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歌舞沧州落子舞【汇总6篇】

浏览

144

文章

6

篇1:极具地域特色的枝江民间吹打乐

全文共 1091 字

+ 加入清单

有节庆的日子少不了要好好庆祝一番,吹打乐就是其中一种庆祝的手段,这是一种击和吹为主要乐器的音乐形式。湖北这片悠久历史的大地上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开始使用打击乐器。经过岁月的交融,逐渐形成这一个地域特色的湖南文化。

吹打乐顾名思义就是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合奏的音乐。在民间流行的吹打乐中,吹的部分除了吹管乐器以外,还常用拉弦和弹弦乐器,因此民间艺人把吹打乐细分为“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两种:粗吹锣鼓又称粗十番。指用唢呐、管子等吹管乐器和“大锣大鼓”合奏的形式;细吹锣鼓又称细十番或丝竹锣鼓。指由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形式。

关于吹打乐的历史可推溯至汉代初年的鼓吹乐。具体说来,鼓吹乐是从汉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击乐器和吹乐器为主的音乐形式,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鼓吹乐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后,按所用乐器和使用场合的不同演变为鼓吹和横吹两类:鼓吹是指专为仪仗队在行进中使用,以排箫和笳为主要乐器;横吹则以鼓和角为主要乐器,作军中人使用在马上演奏。

枝江市关庙山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陶鼓”、“摇铃”等大量民间打击乐器来看,长江流域古人类在六千年前已有民间吹打乐。枝江问安一带的“关庙山人”早已发明了“陶鼓”、“摇铃”等打击乐器,陶制摇铃外型及原理如同现在的“砂锤”。

流传下来的乐谱显示,枝江一带民间吹打既有鄂西地区节奏鲜明,粗扩豪放的特点,又有江汉平原韵律优美、曲调流畅的特征。进入90年代,枝江民间吹打乐开始吸收西洋管乐击器的优点,并尝试与西洋管乐器合奏,气势恢宏,音色明亮,增强了民间吹打乐的生命力。

枝江民间吹打乐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已形成了一种普遍、实用、极具地域特色的演奏风俗。它主要在民间的婚丧嫁娶及各种庆典、劳动和岁时节庆活动中演奏,以配合舞蹈等民间艺术形式。

枝江民间吹打乐分为由打击乐器组合进行演奏的“粗乐”和在打击乐器演奏中杂夹唢呐、笛子、二胡、京胡等吹奏、丝弦乐器的“细乐”,粗乐又称武场,细乐又称文场。依技艺流派,枝江民间吹打乐分为上河(又称荆河)和下河两派;按地域则分为南河和北河两路。

枝江民间吹打乐讲究十样“家业”(乐器)的完整组合,同时吸纳枝江本地山歌、田歌、五句子、小调等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十番鼓”的技术种类和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枝江民间吹打乐经过几起几落的发展历程,虽几度处于濒危,但在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努力下,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保护,成为鄂西南地区民间音乐艺术的一朵奇葩。2000年,枝江市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吹打乐之乡”。

你可能也喜欢:

深度挖掘湖北大鼓文化

唱腔独特的湖北评书文化

独树一帜的艺坛曲艺湖北小曲文化

源远流长的湖北楚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歌舞:沧州落子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沧州落子是沧州文化中有意思的一种汉族民间歌舞。是河北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至今已经流传在沧州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想要了解地方特色,那么就是得了解这个特色舞蹈了。一定不会有错的!

据沧县县志记载:落子是大秧歌中的一个小场子,起源于清代嘉庆和道光年间(1796-1821年)。传统的落子,女的脚踩寸跷(又名:踩寸子),手持花扇或小竹板,男的手打霸王鞭。落子的舞蹈特点是,扇花少,舞姿造型多,注重曲线美,讲究韵味儿。扇舞的风格潇洒,板舞的动作幅度大,节奏变化多,非常明快。

落子的传统节目,内容大多是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爱情故事和人们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如《茉莉花》、《放风筝》、《叹情郎》、《绣手绢》、《尼姑思凡》等。其中《荣莉花》、《放风筝》经过加工、整理,更加优美动人,成为舞坛上久演不衰的保留节目。

你可能也喜欢:

轻清绵软的宁德方言文化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让人叹为观止的怪石:太姥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海安花鼓

