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一记叙文写作技巧ppt汇集五篇

24节气春分快到了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分竖蛋玩法技巧,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浏览

635

文章

5

篇1:初中记叙文写作技法‖第三讲∶记叙文常用构思技巧

全文共 9724 字

+ 加入清单

一、巧设悬念

【提示】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如《驿路梨花》。

【示例一】

一个个美丽的黄昏,在一条川流不息的小河旁,总会有一位年入古稀的佝偻着身子的老人坐在一张褪了色的旧藤椅上,出神地看着被夕阳染红的天空、被秋风打红的霜叶。又低头看着自己小得可怜的脚,不住地叹息,什么也不能做。她--是我可敬又可亲的太奶奶。

记得小时候,我常依偎在太奶奶身边,天真地问她:"您怎么老唉声叹气?您的脚怎么跟我的一样那么小又那么长?"可是不知怎么的,每当谈及太奶奶的脚时,太奶奶的眼泪就像潮水泛滥一样,从她那黄褐色的、无神的眼睛里涌出来,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用微微颤抖的手抚摸着我的头。每当这时,妈妈总是带着严肃的神情对我说:"小孩子,不懂事,别瞎问,自己玩去!"然而,这非但丝毫没有动摇我的好奇心,反而在我幼小的心中萌了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想要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终于揭开心中的谜团。那是一个很黑的夜晚,我有事去找太奶奶,刚兴奋地跑到门口,一副差点令人昏厥的场景出现在我眼前,从几乎绕不到尽头的布里,我看到了里面裹着的小小的脚:又长又细,就像一只织布的梭子。脚上的皮肤就像老树皮,突出一根一根青筋,五只脚趾被强迫地挤在一块。噢,多可怕的脚啊!猛然间,我明白了:为什么太奶奶只能静静地坐着,而不能走来走去!为什么太奶奶的起居需要妈妈搀扶!为什么她会不住地叹息!我抬起朦胧的眼,发现太奶奶更老了,那饱经风霜的脸像放了很久的茄子,任皱纹到处爬满,就像刀刻的一般,是那样的深,那样的多,似乎每一条皱纹都藏着一段曲折的经历;流逝的岁月无情地压弯了太奶奶的腰。我愕然了:这就是我的太奶奶--一个用瘦弱的双肩坚强地挑起生活重担,凭自己的力量,把四个孩子拉扯大的太奶奶!泪,不禁夺眶而出……

而今,太奶奶已离开人世许多年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过去,离我越来越远,不再回来。而在我记忆的深处,还常能清晰地看到:那条潺潺流水的小河旁,我和蔼可亲的太奶奶坐在那张发黄的藤椅上,默默地看着美丽的晚霞,"飒飒"的风声正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

【简评】

文章开始巧设悬念:黄昏,太奶奶"看着自己小得可怜的脚,不住地叹息",每当谈及脚,"太奶奶的眼泪就像潮水泛滥一样,从她那黄褐色的、无神的眼睛里涌出来"。为什么太奶奶会谈脚色变呢?文章紧接着揭开谜底。习作没有因此来批驳封建社会摧残人的身体的一面,而是由此谈到太奶奶的坚强,表现了一个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

二、巧用抑扬

讲解

抑,就是按下,收束;扬,是上举,放开。运用“抑扬”方法,可以欲扬先抑,也可欲抑先扬。目的在于抑的可以先扬;目的在于扬的可以先抑。这样前后对比造成反差,情节在起落中曲折生动,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相类的两种布局方法。

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

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示例一】

《伯父从台湾归来》

前几天,爸爸收到远在台湾谋生的伯父寄来的信,说他要回乡探亲了。我别提多高兴了,整天猜想着伯父回来时会给我带什么礼品。

记得前年,远房的叔叔从新加坡回来一趟,临走时送我一件高级的风雪衣。我穿着它,人人注目,好几个同学向我打听,什么地方买来的?多少钱?我总是诡秘地一笑:大陆上买不到的。我想,这次伯父回来,肯定会带给我更好的礼物。哎,不知怎的,我眼前总浮现出想象中的伯父的模样。高高的个儿,油光的头发,一身笔挺的西装,乌亮的皮鞋,也许还拎着大皮箱……

一天,我放学回家,老远就看见家门口围着很多人。我估计准是伯父回来了,便一口气奔到家门口,分开人群,挤进屋里。只见奶奶旁边坐着一个老人,约摸六十来岁,黑瘦的脸上爬满了皱纹,两鬓斑白,穿一身朴素的中山装。看那样子,比我爷爷还要老。我愣住了,这哪是我想象中有风度的伯父呀!

奶奶先开口:“这是我孙儿琼琼。”伯父伸出粗糙温暖的大手把我拉过去,抚摩着我的脑袋说:“比相片中见到的大多了。”我任他怎么说,也不回答。伯父沉默了片刻,好像想到什么似的,站起来,抓过身边的旅行袋,从里面掏出糖果,对围着的亲友说:“谢谢大家来看我,请坐,请坐。”说着,把糖果分发给大家。不一会儿,乡亲们陆续走了,屋里只剩下我们一家人。我趁这空隙,扫视了周围,并不见大箱小箱,只有那旅行袋静静地躺着。我开始失望了。

以后几天,伯父总是出门,有时由我父亲陪着,晚上也常很晚到家。有时见他与爷爷、我父亲谈笑风生,可我毫无兴趣去听,我关心的是礼物,而伯父从未提起过这类事,我不免又增加了抱怨。我心想,伯父真是与众不同的“番客”。四邻们从海外归来的亲人,总带着让人羡慕的礼物,而他竟这么吝啬!同学们有时问起伯父带给我什么,我哑口无言,脸热到耳根。亲戚们按当地风俗送来猪腿、红蛋,为伯父“脱草鞋”(洗尘的意思),可他让奶奶一一退回,也没像其他番客一样回敬亲友,惹得亲友们背后数落。

十多天过去了;伯父要走了,我彻底失望了。我勉强地随着爸爸到车站去送行。在车站上,伯父再三叮嘱爸爸:“我走后,你赶紧把设备添置起来,有什么情况及时写信告诉我。至于那小学校,应该多添点电化教具和运动器材。”听到这些,我一下子呆住了,伯父的形象顿时在我眼前高大起来,回家的路上,爸爸告诉我,伯父这次带回一笔钱,想在村里办两个加工厂,还想资助一所小学。他觉得别的番客为故乡做了不少事,而自己常常感到内疚。

啊,伯父,你给我,给乡亲们带来了最好的礼物。

我转身想再望一下伯父,可汽车已消失在大路尽头。伯父,我等着你再回故乡。

【简评】

欲扬先抑。本文赞扬“伯父”热爱故乡、渴望故乡亲人及后代过上幸福生活的高尚品质。而文章的前半部分处处在贬低“伯父”:他是那么“吝啬”,一点儿礼品也不给“我”带来,连远房的叔叔还不如;他是那么没风度,脸上爬满了皱纹,两鬓斑白,穿一身朴素的中山装;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人;他是那么不近义情,乡亲们送的猪腿、红蛋,一一被退回,也不回敬别人……一桩桩、一件件事,都在抑低“伯父”,可是文章最后,从“伯父”与“爸爸”的交谈中,了解到他是一个慷慨、重情的人,他的内在“风度”使人敬仰,令人钦佩。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示例二】

《听报告》

布告栏上贴着一张蓝色的广告纸,用醒目的字体写着:留英博士,研究生黄衍报告会。地点:大饭厅;时间:9月20日下午三时半。

“又是什么长篇大论,立志成才啦,要当个好学生啦,还不是老一套!”我心里嘀咕着,顺手带了本《心有千千结》,走进了会场。

“与其听他吹牛、抖威风,不如瞧瞧琼瑶的书。”我想。

报告开讲了,黄衍西装革履,笔直地站在讲台上。

“同学们,我并不是伟人……”不必要的谦虚。

“我是中国第一个得到英国剑桥大学奖学金的博士研究生……”——口气不小。

“我只想说些你们没听说过的。”——不入俗套。

“请给我40分钟。”——倒还爽快。

“要想有所作为,知识面必须尽可能广……”——鄙人同意。

“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数理化好的同学决不能轻视语文……”——是的,学理的最好有文学才能。

“我很骄傲,但骄傲不一定错……”——貌似奇谈怪论,但我赞成,人应该有一点傲气。

“我在母校时,老师就很难一致赞成我是个好学生……”——哟,原来与我“同类项”!

“啪”——我手中的书滑到了地上,两眼直直地叮着他,耳朵里生怕漏掉了他讲的每一个字。会场里静得出奇。一千几百名听众的心仿佛被他的心吸引和融化了。

这是我有生以来听过的最生动的报告!

【借鉴】

①欲扬先抑。学校组织听报告,在“我”看来内容是“老一套”,无非是立志成才啦,当个好学生啦,而且总是长篇大论,让人恹恹欲睡。这次听报告,“我”断定也不例外,故带了小说书进会场。这是对听报告的“抑”。然而这次报告却例外,越听越有劲,全神贯注到手中的书掉落在地上,明知也不去拾,“两眼直直地盯着他,耳朵里生怕漏掉了他讲的每一个字”,这是“扬”,极力赞美报告的内容好,报告的时间短。全文先抑后扬,抑是为了扬。

②亦庄亦谐。这是一个生动的引人入胜的报告(可惜作者对报告的内容写得大少),写法也很诙谐别致,在记录报告人某些话后,插入作者的评议,如“不必要的谦虚”、“鄙人同意”、“原来与我‘同类项’”等,文白夹杂、数学名词的借用,都显得幽默有趣味。

三、时空交织

【提示】在记叙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时,在同一时间段中,先叙甲地的情况,再叙乙地的情况,转而再写甲地的人事,这就是“时空交织”的文章构制方法。它有利于结构紧凑,文字简练。早年有一篇著名的通讯,题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的是平陆县六十一个民工突然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作者先写民工中毒后的场面,接着写卫生部接到紧急求援电报,再写平陆医院抢救经过,转而又写北京有关医药商店调运紧急药品的情况,如此轮流反复交织的叙说,构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有时,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插叙、补叙等手法,也可构成“时空交织”的感觉,我们把这种谋篇方法也纳入“时空交织”中。

【示例一】

《爱心》

一、得病

二婶病倒了,大口大口的血染红了被单,12岁的女儿红球哭着呼救。众邻居听到了,纷纷丢下手中的活,奔来探望。

李大伯摸摸二婶冰凉的手,说:“快喝几口热茶,暖暖心。”

“你老太糊涂了,”阿强说,“吐血怎么还能喝热水,谁家有冰,快,要冰!”

于是两个姑娘朝村东的小日用店奔去,一眨眼捧来了好几支棒冰。店主听说二婶有了急病,不让姑娘掏钱磨了时间,要她们拿了棒冰快走,救人要紧。

阿强走到门口,与几个邻居悄悄商量,是否要发电报给远在西安的二婶的丈夫。众人认为,病情不轻,发了电报再说。于是,阿强骑车向镇上飞去。

二、抉择

傍晚,刘洛民送走了最后几个补习的学生。他突然接到家人的加急电报,得知妻子病重,几乎要瘫坐在椅子上。多年来,妻子在乡下担起了育女赡老的重担,白天要在社办厂上班,空余时间要料理家务,农忙季节又要抢收抢种,他早就于心不安。如今怎么办呢?

