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假如丰臣秀吉灭亡明朝(汇编20篇)

中国几千年中诞生了数十个王朝和数百位皇帝,这些皇帝代表着不同的朝代。那么,当一个朝代将要灭亡的六种征兆什么?

浏览

5418

文章

24

篇1:明朝灭亡时,让人闻风丧胆的15万锦衣卫为何消失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灭亡时,让人闻风丧胆的15万锦衣卫为啥不见了

锦衣卫算是明朝时期一支特种机构了,那时候被朱元璋所建立,并且在朱棣统治时期权力达到了最盛,但是后来因为东西厂的建立,权利得以分散,最终也是跌落明朝的神坛,在清朝进关之后,明朝灭亡,那时候15万的锦衣卫都去往何处呢。

其实,那15万的锦衣卫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誓死效忠于明朝的,所以在明朝末任皇帝崇祯皇帝自缢之后,他们自然也是选择了追随,也是纷纷选择了自杀。

第二部分呢,便是选择了投靠清朝,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给谁效命都是效命,又不是非得给明朝皇帝效命,所以在投靠清朝之后,被编排进了清朝的军队,也是选择了为清朝效力。

还有一部分,便是跟着明朝皇室一起难逃,重新建立了南明政权,但是后来南明也是被清政府所灭,这一部分的锦衣卫自然也是没有能够活下来。总的来说,15万的锦衣卫个有个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明朝灭亡几百年后,为何还有人反清复明?

全文共 1525 字

+ 加入清单

反清复明这个词,很多人在一些影视剧里面也算是经常见到了吧,在明朝灭亡之后,清朝一直都有很多人做着反清复明的事情,想要推翻清朝统治,恢复明朝。不过从历史上来看,复国这种事情,一般也就是在一个王朝刚刚灭亡不久的这段时间里面,会经常出现,如果过了几十年一两百年,后人其实也就逐渐对这件事情淡忘了,他们并不会执着于此,但是为什么明朝却不一样,都已经灭亡了一百多年了,却一直还有人喊着要反清复明?明朝的影响力就这么大吗?

明朝是个很有意思的王朝,它的每一代帝王都具有鲜明的特点,随便提一个出来,他的事迹都值得大家津津乐道。虽然其中有不少皇帝,都惨遭后世诟病,但也不影响“明粉”对整个明朝的喜爱。

笔者写明朝历史也有些时间了,其实不止是明朝的皇帝,如果你了解明史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明朝的官员也是个性十足。就连魏忠贤这样权倾朝野、只手遮天的大宦官,都能得到褒贬两种评价。

明朝确实让人怀念,不是怀念那种封建制度,只是因为它是最后一个汉族政权。在明朝灭亡几百年后,仍然还有不少人反清复明。其实大家都知道,明朝已经灭亡这么久,清朝经过前几代皇帝的统治,已经足以在中原站稳脚跟,就算造反也是徒劳无功。既然如此,为何大家还执着于反清复明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1、汉人江山

首先明朝处于的时期很特殊,它前面是元朝,蒙古人统治时期,后面是清朝,满人统治时期。蒙古人推翻的是汉族政权,由汉族取而代之很正常,而清朝又取代了汉族政权,汉族人自然要夺回来。

其次朱元璋出身于贫苦人家,小时候替别人放牛,后来父母、兄弟接连去世,他无奈之下才到皇觉寺出家,当时连生计都成问题。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放牛娃”,硬是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王朝。这也是不少人敬佩他的原因,也就对明朝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最后大家坚持反清复明的原因,是因为在大多数人心中,明朝才是正统。前面提到,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统治政权,在不少读书人心中,它们都不算正统。也正因为如此,明朝灭亡后,不少有节气的读书人,都决定以身殉国。2、清军残暴

其实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谁当皇帝不重要,只要天下太平,自己有吃有穿就行了。所以清朝入关以后,为了笼络明朝遗民,就一遍遍去修葺崇祯皇帝的陵墓,还起用明朝遗臣。

可惜这都是表面功夫,真正清军入关后都做了什么?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每一件提起来都是痛。在“扬州十日”期间,百姓原本躲在家里不敢出来,可是清军说,只要主动出来就可以赦免,于是大家纷纷打开门,结果怎样?清军将他们全部捆起来,然后用刀一个个刺死。

再说另外一件事,清朝规定汉人剃发易服。众所周知,在汉人的传统观念中,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可是清军却强令他们剃发易服,这等于将一个人的信仰给摧毁了。于是很多人要不以死反抗,要不就反清复明。3、清军捡现成

虽说清朝取代明朝,理论上没错,然而准确来说,明朝并不是灭在清军手上的。明朝的灭亡,最主要是内乱,还有吴三桂等人的叛变。而且率先闯进京城的,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那时候清军还没有入关。

崇祯皇帝自缢,也是听到李自成兵临城下的消息,觉得大势已去,才选择殉国。只是由于李自成个人能力问题,最后才被吴三桂和清军联合赶出京城。所以严格来说,清军是从李自成手中抢走的明朝江山。

因此在很多人眼里,是李自成千辛万苦种下的庄稼,轻而易举被清军给拿走了。在这种情况下,谁还能服气清朝的统治。

综上所述,明朝灭亡百年后,大家明知几率不大,也要反清复明,是因为明朝在大家心中,是正统王朝。大家恢复的不是明朝,而是汉族政权。

还有就是清朝入关初期,确实有很多残忍之举,导致大家对他们印象很差,以致反清复明的声音持续了很长时间。当然,这里面不排除有人表面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实则是想招摇撞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明朝灭亡后,明朝皇室的后裔都躲哪里去了?

全文共 1477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历史上,每当岛朝廷政权更迭的时候,新建的朝代就肯定会否定前朝的功绩,同时还会各种毁坏前朝的各种珍贵遗物。因此想要寻找到古代所遗留下来的文物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也有一种方法能够让以前的朝代遗留下来的文物得以保全,这个方法就是小编今天要说到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以前,皇帝有三宫六院,所以,大多数皇帝会在生育能力没有缺陷的情况下养育许多子嗣。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总共有二十六个儿子,这些儿子出名的非常少,大多数只是赐了一些封地奖赏甚至是一些官位而已。现在,就在一个小村庄里发现了朱元璋的儿子们在此生活后留下来的种种迹象,而且,不仅是一个儿子,甚至,发现有好几个儿子在此生活过。

这个村庄的村民都姓朱,地址是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的鱼林台村,至今,在这个村庄中流传着他们是大明皇族后裔的说法。其中,一个村民家中发现了一张年代久远,但是,仍然在使用的架子床。之后,经过考古专家的仔细鉴定,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明代皇家使用的东西,是龙床。

既然出现了这种东西,那么,是否能证明明朝皇帝曾在这里居住过呢?当然不会,这个村庄地处十分偏僻,风景也不好。皇帝们当然不愿意来这种地方,即便是平常有些娱乐性的活动或者祭祀活动也不会来这。

这么说,这个村庄所有人说的都是假话了?

