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刘备的五虎上将谁最强【经典20篇】

浏览

6500

文章

375

篇1:蜀汉鼎盛时期的兵力和曹魏比差多少?揭秘刘备和曹操的真实兵力

全文共 119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三国时期曹操占领的北方还是最强大的,人口最多而且曹操拥有最多的士兵。虽然没有曹操自己说的80万大军这么夸张,但是十几万应该还是有的。那鼎盛时期的蜀汉和曹魏相比兵力到底差距多少呢?根据记载,蜀汉兵力最多的时候有9万人,接近10万,而曹魏那变可能有18、9万左右的兵力。如果这个时候大家对阵可能曹魏就不能靠兵力来碾压了,因为9万人能运用的战术很多,只是多一倍可能还不够。

蜀汉后期仅有9万军队了, 诸葛亮为何还主动进攻曹魏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蜀汉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在政治上把自己标榜成大汉正统,把曹魏定位为叛逆。如果蜀汉对曹魏坐视不理,那就是自打嘴巴。因此,诸葛亮只能不断的北伐,不断的对曹魏进行讨伐,以此彰显自己才是正统,这样才能确保自己在政治上不用处于劣势,不至于沦为真正意义上的割据政权。

坐等魏国来伐,还不如主动出击。曹魏伐蜀,迟早的事,这一点诸葛亮知道,所以才和东吴联盟,彼此相互支援。曹魏在曹丕、曹叡两代,因为自身有问题,都不敢轻易举兵伐蜀或者伐吴。诸葛亮明白闭关自守,自己匡扶大汉的抱负一定不会实现,主动出击,虽希望渺茫,不过还有一丝希望。

消耗魏国经济,避免两国国力差距过大;诸葛亮六处祁山,虽然没有攻下长安,但是却消耗了魏国的经济。由于蜀汉的人口、经济、文化都跟不上魏国,而起不如魏国发展迅速,诸葛亮进攻曹魏的时候,干了一件事:屯田!而且是在曹魏的地盘上进行屯田,就是当兵的平时种地,该打仗的时候打仗,两不耽搁,这样一来,蜀汉不用提供军粮,节省了一大笔开支;而曹魏却要苦苦的千里运送粮草,调集全国力量防范诸葛亮,这样此消彼长,蜀汉只需要少量的军粮,就能大量消耗魏国的粮草。当然,这是相当的危险,这也是为何诸葛亮死前,告诫姜维费祎不可轻易伐魏。伐魏不仅仅是克复中原,就算不能克服,也要消耗曹魏的国力。

蜀汉一直以正统自居,把自己看成是大汉的延续,而当时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自己当了皇帝,对于蜀汉来说这是大逆不道的。所以诸葛亮明明知道蜀国实力在三国中最为弱小,仍然不得不发兵攻打魏国。

你要问啥?你自命为正统,不讨伐所谓的乱臣贼子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吧,一旦放任曹魏不管,不就是等于承认曹魏的地位吗?这对于蜀汉来说是绝对不能承认的,一旦承认,蜀汉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所以说诸葛亮明知事情不可为而为之,实乃不得已而为之。

小国要图强。在魏蜀吴三国当中,蜀国实力最小。弱小的国家要生存,只有奋发图强,你不能坐着等着别人来打你吧。这一点在后出师表中就提到。“然不伐贼,王业亦亡,唯坐待亡,孰与伐之。”简单的来说就是要以攻为守,只有这样,蜀国才能够有更多的机遇。

蜀汉自建立以后就存在着荆州派和益州派的矛盾。刘备当年就为了平衡两派的矛盾,娶了代表益州派的吴氏。刘备等人逝世后,荆州派的势力逐渐下降,两派矛盾凸显。对魏国用兵是转移国内的注意力是个不错的选择,同时可以寻求新的平衡点,比如后来的姜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徐庶救母一定要离开刘备么?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真相揭秘

全文共 1021 字

+ 加入清单

徐庶是三国中孝子的典范人物,原本已经加入刘备,但是自己的母亲被曹操劫持,只能进入曹营救自己的母亲。不过徐庶救母一定要离开刘备吗?其实答案是否定的,原本徐庶也能像关羽那样,最后回到刘备身边。只是徐庶还有别的想法,或是怕自己一家遇到不测,所以才没这样做。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也证明了自己对刘备的忠义,虽然曹操想方设法得到徐庶,最后也没办法为他所用。

在三国时期,百姓应该最渴望的就是和平的生活了。在当时的那个年代,真的是非常的动乱,时时刻刻都可能会爆发战争。这也让当时的百姓民不聊生。

但是在那个时候,最不缺的就是人才了。我们现在随便想想三国里面的人才,都是一抓一大把。因为这个时代的特殊,所以也需要这些人来站出来。但是这些人还在那个时候基本上都是武将或者谋士。当时非常厉害的武将是非常的多。我们所知道的吕布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当时英勇无畏,让人对他很是敬佩。

除了他被众人知晓以外,还有关羽这个人,也让人非常的喜欢。因为当时的关羽是个忠义之士,让人对他心生好感。直到现在,有很多人也对他非常的崇拜。

除了武将以外,还有就是谋士。这些谋士在当时的战争当中,他们是不会亲自上阵杀敌。所以他们往往是别人忽略的一些人。但是,在当时,一个好的谋士,能够抵得上一支军队。他们的智慧和思考出来的计策,往往会让他们付出的少,而且收获却很大。像我们众所周知的诸葛亮,在当时就是一个顶尖的谋士。因为他想出来的计策,都是出其不意的。其实,在当时,还有一个人是非常的有能力,这个人就是徐庶。

对于徐庶,我们也是不陌生的。他当时,认为刘备是个成大事的人,所以就前去对他进行辅佐。但是那个时候的曹操,却不想让他投靠刘备,于是就将他的母亲带到自己的阵营当中,想要以此来威胁他为自己效力。

当时的徐庶是有名的大孝子。见到自己的母亲被绑到曹操的阵营当中,无奈之下只好向曹操投诚。当时的刘备也是非常的无奈,好不容易有这样一个人才,却还是没能让他留在自己身旁。但是徐庶在临走之前,又将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徐庶对刘备的忠心。

曹操再见到这种情景之后,也明白他虽然得到了这个人才,但是压根没能够让他衷心的来帮助自己。所以,他这真的是得不偿失。在当时的那场赤壁之战,徐庶知道曹军的计划以后,知道这场战争,他们必败无疑。但是他却什么都没有说,于是他趁机离开了这里,曹操再派人前去追他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所以,曹操对当时的人才是有着渴求心理,但是威胁来的人才,却终究是得不到他们的相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三国时期,刘备有哪些谋士?

全文共 1283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这个战乱的时期,不仅要有勇猛善战的将士,对于很多领头人来说,还要有智囊团的存在,也就是谋士。三国时期的谋士也的确是能人辈出,很多人都能够说出一些名字来。在刘备的团队当中,谋士也是有非常多的,最出名的自然就是被《三国演义》捧红的诸葛亮,而除了诸葛亮之外还有几位。这些人都是谁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谋士,指设谋献计的人。古时的谋士:相当一部分“学而优”却不能“仕”的读书人,常以“门客”、“军师”、“幕僚”等身份,为自己的“主人”、“主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就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都非常重视招揽谋士,也即为谋士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历史大舞台。比如曹操的手下中,就拥有郭嘉、贾诩、荀彧、荀攸、司马懿等诸多顶级的谋士。而就刘备来说,也拥有四位顶级谋士。不过,就刘备的四大谋士,最后却只剩下一个诸葛亮,这无疑是非常可惜的。

1.徐庶

首先,在笔者看来,徐庶、诸葛亮、庞统、法正可以称为刘备手下的四大谋士。就徐庶来说,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被曹操击败,投靠荆州刘表后,当时的徐庶也在荆州。

