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八上文言文与朱元思书最新20篇

浏览

3259

文章

1000

篇1: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罗生还镯

全文共 893 字

+ 加入清单

生还

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①赴会试。仆于途中拾一金镯。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②,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先生怒,欲亲赍③付还。仆叩首,且屈指曰:"往返必误场期,不可。"先生曰:"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竟寻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④,赖人解救。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急行至京,试期已届⑤矣,仓皇投卷,竟得中试,状元及第。

【注释】①孝廉:"举人"的别称。②给:充足。③赍(jī):以物送人。④投缳:上吊自杀。⑤届(jiè):到。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质为费2.仆叩首;且屈指曰

3.竟寻至其家4.鞭笞流血

5.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6.举家感激

二、请你简单概括罗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

2.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

【参考译文和答案】

191、《罗生还镯》

译文

罗一峰先生,名字叫罗伦,以举人的身份去考试。奴仆在路上捡着一个金镯子。走到第5天的时候,罗生担心旅费不够,奴仆说:"不用担心,我在经过山东的某个地方捡到一个金镯子,可以变卖成旅费。"先生很生气,要亲自还给失主。奴仆磕头劝阻,而且算了算日程说:"往返必定耽误了考试的日子,不行。"罗生说:"这肯定是女婢或者是哪个仆人遗失的,万一主人拷打询问,因为这个死人,是谁的责任呢?我宁愿不去考试,不忍心让人死于非命啊。"竟然寻到失主的家,原来是因为女主人遗落在洗脸盆,而奴婢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女主人怀疑是奴婢偷的,用鞭子打奴婢到流血,奴婢几次寻死。丈夫又怀疑妻子有私情,辱骂不停,妻子愤怒而跳河自尽,多亏得到他人相救。罗生到了,把镯子给了主人,全家都很感激。急急忙忙赶到京城,考试的期限已经开始了。罗伦慌慌张张交了试卷,竟然中了状元及第.

答案

一、1.典当、抵押2.弯曲3.最后4.打5.先前6.全二、拾金不昧,先人后己。三、1.先前在山东某处拾到一只金手镯,可以典当作为旅费。2.不忍心让人死于非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劝学高中课文原文 《劝学》文言文原文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简介

《劝学》是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荀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劝学》是《荀子》这本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语文文言文公输

全文共 2042 字

+ 加入清单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乎不已乎(2)?”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3),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4)。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5)。公输盘诎(6),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7)。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注释]

(1)本篇记述公输盘制造云梯,准备帮助楚国进攻宋国,墨子从齐国起身,到楚国制止公输盘、楚王准备进攻宋国的故事。全文生动地表现了墨子“兼爱”、“非攻”的主张,从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墨子不辞辛苦维护正义的品格和机智、果敢的才能。(2)第一个“乎”为“胡”之误,胡:何。(3)文轩:彩车。(4)距:通“拒”。(5)圉:御。(6)诎:屈。(7)内:通“纳”。

[白话]

公输盘为楚国造了云梯那种器械,造成后,将用它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了,就从齐国起身,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楚国国都郢,会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您将对我有什么吩咐呢?”墨子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愿借助你杀了他。”公输盘不高兴。墨子说:“我愿意献给你十镒黄金。”公输盘说:“我奉行义,决不杀人。”

墨子站起来,再一次对公输盘行了拜礼,说:“请向你说说这义。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云梯,将用它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现在牺牲不足的人口,掠夺有余的土地,不能认为是智慧。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知道这些,不去争辩,不能称作忠。争辩

却没有结果,不能算是强。你奉行义,不去杀那一个人,却去杀害众多的百姓,不可说是明智之辈。”公输盘服了他的话。

墨子又问他:“那么,为什么不取消进攻宋国这件事呢?”公输盘说:“不能。我已经对楚王说了。”墨子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公输盘说:“行。”

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他的华丽的丝织品,邻居有一件粗布的短衣,却打算去偷;舍弃他的美食佳肴,邻居只有糟糠,却打算去偷。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楚王回答说:“这人一定患了偷窃病。”