未必如此,之后,随着考古人员的进一步调查,他们发现村庄里明朝的东西还真不少,村民朱星光家有一张床,仅仅是这一张床就与众不同。全床刷着赤色漆,长约两米,宽约一米三,用料十分厚重且价格不菲,体型十分庞大,在当时,若不是皇家的人即便是达官显贵也不敢做这张床的。更不用说,从明代到现在一直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们,哪有什么钱去购买一张这样的床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并且,从各个迹象表明,这些文物确实是明朝的。

而且,从村中老年人的话中我们可以得知,本来这个村庄的名字是叫鱼鳞村,鱼鳞在古代的隐喻就是龙鳞。而且,在村民当中,有许多“典”字辈的人。

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朱元璋的第二十五个儿子就是用这个字做排行。甚至,在这个村庄里不仅发现了亲王的后嗣,就连朱元璋长子的子孙也在其中。根据收藏龙床的村民朱星光的介绍,其通过通过解读史料和佐证考查发现自己的家族应该是朱元璋二十五子,伊王朱木彝的后代。

村庄中有两位老人,是对双胞胎,名字里有“顺”和“良”这两个字,其实,这两个字正是朱元璋当年赐给长子的两个字。当年,朱元璋赐了七个字,分别是“颙、勉、諟、訏、典、顺、良”,就为给后代取名用。不仅是这些,在村子供奉祖先的祠堂里还发现了很大的拨浪鼓,村民们都说:“这是通过”大鸣“谐音”大明“来纪念明朝的。

甚至,在村民家里也有很多明朝遗物,比如说:大明宣德炉,明朝官窑瓷器等文物,就连现今最珍贵的黄花梨家具都非常多。

可以说,明朝是汉唐之后中国最强大的一个朝代,同时,也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不管是在军事还是经济都在当时的国际先进之列。但是,明朝到底有多强大呢,你可能没什么概念,说几个第一你就能明白了。

第一,就是明朝的冶铁产量排行世界第一。比起宋朝,是它的两倍之多,即便是后来的清朝也没能赶上他。

第二,明朝的白银拥有量在当时也是全世界第一。在当时,新航路开辟,白银就成为了财富的象征。列强成功到达美洲,并且,很多国家都成了它们的殖民地,之后,它们在那里发现了许多银矿。为了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最终,这些银子就源源不断的流向了中国。

第三,就是军事实力全世界第一。看到清朝那么软弱,大家肯定没有想到封建朝代时期明朝的强盛。虽然,明朝被后来的满清打败了,但是,明朝是输给了自己,它输给自己的内乱,甚至是输给了当时的天灾人祸。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明朝灭亡与小冰河有什么关系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明朝灭亡令许多人嗟叹不已,许多人都在探讨明朝为什么会灭亡?从各类资料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的原因五花八门,但有一点却很容易被忽视,那就是明朝小冰河时期。明朝晚期,整个中国的年平均气温极具降低,不断出现极端反差的天气状况,形成了极冷的气候灾害,小冰河时期。

在这一时期,夏天中原和关中地区,相继出现了大旱和大涝,冬天又奇寒无比,连江苏、福建、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长期的极端天气,造成了大面积的粮食减产,饥荒不断的扩大,社会动荡,人口锐减。

而在这样的剧变中,缺衣少食的北方后金又开始大举南侵,中原的饥民更是在沉默中爆发了小宇宙,聚集起来到处抢夺口粮,形成了所谓的流寇,最终恶性循环造成屠杀和更大的饥荒。所以,看到这,各位亲们也应该猜到了,崇祯最后挂在歪脖子树上,并不完全是吏治失败引起的,明朝小冰河期也是功不可没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大明风华历史上的土木之变有多凶险?为什么说朱祁镇差点灭亡明朝?

全文共 2752 字

+ 加入清单

大明风华》里面的土木之变,其实拍的还是比较简单了,毕竟故事主要的角色是朱祁镇,朱祁镇在土木之变中被俘,成了瓦剌要挟大明的筹码,但是没想到明朝立了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镇顿时变成了一文不值的没有任何价值的人,最终被放回了明朝。不过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样的影响,历史上土木之变究竟有多凶险?为什么很多人都说,朱祁镇差点就让明朝灭亡了呢?1.土木之变之前的历史背景

在了解土木堡之变前,先来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做一个简单介绍。朱元璋把蒙古人赶出北京城之后,蒙古的势力就分成了东西两个部分,西边的叫做鞑靼,东边的叫做瓦剌。为了能够重新占有整个蒙古草原,瓦剌部落主动向明朝示好,首领还被封了王。得到了明王朝强有力的支持,瓦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蒙古草原最强盛的政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瓦剌已经成为雄踞大漠,严重威胁明王朝边境安全的部族。瓦剌每年向明朝疯狂索取财物,一旦达不到要求,就在边境纵兵劫掠,烧杀抢夺。这种中国历史上最为常见的现象,最终还是在明朝上演了。边境少数民族不断侵扰,中原王朝一忍再忍,受苦的只有当地老百姓。

再来说说明王朝的政治特点。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手握重兵的武将们大多没有好下场。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文官地位不断抬高,武将变得没有话语权。朱棣通过军事手段夺取皇位后,开始将国家的重心转向文治,开国武将的后代以及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们,开始逐渐失去恩宠。明朝特殊的内阁制度开始成为国家行政中枢,不过不同于宋朝的枢密院以及清朝的军机处,明朝内阁大臣并不能节制军队。也就是说,明朝的文官和武将分得非常清楚,都只向皇帝负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两股对立的力量,而且到了明英宗时期,文官集团势力庞大,几乎完全压制了武将集团,张太后和“三杨”把持朝政,皇帝几乎就是一个空壳。

为了重新提高武将的地位,也为了摆脱文官集团的控制,明英宗迫切需要一场战争来巩固自己的皇帝宝座。正巧这个时候,瓦剌不断在边境地区制造摩擦,每年向明王朝索要的钱财数目越来越大,简直是欺人太甚。恰好张太后病逝,“三杨”的势力不断被削弱,皇帝宠信的太监王振开始专权。于是,年轻气盛的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好好教训不听话的瓦剌。然而打仗并不是有一腔热血就可以,明朝于1368年立国,到明英宗的时候已经近80年,边境军务早就荒废,很多太监甚至在做走私军马的生意。明英宗身边的文武大臣在王振的面前,压根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军队战斗力下滑,加上指挥混乱,导致20万明军中了瓦剌伏兵之计,7、8万人战死,随行的文武重臣阵亡50多人,连朱祁镇本人也做了瓦剌的俘虏。

一国之君成了敌人的俘虏,无论放在任何时候都是奇耻大辱。留守京城的于谦,在面对瓦剌放回明英宗的意愿时,果断选择了拒绝,而是扶持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即位。随后面对瓦剌大军的围攻,于谦亲自带领22万临时凑成的部队,在北京城外列阵,士气得到鼓舞的将士奋力拼杀,各地勤王部队也逐渐赶到,瓦剌军最终大败而回。虽然在后人看来,于谦当时的所作所为有独断专行的嫌疑,但是在那样一个危急时刻,如果没有一个做事果断的人,恐怕瓦剌大军早就攻破了北京城,明王朝还能不能延续276年,需要打一个问号。于谦拥立朱祁钰为皇帝后,才断了瓦剌人用朱祁镇当人质的念想,明王朝军民才能团结一心取得胜利。

土木堡之变后,明王朝的武将集团进一步被削弱,在保卫北京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文官,势力得以进一步扩张,形成了内阁与司礼监分庭抗礼的独特政治格。2.土木之变简介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并且被俘的事变。

瓦剌即漠西蒙古,也称卫拉特蒙古。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屡次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亲率五十万精锐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明朝边境决战。明军刚到达大同就接获太监郭敬的密报,得知瓦剌已做好准备,明军立即从大同班师东返,计划从居庸关回京。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袭击,大同、宣府接连失守,吴克忠与朱勇率领的两部大军共五六万人,在鹞儿岭惨败全军覆没。余下部队移师于土木堡被瓦剌袭击,明军战败投降,伤亡过半,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

当时京师二十万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3.土木之变的影响

明朝

土木之变致使明英宗被俘;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名随行出征的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军火武器研发亦被大大阻碍;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明英宗复位后更是杀了以于谦为首等众多权臣,导致明朝军政在土木之变之后第二次断层。

随着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被消灭殆尽,皇帝只能通过内廷的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以贯彻自己的意志和整个国家的意志,文武大臣和君主离心离德,国势日蹙。

明英宗南归后,以及皇储问题,景泰、天顺年间,明朝皇权斗争愈发激烈,朝臣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左右摇摆、嫁祸诬陷,斗争也更加残酷。

