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克孜尕哈石窟(精彩20篇)

云冈石窟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下面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浏览

2284

文章

263

篇1:笔架石窟-三悬洞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阳原县城西南30公里,有玉峰山,又称三峰山,由中间高两边低的三个山峰组成,形如笔架。传说是仓颉造字时用过的笔架,当地人称"笔架山"。

笔架山海拔2000多米,山上保存了原始植被,主要有原始次森林、灌木丛,各种草本植物200多种,有30多种中草药材,植被覆盖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春夏季节,漫山遍野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阵阵香气沁人心脾,让人陶醉;到了初秋季节,山桃、山杏、樱桃、榛榛、山枣、沙棘、油等山果挂满了枝头,红得赏心、黄得悦目、绿得滴翠,让人留连忘返;到了冬季,有一种叫兰槿子的常绿阔叶小乔木,叶子由绿变黄,把大山装扮的分外妖娆,给人以冬去春来之感。这里环境优美,生态平衡,野生动物种类也非常多,其中有狍子、狐狸、骚雪、猪獾、山雉等珍稀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狮子关石窟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狮子石窟为文化旅游景点。

石宝山风景区的自然景观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遍山嶙峋的奇峰异石,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描写它们“峰头石忽涌起,如狮如象,高者成崖,卑者为级,穿门蹈瓣,觉其有异”。这些紫红色砂岩球状风化石构成了千姿百态的造化奇观,与石钟寺遥相对应的正是这样一片崖坡,崖顶巨大的紫砂岩形同一只静卧的雄狮,隔箐相望,默默守护着石钟寺的“石宝”,因而得名“狮子关”。

狮子关区亦有三处极为重要的石窟:其一为俗称“全家福”的南诏王及后妃子女雕像。其二为雕凿在狮子崖之下峭壁间的10号窟梵僧观音造像。窟高1.8米,上宽1.1米,下宽1.8米。龛内雕刻梵僧像一尊,高1.7米,头戴莲花冠,深目高鼻,背有佛光,右手结怖魔印,左手握净水瓶,脚穿靴。左下方有一犬弓身回首,项系铃。左上有榜题“紫石云中,信境兰若”两行,落款为“盛德四年六月七日造像施主工匠金榜杨天王秀”。榜师像是一副赞美环境的联句,意思是如同云霞一般的紫石崖,是信徒修行的寂静场所。款识则说明了造像的年代和工匠姓名:盛德系大理国国王段智兴的年号,盛德四年与“阿央白”题记的年代一致。工匠为信徒杨天王秀。白族自古有冠姓三字名的习俗。大理国时期佛教鼎盛,因而流行在姓和俗名之间加个佛号。“杨天王秀”中的“天王”属于佛号,这就是当时典型的白族人名。

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

类型:古迹

游玩时间: 建议0.5-1小时

电话: 0872-4787029 ‎

开放时间:

8:30-18:00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门票包含在石宝山景区门票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盘山石窟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盘山石窟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盘山石窟

盘山石窟(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天镇县玉泉镇滹沱店村

明弘治五年(1492年)由游击将军董公主持开凿。石窟凿于盘山东山崖上,坐东朝西,南北两窟。俗称大石洞、小石洞。北边一窟为大石洞,亦名“仙人洞”。洞口凿在峭壁上,形势险要,攀登艰难。入洞需过栈道独木桥即“仙人桥”方可进入。洞宽3.6米,深3.7米,高2.9米。

南边一窟为小石洞亦名“观音洞”。洞宽3.25米,深3.7米,高2.58米,神台高0.69米。洞内壁面皆为高浮雕像。正壁雕文殊、普贤、观音菩萨,两侧雕十八罗汉,保存完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四大石窟分别是什么,叫什么名字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四大石窟指的是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那么四大石窟分别是哪四个?