西安与故乡相隔千里,再说一周后学生就要参加升学考试了,当前正是复习的关键阶段,抛下学生立刻返故乡,还是留下帮助学生做好复习,两种思想绞得他头脑发痛。

“笃、笃、笃”,校长来敲办公室的门,“刘老师,这么晚了还不回宿舍?”

刘洛民手里攥着电报,还未开口,校长说:“这次升学考试的数学成绩要拜托你啦,这是挤进前三名的关键。”

这一夜,刘洛民无法安睡:妻子、学生;学生,妻子……不停地在他脑海中悠转。天亮时他决定了,为了学生,坚持几天再说。

三、住院

二婶被众乡邻送进了乡医院,女儿红球吃住在李大伯家,喜妹在医院服侍她。

社办厂厂长来了,他对医院领导说:“二婶是里外累垮的。只要有好的药,你们尽管用,医疗费由我们厂负责。”

阿强来了,说:“田里的事你别操心,化肥、农药我多买了一份,到时我会去照管的。”

二婶眼里闪着感激的泪花。

二婶问喜妹:“我住院的事,你们告诉老刘了吗?”喜妹摇摇头。“对,千万别告诉他,他学校里很忙,别耽误了学生。”

连续几天的吃药打针,二婶的病日见好转。

四、相逢

刘洛民把学生送进考场后,急忙乘火车赶回家。他曾发过电报,想进一步了解妻子的病情,但未见回音。如今坐在车厢里,心里还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记得三年前妻子在工厂受伤,住院半个月,为怕影响他工作,信中竟只字未提。这回来电报,看来病一定不轻,一种内疚的心理时时袭击他。

下了火车便转乘汽车,当他走到村东头,日用店店主说:“刘老师,你回来了。别着急,二婶病好了,出院了。”刘洛民终于松了一口气。

二婶是当天上午出院的。李大伯、阿强、喜妹都在帮助她收拾。

刘洛民踏进家门时,大伙儿说:“你回来了,二婶的病也好了,太巧了!”

屋里充满着爱的笑声。

【借鉴】

①时空交织。本文运用时空交织的手法,反映了夫妻、师生之间的爱心与人间的真情。作者几乎在同一时间,写了两地不同的事。二婶得病住院,刘洛民收到加急电报;二婶出院,刘洛民在火车上焦虑。跨度大,内容丰富,手法独到。

②板块组合。全文分“得病”、“抉择”、“住院”、“相逢”四大段,即四个块板,有机地拼接成一篇完整的文章,省去了很多过渡性的文字及其他细枝末节,因此显得结构紧凑,文字简练。

【示例二】

《爸爸》

父亲又要走了。

“我坐在书桌前,茫茫然地盯着书。不一会轻轻地打开门,父亲正在外面拉好包,提在手里掂了掂。我叹口气,又悄悄地关上了门,这么些年来,父亲常也不在家住。他跟着工程队,走南闯北,造了多少房,修了多少路,我不知道,也许,他自己也不清楚。

我总以为父亲并不爱我。自从母亲出走以后,他便把我丢在家里,让我孤零零地一个人担起全部的家务,可我总盼着他回来。记得在一个冬季,父亲终于回来了。那时,我满心欢喜,在一个下雪的早晨,请求父亲送我上学。这是小小的,但又是我当初最大的心愿,因为我总想像同学们一样在校门口自豪地与爸爸告别,况且外面的雪的确也很大。

“爸爸,你送我上学吧,今天雪好大!”

“爸爸不是早教你自己上学了,怎么长大了反忘了?!”

我愣住了,他居然把一个十岁的孩子称为“长大了。”“可是…”我委屈得难以再说下去。

“没有,可是的……”

于是倔强的我一气之下拿了书包就冲出门。

“突然后面传来父亲的声音:“你的作业本忘了!”我头也不回地往前跑。父亲终于追上了我,把作业本塞进书包,还替我把帽子拉下,捂住耳朵。走了一段路,我回头看看,父亲仍仁立在风雪里。

“爸,你什么时候再回来?”我掂了掂父亲的包,很沉。

“我自己也说不准。”父亲淡淡地回答,“不过只要有机会,总会回来看你的。”

那时,我与父亲一直僵持着。偶尔见面时他似乎总想对我说些什么,可我没有给他机会。终于在暑假的一天,父亲提出带我去远方的工地。我答应了,实在也很好奇。

走进工地大门,正是一个炎热的中午。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我见所未见的场面:一群打着赤膊的汉子,推着车,扛着楼板,搬着砖…嘴里不时发出“杭唷”“杭唷”的声音,他们的肌肤,在烈日下闪闪有光的,不远处,传来阵阵打夯声:“一二三!”“一二三!”整齐有力的号声。我感受到了一种轰轰烈烈的刚性,唯有男子汉才有的刚性。我到各处走了一圈,看到了工人们筑起的大厦雄伟的骨架,也看到了一排低矮简陋的临时住棚。这时,我好像真的长大了,明白了父亲。

晚上,父亲的屋里有许多人,没有椅子,大家坐在地上。这些壮实的汉子们,手里拿着蓝边的大碗,里面是当地自酿的醇酒,浓烈而醉人;酒过三巡,于是高声谈笑。他们的话,有我听得懂的,也有我听不懂的,可无论怎样,它们都是那样朴实,亲切;有人唱起歌来,那歌,有我听到过的,也有我不曾听到过的,它们都是那样豪放。父亲有点醉了,他一下子把我高高擎起:“这是我的女儿!”接着,其余的人几乎抢着要把我托起来。

门“砰”地关上了。父亲走了。他一句话也没关照我,这是对我的信任。我追出去,站在门口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没有出声,只静静地站在那里,心里默默祝福:“爸爸,一路平安!”

【借鉴】

①时空交织。“爸爸”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他爱自己的女儿,但更爱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作者从“爸爸”又要出门了写起,追叙幼时“爸爸”要“我”独自上学的经过,既而又回到现实,写“我”询问“爸爸”何时再回家,接着再追叙那年“爸爸”带“我”去参观工地的情况,最后写到“我”看着“爸爸”远去的背影而心中默默祈祷。全文时间与空间位置不断地交叉转移,故事发展显得摇曳多姿。

②彩线串珠。“男子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爸爸”从小鼓励我自理,这是男子汉的精神;“爸爸”在工地上的表现,更显男子汉的气质;“爸爸”再次离家去工地,临走时坚定沉着的表现,也显示了男子汉的作风。

四、一线穿珠

技巧点拨

一、要选好“线”,纲举目张

如把各种素材和观点比作珍珠的话,那么,线索就是将“珠子”串起来的“红线”,“红线”选得好,不仅统摄连缀材料,纲举目张,而且使文章角度巧妙,切入自然,内容更加紧凑、充实。“线”是文章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链条,起联结作用,它可以是一个细节、一个特征、一件物品、一个观点、一幅画面、一个话题、一种情感变化……

二、“珠”的安排错落有致

所谓“珠”,就是能够多角度、多侧面表达主题的一个个材料,可以是事件发展或情感变化的不同阶段,也可以是一个主题或观点的不同侧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典文中,分散在文章主体的七个分论点就是“珠”,但是这些“珠”并非杂乱无章,相反,它们是错落有序的。

七个分论点中,作者先从反面入手,谈“忘却过去”和“不痴想明天”,摒弃掉面对今天的两种错误的方式,然后立论,“感恩今天”的基础上,如何“珍惜今天”。前四个观点都属于意识上的认同。后面四个分论点则具体谈如何面对今天,“驱恶扬善”“珍爱亲友”“创造价值”,从对待个人、家庭、社会三个角度等角度逐层谈开去。结尾翻转了前面的假设,用“跪倒在上苍面前,深深致谢”的方式,表现了对生命的一种敬意,升华了主题,带给人以启迪。

三、“线”与“珠”要配合得当

“线”与“珠”应是一个有机整体,首先,“线”有足够的力量穿起“珠”,如果是话题,则需集中,如果是主旨句,则需强有力;而“珠”则应“线”的基础上充实而有序,完美统一。其次,“线”与“珠”要关系紧密,线索要与材料内容相关,或串起材料内容,或体现材料中的意蕴,或表现材料主旨。材料内容也要以线索为纲,如典文中,“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贯穿始终,在结构上串起全文内容,将七种对人生的思考有效串联起来。

例文一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美]奥格·曼狄诺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我要如何利用这最后、最宝贵的一天呢?首先,我要把一天的时间珍藏好,不让一分一秒的时间滴漏。我不为昨天的不幸叹息,过去的已够不幸,不要再赔上今天的运道。

时光会倒流吗?太阳会西升东落吗?我可以纠正昨天的错误吗?我能抚平昨日的创伤吗?我能比昨天年轻吗?一句出口的恶言,一记挥出的拳头,一切造成的伤痛,能收回吗?

不能!过去的永远过去了,我不再去想它。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我该怎么办?忘记昨天,也不要痴想明天。明天是一个未知数,为什么要把今天的精力浪费在未知的事上?想着明天的种种,今天的时光也白白流逝了。企盼今早的太阳再次升起,太阳已经落山。走在今天的路上,能做明天的事吗?我能把明天的金币放进今天的钱袋里吗?明日瓜熟,今日能蒂落吗?明天的死亡能将今天的欢乐蒙上阴影吗?我能杞人忧天吗?明天和昨天一样被我埋葬。我不再想它。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这是我仅有的一天,是现实的永恒。我像被赦免死刑的囚犯,用喜悦的泪水拥抱新生的太阳。我举起双手,感谢这无与伦比的一天。当我想到昨天和我一起迎接日出的朋友,今天已不复存在时,我为自己的幸存,感激上苍。我是无比幸运的人,今天的时光是额外的奖赏。许多强者都先我而去,为什么我得到这额外的一天?是不是因为他们已大功告成,而我尚在途中跋涉?如果这样,这是不是成就我的一次机会,让我功德圆满?造物主的安排是否别具匠心?今天是不是我超越他人的机会?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生命只有一次,而人生也只不过是时间的积累。我若让今天的时光白白流逝,就等于毁掉人生最后一页。因此,我珍惜今天的一分一秒,因为它们将一去不复返。我无法把今天存入银行,明天再来取用。时间像风一样不可捕捉。每一分一秒,我要用双手捧住,用心来抚慰,因为它们如此宝贵。垂死的人用毕生的钱财都无法换得一口生气。我无法计算时间的价值,它们是无价之宝!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我憎恨那些浪费时间的行为。我要摧毁拖延的习性。我要以真诚埋葬怀疑,用信心驱赶恐惧。我不听闲话,不游手好闲,不与不务正业的人来往。我终于醒悟到,若是懒惰,无异于从我所爱之人手中窃取食物和衣裳。我不是贼,我有爱心,今天是我最后的机会,我要证明我的爱心和伟大。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今日事今日毕。今天我要趁孩子还小的时候,多加爱护,明天他们将离我而去,我也会离开;今天我要深情地拥抱我的妻子,给她甜蜜的热吻,明天她会离去,我也是;今天我要帮助落难的朋友,明天他不再求援,我也听不到他的哀求。我要乐于奉献,因为明天我无法给予,也没有人来领受了。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如果这是我的末日,那么它就是不朽的纪念日。我把它当成最美好的日子。我要把每分每秒化为甘露,一口一口,细细品尝,满怀感激。我要每一分钟都有价值。我要加倍努力,直到精疲力竭。即使这样,我还要继续努力。我要拜访更多的顾客,销售更多的货物,赚取更多的财富。今天的每一分钟都胜过昨天的每一小时,最后的也是最好的。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如果不是的话,我要跪倒在上苍面前,深深致谢。

