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刘备有五虎上将为什么还是打不过曹操【热门20篇】

电视剧《军师联盟》正在热播中,那么刘备有五虎上将为什么还是打不过曹操?军师联盟汲布历史原型是谁?下面是Vanky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浏览

2500

文章

1000

篇1:曹操奸臣形象是怎么来的?罗贯中是故意丑化曹操么?

全文共 1939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演义》当中,曹操被称为奸臣、逆贼,不过这些称号都是怎么来的呢?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他本人并没有篡位夺权,严格来说还没走到最严重的那一步。而且对于曹操来说,也一直很纠结到底要不要称帝,毕竟他也很在乎后人对他的评价。但在演义当中,曹操算是一位不忠不义之人,这到底是事实还是说罗贯中在故意丑化曹操呢?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到底是怎样的吧。

一、《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及内容概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代表作之一。以其紧凑的故事结构,鲜明的人物个性,同时兼具一定的历史事实。成为人们追捧热读的经典小说。时至今日依然不断被各种影视剧翻拍,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三国演义》主要是以《三国志》为蓝本,在此基础上加入作者的主观判断,使本来苍白枯燥的史料,跃然成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以至于影响了后世的戏曲创作,其忠君思想也深入人心。

小说主要介绍东汉末年,天下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汉室倾坯无力控制,在此期间逐渐形成三股势力,也就是此后的魏蜀吴三国,三国成鼎力之势,最终天下归于一统。概述了魏晋时期国内政治变化多诡,暗讽朝政昏聩与人性的贪婪,抨击丑恶,宣扬正义。将忠君勤勉的诸葛亮树立为忠君的典型加以肯定,曹操则成为欺世盗名之徒,最终也难逃“三马分槽”的厄运。这段历史的脉络作者着力描写,通过自己的笔墨来艺术发挥,突出每一个写作人物的个性。

二、作者罗贯中的介绍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小说家,号湖海散人,罗贯中一生笔耕不辍,是一位高产作家,除了其著名代表作《三国演义》之外,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等,其所传之后世作品均影响颇深。

罗贯中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自幼深受周围环境熏染,对于小说、杂剧等颇感兴趣,父亲有意培养罗贯中,便让他随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农民起义军皆已揭竿而起,此时一代书生也想凭借自己的才华遇到一位赏识自己的伯乐,于是他投靠于张士诚帐下,但罗贯中发现张士诚安于享乐,胸无大志。于是脱离了张士诚集团回到老家,开始潜心写作,1368年大明帝国建立,朱元璋称帝,罗贯中由于早年曾在张士诚幕下做事与朱元璋为敌,而此时朱元璋又践祚称帝,罗贯中更是心灰意冷放弃了出世做官达济天下的梦想,或许正是这种特殊的遭遇才使得罗贯中对于政治类小说的描写有着别样的滋味,更能杂糅作者本人的心境与想法。

1388年,已是古稀之年的罗贯中在江西吉安去世。罗贯中虽然一生的壮志难酬,但却留给后人一部经典之作,以致今天的我们读起这部书时都不禁被作者的文笔所折服钦叹!

三、文学作品中的曹操

曹操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同时也是曹魏政权的重要奠基人。在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一个个复杂矛盾的人物,特殊的家庭背景,早年的经历以及此后一生的追求。作者着力用笔将其描绘成一位诡谲多变、利欲熏心、残忍多疑的篡国逆臣,这样的目的一方面在于通过曹操的反面形象的树立,来达到作者思想的表达;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衬托蜀国的刘关张三人情义以及诸葛孔明的忠君报国的思想,以至于影响到此后的戏曲都把曹操画成一个白脸的奸臣之相。

但如果我们细品《三国演义》一书似乎也能发现如此典型的反面人物其实也有着许多闪光点,比如宽宏大度即便在官渡之战大大胜之后,收到许多许都臣子写给袁绍的信,但曹操都一烧了之。此外还虚怀若谷,求贤若渴,这些都体现出一个政治家的大度自信的性格。这方面的描写作者也都酌有泼墨,并不回避。所以在《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可以说是一位让人既爱又恨的人物。

四、真实历史中的曹操

曹操出生于东汉,,字孟德,小字阿瞒。生于155年卒于220年,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无论是中国的曹操还是外国的拿破仑,似乎每逢乱世之时,都会有一个强人振臂一呼来引导人们开创一个新的时代,曹操即是如此。

或许人们最为熟悉的即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也是曹操使用最为熟练的权谋,曹操用数年的征伐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对于人民的生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于盘踞于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也都一一降服,使得对内对外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曹操爱惜人才,唯才是举,使得当时大量人才纷纷聚于曹操账下,这也使曹操统治下的曹魏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强的,此外,他又推行峻法严惩豪强,延缓了大地主土地兼并速度,缓解阶级矛盾,对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百姓亲附,甲兵强盛”。

对于如此复杂的历史人物似乎很难用三言两语就能概其一生,“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似乎是对其最为贴切的评价,即便时隔千年的今天,每每读到曹操的诗词依然能够感受到一位政治家的心胸,依然可以理解作为一个身逢乱世的曹操他的无奈与不甘,或许对于曹操的理解即便当下每个人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与出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人物:刘备是怎么死的呢?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是什么人?

刘备,也就是我们说的汉昭烈帝,字玄德,他是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也就是如今的河北省涿州市,他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也是著名的政治家。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曾经参与过镇压黄巾军。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

刘备是怎么死的呢?

刘备只在位三年就去世了。章武三年(223),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在惠陵。

刘备称帝后,在政治上有哪些举措呢?

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主要有两个政治举措。首先就是邮驿政策,蜀汉邮驿的特点是几乎没有车传,邮递大部用驿马传送,从事此项工作的人称为“驿人”。这大概是因为蜀国地处西南,大部为僻远山区,道路不整的缘故。其次就是制定蜀科。蜀科指的是蜀汉的法律。刘备初入川时,百废待兴,当即命令当时对典制、旧法熟悉的人起草制度。在平定益州之后,便着手制定典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曹操为什么最喜欢卞夫人?卞夫人是曹操的第一人妻子么?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一生有十几个老婆,但是最爱的还是卞夫人,也就是武宣卞皇后。我们都知道曹操酷爱人妻,但是对卞夫人还是真情实意的,而且卞夫人为曹操生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也都是人中龙凤,深受曹操喜爱。不过卞夫人并不是曹操的第一任妻子,而是第二任。第一任妻子丁夫人,但是曹昂死后丁夫人就和曹操决裂了,之后再也没有消息。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文学家,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而曹操这一辈子也算是没有白活,不仅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而且,自己的私生活也很丰富,仅仅是媳妇就有十多个,而且生活还算是很美好。

曹操的这十几个媳妇之中,他最喜欢的就是自己的正妻卞夫人,虽然在此之前,曹操还有一位正妻,但是那位丁夫人被曹操废掉了,而且在史书之中,也没有关于丁夫人身世的记载,后来俩人感情破裂,丁夫人被曹操送回娘家,并说让其改嫁,但是丁夫人没有,不过没过多久就死了。而丁夫人被废之后,卞夫人也就成了曹操的正妻,也就是后来的宣武皇后,比起丁夫人,卞夫人可以说是绝对的贤内助了。

后来,曹昂死了之后,卞夫人的儿子曹丕成为长子,而且还剩了曹彰,曹植,曹熊三个儿子,而卞夫人没有因此膨胀,还是一如既往的辅助曹操,教养儿女,善待曹操的妻妾,这样的女人,你就说曹操能不喜欢吗?