1、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2、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3、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共有97000余尊佛像。

4、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因其形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创于十六国后秦,至公元六世纪末的隋代基本建成,并完整保留至今。

四大石窟,一般通常指的是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以及麦积山石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和顺石窟

全文共 693 字

+ 加入清单

和顺地图象一只美丽的蝴蝶,也象一头昂首的雄狮。县城正居于蝴蝶和雄狮的心脏部位,县城之西就是美丽的云龙山,主峰是海拨1548米的摩天垴,似龙头高昂,拖一脉秀水曲折蜿蜒,两条漳水云蒸霞蔚,酷似龙行云中,故名云龙山。北朝石窟就镶嵌在山的中腰。

和顺云龙山

和顺云龙山

云龙山自然之异之美,历代县令、来县政客和文人多有记述。清县令邱廷溶在《重修云龙山碑记》中论道:"今之登云龙山者,皆以为异也。先是元人于山之阳,得灵泉而异之。设堂其上祭祀龙王,岁旱有祷必应,其巅则赵王台,所云襄子避暑地,遗踝犹存。时至其地,蹑层峦,憩飞阁,周览幽遐,放情寥廓。

云龙山在城西北,是一座全开放的山林式市民休闲公园,山上新建了一片仿古建筑,老远儿就看得见那片金碧辉煌。驶至山腰停车场放好车,沿着碎石步径往里走,中途有眼常年不断流的"龙泉",不少市民提着矿泉水桶来接水。向他们打听石窟,都很热情地给予指点。新建的寺庙大概还没完工,大门紧闭。石窟在寺庙后侧的崖壁上,须从旁边山坡上绕过去。

景点信息

景区级别: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山西晋中市和顺县城西北2公里

门票:无

开放时间:全天

景区电话:0354-2024698(晋中文物局)

投诉电话:0354-2024698(晋中文物局)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景点在和顺县城西北方向,加油站和医院就在附近,县区有农行、工行、建行。

交通:阳泉到和顺的班车,上午1小时一班,下午半小时一班。

住宿:

银河大酒店

地址:山西省和顺县政府对面

电话:(0354)8133688

价格:120元/间

柳圣庄园

地址:和顺县西大街永和路

价格: 120元/间

电话:(0354)8133807

周边景区:大寨、兵宪石牌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桃花山石窟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花山石窟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桃花山石窟位于会宁县会师镇桃花山社区。

桃花山石窟散布于桃花山北沙沟岩崖上,沙沟长约1公里,宽0.5公里的岩崖分布着土地庙、财神阁、老君洞、三清殿、大圣殿、刘海佛殿、二仙台、重阳阁、无量殿、药王殿、文昌宫、鲁班庙、三官殿等14处平顶长方形石窟,窟前接砖木结构飞檐斗拱建筑。这些石窟始凿于宋元时期,部分石窟毁于清同治兵燹,光绪中期曾修复,“文革”中山上所有建筑均被拆除,造像捣毁。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修复。1988年7月,桃花山庙宇石窟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具代表性的石窟有:

轩辕殿位于北山岩,窟深4米,宽3米,高2.5米。窟前歇山顶式砖木结构建筑进深4米,宽6米,檐高4米。龛内塑轩辕氏像。

法王洞位于北山岩,窟深4米,宽3米,高3米。窟前歇山顶式砖木结构建筑深4米,宽6米,檐高4米。龛内塑孙大圣像。

老君洞位于北山岩,窟深4米,宽3米,高3米。窟前歇山顶式砖木结构建筑深4米,宽6米,檐高4米米,宽3米,高3米。窟前歇山顶式砖木结构建筑深6米,宽6米,檐高4.5米。龛内塑无量祖师像。

文昌宫位于东山岩,窟深3米,宽4米,高3米。窟前歇山顶式砖木结构建筑深4米,宽6米,檐高4.5米。龛内塑文昌帝像。

鲁班阁位于东山岩,窟深3.5米,宽2.9米,高3米。窟前歇山顶式砖木结构建筑深6.5米,宽6.5米,檐高5米。龛内塑鲁班像。

药王殿位于东山岩,窟深4米,宽3米,高3米。窟前歇山顶式砖木结构建筑深4米,宽6米,檐高5米。龛内塑药王孙思邈像。

保护范围:以石窟中心为基点,四周向外延伸2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20米。

桃花山社区:桃花山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陕西石窟是怎么一回事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陕西省是在悬崖峭壁上面进行开挖,先小后大,先下而上。在经过不断的叠加之后,就形成了眼前的风貌,应该是在南宋之前就已经创建,当时的老百姓是为了躲避灾难,因此才会在这里繁衍生息。伴随着考古研究学家的发现,在这里也可以看到无数的古物。

