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傈僳族的澡塘会在哪里(汇总11篇)

僳僳族举行婚礼的头一天,新郎打扮得整整齐齐,身披彩带,由媒人陪同来到女方家娶亲。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傈僳族婚礼的流程,供大家参考!

浏览

7230

文章

11

篇1:傈僳族春浴-登埂澡堂

全文共 1100 字

+ 加入清单

登埂温泉是有名的澡堂会会址,这里距六库12公里,海拔950米。一百多年来,傈僳族人民按照传统风俗习惯,每年春节初二至初六都在这里“春浴”,又名澡堂会。澡塘会是泸水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明朝永历二年就已具有一定规模,是保存和延续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节日期间,江两岸的傈僳族人民带上行李,备好食物、炊具到温泉附近搭起帐篷或竹棚,进行对歌、射驽、“上刀山、下火海”表演和物资交流等活动。每天早晚都要泡温泉浴,消除全身的疾病和疲劳,洗涤一年来身上的灰尘污垢,以充沛的体力和饱满的精神迎接新一年的降临。

关于登埂澡塘会的来历,在怒江傈僳族群众中还流传着一个美妙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碧罗雪山上住着一位父母双亡的孤儿,从小以给地主放牛牧羊为生。而地主家对他非常刻薄,每天只给孤儿吃一顿饭,还经常打骂他,有时连饭也吃不饱,孤儿只好在东家讨一餐,西家要一顿的过日子。时间一晃就过了十多年,孤儿成为一个英俊潇洒、为人正直,多才多艺的小伙子,他决定不再为地主家放牧牛羊,要到远方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他告别了乡亲们,翻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跨过了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了一个遍地开满了红木棉花的地方,这里花香遍地,鸟语不停,珍禽异兽在林间自由地漫步,鱼儿在水里自在地畅游,原来这里就是龙王最美丽善良的小公主沐浴的地方!孤儿一见到美丽善良的小龙女,就知道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姑娘,于是他在温泉边为心爱的姑娘唱了三天三夜的情歌,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爱慕之情。小龙女被孤儿的歌声吸引,也被他的不幸遭遇而感动,就答应嫁给了他。他们俩相会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刚好是怒江两岸傈僳族过春节的日子,于是人们遍一代一代的相传下来,形成了今天的“澡塘会”。到明朝永历二年,官家为繁荣民族文化,在这里修建了两个简易澡塘。在清代,登埂土司又进一步修建,并举行大规模的澡塘会,整个怒江的傈僳族人民都来参加澡塘会。“澡塘会”期间,百里十乡的歌手们都会聚集到这里进行赛歌,边赛歌边品尝各自带来的香甜美酒,交换生产、生活经验,常常是三天三夜唱不完、道不尽、说不完。从前,由于大山阻隔,青年男女难以相互认识和交流,一年一度的“澡塘会”就成为僳族青年男女之间相互交流,“谈情说爱”的节日,许多青年通过“澡塘会”对歌相识、相交、相爱而结成终身伴侣。(古老的澡堂对歌:男:阿妹哟!父亲没把我们生在一处,母亲没把我们养在一起。你住一山,我住一山,你在一箐,我在一箐。我们是七个山头的人,我们是九个箐里的人。不是来到温泉边,我们难得相遇;不是走到清泉旁,我们难得相见。女:从七个山头走到温泉边,从九个底箐来到清泉旁。今天呀,我们难得见面的见面了;今夜呀,我们难得相逢的相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傈僳族的“麻布衣”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傈僳族的风俗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傈僳族在饮食、丧葬、婚姻、服饰方面都有各自的风俗

饮食:傈僳族有吃“手抓饭”和喝“同心酒”的习惯,“喝同心酒、吃手抓饭”傈僳族的最高礼节。

丧葬:傈僳族有人去世后,就会土葬,非正常死亡的会进行火葬。老人死后,全村会停止劳动两至三天,村民会携带酒、肉、和粮食到死者家中吊唁。埋葬日期一般选在属鼠、兔、蛇、猴、鸡和猪日埋葬。