在曹操的这一对夫人之中,除了之前的两位,还有十多位,但是曹操这一辈子最爱的还是卞夫人,而且卞夫人死后,也是唯一能够和曹操合葬的夫人,由此可见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赵云才是刘备帝王之术最大受害者 刘备根本不缺赵云这一位武将

全文共 992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总感觉刘备不重用赵云是因为想让他来当自己的贴身保镖,毕竟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救下阿斗还是成功打动了刘备。但刘备怎么说也是一位城府非常之深的人,可以说刘备的帝王之术肯定要比曹操还有孙权实行的更加坚决,因为刘备是绝对输不起的,底层出身的他想要召集一支忠于自己的部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刘备机会只有一次必须把每位人才都给选对,而赵云则成了刘备战略当中的牺牲者。抛开关羽、张飞不说,毕竟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但后来的魏延等人也都超越了赵云,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在三国演义当中,赵云算是一位完美的人。对刘备十分忠心,为了刘备的家人甚至能牺牲自己的性命,而且赵云武艺高强,位列五虎将之一,还被称为是常胜将军,按理说这样的人才不管放到哪个朝代应该都是能担当大任的武将,为什么在刘备手里却一直不得志呢?因为在刘备的眼里,他的部队赵云是可有可无的,虽然听上去非常残忍,但事实就是这样。不然赵云不可能说到了晚年还只是个偏将军。

赵云虽然是五虎将之一,但这也只是一个封号,并没有什么实权。五虎将中关羽和张飞肯定是排头两名,拥有自己的部队可以行使兵权。而赵云各方面又比不上马超,只能同已经过了60大寿的黄忠作比较,结果汉中之战黄忠斩杀夏侯渊立下大功,这下又把赵云给比下去了。感觉赵云此时更像是一位凑数的人,丝毫没有能耐再往前踏出一步。甚至到了后期,魏延在军中的地位都超过了赵云。

其实在汉中之战以后,刘备就给军中来了一起大换血,魏延等后来加入刘备的将领成了前线人物,毕竟刘备也需要一些正值壮年的人物冲锋陷阵,老一批的将领准备退居二线。如果这样来看的话,赵云想要出头几乎是永远不可能了,好在诸葛亮比较喜欢用赵云,还让他后来立了几攻。为什么赵云在刘备的策略里地位如此之低呢?其实和赵云自身也有关系,他错过了加入刘备最好的时期。赵云原本是公孙瓒的手下,但离开公孙瓒七年后才加入刘备,中间的时间相当于都被浪费了。

如果赵云能够提前七年投奔刘备账下,说不定还能成为刘备的心腹之一,七年时间能决定的东西实在太多。而且赵云的上进心也不是很大,或者说做事太过于负责任,总是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所以连刘备的赏赐也不接受,导致朝中其他人对于赵云的意见也是很大,毕竟这个做法算是断了其他人的财路。所以说赵云的性格和他加入刘备的时机,让他只能成为牺牲者,刘备肯定不会为了赵云一人破坏整个大的战略,让他当保镖看来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西园八校尉有哪几个?除了曹操袁绍还有谁?

全文共 2295 字

+ 加入清单

汉末三国时期作为我国古代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战乱时代,在这一时期可以说也是涌现出了不少历史上非常知名的人物。早期的大人物,袁绍是一定算得上的,而要说袁绍,一定也少不了他原本的好友,后来的敌人曹操。但很多人可能并不太了解的是,袁绍和曹操原本都是一个组织当中的人物,名为西园八校尉。而这个组织是当年汉灵帝为了分外戚大将军何进兵权而设立的一支军事组织,其中袁绍是中军校尉,虎贲中郎将,曹操则是典军校尉,议郎。但是既然叫做“八校尉”,当然是有八个人了,这其中袁绍和曹操算是最为出名的两个人,那你知道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哪些人吗?1.西园八校尉

西园八校尉,是汉灵帝为分外戚大将军何进兵权,于中平五年八月(188年),在京都洛阳西园招募壮丁设立的一支军事组织。《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

无上将军---孝灵皇帝·刘宏,

上军校尉---小黄门·蹇硕,

中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

下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

典军校尉---议郎·曹操,

助军左校尉--赵融,

助军右校尉--冯芳,

左校尉----谏议大夫·夏牟,

右校尉----淳于琼。

诸校尉统于蹇硕。小黄门蹇硕总管各军,直接受命于汉灵帝。一时声势浩大,连何进亦要受其命令。2.西园八校尉的瓦解

虽然这西园八校尉是皇帝直属的,但毕竟皇帝不能一下子统帅着8名将军,所以八校尉由上军校尉蹇硕总管。一时间声势浩大,就连大将军何进有时候都要听任蹇硕调遣。在汉灵帝去世之后,何进密谋杀死为乱朝纲的宦官蹇硕张让等人,结果计划败露,何进只杀了蹇硕没杀死张让,反被张让用计害死,而后袁绍袁术两兄弟把张让杀死后,引董卓进京,导致后来的东汉朝政内乱。所以西园八校尉就此土崩瓦解。

西园八校尉当时是汉灵帝一手建立起来的,所以汉灵帝在位的时候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不过,随着汉灵帝的去世,西园八校尉也随之逐渐走向凋零。在这八位校尉中,淳于琼,鲍鸿,蹇硕三位不是惨死就是被人害死,而夏牟,冯芳由于史料记载的缺失,所以并没有多少有关于此二人的记录。在后世闯出名堂来的也就是典军校尉曹操,中军校尉袁绍和助军左校尉赵融了。

赵融在西园八校尉瓦解之后,便跟随了曹操,曹操后来是怎么样的风生水起大家也都知道,所以赵融应该算比较幸运的了。袁绍后来也是天下的一方霸主,加上自己四世三公的身份,曾经一度拥有着天下一半的州郡县。在官渡之战前,天下无人能和他抗衡。可惜的是官渡兵败曹操,最终病逝而亡。曹操的成就更大,他一统了当时的中原北方,为三国曹魏政权建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三国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3.西园八校尉的发展经过