墨子说:“楚国的地方,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地方,方圆五百里,这就象彩车与破车相比。楚国有云梦大泽,犀、兕、麋鹿充满其中,长江、汉水中的鱼、鳖、鼋、鼍富甲天下;宋国却连野鸡、兔子、狐狸、都没有,这就象美食佳肴与糟糠相比。楚国有巨松、梓树、楠、樟等名贵木材;宋国连棵大树都没有,这就象华丽的丝织品与粗布短衣相比。从这三方面的事情看,我认为楚国进攻宋国,与有偷窃病的人同一种类型。我认为大王您如果这样做,一定会伤害了道义,却不能据有宋国。”

楚王说:“好啊!即使这么说,公输盘已经给我造了云梯,一定要攻取宋国。”

于是又叫来公输盘见面。墨子解下腰带,围作一座城的样子,用小木片作为守备的器械。公输盘九次陈设攻城用的机巧多变的器械,墨子九次抵拒了他的进攻。公输盘攻战用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御战术还有余。公输盘受挫了,却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了,但我不说。”楚王问原因。墨子回答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杀了我。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防守了,就可以进攻。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二百人,已经手持我守御用的器械,在宋国的都城上等待楚国侵略军呢。即使杀了我,守御的人却是杀不尽的。”楚王说:“好啊!我不攻打宋国了。”

墨子从楚国归来,经过宋国,天下着雨,他到闾门去避雨,守闾门的人却不接纳他。所以说:“运用神机的人,众人不知道他的功劳;而于明处争辩不休的人,众人却知道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金农为盐商解窘

全文共 1078 字

+ 加入清单

金农为盐商解窘

钱塘①金寿门先生农客②扬州。诸盐商慕其名,竞相延致。一目,有某商宴客于平山堂③,先生首坐。席间,以古人诗句"飞红"为觞政。次第至某商,苦思未得,众客将议罚。商曰:"得之矣,柳絮飞来片片红。"一座哗然,笑其杜撰。先生独曰:"此元人咏平山堂诗也,引用綦切。"众请其全篇,先生诵之曰:"廿四桥④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以先生博洽,始各叹服。其实乃先生口占此诗,为某商解围耳。商大喜,越日以千金馈之。

(选自清o陆长春《香饮楼宾谈》)

[注释]①钱塘:今杭州市。②金寿门先生农:即金农,字寿门,善诗、画、古文等,为"扬州八怪"之一,是当时著名的文人。③平山堂:扬州瘦西湖边的一座建筑。④廿四桥:指扬州二十四座著名的桥,另说是指一座桥。⑤桃花渡:扬州平山堂附近的地名。

[文化常识]"觞(shāng)政"及其他。觞政即"酒令",它是旧时饮酒时助兴取乐的一种游戏。推一人为令官,其余的人听令轮流说诗词,或做其他游戏,违令或负者罚饮酒。上文金农与盐商在席间就是以说诗词为酒令的。另一种酒间游戏是"投壶",即以盛酒的壶口为目标,用箭投入,最后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罚酒。民间以"辖拳"行酒令,以猜中对方出手(以手指表示数目)的数目为胜,负者罚酒。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客②次第③杜撰

④綦切⑤风

2.翻译:①竞相延致;②众以先生博洽;③越日以干金馈之

3.理解:①"江东"指什么地方?

②为什么柳絮会"片片红"?