例文二

奶奶的口头禅

“这时代我是跟不上了。”这是奶奶的一句口头禅。

一天,爸爸下班回来,说要全家一起去饭店吃饭。奶奶自然不同意,说:“在家吃点儿就行了,浪费那钱干什么?”爸爸说:“现在生活好了,花两个钱儿算什么?”“奶奶,走吧!走吧!”我拉着奶奶的胳膊,又把那套死缠硬磨的功夫使了出来,可奶奶就是不同意。唉,一顿美味佳肴就这么从我嘴边儿“溜”走了。我急得乱蹦乱跳,可还是无济于事,只好在家吃了。吃饭时,奶奶见爸爸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就问:“怎么啦?不爱吃吗?”爸爸吞吞吐吐地回答:“爱吃。妈,我……我想辞职。”“辞职?”我和奶奶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爸爸放下碗筷,说:“不错!虽然单位里月月能保证开资,可那么几百块钱怎么能养活5口人呢?我想,辞职以后干地板加工,虽然风险大,可挣钱多啊!”奶奶说:“不行,虽然厂里工资少,可这里铁饭碗啊!”爸爸坚持说:“我已经写好了辞职书,明天就给领导送去。”奶奶听了,还想说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她放下碗筷,站了起来,叹着气向卧室走去,边走还边说:“唉,这时代我是跟不上了。”

一波还未平息,另一波又起。在一个晴朗的下午,爸爸端着一盆吊兰,吹着口哨,迈着四方步回来了。进屋以后,他就端着吊兰给奶奶看,说:“妈,您看这花儿怎么样?我费了好大劲才买到的,而且才花20元钱。”奶奶惊讶地从沙发上跳了起来:“啥子?草也有人买?20元?草也值20元钱吗?”“这是吊兰,不是草,它是……”不容爸爸再说,奶奶已经气得脸都发红了,她抢过话头说:“我看你是有钱没地方花了,烧的。”说完,奶奶转身走进了厨房,嘴里又念叨着:“这时代我真是跟不上了。”

虽然奶奶看不惯我们的某些做法,但在我们的影响下,她的老思想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家的21寸彩电已经该“退休”了,爸爸早就要买一台29寸纯平的彩电。这天中午,爸爸叫人抬进屋一个大箱子,奶奶好奇地问:“这是啥子东西,这么大的个儿?”爸爸神秘地一笑说:“等一会儿您就知道了。”过了一会儿,爸爸把箱子拿掉了,把插销也插好了,然后一摁开关,吓了奶奶一跳,她后退几步,一下子坐在沙发上。可不一会儿,奶奶就被电视里的精彩节目吸引住了,连饭也不吃了。她笑呵呵地说:“以前是光听声儿,瞧不见人儿;后来就看见了人儿,可人都是黑白的;现在不仅有了颜色,还跟看电影似的,我想以后或许还有香味呢……”奶奶的一席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过了一会儿,奶奶又感慨地说:“这时代我是跟不上了。”

现在,奶奶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守旧了,有时比我们还解放,这都应该归功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啊!

【评】

本文用奶奶的一句口头禅将发生在家里的几件事串连起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可见,选材有代表性。

文中的人物语言,特别是奶奶的话,既有明显的年龄特点,又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对塑造人物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爸爸的语言也较有个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记叙文写作技法‖第三讲:记叙文常用构思技巧

全文共 3367 字

+ 加入清单

九、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写作方法,希望能帮助到你!

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写作文时,同样可以通过“一滴水”来表达思想情感,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重大而深刻的主题,这种写作方法就叫“以小见大”。“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切入点小,角度新,素材易于选取,结构易于驾驭,描写易于深入,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写作过程中应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呢?

方法一:用小细节放大人物形象。即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某一方面的细微之处,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方法二:用小题材表现重大主题。即用日常生活中普通事例,来反映爱国、改革等重大主题。

三是用小故事揭示深刻哲理。即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以及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小故事,来揭示某一人生哲理。运用这一手法的小品文非常多,例如:

地理老师把一幅世界河流分布示意图挂在黑板上,问:“同学们,这幅示意图上的河流有什么特点呢?”

“都不是直的,而是弯弯的。”同学们回答。

“为什么会这样呢?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而偏偏要走弯路呢?”老师继续问。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河流走弯路,拉长了流程,河流也因此拥有了更大的流量,当夏季洪水来临时,就不会水满为患了;有的说,由于河流的流程长了,每个单位河段的流量就相对减少,河水对河床的冲击力也随之减弱,这起到了保护河床的作用……

“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对。”老师说,“但在我看来,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而走弯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所以它只能选择弯路,绕道而行;也正因为走弯路,让它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说到这里,老师突然把话题一转,“其实,人生也是如此,难免遇到坎坷、挫折,要把曲折的人生看成是一种常态,不悲观失望,不长吁短叹,不停滞不前,把走弯路看成是前行的另一种形式、另一条途径,这样你也可以像那些走弯路的河流一样,抵达遥远的人生大海。”

【评】文中,老师借助河流走弯路这一自然现象,表达了“走弯路是人生常态,要坦然面对人生挫折”这一人生哲理,是典型的“以小见大”写法。

在运用“以小见大”这一手法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小”和“大”之间要有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借助于你所描绘的“小”要能看到你所要表达的“大”;二是要尽可能把“小”描写得详细一点儿,生动一点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要巧妙地将“大”点出来,以凸现文章主旨。

【示例一】

老浦东迷路记

我的外公是个老浦东,可算是张活地图,因为他曾经在那里生活了很长时间。后来,因为工作需要调到浦西。当时的上海人,宁要浦西的一张床,也不要浦东的一间房。他这个老浦东,就这么渐渐地变成了一个浦西人。如今,他心血来潮,想去浦东老家看一看,这十几年来,到底变成了什么样。我们说要陪他去,他偏要自己去;大家又劝他去买一张新地图,他却说:“我这个老浦东还没有要到买地图的程度。”

外公的老家就住在靠江不远的地方,具体在哪里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于是,外公乘坐一辆过江隧道车去浦东。这一路上,他东看看,西望望,不禁失声叫道:想不到几十年前的农田、草棚竟变成了高楼大厦。渐渐地,外公看累了,睡着了……“喂,老头儿,到站了,快起来,到站了!”外公一看:“哎呀,不好了,浦东大道往哪儿走?”“侬刚才为什么不下车啊?第一次来浦东啊?怎么连浦东大道也不认识啊?”听了这句话,老浦东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好!不问你了,我自己去找。”他嘟哝着。

走着走着,半小时过去了,路显得越来越窄,房子也越来越少,很明显,方向走错了。可他还不买账:绝对没错,肯定是这么走的。于是,他继续走啊走,忽然看见前面有人,是个卖地图的小贩,外公上前一问才知道,这里已经是郊区了,这才买了一张地图看看。一看,老人低声叹气:怪不得会走错,原来浦东变了,我连路都不认识了。

最后,外公按照地图所指示的方向找到了长途汽车站,半小时后,这个自称老浦东的老人又回到了市区的林阴大道。“那不是……应该就是这儿了!”老浦东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以前的公房到哪儿去了?”一个过路人告诉他,这里的平房已经拆了,如今都盖起了高楼大厦。这时的老浦东再也“老”不起来了,他不禁自言自语:“这里的变化真是太大了,连我这个老浦东都会迷路。”

【评】作者通过外公这个“老浦东”迷路的事,从一个小的侧面反映出浦东的大变化,从而歌颂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小见大,文章主题无疑是深刻的。作者巧于铺垫:先写外化去浦东不用人陪,也不买地图;再写路上他固执地不向人问路;等他走到了郊区,才不得不买张地图,并承认“走错了”;最后回到市区,终于发出“变化真是太大了”的感慨。整个“迷路”的过程写得峰回路转,引人卒读。标题简洁、贴切,其中的“老”与“迷路”自然地形成对比,有力地衬托出浦东变化之大。

【示例二】

三爷爷家的地板

三爷爷是木匠,听爷爷讲,30多年前三爷爷成家时,仅分得两间低矮的草房。要强的三爷爷新婚一个月后,就咬牙离开三奶奶,去了东北打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爷爷家一鸣惊人,盖起了全庄第一座大瓦房,红砖、青瓦、玻璃窗,让左邻右舍羡慕不已。更让到三爷爷家参观的人咂舌的是,三爷爷家的地面上竟然铺着崭新的大青砖,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要知道,那时不少人家住的还是泥土墙、茅草屋,屋上的砖瓦少得数得过来,把大砖铺地当地板,那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为此,三爷爷家风光了好几年,方圆三五里的人家盖新房,都要来向他取经,学他用大青砖铺地。

几年后,走南闯北的三爷爷发现,外地不少人家的地面铺的是水泥板,方方正正的,特别清爽,不像自家的大青砖,黑乎乎的,上面还长青苔,很难打扫。动了心的三爷爷说干就干,把屋里的大青砖清出去铺了院子,买不到现成的水泥板,就请了两个瓦匠,自己浇筑。一周后,三爷爷家的地面变成了平整的水泥板。

20世纪90年代中期,庄上绝大数人家都住上了大瓦房,不少人家建新房时地面不再铺方块水泥板,而是先做光滑的水泥地,然后刷上红漆,像电影里的红地毯一样,富贵大气。在外打工的三爷爷回到家,见自家的水泥板落后了,和三奶奶合计后,立马进料雇工,把水泥板翻铺到院子里,把院中的大青砖重新挑进屋中,用锤子砸碎垫底,然后水泥抹地,上漆,硬是抢在春节前完了工。

转眼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三爷爷、三奶奶觉得自家的红水泥地面不如城里人家的陶瓷地砖好看,这次不仅要把三间屋都铺上新地板,而且还要把屋里屋外粉刷一下,内墙还刷上白涂料呢。两周后,三爷爷家装修好了,墙壁洁白无瑕,地面墨绿如茵,令人赏心悦目。三爷爷乐呵呵地说:“这下,恐怕10年也不会落后了。”一桌子人连连点头称是。

可是爷爷告诉我说,谁也没有想到,不到3年,庄上就有人家盖了楼房,接着,小别墅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装修也越来越高档。腰包早已鼓起来的三爷爷再也坐不住了,拆掉老房,建起新楼,客厅铺大理石,卧室铺木地板,儿子的书房里还铺上了地毯。现在,手脚勤快的三奶奶总是把地板擦得一尘不染,锃亮照人,叫你都不忍下脚。

真不知道,三爷爷家的地板还会不会再变。

【点评】

文章主要写了三爷爷家地板的变迁,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以小见大。作者通过三爷爷家地板20年来不断“升级”这一独特视角,巧妙地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从一个侧面讴歌了党的富民政策,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二是线索明了。全文围绕“地板”这一关键词,写了三爷爷家地板的5次变迁,文脉清晰,一气呵成,余味无穷。

三是语言简练。写了三爷爷家5次铺地板的前因后果,过渡自然,语言简洁而不失生动。对人物的描写虽仅有只言片语,却准确表现出了人物当时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考记叙文写作方法及技巧汇总

全文共 13378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中的小技巧可以让我们在工作和休闲时更加得心应手。学习这些简单但实用的技巧,可以让您的生活更加有趣和愉悦!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中考记叙文写作方法及技巧汇总,方便大家学习了解,希望对您有帮助!