陕西石窟简介

位于陕西省,这也是悬崖峭壁上面所开挖的石窟,一座更是紧挨着一座就如同是蜂窝一般。其实这里就有一些带有门窗的山洞,总共就会分成三层,目前现有的一些完整孔洞会达到45个,尺寸分别为2×3×4。洞内相对比较宽敞,而且视觉效果很明亮,还会有一些云梯,里面会有一些暗道。此时更能够出现层次分明,远远望去就如同是在绝壁上出现的楼房。

陕西石窟来历

大体是坐西朝东南北之间的长度大概是200米,因此就可以直接推断出这一个石窟是在南宋之前创建。相传为了能够有效躲避祸乱,因此老百姓在这里创建山洞。先小后大,先下后上,然后不断的进行叠加,这才形成了当前的规模。令人称赞的是这里仅仅只有一条通道,这或许就是让老百姓们能够躲避灾难的主要原因,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这里繁衍生息。看到这里也会感觉到感叹,这或许就是人民的智慧

赵家洞曾储存文物

国家文物局在1975年也曾经把这所有的一切交给陕西,由陕西省博物馆去专门的管理。陕西省博物馆在1983年经过考古研究之后,就会把所有的文物都放入到其中,这里的文物在2005年全部都会搬回西安,因此这就使得所有的一切恢复到原先的状态。简单来说,陕西石窟在很长一段时间也同样属于陕西的文物库房,这里主要是摆放各种不同的文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童子寺石窟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童子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河西丝绸古道上,距民乐县城10公里的-乡童子坝水库北岸,有一座建于北魏时期的名闻遐迩的古寺——童子寺及童子寺石窟群。

今日所见童子寺砖木结构的三间大殿、观音殿、念佛殿、厢房、寮房等建筑,为释觉尘及四方信众募资于1994年重建,古朴庄严,与寺后山体上的石窟形成一完整的佛教胜迹。

童子寺石窟约建于北魏时期,有大小石窟洞40余孔,窟洞内有塑像和壁画。窟洞分中心柱洞窟、大佛殿洞窟、菩提洞、罗汉洞等窟室,洞内壁画分北魏、隋、唐、元、明、清各代的均有,保存完好的为明、清时期的作品。其中菩提洞和天洞子内有密宗内容的壁画,塑有六大观音、五大明王、千手千眼观音等像,在敦煌千佛洞也难得一见,对研究河西石窟极有参考价值。

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童子寺石窟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保护范围:东至石窟所在崖体山脊线以东100米,南至1号窟南侧窟沿以南100米,西至石窟所在崖体底部边线以西50米,北至8号窟北侧窟沿以北100米。

景点位置

童子寺石窟位于民乐县城10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焦山寺石窟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焦山寺石窟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焦山寺石窟(第五批省保)

时代:北魏

地址:大同市南郊区高山镇高山村

焦山寺石窟开凿于北魏年间,辽金时期在窟前增建木构窟檐,2003年开发旅游业的焦山石窟寺,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修复,整体建筑依山而建。

寺址坐北朝南,依山势辟五层平地,窟龛分布在东西长约60米,高约15米的崖面上,分布面积约900平方米。北魏窟龛主要集中在三至四层,洞窟形制有大像窟、僧房窟、禅窟等共有11个洞窟。窟内造像主要有坐佛、二佛并坐题材,但是造像均已风化。五层寺院的制高点建塔1座,为六角三层楼阁砖塔,通高10米,各层正面砌拱券门,檐部雕三踩仿木斗栱,内砌梯道可以登临。

焦山寺石窟其中位于山体东侧的第6窟规模最大,平面为马蹄形的模式,主像占据窟内主要位置,这些情形与云冈早期洞窟相似。其他洞窟残存的“二佛并坐”则是云冈石窟最流行的造像形式,且佛像雕刻精美绝伦,为佛教造像中的艺术精品。

信息来源:山西省文物局

高山村:高山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云冈石窟在哪里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凿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2007年,云冈石窟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入选全球最佳热门景点排行榜前十,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大同云冈石窟博物馆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大同云冈石窟博物馆为文化旅游景点。