此期间的内阁也并未发挥出它的作用。正统前期政归内阁,三杨为轴,制度也渐趋完善,但无法阻止自身实际作用的逐渐下降。土木事变发生前后,内阁作为与皇帝最为亲密的辅政机构,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既未阻止先期的王振擅权,在后期的北京保卫战和景泰、天顺的风云交替中也毫无建树,表现十分羸弱,于军国大事退避三舍。这段时期,内阁只能尴尬地任由宦官专政,或被皇帝轻视而任用于谦,倾心委政,以至朝臣不满,上书称于谦太过专权,请求六部大事须与内阁一同奏报施行,或是任由石亨、曹吉祥等奸佞决定摆布。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精锐军队损失殆尽,这必然会引起相关的政策、制度的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边防形势和军事制度的改变上。尽管有景泰帝的改革,但也达不到明朝顶峰时的状态。边防政策由积极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九边防御体系。军事制度上则是募兵制的兴起。

瓦剌

土木之变是明军不战自溃。北京围城不下,则蒙古内部矛盾也起了重要作用。不久,蒙古各部终于兵戎相见,脱脱不花汗败亡。也先称帝,但他无法解决造成封建割据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矛盾,而为人又心胸狭窄,荒于酒色,终于兵败被杀。

也有大批的蒙古人不愿在漠北过艰苦日子,借此机会转而投靠明朝,定居北京及北直隶各地。一些内地的汉人由于痛恨明朝暴政而投降也先,去了蒙古高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明朝灭亡和锦衣卫有什么关系?锦衣卫权利有多大?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锦衣卫明朝特有的组织,直接由皇帝接管用来处理朝中大臣们的各种事物,也是相当的神秘了。不过很多人也认为,后期锦衣卫的权利过大所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难道锦衣卫真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么?其实锦衣卫原本也只是用来震慑百官的,而且对于人选非常的严格,一定要保证他们的忠心。当然能不能用好这个双刃剑,但是要看皇帝的能力。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

平日里没有朝会活动时,各卫亲军分别值守皇城四门,唯独锦衣卫将军在午门外昼夜守卫,总共100人。午门是宫城的正门,可见锦衣卫地位之高。每年正旦、冬至、万寿节三大朝会,锦衣卫与其他亲军一起承担侍卫和仪仗职责。仪仗队伍共有四千人余人,其中锦衣卫多达一千五百人。朝会期间距离皇帝最近的就是锦衣卫,随时侍奉左右,听候调遣。作为皇帝的贴身卫队,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锦衣卫必须防患于未然。他们于是时时出动,刺探可能威胁皇权、危害朝廷的行为和言论,并捉捕和审讯嫌疑人。他们的这项任务被皇帝特许,并逐渐演变为军事特务的职能。

锦衣卫官职: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二人,正四品;镇抚使二人,从四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下属有将军、校尉、力士,对外有参某某事、校令,另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如宪宗朝张渺正。锦衣卫高级官员有三种服饰:蟒服、飞鱼服和斗牛服。

由于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管辖,朝中的其他官员根本无法对他们干扰,因而使得锦衣卫可以处理牵扯朝廷官员的大案,并直接呈送皇帝。锦衣卫权力鼎盛时期。世宗嘉靖时期的锦衣卫权力程逐步上升趋势,待陆炳执掌卫政之时,锦衣卫权力达到顶峰,卫权甚至超越厂权,东厂亦为之低头俯首。锦衣卫拥有特权,无形中令他们可胡作非为、贪赃枉法而又得到了皇帝的“屏障”保护,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不堪。所以说,明之亡于厂卫,是间接引起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明朝灭亡很多人殉国,为何清朝却没人?

全文共 1863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灭亡,可以说场面还是非常惨烈的,崇祯帝自杀殉国,随之而来的就是很多官员同样自杀,不仅自己,还连带着家人一起自杀,史书记载,明朝灭亡的时候,殉国的人数成千上万。当然也不乏有很多并没有自杀,而是向清朝俯首称臣的,但殉国的人还是不在少数。但是清朝后来灭亡的时候,却并没有人要去殉国,甚至很多人连同情都没有,而是非常期盼着清朝能够灭亡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何会有这样的一种差距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明朝为什么那么多人殉国

当提到明朝末年的历史,吴三桂等投降派的软弱叛变尤其让人痛心与恼怒。而经过各种影视作品的演绎则更让人加强了这一份情感。但值得强调说明的是,除了这些败类,还有大量自杀殉国,以表忠赤之心的人。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自杀殉国。这个消息一传出来后,宫内顿时一片大乱,得知这个消息后不少人跟随先帝的步伐,同样自杀殉国。人数少则千,多至万。根据史书的详细记载,大概有十五六位政府高官自杀,还有的甚至是全家一同自杀来以死明志。

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户部尚书倪元璐,他听到先帝自杀的消息后,失声痛哭:“国家到了今天这个地步,都是我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啊。”于是穿好衣服,向北跪叩天子,向南跪谢母亲。命仆人置酒,与好友惜别。然后毅然决然地从容赴死。他留下的遗言是:“为国而死,是我应尽的职分啊。这份痛楚我应当承受”。最后倪元璐一家十三口全部殉国。2、清朝为何没有人殉国

可是,以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清王朝覆灭之时,清宗室并没有崇祯皇帝的魄力来以死明志,其他皇家子弟也和文武大臣,也几乎没有人以此殉国,反而还有人阻拦想要殉国的官员。并且有趣的是当清朝灭亡之后,怀念大明、追忆崇祯皇帝的人却特别的多。很多满清时期的贵族与官员为崇祯皇帝提携碑文,集体进行哀悼。到了民国时代,沈尹默更是在崇祯皇帝自杀的地方又题写了“眀思宗殉国处”,特意将“自缢”改成了“殉国”,由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所以造成明朝灭亡时大量大臣自杀,大清灭亡时自杀人数却寥寥无几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说白了就是没有民族认同感。清朝从诞生开始就带有很深的民族异化倾向。按照钱穆先生的看法,清代的政治体制是满汉分治的部族政权,汉族在这个体制中是被压抑的。以乾隆年间为例,军机处的领班大臣禁止汉人担任。张廷玉在雍正时期担任过领班大臣,但是在乾隆时代就没有机会担任。而直到满族人才出现危机,青黄不接的时候,乾隆才下令解除禁令,让刘统勋做了领班。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汉族身份的李鸿章即使为清王朝呕心沥血,却也仍未进入军机处了。正是这种对汉族士大夫相对封闭的政权组织模式,才导致了士大夫对清政府的高度不认同。

比如著名的学者傅增湘、沈尹默都是满清时代的人,但对于大清的灭亡,他们的内心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波澜,因为本身对大清就没有什么认同反而对大明有强烈的认同感。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崇祯则被知识分子更加看中,借此来呼吁国民要有骨气,不做亡国奴。由此看来,民族认同感真的是特别重要啊。3、清朝与明朝的差别

明朝在中国延续了二百多年,也曾经盛极一时,是天朝上国,但最终没有摆脱物极必反的规律,随着明朝后期的君王越来越弱,而宦官等奸臣势力不断壮大,大明王朝最终在李自成的农民军面前败下阵来,随着崇祯帝的自缢而落幕。明朝灭亡后,百姓们却无不哀叹,更有甚者因为不愿投降清朝而自尽殉国。相比之下,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后,人们只有拍手称好,却几乎无人为此殉国。究其原因,是因为明朝是汉人政权,在中原有着庞大根基,而且明朝统治期间大部分时候都国泰民安,百姓能安居乐业,所以对国家的认同度很高,而清朝则不具备这一点。

纵观历史,一个朝代灭亡,总会涌现出大批的殉国者。举个例子,南宋灭亡时,先是大臣陆秀夫抱着幼帝投海殉国,而剩下的忠臣和十万百姓更是纷纷追随。就连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灭亡时仍有大批文人为之殉国。到了明朝更甚,据史料记载,不少朝廷官员自杀殉国,更有拖家带口一同殉国的,总计有数万人之多。

那么,清朝灭亡时是怎样的光景呢?的确也有为大清殉国的,但比起上面几个朝代,就不值一提了。

究其原因,首先,清朝是满人政权,本身在中原就没有深厚的根基;其次,清朝统治期间优待满人,对汉人却始终是比较排挤的态度,连李鸿章这样的大功臣,到死都没能进入军机处。古代的士大夫都很有气节和操守,满清的这种态度,自然使他们心冷,也就谈不上什么认同感了。

之后的清朝很大一部分处于无政府状态,所以那段时间人们迷茫,而且早就被闭关锁国搞的失去了自主意识,自然没有人愿意殉国,也不知道该怎么殉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明朝灭亡后,锦衣卫去哪里了?