西园八校尉由宦官蹇硕担任统帅,总管西园各军,控制京师。由于直接受命于皇帝,一时声势浩大,连何进亦要受其命令。但是事隔不久,189年灵帝去世,未成年的汉少帝即位,何进即与袁绍密谋刺杀蹇硕,并招拥凉州兵占据守河东郡的前将军董卓领兵入雒阳,对抗“十常侍”为主的亲宦官党羽势力。此举曾遭郑泰、卢植等大臣的坚决反对,认为招边境军队入京城必然引致政局大乱。

公元189年,汉灵帝刘宏驾崩,蹇硕与灵帝亲母董太后及骠骑将军董重(董太后侄儿)联合以主张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与主张拥立弘农王刘辩为帝的大将军何进及刘辩生母何皇后发起宫室政变,但遭西园军副统帅袁绍暗合何进及骑都尉丁原等诸名将领联手围攻,蹇硕及董重事败被诛,董太后也遭囚禁冷宫失意而卒,西园军兵权由袁绍掌握,丁原也因此役晋拜执金吾。

十常侍张让知悉蹇硕事败身亡,畏惧何进一党带兵攻入皇宫,胁持刘辩与刘协为质要求谈和,何皇后念及十常侍往昔阻挡灵帝罢废后位恩情及担忧亲儿刘辩安危,要求何进宽赦十常侍一党,何进因袁绍极力主张诛杀十常侍谏言而有所犹豫不决,十常侍一党担忧何进最终会带兵攻入宫室,趁何进前往会面何皇后途中安排亲信卫士伏袭,何进身受重伤而亡。

袁绍等人知悉何进身亡,即以假行大将军府事及西园军事,号令官军攻进皇宫,下令凡无须者皆视阉宦诛杀,令宫中未长须的年少男丁亦遭牵连横祸,十常侍见官军攻势猛烈,胁持刘辩及刘协乘宫室马车往洛阳城北门外逃亡,卢植带兵追击逃往北方之流亡阉党,阉党见官兵追击紧迫,途中舍下载有刘辩及刘协之马车往另一侧逃亡,直至卢植追兵赶至逮捕逃亡阉党将之伏诛。

而遭弃下失散的刘辩及刘协后由在洛阳北方的匈奴统帅於夫罗寻获,戒护返回洛阳途中,与适逢响应带兵入京讨伐阉宦的董卓不期而遇,令董卓得以借此护送皇驾回宫的功劳,得以参赞朝政,种下往后董卓专擅朝政之前因。

董卓入京途中,何进就被宦官十常侍张让一党刺杀,袁绍接掌兼管八校尉兵力及大将军府军事,并以为何进报仇为由入宫杀尽宦官。尔后董卓假借自许亡故的董太后同宗,强势主张罢废刘辩帝位,拥立刘协为帝,执金吾丁原及司隶校尉袁绍等人极力抵制,但是董卓运用权谋令朝臣以为董卓所部兵力优于京师兵力而不敢妄动,更以亡故董太后名号收编原亲宦残党势力,丁原遭僚属部下吕布奉承董卓诏令以朝令诛杀,董卓趁势收缴原属大将军府京城大部兵力,董卓以此独掌大权,废立皇帝,而袁绍、曹操等人则先后被迫出逃,西园八校尉至此瓦解。

西园军的建立,是东汉历时上百年的宦官外戚之争中,最后一次重大事件。西园军的首领是宦官,八校尉中的曹操也是宦官养子之后,汉灵帝试图以宦官的军队,对抗外戚何进的权力。但是此时以“四世三公”世家袁绍为首的士族颇有势力,宦官后裔曹操也因自己身为名士而力挺士族,士族已经不满于宦官在朝廷的专权许久,所以反而支持何进,最终成为了消灭宦官的力量。此事件之后,外戚与宦官都很难再占据主导地位,而士族门第则通过三国的纷争,稳固了自己逐渐奠定的地位,成为之后近四百年中国历史的决定性势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曹操为什么选典韦当保镖?典韦和许诸谁更厉害?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早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让很多忠于汉室的人眼红,想尽快除掉曹操,而曹操又是小心谨慎的人,所以保镖是绝不能少的。曹操最出名的两位保镖就是典韦和徐庶了。那典韦和许褚到底谁更加厉害一些呢?要是比武力的话可能典韦要强一些,但是细心程度是许褚更胜一筹,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典韦的经典战役,一起来看看吧。

现在流行的三国武将排名一般都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可是他在三国演义中有你那么强吗?

其一就是在曹操一场战斗中,在典韦追何仪的时候,追到一处山寨时遇到了许褚,当时的许褚还没有归顺曹操。典韦叫许褚放出黄巾军的人马,许褚说要赢了他就放,当时两个基本上打了一天没有分出胜负,都是因为马匹乏力而撤出战斗的。可见典韦的战斗力和许褚不相上下,就算比许褚厉害也厉害不了多少。

典韦并不是单纯的武夫,在濮阳时西面战情告急,典韦领兵突进挡敌,吕布的部队弓弩乱发,典韦尽然无视,向随从说:"贼军来到十步之内,便告诉我。"不久随从说:"十步了。"典韦又说:"五步之内再告诉我。"随从畏惧,立即便说:"贼军来到了!"典韦手持十余支小戟,大呼而起,以戟掷敌,所投者无不应手而倒。打了许多时辰,吕布的部队撤退。这次战斗表明他的指挥和勇猛能力时一般人难以比拟的。

总以上战役来看,典韦有超乎一般人的武力,可是他排在关羽和张飞前面感觉还是欠缺一点,因为关羽能在万军丛中斩掉颜良,能展现其以一抵百的勇力和典韦在宛城之战中差不多(唯一的差距就是典韦喝醉了)但是颜良可以完败张辽的。可见关羽的实力高于典韦。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三国时曹操为什么宁愿要张绣的婶婶也不要貂蝉

全文共 117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三国时期的曹操想必大家都有一个感觉,是什么呢?那就是曹操好像非常的喜欢人妻啊,就是喜欢别人老婆,经常性的就是抢别人的老婆,但是大家也知道三国时期的第一美女貂蝉曹操为什么不据为己有呢?而且在当时曹操可是要了张绣的婶婶的,难道张绣的婶婶要比貂蝉更加的漂亮,或者另有其他的原因,下面就跟随小编揭秘看看吧!

