛胸像一尊,坐西向东,双手齐胸合十,高15.85米,宽11米,于公元707年建成。

乐山大佛是海通带领工匠始凿于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正好是仁寿大佛建成6年之后。也许是他将仁寿大佛建成取得了镌刻经验,又到各地考察,选到了乐山的理想地址和石质,再将图样放大,设计出乐山大佛。两尊造像均为弥勒佛,外貌清晰,面型丰满,嘴微闭,目微启,眉似弯月,慈眉善目,平视东方,神态安详,发成螺髻,线条流畅。再从现存大佛比较,四川地区10米以上的佛像就有18尊之多,且都形态各异,唯有仁寿大佛在工程布局、人物形态与乐山大佛如孪生兄弟极为相似,只是仁寿大佛小些而已。因此,文物专家一致认为它是乐山大佛的蓝本之一,属全国最大且惟一一尊胸佛,被誉为“中华第一胸佛”。

大佛周围还有摩崖造像2480尊,已编号建档101龛,1519尊。人物众多,相貌各异,或立或卧,或静或动。有的曲腿躬腰,俯首侧耳作恭听状;有的五体投地作跪拜状;有的系裙穿甲;有的曲臂挽带;舞伎翩翩起舞,乐伎吹打弹奏。造像除人物外还有器皿禽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雕刻精致,刀法圆润,线条流畅,造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我国石刻艺术的宝库之一。

牛角寨地势险要乃兵家必争之地,山间怪石各有其名:望乡石、香炉石、盘海石、鸭子石、奶奶石等各自都有神奇传说。《仁寿县志》载:“明末清初,张献忠三次入蜀,在成都建立大西农民政权。大西农民军曾两次攻取仁寿。崇祯十四年(1641),农民军自蓬溪入川南,兵分三路攻重庆,克仁寿,杀知县刘三策。清顺治元年(1644),张献忠军直驱入蜀,再次攻占仁寿城杀知县顾纯贻”。

相传,张献忠攻仁寿前曾做一梦,一老翁相告:“攻陵州(仁寿),须牛角寨为营。”第二天,他就到牛角寨观察,正遇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山间小溪渡桥被淹。张献忠涉水过河,一下被漩涡卷入水底。正当岸上的人惊恐之际,他却随漩涡翻滚,从对岸溪边冒出水面。张献忠上岸后冒雨赶路,沿途叩拜,磕了360个头才来到大佛阁,求方丈指点迷津。

张献忠率军来到牛角寨就筑工事、备粮草。特制养马槽和饮水缸,由兵士下山挑水供人畜饮用。坡陡路窄,十分困难。神奇的是到了七七四十九天,山上就冒出一股清泉,免去挑水之苦。如今清泉长流,举行过上万人的庙会都能保障供应。张献忠军与豪绅武装激战数月,终将知县刘三策斩杀。清顺治元年,张献忠再到牛角寨,只见三年前他面朝家乡叩拜的石包上长出的草木如香烛插于佛前。这次,他率军直驱县城将知县顾纯贻斩首。后来,人们就把张献忠思念家乡所站的石包取名望乡石;焚香叩拜的石头取名香炉石。如今此处的草木也如香烛拱佛,四季长青;当年的养马槽和饮水缸还保存完好,供游人观赏。

牛角寨的摩崖造像群,融儒、佛、道三教合一,乃宗教胜地,香火旺盛。有碑刻云:“大唐天宝八载(749)。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志丹城台石窟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志丹城台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志丹城台石窟

时代:宋、金

地址:延安市志丹县旦八镇城台村

保护范围:北至窟顶后20米,南至洛河北岸,东西向外延伸3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外延20米。

2014年,志丹城台石窟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志丹城台石窟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旦八镇:旦八镇位于专丹县城西部51公里洛河沿岸处,全镇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9.2公里,总土地面积322平方公里,地形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镇平均海拔为1411米,气候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全镇辖18个行政村2179户9952人。1998年以来,该镇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狠抓落实与发展,使旦八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单位整修一新,农贸市场、餐饮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五个庙石窟

全文共 678 字

+ 加入清单

五个庙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个庙石窟位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由五个庙和一个庙组成。初创于北魏晚期,续修于五代、西夏时期。现存窟龛21个。五个庙开凿于县城西北20公里的党河西岸崖壁上,分为南区和北区,两区相距200米。南区现存洞窟4个,北区现存北朝晚期洞窟遗址15个。南区窟前堆积物和北区石窟均未清理。其中,五个庙第1窟为中心柱窟,窟内现存有释迦牟尼八相变、文殊经变、普贤经变、水月观音经变、金刚界曼荼罗、千手千眼观音经变、炽盛光佛曼荼罗、涅槃经变等壁画。壁画大多保存完好,颜色鲜艳。第3、4窟均为佛殿窟,第3窟内存有维摩诘经变和劳度叉斗圣变,第4窟内存有释迦牟尼说法图、文殊经变和普贤经变。一个庙开凿于县城西10.5千米的浪河湾东岸,现存有壁画的洞窟1个,遗址窟1个。