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当时自家的家人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由此,对于徐庶这位顶级谋士,并没有为刘备贡献多少智谋。在魏文帝曹丕在位时,徐庶在魏国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2.庞统

其次,就庞统来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庞统与孔明齐名,二人被称为“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在东汉末年,庞统称为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在刘备进攻西川上,庞统提出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在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对于庞统这位顶级谋士,36岁就不幸被杀了。之后,刘备追赠这位谋士为关内侯,谥曰靖侯,这体现出刘备对于失去庞统这位人才的痛惜之情。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3.法正

再者,就法正来说,要说刘备在他的所有谋士里面最欣赏的哪一个,不少历史学者认为就是法正了,毕竟这是唯一一个在刘备在世的时候就得到谥号的人。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

在定军山的时候,正是法正用计,居高临下,以逸待劳,将三国时期著名的曹氏大将夏侯渊斩杀,从而得到了汉中之地。刘备后来被拥立为汉中王,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第二年法正即去世,年仅四十五岁。面对法正这位谋士的英年早逝,刘备一连痛哭了数日。

4.诸葛亮

最后,因为以上三位谋士的离开或者离世,刘备建立蜀汉时,手下只有诸葛亮这一位顶级谋士了。蜀汉后主刘禅继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事务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南平孟获;实行屯田,加强战备。

在此基础上,诸葛亮还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一定程度上,如果能有顶级谋士分担诸葛亮的压力,诸葛亮可能就不会54岁就病逝了。并且,在笔者看来,魏蜀吴三国中,蜀汉之所以最先灭亡,也和人才凋零存在一定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刘备外出为什么喜欢带关羽不带张飞呢?

全文共 124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刘备很多网友都知道蜀汉的王啊,但是这个人也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被人称为大耳贼,但是今天我们不说这个我们说的是,如果刘备外出的话他一般会带谁出去呢?最多的好像就是关羽吧,那么会不会带张飞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

刘备一出来,就遇到关羽和张飞这两个非常厉害的人物,在正史中,关羽和张飞都是万人敌,统兵打仗自然不差,帮助刘备立下很多大功,可以说,如果没有关羽和张飞,刘备也许早就没命了。

在演义中,关羽和张飞更是武艺高强,在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同探囊取物。

这里只讨论演义,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对关羽和张飞有什么不同?

刘备喜欢关羽,也喜欢张飞,这是肯定的,演义中三个人是桃园结义的好兄弟,要说刘备对关羽和张飞的不同,最明显的是刘备外出时,总喜欢带关羽,而不喜欢带张飞,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仅举两个例子,先说第一个例子。曹操听了荀彧的驱虎吞狼之计,让刘备去讨伐袁术,这样袁术和刘备打起来,他从中渔利。刘备去打袁术,就让关羽跟自己去,留下张飞守徐州。

《三国演义》第十四回:玄德在徐州,闻使命至,出郭迎接;开读诏书,却是要起兵讨袁术。玄德领命,送使者先回。糜竺曰:“此又是曹操之计。”玄德曰:“虽是计,王命不可违也。”遂点军马,克日起程,孙乾曰:“可先定守城之人。”玄德曰:“二弟之中,谁人可守?”关公曰:“弟愿守此城。”玄德曰:“吾早晚欲与尔议事,岂可相离?”张飞曰:“小弟愿守此城。”玄德曰:“你守不得此城:你一者酒后刚强,鞭挞士卒;二者作事轻易,不从人谏。吾不放心。”张飞曰:“弟自今以后,不饮酒,不打军士,诸般听人劝谏便了。”

结果,张飞酒醉,打了曹豹,惹恼了吕布,曹豹和吕布里应外合,袭取了徐州。

第二个例子,刘备过江和周瑜见面,就带了关羽,没有带张飞,而是留下张飞和赵云守寨。

《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糜竺回见玄德,具言周瑜欲请主公到彼面会,别有商议。玄德便教收拾快船一只,只今便行。云长谏曰:“周瑜多谋之士,又无孔明书信,恐其中有诈,不可轻去。”玄德曰:“我今结东吴以共破曹操,周郎欲见我,我若不往,非同盟之意。两相猜忌,事不谐矣。”云长曰:“兄长若坚意要去,弟愿同往。”张飞曰:“我也跟去。”玄德曰:“只云长随我去。翼德与子龙守寨。简雍固守鄂县。我去便回。”分付毕,即与云长乘小舟,并从者二十余人,飞棹赴江东。

本来周瑜想在酒宴上杀掉刘备,以除后患,但是,因为关羽在刘备身边,周瑜没敢下手,关羽保护刘备平安回去。当时如果没有关羽,刘备就危险了。

这里面,值得讨论的是,刘备为何喜欢带关羽,而不喜欢带张飞?

这是因为,关羽和张飞的性格原因,关羽考虑问题比较冷静、慎重,刘备遇事可以和关羽商量。

而张飞性格暴躁,考虑问题比较鲁莽,沉不住气,好几次都差点坏了刘备大事。

这里面举一个例子,曹操曾秘密写信给刘备,让刘备找机会杀掉吕布,但是,张飞知道后,见到吕布就把曹操要刘备杀吕布的事说出来了,甚至当场拔剑要杀吕布,弄得刘备下不了台,非常尴尬,差点坏了刘备的大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荀彧那么聪明,为何没有劝曹操趁早杀了刘备呢?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荀彧屡劝曹操除掉刘备,曹操为何不杀?

一方面是因为忠于汉室,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一定不可能会选择背叛曹操,所以就一直自我催眠,一直都在自我欺骗,并没有让曹操杀掉刘备。

荀彧出生于名门望族,满腹经纶也同样需要一个大平台,才能够展现自己的能力,那个时候的刘备没有地盘没有兵,只不过是一个破落户,而且汉室宗亲这个身份也没有太多的价值。曹操就是一个政治明星,有兵有地盘还是大家族,此时的曹操根本就没有忘记想要匡复汉室,所以很多人都会觉得这可能就是一个匡复汉室的希望,因此就决定投靠他。

在投靠曹操之后更是全心全意的帮助曹操,就是希望能够有效实现人生诉求。因为把曹操当成了是拯救汉朝的救星,作为其他的一些势力完全没有放在眼中甚至他还会觉得刘表,袁绍这些人全部都是乱臣贼子,自然就不可能会选择投靠。刘备这一个人本身就会有着较大的野心,慢慢的进入到他的视线中。甚至也会觉得刘备会成为曹操成功的绊脚石,希望曹操可以出掉刘备,但是又发现曹操好像有了一个不一样的想法,他好像并不是想要匡复汉室,而是自己想要成为皇帝。

在此时也同样会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想法,甚至也会选择自我催眠,认为只要没有除掉刘备,那么必然就会成为影响到曹操成功的关键,既然就不会让曹操成为皇帝。

后来曹操要皇帝给自己封为公爵,要知道在历史上只有一个谋朝篡位的王莽,那么此时曹操这么做,必然也已经体现出野心。荀彧自然也已经心知肚明,知道曹操真实的想法,因此接下来也没有选择继续辅佐,接下来就会抑郁,熬中留下来的其实也就是一个较大的遗憾。这本来就是一个忠心耿耿之人,可是如今却变成了这样的一个地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刘备的的卢马是谁送的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的的卢马可以说是刘表送的,这匹马原为刘表手下降将张武所有,后来张武造反,走投无路的刘备正好以皇室宗亲的身份与刘表认了亲戚,后来与张武短兵相接,赵云便斩将夺马。等到凯旋班师,刘表见了这匹马,也禁不住赞不绝口。刘备正愁无一报答刘表,于是欲将此马送给刘表。不料,刘表谋士蒯越认为此马骑则妨主。吓得刘表赶紧找借口送还给了刘备,于是这匹战马又跟随了刘备。

的卢马的结局

其奔跑的速度飞快,在三国历史中最显眼的一处便是背负刘备跳过阔数丈的檀溪,摆脱了后面的追兵,救了刘备一命,这一跳奠定了其三国名马的地位,虽不及赤兔马那么声名显赫,但在三国中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地位更因辛弃疾一首词中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而大为提高。最后于落凤坡和庞统一起被射杀!