张绣(?-207),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人。骠骑将军张济的从子。东汉末年割据宛城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董卓部将张济族侄,济死领其众,屯兵宛城(今河南南阳),与刘表合。后降曹操,因不满其言行而突袭曹操,复与刘表连和。曹操征袁绍时,听从贾诩的建议再次投降曹操,参加官渡之战,官至破羌将军,封宣威侯。在北征乌桓(207年)途中去世(一说为曹丕逼死),谥定侯。张绣是武术名家童渊的大徒弟。战宛城时由胡车儿偷走典韦的双戟,然后得以枪挑典韦。他的"百鸟朝凰枪"威震天下。

虽然当初操作南征张绣的时候,曹操的大儿子曹昂和心腹爱将典韦都在战斗中被杀,最后张绣抵挡不住,听从手下谋士贾诩的建议,投降了曹操,但是曹孟德还算大度,并没有将张绣处死,还封官进爵了,据说最后是在曹魏病死的。

张绣和赵云是一个级别的吗

后来与赵云大战三百回合,被赵云的七探蛇盘枪杀死。从此赵云成了真正的枪王。评书中还说,张任,张绣均师从童渊,赵云是童渊的关门弟子,童渊是张绣、张任、赵云的师父。童渊本来只收徒两人,一人是“宛城侯”张绣,另一人是西川的大都督张任。两人均学了他的“百鸟朝凰枪”,并且闯下了极高的名望。童渊晚年隐居深山,后经赵云求拜,收了赵云为关门弟子。赵云艺成下山后,自创了一套“七探蛇盘枪”。而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并没有这样的描述。

张绣是骠骑将军张济的侄子。边章、韩遂在凉州作乱之时,金城的麹胜袭杀祖厉长刘隽。张绣当时为县吏,不久就寻找机会刺杀了麹胜,本郡的人都认为他很讲义气,于是张绣招合少年,成为本地豪杰。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张济因军中缺粮,自关中引兵入荆州界,与刘表交战,攻穰城,中流矢而死。

张绣接管了他的部队,收兵退出穰城。荆州官员知道后皆向刘表祝贺。刘表却说:“张济因穷途末路而来,我作为主人却如此无礼,这并非我的本意,故我只受吊唁而不受祝贺。“之后,刘表又派人招诱张济的余部,其众闻讯而大喜,尽皆服从。刘表于是安排张绣屯兵于宛城,张绣成为刘表在北方的藩属势力,替他抵御外敌。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董卓被杀,张济与李傕、郭汜等人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张绣跟随张济,以军功升至建忠将军,封宣威侯。

197年,曹操南征,部队到达淯水,张绣率众投降。曹操娶了张济的遗孀,张绣因此怀恨曹操。曹操听说张绣不高兴,就秘密准备杀掉张绣。结果计划泄漏,张绣偷袭曹操,曹操战败,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杀,猛将典韦战死。张绣引兵追击,被曹操击退,于是张绣退回防守穰城,再次与刘表联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诸葛亮预测曹操败走华容道是真的么?诸葛亮为什么放走曹操?

全文共 1700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基本上属于料事如神的人,什么都逃不出他的算计。赤壁之战后,诸葛亮猜到曹操会从华容道出逃,但是并没有下令捕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当然这段情节我们只能放在《三国演义》里面讨论,因为这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正史上曹操从没有被蜀军活捉过,不然早就死了,把曹操这样的人放走就等于是放虎归山,那就有点和自己过不去了。

熟读《三国演义》,我们不难发现,书中多次提及了“天命”二字,很多看似不合常理的事情,都被作者归结为了“天命”的原因,例如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好不容易用计将司马懿,引进了上方谷,打算将其烧死,结果突然天降大雨,使司马懿死里逃生,等等。很多三国迷,读到这段的时候,都忍不住扼腕叹息,毕竟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人,不该犯这样的“错误”,事后诸葛亮却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此乃天命”。除了此事之外,演义中所谓的“天命”,还导致了一件更令人惋惜的事情,这是怎么回事呢?

此事发生于赤壁之战后,当时的曹操,高吟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志在千里”,意气风发的南下,不但拿下了荆州,击溃了刘备,还打算让江东不战而降。结果孙权和刘备结成了联盟,火烧赤壁,使他狼狈逃窜。这个时候,诸葛亮料定了他会从华容小道逃亡,于是安排了赵云、张飞、关羽三人埋伏,并嘱咐赵云和张飞,遇到曹操之后,不要拼尽全力,装装样子就好,之后又故意用激将法,让关羽埋伏在最后的位置,擒杀曹操,并逼迫关羽立下了军令状。

关羽率军离开之后,刘备道:“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云时,只恐端的放了。”诸葛亮却淡定地说:“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也就是说,诸葛亮是故意想放曹操离开。那么诸葛亮这么做,真的是因为所谓的天命吗?小编认为,不是的,他之所心这样安排,是迫不得已,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很多人认为,诸葛亮此时,如果不瞻前顾后,不刻意放走曹操,说不定刘备早就完成兴复汉室的理想了。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当时刘备的处境——他刚刚在长坂坡为曹军所败,自己的兵马,外加刘琦的兵马,才区区两万人,比起江东要差太多。而且,这个时候的他,还没有开始攻打荆州,立足之地,只有刘琦的夏口,如果这个时候,曹操死了,孙权没有了心腹大患,他还会顾及孙刘联盟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个时候,刘备的结局,便只能是灭亡了。

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刘备可以生擒曹操,然后用曹操来换地盘,或者换来汉献帝,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啊。这种做法,同样是行不通的,先不说曹操如果被擒,曹魏方面的人,会不会同意用地盘来换曹操,就算他真的能换得来又如何?当时他身边,除了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以及糜氏兄弟、孙乾等,几乎没有可用之人,换来的地盘太小,不划算,也抵御不住江东;换的地盘太大,他则无力管理。再者说,打败曹操主要是江东在出力,他一人占尽了好处,孙权会同意吗?曹操受如此大辱,被放归之后,会放过他吗?

再来说用曹操换汉献帝一事,先不说曹操阵营是否同意,就算他们同意,刘备会同意吗?他是汉室后裔,有皇叔之名,本身就能代表正统,挟天子以令诸侯,意义并不大。这种情况下,给自己请回一尊必须要供着的大神,根本得不偿失。说到此处,我们不难得知,刘备既不能杀曹操,也不能拿他换取利益,纵使他心有不甘,却不得不将曹操放走。基于这种心理,于是诸葛亮智算华容道,给了关羽义释曹操的机会。

当然了,诸葛亮也是人,而非神,他虽然不说,却也会心怀不甘,于是他在关羽之前,安排了赵云和张飞两人,吓唬曹操,充满了恶趣味,却又让关羽送出了一个大情。而他之前逼关羽立下军令状,之后再饶关羽性命,则能够挫败关羽的傲气,更加方便他调兵遣将,更有利于他立威。也就是说,虽然义释曹操,是诸葛亮不得已的安排,而且只能假借天命吃了一个闷亏,但他却通过自己的智慧,做到了一举多得。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演义中的诸葛亮,安排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并非因为天命,也不是为了让关羽送人情,而是迫于无奈,必须要巧妙的放走曹操,又不能落人口实。对于此事,智计超群的他,确实做到了,而且他不但做到了自己想要达到的效果,还一举多得,捞到了更多的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曹操、李煜、宋徽宗中谁更有才华?