婚姻:傈僳族的婚姻和家庭的基本形式是一夫一妻制。在形式和过程中具有较为独特的特点。男女婚前享有较大的社交自由,习惯上都要利用新建的空房或者修改窝棚,为男女青年社交活动提供方便。

服饰:傈僳族的男子一般上穿或长或短的麻布衫,下着及膝黑裤,有戴黑色包头,身背革质的箭包;女子多穿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长裤,系着围裙,用青布包头,身上背着手工缝制的挂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傈僳族的传统节日 傈僳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傈僳族传统节日有阔时节、新米节、刀秆节、火把节、收获节等。

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相当于汉族的新年,节前人们就要宰猪杀羊,酿制水酒,节日当天人们都会盛装打扮,还要举行射弩、跳舞、对歌等活动。

傈僳族人在收获节这天,男女老少都要聚集在村寨广场,高烧篝火,老人弹琵琶、月琴,青年男女则围成圆圈跳集体舞,边跳边饮水酒,歌舞达旦。

刀秆节是傈僳族人为了纪念明朝时期体察边民疾苦的兵部尚书王骥而形成的节日,这天人们会盛装打扮,聚集在“刀杆节”会场,观看“上刀山,下火海”活动 。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凳埂澡塘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凳埂澡塘距六库12公里,海拔1000米。一百多年来傈僳族人民按照传统习惯,每年春节初二至初六都在泸水县鲁掌镇登埂举行“澡塘会”,进行对歌、射弩、上刀山、下火海、洗温泉浴等活动。

六库镇:六库镇地处怒江州府所在地,地跨高黎贡山东麓至罗雪山西麓的怒江两岸,它东与老窝乡相邻,西与缅甸接壤,北接鲁掌镇,南连上江乡。全镇总面积375.94平方公里,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最高海拔3100米,最低海拔800米。年平均降雨量1010毫米,年平均气温19℃,属典型的亚热带山地立体性气候,山势总体呈“凹”字型,东西高、中间低,形成高山寒冷,半山温凉,沿江地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澡塘坡战斗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澡塘战斗革命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三宝镇五联社区周家厂居民小组西南边的老虎山巅上。

1949年9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第一支队16团和2支队护乡团3营8连(原曲靖游击大队)奉命在三宝镇澡塘坡、老虎山阻击国民党26军4个加强营增援潦浒之战。当时敌强我弱,阻击战非常激励,打退敌军多次冲锋,未使敌军增援得逞,共击毙敌人50多人、击伤50多人,我军牺牲20多人、负伤10多人,战斗至深夜,敌军退回曲靖城,16团撤离阵地,向龙海山根据地转移。

为缅怀阻击战牺牲的烈士,1990年8月21日经原县级曲靖市人民政府批准,三宝镇人民政府在老虎山建立烈士纪念碑(碑高12米,碑座为三级,塔身成梯形,塔尖有一红色五角星),于当年11月30日落成。1997年8月23日,三宝镇党委政府又投资数万元将烈士纪念碑增高翻新,为22位(其中3位无名)烈士分别竖一石碑,垒一冢墓,镌刻烈士名录。重建后称“边纵澡塘坡战斗烈士陵园”。

现为三宝镇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曲靖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傈僳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傈僳族的习俗

全文共 2040 字

+ 加入清单

僳僳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发源于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的西康省(即现今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间的州县)和古代云南腾越州的坎底地区、江心坡地区(即现今缅北克钦邦的葡萄县,为中国传统线和英国麦克马洪线东段之间的未定界领土于1960年归属缅甸邦联而设立的)。

傈僳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傈僳族的来历习俗

僳僳族的历史由来

僳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僳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份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掴、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在历史进程中,僳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