刘备为什么被称为皇叔?

刘备是汉高祖刘邦十五世孙,中山靖王刘胜十二世孙,属于西汉皇室宗亲。刘备后来称为刘皇叔,因为他比汉献帝刘协大一个辈分,是刘协的叔叔辈。不过他们的祖宗要追溯到汉景帝刘启,属于第十三代左右的远亲。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赤壁之战周瑜出了哪些计谋?周瑜本想连刘备一起除掉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赤壁之战让周瑜闻名天下,但是周瑜的野心实际上要更大一些,当时打赢曹操后周瑜本想连刘备也一锅端。最早江东这块地就是靠孙策和周瑜打下来的,只是后来孙策意外死亡,导致孙权继任。好在周瑜没有把孙权给整下来,不然可能就不会有孙吴了,但是刘备属于运气好没有被周瑜下狠手,而且还得到了一片荆州之地。

周瑜指挥的赤壁之战,对于汉末政治格局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数十年后当孙权称帝时,曾有个客观评价:“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可见在孙权的心中,如果不是周瑜在赤壁一役击败曹操、巩固江东,自己是根本没有机会成为皇帝的。

对于周瑜在东吴集团的作用和地位,曹操与刘备的看法显然与孙权是完全不同的。赤壁之败后,曹操曾写信给孙权,认为当时是自己军中疾病肆虐才导致兵败,不承认周瑜的指挥才能。

而刘备的表态则是后来前往江东拜会孙权时,利用单独与孙权交谈之时提出来的。这段话被记载在《江表传》当中,原文是这样的:“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周瑜这个人无论是文才武略,实在是独一无二的豪杰。我看周瑜器量宽广、志向高远,恐怕不会久为人臣吧?此言实乃居心叵测,是在挑拨孙权与周瑜的君臣关系。幸好孙权没有将刘备的话放在心上,否则东吴就将失去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不过,尽管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的关系越发密切,但周瑜却对刘备集团的迅猛发展充满了戒心和疑虑。周瑜认为应该限制刘备的发展,并提出利用刘备到访江东,为其建造豪华居所,多送美女和珍奇玩物,消磨刘备意志,并将其扣留在江东,然后再伺机消灭刘备集团。

不过,周瑜的意见并没有得到孙权的认可。没过多久,孙权又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进一步巩固了孙刘联盟。在孙权看来,只有孙刘两家的合作才能抵御来自曹操集团的强大军事压力,仅靠孙刘当中的任何一家都无法达到这一目的。因此,在以周瑜为代表的强硬派及以鲁肃为代表的温和派当中,孙权最终选择了鲁肃。

最终,孙刘两家成了亲戚,曹操得知这个消息后,“方作书,落笔于地”在此后的数年间,曹操不再向刘备占据的荆州一带发动进攻,而是集中全力攻击东吴在长江下游一带的防线。刘备也得以乘虚向益州方向扩充势力,而在赤壁之战中贡献最大的东吴集团则是一无所获。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刘备是伪君子吗?刘备的仁义是不是装出来的?

全文共 1356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的形象,长久以来一直都是一种以“仁义”为主要特点的,他对待自己的部下、对待百姓,都是如此,但是很多事情做出来又偏偏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让人认为他应该是一个伪君子,并不像表面上看上去的那样。也有人赞成这一看法,并且还拿出了很多实际例子来说明。有人赞成自然有人反对,既然如此,刘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真英雄和伪君子,到底哪一个最符合刘备的人物性格呢?

关于刘备是不是伪君子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另一个人身上看一看,这个人虽然是一个虚构人物,但是作为事例说明也是足够的,那就是金庸《笑傲江湖》里面所谓的“君子剑”岳不群。岳不群是一个十足十的伪君子,表面上看来,他是正派掌门,还是正教十位最强的好手之一,谦逊文雅正气凛然,但是背地里却阴险歹毒,很有野心。

长期以来,岳不群的表面功夫都把人忽悠住了,谁也没想到,看似一身正气公正不阿的掌门人,其实是一个隐藏极深的小人。“伪君子”正适合岳不群,伪装出来的君子模样。但是这个词,是不是适合用在刘备身上呢?我们来看看刘备的几个事例。

第一个,怒鞭督邮。《三国演义》把这件事情转移到了张飞身上,其实不然,这件事情是刘备做出来的。为什么“怒鞭”已经不那么重要,但是我们不妨想一想,如果是岳不群碰见这件事情,他会怎么做,会像刘备一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需要摆出一副大度的样子,或许会在背地里找机会暗算,但是明面上绝对不会出手。一个伪君子,是需要把真实的一面隐藏起来的。

第二个,“客不忍刺,语之而去”。这是记录在《三国志》当中的一句话,刘备得人心已经到了连刺客都不忍心杀死他的地步,这一点绝不比《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刘备的仁义要差,可见,刘备的仁义的确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情感流露,并不是做出一副样子给别人看的。

第三个,吕布之死。很多人因为这件事情吐槽刘备,吕布希望刘备能够出言保他一命,当时的刘备没有反对,但问题是他也没有答应,吕布也许自我感觉不错,认为刘备这就算是答应他了,可是谁知道最后关头,刘备只说了丁原董卓,希望曹操不要忘记他们的经历,原本已经动了心思的曹操就这样坚定地杀了吕布。吕布大骂刘备,可是他原本也就没有答应过吕布啊。

如果刘备真的是伪君子,他的作为就应该是,先是答应吕布,然后再出尔反尔,或者就劝曹操留下吕布一条性命,等着他以后祸害曹操,这样对自己才最有利,可是刘备没有这样做,这两条路他都没有选,他原本也没有答应吕布,也没有存着害曹操的意思,所以因为这件事情骂刘备是伪君子的,岂不是说不通吗?

第四个,刘备投靠的人。刘备的确投靠过很多人,比吕布更多,但是身份却完全不同,就像是一个临时工一样,原本就是可以随时想走就走,也不存在背叛不背叛的问题,而且,他投靠的那些人,除了曹操,他也都对他们做出过一些贡献,又不是白吃白喝。

有人会拿刘备摔阿斗这件事情来说事,事实上,这件事情本就是《三国演义》虚构,就连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这件事情都没有,哪里会有救出阿斗,结果又被刘备摔在地上这回事呢?

现在毕竟距离那个年代已经很远了,我们的看法怎么会比当时的人们看得更准呢?既然当时有那么多人愿意跟着他,也有那么多人愿意收留他,若果真是个伪君子,只怕也不会混到这样的地步吧。也许刘备的仁义比不上《三国演义》的刘备,但他的确不是一个伪君子,只不过很多事情可能做得过了头,以至于让人觉得很虚伪。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曹操眼里诸葛亮厉害么?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

全文共 94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来谈谈诸葛亮出山时的选择,其实诸葛亮的出身也不算是什么名门贵族,但是因为有了水镜先生的加持让他有了点小名气。很多人可能都会问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刘备,其实诸葛亮和荀彧有点像,都是忠于汉室并且想要匡扶汉室,所以这和刘备的理想是一致的,在这点上孙权和曹操就已经排除在外了。不过在曹操的眼里诸葛亮可能也没那么神,毕竟颍川出来的谋士几乎都是顶尖的,而且不比诸葛亮差。

虽然演义中的诸葛亮有夸大神化,但这并不是否认其才华的根据。诸葛亮确实才华横溢算是蜀国第一人了,众所周知,诸葛亮最终投靠了当时还一无所有的刘备。曹操和孙权等更有实力的主公并没有入他的法眼,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刘表和孙权不是诸葛亮的选择

诸葛亮和刘表的关系非同一般。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的老婆是荆州豪族蔡讽的大女儿,刘表的老婆是蔡讽的小女儿,所以黄承彦和刘表是连襟,蔡瑁的妹夫,也就是说,刘表是诸葛亮妻子的姨夫,蔡瑁是诸葛亮妻子的舅舅。

此外,诸葛亮的二姐是荆州名士庞德公的媳妇,庞德公与当时徐庶、司马徽、诸葛亮、庞统等人交往密切。庞德公曾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被誉为知人。

再加上,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在孙权处为官,很受信任,出仕荆州或东吴对他绝非难事。但他却选择蛰伏隆中,可见刘表和孙权都不是诸葛亮的选择。

二、曹操和刘备诸葛亮为何选择后者

曹操当时威震天下,而刘备却寄人篱下、一无所有,偏偏诸葛亮却选择了后者,这是为什么呢?