全文共 97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曹操李煜还有宋徽宗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这几个人都还是有相似的地方的,话说都有点不务正业,所以把自己有才华的一面也展现出来了,那么有的人也问了,假如把这几个人放到一起比较的话,那么他们谁更加的有才华呢?下面就着这个事情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本着负责的态度,我们首先来解构这条问题,曹操、李煜、宋徽宗中谁更有才华?问题的核心在于“才华”。按照权威的解释,“才华”可分为广义含义和狭义含义两种。才华的广义含义:表现出来的才能,一般指能力。才华狭义的含义指文采。

了解了才华的具体含义之后,我们再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曹操是一代枭雄,他在政治、军事、文学上均获得巨大的成功。政治上,他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统一了中国北方,为中国结束东汉以来的大分裂做出了卓越贡献。军事上,曹操是一位军事奇才,平定黄巾军起义,消灭袁绍、袁术、吕布等北方割据政权,虽然赤壁之战遭到失败,但不可否认曹操仍让是一位军事奇才。难能可贵的是,曹操在文学上的造诣也颇深,他善诗歌,喜欢用诗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散文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李煜,五代十国南唐的最后一位国君,从这个尴尬的位地位上就可以看出,李煜的政治才能和军事统帅才能只能是“青铜”的水平,至多就是利用绥靖策略让南唐又苟延残喘了几年。但是李煜作为一名诗人,在中国诗词史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词立意深远,意境广阔,用词朴实,意蕴绵长,对“词”这一文学品种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宋徽宗赵佶,宋朝第八位皇帝,也是北宋实际上的亡国之君(在统治的末期他将皇位传给儿子宋钦宗),他政治上昏庸无能,重用奸臣,军事上鼠目寸光,一败涂地,最终被金军俘虏后被囚禁在金国的大后方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旧古城),但是在艺术领域,宋徽宗堪称千年一遇的全才,书法、绘画、篆刻、诗歌、艺术理论全部达到“王者”级的水平,这可以从宋徽宗给自己取的一个雅号“天下一人”中可以看出,如果纯粹从艺术角度来说,宋徽宗确实可以称作当时的天下一人,但是在其他方面,实在差得离谱。

综上所述,从广义上才华比较,曹操完胜李煜和宋徽宗。如果从狭义的才华即文采进行比较,曹操、李煜、宋徽宗各自擅长不同的领域,所谓文无第一,很难说更高谁更低。兼顾广义和狭义,曹操理应胜出,为三人中最有才华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张松主动向曹操进献西川,为何曹操却要把人撵走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为什么赶走张松

主要是三个原因,第1个就是曹操看不起刘璋,第2个是张松的名气并不是很大,第三是张松根本就不会说话,惹得曹操非常的不高兴。

一、曹操看不起刘璋

曹操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喜欢贤才的人,对于一些有才华的人相对来说包容度都会比较高。可是却非常比一些志大才疏之人,在青梅煮酒时,曹操就曾经责备过刘备,到底哪一些人才算得上英雄,刘备说了一大串的名字,但是曹操都表示这些人根本就不怎么样。

二、张松名气不够大

张松的这一次求见,其实曹操之所以不满意也是因为张松的待遇在荆州更好,但是长相并不是很出色,所以曹操内心也会觉得有一些不喜欢。这其实只不过是一个表面的原因,曹操这么说也是一个霸主,怎么可能会通过外貌来去决定,对一个人的态度呢,这里也就说明张松的名气也并不是很大。

庞统也同样是一个比较丑陋的人,但是在遇到曹操的时候,也会拥有着非常不错的待遇,在这里也需要知道张松本身就有一个臭毛病,就是脾气特别的怪,曹操为什么能够容忍别人却始终没有办法容忍张兄呢,这主要就是因为张松的名气特别的小,根本就没有什么太多的优势性。

三、张松不会说话

除了没有什么名气之外,张松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并不会说话。和曹操在第1次见面的时候就顶撞了曹操,也让曹操觉得非常的不高兴,如果不是杨修的引荐,曹操根本就不愿意见张松,可没有想到再次见到张松的时候又被曝光了丑事。自然就会觉得特别的生气,也同样会觉得这本来就是一个不正确的做法,所以最终也没有选择重用他,其实这样的一个情况换成任何人全部都会撵走,更加不要说这是一代帝王。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会容忍呢,所以大家也会觉得非常的不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曹操为何不射火箭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为什么不用火箭

曹操为什么不使用火箭的最主要原因其实有这几点:

首先要想使用好火箭箭头之上,必须要添加可燃物,并且增加一定的重量。这样一来,射程就会马上降低。对于当时的曹操来说,只能够隐隐约约的发现面上的船只,对方离岸边还是拥有一定的距离,如果贸然使用火箭超出了射程范围里面还好说,若是没有超过的话,岂不是自燃坟墓。

第二,火箭的造价成本是特别高的,三国时期不管是火油还是硫磺等能够发火的东西,其实都是属于稀有物品。一般情况下这些东西都是用羽毛,竹子等廉价的物件做的,所以曹操在敌我不明的情况之下,是断断不敢去使用如此昂贵的东西的。

第三,火箭的使用其实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如果是一把普通的剑,可以将它放在箭篓里面,拿一大堆随时可以使用。但是火箭其实属于危险物品,使用的时候要十分小心,使用之前还要先点火之后才可以发射,弓箭手出剑的速度就会大大降低,所以这种东西一定要在平稳的情况下去干,退敌军的时候使用,像这种突发情况是断不能够采取的。

第四,因为造价特别的昂贵,军中不可能长期配备这些东西,一般在稳定的情况之中去攻打重要的城池才会使用,它会事先就将一定数量的火箭准备好,所以这个时候曹操即便是想要去使用火箭,仓促之间也是拿不出这么多的东西的。

第五,草船借箭的时候,刚好遇到了大雾天气,能见度极其低下,曹操根本看不清船上的草人,由此可见,如果用火箭去对付的话,也没有任何胜算,因为曹操不知道上面到底是人是鬼。因为大雾的影响,曹操只能够通过哪股声,却判定对方的方位到底在哪里,如果贸然使用火箭发射的话,只会将自己的位置给暴露出来,让对方对他进行准确的攻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说曹操,曹操到的由来形容人来的及时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说曹操,曹操到”,背后有什么由来