僳僳族的食俗

僳僳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部云南省。绝大部分人居住在怒江两岸山上,粮食只能种在很陡的山坡上。没有平坝,所以,很少有水田,只有在怒江两边稍平的地方才能开梯田,种植水稻。山地只适合栽种苞谷、荞麦以及少量的鸡脚稗。

正因为这种地理条件,水稻产量极低,成本也很高,一般家庭很少吃上大米。即使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的人家,也只是逢年过节、或者招待客人时才能吃上一点。

少数居住在河谷地区的则以大米为主食,以苞谷、洋芋一类杂粮为辅。芋头是僳僳族人比较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又加上可以兼作粮食,所以,家家户户都栽种芋头。

僳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平时很少单做菜,饭菜合一的粥煮熟后,全家围着火塘就餐。用作煮粥的米通常有玉米和荞麦。因大米种植较少,只有在节日或接待客人时才用大米做粥。

居住在丽江的僳僳族喜食阴玉米饭,所谓阴玉米是指秋天刚熟的玉米包,去包叶后放入沸水中煮一下,然后阴干储存。食用时将玉米粒搓下,用木难舂去表皮,加上四季豆、猪头或猪排微火煮食,作为佳馔。大部分僳僳族都喜食玉米爆成的玉米花。

僳僳族的肉食来源有家庭饲养的猪、牛、羊、鸡肉和捕猎的麂子、岩羊、山驴、野牛、野兔、野鸡和河里的鱼,肉类的食用方法大都采用把肉抹上盐,放入火塘中烧烤后食用。

烧烤肉食品是僳僳族人传统的吃法。不论是猪肉、牛肉和小鸡、鱼类都能烧食。这种吃法味道鲜美香脆。这是由于这个民族长期以狩猎、采掘为生形成的饮食特点。但是僳僳族不吃水牛、狗、猫、马肉。

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芋头和各种瓜菜、薯类,辅以橘子、桃、梨、等多种水果。因当地盛产漆油,所有菜肴均用漆油烹制。如漆油炒鸡、漆油炖鸡、漆油煮甜酒蛋等。漆油煮甜酒被认为是产妇补虚的上等食品。

僳僳族家家都养蜂,少则4、5群,多则十几群,每年秋季,家家都酿酒,所用原料除玉米、高梁外,还喜用稗子,并以稗子酒最好。酿酒时,先将原料捣碎,蒸煮后放酒药装坛封存,10天后即可启封冲饮,度数不高,淡而醇,有解渴提神之功效。

僳僳族喜饮一种麻籽茶。制作麻籽茶时,先将麻籽入锅用微火焙黄,然后捣碎投入沸水中煮6-7分钟,取出沥渣,汤仍入锅放盐或糖煮沸即可饮用。麻籽茶洁白,多饮也像饮酒一样能够醉人。在贡山一带的僳僳族,受当地藏族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喝酥油茶的习惯。

僳僳族的重要节日

僳僳族群众过去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有巫师。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德宏、怒江地区,传入基督教和天主教。

1950年以前,僳僳族人民行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将一年划分为花开月、鸟叫月、烧火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盖房月10个季节月。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腾冲僳僳族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过刀杆节”。分两天活动,第一天“下火海”,用栗柴烧成一大堆火炭,表演开始,五个人赤脚围着火炭跳出跳进,然后“打火滚”,即在火炭上翻滚;“洗火脸”,即捧起火炭洗脸;最后把在火炭里烧烫了的铁链子拿在手里传来传去,叫“拉火链”,表演完毕群众一起跳舞。第二天“上刀山”,把32把磨得锋利的长刀,横绑在两根高四丈的粗栗木杆上成梯子形,顶端有红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锣鼓声中开始表演。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东乡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兹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珞巴族·汉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傈僳族婚礼流程

全文共 2486 字

+ 加入清单

僳僳族举行婚礼的头一天,新郎打扮得整整齐齐,身披彩带,由媒人陪同来到女方家娶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傈僳族婚礼的流程,供大家参考!