1、诸葛亮的为人

诸葛亮是一个理想的儒家士子,儒家的忠孝仁义是他毕生践行的标准,而当时的曹操却把持汉室正统,根本不把忠义放在眼里,试问诸葛亮怎么可能选择他。

2、诸葛亮的理念

诸葛亮一生推行儒家的仁政,而曹操却是霸权强权的践行者。诸葛亮很清楚他在治国理念上和曹操的差异,所以他不可能和曹操走在一起。

中国自古尚德,贤德之君方能上行下效,开创太平盛世。在这一方面,刘备确实占据优势:他参与诛杀曹操,忠诚汉室;在平原、徐州实行仁政,而且礼贤下士。这些都和诸葛亮的为人和理念相契合。

3、刘备的空间

当时的刘备尚处困境,诸葛亮大有可为,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绝对不是根本原因。曹操手下的发展空间其实并不比刘备小,但诸葛亮却不选择他,足见诸葛亮的为人和理念才是是他放弃曹操、追随刘备的根本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刘备临终前仍不忘告诫:“子龙不可重用”,他为何这么说?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临终前仍不忘告诫:“子龙不可重用

刘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早就已经有了怨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说法,我们首先就应该注重一些细节。

当时赵子龙就选择将刘备的儿子救回来,当时心中也会非常的感慨,倘若为了救自己的儿子,折损了赵云,那么显然就是不值得的。短短的一句话也能够有效收复赵云的心,从此之后赵云更是非常的卖命,但是这个时候刘备的心中其实早就已经有了问题。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也让刘备更加的痛恨赵云,关于在战时之后刘备也知道了这个消息,准备去报仇雪恨,但是却被赵云直接的反对,虽然赵云反对还是有依据的,但是刘备早就已经被仇恨蒙蔽了双眼,所以对于赵云也就有了一个嫌弃之心。两人在意见上真正不和,主要就是政务上的一些事情伴随着刘备的地盘,慢慢的扩大,每一次刘备在攻下城池之后,全部都会把土地还有财物分给一些有功之臣,这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不过赵云的心中就会有一些不舒服。

赵云会觉得自己一直都选择征战,完全是为了一些老百姓。

刘备在此时也会明白,赵云一般只适合战场,根本就不适合朝政,所以在临终的时候马上就告诉诸葛亮,一定不要选择重用他,毕竟赵云一直来都刚正不阿。以后随时都有可能会被人利用,也同样可能会酿下大错,蜀国完全承受不起这样的一个折腾。

刘备临死之前的嘱咐好像看上去是一种嫌弃,实际上也是尽一切可能想要保护对方,两人在刚刚认识的时候赵云就一直尽心尽力,所以两人的关系还是非常好的,刘备自然也希望能够给赵云留下一个安稳的后路。所以要想有效解决一切,那么每一个细节上都不应该忽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刘备的性格特点 刘备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蜀汉的开国皇帝,其性格特点是宽仁忠厚、识人善用、礼贤下士、爱民如子、坚韧不拔等。

刘备是一个宽仁忠厚的人,他年轻时就喜欢结交朋友,对待朋友非常豪爽、真诚,因此许多英雄豪杰都愿意追随他,如关羽、张飞、赵云等。他也是一个识人善用的人,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两人的隆中对奠定了蜀汉立国的基础。刘备还是一个坚忍不拔的人,他虽然是皇室后裔,但并非出生富贵之家,早期处境非常艰难,先后投靠袁绍、曹操、刘表等人。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基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诸葛亮对刘备入蜀起到了哪些作用?隆中对真的有帮到蜀国么?

全文共 976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入住益州后,选择成都作为都城。感觉当年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已经雏形初显了,那诸葛亮对于刘备能够成功过入蜀究竟有多大贡献呢?其实诸葛亮在制定隆中对时,这并不是一份非常详细的作战计划,更多的是理念上的战略,所以真正要实施起来还是困难重重,刘备能够走到这一步更多的还是依靠当下的战略部署,但隆中对也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路。不过这里我们还是应该客观体现出诸葛亮的真实贡献到底是什么,因为并不是只有他才提出了隆中对,而且能形成三国的主要因素是赤壁之战,刘备在此次战役中的错用实在太小了。

其实法正还在刘备身边时,诸葛亮并不是刘备的第一人选,当时法正就像刘备提出要以宽松的制度来治国。但诸葛亮则意见不同,认为要严格执法,因为只有像商鞅变法那样严格执行,才能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而且政策是否需要严格执行也要看具体的事例,做到松弛有度才是长久之策。刘备也觉得诸葛亮说的很有道理,而且刚刚入住益州,也要让当地百姓看到他们的决心,得民心才能让政权稳定下去。

诸葛亮原本制定的计划,是想让刘备能够利用益州和荆州这两条线路背上,最后形成夹击之势,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这样做似乎也得不到太好的效果。因为两地相隔实在太远,关羽被杀就是因为刘备的援军不能及时从益州出发赶到,而且关羽还在麦城僵持了几天,算是给了一个极佳的救援机会,只是最后没能把握住。当然刘备也知道隆中对不可能100%完美,中间肯定也会出现纰漏,只是最后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在太大了。

关羽被杀以后,整个蜀国的计划就全被打乱了,蜀汉刚刚迎来自己的巅峰期,却又踏入寒冰期,也是令人感到非常惋惜。其实诸葛亮是一位非常喜欢自我反省的人,如果他知道某件是自己做的不对就会认错,严重的还会惩罚自己。不过有时候这种失误出现一次就是致命的,例如诸葛亮在北伐时期就用错了人,让马稷防守街亭,结果马稷刚愎自用根本不听指挥,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以失败告终,军中士气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可以说诸葛亮这个人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才华有限。并不像演义当中描写的那么无敌,实际上诸葛亮根本就没参加过赤壁之战,还有很多关于他的事件都是杜撰出来的。所以说,诸葛亮在后期对于刘备的帮助始终有限,这也是刘备启用新人的主要原因。可以刘备为关羽报仇,还把自己的命给搭了进去,当时的情况也只能选诸葛亮担任自己的继承人,所以蜀国的命运就这样被逼入了死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刘备生平最后悔的三件事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此生最后悔的三件事

说到刘备此生最后悔的三件事,第一件事便是当时刘备劝说曹操杀掉了吕布。当时的曹操攻打吕布之后,吕布不敌,之后出城投降,本来曹操很是惜才,想要留下的吕布的,但是因为刘备在旁边说想想董卓的前车之鉴,曹操这才杀了吕布,但是之前吕布对刘备是有救命之恩的,所以刘备便是背上了不仁不义的骂名。

第二件事便是夷陵之战了,夷陵之战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关羽大意失荆州被孙权所杀之后,刘备因为想要为关羽报仇,同时又想要拿回荆州这座关键的城池,所以不顾诸葛亮时机未到的劝说,执意发动夷陵之战,导致了蜀汉的加速灭亡。

第三件事便是刘备死后依然派遣李严监督诸葛亮的事了,刘备在临死前就曾考验过诸葛亮的忠心,在刘备死后依然派李严监督诸葛亮,所以诸葛亮当时要一边北伐一边忙着李严的监督,所以后面劳累过度成疾,便离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刘备称王后是怎样处理和关羽、张飞之间的关系的?