云冈石窟博物馆是由建筑师程大鹏主持设计的大同云冈石窟博物馆,位于大同市云冈石窟景区内西侧,风貌保护区范围内,是整个云冈石窟景区改造的子项之一。

博物馆包含一个陈列馆、一个多功能的演艺中心(原古城遗址上复原)。博物馆以宽4米,跨度40米为一个单元的拱形交错排列而成。陈列馆为单层大跨度空间,地下6米,地面以上最高点标高5.8米。南面演艺中心为在原古城遗址上复原。

用时参考

2小时

交通

位于云冈石窟内,建议步行前往

门票

已包含在云冈石窟门票内(旺季:125元/人(4月1日—10月31日)

淡季:80元/人(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开放时间:

4月1日—10月15日:8:30—17:30

10月16日—次年3月31日:8:30—16:50

景点位置

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大同云冈石窟景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石拱寺石窟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石拱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拱寺

雕琢精美的石拱寺石窟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珍贵的文化沉积闻名于西北。它位于平凉市南部83公里的华亭县上关乡半川村,石窟坐落在坐北向南的半山崖上,隔汧水支流上关河与中国道教名山龙门洞遥遥相望。窟群雕凿在距地表5—10米的黄砂岩石崖上,现存14个窟龛,其中:2号、6号两个大窟空间约10米、存留部分造像残迹和石窟南壁门窗两侧的数十尊供养人和金刚、力士造像。1号大窟造像惜于早年山崖崩塌被毁,其余11个均为0.5米—2.5米的中、小型窟龛还尚完整,从雕凿艺术方面看犹以11号窟雕像最为精美,它位于整个窟雕的中心部位,顶部有四组八樽飞天,形象飘逸飞动,似仙女从天而降,南壁供养人造像栩栩如生。特别是7、8两窟雕有释迦、多宝二佛对坐说法雕像与佛传故事,造型更为优美动人,其艺术造诣可与南北朝时期雕凿的我国最大的雕凿艺术宝库山西云冈石窟相媲美。

2013年5月,石拱寺石窟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榆林悬空寺石窟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榆林悬空石窟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榆林悬空寺石窟位于城南约55公里的镇川镇石崖底村之西夏罗兀城遗址山崖上。西南依群山,东濒无定河,地势险峻,风景秀丽。石窟原系西夏梦兀城前哨关隘,当年西夏和北宋均曾在此屯兵设防。后相继在此石窟造像建庙。至今,尚存石窟庙宇11处,有万佛洞、三霄殿、圣母行宫、观音殿、真武祖师殿等。

其中,以万佛洞石窟规模为最大,古迹保存亦较完整。窟中凿有四方形撑顶石柱,柱之正面,彩绘创建寺观之僧人、道人画像2幅,其余三壁均彩绘山水风光,构图精美。窟之四壁彩绘神态各异之佛像万尊。窟之正面有泥塑高约3米许之静态佛、真武祖师及圣母等5尊大像。可见这里已是融佛、道于一体的寺庙。

悬空寺曾是当地居民躲避战乱的栖身之地,现万佛洞内仍存有石碾、石盘等用具,石窟外壁还有多处开凿搭建的洞孔。此外,寺院内尚有姿态神奇但未予查明的稀有树种一株,与石窟本身的历史一样,亦引起了游人及有关方面的极大兴趣。

景区地址:陕西省榆林市镇川镇石崖底村西

乘车线路:榆林市内乘开往镇川镇的班车,到镇川后在换乘小巴至石崖底村即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永兴岩石窟

全文共 231 字

+ 加入清单

永兴岩石窟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永兴岩石窟位于大洋乡院埔村,宋绍兴年间(1131-1162)始建,元元贞三年(1297)重建,至正二年(1342)重建。祀张公、观音、八仙、龙王等。寺石仿构,坐南朝北,石窟通面阔三间21.05米,通进深三间10.72米,占地面积420平方米。洞正面用规整条石砌成并排的三个拱券门洞。拱券顶室三间,有壁门相通。存元至正二年碑刻一通,清代碑刻二通,右侧有元墓冢1座。是莆田唯一的石窟寺,永兴岩石窟寺2001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陈家河石窟