说曹操,曹操到,在我们现代就是用来形容人们出现的及时,那么这样的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也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那时候的汉献帝被人围攻,有人给他献计说可以寻求曹操的帮忙,他还没有下令让人去寻求曹操的帮助,没想到曹操就已经来了,所以那时候汉献帝就感慨的说到了一句,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啊。

曹操之所以会到,是有两种不同方面的记载,一种记载是说,是因为有人给曹操献计,之后曹操才来的,另一种说法是说,是曹操主动带兵前来的,反正不管是哪一种记载说法,都是因为曹操的及时赶到,才救下了汉献帝的性命,所以说曹操曹操就到,在后世都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来得及时。

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其实也会发生,就是那你在念叨一个人的时候,他就突然出现了,这样的行为事件只能是用巧合来解释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上将转业是什么级别

全文共 171 字

+ 加入清单

上将最早的俄军上将军衔由彼得一世设立,是许多国家将级军官中高级别的军衔等级。我国历史上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军队都有设立上将军衔。

上将转业是什么级别

上将是大军区级,和地方行政系统是两条线。通常情况下,大部分省、区、市军转干部到了地方之后一般会降级录用,保留原有待遇不变。上将在行政体系中是比正部级高,略逊于副国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如果郭嘉未死,曹操是否可以将三国统一?

全文共 1413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曹操对待人才的态度是唯才是举,只将这个人的才能作为一个标准,而且也十分重视拥有才能的人,这也便是他能够招揽到众多人才的重要原因。而说到他的人才,就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也是曹操极其信任的人,郭嘉。不幸的是,郭嘉英年早逝,曹操的大业他没办法再参与了。那么如果郭嘉没有那么早就去世,他是否可以帮助曹操完成三国的统一呢?

有些人认为郭嘉如果活着,三国的命运可能会被改变,曹操在赤壁之战兵败之后,曾经痛哭说:如果郭嘉在,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失败呢?可见郭嘉的智慧是得到了曹操十足的肯定,郭嘉在曹操军中应该属于第一智者的位置,可惜英年早逝,错过了和诸葛亮、周瑜、庞统、司马懿这些智囊高手切磋智谋的机会,这让三国迷们少了不少的谈资。

那么如果按曹操的说法,郭嘉在,曹操不会中连环计,三国的剧情会怎样呢?我认为,如果郭嘉看穿了连环计提醒曹操,曹操不被火烧赤壁,接下来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曹操北方军付出惨痛代价后,险胜东吴水军,刘备军队逃往西蜀投靠刘璋。

我认为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曹操北方军队不擅长水战

曹操军队到了海上,早就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虽然利用蔡瑁的荆州兵,训练北方军队的水上作战能力,但是这些都不是一时半会能有所成的,连环计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曹操北方军队晕船的弱点,这不是短期训练能改变的生理特征。

第二、蔡瑁率领的荆州水兵疏于训练

蔡瑁的荆州水军,虽然都归降了曹操,但由于刘表一直无争天下的雄心,荆州兵天天过着安居乐业,打卡上班下班的好日子,多年都未曾上战场打战,疏于训练,战斗力不会太强,孙刘联军据守抵抗,曹操的大军失去了平原作战的优势,荆州水军疏于作战训练,必然会出现打持久战的情况。

第三、东吴就算归降,刘备也不会马上灭亡

刘备占据江夏,联合孙权抵抗曹操,就算孙权最后归降了曹操,刘备有江夏之地,也不会马上灭亡,更何况江夏集中了荆州大半数的钱粮,刘备这时有钱、有资源、有人,曹操经过大战后,又元气大伤,所以刘备自保一段时间是可以的,但长期则有危险,所以必然在坚守江夏的同时,和西蜀的刘璋搞好关系,联合刘璋共同抵抗曹操,江夏守不住,刘备只会带着军队逃往西蜀。

第二种情况:郭嘉在,曹操还是赤壁之战失败了,只是没有被火攻败的那么惨罢了。

我认为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郭嘉也不熟悉水战

郭嘉只是谋士,他能做到的是和曹操之间的智慧互补,保证曹操不会中圈套,吃大亏,但郭嘉无法改变东吴的地理环境和水战的特性,北方军队久攻不下,按诸葛亮、周瑜这些人的智谋,就算无法马上用火攻打退曹军,也会换其他方式,慢慢削弱、耗损曹操的补给,诸葛亮草船借箭就是很好的例子了,每天让你掉点血,久了,曹操军队的士气必然也要被挫,迟早失败。

第二、曹操军队有内部隐患

蔡瑁是见利忘义之徒,刚归降时,荀彧就劝曹操不能重用此人,但因为曹操军队不熟悉水战,只好暂时用蔡瑁当水军大都督,所以为什么周瑜遇到蒋干盗书,简单的用了一个反间计,就让曹操杀了蔡瑁,这和曹操本身就不信任蔡瑁有很大的关系,蔡瑁和归降的荆州兵对于曹操也没啥忠诚度可言,时间久了,要看曹操失去了战场优势,在对面用计挑拨和利诱下,蔡瑁迟早又会出现卖主求荣的行为,曹军内部迟早会出现内乱。

所以,我认为郭嘉如果不死,三国鼎立的局面也会形成,曹操想统一三国依然没有那么容易,更何况,曹操、刘备、孙权这些人的寿命是不会因为郭嘉的存在,而发生直接性的变化,而司马懿家族也还一直存在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颜良击败徐晃后,曹操麾下许褚和张辽为什么不敢应战?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说到许诸和张辽等人不敢应战颜良是不可取的这样的说法,其实这个事情是发生在颜良击败了徐晃之后,所以就着当时的情况还是很有说法的,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颜良击败徐晃之后,曹操手下猛将不出头并不是因为害怕打不过颜良,首先是许褚,敢跟当时不可一世的马超单挑,实力毋庸置疑,照许褚的脾气早就冲上去了。其次,曹操完全可以调夏侯兄弟过来,关羽杀了颜良后,夏侯惇都敢去单挑关羽,更别说颜良了。况且颜良只有一个,曹操确是猛将如云,车轮战都可以累死他,曹操让关羽去战颜良实则是一个一箭三雕的计谋,无论关羽颜良谁胜,曹操都是赢家。

第一:曹操当时知道刘备已经投靠袁绍了,如果派关羽出战颜良,不管输赢,袁绍必然大怒,肯定会杀了刘备。

第二:如果关羽斩杀了颜良,曹操就可除一大敌,如果关羽被颜良斩杀了,曹操会借机嘲笑关羽一番,以服众人。

第三:颜良前几战的实力如何曹操已看在眼中,他知道不管是谁,打颜良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贸然出战,必定会有损伤。关羽一心想着刘备,所以就算战死曹操也没什么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荀彧为什么要投奔曹操?荀彧为何要离开袁绍?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荀彧在东汉末期,为曹操谋臣,一直以来都有“王佐之才”的美誉,如果论起曹操身边哪个谋士最厉害,荀彧就算排不到第一,也一定是前三之列。不过,荀彧在投奔曹操之前,依靠袁绍,当时袁绍对他可算是礼遇有加,但是为什么荀彧最终还是决定离开袁绍,投奔曹操呢?荀彧选择曹操而放弃袁绍,是有什么打算吗?