【译文】

38.金农为盐商解窘

钱塘人金寿门先生,也就是金农,客居在扬州。扬州的盐商们仰慕金农先生的才名都争着邀请招待他。一天,某一位盐商在平山堂宴请宾客,金农先生被让在席上首座。酒席之间,众人以朗诵古人有"飞红"二字的诗句作为酒令,轮流作诗。一个个挨过来,到了一个盐商那里,他冥思苦想也想不出一句诗来,其他客人正要商量要罚他酒,这个盐商说:"有了,柳絮飞来片片红。"在座的人都哄堂大笑,说他杜撰。这时候唯有金农说:"这是元代人描述平山堂的诗句,引用得非常切题。"众人不信,便要让金农吟出此句所在的全篇,金农吟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听到全篇,大家都觉得金农非常博学,这才又赞叹又佩服。其实金农是随口吟诵出了这首诗为这个商人解围而已。这个商人特别高兴,过了几天就拿了很多钱赠给金农。

【参考答案】

38.金农为盐商解窘

1.①作客②依次③编造④贴切⑤风景

2.①互相争着邀请(金农)前往;②众人人为金农知识广博;③第二天指导一千两银子赠送给金农。3.①江南;②因为"夕阳返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语文文言文翻译——《记承天寺夜游》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钱塘湖春行》

全文共 219 字

+ 加入清单

春行:春天散步。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没(mò):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语文文言文深度解析之黔之驴

全文共 2911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黔之驴(1)黔无驴,有好事者(2)船载以入(3)。至则(4)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5)大物也,以为神(6)。蔽林间窥之(7)。稍出近之(8),慭慭然(9),莫相知(10)。他日,驴一鸣,虎大骇(11),远遁(12),以为且噬己也(13),甚恐。然往来视之(14),觉无异能者(15)。益习(16)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7)。稍近(18)益(19)狎(20),荡倚冲冒(21),驴不胜(22)怒,蹄(23)之。虎因(24)喜,计之(25)曰:“技止此耳(26)!”因跳踉(27)大阚(28),断其喉,尽其肉,乃(29)去(30)。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1,选自《柳河东集》。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后来称贵州省为黔。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主导者,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2,好(hà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3,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黔。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4,则:却。5,庞然,巨大的样子。6,以为神:以为,以(之)为。以,把。为,作为。神,神奇的东西。把它当做神7,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蔽,隐蔽,躲藏。窥,偷看。8,稍出近之:渐渐的接近它。稍:渐渐。9,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10,莫相知:不了解对方(是什么东西)。莫,不。相,这里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即一方(虎)对另一方(驴),不是双方互相的样子。11,大骇:非常害怕。12,远遁:逃到远处。遁:逃走。13,以为且噬己也。且:将要。噬:咬。14,然往来视之。然:然而,但是。往来:来来往往。视;观察。15,觉无异能: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16,习:同“悉”熟悉。益:渐渐。益习其声: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17,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击它。搏:击,扑18,近:(1)稍出近之。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2)稍近,益狎。稍:渐渐。近:走进,靠近。19,益:更加。20,狎(xiá):态度亲近而不庄重。21,荡倚冲冒:碰撞靠近冲击冒犯。荡,碰撞。倚,靠近。冲,冲击,冲撞。冒,冒犯22,驴不胜怒。不胜:不堪,禁不住。胜,能够承担或承受23,蹄:名词作动词,用蹄子踢。24,于是,就25,计之:盘算这件事。之:指驴子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26,技止此耳:技:本领,技能。止:只,仅。此:如此。耳:罢了27,跳踉(liáng):跳跃。28,阚(hǎn):同“吼”,怒吼。29,乃:才。30,去:离开。通假字:1.技止此耳“止”通“只”,只,不过。2.益习其声“习”同“悉”,熟悉。古今异义:1.稍出近之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2.因跳踉大阚因,古义:于是今义:因为3.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一词多义:1、以为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当作)B.以为且噬己也(认为).2、然A.慭慭然,莫相知。/庞然大物(。……的样子)B.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而,但).3、之A.黔之驴(的,结构助词)B.虎见之(它,代词,代驴)C.蹄之(它,代词,代老虎)D.虎因喜,计之曰(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4、益A.益习其声(渐渐)B.益狭(更加)