记叙文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记叙文的特点

1、创造性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记叙文虽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对生活现象进行集中概括,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生活;而是常常选择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亲自体验过的生活内容作为写作的材料;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作者可以把现成的生活材料照抄到文章中去,决不意味着作者不需要对生活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相反,这是把生活材料转化成文章的必不可少的“工序”。这种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的过程,包含着作者大量的创造性劳动。以写作成品形式出现的记叙文,不可能是客观生活的翻版,也不仅是作者心灵的视像,它是饱和着作者心血的精神产品,是作者心灵和客观事物遇合所孕育出来的创造物。其次,记叙文是用语言文字作为传达的媒介的,从本质上看,记叙文就是某种经验(外在世界的人、事,内在世界的思想、情感等)的陈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叙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真实存在,语言化了的世界就不再是真实存在的世界本身。将真实存在转化成语言文字的工作,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第三,把真实存在转化成语言文字可以有千万种不同的方式,选用哪一种方式,即最后完成的文章是何种模样,其中必然包含着作者个人心灵的运作。因此,任何记叙文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个人心灵的色彩,正如苏联作家秋切夫所说:“我在一切之中,一切之中都有我。”所以,我认为,尽管记叙文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总是和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是通过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劳动来反映的。

用语言文字把生活材料转化成记叙文,本身就包含创造性因素在内,如果在转化的方式上能够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其创造的程度就愈高。所以,写好记叙文的关键,一是要选择新颖的材料,二是要采用新颖的写法。

2、形象性

议论文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它在许多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抽取共同的特点,而把产生这些认识所依赖的一个个具体的个别的表象留置在作品之外。记叙文则恰恰相反,它往往抓住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做文章”。所以,它以叙述、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即使偶用议论,其目的也是为了“画龙点睛”,并且也往往是在画好全龙以后,才去轻轻一“点”。在这里,“龙身”是主体,是基础。记叙文要靠具体的形象去感染读者。叙述,必须清楚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具体的发展过程;描写,必须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如食其味,历历可感,如在目前。在记叙文写作中,创造场面是最基本的手段。因为说到底记叙文总是要在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结构,纵就是时间的延续,横就是空间的展开,而场面就是对人或物在特定的时空中存在或活动状况的描述。只有组织起一连串的场面,记叙文才能获得生动具体的形象感。

所以,那种连贯、整一、富有动态感的材料,是记叙文最需要的材料。对短小的记叙文来说,就更是如此。那种千里来龙,百年纷争式的材料,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记叙文需要的是缩时间于一瞬,寓空间于一隅的短小精悍的材料。

3、情趣性

从格调上来说,记叙文不像议论文那样庄重严肃,也不像说明文那样冷静客观,它追求的是以情动人,以趣逗人。从选材方面来看,记叙文并不要求一定要选择重大题材,而往往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富有情趣的凡人小事,作者往往通过对凡人小事的记述,来寄寓自己的感情,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从表现手法方面来看,记叙文追求的是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它要求把写作内容表现得曲折生动,意趣盎然。有时,记叙文也传达作者对某种事理的认识,但是,它一般不展开直接的议论,而是把这种认识潜藏在具体的生活画面之中。它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从情感、情趣方面去晕染读者,让读者用审美的眼光去领悟作品的意蕴。

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写人,最好要选择那些内心情感丰富复杂的人物作为描写对象;写事,固然要注意事件本身的脉络,但更要注意流荡在事件中的情感线索,特别要注意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细节来充实、丰满事件的血肉;写景、状物,固然要注意准确地描摹景物的外在状态,但更重要的是,要写出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化合”。

写好记叙文的关键:选材

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选材,选到了一个好的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是记叙文最需要的材料呢?

1、要选择有较强的情感内涵的材料

老舍先生说过:“小说是情感的记录,而不是事实的重述。”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记叙文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是充溢其中的情感内涵。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承载情感内涵的框架,真正感动人的是蕴含在框架中的情感。为什么有的文章看起来也是有头有尾,清楚完整,但就是清淡无味,不生动,不感人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其中缺乏深厚的情感。在“记叙经历”的文章中,最好要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经历。那些没有情感内涵的“经历”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把一次一般性的大扫除的经过记叙得再详细,把一次实验课的过程描写得再具体,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得再热闹,如果其中不流淌在真挚的情感,也是不可能动人的。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

1988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习惯》,文体不限。这与近两年的话题作文有点相似。当年不少写记叙文的考生都选择了写老师。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聪明的选择。因为阅卷的是老师,写老师容易博得好感。然而,写老师的什么呢?不少考生都是这样写的:到了晚上,某老师又习惯性地坐到了窗前的书桌旁,照例开始备课、改作业。这样的材料其实没有什么写头,因为它只是在表扬老师的敬业精神,在情感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动人之处。试想,一位老师晚上不去备课、改作业,而是去跳舞、搓麻将,会是一位好老师吗?可是,有一位考生的选材却不同凡响,他写道:新学期开学了,王老师又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学校,当他快到教室门口时,突然想起自己已经退休了。于是,只好悻悻地回了家。第二天一早,他又准备到学校去了,但这一回他记起自己已经退休了,他应该在家“挎垮篮子,生生炉子、抱抱孙子”了。可是,他在家里犹如芒刺在背,坐立不安,什么事也干不了。他老是惦记着他的学生。于是,他又来到了他任教的教室旁。他要看一看他的学生。然而,他又怕影响正在听课的学生。于是,他蹑手蹑脚地来到了教室的窗下,躲在那里听学生上课的情况……这样的选材就要高明得多了。因为这个材料中饱含着王老师对学生的梦萦魂牵的一腔深情,这是一个老教育工作者挥之不去、无法排解的对教育事业的真情。这样的选材与晚上备课、改作业,不是一个精神等级,不可同日而语。由此可见,只有那些饱含情感内涵的材料,才是记叙文真正需要的材料。

那么,在“记叙经历”时,可以写哪些情感呢?

从程度方面来说,可以写温情、热情、激情等等;从类属方面来说,可以写亲情、友情、爱情等等。要把文章写得激动人心,要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情感冲击力,在选材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写那些人人都能感知、体会的人之常情。情感虽然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感觉,但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这就是情感具有可体验性的生理、心理基础。有许多情感内容是人们共有的,共通的,传达这样的情感,就会激起别人的共鸣,就会使人感动。例如,1999年江苏的高考优秀作文《伤心儿女》一文,写三个不孝儿女,在母亲的弥留之际,不是给母亲留下最后一点安慰,而是通过移植母亲的记忆,寻找母亲的遗产,然而,他们在母亲的记忆中,却看到了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母亲的忍辱负重,看到了自己的丑陋。母亲的记忆,荡涤了不孝儿女灵魂深处的污垢,于是,他们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对父母的孝顺,是埋藏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最深厚的感情,写这样的内容,最能激起人的共鸣。这篇作文,在阅卷现场就使许多阅卷教师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媒体发表以后,又广为传诵,被视为当年全国高考的最佳作文。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所传达的情感打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

(2)要写那种超出常规的强烈的反常合道的情感。有时候,人物的所作所为与一般的人不一样,似乎不大正常,但这种反常的行为中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往往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例如,上面说的那位退休的王老师,在一般人看来是有点不大正常,这么大年龄了,居然蹑手蹑脚躲在窗户下听课。但是,正是从这反常的举动中,我们看到了他对学生执着的爱,看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痴迷,并对他产生了崇高的敬意。相反,那种一到晚上就坐到窗前备课,改作业的老师,正因为他们的合常、平常、正常,反而激不起我们情感的涟漪。当情理冲突,必须舍理取情的时候;当正确与正确之战,必然要舍弃一方,形成悲剧冲突的时候;当人物对某种事物痴迷、执着到难舍难分而与常规的做法不一样的时候;情感就开始动人了。《灌园叟晚逢仙女》中爱花如命的“花痴”,《聊斋志异》中的书痴、石痴、鸟痴、情痴,都是这方面的典范,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发。

(3)情感要能产生振荡和分化。文似看山不喜平,那种一览无余的、直线发展的情感,缺少回环蕴藉的美感,很难使人产生情感的激荡。因此,在描述情感的时候,要尽量展示情感的曲折和波澜,一步一步把读者引入情感的旋涡。

2、要选择有较深的主题潜能的材料

所谓主题,是指文章使用的材料所蕴含的基本意义以及作者通过对材料的思考、体验所传达的基本思想和评价。前者是主题的客观性,也就是说,这种基本意义是材料本身所固有的;后者是主题的主观性,是指作者对材料内涵的洞见开掘。主题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所以鲁迅先生要求“选材要严,开掘要深”。选材和立意是记叙文写作中两个重要的环节,他们处于互相影响的联动状态。材料选得好,为开掘主题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主题的开掘和深化,又反过来制约、促进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就选材这一环节而言,和选择矿点的道理是一样的,矿藏的深厚度如何,质量如何,有无开采价值,这都是打井前需要认真考虑的。有些考生在选材时往往只考虑是否切题,却很少考虑材料的主题潜能,正如鲁迅先生批评的那样:“将一些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这样的文章当然不可能获得高分。有时候,同一材料,在不同的作者手里,可以写出主题深浅不一的作品。但是,也有不少材料,本身并不具有什么内涵,无论你怎样妙笔生花,也很难开掘出多深的主题来。这就提示我们,在选材的时候,一定要事先估测一下材料的主题潜能,看看它们有没有可开发性。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1994年的高考作文《尝试》,不少考生写的都是尝试着学骑车,学游泳,学烧饭做菜,学干农活等等。这样的材料固然也切题,却没有什么可以深层开发的主题潜能,充其量也就是告诉人们“只要去尝试,就可能成功”的道理。而这样的道理是人们共知的常理,是相当肤浅的,它并没有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和新的启示。这是材料本身的局限。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具有丰富的主题潜能的材料呢?

