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三化学原子的构成知识点(合集9篇)

浏览

4715

文章

9

篇1:初三化学知识点复习:物质是由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1.构成物质微小粒子分子(如水)、原子等,物质不同,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同。

我们身边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如氧气(O2)、水(H2O)、二氧化碳(CO2)、氧化汞(HgO)等。也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Fe)、铜(Cu)、银(Ag)等。今后我们还将学习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原子和分子虽然都是很小的粒子,肉眼看不到它,但它确实存在于物质的内部。

人们利用现代科技不仅能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三化学知识点:原子考点易错提醒

全文共 544 字

+ 加入清单

1.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

2.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3.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kg。

4.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1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质量都约等于1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跟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即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相比,均约等于1,电子质量很小,跟质子和中子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即原子核)上,故: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规律: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典型例题】1.2008年5月17日,在“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现场,自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防疫人员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当时他们正在喷洒“含氯消毒液”。“含氯消毒液”中的“氯”在这里指的是( )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离子

解析:此题是有关物质的组成和构成中各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的试题,考查学生运用概念去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题时要分析物质存在的状态。“含氯消毒液”中的“氯”在这里指的是元素 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化学知识点之考察原子的构成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考查原子构成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但电性(),因此原子()电性。

【答案】正,原子,核负,电子,相等,相反,不显

【解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总结升华】要了解原子的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化学知识点:原子构成的关系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1.原子是由下列粒子构成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带正电荷)以及中子(不带电)构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例如:普通的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

2.原子中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原子整体是呈电中性的粒子。

3.原子内部结构揭秘-散射实验(如下图所示):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实验结论:

(1)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所以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

(2)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3)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当α粒子碰到体积很小的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化学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全文共 733 字

+ 加入清单

2019中考化学知识点:原子构成

1、构成物质的三粒子:原子、分子、离子。

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质子、中子、电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

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原子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决定。

4、不是所有原子都含有中子,如氢原子就不含中子。

5、原子中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第一层最多2个。第二层最多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不超过2个)

3、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周期数等于原子的电子层数。

5、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注:(1)稳定结构: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层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

(2)各类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三、离子

1、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H+、Na+、Mg2+、Al3+、Ca2+、NH4+、Fe3+、Fe2+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O2-、S2-、Cl-、OH-、SO42-、CO32-、NO3-、PO43-

3、离子符号的意义:Mg2+:表示镁离子.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2Mg2+:表示2个镁离子.

4、离子的判断:质子数>电子数的是阳离子。质子数

5、离子与形成离子的原子在质量上相等,且属于同种元素。

四、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2计算式: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的质量*1/12)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注意: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实际质量,单位是1.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化学知识点之分析原子的构成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原子呈电中性

B.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

D.原子可构成分子,有的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思路点拨】根据原子的构成分析,根据原子能构成分子,也能构成物质分析判断即可。

【答案】B【解析】原子呈电中性,A正确;氢原子的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故B说法错误;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C正确;原子可构成分子,有的也可直接构成物质,D正确;故选B。

【总结升华】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电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只要形成微观想象能力不难解答这类题目。

举一反三:

【变式1】下列原子中的粒子,带负电荷的是()

A.原子核B.电子C.质子D.中子

【答案】B

【变式2】已知某一原子的核电荷数,可以确定它的()A.相对原子质量B.质子数C.中子数与质子数的和D.中子数

【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三化学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三化学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全文共 1034 字

+ 加入清单

初三化学必背知识点:能鉴别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水的试剂是石蕊试剂。酒精灯火焰温度最高的是外焰。可以用酒精灯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缺碘或过量都会引起甲状腺肿大等等。

初三化学必背知识点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8、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9、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10、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考点整理

1、实验室制取氢气所选用的药品是锌和稀硫酸。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选用的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

3、在天然物质中,硬度最大的是金刚石。可用来切割玻璃。

4、实验室制取氧气所用的药品是①氯酸钾(白)和二氧化锰(黑)的混合物;②高锰酸钾;③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在反应中二氧化锰均做催化剂。

5、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重,不易溶于水,液态氧和固态氧均为淡蓝色。

6、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是①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②温度达到或超过可燃物的着火点。

7、化合价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碳二四,铁二三,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8、固体二氧化碳的俗称是干冰。氢氧化钠的俗称是烧碱、火碱、苛性钠。碳酸钠的俗称是纯碱。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消石灰。

9、收集气体应用集气瓶;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需用量筒;溶解较多固体时应用烧杯;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一般使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应使用镊子。加热时常用酒精灯。

10、氧气的收集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氢气的收集方法是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法。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三化学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961 字

+ 加入清单

能识别氢氧化钠溶液、盐酸和水的试剂是石蕊试剂。酒精灯火焰温度最高的是外部火焰。间接加热酒精灯的仪器是烧杯、烧瓶和锥形瓶。碘缺乏或过量会导致甲状腺肿大。初三化学必备知识

1、构成物质的三种颗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二、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个优点:资源丰富、热量高、燃烧后产品水不污染环境。

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只有铁、锰、铬三种黑色金属。

6、常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7、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烟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8.空气污染危害与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条件,利用清洁能源,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9.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是静态、吸附、过滤和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蒸馏是净化效果的最佳操作;活性炭是过滤和吸附的净水器。

10.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迅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所有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的蒸汽、可燃粉尘和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都可能发生爆炸。整理化学高频考点

1.实验室生产氢气的药物是锌和稀硫酸。

石灰石和稀盐酸是实验室生产二氧化碳的药物。

3.在天然物质中,硬度最大的是金刚石。可用于切割玻璃。

4.实验室生产氧气的药物是①氯酸钾(白)与二氧化锰(黑)混合物;②高锰酸钾;③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二氧化锰是反应中的催化剂。

5.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稍重,不易溶于水,液态氧和固态氧均为淡蓝色。

6.燃烧可燃物的两个条件是①充分接触氧气;②温度达到或超过可燃物的着火点。

7.化合价公式: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碳二四、铁二三、二四六硫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8.固体二氧化碳通常被称为干冰。氢氧化钠通常被称为烧碱、烧碱和苛性钠。碳酸钠通常被称为纯碱。氢氧化钙通常被称为熟石灰和消除石灰。

9.用集气瓶收集气体;用量筒测量一定体积的液体;溶解更多固体时使用烧杯;一般用勺子取粉状固体药物;用镊子取块状药物。酒精灯经常用于加热。

10.氧气的收集方法是向上排气和排水。氢气的收集方法是向下排气和排水。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是向上排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