翻译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用处,便把它放置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大吃一惊,便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害怕。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老虎)渐渐地听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始终不敢向驴子搏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更加随便地戏弄它,碰撞、倚靠、冲撞、冒犯。驴忍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心中盘算此事想着:“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开哎呀!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宏亮好像有能耐,假使不使出它的技能,老虎虽然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关于《黔之驴》主题思想的不同认识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写了一组三篇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义的。前人议论《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说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个寓言后面作者自己的“评论”就是对寓言内容最透辟的解释和评论。而这个解释和评论究竟是什么,林先生语焉不详。另外,有人以为《黔之驴》是讥讽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也有人以为他是在比附、抨击自己的政敌,孙昌武先生说:“这个无德无能却又无自知之明的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黔之驴》)“含着一定的讽世意义,如果我们从庞然大物的弱者终究要失败的情节来分析,就该领悟到事物的大与小,强与弱互相转化的道理。如果再从驴子因一踢而丧生的结局分析,又会得出无技不可逞能的教训。而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黔驴技穷”一语,又是对敌人力尽而技穷,不堪一击的状态的生动形容”。柳宗元用“黔之驴”比喻外强中干、实无所用的庞然大物等等

虎的心理变化过程

畏惧------------好奇------------恐惧--------------怀疑------------高兴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生动描写虎认识驴的经过,推动情节发展。)

寓意

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阶级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1.老虎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2.驴子角度:不要依赖他人或外力,必须自身努力,增强自身实力。《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说:“吾恒恶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害淡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写这三篇寓言,是为了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而《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鱼我所欲也》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鱼我所欲也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生命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够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凭借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凭借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万钟的优厚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原先为了礼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而接受它。

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是所说的失掉了他本来的思想。

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假使人们所喜欢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假使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什么事情不做呢?

编辑推荐:初中三年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文化常识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1.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2.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3.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另有燧人、伏羲、神农;伏羲、女娲、神农等说法。

4.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另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说法。

5.五行:金、木、水、火、土。

6.五金:金、银、铜、铁、锡。

7.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

8.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9.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0.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1.岁寒三友:松、竹、梅。

12.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3.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4.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5.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16.中国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17.中国四大古典戏曲:孔尚任《桃花扇》、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18.七大艺术: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建筑、雕塑。另一种说法为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19.中国四大名瓷窑:河北磁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20.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21.九属:九代直系亲属,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22.五谷:稻、黍、稷、麦、豆。

23.中国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

24.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25.中国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26.中国四大名花:河南洛阳的牡丹、浙江杭州的菊花、云南昆明的山茶、福建漳州的水仙。

27.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杭州)、碧螺春(江苏)、信阳毛尖(信阳)、君山银针(岳阳)、六安瓜片(安徽)、黄山毛峰(安徽)、祁门红茶(安徽)、都匀毛尖(贵州)、铁观音(福建安溪)、武夷岩茶(福建崇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陋室铭》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陋室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这间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没学问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可以弹奏朴素的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公文使身体劳累。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编辑推荐:初中三年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非所言勿言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非所言勿言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①;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②。明者视于冥冥;智者谋于未形;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世之溷浊③而我独淸,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选自《说苑·说丛》)

【注释】①诡:欺诈,奸猾。②声:声望,名声。③溷浊:浑浊。

【译文】

不需你说的你就不要说,从而来避免祸害;不需你做的你就不要做,从而来避免危险;不需你拿的东西你就不要拿,从而来避免欺诈;不需你争取你就不要争取,从而来避免损害名声。眼睛明亮的人能看到昏暗的地方,有智慧的人能在事情没有发生时进行谋划;听力灵敏的人能在无声中听到声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祸患没发生时做好防备。这个世界很浑浊,只有我很清白,所有的人都醉了,只有我还清醒。

【阅读训练】

1.解释:

(1)患(2)冥冥(3)谋(4)戒

2.翻译

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

3."世之溷浊而我独淸,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的"独清"、"独醒"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祸害,灾难(2)糊涂、愚昧的样子(昏暗的样子)(3)谋划(4)防备,戒备

2.聪明的人,还没有一点声响时就预计到了;会思考的人还没有成功时就做好防备。

(听力灵敏的人能在无声中听到声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祸患没发生时做好防备。)

3.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

【特别说明】

本段中"红色字体"为对原书的"文段"和"参考答案"的修改,敬请读者自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参考译文和答案】

131、文征明习字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刘道真戏谑文言文翻译 刘道真戏谑的文言文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刘道真遭乱》的译文:刘道真遭遇社会动荡,在河边帮别人拉船,看见一位老妇人在摇船,他嘲讽那位妇人,说道:“女人怎么不织布?为什么到河上来摇船?”女人答道:“男人怎么不骑马挥鞭?为什么来到河上拉船?”