全文共 1150 字

+ 加入清单

江边海滩,风光无限,无限的风光里更有一番风光,那就是来自江苏南通海安的海安花鼓。在南通文化中海安花鼓具有鲜明地域特色,还在天安门广场参加过国庆50周年联欢晚会;在全国民族民间广场歌舞大赛的角逐中,获得过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海安古称宁海,属海陵郡、扬州府,流传于广陵、海陵,并由乡间进入镇市的花鼓理当包含宁海,由此推算,花鼓在海安地区的流传,已经有三、四百年悠久的历史。海安花鼓是江苏南通市汉族民间舞蹈之一。在明嘉靖年间,海安花鼓即在当地流传,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安角斜地区花鼓活动仍然十分活跃。其传统的歌舞动作为十八把滚莲湘,杂耍中的高难动作是翘荷花。曾在中南海怀仁堂献艺演出,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参加过国庆五十周年联欢晚会。如今的海安花鼓,歌舞表演部分有所创新。

历史

“海安花鼓”和苏北地区的“牵驴花鼓”、苏南地区的“渔篮花鼓”、“洛子花鼓”一样,在明代以前,都属于歌舞相随的戏曲表演节目。海安花鼓的原始表演形式分为两个部分,一为“打场子”,亦称“上秧鼓”,常为八男八女之歌舞;二为“杂戏”,亦称“唱奉献”,其剧目或为歌颂英杰,或为传说故事,或为倾吐爱情。旧时花鼓戏的主要角色有三:一为红娘子(旦角),二为相公(生角),三为骚鞑子(丑角)。表演分三段,先是“打场子”,此为广场演出,以花鼓灯、莲湘、镗锣为道具,表演歌舞杂耍;接着是“唱奉献”,此为演出主体,在室内进行,以“花鼓调”、“莲湘调”、“穿心调”等曲牌演唱折子戏;第三段为“收场子”,仍以歌舞杂耍为主。

发展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十里花鼓舞不同”。从明朝嘉靖年间,海安花鼓就在当地流传,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海安花鼓在海安流传的三、四百年间,受到了这一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表现的是生活在溪水清悠、田禾葱翠的鱼米之乡的村姑,面朝大海、背朝田庄的黄海渔村的渔妇的生活,展现的是她们既热情奔放、又柔美温情的个性,特别是表现村姑、渔妇穿梭织网于花前月下的“颔首、摇肩、展臂、舒腕”,“欲动先出胯,迈步微微颤”的舞蹈语言,活灵活现地再现了村姑渔妇悠然自得的劳作生活,蕴藏着村姑渔妇生活富足的欢乐情怀,这一“海安花鼓”创作形态的个性特色,不同于“牵驴花鼓”的洒脱,也不同于“渔篮花鼓”的轻盈,亦不同于“洛子花鼓”的纵情,而是凸现了这一地域村姑渔妇特有的既质朴、又纯情,既凝重、又柔美的内心世界,属于如清代姚鼐描述的那种“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其情其势展现出“如东升初日、如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沧、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廊”的阴柔之美。

你可能也喜欢:

合肥历史名人,你知道几个?

台湾夜店文化,你了解多少?

关于福州丧葬习俗,你了解多少?

苏州传统手工艺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河洛大鼓

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代河南省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大省,洛阳作为千古名都,千年沉淀下来的底蕴自是非常深厚,这也是洛阳人民的自豪,也是中国的自豪,其中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河洛大鼓便是其中一种艺术文化,但是你对河洛大鼓的了解有多少呢?本期洛阳文化为你解析。

河洛大鼓,河南汉族地方曲种之一,一种以说、唱为艺术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的传统音乐。当地人都称河洛大鼓为“说书”,至今在洛阳一带常把“说书唱戏”联在一起。

河洛大鼓的演唱艺术形式有十一种词牌,知名的艺人有段雁、胡南方、李禄、张天倍、程文和、段界平、王小岳等。

2006年5月20日,河洛大鼓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阳琴书旧称“琴音”,早期的伴唱乐器是我国传统的七弦古琴。洛阳琴书早期演唱方式多为闭目坐唱,其唱腔委婉细腻,字少腔多,节奏缓慢拖沓,其演唱书目也多为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中、短篇故事。“琴音”在官宦、商绅和文人之间传唱,词曲典雅,流入民间后,改称“琴书”,其琴也改为扬琴。 据洛阳地方志记载,河洛大鼓形成过程和初创时间为:清末以前,洛阳城乡流传较广的曲艺形式称“琴书”。