五个庙石窟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域风格,是敦煌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古代河西地区佛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补充材料。

五个庙石窟是古代瓜、沙地区(今瓜州、敦煌地区)以敦煌莫高窟为中心的-中、小石窟之一,位于莫高窟正南约100公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西北20公里的党河西岸峭壁上。洞窟开凿在党河水冲刷形成的砂崖上,砂崖高约30米,洞窟悬于半崖,距地约12——15米。在由南向北长约300米的悬崖峭壁上,现存的洞窟共有19个,唯有中间5窟可以登临,故被人们称为“五个庙”,其中1个已在早年被毁。在与五个庙石窟相对的党河东岸上,存有4个残窟。从五个庙上溯约5公里处,存有1个石窟,俗称为“一个庙”。

2013年5月,五个庙石窟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千佛洞是哪座石窟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千佛洞指两座石窟,分别为敦煌石窟、天水武山水帘洞石窟。

千佛洞是敦煌境内的一石窟,其也被称为甘肃西千佛洞,它坐落于敦煌城的西端,莫高窟的西端,鸣沙山的西端,也开凿在党河河谷西岸的悬崖峭壁上。敦煌千佛洞现有泥塑和壁画的窟洞四百七十六个,其中隋窟九十五个,唐窟二百十三个,五代窟五十三个。从窟洞的数字就可以看出唐代是敦煌艺术的极盛时期。

千佛洞也指的是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所包含的三清洞、水帘洞、千佛洞、拉稍寺、显圣池5处名胜景观之一,它位于天水市武山县城东北约50公里处的钟楼山峡谷中,以壁画千佛而命名。行佛洞深约500米,高约200米,主要有三厅分别指万年国画厅、佛聚会厅,八仙醉乐和五室分别指仙壁室、聚会室、吉祥室、宝剑室和醉仙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小南海石窟

全文共 843 字

+ 加入清单

南海石窟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南海石窟,位于安阳县西南25公里小南海北滨,面临洹水,背靠大山,依山而凿。由于它凿于风景优美的小南海附近,所以称之为小南海石窟。现存三窟,均为北齐天保年间建造。三窟造像大同小异,规模相近,风格古雅。

西窟进深1.76米,面阔1.36米,高1.76米。平面呈方形,面积为2.4平方米。正中雕释迦牟尼佛一尊,结跏跌坐于长方形台座,左右为胁侍菩萨二像,两侧壁各镌刻菩萨三立像。门作拱券状,门楣上雕有滚龙两条,中间有一莲花。门两旁各雕刻有护法神王一尊,组成火焰拱门。

中窟进深1.34米,面阔1.19米,高1.78米。平面呈方形,面积约1.6平方米。正中雕释迦佛一尊,火焰背光,内浅刻腾空飞舞的飞天6个,左右刻二胁菩萨,两侧壁各镌侍立菩萨3尊,其间各浅刻小型菩萨3尊,手拿莲枝。东壁上部有浮雕弥勒说法图案,西壁有浮雕莲枝菩提树图案。座台上刻有三个伎乐人。全窟萦壁遍布拜佛积德、敬佛造像的题刻。门亦作拱状,有门槛。门额饰形象生动的二青龙,间有火焰宝珠,下为两只金翅鸟。门洞两旁对称地刻有停立着的天王浮雕,威武雄壮。门额上有大片削平岩石镌“方法师镂石板经记”云:“大齐天保元年,灵山寺僧方法师、故云阳公子林等,率诸邑人,刊此窟,髣像真容。至六年,“国师大德”稠禅师重茔修成。相好斯备,方欲刊记金言,光流末季。但运感将移。暨乾明元年,岁次庚辰,于云门寺,奄从迁化,众等仰惟先师,依准观洁,遂镂石板经传之。”后华严经偈赞和涅经品行。此摩崖题刻石板经,乃标准的北齐书体,苍劲浑重,委婉秀丽,书法价值极高。

东窟毁坏较重,其进深和面阔均为1.29米,高1.6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积为1.66平方米。正面中间雕琢释迦佛1尊,左右刻二胁侍菩萨,两侧壁各雕3尊菩萨。其间弥刻大小佛像23尊,无统一布局,不像是一次刻成的。

这里原是宏伟的灵山寺,可能有较大规模的石窟造像群,现仅余三座石窟,从形体结构,风格题材来看,与河北省峰峰响堂山石窟,遥相呼应,相辅相成,是北齐时期石窟艺术的珍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龙门石窟在哪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东噶皮央石窟