傈僳族婚俗特色

简朴诚信好说亲

说亲即订亲,一般都选在农历“七月半”以后进行。忌讳九月和冬月两个单月。据说冬月是“出灵月”,不能提亲。说亲不需媒人,也不讲究彩礼。多数是由男方父母或哥姐出面,带点微薄礼品(诸如糕点、挂面等一些食品)到女方家说亲。若女方家同意联姻就会收下礼品,并把女儿的属相出生年月告诉男方家,也好让男女双方借“刮且”(僳僳族蹢脚舞)和其它集体活动时见面结识,增加感情。一旦订婚,女方家就开始忙着准务嫁妆了。

德昌僳僳族婚礼,历来推崇简朴为荣,男方不送聘礼,女方娘家不送陪奁。

热热闹闹乐送亲

德昌僳僳族举办婚礼,大多数在农历腊月至次年二月间,最迟不超过三月。接亲时,新郎家请两位懂礼仪、会唱山歌的男子(僳僳族尊称“娃拿扒”即证婚人),他们各自带上一名助手也叫“伴郎”,带上接亲礼品如白酒、糕点、挂面、草烟(也叫叶子烟)等去女方家接亲。伴郎先用一支羊腿与新娘子家换回另一支羊腿,其意是姑娘只嫁给一家,婚事成终无悔改。

接亲队伍起程前,男方家要请一位辈分高、懂礼仪的阿巴莫(老大爷)为“娃拿扒”念祝福语,祭告家神和祖先,同时给“娃拿扒”身上挂一条白麻布作为领亲标记(现在大多已改为红布),之后接亲队伍便可起程了。到达女方家时,女方家的女人们站在路旁阻挡“娃拿扒”进屋,表达对新娘出嫁的挽留,经过唇枪舌剑之后才让男方家的人进屋。女方家也要请一位阿巴莫念祝福语,为“娃拿扒”再挂一条领亲麻布,男女方送的两条麻布交叉打结,意为承诺接亲。

招待接亲客人后,新娘的伴娘和嘎玛(女山歌手)坐一方,“娃拿扒”及助手和男方请来的阿巴莫坐一方,边喝酒边对歌。对歌完毕,新娘叩拜父母随“娃拿扒”及送亲、接亲客人一道起程。送亲队伍浩浩荡荡,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更有意思的是新娘子的父亲或母亲,必须一人要当送亲客。大家跟在新娘子后面,一路走来一路说笑,还边唱僳僳山歌边跳“送亲调”。

“娃拿扒”和“嘎玛”也即兴对歌,唱婚程的艰辛、唱新人的能干、唱僳僳族人的美好生活。

接亲无论路途远近,途中都要休息三次以上的单数。一般第一次休息是新娘出门后在屋外不远处小憩,第二次由“娃拿扒”根据路途长短决定在中途休息,第三次在距新郎家不远处休息,并在此等候新郎家人来“迎亲”。

有礼有节喜迎亲

新郎家派人前来“迎亲”时,“娃拿扒”将新郎家准备好的草烟(现在一般用香烟)按每人两张(或两支)分给男女老少客人们。葫芦笙手们则在屋外路边吹着“迎亲调”迎接送亲的客人们。然后请进屋内,男方家还要送一点礼钱给领亲的芦笙手和伴娘。新郎进屋时,送亲客为其在头顶上架起一张被盖作庇护,男方家人则撒上羊屎颗为新娘驱逐从野外带来的鬼魂及病魔,为新娘带来一世吉利。

迎亲仪式以“娃拿扒”和伴娘跳舞、吹奏芦笙而告一段落。之后男方摆宴待客。婚宴结束后,新郎新娘便进行拜堂仪式。

拜堂前,先由男女双方亲朋赠送给新人一些礼金并喝两碗并作一碗的喜酒,称为喝“请拜酒”,然后丢“请拜钱”。新郎新娘并立站着,面前置一簸箕,拜钱就丢在簸箕里。丢钱的顺序是按辈分的高低,从男方家开始再到女方家。10元20元或更多数目的钱随意丢,无论多少都能表达对一对新人的美好祝愿。丢进一次钱,新郎新娘都要跪下叩头行礼并倒酒答谢。拜堂在正堂内进行,神龛上要点松明子,置羊头、摆4支羊腿。