约在清末民初,偃师县琴书艺人较集中的段湾村,有段炎等人前往南阳学艺,学会了当地的“鼓儿词”。并与洛阳方言琴书结合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洛阳地方特色的大鼓。河洛大鼓在发展过程中曾有“鼓碰弦”、“大鼓京腔”、“洛阳大鼓”等名称,“河洛大鼓”的名称是在1952年才正式命名的。河洛大鼓最常见的表演形式为,主唱者左手打钢板,右手敲击平鼓,另有乐师以坠胡伴奏。演唱风格欢快活泼、气氛热烈,常以“愿书” 的方式,在乡村庭院表演。

您也许还喜欢:

丽江标志性建筑:大水车

探秘关于丽江鹰猎文化

神秘的丽江殉情文化

桂林为什么叫桂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具有地域特色的青岛话

全文共 741 字

+ 加入清单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文化的基本组成。在中国虽然我们都说着普通话,但是在地方一个个极具语言特色的方言独树一帜。成为要想融入当地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在山东青岛流传青岛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只属于本地的青岛话。

青岛话属于胶辽官话,其特征是舌音比较重,常常把「th」音加在「sh」、「x」、「s」上。普通话的声调也被削减不少。基本上在某个程度上,要把普通话转成了青岛话,只需把普通话的声调改一改,把第四声保持不变。

青岛辖六区四市,由於地域较广,其内各地方言并不统一,部份甚至差距较大,如分尖团情况,声调数量与调值等。青岛话,广义上是中国青岛市各地区所说方言的统称,狭义和一般意义上仅指青岛市区民众所操语言。

市区方言声调衰减,受权威方言影响,青年人尖团音也不再怎麼区分。其他周边的一些地区,声调依然保持4个,尖团音亦能很清楚地区分。本词条所讨论的主要是狭义上的青岛话,即青岛市区附近的语言。

大学时(在本地上的)教给广东的室友说青岛话的窍门,就8个字:“一三互换,二四归四。”后来该同学在即墨路小商品批发市场跟本地商贩讨价还价,还真说得像模像样儿。但此法只是略像,对青岛话的描述并不精准。

青岛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是“昂”表示“啊。呀。知道了……”以及“biang”是青岛话的口头语。青岛话中普通话发“e”的经常发作“a”比如普通话“合饼”青岛话曰“哈饼”普通话“喝酒”青岛话曰“哈酒”值得一提的是青岛历史上由于受到过德国的统治所以方言中不乏德语的音译如:青岛称下水道口为“古力”;称下水道口的盖子为“古力盖”是音译德语的“Gully”。

你可能也喜欢:

陕西汉调二黄的流传历史与独特技艺

陕西艺术史上的“活皮影”-弦板腔文化

多姿多彩的80年代黑龙江服饰文化

闻名世界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具有地域特色的兰州订婚习俗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兰州市被称为金城,简称兰,是中国甘肃省的省会城市。兰州是一个拥有着许多的历史古迹的城市,黄河从城市中穿过。这么一个美丽的城市也少不了自己的地方习俗。本期小编就带你去兰州文化了解一下兰州订婚习俗。

随着地域的变迁,民族的不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这里,就向您介绍具有浓郁西北地方特色的兰州婚礼习俗。兰州的婚俗包括订婚、下彩、结婚等内容。

旧时订婚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双方不见面,全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一般男方托媒人寻访合适的女子,问其生辰八字,若于男方合婚,提单瓶酒去女方家说亲。

女家若同意,将酒瓶打开喝酒,不同意,不开瓶口将酒退回。有的地方,女方若同意便招待一顿长面,否则就是不同意。一旦同意联姻,就选吉日订婚。订婚时媒人领求婚者,带上成双的衣服或布料、点心、连瓶酒(两瓶酒捆在一起)去女方家。女方家请来至亲盛情招待,喝完连瓶酒就算定了婚。

男方回去时,女方家在空酒瓶中盛满粮食让男方带回去。如今,逐渐演变为由介绍人“引线搭桥”,男女双方见面,互相了解,情投意合后,预定日期举行订婚仪式。俗称“提提合”或“下定礼”。

订婚后,男方逢年过节或平时都可去女方家。每去一次,必带一份薄礼。在结婚前一年或几个月要下彩礼,俗叫“下酒”。男方备好衣物、礼钱、酒肉等,请介绍人同去女方家,女方设席款待,规模要比订婚时丰盛。彩礼钱根据双方家境而定。一般城市高于农村,水川地方高于山区。

你可能也喜欢:

武汉有什么特产可以带,你知道吗?

久负盛名的厦门四大建筑风格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