等到韩馥在荀谌的劝说下,将冀州牧的位置让给袁绍之后,荀彧和他的哥哥荀谌一样,成为袁绍的座上宾。可是谋事在先的荀彧,却看出了袁绍不是能成大业的主。于是荀彧选择了离开,而自己的哥哥荀谌却留了下来。荀彧投奔的对象是此时依附在袁绍之下,被任命为东郡太守的曹操。此后曹操、袁绍官渡大战,荀家两兄弟分列两边,成了对手,让人唏嘘。

荀彧之所以投奔曹操,是因为荀彧早就听说“曹操有雄略”。曹操的雄略,在之前我们对曹操的介绍中说过一二,比如他在洛阳北部尉上的时候杖杀当权宦官的弟弟,在济南相上的作为。但更多看到的是无奈的曹操,荥阳战败、苦劝诸侯却没人听。可即使在那样窘迫的状况下,我们依然可以看见曹操的见识和担当。

荀彧这样对天下大势能未卜先知的人物,来投奔此时还很弱小的曹操,是对曹操能力的另一个有力佐证。回头看一下此时已经归附曹操的几个人,从鲍信到夏侯惇,从曹洪再到荀彧,对曹操有的只有佩服,更可见曹操的非同一般。

颍川荀氏、大名士荀彧来投,曹操自然高兴。以识人见长的曹操和荀彧一接触,发现荀彧这个人果然了得,以至于曹操止不住说:“吾子房也!”曹操居然将没见多久的荀彧比作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张良,可见曹操对荀彧的认可。

之后荀彧的表现一样证明了曹操的夸赞,果然不错,被曹操任命为奋武司马。自此之后曹操账下有了一流的谋士。曹操在一点一点积攒着自己的力量,而袁绍那边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杨彪官位比曹操高时为什么不把曹操杀了?杨彪错失机会还赔上自己儿子

全文共 1627 字

+ 加入清单

杨彪和杨修这对父子其实对曹操都不满意,只不过杨彪在汉朝还是比较有权威的,好几代都位列三公。曹操还有几次担心杨彪会找自己麻烦,不过等曹操挟天子以后就开始制约各种大臣,把不支持自己的人都杀了。当年杨彪职位比曹操高时错过了一个好机会,最后自己的儿子杨修还被曹操给杀了。估计杨彪心里也是非常后悔。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有一个桥段,杨彪和杨修父子一心想光复汉室,他们与曹操斗智斗勇。这件事情,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此事典出国家级正史《三国志》《后汉书》。

杨彪不是一般人,他是弘农杨氏代表人物。他的曾祖父杨震位列三公。杨震的儿子杨秉,也位列三公。杨震的孙子杨赐也位列三公。杨震的曾孙,就是今天的主角杨彪,也位列三公。杨家的势力非常强大,身为四世三公的重臣之家,却世代奉守廉吏之德,这使得杨家非常有名望。国家级正史《后汉书》把杨家和袁家并称东京名族,原文是:“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

杨震这个人,油盐不进,正气凛然,他的人生信条就是忠于大汉朝。董卓进京之后,杨彪一次又一次跟董卓针锋相对。董卓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他一次又一次想杀杨彪,又害怕引起士族反弹,只得一次又一次忍气吞声。(彪尽节卫主,崎岖危难之间,几不免于害。)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落到了曹操手里。杨彪照样忠心耿耿保护汉献帝。曹操非常害怕杨彪,有一次曹操去拜见汉献帝。曹操看到一身正气的杨彪,害怕杨彪把自己宰了。曹操实在没办法,只好借口上厕所尿遁了。从那以后,曹操好久都不敢来上朝。(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宴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

曹操觉得杨彪就是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会要他的老命。曹操为了除掉杨彪,先是借口说杨彪年老体弱,把他的官职罢免了。杨彪的老婆,是著名的四世三公的袁氏女。袁术称帝之后,曹操借口他是袁术的姻亲,把他抓进大牢。(袁术僭乱,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

曹操指使满宠抓了杨彪之后,整个朝廷都闹翻天了。名士孔融直接罢朝,并且跑去质疑曹操。曹操好不容易把孔融忽悠走,名士荀彧又来找曹操说情了。荀彧是曹操集团的首席谋士,是曹操口中“吾之子房”。曹操可以不给孔融面子,但是他不能不给荀彧面子啊。荀彧都来求情了,曹操知道无论如何也不能杀杨彪了。曹操虽然不敢杀杨彪,但是想把他打一顿,就暗中授意满宠对杨彪用刑。

孔融和荀彧也怕满宠会打杨彪,两个人都特别交代满宠不能对杨彪用刑。满宠不听荀彧他们的话,抓住机会连续几天对杨彪用刑。这件事情,越闹越大。曹操见杨彪挨打了,也知道事情再闹下去就不好收场了。曹操出来唱红脸,下令把杨彪放了。这件事情,三国志记载是满宠打杨彪,曹操不知情。在我看来,有了荀彧打招呼在前,小小的许都令满宠如果没有曹操暗中授意,是绝对不敢对杨彪用刑的。

满宠打杨彪的事情,在当时就掀起了轩然大波。过了二百多年之后,刘宋的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释的时候,依然把满宠骂了一顿。裴松之骂满宠的话,流传至今,原文是:“杨公积德之门,身为名臣,纵有愆负,犹宜保祐,况淫刑所滥,而可加其楚掠乎?若理应考讯,荀、孔二贤岂其妄有相请属哉?宠以此为能,酷吏之用心耳!”

曹操指使满宠打杨彪的事情,过了两百多年还挨骂,杨彪的人望由此可见一斑。曹操实在拿杨彪的名望没办法,只得把杨彪请出来当官。杨彪为了光复汉室的理想,又与曹操斗智斗勇,坚持了六年之后,杨彪知道大汉朝已经没有复兴的希望了。他不愿意为曹操效力,就装作生病不能走路,从此过上寓公的生活。

曹操忍了杨彪一辈子,到了晚年的时候,杨彪的儿子杨修犯了错,曹操抓住机会杀了杨修,总算出了一口恶气。曹操死后,曹丕登基称帝。曹丕知道杨彪的威望很高,想请杨彪出来当太尉。杨彪不愿意为曹魏效力,就对曹丕说:“彪备汉三公,遭世倾乱,不能有所补益。耄年被病,岂可赞惟新之朝?”