(1)要摒弃老套的选材思路,开拓选材的视野。比如,写《灯下》,就不要只是想到自己或别人在台灯下刻苦读书;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不要只想到不劳而获地去移植名人的记忆。这一类老套的材料本身的主题容量就很小,当然更谈不上新意了。其实,每一个题目,每一个话题,可写的材料很多。就拿《灯下》来说吧;灯,可以有电灯、油灯、路灯、探照灯、聚光灯等等多种多样的灯;人们在灯下也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本来就是一个开放性极强的话题,可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为什么非要去一窝蜂地移植别人的记忆呢,可不可以把自己的记忆移植给别人呢?为什么非要去移植名人、伟人的记忆呢,可不可以移植普通人的记忆呢?移植了别人的记忆,人物双方会发生些什么事呢?……一旦把思路打开,选材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当年,有的考生要把自己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的美好记忆移植给自己从来没有出过门的奶奶,让她也体会一下祖国美好河山的大好风光;有的考生要把自己看到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的记忆移植给从小失明的“小弟弟”;有的考生要把自己聆听美妙音乐的记忆移植给从小失聪的“小妹妹”。角度一变,境界全出。

(2)要善于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具有丰富内涵的材料。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当然不可能太丰富,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其实,具有丰富内涵的写作材料无处不在,关键是作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正因为中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就更需要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去发现有意义的材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愈是能从细小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深邃的内涵,其作品的质量就愈高。“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艺术的高致。20__年江苏的高考优秀作文《一毛钱与诚信》,从微不足道的一毛钱中看到了诚信的弥足珍贵,看到了道德的巨大力量,这样的选材是独具慧、颇有新意的。

(3)要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中学生写记叙文,大多数选材都比较实,都是实实在在地叙述、描写。其实,最具有主题潜能的材料,往往是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事物。如《白杨礼赞》《荔枝蜜》等都是运用事物的象征意蕴来拓展作品的主题的。因此,我们在选材时,不仅要注意那些写实性的材料,也要注意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材料。象征的事物往往能使作品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多层性、多向性,从而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作品产生特有的艺术魅力。像《门》《坡》《风》这样的题目,就既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象征的,当然也可以是二者结合的。有时候,在总体写实的情况下,选择一些具有象征意蕴的事物穿插其间,也能使作品荡出虚神,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3、要选择有有初步形式意味的材料

在考虑记叙文选材时,许多考生往往只注意材料内部方面的某些因素,强调选材要积极健康、典型生动等等。这固然不错。但是,如果忽略了记叙文的形式规范对选材的特殊要求,就会造成文体感不强,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就会因为选材不当而显示不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记叙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主要就表现在选材上。

那么,记叙文本身特有的形式规范,对选材有哪些要求呢?概括起来就是三点:连贯、整一、动态。

(1)整一。整一,就是记叙文的材料必须相对集中。这种集中,不是要求作者像写议论文那样围绕中心(主题)选材,而是要求围绕记叙文自身的内部要素选材,或集中于人物,或集中于事件,或集中于环境,这也是记叙文内部又可以分为写人、叙事、绘景等类型的原因所在。议论文是旁征博引,运用零散的、片断的材料来证明中心论点,它是在观点与材料统一的原则之下,靠理性的辐射来集中材料;而记叙文则要靠自身的时空关系来凝结材料。在写作训练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记__X》之类的作文,但是,这类作文往往不像记叙文而更像议论文,其原因就在于作者在选择材料时运用的是议论文选材的方法:为了证明__具有某种思想品质,于是就从__X的生活经历中选择出与这种思想品质有关的“二三事”。其实这正是议论文中的例证法。用这种方法来选择材料、记叙经历、刻画人物,其事件往往是凌乱的,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是浮浅的,主题也往往是直露的。在1999年的高考作文中,运用一连串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排比段来展开记叙的文章,之所以文体感不强,显得松垮,散乱,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2)连贯。连贯,就是要求记叙文的材料,最好是截取现实生活中连续发生的片断。当然,在具体描写的时候,可以有详略,疏密等。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记叙文的一个重要因素:时间。在记叙文中,要始终潜藏着时间的暗流,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把叙事作品称之为时间的艺术。在议论文中,也往往要叙事,但是,它所叙之事,往往是拧去了时间的抽象的说明性格或主题的例证。无论是整篇的议论文还是作为例证的叙事片断,时间往往消解在议论的逻辑展开之中,它所使用的材料,也没有时间序列的具体要求。

在充分认识到时间在记叙文中的重要作用以后,又必然引出记叙文的另外两个要素:原因和结果。我们强调时间序列在选材时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着一切具有时间序列的“流水账”都可以作为记叙文的材料,相反,只有在时间序列中包含着“价值”的材料,才是记叙文需要的材料。这里的所谓“价值”,就是伴随着时间演进的因果裂变。福斯特曾经打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叫做“时间生活”,没有入文的价值;国王死了王后也伤心而死,这叫做“价值生活”,就可以入文了。由此可见只有伴随着时间的演进中,产生一系列因果裂变的材料,才是真正适合写记叙文的材料。至此,我们可以说,所谓连贯,不仅仅包含着时间的连续,而且也包含着因果关系的连缀。

(3)动态。动态,就是要求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在动态流程中表现某种主题。因此,只有那种具有动态感、过程感的材料才是记叙文真正需要的材料。从本质上看,叙事都是对已经过去了的事情的追述。但是,这种追述,在不同的文体中有不同的方式,在说明文中,运用的常常是“一般现在时”;在议论文中,运用的常常是“一般过去时”;而在记叙文中则常常要把它转化成“现在进行时”。

我们说,记叙文的真正中心是人,但是,决不是用二三事的例证法就可以把人写活的只有把人放到动态发展的人生中去,放到人的历史性展开的过程中,才能展示人的丰富生动的性格。即使是在写景状物,主要表现空间关系的游记之中,也只有写出诸如曲径通幽、移步换景、豁然开朗等动态景观,写出人与自然景物的沟通、交流、融合等等,才能带来艺术的美感。这也正是静止的介绍景物的导游图、说明书与散文、游记的区别所在。在议论文中作为例证的叙事片断,只要交代人物做过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而在记叙文中,则不但要写出人物做什么,更主要的是,要表现人物怎样去做(动态)。在导游的说明中,主要是交代那里有什么(静态);而在记叙文中则主要描写“我”在那里看到了什么(动态),它在“我”心里引起了什么反应(动态),“我”的行为引起了别人什么反应(动态)。

选择具有动态感的材料,还要注意,动态发展的流程最好是波浪式的,而不是直线式的,因为那种直线式的事件、直线式的情感缺乏回环蕴藉的美。“文似看山不喜平”,在那些优秀的作品中,我们总会感到,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内在情感、事件的发展过程,总是曲曲折折地向前发展的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那些三迭式情节,如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等等,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发。

中考记叙文写作方法及技巧汇总

一 记事的文章

1 要把记叙六要素交代清楚,记事要完整。

2 要确立一个线索,或以时空为线索,或以人物为线索,或以某物为线索,或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3 要明确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想通过这件事表达哪些情感,揭示什么意义。 中心要集中统一,不要出现多中心的毛病。

4 选材要新鲜真实,有时代气息,有生活气息,不要写别人都写烂了的事,也不要胡编乱造。最好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5 注意详略得当,与中心关系紧密的事要浓墨重彩的详写,与中心关系不紧的略写,与中心无关的事不写。

6 不要只有叙述性的语言,要有生动的描写,要有酣畅的抒情,要有精辟的议论,要有点明主旨的抒情议论句, 要注意多次点题。

7 内容一定要饱满,不要太单薄。

8 叙事文章不要平铺直叙,故事情节要一波三折,有曲折之美。要会设置悬念,要出人意料,要会运用倒叙插叙,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要会运用对比法、抑扬法等。

9 要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10 可运用书信体、日记体、片断组合体、小小说等一些体裁。

11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12 学会运用小标题。小标题运用的主要方式有:

①.日记标题式,以日记连缀的方式成文;?

②.字母标题式,以A、B、C、D等若干段连缀成文;?

③.单词标题式,以诸如春、夏、秋、冬,喜、怒、哀、乐等单词统领的段连缀成文;?

④.数码标题式,以(一)、(二)、(三)、(四)等数字标明段落;?

⑤.引用语录式,以诗词或散文中的句子作为几个小故事的小标题;?

⑥.概述情节式,在段首运用诸如“序幕”、“发展”、“高潮”、“尾声”之类的词语;?

⑦.概括内容式,如“她来了”、“她哭了”、“她笑了”之类;?

⑧.留出空行式,即各段之间自然空一行,若干段并列,显得格外醒目。

二 写人的文章

1 一定要写出人物的个性,不要千人一面,千人一腔。

2 写人的文章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选择一些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方法,这些典型事例一定要特别,有个性,与众不同。

3 人物形象一定要饱满,有血有肉,不要干瘪乏味,不要只见筋骨不见血肉。要想人物饱满有个性,就一定要有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动作、神情、外貌、服饰、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要学会描写人物的眼睛。这些描写一定要能突出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 要学会用侧面描写,通过他人的眼光或评论来写人物。

5 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

6 要有酣畅的抒情,要有精辟的议论,

7 用词要贴切生动,句式要灵活多样,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要有表现力。

记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联系:记事记叙文一定会涉及到写人,写人记叙文中的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一定会通过具体的事来体现。

记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区别:记事记叙文以记事为主,写人不是目的,一般是把某一件事情写清楚写生动并揭示事情的意义;写人记叙文以描写人物为主,重在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一般会通过多件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同学们平时写记叙文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1 如何使记叙文立意高远; 2 如何在记叙文布局谋篇上创新; 3 如何使记叙文情节曲折;

4 如何使记叙文内容充实; 5 如何使记叙文文采飞扬。

三 记叙文写作的十种技巧

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穿插流动

粗笔勾勒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曲径通幽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指一种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一)“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二)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陶铸《松树的风格》前几段的大量文字浓墨重彩地描绘松树的形象,赞美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又用杨柳、桃李同松树作对比,补充说明松树“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直到第九段作者才笔锋一转,点明题旨说:“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原来此篇前面对松树的描绘和赞美是铺垫蓄势,后面对共产主义风格的赞美才是全文的主旨。这篇文章正因为有了前面形象感人的铺垫,后面入题也才显得格外坚实有力。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极力描绘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建筑的壮丽;第二段极力渲染阿房宫中美女之多和珍宝之富;第三段夹叙夹议,论述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营宫室,招致国家迅速覆亡、宫室一旦毁灭的必然结果;最后第四段作者以“呜呼”领起,发出深沉的议论慨叹,指出秦统治者要能爱天下之民,国家就不会败亡,表明秦之灭亡乃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篇赋,前两段的描绘渲染,是为后两段的议论铺垫蓄势,描绘渲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揭示主题,突出文旨,这正是铺垫蓄势的用意所在。

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二是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镜头剪辑

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镜头剪辑用于写作,指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此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段、有序地写下来,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由于其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好评。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时空交织

在记叙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时,在同一时间段中,先叙甲地的情况,再叙乙地的情况,转而再写甲地的人事,这就是“时空交织”的文章构制方法。它有利于结构紧凑,文字简练。早年有一篇著名的通讯,题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的是平陆县六十一个民工突然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作者先写民工中毒后的场面,接着写卫生部接到紧急求援电报,再写平陆医院抢救经过,转而又写北京有关医药商店调运紧急药品的情况,如此轮流反复交织的叙说,构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有时,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插叙、补叙等手法,也可构成“时空交织”的感觉,我们把这种谋篇方法也纳入“时空交织”中。

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

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记叙文写作方法

1、第一人称叙事法

【特点】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2、第三人称叙事法

【特点】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

3、顺叙法

【特点】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4、倒叙法

【特点】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5、插叙法

【特点】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6、补叙法

【特点】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7、分叙法

【特点】

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

8、详叙法

【特点】

9、略叙法

【特点】

略叙的作用是在于交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但又不必详叙的内容。它与详叙相结合,便整个叙述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形成叙述的起伏。略叙一般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与中心思想关系一般的部分;人所共知的部分。