又有一次,刘道真与人共用一个盘子在草房中吃饭,看见一个老妇女领着两个孩子从门前走过,都穿的是黑衣裳,他便讥(嘲)讽人家道:"黑羊牵着两只小羊。"那妇人说道:"两头猪共用一个槽。"刘道真没有话来回答。

《刘道真遭乱》的原文

刘道真遭乱,于河侧为人牵船,见一老妪操橹,道真嘲之曰:“女子何不调机弄杼?因甚傍河操橹?”女答曰:“丈夫何不跨马挥鞭?因甚傍河牵船?”又尝与人共饭素盘草舍中,见一妪将两小儿过,并着青衣,嘲之曰:“青羊引双羔。”妇人曰:“两猪共一槽。”道真无语以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语文第四册文言文知识点考点汇总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重要成语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披[被]坚执锐:身披坚硬的护甲,手上拿着锐利的兵器。比喻投身战斗。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重要语句翻译

1.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北方有人欺负我,我想借助你的力量杀掉他。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志向呢!

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道士救虎文言文翻译 道士救虎文言文翻译和原文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道士救虎》的译文:一天傍晚,山洪暴发,房屋漂在水面上,水充满了整个山溪,顺流而下。人们骑着树木爬上屋顶,大声呼救的声音接连不断。有一个道士准备了一艘大船,亲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水边,督促善于游泳的人拿着绳索等候在岸边。

(如果)有人漂下来,便立即投去木头、绳索,把他拉上岸。所以救活的人很多。第二天清早,有一只野兽被冲来,躯体淹没在波涛中,把头伸出水面左右盼望,好像在向人求救的样子。道士说:“这也是有生命的东西,一定要赶快救它!”驾船的人听从他的话去救。用木头把它拉上船,原来是一只老虎。开始时,它有点迷迷糊糊,坐着舔身上的毛。等船一到岸,它就瞪着眼睛看着道士,跳上去把道士抓倒在地。乘船的人一齐涌上去救,道士虽然没有被咬死,却受了重伤。

《道士救虎》的原文

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士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见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者甚众。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到蒙蒙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视道士,跃而攫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之三峡 郦道元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一、通假

1、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

二、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善跑的马,动词用作名词。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湍,急流,形容词用作名词。

3、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清波,形容词用作名词。

4、每至晴初霜旦。霜,结霜,名词用作动词。

三、重点实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在略无阙处:完全没有。略:完全、全部//同“缺”空缺。

3、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4、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正午//半夜

5、曦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6、至于夏水襄陵:到//漫上山陵。襄,上。

7、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8、或王命急宣:有时//宣布,传播。

9、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指飞奔的马。//不如

10、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的水//潭,深

11、绝巘多生怪柏:巘山峰

12、飞漱其间: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13、良:的确,实在。很

14、属引凄异(属,(zhǔ)连续。//引:延长。)

15、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

16、清荣峻茂: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

17、晴初霜旦:早晨。林寒涧肃:寂静。

18、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里传来回声。

19、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绝:消失。

四、一词多义

1、属:属引凄异(连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2、绝:久绝(消失)。

绝巘(山峰):极

阻绝:断

3、自自三峡……(在)

自非……(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之曹刿论战 左传

全文共 804 字

+ 加入清单

一、通假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

二、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保佑,赐福,名词活用为动词"。

2、公将鼓之。"鼓":"击鼓",名词活用为动词

三、古今异义

1、狱:小大之狱。狱: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2、再:一鼓作气,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3、忠: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4、鄙: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5、间: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中间,空间,或时间。