全文共 1478 字

+ 加入清单

特务机构历朝历代都有,但是似乎明朝的特务机构尤为出名,人们能熟知明朝的锦衣卫、东厂,却不了解唐朝的丽竞门,宋朝的武德司等,不过其他特务机构都没有明朝的拥有那么大的特权。那么,伴随了明朝这么多年的特务机构锦衣卫,在明朝灭亡后都去了哪里呢?那些锦衣卫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登基称帝以后,率领20多万农民军向北京进发。这年3月,农民军包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在煤山自缢殉国。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崇祯皇帝自杀之前,身边只有几个太监。在明朝赫赫有名的锦衣卫此时去哪里呢?其实锦衣卫的结局并不光彩。

一、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特务机构

一直以来,很多人只追着明朝的锦衣卫和东厂不放,似乎只有明朝采用特务机构。这是不正确的,其实所有的家天下王朝都有自己的特务机构。清朝的特务机构十分出名,血滴子和善扑营在历史中经常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特务机构已经十分普遍了,当时的称呼是内外观侯。到了唐朝,丽竞门绝对是一个让人闻之色变的机构,一个真正的特殊组织。即使是宋朝这么有文艺范的王朝,也有自己的特务机构,那就是武德司和皇城司。当然了,权力最大的还是明朝的锦衣卫,因为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授予了锦衣卫巨大的特权。在统治后期,朱元璋似乎意识到了锦衣卫的危害性,已经将这个机构废除。可是朱棣造反成功以后,为了监视群臣,他又重新组建了锦衣卫,而且赋予的权力更大。

最后锦衣卫的长官开始出现野心,纪纲的下场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了监视锦衣卫,后来又出现了东厂。随着特务政治的逐步扩大,西厂和内厂也曾经不可一世。经过繁复而折腾,最终确定了东厂和锦衣卫相互牵制的格局,一般来说,东厂的地位还在锦衣卫之上。因为老大不一样,锦衣卫的老大还是普通官员,而东厂的当家人是皇帝身边的太监。明朝的特务政治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在嘉靖皇帝在位时期达到了顶峰。当时为锦衣卫和东厂工作的人全部牵扯在一起有9万多人,请试想一下,整个北京不过百万人口。也就是说,将近10%的人口都或多或少和特务机构有关系。认真的说,特务机构、王公勋贵是压垮明朝的稻草之一。

二、一部分锦衣卫战死,另一部分投降

公元1643年,孙传庭率领的明军部队全军覆没,明朝再也无力镇压李自成。李自成在1644年正月称帝,随后率领20多万军队从西安出发,他的目标是明朝的首都北京。本来崇祯皇帝准备南迁,可是由于一系列的因素,他的南迁没有成功。最终,20多万农民军包围了北京城。在守城的过程中,锦衣卫作为一支武装力量也被用于守城。双方厮杀的过程中,肯定有一部分锦衣卫战死。但是在北京城破以后,那些锦衣卫的官员们选择了投降,普通的锦衣卫自然是树倒猢狲散。崇祯皇帝试图突围期间,他身边没有一个锦衣卫,只有区区几个太监。认真的说,也只有太监和皇帝是与损俱损的关系,锦衣卫也是可以找新主子的。可惜李自成在北京期间,对锦衣卫残余力量下手了。

李自成进行了所谓的追赃行动,要求所有的官员拿钱出来,也包括锦衣卫的官员。这是明显的强盗做法,也证实了李自成不是一个能治天下的人。锦衣卫的一大半官员死于这场追赃行动,剩余的官员自然是勉强苟活。山海关一战中,李自成大败亏输,随后带来残部撤往山西。清军进入北京时,锦衣卫的官员们在城门跪迎。此时他们早就忘了自己之前的主子崇祯,也是一群有奶便是娘的家伙。清朝入关之初,为了自己的统治,决定延续明朝的各个机构,也包括锦衣卫。一些已经逃跑的锦衣卫成员陆续返回,似乎一切都过去了。但是仅仅一年多之后就变了,清廷已经站稳了脚跟。清廷决定撤销锦衣卫,那些锦衣卫官员都被找借口杀了,至于普通成员被再次遣散。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明朝的灭亡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1644年,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yì)。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

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不用背:不与之前学习的金朝是同一个民族,为了加以区分,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续进攻明朝。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2、清兵入关

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机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编辑推荐:明朝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明末大鼠疫到底有多可怕?加快了明朝的灭亡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明末鼠疫有多恐怖?

明朝末年的大鼠疫真的非常的可怕,导致无数的人都受到影响,而这一点也成为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更是加快了明朝的灭亡,让人觉得现象环生。

对于靠天吃饭的这些古代人来说,旱灾真的是非常可怕的,因为这可能就会意味着颗粒无收,而每一次在干旱之后基本上都会出现鼠疫,这自然就会加快整个明朝的灭亡。许多人都会认为老百姓基本上都有剩余的粮食,慢慢撑着也不至于会如此的惨吧,其实根本就不是如此。

李自成选择起义,当时所带领的大军也需要粮食作为支撑。因此李自成到了一个地方就会抢走老百姓的粮食,这些老百姓也只能够选择加入到李自成的军队中。

伴随着李自成的军队越来越庞大,所需要的粮食也会更多连年的干旱,基本上没有人家中会有太多的余粮,因此这些难民的数量就会出现一种井喷式的增长,所有一切能够吃的这些难民全部都会不放过。甚至还会包括这一些老鼠,因此在这一些难民群中就开始逐渐的蔓延鼠疫。

鼠疫虽然一直都没有消停过,但是前面这几次因为天灾所诱发的鼠疫还是能够控制住的,因为基本上都只是小范围,可是伴随着李自成大军的移动,这些鼠疫就会到处的扩散,而且还出现了一种完全没有办法控制的景象。

当年的鼠疫到底有多么可怕,其实在历史上就会有明显的记载。李自成的军队所到之处,就变成了鼠疫的传播者,明朝城里的鼠疫基本上全部都是李自成带过去的。伴随着无数的鼠疫出现,更是导致这些人没有办法继续的支撑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明朝灭亡竟是因为一个特务机构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灭亡的原因

这个特务机构说的便是锦衣卫。当时朱元璋称帝之后总是担心有人加害自己,于是将仪鸾司整改成为锦衣卫,身着飞鱼服,鸾带和绣春刀,这便是锦衣卫的由来。锦衣卫成立之初还只有500多人,后来朱元璋为了更好的管理朝政以及自身安全,于是开始扩充了锦衣卫,人员从500增至4000多人。

锦衣卫是朱元璋的贴身保镖,只听皇帝一个人的,其他任何机关和官员都要靠边站,因此锦衣卫算是权势滔天,久而久之实力也越来越大。大家都知道这个机构惹不起,就成了没人能管,也没人敢管的特殊存在。刚开始还能够按照最初设置的意图为皇帝打探消息,灭杀隐患。但是后来,办理案件的增加和采取手段的恶劣,特别是他们施行的酷刑,使得大明王朝人人自危。

朱棣夺位之后,再度重用锦衣卫,但是后来发现锦衣卫权力过于集中,便又是先后设立了东厂和西厂,但事与愿违,在后面的朝代中厂卫的权利一步步膨胀,更是威胁到了皇权,因此也成了明朝灭亡的间接原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明朝还没灭亡的时候,孔子后人为何主动投降?