10、直接抒情法

【特点】

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时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记叙文写作技法‖第三讲:记叙文常用构思技巧

全文共 10542 字

+ 加入清单

五、亦张亦弛

事物的发展总是有起有伏的,写文章也要讲究“亦张亦弛”。“张”,是指相对激烈的情节与场面;“弛”,是指相对舒缓的记叙与描写。蒲松龄的《促织》就是一篇张弛交错,波澜起伏的佳作。小说开篇就是一“张”:成名因交不出蟋蟀而被官府打得死去活来,想自杀了事。继而,又是一“弛”:成名因捉到一只勇猛的蟋蟀而得以生存。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成名的儿子弄死了这只蟋蟀而投井自尽,这又是一“张”。小孩被打捞出来后,灵魂化作蟋蟀被父亲献于皇宫而拯救了全家人,这又是一“弛”。作品就是这样,矛盾冲突大起大落,形成了强烈的内在节奏,时而令人紧张,时而令人轻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采用“亦张亦弛”法,易产生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但应注意情节起伏要为塑造人物、表达主题服务,而不能故弄玄虚。

【示例一】

我的足球梦

足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孩子们,不爱足球的男孩算什么真的男子汉?我也是个足球迷,在学习之余,再没有比足球更吸引我的东西了。

记得一年前的那天,看了中国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上的比赛,我难过得一夜没睡好。第二天到学校,上课时总是恍恍惚惚的,脑子里老想着昨天的球。天知道国脚是怎么搞的,最后三分钟竟被倒灌了两球,我看得心都凉了。下课后,和几个同学聊起来,大家都觉得好没劲。我的气一下子上来了,看别人踢球,自己干着急。为什么不能自己尝试一下?大伙儿也群情激昂,恨不能马上就去操场踢一场出出气。当时离直升考只有二个月时间了,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管得很紧,几乎所有的娱乐活动都被取消了。以前我和球友一起凑钱买的小足球,早已让班主任老师“没收”了去。现在一激动,我突然萌发了去把足球偷回来的想法。

当天中午,据派去“侦察”的同学回来报告,办公室里空荡荡的,正是个“下手”的好机会。于是,我和另外几个男孩,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走进办公室,一眼就看见那只久别的足球搁在屋角的书橱顶上。可窗下有一个老师正在写什么。我灵机一动,打了个手势,便和两个身材较高大的同学围了上去。

“老师,有一道题目我们不懂,请您……”三个人把那张办公桌围了个水泄不通,正好挡住了老师的视线。趁老师给我们讲解的时候,后面的几个机灵鬼早已把那只足球取了下来,换了一个预先捡来的破球,放到原处,来个“偷梁换柱”。哈哈,不费什么力,足球就回到了我们自己手里。

下午,第一堂是班主任老师的语文课,我心中忐忑不安,那球就藏在我的课桌底下,要是让他发现,那还了得。老师一进教室,我把头埋得低低的,不敢与老师目光相接,我总觉得他镜片后的那对眼睛是很厉害的。大概这就是“做贼心虚”吧!

好容易大半堂课过去了,我稍稍松了口气。不料临下课时,老师突然宣布,下课后要亲自检查卫生。我顿时心里凉了半截,怎么早不来晚不来,偏在现在检查什么卫生?几个同伴也沉不住气,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看来只好冒险了,我暗暗打定了主意。下课铃响,班主席一声“起立”,靠窗的我趁大家纷纷站起,将球猛一下抛出去,远远落在教学楼前的草坪上。老师居然没发觉,我长长舒了一口气。好险啊。

放学后,出了教室,我一口气奔向操场,将那球找到,就这样我们踢了有史以来最痛快的一场球。我还当即建议,成立一支球队,参加暑假里《新民晚报》杯足球比赛。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唤起更多的人来关心中国的足球。同时,我心里也暗下决心,不仅要踢好球,而且要考出好成绩,让老师、家长知道,踢球的未必都读不好书。

我有我的欣慰,因为我最后直升了高中;我也有我的遗憾,因为自己最终是不能成为球星的,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对足球的感情。我想,总有一天,中国的足球是会走向世界的。

这是一个16岁的梦,一个中国男孩的梦。

【借鉴】

①亦张亦弛。本文通过记叙“我”与伙伴们为了踢球的一次难忘的经历,表达了“我”对足球的感情。文章对事件的叙述亦张亦弛,时紧时松。“偷球”的场面十分紧张,得球的心情十分轻松;藏球的情景复而紧张,即将下课而稍稍松气;检查卫生则又起波澜,趁机扔球却又“化险为夷”。由于作者的记叙张弛有度,因此文章波澜起伏,曲折生动,读者阅读时的心情也随之有起有伏。

②卒章见旨。本文大部分篇幅是记叙,最后两节进行了议论与点题,把文章的主旨直接告诉了读者,使人从作者的足球梦里感受到了一个16岁,少年的爱国热情。

【示例二】

快点放学吧

“怎么还不打铃呢?‘快点!快点!快点!!时间啊,你再走快点吧!!!”我的心老是那么想。而讲台上,几何老师依然不紧不慢他讲着课,同学们都在认真听讲,唯有我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因为朋友给了一张六点一刻的电影票。

嘀嗒、嘀嗒……”手表上秒针清脆的走声我似乎已听见。我的心中还是那几个字:“快!快!!快!!!”讲台上,几何老师依然在讲着,而我的心却总是在想着电影。

“五点半了,几何老师,你怎么还在讲呢?我早就会做了,你怎么还没讲完呢?”我的心依然在想着。

猛地,几何老师放下书,我眼睛一亮:嘿,马上就完!可是老师又拿起了粉笔:“下面我再做一遍……”

唉!我又叹气,大白天做梦,看来今天老师不讲到六点钟是不罢休的。手表的走动声再次震动我的心,决不亚于12级大地震。唉!老师,你快点吧!时间啊!你再慢点吧!我不知怎的,又想让时间走慢点。

“好,下面布置一下家庭作业!”我的眼睛又一亮:哈哈!总算老天有眼,刚才祷告老天的那几分钟没有白废。几何老师啊,你真好,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下次评选先进教师,我一定投你的票。因为现在才刚刚五点三刻,还有希望。

可是,又一声:“陈庆东,上次作业你有几题做错了,是班上错得最多的,把本子拿出来我讲给你听!”忽地,我似乎遭到电击,这话语就像一声霹雳,震得我眼前一黑,几乎要瘫了下来。唉,还是去订正吧!到底是学习重要啊!

我拿着作业本进了办公室,老师的讲解哪里听得进去。还好,一会儿,老师就讲完了。我稀里糊涂地答了一声:“晓得了。”便走出了办公室,连忙挽起袖子,一看,啊!已经六点零四分了,电影没希望了。我拿起了票,说了声:“哥儿们,看不成啦!”可是我这么一翻腾,忽地又高兴起来,老天啊!你真好,明天我买猪头祭你。唉,我的眼睛怎么看花了呢?害得我半堂课都没听进去,因为电影票是明天的,全怪我看花了眼……

【借鉴】

①亦张亦弛。本文细腻地描写了盼望下课的心理活动,行文亦张亦弛,跌宕有致。文章开头部分写出了"我”盼望下课的急迫心情,为下文作了铺垫与蓄势。直至几何老师放下书,“我”的心情稍为松弛。不料,“老师又拿起了粉笔”,“我”顿时又变得十分焦急,而后,老师开始布置作业,意味着已临近下课,“我”的心情转为喜悦。然而,老师又喊“我”上办公室,“我”眼前复又一片黑暗。作者将盼望下课的心情写得时而紧张,时而松弛,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②柳暗花明。文章结尾处写到时间已晚,看电影无望;不料作者却又奇峰突起,写出因看错了时间,这只是一场虚惊,使事情的结局出人意外,急转直下,恰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全文作结之处,又生出一片波澜。

六、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陶铸《松树的风格》前几段的大量文字浓墨重彩地描绘松树的形象,赞美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又用杨柳、桃李同松树作对比,补充说明松树“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直到第九段作者才笔锋一转,点明题旨说:“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原来此篇前面对松树的描绘和赞美是铺垫蓄势,后面对共产主义风格的赞美才是全文的主旨。这篇文章正因为有了前面形象感人的铺垫,后面入题也才显得格外坚实有力。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极力描绘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建筑的壮丽;第二段极力渲染阿房宫中美女之多和珍宝之富;第三段夹叙夹议,论述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营宫室,招致国家迅速覆亡、宫室一旦毁灭的必然结果;最后第四段作者以“呜呼”领起,发出深沉的议论慨叹,指出秦统治者要能爱天下之民,国家就不会败亡,表明秦之灭亡乃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篇赋,前两段的描绘渲染,是为后两段的议论铺垫蓄势,描绘渲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揭示主题,突出文旨,这正是铺垫蓄势的用意所在。

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二是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示例一】

一分钱

暑假前的一天中午,我从学校领到了暑假作业,便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往家走去。一边走,一边暗暗埋怨:老天爷真是存心跟我过不去,这么热的天,竟不来一丝风,那滚烫的太阳晒得我就像浑身脱了一层皮,头也昏沉沉的,嘴里干得火烧火燎似的。唉,这时要能有一支雪糕解解渴,该有多好啊!

我正想着,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人民广场对面的一家冷饮店。我就像一个人好几天没能喝水而一下子看到了清凉甘露似的,兴奋地急步跑进店堂。在店里的冷饮柜前,站着一个年纪大约八九岁的小女孩。她由于人太矮小,只好踮起脚跟,吃力地把手里的一把硬币放到冷饮柜上,一个一个地数着:“一,三,……,十三,十四!哎,怎么只有一角四分?”她像是在自言自语地对自己说。接着又重数了一遍,还是一角四分。她有点懊丧地收起了硬币,喃喃自语:、‘一支雪糕要一角五,钱不够不能买了。”我一直注视着这个小女孩,望着她噏动着的小嘴,我想给她一分钱。可是当我把口袋里的钱一数,正好一角五分,只够买一支雪糕。我想要是把一分钱给了她,那我自己就买不成了。哎,天这么热,嘴巴又干得要命,吃根雪糕该多解渴啊!小女孩自己的钱不够,只好不吃,这和我有什么相干?