全文共 945 字

+ 加入清单

东噶皮央石窟为文化旅游景点。

走向神圣的阿里高原中国西藏的西部,有一块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的辽阔高原,它的海拔高度达4400米,总面积约占西藏的三分之一,但是,这里的人口密度,却仅仅为每平方公里0.16人,境内纵横分布着上千公里的“无人区”,成为本来就充满着神秘感的西藏高原上最富有吸引力的一方秘境——这就是著名的阿里高原。

如果打开地图,可以在中国版图的最西边,找到今天阿里地区的首府狮泉河镇,它的地理座标为北纬32°5,东经80°0’相距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1800公里。迄今为止,从拉萨到阿里还没有开通空中航线,如果从拉萨出发,利用目前在西藏陆路交通中最为先进的交通工具汽车,最快也要4、5天时间才能到达狮泉河镇。所以,即使在西藏当地人中,去过阿里的人也为数很少。

但是,阿里在西藏,甚至在南亚一带的知名度却非常之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这块看起来十分荒瘠的高原上,有着无数的自然之谜、历史之谜引人入胜。

阿里的北面,有著名的昆仑山,在《山海经》中,这里是众神所居之墟,《西游记》中店僧取经途经的“火焰山”,据说也就是现在的昆仑山系中的烽火山;阿里北面的喜马拉雅山脉,屹立着5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成为传说中的5位仙女下凡,在民间传为佳话。然而,在阿里的众山之中最为神秘的还是冈底斯山,它横贯在昆仑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其主峰冈仁布切坐落在阿里高原的普兰县境内,海拔高度6714米,被南亚不同地区、不同宗教、不同民族视为共同的“神山”,每年都要吸引成千上万名佛教、印度教、耆那教、本教的信徒们前来朝拜。

神山之外还有“神水”、“神湖”。阿里地区的4条大河,从冈底斯山四方流下,再从不同的方向流入印度洋。人们用4种动物马、狮、象、孔雀来命名这4条河流,将它们视为神水。神水也注入到冈仁布切附近的玛旁雍错湖,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有人认为就是《大唐西域记》中所记载的“西天瑶池”,佛教徒们认为它是佛主赐给人间的甘露,可以清洗人们心灵上的“五毒”,所以也成为与“神山”相齐名的“神湖”。

除了神山、神水、神湖等自然景观形成的灵幻传奇之说,阿里地区还有许多至今尚未解开历史之谜更是令人神往,所以,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宗教圣地,吸引着无数的宗教信徒和探险家、旅行家不畏艰险,踏上探秘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万佛堂石窟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佛堂石窟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佛堂石窟位于辽宁省义县西北9公里万佛堂村南大凌河北岸的悬崖上。

石窟开凿于北魏年间,是东北地区最早、最大的石窟群。可分为东、西二区,西区有9窟,东区有7窟。西区的9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3窟、下层6窟。其中第五窟内刻有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的造窟题记,题记宽约1米,上方雕有小千佛,千佛上有屋形龛楣,题记文字书法精美,清末著名学者、维新运动志士康有为称赞它为“元魏诸碑之极品”。在西区的各窟中,以第1窟为最大,其时代也较早,但是窟中的造像都已经风化,又经过后世的改动,其原貌已不可窥见。第6窟规模也较大,窟的前部已经塌毁,尚保存有后壁的交脚弥勒坐像,雕像低眉微笑,头发呈水波状,左右侍立有弟子。西区各窟的窟壁和窟顶还残存有一些浮雕的小佛像、佛教故事以及莲花、飞天等图案,造型飘逸,线条优美。

东区的各窟保存状况比较差,残损程度比较严重,仅第六窟后壁大龛中的释迦牟尼坐像还能看出其原貌。第五窟的窟壁上刻有北魏景明三年(502年)“慰喻契丹使”韩贞等人的造窟题记,是关于契丹民族早期状况的重要史料,也是了解万佛堂石窟营造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国家文物局)

地址:锦州市义县头台乡万佛堂村(大凌河北岸的福山上)

类型:洞穴古迹

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电话:0416-7575337

开放时间:

8:00-17:00。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黄陵千佛寺石窟

全文共 1064 字

+ 加入清单

黄陵佛寺石窟为文化旅游景点。

千佛寺石窟又称万佛寺、石空寺、千佛洞等。位于延安市黄陵县西四十公里处的双龙镇峪村西,石窟开凿于半山石崖间。

此窟为单室窟,窟口处凿石为三开间雕石作仿木构窟檐,明间宽2.02米,通宽5.04米。檐柱为八角形,为宝装覆莲住础。柱头之间以阑额相连,施四铺斗拱,栌斗出单抄,令供上施替木,上承檐枋。平柱上有3处宋崇宁年间下(1102年~1106年)游人题记。此窟窟檐为陕西石窟中保留完好的原物,是研究宋代建筑的珍贵资料。石窟平面呈“凸”形,坐西向东,窟口为方形,宽2.4米,深2.6米,有佛像60余尊。