全文共 1805 字

+ 加入清单

衍圣公这个称号,很多人都还是非常尊敬的,这个称号所代表的的意义非同寻常,都是孔子后人,孔子又被人们认为是圣人,因此孔家后人自然也是很受人尊敬的。但是也有一些事情让人不能理解,明朝末期,在明朝还没有完全灭亡时候,当时的衍圣公孔衍植,就首先站出来投降了清兵,后来剃发易服的时候,他也是率先完成了,这究竟是为什么?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孔衍植投靠清朝

儒家是最讲究忠的,儒家经典《左传》就有一句名言,叫做:临患不忘国,忠也。儒家另一部经典《礼记》中也有一句话叫做: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忠于国家是儒家遵循的重要价值。

1644年,作为孔子圣裔的衍圣公却似乎忘了先祖孔子的教导,在清兵还未南下之时,就早早主动投靠了清朝,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的衍圣公名叫孔衍植,是孔子的第六十四孙,他是公元1621年袭封的衍圣公。作为孔圣人的后代,明朝自然对他是恩宠有加,每逢节庆,必有赏赐,崇祯三年,又加封太子太傅,这是文臣很少能在生前得到的荣誉,可见明朝对孔衍植之礼遇。

然而,清军刚刚入关还未南下之际,这位孔衍植就给清廷送去了一份表文,在表文中极尽阿谀谄媚之能事,称清军入关是普天同庆,顺治皇帝在北京登基是全宇宙拥戴,全天下歌颂,天下儒家名士,争先恐后的要去为清廷效力,他这个清廷的臣子怀着无比幸福的心情向顺治皇帝报告这个情况。这篇《初进表文》至今还保存在孔府档案中。

这其实是叛国行为,当时,北京虽然被占领,但明朝还未灭亡,南京还有一个影子政府,半壁江山还处在明王朝的统治下,包括孔衍植所在的曲阜,从法理上,孔衍植还是明朝的高级官员。还当着明朝的官,他就急着去向千里之外的外族新主子表忠心了。

那是不是清兵立马就要杀到了,他为了全家安全不得已而为之呢?似乎也不是,当时的清军还在与李自成的农民军作战,南下还要等到一年之后,孔衍植有充足的时间举家迁移。

这在历史上是有先例的,两宋之际金兵入侵,建炎南渡,当时的衍圣公不愿成为异族统治的工具而举家搬迁到了衢州,这也是孔府南宗的由来。

但孔衍植没有,他似乎已经洞悉了明朝最后的命运,早早地投靠了异族统治者,将祖先教给他的忠字抛在了脑后。2、孔衍植剃发易服

儒家是最讲究孝的,儒家经典《孝经》开宗明义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为了遵循这一圣训,中原汉族男子往往束发,并不剃发。清军入关后,不顾汉族大臣“海内渐归混一,当以礼乐衣冠之治治天下”的呼吁,悍然下令在全国剃发,企图用屠刀强迫一个具有数千年礼仪文明传统的民族去接受征服者的落后习俗。

清廷的这一野蛮命令激起了全国的义愤,龙马君家乡常州府的一名书吏在抄写公文时,看到清廷的剃发令竟如此荒谬,愤而投笔,与十几万江阴乡民据城抗虏,誓不剃发,守城八十一日,最后全城军民百姓殉国,无一人投降。

可这位孔子圣裔孔衍植呢?剃发令一下,他立马向清廷上了《上剃头奏稿》,在奏折中他不顾廉耻地迎合清廷,表示坚决剃发易服,并说自己已经择良辰吉日,恭敬地设了香案,宣读皇帝的剃发令,与曲阜的地方官、五经博士以及各书院学录及府内属官,按照剃发令的要求都剃了发。

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君子的品行和家风经过几代人之后就不复存在了,孔家就算门风再好,经过了数十代人,孔子的教行估计也剩不下多少了,所以,孔衍植数典忘祖如此,也没什么好奇怪的。然而国人出于对孔子的尊崇,礼遇了孔子后代两千年,孔衍植如此作为,实在是让人寒心。

现在有些人呼吁要恢复“衍圣公”制度,据说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从孔衍植的例子来看,实在是没有必要。3、孔衍植生平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袭封衍圣公。

天启七年(1627年),加太子太保。

崇祯三年(1630年),晋太子太傅。

顺治元年九月初一(1644年),孔胤植上《初进表文》 表示自己愿意归诚清朝的意愿。内容如下: 万国仰维新之治;乾纲中正,九重弘更始之仁 率土归程,普天称庆恭惟皇帝陛下,承天御极,以德绥民 瞻圣学之崇隆,趋跄恐后;仰皇猷之赫濯,景慕弥深……

顺治二年(1645),朝廷颁布剃发令,孔胤植率领族众威望族人率先剃发,并向清廷上奏了《剃头奏折》

清朝对历史上所沿袭下来的对孔家种种优待“俱应相沿”并“期于优渥”。孔胤植凡进京朝见,皇帝都遣迎劳,入朝,班列大学士之上。顺治三年(1646年),在都城太仆寺街赐第一座,计门、厅、楼、房一百多间。这就是北京的衍圣公府。卒年56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如果明朝没有灭亡能打赢八国联军吗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也是一个很厉害的朝代,虽然最后由于一些原因改朝换代,但是当年的雄风依然没有被大家所埋没,然后有人就有一个设想,如果明朝没有灭亡,那么和八国联军打起来的时候,哪一边会赢?

要说中国历史航哪个朝代最不应该灭亡,很多人都会想到明朝,不仅因为明朝的火器发展迅速,也是因为清朝的无能和懦弱,那么假如明朝没有毁灭,那么能够打败八国联军吗?我就和大家推演一下。

首先,明朝的火器在当时已经很先进了,如果没有清朝,那么肯定会发展下去,加上明朝虽然也是八股取仕,但明朝中期时,心学的开放和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明显要比满清强。

在明朝时期,当时的利玛窦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居然惊叹中国的神奇,和当时百姓的富庶,但所谓的康乾盛世,百姓都吃不饱,所以明朝的思想开化会和西方法一起进步。

另外军队方面,当时中国军队已经发明了很多火器,很多货船和西方已经贸易往来,荷兰的军舰都不敢开到明朝的海域,直接被吊打。而清朝时期直接打的丢盔弃甲,

当初的明朝面对同等强大的荷兰居然能够打败,但到了清朝连对战的能力都没有,所以如果明朝不亡,中国不至于被他国欺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李成梁镇守辽东,为什么被视为明朝灭亡的罪魁?

全文共 178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戚继光,大家都知道他是明朝时期的抗倭英雄,但如果说李成梁,可能没几个人知道。然而事实上,在明朝时期,他们两位都是镇守边疆的大将,要论起来,李成梁的名气还比戚继光更高。然而,这位保得辽东边境三十年平安无事的大将,却被认为是明朝灭亡罪魁祸首,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明朝万历皇帝当政时期,中国漫长的边疆战线上出现了两名威名远播的战将。一是我们所熟知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二是鲜为人知的辽东守将李成梁。

戚继光和李成梁,一个镇守东南,抵抗肃清倭寇;一个镇守东北,力压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堪称大明王朝的“双子座”,确保基业安稳如山。现在知道戚继光的人很多,可在明朝时期,李成梁的威名远远胜戚继光。

1562年,李成梁出生于辽东铁岭卫。

李成梁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当年,他的祖先李英从朝鲜半岛迁居到中国辽东铁岭一带。经过几代人的融合,李成梁已经被视为汉族人。多年以后,清朝末年的革命家章太炎流亡日本时起草宣言时就说:“愿吾楚人,毋忘何腾蛟;愿吾辽人,毋忘李成梁。”