我慢慢地伸出手,把这一角五分钱递给营业员,可是当我的目光又一次接触到那张可怜巴巴的小脸,我的手不觉有些颤抖了……“啪!”手中的一枚一分硬币不由自主地落到地上,滚进了冷饮柜头的底部。我稍一愣神马上清醒过来。冷饮柜很深,要想找回这一分钱是困难的。我懊丧地抽回手,在衣袋里找着,想再找出一分钱,可是……

正当我心急火燎的时候,耳边突然传来了一个清脆而怯弱的声音:“大姐姐,你想买雪糕,钱不够吧?”我低头一看,正是那个小姑娘。我心里倒有些好笑,现在你、我真是同病相怜呢!我朝她微微一点头,她却忽然不好意思地把手伸向我,在她的白嫩嫩的小手上,竟托着一枚闪光的一分硬币:“大姐姐,你用吧。我想买支雪糕,钱也不够,现在我把这一分钱给你,你就能吃上雪糕了。拿着吧,我知道你一定很想吃一支雪糕,拿着吧……”

我久久地呆立在那里、默默地凝视着小女孩手中的一分钱,心中涌起一种难以形容的感情,我毅然从她手中接过这宝贵的一分钱加上我自己的钱,买了一支雪糕,塞到小姑娘的手中,然后大踏步地走出了冷饮店。

太阳还是火辣辣地当头照着,虽然我没有吃上一支雪糕,可是心里却涌起一股甜蜜蜜、凉丝丝的清泉……

【借鉴】

①铺垫蓄势。作者一开篇就写“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返家,又以“那滚烫的太阳晒得我就像浑身脱了一层皮”、“嘴里干得火烧火燎似的”两个形象的比喻,突出天热、口渴的感受,这就为引出后文买雪糕一事作了很好的铺垫。这种写法,能蓄积气势,突出后文所写之事,同时也显示了构思的巧妙。

②巧合妙联。“我”原来正好有一角五分,够买一支雪糕。当“我”的目光又一次接触到小女孩懊丧而可怜巴巴的小脸时,“我”的手不觉有些颤抖了,随着“啪”的一声,“我”手中的一枚一分硬币滚进了冷饮柜台的底部。于是“我”钱不够,也不能买雪糕了。这固然是一个巧合,可是这一巧合却推动了事态的发展,引出了小女孩送我“一枚闪光的一分硬币”让我买雪糕的事,从而展示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心灵。

【示例二】

一场紧张的足球赛

10月18日晚,北京工人体育场座无虚席。举世瞩目的世界杯足球赛亚太区预赛决赛——中国同科威特之役,战幕就要在这里拉开。全国城乡亿万男女老少坐在电视机旁观看,守在收音机旁收听这场足球赛的实况转播。我们全家三代六口人,也早早地坐在荧光屏前。

赛前,爸爸告诉我们:小而富的科威特,足球风行全国。科威特队是去年亚洲冠军队。它曾在奥运会上踢平世界冠军捷克队。来华前,科威特队又以2:1征服了前不久以1∶0胜过我们的新西兰队。此次来华,好比离弦之箭,势不可挡。占卜胜负,鹿死谁手?一般人猜测,科队将稳操胜券。然而,我们足球健儿并未因败于新西兰队而气馁,也没被科队气势汹汹所吓倒。

裁判鸣笛,战幕拉开。双方拉锯,你来我往。我们的脉搏随着中国球星的奔跑而跳动,热血随着中国队的攻守进退而涨落。开战不到三十分钟,带伤上阵的中国队灵魂——容志行不负众望,在科队门前乱军之中,眼明“头”快,头攻破门,首开纪录。这时,观众席上欢呼声席卷运动场,人们向容志行致敬。

绿茵场上,足球健儿如骏马纵横驰骋。科队不愧为久经沙场的强手,立即频频发动反攻。几分钟后,科队大兵压境,我方门前险象丛生。在禁区混战中,我方一队员不慎以手触球,被罚点球。在一般情况下,罚点球是十拿九稳的,更何况科队主罚此球的16号队员是以罚点球破门率最高而著称的,因而更是三只手指捏田螺——笃定了。一旦破门,1:1,战局拉平,我队前功尽弃,势将不利。到底能不能守住此球,全系于我方门将李富胜了。这时候,沸腾的运动场哑然了。此时无声胜有声,人们睁大眼睛,为李富胜捏一把汗。我和表弟也不由自主地离开座椅,弓着身子,好像要帮李富胜守门一样。人们注视着李富胜,李富胜则紧盯着对方的16号。裁判鸣笛,只见科队16号用脚往左虚晃一枪,造成假象想诱李扑个空,随即飞起一脚,向右一个猛射。此球又刁又急。说时迟,那时快,李富胜像压紧的弹簧突然松开,纵身一个鱼跃,把球稳稳接住。轻快、优美的动作使人们惊呆,眼睛一眨之后,仿佛从难以置信的梦境中醒来,才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好!长城守住了!国门守住了!连科队16号队员也在木然一刹那之后,主动跑上前紧握李富胜的手,表示祝贺和叹服。多少人的眼中闪着激动的泪花,“中国——中国”的欢呼声在夜空中回荡,“中国万岁”的旗帜在万人丛中挥舞……

“春风得意马蹄疾。”上半场结束前,我方为扩大成果,乘胜追击,由古广明接另一队员的一记妙传,重炮中的,终于以2:0结束了上半场比赛。

下半场,科队为扭转败局,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攻门。而我方十一名队员斗志昂扬,奔跑积极,动作迅速,攻守兼备,使科队的进攻一次又一次遭到挫败,科队转败为胜的希望落空了。终场前,我方又一次全线出击,冲破对方重重防线,过五关,斩六将,直捣“黄龙”,终于以3:O结束了这场扬眉吐气的战斗。

“3:0”,不是一场普通球赛的战果,而是一曲振兴中华的凯歌……

【借鉴】

①铺垫蓄势。本文有两处铺垫。一是爸爸对科威特队的介绍。科威特队是去年亚洲冠军队;它曾在奥运会上踢平世界冠军捷克队;来华前又以2:1征服了前不久以1:0战胜过中国队的新西兰队。这些介绍勾画出科威特队的强手形象,它为中国队最终以3∶0战胜科威特队作了极好的铺垫。二是对科威特队中以罚点球破门率最高而著称的16号队员所作的介绍,以此为中国队李富胜的稳稳接住球、成功守门作铺垫。由于两处铺垫蓄积了气势,从而突出了后文所写的中国队以3∶0战胜科威特队的辉煌胜利,并显示了这一胜利的来之不易。

②详略有致。全文记述中国队以3∶0战胜科威特队的一场紧张的足球赛。但作者没有平均使用笔墨,而是写得主次分明,详略有致。这场足球赛的重头戏在上半场,所以作者详写上半场而略写下半场。写上半场也并非平均用力,而是着重记叙了三件事:先概述容志行头攻破门、首开纪录的不负众望之举;随即详细描写科威特队16号队员主罚点球,中国队门将李富胜纵身一个鱼跃、稳稳接住那又刁又急的球的极为紧张的过程;接着又以几句话简略交代中国队古广明重炮中的,扩大了战果。由于主次材料安排得当,文章显得详略有致,繁简适度。

七、对比叙写

对比叙写就是指写作中把两种人或事物或两种情况摆在一起以显示出事物之间差异的方法。

对比叙写的第一种形式,是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对照,可以使双方互为衬托,美的显得更美,丑的显得更丑,善的显得更善,恶得显得更恶。

对比叙写的第二种形式是将一个事物一个人物一种景物前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

【例文一】

《等待》

“到底怎么了?怎么还不来,急死人了!”寒风中我蜷缩着身体,不停地抱怨着。我开始后悔,不该答应和爸爸来置办年货,要是在家呆着该有多好啊!

“等急了吧,嘿嘿。”不知什么时候,爸爸悄然出现在我的面前。我掉头没有理他,大步走向他的摩托车。

“生气啦,咋不说话呢?”

“我快冻死了,你怎么才来。”我指着潮湿的裤脚嘲他大吼。爸爸急忙放下东西,笨拙地弯下腰,摸了摸我的裤脚。那一刻,我有点懊悔刚才粗暴的行为。

“走,我们去买条新裤子,然后你去洗个澡,反正我们不急着回家。”他立刻拉起我的手,走向对面的服装店。他的手是那么地凉,我想他一定是忘了带手套了。他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生怕我在结冰的地面摔倒。

“你怎么出来了,不是让你去洗个澡吗?”他不解地问。

“里面的人太多了,明天和妈一块来吧。”“那不行,明天还会有雪,你这样会感冒的。快去,我在这儿等你,我们不急着回家。”我只好转身又走进了浴室。

终于洗完了,走出浴室时吃了一惊,天已经有点黑了。我慌乱地找着爸爸的身影。在小院的廊檐下,爸爸坐在那里居然睡着了。我开始懊悔听了他的话。摩托车上已经落了一层雪,爸爸的脚上也落了一层雪,不知道会不会渗到鞋里。我轻轻地弯下腰,为他拂去头发上的雪花,他却立刻被我惊醒了。

“洗好啦。哟,天都黑了,快回家吧,你妈该着急了。”

“爸,冷吗?在这里睡觉冷吗?”

“没有啊,我没睡,这不,你一出来我就知道了。”他一脸错愕,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起身擦拭车上的雪。我站在他身后注视着,不知不觉一股暖流涌上了我的心头。我怎么忘了,爸爸从打工地上海,一路辗转,今天早上刚到家;我怎么忘了,路上为了省点钱,连一顿热饭都舍不得吃;我怎么忘了,他这么辛苦还不都是为了我。而我却做了什么,只知道抱怨,就因为等了一小会。

他的等待远远大于我,他对我的关爱远远远大过自己,他的爱也远远大于我。这么多年的不等号,我却从未发现。爸爸,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把不等号改为等号,让我来呵护你吧!

【评】文章着重写了两个情节,我等爸爸和爸爸等我。我只等了一小会就怨声载道、叫苦不迭。爸爸等我等到了天黑,在冰天雪地里睡着了,可是却无怨无悔。两相对比,我的没有耐性、抱怨、粗暴的自私与父亲的耐心等待、没有怨言、充满关爱的无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使我幡然醒悟,发出了将来要呵护父亲的美好心愿,写出了“我”性格成长变化的轨迹。

例文二

品味时尚

那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就像飞鸟划过整个头顶,就像牧童吹着那悠长的笛,就像整个山坡开满了鲜艳的花却又迅速枯萎。我知道忧伤与寂寞又一次占领了我的心房。

自从于偏僻的小村考到这个繁华的城市,我不止一次感到寂寞。本以为开了花就会结出硕大的果,本以为下过雨就会有彩虹,本以为走出小村前路就会平坦无阻。这么多的本以为蕴含着我对于未来生活的无限希冀,就像火红的铁块经现实的冷水一淬又变为了冷色。

我在这个城市的学习并不很顺利。同学们都很好,只是我总是感觉自己像个异类。时尚的他们光鲜动人,风风火火,而我?呵,还属于八九十年代未经造化的呢!我开始冷静地观察着,时尚原来如此:这里的夏天,女人比男人穿得少。同学说,“真时尚!”这里的青年,有些人的头发比家里老母鸡的颜色还要黄。同学说,“时尚,帅!”这里的蔬菜,小瓜比村里的肉还贵,同学说,“绿色食品,时尚健康!”……呦,时尚原来如此,赶明儿回去让妈妈补丁别补了,这里有个洞才时尚呢!

