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俄罗斯卢布对人民币汇率历史最低(热门1篇)

浏览

5250

文章

1

篇1:央行再次出手,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下跌千点,创一个月最低!

全文共 1164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五(8月24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创下一年多来最大单日跌幅,离岸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全天跌880点,跌幅达1.28%,回落至6.8附近。而周一开盘之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继续走低,盘中一度触及6.78,两天下跌千点,创近一个月最低。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本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第二次单日跌幅超800点以上了。难道说,人民币贬值之路要被终结了吗?

一、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下跌原因

周五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下跌,是因为央行在周五晚间发布了一个重磅消息。根据央行公开消息,8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陆续主动调整了“逆周期系数”,这也是本月央行第二次采取措施调控外汇市场,同时取得的效果也很明显。

逆周期因子是央行在去年5月份引入到计算人民币中间价的一个概念,其计算公式为:逆周期因子=市场供求因素/逆周期系数。在引入逆周期因子之前,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上日中间价+一篮子货币24小时汇率变化*调整系数+市场供求因素。在引入逆周期因子后,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上日中间价+一篮子货币24小时汇率变化*调整系数+市场供求因素/逆周期系数。

需要注意的是,逆周期因子并不是改变外汇市场的供求或者逆势操作,而是在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中把一些不合理的市场供求因素给予打折处理或进行过滤,以弱化人民币汇率的顺周期波动,降低市场的顺势预期,减弱投资者的追涨杀跌心理。这就好比一盆火如果烧的太旺,就会来浇一瓢冷水,但并不是要浇灭,只是让它降降温。通过逆周期因子的调整,可令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与基本面趋于相符。

二、央行调整逆周期系数的影响如何?

通过周五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表现其实就可以看出来,逆周期系数的调整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而这种影响正好与当前的趋势是相反的。这也就是说,逆周期因子其实并不只是在人民币贬值的时候会减缓其贬值步伐,在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同样也会减缓其升值步伐。就好比今年1月份人民币对美元快速升值期间,央行在调整逆周期因子后人民币对美元便出现快速贬值。

不过,逆周期因子由于不会改变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也不会改变影响供求关系的基本面,只会对因市场“羊群效应”造成的不合理供求因素进行修正。所以从短期来看,它能打击追涨杀跌的信心,使得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往与大趋势相反的方向走,但从长期来看,它并不能改变原有的大趋势,除非是影响供求关系的基本面发生根本性变化。

这一点其实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历史走势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去年5月初次引入逆周期因子,还是今年1月对逆周期因子的调整,虽然短期内对人民币升值起到一定遏制,但都没能改变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这一大趋势。直到今年3月美国再次加息,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才最终结束。所以,就算现在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短期大跌,也还不能认定为人民币贬值就此结束。更何况,美国在今年接下来几个月里还会进行一到两次加息,如果中国仍然选择不跟的话,人民币的贬值之路将仍然面临考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