窟口左右有佛龛各一个,以二园柱与洞口隔成三间,成檐廊。上有二层斗拱。这是宋代的仿建筑雕凿,极为壮丽。中间是入口,走廊两壁浮雕观音菩萨像。石窟内高5.3米,宽9.3米,深12米。正中为佛龛,高3.38米,宽5.9米,深4.73米,内有大佛坐像12尊。中央坐释迦牟尼,两边站立文殊、普贤二菩萨和迦叶、阿难两弟子。窟项正中雕有千手千眼观音一尊。窟内东西两壁雕有高2.8米的立佛九尊,其中东壁有姿态优美的赤足持碗雕像。后壁有五百罗汉和一百徒从脬雕像,场面宏大,气势恢宏,并间以佛说法图、磐涅图。

菩提树下悟道、普济众生等佛传故事。东南壁雕有佛像24尊,东北壁有16尊。雕像比例协调,刀法流畅,质感强烈,尤其是头、手、足的造诣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是雕塑艺术珍品。窟北壁前侧为药师佛,高2.55米。药师佛左手持钵,右手施“疗病印”,旁为七级浮屠,塔下为两比丘,作昂首仰望状。药师佛上方为相向驭风而行的飞天像。一飞天右手托钵,一飞天左手托钵,均乘如意云朵。据窟内题刻记载,该窟开凿于宋代绍圣年间,距今已千年,具有很高的考古和研究价值。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现为茂林修木环围,夏秋之际,树荫婆娑,清凉无限,一派“禅房花木深”的超凡境界。石窟下临黄畛公路,每日有从县城发出的中巴车辆,便于观光旅游。

景区地址: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双龙镇峪村西

乘车线路:黄陵县乘开往双龙镇的中巴车,到双龙镇后换乘小巴车前往。

双龙镇:双龙镇位于黄陵县城以西39公里处,辖12个行政村,2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943户,总人口6800人,其中农业人口3884人。全镇总面积9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500亩,森林覆盖率85%,农作物主要以玉米、水稻为主,畜禽品种主要有猪、牛、羊等。森林茂密,水草丰足,土地广阔,煤贮量大,并以“双龙贡米”、“千佛洞”、“秦直道”而著称,适于发展畜牧业、煤炭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林山石窟

全文共 727 字

+ 加入清单

林山石窟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林山石窟共有佛教石窟四个,其中一、二、三号位于西林山,俗称千佛堂、万佛堂;四号窟位于东林山,俗称石佛堂。一、二号窟始凿于宋代,三、四号窟始凿于明代。其中一号窟有佛像135尊,二号尊925尊,三号窟1035尊,四号130尊。石窟雕像分圆雕和浮雕两种。人物形象有的慈祥善良,有的凶恶丑陋;有的欢乐,有的悲哀;有的肥胖,有的枯瘦,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是我国现存的珍贵古代雕刻艺术品之一。

东林山石窟又名“石佛堂”,位于东林山山腰,开凿于明代,宽3.6、进深3.35、高1.7米。洞顶雕凿成瓦房式仿木结构,正壁雕“一佛二弟子”,四壁还雕有佛像130尊。

西林山3处石窟又分别称为“百佛堂”、“千佛堂”和“万佛堂”。百佛堂位于山顶北部,宽3.45、进深2.85、高2.28米,正中有汉白玉佛像一尊,惜头被盗走不存,四壁雕造佛像135尊。“千佛堂”亦位于山顶,开凿于宋代,宽3.4、进深2.7、高2.1米,四壁雕造佛像925尊,佛像四周还刻有-和纪年题记。万佛堂位于山脚下,开凿于明代,宽3.57、进深2.8米,正壁原有石雕菩萨三尊,现已不存,四壁雕大小佛造像1017尊。

这座石窟与石家庄市相距约三十公里,可以说是当地一处远离尘嚣的旅游胜地。在林山石窟景区内共有四处远近闻名的佛教石窟,其中有三座地处风景秀美的西林山,还有一座石窟坐落在东林山一带。这些石窟的历史都颇为悠久,有两处是于宋朝时期建造而成,其余两座都是建立于明朝时期,细数一下也历经了百余年的风雨沧桑了,但至今仍保存尚好,并且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心中非常神圣的观光游览区。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平山县三汲乡林山上

乘车线路:平山县乘开往三汲乡的班车,到三汲乡后在换乘小巴可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