6、可以: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7、情:虽不能察,必以情。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8、牺牲:牺牲玉帛。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也指损害一方的利益。

9、师:十年春,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或军队中一种编制。

10、齐师伐我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

11、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12、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3、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书信

四、重点实词

1、既克,公问其故:已经。//战胜。//原因,缘故。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凭借

4、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5、望其旗靡靡:倒下

6、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7、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8、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信服

9、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对曰:回答。

10、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不;//独占。

11、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12、虽不能察:弄清楚。

13、齐师败绩:溃败。

14、下视其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15、遂逐齐师:就,于是。//追击。

16、一鼓作气:振作。

17、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8、难测也,惧有伏焉:推测,估计;///埋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海市蜃楼

全文共 1199 字

+ 加入清单

海市蜃楼

尝读《汉书o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①",初未之信。庚寅②季春,余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余骇而出,会颖川主人③走使④邀余。既至,相携登聚远⑤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巘⑥,列如崪岫⑦,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⑧,骤变欻⑨起,如众大之区⑩,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⑩老子⑾之宫,三门⑿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如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曰近晡⒃,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宋o林景熙《霁山先生集》)

[注释]①海旁蜃气象楼台:即海市蜃楼。②庚寅:指"庚寅"这一年。③主人:此指友人。④走使:派使者。⑤远:高。⑥叠巘(yǎn):重叠的山峦。⑦崪(zú)岫(xiù):耸立的高峰。⑧榭(xiè色):建在高台上的敞屋。⑨欻(xū):突然。⑩众大之区:广大的地域。⑾浮图:佛塔。⑿老子:李耳,相传为道教之祖师。⒀三门:庙门。⒁极:达到。⒂晡(bū):即晡时,相当于午后3时至5时。

[文言知识]说"第"。一、指"次第"。如第一、第二。二、指"但"、"只"。上文"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意为只见广阔无边的大海中,耸立着奇异的山峰。又,"第一莽汉耳",意为只不过一个鲁莽的汉子罢了。三、指"上等房屋"、"大宅子"。如"上赐大第",意为皇上赏赐给他大的房屋。四、指科举时代考试及格的"等第"。如"及第",即指录取;"落第",即指落榜、不取。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骇②会③移时④比⑤历历⑥或⑦向

2.翻译:①初未之信②隐见不常③钟鼓楼翼其左右④冉冉漫灭

【参考译文】

51.海市蜃楼

曾经读《汉书o天文志》,上面记着"海旁蜃气像楼台",当初我不相信这事。庚寅春末,我在海滨躲避敌寇侵扰。一天吃午饭时,家中仆人跑来报告一件怪事,说:"海中忽然涌现几座山,都是以前不曾有过的。乡里父老看了都认为太怪。"我也惊奇地出去看。恰逢陈家主人派遣仆人邀请我。到了海边,我们相扶着登上聚远楼向东望去。只见浩渺大海中,高高矗立的像奇峰,层层相连的像重叠的山峰,紧挨着的也像高峻险要的山峰,忽隐忽现,不固定。过了一些时候,城郭台榭一下子变幻着出现,就像人口稠密、建筑宏伟的地区,像几十万户人家鱼鳞般紧靠着。当中有佛寺、道观,三座门高高在上,钟鼓之楼像两翅坐落在寺观左右,屋檐边的饰物很分明,就是充分发挥公输般的高度技巧,也不能超过它。又过了一会儿,有站着像人的,有散去像兽的,有的排列得像旌旗上的饰物,瓮盎之类的器皿,怪异繁多。快黄昏时,才慢慢地消失。则才所有一切在哪里呢?大海还是原来那样!

