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三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三篇)

浏览

6255

文章

3

篇1:初三物理热和能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10-10m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课本中的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实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r,引力=斥力。

②d<r时,引力<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起主要作用。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三物理知识点都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必备: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非常全面,下面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物理知识点。

关于机械能的知识点: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 动能 重力势能;动能 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初三物理知识点有很多,比如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等等。所以必须掌握每一章的知识点,这样才能把物理学习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物理三、运动和力知识点

全文共 2196 字

+ 加入清单

一、测量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4.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

(一)怎样描述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1)判断物体否运动时被选作参照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一般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

(3)运动: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

(4)静止: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改变。

3、运动的相对性: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叫做运动的相对性。

4、运动的普遍性: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运动的。

5、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

(二)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1、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

(2)相同的时间比较所走的路程。

2、速度(v):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3)速度公式:v=S/t

公式中:S表示路程,单位:m(Km);

t表示时间,单位:s(h);

v表示速度,单位:m/s(Km/h)

(4)1m/s=3.6Km/h

(5)速度公式应用:

求速度:v=s/t;求路程:s=vt;求时间:t=s/v

(6)测量速度实验:测量路程s和时间t,用公式v=s/t算出速度。

(7)人步行的速度:1.4m/s;自行车的速度:5m/s。

3、机械运动分类

(1)按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速度分: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理解: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力是不可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产生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4)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共线,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5)力的示意图:用线段的长短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来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上箭头的方向来表示力的方向。

作力的示意图时,要对物体先进行受力分析,受力分析遵循一定的顺序:重力、弹力、摩擦力。

(6)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7)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8)力的测量:

①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②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

“选”: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

“调”:将弹簧测力计按所需位置放好,指针是否指零,不在校正;

“测”: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四、运动与力的关系

(一)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是因为它受到摩擦阻力。

3、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实验

小车要从斜面同一高度放下,使小车在水平面上的速度相同。

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远。

推理:假如水平面对小车完全没有摩擦,小车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4、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表明,力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一切物体如果不受外力,都能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牛顿第一定律是科学推理,得出的理想实验,不能用实验验证。

(4)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的要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惯性

(1)物理学中,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2)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3)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普遍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4)惯性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5)惯性的利用和防止现象:汽车启动—向后倒,汽车刹车—向前倾。安全带;安全气囊。

(二)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

1、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互相平衡或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3、物体受平衡力作用,会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

4、力和运动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