从嘉靖后期开始,明朝面临着将星凋零、边备废弛的窘状,来自北方的蒙古人屡屡南侵。李成梁受命于危难之际,被任命为辽东都督佥事,驻节广宁(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抵挡蒙古。李成梁不负厚望,多次击败蒙古军队,声威大震。

1574年,建州女真都指挥王杲率部进犯辽东重镇辽阳、沈阳。在万历初年,女真势力还不强大,在兵强马壮的李成梁军队面前没有过上几招就败下阵来。

此战,李成梁率军数万攻破王杲老巢古勒寨,取得了斩首1000余级的战果。不过,以后世的眼光来看,李成梁此战最大的收获却是抓获了两个俘虏。他们是兄弟俩,名字分别叫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

李成梁没有杀掉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而是将他们收留下来,作为自己的奴仆。10年后,李成梁的妻子见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仪表不凡,便将他们放走。谁也想不到,就是这个不经意的动作,为大明王朝培养了一个掘墓人。

那时候,给李成梁干过奴仆的人可了不起。努尔哈赤回到建州后,在白山黑水之间迅速崛起,吆五喝六,如鱼得水。这固然与努尔哈赤过人的本领有关,更与他背后站着一个强大的李成梁有关。没有李成梁,努尔哈赤早就在残酷的女真部落战争中被撕得粉粹。

李成梁似乎有意将努尔哈赤培养成大明王朝在女真的代言人。早在努尔哈赤给自己当奴仆时,李成梁就让他与长子李如松一起读书、学习,还给他们请来有“东南第一军师”之称的徐渭(徐文长)担任老师。努尔哈赤回到女真后,李成梁“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给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提供方便和支持。

正是在李成梁的支持下,努尔哈赤干掉了杀死他祖父和父亲的仇敌尼堪外兰,还把尼堪外兰一家灭了族。

1588年,努尔哈赤征服了建州女真的最后一个对手完颜部,统一了建州5部。

李成梁在辽东镇守达30余年,屡次取得大捷。在他面前,不管是蒙古还是女真,都被他压得死死的。稍有冒头,就被往死里打。正因为此,明朝辽东边境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稳定。

不过,李成梁虽然是一名军事奇才,却在私德上不太检点(这一点比戚继光差远了)。李成梁贵极而骄,奢侈无度,又杀降冒功,遭到言官弹劾。1591年,李成梁被万历皇帝罢免了在辽东的一切职务,只保留了一个宁远伯的身份。1601年,辽东总兵马林获罪下马,已经76岁的李成梁被重新启用,又在辽东镇守了8年。1606年,由于李成梁放弃辽左宽甸六堡,并强行将64000余户居民迁移到内地,引发了流血事件,再次遭到言官弹劾。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辽东,指出李成梁罪可至死。万历皇帝只好再次免去李成梁的职务。

近些年来,网络上流行一种观点,指责李成梁养虎成患,放任努尔哈赤一天天壮大,成为明朝最大的劲敌,最终灭掉了明朝。在这种观点看来,李成梁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但是这种观点根本就站不住脚。李成梁不是诸葛亮那样未卜先知的预言家,能够看出魏延脑后的“反骨”。也不是当代的历史爱好者,能够以上帝视角审视多年以前的历史事件。李成梁在世时,努尔哈赤并没有对明朝表示出仇恨的举动,相反,对李成梁言听计从,马首是瞻。李成梁有什么理由杀掉努尔哈赤?

1615年,李成梁以90岁高龄去世。3年后(3年是古代孝子守孝的期限),努尔哈赤才诏告对明朝的“七大恨”檄文,正式对明朝宣战。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不应该对身后的历史事件负责。就这一点而言,将李成梁视为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毫无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明朝灭亡,皇室后代都躲哪里去了?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灭亡皇室后代都躲哪里去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当时灭亡的很惨,与其说惨,也可以说是崇祯帝的铮铮铁骨,宁可自缢决不投降,那么明朝灭亡之后,皇室的后裔都躲在了哪里呢。

首先,皇室大多数的后裔都与明朝一起陪葬了,当时在知道明朝灭亡在即,于是崇祯皇帝为了不让皇室后裔还有嫔妃们落入起义军的手中,便是亲手将她们杀死,其中就也包括有很多年龄尚且幼小的皇子公主,虽然崇祯也很不忍心,但是为了不让他们在起义军手中受折磨,也是不得如此,之后崇祯皇帝便是自缢而死。

其实在起义军攻入都城之前,崇祯皇帝便是将三皇子还有小公主送出了城,后来起义军攻陷都城之后,打听到了他们的位置,便是要派人赶尽杀绝,三皇子为了小公主的安慰,主动现身将敌人引开,之后三皇子还有小公主便都是下落不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锦衣卫那么厉害,为何明朝灭亡的时候没出现呢?

全文共 595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时期锦衣卫有多厉害,为何明末亡国时,都不见了

锦衣卫会拥有着森严的等级,随时都会绷紧神经,但是锦衣卫虽然拥有特权却并不可以随意的站出来,也就是因为如此间接导致明朝的灭亡

明朝建国初期就有了一个奇特的组织,这就是锦衣卫,锦衣卫其实就是朱元璋的手笔。锦衣卫也是军事间谍机构,主要负责的就是保护皇帝的安全,负责审问文武百官等活动,同样也会参与收集军情的工作。锦衣卫到底有多么厉害呢?简单来说,如果皇上知道其中有一个官员的所作所为,比如想要知道对方吃了什么和谁说了话,和谁说了什么样的话,这些全部都会记录下来。

锦衣卫也会拥有着森严等级,主要也会分成三个不一样的阶段,一般都会挑选一些体型雄伟的人,往往也会选择一些身体健康且没有前科的男子,而且也同样需要一直不停的守夜。

锦衣卫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是比较正常的,而伴随着皇权逐渐的稳固,这些锦衣卫,随时随地都需要保持紧绷的精神,也需要去刺探任何可能会威胁到皇权的人,必要的情况下也应该去审讯任何出现嫌疑的人。他们的这项任务早就已经被皇帝特许,慢慢的也会变成军事特务职能,由于锦衣卫的权力根本就没有限制,那么在此时可能就会不择手段,而且还可能会制造一些冤假错案。锦衣卫会拥有一些特权,在无形之中可能也会导致他们胡作非为,但是却始终可以得到皇上的保护,所以一时之间就会导致社会混乱不堪,可以说,明朝的死亡和锦衣卫也有着一定的关系,确实让人觉得有一些不可思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明朝为什么灭亡

全文共 1559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这么强大之时为什么会灭亡,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明朝为什么灭亡以供大家阅读。

明朝为什么灭亡:

首先,皇权空前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发挥了很坏的影响。明朝皇帝不明白政治平衡的必要性,简单地以为只要大权绝对在自己的手中,江山就会永固。殊不知不受牵制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这一点上,不能不承认明朝是远逊与汉唐的。

其次,宦官专权与厂特制度的结合,并祸乱民间。由于太监干政是违背常理的,在道义上得不到任何支持,所以纷争必然会在统治内部蔓延起来,最后烧到了民间。王振时代,斗争还停留在相关人物上;到了汪直时期,就把打击面扩大到了整个官僚系统,甚至连平民百姓也不能免祸。