全文共 252 字

+ 加入清单

陈家河石窟为巴中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河石窟位于通江县草池乡嘉禾寨村,年代为清,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

陈家河石窟为巴中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石窟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周外延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草池乡:通江县辖乡。民国时期置草池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21公里。面积37平方公里,人口0.8万。通(江)汉(中)、通(江)南(江)公路过境。辖河水沟、喜禾寨、城子坪、武学堂、鹿浴沟、田屋里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彬县花果山石窟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彬县花果山石窟为文化旅游景点。

花果山石窟俗称灯山位于县城西五公里的水帘村。南北朝时期,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这里留下佛像石窟群,号称“九曲十八洞”。唐玄藏西天取经时曾途经这里,后人依附“西游”故事,称此地为孙悟空故乡。并在此塑西游人物,传西游故事。为庆祝太平,以祈有年,明隆庆元年花果山上又凿就了灯山石窟;每年元霄节,当地群众都要点燃露天石窟的上千盏清油灯,连明三天,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灯山石窟共有三千余灯头大的石窝,其中可盛清油一碗,夜晚加捻点燃,犹若连珠,形肖飞阁,依次构成寺院、雷峰塔、北斗七星、轿顶、牌楼等图案。

明《直隶彬州志》载:“南北朝时,土人凿以避兵”。唐贞观年间,百姓于崖面石壁上开凿连珠小窍1700余穴。每至元宵节期间,燃灯穴内,灯如连珠,依次构成寺院、雷峰塔、北斗七星、轿顶、牌楼等五种图案。燃灯之夜,火轮烟熠,吐珠弄月,蔚为壮观,天下独绝。每年农历正月十三,点灯人上山搭好点灯架,放上瓷灯碗,压上新灯捻,添上菜籽油,当晚点亮十二盏正灯和通往“九曲十八洞”的各盏路灯,十四日晚,再扩点“轿顶”和“北斗七星”。十五日晚,点灯仪式达到高潮,花果山上灯火通明,百里可见,灯光交相辉映、焰光熠熠,千穴流金,壮观至极。现在,这一活动已成为当地群众庆贺岁顺年丰、祥和安乐的主要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邢家黄花村石窟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邢家黄花石窟为莱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邢家黄花村石窟位于莱州市柞村镇邢家黄花村北约200米处的高埠岩石之上。西距莱州通往柞村南北公路约1公里,北距柞村镇约1.5公里。因岩石外形酷似倒扣的碗,因此,当地村民俗称“石碗屋”。巨石东南方向凿一石窟,窟门呈上窄下宽梯形状,窟室高1.4米,东西宽1.9米,南北进深2.6米。窟门内东西两壁各刻有浮雕人物立像1尊,像高1.1米,宽0.3米,浮雕高约3厘米。西壁人物,头带方形巾帽,身着短袖紧身上衣,下着紧身露靴短裙,腰束带。东壁人物身穿着短袖上衣,下着落地长裙,肩披帛带,高发髻或帽饰。两像手中各拿一剑棍之类兵器于胸前,雕像线条古拙流畅。从造像风格、形制服饰、雕刻技法等考证,其时代应为宋元时期。窟室内空无一物,东壁随意刻画有“大”“小”“上”“下”等字样,为后人所妄刻。此石窟的发现对研究胶东地区石窟造像的历史及造像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2年,公布为莱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莱州市博物馆

邢家黄花村:邢家黄花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林山石窟

全文共 727 字

+ 加入清单

林山石窟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林山石窟共有佛教石窟四个,其中一、二、三号位于西林山,俗称千佛堂、万佛堂;四号窟位于东林山,俗称石佛堂。一、二号窟始凿于宋代,三、四号窟始凿于明代。其中一号窟有佛像135尊,二号尊925尊,三号窟1035尊,四号130尊。石窟雕像分圆雕和浮雕两种。人物形象有的慈祥善良,有的凶恶丑陋;有的欢乐,有的悲哀;有的肥胖,有的枯瘦,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是我国现存的珍贵古代雕刻艺术品之一。