全文共 4676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后,马超带头请刘备称王,之后刘备便自封汉中王,离称帝也只是一步之遥。那刘备既然已经成了汉中王,和关羽张飞之间的地位就彻底拉开了,可能以后关羽和张飞就需要按照帝王的礼节来对待刘备了。关羽和张飞都是粗人,一下子能受得了这种贵族才使用的规矩么?而且刘备又怎样处理好和他两位兄弟之间的关系呢?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关乎蜀汉安危。

“借刀杀人”之说,不过是典型的阴谋论,本不值得讨论。

一者,自建安二十四年冬,关羽北征,击破于禁庞德,迫使曹操有迁都之意,至遭孙权偷袭,后方重镇公安、江陵等陷落,腹背受敌土崩瓦解,关羽本人亦被俘,传首于曹操,前后不过半年而已。此中种种发展,皆非刘备所能控制,亦即“借刀杀人”不具备可操作性。

其次,荆州对刘备集团的重要性,远大于所谓“借刀杀人”的收益。曹操北还后。荆州一分为三。曹操据有荆州北部的南阳郡、南郡的一部、江夏郡的一部,余者归孙、刘两家。两家就分配问题,有过两次大规模冲突,刘备本人亦一度自益州回驻荆州。建安二十年,双方达成书面协议,“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该协议对刘备集团而言可谓让步极大,如《读史方舆纪要》所言,“(长沙)后汉时亦为荆州大郡,吴蜀分荆州,长沙属吴,以是蜀之资粮恒虞不给”,关羽控制下的荆州军团由此失去了最重要的资粮产地。但荆州在地理位置上,有“直逼宛洛”的战略优势,这种优势,在刘备集团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亦即,所谓“借刀杀人”是一桩损失与收益不成比例的蠢事。

阴谋论虽然不成立,但刘备进位为汉中王之后,如何处理自己与关羽、张飞之间的关系,倒是颇值一谈。

刘、关、张三人关系特殊,《三国志》中是有记载的。

比如,《蜀志》中说刘备早年“于乡里合徒众”之时,即有“羽、飞为之御侮”,及至做了平原相,又有关、张二人“稠人广座,侍立终日”,私下“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与关羽同时代的曹操集团的谋士刘晔,也认为“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兄弟也好,父子也罢,皆是一种不同于君臣、较少尊卑之分的亲密关系。

这种较少尊卑之分的亲密关系,也体现在刘备集团的发展历程之中。比如,建安四年底,刘备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后,“使羽守下邳城”,“以羽领徐州”,自己则以豫州刺史的身份返回小沛。再如,建安十三年,为避曹操锋芒,刘备自樊城南撤,自己率步骑由陆路赴江陵,关羽率水军顺汉水下夏口。

建安十九年,刘备围成都,马超来投,刘璋随后开城出降,益州平定。马超的到来,似乎让镇守荆州的关羽颇为不悦,史书如此记载他的反映: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诸葛亮的回信如此写道:

“孟起(马超字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关羽)之绝伦逸群也。”

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黥布、彭越,是刘邦集团中分茅裂土、受封为王的军事集团头目,在灭项羽建汉朝的过程中立有大功。诸葛亮在回信中以马超、张飞比拟黥、彭,强调关羽胜过诸人,自然亦是在尊重关羽与刘备之间有别于君臣的特殊亲密关系。其后,刘备据守益州,拜关羽“董督荆州事”,“董督”者,全权管理。较少尊卑之分的亲密关系,同样清晰可见。

但这种关系,终究不能长久。随着刘备日渐走向“君”位,关羽需要逐渐回归“臣”的身份。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大封功臣,设前后左右四位名号将军,并亲自拟定人选:前将军关羽,后将军黄忠,左将军张飞,右将军马超。方案刚刚拟定,诸葛亮就道出了他对黄忠入选的担忧:

“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刘备回答:“吾自当解之。”

不出诸葛亮所料,关羽果然有情绪,声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拒绝接受前将军印绶。

最后是使者费诗的说词,劝服了关羽:

“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主,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中王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

诸葛亮所担忧者,并非黄忠不足以做后将军,定军山一役力斩夏侯渊,毕竟是大功。关羽之“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亦非认为黄忠没有资格做后将军。事实上,数年前,刘备夺取益州之时,黄忠在名位上已与关羽相齐——其时,关羽为荡寇将军,黄忠为讨虏将军。关羽彼时无异议,此时声言“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实与“汉中王大封功臣”与不同于以往的官职爵号任命有直接关系。

在此之前,刘备不过是左将军,故而关羽诸人的官职爵号也并不显赫;集团内部官职爵号不规范,其大小自然也不足以体现诸人在集团内所处的位置。所以关羽并不在意自己与黄忠名位相齐。刘备称汉中王正式封拜元勋,意味着官职爵号的规范化。关羽希望自己与刘备之间有别于君臣的特殊亲密关系,能够在这次封拜元勋中继续得到体现,自然是一种人之常情,“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并非认为老兵不足以做后将军,而是含蓄强调自己不应仅仅只是个“前将军”。四将军虽仍以关羽为首,但其余三人与关羽只有前后之别,而无上下之分,等于变相地降低了关羽的地位。

但是,让关羽同张、马、黄三人同列,对刘备而言亦是必须的安排。他之所以急于称汉中王,正是为了整顿集团内部秩序,建立起一种稳固的君臣关系。不称王,刘备与集团中人之间的关系,只能停留在寄主和僚属的程度,僚属需要对寄主承担的效忠义务,要远小于臣属需要对人主承担的效忠义务,僚属可以凭自己的喜好自由离开寄主别投他处,但君臣之间却很难这么做。称王则有国,有国则有君,有君则有臣。刘备称王,正是为了在自己和僚属之间建立起一种牢固的君臣关系。而要建立这种关系,自然就需要重新界定关羽的地位。将关羽归入前后左右将军之列,而不是破例让他独树一帜,正是这种用心的产物。

对刘备的这番用心,诸葛亮表示了他的担忧。刘备的回应是“吾自当解之”,具体办法是派费诗为使者,前往荆州安抚关羽。

作为刘备的特使,费诗的说词中,有“王与君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等言辞,显见刘备借费诗之口,再次向关羽重申了彼此间有别于君臣的特殊亲密关系。末了那句“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则多少代表了刘备在重新界定君臣关系这件事情上的坚决立场。当然,刘备仍然做出了相应的让步。前后左右四将军中,黄忠无“假节”之权,张飞、马超“假节”,独关羽可以“假节钺”——斧钺专属君王,暂借人臣称“假节钺”。“假节钺”的武将,可代替君主出征,并拥有斩杀节将的权力。无疑,“假节钺”的崇高地位,部分满足了关羽区别于张、马、黄诸人的愿望。

获得“假节钺”的尊荣后不久,就发生了关羽出兵北伐之事。

同期发生的其他事件,也大体有着相似的逻辑。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之事告终,返回成都之前,欲得一重将镇守汉川,众人皆以为人选当是张飞,张飞自己也如此认为。但刘备却出人意料地重用了时为牙门将军的魏延,造成“一军皆惊”。从汉中归来之后,张飞实际上被闲置了起来。显然,重新界定与张飞之间的君臣关系,是刘备弃张飞选择魏延的主要原因——与张飞不同,《蜀志》记载,魏延是刘备的“部曲将”。