最后,政治上的黑暗带来了风气上的败坏。由于明朝权力在各个领域的绝对化,导致了私欲的膨胀。

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明末农民起义,明末实际人口已经过亿,陕西、河南、山东等北方各省由于人口太多,已经超出当地土地的供养能力,而两湖产出的粮食倒是可以供应北方,在和平时期问题还显现不出来,当北方遇到天灾粮食减产的时候,南方的粮食供应立刻吃紧,加上落后的道路交通更是使问题雪上加霜,当北方农民为了吃不上饭起来造反的时候,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对国家基层组织破坏极大,大批官员被杀,这一情况反过来更加重和社会的混乱。当时明王朝的主要精力、人力、财力全部集中在辽东,起义爆发的时候没有及时的做出正确的部署,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但是一个王朝的力量还不是一伙农民能抗拒的,李自成反复失败。但是前面我已经说了,主要问题没有解决,李自成虽然失败了,但是北方流民没饭吃的问题还是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所以李自成才能屡败屡战。李自成最后发展成气候也是北方知识分子看到明王朝大势已去,转投李自成,给李自成带去了发展总战略,李自成才能得到北京,进北京后士人集团对李自成的态度也能证明这一点。至于满清只不过是一个跳梁小丑,在中原王朝处于内乱的时候浑水摸鱼,结果运气好到爆棚,北方被李自成折腾的不成样子,南方由于长年供养北方,牢骚满腹。加上士人集团对李自成在北京搞清算失去信心。种种原因加到一起造就了后来的清王朝。

中原民族失去统治地位的主要原因还是李自成的责任,吴三桂在两面夹击下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投降满清,落到李自成手里根本没有活路,吴三桂一家都是李自成杀的,投降李自成根本没有好下场。所以丢失山海关的最大责任人是李自成。在满清进入中原后其实还有两个机会可以光复汉家江山,一个就是满清颁布剃头令,可惜南明没有抓住机会,各路军阀争权夺利。一个是吴三桂造反,可惜老天对满清太好了,在关键的时期让吴三桂病死,吴氏集团分崩离析,汉族也失去了最后一个光复中原的机会。

至于后来的清朝灭亡那就是真正地顺应历史潮流了。所以,明朝亡于粮食,清朝幸于天时,吴三桂倒霉在年龄太大,李自成成功在于满清。明朝8成的国力都在辽东,这就是李自成成功的主要原因,后来崇祯认识到这一点后,调辽东军队入关平叛,但是李自成已经尾大不掉,辽东精锐的辽东铁骑只是暂缓了明朝的灭亡时间而已。

明朝是当时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却没有一套金融体系与之匹配,皇帝也没有办法从繁荣的工商业获得财政资源,败亡由此种下。

史家一直有“明之亡,名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的说法,而万历年间是中国经济非常繁荣的时代,但万历死后没有多少年,明朝就灭亡了,因此后人追溯明朝灭亡的原因时也就追到了万历皇帝的头上。一个王朝的兴替当然有很多原因,但财政与货币的双重危机无疑是明朝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推动了明朝经济的白银化,万历年间正是白银大量涌入中国的时代,从而确立了中国在全球白银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同时也使货币主动权受制于人,货币危机紧连着是财政危机,财政危机也意味着民生危机,内忧外患之下,明朝也就在繁华之后快速落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丰臣秀吉为何想要在灭亡明朝之后在宁波定居?

全文共 89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日本历史上著名的统治者丰臣秀吉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在他统治时期,日本取得了大统一,可以说是对日本的贡献是非常之大的。但是丰臣秀吉的野心却非常的大,他认为日本现有的土地会限制发展,于是就想到了扩张,想要将朝鲜与明朝给灭掉,然而这很显然是自不量力的。不过在丰臣秀吉的思想中,他一心想要到中国宁波定居,那么这是为何呢?

万历二十年(1592年),统一日本的关白丰臣秀吉发动三十万大军入侵朝鲜,明朝出兵救援,中国史称“万历援朝之战”,朝鲜史称“壬辰倭乱”,日本史称“文禄、庆长之战”。

正如万历帝指出的那样,丰臣秀吉此战不只是想入侵朝鲜,而是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大明。据说丰臣秀吉在战前狂妄地设想:灭亡明朝之后把日本天皇迁到北京,他自己则定居在宁波。

不过让很多人感到奇怪的是,除了北京之外,当时中国的重要城市还有很多,比如南京、济南、杭州、苏州、扬州、广州等等。那么在灭亡明朝之后,丰臣秀吉为什么想到宁波定居呢?

首先,永乐年间,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向明朝称臣,被明成祖朱棣封为日本国王,恢复官方往来的中日两国签订了《勘合贸易条约》,开启了对日本非常重要的“勘合贸易”。

“勘合贸易”虽然对中国无足轻重,但对日本来说却是“聚宝盆”一般的存在,而中国对日本进行“勘合贸易”的主要港口就是宁波。因此宁波当时在日本的知名度仅次于北京,远超其他城市。

其次,丰臣秀吉的主城大阪城是座三面靠陆、一面临海的城堡,控制了肥沃的土地,易守难攻的地形和重要的贸易航路。根据掌握的信息,丰臣秀吉认为中国与大阪类似的城市就是港口宁波。

最后,岛屿上的民族往往都会有自大封闭的特点,日本人也不例外,总是根据自己的领土规模去想象中国。再加上某些西方人的信息误导,当时日本人认为中国领土也就比日本大四五倍而已。

丰臣秀吉以为宁波到北京的距离(约1300公里)与大阪到京都的距离(约50公里)差不多。既然要把天皇安置在北京,那么要有效控制天皇的丰臣秀吉自然要住到距离差不多的宁波。

同样也是因为对地理信息的错误认识,丰臣秀吉认为宁波距离印度也不远。丰臣秀吉当时还设想在政府全中国后入侵印度,住在宁波有利于临近指挥“对印作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赵高可以影响秦朝,为什么魏忠贤没能灭亡明朝?

全文共 1100 字

+ 加入清单

赵高和魏忠贤的名字,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是秦朝时期的,另一个则是明朝时期的。赵高实际上并不是多数情况下人们理解的“宦官”。这个词在赵高时期,有可能存在,但是也肯有可能表示的是另一个意思,一种官职。这两个人,一个可以篡改遗诏,独揽大权,另一个虽然也曾经权倾朝野,但是却很快就被打倒了,两个人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赵高实际并非宦官,这一点李开元先生在《秦崩》一书中已经考证过了,并且在史记中也并没有关于赵高是宦官的记载。

赵高是宦官的说法起于东汉,彼时皇帝为了对付跋扈的外戚(以梁冀为代表)启用宦官,导致宦官专权,惑乱朝政。可能就在这个时候民间于宦官积怨极深,故而也将赵高这一导致秦帝国灭亡的罪魁祸首流传称为了宦官并沿用至今。但是历史依然要注重考证和严谨,并未有直接证明赵高是宦官的证据。

再来比较一下赵高和魏忠贤,其实两个人的个人能力差距还是蛮大的。赵高虽然是个小人,但有眼界,有气魄,在始皇在的时候就能够成为其信任的中车府令(其专门为皇帝驾驭马车,非同寻常的关系不能胜任),并且即使获罪也能够免于死刑并复归原职。

在始皇驾崩的时刻,果断的认清当时的时局,先后说服胡亥和李斯,注意这时李斯是文臣之首,是帝国举足轻重的人物,并且老谋深算,若非对于时局和李斯的处境有着深刻的见解李斯不会听他的。作为秦二世上位的最为关键的人物,可以说赵高占尽主动权,缔造了一个坚固的利益共同体,最终战胜了扶苏和蒙氏兄弟。

读这段史书的时候,为蒙毅,蒙恬一文一武的股肱之臣的死深感痛惜,毕竟始皇创业以来从来没有无故诛杀过功臣。但赵高仍然不能说他就是一个一无是处或者能力平平的人,否则也干不成这种大事。

同样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赵高之所以可以说服胡亥,本质上还是因为他曾经是胡亥的老师,和胡亥私人交集非常之多。作为皇子的老师,可见其人的才华还是很出众的。赵高可以说是当时秦帝国法律和书法的精英人物。

再来看魏忠贤,虽然魏忠贤权倾一时,看似辉煌无比。但你看其人早年经历,无非就是一个无赖而已,没有文化,成年后自宫入宫,当了多年的最低层的太监,通过出卖自己的恩人上位,并且和客氏狼狈为奸,几乎没有任何闪光点。而魏忠贤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机会,但更多的还是明末党争的产物,彼时东林党一家独大,齐,楚,浙三党没有活路而投靠魏忠贤成为阉党。

何况当时的皇帝还是百年不遇的奇葩,最强木匠天启。其个人能力和赵高真的不是差了一点半点。关于魏忠贤的应变能力,看崇祯元年时的表现就展露无遗,面对崇祯,魏忠贤就像一个小孩一样被玩弄,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几个月之内就输的一败涂地。当然我也不排除根据明朝当时的政策,是不可能出现汉唐时期那么严重的宦官弄权现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明朝末年的瘟疫是什么病?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吗?