拜堂完毕后,由“娃拿扒”为新人另取名字,这时新人双双跪于草席上,阿巴莫端起酒祈讨吉利的封赠语。新人饮酒,“娃拿扒”则将煮熟的羊肝分给在座的客人们吃,并不停问“哪位还没有得到羊肝?”并从神龛上取下羊头、羊腿向家神报告。为新郎新娘取名完毕,一对新人进正房脱下此前穿的长衫,解下新娘盖头。至此,所有仪式才算完成,新娘方可自由活动。参加婚礼的人们开始围着火堆“刮且”。大家尽情歌舞,通宵达旦。次日早餐后,三三两两各自返家。

德昌僳僳族结婚当晚新郎新娘不同房,而是由各自的男女陪伴同床共眠。第二天早饭后,一对新人带上未成年的弟妹上山放羊。新婚三天后,新娘子要“回门”。“回门”一般当日返回,路远者可留宿一夜。

傈僳族婚礼过程

第二天早饭后,女方家组成热闹的送亲队伍,抬、背着嫁妆,由新娘的舅舅背着新娘,在鞭炮和火枪声中离开女方家。此时,新娘表示不忍离别父母姐妹,要礼仪性地哭泣,但哭声一般持续不长,宾客就唱起(送亲歌)。可以说,新娘是在歌声和哭声中上路的。

到男方家门口时,从竹楼到庭院,到处都聚集着男方迎亲的人。人们分站两旁,用隆重的礼节来迎接新娘,欢迎送亲的客人。

新娘进了男方家的竹楼后,女方家送亲队伍中走出七八个健壮的小伙子,他们围着男方家火塘跳(跺脚舞),以象征性地检查新娘住的竹楼是否牢实。跳完后,送亲的人们才进屋子就坐。 这时候,围坐在火塘边的老人一边喝酒,一边唱起了僳僳族的(创业歌),以歌声教育新人不忘民族的历史,不忘恩负义祖先创业的艰难。接着,男方家的歌手和女方家的歌手开始对歌。时而个人对唱,时而一个领唱,众从合唱,只听歌声阵阵,此起彼伏,并夹着阵阵的欢笑声,把喜庆的气氛渲染得很浓。歌手们演唱时右手搭在歌伴的肩上,左手放在耳根的下部,随着曲调的节拍一左一右地摆动,所唱的曲调明快活泼,旋律优美流畅。 婚礼这天,女方家送亲的人们在男方家受到盛情款待,除酒内尽量享用外,男方家的人还一拨一拨地过来敬酒、劝酒,致使不少送亲者成了醉翁。送亲者喝醉的越多,男方家越觉得乐,甚至会成为美谈。

第二天早上,送亲的人们返回时,男方要托他们带一些酒肉给女方父母,鉴于举行婚礼的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所以第二晚上新人同房之前,要请一老人在火塘边持酒为新人祝福:"世上一切虫鱼鸟兽都是成双成对的,但愿你们夫妇白头偕老。"婚后数天至十多天,新郎陪新娘一道回门。

回门时,新郎要带去猪肉、包谷粑粑、三脚架等物送给岳父家,同时要在岳父家帮助干十余日的活才能携手返回。返回时,母亲会送给做了新娘的女儿一只鸡、一口锅和镰刀等物,以祝福新人的家庭吉祥幸福。 僳僳族历史上曾有摇篮婚配、互换婚和抢婚的习俗,但现在已基本绝迹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傈僳族手抓饭

全文共 210 字

+ 加入清单

“手抓饭”是富有傈僳族地方风味特色的小吃。其选料的方法是:以本地特产的香米煮熟后倒在一个洗涤干净的簸箕内,在米饭上放上切成小块的黄焖小猪肉、火烧鸡、熟火腿和油煎土豆、凉拌鱼腥草、清煮南瓜及佐料,然后盛一碗鸡汤在每一个客人前面。