【参考答案】

51.海市蜃楼

1.①惊讶②适逢③不多时④排列⑤清楚的样子⑥有的⑦早先2.①早先不相信有这事;②忽隐忽现不固定;③钟楼鼓楼像鸟的翅膀一样列在它的左右两边;④慢慢地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雍氏之役文言文翻译 雍氏之役文言文原文

全文共 961 字

+ 加入清单

雍氏之役》的译文:楚国攻打韩国雍氏,韩国向周王朝征求兵马和粮食,周王为此忧虑,就与大臣苏代商量对策。苏代说:“君王为何对此事感到烦恼呢?臣可以让韩国不向西周求粮,而且可以为君王得到韩国的高都。”周王听后十分高兴,说道:“您如果能做到,那么以后寡人的国家都将听从贤卿的调遣。”

苏代于是前往韩国拜见相国公仲侈,对他说道:“难道您不了解楚国的计策吗?楚将昭应当初曾对楚王说:‘韩国常年疲于兵祸,因而粮库空虚,毫无力量守住城池。我要乘韩国饥荒,率兵夺取韩国的雍氏,不到一个月,就可以攻下城池。’如今楚国包围雍氏已经5个月了,还不能攻克,这暴露了楚军的处境困窘,楚王已经开始准备放弃昭应的计策和进攻了。现在您竟然向西周征兵征粮,这明明是告诉楚国韩国已经精疲力竭。如果昭应知道以后,一定劝说楚王增兵包围雍氏,届时雍氏必然被攻陷。”

苏代接着说:“您为什么不把高都之地送给西周呢?”

公仲侈听后颇为愤怒,很生气地说:“我停止向西周征兵征粮,这已经很对得起西周了,为什么还要送给西周高都呢?”苏代说:“假如您能把高都送给西周,那么西周会再次跟韩国修好,秦国知道以后,必然大为震怒,不仅会焚毁西周的符节,而且还会断绝使臣的来往。西周断了与其他国家的联盟,而单单和好韩国,这样一来,阁下就是在用一个破烂的高都,换取一个完整的西周,阁下为什么不愿意呢?”公仲侈说:“好吧。”于是公仲侈就果断决定不向周征兵征粮,并把高都送给了西周。楚军当然没能攻下雍氏,只好怏怏离去。

《雍氏之役》

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 “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中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文言文‖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小石潭记》

全文共 2209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选自《柳河东集》。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篇需背诵。

文学常识: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朝代),唐宋八大家之一。课文选自《柳河东集》,体裁是游记。

字音字形:

坻(chí)坻(dǐ)屿(yǔ)嵁(kān)

佁(yí)然翕(xī)忽如鸣珮(pèi)环

篁(huáng)竹清冽(liè)蒙络摇缀(zhuì)

参(cēn)差(cī)披拂(fú)犬牙差(cī)互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重点字词: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

3.潭中鱼可百许头见:出现可:大约

4.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

6.隶而从者隶:跟从、跟随、跟着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8.下见小潭下:在下面

9.日光下澈下:往下

10.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

1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

12.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子

13.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

1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寒: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15.记之而去去:离开

一词多译:

1.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3.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4.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6.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见:动词,通“现”,出现,下见小潭;动词,明灭可见。

翻译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课文结构:

作者的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溪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语段赏析: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按游览的顺序,抓住幽静的特点。

2.作者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在表现作者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3.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句:。

例(1)琅琊山蔚然深秀

例(2)岳阳楼壮美雄奇

例(3)桃花源和平宁静

4.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隔着竹丛,(就已)听到水流的声音,好像玉佩玉环相互碰击而叮当作响一样(悦耳),(我)对此感到很开心。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潭)由整块石头作潭底,靠近岸边,底石的边缘部分翻卷起来而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状貌)。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边有)青翠的树木和藤蔓,(藤蔓)覆盖缠绕,(在枝干上)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的鱼大约一百多条,(在清澈的潭水中)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阳光向下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就映在底石上。

(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鱼儿)静静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没了踪影,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西南方望去,(一条小溪)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蜿蜒,或现或隐。

(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一样交错不齐,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8)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坐在潭边,周围竹丛树木环抱,寂静空旷没有其他游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清静幽深的环境让人不觉生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