全文共 2730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有过很多次的瘟疫,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在我国古代就有过很多次瘟疫盛行,在明朝末年就有一次。不过,明朝末年距离现在也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不知道明朝末年的这次瘟疫究竟是什么导致的,是什么病呢?有人认为明朝的灭亡,这次瘟疫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原因,真的是这样的吗?明末的瘟疫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明朝末年的瘟疫

流民、老鼠、天灾、人祸,所有的因素凑在一起,终于在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第一例鼠疫爆发在了大明对抗游牧民族的前线——大同。

瘟疫爆发以后,再加上当时大同处于战争的前线,所以当地百姓纷纷逃难,流民数量进一步增加。大量逃亡的流民,由于饥饿的困扰,他们开始挖掘老鼠洞里的粮食来吃,吃完老鼠的粮食之后,他们又开始捉老鼠。由此瘟疫成为了脱缰的野马,再也无法控制。

崇祯初年,鼠疫传至兴县,兴县百姓迅速逃亡一空。由于兴县紧邻黄河,所以鼠疫传播至陕西榆林和延安一带,这其中就包括了李自成的老家米脂。

鼠疫给米脂带来的惨状,并不亚于任何地区,史载“米脂城中死者枕藉”。

崇祯十三年,鼠疫进入了明帝国的核心统治区域——直隶。顺德府、河间府、大名府均爆发了大规模瘟疫,人死八九。

第二年,让大名府百姓再次绝望的事情发生了,整个春天一滴雨都没有下,而且旱灾还引发了蝗灾。一时间,粮食价格飞涨到了24两纹银一石。百姓无以为食,为了填饱肚子,一旦看到死人,活着的人就会立刻扑上去分尸他的尸体。

当年七月,瘟疫从直隶传至北京,北京百姓称其为“疙瘩病。发病时,人的身上会突然出现一块隆起的肉,而且还会吐出如西瓜水一样的血液。

一旦出现鼠疫病症,这个人很可能会在一个时辰之内病死,最迟也是朝发夕死。也因此,很多人根本没有医治的机会,鼠疫的死亡率高达100%。2.明末的瘟疫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明朝灭亡的前几年,疫情的规模和危害再次加剧,尤其是在崇祯十六年。

当时,在一段时期内,北京城中每天因瘟疫死亡的人数不下万人,以至于北京城的各大城门都被出城的棺材堵塞了去路。后来很多人家阖门死绝,尸体竟然多到无人收敛的境地。

后人估计,仅仅崇祯十六年,因为鼠疫而病死的百姓就达到了五分之一,甚至是四分之一。

瘟疫过后,北京城街头巷尾的小贩和雇工已经倒毙殆尽,整个北京城甚至连叫花子都找不到。

至于北京的军队,有数据统计,北京爆发瘟疫之初有2.7万匹战马。但到了李自成破城之前,北京军队中能够作战的马匹仅剩下了1000匹。而北京城的士兵更是由10万锐减到了5万,即便是侥幸存活下来的士兵,他们也因为身体虚弱、衣着狼狈而失去了战斗力。

据后世学者统计,这一次瘟疫使得华北地区的陕、晋、冀、京等地区损失了约一千万以上的人口。可以说,这次瘟疫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3.明朝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文官集团势力过大,皇权受到抑制。事实上严嵩死后,大明的文官们一直是铁板一块,皇帝再也无法分化,控制,万历不上朝,正是基于此,万历上朝是那回事,不上朝还是那回事。这些信奉理学,心学的文官们有着类似宗教似的狂热,鄙视一切非科举出身的人员,他们把持朝政,压抑皇权,为了他们的信仰与教条不怕流血牺牲,其直接结果是皇帝也无可奈何。外加上只知空谈,放炮的海瑞给他们树立了楷模。一旦皇权受到抑制,那么国家制定的政策不是从全局考虑,而是从文官集团的利益考虑,也就是从资产阶级的利益考虑,大明的文官集团正是明末江南资产阶级的代表。由于明太祖出身寒苦,深知民情,加上明朝初年经过战乱后,百废待兴,所以太祖与民休养生息,其直接结果就是明朝赋税一直很低(黄仁宇观点),商业税更低,所以明朝财政一直很困难。

明初的时候为什么打仗,水利,赈灾朝廷都有财力,但到了明末就不行了?因为明末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降低,商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增加,而税收仍然是以农业税为主,到了崇祯朝,打仗没钱,赈灾没钱,而江南富商巨贾一掷就是几十万两,上百万两,皇上想增加赋税立刻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明末时期商业发达,商人从海外贸易中赚取巨额资金,由于东林党的阻扰,商业税却无法提高。万历朝实在没办法,于是开征矿税,结果大臣们唆使地方官杀税使,由此可时见一斑。如果皇权强势,财政充裕,那么可以在北方兴修水利,这样到了灾年也可以应对。所以,那帮空谈误国,祸国殃民,自以为是,打击报复,只知逃税的东林党绝对是大明朝的奸臣,而打击东林党的魏忠贤绝对是大明朝的贤臣,对的起自己的名字,魏忠贤死后,东林党重新掌权,商业税罢。我的观点是,皇帝应该减少任用富庶省份的官吏,尤其是有士绅背景的官吏,这样制定的政策才能从全局考虑,才能够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资源的调配。

二,明末经济制度的超前发展(黄仁宇,杜车别观点)。中国古代为什么重农抑商,因为气候,河流,地理的因素决定了我国是个农耕国家,不像欧洲以商业为主,所以我国大部分人口是农业人口,这就决定了粮食生产安全是中国古代的第一要义,没了粮食,百姓就要造反。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禁止海外贸易,正是为了限制农业人口从事非农行业,导致粮食减产。

而明末,江南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海外贸易活跃,大批的农业人口进入手工业或从事海外贸易,而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实物税转变为货币税,人们不生产粮食也可以交税。江南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的后果就是江南人口的口粮需要湖广供给,到了明末战乱时候,江南富商们有钱买宅子,买地,却买不来粮食,清兵南下后,南方四镇的二十万精兵因为没有军粮,全部投降清兵,政府无粮,征兵也困难。南方粮食姑且紧张,那么北方遇到了那么大的灾情,可以说天下已无粮赈济,设想,如果江南加大粮食生产,提前数年调运粮食储备于北方各省,到了灾年,开仓赈济,情况是不是要好很多。

三、再来谈谈张居正的赋税改革。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明朝往商品经济迈了一大步,但正是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明末商品经济过渡发展,从而导致明朝的灭亡。在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以前,农民收割完了粮食就可以交税,但赋税改革后就不行了,还要拿市场上去卖,换了钱再交税。而收割粮食和卖粮食的季节都一样,大家都卖粮食,粮商就会趁机压价,等于农民又被盘剥一次,变相的加重了赋税。江南这些地方还好一些,因为这些地方银子多,经济外向型大,还可以种植利润大的经济作物换钱,西北这些缺银,经济内向型的地方就更严重,农民为了换钱受的盘剥更大,所以除了灾荒外,农民起义为什么在西北爆发,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加上前面说的,张居正的赋税改革等于是鼓励种植经济作物而不种植粮食,所以导致大明王朝灭亡的不是李成梁,不是万历,天启,崇祯,魏忠贤,而是张居正,这位大明王朝的第一能臣,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诡异。

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由于商业的过渡扩张,耗尽了帝国的资源,最终搞垮了这个帝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