汉中之战结束后,宜都太守孟达由秭归北上进攻房陵。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处于襄阳以西、汉中以东,是汉中与荆州之间联系的必经通道,通称“东三郡”——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跨有荆益”的构想中的“跨”的位置,据田余庆教授的观点,其实不是三峡,而是东三郡。夺取东三郡,也就打通了荆州与汉中之间的交通。

孟达攻下房陵后,兵锋转向上庸。这时发生了一件怪事:刘备命养子刘封从汉中顺沔水而下,统领孟达之军,剥夺了孟达的部队指挥权(夺孟达鼓吹)。

《蜀志》中的解释是“阴恐达难独任”(害怕孟达会有异心),这无疑是相当牵强的。第一、东三郡的战略地位很重要,“西达梁、洋,东走襄、邓,北连宛、邓之郊,南有巴、峡之蔽”,但自然、社会条件极其恶劣。其地四塞险固,地形复杂,民众开化程度极低,经济文化落后,包括孟达在内,不会有任何人会想在这种种鸟不拉屎的地方搞独立王国。第二、刘备集团当时形势颇佳,孟达也不存在叛逃至他方势力的可能。

建安二十四年五月份,汉中之战结束;七月份,关羽破于禁擒庞德。刘封奉命剥夺孟达军权的时间,亦在此前后。亦是关羽围困襄樊,向东三郡请求援军试图扩大战果之时。刘封取代孟达后,即拒绝了关羽请求援军的要求。

刘封的拒绝援助,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刘备的意志,是个值得仔细思量的问题。

关羽北伐,《蜀志》中的先主传与关羽传,并无只字提及是奉了刘备的意志。关羽传中的说法是: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

先主传中的叙述是:

“(称汉中王后)於是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禽于禁於樊。俄而孙权袭杀羽,取荆州。”

考虑到关羽当时拥有“假节钺”的特权,其出兵未曾得到成都的许可(拥有见机出兵之权),是极有可能的。一者,刘备集团刚刚结束汉中之战,部队急需休整,暂时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役,无法在西面开辟第二战线,以支援荆州方面的攻势。二者,刘备集团与孙权集团之间,尚未形成稳固的同盟关系,江东对荆州始终虎视耽耽。关羽对此也极为清楚,北伐之时,后方的江陵、公安等地,仍留下了重兵防守,这也导致了前线兵力不足。内外环境如此,很难想象刘备会命令关羽在这样一种时刻出兵北伐。事实上,始于建安二十三年的襄樊之战,原本只是支援汉中之战的一场牵制战,初时规模并不大。此役本应随汉中之战的结束而休止。战事后来扩大为北伐,当是超出了刘备集团的既定方针。

换言之,关羽此次北伐,并非刘备集团的既定战略。以刘封取代孟达(孟出征上庸前为宜都太守,当属关羽军团),实暗含对关羽北伐有所掌控的意图。

关羽覆亡之后七个月,孟达降魏。投魏之前,孟达向刘备上过一道表章,通称《孟达辞先主表》,陈述了自己投魏的理由。表章中,有些话相当耐人寻味。比如:

“昔申生至孝见疑于亲,子胥至忠见诛于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乐毅破齐而遭谗 ,臣每读书,未尝不慷慨流涕,而亲当其事,益以伤绝。”

孟达历数古往今来忠臣孝子没有好下场的例子,说自己如今也遭遇了相同的事情。这相同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孟达有一段隐晦的表述:

“何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於外。”

略言之,在给刘备的辞信中,孟达认为自己是个忠臣,之所以降魏,是因为在关羽覆败这件事情上,受到了莫大的冤屈。至于如何个冤屈法,信中所言并不清晰。

诸葛亮大约是清楚孟达之叛的内幕的。多年后,有蜀国降人对孟达言及:你叛降魏国之后,诸葛亮切齿痛恨,欲尽诛你的妻儿子女。孟达的回答是:

“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

意即:诸葛亮清楚当年之事的前后因果,知道事情“本末”,不会那样干。

孟达叛逃后不久,建安二十六年,刘封兵败东三郡,撤回成都后被杀。

但以上论述,并不意味着刘备有“借刀杀人”除掉关羽的意图。如本文开篇所言,一者,要达成杀关羽的目的,有许多随机因素是刘备无法控制的。如糜芳、士仁的献城投敌、吕蒙偷袭轻取江陵、公安,均非刘备所能预料和掌控。只要这些随机因素有一件没有发生,最后的结局就会大不相同。二者,以丧失荆州为代价换取关羽之死,对刘备集团而言并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刘备借了荆州为什么不肯归还?

全文共 1525 字

+ 加入清单

荆州是三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之地,位于三地交界处,经济发展非常好,对于三方势力来说,这个地方属于一个必争之地,也正因为如此,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之前,如果谁贸然开战,都意味着要与另外两方为敌。我们也知道,刘备曾经从孙权那里“借”过来荆州,但是却没有归还。既然说刘备一向仁义,那为什么这一次却是有借无还呢?

东吴主要地盘在江东,也就是长江下游地区。荆州则在长江中游地区,处于江东的上流位置。在依赖水军的南方,这就意味着,荆州在战略上始终对江东处于地理上的优势地位,江东在防御的时候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从孙策开始,江东就一直在不断沿长江向上游地区发展。

也就是说,无论荆州在谁手中,不管是刘表,曹操,还是刘备,只要江东地区还有能力,都会始终对荆州抱有野心。这不是因为孙坚特别有野心,而是因为这关乎江东地区的战略安全,在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还是被动地位。只有占据荆州,江东在战略上才能比较安全。

但无论刘备还是孙权,都不是从刘表手中夺取荆州,而是从曹操手中夺走了荆州。刘表死后,曹操率军南征,刘琮束手投降,荆州就已经归曹操了。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击败曹操,曹操仓皇北撤,荆州大片地盘成为曹操的飞地,曹操也无力救援,所以才出现了刘备和孙权争夺荆州的情况。

按照《江表传》的说法,赤壁之战后,东吴从曹操手中夺取了南郡,周瑜领南郡太守。为了给刘备一个立足之地,周瑜就把南郡长江南岸的地盘给了刘备,也就是油江口,刘备把这里改名为公安,屯兵于此。之后,荆州士民中没有来得及跟着曹操北撤的人,大多数就投奔了刘备。

但赤壁之战刚结束的时候,曹军刚刚北撤,留下的荆州南部各郡都还没有归属。这时候周瑜是南郡太守,在江北防御曹军,如果要攻占南部各郡,只有孙权另派军队。但刘备驻扎在公安,离这些地区更近。所以刘备就一边通知孙权,现在自己的地盘太少,而投奔自己的老百姓太多,不足以安置,所以请孙权同意让他占领荆州各郡,另一边则是刘备直接派兵攻占了零陵、长沙、桂阳、武陵四郡。

这就是说,刘备真正从孙权手中借来的地盘,只有公安,其余各郡都是孙刘双方在赤壁之战后分赃时,刘备先下手为强占领了的。但孙权认为,自己是赤壁之战中的抗曹主力,荆州作为赤壁之战的战利品,理所应当的归自己所有,刘备派兵占领是抢走了本该属于他的战利品,当然不对。所以孙权认为刘备应该把荆州还给自己。

但从刘备的角度看,赤壁之战自己也出人出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更何况刘备方面派出关羽率军在曹军后方游击、骚扰曹操各军,也就是“绝北道”,也是有功的。这也就是孙权派人索还荆州时,关羽给出的理由:“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塊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吴书》)

所以,刘备一开始实力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只是为了表示客气一下,在占领四郡之前知会了孙权一声,以免双方马上就因为分赃的问题打起来,让曹操渔翁得利。而到刘备占领四郡之后,实力逐渐强大起来了,就更加不会统一把四郡还给孙权了。只是刘备仍然顾及孙刘联盟,所以并未完全拒绝,而以占领益州之后再还为名。