客人在吃“手抓饭”前必须先洗手,然后大家围着簸箕做在一起,以左手当碗,右手当筷,边吃“手抓饭”边喝杵酒。在“手抓饭”时,主人还会唱着动人的祝酒歌,向来宾一一敬“同心酒”,直到客人酒饱饭足才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傈僳族的风俗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1、傈僳族有吃“手抓饭”、喝“同心酒”的习俗。“喝同心酒、吃手抓饭”是傈僳族待客的最高礼节。

2、吃饭习俗:傈僳族是很看重尊老爱幼的,一般是主妇给老人和小孩盛饭,然后再给丈夫盛饭,自己最后才吃。吃饭的时候还要伺候老人和小孩。若是家里有客人,则先给客人盛饭并耐心照顾。

3、傈僳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在举行婚礼的时候,会邀请歌舞团进场表演,新娘及送亲者在到达南方庭院后双方赛歌队便开始对抗唱歌。

傈僳族简介

傈僳族的住房主要有“千脚落地屋”(即竹篾房)、木楞房和土木结构的瓦房。傈僳族是青藏高原南下古羌人、古氐人与云南高原部分土著融合形成的民族,也是中国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傈僳语属汉藏语系。傈僳语在怒江傈僳自治州内通用,由于居住分散,所以语言也分几个方言区。

傈僳族以玉米、荞麦、大麦为主食,肉食来源有家庭饲养的猪、牛、羊、鸡肉。傈僳人的传统饮食有苦荞粑粑、烤乳猪、漆油、杵酒(水酒)等。傈僳族普遍日食两餐。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的时候,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后。平时很少单做的菜,饭菜合一的粥煮熟后,全家围着火塘用餐。用作煮粥的米通常有玉米和荞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同乐傈僳族民居建筑群

全文共 695 字

+ 加入清单

同乐傈僳族民居建筑群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同乐村是澜沧江流域典型的傈僳族村寨,整个村寨有百余户人家,几乎全部都是傈僳族人,是维西县最具代表性和最古老的傈僳族山寨,已经成为云南省重点保护古村落。

据村中老人叙述,寨子已有三百年历史。村尾有叶枝王氏土司的避暑山庄。同乐傈僳族乡土建筑群是云南傈僳族乡土建筑群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群,体现了傈僳族依山、临水、就林的建村理念,完整地保留了傈僳族居住、生产-、社会活动设施的传统风貌。

村中民居依山而建,远观只见房屋层层叠加非常漂亮。又因村子处在高山陡坡上,种不出什么庄稼,出产最多的就是玉米,每年到了秋冬季节,家家户户房前都挂满了金灿灿的玉米,谁家挂的越多,也证明他们一家的收成好,这也算是同乐村的民俗景观。

房屋多为木楞结构,形式有三种:一是三间相连,类似两室一厅;二是三间并排式,门都朝一个方向;三是院落式,过去为富裕者,现比较普遍。木楞房用圆木或方木垛成,上盖木片压石。现发展到两层楼房,上层仍用木楞,下层关牲畜,上层人住。房内设火塘,置铁三脚,围火塘-。过去的窝棚式,千脚落地篾笆房式已很难见到。

同乐原始生态文化村傈僳族民居建筑风格全部用原木搭成,本地人称为“木楞子”,其特点是不上漆、不用铁钉、全靠木料之间互相牵制,每幢木楞房形状像一个大木匣,四周用长约5米,粗20公分的圆木横架而成,屋顶用木板覆盖,家家户户院落都用木栅栏相围,房屋一般侧面开门,门头上家家户户都会悬挂着山羊头,可以看出傈僳族人与山羊之间的亲密关系。上下两层,下关牲畜,上住人的为同乐村的正式居民住房。

2019年10月7日,同乐傈僳族民居建筑群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