说这话,我心里有点酸,同学们有些话又现了出来,什么“菜鸟”、“虾米”之类的我不甚了解。说“菜鸟”是时尚,那我告诉你,想当年我在村里上树掏鸟蛋、下河摸河蚌别提多“酷”了!可这些,都是冷暖自知,他们不屑,我只能自我消遣。每每听到他们谈论什么游戏球赛之类的,我都静静地跑开。他们的“时尚”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也许就不该忧伤,这些时尚又与学习何干呢?即使外表老土,心灵时尚就够了。

想到这里,我又释然起来。时尚不过如此,经过我细细品味,还是咱们原先农村好啊!“农村生态游”已成时尚,我估计我以后也就成时尚了。所以品味时尚,毋须忧伤嘛。作为一个少年,我相信未来也许是最真的、最值得追求的“时尚”吧!如此一番,品味时尚,颇有收获。

【评】这是一篇充满机智和才情的优秀文章。作者以“乡下人”的身份,用满含迷惑、忧伤、自信的眼光来审视、“品味”城市中光怪陆离的时尚,在城市和乡村、文明与落后两个互为参照的世界的对比中,表达了自己对时尚的感觉和理解。文章语言优美纯净,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得比较自如。

八、镜头剪辑

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镜头剪辑用于写作,指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一组生动的画面表现主题。此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段、有序地写下来,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由于其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好评。

【例文一】

我最喜欢的学校

我最喜欢的学校莫过于我的母校了。且不说母校的依山傍水,也不说她的花木繁荫,单就那至今仍回响着我们一串串笑声的教室,记录着我们一行行脚步的操场以及映照着我们一次次活动的路灯,多无不引起我的回忆,无不勾起我的事情深情……

课堂笑语

我在课堂内究竟发出过多少次笑声,连我自己也觉得多得不可计算,印象最深的也随手可举。记得那次英语课,那位既让我们尊敬又让我们害怕的英语老师让我的同桌起来回答问题,她慌忙之中说错了一个字母,竟把“我们坐轮船去旅行”说成了“我们坐绵羊去旅行”。教室里“轰”的一声,差点笑破了肚皮。英语老师圆睁着眼,脸都红了,我看他那是忍住笑憋的。同桌也笑弯了身,那情景真是回味无穷。英语课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令人激动的比跳绳、跨木马的体育课和读诗歌、讲故事的语文课了。

师生浓情

“师恩难忘。”这话一点也不错,母校处处浸透着师生浓情。

初二快结束时,已是炎热的夏天。那天天气闷热,我中暑了,听着听着课,一阵恶心,把肚子里的东西全吐了出来,并且还溅在了邻桌同学的新皮鞋上。老师马上停下话头,掏出钱来,让同桌扶我去医务室。校医连忙问这问那,打针吃药……等我回到教室时,教室里干干净净的,我吐的那堆脏东西全都不见了。

多好的老师,多好的同学啊!

节日欢歌

每逢节日,是我们最高兴的日子。今年元旦,下了一场雪,可丝毫没影响我们开晚会的情绪。同学们一个个又唱又跳。擅长表演的同学演出了一个个令人捧腹的小品;口才好的同学朗诵了一首首精妙的诗歌:气氛比那熊熊烈火还热烈!

母校啊!我喜欢您!纵有李白杜甫文思,也难写出我对您的喜爱之情;纵有齐白石的

丹青妙笔,也描不出您风姿绰约的神韵;纵有贝多芬的音乐造诣,也奏不出您在我心中激起的旋律。母校,我喜欢您,您是我最喜欢的学校!

【讲评】

起语不凡的开头和与之呼应的结尾。开头运用排比,增强语气,深化读者的第一印象。结尾又用优美的排比句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小标题设置新颖,基本上都扣住了中心,不仅突出了中心,而且层次清晰。详略得当的剪裁和讲究修辞的语言。

例文二

奶奶的口头禅

“这时代我是跟不上了。”这是奶奶的一句口头禅。

一天,爸爸下班回来,说要全家一起去饭店吃饭。奶奶自然不同意,说:“在家吃点儿就行了,浪费那钱干什么?”爸爸说:“现在生活好了,花两个钱儿算什么?”“奶奶,走吧!走吧!”我拉着奶奶的胳膊,又把那套死缠硬磨的功夫使了出来,可奶奶就是不同意。唉,一顿美味佳肴就这么从我嘴边儿“溜”走了。我急得乱蹦乱跳,可还是无济于事,只好在家吃了。吃饭时,奶奶见爸爸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就问:“怎么啦?不爱吃吗?”爸爸吞吞吐吐地回答:“爱吃。妈,我……我想辞职。”“辞职?”我和奶奶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爸爸放下碗筷,说:“不错!虽然单位里月月能保证开资,可那么几百块钱怎么能养活5口人呢?我想,辞职以后干地板加工,虽然风险大,可挣钱多啊!”奶奶说:“不行,虽然厂里工资少,可这里铁饭碗啊!”爸爸坚持说:“我已经写好了辞职书,明天就给领导送去。”奶奶听了,还想说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她放下碗筷,站了起来,叹着气向卧室走去,边走还边说:“唉,这时代我是跟不上了。”

一波还未平息,另一波又起。在一个晴朗的下午,爸爸端着一盆吊兰,吹着口哨,迈着四方步回来了。进屋以后,他就端着吊兰给奶奶看,说:“妈,您看这花儿怎么样?我费了好大劲才买到的,而且才花20元钱。”奶奶惊讶地从沙发上跳了起来:“啥子?草也有人买?20元?草也值20元钱吗?”“这是吊兰,不是草,它是……”不容爸爸再说,奶奶已经气得脸都发红了,她抢过话头说:“我看你是有钱没地方花了,烧的。”说完,奶奶转身走进了厨房,嘴里又念叨着:“这时代我真是跟不上了。”

虽然奶奶看不惯我们的某些做法,但在我们的影响下,她的老思想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家的21寸彩电已经该“退休”了,爸爸早就要买一台29寸纯平的彩电。这天中午,爸爸叫人抬进屋一个大箱子,奶奶好奇地问:“这是啥子东西,这么大的个儿?”爸爸神秘地一笑说:“等一会儿您就知道了。”过了一会儿,爸爸把箱子拿掉了,把插销也插好了,然后一摁开关,吓了奶奶一跳,她后退几步,一下子坐在沙发上。可不一会儿,奶奶就被电视里的精彩节目吸引住了,连饭也不吃了。她笑呵呵地说:“以前是光听声儿,瞧不见人儿;后来就看见了人儿,可人都是黑白的;现在不仅有了颜色,还跟看电影似的,我想以后或许还有香味呢……”奶奶的一席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过了一会儿,奶奶又感慨地说:“这时代我是跟不上了。”

现在,奶奶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守旧了,有时比我们还解放,这都应该归功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啊!

【评】

本文用奶奶的一句口头禅将发生在家里的几件事串连起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可见,选材有代表性。

文中的人物语言,特别是奶奶的话,既有明显的年龄特点,又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对塑造人物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爸爸的语言也较有个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记叙文写作技法‖第三讲:记叙文常用构思技巧之倒叙和侧面描写

全文共 3032 字

+ 加入清单

十、结果在先

“结果在先”就是倒叙。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边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眉目不清。

【示例一】

一个粗瓷大碗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有一个粗瓷大碗,是赵一曼用过的。她那时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团政委。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了一次,却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有一回,一场激烈的战斗刚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鼓鼓的挂包。打开一看,是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从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通讯员为难地说:“这……这……敌人都消灭了,往哪儿还呀!”

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饭。他想:“这回政委该吃顿饱饭了。”赵一曼一看,就知道是从病号灶盛来的。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部队虽然还有一点点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赵一曼端着这碗高粱米饭,望着面前的小通讯员,怎么忍心责备他呢?赵一曼趁人不防的时候,快步走进炊事棚,把饭倒在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这些,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到了,他没有吭声,眼睛里却含着泪花。

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这么丢呀!”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据后来“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简评】

文章一开始,先写了在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粗瓷的大碗,一下子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那只“粗瓷大碗”上,既点了题,又造成了悬念,引人入胜,加强了感染力。接着运用“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了一次,却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过渡,与下文衔接自然,脉络清晰。然后再具体记叙了这只“粗瓷大碗”的来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十一、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唤起读者的想像,丰富人物的形象,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常见的侧面描写有三法:

一、对有关环境的描写。通过对环境的渲染,烘托出所要描写的人物性格特点。

例如唐人姚合的《穷边词》:

将军作镇古汧洲,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箭利弓调四镇兵,蕃人不敢近东行。

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平安火入城。

本诗意在歌颂将军的防守之功,但是如果正面去歌颂,很容易就会落入俗套,而且会毫无诗意可言。所以诗人借写景来从侧面着意加以渲染。诗人写景,着意选取春日的山、水、节气和清夜的丝管,用这些美好的充满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来烘托边地歌舞升平的景象,从而显示将军的防守之功。最后又借行人的感想,再次从侧面赞扬边镇发生的巨大变化,对将军的防守之功的赞美,也就不言自明了。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通过写游鱼表现潭水的清澈。

《口技》中开头部分:“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其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便是通过简单的道具交代,突出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高超。其中“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便是观众们听口技时的反应突出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高超。

《社戏》中的: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3、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4、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便是借船头的激水声,起伏的连山,划船的换了四回手,及我的错觉。突出当时我急切的心情,也是侧面描写。

《芦花荡》:

他(老头子)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借老头子眼中的芦花荡的美景,侧面描写老头子当时报复完敌人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二、对有关人物的描写。

这是对与主要人物有联系的其他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心理等进行描写,以衬托主要人物的品质。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并没有正面描写邱少云在烈火中的情景,而是通过“我”的心里活动侧面烘托,写“我”首先想只要他跳起来就可以把火扑灭,或者“我”跳过去也能救出战友,但这样就会被敌人发现。接着写“我”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叫起来,以及“我”不忍朝他看又忍不住看,盼望出现奇迹的矛盾心理,从侧面表现了邱少云为了战斗胜利,勇于自我牺牲的顽强毅力和崇高精神。

【例文】

一双没取走的鞋

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向路口张望,希望能从落日的余晖中看见那个高大的身影。但是,他没有看到。

一天傍晚,一位瘦瘦的排长来到修鞋摊旁边对小鞋匠说:“一个月前,是不是有位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一双鞋?”

“啊……对呀。”

“要付多少钱?”小鞋匠略一沉思,说:“修鞋费一元五,外加一个月保管费五角,你给两元钱得了。”

排长把两元钱递给他。小鞋匠收好钱后问:“怎么大个子没来?”

“他……上前线去了。”说完排长转身要走。“哎,”小鞋匠提起那双修好的皮鞋,喊道,“鞋子,鞋子……”

排长止住脚,用低沉的声音对小鞋匠说:“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他特意来信让我把钱给你,谢谢你了!”说完,排长迈着大步走了。

【评】这是一个很感人的片段。主要讲了一个大个子军人在前线失去了双腿,虽然那双鞋子已经对他没有任何意义,可他还是委托自己的朋友——一位排长帮他取回那双鞋子,并垫付上修补那双鞋子的费用。本文通过侧面描写生动形象的展现出了大个子军人的勇敢、诚信,达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三、对他人言论的描写。

通过别人识别能力和议论评价来描写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品质和事情的意义。例如《小英雄雨来》一文中写道:“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真可惜!’‘有志不在年高。’芦花村的孩子们,雨来的好朋友铁头和三钻儿几个人听到枪声都呜呜地哭了。”这些话写村里人误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人们对他议论和评价。这侧面描写讴歌了小英雄雨来的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对敌斗争的高贵品质。

例如:《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文中鲁肃的语言“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及结尾所写结友而别都是侧面衬托吕蒙才略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