杨彪坚决不肯出山,曹丕也不敢强逼。曹丕给了杨彪很高的礼遇,让杨彪安享晚年。魏文帝黄初六年,汉室忠臣杨彪去世,享年84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曹操到底是文大于武还是武大于文?曹操算东汉末年最伟大的诗人么?

全文共 1101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曹操算是一位非常全能型的人物,在“文”和“武“这两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卓越,那曹操到底是文大于还是武大于文呢?其实曹操在他的文学方面有更大的天分展现出来,而且可以说曹操是东汉末年最伟大诗人,或许都没有之一。我们在上学期间应该也学了很多曹操写的诗,那种气魄和情怀明显就和唐宋的诗词不太一样。曹操并不是一位守旧的人,而是敢于打破旧俗的创新者,所以才能在群雄当中脱颖而出,还终结了伟大的汉朝。

但在这时,他写了诗。是我们从小便知道的五章《步出夏门行》。那会儿,他正在经历一场寒冬,一场饥饿,一场战争。正当此时,他看见了大海。简直是满斟苦酒,不过他还要端着酒杯祝曰cheers(干杯)。有人饥寒交迫便哭,有人饥寒交迫便擦亮火柴幻想一个热腾腾的大肉包子。可还有人,一边取暖靠抖,一边敲着空碗唱着歌——不是缺心眼,是真气魄。

他写了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他写了让人绝望的饥寒——“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水竭不流,冰坚可蹈”(《土不同》);更重要的是,他写了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龟虽寿》)。

他把自己比喻成一匹老马,一个烈士,为了他的志向奔波远途。曹操的志向很简单,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说了,“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更长远一些,是在《对酒》一诗里写的,“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标准的儒家式的盛世图景。而他,与那些不能得用,满心委屈,因而理直气壮光动嘴不动手的诗人不同,他想做的, 都做到了。

在他同时代的诗人里,曹操写了最多、最细腻的时代的痛苦。《薤露行》《苦寒行》,天气冷,没有吃的,饿殍遍地,没有活人。以至于文学论文《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说他爱抱怨,羁縻于哀思,是《诗经》里《韶》《夏》一类不上台面的“郑声”。钟嵘在《诗品》里把他评了一个下等,罪在“古直”。

“古直”,用曹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他是他所处的时代最坦率的诗人,坦率到有时因为无法以成理推测,而让人不安。他也不拘泥——不拘泥于成礼,也不为过去的自己所限制。在一次征吴时,天下大雨,军中多有怨声。

曹操知道有人要劝,直接发了一通告示“有谏者死”,然而贾逵还是进谏,于是被收监。但过了几天,曹操却又发了一通告示,说贾逵并无恶意,官复原职(说好的有谏者死呢?)。又比如,《魏志刘矫传》里他下令,说,我们不要搞东汉那套以风评来判断人的标准。丧乱以来,风教凋敝。风评议论的标准,已经不适用判断人才了。任何人,以前做过的事情,既往不咎。

他的坦率与强硬,像一道利剑,劈开汉末混混沌沌一潭死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潘凤为什么叫无双上将

全文共 185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潘凤奉韩馥之命前往汜水关前挑战董卓部下大将华雄,不及一回合被斩。

潘凤是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原本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是在2007年左右,某论坛评选三国里最著名的台词,一位网友贴出了“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这句话一下爆红,潘凤便被称为“无双上将”。潘凤可以说是网友用调侃的心态,硬生生的炒红的三国第一网络红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三国时期蜀汉的五虎上将的后代子嗣谁更加的有厉害?

全文共 122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三国时期的人物我们就不得不说各方势力里面的厉害角色,但是其实最为人熟悉的还是要数蜀汉的五虎上将了,这五个人我们也知道他们都是谁,那么我们也不妨仔细的分析分析,他们五个人的的确确厉害,但是他们的后代又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

三国时期蜀国的五虎上将分别是关羽、张飞、黄忠、马超以及赵云,那接下来就翻开《三国志》等史书,来看看他们后代各自的表现,谁的能力强,谁的能力弱就显而易见了。

关羽后代

首先,关羽的子嗣,其一关平,其二关兴,其三关索(历史有无未知),其四关氏,嫁给了李恢之子。关平

关平,其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非常饱满,多次有他的出场,比如和庞德大战啥的,因此多数人对关平定位应该是一员大将。

然而史书上对于关平的记载很少,如下,《三国志·关羽传》:“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只知道关平是关羽的儿子,和关羽一起被东吴部将抓捕了。关兴

关兴,在《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 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

就是说关兴很受诸葛亮的器重,二十岁的时候就担任侍中、中监军,几年后去世了,官至虎贲中郎将。年纪轻轻就身居要职,可见关兴确实是有能耐的,有其父关羽的风范。

在演义中,关兴参加了伐吴之战、北伐之战,可惜落崖而死,应该是虚构的。

其次,张飞的子嗣,其一张苞,其二张绍,另有两个女儿都是刘禅的老婆。

张飞后代

张苞,在三国演义中和关兴的形象类似,两人被合称为"小关张",然而在史书上仅有几个字的记载。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长子苞,早夭。次子张绍,继承张飞爵位,官至侍中、尚书仆射。

即张苞早夭,没有到20岁就死了。张绍

张绍,在史书上是偏向于文臣的形象,其任职侍中,尚书仆射,曾奉刘禅的命令,向邓艾递交投降表,之后和刘禅一同投降。

黄忠后代

接下来说黄忠的子嗣,《三国志》记载:(黄忠)子叙(黄叙),早没,无后。

就是说黄忠有一个儿子黄叙,早早去世了。有传说,黄忠一生都在为儿子寻医问药。

马超后代

再来说马超的后代,其一马秋,被杀,其二马承,其三马氏,嫁给刘备儿子刘理。马超

马承,《三国志·马超传》记载:追谥(马)超曰威侯,子(马)承嗣。就是说,马承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其能力如何未知。

赵云后代

最后是赵云,其一赵统,其二赵广。

赵统,据《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记载:“(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

可见赵统有两个官职,大概和关兴差不多档次。赵统

赵广,《三国志.赵云传》:“(赵云)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阵战死。

可见赵广官职并不大,只是牙门将,不过其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值得敬佩。

在《三国演义》中,赵广和赵统的出场只是为了向诸葛亮报告父亲赵云去世的消息,其形象并不像塑造关兴张苞那样用心,可能是罗贯中老师偏心了哈。

全部罗列后,就显而易见了。根据历史记载,若不考虑演义,关羽的后代和赵云的后代能力相对较强。若是考虑演义,那便是关羽和张飞的后代较强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