东林山石窟又名“石佛堂”,位于东林山山腰,开凿于明代,宽3.6、进深3.35、高1.7米。洞顶雕凿成瓦房式仿木结构,正壁雕“一佛二弟子”,四壁还雕有佛像130尊。

西林山3处石窟又分别称为“百佛堂”、“千佛堂”和“万佛堂”。百佛堂位于山顶北部,宽3.45、进深2.85、高2.28米,正中有汉白玉佛像一尊,惜头被盗走不存,四壁雕造佛像135尊。“千佛堂”亦位于山顶,开凿于宋代,宽3.4、进深2.7、高2.1米,四壁雕造佛像925尊,佛像四周还刻有-和纪年题记。万佛堂位于山脚下,开凿于明代,宽3.57、进深2.8米,正壁原有石雕菩萨三尊,现已不存,四壁雕大小佛造像1017尊。

这座石窟与石家庄市相距约三十公里,可以说是当地一处远离尘嚣的旅游胜地。在林山石窟景区内共有四处远近闻名的佛教石窟,其中有三座地处风景秀美的西林山,还有一座石窟坐落在东林山一带。这些石窟的历史都颇为悠久,有两处是于宋朝时期建造而成,其余两座都是建立于明朝时期,细数一下也历经了百余年的风雨沧桑了,但至今仍保存尚好,并且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心中非常神圣的观光游览区。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平山县三汲乡林山上

乘车线路:平山县乘开往三汲乡的班车,到三汲乡后在换乘小巴可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洛阳石窟叫什么名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石窟叫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自古以来,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

龙门石窟青山绿水,万像生辉,作为佛教艺术宝库,早在1961年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后召庙辽石窟寺

全文共 846 字

+ 加入清单

后召庙辽石窟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石窟开凿在谷内南向的陡壁上,窟前有大殿,面阔7间,进深3间。窟分中、南、北三窟,均较完整。中窟正中为释迦佛涅槃像,俗称卧佛,佛像两侧有菩萨及弟子像,作痛哭流涕状,形象逼真,惜已残损。南窟刻有释迦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及力士像。北窟分南北两小室,北小室雕像同于南窟,南小室的佛像两下侧方,刻有契丹装束的供养人浮雕像,其旁浮雕力士像一对,面目狰狞,脚着长靴,颇有地方特色,谷口两侧岩壁上,亦各刻有力士浮雕像一尊,造型浑厚粗犷,石窟门外上端刻有“真寂之寺”门额,应是辽代寺名。

召庙跨灵岩山分别建成前召和后召,石窟群则位于后召。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当年的石窟部分以及清朝时续建的七间唇殿保存十分完好。大殿的东侧,穿凿于东北、西南走向的石崖上,面向东南,这个特征正好与契丹民族的“朝日”风习相符, 站在石窟外边,仰望钦达慕尼峰,只见山峰高峻挺拔,陡峭秀丽,如果想从东侧登顶,只有一条路可走,它就是阎王道,阎王道是经长年雨水冲涮而形成的沟槽,沟槽十分险峻,崎岖难行,因而称之为阎王道。据说,阎王道上登山头,一年到尾不用愁,站在庙前,只见门楣上楷体阴刻的“真寂之寺”四个大字清晰可见,与召庙相对的陡峭山峰的半腰处,亦有“真寂之寺”四个红色大字,这几个字,于1998年由匠人刻在了石壁上。

要进入石窟,得先穿过沿石窟门接建的藏传佛教寺院,就是现在的“召庙”,因二者已连成了一体,故统称之为召庙石窟寺,召庙实际上就是善福寺,它是清朝初年建成的,据史料记载,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名札木杨史达巴的葛根-从青海的塔尔寺来到了灵岩山,他见该地山灵地吉,尤其是辽人开凿的石窟,古老而又神秘,于是,葛根-便住了下来,并筹划建寺奉佛。一天午夜,只见石窟内卧佛头顶有一束白光闪射出来,穿透山石,在山顶桃石之上向四面八方散去,这样,更坚定了葛根-建寺奉佛的决心,于是,他遂与巴林札萨克说,灵岩山及附近诸山与山西五台山同为佛山,应该建寺奉佛,以保风调雨顺,百姓富贵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