等到占领益州之后,孙权又派人索还,刘备仍然顾及孙刘联盟,没有翻脸。结果孙权派兵抢占三郡,只给刘备留下了武陵郡。刘备大怒,马上率兵出川,摆开一副要和孙权翻脸大打的架势,最后是因为曹操出兵汉中,刘备才和孙权达成协议,以湘水为界,湘水以东归孙权,以西归刘备,实际上等于把长沙郡的一部分交给了孙权,以维持孙刘联盟。

但孙权仍然不满足,在刘备已经占领汉中之后,又趁着关于北伐,荆州后方空虚之际,偷袭荆州,一举得手,才终于实现了孙氏三代人的愿望,完全将荆州收入囊中,让自己在战略上更加安全和主动。而刘备出川伐吴失败也说明,孙权占领荆州后,在地理上对蜀汉是处于有利地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曹操为什么没能识破刘备的野心?只有这三人看懂了刘备

全文共 1220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能成为一国之君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算是奇迹了,因为刘备是真正的草根出身,不像曹操和孙权都是权贵子弟。所以这也给刘备初期创业带来了一定好处,就是没人会注意他也不觉得他有什么野心,如果曹操早知道刘备想自立为王早就把他给除掉了。但是三国里也还是有人看出了刘备的野心,只不过没有点破或是为时已晚。

《三国演义》这本名著相信很多读者不会陌生,而其中有一个人一直备受争议,他就是刘备。在书中他是一个织履贩席的人,在三国乱世可以说是个炮灰级别的人物,打起仗来被抓去做壮丁的机会太大了,毕竟刘备在当时一没背景二没金钱。但是他很聪明,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号:“我乃中山靖王之后”,意思是自己乃没落的皇孙子弟,毕竟当时信息不发达,谁也无法验证真假,等到刘备壮大之后也被人默认这是真的了。

而这里需要提到刘备的就是其野心,虽说他在书中一直强调自己为匡扶汉室而奋斗,然而在演义之中仍旧有三人看透了刘备。同样的他们结局也是各不一样,这也跟当时的时代背景脱不开关系,毕竟时势造英雄,不到乱世,英雄又岂能出头乎!

TOP3司马徽

司马徽在书中的设定是一位超然于外的隐士,也一度成为荆州名士之首,被人称为水镜先生。不过淡泊于名利的他,貌似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出山帮助任何一方势力,而是做起了类似于现代的人力资源师这一职业,专门为名士推荐明主,也为有潜力的人推荐谋士。其中他的王牌或许就是卧龙凤雏两人了,在刘备骑的卢马跃檀溪的时候,他看中了刘备身上的潜质向他言:“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要知道当时的诸葛亮是他最出色的徒弟,而且长以“管仲乐毅”自比,要知道两人都曾是辅佐过帝王之业的人,若是刘备没有称帝之心,岂会有后面那句“孔明,虽得其主”。

TOP2曹操

曹操,他是三国时期争议最大的人,因为当代一位名士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一发不可收拾,先是选择在家中苦读数载后来散尽家财招兵买马。从一个刺杀董卓的小校尉到后面能“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一代枭雄,不得不说曹操不管在野心还是谋略以及用人方面都是三国诸侯中最顶尖的存在。然而这位枭雄却眼高于顶,在与刘备青梅煮酒之时,扬言天下诸侯不值一提,“若论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意思是天底下论野心论能力没人能跟你刘备与我曹操相比,要知道当时的曹操有执天下牛耳之心,若是刘备没有,他岂能说出这番话。

TOP1周瑜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是大诗人苏轼在游览赤壁之时想起自己官场失意不得不联想到当初赤壁战场的周郎,意气风发举手之间覆灭曹操数十万大军。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就是一个悲剧人物,生前为东吴付出了一切,在他看到孔明之才后,想到刘备日后或许会威胁东吴,直接说了一句:“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但是最终还是被诸葛识破赔了夫人又折兵,最终气死与江东,临死一句“既生瑜何生亮”令人惋惜。但是从他的话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刘备的野心他也是早防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刘备伐吴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刘备只是想帮关羽报仇么?

全文共 961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的死对整个蜀国来说都是一次重大打击,当时的蜀国正处于巅峰时刻,所以刘备也是下定决心要伐吴为关羽报仇。不过有人说刘备的目的真的只是帮关羽报仇么?如果只是报仇应该直接冲着吕蒙才对啊,可能当时刘备的目的没这么简单。蜀国要想稳固自己的政权还需要更多的土地和人,攻打吴国是因为当时刘备认为吴国好欺负了,以为自己能取胜结果却是大败。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的那一年,他干了一件大事,就是正式起兵攻打吴国。这一事件,历来被解读为刘备为了兄弟情义,替关羽复仇所干的轻率行为,其实,这是低估了刘备的政治智慧,歪曲了历史发展的形势。刘备伐吴,有极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关羽大意失荆州,并被吴国所害是在公元219年,发生在刘备伐吴前一年半的时间,如果激于兄弟情义,刘备绝不会拖了这么久才为弟报仇。真实历史是,这一年半的时间,三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事件。刘备一方痛失战略要地荆州,关羽遇难,其打击之大自不待言;孙吴一方先是取得空前胜利,接着大将吕蒙因病去世,孙吴一面向刘备请和,一面向曹操称臣;曹魏一方,曹操去世,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登上皇帝大位,人心尚未完全归服。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并展开新的你死我活的争夺。

这时,早就名存实亡的东汉政权正式灭亡,反而给刘备的蜀汉“兴复汉室”名正言顺的理由。东征伐吴正是刘备重新争夺天下的重要举措,这从222年兵败夷陵后,他并未回益州,而是留在白帝城的举动可以窥见其雄心。他把白帝城的鱼复县更名为永安,显然是想常驻此地,伺机挥兵东下。

刘备为何不先攻打篡位的曹魏呢?实力使然,俗话说先拣软柿子捏。当时,曹魏一方兵强马壮,仍然有曹仁、张辽、徐晃、张郃等猛将,而且天下三分曹魏有二,讨伐曹魏很难取得实质成果。而且《隆中对》中也提到,讨伐曹魏必须两路出击才有成功的把握,在荆州已失去的情况下,不再有南北两路进击的条件。反观东吴,在赤壁之战后,虽然占据了荆州,但周瑜、程普、鲁肃、吕蒙等大将相继离世,朝中无人。伐吴风险低,要比伐魏把握大很多。

这时,曹魏的局势还不稳定,刘备料到伐吴,曹魏不会给自己添乱。果然,事实正是如此,曹魏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一方面接受东吴称臣,另一方面在刘备伐吴的一年多时间,始终没有出手相助东吴。因而,刘备伐吴是结合时局不得不为之,绝不是感情用事替关羽复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糜芳和刘备是什么关系?糜芳成蜀国最大猪队友

全文共 858 字

+ 加入清单

糜芳在蜀国基本上不得人心,但是权位却不低,关键是糜芳和刘备有着一层特殊关系。其实糜芳能力并不强,而且还给自家人惹了很多麻烦,成了名副其实的猪队友。蜀国人心不和就是小人太多,这也和刘备的管理方式有关,因为刘备是草根出身,想要俘获人心只能以诚相待但是一旦成了兄弟很多事处理起来就会失去标准,这对于蜀国来说简直太致命。

谈起三国中最让人嫌弃的将领,糜芳绝对算是其中一个,要能力没能力,而且事情还多,但在当时人才济济的蜀国中,糜芳却担任了南郡太守,即使如此,很多人都是敢怒不敢言,这都是因为其特殊的身份,刘备的小舅子。

糜芳是糜夫人的兄长,而且还是推荐刘备当徐州牧的糜竺弟弟,无论是看在自己夫人的面子上,还是自己恩人的面子上,刘备情理之中都得拉糜芳一把,所以刘备上任后,让他跟随项羽前去守卫荆州,并让他担任南郡太守。

糜芳虽然官当的不小,但能力却并不出众,让人感觉更像是贪生怕死的小人,长坂坡一战中,刘备人马被曹操击溃,所有人都仓皇逃命,唯独赵云返回乱军从中,营救刘备的小儿子阿斗,这一幕恰巧被糜芳看到。

糜芳看到赵云北去,以为赵云叛敌投降,追上刘备后赶忙邀功请赏,说赵云叛国了,张飞一听大怒,说要去斩了这小人,如果不是刘备冷静,劝说关羽不要冲动,可能赵云已经死在了关羽的刀下。

这件事以后糜芳丝毫没有收敛,而刘备却任人唯贤,让他跟随关羽守荆州,这一念之差害的关羽丢掉了性命,汉中之战结束后,关羽受到刘备胜利的鼓舞,准备北上攻打襄樊,留下了糜芳守卫荆州。

结果关羽中计,被吕蒙大军给围堵,想要撤回荆州,但荆州早已经失守,当时博士仁劝说糜芳投降,糜芳说自己是刘备的兄弟,不忍背信弃义,但却犹豫不决,并没有阻止博士仁杀掉关羽的来使。

吕蒙大军攻到荆州城下的时候,糜芳看事不好,没有丝毫的抵抗,直接就投降了吴国,关羽在前线作战失败,后方又已经投降,无路可退,只得从麦城突围,结果被埋伏在那的潘璋擒获。

糜芳最终也没有换啦什么好的下场,黄忠死后,糜芳和博士仁杀掉了马忠,准备再次投降刘备,刘备却早已厌烦此人的嘴脸,让关兴直接将其活剐,也算罪有应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羽如果没有弃曹从刘 刘备还能建立蜀国么?

全文共 929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在曹营的那段日子其实也没几天,但在演义中却把这件事讲述的非常详细。目的也是为了突出关羽的忠义之心,誓死都不会背叛自己的大哥刘备,当然关羽的这份情义还把曹操给打动了,所以曹操最后选择放走了关羽。我们这里做个假设,如果关羽没有弃曹从刘的话,那刘备最后还能建立起蜀国么?当时刘备的力量并不强大,如果失去了关羽和张飞其中一位都算是致命打击,而且凭借关羽的实力如果能在曹操这边说不定更能把他的才干都发挥出来。

曹魏是个稳定的大平台,就好比是一家世界500强的上市公司。而刘备那边只是一个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创业公司,关羽还不如就留在曹操身边,能让他发光发热的机会也更多。如果关羽最后没去找刘备,那刘备估计也就只能靠袁绍、刘表起家了,因为自己身边的顶级大将已经不再,张飞和赵云的智谋根本比不上关羽。当时诸葛亮也还没加入刘备,如果关羽真铁下心来对付刘备,那刘备根本就没有生还的余地。难道没了关羽,刘备连蜀国就建立不起来了么?

其实刘备正营中能替代关羽的人还真没有,可能后来加入的马超能力和关羽相当。不过关羽被抓是在200年,17年后马超才被刘备降服。除非刘备能未卜先知,能提前把马超招入麾下,不过这也是非常难的事情,马超在西北还是首领没理由屈于刘备手下。所以关羽的空缺是刘备最大的问题,看样子是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解决。不过刘备只要招兵买马,七年后等曹操南下那还是有机会的。

因为七年后就发生了赤壁之战,而刘备照样可以与孙权联盟,赤壁之战的胜负也不会因为关羽在曹操那边就有所改变,但是这场战役打完后刘备可能也没办法占领荆州这么多郡了,如果拿不到荆州的话对于刘备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所以整体看下来,没有关羽的刘备的确步步艰难,当时曹操、袁绍和刘表随便哪个都能轻易击败刘备。最关键的是少了一位能带兵打仗的指挥官,这才是关羽真正的价值所在。

所以关羽如果选择弃刘从曹的话,那刘备就是凶多吉少了,很有可能不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而是曹魏和东吴之间争天下,那双方很快就会开战胜者完成最后的统一。其实这样子不见得就不是一件好事,毕竟统一后百姓的日子就会好过很多,而三分天下的局面百姓的孩子都要被拉去打仗,而且国家的税收又高,连一片安详之地都没有,所以古时候百姓们肯定认为统一是比分裂要好的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刘备救张辽一命却成日后最大敌手 张辽有对刘备放水过么?

全文共 1173 字

+ 加入清单

张辽原本是吕布的手下,曹操攻破吕布后张辽已经做好被杀的准备,但是因为刘备一句话曹操放过了张辽,结果张辽日后成为曹魏第一猛将。这中间刘备起到了关键作用,不过刘备和张辽也成了对手,但是张辽好像刻意回避刘备一样,不愿和刘备产生正面冲突。估计也是念在当年因为刘备一句话自己才能活下来,算是非常有情有义了。

《三国演义》中曹魏阵营的人才是最多的,不管是谋臣还是武将,其数量远胜吴蜀两国,东吴的存在感较弱,似乎是蜀魏的陪衬,再加上罗贯中神化蜀相诸葛亮,导致孙吴的文臣武将们都没什么存在感。甚至曹魏阵营中都有人专挑孙吴欺负,此人就是五子良将之一的张辽张文远。

张辽号称曹魏最牛武将,但这位大佬却专挑东吴的人干架,对蜀汉那边的都敬而远之,而且对吴的战绩可谓是百战百胜。有网友戏称张辽是治吴专业户,人生三大爱好,吃饭睡觉打孙权。话说张辽的军功基本上是从孙权身上赚来的,孙权乃至整个东吴都能感受到被张文远支配的恐惧,据说东吴的百姓吓小孩,只要搬出张辽的名号,小孩立马就不哭了。而孙权更是对死张辽都忌惮三分。

这倒不是因为张辽跟孙权有过节,主要是刘皇叔太会做人,连敌方将领都能受到刘备仁义的感召,即便不能为刘备效力,也绝不与之为敌。而在三国演义这个大场面下,曹魏的对手除了刘备,就只剩孙权了。对刘备下不了手的张辽,只能拿孙权出气,毕竟作为武将,张辽也是要养家糊口的,自己只剩孙权一个敌人,下手自然更狠一些。

而刘备、曹操、张辽的三方邂逅也是颇有意思。当年张辽还曾是吕布的小弟,曹操就没少吃他的亏,后来吕布被擒,张辽也没能幸免。吕布改不了三姓家奴的嘴脸,想活命一个劲地向曹操求饶,反观张辽就硬气得多。一直不卑不亢,一副视死如归的架势,曹操虽然惜才,但也嫉恨当年张辽把自己逼入绝境,弄得自己很狼狈,便也有心杀之。也就在这个时候,刘备爱心泛滥了。

刘皇叔见张辽如此忠肝义胆,便有心救之。他劝阻曹操,说眼下天下大乱,能人辈出,但像张文远这样既有能耐还对领导忠诚的武将就难得了。曹操眼珠子一转,心想也是,当年是各为其主,双方不对付是分内之事,如今张文远落到这般田地还能如此重视气节,此人绝对信得过,再者自己将来打天下用得着这样的人才。于是便听了刘备的建议,将张辽留了下来。

一番思量之后,曹操主意已定,于是便开始了自己的表演。他立马换掉脸上的怒容,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安抚着张辽,并亲自上前为张辽松绑。这还没完,见张辽衣衫褴褛,曹操竟然脱掉自己的衣服,披在了张辽身上。张辽这样的武夫自然受不了曹操这番厚待,之前紧绷的心理防线也被曹操的一举一动软化了,最终曹操成功地收复了张辽。

而站在一旁的刘皇叔则静静地看着这一幕,心里暗念:这个曹操演技着实了得,跟我有的一拼。而张辽因为刘备的搭救之恩,从此对刘备也是礼遇三分,刘备自立以后,张辽也是敬而远之。张文远可能也跟当年的关二爷一样,身在曹营心在汉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